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宽职业教育的新举措

拓宽职业教育的新举措

一、新举措拓宽职教路(论文文献综述)

马诚[1](2020)在《N县电子商务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电子商务发展方兴未艾,激活全域消费能力的同时,也逐步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电子商务发展日新月异,加强监管迫在眉睫。县域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基石,县域监管是电子商务监管的主要战场。本文以N县电子商务监管为研究对象,紧密结合国家机构改革和《电子商务法》实施这一背景,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视角,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等方法,细致梳理N县电子商务近年来发展情况,深入研究N县电子商务监管现状,系统总结N县电子商务监管取得的成绩和不足,深刻剖析在监管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对策,期望这些举措有助于解决当前县域监管存在的相关问题。结合监管实际,通过研究发现,N县近年来电子商务得到较快发展,工作方法上统筹线上监管与线下监管、日常巡查与专项整治,工作机制上建立了多部门联动机制,监管工作逐年规范,《电子商务法》在N县得到落地实施。但也暴露出了《电子商务法》执法标准不统一、网络执法存在困难、信用监管作用有限、执法力量薄弱、多部门联动效果不理想等一系列问题;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电子商务法》配套机制不完善、监管手段相对滞后、信用监管体系仍不健全、监管队伍建设滞后、多部门联动缺乏推进机制等;对此,本文提出了尽快出台和完善《电子商务法》配套措施、统筹好线上线下监管、完善信用监管体系、着力构建专业执法队伍、优化部门联动机制等有针对性的改进举措。以此来构建一个适应新形势的电子商务监管体系,对县级层面开展电子商务监管提供参考和借鉴,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于晨[2](2019)在《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教育的“跨界”属性,促使校企合作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后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代表性政策。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成效与走向,对我国职业教育办学育人水平的稳定与提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以回顾总结政策变迁历程为契机,准确认识和系统把握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是实现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合理有序变迁的基本前提。本研究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及其变迁历程”为研究对象,遵循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与规范性研究相结合的工作思路,坚持宏观层面方法论与微观层面分析技术的协同运用,在对政策演进历史分期、主要特征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阐释分析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及其作用条件,并据此提出若干优化政策变迁路径的对策建议。改革开放后四十年间,国家政策实践在不同时期分别呈现出三种“范式”:从上世纪末之前国家总体性控制下校企一体共生的行政推动,到本世纪第一个十年间与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相伴随的促校联企改革攻坚,再到当前以校企一体化办学、多元协同共治为核心的国家制度探索。不同政策范式对于如何看待校企双方的角色定位,以及如何稳定与密切校企合作关系,均存在显着的差异。以上述政策范式变化为依据,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78年至1998年间的“校附行企、一体共生”阶段;1998年至2010年间的“校主企辅、促校联企”阶段;2010年至今的“校企同主、多元共治”阶段。不同阶段政策在类别形态、要素构成和变革强度等方面,呈现出由纲领性、散点式政策条文向系统与专门化政策体系发展,由权威命令与系统变革工具为主向多元工具协同应用转变,由依附共生范式变革后的渐进性调整向双主协同范式演进的特征。政策的产生及调整,归根结底是身为政策制定者的政府部门所作出的抉择。政府作出相应抉择的动力,一方面源自其所处环境的压力机制,另一方面则源自其自身的能动机制。长期以来,不同学者分别从上述两类机制入手,形成了社会中心论与国家中心论两种差异化的政策变迁解析路径。本研究综合运用政策网络、政策(政府)过程、新制度主义等多学科理论,基于“制度—场域—行动者”的辩证视角,构建政策变迁的“场域—学习”解释分析框架。该框架将“政策制定与执行场域”、“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确立为核心解析变量,力求从中央政府职业教育管理部门所处环境的压力机制及其自身的能动机制层面,系统探讨政策变迁的动力机制及其作用条件,从而实现国家中心论与社会中心论两种差异化解析路径的有机整合。通过应用该框架,本研究发现,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结构性因素和行动者能动性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政、行、企、校等各类关键行动者(公私组织)之间,因“权威”、“资金”、“信息”、“组织”、“合法性”等资源的彼此依赖而形成特定的相互作用关系,从而构成“政—政”、“政—行”两个政策制定场域和“央—地”、“企—校”两个政策执行场域。“政—政”制定场域涉及国务院系统内教育行政部门与其他职能部门之间的协同决策关系。“政—行”制定场域涉及国务院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与国家行业管理中介机构之间的分级决策或合作治理关系。上述政策制定场域的运作与变革主要受到国家行政管理、社会治理等制度的影响。“央—地”执行场域涉及中央政府(国务院职业教育管理部门)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权、事权关系。“企—校”执行场域涉及各类企业与中高职院校之间的办学合作关系。上述政策执行场域的运作与变革,主要受到国家税收分配、财政支付、产业经济、教育行政、劳动就业等制度的影响。政策制定与执行场域的持续运作与深刻变革,会对中央职能部门的决策与行为产生特定的压力机制,并引发校企合作政策在形态类别设置、工具选择运用乃至范式层面不断发生变迁。与此同时,作为具有自主能动性的“国家行动者”和政策的主要制定者,中央职能部门在特定制度结构性因素和场域关系性因素的影响下,会基于自身的角色定位与目标偏好,主动开展先期循证性学习、局部试验性学习、事后改进性学习,以引导和持续推动国家政策创新发展。这种中央职能部门的能动机制,为校企合作政策过程附加了源源不断的作用力,将国家政策实践限定在中央可控范围之内,并确保其始终具备旺盛的变革驱动力与发展调适力。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优化路径的择定,必须高度关注上述影响政策场域运作变革、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的主客观条件。国家应通过必要的制度设计,引导政策场域的有序运作与良性变革,并完善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的组织程序。具体对策建议包括:强化全国人大与政协的顶层设计权能;优化中央跨部门协同决策的组织机制;保持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与扶持效力;完善全国性行业协会的社会中介职能;健全校企命运共同体的配套制度供给;破解局部试验性学习开展的现实瓶颈。

曹慧婷[3](2017)在《基于德国“双元制”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可以说是随着80年代初期全国各地(尤其是一些中型城市)短期职业大学的兴起而兴起的。直到20世纪末,各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引入“一年三学期,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观念的与时俱进与实践的逐渐成熟,也标志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走向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道路。可以说,校企合作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的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优势也在社会中有所体现,对人才培养与市场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然而目前校企合作仍处于探索阶段,存在着一定的困难与问题:包括我国校企合作管理主体的责、权、利划分不清,职业教育校企共同主导的合作法律规章制度还没有规范地建立起来,也没有第三方能够协调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缺乏专门性法规,经费筹措问题,社会、高职院校、企业对高职校企合作缺乏足够的重视等等。本研究采用文献法,以带着疑问的方式,在从书籍、学术期刊、学术研究报告等渠道收集整理相关文献的过程中,了解了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的研究状况,认识到已有研究的不足和有待商榷之处。并且用比较分析法,在不同的角度上对中德两国校企合作进行比较分析,寻求一些解决我国校企合作问题的对策。同时,通过调查研究法加深了解我国目前校企合作的实况。本文共分为四章,绪论主要针对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目前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阐述。第一章主要针对核心概念的界定及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从世界校企合作的优秀典范--德国“双元制”找出对我国的启示。第三章主要对我国目前校企合作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找出其存在的问题与困难。最后一章则根据我国校企合作的一些问题并借鉴德国校企合作的精华,试图研究并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包括强化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中的功能和地位、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加强校本教材建设、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建立职业教育管理专门机构、建立新型高等职业教育运行体系、通过签订合作合同,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制定优先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构建职业教育国家决策机制、改革职业教育经费投入的保障机制、转变传统观念、形成正确的教育观等等。

李万锦,雷沪[4](2015)在《创新竞赛引领下的台湾职业教育》文中认为创新已成为知识经济和国际化竞争的核心因素。台湾职业教育创新实践取得的成就与其拥有完备的职教体系、师资队伍、创新理念、多方参与机制等职业教育特色密切相关。台湾创新实践模式:在"教学卓越计划"政策支持下,"课赛融通"奠定学生创新基础;"学研相长"培育学生创新意识;"合作创新"鼓励学生创新实践,积极参加国际创新竞赛等。台湾创新教育的经验,对于深化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培育众多"创客",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新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李如岚,刘良军[5](2015)在《中职国家示范校后示范建设探讨——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为例,提出中职国家示范校后示范建设要提升育人内涵建设,重点在于进一步深化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创新;要保障学校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关键在于整体提升教师队伍师德与师能;同时,构建后示范建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好学校"三个发展",为职教事业蓬勃发展再注活力。

韩兵,张华腾[6](2014)在《当今职业教育创新与改革探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我国的职业教育虽有长足发展,但由于它是舶来品,因此根基不牢;传统观念和行政化导致其发展环境差;经费来源少、政府扶植政策不够大又致使其基础薄弱;同时它与外国职业教育、本国其他教育类型及经济产业之间都有非常大的差距。这些弊病制约着我国现代经济转型及产业升级。为此,国务院常务会议规划了今后职教改革方略,之后出台《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了职教创新的思路;同时中央六部委还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布置了具体的工作。因此,当下中国的职业教育必须遵循党中央及国务院规划的科学思路进行创新,同时通过正本清源、夯牢基础、互相渗透及无缝对接四条途径,推动今后我国职教的改革实践。

本刊编辑部[7](2014)在《以创新谋突破 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新成效——记河池、百色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新实践》文中提出按照国家最新公布的2300元扶贫标准测算,2010年广西农村贫困人口为1012万人,占农村户籍人口23.9%。2012年2月,广西全面启动了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百色市、河池市是集老、少、边、山、穷、库(库区)于一体的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在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中,百色市、河池市仍然成为全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近期,本刊调研组先后到河池市和百色市,就打好广西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进行专题调研。调研发现,

张明明[8](2014)在《就地城镇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合肥市磨店社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镇化发展进程的推进,一些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城镇化发展路径:“就地城镇化”,这一发展形式不仅突破了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理论的分析框架,而且与这一新形式相关的研究也开始重新探索新的城镇化和区域发展的路径。国家在十八大中也提出了“新型城镇化道路”,加上朱宇对就地城镇化的研究以及我国众多学者开始重视对乡村地区城镇化的探讨,这些都构成了本文课题提出的理论背景。本文选择安徽省合肥市磨店社区作为研究区域,探讨了磨店社区就地城镇化自20世纪初以来的发展和演变,致力于研究磨店社区就地城镇化进程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本文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章绪论,从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等方面引出关于就地城镇化的研究;第二章讲述了就地城镇化的相关理论依据,阐述就地城镇化中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第三章主要讲述了磨店社区的就地城镇化进程中,社区在管理体制、产业结构、公共服务、生活方式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并分析了在磨店社区就地城镇化进程中的推动因素,主要有政府政策、良好的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南部工业园的兴建、产业集群等因素;第四章主要分析了磨店社区就地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社区管委会职能转变不彻底、小学教育资源投入不足、户籍制度、养老保障体系不健全、失地农民再就业困难等问题;第五章以前一章节提出的问题为主线,探究相应对策。本文的研究成果是提出进一步推进磨店社区就地城镇化进程的相关对策建议:一、健全管委会社区管理职能;二、重视社区教育发展;三、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四、完善社区养老保障体制;五、优化社区就业服务管理。本文的研究结论是通过上述的五条对策,实现磨店社区就地城镇化配套设施及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为社区就地城镇化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推进磨店社区就地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张雪丽[9](2013)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以贵阳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一方面关注欠发达地区的“短板现象”,另一方面则将欠发达地区作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点,而职业教育则是实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最直接、关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也是实现充分就业,“让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在推进实现“两个百年中国梦”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不可或缺的支柱性能量。实现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现代化,不但能促进充分就业、体面就业、有尊严、有质量的就业,而且是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柱性力量的支撑。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一方面可提供有质量的人力资源,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另一方面亦可改变日趋严重的“结构性失业”和“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等局面。鉴于欠发达地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使得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起点和水平较低,为此研究欠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策略对于拓展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和直面应对当下职业教育“实然”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以贵阳市为研究对象,试图设计较为符合贵阳市区域经济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策略。为我国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借鉴经验。本研究主要运用实证研究和行动研究方法。首先从不同理论视域下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入手,着力对职业教育同区域经济关系的分析研究、审视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现状和需求情况,探索我国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勾勒差异性发展策略,进行反思性实践。研究主要聚焦五个方面,具体包括为:第一、理论分析。从反贫困理论、需求层次理论、产教结合理论、产业发展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的不同视域分析了职业教育同区域经济的关系,比较研究了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东部等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的辩证关系。这些理论为制定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确定了方向。第二、现实需求。以贵阳市作为欠发达地区研究对象,从专业同经济耦合度、生源与人才需求、职教资源与师资建设等方面,分析了贵阳市职业教育不适应区域经济的现状,并从职教经费投入、办学理念、准入资格、政策执行等方面进行问题归因,从而为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提供依据。第三、策略选择。依据贵阳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策略:拓宽投资渠道、优化教师队伍、重构课程体系、完善助学制度、创新职业指导、推进区域合作、搭建职业教育云平台和加强教育督导。第四、实施路径。提出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两大路径。一是发展集团化办学。这是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多种策略综合运用的产物。以贵阳磷煤化工集团为案例,研究了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的应用和实际影响。二是构筑职教城。这是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一种拓展和运行机制的实验探索,为此,以贵阳清镇职教城建设历程为基础,提出符合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并与之相匹配的职教城的发展思路和策略。与此同时,为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一种路径选择和尝试。第五、结论与展望。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策略提出与实施,本质上是一种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思考的历程,不同区域或不同的发展条件,都将会有不同的路径依赖和发展重心,制定区域性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概而言之,差异化发展成为促进职业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方式、差异化发展是推动职业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差异化发展有利于创办特色,使职业教育更具影响力。

武庆鸿[10](2012)在《应对中职招生困难现状,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机制》文中研究表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下滑已是不争的事实,提出提高思想认识,整合办学资源,加强内涵建设,完善督导与评估机制,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几点方法。

二、新举措拓宽职教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举措拓宽职教路(论文提纲范文)

(1)N县电子商务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1.2.1 电子商务监管
        1.2.2 整体性治理理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不足之处
2 N县电子商务发展与监管必要性
    2.1 我国县域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2.2 N县电子商务发展
    2.3 N县电子商务监管必要性
3 N县电子商务监管现状
    3.1 N县电子商务监管依据
        3.1.1 职能依据
        3.1.2 执法依据
    3.2 N县电子商务监管主体
        3.2.1 市场监管系统
        3.2.2 多部门联动机制下的其他部门
    3.3 N县电子商务监管对象和内容
        3.3.1 N县电子商务监管对象
        3.3.2 N县电子商务监管内容
    3.4 N县电子商务监管方式
        3.4.1 线上监管和线下监管相结合
        3.4.2 日常巡查和专项整治相结合
    3.5 N县电子商务监管成效
        3.5.1 电子商务监管力度逐年强化
        3.5.2 《电子商务法》的落实取得进展
4 N县电子商务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N县电子商务监管存在的问题
        4.1.1 《电子商务法》执法标准不统一
        4.1.2 网络执法存在困难
        4.1.3 信用监管作用有限
        4.1.4 执法力量薄弱
        4.1.5 多部门联动效果不理想
    4.2 N县电子商务监管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电子商务法》配套机制不完善
        4.2.2 监管手段相对滞后
        4.2.3 信用监管体系仍不健全
        4.2.4 监管队伍建设滞后
        4.2.5 多部门联动缺乏推进机制
5 完善N县电子商务监管的建议
    5.1 尽快出台和完善《电子商务法》具体执行措施
        5.1.1 积极出台《电子商务法》执行细则等制度
        5.1.2 结合实际探索建立备案、约谈制度
    5.2 统筹好线上线下监管
        5.2.1 健全完善线上监管
        5.2.2 健全完善线下监管
    5.3 完善信用监管体系
        5.3.1 完善信用监管体系制度和机制
        5.3.2 建立“红名单”激励守信
        5.3.3 建立“黑名单”惩戒失信
    5.4 着力构建专业执法队伍
        5.4.1 优化执法人员配备
        5.4.2 加大培训学习力度
    5.5 优化部门联动机制
        5.5.1 健全完善联席会议制度
        5.5.2 建立责任和考核机制
        5.5.3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6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2)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与背景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
        二、政策变迁
        三、政策场域
        四、政策学习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研究
        二、政策变迁过程理论及应用研究
        三、政策网络与政策变迁关系研究
    第五节 研究方法
        一、方法论层面
        二、分析技术层面
    第六节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思路
        二、技术路线
    第七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的变迁轨迹
    第一节 “校附行企、一体共生”阶段(1978—1998 年)
        一、实施行业企业自办或与教育部门联办方针
        二、引导与支持职业教育校办产(企)业发展
        三、选择在部分地区开展“双元制”改革试点
    第二节 “校主企辅、促校联企”阶段(1998—2010 年)
        一、探索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路径
        二、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三、启动实训基地及师资建设项目
        四、开展半工半读等国家政策试验
    第三节 “校企同主、多元共治”阶段(2010 年至今)
        一、加快健全央地校企合作专属法规制度体系
        二、充分挖掘国家行业系统的指导与协调功能
        三、依托央财项目持续搭建校企合作政策平台
        四、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教师资培训体系建设
        五、支持基层创新探索校企深度合作体制机制
    第四节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主要特征
        一、由行动纲领和散点式条文向国家政策体系发展
        二、由少数政策工具主导向多元工具协同应用转变
        三、由旧范式变革后的渐进调整向政策新范式演进
第三章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解释分析框架
    第一节 制度—场域—行动者:构建解释分析框架的基本视角
        一、“结构”与“行动者”的辩证关系:社会科学“元理论”的启示
        二、制度与场域:“结构”维度的主体构成要素
        三、结果性逻辑与适当性逻辑:“行动者”的能动机制
    第二节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核心解析变量
        一、政策场域
        二、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
    第三节 解释分析框架的结构设计及理论预设
        一、框架设计原则与整体结构
        二、理论预设
第四章 政策制定场域与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政—政”制定场域影响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一、由中央职能部门构成的场域关键行动者
        二、从同级协商到上级协调:场域运作变革及其对政策变迁的影响
    第二节 “政—行”制定场域影响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一、与政企分开改革相伴的场域关键行动者
        二、从分级决策到合作治理:场域运作变革及其对政策变迁的影响
第五章 政策执行场域与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央—地”执行场域影响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一、行政科层体制影响下的场域关键行动者
        二、从市县为主到省域统筹:场域运作变革及其对政策变迁的影响
    第二节 “企—校”执行场域影响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一、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场域关键行动者
        二、从行政共生到互利共赢:场域运作变革及其对政策变迁的影响
第六章 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与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内在逻辑
    第一节 政策学习:中央职能部门主动引导政策变迁的有效策略
        一、国家“适应能力”的集中体现
        二、政策学习的主要形式
    第二节 中央职能部门政策学习影响政策变迁的作用机理
        一、革命和国家建设实践成功历史经验的内化迁移
        二、政策调整过程中节约政府决策成本的有效方法
        三、有限理性约束下规避政策改革风险的合理选择
        四、保障央地政策参与主体创新积极性的必要策略
第七章 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的优化路径
    第一节 强化全国人大与政协的顶层设计权能
        一、推动全国人大主导校企合作立法进程
        二、发挥政协协商决策职能助力政策创新
    第二节 优化中央跨部门协同决策的组织机制
        一、设立常设型的议事协调机构
        二、建立健全国家行政协助制度
    第三节 完善全国性行业协会的社会中介职能
        一、健全国家法律体系,强化政策设计参与权
        二、扩大利益代表范畴,提升协同决策合法性
        三、推行购买服务机制,增强政策变迁影响力
    第四节 保持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与扶持效力
        一、加强专项性一般转移支付资金的拨付力度
        二、保留适量中央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项目
    第五节 健全校企命运共同体的配套制度供给
        一、推行协调性的劳动就业制度
        二、完善国家培训质量标准制度
    第六节 破解局部试验性学习开展的现实瓶颈
        一、加强依法行政,推动政策试验法治化
        二、畅通信息渠道,提升政策试验透明度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3)基于德国“双元制”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发展方面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状堪忧
        (三)德国“双元制”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的借鉴意义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二)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对已有研究成果的评述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比较分析法
        (三)调查研究法
第一章 校企合作核心概念界定及校企合作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高等职业教育
        (二)“双元制”
        (三)校企合作
    二、高等职业教育开展校企合作的理论基础
        (一)威斯康星思想
        (二)能力本位论
        (三)全民教育论
        (四)社会交换论
第二章 德国高等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模式——“双元制”职教模式概述
    一、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背景
        (一)文化因素
        (二)政治因素
        (三)经济因素
    二、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发展过程
    三、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内容
        (二)“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四、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的意义、价值
第三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和问题
    一、校企合作现状调查
        (一)调查的实施
        (二)各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对校企合作的满意度调查
        (三)各高等职业学校教师对校企合作的满意度调查
        (四)各创业园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满意度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与结论
        (一)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目前的整体发展水平
        (二)校企合作的认可度
        (三)我国校企合作的管理体制
        (四)校企合作的法规政策环境
        (五)校企合作的经费筹措
第四章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问题的对策
    一、转变传统观念 正确认识校企合作
    二、我国校企合作的管理体制
        (一)强化行业协会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功能和地位
        (二)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加强校本教材建设
        (三)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四)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专门机构
        (五)建立新型的高等职业教育运行体制
        (六)通过签订合作合同,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
    三、加强校企合作的法律政策支持力度
        (一)政府主导、国家立法是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实施的基础
        (二)要制定促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政策
        (三)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国家决策机制
        (四)完善现行关于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管理办法
    四、加大政府对校企合作的扶持力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创新竞赛引领下的台湾职业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独具特质的台湾职业教育
    1.构建了职业教育“立交桥”
    2.具有领创能力的教师团队
    3.持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4.“政产学研用”支持创新实践
二、创新竞赛引领台湾职业教育创新实践模式
    1.实施“教学卓越计划”,明确技职院校办学方向
    2.通过“课赛融通”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3.采取“学研相长”促进学生参与创新实践
    4.倡导“合作创新”,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际创新竞赛
三、台湾职业教育创新实践的启示
    1.营造创新生态环境
    2.拓宽职教创新通道
    3.培养学生创新素质
    4.共建创新教师队伍

(6)当今职业教育创新与改革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创新举措的背景分析
    (一) 移植性的背景导致我国的职业教育根基不深
    (二) 传统观念的禁锢和行政化的束缚导致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环境差
    (三) 职业教育的基础十分薄弱
    (四) 我国的职业教育远落后于国外的职教、本国其他类型高等教育以及经济产业的发展
二、现今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创新思路
    (一) 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战略部署
    (二) 国务院制定的职业教育改革具体思路
    (三) 国家六部委部署的职业教育改革的具体工作
三、关于当今职业教育创新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 正本清源———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二) 夯实基础———扎稳职业教育的发展根苗
    (三) 互相渗透———顺应教育创新改革的新趋势
    (四) 无缝对接———实现职业教育本质的回归

(8)就地城镇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合肥市磨店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
第2章 就地城镇化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就地城镇化的概念
    2.2 就地城镇化的相关理论
第3章 合肥市磨店社区就地城镇化现状
    3.1 合肥市磨店社区就地城镇化过程中的变化
    3.2 磨店社区就地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因素
第4章 磨店社区就地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4.1 社区管委会职能转变的不彻底
    4.2 社区教育资源投入不足
    4.3 户籍制度阻碍市民身份转变
    4.4 养老保险体系有待完善
    4.5 失地农民再就业困难
第5章 推进磨店社区就地城镇化的对策建议
    5.1 健全管委会社区管理职能
    5.2 重视社区教育发展
    5.3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5.4 完善社区养老保障体制
    5.5 优化社区就业服务管理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以贵阳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
        (一) 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
        (二)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
        (三) 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的实践
        (四) 职业教育的非均衡发展
    四、研究的思路及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四) 研究方法
    五、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理论分析
    第一节 不同视域下的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一、反贫困理论中的职业教育
        二、需求层次理论中的职业教育
        三、产教结合理论中的职业教育
        四、产业发展理论中的职业教育
        五、人力资本理论中的职业教育
    第二节 国内外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一、德、美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二、我国发达地区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一、区域经济情况决定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
    第一节 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特色与人才需求
        一、区域经济特色
        二、人才需求
    第二节 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设置不适应区域产业转型的需求
        二、生源质量不能满足区域经济人才的需求
        三、职教资源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创新的需求
        四、教师素质不能满足发展现代职业教育需求
    第三节 职业教育发展困境归因
        一、职教投入有待提高
        二、办学理念相对落后
        三、职业准入制度缺失
        四、各项政策执行低效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策略选择
    第一节 拓宽投资渠道:加大贵阳市职业教育经费投入
        一、多渠道投入策略实施的政策保障
        二、加强政府主导的职教经费投入
        三、拓宽职教招商引资渠道
    第二节 优化教师结构:加强贵阳市职业教育队伍建设
        一、健全规章制度
        二、强化培训机制
        三、完善评价体系
        四、鼓励企业参与
    第三节 重构教学模式:更新贵阳市职业教育办学理念
        一、推行项目式教学
        二、开展实用性教学
    第四节 完善助学制度:扩大贵阳市职业教育招生规模
        一、助学制度及现状
        二、完善贵阳市职业教育助学制度
    第五节 创新职业指导:提升贵阳市职业教育就业质量
        一、制度化就业指导工作
        二、多元化开拓就业渠道
        三、创新就业指导方法
        四、建立招生和就业联动机制
    第六节 推进区域合作:促进贵阳市职业教育对外交流
        一、贵阳市职业教育区域合作的意义
        二、职业教育区域合作的内涵
        三、贵阳市职业教育区域合作的形式
    第七节 搭建职业教育云平台:共享贵阳市职业教育资源
        一、云计算与职业教育云平台
        二、职业教育云平台的构建策略
    第八节 加强教育督导:保障贵阳市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一、教育督导的意义和作用
        二、教育督导在贵阳市职业教育中的运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实施路径
    第一节 职教集团——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新探索
        一、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原因与作用
        二、贵阳市职业教育集团
        三、贵阳市磷煤化工职教集团
        四、职教集团的成效
    第二节 职教城——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新方向
        一、职教城的意义
        二、清镇职教城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检视研究不足
    三、后续课题与讨论
附录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专着
    二、中文类学术论文及其他
    三、外文类参考文献
后记

(10)应对中职招生困难现状,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提高思想认识, 突出职业教育战略地位
二、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拓展学生职业发展空间
三、整合办学资源, 增强中职学校办学活力
    1. 加强市级职业教育园区建设
    2. 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
四、加强内涵建设, 提升社会的认可度
    1. 加强专业建设
    2. 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制度
    3. 落实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制度
    4. 建立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
五、完善督导与评估的制度建设

四、新举措拓宽职教路(论文参考文献)

  • [1]N县电子商务监管研究[D]. 马诚.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2)
  • [2]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政策变迁研究[D]. 于晨. 天津大学, 2019(01)
  • [3]基于德国“双元制”的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研究[D]. 曹慧婷. 青海师范大学, 2017(03)
  • [4]创新竞赛引领下的台湾职业教育[J]. 李万锦,雷沪. 教育探索, 2015(09)
  • [5]中职国家示范校后示范建设探讨——以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为例[J]. 李如岚,刘良军. 广西教育, 2015(22)
  • [6]当今职业教育创新与改革探究[J]. 韩兵,张华腾. 学术交流, 2014(10)
  • [7]以创新谋突破 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新成效——记河池、百色新一轮扶贫开发的新实践[J]. 本刊编辑部. 广西经济, 2014(06)
  • [8]就地城镇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合肥市磨店社区为例[D]. 张明明. 安徽大学, 2014(09)
  • [9]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以贵阳市为例[D]. 张雪丽. 华东师范大学, 2013(05)
  • [10]应对中职招生困难现状,建立中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机制[J]. 武庆鸿. 中等职业教育(理论), 2012(11)

标签:;  ;  ;  ;  ;  

拓宽职业教育的新举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