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模式的发展与启示

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模式的发展与启示

一、国外市域轨道交通共线运营方式的发展和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金亚安[1](2021)在《不同运营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不同轨道交通系统间多网融合正成为必然的发展趋势。当前,全国范围内的国铁、城际、市域快线、地铁等轨道交通网络均已实现了良好的换乘衔接,呈现多网并存协同发展的特点。面对多元化的运输组织需求,实现城市轨道交通与区域轨道交通共线运营就成为了解决轨道交通网络融合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此,本文以城市轨道交通为主,区域轨道交通为辅,对不同运营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的实施问题展开了研究,内容如下:(1)对共线运营的内涵进行阐述,界定本文研究的共线运营涵盖对象,通过对共线运营进行分类以及定性定量分析实施共线的运营环境,总结共线运营模式的特点、适应性及具体实施所需环境因素。(2)查阅城市轨道交通与市域铁路设计规范,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对共线运营中存在的建设施工、设施设备匹配和运营组织中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给出了具体的措施和建议。(3)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运行图周期分析法对不同运营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的通过能力进行研究,探讨了不同交路条件对线路通过能力的影响,提出了共线交路下通过能力最大化方案,并结合算例得出结论:多交路共线运营方式,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共线区段的通过能力,也可能因共线距离或运行组织对线路通过能力产生负面影响。(4)研究了受动态变化的列车开行频率、车底数和过轨列车运行区间影响的多交路共线运营开行方案优化问题,建立了以旅客出行成本和企业运营效益最小化为目标的优化模型,并根据模型特点选择NSGA-Ⅱ算法进行求解,结合所求问题对求解算法进行了设计。所求结果采用输出Pareto解集的形式构成多方案供运营企业选择。(5)以某市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为例,基于客流量数据分析线路客流量变化。通过Matlab编程对优化模型进行求解并生成Pareto解集作为初始备选方案,根据优化目标偏好进行方案比选,选出一组权衡解。通过对关键指标的分析得出,相比于原始方案,多交路共线运营方案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线路运输效率并保证服务质量,并能够将运营成本的增加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同时,求解方法使用多目标遗传算法可以有效解决不同目标间相互协调的问题,问题和求解方式具有良好的适应性。

杨宇晨[2](2021)在《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关键技术及交路方案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近年来我国都市圈建设的迅速发展,针对交通一体化建设的新要求,国家发改委提出了“四网融合”理念,即推进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一体化交通网络建设,因此线路间的衔接方式选择是着重研究内容。其中衔接模式中的直通运行为本文所研究的共线运营模式。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力量,在运营中由于客流分布特征和线路规划局限性等因素,导致某些线路存在服务范围局限、换乘站压力过大,资源共享程度低等问题。相较于换乘衔接方式,共线运营模式能够较好的解决以上问题。基于城市发展规划和重大客流因素,线路走向与形式和列车交路方案变得多样化,这促使城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方开始对列车交路方案进行调整优化,以求在满足客流需求的同时,能够充分利用线路资源,尽量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并保证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服务水平位于在基准线之上。本文在阅读学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想法与观点,首先对轨道交通共线运营的关键问题做深入研究,然后构建Y型城轨线路交路方案的多目标优化模型,最后利用NSGA-Ⅱ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明确了轨道交通共线运营的定义,指出了国内外主流共线运营形式的特点,阐述了各类共线运营形式的应用现状;从技术层面出发,详细分析城市轨道交通与市域、城际列车共线运营时的技术难点;分析了三种共线运营的运输组织方案的适用度以及运营特点。(2)系统阐述了共线运营的分类以及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针对不同的客流特征,分析了每种共线类型的客流适应度;探究了共线线路上普通车站、折返站以及接轨站布线形式的优缺点和适应性,并绘制典型图例。(3)分析了城市轨道Y型线路形成的内外因;研究了5种城市轨道Y型线路交路方案的特点及适用条件;结合既有研究对到达分布函数的测试结果,分析了用列车发车间隔时间的1/2作为乘客候车等待时间的限制条件;详细论述了城市轨道Y型线路列车交路方案制定的步骤。(4)以乘客出行时间最短和企业运营成本最低为优化目标,综合考虑各交路发车频率上下限、列车最小追踪间隔、折返站能力、列车满载率和最大车底数量的约束,构建城市轨道Y型线路的交路方案优化模型,并设计基于NSGA-Ⅱ的模型求解算法。(5)选择我国某条城市轨道Y型线路为案例,以近远期OD客流数据为输入条件,利用基于NSGA-Ⅱ的模型求解算法,生成交路优化方案,并输出相关指标计算结果;结合原交路方案和优化方案,综合分析后提出可行性建议;分析模型相关参数数值的变动对模型求解以及交路方案的影响度。

潘昭宇,张天齐,唐怀海,王亚洁[3](2020)在《多层次轨道交通“四网融合”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轨道交通是城市群、都市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首先系统梳理了我国多层次轨道交通发展现状及多层次轨道交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总结了多层次轨道交通融合发展的国际经验,结合国内外研究实践及国家层面政策要求,明确了多层次轨道交通"四网融合"的内涵及目标,提出了建立"网络整合、枢纽衔接、运营一体、站城融合"的多层次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发展体系.

郑丽杰[4](2020)在《都市圈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实施条件及开行方案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都市圈的快速发展使得各城市及城镇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居民逐渐增长的出行需求对都市圈内部的客运系统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都市圈内的通勤需求,实现乘客的便捷出行和城镇之间的有效联接,都市圈内各层级轨道交通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一体化运营逐渐成为发展趋势。研究都市圈轨道交通的互联互通实施条件及开行方案,对于促进区域发展一体化,缓解交通供需矛盾和优化都市圈空间布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都市圈内各层级轨道交通系统的互联互通实施条件及开行方案进行了研究:(1)探讨了都市圈轨道交通互联互通运营模式。首先比较了城市轨道交通、市域(郊)铁路、城际铁路各层次轨道交通的特点,然后在分析东京、巴黎、卡尔斯鲁厄及香港和重庆等都市圈的轨道交通运营模式的基础上,归纳提出了几种互联互通模式,并分析了多交路、快慢车、灵活编组三种运营组织方案。(2)分析了都市圈内各层级轨道交通系统实施互联互通一体化运营所需的条件。结合国内外经验,从客流条件、土建工程以及运营管理三方面分析了不同轨道交通系统间实现互联互通需满足的条件,探讨了轨道交通实现互联互通适宜采用的行车组织模式。(3)建立了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条件下的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通过分析互联互通条件下的运营特点和乘客出行选择行为,以同时最小化运营成本和乘客旅行时间为目标,考虑客流需求和线路能力等约束,建立了互联互通运营条件下,列车开行方案的双目标优化模型,以决策列车过轨交路和各类列车的开行频率。设计了带精英策略的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求解,以获得一系列Pareto最优解供决策者选择。(4)设计算例对模型与算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探讨了交路长度约束对模型求解结果的影响,之后将求解结果与传统单线独立运营条件下的开行方案进行对比,发现互联互通过轨运营模式下的开行方案能够大大缩短乘客旅行时间,提高轨道交通的服务水平。通过灵敏度分析,研究了换乘走行时间和直达乘客比例对列车开行方案的影响。结果表明,换乘走行时间越长,过轨列车对旅行时间带来的优化越明显;直达乘客比例越大,实施互联互通过轨运营的综合收益越大。

李雅雯[5](2020)在《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贯通运营模式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区域轨道交通系统一体化发展趋向日益明显,其中以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为典型代表。伴随着客流出行距离的延长、出行范围的扩张,市域铁路与城轨之间现有的换乘衔接模式已很难满足旅客对快速、便捷、舒适的直达运输服务的需求。贯通运营模式以直达、换乘少、快捷的优势成为市域铁路与城轨衔接的新方式。本文针对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贯通运营模式进行了有序的理论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比分析了市域铁路与城轨的基本特征,总结二者的异同点,并深入阐释了贯通运营的内涵,为研究市域铁路与城轨贯通运营的实施条件提供理论基础。(2)总结了市域铁路与城轨实现贯通运营的客流判别条件;分析了双方贯通区段通过能力限制条件,并提出了降低通过能力损失的措施;结合技术制式、运输组织、运营管理及工程投资与效益面临的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可行的实施方案。(3)分析了市域铁路与城轨贯通运营的列车开行方案影响因素,包括客流、线路能力、折返站能力、节点站布设、列车输送能力及运营管理水平等,为建立二者贯通运营列车开行方案数学模型提供理论支撑。(4)基于贯通运营列车开行方案的影响因素,针对市域铁路与城轨双向贯通运营模式,建立贯通运营开行方案的多目标非线性整数规划数学模型。本模型通过引入客流路径分配模型,以乘客出行时间成本和运输企业投资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函数,综合考虑客流条件、线路通过能力、折返站能力等约束条件,设计遗传算法求解贯通列车运行交路范围和各交路列车开行频率。(5)结合重庆市域江跳线与轨道交通五号线的实例,分析了实现贯通运营的可行性,并将贯通运营方案与换乘方案进行对比,分析了贯通运营方案对乘客出行时间、运输企业成本及不同线路各区段通过能力的影响效果。

顾孟琪[6](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跨线运营组织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各大城市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轨道交通从单一线路向网络化运营迈进,建设重点也从市区线路向市域线路过渡,未来将有更多的市域线路接入市区换乘车站,导致换乘站的客流压力剧增,乘客出行时间延长,进而降低了轨道交通的吸引力,传统的单一运营模式已无法满足乘客多元化的需求。跨线运营组织是指城市轨道交通线网中的列车可通过联络线从原线进入到其他线路运行的一种新运营组织模式,搭乘市域线路的乘客到达换乘站后可以继续前往其他线路的多个核心地段,减少了换乘站的走行时间,缓解了换乘车站的客运组织压力。。在归纳国内外关于跨线运营组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跨线运营组织的实施条件和列车开行计划,构建以乘客和企业利益最大化的跨线运营组织行车密度优化模型并利用遗传算法进行求解。论文研究的具体内容如下:(1)阐述了跨线运营组织模式的概念,从国内各大城市的日平均换乘系数和换乘车站的客流量说明了开行跨线列车的必要性,分析了跨线运营组织模式的优缺点和客运组织服务水平,总结了跨线运营组织的4种类型,并针对东京和巴黎的典型案例进行详细分析。(2)定性地分析跨线运营组织模式的实施条件,包括跨线形式、交路形式、车站站线布置和各种设备条件;定量地分析跨线运营组织模式的列车开行计划,分析了基于乘客等待时间的跨线列车行车间隔,基于不同过轨方式的跨线列车行车密度,基于单向断面客流的跨线列车客流条件;同时分析了跨线运营组织模式的影响因素。(3)以乘客出行效率最大和企业运营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考虑跨线乘客的选择概率问题,从车站过轨运营和共线共轨运营2种不同的跨线运营组织模式出发,建立了跨线运营组织行车密度优化模型并设计遗传算法求解。(4)以深圳地铁14号线跨入11号线为例,建立模型并用MATLB求解得到本线列车和跨线列车的最优行车密度,对列车编组数进一步优化改进后求解新的行车密度并铺画列车运行图,同时验算了未来16号线也跨入14号线的客流条件。

杨安安[7](2019)在《多运营方式下城市轨道交通开行方案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线网规模不断扩大,线间关联度增加,网络客流的演化规律也更加复杂。客流强度大、换乘次数多,出行距离长、时空分布不均衡等问题越发突出,对运营组织提出了更高要求。实现不同线路之间的“互联互通”是城市轨道交通网络化运营的必然趋势。在此背景下,结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需求、线路条件等特点,利用不同的运营组织方式以协调组织网络中各列车的运行,将单线运营转为全网统筹,对有效提升服务水平和运输效率,构建便捷、高效、舒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跨线运营、多交路运营以及快慢车组合等运营方式为主,研究多种运营方式下城市轨道交通开行方案优化问题。文章主体结构分四个部分,城市轨道交通不同运营方式特征分析,基于大小交路的轨道交通网络运力配置研究,跨线运营与多交路相结合的列车开行方案研究,以及无越行条件下轨道交通跨线快车开行方案研究,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城市轨道交通不同运营方式特征分析对跨线运营、多交路、快慢车组合这三种运营方式进行了系统性阐述,从形式分类、适用条件两个方面分析这三种运营方式的特征,结合不同运营方式下的应用案例,提出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多种运营方式相结合应用的可行性,为后续开行方案优化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基于大小交路的轨道交通网络运力配置研究从全网运力配置优化角度出发,以乘客换乘成本和企业运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结合多编组方式,构建了基于大小交路的轨道交通网络运力配置优化模型。以北京轨道交通网络为实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小交路结合多编组有利于灵活平衡满载率与发车间隔,实现需求与运力的合理匹配。相比较单一交路固定编组的运营方案,优化后乘客平均换乘等待时间减少了2.12%,列车运营成本减少了7.26%。(3)跨线运营与多交路相结合的列车开行方案研究提出了开行跨线小交路列车对各区间的通过能力影响计算方法,结合乘客出行选择和换乘行为分析,构建了以乘客出行成本和企业运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开行方案优化模型。以北京市轨道交通为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跨线运营结合多交路方式对网络内客流需求变化的适应性更强,其运营效益与跨线客流强度,换乘条件、行车组织等多个因素相关。与单线独立运营模式相比,企业运营成本和乘客出行成本的分别减少了8.57%和18.72%。(4)无越行条件下轨道交通跨线快车开行方案研究研究了综合应用跨线运营、大小交路运营和快慢车组合三种运营方式下的列车开行方案优化问题。考虑到我国轨道交通不具备越行条件这一普遍现状,提出了开行跨线快车对线路通过能力损失的计算方法,研究了不确定因素下乘客出行时间的计算方法,构建了以跨线快车停站方案、交路设置以及列车发车频次为决策变量的双目标混合整数非线性优化模型,并设计了求解算法。以北京市轨道交通昌平线和8号线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与常规的单线独立站站停运营方式相比,综合运用多种运营方式可节省3.34%的乘客出行时间,4.66%的企业运营成本,以及78%的换乘步行时间。所构建方法有利于显着提高客流分布不均衡,换乘客流占比高的中长距离线路的服务水平和运营效率。

徐钰坪[8](2019)在《市域轨道交通一体化应急管理关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我国轨道交通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轨道交通已经成为我国居民出行最为主要的交通方式。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的不断增长,在方便居民出行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设备故障、列车晚点等轨道交通突发事件频频发生。考虑到轨道交通系统具有复杂性、封闭性的特点,一旦发生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将给社会、乘客及自然环境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迅速高效地处置各类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对于保证轨道交通的正常运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研究了市域轨道交通一体化系统的应急管理问题。首先,阐明了市域轨道交通一体化和应急管理的定义以及一体化系统的特性,分析了一体化系统可能的运营模式及现阶段开展市域轨道交通一体化所存在的问题,说明了市域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的特征及进行应急管理的必要性;然后,结合应急管理“四阶段”模型与一体化系统特性,将一体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过程划分为预防与应急、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及救援和应急后期处置四个阶段,结合阶段划分结果分析每阶段所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用于提高一体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的相关建议,在此基础上分析论证出一体化应急管理的两大关键问题为一体化应急调度指挥和一体化应急管理系统;接着,对一体化应急调度指挥进行了研究,在分析一体化应急调度指挥原理及特性和应急调度指挥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体化应急调度指挥可能的方式,分析了每种方式的应急适应性,并选用统一调度指挥作为例子,进行了一体化应急调度指挥流程建模;最后,详细研究了一体化应急管理系统,提出了构建一体化应急管理系统的总目标和原则,结合市域轨道交通一体化工作实际,提出了一体化应急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及各子系统,搭建了一体化应急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结合UML建模语言对工作流程进行建模,并利用C++语言对工作流程图进行了简单的代码实现,为系统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在文章的最后,总结了全文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展望。

王玉珠[9](2019)在《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开行方案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进而造成城市交通拥堵。为了缓解交通拥堵,开始兴建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由于客流需求多种多样,为了适应不同客流的需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逐渐由单一线路过渡到由多条线路形成的交通网络化结构。为了节约建设成本,提高运营效率等,运营企业开始实施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模式。由于城市中心资源有限且昂贵,为了有效利用城市中心线路资源,也为了加强郊区与市区之间的联系等,许多城市开行了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Y形线路的交路模式。本文主要针对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Y形线路交路制定计划进行研究。主要的工作如下:(1)总结了共线运营的定义,并介绍了本文研究的共线运营范畴;总结了共线运营的类型,并分析了每种类型的优缺点和适用情形。(2)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Y形线路形成的客观原因,并举例说明,为后文案例采用城市轨道交通Y形线路提供理论基础;分析了城市轨道交通Y形线路形式种类,并分析了每种形式的优缺点及使用情形,并举例说明,为后文案例采用何种类型的Y形线路提供了理论基础;最后分析了影响Y形线路交路计划定制的因素,分别从客流特征,行车组织条件,运营组织条件三个方面分析。为下文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Y形线路模型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提供了理论基础。(3)建立了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Y形线路模型。本文根据前一章的理论基础,确定了以小交路的折返位置,大小交路的列车开行频率为决策变量;以乘客出行成本之和与企业运营成本之和(列车最小运行时间和列车最小走行公里数之和最小)最小为目标函数;以列车通过能力、乘客最低服务水平、列车最低过轨客流等为约束条件,建立优化模型,并运用内部函数法计算,通过MATLAB编程得出结果。(4)以M市H号线和Ⅰ号线为例,分析线路概况和沿线用地论证了开行案例Y形线路的原因,并通过分析客流特征里的过轨客流特征、断面客流特征、方向客流特征,初步确定了开通共线运营Y形线路的必要性,将客流数据代入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Y形优化模型,得出最优开行方案。并以乘客等车时间、列车运行时间、列车走行公里、大小交路满载率为评价指标。并根据乘客等车时间的权重值的变化,得出最优开行方案各个指标值的变化趋势。最后通过各项评价指标,将最优开行方案与案例最初的开行方案对比分析,验证模型的可靠性。

李婉涵[10](2019)在《地铁与市域快轨衔接模式评价比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心城市与卫星城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市域快轨作为服务于中心城市与卫星城之间的,快速、便捷、环保的轨道交通方式,在我国已开始规划和发展起来。为改善城市中心与外围组团间的出行质量、保障合理的通勤时间、提高线网运营效率,必须做好市域快轨与地铁之间的衔接。两轨道交通系统间的衔接模式主要分为换乘衔接和过轨衔接,随着中心城市与卫星城之间的客流需求不断增加,若不合理选择衔接模式,会导致出现因换乘压力过大造成的线路拥挤、投资成本过高等问题。我国市域快轨发展相对滞后,目前只有少数城市运营有具有市域快轨职能的列车,其与地铁间的衔接模式基本为换乘衔接,缺乏过轨衔接的实践经验。现有文献大多还停留在对市域快轨和地铁间各衔接模式的定性比较,但衔接模式的选择需要定量化,对其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价比选至关重要。因此,本文以地铁与市域快轨的衔接模式为研究对象,以如何根据具体客流特征进行衔接模式的评价比选为研究目的,提出一套基于效用原理的,地铁与市域快轨系统衔接模式评价比选方案,为轨道交通规划过程中衔接模式的选择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对国内外市域快轨、地铁、以及两系统间衔接模式的发展和研究进行了梳理,总结了现状发展和研究的趋势和不足。(2)从钢轨型号、轨距标准、限界标准、过轨车站布置、信号系统兼容性和供电制式兼容性六个方面分析了过轨衔接模式的技术可行性,从客流需求大小和断面客流量强度两个方面分析了过轨衔接模式的客流条件。(3)通过定量分析过轨衔接模式和换乘衔接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得到了影响衔接模式评价比选的因素,将所有因素进行分类和归并整理,得到了衔接模式评价指标,包括乘客总旅行时间、乘客总换乘次数、建设成本、运营成本和运营管理难度。(4)提出了地铁与市域快轨衔接模式的评价模型:首先利用效用原理将各指标值归一化并置入总效用函数,然后利用权衡取舍原理确定各指标权重,最后得到各衔接方案总效用值。(5)分别按过轨客流需求较高、一般和较低三个标准设计了三个市域快轨与地铁衔接模式比选算例,通过对各算例客流特征的分析,筛选出5个满足客流条件的衔接方案,利用效用评价模型,对各算例各衔接方案进行评价比选,分别得到各算例最优方案,验证了本文评价模型的有效性。

二、国外市域轨道交通共线运营方式的发展和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外市域轨道交通共线运营方式的发展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运营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2.3 既有研究分析述评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方法
    1.4 论文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概述
    2.1 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的概念
        2.1.1 共线运营的定义
        2.1.2 共线运营的分类
    2.2 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环境分析
        2.2.1 共线运营线网形态分析
        2.2.2 共线运营客流特征分析
        2.2.3 都市圈发展对城市轨道交通影响分析
    2.3 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优缺点分析
        2.3.1 共线运营的优点
        2.3.2 共线运营的缺点
    2.4 本章小结
3 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实施条件概述
    3.1 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建设工程条件
        3.1.1 线路设置条件
        3.1.2 接轨站过轨条件
        3.1.3 接轨站布置形式及有关配线条件
    3.2 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设施设备条件
        3.2.1 运营车辆基本条件
        3.2.2 供电信号条件
        3.2.3 信息统计及通信条件
    3.3 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组织条件
        3.3.1 运营组织条件
        3.3.2 行车组织条件
        3.3.3 车站组织条件
    3.4 共线列车运营组织方式
    3.5 不同运营条件的界定
    3.6 本章小结
4 不同运营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通过能力分析
    4.1 线路最大通过能力计算
    4.2 不同运营条件下线路通过能力计算
        4.2.1 多交路运营对通过能力计算的影响分析
        4.2.2 多交路运营下的通过能力计算
        4.2.3 多交路共线运营条件下的线路通过能力计算
    4.3 算例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多交路共线运营的城轨开行方案研究
    5.1 问题描述及假设
    5.2 模型构建
        5.2.1 客流对出行成本的影响
        5.2.2 企业运营成本的确定
        5.2.3 约束条件的确定
    5.3 模型求解及算法设计
        5.3.1 多目标优化算法
        5.3.2 算法实现
    5.4 本章小结
6 算例研究
    6.1 线路概况
    6.2 客流分析
        6.2.1 客流需求分析
        6.2.2 客流特征分析
    6.3 列车共线优化方案生成
        6.3.1 计算参数设定
        6.3.2 模型求解结果
    6.4 优化效果分析
        6.4.1 优化方案与既有方案对比
        6.4.2 指标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内容及结论
    7.2 论文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关键技术及交路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既有研究的统计与分析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2.4 既有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共线运营模式发展概述及特点分析
    2.1 都市圈及四网融合的发展要求
    2.2 共线运营定义及主要形式
    2.3 共线运营模式的优势
    2.4 共线运营实施条件及技术难点
        2.4.1 共线运营的实施条件
        2.4.2 共线运营的技术及运营难点
    2.5 运输组织方案
    2.6 本章小结
3 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关键问题分析
    3.1 共线运营模式的分类
    3.2 共线运营模式的客流适应性分析
    3.3 共线线路车站布线形式分析
        3.3.1 普通站布线形式
        3.3.2 过轨方式
        3.3.3 接轨站布线形式
    3.4 本章小结
4 “Y”型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及交路方案
    4.0 “Y”型线路的形成
    4.1 交路方案的定义
    4.2 “Y”型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列车交路方案分析
    4.3 “Y”型共线线路列车交路方案的影响因素
        4.3.1 客流特征
        4.3.2 乘客需求
        4.3.3 运输能力
        4.3.4 行车组织条件
    4.4 乘客候车等待时间讨论
    4.5 “Y”型共线线路列车交路方案的制定步骤
    4.6 本章小结
5 城轨“Y”型共线线路列车交路方案优化模型与算法
    5.1 交路方案优化模型
        5.1.1 问题描述
        5.1.2 基本假设
        5.1.3 目标函数
        5.1.4 约束条件
    5.2 基于NSGA-Ⅱ列车交路方案求解算法设计
        5.2.1 NSGA-Ⅱ算法介绍
        5.2.2 NSGA-Ⅱ算法的关键步骤
        5.2.3 基于NSGA-Ⅱ的模型求解算法
    5.3 本章小结
6 算例分析
    6.1 线路概况
    6.2 高峰小时客流特征分析
    6.3 “Y”型线路列车交路方案求解
        6.3.1 参数设置
        6.3.2 模型求解
        6.3.3 列车交路优化方案
    6.4 交路方案影响参数分析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多层次轨道交通“四网融合”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多层次轨道交通融合发展现状及必要性
    1.1 多层次轨道交通融合发展现状
    1.2 多层次轨道交通融合发展的必要性
        1.2.1 提升轨道交通质量效益的客观需要
        1.2.2 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要求
        1.2.3 推进城市群、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1.2.4 推进轨道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需要
2 多层次轨道交通融合发展国际经验及启示
    2.1 多层次轨道交通以功能融合为重点
    2.2 多层次轨道具有相对明确的服务圈层
    2.3 完善的换乘枢纽体系是实现轨道系统融合的关键
    2.4 灵活的运营组织进一步促进多层次轨道融合
    2.5 统一兼容的制式及票制为多层次轨道交通运营点定基础
3 多层次轨道交通“四网融合”内涵及目标
    3.1“四网融合”内涵
        3.1.1融合的对象
        3.1.2融合的范围
        3.1.3融合的时机
        3.2“四网融合”目标
4 多层次轨道交通“四网融合”体系
    4.1 网络整合
        4.1.1 明确功能分工
        4.1.2 网络布局整合
    4.2 枢纽衔接
        4.2.1 建立枢纽分级体系
        4.2.2 完善枢纽衔接
    4.3 运营一体
        4.3.1 建立一体化运营主体
        4.3.2 提升一体化运营水平
    4.4 站城融合
        4.4.1 建立多层次轨道交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互动机制
        4.4.2 创新轨道交通与城市融合发展的合作模式
5 结束语

(4)都市圈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实施条件及开行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概念及互联互通模式的特点
        1.2.1 互联互通的概念及研究范围
        1.2.2 轨道交通互联互通的特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都市圈轨道交通互联互通运营方面
        1.3.2 轨道交通列车开行方案方面
        1.3.3 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都市圈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模式研究
    2.1 都市圈不同层次轨道交通特点分析
        2.1.1 城际铁路
        2.1.2 市域(郊)铁路
        2.1.3 城市轨道交通
        2.1.4 三层次轨道交通技术特性对比
    2.2 国内外典型都市圈轨道交通运营模式分析
        2.2.1 东京都市圈轨道交通系统
        2.2.2 巴黎都市圈轨道交通系统
        2.2.3 伦敦都市圈轨道交通系统
        2.2.4 卡尔斯鲁厄轨道交通系统
        2.2.5 国内轨道交通系统运营模式
    2.3 轨道交通互联互通模式总结
    2.4 轨道交通互联互通运营组织方案
        2.4.1 多交路运营组织
        2.4.2 快慢车运营组织
        2.4.3 灵活编组运营组织
    2.5 本章小结
3 都市圈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实施条件分析
    3.1 客流条件
        3.1.1 过轨客流的数量
        3.1.2 客流分布特征
    3.2 土建工程条件
        3.2.1 线路
        3.2.2 车站
        3.2.3 车辆
        3.2.4 牵引供电
        3.2.5 通信信号系统
    3.3 运营管理条件
        3.3.1 行车组织模式
        3.3.2 调度指挥模式
        3.3.3 车站客流组织
        3.3.4 票务管理
    3.4 本章小结
4 互联互通条件下列车开行方案编制优化模型与求解
    4.1 列车开行方案双目标优化模型
        4.1.1 问题描述与分析
        4.1.2 模型假设
        4.1.3 符号说明
        4.1.4 目标函数
        4.1.5 约束条件
    4.2 模型求解算法
        4.2.1 带精英策略的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
        4.2.2 算法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算例分析
    5.1 算例描述
    5.2 结果分析
        5.2.1 列车开行方案求解结果
        5.2.2 添加过轨交路长度约束的结果分析
        5.2.3 过轨运营与非过轨运营列车开行方案对比
    5.3 灵敏度分析
        5.3.1 换乘站换乘走行时间灵敏度分析
        5.3.2 直达乘客比例的灵敏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贯通运营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2.1 国内外贯通运营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贯通运营发展现状
        1.2.3 研究与发展现状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贯通运营的特征及内涵分析
    2.1 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特征对比
        2.1.1 定义及功能定位
        2.1.2 服务客流特征
        2.1.3 技术制式特征
        2.1.4 运输组织特征
        2.1.5 运营管理特征
    2.2 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异同性分析
        2.2.1 差异性
        2.2.2 关联性
    2.3 贯通运营的内涵
        2.3.1 贯通运营的定义
        2.3.2 贯通运营的类型
        2.3.3 贯通运营的特点
    2.4 小结
第3章 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贯通运营条件分析
    3.1 客流条件
        3.1.1 客流需求分析
        3.1.2 客流判别条件
        3.1.3 变量相关性分析
    3.2 通过能力限制条件
        3.2.1 贯通区段通过能力计算
        3.2.2 通过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3.2.3 贯通列车开行条件分析
    3.3 技术制式兼容条件
        3.3.1 车站设施
        3.3.2 供电系统
        3.3.3 信号系统
    3.4 运输组织协调条件
        3.4.1 运行速度
        3.4.2 行车方向
        3.4.3 服务频率
    3.5 运营管理协调方法
        3.5.1 管理体制
        3.5.2 票务系统
    3.6 工程投资与综合效益条件
        3.6.1 工程投资
        3.6.2 综合效益
    3.7 小结
第4章 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贯通运营开行方案分析
    4.1 列车开行方案的内容
        4.1.1 列车编组方案
        4.1.2 列车交路方案
        4.1.3 列车停站方案
    4.2 贯通运营开行方案影响因素
        4.2.1 客流量及客流特征
        4.2.2 区段通过能力
        4.2.3 折返站能力
        4.2.4 节点站布设条件
        4.2.5 列车输送能力
        4.2.6 运营管理水平
    4.3 小结
第5章 基于客流分配的贯通运营开行方案模型
    5.1 问题阐述
    5.2 模型假设及符号说明
        5.2.1 模型假设
        5.2.2 符号说明
    5.3 不同乘车路径的客流分配模型
        5.3.1 路径选择的随机效用原理与Logit模型
        5.3.2 乘客出行路径方案分类
        5.3.3 不同路径的客流比例分配
    5.4 目标函数
        5.4.1 乘客出行时间成本
        5.4.2 运输企业投资成本
        5.4.3 多目标函数转化为单目标函数
    5.5 约束条件
    5.6 求解算法设计
        5.6.1 遗传算法原理
        5.6.2 算法步骤设计
    5.7 小结
第6章 重庆江跳线与轨道交通五号线贯通运营案例分析
    6.1 重庆市域江跳线与轨道交通五号线概况
        6.1.1 市域江跳线概况
        6.1.2 轨道交通五号线概况
    6.2 江跳线与五号线贯通运营条件分析
        6.2.1 客流条件
        6.2.2 技术制式
        6.2.3 运输组织
        6.2.4 运营管理
    6.3 贯通运营开行方案模型求解
        6.3.1 模型参数
        6.3.2 求解结果
    6.4 换乘方案指标计算
    6.5 贯通运营开行方案结果对比分析
        6.5.1 对乘客出行时间影响分析
        6.5.2 对运输企业成本影响分析
        6.5.3 对线路通过能力影响分析
    6.6 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跨线运营组织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跨线运营组织模式概述及典型案例
    2.1 跨线运营组织模式概述
        2.1.1 跨线运营组织概念
        2.1.2 跨线运营组织必要性
        2.1.3 跨线运营组织优缺点
        2.1.4 跨线运营组织客运服务水平
    2.2 跨线运营组织模式类型
        2.2.1 车站过轨运营
        2.2.2 共线运营
        2.2.3 跨境贯通运营
        2.2.4 不同类型的轨道交通间贯通运营
    2.3 典型案例分析
        2.3.1 日本京成本线
        2.3.2 巴黎EREB线
    2.4 小结
第3章 跨线运营组织模式技术研究
    3.1 跨线运营组织模式实施条件
        3.1.1 跨线运营组织模式跨线形式
        3.1.2 跨线运营组织模式交路形式
        3.1.3 跨线运营组织模式车站站线布置
        3.1.4 跨线运营组织模式设备条件
    3.2 跨线运营组织模式列车开行计划
        3.2.1 基于乘客等待时间的跨线运营组织行车间隔分析
        3.2.2 基于不同过轨方式的跨线运营组织行车密度分析
        3.2.3 基于单向断面客流的跨线运营组织客流条件分析
    3.3 跨线运营组织模式影响因素
        3.3.1 线路通过能力
        3.3.2 列车追踪时间
        3.3.3 列车停站时间
        3.3.4 列车旅行速度
        3.3.5 列车开行比例
        3.3.6 折返站配线
    3.4 小结
第4章 基于多目标的跨线运营组织方案优化模型
    4.1 模型条件假设
    4.2 模型目标函数
        4.2.1 乘客出行成本
        4.2.2 企业运营成本
    4.3 模型约束条件
        4.3.1 客流条件
        4.3.2 行车密度
        4.3.3 线路通过能力
        4.3.4 行车间隔
    4.4 跨线运营组织方案优化模型建立
    4.5 算法设计
        4.5.1 多目标转化单目标
        4.5.2 模型求解算法
第5章 案例分析
    5.1 案例工程背景
    5.2 模型建立
        5.2.1 列车交路方案
        5.2.2 乘客出行成本
        5.2.3 企业运营成本
        5.2.4 目标函数
        5.2.5 约束条件
        5.2.6 跨线运营组织方案优化模型
    5.3 模型求解
        5.3.1 列车编组条件
        5.3.2 计算结果
        5.3.3 跨线列车客流条件验算
        5.3.4 列车编组改进
        5.3.5 列车运行图铺画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6.2 研究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深圳大学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深圳大学研究生学位(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多运营方式下城市轨道交通开行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多种运营方式的应用案例
        1.2.1 跨线运营的应用案例
        1.2.2 多交路运营的应用案例
        1.2.3 快慢车运营的应用案例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范围
        1.4.2 研究内容
    1.5 论文框架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既有研究成果
        2.1.1 跨线运营方面
        2.1.2 列车运行交路方面
        2.1.3 列车停站方案方面
    2.2 既有研究总结
第3章 城市轨道交通不同运营方式特征分析
    3.1 跨线运营
        3.1.1 跨线形式分类
        3.1.2 跨线运营适用条件
    3.2 多交路运营
        3.2.1 多交路运营形式分类
        3.2.2 多交路运营适用条件
    3.3 快慢车运营
        3.3.1 快慢车运营的形式分类
        3.3.2 快慢车运营的适用条件
    3.4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综合应用多运营方式可行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大小交路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运力配置
    4.1 问题阐述
        4.1.1 符号说明
        4.1.2 假设
    4.2 双目标模型构建
        4.2.1 目标函数
        4.2.2 约束条件
    4.3 案例分析
        4.3.1 运营现状及基础参数
        4.3.2 优化结果
        4.3.3 与单一大交路方案比较
        4.3.4 灵敏度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跨线运营与多交路相结合的轨道交通开行方案研究
    5.1 通过能力影响分析
        5.1.1 问题描述
        5.1.2 通过能力影响
    5.2 模型构建
        5.2.1 乘客分类以及出行成本分析
        5.2.2 企业运营成本分析
        5.2.3 约束条件
    5.3 案例分析
        5.3.1 基本参数
        5.3.2 结果分析
        5.3.3 灵敏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无越行条件下轨道交通跨线快车开行方案研究
    6.1 列车越行影响分析
        6.1.1 越行次数判定条件
        6.1.2 越行对线路通过能力损失影响分析
    6.2 问题描述与基本假设
        6.2.1 问题描述
        6.2.2 假设
        6.2.3 参数介绍
    6.3 模型构建
        6.3.1 目标1:乘客出行时间节省最大化
        6.3.2 目标2:运营成本节省最大化
        6.3.3 约束条件
        6.3.4 算法设计
    6.4 案例分析
        6.4.1 案例描述和参数取值
        6.4.2 出行时间节省最大化优化结果
        6.4.3 双目标优化结果分析
        6.4.4 可用车辆数灵敏度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成果
    7.2 论文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单位小时站点OD客流
    附录B 遗传算法部分核心代码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主要科研工作
    学术论文成果
    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8)市域轨道交通一体化应急管理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与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市域轨道交通一体化应急管理概述
    2.1 市域轨道交通一体化概述
        2.1.1 一体化的涵义
        2.1.2 一体化系统的特性
        2.1.3 一体化的运营模式
        2.1.4 一体化存在的安全问题
    2.2 应急管理概述
    2.3 一体化应急管理概述
        2.3.1 一体化突发事件的特征
        2.3.2 一体化应急管理的必要性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一体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
    3.1 一体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划分
        3.1.1 一体化突发事件预防与应急
        3.1.2 一体化突发事件监测与预警
        3.1.3 一体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及救援
        3.1.4 一体化突发事件应急后期处置
    3.2 一体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建议
    3.3 一体化应急管理关键问题
        3.3.1 一体化应急调度指挥
        3.3.2 一体化应急管理系统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一体化应急调度指挥研究
    4.1 一体化应急调度指挥原理及特性
        4.1.1 一体化应急调度指挥原理
        4.1.2 一体化应急调度指挥特性
    4.2 一体化应急调度指挥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4.3 一体化应急调度指挥方式
        4.3.1 一体化应急调度指挥方式分析
        4.3.2 各调度指挥方式的应急适应性分析
    4.4 一体化应急调度指挥响应流程
        4.4.1 一体化应急调度指挥流程分析
        4.4.2 一体化应急调度指挥流程建模
    4.5 一体化应急调度指挥关键技术
        4.5.1 运行图的编制与调整
        4.5.2 调度指挥权限的划分
        4.5.3 协调保障机制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一体化应急管理系统研究
    5.1 构建一体化应急管理系统的目标与原则
        5.1.1 构建一体化应急管理系统的目标
        5.1.2 构建一体化应急管理系统的原则
    5.2 一体化应急管理系统的总体结构与子系统
        5.2.1 指挥调度子系统
        5.2.2 信息管理子系统
        5.2.3 监测预警子系统
        5.2.4 处置实施子系统
        5.2.5 决策辅助子系统
        5.2.6 资源保障子系统
    5.3 一体化应急管理系统的功能
    5.4 一体化应急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构建
        5.4.1 一体化应急管理系统的工作流程
        5.4.2 基于UML的一体化应急管理系统流程建模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开行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标及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共线运营模式及特点分析
    2.1 共线运营模式的内涵
    2.2 共线运营模式的分类
    2.3 共线运营模式优缺点分析
        2.3.1 优点
        2.3.2 缺点
第3章 Y形线路形式及其开行方案影响因素分析
    3.1 概述
    3.2 城市轨道交通Y形线路交路形式
        3.2.1 主支线独立运营
        3.2.2 主支线贯通运营
        3.2.3 主支线贯通及主支线独立运营
        3.2.4 主支线部分贯通运营
        3.2.5 混合交路形式
    3.3 Y形线路的形成
        3.3.1 城市地理形式决定
        3.3.2 城市战略发展需要
        3.3.3 服务重大项目
    3.4 Y形线路共线运营开行方案影响因素分析
        3.4.1 客流因素
        3.4.2 行车组织条件
        3.4.3 运营组织
        3.4.4 车站客运组织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轨道交通Y形线路开行方案优化研究
    4.1 概述
    4.2 优化模型的建立
        4.2.1 基本思路
        4.2.2 假设条件
        4.2.3 目标函数
        4.2.4 约束条件
        4.2.5 数学模型
    4.3 优化模型的求解
第5章 案例研究
    5.1 概述
    5.2 线路概况
        5.2.1 线路基本情况
        5.2.2 线路站间长度
        5.2.3 线路形态形成客观因素
    5.3 客流预测分析
        5.3.1 客流分析
        5.3.2 断面客流量分析
    5.4 Y形线路共线运营开行方案优化
        5.4.1 Y形线路共线运营开行方案优化分析
        5.4.2 参数设定
        5.4.3 模型求解分析
        5.4.4 最优方案与案例初始方案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地铁与市域快轨衔接模式评价比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和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地铁与市域快轨系统特征及衔接模式分类
    2.1 功能定位
    2.2 相关技术标准
        2.2.1 速度标准
        2.2.2 车辆选型
        2.2.3 牵引供电制式
        2.2.4 信号系统
    2.3 衔接模式分类
        2.3.1 换乘衔接模式
        2.3.2 过轨衔接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过轨衔接和换乘衔接的必要条件和交路方案分析
    3.1 技术条件分析
        3.1.1 钢轨型号
        3.1.2 轨距标准
        3.1.3 限界标准
        3.1.4 过轨车站布置
        3.1.5 信号系统兼容
        3.1.6 供电制式兼容
    3.2 客流条件分析
        3.2.1 过轨衔接模式客流条件分析
        3.2.2 换乘衔接模式客流条件分析
    3.3 列车交路方案分析
        3.3.1 过轨衔接模式交路方案分析
        3.3.2 换乘衔接模式交路方案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影响衔接模式评价比选的因素分析
    4.1 过轨衔接模式优势因素分析
        4.1.1 衔接站站台最高聚集人数计算分析
        4.1.2 换乘次数计算分析
        4.1.3 人力成本计算分析
    4.2 过轨衔接模式劣势因素分析
        4.2.1 过轨区间线路通过能力计算分析
        4.2.2 过轨列车折返站站台最高聚集人数计算分析
        4.2.3 列车延误概率分析
        4.2.4 运营管理难度分析
    4.3 受交路方案影响的不确定因素分析
        4.3.1 乘客旅行时间计算分析
        4.3.2 运用车辆数计算分析
        4.3.3 车辆购置费计算分析
        4.3.4 车辆修理和运营费计算分析
        4.3.5 车站投资成本计算分析
        4.3.6 供电系统成本计算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衔接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研究
    5.1 衔接模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 衔接模式评价指标量化
        5.2.1 乘客总旅行时间
        5.2.2 乘客总换乘次数
        5.2.3 建设成本
        5.2.4 运营成本
        5.2.5 运营管理难度
    5.3 评价方法的选择
        5.3.1 基于效用理论的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法
        5.3.2 基于权衡取舍原理的指标权重计算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算例分析
    6.1 衔接线路概况
    6.2 算例客流特征分析和对应的备选衔接方案设计
        6.2.1 算例A-过轨客流需求较高
        6.2.2 算例B-过轨客流需求一般
        6.2.3 算例C-过轨客流需求较低
    6.3 衔接方案评价比选
        6.3.1 评价指标值计算
        6.3.2 指标效用函数构建和效用值计算
        6.3.3 指标权重的确定和各备选衔接方案总效用函数值计算
        6.3.4 方案评价结果和分析
    6.4 本章小节
结论与展望
    1.研究结论
    2.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国外市域轨道交通共线运营方式的发展和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运营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问题研究[D]. 金亚安.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2]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关键技术及交路方案研究[D]. 杨宇晨.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3]多层次轨道交通“四网融合”体系研究[J]. 潘昭宇,张天齐,唐怀海,王亚洁. 交通工程, 2020(04)
  • [4]都市圈轨道交通互联互通实施条件及开行方案研究[D]. 郑丽杰.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5]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贯通运营模式分析[D]. 李雅雯.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6]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跨线运营组织模式研究[D]. 顾孟琪. 深圳大学, 2020(10)
  • [7]多运营方式下城市轨道交通开行方案研究[D]. 杨安安.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3)
  • [8]市域轨道交通一体化应急管理关键问题研究[D]. 徐钰坪.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9]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开行方案优化研究[D]. 王玉珠.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10]地铁与市域快轨衔接模式评价比选研究[D]. 李婉涵.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国外城市轨道交通共线运营模式的发展与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