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溴烷烃制备的探讨

二溴烷烃制备的探讨

一、二溴代烷制备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成晨[1](2021)在《双子表面活性剂对钾盐矿的浮选性能与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及钾肥最大消耗国,促进钾肥产量增长对缓解人口增加带来的粮食紧缺问题具有重要意义。钾盐(KCl)是钾肥生产的主要原料,针对钾盐矿资源的富集工艺特点,制备了含双亲/疏水基团的季铵盐型BAB系列及吗啉型MBAB系列两类双子表面活性剂,考察了BAB系列捕收剂在钾石盐矿正浮选中的捕收性能及MBAB系列捕收剂在光卤石矿反浮选中的捕收性能,解释了新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对矿物的吸附行为及拥有更强捕收性能的机理。不同碳链长度的叔胺与1,4-二溴丁烷反应,得到BAB系列捕收剂。不同碳链长度的1-溴代烷、吗啉及1,4-二溴丁烷反应,获得MBAB系列捕收剂。合成产品通过核磁共振波谱、质谱及红外光谱分析进行结构表征。通过纯矿物浮选试验,比较了BAB系列捕收剂与单分子捕收剂十八胺(ODA)对KCl和Na Cl、MBAB系列捕收剂与传统单分子捕收剂十二烷基吗啉(DMP)对Na Cl和光卤石的浮选效果差异。结果表明,双子捕收剂展示出卓越的捕收性能与优异的选择性,与单分子捕收剂相比对目的矿物的捕收性能有了显着的提高;即使浮选温度降低至0℃,双子捕收剂相比于单分子捕收剂依然对矿物可浮性显示出较显着的影响,8×10-6 mol/L的BAB-18及ODA得到的KCl回收率分别为99%和28%,5×10-4 mol/L的MBAB-16及DMP得到的Na Cl回收率分别为97%和31%。同时,双子捕收剂与对应的单分子捕收剂一样都表现出了对碱性矿浆的不适应性。此外,BAB系列捕收剂浮选KCl的过程中受浮选用水中Mg Cl2含量的影响较小,性能要比传统胺类捕收剂更加稳定。实际矿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双子捕收剂无论是在常温还是低温下都保持了优异的浮选性能,而单分子捕收剂在低温下丧失了部分捕收能力与选择性。通过红外光谱分析、接触角测试、表面张力测试、浊度测试及Krafft点对比,探讨了双子捕收剂具有优异捕收性能及耐低温性能的原因。红外光谱分析及接触角测试结果表明,双子捕收剂极易附着于目的矿物表面,而在非目的矿物表面基本没有附着,所以可以显着提高目的矿物表面疏水性而不影响非目的矿物疏水性,且双子捕收剂提高矿物可浮性的能力明显优于单分子捕收剂;表面张力、浊度测试及Krafft点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双子捕收剂的临界胶束浓度(CMC值)、临界溶解浓度及Krafft点均比单亲/疏水基团的捕收剂低,解释了在常温及低温浮选环境下双子捕收剂都表现出更好溶解分散性及捕收性的原因;最后阐述了双子捕收剂为何能够改善钾盐矿物浮选性能,促进钾盐矿高效分离。

时健[2](2021)在《新型染料木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阿尔茨海默病活性研究》文中指出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常发病于老年人群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为认知减退、行为失常等症状,并最终导致患者死亡。病因复杂,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上市药物如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拮抗剂等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度和轻度患者的病症,但并不能阻止和逆转AD的病情进展。因此,开发和研究新型AD治疗药物显得尤为迫切。由于AD的发病机制复杂,单一靶点并不能有效的阻止和逆转病情,多靶点的药物设计策略已成为抗AD药物研究的新方向。本文基于多靶点设计策略,设计合成了以下四类衍生物:芹菜素-O-烷基胺衍生物;柚皮素-O-烷基胺衍生物;染料木素-O-烷基胺衍生物;查尔酮-O-烷基胺衍生物。本论文共合成中间体9个、目标物37个,所有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均经1H NMR和HRMS确证,部分化合物还经13C NMR表征。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染料木素-O-烷基胺衍生物7d是一种可逆的高选择性h ACh E抑制剂(IC50=0.53μM)。动力学研究和分子对接均表明,7d是一种混合型ACh E抑制剂,能同时与ACh E的催化活性位点和外周阴离子位点结合。7d还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ORAC=1.1 eq)、神经保护作用和金属螯合性能。在25μM下,7d对自身诱导、h ACh E诱导和Cu2+诱导的Aβ聚集有显着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39.8%、42.1%和74.1%,对Cu2+诱导的Aβ1-42聚集有明显的解离作用(67.3%)。7d还能显着诱导自噬,提高GXP4蛋白水平,在体外可以穿越血脑屏障。此外,体内实验表明7d可显着逆转东莨菪碱诱导的记忆障碍。故化合物7d是一种很有前途的多功能抗AD药物,值得进一步研究。染料木素-O-烷基胺类似物中的TM-4是一种可逆的双靶点抑制剂(h ACh E,IC50=0.36μM;h Bu Ch E,IC50=15.6μM),并显示出较强的抗氧化活性(ORAC=1.2 eq)。TM-4能显着抑制Aβ1-42的自我诱导聚集(IC50=3.7μM)。分子对接为其具有较强的Ch E抑制活性和Aβ1-42聚集抑制活性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也是一种理想的神经保护剂,具有潜在的金属螯合剂作用,能抑制和分解乙酰胆碱酯酶和Cu2+诱导的Aβ聚集。此外,TM-4可以激活HT22细胞的UPS降解途径,诱导U87细胞自噬,从而有助于清除与AD相关的聚集蛋白。更重要的是,TM-4可以通过BBB体外检测,这为我们的初步设计提供了支持。体内实验表明,TM-4能显着提高Al Cl3诱导的斑马鱼AD模型的运动障碍恢复率和反应效率,对Aβ1-40诱导的血管损伤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此外,化合物TM-4在5000 mg/kg的剂量下没有立即出现任何急性毒性或死亡,在上述行为实验完成后,对大脑海马进行了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上调的DEGs(如enpp2、att5h、zdhc17和efla1)支持TM-4的多靶点活性,其他上调和下调的DEG可能是一个潜在的开放靶点。TM-4的体内代谢产物(血、尿和粪便)和大鼠/人肝微粒体代谢和肠道菌群(大鼠)体外代谢可为TM-4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提供支持。本论文研究为多靶点抗AD药物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和理论依据。

邓娅文[3](2021)在《螺吡喃类光敏材料的制备与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螺吡喃是一种有机光致变色分子,能够在多种刺激条件下发生可逆的异构化反应,由于其两种异构体在结构和性质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已经成为构建智能系统的重要选择。目前,尽管螺吡喃的应用已经相当广泛,然而除了少量简单结构外,关于螺吡喃的合成一直存在产率较低的问题,这也是螺吡喃类材料在实际应用中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在这里,我们提出了一种高效的一锅法合成策略。该方法无需特殊设备和操作,与已报道的三步合成法相比具有节能省时环保的优点,能够适用于多种溶剂、碱、醛和溴代烷烃,而且极大地简化了各种复杂的操作步骤,为以后可能的工业生产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固态螺吡喃如果能够在室温下实现光致变色,将是很有吸引力的潜在太阳能蓄热和信息存储材料。然而,由于缺乏足够的自由空间来进行光异构化过程,在室温下具有完全可逆的光致变色特性的固态螺吡喃是非常罕见的。在这里,我们通过提高分子的柔性,发展了一种制备具有高效可逆光致变色特性的固态螺吡喃的合成策略。通过在螺吡喃的吲哚氮上引入一条烷基链,所得到的螺吡喃能够表现出快速的光响应特性。更重要的是,这种螺吡喃可以方便地“进化”成一种新的固态形式,这种形式具有三种不同颜色(红色,黄色和紫色)的高级光致变色和热致变色特性,同时具有良好的室温稳定性和刺激与颜色之间的一对一对应关系,是一种先进的信息储存材料。DNA热致液晶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生物大分子液晶材料。该材料由DNA和带有柔性链的季铵盐表面活性剂通过静电作用力结合制得。目前,关于DNA热致液晶的性能调控,研究者们已经做了多种尝试,然而利用光刺激来调节材料性质的报道还比较少。基于此,我们合成了两种带有螺吡喃结构的季铵盐表面活性剂,用于与DNA通过静电作用力结合制备光刺激响应的无溶剂热致液晶材料。研究发现,该类材料的相态和光刺激响应性质与材料中表面活性剂和DNA的混合比例高度相关。该类材料的发展,将为能够用于逻辑门和生物传感的光刺激-响应性智能材料提供新的选择。

张磊[4](2020)在《VA族二维材料的共价修饰及其光电性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自石墨烯之后,VA族二维材料以其优异的物理化学性质吸引了众多科学家的目光。黑磷作为直接带隙半导体,表现出超高的载流子迁移率、各向异性、优异的光催化活性和光热治疗性能;锑烯表现出高电化学容量、优异的电催化性质、光电响应和出色的有机催化活性。然而,黑磷由块体材料被剥离为二维结构时,表现出明显的空气不稳定性,严重影响了黑磷的性质研究,成为限制二维黑磷材料进一步应用的阿喀琉斯之踵。锑烯由于其层间距较短,在使用液相剥离进行制备时,往往表现出产率低、形貌和尺寸控制较差等缺点。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发展了对黑磷纳米片进行包括重氮盐、卡宾在内的有机化学共价修饰方法,以提升黑磷纳米片空气稳定性。此外,使用离子插层进行了大规模、高效且尺寸可控的锑烯制备,并研究了VA族二维黑磷和锑烯的光电性质。最后我们针对激光防护的应用设计了三种二维材料,并对其非线性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提出负电荷黑磷共价修饰策略,实现了有机重氮盐对黑磷纳米片的高效共价修饰。通过共价修饰,不但可以有效地提升黑磷纳米片的空气稳定性,而且进一步提高了黑磷纳米片的饱和吸收性质。此外,表面官能团的引入,为进一步在黑磷表面进行更复杂的修饰提供了平台。在对硝基苯基修饰的基础上,通过还原表面硝基基团为氨基基团,进一步在其表面组装金纳米粒子,构筑了基于黑磷复合材料的催化剂,并探索了其在催化还原4-硝基苯酚反应中的催化活性。2.基于我们发展的负电荷高效修饰方法,在黑磷纳米片表面共价接枝了多孔共轭高分子,对这类材料的电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通过SEM、XPS等相关测试证明了通过负电荷策略成功地在黑磷表面共价修饰了有机分子,并将其作为锚定基团,可以有效地进一步在其表面构筑更为复杂的三维结构。发现通过共价修饰可以有效地提升二维材料的电化学性能。我们的设计思路展示了通过共价修饰可以作为拓宽二维材料在电化学领域应用的新思路,为二维材料共价修饰的应用带来新的机遇。3.发展了基于卡宾的修饰策略,对液相超声剥离的黑磷纳米片进行了共价修饰。通过对黑磷电子结构的仔细分析,我们发现其结构更适合于卡宾的修饰。我们提出,除使用传统的相转移催化剂对黑磷纳米片进行异相催化共价修饰的反应外,这一反应也可以通过有机碱的存在发生均相催化,从而高效地修饰黑磷纳米片。我们通过对该反应的条件进行优化,获得了卡宾修饰黑磷纳米片反应发生的最优条件。同时,对其机理进行了讨论。最后,我们对卡宾共价修饰的黑磷纳米片的非线性光学性质进行了探索。4.首次将锂离子插层制备二维材料的方法运用到锑烯的制备中,并研究了所得锑烯纳米片的非线性光学性质。由于锑烯纳米片间的层间距较小,传统的溶剂超声液相剥离并不能很有效地制备得到大规模、高产率和形貌尺寸可控的锑烯纳米片。而锂离子由于其尺寸和锑烯层间距较匹配,我们发现通过锂离子插层可以高效地制备锑烯纳米片,且这一过程是大规模、高产率且尺寸可控的。基于这一实验结果,我们系统的研究了锑烯纳米片在不同溶剂中的分散性,以及不同尺寸的锑烯纳米片在同一溶剂中的分散性,并且首次报道了锑烯纳米片在水中的不稳定性,对锑烯纳米片大规模、高质量且高效地制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最后,我们同时报道了尺寸依赖和能量依赖的锑烯纳米片的非线性光学性质,对其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进行了系统地探索,并使用纳秒和飞秒时间分辨光谱对不同尺寸锑烯纳米片的载流子动力学进行了研究。5.通过电子辐照改性、化学气相沉积等方法制备了三种二维材料,对其非线性光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三种材料都具有光限幅性质,且非线性吸收较强(达10-9 m/W以上),具有作为激光防护材料的潜质。我们的结果表明,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或者电子辐照等手段,可以有效地调节二维材料的非线性光学性质,为拓展二维材料在光限幅方面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志远[5](2020)在《基于5,7-二溴吲哚杂环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文中研究指明吲哚及其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氮杂环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许多天然产物中,并且具有重要的生物活性及药理活性,一直是研究人员关注的热点,而且已经在医药、农药、光电化学、有机材料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在众多的吲哚类衍生物中,溴取代的吲哚类化合物吸引了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此类化合物不但是许多药物活性分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由于溴官能团的可衍生化,还可以作为重要的中间体进行设计合成结构更为复杂的吲哚类药物。因此,近些年来关于结构新颖的溴取代的吲哚类化合物的合成不断有文献报道。鉴于此,为了当前药物化学研究需要,本文设计合成的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含5,7-二溴吲哚结构的杂环类化合物,以期为今后吲哚类药物的研发提供重要的可选底物。本论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检索及阅读相关文献,对吲哚及其衍生物的活性、应用及近期研究进展做出简单的综述。第二部分,以5,7-二溴靛红1为原料进行N上烃基化,得到N取代的5,7-二溴靛红1a-1h。化合物1a-1h与邻苯二胺反应,以57.1-85.2%的较好收率得到7,9-二溴-6H-吲哚并[2,3-b]喹喔啉衍生物2a-2h,并对其进行了结构的验证以及一些抗菌活性的测试。第三部分,以5,7-二溴靛红1为原料,水合肼为还原剂,回流条件下反应得到5,7-二溴吲哚酮3,化合物3通过Vilsmerier-Haack反应甲酰化得到5,7-二溴-2-氯-1H-吲哚-3-甲醛4,对化合物4进行N上烃基化反应,分别得到1-烃基-5,7-二溴-2-氯-1H-吲哚-3-甲醛4a-4e,以4a-4e为底物与硝酸胍在KOH为碱,乙醇为溶剂的条件下回流反应,以66.0-73.2%的收率得到6,8-二溴-9H-嘧啶并[4,5-b]吲哚-2-胺类衍生物5a-5e并对其进行了结构的验证。第四部分,以5,7-二溴-1-甲基靛红1d为底物合成5,7-二溴-1-甲基吲哚-2-酮6,以5,7-二溴-1-甲基吲哚-2-酮6为原料,以哌啶作为碱,乙醇为溶剂的条件下,90℃回流,与苯甲醛及取代苯甲醛下进行反应,以72.4-88.2%的收率合成了(Z)-3-亚苄基-5,7-二溴-1-甲基吲哚-2-酮类化合物7a-7j,并对其进行了结构的验证以及一些抗菌活性的测试。

杨许召[6](2019)在《非对称Gemini离子液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Gemini离子液体(Gemini Ionic Liquids,GILs)是在分子设计理念中融合双子星分子框架和离子液体分子砌块而获得的一类新型离子液体和功能软材料,其分子结构中包含一个通过联接基共价连接的双阳离子和两个单独的阴离子,并显示ILs的独特性能,具有比传统ILs更高的热稳定性、更优良的可设计性。但GILs的主要缺点是熔点高(>100℃)和黏度大,有些甚至在高温下也表现出较高的黏度,这不仅损害了ILs的重要特性,而且导致实际使用过程中传质速率降低和传输成本增加。因此,在保持Gemini分子框架和ILs特性的前提下,能否利用GILs优良的可设计性克服上述不良效应成为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之一。本文试图采用构造非对称GILs的思路解决上述瓶颈问题,即通过对不同阴、阳离子的选择和匹配实现对GILs物化性能的调控,达到降低熔点,调控黏度和溶解性的目标,为其用作溶剂和功能材料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其次,含GILs混合溶液的体积和黏度性质,以及GILs用于糖转化时对糖的高溶解能力也是将GILs用于生物质加工领域所必需的基础数据。此外,功能性GILs作为一种新型Gemini离子液体,其结构是在阴、阳离子中引入一个或多个官能团赋予其除了离子液体性能之外的某种特殊功能或特性,如表面活性、催化性能等。针对上述科学问题和应用需要,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结果和结论如下:构造非对称GILs,以期显着降低其熔点和黏度。本文选择三甲基叔胺为阳离子母体,分别与1-甲基咪唑、吡啶、1-甲基哌啶进行匹配,选择双氰胺根为阴离子,经分子设计并合成出3种新型非对称GILs;构造非对称Gemini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以期充分利用双子表面活性剂和离子液体的优良特性。通过在咪唑环上引入系列链长的直链烷基合成N-烷基咪唑,并与不同链长烷基叔胺进行匹配,设计合成出4种新型非对称Gemini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通过1H NMR、13C NMR和元素分析确定了上述GILs的化学结构。研究了所设计合成的双氰胺类非对称GILs的物理化学性能,包括熔点、密度、黏度、热容、热稳定性。结果表明,熔点均低于-70℃。密度随温度升高线性降低,计算得到热膨胀系数(α)、标准摩尔体积(Vm)、分子体积(V)、标准熵(S0)、晶格势或晶体能(UPOT);黏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黏度-温度的变化关系符合VTF和mVTF方程;摩尔热容-温度的变化关系以多项式方程定量描述,得到相应热力学函数(相对焓HT-H298.15 K和相对熵ST-S298.15 K);热稳定性较高,热稳定性大小顺序为:[N111C3MIM][N(CN)2]2>[N111C3Py][N(CN)2]2>[N111C3MPi][N(CN)2]2,提出了双氰胺类非对称GILs热分解模型。实验结果表明非对称GILs的熔点较低,黏度适中,这是由其结构不对称性或结构差距变大,再加上阴离子[N(CN)2]-具有较强的配位能力,发生电荷的离域,导致阴阳离子间库仑引力减弱所造成的,证明构造非对称GILs的思路,实现了低熔点、低黏度GILs的设计合成。非对称GILs用作溶剂时,由于价格高,通常需要与分子溶剂混合使用,因此含GILs溶液的体积和黏度性质是进一步研究其他热力学性质和传递特性所必需的基础数据。本文在283.15333.15 K温度范围内,从超额摩尔体积(VmE)和超额黏度(Δε)视角研究了GILs分别与乙腈(MeCN)、甲醇(MeOH)、乙醇(EtOH)、异丙醇(IPA)组成的混合体系偏离理想溶液的行为规律。发现二元混合物与理想溶液间均为负偏差,且存在最低点;极性有机分在离子液体网络结构中的堆积和填充对影响VmE的变化起主导作用;分子溶剂与GIL间的溶剂化作用、色散力及异种分子间氢键作用力对Δε的变化起主要作用。VmE和Δε随组成的变化关系符合Redlich–Kister模型。混合体系的黏性流动的超额吉布斯自由能(ΔG*E)结果表明,GILs和溶剂分子间存在较强的相互作用。上述研究结果为从分子间相互作用层面解释混合体系的性质和作用强度方面提供了特别有用的信息,也为GILs工业应用和溶液热力学的研究提供了基本数据和依据。GILs用于糖转化的优势包括对糖的高溶解能力、易回收性、可提供相对温和的反应环境、选择性和产率高等。本文系统研究了D-(+)-葡萄糖和D-(-)-果糖在[N111C3MIM][N(CN)2]2、[N111C3Py][N(CN)2]2和[N111C3MPi][N(CN)2]2中的溶解规律,D-(-)-果糖在三种GILs中的溶解度高于D-(+)-葡萄糖,这与D-(-)-果糖的结构和热特性参数有关。糖分子中的羟基与GILs分子中阴离子间所形成的强的氢键对溶解度影响最大,阳离子基团中的正电荷离域度及阳离子与阴离子之间的库仑相互作用强度也可对GIL溶解单糖能力产生相当大的影响。溶解度-温度定量关系分别符合Apelblat、λh、NRTL、Wilson和UNIQUAC模型,特别是UNIQUAC模型,其平均偏差小于4%。表观热力学函数值(ΔdissH0、ΔdissS0)均为正值,表明D-(+)-葡萄糖和D-(–)-果糖的溶解过程为吸热、焓驱动过程。对单糖在GILs中的溶解过程进行了探讨。上述研究结果为单糖在GILs中的转化过程中GILs的回收及产物的分离提供了基础热力学数据,所建立热力学模型为预测溶解度提供了依据,同时为生物质原料加工工艺过程开发和设计提供了基础。系统研究了Gemini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N11nC3CnIM][Br]2(n=10,12,14,16)的表面活性、缓蚀性能以及其与牛血清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Krafft温度随着疏水基中碳原子数目的增加逐渐增加,cmc随着疏水基中碳原子数目的增加而降低,γcmc在35 mN·m–1左右,具有较好的表面活性;Γmax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N1110C3IMC10][Br]2、[N1112C3IMC12][Br]2和[N1114C3IMC14][Br]2的胶束形成过程是熵驱动,而[N1116C3C16IM][Br]2为焓驱动。此类表面活性剂为混合型缓蚀剂,主要是抑制阳极。[N1112C3C12IM][Br]2/BSA体系的cmc和γcmc随着BSA的加入逐渐增加,二者发生了相互作用并且形成了复合物,α-螺旋结构含量发生了变化。此类表面活性剂的Krafft温度明显低于季铵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mc比普通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低12个数量级,具有较好的缓蚀性能,可造成蛋白质构象的变化,上述研究为将非对称GILs的实际应用拓宽到表面活性剂领域作出了尝试。

董涛[7](2019)在《无过渡金属参与的三氟甲硒基化与二氟甲硒基化反应研究》文中认为近几十年来,越来越多的有机氟化物被应用于医药、农药、材料等领域。虽然含氟有机分子如此有用,但是天然含氟有机分子非常稀少。因此,发展向分子中引入氟原子或含氟官能团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三氟甲硒基和二氟甲硒基是一类比较特殊的含氟官能团,它不仅能赋予目标分子较好的脂溶性和膜通透性,在预防和治疗癌症等方面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含有三氟甲硒基和二氟甲硒基的分子是两类新型的含硒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药物和补硒产品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无过渡金属和添加剂参与的三氟甲硒基化和二氟甲硒基化方法,为合成更多类型的三氟甲基硒醚类化合物和二氟甲基硒醚类化合物提供了更加绿色和有效的方法。在第一部分工作中,我们发现三氟甲硒基四甲基铵([Me4N][SeCF3])作为廉价、易得且热稳定好的三氟甲硒基化试剂,可以在无金属和添加剂参与的条件下直接实现烷基卤代烷、缺电子的芳基卤代烷、二芳基碘盐、芳基重氮盐和α-重氮羰基化合物等一系列亲电试剂的三氟甲硒基化反应。该方法反应条件温和、底物官能团耐受性好、操作简单,且产率较高。其中,大部分烷基卤代烷与[Me4N][SeCF3]只需在室温下反应0.5 h就能以优秀的产率得到三氟甲硒基化产物。另外,芳基重氮盐也能与[Me4N][SeCF3]在无过渡金属参与下反应得到目标产物,并且产率与已经报道的在铜盐催化下反应的产率相当。在第二部分工作中,我们报道了一种在无过渡金属参与的条件下,合成结构多样的二氟甲基硒醚(RSeCF2H)的方法。该方法利用TMSCF2H在t-BuOK的作用下,与芳基或烷基硒氰酸酯(RSeCN)反应得到芳基或烷基(二氟甲基)硒醚。无论是在0 oC下反应24 h还是在室温下反应6 h,都能以良好到优秀的产率得到各种类型的二氟甲基硒醚化合物。并且我们将该方法成功应用至磺胺二甲氧嗪的二氟甲硒基化和1-苄基-5-二氟甲硒基-吲哚啉的克级制备。这两个例子展示了该方法具有良好的官能团耐受性和广泛的底物适用性。该反应的优点包括温和的反应条件和较高的反应效率。在此之前,二氟甲硒基化反应几乎还没有被系统的研究过,合成二氟甲基硒醚类化合物的方法非常有限。我们合成的一系列结构新颖的二氟甲基硒醚类化合物,为该类化合物在生命科学领域内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综上,利用[Me4N][SeCF3]作为三氟甲硒基源,在无金属和添加剂的条件下,我们实现了多种亲电试剂的三氟甲硒基化反应,证实了过渡金属在这些转换中不是必需的。同样在无过渡金属的条件下,我们合成了结构多样的二氟甲基硒醚类化合物,为该类化合物在其他领域内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王兵,李娜,刘腾,王英爱,王晓静,孙捷[8](2017)在《一氧化氮供体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一氧化氮(NO)作为生物信使或效应分子在体内发挥重要的生理作用,因其具有多种多样的生物活性在临床应用方面得到广泛关注.体内NO生成不足常与多种疾病的形成密切相关,NO供体化合物可以通过在体内释放NO治疗和预防多种疾病.随着NO供体化合物的广泛应用,其合成方法引起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高度重视.结合国内外学者对这方面的研究,对近10年NO供体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张妍[9](2016)在《柱[5]芳烃和葫芦[7]脲-聚硅氧烷气相色谱固定相的研究》文中认为大环类化合物具有特殊的环腔结构,选择性分子识别能力和良好的热稳定性,并可按不同需要设计合成出环腔大小不同,取代基不同的各种主体化合物等优良性能,但是大环类化合物溶解性较差的特征制约了其在色谱领域的应用。聚硅氧烷具有良好的成膜性和分散能力,有助于解决大环分子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主要对新型大环分子柱[5]芳烃和难溶的葫芦[7]脲分子作为毛细管气相色谱固定相的分离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部分:1.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柱[5]芳烃色谱柱(MP5色谱柱),并通过色谱参数(柱效、Golay曲线和麦氏常数等)对色谱柱的性能进行了表征。MP5色谱柱的柱效在最佳流速0.55 mL/min时达到4806塔板数/米;平均极性为77,属于弱极性固定相;并通过与HP-5MS商品柱进行对比,初步推测出MP5色谱柱的保留机理。2.利用多种类型的异构体样品对MP5色谱柱的分离性能进行探究,分析讨论了MP5色谱柱和不同分析物之间作用的机理。最后考察了这种新型大环固定相毛细管色谱柱的重复性、耐用性和热稳定性,测定结果表明,这种新型固定相具有很好的重复性、耐用性和热稳定性,耐用性超700次,最高使用温度不低于240℃。3.采用静态法制备了葫芦[7]脲(CB7)和三氟丙基甲基聚硅氧烷(OV210)二元混合色谱柱(CB7-OV色谱柱),并通过色谱参数(柱效、Golay曲线和麦氏常数等)对色谱柱的性能进行了表征。CB7-OV色谱柱的柱效在最佳流速0.45 mL/min时达到4661塔板数/米;平均极性为166,属于中等性固定相。4.利用复杂混样和多种异构体对CB7-OV色谱柱的分离性能和作用机理进行探究,并通过与CB7色谱柱和OV210色谱柱的分离结果进行对比,体现出CB7-OV混合固定相的分离优势,初步推测出CB7-OV色谱柱的保留机理。将CB7-OV色谱柱与DB-35商品柱进行对比,进一步验证了混合固定相的分离能力和分离机理。最后考察了这种新型混合固定相色谱柱的重复性和热稳定性,结果表明,CB7-OV混合固定相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热稳定性。

杨许召,王军,方云[10](2016)在《双阳离子液体的合成、性能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双阳离子液体(DILs)是一类新型离子液体,其结构中包括一个双阳离子和两个单的阴离子,两个阳离子之间通过联接基进行连接。此类离子液体因其具有高的热和化学稳定性、优良的可设计性、高热容等特点而备受关注,并广泛应用于高温有机反应、气相色谱固定相、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分离过程和高温润滑油。本文简述了近年来双阳离子液体的研究进展,归纳了不同类型DILs的合成,包括:对称DILs的合成和非对称DILs的合成;并对此类离子液体的性能进行了总结,如物化性能、表界面性能、毒性及生物降解性等;介绍了DILs的结构与分子动力学;概括了DILs在有机合成、材料制备、电化学领域的应用;最后对DILs的应用前景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二、二溴代烷制备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二溴代烷制备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双子表面活性剂对钾盐矿的浮选性能与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钾盐矿资源概况
        1.1.1 钾盐矿的特征
        1.1.2 中国钾盐矿资源概况
        1.1.3 世界钾盐矿资源概况
    1.2 钾盐矿选矿工艺研究现状
        1.2.1 冷分解-正浮选法
        1.2.2 反浮选-冷结晶法
        1.2.3 兑卤结晶法
        1.2.4 热溶结晶法
    1.3 钾盐矿浮选捕收剂研究现状
        1.3.1 正浮选捕收剂研究现状
        1.3.2 反浮选捕收剂研究现状
    1.4 双子表面活性剂研究进展
        1.4.1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与性质
        1.4.2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设备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药剂
    2.2 试验设备
    2.3 试验样品
    2.4 试验方法
        2.4.1 捕收剂的结构表征
        2.4.2 矿物浮选试验
        2.4.3 红外光谱分析
        2.4.4 接触角测试
        2.4.5 表面张力测定
        2.4.6 浊度测定
        2.4.7 Krafft点对比试验
第三章 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对钾石盐矿的浮选性能
    3.1 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3.1.1 合成路线
        3.1.2 合成步骤
    3.2 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表征
        3.2.1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3.2.2 质谱分析
        3.2.3 红外光谱分析
    3.3 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对纯矿物的浮选性能研究
        3.3.1 常温下捕收剂用量对KCl及 NaCl可浮性的影响
        3.3.2 矿浆pH值对KCl可浮性的影响
        3.3.3 浮选温度对KCl可浮性的影响
        3.3.4 0 ℃下捕收剂用量对KCl及 NaCl可浮性的影响
        3.3.5 浮选用水中MgCl_2含量对KCl可浮性的影响
    3.4 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对钾石盐矿的浮选分离研究
        3.4.1 常温下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对钾石盐矿正浮选试验研究
        3.4.2 0 ℃下季铵盐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对钾石盐矿正浮选试验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吗啉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对光卤石矿的浮选性能
    4.1 吗啉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合成
        4.1.1 合成路线
        4.1.2 合成步骤
    4.2 吗啉型双子表面活性剂的结构表征
        4.2.1 核磁共振波谱分析
        4.2.2 红外光谱分析
    4.3 吗啉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对纯矿物的浮选性能研究
        4.3.1 常温下捕收剂用量对NaCl及光卤石可浮性的影响
        4.3.2 矿浆pH值对NaCl可浮性的影响
        4.3.3 浮选温度对NaCl可浮性的影响
        4.3.4 0 ℃下捕收剂用量对NaCl及光卤石可浮性的影响
    4.4 吗啉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对光卤石矿的浮选分离研究
        4.4.1 常温下吗啉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对光卤石矿反浮选试验研究
        4.4.2 0 ℃下吗啉型双子表面活性剂对光卤石矿反浮选试验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双子表面活性剂的作用机理研究
    5.1 红外光谱分析
        5.1.1 药剂作用前后钾石盐矿表面的红外光谱分析
        5.1.2 药剂作用前后光卤石矿表面的红外光谱分析
    5.2 接触角测试
        5.2.1 钾石盐矿接触角测试
        5.2.2 光卤石矿接触角测试
    5.3 表面张力测试
        5.3.1 季铵盐型双子捕收剂溶液的表面张力测试
        5.3.2 吗啉型双子捕收剂溶液的表面张力测试
    5.4 浊度测试
        5.4.1 季铵盐型双子捕收剂溶液的浊度测试
        5.4.2 吗啉型双子捕收剂溶液的浊度测试
    5.5 Krafft点对比
    5.6 吸附行为
        5.6.1 钾石盐矿正浮选吸附行为
        5.6.2 光卤石矿反浮选吸附行为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新型染料木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阿尔茨海默病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阿尔茨海默病
    1.2 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1.3 FDA批准上市的抗AD药物及其衍生物的开发现状
        1.3.1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及其衍生物的开发现状
        1.3.2 NMDA受体拮抗剂及其衍生物的开发现状
    1.4 多靶点抗AD药物研究前景
第二章 染料木素-O-烷基胺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其抗AD活性研究
    2.1 染料木素-O-烷基胺衍生物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2.2 染料木素-O-烷基胺衍生物的制备
        2.2.1 中间体3a~3e的制备
        2.2.2 染料木素-O-烷基胺类衍生物的制备
        2.2.3 实验结果
        2.2.4 讨论
    2.3 染料木素-O-烷基胺类衍生物的生物活性筛选
        2.3.1 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测定
        2.3.2 化合物对AChE的酶动力学测试
        2.3.3 化合物与AChE的分子对接
        2.3.4 化合物7d对 hAChE的可逆性抑制
        2.3.5 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2.3.6 化合物的金属离子络合能力测定
        2.3.7 化合物的抑制Aβ聚集能力测定
        2.3.8 化合物的神经保护作用测定
        2.3.9 化合物7d诱导自噬的活性
        2.3.10 GPX4 蛋白的调控
        2.3.11 体外7d血脑屏障通透性测定
        2.3.12 化合物7d的体内活性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多靶点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及其抗AD活性研究
    3.1 新型多靶点抑制剂的设计
    3.2 目标化合物TM-1~TM-19 的制备
        3.2.1 实验结果
        3.2.2 讨论
    3.3 新型多靶点抑制剂的生物活性筛选
        3.3.1 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测定
        3.3.2 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测定
        3.3.3 抑制/解聚Aβ聚集测试
        3.3.4 代表化合物的神经保护作用
        3.3.5 化合物TM-4与hAChE的酶动力学测试
        3.3.6 化合物TM-4与hAChE和 hBuChE的分子对接
        3.3.7 化合物TM-4对hAChE和 hBuChE的可逆性抑制
        3.3.8 生物膜干涉法测定TM-4与Aβ_(1-42)的结合方式
        3.3.9 化合物TM-4与Aβ_(1-42)的分子对接
        3.3.10 化合物TM-4 的金属离子络合能力测试
        3.3.11 化合物TM-4 解聚Cu~(2+)诱导的Aβ_(1-42)的实验
        3.3.12 化合物TM-4 促进病理性蛋白的清除
        3.3.13 化合物TM-4 增强泛素蛋白酶体系统活性
        3.3.14 化合物TM-4 诱导U87 细胞自噬GFP-LC3 斑点的研究
        3.3.15 化合物TM-4 体外血脑屏障通透性测定
        3.3.16 化合物TM-4对Al Cl_3诱导AD斑马鱼的研究
        3.3.17 化合物TM-4对Aβ_(1-40)诱导的血管损伤的斑马鱼的保护作用
        3.3.18 化合物TM-4 的体内活性评价
        3.3.19 脑海马组织中TM-4 基因的转录组序列分析
        3.3.20 化合物TM-4 的新陈代谢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第五章 实验部分
    5.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 染料木素-O-烷基胺类衍生物的制备
        5.2.1 4a~8c的制备
    5.3 优势骨架的烷基胺衍生物的制备
        5.3.1 中间体5a~5c的制备
        5.3.2 中间体7和10 的制备
        5.3.3 TM-1~TM-14 的制备
        5.3.4 TM-15~TM-19 的制备
    5.4 生物活性测试
        5.4.1 胆碱酯酶抑制活性测定
        5.4.2 化合物对ACh E抑制动力学测定
        5.4.3 分子对接研究
        5.4.4 抗氧化活性测定(ORAC-FL法)
        5.4.5 化合物抑制/解聚Aβ自聚集的活性
        5.4.6 透射电镜法测定化合物抑制和解聚自身诱导的Aβ_(1-42)聚集
        5.4.7 对H_2O_2诱导的PC12 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测定
        5.4.8 对SH-SY5Y细胞的细胞毒性效应的测定
        5.4.9 金属离子螯合能力测试
        5.4.10 血脑屏障透过能力评价(PAMPA-BBB)
        5.4.11 对Al Cl_3诱导的斑马鱼AD模型的影响
        5.4.12 跳台被动回避试验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螺吡喃类光敏材料的制备与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论文中使用的符号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螺吡喃的特性
        1.2.1 螺吡喃的构型及其相互转化
        1.2.2 螺吡喃开环异构体的聚集与自组装
        1.2.3 固态螺吡喃的光致变色
        1.2.4 气体触发螺吡喃的变色
    1.3 螺吡喃的应用
        1.3.1 离子与分子识别
        1.3.2 光控转运与释放
        1.3.3 生物传感与生物成像
        1.3.4 光控凝胶
        1.3.5 超分子化学
    1.4 小结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1.5.1 选题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一种一锅法合成螺吡喃的策略
    2.1 前言
    2.2 实验试剂
    2.3 实验仪器
    2.4 实验部分
        2.4.1 总述
        2.4.2 螺吡喃类化合物的合成
    2.5 结果与讨论
        2.5.1 T-型螺吡喃(SP1)的合成
        2.5.2 L-型螺吡喃(SP2)的合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分子柔性的固态螺吡喃显示光致变色特性
    3.1 前言
    3.2 实验试剂
    3.3 实验仪器
    3.4 实验部分
        3.4.1 总述
        3.4.2 螺吡喃类化合物SPn的合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SPn的合成和基本特性
        3.5.2 SP8 的光致变色和热致变色特性
        3.5.3 SP8 进化后的光致变色和热致变色特性
        3.5.4 SP8 在信息储存中的应用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带有螺吡喃结构的无溶剂DNA热致液晶的制备与性质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试剂
    4.3 实验仪器
    4.4 实验部分
        4.4.1 总述
        4.4.2 Y-3 和Y-9 的合成
    4.5 结果与讨论
        4.5.1 螺吡喃类表面活性剂的合成及性质研究
        4.5.2 无溶剂DNA热致液晶材料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VA族二维材料的共价修饰及其光电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石墨烯(Graphene)
        1.2.1 石墨烯的结构
        1.2.2 石墨烯的制备
        1.2.3 石墨烯的性质和应用
        1.2.4 石墨烯的修饰
    1.3 过渡金属硫化物(TMDs)
        1.3.1 过渡金属硫化物的结构
        1.3.2 过渡金属硫化物的制备
        1.3.3 过渡金属硫化物的性质
        1.3.4 过渡金属硫化物的修饰
    1.4 黑磷(Black Phosphorus)
        1.4.1 黑磷的结构
        1.4.2 黑磷的制备
        1.4.3 黑磷的性质
        1.4.4 黑磷的修饰
    1.5 锑烯(Antimonene)
        1.5.1 锑烯的结构
        1.5.2 锑烯的制备
        1.5.3 锑烯的性质
        1.5.4 锑烯的修饰
    1.6 选题思路
第二章 基于负电荷策略对黑磷纳米片的高效修饰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和仪器
        2.2.2 锂离子插层制备BP-Li
        2.2.3 BP的官能化(BP-NO2的合成)
        2.2.4 对照实验
        2.2.5 还原BP-NO2(BP-NH2的合成)
        2.2.6 BP-NH2-Au的合成
        2.2.7 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测试
        2.2.8 4-硝基苯酚的催化还原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负电荷策略高效共价修饰黑磷纳米片的机理分析
        2.3.2 锂离子插层制备黑磷纳米片
        2.3.3 重氮盐对BP-Li的高效修饰
        2.3.4 共价修饰黑磷纳米片的稳定性测试
        2.3.5 共价修饰黑磷纳米片的非线性光学和催化性质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黑磷纳米片共价修饰共轭微孔高分子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储能性质的研究
    3.1 引言
        3.1.1 电容器和超级电容器
        3.1.2 基于石墨烯的超级电容器
        3.1.3 基于黑磷的超级电容器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和仪器
        3.2.2 锂离子插层制备BP-Li
        3.2.3 BP的官能化(BP-Br的合成)
        3.2.4 BP-CMP的制备
        3.2.5 对照试验
        3.2.6 BP-CMP-B的制备
        3.2.7 电化学超级电容器的制备以及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共价修饰黑磷复合材料的制备
        3.3.2 共价修饰的黑磷复合材料的光谱表征
        3.3.3 共价修饰黑磷复合材料的形貌表征
        3.3.4 共价修饰黑磷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质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卡宾的黑磷纳米片高效共价修饰新策略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和仪器
        4.2.2 BP/NMP分散液的制备
        4.2.3 卡宾修饰的黑磷纳米片(BP=CCl2)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卡宾修饰黑磷纳米片的可行性分析
        4.3.2 卡宾修饰黑磷纳米片的形貌表征
        4.3.3 卡宾修饰黑磷纳米片的光谱表征
        4.3.4 卡宾修饰黑磷纳米片反应的优化
        4.3.5 卡宾修饰黑磷纳米片反应的机理推测
        4.3.6 卡宾修饰黑磷纳米片的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锑烯纳米片的制备、分散性和尺寸依赖的非线性光学性质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材料和仪器
        5.2.2 锂离子插层制备锑烯纳米片
        5.2.3 锑烯纳米片的非线性光学性质测试
        5.2.4 锑烯纳米片的纳秒瞬态吸收光谱测试
        5.2.5 锑烯纳米片的飞秒瞬态吸收光谱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锂离子插层制备锑烯的形貌表征
        5.3.2 锂离子插层制备锑烯的光谱表征
        5.3.3 锂离子插层制备锑烯纳米片的分散性和稳定性研究
        5.3.4 锂离子插层制备锑烯的产率计算
        5.3.5 锂离子插层制备锑烯的尺寸分布研究
        5.3.6 锂离子插层制备锑烯纳米片的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
        5.3.7 锂离子插层制备锑烯的光激发载流子动力学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面向激光防护的二维材料制备及其光限幅性质研究
    6.1 引言
        6.1.1 非线性光学的基本原理
        6.1.2 非线性光学的测试
        6.1.3 非线性光学的应用
    6.2 实验部分
        6.2.1 材料和仪器
        6.2.2 化学气相沉积(CVD)生长制备WSe_2和MoS_2纳米片
        6.2.3 液相剥离锑烯纳米片
        6.2.4 电子辐照制备改性锑烯纳米片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液相辅助超声剥离制备锑烯的形貌表征
        6.3.2 液相辅助超声剥离制备锑烯的光谱表征
        6.3.3 液相辅助超声剥离制备锑烯的光限幅性质研究
        6.3.4 化学气相沉积制备WSe_2和MoS_2的表征
        6.3.5 化学气相沉积制备WSe_2和MoS_2的光限幅性质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发表论文
    参与课题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5,7-二溴吲哚杂环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吲哚及其衍生物的简介
    1.2 吲哚及其衍生物的生物活性及应用
        1.2.1 抗菌活性
        1.2.2 抗肿瘤活性
        1.2.3 抗病毒活性
        1.2.4 在农业方面的应用
        1.2.5 荧光作用
    1.3 吲哚并喹喔啉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1.4 3-取代吲哚酮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1.5 嘧啶并吲哚类衍生物的研究进展
    1.6 选题依据
2 7,9-二溴-6H-吲哚并[2,3-b]喹喔啉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5,7-二溴靛红的合成
        2.2.3 N-溴代烷-5,7-二溴靛红的合成
        2.2.4 6-取代-7,9-二溴-6H-吲哚并[2,3-b]喹喔啉衍生物的合成
        2.2.5 抗耻垢分枝杆菌亮氨酰合成酶和甲硫氨酰-tRNA合成酶活性实验
    2.3 结果讨论
        2.3.1 N-溴代烷-5,7-二溴靛红的合成研究
        2.3.2 6-取代-7,9-二溴-6H-吲哚并[2,3-b]喹喔啉衍生物的合成研究
    2.4 结构表征
    2.5 6-取代-7,9-二溴-6H-吲哚并[2,3-b]喹喔啉衍生物的活性研究
    2.6 本章小结
3 嘧啶并吲哚类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5,7-二溴-吲哚-2-酮的合成
        3.2.3 5,7-二溴-2-氯-1H-吲哚-3-甲醛的合成
        3.2.4 1-烃基-5,7-二溴-2 氯-1H-吲哚-3-甲醛的合成
        3.2.5 6,8-二溴-9H-嘧啶并[4,5-b]吲哚-2-胺类衍生物的合成
    3.3 结果讨论
        3.3.1 5,7-二溴-吲哚-2-酮的合成研究
        3.3.2 5,7-二溴-2-氯-1H-吲哚-3-甲醛及其N烃基化的的合成研究
        3.3.3 6,8-二溴-9H-嘧啶并[4,5-b]吲哚-2-胺类衍生物的合成研究
    3.4 结构表征
    3.5 本章小结
4 5,7-二溴-1-甲基吲哚-2-酮与芳醛的缩合反应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5,7-二溴-1-甲基吲哚-2-酮的合成
        4.2.3 (Z)-3-亚苄基-5,7-二溴-1-甲基吲哚-2-酮类衍生物的合成
        4.2.4 抗耻垢分枝杆菌亮氨酰合成酶和甲硫氨酰-tRNA合成酶活性实验
    4.3 结果讨论
        4.3.1 (Z)-3-亚苄基-5,7-二溴-1-甲基吲哚-2-酮类衍生物的合成研究
        4.3.2 (Z)-3-亚苄基-5,7-二溴-1-甲基吲哚-2-酮类衍生物的反应机理推测
    4.4 结构表征
    4.5 (Z)-3-亚苄基-5,7-二溴-1-甲基吲哚-2-酮类衍生物的活性研究
    4.6 本章小结
5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发表论文情况

(6)非对称Gemini离子液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GILs的合成
        1.2.1 对称GILs的合成
        1.2.2 非对称GILs的合成
    1.3 GILs的性能
        1.3.2 GILs的表界面性能
        1.3.3 GILs的毒性和生物降解性
    1.4 GILs的结构与分子动力学模拟
        1.4.1 GILs的结构
        1.4.2 分子动力学模拟
    1.5 GILs的应用
        1.5.1 GILs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1.5.2 GILs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1.5.3 GILs在电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1.6 立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非对称Gemini离子液体的合成与表征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2.3 合成原理
        2.2.4 合成步骤
        2.2.5 分析方法
        2.2.6 结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纯度
        2.3.2 结构表征
    2.4 结论
第三章 非对称Gemini离子液体的物理化学性能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2.3 实验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熔点
        3.3.2 密度
        3.3.3 黏度
        3.3.4 热容
    3.4 结论
第四章 含非对称GILs混合体系的体积和黏度性质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步骤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二元混合体系的密度和黏度
        4.3.2 超额摩尔体积
        4.3.3 超额黏度
        4.3.4 超额吉布斯自由能
    4.4 结论
第五章 葡萄糖和果糖在GILs中的溶解度及溶液热力学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仪器
        5.2.3 实验步骤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单糖在GILs中溶解度
        5.3.2 固-液相平衡模型
        5.3.3 单糖在GILs中溶解过程热力学
        5.3.4 单糖在GILs中溶解过程分析
    5.4 结论
第六章 非对称Gemini离子液体表面活性剂的特性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
        6.2.2 实验仪器
        6.2.3 实验步骤
    6.3 结果与讨论
        6.3.1 Kraff温度
        6.3.2 表面活性
        6.3.3 胶束化过程热力学函数
        6.3.4 胶束的微极性
        6.3.5 胶束聚集数
        6.3.6 缓蚀性能
        6.3.7 Gemini表面活性剂与牛血清蛋白的相互作用
    6.4 结论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附图
附录3:附表

(7)无过渡金属参与的三氟甲硒基化与二氟甲硒基化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有机氟化学
    1.2 含氟有机化合物在药物中的应用简述
    1.3 三氟甲硒基化反应研究进展
        1.3.1 间接的三氟甲硒基化方法
        1.3.2 直接的三氟甲硒基化方法
    1.4 二氟甲硒基化反应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无催化剂和添加剂的三氟甲硒基化反应研究
    2.1 引言
    2.2 仪器与试剂
    2.3 无过渡金属参与的卤代烷的三氟甲硒基化反应
    2.4 无过渡金属参与的二芳基碘盐的三氟甲硒基化反应
    2.5 无过渡金属参与的芳基重氮盐的三氟甲硒基化反应
    2.6 无过渡金属参与的α-重氮羰基化合物的三氟甲硒基化反应
    2.7 α-重氮羰基化合物与[Me4N][SeCF_3]的反应机理探索
    2.8 本章小结
    2.9 实验过程
        2.9.1 三氟甲硒基化反应原料的制备
        2.9.2 三氟甲硒基化产物的合成与表征
第3章 无过渡金属参与的二氟甲硒基化反应研究
    3.1 引言
    3.2 仪器与试剂
    3.3 反应条件筛选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3.6 实验过程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附图

(8)一氧化氮供体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硝酸酯类NO供体的合成
    1.1 酯化反应
    1.2 酰胺化反应
    1.3 取代反应
        1.3.1 Ag NO3取代
        1.3.2 羧酸的α-H取代
        1.3.3 胺的取代
2 呋咱氮氧化物类NO供体的合成
    2.1 酯化反应
    2.2 取代反应
    2.3 成肽反应
    2.4 醛胺缩合
3 偶氮二醇烯鎓盐类NO供体的合成
    3.1 NO气体制备
    3.2 NH3气体制备
    3.3 羧酸的α-H取代
    3.4 酯化反应
    3.5 酰胺缩合
4 肟类NO供体的合成
5 NO-金属配合物类NO供体的合成
6 S-亚硝基硫醇类NO供体的合成
7 其他类NO供体
8 总结

(9)柱[5]芳烃和葫芦[7]脲-聚硅氧烷气相色谱固定相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柱芳烃
        1.2.1 大环类固定相的发展
        1.2.2 柱芳烃的发现
        1.2.3 柱芳烃的结构和性质
        1.2.4 柱芳烃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1.3 葫芦脲
        1.3.1 葫芦脲的发现和发展
        1.3.2 葫芦脲的结构和性质
        1.3.3 葫芦脲作为色谱固定相的发展
    1.4 毛细管气相色谱柱的制备方法
    1.5 选题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柱[5]芳烃色谱柱的制备和性能评价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柱[5]芳烃的制备和表征
        2.2.3 色谱柱的制备
    2.3 色谱柱特征常数的测试及评价
        2.3.1 柱效和Golay曲线的测定及评价
        2.3.2 麦氏常数的测定及评价
    2.4 色谱柱的分离性能评价及机理探究
    2.5 色谱柱的耐用性和重复性
    2.6 色谱柱的热稳定性
    2.7 色谱柱的实际样品测定
    2.8 本研究小结
第3章 葫芦[7]脲-聚硅氧烷色谱柱性能的评价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色谱柱的制备
    3.3 色谱柱特征常数的测试及评价
        3.3.1 柱效和Golay曲线的测定及评价
        3.3.2 麦氏常数的测定及评价
    3.4 色谱柱的分离性能评价及机理探究
    3.5 色谱柱的重复性
    3.6 色谱柱的热稳定性
    3.7 色谱柱的实际样品测定
    3.8 本研究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10)双阳离子液体的合成、性能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1 引言
2 DILs的合成
    2. 1 对称DILs的合成
    2. 2 非对称DILs的合成
3 DILs的性能
    3. 1 DILs的物理化学性能
    3. 2 DILs的表界面性能
    3. 3 DILs的毒性和生物降解性
4 DILs的结构与分子动力学
    4. 1 DILs的结构
    4. 2 分子动力学
5 DILs的应用
    5. 1 DILs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5. 2 DILs在材料制备中的应用
    5. 3 DILs在电化学领域中的应用
6 结论

四、二溴代烷制备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子表面活性剂对钾盐矿的浮选性能与作用机理研究[D]. 成晨. 江西理工大学, 2021(01)
  • [2]新型染料木素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其抗阿尔茨海默病活性研究[D]. 时健. 南阳师范学院, 2021(11)
  • [3]螺吡喃类光敏材料的制备与性质研究[D]. 邓娅文.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4]VA族二维材料的共价修饰及其光电性质的研究[D]. 张磊. 兰州大学, 2020
  • [5]基于5,7-二溴吲哚杂环化合物的合成与表征[D]. 李志远. 渤海大学, 2020(12)
  • [6]非对称Gemini离子液体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杨许召. 江南大学, 2019(05)
  • [7]无过渡金属参与的三氟甲硒基化与二氟甲硒基化反应研究[D]. 董涛.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8)
  • [8]一氧化氮供体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进展[J]. 王兵,李娜,刘腾,王英爱,王晓静,孙捷. 有机化学, 2017(04)
  • [9]柱[5]芳烃和葫芦[7]脲-聚硅氧烷气相色谱固定相的研究[D]. 张妍.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3)
  • [10]双阳离子液体的合成、性能及应用[J]. 杨许召,王军,方云. 化学进展, 2016(Z2)

标签:;  ;  ;  ;  

二溴烷烃制备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