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骨增殖糖浆治疗腰椎骨质增生83例

抗骨增殖糖浆治疗腰椎骨质增生83例

一、抗骨质增生糖浆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症83例(论文文献综述)

徐鹏刚[1](2017)在《王素芝学术思想及补肾通络方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名老中医是中医从业者的优秀代表,她们的临床经验是宝贵财富,需要继承人认真地继承、整理、挖掘和提高。导师王素芝是着名的风湿病学专家,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陕西省首批名老中医。先后任陕西省第二批、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2014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我作为王老的学术经验继承人对她诊治风湿病的学术经验进行搜集、整理、挖掘和研究,总结了王素芝诊治风湿病的学术思想和治疗骨关节炎的临床经验。研究目的:追溯王素芝学术渊源,整理与总结王素芝诊治风湿病的学术经验;重点挖掘和提炼导师治疗骨关节炎的临床经验,再通过临床研究来验证补肾通络方治疗膝骨关节炎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来检验学术经验总结的成果,为导师补肾通络法治疗骨关节炎提供可靠的研究证据,探索继承和挖掘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的思路和方法。研究方法: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部分:通过研读王素芝相关论文、跟师学习、师生问答和搜集整理临床病案等方式,追溯导师诊治风湿病的学术思想渊源,深入领悟导师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并加以整理、总结、凝炼和挖掘,达到学习和继承的目的。用药规律研究方法:收集并整理导师治疗骨关节炎处方,将筛选后的处方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进而基于该软件来分析处方中药物的使用频次及药物之间的关联规则和处方规律,探讨导师治疗骨关节炎的用药经验。临床研究方法:72例K0A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双醋瑞因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补肾通络方(熟地20g,淫羊藿15g,狗脊10g,续断15g,骨碎补15g,怀牛膝15g,杜仲15g,鸡血藤20g,白芥子10g,地龙10g,水蛭10g,威灵仙15g,独活10g),治疗12周后观察中医证候积分、关节痛(患者评价)、压痛评价(医生评价)、关节功能,结合Michel Lequesen膝0A严重指数及W0MAC骨关节炎指数进行临床疗效分析,评价补肾通络方治疗骨关节炎肾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结果:学术经验研究结果:1.王素芝诊治风湿病的学术思想首先源于《内经》,深受张仲景、孙思邈、朱丹溪、李中梓、叶天士等医家的影响,博采众家之长,并结合长期临床实践,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2.王素芝诊治风湿病的学术思想主要有:重视预防;以人为本,三因制宜;辨病辨证,衷中参西;治标治本,抓主要矛盾;扶正固本,重在肝肾;从痰瘀论治;针对病机,治重于通。王素芝治疗骨关节炎的临床经验:病因病机包括:肝肾亏虚,风寒湿邪侵袭,湿热内蕴和痰瘀痹阻。治法有:补肝肾,祛邪蠲痹,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辨证分为寒湿痹阻证、湿热阻络证和肾虚血瘀证。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王素芝治疗骨关节炎用药规律研究结果:王老治疗骨关节炎的常用药物有:熟地黄、鸡血藤、怀牛膝、杜仲、淫羊藿等。常用药物组合有:①熟地黄、鸡血藤;②熟地黄、怀牛膝;③熟地黄、杜仲,等。常用药对包括:茯苓-地龙、茯苓-赤石脂、茯苓-骨碎补等。基于复杂系统熵聚类的治疗骨关节炎的核心药物组合有:炙甘草-川芎-党参;半夏-薏苡仁-连翘;山药-泽泻-独活等。基于熵层次聚类的新处方包括:①炙甘草、川芎、党参、当归、鹿角胶;②半夏、薏苡仁、连翘、桑白皮;③山药、泽泻、独活、山茱萸、五味子;④怀牛膝、柴胡、熟地黄、杜仲。临床研究方面:发现两组疾病疗效和中医证候疗效均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患者的W0MAC骨关节炎指数、Michel Lequesen膝OA严重指数、患者和医生对关节痛的总体评价、关节功能、ESR及CRP等指标明显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治疗组W0MAC骨关节炎指数、Michel Lequesen膝OA严重指数、关节功能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着(P<0.05)。两组洛索洛芬钠胶囊使用率和消耗量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显着性差别(P>0.05);两组患者血、尿常规,肝肾功以及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王素芝诊治风湿病的学术思想源于《内经》,深受历代多位医家影响,博采众家之长,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渐形成。王老认为OA总体属正虚邪实,正虚包括肝肾亏虚,邪实包括风、寒、湿、热、瘀、痰。祛邪重于“通”,扶正重于“荣”。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平台开展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获得了以往搜集整理临床医案资料所未获得的临床经验。临床研究证实补肾通络方治疗0A肾虚血瘀证有效安全。补肾通络汤联合双醋瑞因治疗膝0A肾虚血瘀证有效安全,能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关节功能,控制病情,安全性高,值得推广。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0A较单纯西药治疗更为有效,临床应用更有前景。本论文的创新点:1.对王素芝诊治风湿病学术思想进行了全面总结。2.通过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建立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总结王素芝治疗0A临床经验。3.通过梳理总结王素芝辨治骨关节炎学术经验,并深化提炼王老治疗0A的精髓—补肾通络法,创制出新方补肾通络方治疗0A肾虚血瘀证,通过临床验证安全有效,为中医治疗0A提供了新方法。

曾维仕[2](2017)在《溶髓方联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重点观察评价溶髓方联合腰椎牵引与西药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联合腰椎牵引综合治疗的疗效比较,以及溶髓方联合腰椎牵引在本病中治疗中发挥的作用,为指导中医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法:本研究主要从大学附属医院骨科门诊及住院部就诊的患者中,收集符合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的患者68例,按就诊时间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法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治疗组予以应用导师在临床中常用的经验方溶髓方,每日服用剂量为30g,疗程为4周;对照组予以双氯芬酸钠缓释片口服,每日服用75mg,共治疗4周,两组都联合腰椎牵引进行治疗。并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2周、4周,通过应用JOA评分、VAS评分、ODI评分、临床疗效综合评价、肝肾功能等安全性观察指标及计算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判定临床疗效。所得试验研究数据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用均数±标准差表示,P<0.05则证明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JOA评分:(1)经过2周时间治疗,与治疗前同组比较,两组患者都有小幅提高的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经过4周时间治疗,与同组治疗2周时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过4周时间治疗,两组间获取的JO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ODI评分:(1)经过2周时间治疗,与治疗前同组比较,两组均有小幅降低的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获取的两组间OD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经过4周时间治疗,与同组治疗2周时的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获取的OD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VAS评分:(1)两组患者在治疗2周时,与治疗前同组比较,获取的两组VAS评分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获取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4周时,与同组治疗2周时的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降低的VAS评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临床疗效:两组患者经过为期4周时间的治疗,治疗组31例患者中,治疗总有效率为90.3%;而对照组29例患者中,治疗总有效率为79.3%,两组临床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与经过4周时间治疗所获得的肝、肾功能等安全性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率为6.5%,对照组的不良反应率为17.2%,两组的不良反应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溶髓方联合腰椎牵引及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联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气滞血瘀证都有一定的疗效,患者在治疗期间腰腿部疼痛等症状及功能活动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溶髓方联合腰椎牵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的治疗,在对临床症状的改善及机体功能恢复等整体方面上较口服双氯芬酸钠缓释片联合腰椎牵引更有优势。

高华娟[3](2014)在《抗骨增止疼片药学研究》文中认为抗骨增止疼片由黄芪、当归等多味中药材组成,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应用于临床多年的中药复方汤剂,对原发性和继发性骨关节病造成的骨质增生有明显疗效。该方是集中医理论、现代研究和临床经验为一体的良好组合。根据现代用药需要,本课题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将原型汤剂改制成片剂,同时对片剂的制备工艺、质量标准及稳定性等药学相关内容进行了实验研究。制备工艺研究中,根据处方的功能主治和各药物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以黄芪甲苷、淫羊藿苷和干膏收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选了黄芪、淫羊藿、鸡血藤的最佳水提工艺,即加10倍量水,浸泡2小时,煎煮1小时,再加8倍量水煎煮1小时。以阿魏酸、柚皮苷及干膏收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选了当归和骨碎补的最佳醇提工艺,即加8倍量80%乙醇,回流提取1小时,再加6倍量80%乙醇回流提取1小时。水提液和醇提液分别进行除杂,除杂液回收乙醇后,进一步减压浓缩,再合并浓缩液进行喷雾干燥,处方中的阿胶药材粉碎成细粉与浸膏粉末混合;通过单因素试验,优选了最佳的辅料种类及配比,将药物粉末和辅料混合,进行干法制粒,压制成片,薄膜包衣,即得。质量标准研究中,采用薄层色谱(TLC)法对处方中黄芪、当归、淫羊藿、鸡血藤、骨碎补进行了定性鉴别,色谱斑点清晰,重现性好,阴性无干扰;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君药黄芪和当归的有效成分黄芪甲苷和阿魏酸进行了含量测定和方法学考察,并暂定本品黄芪甲苷含量不得少于0.199mg/片,阿魏酸含量不得少于0.162mg/片。稳定性研究中,采用加速试验和长期稳定性试验考察了抗骨增止疼片剂的稳定性,表明制剂在临床用药包装下,可暂定本品有效期限为18个月。

徐莛婷[4](2012)在《通络骨质宁膏的基质改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通络骨质宁膏为贵州省同济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黑膏药,基质含铅硬膏,使用时存在过敏及重金属释放吸收。本课题对其进行基质改革,将通络骨质宁黑膏药改革为新型的中药外用贴膏。内容包括:1提取工艺的研究:以通络骨质宁膏处方药材总固体物得率、青藤碱的含量为指标,采用L9(3‘)正交试验设计,对提取溶剂浓度、用量、提取时间和次数进行优选,优选出最佳的提取工艺为6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2次,第一次提取2h,第二次加入红花和老鹳草提取1小时。2成型工艺研究:以方案一和方案二对比实验,采用贴膏感官评价和黏附力测定为主要指标,按L,。(45)正交试验组合进行试验,进行综合评分,优选通络骨质宁贴的基质组成为:松香:蜂蜡:麻油:羊毛脂=10:2:1:1,并对优选出来的基质进行重金属检查。3离体透皮试验优选透皮促进剂:采用透皮扩散试验仪进行离体透皮试验,以HPLC法测定含不同促渗剂的通络骨质宁膏中青藤碱的透皮率,优选出最佳促渗剂为:1%氮酮-1%薄荷脑。4质量标准研究:对通络骨质宁贴中的主要单味药进行了薄层鉴别,测定通络骨质宁贴的含膏量,初黏力,持黏力,青藤碱含量。5通络骨质宁贴的初步药效学试验: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组,阳性对照组,通络骨质宁贴高、中、低剂量组,通络骨质宁膏高、中、低剂量组。采用扭体法和热板法对小鼠进行镇痛实验,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法观察药物的抗炎作用。通络骨质宁贴高、中、低剂量组,通络骨质宁膏高、中、低剂量组的镇痛作用和抗炎作用均具有显着性差异。

张芷毓[5](2010)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膝骨关节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骨关节炎(OA)的突出临床症状是“痛”,其严重的后果是“残”,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骨关节炎也成为威胁中老年人群健康,致残中老年人群的主要因素之一。骨关节炎导致的痛苦和残疾严重的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且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严重社会经济负担之一。目前,对膝骨性关节炎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缺乏足够的了解,早期以非药物治疗为主,中期以药物治疗及关节镜下灌洗清理术为主,晚期以人工关节置换术为主。虽然治疗方法很多,但还没有单一的特效治疗方法。对于膝骨关节炎患者应早期、积极、合理化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致残率,尽可能避免治疗带来的毒副作用,这依然是当前临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有鉴于此,贯彻古代相关文献并结合现代病理的正确分析,运用中医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病人的痛苦,降低致残率,有很好的临床运用价值。‘本文回顾骨关节病的中西治疗现状,并报告我们运用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最常见骨关节病——膝骨关节炎的结果。目的:观察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口服中药汤剂,一日一剂,分两次服,中药方剂选用加味补阳还五汤,对照组给予西药维骨力1500mg一日二片,疗程8周。采用病例收集观察表和症状、体征评分方法与病情轻重分级观察表等十五个项目,对患者治疗前后疼痛分值、主要症状体征、疾病总疗效等数值的变化的情况进行比较;治疗后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对其统计出的结果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治疗8周后总疾病疗效评价: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控显率7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控显率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主要症状、体征疗效评价: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总积分自身比较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症状体征总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体征积分自身比较,多个体征积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对关节活动度、关节肿胀、膝周围压痛的积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未发现因药物引起的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膝骨关节炎疗效显着,尤其对关节活动度、关节肿胀、膝周压痛改善明显,本方能加速膝关节功能恢复,并可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钟小军,李亿忠[6](2001)在《抗骨质增生糖浆的制备与临床应用》文中指出

李亿忠,钟小军[7](2000)在《抗骨质增生糖浆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症83例》文中研究表明

黄张杰[8](2010)在《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的收集和整理研究》文中指出1目的和方法本课题着眼于岭南医学的继承与发展问题,针对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资料仍处零散之态,检阅不便,缺乏大样本的收集与归整,难以充分利用的现状,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统筹计量、中医学术研究等方法,通过广州市各大图书馆、网络文献检索系统、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或后人等三种途径,对1949年以来的广东省名老中医的生平简介、医案及有效经验方进行大规模的收集整理,初步呈现出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的概貌;并尝试从文献研究和方药研究的角度,采用统计方法分析医案中疾病种类、方药运用情况,总结归纳有效经验方中药物配伍特点等,发掘岭南疾病的发病特点和医家用药的个性与共性,重点探讨具有大样本条件的验方的用药规律,为有效经验方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有力的佐证。2内容主要包括:(1)岭南医学及其医家医案(含有效经验方)研究概况;(2)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的收集整理概貌;(3)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家群体特征和个性特点分析;(4)医案中方药的应用情况和有效经验方的统计分析。3结果3.1形成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相关检索目录一份通过图书馆检索收录1949年后对岭南中医名医医案及验方进行收集的着作,共查阅相关书籍28册,包括岭南地区中医药院校学者的学术经验相关着作。利用互联网的大型搜索引擎、期刊数据库等对现代岭南名医医案、验方及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检索相关文献579篇,其中医家自撰个人经验、验方及医案类文献312篇,临床观察42篇,相关验方药理研究22篇;医家后人及其学术继承人撰写老中医经验总结类文章166篇,临床观察36篇,相关验方药理研究1篇。3.2汇编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家生平简介、医案及有效经验方一册本课题共收集并确认整理了广东各地区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共108人的相关医学资料,内容包括医家个人简介、医案和有效经验方三部分。总计个人简介108条,105人合计医案717例,84人共存有效经验方479首,涵盖内、外、妇、儿、五官、男科、骨伤、皮肤等各科多个病种。以上内容按一定体例汇编资料一册。3.3对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家群体特性和个人特点的分析岭南名医之特点,虽各有其学术之偏重,皆可自成特色而各领风骚,但却无门户之偏颇,对仲景伤寒、东垣脾胃、叶氏温病之学,常能博采众长而融古通今。此特点之由因,乃是诸医家对岭南区域地理、气候、人们生活习性之深刻体悟结合祖国医学之精髓而应对的因时因地因人之策。3.4对医案中方药配伍运用特点和有效经验方的归类统计分析岭南之地夏秋炎热多雨,冬春干燥偏冷,粤北山区与东南沿海气候有异,温差有别,前者偏于干燥寒凉,后者则温润炎热多见,故疾病之患略有不同,医家偏重不尽相同,用药受地域之别视情而变之特点略有差异。但总以清热与化湿同行、理气与活血兼具、祛风与通络并立为要;守辨证论治之理法,视气血阴阳之变治。4结论通过对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的收集和整理,形成不少有研究价值的资料,这些资料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值得作进一步深入地探讨。本课题从文献研究和方药统计对上述资料进行了分析,初步反映了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学术特征的部分客观轮廓;对某些具有大样本优势的经验方所作的解析,尝试为验方的“二次开发”提供新的视角。加强对医案和验方的学术探讨,从不同角度如现代岭南疾病特征、药物用量、配伍宜忌、南药开发利用、食疗养生等方面作更为细致的研究将会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孙洪生[9](2006)在《不寐病证的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不寐是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易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则彻夜不寐,常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学习和健康。现代社会,人们的工作节奏明显加快,身心压力增大,身体和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疲劳的状态,这些因素都增加了人们的患病率,而失眠的发生,又进一步加剧了人们身心疲劳的状态。因此研究该病的发生和治疗,对于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祖国医学对不寐病证的认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历代医家积累了极其丰富的认识和治疗经验,创立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治法和方药,为我们治疗不寐病证,留下了极为宝贵和丰富的文献资料。本文以文献学研究方法为主,在全面系统搜集历代有关不寐病证资料的基础上,对相关材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系统阐述了先秦时期到民国时期不寐病证各个历史阶段的学术发展特点。并从中医学发展史的角度,研究探索其学术发展与中医学理论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刻揭示了不寐证的学术发展源流,对于睡眠相关的中医学理论从其学术发展的背景下予以辨析。对现代医家诊治不寐证的经验也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整理。力图全面反映历代中医学家诊治该证的学术理论和临床治疗经验。不仅为临床辨治不寐证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诊治经验,也必将有助于开拓不寐证的研究和治疗思路。 本文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部分重在阐述不寐证的学术发展源流,分别论述了不寐证的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治法方药、其他疗法与预防调护等的学术发展概况,并对不寐证相关的若干理论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 各论部分以历史发展为主线,用断代史的方法,分别对先秦至三国时期、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宋辽金元时期、明代、清代至民国时期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医学发展特点、不寐证相关理论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概括与分析,重点研究剖析了各个历史时期与不寐证相关的重要的医学文献,内容涉及不寐证的病名、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用药特点、预防调护等。最后系统整理总结了现代医家关于不寐证辨证治疗的新经验和新方法。 在全面总结不寐证学术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初步辨析了中医学营卫睡眠学说、阴阳睡眠学说、心神睡眠学说、魂魄睡眠学说与脑髓睡眠学说的理论实质与临床应用意义。主张以营卫统摄心神、魂魄等脏腑相关理论。对于不寐证营卫调治,在兼涉五脏六腑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当重阳明、少阴的观点,为不寐证的防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谢根东[10](2003)在《骨性关节炎的防治研究》文中指出骨性关节炎又称退行性骨关节病,是因多种因素导致的慢性进行性骨关节疾病,该病以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为主要病理特征,与软骨细胞的坏死、凋亡均密切相关。骨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很多。本文将所常见的治疗方法划分为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并将近年治疗的研究进展给予总结。认为中医药标本兼治能有效改善病情,对抗软骨细胞凋亡,促进软骨病损修复。西医治疗多在治标,且不良反应及并发症较多,但关节软骨保护剂、COX-2选择性抑制剂、矫形外科发展等为西医治疗带来了良好的前景,转基因及软骨组织工程技术研究应用的迅速发展,可望从根本上治愈骨性关节炎。另一方面,从中医辨证论治结合现代诊疗知识简要介绍了导师曾一林对骨性关节炎的认识和运用中药治疗本病的独到经验。

二、抗骨质增生糖浆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症83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抗骨质增生糖浆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症83例(论文提纲范文)

(1)王素芝学术思想及补肾通络方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1 现代医学对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1.1 现代医学对骨关节炎病因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1.2 现代医学治疗骨关节炎现状与进展
        参考文献
    2 传统医学对骨关节炎的论述与研究
        2.1 古代医家对骨关节炎的相关论述
        2.2 现代医家对骨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王素芝诊治风湿病学术思想及治疗骨关节炎临床经验
    1 王素芝诊治风湿病学术思想的渊源
        1.1 《内经》对王素芝诊治风湿病学术思想的影响
        1.2 张仲景诊治风湿病学术思想对王素芝的影响
        1.3 孙思邈诊治风湿病学术思想对王素芝的影响
        1.4 朱丹溪诊治风湿病学术思想对王素芝的影响
        1.5 李忠梓诊治风湿病学术思想对王素芝的影响
        1.6 叶天士诊治风湿病学术思想对王素芝的影响
        1.7 吴鞠通诊治风湿病学术思想对王素芝的影响
        1.8 王清任诊治风湿病学术思想对王素芝的影响
    2 王素芝诊治风湿病学术思想总结
        2.1 重视预防
        2.2 以人为本,三因制宜
        2.3 辨病辨证,衷中参西
        2.4 治标治本,抓主要矛盾
        2.5 扶正固本,重在肝肾
        2.6 从痰瘀论治
        2.7 针对病机,注重于通
    3 王素芝治疗骨关节炎临床经验总结
        3.1 对病名的认识
        3.2 病因病机
        3.2.1 肝肾亏虚
        3.2.2 风寒湿侵袭
        3.2.3 湿热内蕴
        3.2.4 痰瘀痹阻
        3.3 治则
        3.4 治法
        3.4.1 补肝肾
        3.4.2 祛邪蠲痹
        3.4.3 活血化瘀
        3.4.4 化痰通络
        3.5 辨证治疗
        3.5.1 寒湿痹阻证
        3.5.2 湿热阻络证
        3.5.3 肾虚血瘀证
        3.6 预后转归
        3.7 典型医案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跟师学习感悟与发挥
    1 风湿病应分病程论治
        1.1 初病在肝
        1.2 久病入肾
    2 对关节的认识
        2.1 关节与风湿病
        2.2 中医关节理论探讨
        2.3 具有通利关节功效的中药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分析王素芝治疗骨关节炎用药规律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处方来源与筛选
        1.2 分析软件
        1.3 处方的录入与核对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用药频次
        2.2 基于关联规则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2.3 基于熵聚类的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补肾通络法治疗骨关节炎肾虚血瘀证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分组
    2 临床研究病例选择标准
        2.1 疾病诊断标准
        2.2 病情判定标准
        2.3 病例纳入标准
        2.4 病例排除标准
        2.5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3 治疗方法
        3.1 基础治疗
        3.2 药物治疗
    4 观测指标
        4.1 安全性指标
        4.2 疗效性指标
    5 疗效判定
        5.1 疗效评价标准
        5.2 疗效评价方法
    6 患者知情同意书和伦理学要求
    7 统计学方法
    8 结果
        8.1 一般临床资料
        8.2 疗效评价
        8.3 两组不良反应的比较
        8.4 安全性指标
    9 讨论
        9.1 补肾通络汤的组方和现代药理研究
        9.2 补肾通络汤治疗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10 初步结论
    11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七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创新点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科研情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附录
查新报告

(2)溶髓方联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西 医诊断标准
        1.2.2 中 医辩证分型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脱落病例标准
    1.6 伦理学研究要求
2 临床研究方法
3 治疗方法
    3.1 治疗组
    3.2 对照组
4 临床疗效评价方法
    4.1 临床疗效指标
        4.1.1 JOA评分
        4.1.2 ODI评分
        4.1.3 VAS评分
    4.2 临床疗效评价
    4.3 临床安全性指标监测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观察病例及脱落病例
    6.2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6.3 两组患者治疗前JOA评分、ODI评分、VAS评分比较
    6.4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JOA评分比较
    6.5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ODI评分比较
    6.6 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VAS评分比较
    6.7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6.8 安全性指标观察比较
    6.9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讨论
    1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病机认识与研究
    2 祖国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3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认识和研究
        3.1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因的认识
        3.2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病机制认识
    4 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
    5 临床疗效分析
    6 导师学术思想
    7 溶髓方现代药理学研究
    8 溶髓方、腰椎牵引分析
    9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医治疗血瘀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抗骨增止疼片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 引言
        1.1 骨质增生的研究状况
        1.2 西医病因和西医治疗
        1.2.1 西医病因
        1.2.2 西医治疗
        1.3 中医病因和中医治疗
        1.3.1 中医病因
        1.3.2 中医治疗
    2 处方研究
        2.1 处方来源
        2.2 处方组成
        2.3 功能主治
        2.4 方解
        2.5 处方药物概况
        2.5.1 黄芪
        2.5.2 当归
        2.5.3 淫羊藿
        2.5.4 鸡血藤
        2.5.5 阿胶
        2.5.6 骨碎补
    参考文献
第二章制备工艺研究
    1 剂型的选择
    2 工艺路线选择
    3 工艺路线设计
    4 提取工艺研究
        4.1 药材鉴定与前处理
        4.2 黄芪、淫羊藿、鸡血藤药材水提工艺研究
        4.2.1 黄芪、淫羊藿、鸡血藤药材的吸水率考察
        4.2.2 浸泡时间的影响考察
        4.2.3 水提工艺考察的实验方法
        4.2.3.1 黄芪甲苷的含量测定
        4.2.3.2 淫羊藿苷的含量测定
        4.2.3.3 干膏收率的测定
        4.2.3.4 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
        4.3 当归、骨碎补药材醇提工艺研究
        4.3.1 当归、骨碎补药材的吸醇率考察
        4.3.2 浸泡时间的影响考察
        4.3.3 醇提工艺考察的实验方法
        4.3.3.1 当归阿魏酸的含量测定
        4.3.3.2 骨碎补柚皮苷的含量测定
        4.3.3.3 干膏收率的测定
        4.3.3.4 正交实验结果及分析
    5 分离与纯化工艺研究
        5.1 水提液纯化工艺研究
        5.2 正交设计与实验
    6 浓缩工艺研究
        6.1 水提液浓缩工艺研究
        6.2 醇提液浓缩工艺研究
    7. 干燥工艺研究
    8 成型工艺研究
        8.1 仪器与材料
        8.1.1 仪器
        8.1.2 药材与试药
        8.2 辅料品种和用量的优选
        8.2.1 辅料种类的考察
        8.2.2 赋型剂用量的选择
        8.2.3 润滑剂种类及用量的选择
        8.3 制粒工艺
        8.4 药物颗粒考察
        8.5 药物颗粒临界相对湿度的测定
        8.6 半成品检验
        8.7 小试压片
        8.8 片芯脆碎度和硬度考察
        8.9 薄膜包衣
        8.9.1仪器
        8.9.2 药材与试药
        8.9.3 包衣液的配制
        8.9.4 包衣
        8.9.5 薄膜包衣材料用量的考察
    9. 抗骨增止疼片剂的制备工艺
        9.1 制备方法
        9.2 工艺流程图
    10 中试研究
        10.1 三批中试样品工艺验证
        10.2 中试产品质量检查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质量标准研究
    1 试验仪器、试剂及材料
    2 原料的来源及质量标准
    3 辅料来源及质量标准
    4 成品质量标准
        4.1 性状
        4.2 鉴别
        4.3 检查
        4.3.1 重量差异检查
        4.3.2 崩解时限检查
        4.3.3 微生物限度检查
        4.4 黄芪甲苷含量测定
        4.5 当归阿魏酸含量测定
    5 功能主治
    6 用法与用量
    7 规格
    8 贮藏
    参考文献
第四章 稳定性试验
    1 试验方法
    2 考察项目与结果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2 黄芪含量测定前处理中乳化现象
    3 包衣工艺探讨
致谢
附图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4)通络骨质宁膏的基质改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部分
    第一部分 通络骨质宁贴的提取工艺研究
        1 处方及工艺分析
        2 药材鉴定
        3 青风藤药材含量测定
        3.1 仪器与试药
        3.2 青风藤药材的含量测定
        4 通络骨质宁贴的提取工艺研究
        4.1 仪器与试药
        4.2 方法与结果
        5 结论
    第二部分 通络骨质宁贴的成型工艺研究
        1 通络骨质宁贴的基质研究
        1.1 方案一
        1.2 方案二
        2 结论
        3 通络骨质宁贴与通络骨质宁膏重金属检查对比试验
        3.1 仪器与试剂
        3.2 溶液制备
        3.3 方法与结果
        4 结论
    第三部分、离体透皮率优选渗透促进剂研究
        1 仪器与试药
        2 试验动物
        3 试验方法与结果
        3.1 含不同促渗剂通络骨质宁贴的制备
        3.2 透皮率试验方法(franze扩散池法)
        3.3 含量测定
        4 结论
    第四部分 通络骨质宁贴的质量标准研究
        1 名称
        2 处方
        3 制法
        4 性状
        5 薄层鉴别
        5.1 红花的薄层鉴别
        5.2 草乌的薄层鉴别
        5.3 血竭的薄层鉴别
        5.4 老鹳草的薄层鉴别
        5.5 半夏的薄层鉴别
        5.6 铁筷子的薄层鉴别
        5.7 见血飞的薄层鉴别
        5.8 桑枝的薄层鉴别
        6 检查
        6.1 含膏量检查
        6.2 耐热性检查
        6.3 赋型性检查
        6.4 黏附性检查
        7 含量测定研究
        7.1 提取溶剂的考察
        7.2 提取时间的考察
        7.3 提取溶剂量的考察
        7.4 萃取次数、萃取溶剂量的考察
        7.5 含量测定方法学研究
        7.6 结论
        8 质量标准草案
        9 通络骨质宁贴的初步稳定性研究
        9.1 试验条件
        9.2 检查项目及方法
        9.3 试验结果
        9.4 结论
    第五部分、通络骨质宁贴的初步药效学研究
        1 材料
        1.1 药品和试剂
        1.2 仪器
        1.3 实验动物
        2 方法
        2.1 镇痛试验
        2.2 抗炎试验
        3 实验结果
        3.1 镇痛实验结果
        3.2 抗炎实验结果
        4 结论
讨论与创新之处
    讨论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部分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5)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膝骨关节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理论研究
    1. 西医学对OA的认识及研究
        1.1 OA的定义
        1.2 OA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1.3 临床特点
        1.4 静脉淤滞、骨内高压的影响
    2. 西医药对OA治疗的新进展
        2.1 西医防治措施研究
        2.2 氨基葡萄糖治疗OA探讨
    3. 中医学对KOA认识的相关论述
        3.1 KOA中医病证范畴
        3.2 中医药对KOA治疗的临床研究现况
        3.3 病因病机的认识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病例选择
        1.1 诊断标准
        1.1.1 西医诊断标准
        1.1.2 放射学(X线)分级标准
        1.1.3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病例纳入标准
        1.2.2 病例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观测指标
        2.2.1 安全性观测指标
        2.2.2 疗效观测指标
        2.2.3 疗效评定标准
        2.3 统计方法
    3. 临床资料
        3.1 病例来源与分组
        3.1.1 病例来源
        3.1.2 一般资料
    4. 研究结果
        4.1 两组X线分级分布比较
        4.2 治疗前后两组病情分级比较
        4.3 疾病总疗效
        4.4 两组治疗前后主要症状、体征总积分比较
        4.5 单项症状、体征治疗前后变化
        4.6 治疗前后疼痛分值比较
    5. 安全性检测
第三章 讨论
    1. 加味补阳还五汤立方及组方依据
        1.1 组方依据
        1.2 方药组成
        1.3 配伍意义与特点
        1.4 现代药理研究
        1.4.1 补阳还五汤组方药理初探
        1.4.2 加味各药药理初探
        1.4.3 黄耆剂量对补阳还五汤的作用
    2. 补阳还五汤对KOA作用机制探讨
研究结论
前景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抗骨质增生糖浆的制备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抗骨质增生糖浆的制备
    1.1 处方与制备
    1.2 质量标准
    1.3 功能主治
2 临床应用
3 讨论

(8)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的收集和整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名医"概述
    2 医案及有效经验方概述
第一部分 岭南医学及其医家医案(含有效经验方)研究概况
    1 岭南医学由来及医案之源流
    2 岭南医学的研究领域及其特性
    3 岭南医案的收集整理
        3.1 整理医案的思路与方法学研究
        3.2 医案收集与研究情况
    4 现代岭南名中医有效经验方的整理情况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的收集工作
    1 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的收集标准
        1.1 收集范围
        1.2 收集对象
        1.3 时间跨度
        1.4 收集方式
        1.5 相关问题处理
    2 收集结果
第三部分 现代岭南名老中医群体特征和个性特点分析
    1 仲景伤寒、东垣脾胃、叶氏温病,并行岭南,今古通融
    2 博采众家,触类旁通,开拓创新,自成特色,各领风骚
        2.1 内科胜景,波澜壮阔
        2.2 儿科两端,效方良能
        2.3 妇科传承,奇葩朵朵
        2.4 针刺百痛,桴鼓相应
        2.5 家传续骨,与时并进
        2.6 外科精妙,不弃内治
        2.7 五官居上,云淡风清
        2.8 家传独厚,自学尤能
    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医案中方药的应用情况和有效经验方的分类统计分析
    1 医案中方药的应用情况
    2 有效经验方的分类统计分析
        2.1 脾胃肠疾病验方
        2.2 肝胆疾病验方
        2.3 心脑血管疾病验方
        2.4 呼吸系统疾病验方
        2.5 肾病验方
        2.6 温病验方
        2.7 痹证验方
        2.8 肿瘤验方
        2.9 血液病(血证)验方
        2.10 男科验方
        2.11 皮肤科疾病验方
        2.12 骨伤科验方
        2.13 五脏虚损证验方
        2.14 小儿发热验方
        2.15 小儿腹泻验方
        2.16 月经病验方
        2.17 慢性盆腔炎验方
        2.18 不孕症验方
    3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附录
致谢

(9)不寐病证的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总论
    1 不寐病名源流概述
        1.1 不寐病证相关病名的历史沿革
        1.1.1 先秦至三国时期的医学文献
        1.1.1.1 马王堆汉墓医书
        1.1.1.2 《黄帝内经》
        1.1.1.3 《难经》
        1.1.1.4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1.1.2 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文献
        1.1.3 宋辽金元时期的医学文献
        1.1.4 明清时期的医学文献
        1.2 不寐病证相关病名的名义考辨
        1.2.1 目不瞑
        1.2.2 不得眠和失眠
        1.2.3 不得睡
        1.2.4 不得卧
        1.2.5 不寐
    2 不寐病证的病因病机源流概述
        2.1 《黄帝内经》阳不入阴理论的确立
        2.2 汉唐时期神志主导睡眠理论的发挥
        2.3 宋元时期脏腑重心的变化
        2.3.1 对肝脾肾的重视
        2.3.2 受杂病病因病机学说的影响
        2.3.3 病因分类与病机发挥
        2.4 明清以来病因病机认识的多元化
        2.4.1 对传统病因病机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2.4.1.1 对阳不入阴病机的发挥
        2.4.1.2 对脏腑神志病机的发挥
        2.4.1.3 对痰、瘀等病因病机的认识
        2.4.1.4 对体质因素的认识与发挥
        2.4.2 睡眠为脑所主病因病机理论的出现
        2.4.3 现代认识的综合融化
    3 不寐病证的辨证源流概述
        3.1 辨证分型体系的发展
        3.1.1 《诸病源候论》标志着分型体系的初步确立
        3.1.2 《儒门事亲》成为不寐独立病证体系的肇始
        3.1.3 明代以后辨证分型的系统化
        3.2 辨证规律的认识
        3.2.1 病证特点的认识
        3.2.2 辨证方法的认识
    4 不寐病证治法与方药的发展
        4.1 治法的发展
        4.2 治方与用药的发展
        4.2.1 晋唐时期处方用药的发展
        4.2.2 宋元时期处方用药的发展
        4.2.3 明代处方用药的发展
        4.2.4 清代处方用药的发展
    5 不寐病证的其他疗法与预防调护源流概述
        5.1 针灸疗法
        5.2 心理、精神疗法
        5.3 饮食疗法
        5.4 外治疗法
        5.5 其他疗法与预防调护
    6 不寐病证若干问题的思考
        6.1 “胃不和则卧不安”辨义
        6.1.1 胃不和之“不得卧”辨义
        6.1.1.1 关于文字字义之证
        6.1.1.2 关于语源医理之证
        6.1.2 “胃不和则卧不安”病机辨析
        6.1.2.1 历代医家发挥
        6.1.2.2 《内经》本义考
        6.1.2.3 今人对“胃不和则卧不安”理论的阐扬
        6.2 关于胆型不寐
        6.2.1 不寐证型的变化与胆型不寐的记载
        6.2.2 关于胆型不寐病机的认识
        6.2.2.1 胆病不寐病机的演化
        6.2.2.2 对胆病不寐病机内容的阐释
        6.3 血瘀型不寐源起与发展
        6.4 关于营卫阴阳、心神、魂魄、脑髓理论的思考
        6.4.1 理论的源起与发展
        6.4.1.1 营卫睡眠学说
        6.4.1.2 阴阳睡眠学说
        6.4.1.3 心神睡眠学说
        6.4.1.4 魂魄睡眠学说
        6.4.1.5 脑髓睡眠学说
        6.4.2 关于几种理论的思考
        6.5 宗营卫睡眠理论,不寐当重阳明、少阴
各论
    1 先秦至三国时期对不寐病证的认识
        1.1 不寐病证认识的初步形成
        1.1.1 对梦和睡眠的认识
        1.1.2 早期对睡眠障碍性疾病的记载
        1.1.3 睡眠理论的基本构建
        1.1.3.1 睡眠受昼夜节律的影响
        1.1.3.2 睡眠受到营卫之气的控制和阴阳蹻脉的调节
        1.1.4 阳不入阴与脏腑神志失调的病机理论
        1.1.4.1 《内经》首创阳不入阴的病机理论
        1.1.4.2 张仲景论脏腑神志失调的病机
        1.1.5 与精神情志相关的发病学特点
        1.1.6 致不眠药物的发现
        1.1.7 治疗经验的积累与总结
        1.1.7.1 调和阴阳的治则与半夏汤的创制
        1.1.7.2 治疗药物的记载
        1.1.7.3 初步形成的治疗理念
        1.2 先秦至三国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1.2.1 梦由神示,卜知吉凶—甲骨文关于睡眠及其相关疾病的记载
        1.2.2 忧思难成眠—早期的非医学文献关于不寐病证的记载
        1.2.2.1 《诗经》
        1.2.2.2 《楚辞》
        1.2.3 马王堆汉墓医书
        1.3.3.1 对睡眠障碍的记载
        1.2.3.2 以不得卧为胃经所生病
        1.2.4 《黄帝内经》
        1.2.4.1 关于睡眠的认识
        1.2.4.2 关于不寐类病证的认识
        1.2.5 《难经》
        1.2.6 《伤寒论》
        1.2.6.1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1.2.6.2 关于病因病机认识的特点
        1.2.6.3 与精神情志相关的发病学特点
        1.2.6.4 病名称谓趋于规范
        1.2.6.5 对于治疗学的贡献
        1.2.7 《金匮要略》
        1.2.7.1 关于不寐的发病
        1.2.7.2 关于病因病机的认识
        1.2.7.3 不寐病证的治法治方
    2 晋唐五代时期对不寐病证的认识
        2.1 不寐病证的辨证论治体系的日益丰富
        2.1.1 脏腑辨证理论对于不寐证认识的影响
        2.1.1.1 重脏腑藏神功能
        2.1.1.2 以心胆为辨治中心
        2.1.1.3 胆冷说的形成
        2.1.1.4 风病日益受到重视
        2.1.2 药物与治方的丰富
        2.1.2.1 治诸病通用药的记载
        2.1.2.2 安神补气祛风方药的应用
        2.1.2.3 大量医方的出现
        2.1.2.4 药后食忌备受医家重视
        2.1.3 睡眠养生法的进一步完善
        2.2 晋唐五代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2.2.1 《脉经》
        2.2.1.1 寸口脉的脏腑病位诊断
        2.2.1.2 寸口脉的阴阳定位诊断
        2.2.2 《针灸甲乙经》
        2.2.2.1 阐发睡眠机理,强调阳不入阴的病理机制
        2.2.2.2 邪入六腑,身热不得眠
        2.2.2.3 进一步丰富了针灸治疗方法
        2.2.3 《小品方》
        2.2.4 《集验方》
        2.2.3.1 脏热腑寒说的学术背景
        2.2.3.2 胆冷与温胆汤之创制
        2.2.3.3 重服药食忌
        2.2.5 《华氏中藏经》
        2.2.5.1 以脏腑辨证为其学术特色
        2.2.5.2 析证以实、热、心为主
        2.2.5.3 “六腑者阳之系”与胆冷说
        2.2.6 《诸病源候论》
        2.2.6.1 详列不眠四候
        2.2.6.2 悉解致病之源
        2.2.6.3 寒食散发致不眠
        2.2.6.4 重视睡眠养生
        2.2.7 《千金方》
        2.2.7.1 重脏腑辨证,善使安魂镇魄之药
        2.2.7.2 倡风病学说,习用补气祛风之品
        2.2.7.3 求众法兼备,方富药宏治证广泛
        2.2.7.4 悉养性之道,详论睡眠养生之法
        2.2.8 《外台秘要》
        2.2.8.1 医学文献中首载失眠病名
        2.2.8.2 论宗巢氏,列治不眠方三门
        2.2.8.3 独具慧眼,散佚文献资借鉴
        2.2.8.4 用药审慎,方后食忌谨遵循
    3 宋辽金元时期对不寐病证的认识
        3.1 不寐病证理论的发展与治方的极大丰富
        3.1.1 病因分类与病机发挥
        3.1.1.1 证候鉴别与病因病机的分析
        3.1.1.2 从以心胆为中心转而重视肝脾肾
        3.1.1.3 “阳气怫郁”、“九气致病”、“阴火上干”等病机理论的出现
        3.1.3 治疗方法及方药的空前丰富与发展
        3.1.3.1 日益丰富的治疗理念
        3.1.3.2 以情相胜与汗吐下三法的应用
        3.1.3.3 食治方与择时服药法
        3.1.3.4 治疗方药的空前丰富
        3.1.4 道家与睡功
        3.2 宋辽金元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3.2.1 《太平圣惠方》
        3.2.1.1 重从风论治,主张以质重滋腻之药石为治
        3.2.1.2 滋润治劳渴,善用滋阴清热之药
        3.2.1.3 阐发胆虚不眠病机,倡心胆同治
        3.2.1.4 重食治,首载不寐食治方
        3.2.2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3.2.2.1 虚、风、痰、热及与心相关为其主要病机特点
        3.2.2.2 香药的广泛应用
        3.2.3 《圣济总录》
        3.2.3.1 对病因病机理论的阐发
        3.2.3.2 以治神为先的治疗理念
        3.2.4 《普济本事方》
        3.2.4.1 魂魄并重,求治肝肺
        3.2.4.2 择时服药,自出机杼
        3.2.5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3.2.6 《针灸资生经》
        3.2.7 刘完素及其着作
        3.2.7.1 阐论火热致病的特点
        3.2.7.2 阳气怫郁理论的运用
        3.2.8 张子和与《儒门事亲》
        3.2.8.1 列不寐证,开体例之先
        3.2.8.2 汗、吐、下三法之用
        3.2.8.3 九气致病,以情相胜
        3.2.9 李东垣及其着作
        3.2.9.1 脾胃内伤为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
        3.2.9.2 脾胃气虚、阴火上干的病机认识
        3.2.9.3 调理脾胃是治疗的根本所在
        3.2.9.4 善用风药的用药特色
        3.2.10 朱丹溪及其着作
        3.2.10.1 “心虚不得卧”与“胃虚不得眠”
        3.2.10.2 杂病论治法对不寐证治疗的影响
    4 明代对不寐病证的认识
        4.1 不寐病证认识的多元化
        4.1.1 不寐病名应用渐趋广泛
        4.1.2 病因病机认识的多样化
        4.1.2.1 阳衰病机的提出
        4.1.2.2 五脏皆致不眠的认识
        4.1.2.3 胆涎与胆火病机的认识
        4.1.2.4 病机重点认识的多元化
        4.1.3 辨证分型的系统化
        4.1.4 治疗方法与思路的多元化
        4.1.4.1 快脾发郁、清痰抑火与养血安神
        4.1.4.2 清心火为第一义
        4.1.4.3 实则祛邪,虚则养血安神
        4.1.4.4 外治法与食疗法的应用
        4.1.4.5 用方模式与主治方的创见
        4.1.4.6 医学理论与临床的进步对治疗思路的拓展
        4.1.5 治疗用药知识的极大丰富
        4.1.5.1 治不眠通用药的增多
        4.1.5.2 关于用药宜忌的认识
        4.1.5.3 对季节与脏腑病证相关用药的记载
        4.1.6 气功与养生着作对不寐证防治的贡献
        4.2 明代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4.2.1 戴思恭及其着作
        4.2.1.1 郁主中焦,治痰以顺气为先
        4.2.1.2 不寐分证,首载阳衰与胆涎
        4.2.2 《普济方》
        4.2.3 龚廷贤与《寿世保元》
        4.2.3.1 多从心胆论治的学术主张
        4.2.3.2 提倡侧卧蜷曲的睡法实践
        4.2.4 吴球与《活人心统》
        4.2.4.1 病机论证,重乎气、血、痰
        4.2.4.2 活套之方,妙在加减变化
        4.2.5 江瓘与《名医类案》
        4.2.6 徐春甫与《古今医统大全》
        4.2.6.1 病机以思虑痰火为主
        4.2.6.2 脉候之辨
        4.2.6.3 治分标本虚实,重在心脾两脏
        4.2.7 解桢与《医学便览》
        4.2.7.1 五脏皆致不眠而心为所主的病机理论
        4.2.7.2 脏腑气血四时模式的辨证用药
        4.2.8 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4.2.8.1 对不眠及相关证的病因病机认识
        4.2.8.2 丰富了不眠通用药
        4.2.8.3 治疗方法的多样化
        4.2.8.4 “脑为元神之府”的理论价值
        4.2.9 缪希雍及其着作
        4.2.9.1 论用药宜忌,补前人之不逮
        4.2.9.2 弘治疗之法,以清心火为第一义
        4.2.10 孙志宏与《简明医彀》
        4.2.10.1 承袭阴虚血亏、阳盛痰火之论
        4.2.10.2 创养阴血、降痰火、安心神之主方
        4.2.11 汪绮石与《理虚元鉴》
        4.2.11.1 虚损证治理论对不寐虚证的临证意义
        4.2.11.2 安神必益其气,益气必补其精
        4.2.12 张介宾及其着作
        4.2.12.1 心神不安,为不寐证总病机
        4.2.12.2 虚实分证,详解不寐证致病之因
        4.2.12.3 无邪有邪,治法用药各有法度
        4.2.12.4 阴阳命门,启发后世不寐证辨治
        4.2.13 李中梓及其着作
        4.2.13.1 考究前哲,分不寐为五型
        4.2.13.2 伤寒不眠,皆属热证
        4.2.14 秦昌遇与《症因脉治》
        4.2.14.1 以火热为病机中心的认识和胆火的提出
        4.2.14.2 精详系统的辨证分型
    5 清代及民国时期对不寐病证的认识
        5.1 不寐病证认识日趋完善
        5.1.1 对病名的考辨
        5.1.1.1 病名的使用趋于规范
        5.1.1.2 名义考辨
        5.1.2 关于病机理论的深刻发挥
        5.1.2.1 以阴阳水火升降统括所有病机
        5.1.2.2 对阳不入阴病机的发挥
        5.1.2.3 对心肾不交理论阐发
        5.1.2.4 对魂魄关系的认识
        5.1.2.5 以肝肾为病机中心的认识
        5.1.2.6 对肝阳与心火相煽为病的论说
        5.1.2.7 对阳虚病机的发挥
        5.1.2.8 对胆病病机的阐释
        5.1.3 新的生理病理学说的出现
        5.1.3.1 关于脑与不寐发生的关系
        5.1.3.2 以目为病机重点的认识
        5.1.3.3 虚损留瘀病机说的出现
        5.1.3.4 对体质因素的揭示
        5.1.4 关于辨证方法的认识
        5.1.4.1 动静辨证论
        5.1.4.2 对日不能寐与夜不能寐的辨析
        5.1.4.3 脏腑病位的辨证方法
        5.1.4.4 系统的辨证分型
        5.1.5 对原发性与继发性不寐的区分
        5.1.6 防治法与方药的发展
        5.1.6.1 对情志调摄的重视
        5.1.6.2 活血化瘀法的应用
        5.1.6.3 纯甘补虚、灵物安神的治疗经验
        5.1.6.4 降气潜阳、通腑化痰法的提出
        5.1.6.5 水介至阴之属以引阳的用药主张
        5.1.6.6 认知与心理行为等全面丰富的防治经验
        5.2 清代及民国时期主要相关文献及其论述
        5.2.1 陈士铎及其着作
        5.2.1.1 对心肾不交理论的全面发挥
        5.2.1.2 心肾不交用药的创见
        5.2.1.3 心肾不交仍需析因而论
        5.2.1.4 辨日不能寐与夜不能寐之异
        5.2.1.5 胆病不寐说新诠
        5.2.1.6 老人不寐宜补肾
        5.2.2 沈时誉与《医衡》
        5.2.3 王宏翰与《医学原始》
        5.2.3.1 寤寐含义新诠—知觉说
        5.2.3.2 寤寐知觉皆由脑所主的生理病理观
        5.2.4 张璐与《张氏医通》
        5.2.4.1 劳心思虑、喜怒惊恐的病因论
        5.2.4.2 胆寒肝热、魂不归肝的病机说
        5.2.5 冯兆张与《冯氏锦囊秘录》
        5.2.5.1 对魂魄关系的认识
        5.2.5.2 心肾神交、神寐归肾的病机论
        5.2.5.3 对一过性不寐的认识
        5.2.5.4 情志调摄与药物治疗结合的治疗观
        5.2.6 程国彭与《医学心悟》
        5.2.7 吴澄与《不居集》
        5.2.7.1 首论左右不得眠
        5.2.7.2 倡虚损积痰留瘀说,创补虚活血治法
        5.2.7.3 分述十二型不寐之病机治疗
        5.2.8 叶天士与《临证指南医案》
        5.2.9 汪文绮与《杂症会心录》
        5.2.9.1 对阳不入阴理论的深刻发挥
        5.2.9.2 对阳虚不寐病机的论述
        5.2.9.3 倡纯甘补虚、灵物安神之治
        5.2.9.4 梦悟医验,不寐证的调治要诀
        5.2.10 曹庭栋与《老老恒言》
        5.2.10.1 创不寐操纵二法
        5.2.10.2 夜坐与行千步之法
        5.2.10.3 对四季睡眠养生的不同主张
        5.2.10.4 丰富全面的睡眠卫生认识
        5.2.11 沈金鳌与《杂病源流犀烛》
        5.2.11.1 阴虚火旺、肺肾失和的病机新说
        5.2.11.2 五脏病位的辨证之法
        5.2.11.3 系统的辨证治疗方法
        5.2.12 汪必昌与《医阶辨证》
        5.2.13 王清任与《医林改错》
        5.2.13.1 重解剖研究,创“灵机记性在脑”说
        5.2.13.2 明气血之机,弘活血补气化瘀之法
        5.2.14 何其伟与《医学妙谛》
        5.2.15 《医方辨难大成》
        5.2.15.1 不寐动静辨证论
        5.2.15.2 按病因病机证分九类
        5.2.15.3 对肾阳、胆阳的重视
        5.2.15.4 对易感体质因素的认识
        5.2.16 张节与《张氏医参七种》
        5.2.16.1 以肝肾为不寐发生的根本环节
        5.2.16.2 胆、胃、心肾不交致不寐的病机亦归肝肾
        5.2.17 郑寿全及其着作
        5.2.17.1 按病机分为四类证候
        5.2.17.2 重视阳虚在不寐发病中的作用
        5.2.18 林佩琴与《类证治裁》
        5.2.19 吴尚先与《理瀹骈文》
        5.2.20 唐宗海与《血证论》
        5.2.20.1 卧寐之辨
        5.2.20.2 不得卧病在肺胃
        5.2.20.3 不寐病在心肝兼及肺胃
        5.2.21 张乃修与《张聿青医案》
        5.2.21.1 病机不离乎阴阳水火升降
        5.2.21.2 胃与肝胆为中枢
        5.2.21.3 降气潜阳、通腑化痰的治疗特色
        5.2.21.4 水介至阴之属以引阳的用药特点
        5.2.21.5 体丰之人致发不寐
        5.2.22 王普耀与《医学体用》
        5.2.22.1 以目解不寐之机
        5.2.22.2 着意阐发肝阳与心火相煽为病
    6 现代对不寐病证的研究
        6.1 现代医学的认识
        6.1.1 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
        6.1.2 临床表现
        6.1.3 诊断和鉴别诊断
        6.1.4 检查技术和方法
        6.1.5 治疗
        6.1.5.1 药物治疗
        6.1.5.2 非药物治疗
        6.2 不寐证的病因病机与辨证论治
        6.2.1 不寐证的病因病机
        6.2.1.1 情志所伤
        6.2.1.2 饮食失节
        6.2.1.3 病后、年迈、劳倦
        6.2.1.4 禀赋不足
        6.2.2 不寐证的辨证论治
        6.2.2.1 辨证要点
        6.2.2.2 分型论治
        6.2.3 对病机与辨证的研究与探讨
        6.2.3.1 综合辨证
        6.2.3.2 从脏腑论治
        6.2.3.3 从脑论治
        6.2.3.4 从营卫论治
        6.2.3.5 从气血论治
        6.2.3.6 从阴阳论治
        6.2.3.7 从虚、火、痰、瘀论治
        6.2.3.8 从心理因素论治
        6.2.3.9 顽固性不寐的辨治
        6.2.3.10 老年和女性不寐的辨证特点的探讨
        6.2.4 着名中医专家治疗不寐病证的特点与经验
        6.2.4.1 祝味菊等善用温潜
        6.2.4.2 施今墨证分九法,药善用对
        6.2.4.3 黄文东善用重镇安神、轻剂去实
        6.2.4.4 李克绍主张不寐本于阴阳,标在心肝
        6.2.4.5 方以正从瘀辨治
        6.2.4.6 干祖望辨证心法
        6.2.4.7 祝谌予辨治经验
        6.2.4.8 杨云汉润燥清热,调和阴阳
        6.2.4.9 邓铁涛重视痰、虚、瘀辨治
        6.2.4.10 朱良春遣方用药善于通权达变
        6.2.4.11 石冠卿擅从肝治
        6.2.4.12 赵绍琴妙用小柴胡
        6.2.4.13 何任辨治经验
        6.2.4.14 吴一纯注重调治胆胃
        6.2.4.15 颜德馨衡法治失眠
        6.2.4.16 董德懋重调整阴阳,重镇与滋养、化痰并用
        6.2.4.17 陈亦人综合辨治
        6.2.4.18 胡毓恒论治七法
        6.2.4.19 王翘楚从肝论治
        6.2.4.20 吉良晨重在调治脏腑
        6.2.4.21 吕同杰调整虚实阴阳治顽固性不寐
        6.2.4.22 张磊从脏阴痰火论治顽固性不寐
        6.2.4.23 田令群从火论治
        6.2.4.24 周绍华辨治经验
        6.2.4.25 郑绍周习用仲景之方
        6.2.4.26 王多让从气血论治
        6.2.4.27 唐宋辨证求因,治重神魂
        6.2.4.28 赵玉庸从痰论治顽固性不寐
        6.2.4.29 裘昌林整体辨证与调治心肝
        6.2.4.30 陈伯涛重在调整脏腑气血阴阳
        6.2.4.31 陈祖皋善疗胃不和
        6.2.4.32 徐明涟调肝治疗顽固性失眠
        6.3 不寐证的药物治疗研究
        6.3.1 治法研究
        6.3.1.1 对仲景治不寐法的总结
        6.3.1.2 综合辨治法
        6.3.1.3 安神十法
        6.3.1.4 治胃五法
        6.3.1.5 治肝六法
        6.3.1.6 疏肝理气活血法
        6.3.1.7 平肝潜阳活血安神法
        6.3.1.8 解郁安神法
        6.3.1.9 育阴(开郁)法
        6.3.1.10 辛散行气法
        6.3.1.11 益气温阳法
        6.3.1.12 升阳化湿法
        6.3.1.13 调理阴阳法
        6.3.1.14 阴阳分调法
        6.3.1.15 双向调节法
        6.3.1.16 通法
        6.3.1.17 综合疗法
        6.3.1.18 择时服药法
        6.3.2 自拟方研究
        6.3.2.1 通治方
        6.3.2.2 通治加减方
        6.3.2.3 证型用方
        6.3.2.4 对证通用方
        6.3.3 古方研究
        6.3.3.1 不寐方的加减应用
        6.3.3.2 不寐方与其他疗法配合应用
        6.3.3.3 古方新用
        6.3.4 药物应用经验与单味药治疗研究
        6.3.4.1 用药经验
        6.3.4.2 单味药应用研究
        6.3.4.3 单、验方治疗
        6.3.5 常用中药非处方药治疗
        6.3.6 中西医结合治疗
        6.4 不寐证的针灸治疗
        6.4.1 针灸辨证治疗
        6.4.1.1 辨证分型治疗
        6.4.1.2 诊治经验
        6.4.2 腧穴治疗研究
        6.4.2.1 腧穴治疗
        6.4.2.2 特殊意义腧穴的研究应用
        6.4.3 针灸治法研究
        6.4.3.1 调阴阳跷法
        6.4.3.2 泻阳补阴法
        6.4.3.3 调和安神法
        6.4.3.4 交通心肾法
        6.4.3.5 子午流注纳甲法
        6.4.3.6 烧山火法
        6.4.3.7 夜针法
        6.4.3.8 浮刺法
        6.4.3.9 刺血法
        6.4.3.10 豹文刺法
        6.4.3.11 芒针透刺法
        6.4.4 头针、颈针、眼针与腕踝针治疗
        6.4.4.1 头针法
        6.4.4.2 颈三针法
        6.4.4.3 眼针法
        6.4.4.4 腕踝针
        6.4.5 耳穴贴压与耳针治疗
        6.4.5.1 耳穴贴压
        6.4.5.2 耳针
        6.4.6 穴位磁疗与磁针
        6.4.6.1 穴位磁疗
        6.4.6.2 磁极针
        6.4.6.3 磁圆针
        6.4.6.3 磁提针
        6.4.7 水针治疗
        6.4.7.1 穴位注射西药制剂
        6.4.7.2 穴位注射中药制剂
        6.4.7.3 穴位注射中西药混合剂
        6.4.8 埋线与埋针治疗
        6.4.8.1 埋线疗法
        6.4.8.2 埋针疗法
        6.4.9 电针、皮肤针与蜂针治疗
        6.4.9.1 电针
        6.4.9.2 皮肤针
        6.4.9.3 蜂针
        6.4.10 灸法治疗
        6.4.10.1 艾条灸
        6.4.10.2 艾炷灸
        6.4.10.3 温针灸
        6.4.11 综合疗法
        6.5 不寐证的按摩与气功治疗
        6.5.1 按摩治疗
        6.5.1.1 全身按摩
        6.5.1.2 足部按摩
        6.5.1.3 头部按摩
        6.5.1.4 自我按摩
        6.5.2 气功治疗
        6.5.2.1 气功治疗的临床研究
        6.5.2.2 气功治疗仪治疗
        6.5.2.3 自炼功法选介
        6.6 不寐证的其他疗法
        6.6.1 外治疗法
        6.6.1.1 贴敷
        6.6.1.2 药熏
        6.6.1.3 药浴
        6.6.1.4 药枕
        6.6.1.5 拔罐
        6.6.1.6 刮痧
        6.6.2 饮食疗法
        6.6.3 运动疗法
        6.6.4 音乐疗法
        6.6.5 沐浴疗法
        6.7 不寐证的实验研究
        6.7.1 病证特点研究
        6.7.1.1 激素水平
        6.7.1.2 经络能量变化
        6.7.2 方药研究
        6.7.2.1 单味药研究
        6.7.2.2 方剂治疗作用研究
        6.7.2.3 方剂加减与配伍比例研究
        6.8 不寐证的国外中医治疗研究
        6.8.1 方证相对治法
        6.8.1.1 诊断特点—阴阳、虚实
        6.8.1.2 分证治疗
        6.8.2 治方研究
        6.8.2.1 治验与疗效观察
        6.8.2.2 方剂作用机理的实验研究
        6.8.3 针灸治疗研究
        6.8.3.1 针灸疗效观察
        6.8.3.2 针灸作用机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1 睡眠障碍国际分类(ICSD)的诊断标准
    2 中国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标准(第二版修订)
    3 不寐病证防治中药
    4 不寐病证防治方剂
    5 不寐病证防治OTC
    6 现代药理研究相关作用中药

(10)骨性关节炎的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TACT
1 骨性关节炎的中西医治疗现状
    1.1 骨性关节炎的病程和治疗策略
    1.2 非手术治疗
        1.2.1 中医药研究现状
        1.2.1.1 分型治疗
        1.2.1.2 中成药
        1.2.1.3 单验方
        1.2.1.4 针灸推拿及其它
        1.2.2 西医药研究现状
        1.2.2.1 控制症状药物
        1.2.2.2 改变病情药物和软骨保护剂
        1.2.2.3 基因转移治疗
        1.2.3 心理治疗
        1.2.4 运动治疗
        1.2.5 作业疗法
    1.3 手术治疗
        1.3.1 截骨术
        1.3.2 关节滑膜切除术
        1.3.3 关节融合术
        1.3.4 人工关节置换术
        1.3.5 关节镜技术
        1.3.6 软骨下骨开窗或钻孔减压术
        1.3.7 异体或自体骨膜、软骨膜移植修复术
        1.3.8 带软骨下骨的骨移植术
        1.3.9 组织工程技术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
    1.5 问题及展望
        1.5.1 问题
        1.5.2 展望
    1.6 建议
2 曾一林治疗骨性关节炎经验初探
    2.1 精心辨病与辨证
        2.1.1 病证结合、衷中参西
        2.1.2 辨证分型、切中要点
    2.2 分型论治、内外并治
        2.2.1 经方为主、随证加减
        2.2.2 内外兼施、疗效显着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抗骨质增生糖浆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症83例(论文参考文献)

  • [1]王素芝学术思想及补肾通络方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D]. 徐鹏刚.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7(12)
  • [2]溶髓方联合腰椎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气滞血瘀证疗效观察[D]. 曾维仕.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7(04)
  • [3]抗骨增止疼片药学研究[D]. 高华娟.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4(06)
  • [4]通络骨质宁膏的基质改进研究[D]. 徐莛婷. 贵阳中医学院, 2012(04)
  • [5]加味补阳还五汤治疗膝骨关节炎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研究[D]. 张芷毓.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4)
  • [6]抗骨质增生糖浆的制备与临床应用[J]. 钟小军,李亿忠. 医药导报, 2001(11)
  • [7]抗骨质增生糖浆治疗腰椎骨质增生症83例[J]. 李亿忠,钟小军. 实用中医药杂志, 2000(01)
  • [8]现代岭南名老中医医案及其有效经验方的收集和整理研究[D]. 黄张杰.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0(11)
  • [9]不寐病证的文献研究与学术源流探讨[D]. 孙洪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01)
  • [10]骨性关节炎的防治研究[D]. 谢根东.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3(01)

标签:;  ;  ;  ;  ;  

抗骨增殖糖浆治疗腰椎骨质增生83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