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处理对红肉火龙果扦插的影响

激素处理对红肉火龙果扦插的影响

一、激素处理对红肉火龙果插条抽梢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曾建亮[1](2020)在《油茶插穗制备对扦插生根及苗木质量的影响》文中提出油茶(Camellia olefera)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经济树种,也是我国特有的食用油料树种,与油棕、橄榄和椰子并称世界四大木本食用油料树种。本研究针对油茶扦插生根不良的生产难题,以普通油茶‘华金’为材料,进行了不同时期的扦插试验,研究插穗制备对油茶扦插苗生根及扦插苗质量的影响,为油茶扦插育苗技术改良提供参考。本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油茶扦插时期不同,成活率差异较大,夏季扦插的成活率较高为73.77%,秋季扦插的成活率仅57.5%,且插穗不同制备方式对油茶生根率及生根效果影响有所差异。夏季扦插时,枝条部位及留叶量是影响插穗生根的主要原因,切口方式影响较小,以枝条中部、保留一片全叶及斜切(双面斜切)为组合生根率较高;若考虑生根效果,枝条部位、留叶量以及切口方式均有影响,以枝条中部、保留一片全叶及平切为最佳组合。秋季扦插时,枝条部位、留叶量以及切口方式对插穗的生根能力,生根效果影响程度一致,均以枝条顶部、保留单叶和双面斜切为最佳组合。(2)对同一扦插时期各试验组扦插苗生理状况进行分析比较时发现,无论夏季扦插还是秋季扦插,枝条部位和留叶量是影响扦插苗生理状况的主要因素,切口方式影响较小。夏季扦插时,以枝条中下部作插穗时均表现出较好的生长状况,留叶量为单叶时生理状况最好,因而以枝条中部或基部枝条并保留单叶最佳。秋季扦插时,枝条优于基部枝条,保留单叶比半叶效果好,因而以顶部枝条并保留单叶最佳。(3)结合不同插穗在生根能力及扦插苗质量的表现,夏季扦插以枝条中部、保留一片全叶较好,切口处理方式可根据不同育苗需求选择;而秋季扦插最佳组合为枝条枝条、保留单叶和双面斜切。

王荔[2](2019)在《火龙果碳同化特点及其对干旱和低温逆境响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火龙果(Hylocereus)是典型的景天酸代谢(CAM)植物,高度抗旱,但对低温敏感。因其商品价值高、抗旱耐瘠薄,已发展成为贵州喀斯特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火龙果作为优稀果树,已在国内广泛栽培,但与之相关的生理基础研究十分薄弱。关于火龙果响应干旱和低温逆境胁迫的交互影响的生理研究尚欠缺。本研究针对贵州喀斯特地貌的火龙果产区干旱、冬季低温的限制因子,以盆栽‘紫红龙’火龙果茎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干旱和低温逆境下,火龙果植株生长、组织结构、超微结构、抗氧化体系、碳同化与碳代谢的变化规律;探索干旱胁迫对火龙果茎响应低温的生理影响,分析干旱和低温胁迫下的转录组学变化,挖掘出干旱和冷胁迫下差异表达基因,验证火龙果茎对干旱与低温的适应机制的关联;同时探究了光照条件对田间火龙果响应低温胁迫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重度土壤干旱下(土壤含水量从80%到15%),火龙果茎中相对含水量仅轻微下降(从90%到80%),说明干旱胁迫下,火龙果茎保水能力强。这一特性与干旱胁迫下火龙果茎组织结构变化有关,如复表皮厚度、维管束、储水细胞数量及皮层与茎厚度比值增加;这一结构变化不仅增加了火龙果茎中蒸腾阻力,还加强了水分在植株内储藏和运转的能力。(2)干旱胁迫下,火龙果茎横向生长很快(停止浇水4周)停止,而伸长生长仅在重度干旱下(停止浇水12周后)才明显减弱;而干旱处理显着促进了新根生长和根的伸长。停止浇水8周后,火龙果茎中叶绿素含量显着降低,光化学淬灭q P值则在停止浇水4-16周均低于对照,Fv/Fm值和ΦPSII则在停止浇水后12周显着降低;说明干旱下,茎叶绿素含量降低,光系统II(PSII)光化学效率降低,但PSII仅在严重干旱下才会遭受破坏。干旱处理显着降低茎中淀粉和可溶性糖含量,说明干旱导致光合能力下降,但并不会引发以可溶性糖积累形式的渗透调节。干旱处理抑制了火龙果茎CAT、POD、SOD酶活性,降低GSH含量,但显着提高了APX酶活及ASA含量。我们推测,干旱下火龙果茎主要依赖As A-GSH循环系统来清除活性氧。(3)淋水对照和干旱处理的火龙果茎气孔均呈日间关闭,夜间开放的昼夜节律,但对照在各时间的开放气孔频率和气孔开口大小均高于干旱处理。火龙果茎中可溶性糖和淀粉均是在白天积累,夜间降低,但干旱处理显着低于对照;茎叶绿体超微结构体现昼夜变化,日间淀粉多且大,夜间变少;夜间脂质体增加,日间减少,而基粒的变化与脂质体相反;干旱处理导致淀粉粒减少,脂质体增加,基粒密度变小。火龙果茎中苹果酸和柠檬酸的昼夜变化节律与淀粉和糖的昼夜节律正好相反,干旱处理下有机酸含量显着降低,昼夜波动幅度也显着减小。茎中PEPC酶活均是晚上高白天低,而NADP-ME和RUBPC活性与之相反;干旱显着降低了茎中PEPC和NADP-ME活性。以上结果说明,干旱条件下,火龙果茎碳同化能力显着下降,但干旱胁迫并不影响碳同化相关的昼夜节律,在水分充足和干旱条件下,均以CAM代谢模式为主。因此,火龙果为非兼性(non-facultive)CAM植物。(4)在经历整个低温期间和春季回温后,正常淋水对照的火龙果植株的冷害症状和死亡率显着高于干旱胁迫的植株,这一差异也体现在低温伤害的生理指标(膜渗漏率REC、MDA和ROS含量)上。低温伤害程度与低温温度、低温持续时间和回温幅度密切相关,0℃下7天和4℃下14天火龙果茎的膜透性显着上升,而8℃以上低温14天内不会显着提高茎的膜透性;经历5℃低温处理14天后,温度回升幅度越高,伤害程度越大,回升幅度达10℃以上,伤害明显,茎的膜透性和MDA含量显着上升。而上述低温和变温处理对干旱胁迫植株的伤害显着低于对照植株。这一效应可能是因为干旱处理显着提升了火龙果茎的Pro含量、APX酶活和ASA含量,显着降低了GSH和超氧阴离子含量。因此,干旱处理可提高火龙果茎的耐寒性,这与其提高了渗透调节物Pro和提高As A-GSH循环活性氧清除系统的活性有关。(5)冬季低温下,遮荫处理显着减少了茎的冷害症状,提升了火龙果植株的耐寒能力。与对照相比,遮荫处理提高了茎中叶绿素含量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促进茎中Pro和ASA积累,提高APX活性,降低超氧阴离子积累和膜脂过氧化产物MDA积累。(6)对1号(室温淋水)、2号(室温干旱)、3号(低温淋水)、4号(低温干旱)、5号(低温后回温淋水)和6号(低温后回温干旱)六个处理(每个处理包含三个生物学重复)的18个火龙果茎样品c DNA样品测序并组装,结果共获得187,530个转录本,88,568个unigenes,通过与8个数据库(Nr,GO,KEGG,COG,Swissprot,KOG,Pfam,egg NOG)进行比对,其中35,490个Unigene被注释。差异表达分析结果显示,共有11,340个Unigene差异表达,其中2号(常温干旱)与4号(低温干旱)、1号(常温对照)与3号(低温干旱)样品间差异表达基因最为丰富。大量unigenes富集在生物学过程中的‘response to stimulus’、‘biological regulation’和‘immune systemprocess’等途径。另外,我们对‘CBF’(8条unigenes)、‘NAC’(35条unigenes)、‘MYB’(66条unigenes)、‘DREB’(7条unigenes)、‘AP2’(10条unigenes)等逆境响应相关调节基因家族成员进行了表达模式聚类分析,并对筛选出的响应干旱和低温的关键成员进行了q PCR分析,结果表明,LTI、KIN、DREB-1、ERD-1和ERD-2基因可能在火龙果茎抗寒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而RD-2、APX-3和APX-4可能在火龙果茎抗旱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熊睿[3](2019)在《冬季夜间补光诱导火龙果开花的技术优化与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火龙果作为一类新兴水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愈受消费者喜爱。在植物生命周期中,开花作为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的标志,是适应季节变换的重要响应措施。火龙果作为长日照被子植物,定然也需要开花来进行发育阶段的转换。在我国,大多数火龙果花在5月至10月底开花。即使是地处独特的热带气候的海南岛,在11月份后,由于光照时间的不足,火龙果也不会开花了,严重制约了火龙果在冬季的产量。目前,生产上进行的补光措施虽然能够催花,但是缺乏理论支撑,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同时也造成了电力资源的浪费。同时,国内外对于拟南芥等模式植物的开花机制研究较多,但在火龙果这种新兴的热带植物中,其诱导开花的基因调控网络在国内外就鲜有研究。为了优化生产上火龙果冬季补光的策略以及初步探究诱导火龙果开花的调控网络。本论文展开了两个方面的研究。一方面以“金都一号”火龙果作为实验材料,通过统计三批不同时间点的开花数探究不同的光谱和补光时间对于火龙果开花的影响,得出最优的海南冬季火龙果补光措施。同时测定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和花青素的含量在不同的光谱和光照时间下是否有显着的变化,从而在宏观上对冬季诱导火龙果开花提供理论支撑。另一方面选取四个不同的火龙果阶段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并通过对比分析,筛选出与诱导开花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而后进行qPCR验证、组织特异性检测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后续深入研究火龙果开花相关的基因等分子机制的研究打下基础,同时为分子技术创造新的火龙果品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补光时间和光谱对诱导火龙果开花不仅主效应明显而且有着显着的交互作用。2月初至2月下旬,建议采用组合光15 W,补光时长至少5小时。2月下旬至3月上旬,建议采用组合光15 W,补光4小时。3月上旬到3月底,建议采用组合光15 W,补光3小时。2、补光时间和光谱对于火龙果可溶性糖含量的主效应不显着,交互效应也不显着。补光时间和光谱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主效应不显着,但是交互效应显着,在组合光补光2h下达到蛋白含量达到最低值。光谱对于花青素含量的有显着的主效应,在红光、组合光、蓝光的条件下均显着下降;补光时间对花青素的主效应不显着,交互作用也不显着。3、转录组原始数据经过过滤组装后得到68113个Unigene,总长度为60580077 bp,所有样品表达的基因有67394个。将Unigene与四大数据库进行比对后发现有注释的基因共有29959个。其中有29782(43.72%)个Unigene在Nr中获得功能注释,20716(30.41%)个Unigene在Swissprot数据库中获得功能注释。在KOG和KEGG中分别有 18088(26.55%)、11059(16.23%)个 Unigene 获得功能注释。4、对不同组间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分析,发现主要集中在membrane、catalytic activity、transport activity、metabolic process 和 single-organism transport 上。接着进行KEGG pathway 分析,发现 NL-VS-LO 的 DEGs 主要集中在 Plant hormone signal transduction(ko04075)和 Circadian rhythm-plant(ko04712);其他组间的 DEGs主要集中在 Metabolic pathways(ko01100)、Biosynthesis of secondary metabolites(ko01 110)和 Starch and sucrose metabolism(ko00500)上。5、通过转录组数据筛选出ATP合成和蔗糖合成酶相关的基因,挑选了生长素、茉莉酸、油菜素类固醇和赤霉素等激素途径相关的基因。找出了 CO、FT的同源基因和circadian clock相关的基因,找到了编码CDF、MADS-box和TCP对于开花比较重要的转录因子的基因。6、将上述具有代表性的基因挑选出表达量较高的32个基因进行qRT-PCR验证,表明转录水平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相符。并从中挑选出CDF-3 like,CO-15like,FT,TCP14,和编码 agamous-like MADS-box protein AGL12 的基因进行组织特异性检测,表明在茎、花、果的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部位都有表达。7、通过本次研究筛选出的差异表达基因以及参考相关文献整理出一部分诱导火龙果开花的调控网络图,为后续深入探究火龙果开花代谢通路提供研究思路。

闫臻[4](2018)在《火龙果淹水胁迫的生理生化与基因差异表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火龙果(Hylocereus undatus)是一种营养丰富,富含多种有益物质的仙人掌科量天尺属植物。海南地区因其光照与气候条件的优势,尤为适宜火龙果的种植,然而每年的5月至11月是海南地区台风多发的季节,而台风等因素会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进而导致土壤含水量增高,当含水量超过田间持水量时就会造成火龙果的淹水胁迫,影响火龙果的正常生长发育,不利于火龙果生产。因此,本研究以火龙果品种“台湾大红”为遗传材料,一方面对其进行淹水胁迫处理,在不同的淹水时间取样,测定与淹水胁迫相关的SOD活性、P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脯氨酸含量、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等7项生理生化指标以及其形态学指标,进行不同淹水胁迫不同时长的样品之间的差异比较及动态分析,探索淹水胁迫对火龙果的宏观影响;另一方面运用新一代高通量RNA-Seq测序技术进行转录组测序,构建不同淹水时长样品的数字表达谱,通过生物信息学的分析比较研究,筛选出与淹水胁迫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克隆对淹水胁迫响应相关的重要基因,探究火龙果对淹水胁迫响应的调控机制。研究结果如下:1、火龙果苗的不定根在胁迫0~10 d显着变短,须根在淹水胁迫30 d时明显减少;侧茎在胁迫30~40 d开始出现褶皱,发生萎蔫;主茎基部在胁迫30~40d开始出现病斑,40~50 d开始腐烂,表明火龙果扦插苗对淹水胁迫有一定的耐受性,淹水生境对火龙果产生的影响最先作用于其根系。2、淹水胁迫后,火龙果的SOD活性、POD活性、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Pro含量显着增加,叶绿素含量基本保持不变,根系活力显着降低,表明火龙果能够通过调节其体内某些生理物质来抵御逆境对其产生的影响,增强火龙果对淹水胁迫的抗性。3、通过RNA-Seq测序,未经淹水胁迫处理的火龙果根系样本CK1、CK2、CK3淹水胁迫3 h后的火龙果根系样本FR1、FR2、FR3分别获得的clean reads条数为66469530(89.15%)、66858484(89.59%)、66364154(88.87%)、66947570(89.70%)、66976684(89.73%)、63525616(89.59%)条。经组装、聚类去冗余后分别获得26466、25983、25780、26331、29186、23138 个 Unigenes,分别占 50.20%,49.29%,48.90%,49.95%,55.36%,43.89%。其平均长度为 731.26 bp,N50 为 1792。4、通过与 Nr、Nt、GO、KOG、KEGG、SwissPprot 和 InterPro 七大数据库比对上的 Unigene 数分别为 71.43%,46.00%,41.03%,57.00%,53.43%,48.55%,61.37%。其中,被七大数据库中所有数据库注释上的Unigene总数及比例分别为11357和21.54%。被七大数据库中任意一个数据库注释上的Unigene总数及比例分别为39239和74.43%。在Nr、KOG、KEGG、SwissProt以及InterPro五大数据库中均被注释到的有19763个Unigene基因。比对KOG数据库得25个功能组,涉及一般功能预测的蛋白数量最多,涉及信号传导机制的次之;与GO数据库比对,其功能分布主要富集于新陈代谢途径和催化活性。5、将FR组与CK组的基因的表达量进行差异比较分析,当差异倍数为2时,共有1481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925个基因上调,556个基因下调;当所选取的基因表达量差异倍数为3时,共有96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637个基因上调,328个基因下调;当基因表达量差异倍数为4时,共有535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379个基因上调,156个基因下调,其功能大多集中于糖代谢、氮代谢、乙醇代谢等方面。此外,一些能够编码转录因子以及一些与激素相关的基因在不同处理间的表达量差异也较为明显。6、通过FR组与CK组火龙果中的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可知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代谢途径中的single-organism metabolic process和催化活性中的pyruvate decarboxylase activity、thiamine pyrophosphate binding 等方面。通过差异表达基因pathway富集分析,可知差异表达基因富集在phenylalanine代谢,stilbenoid、diarylheptanoid and gingerol 生物合成、ubiquinone and other terpenoid-quinone 生物合成等途径,与能量代谢、氨基酸生物合成、乙烯代谢、ROS代谢等代谢途径、次生代谢物合成以及与衰老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数较多,表明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很有可能与植物淹水胁迫下的应答机制有关。7、据预测,具有编码TF能力的Unigene有1600个,其中MYB、MYB-related、WRKY、AP2-EREBP、bHLH家族的转录因子较多,分别为190、149、100、125、117个,NAC和C3H家族的TF分别为70和88个。当差异表达基因的差异倍数为4时,差异表达基因中编码WRKY、MADS、bHLH、AP2-EREBP等TF的基因数较多,这些TF可能参与了火龙果应对淹水逆境所形成的调控网络。8、结合相关报道、生理指标数据以及KEGG数据库分析结果,挑选出26个可能与淹水胁迫相关的酶的Unigenes进行qRT-PCR验证,结果表明测序结果与预测结果相符,并挑选出 Glucose-6-phosphateisomerase、Ribosome-bindingATPaseYchF、Ethylene-responsive transcription factor 1B、Ethylene receptor 2、Ethylene insensitive 3、Cytochrome P450 87A3、LRR receptor-like serine/threonine-protein kinase FLS2、Squalene synthetase、WRKY transcription factor 3等可能对淹水胁迫敏感的基因准备进行深入挖掘与研究。9、选取了 Unigene15627A11和CL2218.ContiglA11两个在植物淹水胁迫中表达差异较为显着的,且与淹水胁迫密切相关的基因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以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戴俊,田丽波,朱朝华,王萌,谢昌平,商桑,陈志晟[5](2018)在《火龙果嫁接繁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提高火龙果的抗逆性和繁殖效率,缩短生长发育时间,对火龙果的平接、靠接、楔接3种嫁接方法进行了比较;同时利用筛选出的楔接法,以红肉火龙果为接穗,比较了3种砧木的嫁接成活率;以地方白肉火龙果为砧木,比较了‘台湾大红’、‘红水晶’、‘蜜宝’红肉火龙果品种为接穗时的嫁接成活率。结果表明:楔接法的嫁接成活率最高,为56.67%,抽梢率最多,为16.67%;白肉火龙果、三角柱、仙人掌做砧木的嫁接成活率差异显着,以三角柱为砧木的嫁接成活率最好,为60.00%;3种不同品种的红肉火龙果作接穗的嫁接成活率比较中,以‘台湾大红’成活率最高,为63.33%。在生产上可以‘台湾大红’火龙果做接穗,三角柱做砧木,采用楔接法进行嫁接。

吴琳[6](2016)在《火龙果种质资源评价及繁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了更好的评价和创新利用火龙果种质资源,本研究采用SCoT和ISSR两种分子标记对36份火龙果种质资源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其中的红肉、白肉和粉红肉三种火龙果种质资源进行了形态学鉴定评价;并进行了扦插繁育和种子发芽方面的试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改良的微量CTAB法,建立适合火龙果种质资源的基因组DNA提取方法。2.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分别建立了适用于火龙果种质资源的ISSR和SCoT分子标记的两套反应体系。①SCoT-PCR扩增反应体系,单因素试验初步筛选出来的结果:模板DNA 30ng、引物浓度0.60 μmol·L-1、dNTP 0.20 mmol·L-1、TaqDNA聚合酶1.50 U。正交试验筛选出的最佳体系:DNA 30ng、引物浓度0.55 μmol·L-1、dNTP 0.2 mmol·L-1、TaqDNA聚合酶2.0 U。②ISSR-PCR扩增反应体系,单因素试验初步筛选出来的结果:模板DNA 40ng、引物浓度0.60 μmol·L-1、dNTP浓度0.55 μmol·L-1、TaqDNA聚合酶2.50U,正交试验筛选出的最佳体系:DNA 50ng、引物浓度0.55 μmol·L-1、dNTP 0.6 mmol·L-1、TaqDNA聚合酶2.5 U。3.建立了适用火龙果SCoT-PCR扩增反应的反应程序:95℃预变性5 min;95℃变性40s,50℃退火40s,72℃延伸1 min:共38个循环;最后72℃再延伸10 min。4.两种分子标记分别筛选出12条引物对36份火龙果进行扩增,SCoT-PCR扩增后共获得扩增位点,156个;123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百分率达到78.85%,平均每个引物能产生13个扩增位点,平均多态位点有10.25个,遗传相似系数位于0.50-0.91之间。ISSR-PCR扩增后共获得扩增位点,174个;141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百分率达到81.03%,平均每个引物能产生14.5个扩增位点,平均多态位点有11.75个。36个火龙果品种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44-0.95之间。综合两个标记的扩增结果混合聚类得出,供试材料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值在0.47-0.92之间。在遗传系数为0.47水平处,可以将仙人掌和35个中越火龙果品种区分开。在遗传系数为0.665处,36份资源除了仙人掌外,被分成了两大类,21份广西境内火龙果品种和14份越南境内火龙果品种。5.对三种不同肉色火龙果种质资源进行形态学鉴定评价和描述。①越南种质资源的茎色均为墨绿色,枝条边缘为浅黄色,茎刺颜色大多都是综色和深棕色;广西境内的种质资源,除了白肉品种黑金刚枝条边缘为浅黄色,其他样品基本没有边缘线,茎刺颜色主要为浅棕色和浅黄色。②3种不同肉色火龙果的花粉均为近球形的三沟单粒花粉,花粉沟长未达两端,表面纹饰为瘤状雕纹,雕纹为明显的圈状颗粒和圆锥形颗粒不均匀分布组成。③红肉火龙果、白肉火龙果和粉肉火龙果花被片边缘分别为全缘红色、无色和尖端部分红色。④红肉火龙果果实近球形,果皮为深紫红色,鳞片大部分为深紫红色,鳞片边缘略为褐色;白肉火龙果果实卵圆形,果皮为淡紫红色,鳞片大部分为淡紫红色,鳞片最尖端和边缘均为绿色;粉肉火龙果果实卵形,果皮为紫红色,鳞片大部分为绿色,鳞片边缘为褐色,苞片靠尖端部分为褐色。6.对不同营养土配方的火龙果扦插繁殖试验表明:综合分析初期插条的生根、根系的生长情况、扦插的成活率、生根率、插条抽梢的总数和平均抽梢长度等指标,筛选出基质D处理(田园土:椰糠:草木灰=4.5:4.5:1)的配制为火龙果扦插的最佳基质。7.以玫红肉火龙果、粉红肉火龙果、紫红肉火龙果、白肉火龙果4种火龙果种子为试验材料,进行火龙果种子萌发特性比较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果肉颜色火龙果的种子萌发率不同。不同浸种时间,萌发率也不同。紫红肉火龙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活力指数最大,粉红肉火龙果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活力指数最小。四种不同果肉颜色火龙果种子的最佳浸种时间分别是:玫红肉火龙果种子,24 h;粉肉火龙果种子,36h;紫红肉火龙果种子,为36 h;白肉火龙果种子,36 h。

陈铭斯[7](2016)在《钦州市火龙果产业现状及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钦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具有发展火龙果产业得天独厚的自然和地理优势,近年来该产业发展迅猛,种植面积、产量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在发展过程出现的一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钦州市火龙果产业的发展。因此,对钦州火龙果产业发展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本论文采用查阅文献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钦州市火龙果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系统研究,明确了钦州市火龙果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采取的策略。本文研究结果如下:钦州市火龙果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宣传不到位导致群众对火龙果产业认识不深,开发积极性不高;农户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来,影响了火龙果产业的种植规模;资金投入不足,技术落后导致育苗相对滞后;生产技术普及率低;流通环节薄弱,市场动态信息不灵;受传统经济意识的制约,品牌意识不强:产业化经营程度低、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落后。钦州火龙果产业发展的对策:(一)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典型带动:采用多种手段宣传种植火龙果的经济效益,建立火龙果示范点,加大招商引资的宣传力度;(二)搞活土地流转机制,提高种植的组织化程度:加大对相关法律的宣传,建立完善的保障制度,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建立火龙果农户合作社;(三)大力发展育种工作:采用先进的育种技术,加大育种科研项目的资金投入;(四)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农民生产水平:采用互联网等平台宣传火龙果种植技术,举办种植技术培训班,召开田间博览会;(五)加强流通服务,促进销售渠道畅通:举办火龙果种植成果展,组建生产和销售的联合体,扩展销售渠道,建设农产品物流基地,建设水果批发市场和相应的销售信息平台;(六)加强品牌建设,扩大钦州火龙果知名度: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建立火龙果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加大品牌的宣传力度,引导龙头企业开展产品质量认证;(七)加强标准建设,实施标准化生产:发挥政府部门的职能作用,发挥龙头企业的信息和资金优势,发挥龙头企业的技术优势;(八)大力发展火龙果深加工加强与资金和技术实力雄厚的公司合作,建立商品化处理中心,引进先进设备生产更多副产品,加大对重点产品的开发力度。

郑运锋[8](2015)在《火龙果溃疡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室内防治初步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由于火龙果产业快速发展种植区域集中成片,火龙果病害急剧蔓延,不易控制。在对广东省惠州市火龙果基地进行系统调查后,发现火龙果植株已经受到多种病原菌的侵染,严重影响了火龙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对从该基地采集的火龙果感病枝条进行病原菌鉴定,分离获得12株真菌,并根据柯赫氏法则原理鉴定其致病性,发现其中2株致病力较强,然后进行ITS序列鉴定,证明为新暗色柱节孢菌(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引发火龙果产生溃疡病。感病初期病斑呈淡绿色,严重感病的枝条和果实侵染部位有灰白色凸起,最后茎和果溃疡坏死。研究结果如下:(1)该病原菌在PDA培养基中初期菌丝为无色,后期菌丝变灰褐色,有三种类型的孢子:节孢子、厚垣孢子和分生孢子。新暗色柱节孢菌的最适生长pH为4-6,过酸和碱性环境下菌的生长速率显着下降。光照强度及光照时间长短不是该病原菌生长的主要因素。(2)通过20种化学试剂对火龙果溃疡病菌菌丝的抑制作用的分析,其中异菌脲、嘧环.咯菌腈、杜邦可杀得叁仟、咪鲜胺、氟硅唑、春雷霉素这6种杀菌剂对该病原菌有非常好的抑制作用,低浓度时的抑菌率达到90%以上。可以认为这些是防治溃疡病的有效杀菌剂。同时本文也对生防菌进行了初步研究,通过平板对峙实验可以得知从香蕉根系与根际中分离得到的生防菌6号、8号、KC-L能够控制火龙果溃疡病菌株菌丝的生长。(3)将溃疡病菌接种到8种不同的火龙果品种健康枝条上,发现“黄肉”品种对溃疡病菌的抗性最强。对火龙果溃疡病的防治以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消灭侵染原,选育抗病品种。(4)不同地区的病原菌致病力存在较大的差异,将从广州、惠东、海南及广西4个地方分离的病原菌接种到健康植株上,发现从海南地区采集的病原菌致病力最强,其次是湛江地区的病原菌致病力稍弱,广州地区采集的病原菌的致病力最弱。(5)果实的采后贮存是果实采摘后必须进行的工作。本研究对四种保鲜剂的效果进行了初探,发现在用柑橘保鲜剂处理的感染溃疡病的火龙果果实,贮存过程果实的呼吸强度、果实的失重率、果实的细胞膜相对透性都显着低于其他3个保鲜剂处理的果实,从这3项指标出发,柑橘保鲜剂可以阻断火龙果溃疡病菌在运输贮存过程中的传播。

刘继伟[9](2015)在《北京地区日光温室火龙果引种栽培试验研究》文中提出火龙果属于仙人掌科量天尺属和蛇鞭柱属的热带植物,上个世纪引入我国南方地区栽培,其果实风味独特、营养价值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喜欢。本研究将火龙果跨生态区引种到北京地区,通过日光温室火龙果引种栽培试验,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通过对北京日光温室环境调查发现,北京地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504小时,年最低气温为7.4℃,而深圳为5℃。北京地区日光温室能够满足火龙果对环境条件的要求。2.通过试验观察,引入的三个品种中,光明红花期较早,表现最好,单果重最大,可达920g。3.通过对三个品种进行自花授粉和交叉授粉研究发现,普通白肉火龙果异花和自花授粉坐果率均为100%,光明白只有使用普通白肉火龙果的花粉授粉时才能正常坐果。光明红的自花授粉坐果率为70%,且单果重小。表明,温室引种火龙果需注意品种搭配。此外,研究发现利用2,4—二氯苯氧乙酸处理火龙果,普通白肉火龙果及光明白都不能坐果,而光明红的坐果率仅为10%,且所结果实的明显偏小,不具有食用价值,表明,该药剂不适宜在北京温室栽培条件下使用。4.采用肉质茎作为插穗底部时,长度为15cm和20cm的插穗成活率分别为66.7%和86.7%;采用木质化节间作为插穗底部时,插穗长度达到15cm以上时成活率为100%,这表明,木质化节间比较适宜作为插穗的底部。若选用肉质茎作为插穗,插穗长度应在20cm以为宜。5.北京地区日光温室栽培火龙果每667m2产量可达3500Kg以上,较适宜在北京地区进行推广。

黄斌龙[10](2015)在《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容器苗生长及生理过程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卷荚相思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速生常绿乔木树种,对其轻型基质容器苗的研究的扩大及推广种植具有重要意义。以泥炭土、锯屑、珍珠岩和稻壳炭为基本因子材料,采用单形重心混料试验方法,设计了不同的14种轻基质配比并以半轻型育苗基质和常规育苗基质为两个对照组,研究了不同基质配方对卷荚相思容器苗生长、生理生化以及营养元素等方面的影响,通过多重比较、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筛选出适宜的卷荚相思容器苗基质配方,为卷荚相思树种的栽培推广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基质配方的理化性质有较大的差异。各理化性质指标为:轻型基质的容重为0.23-0.38 g·cm-3,均小于两个对照组(CK1为0.85 g·cm-3和CK2为0.47g·cm-3);总孔隙度为23.66%-77.46%,其中K3(20%泥炭土+80%锯屑)、K13(46%泥炭土+27%锯屑+27%稻壳炭)总孔隙度小于两个对照组;pH值为5.29-6.28,其中K8(20%泥炭土+40%珍珠岩+40%锯屑)、K13(46%泥炭土+27%锯屑+27%稻壳炭)的pH值小于5.5;EC值为0.47-1.03 mS·cm-1,K9(20%泥炭土+40%珍珠岩+40%稻壳炭)的EC值小于0.5 mS·cm-1;碱解氮1.04-3.34 g·kg-1;速效钾0.27-1.44 g·kg-1;速效磷0.08-1.14 g·kg-1。综合得出K1(100%泥炭土)、K6(60%泥炭土+40%锯屑)基质配方的理化性质表现优良。2.育苗基质对卷荚相思生长期内苗高和地径研究结果表明,K1(100%泥炭土)、K6(60%泥炭土+40%锯屑)、K11(46%泥炭土+27%珍珠岩+27%锯屑)、K13(46%泥炭土+27%锯屑+27%稻壳炭)基质配方的卷荚相思容器苗在整个生长期内表现良好,总体上都优于对照组(CK1(10%松表土+70%黄心土+10%肥土+10%火烧土)和CK2(34%营养土+33%锯屑+33%稻壳炭)),是卷荚相思容器苗生长促进型的轻型基质配方。K2(20%泥炭土+80%珍珠岩)、K4(20%泥炭土+80%稻壳炭)、K8(20%泥炭土+40%珍珠岩+40%锯屑)、K9(20%泥炭土+40%珍珠岩+40%稻壳炭)基质配方的卷荚相思容器苗表现较差,且均低于对照组,是卷荚相思容器苗生长抑制型轻型基质配方。经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基质配方对卷积相思容器苗苗高、地径两两之间大部分差异显着。3.基质配比对卷荚相思营养元素的研究得出,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容器苗体内各元素含量的影响相对比较复杂,对于卷荚相思叶片和根N、P、K元素含量的影响较大,卷荚相思容器苗K元素的含量分布叶片大于根,并且都比栽培基质中K的含量高。而N、P元素的含量分布叶片小于根,并且都比栽培基质中N、P的含量少;K5(60%泥炭土+40%珍珠岩)、K6(60%泥炭土+40%锯屑)、CKl(10%松表土+70%黄心土+10%肥土+10%火烧土)基质配方的卷荚相思容器苗的N、P、K元素的含量较高,说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和抗逆性等方面表现良好,而K2(20%泥炭土+80%珍珠岩)、K14(20%泥炭土+27%珍珠岩+27%锯屑+26%稻壳炭)的表现较差。不同配比基质对其他元素的影响较小。4.通过育苗基质对卷荚相思形态和生理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卷荚相思容器苗苗高、地径、生物量、质量指数和根系构型指标等差异显着。从生长指标和苗木质量指标来看,K1(100%泥炭土)、K6(60%泥炭土+40%锯屑)、K13(46%泥炭土+27%锯屑+27%稻壳炭)基质配方的卷荚相思容器苗生长表现良好,苗木质量较高,且均高与两个对照组(CKl(10%松表土+70%黄心土+10%肥土+10%火烧土)和CK2(34%营养土+33%锯屑+33%稻壳炭)),是促进型卷荚相思容器苗轻型基质配方。K2(20%泥炭土+80%珍珠岩)、K4(20%泥炭土+80%稻壳炭)、K9(20%泥炭土+40%珍珠岩+40%稻壳炭)基质配方的卷荚相思容器苗生长表现较差,苗木质量较低,是抑制型卷荚相思容器苗轻型基质配方。5.对卷荚相思容器苗各项生长、生理指标、矿质元素之间相关性分析,得出生长指标苗高、地径、质量指数等呈现极显着正相关,其他各指标有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生理指标根系活力、SOD活性、CAT活性、Fv/Fm、可溶性糖之间呈现极显着相关性;矿质元素中Ca、Mg、Fe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说明三种元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而P与Ca、Mg、Fe之间呈负相关,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拮抗作用。通过主成分分析对生长指标、生理指标及矿质元素中具有代表性的因子进行综合分析评价,苗高、地径、生物量、根系活力、Fv/Fm、SOD活性、N、K、Ca、Mg可以作为评价卷荚相思容器苗的主要指标,得出K1(100%泥炭土)、K6(60%泥炭土+40%锯屑)及K13(46%泥炭土+27%锯屑+27%稻壳炭)基质配方的卷荚相思容器苗苗木质量较好,而K2(20%泥炭土+80%珍珠岩)、K4(20%泥炭土+80%稻壳炭)、K9(20%泥炭土+40%珍珠岩+40%稻壳炭)及K12(46%泥炭土+27%珍珠岩+27%稻壳炭)基质配方的卷荚相思容器苗苗木质量较差。

二、激素处理对红肉火龙果插条抽梢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激素处理对红肉火龙果插条抽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油茶插穗制备对扦插生根及苗木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油茶研究概括
    1.2 油茶利用价值
    1.3 扦插繁殖研究现状
        1.3.1 扦插基质对生根的影响
        1.3.2 扦插季节对生根的影响
        1.3.3 外源激素处理对生根的影响
        1.3.4 插穗处理方法对生根的影响
        1.3.5 插穗年龄对生根的影响
        1.3.6 插穗部位对生根的影响
        1.3.7 插穗粗细程度与长短规格对生根的影响
        1.3.8 扦插繁殖解剖学研究
        1.3.9 营养物质含量对生根的影响
        1.3.10 扦插生根过程中酶活性的研究
        1.3.11 扦插生根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研究
        1.3.12 扦插苗偏根现象的研究
    1.4 研究背景与意义
    1.5 研究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夏季扦插试验
        2.1.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2.1.2 扦插方法
        2.1.3 插后管理
    2.2 秋季扦插试验
        2.2.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2.2.2 扦插方法
        2.2.3 插后管理
    2.3 扦插苗生理生化指标测定方法
        2.3.1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2.3.2 淀粉含量测定
        2.3.3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2.3.4 叶绿素含量测定
        2.3.5 根系活力测定
        2.3.6 POD活性测定
        2.3.7 SOD活性测定
        2.3.8 根系生长情况观测
    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夏季扦插试验结果
    3.1 油茶夏季扦插生根情况
        3.1.1 夏季扦插生根过程
        3.1.2 夏季扦插生根分析
    3.2 扦插苗可溶性糖含量比较
    3.3 扦插苗淀粉含量比较
    3.4 扦插苗可溶性蛋白含量比较
    3.5 扦插苗叶绿素含量比较
    3.6 扦插苗根系活力比较
    3.7 扦插苗POD活性比较
    3.8 扦插苗SOD活性比较
4 秋季扦插试验结果
    4.1 油茶秋季扦插生根情况
        4.1.1 秋季扦插生根过程
        4.1.2 秋季扦插生根分析
    4.2 扦插苗可溶性糖含量比较
    4.3 扦插苗淀粉含量比较
    4.4 扦插苗可溶性蛋白含量比较
    4.5 扦插苗叶绿素含量比较
    4.6 扦插苗根系活力比较
    4.7 扦插苗POD活性比较
    4.8 扦插苗SOD活性比较
5 讨论
    5.1 插穗制备对油茶扦插生根的影响
        5.1.1 插穗制备对夏季扦插生根的影响
        5.1.2 插穗制备对秋季扦插生根的影响
        5.1.3 扦插时期对生根率的影响
        5.1.4 扦插时期对偏根的影响
    5.2 插穗制备对扦插苗生理状况的影响
        5.2.1 插穗制备对扦插苗营养物质含量的影响
        5.2.2 插穗制备对扦插苗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2.3 插穗制备对扦插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5.2.4 插穗制备对扦插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5.3 插穗制备对扦插苗的综合影响
6 结论
7 创新点与展望
    7.1 创新点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2)火龙果碳同化特点及其对干旱和低温逆境响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及英汉对照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植物碳同化途径特点
        1.2.1 CAM代谢途径的鉴定
        1.2.2 C3/CAM代谢转换形态结构变化
        1.2.3 C3/CAM代谢转换亚细胞结构变化
        1.2.4 C3/CAM代谢转换中PEPC等关键酶变化研究
        1.2.5 C3/CAM代谢转换中碳水化合物和有机酸含量变化研究
        1.2.6 CAM植物的光合碳同化途径对环境变化的响应
    1.3 干旱对植物的影响和植物抗逆性反应
        1.3.1 干旱胁迫下植物的水分状态
        1.3.2 干旱胁迫与植物中渗透调节
        1.3.3 细胞膜受损和发生膜质过氧化作用
        1.3.4 抗氧化酶活性增强
        1.3.5 光合作用能力减弱
        1.3.6 植物形态解剖特征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1.3.7 ABA对干旱的响应
        1.3.8 植物响应干旱胁迫的分子机制
        1.3.9 火龙果在干旱胁迫下的适应性
    1.4 低温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1.4.1 低温胁迫对膜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1.4.2 低温胁迫对ROS发生及抗氧化酶系统的影响
        1.4.3 低温胁迫对植物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1.4.4 植物体内含水量与抗寒性
    1.5 火龙果对低温的响应
    1.6 抗性互作
    1.7 低温与光的协同伤害
    1.8 逆境胁迫的转录组学研究
    1.9 研究目的及意义
    1.10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火龙果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碳素代谢特点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干旱对火龙果茎的生物学指标影响
        2.3.2 干旱对火龙果生理生化效应影响
        2.3.3 干旱对火龙果茎解剖结构的影响
    2.4 小结
第3章 干旱对火龙果耐寒性的影响及相关机理探索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冬季自然低温胁迫下干旱处理对火龙果的生理影响
        3.3.2 冷库人工低温及升温处理对火龙果盆栽苗的影响
        3.3.3 低温处理后不同回温对火龙果盆栽苗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光照影响低温胁迫对火龙果茎的伤害效应
    4.1 前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冬季低温下遮荫对火龙果苗伤害观察
        4.3.2 遮荫对火龙果茎中叶绿素组分的影响
        4.3.3 遮荫对火龙果茎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4.3.4 遮荫对火龙果茎中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4.3.5 遮荫对火龙果茎中自由基含量的影响
        4.3.6 遮荫对火龙果茎中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4.3.7 遮荫对火龙果茎中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4 小结
第5章 干旱提高火龙果耐寒性的转录组学研究初探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
        5.2.2 实验处理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3.1 cDNA文库建立和转录组测序
        5.3.2 序列组装
        5.3.3 基因注释与分类
        5.3.4 差异基因的表达情况分析
        5.3.5 差异基因富集分析
        5.3.6 干旱胁迫及低温胁迫响应相关基因筛选和表达模式聚类分析
        5.3.7 干旱和低温响应基因的qPCR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全文讨论与结论
    6.1 全文讨论
        6.1.1 土壤干旱对植物火龙果水分状态及生长量的影响
        6.1.2 干旱对火龙果茎组织结构的影响
        6.1.3 干旱对火龙果光合生理和碳同化的影响
        6.1.4 干旱对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6.1.5 低温对火龙果伤害与低温程度、暴露时间及低温后回温幅度有关
        6.1.6 火龙果对低温的适应性生理变化
        6.1.7 干旱胁迫可增强火龙果的耐寒性
        6.1.8 遮荫对火龙果耐寒性的影响
        6.1.9 Illumina测序序列的组装及功能注释与分类
        6.1.10 抗逆相关基因在火龙果茎中的表达分析
    6.2 结论
    6.3 创新之处
    6.4 存在问题及后续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3)冬季夜间补光诱导火龙果开花的技术优化与分子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火龙果研究进展
        1.1.1 火龙果概况
        1.1.2 火龙果生态适应及生理特点
        1.1.3 火龙果授粉及繁育特性
        1.1.4 火龙果营养及功能性研究
    1.2 植物开花的研究进展
        1.2.1 植物开花生理和形态研究
        1.2.2 植物开花的组学研究进展
    1.3 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1.3.1 转录组学介绍概况
        1.3.2 转录组学在植物中的应用
    1.4 荧光定量技术
        1.4.1 荧光定量技术的概况
        1.4.2 qPCR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技术路线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和生长条件
    2.2 实验设计
    2.3 实验仪器与试剂
        2.3.1 主要设备仪器
        2.3.2 主要试剂
        2.3.3 分子克隆的主要试剂盒
    2.4 火龙果补光处理的生理指标的测定
        2.4.1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2.4.2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2.4.3 花青素含量的测定
    2.5 样品准备和转录组测序
        2.5.1 实验流程
        2.5.2 生物信息学分析流程
        2.5.3 测序数据质控
        2.5.4 De novo组装
        2.5.5 Unigene总体表达量统计
        2.5.6 Unigene的基本功能注释
        2.5.7 Unigene的高级功能注释
    2.6 火龙果总RNA提取与检测
        2.6.1 RNA提取步骤
        2.6.2 RNA质量检测
    2.7 实时荧光定量PCR
        2.7.1 qPCR引物设计
        2.7.2 cDNA第一链的合成
        2.7.3 基因定量分析
    2.8 CDF和CO基因的克隆与表达载体构建
        2.8.1 基因的PCR扩增和胶回收
        2.8.2 pMD-19T的连接和转化
        2.8.3 阳性克隆鉴定
        2.8.4 质粒DNA提取及鉴定
        2.8.5 PGBKT7和重组T载的双酶切和连接
        2.8.6 转化和质粒提取
    2.9 CDF的互作蛋白初步筛选
    2.10 CDF和CO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火龙果补光后的开花数目观测
        3.1.1 不同的补光条件对第一批火龙果成花的影响
        3.1.2 不同的补光条件对第二批火龙果成花的影响
        3.1.3 不同的补光条件对第三批火龙果成花的影响
    3.2 火龙果补光后的生理指标的测定
        3.2.1 不同补光条件下的可溶性糖含量的差异
        3.2.2 不同补光条件下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差异
        3.2.3 不同补光条件下花青素含量的差异
    3.3 火龙果转录组测序结果与分析
        3.3.1 测序质量评估
        3.3.2 组装质量结果
        3.3.3 四大数据库比对统计
        3.3.4 总体KOG和GO分类统计
        3.3.5 转录因子分析
        3.3.6 样品重复性检验和主成分分析
        3.3.7 差异表达基因的统计
        3.3.8 差异表达基因的GO注释
        3.3.9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分析
    3.4 火龙果开花相关的差异基因的筛选与分析
        3.4.1 在诱导开花过程中与能量代谢相关的基因
        3.4.2 激素与信号转导相关的基因
        3.4.3 CO和FT及其他直接调控开花相关的基因
        3.4.4 调控开花相关的转录因子
        3.4.5 qPCR验证
        3.4.6 组织特异性表达
    3.5 CO和CDF克隆与表达载体构建
        3.5.1 基因的克隆
        3.5.2 BD表达载体的构建
    3.6 CDF的互作蛋白初步筛选
        3.6.1 pGBKT7-CDF自激活检测
        3.6.2 酵母接合效果
        3.6.3 四缺筛选效果
        3.6.4 菌落PCR产物测序
    3.7 CDF和CO的生物信息学预测
        3.7.1 Unigene0026114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7.2 Unigene0027129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 讨论
    4.1 诱导火龙果开花的补光条件的探索
    4.2 诱导火龙果开花进程中生理差异
    4.3 诱导火龙果开花进程中差异表达基因的探究
        4.3.1 涉及到能量途径的DEGs探究
        4.3.2 激素相关的DEGs探究
        4.3.3 直接调控火龙果开花的基因分析
        4.3.4 调控火龙果开花的转录因子
    4.4 关键基因的克隆和互作蛋白的初步筛选
    4.5 火龙果开花的部分调控通路
5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表
附录
致谢

(4)火龙果淹水胁迫的生理生化与基因差异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火龙果的研究现状
        1.1.1 火龙果概况
        1.1.2 火龙果繁育及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1.1.3 火龙果营养及功能性物质提取纯化的研究进展
        1.1.4 火龙果生理生化特性研究进展
    1.2 植物淹水胁迫的研究进展
        1.2.1 植物淹水胁迫下的形态学研究
        1.2.2 植物淹水胁迫的生理学机制研究
        1.2.3 植物淹水胁迫的组学研究进展
    1.3 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1.3.1 转录组学概论
        1.3.2 转录组学技术在植物逆境研究中的应用
        1.3.3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概述
    1.4 荧光定量技术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1.5.1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5.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 主要仪器设备
        2.2.2 主要试剂
        2.2.3 分子克隆与试剂盒
    2.3 火龙果淹水胁迫相关指标测定
        2.3.1 形态特征测定
        2.3.2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2.3.3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2.3.4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2.3.5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2.3.6 叶绿素含量测定
        2.3.7 脯氨酸(Pro)含量测定
        2.3.8 根系活力测定
    2.4 淹水胁迫火龙果的转录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分析
        2.4.1 淹水胁迫火龙果的转录组测序流程
        2.4.2 转录组测序数据过滤
        2.4.3 De novo组装
        2.4.4 Unigene功能注释
        2.4.5 Unigene的深入研究
        2.4.6 差异表达基因的深入研究
    2.5 火龙果根系总RNA提取与检测
        2.5.1 火龙果根系总RNA提取步骤
        2.5.2 火龙果根系总RNA质量检测
    2.6 实时荧光定量PCR
        2.6.1 qPCR引物设计
        2.6.2 cDNA第一链合成
        2.6.3 qRT-PCR检测基因表达量
    2.7 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7.1 差异表达基因开放阅读框ORF的确定
        2.7.2 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淹水胁迫火龙果形态和生理指标分析
        3.1.1 形态学比较分析
        3.1.2 生理指标比较分析
    3.2 淹水胁迫火龙果转录组测序结果及分析
        3.2.1 组装质量分析
        3.2.2 De novo组装结果分析
        3.2.3 Unigene的功能注释
        3.2.4 Unigene的深入研究
        3.2.5 差异表达基因(DEG)的检测及分析
    3.3 火龙果淹水胁迫相关基因的筛选及表达分析
        3.3.1 火龙果根系总RNA提取及检测
        3.3.2 火龙果淹水胁迫相关基因的筛选
        3.3.3 火龙果淹水胁迫相关基因的qRT-PCR验证
    3.4 火龙果淹水胁迫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4.1 Unigene15627_All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3.4.2 CL2218.Contig1_All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4 讨论
    4.1 火龙果淹水胁迫下的形态适应机制
    4.2 火龙果淹水胁迫下的生理变化
    4.3 RNA-Seq数据的可靠性探讨
    4.4 淹水胁迫相关代谢通路探究
    4.5 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的思路探究
    4.6 火龙果总RNA提取方法的优化
    4.7 火龙果淹水胁迫研究的现实意义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火龙果嫁接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2.1 嫁接方法
        1.2.2 试验设计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嫁接方法的比较
    2.2 不同砧木嫁接的成活率比较
    2.3 不同红肉火龙果品种嫁接成活率的比较
3 结论与讨论

(6)火龙果种质资源评价及繁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及符号说明
1 前言
    1.1 果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1.1 果树种质资源在形态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1.1.2 果树种质资源在孢粉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1.1.3 果树种质资源在细胞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1.1.4 果树种质资源在分子标记方面的研究进展
    1.2 火龙果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1.3 火龙果主要繁殖技术概述
    1.4 火龙果种子萌发研究进展
    1.5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ISSR分子标记方法和SCoT分子标记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实验试剂
        2.1.4 火龙果模板DNA的提取
        2.1.5 火龙果DNA的浓度和质量检测
        2.1.6 SCoT-PCR反应程序及扩增体系的建立
        2.1.7 ISSR-PCR反应程序及扩增体系的建立
    2.2 形态学评价分析
        2.2.1 实验材料
        2.2.2 试验器材
        2.2.3 实验内容
        2.2.4 实验方法
    2.3 三种不同果肉颜色火龙果重要形状评价
        2.3.1 花粉评价
        2.3.2 花生物学评价
        2.3.3 果实评价
    2.4 扦插繁育
        2.4.1 试验材料
        2.4.2 插条处理
        2.4.3 插床设计
        2.4.4 扦插时间和方法
        2.4.5 苗床管理
        2.4.6 调查统计
    2.5 不同果肉颜色火龙果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2.5.1 材料
        2.5.2 试验方法
        2.5.3 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火龙果DNA
        3.1.1 火龙果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3.2 SCoT分子标记
        3.2.1 SCo-PCR扩增体系的建立
        3.2.2 SCo-PCR反应程序的优化
        3.2.3 SCoT分子标记引物选用与筛选
        3.2.4 SCoT分子标记引物退火温度的确定
        3.2.5 SCoT-PCR扩增结果及分析
    3.3 ISSR分子标记
        3.3.1 ISSR-PCR扩增体系的建立
        3.3.2 ISSR分子标记引物选用与筛选
        3.3.3 ISSR分子标记引物退火温度的确定
        3.3.4 ISSR-PCR扩增结果及分析
        3.3.5 SCoT-PCR和ISSR-PCR综合聚类结果分析
    3.4 中越火龙果种质资源的形态学评价分析
        3.4.1 中越不同品种火龙果枝条性状统计分析
        3.4.2 中越火龙枝条刺座特征分析
    3.5 三种主要果肉颜色火龙果生物学评价分析
        3.5.1 花粉电镜观察分析
        3.5.2 花形态观察描述
        3.5.3 果实形态描述
    3.6 扦插繁育结果分析
        3.6.1 不同基质对白肉火龙果扦插的影响
        3.6.2 不同基质对红肉火龙果扦插的影响
        3.6.3 不同基质对粉肉火龙果扦插的影响
    3.7 不同果肉颜色火龙果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3.7.1 不同果肉颜色火龙果种子发芽率比较
        3.7.2 不同果肉颜色火龙果种子发芽势比较
        3.7.3 不同果肉颜色火龙果品系种子活力指数比较
        3.7.4 不同浸种时间对火龙果种子萌发的影响
        3.7.5 不同浸种时间对火龙果种子活力指数的影响
4 讨论
    4.1 火龙果DNA的提取
    4.2 SCoT-PCR和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
    4.3 SCoT和ISSR分子标记
    4.4 三种不同肉色颜色火龙果植株形态学评价
    4.5 三种不同肉色火龙果花果生物学评价
    4.6 火龙果扦插繁育
    4.7 不同果肉颜色火龙果种子萌发特性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专利情况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科研、学生活动等情况

(7)钦州市火龙果产业现状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授粉技术的研究
        1.2.2 引种栽培技术的研究
        1.2.3 苗木繁殖技术研究
        1.2.4 新品种选育研究
        1.2.5 贮藏保鲜研究
        1.2.6 产品加工研究
        1.2.7 成分及价值研究
        1.2.8 色素提取研究
        1.2.9 病虫害研究
        1.2.10 适应生长温度研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思路及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
第2章 国内外火龙果产业发展状况
    2.1 国外火龙果分布及种植状况
    2.2 我国火龙果产业分布及状况
    2.3 广西火龙果产业分布及现状
第3章 钦州市火龙果产业发展现状
    3.1 钦州市农业生产现状
    3.2 钦州市火龙果产业现状
    3.3 钦州市火龙果产业发展优势
        3.3.1 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
        3.3.2 相对丰富的土地资源及劳动力资源
        3.3.3 区位优势
        3.3.4 市场优势
        3.3.5 政策优势
第4章 钦州市火龙果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4.1 群众对火龙果产业认识不深,开发积极性不高
    4.2 土地落实难,影响了产业规模的扩大
    4.3 火龙果育苗相对滞后
    4.4 生产技术普及率低
    4.5 流通环节薄弱,信息渠道不畅通
    4.6 品牌意识不强
    4.7 标准化建设落后
第5章 促进钦州市火龙果产业发展的对策
    5.1 加大宣传力度,注重典型带动
    5.2 搞活土地流转机制,提高种植的组织化程度
    5.3 大力发展育种工作
    5.4 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农民生产水平
    5.5 加强流通服务,促进销售渠道畅通
    5.6 加强品牌建设,扩大钦州火龙果知名度
    5.7 加强标准建设,实施标准化生产
    5.8 大力发展火龙果深加工
    5.9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8)火龙果溃疡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室内防治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火龙果研究现状
        1.1.1 火龙果种植
        1.1.2 火龙果营养成分及其深加工
        1.1.3 火龙果病害及防控研究
    1.2 植物病原菌互作
    1.3 国内外水果采后保鲜技术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惠东地区火龙果病害调查及病原物的鉴定方法
        3.2.2 火龙果溃疡病菌室内特性研究方法
        3.2.3 数据整理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惠东地区火龙果病害调查及病原物的鉴定
        4.1.1 田间采样调查结果分析
        4.1.2 田间采样样本病原菌分离
        4.1.3 分离的菌株回接鉴定
        4.1.4 病原菌分子鉴定结果
        4.1.5 火龙果溃疡病菌孢子早期发育过程分析
    4.2 火龙果溃疡病菌室内特性研究结果分析
        4.2.1 不同品种火龙果对火龙果溃疡病菌的抗病性评价结果分析
        4.2.2 不同pH对火龙果溃疡病菌菌株的生长影响结果分析
        4.2.3 光照对火龙果溃疡病菌株的生长的影响
        4.2.4 不同化学试剂对火龙果溃疡病实验室抑菌结果与分析
        4.2.5 生防菌抑制火龙果溃疡病菌结果与分析
        4.2.6 广州、惠东、海南、广西四个地方真菌的致病性大小分析
        4.2.7 五种保鲜剂对感染火龙果溃疡病菌果实贮存过程中几项生理指标的影响分析
5 讨论
6 结论
7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北京地区日光温室火龙果引种栽培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引言
    1.1 火龙果概述
        1.1.1 火龙果起源
        1.1.2 营养价值
        1.1.3 生物学特性
        1.1.4 对环境条件要求
        1.1.5 品种分类
    1.2 北京地区自然条件分析
        1.2.1 北京地区栽培现状
        1.2.2 北京地区气候特点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引言
    2.1 日光温室栽培环境条件对比试验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2 不同品种物候期及经济性状研究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3 不同品种间授粉对坐果率的影响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法
    2.4 不同插穗类型及长度对定植成活率的影响
        2.4.1 试验地点及材料
        2.4.2 方法
        2.4.3 扦插苗管理
        2.4.4 调查统计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日光温室环境条件
        3.1.1 日光温室光照条件
        3.1.2 日光温室温度条件
        3.1.3 其它环境条件分析对比
    3.2 不同品种物候期的观察
    3.3 不同品种的经济及生物学性状观察
        3.3.1 单果重
        3.3.2 可溶性固形物含量
        3.3.3 裂果率
    3.4 不同花粉源对坐果率的影响
    3.5 不同插穗类型与长度对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3.5.1 结果
        3.5.2 分析
    3.6 日光温室火龙果栽培技术总结
        3.6.1 定植时期
        3.6.2 栽培方式
        3.6.3 定植前的准备
        3.6.4 品种选择
        3.6.5 定植后的管理
        3.6.6 病虫害防治
    3.7 日光温室栽培火龙果的优势
        3.7.1 环境条件可控
        3.7.2 果实品质好
        3.7.3 可实现绿色果品生产
        3.7.4 适宜多元化开发增值
    3.8 日光温室栽培火龙果效益分析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讨论
        4.1.1 日光温室栽培环境条件
        4.1.2 引种时的品种选择
        4.1.3 不同插穗类型与长度对扦插成活率的影响
    4.2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容器苗生长及生理过程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卷荚相思研究概况
    1.2 容器苗研究进展
    1.3 苗木质量评价的研究进展
        1.3.1 苗木质量评价和质量定义
        1.3.2 苗木质量评价方法及发展状况
    1.4 育苗基质概况
        1.4.1 基质的物理化学特性研究
        1.4.2 基质的分类及筛选
    1.5 混料设计研究概况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2 试验材料准备
    2.3 试验设计
    2.4 指标测定
        2.4.1 基质理化性质测定方法
        2.4.2 卷荚相思形态指标和生理指标测定方法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基质配方的理化性质
        3.1.1 不同基质配方的物理性质
        3.1.2 不同基质配方的化学性质
    3.2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影响
        3.2.1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苗高的影响
        3.2.2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地径的影响
        3.2.3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生长的影响
        3.2.4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生物量的影响
        3.2.5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根系的影响
    3.3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酶活的影响
        3.3.1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SOD活性的影响
        3.3.2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POD活性的影响
        3.3.3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CAT活性的影响
        3.3.4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MDA含量的影响
    3.4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4.1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初始荧光F0的影响
        3.4.2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最大荧光产量Fm的影响
        3.4.3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可变荧光Fv的影响
        3.4.4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的影响
    3.5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养分元素吸收的影响
        3.5.1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K含量的影响
        3.5.2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Fe含量的影响
        3.5.3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Ca含量的影响
        3.5.4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Mg含量的影响
        3.5.5 不同基质对卷英相思Al含量的影响
        3.5.6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N含量的影响
        3.5.7 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P含量的影响
    3.6 相关性分析
        3.6.1 卷荚相思容器苗生长指标之间相关性
        3.6.2 卷荚相思容器苗生理指标之间相关性
        3.6.3 卷荚相思容器苗矿质元素之间相关性
    3.7 主成分分析
        3.7.1 各生长特性指标主成分分析
        3.7.2 各生理特性指标主成分分析
        3.7.3 各矿质元素主成分分析
        3.7.4 综合主成分分析
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激素处理对红肉火龙果插条抽梢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油茶插穗制备对扦插生根及苗木质量的影响[D]. 曾建亮.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
  • [2]火龙果碳同化特点及其对干旱和低温逆境响应的研究[D]. 王荔. 华南农业大学, 2019(02)
  • [3]冬季夜间补光诱导火龙果开花的技术优化与分子调控机制研究[D]. 熊睿. 海南大学, 2019
  • [4]火龙果淹水胁迫的生理生化与基因差异表达研究[D]. 闫臻. 海南大学, 2018(06)
  • [5]火龙果嫁接繁殖技术研究[J]. 戴俊,田丽波,朱朝华,王萌,谢昌平,商桑,陈志晟. 热带农业科学, 2018(02)
  • [6]火龙果种质资源评价及繁育研究[D]. 吴琳. 广西大学, 2016(02)
  • [7]钦州市火龙果产业现状及发展研究[D]. 陈铭斯. 广西大学, 2016(02)
  • [8]火龙果溃疡病菌生物学特性及室内防治初步研究[D]. 郑运锋. 四川农业大学, 2015(07)
  • [9]北京地区日光温室火龙果引种栽培试验研究[D]. 刘继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1)
  • [10]不同基质对卷荚相思容器苗生长及生理过程的影响[D]. 黄斌龙.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激素处理对红肉火龙果扦插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