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郑州市市长

如果我是郑州市市长

一、假如我是郑州市市长(论文文献综述)

杨莹慧[1](2021)在《城市民族事务空间治理研究 ——以成都市武侯区为样本》文中研究说明

邱铁鑫[2](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刘珊[3](2020)在《责任政府视角下中国电视问政研究》文中提出责任政府是一种理想的政府形态,是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法治国家的必然诉求。责任政府既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基本理念,又是一种对政府进行民主控制的制度安排。责任政府的建构包含理念建构、能力建构和制度建构,在制度建构方面,责任监督和问责机制是确保政府积极履行责任的重要保障。作为“政府—媒体—民众”三方直接互动沟通、交流平台,电视问政已然成为中国不可忽视的政治传播现象。电视问政起源于上世纪末开创的广播问政,并在发展过程中演变出基于地方治理、民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交流宣导型、沟通协商型、监督问责型三类电视问政节目,其中监督问责型电视问政节目作为行政问责和社会监督的创新形式,在我国各省(市)形成了广泛、持续的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氛围。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对国内电视问政的发展基础、发展历程及发展现状进行回顾,通过对全国各省(市)电视问政进行逐一检索和梳理,对我国电视问政整体概况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对监督问责型、沟通协商型、交流宣导型电视问政进行典型案例分析。基于责任政府视角对电视问政成效、现存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并基于当前时代背景对电视问政的完善提出建议。

赵光磊[4](2018)在《反映与建构: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文中研究指明学校宣传是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典型载体,它真实反映了学校的教育观念,也对学校的教育观念做出建构,这种建构有有意识的也有无意识的,有主观内在的也有客观外在的。以往对于学校的教育观念关注不多,更多关注的是国家的教育观念和教师等个体的教育观念。与后二者分别以哲学、心理学研究为主不同,研究学校的教育观念包括宣传中的教育观念,更需要社会学、历史学、文化研究、传播学、文艺学等学科的介入。这意味着我们可以以新的视角来审视教育观念。研究聚焦的核心问题是要探究学校宣传是如何反映和建构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同时反思教育理论、教育研究在学校的教育观念的表达与建构中有何作用。基于《中国教育报》五年219篇长篇宣传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学校宣传呈现出的学校的教育观念包括办学理念体系、教育观、课程观、教学观、德育观、育人观、管理观、科研观、文化观等方面。对学校的教育观念的梳理、归纳、呈现揭示出,学校有着不同于国家教育观念和教师教育观念的观念,体现出突出的学校本位特征。学校共性的教育观念可以成为学校的一般教育观念,代表着学校教育观念的平均水平。这种平均教育观念和理想教育观念的区别是它一般都会根据现实做出折中。从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化学分析”中还发现,体制化的学校教育过于内卷化,它在许多方面丧失了其公共性、社会性。学校宣传完成了学校教育观念的又一次建构。学校受到现实的刺激与体制的影响,利用一切流通中的观念,遵循话语生产的特性来建构其教育观念。学校的教育观念是一个各种影响汇聚杂合的产物。学校宣传通过有意识的征引和有意识的叙述来,一方面再一次建构了学校的教育观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再现了学校发展中教育观念的实际建构过程。宣传的创作者与媒体守门人协同完成了宣传文本,这是一个编码的过程,读者需要应用相似的知识与资源来对宣传及其中的教育观念进行解码。在解码中可能会遗失一些意义,也会创生新的意义。通过文本的结构化分析、社会文本分析、文学分析的方式,可以探查到学校宣传及其教育观念是如何被社会结构所决定的。学校以为在言说,有些时候只是被言说。学校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不是完全自主的。在学校的教育观念建构中,观念的持有者也在无形地被建构着,展现着这种被动性。对学校而言,不仅文本的生产是被动的,文本的消费也使其陷入被动。宣传文本一旦发表,就意味着可以被任意解读。教育观念事实上是被第三次建构。最后是对理论对于教育观念建构的作用的讨论。前面所揭示的教育观念体现出的学校教育公共性的缺失,使学校丧失对于教育理论的兴趣。如何将理论转产为教育观念的建设性力量?基于经验的连续,使教育理论完美地融合在行动之中,成为学校的行动中理论是一种理想。对于学院的研究者来说,或许有一种教育文化研究的方式,区别于学院体制内部自循环的文献思辨研究与经验式研究,能够走进学校生活,变革教育工作者与学校的教育观念。

张薇[5](2018)在《河南省初中生涯发展教育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河南省新一轮高考招生录取制度改革启动在即,与此同时,高中生入学考试改革也开始施行,学生科目选择的复杂性、志愿填报的科学性、生涯规划的合理性对初中生涯发展教育提出了必然要求。初中生涯发展教育是指以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以帮助学生全面认知自我、初步了解职业环境、逐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逐渐熟悉学科研究领域及未来应用、启迪学生生涯发展和规划意识、培养学生生涯发展实践探索能力为教学内容的,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参观体验等形式进行的,旨在服务初中学生学业精进和能力发展,并与学生未来发展紧密衔接的科学的生涯发展指导。它将有助于缓解学生心理发展失衡与职业选择偏差造成的就业问题隐患、形成系统完备的生涯发展教育体系。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的研究方法,笔者对河南省城市和农村部分初中(含独立的初中学校以及完中学校的初中部)的生涯发展教育实施现状进行调查。进一步结合对教育主管部门相关工作人员、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访谈以及问卷调查统计,笔者发现以下问题:河南省尚无初中生涯发展教育的统一规划或《课程指导意见》;学校领导及教师重视程度不够,且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生涯发展教育理念较为模糊;大部分初中学校未开设生涯发展课程,个别已开设该课程的学校的课时安排极少;专业化的生涯发展教师队伍尚未建成;优质生涯发展教材等课程资源较少;学校生涯发展教育的教学效果不佳。当前河南省初中的生涯发展教育尚不能满足学生的生涯发展需求,笔者对问题进行归因分析发现:《初中生涯发展课程指导意见》的缺失影响了初中生涯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民众传统的就业观念忽视了学生生涯意识的发掘、生涯体验的尝试、生涯规划的培养以及生涯能力的发展;校方的升学压力限制生涯发展教育课时的安排;学校教职工编制的名额不足限制专业教师的引进数量,原有教师队伍生涯发展教育水平提升乏力;优质生涯发展教材等课程资源的宣传效果不佳、普及率较低,优质校本课程资源供给乏力;教学场所受限制束缚学生的学习体验性,教学内容轻视实践降低课程的实用性,教学形式单一削弱学科的趣味性;学校、家庭、社会尚未形成生涯发展教育合力。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教育主管部门依照国家相关教育文件及指示精神制定全省统一规划、颁发《初中生涯发展课程指导意见》(试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领导学校建立健全专项教育管理体制;校方逐步加大生涯发展教师的引进力度、提升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的质量,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教育主管部门、相关科研机构加强优质教材等课程资源的宣传推广以及课程实施的指导,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与专业科研院所进行校本课程研发,妥善解决课程资源的研发使用等问题;学校、家庭、社会共建多元支持体系,汇聚教育合力,突破现阶段初中生涯发展教育的困境。

中国版本图书馆全国图书在版编目中心[6](2011)在《中国图书出版月度CIP数据选摘》文中研究表明

潘二梅[7](2011)在《写作教学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文中认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作文创新能力的培养便成了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呢?一、激发写作热情,确立创新意识所谓创新,就是要打破常规,并在此基础上创造具有现实意义的新东西,想

梁晓,丁友明,赵庆,秦川,陈建平[8](2010)在《深度合作 资源共享 学术交流 惠济民生》文中研究说明市一院变化太大了 耿庆山:广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兼保健局局长。曾任广东省人民医院的副院长,广东省老年病医学研究所所长,中山大学兼职教授、南方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广东省医院协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行为医学分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医院管理工作,在医院战?

秦方奇[9](2008)在《徐玉诺年谱简编》文中研究指明1894~1904年1~10岁1894年11月5日(甲午年10月8日),徐玉诺出生于河南省鲁山县徐营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小名建知,大名言信,字玉诺。发表作品时,除用徐玉诺外,还曾用玉诺、红蠖、红蠖女士等笔名。按:关于徐玉诺的生日,过去还有一种说法:是11月10日。但这种说法与徐玉诺女儿徐西兰的说法不符。我访问徐女士时,她说"父亲是属马的,农历十月

董育宁[10](2007)在《新闻评论语篇的语言研究》文中提出媒介话语是当代语言生活中的强势话语,新闻评论是媒介话语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引导社会舆论、维护主流价值体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本文运用功能语言学、语体学、语篇分析、语用学、言语行为以及文艺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把新闻评论作为汉民族交际中一种特定的语篇类型来进行研究。文章认为每个新闻评论语篇都与一次具体的交际活动相关联,但这些语篇从语境构成到语言特征都存在共同之处,因此可以归属一类同时又与其它类型的语篇相区别。本文的研究重点是新闻评论语篇的语境构成、形式结构、功能特征以及深层的修辞机制。全文分为九章,17余万字。论文第一章是绪论,主要介绍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并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回顾。论文第二章是新闻评论概说,说明新闻评论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对新闻评论语篇进行界定;最后,运用功能语言学关于语境的理论和概念对新闻评论语篇生成的语境进行分析,包括语场、语旨、语式三个要素的研究。这部分是全文研究的起点,也为后文的研究提供解释的依据。论文第三章到第五章是新闻评论语篇语言特征(包括篇名、词句、语篇结构和衔接手段)的研究,研究这类语篇的篇名结构和功能;借鉴功能语体学相关概念对语篇的词、句、辞格进行描写分析,并联系语境给予功能上的解释;运用功能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研究语篇的文本结构和衔接手段。在描写研究和解释研究的同时,进行语篇类型的比较研究;最后,研究这类语篇的叙事和议论系统。论文第六章和第七章是语篇相异成分的研究。新闻评论语篇中存在大量相异的语言成分,不同的话语主体、不同的语体类型在语篇中交叉出现。本文将借用文艺学中“互文性”的概念和理论思想研究这些相异成分的结构形态、语篇功能和本质特点。论文第八章是新闻评论语篇言语行为的研究,分析新闻评论语篇中的劝说行为。论文第九章是结语,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和整理,并指出文章研究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二、假如我是郑州市市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假如我是郑州市市长(论文提纲范文)

(2)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3)责任政府视角下中国电视问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问题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3 重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1.4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文献综述
    2.1 关于电视问政的国内外研究回顾
        2.1.1 国内电视问政研究概况
        2.1.2 电视问政的概念及类型
        2.1.3 关于电视问政的作用及意义
        2.1.4 关于电视问政的问题与展望
        2.1.5 国外关于政治类电视节目的研究
    2.2 关于责任政府的国内外研究回顾
        2.2.1 国内责任政府研究概况
        2.2.2 关于责任政府的概念界定
        2.2.3 关于责任政府的基本内涵
        2.2.4 关于责任政府的建构路径
    2.3 文献评述
3 中国电视问政发展概况
    3.1 电视问政发展基础
        3.1.1 中国责任政府建设
        3.1.2 责任政府制度体系
        3.1.3 广播问政实践探索基础
    3.2 电视问政发展阶段
        3.2.1 初创期(2000—2009年)
        3.2.2 发展期(2010年—2015年)
        3.2.3 繁荣期(2016年至今)
    3.3 电视问政发展现状
        3.3.1 各省市电视问政开办概况
        3.3.2 电视问政周期及持续性
        3.3.3 主办单位及问政对象
    3.4 电视问政类型概况
        3.4.1 监督问责型电视问政——以山东省《问政山东》为例
        3.4.2 沟通协商型电视问政——以杭州市《我们圆桌会》为例
        3.4.3 交流宣导型电视问政——以景洪市《电视问政》、香港《议事论事》为例
    3.5 电视问政对责任政府建设的积极意义
        3.5.1 明确政府权责职能
        3.5.2 拓展政民直接沟通
        3.5.3 提升政府治理效能
        3.5.4 强化公众参与监督
4 责任政府视角下电视问政现存问题及改进建议
    4.1 电视问政现存问题
        4.1.1 电视问政类型单一
        4.1.2 问政对象存在局限性
        4.1.3 问政主体参与性较低
        4.1.4 问政议题缺乏及时回应性
        4.1.5 问政缺乏制度化建构
    4.2 时代背景下电视问政功能定位
        4.2.1 政民间理性沟通对话平台
        4.2.2 地方治理多元主体互动平台
        4.2.3 内外部监督问责联动平台
    4.3 电视问政完善方向与实现路径
        4.3.1 明确电视问政定位,丰富问政形式
        4.3.2 拓展问政客体范围,分层设置议题
        4.3.3 联动全媒体问政,完善公众参与
        4.3.4 推进制度建构,实现问政长效化
5 结语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表1 国内部分省(市)代表性广播问政节目摘录
    表2 全国各省(市)电视问政一览表

(4)反映与建构: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问题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学校宣传中的教育观念真实吗
        (二)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关系研究及其意义
    二、相关研究之综述
        (一)关于学校宣传的相关研究综述
        (二)关于学校教育观念的相关研究综述
        (三)关于《中国教育报》的相关研究综述
        (四)实践教育学相关的研究综述
        (五)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研究综述
    三、论文的整体结构
        (一)概念文本研究:研究内容方面的悬置与锚定
        (二)显在的教育观念、隐在的建构形式与无意识的被建构
第一章 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研究概述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教育观念与教育理念、教育思想
        (二)集合、集体与个体:学校的教育观念
        (三)宣传与作为教育观念载体的学校宣传
    二、相关的理论基础
        (一)思想史、观念史研究
        (二)文化研究、教育文化研究
        (三)语言学、文艺学与传播学的相关理论
    三、研究数据与方法
        (一)对《中国教育报》学校宣传报道的抽样过程
        (二)对《中国教育报》长篇报道数据的基本处理
        (三)研究的方法工具、研究过程、信效度以及伦理问题
第二章 共性及个性:学校宣传对其教育观念的反映
    一、学校宣传中的教育观念:内容分析方法
    二、学校宣传中理念板块的教育观念:结果呈现
        (一)学校办学理念中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二)学校校训所含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三)学校“三风”所含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四)学校目标陈述所含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五)学校办学宗旨/思想/思路所含的教育观念其初步分析
        (六)理念板块对“教育”自身的理解及其初步分析
        (七)理念板块基于特色教育给出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八)理念板块对教育现实的观念认识及其初步分析
        (九)理念板块对若干教育范畴的观念认识及其初步分析
        (十)理念板块对素质教育与其他各类教育的观念认识及其初步分析
    三、学校宣传中其他板块的教育观念:结果呈现
        (一)课程与教学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二)德育与育人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三)教师与管理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四)文化与环境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五)特色与研究板块所呈现的教育观念及其初步分析
    小结:作为平均值的一般教育观念
第三章 编码与解码:学校宣传及其教育观念的建构
    一、通过有意识地征引建构学校的教育观念
        (一)《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素材之教育学话语
        (二)《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素材之文化学术话语
        (三)《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素材之国家话语
        (四)《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素材之媒体话语
        (五)《中国教育报》长篇宣传报道编码中的人物征引
    二、通过有意识地叙事建构学校的教育观念
        (一)有意识的案例呈现与教育观念的建构
        (二)有意识的主体叙说与教育观念的建构
        (三)有意识地再现形成过程直言教育观念的建构过程
    三、学校一般教育观念的演变聚成:建构的历时性
        (一)“教育要促进生命发展”的观念
        (二)“教育要促进师生幸福”的观念
        (三)“应试教育做得扎扎实实”的观念
        (四)“素质教育可以兼顾升学”的观念
        (五)“一切教育经验都是课程”的观念
        (六)“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观念
        (七)“情感德育、立体德育”的观念
        (八)“什么老师教出什么学生”的观念
        (九)“文化育人、科研兴校”的观念
        (十)思想史、观念史视角下的一般教育观念
    四、一般教育观念之间的错位纷争:建构的社会性
    小结:学校的教育观念的编码与解码
第四章 被建构、被言说:社会结构下的学校的教育观念
    一、宣传报道的结构化分析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建构
        (一)学校之间的空间结构与报道之间的时间结构:意识形态建构
        (二)版块的结构、次序和篇章比例关系:自相矛盾及其根源
        (三)学校各版块呈现项目的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混乱与同构
    二、宣传报道的话语分析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建构
        (一)校际差异与学校的教育观念表达
        (二)以严为荣:弱势学校的管理策略陈述
    三、宣传报道的文学分析与学校的教育观念建构
        (一)表演性呈现与学校的教育观念的再建构
        (二)形式即意义:不同的写作范式下的教育观念建构
    小结:教育观念主体“被言说”之困境
第五章 讨论:在学校的教育观念表达与建构中理论何为
    一、公共性缺失的学校教育及其对教育理论的需求
        (一)学校教育的公共性缺失及其表现
        (二)学校教育的内卷及其对理论的兴趣
    二、观念的连续性与情境化:学校的行动中理论
        (一)学校的理论与行动中理论
        (二)情境中观念的连续性与行动理论的塑成
    三、让理论更为观念所接受:教育文化研究的设想
        (一)作为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的教育文化研究
        (二)关于学校宣传及其教育观念的省思:教育文化研究的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中国教育报》中小学校长篇报道名录
    附录2 中小学校长篇宣传报道作者职业背景介绍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5)河南省初中生涯发展教育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生涯发展教育符合学生可持续发展与规划能力的需求
        (二)建立初中生涯发展教育有助于完善该课程体系的衔接
        (三)本人对生涯发展教育具有浓厚的研究兴趣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四、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概念辨析
        (一)初中
        (二)职业生涯发展
        (三)生涯发展教育
    五、理论基础
        (一)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二)舒伯的生涯彩虹理论
    六、研究方法
        (一)文献分析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七、研究思路图
第一章 河南省初中生涯发展教育的实施现状
    一、河南省初中生涯发展教育的实施概况
        (一)初中生涯发展教育概况
        (二)初中生涯发展课程的实施情况
    二、初中学生的生涯发展教育需求调查
第二章 初中生涯发展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全省尚无统一规划及《课程指导》
    二、学校领导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
    三、校方未开设该课或课时安排极少
    四、专业生涯发展教师队伍尚未建成
    五、缺乏优质生涯发展教材等课程资源
    六、学校生涯发展教育的实施效果不佳
第三章 初中生涯发展教育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本土化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缺乏
    二、传统的就业观念阻碍生涯理念的发展
    三、学生的升学压力限制该课程的课时
    四、编制与培训不足制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五、优质教材等课程资源研发推广乏力
    六、学校、家庭、社会未形成教育合力
第四章 初中生涯发展教育的问题解决策略
    一、主管部门制定统一规划,颁布《课程指导》
    二、全省建立省—市—县(区)—校管理体系
    三、校方确保该课程的开设与充足的课时安排
    四、主管部门及学校加强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
    五、教学及科研机构积极推进教材的研发推广
    六、家、校、社会汇聚合力共建多元支持体系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初中学生发展生涯发展教育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 :关于“初中学校生涯发展教育实施”的教师调查问卷
    附录三 :初中生涯发展教育实施现状的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四 :郑州某初中《生涯发展体验》课程申请报告(节选)
    附录五 :郑州某初中《初中生职业生涯体验》课程纲要
    附录六 :自我认知的生涯发展课程教学方案
    附录七 :职业认知的生涯发展课程教学方案
    附录八 :科学实验探索的生涯发展课程教学方案
致谢

(9)徐玉诺年谱简编(论文提纲范文)

1894~1904年1~10岁
1905~1911年11~17岁
1912~1915年18~21岁
1916~1921年22~27岁
1922年28岁
1923年29岁
1924年30岁
1925年31岁
1926年32岁
1927年33岁
1928年34岁
1929年35岁
1930年36岁
1931年37岁
1932年38岁
1933年39岁
1934年40岁
1935年41岁
1936年42岁
1937年43岁
1938年44岁
1939年45岁
1940年46岁
1941年47岁
1942年48岁
1943年49岁
1944年50岁
1945年51岁
1946年52岁
1947年53岁
1948年54岁
1949年55岁
1950年56岁
1951年57岁
1952年58岁
1953年59岁
1954年60岁
1955年61岁
1956年62岁
1957年63岁
1958年64岁

(10)新闻评论语篇的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文研究概况
    第二节 语篇语言研究和新闻评论语言研究综述
        一、语篇语言研究
        二、新闻评论语言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方法、语料来源、章节安排
        一、研究方法
        二、语料来源
        三、章节安排
第二章 新闻评论概说
    第一节 新闻评论的定义、特点和社会功能
        一、新闻评论的定义
        二、新闻评论的特点
        三、新闻评论的社会功能
    第二节 新闻评论语篇的界定
        一、新闻评论语篇的定义
        二、新闻评论语篇的语言特点
    第三节 新闻评论语篇的语境
        一、语境构成的变项
        二、新闻评论语篇的语境构成
    第四节 新闻评论的流变
        一、报纸:新闻评论的重要载体
        二、新闻评论在中国的嬗变
第三章 篇名论
    第一节 新闻评论语篇篇名的结构研究
        一、名词性结构
        二、谓词性结构
        三、主谓结构
        四、介词结构
        五、不对称并列结构
    第二节 新闻评论语篇篇名的功能研究
        一、新闻评论语篇篇名的功能分类
        二、报道性篇名
        三、称名性篇名
        四、双强篇名
        五、篇名特点形成的动因
    第三节 篇名的比较研究
        一、新闻报道语篇篇名的结构和功能
        二、文艺语篇篇名的结构和功能
        三、篇名的比较研究
第四章 词句论
    第一节 新闻评论语篇的词汇
        一、新闻评论语篇"突出"的词汇
        二、新闻评论语篇词汇的功能
        三、新闻评论语篇词汇"突出"的方式
        四、新闻评论语篇词汇"前景化"的动因
        五、词汇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新闻评论语篇的句子
        一、新闻评论语篇的句类
        二、新闻评论语篇的句型
    第三节 新闻评论语篇的辞格
        一、新闻评论语篇辞格的使用情况
        二、新闻评论语篇辞格的修辞功能
        三、新闻评论语篇辞格的突出方式
        四、辞格的比较研究
第五章 格局论
    第一节 新闻评论语篇的结构
        一、语篇和语篇的类型研究
        二、语篇类型的结构研究
        三、新闻评论语篇的结构
    第二节 新闻评论语篇的衔接机制
        一、衔接概念的界定
        二、新闻评论语篇衔接手段的应用
        三、衔接手段的比较研究
    第三节 新闻评论语篇的叙事和议论
        一、新闻评论语篇的叙事研究
        二、新闻评论语篇的议论研究
第六章 互文论(上)
    第一节 互文理论简述
        一、中国古典修辞学中的"互文"
        二、西方文论中的"互文"
        三、语言学中的"互文"
        四、本文中"互文"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新闻评论语篇的引语研究
        一、引语的数量统计
        二、新闻评论语篇中的发话人
        三、新闻评论语篇引语的种类
        四、新闻评论语篇引语的功能
        五、新闻评论语篇引语的标记
第七章 互文论(下)
    第一节 语体和语篇研究
        一、语体:使用平面的现象
        二、语篇和语体的关系
    第二节 互文理论和语体研究
        一、语体的分类研究
        二、语体的互文研究
    第三节 新闻评论语篇的语体互文
        一、新闻评论语篇的语体使用情况
        二、新闻评论语篇的语体互文和语境
        三、新闻评论语篇语体互文的结构
        四、新闻评论语篇语体互文的功能
第八章 新闻评论语篇的劝说机制
    第一节 修辞研究中的劝说
        一、修辞学的转向与更新
        二、修辞学里的"劝说"
    第二节 新闻评论语篇的劝说策略
        一、新闻评论语篇的劝说本质
        二、新闻评论语篇劝说策略的修辞性分析
第九章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假如我是郑州市市长(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民族事务空间治理研究 ——以成都市武侯区为样本[D]. 杨莹慧.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2]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3]责任政府视角下中国电视问政研究[D]. 刘珊. 浙江大学, 2020(01)
  • [4]反映与建构:学校宣传与学校的教育观念[D]. 赵光磊.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5]河南省初中生涯发展教育现存问题及对策研究[D]. 张薇. 河南大学, 2018(01)
  • [6]中国图书出版月度CIP数据选摘[J]. 中国版本图书馆全国图书在版编目中心. 全国新书目, 2011(03)
  • [7]写作教学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 潘二梅. 河南教育(下旬), 2011(02)
  • [8]深度合作 资源共享 学术交流 惠济民生[N]. 梁晓,丁友明,赵庆,秦川,陈建平. 郑州日报, 2010
  • [9]徐玉诺年谱简编[J]. 秦方奇. 新文学史料, 2008(01)
  • [10]新闻评论语篇的语言研究[D]. 董育宁. 复旦大学, 2007(06)

标签:;  ;  ;  ;  

如果我是郑州市市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