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回归直线法设定车削工时定额的探讨

用回归直线法设定车削工时定额的探讨

一、应用回归直线法制定车削工时定额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赵文浩,邢香园,王治,万峰,吴剑锋,陈瑞启[1](2021)在《基于知识挖掘的航天产品装配工时定额和管理系统》文中指出工时是企业安排计划、指导生产的依据,合理的工时定额和管理方法可以提高工人的工作效率。针对航天产品装配过程中存在的工时定额不准确、工时管理不规范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元知识模型的工时定额方法和面向装配车间的工时管理模型。首先构建了包含零件、工艺和设备知识的装配工时知识模型,并通过知识挖掘技术构建知识特征矩阵,使用回归分析法构建工时知识特征和工时的关系模型,实现工时准确估算。然后提出了面向航天产品柔性装配车间的工时定额分配和实做工时采集方法,将工时管理与航天企业生产流程相结合。最后,开发了航天产品装配工时定额和管理系统,该系统在某航天企业得到应用,实现了工时的优化管理。

樊梁华[2](2020)在《机械加工车间现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智能制造的不断发展,大量的制造企业开始重视智能制造的实施和应用,而智能制造的核心之一是如何有效地对各种制造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其中人力资源和加工装备作为机械加工车间生产现场的两种重要制造资源是资源优化的重要研究内容。因此,论文围绕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组织模式的机械加工车间,分析车间现场的人力资源和加工装备的关系,对车间现场的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开展研究,是制造企业有效开展智能制造,实现制造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首先,机械加工车间中,零件加工工序的工时定额是生产现场的重要基础数据之一,它直接影响了车间现场的设备优化调度和人力资源优化调度的准确性,它的确需要考虑设备状况和人员能力的综合情况。而目前工序工时定额由管理人员采用作业测定法,结合管理人员经验给出结果,并且由于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特点,造成零件生产工艺的差异化,使得零件加工工序的工时定额更加难以预测,数据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为解决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中零件加工工序定额工时不确定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的差分聚类和遗传算法优化BP(Genetic Algorithm Back Propagation,GABP)神经网络算法预测方式,通过聚类算法对机加工零件的加工参数进行聚类,从而预测出零件加工各个工序的工时定额,为后续的研究打下重要基础。其次,在生产过程中存在不同的操作人员操作同一设备的加工能力不同以及同一操作人员操作不同设备的加工能力不同的现象,即存在差异性人员加工能力,从而导致操作人员的实际加工工时因其加工能力的差异而不同的现象。为解决操作人员实际加工工时的问题,分析了影响车间现场操作人员加工能力的各种信息,据此构建了一种操作人员加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改进网络层次分析法(Analytic Network Process,ANP)和变精度粗糙集理论(Variable precision rough set,VPRS)求解指标权重,研究操作人员的加工能力评估值,从而确定一种操作人员加工能力值、操作人员实际工序加工工时及工序工时定额之间的函数关系,进行操作人员实际工时的估算研究,并进行了实例验证,为后续的车间现场人力资源调度的实际工时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再次,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加工零件的工艺路线信息和加工任务,基于零件工序的工时定额数据和操作人员的实际工时估算,根据车间的实际情况构建以最大完工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的机械加工车间现场人力资源优化调度模型,采用改进的遗传算法对模型求解;得到完工时间最小时的操作人员优化配置甘特图,结合实际的案例验证该求解的人力资源调度模型的可行性。从而为机械加工车间现场的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一种思路。最后,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设计并开发了一套机械加工制造车间人力资源调度系统,设计了相关的系统功能模型和系统信息模型。该系统具备了基础信息管理、工时管理、调度数据管理,操作人员调度管理等功能,在实际车间现场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促进了企业工时定额和实际工时的规范管理、现场人力资源和设备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林晓磊[3](2019)在《基于三维工艺的零件制造定额系统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时定额在实际零件制造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确定工厂生产以及工人薪资等数据的基础。工时定额中实际加工时间可以通过相关计算公式求得,加工工时的计算准确与否影响了工时定额的准确性。因此在工时定额中加工工时的计算显得尤其重要。本文针对当前生产过程中工时定额计算中存在的诸多弊端,研究并开发了一套快速获取零件加工工艺信息和工时计算的软件系统。本文根据工艺制定的标准,分析了工时定额的组成和制定依据,研究了基于典型零件的工时定额计算方法,并对制定的工时定额技术进行了验证和异常数据的处理。在基于MBD的三维工艺信息表达技术的基础上,对机械加工类零件和钣金类零件的加工特征进行了分类,利用CATIA二次开发技术,实现了三维数字化模型结构树工艺信息的提取,研究出拓展属性邻接图的特征识别方法,并对加工特征完成了工艺信息的提取。然后在分析工时定额系统需求和目的的基础上,建立起对加工特征识别的知识库和工时计算公式的数据库,将获取到的加工工艺数据信息与工时给定原则进行匹配计算,从而得到基本作业时间,最终开发了基于三维工艺的零件制造定额系统。系统采用模块化结构设计和友好的人机交互环境,便于维护和开发,系统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实用性较好,提高了工时定额效率,也提高了时间定额的准确程度,在实际生产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李露[4](2018)在《复杂机电产品装配工时定额建模与计算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提出工时是企业估算成本、安排生产的重要依据。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对工时制定的效率与准确性提出了新的需求。本文对南京某企业的工时定额现状进行了研究,发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企业目前仍采用传统的经验估算法制定工时,定额知识得不到传承与积累;企业生产的复杂机电产品装配工作量大,装配工时计算过程繁琐,定额员劳动强度大。对此,本文以该企业的复杂机电产品装配过程为依托,开展复杂机电产品装配工时定额方法的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建立了面向装配工时的信息模型,研究了装配信息的自动提取方法。从零件属性、装配拓扑结构、装配工艺三个层面分析了影响装配工时的因素;根据影响因素确定了装配信息模型的架构,并规定了装配信息模型的数据结构;研究了基于CREO二次开发的装配信息自动提取技术。(2)针对产品设计初期,提出了基于优化SVM算法的复杂机电产品整件装配工时估算方法。分析了SVM算法理论基础,研究了基于遗传算法的SVM参数优选方法;以雷达蛙腿总成为例,分析了蛙腿装配工时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基于优化SVM的雷达蛙腿装配工时估算模型,最后分析了算法的准确性和高效性。(3)针对产品投产阶段,提出了基于三维工艺的复杂机电产品装配工时计算方法。研究了装配工序的分解方法,将装配工序分解为搬运、定位、紧固三个基本步骤;利用模特法、企业标准资料法、数学模型法建立了基本装配操作的工时定额模型;分析了企业基于MBD的三维装配工艺,利用xml解析技术获取三维装配工艺中的信息,实现了装配工序工时的自动化计算;最后以雷达机架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准确性。(4)开发了基于web的复杂机电产品装配工时定额建模与计算系统。分析了用户需求,设立了系统开发的总体目标;分配了用户角色及用户权限,保障了系统数据安全;设计了系统数据库,建立了装配工时计算规则库;最后利用JSP技术完成了原型系统的开发。

宋涛[5](2018)在《船舶建造工时定额管理系统开发研究》文中认为国内大部分船舶制造企业目前未指定科学、合理的工时定额标准和制定规范,以经验估算方式为主,文冲船厂开发过收集工时的计算机系统,但未实现定额工时和实际工时对比的功能,也未开发修正工时标准的功能。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船舶制造企业对工时管理的研究,以及现代造船模式的特点,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的定额工时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开发工时定额管理系统,并分析该系统应用情况。根据工时定额理论体系的研究成果,制定工时定额标准,包括工作包分解、工时原单位的确定、工时定额框架的确定、定额标准的建立以及船舶建造工时反馈机制等部分。然后将以上理论研究成果与系统开发标准相结合,最终开发出本单位工时定额管理系统,简述系统的功能设计以及计算原理。最后,介绍通过系统自动计算工时定额功能,与实动工时对比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调整系统参数,以及系统上线应用后,取得的效果。

赵小燕[6](2017)在《改进的工时定额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市场知识经济的全球化,客户需求的随机多样化,生产的智能柔性化,迫使企业生产环境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因此,以需求个性多样、产品种类繁多、生产工艺多变为特点的生产模式应运而生,这种生产模式中最为关键的工作就是工时定额的制定,它的制定质量直接影响生产调度、产能评定、成本评估和薪酬核算等。现如今在交货期成为关键竞争因素的背景下,传统的工时制定方法已不能满足企业对效率和精度的双重要求,工时定额成为制约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企业须重新思考工时定额的制定方法,使其满足当前生产模式下的又快又准的高要求,提高企业先进制造系统对市场的反应能力、竞争能力。本文在研究分析国内外有关工时制定方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改善目前工时制定方法准确性差、企业历史资料利用率低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案例推理的集成式工时制定方法。该方法是在企业应用制造数据管理系统(PDM)实现设计部门(CAD)、工艺部门(CAP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ERP)等信息集成、数据共享的环境下,将上述集成的企业历史信息数据转换为企业工时案例库,探索高效的案例库建立方法、准确度高的案例检索方法,借助支持向量机的工时调整方法对案例推理结果进行误差补偿,以提高工时制定准确性。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案例推理中案例库的建立和案例检索过程进行研究,对于案例库的建立过程,基于信息增益的属性选择方法,选择重要特征属性表示案例,利用模糊C均值进行案例库精简与划分,神经网络确定因素属性的权值,以提高案例检索效率;对于案例检索过程,采用条件检索法和最近邻居算法结合的检索方法,提高检索准确度,计算相似度得到的若干个相似案例,以加权平均得到初始推理工时值。(2)由于推理误差的存在,使案例推理工时值与实际工时值存在差距,难以获得理想工时调整结果,为此提出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工时调整方法,建立目标案例与模型误差之间映射关系,确定误差补偿模型,提高推理结果有效性。(3)以某企业的焊接工艺为例,对论文中提出的工时制定方法进行了技术实现,验证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盖淑艳[7](2016)在《基于工作研究的B公司电气柜预组过程标准工时制定》文中研究表明制定标准工时是企业进行生产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作为企业进行理论成本核算、安排生产计划的一项重要依据,同时也可以作为评价工人劳动成果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不断增长,人们对交通工具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而动车作为目前我国主要的交通工具之一,承担着很大的责任。动车组生产企业一般采用的是面向订单设计的生产模式,通常以手工作业为主,操作复杂、生产周期长、订单随机性,这些特点都会使企业生产管理更加复杂,而作为生产管理一项根本性工作的工时定额也会面对巨大压力。但目前针对这种以手工作业为主且作业时间长的面向订单设计的生产模式下的工时定额研究还很少,在此类型企业中传统工时定额方法的应用受到限制,定额效率和准确率难以确保,这使得公司的生产管理水平很难提高。因此,动车组生产企业的标准工时需要通过更科学、快捷有效的方法来制定。本文从动车组制造企业生产现场出发,以电气柜预组装区生产班组为对象,以110V控制箱组装过程为例,运用工作研究中的“5W1H”、“ECRS四大原则”、流程分析等方法和技术优化生产流程和操作方法,根据工艺相似性划分成通用的最小工序单元,区分不变作业单元和可变作业单元,对不变作业单元采用秒表法测定和计算其标准工时,可变作业单元用回归分析法建立变量标准工时模型,从而制定出110V控制箱各作业单元的标准工时,通过对比每个作业单元理论作业时间值与实际观测时间,证明论文方法的可行性与精确性,然后借鉴PTS的思想,根据其他类型电气柜的每个单元的重复工作数量来计算每种电气柜的标准工时。这种制定标准工时的方法可以避免传统的标准工时制定方法分解粒度过小,工时定额过程复杂的问题,能帮助公司快速、科学、准确的制定出标准工时,也有利于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合理配置生产一线员工。

树健[8](2016)在《基于知识库的船舶管系定额工时测算研究》文中指出船舶管系定额工时是船舶建造计划、成本核算以及进度控制的重要依据,目前国内主要依靠手工从大量的图纸中读取设计信息,再按照定额本进行测算,工作量大,效率低,准确性差,同时设计图纸、定额测算以及任务派工相互割裂,无法实现设计、生产、管理一体化的目标。本文依据“设计、生产、管理、信息一体化”的思想,在深入分析船舶管系设计数据特征和船舶设计软件TRIBON数据抽取方法的基础上,定义管系设计物量的抽取参数,建立了管系各专业、各工种、各工位的设计物量数据抽取模型知识库,在设计数据和工时测算之间形成了可配置的通用接口处理模式,实现了设计与生产的数据集成与共享。同时,船舶生产定额工时测算是以定额标准为依据的,专业、工种、工位不同,依据的定额标准不同,测算方法也不同,论文在梳理管系定额工时标准体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定额工时标准知识库,定义了每一个工位的定额工时测算模型,并运用知识库逻辑推理将抽取的设计数据依据测算模型匹配标准体系、测算方法、测算规则,最终得到各测算对象的定额工时数据。最后通过系统研发与企业实际应用,验证了抽取模型及测算方法的有效性。基于知识库的管系定额工时测算方法提高了企业测算的准确率和规范性,为造船企业加强工时管理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其中船舶定额标准体系是船舶企业工时测算体系中重要的外部支持知识库,随着企业生产环境、设备改造、工艺改进和人员能力的变化,定额标准体系要作相应的修正,以适应企业的实际情况。

邹树梁,余潇韧,向虹,匡思莉[9](2014)在《制造业标准工时制定方法研究现状及展望》文中研究说明生产标准化是提高制造业生产系统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而生产标准工时制定为制造企业标准化等提供最为科学合理的手段。文章在梳理相关文献基础上,分类总结了当前不同标准工时制定的代表性方法,分析了各类标准工时制定方法在应用中的研究重点、适用性、优点和不足。最后根据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标准工时制定方法的研究展望。

陈友玲,李祎[10](2015)在《MC环境下基于零件定制程度的工时定额研究》文中指出为了解决大规模定制生产环境下定制零件工时定额制定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零件定制程度的工时定额方法。此方法首先分析了影响零件工时的主要特征,采用神经网络技术得出各主要特征的权重;然后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计算基于零件主要特征的零件定制程度;最后通过事例推理技术(case-based reasoning,CBR)检索相似零件,根据相似零件的定制程度与工时信息,运用MATLAB软件建立零件工时的数学模型,计算出定制零件的工时。以某企业模具的平面安装面的加工时间计算为例对该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证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行性。

二、应用回归直线法制定车削工时定额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用回归直线法制定车削工时定额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知识挖掘的航天产品装配工时定额和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航天产品装配工时知识模型
    1.1 工时知识内容
        1.1.1 零件知识
        1.1.2 工艺知识
        1.1.3 设备知识
    1.2 工时知识特征矩阵
        1.2.1 工艺内容分析
        (1)以文字信息为主
        (2)信息组成复杂
        (3)标准化不足
        1.2.2 工艺文本挖掘
        1.2.3 知识特征矩阵
2 基于知识特征的工时定额
    2.1 工时估算流程
    2.2 回归分析
    2.3 算例
        2.3.1 知识特征矩阵构建
        2.3.2 工序知识特征与工时的回归分析
3 航天产品装配工时定额和管理系统开发
    3.1 工时管理模型
        (1)基础信息管理
        (2)工时定额
        (3)定额工时分配
        (4)实做工时采集
    3.2 系统体系结构
4 系统应用实例
5 结束语

(2)机械加工车间现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工时定额的相关研究现状
        1.2.2 人员配置的相关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与展望
    1.3 相关理论概述
        1.3.1 工时定额概述
        1.3.2 BP神经网络的概述
        1.3.3 遗传算法概述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基于改进的差分聚类和GABP神经网络算法工序工时定额预测
    2.1 影响工序工时定额的加工因素分析研究
        2.1.1 工时方法分析
        2.1.2 工序的工时影响因素分析
        2.1.3 工序的加工参数值分析
    2.2 基于改进的差分聚类和GABP神经网络算法的工时预测模型
        2.2.1 确定最佳聚类数的策略研究
        2.2.2 改进的差分进化算法
        2.2.3 基于改进的差分聚类算法的求解流程
        2.2.4 基于改进的差分聚类和GABP神经网络算法的工序工时预测
    2.3 实例验证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操作人员加工能力的工序实际工时估算方法研究
    3.1 一种操作人员加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 操作人员加工能力求解
        3.2.1 操作人员加工能力评价模型
        3.2.2 基于改进ANP和 VPRS的指标权重的研究
        3.2.3 操作人员的加工能力评估值求解
    3.3 操作人员的工序实际作业工时估算
        3.3.1 工序实际作业工时与操作人员加工能力间的模型构建
        3.3.2 操作人员工序实际工时估算流程
    3.4 实例分析
        3.4.1 操作人员加工能力评估值的求解
        3.4.2 基于操作人员加工能力的工序实际作业工时模型构建
        3.4.3 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机械加工制造车间人力资源优化调度模型研究
    4.1 机械加工制造车间人力资源优化调度模型
        4.1.1 问题描述
        4.1.2 车间人力资源的优化调度的数学模型
    4.2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机加工车间人力资源优化调度模型的求解
        4.2.1 染色体编码与解码
        4.2.2 交叉操作
        4.2.3 变异操作
        4.2.4 基于改进遗传算法的机加工车间人力资源优化调度的求解步骤
    4.3 实例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机械加工车间人力资源优化调度系统设计
    5.1 系统分析
        5.1.1 系统需求分析
        5.1.2 系统目标分析
        5.1.3 系统业务流程分析
        5.1.4 系统数据流程分析
    5.2 系统设计
        5.2.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5.2.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5.2.3 系统功能模型设计
        5.2.4 系统数据库模型设计
    5.3 机械加工车间人力资源系统试应用
        5.3.1 企业简介
        5.3.2 系统应用情况
        5.3.3 系统应用效果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3)基于三维工艺的零件制造定额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状况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章节安排
第2章 工时定额制定技术研究
    2.1 引言
    2.2 工时定额制定
        2.2.1 工时定额组成
        2.2.2 工时定额制定依据
        2.2.3 工时定额水平
        2.2.4 工时定额制定方法
    2.3 典型零件加工工时计算准则
        2.3.1 机械加工类零件
        2.3.2 钣金类零件
    2.4 工时定额验证
        2.4.1 验证内容
        2.4.2 验证依据
        2.4.3 验证方法
    2.5 工时定额异常数据处理
        2.5.1 异常数据成因
        2.5.2 异常数据判定准则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MBD的加工特征信息技术研究
    3.1 引言
    3.2 基于MBD的三维工艺信息表达形式和方法
        3.2.1 MBD技术概述
        3.2.2 工艺信息分类
        3.2.3 基于MBD的工艺信息表达方式
    3.3 加工特征模型
        3.3.1 加工特征的定义
        3.3.2 机械加工类零件的加工特征分类
        3.3.3 钣金类零件的加工特征分类
    3.4 机加类零件加工特征识别与提取
        3.4.1 基于属性邻接图的特征识别方法
        3.4.2 拓展属性邻接图的特征识别方法
        3.4.3 特征信息提取技术
    3.5 钣金类零件加工特征识别与提取
        3.5.1 加工工艺信息提取
        3.5.2 特征识别与提取方案设计
        3.5.3 规则知识库的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工时定额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系统的需求分析
    4.3 系统的结构设计
    4.4 系统的应用流程
    4.5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6 系统的数据库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工时定额系统的实现
    5.1 引言
    5.2 CATIA二次开发技术
    5.3 主要流程及功能介绍
        5.3.1 非几何工艺信息的获取
        5.3.2 加工特征识别与信息提取
        5.3.3 工时计算与导出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含录用)的学术论文

(4)复杂机电产品装配工时定额建模与计算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课题来源
        1.1.1 研究背景
        1.1.2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工时定额研究现状
        1.2.2 SVM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及提出方案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第二章 复杂机电产品装配工时信息模型的建立
    2.1 引言
    2.2 机械装配工时的影响因素
        2.2.1 零件属性对装配工时的影响
        2.2.2 装配拓扑结构对装配工时的影响
        2.2.3 装配工艺对装配工时的影响
    2.3 面向装配工时定额的装配信息模型
        2.3.1 装配工时定额信息模型的结构
        2.3.2 装配信息模型的数据结构
    2.4 装配信息的获取
        2.4.1 CREO二次开发技术
        2.4.2 零件信息的提取
        2.4.3 装配关系及装配拓扑结构的提取
        2.4.4 装配精度的提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优化SVM的复杂机电产品装配工时估算
    3.1 引言
    3.2 SVM理论基础
        3.2.1 统计学基础
        3.2.2 回归支持向量机
        3.2.3 SVM参数选取
        3.2.4 LIBSVM简介
    3.3 基于优化SVM的雷达车蛙腿总成装配工时估算
        3.4.1 雷达车蛙腿总成装配概述
        3.4.2 装配工时估算流程
        3.4.3 装配信息提取及建模数据选取
        3.4.4 蛙腿总成装配工时建模
        3.4.5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三维装配工艺的复杂机电产品装配工时定额
    4.1 引言
    4.2 三维装配工艺及其信息提取
        4.2.1 三维装配工艺
        4.2.2 装配工艺信息提取
    4.3 机械装配工序工时定额建模
        4.3.1 连接工序的分解及其工时影响因素分析
        4.3.2 装配工时建模方法及选取原则
        4.3.3 基本操作工时计算模型的确定
    4.4 基于装配工艺的连接工序工时定额流程
    4.5 应用实例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杂机电产品装配工时定额建模与计算系统设计与开发
    5.1 系统的需求分析及目标
        5.1.1 系统的需求分析
        5.1.2 系统总体目标
    5.2 系统设计
        5.2.1 系统模块划分及角色权限
        5.2.2 系统业务流程
        5.2.3 数据库设计
    5.3 原型系统的开发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船舶建造工时定额管理系统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的发展和应用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
    1.6 论文的研究方法
    1.7 本章小结
2 工时定额系统理论研究
    2.1 工程分解结构
    2.2 工时定额理论相关知识
        2.2.1 工时消耗
        2.2.2 工时定额的构成
    2.3 工时定额的制定
        2.3.1 制定的依据
        2.3.2 制定的主要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工时定额标准的建立
    3.1 工作包分解
        3.1.1 按船舶建造阶段划分
        3.1.2 工作包体系介绍
        3.1.3 船舶建造工艺流程分解
        3.1.4 工作包的分解
        3.1.5 工作包的设置
        3.1.6 工作包编码规则
        3.1.7 工作包分解效果
    3.2 工时原单位的确定
        3.2.1 设定工时原单位的意义
        3.2.2 工时原单位确定的约束条件
        3.2.3 确定工时原单位
    3.3 确定工时定额框架
    3.4 建立工时定额的标准
        3.4.1 计算基准工时
        3.4.2 计算修正系数
    3.5 船舶建造工时反馈机制
        3.5.1 造船工时的划分
        3.5.2 反馈流程
        3.5.3 OP编码标准
        3.5.4 优化工时反馈细节
    3.6 定额工时计算原理
    3.7 本章小结
4 工时定额系统的开发
    4.1 工时定额管理系统概述
    4.2 AM/MH/CIMS系统整合
    4.3 系统功能概述
    4.4 系统开发的条件
    4.5 系统上下文
        4.5.1 MH系统上下文
        4.5.2 数据提取平台上下文
        4.5.3 外部系统
    4.6 系统角色定义
    4.7 系统需求列表
        4.7.1 功能性需求
        4.7.2 非功能性需求
    4.8 系统开发技术标准
    4.9 系统构架
        4.9.1 应用构架图
        4.9.2 工时定额管理流程
        4.9.3 物理硬件部署
    4.10 本章小结
5 工时定额系统的应用
    5.1 系统基础功能
        5.1.1 登录
        5.1.2 修改密码
        5.1.3 系统配置
        5.1.4 权限管理
        5.1.5 号船工时统计
    5.2 系列船系数调整
    5.3 定额标准管理
    5.4 工时定额计算
        5.4.1 查询计算工时
        5.4.2 计算工时定额
        5.4.3 工时定额应用
    5.5 定额工时与实动工时对比分析
    5.6 系统应用
        5.6.1 构建工时定额体系
        5.6.2 提升工时管理水平
        5.6.3 提升生产效率
    5.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工时定额管理流程图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6)改进的工时定额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思路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框架
2 相关基础理论
    2.1 工时定额的基础理论
        2.1.1 工时定额组成
        2.1.2 工时定额制定方法
        2.1.3 工时定额制定原则
    2.2 案例推理技术
        2.2.1 案例推理技术的简介
        2.2.2 案例推理方法的优点
    2.3 模糊聚类算法
    2.4 神经网络结构
    2.5 支持向量机方法概述
    2.6 本章小结
3 基于案例推理的集成式工时制定方法
    3.1 案例库的构建
        3.1.1 案例库组成
        3.1.2 案例表示
        3.1.3 基于信息增益的属性选择
    3.2 案例库精简与划分
        3.2.1 案例库的精简
        3.2.2 案例库的划分
    3.3 案例检索与制定工时
        3.3.1 神经网络确定属性权值的方法
        3.3.2 模糊C均值-神经网络模型
        3.3.3 相似度计算
        3.3.4 案例推理工时计算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工时调整方法
    4.1 案例调整策略
    4.2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误差补偿方法
    4.3 基于误差补偿的案例调整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工时制定方法的应用研究
    5.1 焊接工艺的工时计算背景简介
    5.2 实例验证与结论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7)基于工作研究的B公司电气柜预组过程标准工时制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工作研究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标准工时制定的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 论文研究方法
第二章 工作研究及标准工时相关理论
    2.1 工作研究概述
        2.1.1 工作研究定义和作用
        2.1.2 工作研究的分析技术
        2.1.3 工作研究的步骤
    2.2 方法研究概述
        2.2.1 方法研究概念和目的
        2.2.2 方法研究的方法技术
        2.2.2.1 流程程序分析
        2.2.2.2 布置和经路分析
        2.2.2.3 动作分析
        2.2.2.4 动作经济原则
    2.3 标准工时概述
        2.3.1 标准工时的概念和构成
        2.3.2 作业评定
        2.3.3 宽放率的制定
        2.3.4 制定标准工时的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公司现状分析
    3.1 B公司简介
    3.2 B公司生产的主要特点
    3.3 公司主要产品简介
    3.4 组装工艺流程简介
    3.5 问题分析
        3.5.1 缺乏科学合理的标准工时系统
        3.5.2 人员与绩效管理
        3.5.3 缺乏工作研究作指导,装配随意性大
    3.6 最小工序单元的提出
        3.6.1 目前人工作业分解方法的不足
        3.6.2 最小工序单元定义和分解原则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电气柜预组装过程方法研究
    4.1 CRH380D动车组电气柜分布
    4.2 110V控制箱组装流程
        4.2.1 改善前作业流程
        4.2.2 作业流程的分析与改善
    4.3 器件安装方法研究
        4.3.1 卡装作业方法研究
        4.3.2 螺纹安装方式
    4.4 布线接线方法研究
        4.4.1 小线接线方法研究
        4.4.1.1 校线接线现状分析
        4.4.1.2 小线布线作业的分析与改善
        4.4.2 大线接线方法研究
    4.5 粘贴标牌和校线方法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气柜预组过程标准工时制定
    5.1 作业测定基本理论
    5.2 准备工作和辅助工作时间研究
    5.3 黏贴标牌和校线时间研究
    5.4 器件安装时间研究
        5.4.1 卡装作业时间研究
        5.4.1.1 小器件的卡装时间研究
        5.4.1.2 大器件的卡装时间研究
        5.4.2 螺纹安装时间研究
        5.4.3 布线接线时间研究
        5.4.3.1 小线布线接线时间研究
        5.4.3.2 大线布线接线时间研究
    5.5 制定标准工时方法验证
    5.6 各类电气柜标准工时核定
        5.6.1 110V控制箱标准工时核定
        5.6.2 DC(直流)电气柜标准工时计算
        5.6.3 AC(交流)电气柜标准工时计算
    5.7 标准工时在B公司的应用
        5.7.1 标准工时在工资核算上的作用
        5.7.2 标准工时在确定员工人数的应用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知识库的船舶管系定额工时测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经验估工法的工时定额测算研究
        1.2.2 基于统计分析与数学模型法的工时定额测算研究
        1.2.3 基于秒表法的工时定额测算研究
        1.2.4 基于方法工具辅助与计算机辅助研究的工时定额测算研究
        1.2.5 船舶工时测算相关研究
        1.2.6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3.2 研究内容
        1.3.3 论文创新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理论、方法及原理
    2.1 知识库概述
        2.1.1 知识的定义
        2.1.2 知识的分类
        2.1.3 知识库的定义
        2.1.4 知识库的特点
        2.1.5 知识库系统
    2.2 定额工时概述
        2.2.1 定额工时的概念
        2.2.2 定额工时的组成
        2.2.3 定额工时的分类
        2.2.4 定额工时的作用
    2.3 定额工时测算方法
    2.4 船舶管系定额工时
        2.4.1 船舶管系定额工时的组成
        2.4.2 基于知识库的船舶管系定额工时测算原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船舶管系设计物量抽取方法
    3.1 主流船舶设计软件系统简介
        3.1.1 CATIA软件系统
        3.1.2 SPD软件系统
        3.1.3 TRIBON软件系统
    3.2 TRIBON数据抽取方法
        3.2.1 SX700交互查询
        3.2.2 部件模型对象(COM--Object)组件方法
        3.2.3 几何宏语言
    3.3 TRIBON数据抽取模型
    3.4 设计物量数据存储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知识库的管系定额工时测算
    4.1 管系定额工时标准体系
        4.1.1 基于知识库的标准体系分类
        4.1.2 管系定额工时标准体系建立
    4.2 定额工时测算规则
        4.2.1 工时定额测算规则
        4.2.2 定额工时测算规则
    4.3 基于规则推理的定额测算步骤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船舶管系定额工时测算实例验证
    5.1 管系设计物量信息抽取
    5.2 管系工时测算
    5.3 测算结果与手工测算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论文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附录1 管子基本信息(PIPE_GZXX)
    附录2 图纸目录(PIPE_TZML)
    附录3 管子弯制(PIPE_GZWZ)
    附录4 管子部位(PIPE_GZBW)
    附录5 管子连接点(PIPE_GZLJD)
    附录6 管子连接(PIPE_GZLJ)
详细摘要

(9)制造业标准工时制定方法研究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标准工时框架、方法分类与特征
    (一) 统计经验类
    (二) 直接时间研究类
    (三) 动作分析类
    (四) 数学模型与计算机辅助类
二结论与展望

四、应用回归直线法制定车削工时定额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知识挖掘的航天产品装配工时定额和管理系统[J]. 赵文浩,邢香园,王治,万峰,吴剑锋,陈瑞启.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2021(06)
  • [2]机械加工车间现场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 樊梁华. 重庆大学, 2020
  • [3]基于三维工艺的零件制造定额系统开发[D]. 林晓磊.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4]复杂机电产品装配工时定额建模与计算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李露.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
  • [5]船舶建造工时定额管理系统开发研究[D]. 宋涛.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6]改进的工时定额方法研究[D]. 赵小燕. 西安工程大学, 2017(06)
  • [7]基于工作研究的B公司电气柜预组过程标准工时制定[D]. 盖淑艳. 河北工业大学, 2016(02)
  • [8]基于知识库的船舶管系定额工时测算研究[D]. 树健. 江苏科技大学, 2016(03)
  • [9]制造业标准工时制定方法研究现状及展望[J]. 邹树梁,余潇韧,向虹,匡思莉.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4)
  • [10]MC环境下基于零件定制程度的工时定额研究[J]. 陈友玲,李祎.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5(02)

标签:;  ;  ;  ;  ;  

用回归直线法设定车削工时定额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