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参与式管理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参与式管理

一、谈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参与式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杨艳鹏,李建国,赵丽槐[1](2021)在《26年筑起一道绿色屏障》文中认为9月的高黎贡山,满目叠翠,生机盎然。位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坡下的隆阳区芒宽乡百花岭村,地处怒江大峡谷之中,森林覆盖率为93.7%。全村有8个村民小组600户2525人,村内居住着汉、傣、傈僳、彝等民族,其中傈僳族群众占全村总人口的60%以上。26年前,为缓解

余皖云[2](2021)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贡山片区植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价》文中指出对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贡山片区设置样地进行植物多样性监测,主要内容包括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暖性针叶林、温凉性针叶林3种植被类型监测,光叶珙桐、喜马拉雅红豆杉、冷杉、秃杉4种野生植物监测,植物资源利用情况监测及外来物种(紫茎泽兰)监测。据初步监测结果分析与评价,监测对象生长状况良好,但是受人为活动干扰影响较大。认为目前植物多样性监测覆盖面不广,监测内容不全,且监测时间较短,不能完全反映保护区植物多样性整体情况,藉此提出下一步监测工作的方向调整及整改建议。

邱航[3](2021)在《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法律制度研究》文中提出国家公园体制改革是我国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我国将对自然保护地进行重新整合优化,循序渐进打造以国家公园为核心的、更为完善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推动和保障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工作,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总体方案,围绕国家公园社区协调发展问题提出了建立社区共管机制的要求。社区共管,是一种社区参与保护地治理并承担部分管护职能的共同管理模式,能够切实有效地化解社区与保护地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从而实现生态自然保护与社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目标。未来,国家公园将成为我国最重要的自然保护地类型,完善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法律制度,无论是对国家公园还是对整个自然保护地保护都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主要运用实证研究法、文献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对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总结与借鉴我国及国外国家公园社区共管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法律制度的构建提出具体建议。本文首先提出了研究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法律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并对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和评析。接着阐述了社区共管的概念、基本理论,梳理了我国社区共管的发展并总结了相关经验。之后对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法律制度的立法现状、三江源等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社区共管实践进行了分析,提出目前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缺乏法律保障、没有明确统一的管理体制和缺少完备的社区共管法律规范。最后,总结和借鉴了国外国家公园的社区共管实践经验,提出了完善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法律制度的相关建议。完善建议主要包括:首先,应完善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法律体系,应在正在制定的《国家公园法》中对社区共管制度作出规定,完善国家公园各地方试点立法中的社区共管的规定,建立起一套中央事权、分级管理、分区管控的国家公园社区共管管理体制。其次,提出了建立社区共管法律制度应当遵循的两项基本原则,即严格生态利益保护原则及维护社区公共利益原则。再次,明确了国家公园社区共管的主体及其在共管中的权利义务及责任,提出了应完善和细化社区共管的具体规则。最后,提出应继续完善国家公园自然资源权属制度、资金保障制度、生态补偿制度,确保社区共管法律制度的有效施行。

梦梦[4](2020)在《社区居民视角下白马雪山野生动物保护及其对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和独特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是我国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示范区。多年来,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虽然开展了一些工作,但是因为保护的约束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更为强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缓慢,居民收入水平不高。这不仅影响了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的进展。因此有必要对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协调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研究,逐步实现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双赢,切实推进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本文选择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社区为研究对象,应用实地访谈、问卷调查、田野调查等社会学研究方法和描述统计分析、关联性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的数据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周边区域农业人口数占比高,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很强,产业结构过分依赖于农业,人口结构中少数民族人口众多,族类多样。旅游业是该地区支柱性产业,这也在一定程度反映了该地区发展对野生动物植物资源、自然保护区等具有较强的依赖性。2.社区居民的保护意愿和认知都很强,这对于白马雪山保护区开展野生动物工作具有积极作用,具体表现在:(1)超过一半社区居民参与到野生动物巡护活动、宣传教育活动、野生动物保护规划等具体保护措施活动。(2)超过95%的社区居民了解本地保护物种,熟悉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等,这反映了白马雪山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具有很强的野生动物保护意识。(3)超过七成的居民认可白马雪山保护区采取的野生动物保护政策和当前的保护方式,而且愿意为保护野生动物而约束自己的生产生活活动及行为。3.关于白马雪山地区野生动物保护对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而周边社区居民从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中获取的收益很少。这种相互影响是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推进保护工作面临的潜在风险。白马雪山野生动物保护主要影响社区居民农林业生产的投入,投入增加比例超过20%的占到44.13%,这表明基于保护的要求对农户农林业生产投入的影响比较大。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及自然保护区对周边社区因保护限制给予的补贴很少,仅有7.58%的社区居民反映收到少量补贴。另外,社区居民在野生动物利用及生态旅游方面参与度很低,不到10%,而且这些参与的社区居民的年均收益仅为 3912.5 元。4.基层管理者的调查显示,所在村庄对自然保护的依赖程度较高,依赖度超过30%的占比达到50%。与此同时,超过五成的基层管理者认为所在村庄为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投入了较大量的人力,但资金投入很少。为了保护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超过40%的基层管理者认为所在村农林业生产的成本投入增加在20%以上才能够满足保护区的需要,但所在村居民并未收到任何补贴。基层管理者目前的认知对于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的未来持续有效发展具有较大影响。5.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当地的行业发展、野生动物资源利用和扶贫产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具体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影响因子主要有:(1)在积极影响方面,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公因子主要是周边居民宗教信仰、野生动物保护资源利用、周边居民政策认知、野生动物保护约束、野生动物保护普及、野生动物保护收入、周边居民性别等7个方面。(2)在负面影响方面,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公因子主要是周边居民满意度、野生动物保护规划、野生动物保护约束、周边居民受教育程度、野生动物资源利用、野生动物法律法规、周边居民职业性质等7个方面。6.通过模型分析表明,周边居民宗教信仰、野生动物保护资源利用、野生动物保护约束、野生动物保护普及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非常积极影响;周边居民宗教信仰、野生动物保护资源利用有一些积极影响。(2)周边居民满意度、野生动物保护约束、野生动物资源利用、野生动物法律法规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负面影响,野生动物保护规划、周边居民受教育程度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论文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今后改进相关管理手段与措施的建议,建议白马雪山全面参与到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政策优势和技术优势,采取有效政策与措施,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野生动物保护的融合发展。

廖凌云[5](2018)在《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文中提出统筹社区发展与生态保护是中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的重点与难点。世界国家公园和自然保护地已由消极保护走向社区参与的积极保护。然而,在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阶段,部分试点区仍采用核心区生态移民的消极保护方式来简单化处理社区问题。试点区的社区政策多为通则式、均质化条款,缺乏对社区管理、社区参与机制和社区发展等方面现状问题的系统认识。研究以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社区问题为研究对象与切入点,综合多学科方法建构了基于多尺度社区问题分析的社区规划研究框架,以武夷山试点区为实证案例系统分析了社区问题的空间布局特征、时空变化以及关键影响因素,并反馈与完善了规划研究框架的内容与方法。研究首次建构了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的理论框架,填补了对武夷山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的空白,也为中国乃至世界其他自然保护地的社区规划提供了理论和案例参照。研究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和访谈,运用耦合空间和机制的系统分析方法,从区域、试点区和社区三个尺度深入解析武夷山试点区社区的现状问题和形成机制。研究揭示了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问题的复杂性、尺度效应和不确定性,并从意识、技术和制度三个方面归纳了社区问题的根源,基于对社区问题的系统认识,研究提出以“区域协调发展、人地关系优化和社区能力提升”为优化目标,并从空间和机制两方面提出社区规划的优化策略。空间规划优化策略包括划定多层次的生态缓冲区、调整和细化功能分区和优化社区分类调控。机制优化策略包括:完善联合保护机制,健全区域协调机制;优化资源产权制度,完善社区参与制度;细化社区发展机制,推动社区营造计划。研究对武夷山试点区社区规划案例展开系统研究,初步探索了实现中国东部地区国家公园“人-地”关系和谐的社区规划途径,从社区规划的视角为中国国家公园总体规划及体制建设的完善提供政策建议。

靳莉,段宗亮,杨文忠[6](2016)在《基于GIS和PRA的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然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周边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以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不同海拔和距离范围的3个农村社区为例,通过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解译的土地覆被情况,了解土地利用和产业发展状况,并通过参与式农村快速评估(PRA)掌握社区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周边社区产业转型及其对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资源依赖的改变。结果显示:周边社区的土地利用、产业结构和经济来源已从原来的高度依赖保护区自然资源转变为以经济林种植为主的发展模式,经济林种植获得的收入占到农民人均收入的66%以上;离自然保护区最近的汉龙村依托缓冲区丰富的鸟类资源开展生态旅游,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链条,其产生的经济效益达人均收入的12.85%。由此可知,自然保护区建立30余年来,特别是通过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项目,促进了周边社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经济发展,协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发展之间的关系。

李若卉[7](2016)在《自然保护地民族社区参与式发展研究 ——以普达措、梅里雪山国家公园为例》文中认为2013年11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基于此反观我国的自然保护地建设,发现我国现有的保护区概念并不等同于国际上普遍赞同的工UCN提出的保护地概念,我国对保护地的划分没有统一的分类标准,导致现有的保护地种类繁多,各保护地在区域上存在重叠的情况。保护地的管理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其中在涉及民生方面最为突出的是保护地民族社区与保护地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基于此在第一章中对民族发展权、自然保护地、参与式发展三个方面的理论基础进行梳理,从民族发展权和参与式民族理论中得到启发,认为建立参与式的发展模式是解决保护地民族社区发展难题的关键。第二章选取位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梅里雪山国家公园和普达措国家公园进行实例分析,详细介绍了两个国家公园的概况、公园的管理现状、公园社区的发展情况,总结出两个保护地民族社区发展中存在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第三章在第二章两个典型的国家公园建设情况分析的基础上,由点及面从法律体系、管理体制、建设资金三个方面梳理我国自然保护地管理中的共性问题,再结合我国自然保护地民族社区建设中存在的固有问题进行分析,认为自然保护地的管理问题和社区的建设不是两个孤立存在的问题,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从参与式的角度重新合理规划保护地民族社区的发展,建立健康的发展模式是解决现有问题的关键。第四章从立法角度和实践角度分别对建设参与式自然保护地民族社区提出具体的建议,为我国自然保护地民族社区的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最后,结论部分对本文的核心观点进行了高度概括。

陈雅纯[8](2016)在《我国自然保护区建立和发展机制的创新研究 ——以四川省老河沟自然保护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自然保护区是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依托,是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自1956年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取得了丰硕成果。受限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自然保护区在建设、发展和管理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然而,我国正在步入生态文明建设时期,为自然保护区开创了新的发展机会。本研究首先基于文献及二手资料的梳理,回顾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历程。其次,结合一手资料和二手资料,总结了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和发展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第三,以四川省老河沟自然保护区为例,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描述当前保护区的建立过程、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着重对科研、野外巡护和社区发展等方面特点进行了总结,并探析了其下一步发展目标。第四,总结了老河沟自然保护区在建立机制、发展机制、社区管理机制方面的创新内容,以及得以实现创新的因素和条件。基于上述研究发现,本研究提出如下对策建议:第一,创新传统的建立机制;第二,变革传统的经营发展方式;第三,调节传统的投资渠道;第四,加大社区扶持和社区共管力度。

曲笑含[9](2014)在《社区居民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参与研究 ——以北京市自然保护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社区参与是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协调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为了研究影响社区参与保护区管理的主要因素和动力,探索更为有效的社区参与模式,本研究选取北京6个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12个农村社区的村民进行了关键人物访谈、问卷调查。通过对12名自然保护区管理者、12名村干部的访谈及对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256名居民的问卷调查,获得大量一手数据,运用Probit模型,从社区居民的个体特征、家庭经济特征、社区居民从自然保护区获得的收益情况、外部环境4个方面13个因素,分析了各因素影响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区管理意愿的显着性。同时,对选取的6个不同级别的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状,社区与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对其中百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受访的2个社区的典型情况做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北京市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居民对于参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的态度比较积极,但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参与水平较低,居民参与自然保护区管理形式以护林防火、管护为主,并不能涉及自然保护区规划、管理方面工作。在影响社区居民参与意愿的相关因素中:文化程度、对自然保护区的认知状况、自然保护区资源利用状况、野生动物损毁庄稼状况、增加工作岗位、收入增加这6个因素影响显着,其余因素影响不显着。建立社区参与式管理模式限制性因素与优势因素并存,其中限制性因素主要为:居民文化程度较低;村民的收入来源单一;对自然保护的相关法规不了解,经济补偿政策一刀切,未考虑村庄之间的差异;保护区管理机构设置不完善。优势因素主要为:村民具有参与保护区保护活动的经验和参与保护区管理的意愿;居民对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持支持态度;社区居民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中受益是促进居民进一步参与的主要动力。根据对以上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提出以下建议:1)完善自然保护区机构设置和能力建设,建立社区参与的制度基础;2)建立保护区和社区的沟通渠道,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层次和领域;3)完善社区参与的激励机制,提高居民参与的积极性;4)重视当地传统知识和文化,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5)通过宣传和培训,提高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和能力;6)依托生态旅游,带动参与机制建立。

李文秀[10](2013)在《自然保护区参与式管理研究 ——以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李子坝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自然保护区建立之后主要经历了两个不同的管理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保护区建立之初实施的管制型管理模式阶段;另一个是改革开放之后对传统管理模式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管理阶段,这个阶段强调保护区社区居民及其他社会组织对保护区管理的参与,使社区、当地政府、保护区管理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到保护区资源的管理中。通过对我国自然保护区第二个阶段管理阶段的总结,可以发现“参与性”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特征,因此,可以称这个阶段的管理模式为“参与式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的目的在于:一是保持生物多样性的发展,使社区在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能够减少对保护区自然资源的破坏;二是争取减少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对社区发展带来的限制,帮助社区居民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协调保护和发展的关系。参与式管理理论在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中推行以来,主要发展出了“社区共管”和“协议保护”两种具体的模式。首先,文章对这两种具体模式在我国实践和发展进行研究,从参与式发展理论、公共治理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等着手分析。然后,以李子坝“协议保护”项目为例,深入探讨了参与式管理模式在我国自然保护区实施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现阶段各地区的参与式管理,应以社区共管为主,注重培养民众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同时,待条件成熟,在情况较好的区域可试行小规模协议保护,总结经验,适当扩大。文章最后对我国自然保护区参与式管理今后的发展和完善提出了一些具体措施。

二、谈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参与式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参与式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26年筑起一道绿色屏障(论文提纲范文)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社区可持续发展并驾齐驱
村民生态保护意识增强、收入不断增加

(2)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贡山片区植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1.1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2 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贡山片区
        1.2.1 自然地理概况
        1.2.2 生物多样性保护现状
2 数据来源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方法
        2.2.1 植被监测
        2.2.2 植物监测
        1)野生植物监测
        2)植物资源利用监测
        3)外来入侵植物监测
        2.2.3 数据分析
        1)密度
        2)基盖度
        3)Shannon-Wiener指数
        4)数据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植被监测结果
    3.2 植物监测结果
        3.2.1 野生植物监测
        3.2.2 植物资源利用监测
        3.2.3 外来入侵植物监测
    3.3 监测评价
        3.3.1 监测对象
        3.3.2 监测时间
        3.3.3 监测内容与方法
4 结论与讨论

(3)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析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4 主要工作和创新
    1.5 论文基本结构
第2章 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概述
    2.1 社区共管的概念、内涵及其特征
    2.2 社区共管法律制度理论基础
        2.2.1 参与式发展理论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3 系统论
    2.3 我国社区共管的发展及实践经验
        2.3.1 社区共管的发展
        2.3.2 社区共管的实践经验
    2.4 小结
第3章 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制度的立法实践及存在的问题
    3.1 我国国家公园中央立法中关于社区共管的立法现状
    3.2 我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中社区共管的地方立法现状及实践
        3.2.1 试点的立法现状
        3.2.2 试点的主要实践
    3.3 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3.3.1 缺乏社区共管的顶层法律设计
        3.3.2 社区共管的地方立法不完善
        3.3.3 社区共管的管理体制尚不明确统一
        3.3.4 社区权利不明确清晰
        3.3.5 其他相关制度尚不完备
    3.4 小结
第4章 国外国家公园社区共管制度借鉴
    4.1 国外国家国家公园社区共管
        4.1.1 美国国家公园的社区共管
        4.1.2 日本国家公园的社区共管
        4.1.3 加拿大国家公园的社区共管
        4.1.4 英国国家公园的社区共管
        4.1.5 南非国家公园的社区共管
    4.2 国外国家公园社区共管的经验借鉴
    4.3 小结
第5章 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5.1 完善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法律体系
        5.1.1 建立国家公园社区共管的顶层法律设计
        5.1.2 完善国家公园社区共管管理体制
        5.1.3 完善各试点地方的国家公园社区共管立法
    5.2 确立社区共管的基本原则
    5.3 明确国家公园社区主体资格认定标准
    5.4 明确国家公园社区共管的内容和路径
        5.4.1 社区的共管内容
        5.4.2 社区的共管路径
    5.5 细化国家公园社区主体的权利义务及责任
        5.5.1 社区的权利
        5.5.2 社区的环境法律义务及责任
    5.6 完善国家公园社区共管相关法律制度
        5.6.1 完善自然资源权属制度
        5.6.2 完善资金保障机制
        5.6.3 健全生态补偿制度
    5.7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其它科研情况

(4)社区居民视角下白马雪山野生动物保护及其对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社区参与式生态保护几个基本概念
        1.2.2 自然保护对当地社区影响研究现状
        1.2.3 社区参与保护的运行机制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文献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内容构成
        1.3.2 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1.3.3 研究的意义
    1.4 技术路线及实施步骤
        1.4.1 技术路线
        1.4.2 实施步骤
    1.5 主要创新点
2 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概况
    2.1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概况
    2.2 野生动植物资源状况
    2.3 保护区社区概况
        2.3.1 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2.3.2 保护区及周边社区主要民族文化和宗教
    2.4 自然保护区管理现状
        2.4.1 组织机构及人员
        2.4.2 主要管理措施
    2.5 本章小结
3 保护区所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分析
    3.1 保护区区域整体概况
    3.2 调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分析
        3.2.1 人口数量变化分析
        3.2.2 经济发展变化分析
    3.3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保护区保护活动可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社区居民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意愿与认知情况调查分析
    4.1 数据获取及研究方法
        4.1.1 数据收集
        4.1.2 研究方法
    4.2 样本的基本描述分析
        4.2.1 受访者基本信息分析
        4.2.2 受访者工作与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程度
    4.3 社区居民参与野生动物保护的意愿与方式方法分析
        4.3.1 野生动物保护的参与意愿
        4.3.2 野生动物保护的参与方式
        4.3.3 野生动物保护活动开展的意愿征求
        4.3.4 野生动物保护活动开展的参与
        4.3.5 野生动物保护纳入到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状况
        4.3.6 野生动物保护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影响体现程度
    4.4 社区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意识与认知情况分析
        4.4.1 社区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现状的了解
        4.4.2 社区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的了解
        4.4.3 社区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政策的认可程度
        4.4.4 社区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方式的满意程度
        4.4.5 社区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方式的认知
        4.4.6 社区居民对野生动物保护约束认知
    4.5 本章小结
5 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保护举措对社区主要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分析
    5.1 利益相关者的界定分析
        5.1.1 野生动物保护涉及的利益相关者
        5.1.2 野生动物保护的利益相关者的关联分析
    5.2 数据收集与研究方法
        5.2.1 利益相关者的调查内容和数据获取
        5.2.2 研究方法
    5.3 利益相关者的调查与基本数据描述分析
        5.3.1 农户基本现状分析
        5.3.2 被调查村的基本情况分析
    5.4 野生动物保护约束下对农户的影响调查分析
        5.4.1 对农户农林业生产活动投入的影响调查
        5.4.2 对农户的收益影响调查分析
    5.5 野生动物保护约束下对村集体的影响调查分析
        5.5.1 周边村对自然保护区依赖程度的调查分析
        5.5.2 为达到自然保护区要求村集体成本投入情况调查分析
        5.5.3 从自然保护区获取的收益分析
    5.6 利益相关方调查结果的比较分析
        5.6.1 获取相关产业收入的比较分析
        5.6.2 获取自然保护区补贴的比较分析
        5.6.3 自然保护区不同保护方式方法的比较分析
    5.7 不同利益相关者投入收益影响因素的比较分析
        5.7.1 农户参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投入收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5.7.2 村集体参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投入收益的影响因素分析
        5.7.3 农户与村集体参与自然保护区保护投入收益的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野生动物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分析
    6.1 研究方法
    6.2 野生动物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的调查分析
        6.2.1 野生动物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影响的调查分析
        6.2.2 野生动物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负面影响的调查分析
    6.3 野生动物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影响的关联性分析
        6.3.1 野生动物保护对行业的影响与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性
        6.3.2 野生动物资源利用方式对野生动物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影响的关联性
        6.3.3 扶贫产业发展与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积极影响的关联性分析
    6.4 野生动物保护对行业负面影响与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负面影响关联性分析
        6.4.1 野生动物资源利用与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负面影响的关联性分析
        6.4.2 扶贫产业发展与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负面影响的关联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7.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7.2 野生动物保护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7.3 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分析
        7.3.1 积极影响因子提取
        7.3.2 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积极影响的回归分析
    7.4 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分析
        7.4.1 负面影响因子提取
        7.4.2 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负面影响的logistic回归分析
    7.5 野生动物保护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因子及程度结果分析
        7.5.1 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分析
        7.5.2 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社区居民参与野生动物保护与发展政策建议
    8.1 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激励社区居民参与野生动物保护
        8.1.1 自然保护区提供相关政策手段,促进野生动物保护与地方经济发展共赢
        8.1.2 建立居民参与野生动物保护激励机制
        8.1.3 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
        8.1.4 以资源开发模式带动脱贫致富,创造“双赢”局面
        8.1.5 发展多样化体验旅游带动形成当地支柱产业
    8.2 利用现行法规与制度解决周边居民的发展机制问题
    8.3 综合平衡各方利益,强化保障机制
    8.4 开展多样化多媒介的环境教育活动,打造保护区宣传教育平台
9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5)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1.1.1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
        1.1.2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
        1.1.3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
    1.2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2.1 国际背景
        1.2.2 国内背景
        1.2.3 研究切入点和拟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4.1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2 论文的章节安排
    1.5 研究方法
        1.5.1 系统论方法
        1.5.2 社会调查方法
        1.5.3 空间分析方法
第2章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问题的复杂性分析及社区规划评述
    2.1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的现状特征
        2.1.1 人口社会:农村社区为主,人口密度东西差异大
        2.1.2 资源权属:集体土地比例高,资源使用权有争议
        2.1.3 产业经济:产业结构较单一,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2.2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问题的复杂性分析
        2.2.1 以集体林为主的非自然保护地面积增加
        2.2.2 多种自然保护地与社区的多重矛盾叠加
    2.3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评述
        2.3.1 试点区相关社区规划政策概述
        2.3.2 问题一:周边社区合作保护策略缺乏保障制度的设计
        2.3.3 问题二:分区管理与社区搬迁策略忽略社区发展权益
        2.3.4 问题三:同质化的社区发展策略忽略社区内部差异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多尺度问题分析的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框架建构
    3.1 相关研究综述
        3.1.1 中国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研究进展
        3.1.2 中国自然保护地社区问题研究综述
        3.1.3 中国自然保护地的社区规划研究综述
        3.1.4 国外国家公园的社区规划研究综述
        3.1.5 小结
    3.2 框架建构思路与理论基础
        3.2.1 思路:以社区问题的多尺度系统分析为切入点
        3.2.2 系统论
        3.2.3 冲突理论
    3.3 框架建构的目标与意义
        3.3.1 目标:针对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3.3.2 意义:提升认识和提供指导
    3.4 框架的内容与方法
        3.4.1 研究对象
        3.4.2 研究步骤与内容
        3.4.3 研究方法体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概况及研究框架概述
    4.1 基本情况
        4.1.1 地理位置与范围
        4.1.2 自然文化资源概况
    4.2 社区概况
        4.2.1 区内社区概况
        4.2.2 周边社区概况
        4.2.3 社区管理现状
    4.3 武夷山试点区社区典型性分析
    4.4 武夷山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框架概述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武夷山试点区周边社区的问题研究
    5.1 问题识别:周边社区对试点区的影响与威胁
        5.1.1 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破碎化与孤岛化保护
        5.1.2 壮年晚期、老年期丹霞地貌局部地区受损
        5.1.3 九曲溪流域的水质、水量面临潜在威胁
        5.1.4 影响与威胁因素的空间分布现状
    5.2 试点区周边社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以武夷山市为例
        5.2.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2.2 1992-2014 年武夷山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分析
        5.2.3 1992-2014 年九曲溪东南支流流域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5.3 周边社区问题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周边社区经济发展诉求大
        5.3.2 区域联合保护政策不完善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武夷山试点区内社区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研究
    6.1 问题识别:试点区内社区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
        6.1.1 山上:茶林之争
        6.1.2 山下:人地矛盾
    6.2 试点区茶园建设管理的古今变化分析
        6.2.1 选址布局:从分散种植到集中密植
        6.2.2 环境营造:从茶林相生到全垦除杂
        6.2.3 耕种管理:从精耕细作到粗耕药作
    6.3 试点区内社区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6.3.1 意识:传统生态理念转变,注重短期经济利益
        6.3.2 技术:茶园建设技术改变,茶产业发展不充分
        6.3.3 制度:产权制度不完善,被动式社区参与保护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武夷山试点区内社区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7.1 问题识别:试点区内社区经济发展问题
        7.1.1 区域发展不平衡
        7.1.2 贫富收入差距大
        7.1.3 产业发展不充分
    7.2 典型社区的产业发展脉络
        7.2.1 自然保护区社区产业发展脉络——以桐木村为例
        7.2.2 武夷山地区社区茶产业发展脉络——以黄柏村为例
    7.3 试点区社区经济发展问题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7.3.1 社区基础条件差异
        7.3.2 社区能力建设不足
        7.3.3 社区发展政策不同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多尺度社区问题分析的试点区社区规划优化
    8.1 武夷山试点区多尺度问题分析小结
    8.2 武夷山试点区社区规划相关政策评述
        8.2.1 区域协调相关政策未明确空间和保障机制的设计
        8.2.2 社区管理相关政策或将加剧试点区与社区的矛盾
        8.2.3 社区发展相关政策忽略社区的差异性和能力提升
    8.3 武夷山试点区社区规划优化的目标及内容框架
        8.3.1 社区规划的优化目标
        8.3.2 社区规划的内容框架
    8.4 区域尺度的社区规划优化对策
        8.4.1 划定多层次的生态缓冲区
        8.4.2 完善联合保护机制,健全区域协调机制
    8.5 试点区尺度的社区规划优化对策
        8.5.1 调整和细化功能分区
        8.5.2 优化资源产权制度,完善社区参与制度
    8.6 社区尺度的社区规划优化对策
        8.6.1 优化社区分类调控
        8.6.2 细化社区发展机制,推动社区营造计划
    8.7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讨论
    9.1 结论
        9.1.1 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社区特征及社区问题的复杂性
        9.1.2 基于多尺度问题分析的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框架建构
        9.1.3 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的社区问题及形成机制
        9.1.4 基于多尺度问题分析的武夷山试点区社区规划优化
    9.2 讨论
        9.2.1 创新点
        9.2.2 局限性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中国自然保护地与社区的冲突案例分析一览表
附录B 访谈情况汇总表及部分访谈摘录
附录C 社区调查问卷
附录D 黄柏村口述史访谈大纲及部分访谈摘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基于GIS和PRA的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研究方法
        1.2.1 影像和DEM数据
        1.2.2 土地利用制图
        1.2.3 社区调查
        1.2.4 空间距离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 土地利用
    2.2 社区经济
    2.3 空间距离
3 讨论与结论

(7)自然保护地民族社区参与式发展研究 ——以普达措、梅里雪山国家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 参与式发展理论研究动态
        (二) 自然保护区参与式管理国内外发展动态
        (三) 少数民族发展权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
        (一) 文献分析法
        (二) 调查法
第一章 理论基础
    一、民族发展权
        (一) 发展权的含义与内容
        (二) 民族发展权
    二、自然保护地
        (一) IUCN自然保护地分类
        (二) 中国的自然保护地
        (三) 云南保护地概况
    三、参与式发展
        (一) 参与式民主的内涵
        (二) 参与式自然保护地管理
        (三) 参与式自然保护地社区共管
    四、本章小节
第二章 梅里雪山与普达措国家公园民族社区建设现状
    一、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民族社区建设概况
        (一)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简介
        (二)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管理现状
        (三)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社区发展概况
        (四) 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民族社区建设中的问题
    二、普达措国家公园民族社区建设概况
        (一) 普达措国家公园简介
        (二) 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情况
        (三) 普达措国家公园社区发展概况
        (四) 普达措国家公园民族社区建设中的问题
    三、两个国家公园民族社区建设情况对比
        (一) 相同点
        (二) 不同点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然保护地民族社区建设经验教训
    一、自然保护地管理面临问题
        (一) 法律体系不完善
        (二) 管理体制本身问题
        (三) 建设管理资金缺乏
    二、自然保护地民族社区发展中的固有问题
        (一) 自然条件恶劣
        (二) 居民受教育程度低
        (三) 经济发展落后
    三、自然保护地与民族社区发展相互作用
        (一) 自然保护地建设规范民族社区发展模式
        (二) 社区发展促进自然保护地建设
    四、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设参与式自然保护地民族社区路径探讨
    一、建设参与式自然保护地民族社区的发展契机
        (一) 政策支持
        (二) 云南省自然保护地建设经验积累
    二、完善参与式自然保护地民族社区建设相关立法
        (一) 补充少数民族发展权相关立法
        (二) 完善我国自然保护地法律体系
        (三) 完善国家公园管理条例
        (四) 完善环境法相关规定
    三、建设参与式自然保护地民族社区实践路径探讨
        (一) 自然保护地民族社区政治发展参与路径探讨
        (二) 自然保护地民族社区经济发展参与路径探讨
        (三) 自然保护地民族社区文化发展参与路径探讨
        (四) 自然保护地民族社区社会发展参与路径探讨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谢辞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8)我国自然保护区建立和发展机制的创新研究 ——以四川省老河沟自然保护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关于自然保护区建立与发展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综合述评
    1.4 研究方法及路径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路径
    1.5 本文可能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围的界定
        2.1.1 自然保护区相关概念
        2.1.2 机制相关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0 机制创新理论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公共物品理论
        2.2.3 外部性理论
3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立和发展机制分析
    3.1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立机制分析
        3.1.1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必要性
        3.1.2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历程
        3.1.3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建立途径
    3.2 我国自然保护区发展机制分析
        3.2.1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体制
        3.2.2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法律规定
        3.2.3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经济投入
        3.2.4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状况
        3.2.5 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巡护监测状况
    3.3 我国自然保护区建立和发展机制存在的问题
        3.3.1 自然保护区传统的管理体制过于落后
        3.3.2 自然保护区法律政策不充分
        3.3.3 自然保护区经济投入不足
        3.3.4 自然保护区科技力量缺乏
        3.3.5 自然保护区巡护监测效率低下
        3.3.6 自然保护区与当地政府和周边社区矛盾频发
    3.4 本章小结
4 四川省老河沟自然保护区建立和发展机制分析
    4.1 四川省老河沟自然保护区建立机制及成效分析
        4.1.1 四川省老河沟自然保护区基本概况
        4.1.2 四川省老河沟自然保护区建立的过程
        4.1.2.1 建立前身
        4.1.2.2 建立初期
        4.1.2.3 建立中期
        4.1.2.4 建立后期
    4.2 四川省老河沟自然保护区发展机制分析
        4.2.1 管理体制
        4.2.2 资金来源
        4.2.3 科学研究
        4.2.4 野外巡护
    4.3 四川省老河沟自然保护区发展机制成效分析:基于社区群众的认知与评价
        4.3.1 数据来源
        4.3.2 农户基本特征
        4.3.3 社区发展
        4.3.4 效益分析
    4.4 四川省老河沟自然保护区建立和发展的进一步目标
        4.4.1 成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4.4.2 完善科研监测工作
        4.4.3 建立生态定制农业评估体系
        4.4.4 建立村民导览的生态体验制
    4.5 本章小结
5 四川省老河沟自然保护区建立和发展机制创新启示
    5.1 四川省老河沟自然保护区建立和发展机制的创新模式
        5.1.1 建立机制
        5.1.2 发展机制
        5.1.3 社区管理机制
    5.2 创新机制的原因形成分析
6 结论、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6.2.1 创新传统的建立机制
        6.2.2 变革传统的经营发展方式
        6.2.3 调节传统的投资渠道
        6.2.4 加大社区扶持和社区共管力度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9)社区居民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参与研究 ——以北京市自然保护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及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1.3. 社区参与机制的理论基础
        1.3.1. 参与式管理理论
        1.3.2. 区域经济学理论
        1.3.3. 可持续发展理论
    1.4. 社区参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的综述
        1.4.1. 国内自然保护区参与式管理实践探索
        1.4.2. 国外自然保护区参与式管理探索
    1.5. 本文创新点与研究意义
        1.5.1. 本文创新点
        1.5.2. 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理论研究
        2.1.2. 实地调研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分析法
        2.2.2. 实地调查法
        2.2.3. Probit模型构建法
    2.3. 技术路线
3. 调查地区与对象
    3.1. 研究地选择依据
    3.2. 研究地概况
4. 结果与分析
    4.1. 调查数据分项统计结果
        4.1.1. 社区居民的个体特征
        4.1.2. 社区居民家庭经济特征
        4.1.3. 受访居民从保护区获得收益情况
        4.1.4. 外部特征
        4.1.5. 受访居民与自然保护区的关系
        4.1.6. 典型区域情况分析
    4.2. 社区参与意愿的probit模型分析
        4.2.1. 个体特征对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区管理意愿的影响
        4.2.2. 家庭经济特征对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区管理意愿的影响
        4.2.3. 社区居民从自然保护区获得收益对参与保护区管理意愿的影响
        4.2.4. 外部环境特征对社区居民参与保护区管理意愿的影响
    4.3. 北京市自然保护区实行社区参与式管理相关因素
        4.3.1. 限制性因素
        4.3.2. 优势性因素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社区居民调查问卷
附录2:自然保护区管理者访谈提纲
附录3:村长或村支书访谈提纲
附录4:百花山保护区所调查社区区位示意图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10)自然保护区参与式管理研究 ——以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李子坝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及创新
    1.2 研究方法及框架
        1.2.1 研究的内容框架
        1.2.2 研究方法与思路
    1.3 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管理研究综述
        1.3.1 国外自然保护区参与式管理研究概述
        1.3.2 我国自然保护区参与式管理研究综述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自然保护区理论概述
        2.1.1 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涵义
        2.1.2 自然保护区设立的目的和意义
        2.1.3 参与式管理
    2.2 自然保护区参与式管理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参与式发展理论
        2.2.2 公共治理理论
        2.2.3 服务型政府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生态经济学理论
        2.2.6 区域经济理论
3.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模式研究
    3.1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保护历程回顾
    3.2 社区共管模式
        3.2.1 社区共管产生的背景及基本涵义
        3.2.2 社区共管模式的实践类型介绍
        3.2.3 社区共管模式实施中取得的成绩及存在问题
    3.3 协议保护模式
        3.3.1 协议保护产生的背景和含义
        3.3.2 协议保护模式在我国的实践及发展状况
        3.3.3 协议保护模式的先进性
        3.3.4 协议保护模式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3.4 参与式管理模式和传统管理模式的比较
4. 参与式管理案例研究
    4.1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李子坝村“协议保护”项目介绍
        4.1.1 协议保护地概况
        4.1.2 协议保护项目简介
    4.2 协议保护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4.2.1 评估内容和指标体系
        4.2.2 评估结果
    4.3 项目评价结果
        4.3.1 社区工作评估结果分析
        4.3.2 管理工作评估结果分析
    4.4 案例结论
5. 案例研究启示
    5.1 我国自然保护区参与式管理的反思
    5.2 进一步完善自然保护区参与式管理的建议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谈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参与式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26年筑起一道绿色屏障[N]. 杨艳鹏,李建国,赵丽槐. 云南日报, 2021
  • [2]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贡山片区植物多样性监测与评价[J]. 余皖云. 林业调查规划, 2021(03)
  • [3]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共管法律制度研究[D]. 邱航. 山西财经大学, 2021(09)
  • [4]社区居民视角下白马雪山野生动物保护及其对周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研究[D]. 梦梦.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5]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社区规划研究[D]. 廖凌云. 清华大学, 2018(04)
  • [6]基于GIS和PRA的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发展研究[J]. 靳莉,段宗亮,杨文忠. 西部林业科学, 2016(06)
  • [7]自然保护地民族社区参与式发展研究 ——以普达措、梅里雪山国家公园为例[D]. 李若卉.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 [8]我国自然保护区建立和发展机制的创新研究 ——以四川省老河沟自然保护区为例[D]. 陈雅纯. 北京林业大学, 2016(09)
  • [9]社区居民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参与研究 ——以北京市自然保护区为例[D]. 曲笑含. 北京林业大学, 2014(12)
  • [10]自然保护区参与式管理研究 ——以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李子坝村为例[D]. 李文秀. 兰州大学, 2013(11)

标签:;  ;  ;  ;  ;  

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的参与式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