铸造防空“利剑”

铸造防空“利剑”

一、铸造防空“利剑”(论文文献综述)

周冉[1](2021)在《“共和国长子·新时代工业” 铸造新中国的工业摇篮与国防利刃》文中研究指明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工业发展水平关乎国防安全,关乎人民福祉,更是国家富强的关键性因素之一。新中国成立之初一穷二白,工业基础极度薄弱,严重阻碍各项发展,来自东北沃土的辽宁省义无反顾地承担起"新中国工业摇篮"的重要使命。

武帆[2](2020)在《冰与火的交响 ——病夫诗歌论》文中研究说明病夫(1954-),本名张祖台,河北吴桥人。1972-1979年在北京卫戍区四师炮团8年,1979年7月由京退伍至太原,先后在市民政局和双塔烈士陵园工作9年,1988年7月调山西省人民防空办公室,于2004年申请退休。退休后自由写作。有报告文学集《精神的坐标》和诗集《病夫诗选》《颂诗或挽歌》出版。自印诗集有《无穷动》《大悲咒》《自度》《咳嗽与嚎叫》《酒幌》等。凭借其旺盛的创作激情与优秀的诗歌作品,病夫早已在山西诗坛自成一家,贡献昭然,但因地域因素和不慕名利的个性使然,病夫虽然诗歌佳作颇丰,对他的关注除少量诗歌评论和友人间交游的随笔外尚缺乏系统的研究。本文从三个方面探讨病夫的诗歌创作:首先,结合病夫的创作经历和相关诗歌,论述他的创作立场和姿态。病夫的创作关注现实,扎根生活,与时代保持着介入与疏离的关系,同时,他坚定的秉持着民间立场,坚守着独立的创作意识与姿态,其诗作体现出浓厚的民间风采。其次,根据病夫的诗歌创作,分析他冷峻和火热彼此分离而又相互交织的情感精神内蕴。病夫的诗中充斥着火热的激情和冷峻的批判,他审视现实的丑恶,揭露生活的不堪,直面人生的不幸,却饱含真挚的情感,光明的希望,彰显出对人世的大爱和高洁的人生追求。最后,联系病夫的诗作,探讨他雅俗共赏的诗歌语言和体裁多样的诗歌形式。他的诗通俗不失雅致,随性而不欢脱。此外其诗长短兼备,散文诗与箴言体诗并举,体现了他率性自由的诗情和极强的体裁驾驭能力。研究病夫无论是对发掘他新诗创作在文学史和精神史上的价值,折射山西诗坛乃至中国诗坛的新诗创作氛围,还是对聚焦老一辈山西诗人,重视他们在新诗领域的贡献,避免优秀作品被遗忘和湮没,都具有相当的研究意义和学术价值。

巴丁[3](2016)在《高新尖端武器:支撑大国地位的坚固基石(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面对西方亡我国之心不死的险恶局面,面对强手以在信息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而发起的立体战、电子战、信息战挑战,中国军工再次用铸造核盾利剑等高新武器装备为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战略重器。冷眼向洋看世界打开地图,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的中国面对着广阔的太平洋,然而,眼下的太平洋汹涌澎湃。2012年1月5日,奥巴马亲自在五角大楼公布了题为《维持美国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的

黄毓森[4](2016)在《膛内革命 ——电磁轨道炮的实验与探索》文中研究说明当化学能的战场释放接近极限,电磁能的未来军事应用必将更加令人瞩目。相较于传统身管火炮,脱胎于能量革命的电磁轨道炮,具有诸多性能优势,蕴含着巨大的战争潜能。在军事技术革命愈发深入的今天,从能量革命的角度对以电磁轨道炮为代表的电磁能武器的内在发展机理进行史学、哲学的分析与研究,具有很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综合运用案例研究法、文献分析法、定性与定量分析法等方法,探讨电磁轨道炮相较于传统身管火炮的技术优势、技术瓶颈、战争潜能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进路。论文以大纵深的历史视角,通过全面分析相伴人类战争实践数千年的重要工具——兵器的发展历史,以能量革命为切入点,从炮弹革命、膛线革命、撞针革命几个方面进行展开。电磁轨道炮与传统身管火炮最根本、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其能量来源的变革,从化学能到电磁能,发展起来的不仅是一种新型武器装备,更是开启了一扇从化学能武器到电磁能武器的变革大门。紧随能量革命的是炮弹革命、膛线革命、撞针革命三项技术上的重大革命——电磁轨道炮要从实验室走向战场,这三个方面的技术革命是必不可少的。在对这四个方面革命进行阐述的过程中,基本遵循“电磁轨道炮的革命之处——革命带来的新优势——存在的技术瓶颈”的论述思路。本文最后着眼未来战争,以电磁轨道炮为观察视角,对下一代的战争进行了展望,剖析电磁轨道炮在未来战争中的作用与定位,以及对现有军事理论、军事体制编制的变革等,进而对电磁轨道炮的未来发展形成较为系统和深入的认知与把握。通过对电磁轨道炮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分析,本文提出了未来武器装备发展的进路建议,为我国实现军事技术的“弯道超车”,走好中国特色精兵强军之路提供理论支撑,助力中国梦、强军梦的实现。

武星[5](2016)在《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研究是一项涉及中美日三边关系的政策性研究课题。从地缘战略视角看,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是美国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进程中对外政策的重要环节。奥巴马政府上任后,强化美日同盟关系,东亚地区安全形势趋于紧张,而美国对日政策则是影响区域安全形势发展的关键变量。研究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有助于我们认知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强化美日同盟关系的真正意图,了解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手段,分析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走向,把握东亚地区国际关系发展全貌,对认识和解决地区安全紧张局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美日同盟关系走势上看,奥巴马在任期间美日同盟得到空前强化,对日政策目的明确、手段多元。从发展中美、中日关系的视角看,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研究是发展中美日三边关系中的一个重要议题。因此,笔者拟对这一课题展开系统性研究。第一章判断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面临的国际环境变化。在美国深陷战争泥潭与金融危机双重困局的背景下,奥巴马接任美国总统职务。在东亚地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相继崛起,东亚地区经济政治地位的提升吸引了奥巴马政府重返亚太,以拯救美国经济。出于对中国崛起超越美国的忧虑和遏制中国的动机,奥巴马政府执政后利用美国的同盟战略资源优势,调整对日政策,强化美日同盟关系。本章首先立足于中国崛起、地区权力格局新变化和安全局势紧张等东亚环境的现实问题。其次判断包括中美、中日、中俄在内的地区大国关系的新变化。最后本章将研究视角定位,从美国经济发展困境、全球战略重心东移等多方面分析奥巴马政府调整对日政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依据美国的国家利益分析奥巴马政府对日本的政策目标。作为对第一章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背景的回应,本章从奥巴马政府维护美国国家利益的视角出发,将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目标设定在安全、繁荣与政治领域。具体而言,对日政策的安全目标是倾向于强化美日军事同盟,将日本铸造成为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中制衡中国崛起的“利剑”;经济政策目标是侧重支持日本经济重振,将日本打造成为美国构建亚太经济新秩序的帮手;政治目标是加强美日政治联盟,通过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民主价值影响力,将其塑造成为美国价值观的推广者。总体而言,奥巴马政府对日本各领域的政策目标均围绕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而定,即保障美国及盟友的安全、维护美国东亚地区经济利益,护持美国全球的主导地位。第三章阐述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实施演进。本章重点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分析奥巴马政府依据日本政坛变化之新情况与新特点分别推行的对日政策。其中政策区间划分为日本民主党与自民党更迭时期,美国两届国务卿主政国务院推行的对日政策,并总结政策特点。研究发现,奥巴马政府在对日政策实施演进的过程经历了施压、调整、深度强化同盟关系三个阶段。奥巴马政府在日本民主党与自民党执政的不同时期做出了相应的政策调整。其中,在日本民主党对美国“钟摆式”外交时期,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表现为“施压+安抚”;在“亲美”的自民党执政时期突出了“纵容+强化”的政策特点。在奥巴马政府两届国务卿辅佐总统期间,前国务卿希拉里对日政策特点略显强势,以“巧实力”外交政策为基础,护持美国领导地位的目标性更为明确;而克里对日政策能够兼顾全局,考虑到对华政策的平衡,他的外交风格表现沉稳,利用日本的政策手段更加理性和务实。基于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的背景,本章围绕奥巴马政府强化美日同盟为主线,同时列举东亚地区突发事件对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影响。从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实施进程演进趋向上看,美日同盟关系正在经历转型。第四章分析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手段。奥巴马政府继承了美国的同盟战略资源,为推行重返亚太战略,发挥美日同盟的亚太战略基石效能,对日本采取多元手段强化美日同盟关系。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手段主要围绕强化美日同盟关系为纵向基轴,在横向空间上进行拓展,对日本政策手段主要包括利用、拉拢、管控三个层面。其中,“利用”是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手段的核心,即利用日本的地缘战略优势、实现正常国家的欲望和国家安全战略的调整,打造日本成为美国的战略“利剑”,令日本扮演遏制中国的战略旗手角色,使其为实现美国战略目标和国家利益效力。“拉拢”是奥巴马政府强化美日同盟关系的主要手段,渗透在对日本政策的各个维度。奥巴马政府拉拢日本的政策手段主要表现在“舍”与“得”之间寻求霸权国家的利益平衡,进而实现美国的战略意图。“管控”主要集中在对中日主权领土冲突、日本政治右倾化行为和日本“选边”立场上的适度牵制,以防止日本行为“出轨”或引发东亚地区局势失控,进而损害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第五章,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评估。本章讨论的重点是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产生的成效评估,即通过对美国对日政策目标与美日关系现状进行总结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完成情况。评估得出的结论是,从总体上看,奥巴马执政期间,美日同盟关系得到了空前强化,奥巴马政府延续了历届美国政府的对日政策原则,对日政策效果在预期范围,较为成功;从微观层面看,奥巴马政府对政策实施中的限制性因素加以容忍,随国际环境变化对日政策进行了及时调整,开辟了美日合作新领域,凸显了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特点,取得了预期效果。鉴于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背后的中美日关系问题,在对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进行较为系统性研究后,分析了奥巴马政府的日本政策对三边关系造成的影响。最后,考虑到奥巴马政府任期将满,为使中国的应对建议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论文对美国的日本政策加以预测:未来无论美国政府由谁接任、“亚太再平衡”战略能否继续作为美国的全球战略重心,为维护国家利益美国都将继续选择强化美日同盟关系,护持其世界领导地位。论文将中国的政策应对作为落脚点加以分析。笔者认为中国作为美日同盟共同的战略目标,一是应继续坚持和平发展战略;二是完善中美关系、防止中美陷入修昔底德陷阱,灵活处理中日关系,寻求中美日三边关系的平衡;三是调整中国自身的心态,拓展和平发展的战略空间。

朱纪立[6](2015)在《从装备走向体系 以实力唱响和平——中国航天科工“十二五”发展纪实》文中指出从2009年国庆60周年阅兵式上,新型陆基巡航导弹在世界首次亮相,到2015年"9·3"阅兵,中国导弹武器国产主战装备以前所未有的新阵容精彩"亮剑",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以中国导弹工业领跑者的风采给社会各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两次时隔6年的亮相,见证了我国导弹工业建设的新水平,更见证着中国航天科工在"十二五"期间的发展与蜕变。5年间,中国航天科工利润总额连创新高,2013年利润总额首次突破百

杨震,杜彬伟[7](2013)在《基于海权视角:航空母舰对中国海军转型的推动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权是大国崛起的重要因素,而航空母舰是海权的主要支撑。中国海军战斗序列的航空母舰将对中国海军转型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成为维护中国海权的有生力量。这样的海上武装力量对于中国这样的陆海复合型大国发展海权是不可或缺的。本文从海权、航空母舰和中国海军转型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与研究,力图对建立在以航空母舰为核心的攻守兼备的海军基础上的中国海权发展做一梳理。

杨震[8](2012)在《论后冷战时代的海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间发展。战争的变化同样也对海权的范围产生了影响:冷战后世界海军力量对比的变化使战争集中在沿海地区;一体化联合作战对海军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具备为联合部队提供战略海运、海上防御和对陆纵深打击能力。军事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进行引领的导弹技术的进步使海军对陆地纵深目标进行远程精确常规战略性打击成为可能。上述影响使海权的范围开始从远洋公海扩展至沿海地区并直抵大陆纵深。后冷战时代海权在规模范围的变化不但完成了理论探索,也进行了战争实践。从后冷战时代中国海权观念的变化来看,则是受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双重影响的。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地缘政治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海权的轴心地带由从前的大西洋转向太平洋。随着国家实力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海洋大国,与美国一起成为世界海权的两个主要角色。美国在中国发展海权的三个关键战略区域:台湾、南海和印度洋进行“岛链”封锁,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海权的最大制约因素。中国的海权观念在冷战结束后得到了很大发展,经济海权观、战略海权观、复合海权观、合作海权观和海洋国土观构成了后冷战时代中国海权观的主体。冷战的结束使海权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还在深化与发展。

张祖国,刘俊,徐应东[9](2010)在《神州大坝应无恙》文中研究指明编者按:湖北宜昌是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所在地,其战略地位非常重要,驻扎在这里的某预备役高炮旅,立足三峡坝区这个特殊的战斗平台,积极适应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要求,努力提高预备役部队官兵“平时应急、战时应战”的“双应”能力。他们把保卫大坝为己

胡恩燕,孙长安[10](2009)在《忠诚砺剑 制胜空天——空军装备研究院地面防空装备研究所的创新之路》文中指出朱祝华:大校军衔,空军装备研究院地面防空装备研究所所长,高级工程师,空军高层次科技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全军装备科研优秀工作者。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拥有3项国家发明专利。两次荣获二等功,四次荣获三等功。

二、铸造防空“利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铸造防空“利剑”(论文提纲范文)

(1)“共和国长子·新时代工业” 铸造新中国的工业摇篮与国防利刃(论文提纲范文)

新中国工业从这里起航
留住老工业区的文脉
沈飞集团:中国歼击机摇篮
由陆基向海基跨越
鞍钢:全国支援“一五”计划头号工程
抚顺市雷锋纪念馆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大连造船厂)
沈阳新松机器人集团

(2)冰与火的交响 ——病夫诗歌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民间立场下的时代瞩望
    1.1 时代潮头的乐章
        1.1.1 介入现实的“进行曲”
        1.1.2 疏离喧嚣的“独奏”
    1.2 扎根生活的抒唱
        1.2.1 立足民间的演绎
        1.2.2 置身江湖的高歌
2 “黑太阳”——冻结的火焰
    2.1 对峙黑暗的勇士
    2.2 直面人生的冷峻审视
    2.3 智慧之灯
3 “酒”——燃烧的液体
    3.1 反抗衰朽的壮丁
    3.2 永不熄灭的生命激情
    3.3 自我之镜
4 现代诗艺中的多元探索
    4.1 雅俗共赏的诗歌语言
        4.1.1 优美的旋律
        4.1.2 “不和谐”的音符
    4.2 参差互渗的诗歌形式
        4.2.1 绵延的诗意——散文诗和长诗
        4.2.2 激情的休止——箴言诗和短诗
5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诗人病夫访谈录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膛内革命 ——电磁轨道炮的实验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电磁轨道炮研发历史的研究
        1.2.2 关于电磁轨道炮技术前沿的研究
        1.2.3 关于电磁轨道炮未来进路的研究
    1.3 体系结构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主要独创点
第二章 能量革命
    2.1 从化学能到电磁能
    2.2 电磁能的新进步
        2.2.1 响应时间更短
        2.2.2 突防能力更强
        2.2.3 打击范围更广
    2.3 电源系统的技术瓶颈
        2.3.1 高功率发电技术
        2.3.2 电源小型化技术
第三章 炮弹革命
    3.1 从高爆弹到动能弹
    3.2 动能弹的新亮点
        3.2.1 杀伤能力更强
        3.2.2 附带损伤更少
        3.2.3 战勤负担更轻
    3.3 射弹系统的技术瓶颈
        3.3.1 制导系统环境适应技术
        3.3.2 射弹系统整体契合技术
第四章 膛线革命
    4.1 从线膛炮到开膛炮
    4.2 开膛炮的新优势
        4.2.1 发射武器更多样
        4.2.2 弹药变换更灵活
        4.2.3 升级空间更广阔
    4.3 导轨系统的技术瓶颈
        4.3.1 抗烧蚀技术
        4.3.2 抗刮削技术
第五章 撞针革命
    5.1 从撞针式到电钮式
    5.2 电钮式的新特点
        5.2.1 衔接智能控制平台
        5.2.2 实现能量精确调控
        5.2.3 遂行多元作战任务
    5.3 控制系统的技术瓶颈
        5.3.1 能量控制技术
        5.3.2 高速连射技术
第六章 电磁轨道炮与未来战争
    6.1 变革海战攻防模式
        6.1.1 遂行水面反舰任务
        6.1.2 支援两栖登陆作战
        6.1.3 强化舰艇末端防御
    6.2 构建空防立体盾牌
        6.2.1 打击临近空间目标
        6.2.2 担负战略反导任务
        6.2.3 升级战机格斗兵器
    6.3 强化陆军突击能力
        6.3.1 变革岸防部署战略
        6.3.2 拓展炮兵火力半径
        6.3.3 提升战车破甲能力
第七章 关于我国电磁轨道炮发展进路的思考
    7.1 警惕被动锁定
    7.2 基于利基战略的电磁轨道炮发展进路
    7.3 慎防“星”装备成新鸡肋
        7.3.1 符合国力实际
        7.3.2 符合战场实际
        7.3.3 符合部队实际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附录A 电磁轨道炮发展大事年表

(5)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文献分类
        (二)文献梳理与归纳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论文的研究方法
        (二)论文的研究思路
        (三)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背景
    第一节 东亚地区国际地位的提升
        一、中国崛起推动东亚地区合作进程
        二、东亚地区权力格局新变化
        三、东亚地区安全局势紧张
    第二节 东亚地区国际关系新变化
        一、中美关系“高开低走”新变化
        二、中日竞合关系新变化
        三、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发展
    第三节 美国全球战略新调整
        一、美国全球战略收缩
        二、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
        三、奥巴马政府调整对日政策的动因
第二章 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目标
    第一节 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安全目标
        一、加强美国在日本的军事存在
        二、强化日本战略基石地位
        三、借日本牵制中国军事现代化
    第二节 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经济目标
        一、增强日本承担同盟责任的经济实力
        二、塑造日本成为美国构建亚太经济新秩序的助手
    第三节 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政治目标
        一、国内层面:转移美国国内对民主制度的质疑
        二、地区层面:塑造日本成为美国亚太民主制度的支撑者
        三、全球层面:护持美国的世界主导地位
第三章 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实施进程与特点
    第一节 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实施进程
        一、“施压+安抚”的对日政策阶段
        二、“纵容+强化”的对日政策阶段
    第二节 东亚突发事件与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演变
        一、天安舰事件:强化军事同盟的“起点”
        二、钓鱼岛撞船事件:深化同盟的战略“支点”
        三、“3.11”日本大地震:强化政治联盟的“拐点”
    第三节 奥巴马政府两届任期对日政策的特征
        一、奥巴马政府第一任期:“巧实力”理念与强势性
        二、奥巴马政府第二任期:“全局意识”与“理性务实”
第四章 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手段
    第一节 利用: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核心手段
        一、利用日本的地缘政治地位推进亚太再平衡
        二、利用中日关系矛盾遏止中国崛起进程
        三、利用日本经济地位构建亚太经济新秩序
    第二节 拉拢:奥巴马政府强化美日同盟的手段
        一、夯实同盟政治基石
        二、助推日本军力发展
        三、强调对日安全承诺
        四、拓展双边合作新领域
    第三节 管控:奥巴马政府对日本的适度牵制
        一、冲突管控:保持日中在冲突“临界点”徘徊
        二、政治管控:发挥美主日从的政治影响力
        三、选边管控:强化对日本的主导和亲美意识
第五章 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评估
    第一节 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的效果评估
        一、安全目标的效果评估
        二、经济目标的效果评估
        三、政治目标的效果评估
    第二节 奥巴马政府日本政策对三边关系的影响
        一、中美战略竞争凸显
        二、中日战略抗衡加剧
    第三节 中国的政策应对
        一、避免中美关系走入“修昔底德陷阱”
        二、灵活处理中日关系
        三、调整中国外交战略思维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6)从装备走向体系 以实力唱响和平——中国航天科工“十二五”发展纪实(论文提纲范文)

固航天防务之主业:从单型装备研制向体系化发展
展军民融合之两翼:做信息安全生力军、先进制造突击队
拓转型升级之发展:促产业转型助万众创新

(7)基于海权视角:航空母舰对中国海军转型的推动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版的海权概念解析
二、航母在海权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
    2.1 航空母舰对提高海军实力意义重大
    2.2 有效拓展国家安全的战略边疆
    2.3 中国远洋海军将成为稳定世界局势的重要因素
三、航母助推海军转型和海权发展
    3.1 海军自身定位和建军思想的转变
    3.2 海军战略战术和作战任务的转变
    3.3 海军编制体制和兵力结构的转变
四、结语

(8)论后冷战时代的海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一、研究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必要性
        二、海权的概念解析
        三、后冷战时代海权面临的战略转型
        四、后冷战时代海权的战略构架
        五、后冷战时代海权之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的回顾
        一、国外研究概况
        二、国内研究概况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四节 本文的结构安排
    注释
第一章 海权论的诞生与发展及其反思
    第一节 马汉海权论的产生及其评述
        一、马汉海权论的产生
        二、马汉海权论的内容及影响
        三、对马汉海权论的评述
    第二节 科贝特海洋战略论的产生及其评述
        一、海洋战略论的产生
        二、科贝特海洋战略论的内容及影响
        三、对科贝特海洋战略论的评述
    第三节 戈尔什科夫国家海上威力论及其评述
        一、国家海上威力论的产生
        二、国家海上威力论的内容及影响
        三、对国家海上威力论的评述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发展演进
    第一节 海权在后冷战时代发展演进的背景
        一、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
        三、新军事变革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内涵
        一、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要素
        二、后冷战时代海权的构成
    第三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观念
        一、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国际观
        二、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军事观
        三、后冷战时代海权的海洋观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技术形态
    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技术形态及战争形态演进
        一、人类社会的技术形态演进
        二、人类战争的技术形态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技术形态的理论探索
        一、战法思想
        二、军事技术
        三、编制体制
        四、途径目标
    第三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技术形态的战争实践
        一、指挥、控制与通信
        二、海上打击
        三、后勤保障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规模范围
    第一节 后冷战时代的战争
        一、后冷时代战争的主要形式
        二、后冷时代战争的作战模式
        三、后冷时代战争的战场空间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规模
        一、后冷战时代的战争对海权规模的影响
        二、对后冷战时代海权规模的理论探索
        三、后冷战时代海权规模的战争实践
    第三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范围
        一、后冷战时代的战争及军事形势对海权范围的影响
        二、后冷战时代海权范围的理论探索
        三、后冷战时代海权范围的战争实践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后冷战时代海权对中国海权思想的影响
    第一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地缘政治背景
        一、后冷战时代地缘政治的轴心
        二、中国实力的快速发展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中国的海权辩论
        一、无足轻重的海权
        二、辅助性海权
        三、主导性海权
    第三节 后冷战时代中国发展海权的最大制约
        一、台湾问题
        二、南海问题
        三、印度洋问题
    第四节 后冷战时代中国海权观念的发展
        一、经济海权观
        二、战略海权观
        三、复合海权观
        四、合作海权观
        五、海洋国土观
        六、中国海权观念的发展与航空母舰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内涵
        二、后冷战时代海权技术形态的进化
        三、后冷战时代海权规模范围的拓展
        四、地缘政治背景的变迁及中国海权观念的发展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进一步讨论
        一、海洋法的演进
        二、科学技术的进步
        三、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
        四、全球化进程的发展
    第三节 政策含义
        一、培育海权意识
        二、制定海洋战略
        三、推进海军转型
        四、发展海洋经济
        五、继续加强海洋法研究与建设
        六、增强海洋科技实力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四、铸造防空“利剑”(论文参考文献)

  • [1]“共和国长子·新时代工业” 铸造新中国的工业摇篮与国防利刃[J]. 周冉. 国家人文历史, 2021(16)
  • [2]冰与火的交响 ——病夫诗歌论[D]. 武帆.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3]高新尖端武器:支撑大国地位的坚固基石(上)[J]. 巴丁. 中国军转民, 2016(12)
  • [4]膛内革命 ——电磁轨道炮的实验与探索[D]. 黄毓森.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6(01)
  • [5]奥巴马政府对日政策探析[D]. 武星. 吉林大学, 2016(08)
  • [6]从装备走向体系 以实力唱响和平——中国航天科工“十二五”发展纪实[J]. 朱纪立. 太空探索, 2015(10)
  • [7]基于海权视角:航空母舰对中国海军转型的推动作用[J]. 杨震,杜彬伟. 太平洋学报, 2013(03)
  • [8]论后冷战时代的海权[D]. 杨震. 复旦大学, 2012(02)
  • [9]神州大坝应无恙[N]. 张祖国,刘俊,徐应东. 战士报, 2010
  • [10]忠诚砺剑 制胜空天——空军装备研究院地面防空装备研究所的创新之路[J]. 胡恩燕,孙长安. 中国科技奖励, 2009(11)

标签:;  ;  ;  ;  ;  

铸造防空“利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