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健康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及成功案例

职场健康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及成功案例

一、工作场所健康管理的概念与方法及成功实例(论文文献综述)

任晓佳,张威强,张朋柱[1](2021)在《一种基于场景建模的个性化健康提醒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物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健康管理方法被越来越多的用户推崇和使用。在智能健康管理过程中,依据用户个人状态和周围环境信息,智能地生成与之相符的健康管理提醒,将极大地提升健康提醒与用户之间的匹配度,实现全景式、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提出一种将用户个人状态和周围环境抽象为用户场景模型,建立场景库和健康管理规则库,实现场景触发规则,生成健康提醒功能的研究方法。采用领域本体建模方法,对包含用户个人状态和周围环境的用户场景,健康管理规则和健康提醒进行建模,按照实际情形并结合生活常识对用户场景本体模型进行实例化,构建场景库和规则库。在场景库和规则库的基础上,以用户特定一天可能面临的所有场景为例,按照场景触发推理规则,生成健康管理提醒的逻辑生成提醒。最终,在场景本体模型基础上,设计并开发健康管理提醒生成系统,实现场景数据获取、存储,以及健康提醒生成功能。

熊则鑫[2](2021)在《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和社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规划工作由增量向存量规划转型,优化城市功能结构、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成为现阶段城市建设的重点工作。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单位型老旧住区数量多范围广,具有环境舒适度差、交通组织混乱、设施陈旧不足等一系列突出问题,已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外环境亟待优化更新。城市建成环境和社会环境与居民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且“城市病”造成的空气污染、环境恶化等问题使居民愈来愈关注个人和社会健康问题,居民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因此,本文从健康视角研究和探讨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优化策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单位型老旧住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在梳理国内外关于健康城市与健康社区、住区更新改造以及住区外环境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居民健康需求以及健康行为活动类型,明晰了住区外环境对居民健康的作用机制,结合对国内外相关评价体系和标准的详细解读,提炼出健康导向下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以此作为论文的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其次,选取西安市典型单位型老旧住区,通过实地调研、图表分析、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其外环境现状、居民满意度及优化意愿等进行了深入分析,比对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进行病理分析。通过病理问题关系梳理总结出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构成及核心要素,并从整体层面及核心要素-场所空间两部分梳理总结此类住区外环境的病理问题。最后,在优化目标、原则及内容的指导下,从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实施保障机制三方面提出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整体优化策略,并从活动空间、绿化空间、交通空间及设施服务空间等四个方面对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并以中铁集团太乙路小区为例提出场所空间优化方案,探讨了西安市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健康化的可行性。本文研究目的是为单位型老旧住区创造支持性的健康生活环境,满足居民健康生活需求,以期探索适宜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的优化之路,为同类视角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意义。

张威强[3](2020)在《心血管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构建及个性化方案智能生成与量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中国心血管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权威报告显示,全国心血管患病人数超过2.9亿,每5例死亡者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因此,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我国人民健康的头号“杀手”,防治工作刻不容缓。社会发展与众多医学实践表明:以预防保养、实时监控和个性化为主的智能健康管理,不仅是一种通行的健康解决方案,也是应对心血管疾病这一类慢性疾病的有效策略。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为知识共享提供了机会,也为个性化健康管理的实现提供了支撑。随着互联网技术取得巨大进步,基于网络的健康管理知识也呈现爆炸式增长。然而,由于这些海量且免费的健康知识来源众多、数量庞大、准确性参差不齐,表达方式也各有不同,使得人们很难找到真正适合个体所需的高质量的健康管理知识。目前国内外有很多基于互联网的公众健康管理系统及应用,但这些系统平台发布的健康管理知识大多是定性化和通用化的,定量化和个体针对性不足,也缺乏清晰的实施操作步骤和流程,导致用户实际上无法有效利用这些知识进行自我健康管理。基于此,本文尝试构建一个基于心血管病领域的知识库模型来规范和表示领域内的健康管理方案知识。然后,基于设计的领域本体知识库模型,本文结合个体健康特征、环境特征和个体其它相关特征,进一步研究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的智能生成算法。最后,根据智能生成的定性的运动方案和饮食方案,研究个性化运动和饮食方案的定量化模型。本文还邀请了领域专家对基于患者案例生成的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证明了个性化方案智能生成和方案量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如下:第一,本文总结归纳了心血管疾病领域与健康管理相关的关键概念,提出并构建了一整套基于领域本体的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模型,弥补了目前国内在这个领域的研究不足,有助于实现对多源异构的健康管理知识的过滤、抽取、逻辑化和结构化。此外,考虑到心血管病的各种致病危险因素,以往仅局限于疾病与用药的领域本体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大众个性化的健康管理需求。因此,本文构建了健康管理方案本体和健康管理方案实施本体,同时补充了领域内的其他关键本体,如食材、菜谱、运动等基础本体,还包含了大量与个体健康特征相关的本体和属性。本文构建的领域本体库是一套基于心血管病领域,完全以大众个性化健康管理为目标的知识库模型,同时它也是一项基础性研究,未来可以在与健康管理相关的场景中得到广泛应用。第二,本文将模糊Petri网络应用于健康管理领域,采用矩阵运算的并行推理方法进行健康管理方案的智能生成,解决了大规模知识推理的效率问题。提出的方案推荐算法充分考虑了个体健康特征、个体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征,能挖掘用户忽视或遗漏的某些健康特征信息或其他特征信息,同时能识别和处理知识推理过程中出现的矛盾或冲突规则,保证了方案推荐结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对于饮食方案,推荐算法在考虑了个体收入水平、饮食偏好、饮食禁忌等信息的基础上,对饮食集做了进一步筛选与排序。而且,本文还结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所推荐的九种饮食类别对饮食做了分类推荐,不仅强调了饮食的个性化,而且兼顾了饮食种类的多样性和平衡性。第三,没有明确运动时间的定性运动方案既不足以支撑实施个性化健康管理,也不能保证运动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文在定性的运动方案基础上,遵循每日能量总消耗与每日膳食能量总摄入的差值最接近每日推荐能量净消耗的原则,构建出了个性化运动方案的非线性规划模型,求解该模型即得到定量化的运动时间。该运动时间也是后续饮食方案定量化的重要输入参数,从而保证了运动量化与饮食量化的紧密联系。第四,没有明确的膳食摄入量的定性饮食方案无疑将降低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的可操作性和个体的依从性,也不能确保每日膳食能量摄入的科学性。本文在定性的饮食方案的基础上,基于运动方案量化的结果,遵循饮食能量摄入与按目标BMI计算的每日能量总消耗相平衡原则,以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九种饮食类别的推荐摄入量作为模型约束条件,构建出了个性化饮食方案的目标规划模型。运动量化和饮食量化相互依存,模型更科学、合理。本研究基于本体理论、知识管理理论、优化理论,结合运动医学、营养学相关研究成果,提出并构建了一整套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领域知识库模型。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知识推理方法和算法,可以智能生成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健康管理方案。同时,针对运动和饮食这二种最普遍的健康干预方案,实现了定性到定量化模型的转换,大大提升了健康管理方案的可操作性、有效性和准确性。

王琮[4](2020)在《制药行业职业健康管理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劳动者的职业健康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的职业健康管理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各行业之间职业健康管理是有所差别的,当前具体到制药行业的相关研究比较欠缺。制药行业涉及的职业病危害较为复杂,尤其是药物粉尘不仅具有一般粉尘的危害,药物自身的毒性也对劳动者的健康有着影响,通用的评价方法已不足以对制药行业的职业健康管理水平做出全面客观的评判。因此探索一种适合行业的评价方法,找出企业当前管理中的不足,进一步提出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对于提升制药行业的职业健康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首先对职业健康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接着以N制药公司为例,通过现场调研和调查问卷的方式,从职业病危害因素,职业健康管理机构及制度,职业病防护措施,职业健康监护管理,职业病事故应急管理,职业健康教育培训等6个方面对企业的职业健康管理现状进行了深入了解。然后根据调研的结果归纳一套合理的评价指标(6大项16小项),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评价法对N制药公司进行了评价,对该企业职业健康管理中的各项指标进行了权重排序,并得出了企业的管理水平为“良好”。最后根据评价结果,从精确药物粉尘检测,加强噪声防治等7个方面对N制药公司的职业健康管理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和改进措施。制药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工艺较为相似,因此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整个行业的职业健康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教育部[5](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肖金岑[6](2020)在《健康人力资本:概念、测量及其对工作绩效和工作幸福感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人力资本既是推动经济增长最活跃的因素之一,也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物质资本逐渐同化的今天,企业人力资本投资对物质资本利用效率、创新能力、和谐劳动关系和企业绩效等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发展的战略重心从外部资源争夺转向内部资源开发,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内部资源,如何激发蕴含在其身上的人力资本价值以获取竞争优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管理者重点关心的问题。然而,无论是管理实践还是现有理论研究,都倾向于认为企业员工的人力资本,或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是员工为了能更好地完成其本职工作所需要的技能、知识、经验、创新能力等教育类人力资本的集合,忽视了一种重要的基础性人力资本——健康人力资本。企业缺乏健康人力资本投资会带来什么后果?《中国企业员工职场健康白皮书2018》显示,在近8亿的就业人口中,37.6%的企业员工没有体检福利,肩颈腰椎等生理问题和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正在工作场所中蔓延(1)。的确,近年来企业员工不仅面临着身体健康水平的下降,其心理健康状况也不容乐观,相应的健康理念、健康行为素养等更是处于较低水平。健康水平低下干扰了员工的日常工作,包括工作积极性、满意度、出勤率、幸福感等的降低,以及工作倦怠、离职倾向等的上升。由此引发的另一个潜在的,且可能更严重的问题是降低了教育类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因为健康水平的高低还与工作时间是否稳定、注意力是否集中、认知活力是否旺盛、吸收能力是否充足等密切相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投资于培训等教育类人力资本的收益效果。令人担忧的是,企业因员工健康问题而额外支付的医疗费用、损失的社会名誉等还在不断上升,但管理者似乎仍未寻得一个有效的解决之道,相关现象还在频繁发生。面对理论与实践的困境,本文试图系统性地研究健康人力资本的经济价值,以引起业界和学术界对它的重视。健康人力资本是一个新颖的概念,其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拟从三方面对组织管理中的健康人力资本进行有序、全面且系统的研究。第一,厘清健康人力资本的概念内涵和结构维度。健康、人力资本、健康人力资本这些概念之间有什么区别?健康人力资本在经济学和组织管理领域中有何异同?本研究将对这些问题将逐一进行考察。健康人力资本是否和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提出的“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况”这种三维度结构一致?或是囊括了国内学者强调的道德健康而表现出四维度结构?这一系列问题还需要加以证实。对以上问题的考察,本研究将基于质性研究的程序开展深度访谈,获取文本资料并进行逐级编码以归纳关键信息,探索健康人力资本的内涵并提炼其结构。第二、开发健康人力资本测量量表。在对访谈资料进行编码和分析后,本文的第二个研究内容由此展开,即构建健康人力资本测量条目,开发健康人力资本测量量表。该过程中,本文首先就健康人力资本量表的设计理念进行了论证,并与经济学领域中的现有测量体系进行了对比,重点阐述了设计自评式健康人力资本测量量表的缘由和合理性,进而提供健康人力资本测量量表的理论支撑。在具体开发过程中,本研究主要采用定量研究方法,遵循经典量表开发的思路、步骤和程序,并参考多个量表开发的实例。本研究对健康人力资本量表初始条目的构建是在现有文献资料和访谈资料基础上形成的,得到初始条目后本研究邀请相关人士对量表的语言描述和内容结构进行讨论与修订。在定量分析时,本研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EFA)和验证性因子分析(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等统计技术进行条目净化和验证。本研究在量表开发的过程中发放了两次问卷(样本量分别为200份和443份),其中,第一次获取的数据用于量表条目净化,第二次获取的数据用于量表信效度检验。第三,考察健康人力资本对工作绩效和工作幸福感的影响及相应机制。作为一种人力资本,健康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具有投资、生产和增值过程,为此,本研究将对健康人力资本的作用效果进行考察,即健康人力资本究竟为企业和员工带来了什么。在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的框架上,本研究构建了一个多时点的理论模型将健康人力资本和员工工作绩效、工作幸福感联系起来。本研究从理论上提出,由于健康人力资本具有内在价值,它对工作绩效和工作幸福感的促进逻辑在于个体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自主需求、能力需求和归属需求)被满足后会形成自我决定的追求,进而激发出更多的积极的心理体验和良好行为表现。。在健康人力资本作用效果的分析过程中,本研究收集了多时点的嵌套式本研究进一步提出,在健康人力资本影响工作绩效和工作幸福感的过程中,工作强化(work intensification)干预了相关的作用效果,即它很可能通过劳动强度增加和工作时间延长弱化了健康人力资本的功能数据,由员工和领导共同完成填写。本研究获得了以下的研究结论。首先,在文献分析和访谈资料提炼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健康人力资本界定为蕴含在员工身上的生理功能、心理品质和职业适应性等用于保证工作开展、提升工作状态并实现职业成长的健康要素的总和。作为一种重要的人力资本,个人或组织可对健康人力资本进行投资并获得收益。健康人力资本包含生理功能、心理品质和职业适应性三个维度,备受争议的道德健康不是健康人力资本的维度,但健康人力资本的内容也包含道德健康方面的信息。本研究第三章将对健康人力资本概念内涵和结构维度进行详细阐述。其次,健康人力资本的测量可采用员工自评的方式进行,本研究开发了31个条目的健康人力资本测量量表。再次,本研究发现健康人力资本可提高员工工作绩效和工作幸福感,实现这种增长过程的机制在于健康人力资本满足了个体的三种基本心理需求。健康人力资本的三个维度发挥了不同的功能,对应者不同的基本心理需求满足,而以上的过程会被工作强化调节,当工作强化程度高,健康人力资本及其各维度的功效会被弱化,反之则加强。以上的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当前人力资本理论的研究,还为“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在企业管理中的科学落地提供了支持,体现出本研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理论层面,本文对健康人力资本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解决了健康人力资本研究的概念、结构和测量等基础性问题,也实证了健康人力资本的作用效果。在实践层面,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可操作性,这与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1),提出健康知识普及行动、合理膳食行动、全民健身行动、心理健康促进行动等九大具体措施,指引“健康中国”建设走向具体可操作化的思想一致。本研究启示企业除了重视教育人力资本外,还应关注到健康人力资本,为企业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本投资、实施科学的员工健康管理、制定合理的工作设计、开展有效的工作绩效管理和员工幸福感管理等提供了参考。本研究的创新点可概括为四点。第一,不同于以往单纯地将人力资本视为知识、技能和能力等,本研究关注人力资本构成中的健康成分。健康人力资本本身是一个具有创新性的研究主题,因为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们重点关注教育类人力资本,忽视健康人力资本这一基础性的人力资本。第二,本研究从组织管理的角度对健康人力资本的概念内涵和结构维度进行了界定。健康人力资本的研究以往多集中在经济学领域,其概念内涵和结构维度的界定是基于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本研究不仅厘清了一般健康、人力资本、健康投资等相关构念的异同,还从组织情境的角度对健康人力资本的基础性问题进行了探索。第三,不同于以往主要采用二手数据对健康人力资本进行客观测量的方式,本研究开发了主观的员工自评式健康人力资本测量量表。由于测量层次、测量目的等的不同,以往的测量指标(如出生死亡率、营养摄入等)很难在组织管理中运用,本研究进而设计了自评式测量量表,并对它的设计缘由、合理性、信效度等进行了全面的考证。第四,本文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将健康人力资本和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工作绩效、工作幸福感和工作强化联系起来,构建了一个个体层面的健康人力资本作用效果模型。以往的研究主要证实了健康人力资本对相关经济发展指标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则创新性地从员工个体层面出发,在相关理论的指引下,考察了员工健康人力资本对工作绩效和工作幸福感的影响作用。本研究最后还讨论了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宁杨[7](2020)在《健康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和实证研究 ——以合肥市碧桂园钻石湾社区为例》文中提出健康社区建设是健康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健康中国形成的重要基础。国家、地方政府和官方机构助力健康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目前我国已有38个城市开展健康城市试点建设,健康城市研究实践和理论较多。但是在健康社区建设和研究方面目前很少,在健康社区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研究较少,健康社区建设和发展缺乏一定的理论基础。应对城市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健康社区建设迎来重要机遇。基于此,本研究综述和借鉴国外健康城市和健康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国内健康城市指标体系、国内社区层面相关评价体系实践和现有的社区建设标准等已有研究和实践的基础上,基于社区物质环境健康和人群身心健康,提出健康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以此验证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合理性和推广性。研究结论主要有:(1)健康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首先,本研究通过大量文献整理与实地调研,明确健康社区的概念是:在社区内各项设施正常运转,管理合理,环境良好;各社区组织和居民能协同开展各项社会活动,达到社区物质环境美好和人群身心健康良好等目的,从而提高社区整体的健康水平。其次,通过运用文献可视化,确定评价指标选取方法,确定选取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等方法构建健康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模型。基于国内外文献综述、相关国家规范标准和专家建议等,总结出健康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框架,选取健康管理、健康空间、健康交通、健康建筑、健康人文和健康身心六个维度进行指标体系框架构建,共含有包括社区物业服务和空气环境质量等32个指标层。最后,健康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对社区的物质环境优化和提高人群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国内在未来的健康社区建设和发展中起到规划引导作用,达到促进健康城市和健康中国的建设和发展的目的。(2)健康社区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分级标准的构建。首先,文章基于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国内相关规范标准和指标评价标准依据问卷调研的内容和结果,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进行贱杈研究,对各评价指标进行细化与量化,构建出科学合理的各类指标评价标准和内容。其次,根据前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得出的权重结果,构建层次模型和判断矩阵,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在基于一致性检验通过的条件下,得出权重结果,并进行分析整理。最后,根据健康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内容,提出健康社区评价结果分级标准,对健康社区健康性评价的最终评价值用K表示,K表示的是对社区健康水平的综合评价,将反映社区的健康水平分为健康、亚健康和非健康三个等级。(3)评价对象的选取和确定。本文结合实证研究,基于文章研究的科学性、合理性、客观性和推广性等因素考虑,对选用的评价对象即本文所指的社区,但是社区需具备以下几个属性:一是社区性质为城镇新建社区、更新改造社区和城镇综合功能社区;二是社区需具有一定的规模,最低规模需达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GB50180-2018)中的居住街坊设置要求;三是社区内要具有常住居民,并且居民居住最低年限需达到半年以上。因本文选定的评价对象就一个,该评价对象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所以本文在综合专家意见、资料收集难易性、区域特点、社区代表性和评价对象的现状条件等因素选定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庐江碧桂园钻石湾为评价对象,其符合本文规定的三个属性。同时合肥市庐江碧桂园钻石湾作为世界500强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开发的社区,在国内与其他社区具有一定的同质性,社会总体认可度高,对本文研究的健康社区指标体系的研究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4)碧挂园钻石湾社区健康性评价结果与分析。运用前文构建的健康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等研究内容,通过社区现场勘察和社区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碧挂园钻石湾社区的健康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此验证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性、可操作性和推广性。基于前文构建的各项指标评价标准内容和杈重结果,通过对32个评价指标的调研、计算,加权得到碧挂园钻石湾社区健康综合评价值K为81.204。根据前文构建的评价结果分级标准,碧桂园钻石湾社区总体健康水平为“健康”水平。根据对各评价指标的评价得分的梳理和分析,分析和总结出影响碧挂园钻石湾社区健康水平的主要因素或原因,主要包括社区安全警示教育实施力度不够、社区定期隐患排除次数不多、自行车存取点均有专人看管力度不够、微信等线上平台定期健康知识传播较弱、心理健康宣传专栏缺乏、居民健身活动参与率积极性不高和公益活动种类不多等。同时,基于对碧挂园钻石湾社区健康性评价结果分析和可行性原则,对碧挂园钻石湾社区提出一定的社区优化策略,达到提高碧挂园钻石社区物质环境健康和人群身心健康的总健康目的。图[5]表[57]参[78]

李丹丹[8](2020)在《不同类型巷道中噪声危害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矿井下噪声危害严重,井下工作场所由不同类型巷道组合而成,巷道的截面形状、大小、长短各不相同,对噪声的衰减产生影响。巷道中产生的噪声在巷道中传播衰减也各不相同,在不同工作点的噪声强度不同,对井下工人的听力等产生危害。井下巷道符合声学长空间的特点,声音传播过程只沿单一轴向方向,大型机械产生的各类噪声衰减的较慢,职业危害更大。不仅危害井下一线工人的身体健康,而且高频噪声可能会掩蔽各种安全警报信号而引发各种生产事故。此外,目前我国煤矿行业还未形成比较完善的煤矿职业危害评价和分级管理方法,针对我国煤矿职业危害严重和管理粗放、缺少分类指导的问题,通过研究煤矿噪声职业危害因素特性,构建噪声危害评价体系,并结合三个煤矿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价分析。所以,进行实验室测量实验,理论与实例验证相结合对井下噪声进行评价研究,对实现煤矿安全生产,噪声危害防治措施的提出具有重大意义。(1)通过实验模型进行实验测量分析不同巷道截面形状、截面大小、障碍物数目条件下,巷道噪声的传播衰减规律。应用数值模拟分析软件研究分析实验模型条件下,井下长空间噪声衰减规律,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其结论如下:接收点远离声源过程中,声压级成曲线衰减,曲率减少;随着拱形曲面半径增大,声压级减少且衰减速度减慢;由巷道截面形状及轴向长度两个因素分析对噪声衰减影响进行分析,正方形截面形状的衰减值最小,曲面截面形状的衰减值最大,矩形处于两者之间;障碍物越多,声线分布就越趋于均匀,声场越接近理想的扩散声场。(2)结合课题组的调研分析和文献查阅,建立了煤矿噪声危害防治指标体系,对每个指标进行决策分析,运用新型目标决策方法FAHP-MODM,对不同项目的指标数据进行计算,阐述FAHP-MODM理论分析方法和步骤,并进行实例分析。分析得出:A煤矿为Ⅱ级,很安全,B煤矿为Ⅳ级,一般安全,C为Ⅳ级,一般安全。该论文有图30幅,表23个,参考文献64篇。

孔静霞[9](2020)在《工作场所预防控制超重肥胖的健康行为干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伴随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肥胖”逐渐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问题。据统计,目前全球至少有20亿超重肥胖人口。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深处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社会经济和生活方式亦发生同步变革,超重肥胖问题同样不容忽视。超重肥胖的持续存在大大增加了慢性疾病的罹患风险,严重影响人群的生命质量,甚至增加过早死亡的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已把肥胖确定为影响健康的第五大危险因素。与此同时,因肥胖产生的直接和间接经济负担也给社会造成了巨大压力。肥胖,已成为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超重肥胖的发生本质上是由于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之间的不平衡,因此,减少膳食能量的摄入和加强身体活动以增加能量消耗是控制体重的基本切入点。工作场所,由于其独特的人群聚集性及物理环境和组织特点,在国际上被认为是理想且重要的体重干预场所,并已经在干预设计、干预手段、评价指标等领域积累了多项成功经验可供借鉴。我国虽然已认识到工作场所开展超重肥胖干预的重要性,但在该领域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成熟的基于健康行为理论的干预手段、评价指标及操作指南,也无法从现有文献总结干预有效性的充分证据。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是以社会认知理论为基础,参考美国糖尿病预防项目生活方式干预的策略,结合信息—动机—行为技能模型,基于扎根理论研制一个适合中国文化背景的工作场所预防控制肥胖的健康行为干预项目,并且获得项目有效性和可行性的充分证据,为我国今后开展工作场所体重干预项目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混合研究方法。定性研究:在两个干预组工作场所各组织2个焦点组分别用于了解员工对超重肥胖相关疾病、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因素等问题的看法以及对初步干预方案的反馈。焦点组转录文本导入NVivo12.0定性分析软件,以扎根理论为基础进行编码、归纳和总结,形成工作场所预防控制超重肥胖的干预方案。定量研究:招募并选取4家员工人数为50-150人,50%以上员工以坐位办公为主的工作场所,按规模大小和企业性质(国企和民企)配对后,1:1分配到干预组和对照组,验证干预项目效果。评价指标分为三级:一级指标为体质指数、肥胖类型(腰围、臀围、腰臀比、腰围身高比)和肥胖相关慢性病风险指标(血压、血糖和血脂),数据通过现场测量和体检报告获取;二级指标为肥胖相关生活方式,主要包括肥胖相关饮食行为和身体活动行为;三级指标为肥胖相关生活质量。研究过程采用以社区为基础的参与性研究方法,在每家干预组工作场所成立员工建议委员会共同参与设计和执行干预内容。数据分析采用意向治疗分析(intention-to-treat analysis)。统计方法首先采用配对t检验和配对卡方检验评价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组内变化;针对连续变量,进一步以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评价个体水平的干预效果,最后以线性混合模型控制工作场所差异评价群体水平的干预效果;针对分类变量,以控制混杂因素的Logistic回归评价个体水平各指标干预组和对照组相比的优势比,进一步以Logistic混合模型控制工作场所差异评价群体水平各指标干预组和对照组相比的优势比。干预方案干预方案以社会认知理论和定性研究结果为基础,参考美国糖尿病预防项目生活方式干预的策略,主要从个人层面(设立目标、提高饮食运动技能、自我监测)、环境层面(工作场所活动)和组织层面(人与环境的互动)三方面着手综合设计具体的干预措施。通过提升个人健康意识、提高饮食和身体活动技能、改善工作场所环境、创造健康饮食和身体活动机会和营造积极的组织文化和群体规范等多层面干预手段的实施,达到改善生活方式、预防和控制体重增加、提高生命质量的干预目的。研究结果定性研究结果:第一次焦点组共形成632个编码,其中对超重肥胖的看法(包括弊端、优点和中立)编码55个,健康行为的认知(包括饮食和运动)编码260个,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和单位举措)编码317个。第二次焦点组共形成115个编码,其中获取信息的方式(包括微信公众号、海报、食物模型、健康讲座等)编码79个,初步干预方案的反馈(包括运动、健康讲座、饮食活动和环境改变)编码36个。通过分析编码结果,总结干预组工作场所员工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1)对于超重肥胖及超重肥胖对生活、工作和健康的影响认知较为粗浅;(2)对超重肥胖相关生活方式缺乏充分的科学认知,且存在认知误区;(3)缺乏团队和监督、家人的干扰以及食堂和单位小卖部提供的食品不够健康、健康食品价格过高等是工作场所个人健康饮食的主要困难;(4)缺少时间、缺乏团队、场地不够、器材太少等是工作场所进行身体活动存在的主要困难。基于焦点组资料的编码结果,以扎根理论为基础,结合社会认知理论和美国糖尿病预防项目个体水平的生活方式干预,形成了以个人层面、环境层面和组织层面为主线的干预方案。定量研究结果:1.体重及相关慢性疾病风险指标:干预组的体质指数(P=0.01)、臀围(P=0.03)、腰围身高比(P=0.01)、舒张压(P=0.02)和空腹血糖(P<0.01)五项指标有显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调整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年收入、婚姻状况和基线数据后,干预组的总胆固醇(P=0.047)和低密度脂蛋白(P<0.01)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以线性混合模型调整人口学变量和工作场所差异,干预组的低密度脂蛋白下降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饮食行为:干预组的月快餐次数较基线增加(P<0.01),其余饮食行为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调整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年收入、婚姻状况和基线数后,干预组的月水果摄入次(P=0.01)、日水果摄入量(P=0.01)、月蔬菜摄入次(P=0.04)、日蔬菜摄入量(P<0.01)和日蔬果摄入总量(P<0.01)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以线性混合模型调整人口学变量和工作场所差异,干预组的月甜饮料摄入次数(-1.81,95%CI:-0.52,-3.11,P<0.01)、月蔬菜摄入次数(5.66,95%CI:1.59,9.74,P<0.01)、日蔬菜摄入量(0.53,95%CI:0.24,0.82,P<0.01)、月水果摄入次数(3.68,95%CI:1.25,6.12,P<0.01),日水果摄入量(0.26,95%CI:0.44,0.92,P<0.01)和日蔬菜水果摄入总量(0.79,95%CI:0.43,1.16,P<0.01)的变化仍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调整混杂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人口学变量和基线数据后,干预组的日均水果达标比例是对照组的2.10倍(OR=2.10,95%CI:1.01,4.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进一步以Logistic混合模型控制工作场所差异、人口学变量和基线数据,干预组的日均水果达标比例是对照组的2.71倍(OR=2.71,95%CI:1.05,7.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身体活动行为:干预组的终末经常运动至流汗程度人数比例较基线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其他身体活动指标与基线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调整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年收入、婚姻状况和基线数后,干预组的日均计步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以线性混合模型调整人口学变量和工作场所差异,干预组的日均计步数变化仍高于对照组863.19(95%CI:161.42,1564.97,P=0.02);两组的Godin指数和周有效步行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控制混杂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控制人口学变量和基线数据后,干预组的高运动自我效能比例是对照组的1.91倍(OR=1.91,95%CI:1.05,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进一步以Logistic混合模型控制工作场所差异、人口学变量和基线数据,干预组的高运动自我效能比例是对照组的1.91倍(OR=1.91,95%CI:1.02,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肥胖相关生命质量:对照组的肥胖与减肥生活质量调查问卷评分较基线下降(P=0.03);体重相关症状调查(症状数量)评分(P<0.01)和体重相关症状调查(症状严重程度)评分(P=0.03)均较基线上升。干预组的上述问卷评分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调整年龄、性别、教育水平、年收入、婚姻状况和基线数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以线性混合模型调整人口学变量和工作场所差异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结论1.干预改善了工作场所员工的饮食行为。蔬菜水果的摄入次数和摄入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着提高,水果摄入量达标的比例较对照组显着上升,甜饮料的摄入次数较对照组显着下降。但在油炸食品、甜食的摄入次数和摄入量上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善。2.干预改善了工作场所员工的身体活动行为。日均计步数与对照组相比显着增加,高运动自我效能的人数比例较对照组显着增加。但Godin指数、周有效步行天数、经常运动至流汗程度和日均看电视时间超过1小时的人数比例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改善。3.干预组的体质指数、腰围身高比较基线显着下降,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的来说,工作场所预防控制超重肥胖的健康行为干预方案是科学有效的,干预改善了工作场所员工的生活方式尤其是肥胖相关饮食行为和身体活动行为,干预组的体质指数和腰围身高比等体重指标也出现了下降的趋势,但显着的体重下降及肥胖相关生命质量的提高有待更长时间的检验。

郑瑾[10](2019)在《基于生态文化健康理论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人居环境建设思想的“活证”与“实证”。有关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和评价方法的研究,对于传统地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现有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和评价体系研究视角不够广泛,研究对象不够全面,尚未形成相对综合的体系化研究,缺少系统的理论指导,缺乏量化的数据支撑,难以形成对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健康状态的综合性判断,难以为传统村落科学规划和健康发展提供必需的依据。本论文以“生态文化健康”为基本理论指导,对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健康状态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索了基于生态文化健康理论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评价方法。(1)分析了传统村落的现实问题,构建了本论文的研究框架。对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从生态学、规划学、建筑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角度探讨了现有研究存在的主要不足和问题。确定了研究对象“传统村落”、“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概念界定,阐明了引入“生态文化健康”理论研究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目的和意义,构建了以生态文化健康理论为基础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评价方法研究框架。(2)探讨了基于生态文化健康理论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分析方法。介绍了“生态文化健康”理论原理和研究方法,讨论了生态文化健康与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关系。基于生态文化健康理论,提出了“健康传统村落”的概念,并对健康传统村落的定义、内涵和特征进行了分析和阐述。从生态文化健康视角,建立了健康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分析研究框架。选取典型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和田野调查,从组织结构、活力、弹性的角度对传统村落的生态环境空间、文化传统空间、社会经济空间的格局现状做了深入的剖析,探索了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演化的动力机制,确定了影响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健康的主要因素。(3)建构了传统村落空间格局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引入生态学、系统科学、地理学等多学科方法,探索基于生态文化健康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研究和评价方法。基于生态文化健康理论,选取了影响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主要指标,建构了传统村落空间格局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方法结合,确定了各指标的相对权重,建立了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综合评价模型。以地理信息分析技术(GIS)、遥感影像处理(RS)、景观生态学空间格局分析(FRAGSTATS)为技术手段,以模糊数学和层次分析法(FAHP)综合为评价架构,对崇木凼村2009年、2013年、2017年三个年度的健康状态进行了评价,对论文所建构的评价模型进行了验证,为传统村落的现状活动控制与未来发展提供了参考。(4)提出了传统村落空间健康管理的控制策略。阐述了传统村落的健康管理控制目标是建设包括可持续的生态空间、地域化的文化空间、完善的社会空间、多样化的产业空间的健康传统村落。传统村落空间健康管理原则包括整体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和动态性原则,并对生态空间、文化空间、社会空间和经济空间的健康控制提出了具体措施和策略。

二、工作场所健康管理的概念与方法及成功实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作场所健康管理的概念与方法及成功实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一种基于场景建模的个性化健康提醒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文献综述
2 场景本体模型构建
    2.1 基础本体层
    2.2 场景本体层
    2.3 规则与提醒本体层
    2.4 定义本体间的关系
3 基于场景数据的健康管理方案智能生成
    3.1 场景本体实例化
    3.2 规则与提醒本体实例化
    3.3 系统实现与推理结果展示
4 结语

(2)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新经济常态下增量向存量规划转型
        1.1.2 健康战略:推进健康中国提升全民健康水平
        1.1.3 政策导向: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全面推进
        1.1.4 社会需求:城市居民对健康生活环境迫切需要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健康城市与健康社区相关研究
        1.3.2 住区更新改造相关研究
        1.3.3 住区外环境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健康导向
        1.4.2 老旧住区
        1.4.3 单位型住区
        1.4.4 住区外环境
        1.4.5 优化
    1.5 研究对象及内容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健康导向下住区外环境相关研究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环境与健康理论
        2.1.2 健康行为改变理论
        2.1.3 健康促进理论
    2.2 住区外环境与居民健康的关联构建
        2.2.1 住区外环境居民健康需求分析
        2.2.2 住区外环境健康行为活动解析
        2.2.3 住区外环境对居民健康的作用机制
    2.3 相关评价体系及标准解读及借鉴
        2.3.1 相关评价体系及标准概述
        2.3.2 重要评价体系及标准解读
    2.4 健康导向下的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营造要点
        2.4.1 住区外环境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2.4.2 丰富多元的场所空间
        2.4.3 积极健康的精神环境
        2.4.4 安全适用的环境设施
        2.4.5 舒适宜人的物理环境
    2.5 本章小结
3 西安市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现状调研
    3.1 西安市既有住区发展概况
    3.2 典型住区选取及调研技术路线
        3.2.1 调研对象选取依据
        3.2.2 调研方法及内容
    3.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南院家属院
        3.3.1 住区整体概况
        3.3.2 场所空间现状
        3.3.3 精神环境现状
        3.3.4 环境设施现状
        3.3.5 物理环境现状
        3.3.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3.4 中铁集团太乙路东院小区
        3.4.1 住区整体概况
        3.4.2 场所空间现状
        3.4.3 精神环境现状
        3.4.4 环境设施现状
        3.4.5 物理环境现状
        3.4.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3.5 纺织城六棉光明小区
        3.5.1 住区整体概况
        3.5.2 场所空间现状
        3.5.3 精神环境现状
        3.5.4 环境设施现状
        3.5.5 物理环境现状
        3.5.6 室外健康行为及空间现状
    3.6 本章小结
4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病理问题分析
    4.1 优化意愿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4.1.1 调研样本回收情况
        4.1.2 调研居民基本情况
    4.2 外环境优化意愿及健康病理问题分析
        4.2.1 场所空间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2.2 环境设施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2.3 物理环境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2.4 精神环境优化意愿及病理问题分析
    4.3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分析
        4.3.1 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病理关系分析
        4.3.2 场所空间为核心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要素构成
    4.4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病理问题总结
        4.4.1 缺乏统筹布局,消极空间增多
        4.4.2 应对公共突发事件能力不足
        4.4.3 热环境质量差,影响生理舒适
        4.4.4 健康意识薄弱,健康管理落后
    4.5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病理问题总结
        4.5.1 活动空间引导不足,减少活动时间
        4.5.2 绿化植物配置失衡,破坏生态景观
        4.5.3 交通空间秩序混乱,威胁安全出行
        4.5.4 健康配套设施滞后,服务水平偏低
    4.6 本章小结
5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目标、原则及策略
    5.1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目标、原则及内容
        5.1.1 优化目标
        5.1.2 优化原则
        5.1.3 外环境整体优化内容及重点
    5.2 物质环境健康优化策略
        5.2.1 强调统筹布局的空间规划,提高整体效率
        5.2.2 加强自然调蓄的海绵建设,提高舒适水平
        5.2.3 构建平灾结合的弹性空间,提升应急能力
    5.3 精神环境健康优化策略
        5.3.1 开展健康促进活动,提升居民健康意识
        5.3.2 提高健康管理水平,实现健康生活品质
        5.3.3 增强居民情感归属,体现住区人文关怀
    5.4 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实施保障策略
        5.4.1 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机制
        5.4.2 建立资源共享的服务机制
        5.4.3 建立资金充足的筹集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核心要素-场所空间优化策略
    6.1 场所空间优化要素及重点
    6.2 活动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2.1 营造健康多元的空间层次,提升空间品质
        6.2.2 创建功能融合的复合空间,提高使用效率
        6.2.3 兼顾弱势人群的活动需求,优化空间设计
        6.2.4 增加安全舒适的环境设施,提升空间活力
    6.3 绿化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3.1 丰富植物配置,恢复绿色健康的绿化景观
        6.3.2 增设功能空间,构建多元共享的绿化空间
        6.3.3 增加绿化面积,营造舒适美观的绿化环境
    6.4 交通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4.1 构建舒适的慢行网络,提倡健康安全出行
        6.4.2 优化动静态交通布局,减少人车互相干扰
        6.4.3 增加保障性安全设施,营造安全交通环境
    6.5 设施服务空间健康优化策略
        6.5.1 补齐健康服务设施短板,完善服务设施体系
        6.5.2 整合公共服务设施资源,构建全龄健康服务
    6.6 典型住区优化方案——中铁集团太乙路东院小区
        6.6.1 整体优化方案
        6.6.2 活动空间优化方案
        6.6.3 绿化空间优化方案
        6.6.4 交通空间优化方案
        6.6.5 设施服务空间优化方案
        6.6.6 精神环境优化方案
    6.7 本章小结
7 结语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一 健康导向下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满意度及优化意愿问卷调查
    附录二 《健康住宅建设技术要点》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三 《健康住宅评价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四 《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五 《中国绿色低碳住区技术评估手册》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六 WELL建筑标准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附录七 LEED-ND评价体系中住区外环境要素

(3)心血管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构建及个性化方案智能生成与量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健康管理知识库
    2.2 知识推理
    2.3 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定量化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领域本体库构建
    3.1 本体建模方法
        3.1.1 本体内涵
        3.1.2 建模方法
    3.2 领域本体知识库模型构建
        3.2.1 明确本体应用目标
        3.2.2 确定核心知识源
        3.2.3 归纳顶层概念
        3.2.4 本体详细设计
        3.2.5 本体建立与检验
        3.2.6 知识库模型评估
    3.3 健康管理方案的本体实例
    3.4 健康管理方案实例相似度
        3.4.1 属性分类
        3.4.2 相似度计算
        3.4.3 相似度计算实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心血管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系统
    4.1 设计方法
    4.2 核心需求
    4.3 系统设计
        4.3.1 系统架构设计
        4.3.2 基本功能设计
        4.3.3 业务流程设计
        4.3.4 数据库设计
    4.4 知识库系统实现
    4.5 领域本体知识库模型验证与更新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智能生成
    5.1 健康管理方案Petri网络
    5.2 个性化方案智能生成
        5.2.1 Step1:构建推理网络
        5.2.2 Step2:设置初始状态向量
        5.2.3 Step3:知识推理
        5.2.4 Step4:饮食方案筛选与排序
        5.2.5 Step5:健康管理方案输出
    5.3 应用实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个性化运动和饮食方案定量化
    6.1 方案量化概述
    6.2 运动方案量化模型
    6.3 饮食方案量化模型
    6.4 方案迭代
    6.5 应用实例
        6.5.1 运动方案定量化实例
        6.5.2 饮食方案定量化实例
    6.6 方案评价
    6.7 菜谱智能推荐
        6.7.1 菜谱推荐概述
        6.7.2 智能推荐模型
        6.7.3 应用实例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常见活动代谢当量表
    附录二. 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
    附录三. 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系统数据表结构
    附录四. 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系统典型界面
    附录五. 心血管疾病患者案例及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
    附录六. 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评价表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4)制药行业职业健康管理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研究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调查研究法
        1.5.3 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
第2章 职业健康管理评价概念及方法
    2.1 职业健康管理的相关概念
        2.1.1 职业健康管理
        2.1.2 职业病
        2.1.3 职业病危害因素
        2.1.4 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
    2.2 模糊层次分析法在职业健康管理评价中的应用
        2.2.1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提出
        2.2.2 模糊层次分析法的应用
        2.2.3 层次分析法评价步骤
        2.2.4 模糊综合评价步骤
第3章 N制药公司职业健康管理现状
    3.1 单位概况
    3.2 生产工艺分析
        3.2.1 配料
        3.2.2 制粒
        3.2.3 压片
        3.2.4 包衣
        3.2.5 胶囊
        3.2.6 清洁
        3.2.7 包装
        3.2.8 取样
        3.2.9 实验室
        3.2.10 公用工程
    3.3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分析
        3.3.1 粉尘
        3.3.2 化学物质
        3.3.3 物理因素
    3.4 职业健康管理机构及管理制度
        3.4.1 职业健康管理组织机构及人员
        3.4.2 职业病危害防治责任制度
        3.4.3 职业健康管理相关制度
        3.4.4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
    3.5 企业职业病防护措施调查
        3.5.1 职业病防护设施
        3.5.2 防护设施防护能力评价
        3.5.3 个人防护用品配备情况
        3.5.4 个人防护用品评价
        3.5.5 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
    3.6 职业健康监护分析
        3.6.1 职业健康监护情况
        3.6.2 职业健康体检结果分析
        3.6.3 职业健康监护分析与评价
    3.7 职业病事故应急管理
        3.7.1 应急救援制度
        3.7.2 应急救援物资
    3.8 职业健康教育培训
第4章 N制药公司职业健康管理评价
    4.1 构建评价指标
    4.2 计算指标权重
        4.2.1 准则层因素的权重计算
        4.2.2 指标层因素的权重计算
        4.2.3 因素的权重排序
        4.2.4 权重排序分析
    4.3 模糊综合评价
        4.3.1 建立模糊集合
        4.3.2 建立权重集合
        4.3.3 隶属度统计
        4.3.4 模糊评价
        4.3.5 模糊评价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节
第5章 N制药公司职业健康管理的合理化建议
    5.1 精确药物粉尘的检测
    5.2 加强噪声的防治
    5.3 完善职业健康管理制度建设
    5.4 认真做好员工职业健康体检工作
    5.5 加强个人防护用品的管理
    5.6 做好职业病事故应急管理
    5.7 加强职业病防护培训教育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企业职业健康管理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 企业职业健康管理现状打分表
致谢
作者与导师简介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附件

(6)健康人力资本:概念、测量及其对工作绩效和工作幸福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安排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理论
        2.1.1 人力资本理论
        2.1.2 健康功能理论
        2.1.3 自我决定理论
    2.2 健康人力资本研究综述
        2.2.1 健康人力资本的概念内涵
        2.2.1.1 经济学中的健康人力资本
        2.2.1.2 组织管理中的健康人力资本
        2.2.2 健康人力资本的结构
        2.2.3 健康人力资本的测量
        2.2.4 述评
    2.3 工作幸福感研究综述
        2.3.1 工作幸福感的起源与概念
        2.3.2 工作幸福感的结构与测量
        2.3.3 工作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2.3.4 述评
    2.4 工作绩效研究综述
        2.4.1 工作绩效的起源与概念
        2.4.2 工作绩效的结构与测量
        2.4.3 工作绩效的影响因素
        2.4.4 述评
    2.5 基本心理需求研究综述
        2.5.1 基本心理需求的起源与概念
        2.5.2 基本心理需求的测量
        2.5.3 基本心理需求的前因与结果
        2.5.4 述评
    2.6 工作强化研究综述
        2.6.1 工作强化的起源与概念
        2.6.2 工作强化的维度与测量
        2.6.3 工作强化的作用效果
        2.6.4 述评
    2.7 综合述评
    2.8 本章小结
3 健康人力资本概念内涵与结构维度
    3.1 研究思路与过程
        3.1.1 研究方法与思路
        3.1.2 访谈资料获取
    3.2 访谈资料整理及编码
    3.3 健康人力资本意义构建
        3.3.1 健康人力资本概念内涵阐释
        3.3.2 健康人力资本结构维度阐释
    3.4 本章小结
4 健康人力资本的量表开发
    4.1 健康人力资本测量开发思路及设计
    4.2 初始条目的建立
    4.3 初始量表数据获取
    4.4 健康人力资本量表初始条目的提纯
        4.4.1 健康人力资本各条目T检验
        4.4.2 健康人力资本各条目相关系数检验
        4.4.3 健康人力资本各条目信度检验
        4.4.4 健康人力资本各条目效度检验
    4.5 健康人力资本量表的生成与验证
        4.5.1 探索性因子分析
        4.5.2 验证性因子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健康人力资本对工作绩效和工作幸福感的影响
    5.1 理论模型构建
    5.2 研究假设的提出
        5.2.1 健康人力资本与工作绩效
        5.2.2 健康人力资本与工作幸福感
        5.2.3 健康人力资本与基本心理需求满足
        5.2.4 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对健康人力资本和工作绩效关系的中介作用
        5.2.5 基本心理需求满足对健康人力资本和工作幸福感关系的中介作用
        5.2.6 工作强化的调节作用
        5.2.7 整体模型
    5.3 研究假设汇总
    5.4 本章小结
6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6.1 各变量的操作性定义及测量
    6.2 调研程序
        6.2.1 调研方法
        6.2.2 数据收集
    6.3 统计分析方法
    6.4 正式样本介绍与处理
        6.4.1 正式样本描述
        6.4.2 正式量表信度检验
        6.4.3 区分效度检验
        6.4.4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6.4.5 人口统计特征的方差检验
    6.5 研究假设检验
        6.5.1 变量相关性检验
        6.5.2 主效应检验
        6.5.3 健康人力资本与基本心理需求关系检验
        6.5.4 中介效应检验
        6.5.5 调节效应检验
        6.5.6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
    6.6 研究假设检验结果汇总
    6.7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启示
    7.1 研究结论
    7.2 理论贡献
    7.3 管理实践建议
    7.4 研究局限和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7)健康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和实证研究 ——以合肥市碧桂园钻石湾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地方政府和官方机构助力健康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1.1.2 应对城市健康问题的日益突出,健康社区建设迎来重要机遇
        1.1.3 健康社区是构建健康城市和健康中国的细胞工程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整体框架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健康社区内涵解析
        2.1.1 健康城市的概念
        2.1.2 健康的概念
        2.1.3 健康社区概念
        2.1.4 健康社区特征
    2.2 国外研究综述
        2.2.1 国外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2.2.2 国外相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
    2.3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国内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2.2.2 国内相关社区评价指标体系
        2.2.3 国内社区建设标准
    2.4 物质环境与人群健康之间的关联性
    2.5 研究述评
第三章 健康社区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评价对象和方法
        3.1.1 评价对象
        3.1.2 评价方法
    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评价指标的选择
        3.2.2 评价指标的选取方法
        3.2.3 评价指标的初选与来源
        3.2.4 评价指标的确定
        3.2.5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和评价步骤
        3.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分配
        3.3.2 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步骤
    3.4 小结
第四章 健康社区评价指标赋权研究
    4.1 评价指标的分析计算
        4.1.1 定量与定性指标
        4.1.2 指标评价标准制定与考核
        4.1.3 健康管理指标
        4.1.4 健康空间指标
        4.1.5 健康交通指标
        4.1.6 健康建筑指标
        4.1.7 健康人文指标
        4.1.8 健康身心指标
    4.2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4.2.1 构建层次模型
        4.2.2 构建判断矩阵和一致性检验
    4.3 评价指标的权重结果分析
    4.4 评价结果与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碧桂园钻石湾社区实例研究
    5.1 案例概况
    5.2 基础资料的获取与处理
        5.2.1 问卷调查
        5.2.2 现场调研
    5.3 指标值的获取与处理
    5.4 社区健康性评价
        5.4.1 评价结果分析
        5.4.2 社区整体健康性评价
    5.5 社区优化策略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健康社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1.2 健康社区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结果分级标准的构建
        6.1.3 碧挂园钻石湾社区健康性评价结果与分析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6.3.1 研究不足
        6.3.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8)不同类型巷道中噪声危害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相关概念
    1.4 课题研究相关的行业标准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研究方法与主要研究内容
    1.7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煤矿噪声危害
    2.2 噪声预测及控制方法
    2.3 FAHP-MODM安全评价方法
    2.4 虚声源与表面积分相结合的室内声场模拟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巷道噪声传播实验
    3.1 噪声测试主要指标及实验原理
    3.2 巷道噪声实验
    3.3 本章小结
4 不同类型巷道噪声传播规律数值模拟分析
    4.1 巷道模拟仿真软件的介绍
    4.2 巷道声场模型的建立
    4.3 微元网格模型
    4.4 巷道空间结构对噪声传播与衰减影响分析
    4.5 长空间巷道噪声传播的时空特性
    4.6 本章小结
5 矿井巷道噪声FAHP-MODM评价
    5.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5.2 煤矿噪声危害的影响因素调研分析
    5.3 指标体系的分析与建立
    5.4 矿井巷道噪声评价指标内涵
    5.5 FAHP-MODM安全评价方法
    5.6 多目标决策分析
    5.7 基于FAHP-MODM评价方法的实证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工作场所预防控制超重肥胖的健康行为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理论依据
    1.3 研究假设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图
    1.7 质量控制
第2章 工作场所预防控制超重肥胖干预项目的发展
    2.1 研究方法和对象
    2.2 资料收集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2.4 研究结果
第3章 工作场所预防控制超重肥胖干预项目的验证
    3.1 研究方法和对象
    3.2 干预措施
    3.3 测量工具
    3.4 现场调查
    3.5 数据统计和分析
    3.6 研究结果
第4章 讨论
    4.1 研究设计和方法学
    4.2 干预方案的可行性和推广性
    4.3 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
    4.4 研究的特色与不足
    4.5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综述 工作场所超重肥胖干预的行为理论和效果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10)基于生态文化健康理论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1.2.1 “传统村落空间格局”概念界定
        1.2.2 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内涵
    1.3 国内外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已有研究评述
    1.4 国内外传统村落评价体系研究现状
        1.4.1 传统村落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1.4.2 相关乡村健康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1.4.3 传统村落评价体系的文献研究现状
        1.4.4 已有研究评述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框架
第2章 生态文化健康理论与传统村落空间格局
    2.1 “生态文化健康”理论
        2.1.1 生态系统理论与生态系统健康
        2.1.2 “生态文化健康”的概念
        2.1.3 生态文化健康理论与其他相关理论的比较
        2.1.4 生态文化健康理论的核心问题和研究方法
    2.2 生态文化健康与“健康传统村落”
        2.2.1 生态文化健康与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关系
        2.2.2 “健康传统村落”概念的提出
        2.2.3 健康传统村落的空间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健康传统村落空间格局分析
    3.1 健康传统村落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
        3.1.1 理论基础:整体论
        3.1.2 层次结构分析:等级系统理论
        3.1.3 分析研究方法:跨学科融合
        3.1.4 健康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研究框架
    3.2 健康传统村落空间构成要素
        3.2.1 生态环境要素
        3.2.2 文化传统要素
        3.2.3 社会经济要素
    3.3 基于VOR的健康传统村落空间分析
        3.3.1 健康传统村落的组织结构分析
        3.3.2 健康传统村落的活力分析
    3.4 健康传统村落空间格局的主要影响要素
        3.4.1 生态环境空间要素
        3.4.2 文化传统空间要素
        3.4.3 社会经济空间要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统村落空间格局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建构
    4.1 健康传统村落综合评价框架
        4.1.1 评价的目的与任务
        4.1.2 评价的原则
        4.1.3 技术路线与评价模型
    4.2 基于生态文化健康理论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2.1 健康传统村落评价指标的选取标准
        4.2.2 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的选取
        4.2.3 文化传统指标体系的选取
        4.2.4 社会经济指标体系的选取
        4.2.5 健康传统村落评价指标体系
    4.3 健康传统村落的评价方法的选择
        4.3.1 传统村落复合系统的模糊属性
        4.3.2 模糊层次分析法介绍
        4.3.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3.4 评价指标权重及其确定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崇木凼村空间格局评价研究
    5.1 研究区概况
        5.1.1 研究区地理位置和范围
        5.1.2 生态环境空间概况
        5.1.3 文化传统空间概况
        5.1.4 社会经济空间概况
    5.2 数据来源和数据处理:
        5.2.1 空间和遥感数据处理
        5.2.2 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数据处理
    5.3 崇木凼村空间格局评价
        5.3.1 指标层评判
        5.3.2 准则层评判
        5.3.3 目标层评判
        5.3.4 传统村落的生态文化健康指标评判
    5.4 评价结果分析
        5.4.1 生态环境空间格局健康评价
        5.4.2 文化传统空间格局健康评价
        5.4.3 社会经济空间格局健康评价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传统村落健康管理策略与途径
    6.1 传统村落的健康管理控制目标
    6.2 传统村落空间健康管理原则
        6.2.1 整体性控制
        6.2.2 多样性控制
        6.2.3 动态性控制
    6.3 传统村落空间健康管理策略
        6.3.1 生态空间策略
        6.3.2 文化空间策略
        6.3.3 社会空间策略
        6.3.4 产业空间策略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1.1 主要结论
        1.2 创新点
    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B 传统村落健康评价专家打分表
附录 C 附表崇木凼村评价结果综合表
致谢

四、工作场所健康管理的概念与方法及成功实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一种基于场景建模的个性化健康提醒方法[J]. 任晓佳,张威强,张朋柱. 系统管理学报, 2021(04)
  • [2]健康导向下的单位型老旧住区外环境优化策略研究 ——以西安市典型住区为例[D]. 熊则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3]心血管健康管理方案知识库构建及个性化方案智能生成与量化研究[D]. 张威强.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4]制药行业职业健康管理评价研究[D]. 王琮.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6]健康人力资本:概念、测量及其对工作绩效和工作幸福感的影响[D]. 肖金岑.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7]健康社区评价指标体系和实证研究 ——以合肥市碧桂园钻石湾社区为例[D]. 宁杨.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8]不同类型巷道中噪声危害评价研究[D]. 李丹丹. 华北科技学院, 2020
  • [9]工作场所预防控制超重肥胖的健康行为干预研究[D]. 孔静霞. 浙江大学, 2020(01)
  • [10]基于生态文化健康理论的传统村落空间格局评价方法研究[D]. 郑瑾. 湖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职场健康管理的理念与方法及成功案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