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私人教师备忘录

中国私人教师备忘录

一、中国民办教师备忘录(论文文献综述)

邓桃[1](2021)在《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教育情怀生成机制研究 ——基于贵州Q县两位乡村教师生活史的比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潘纾[2](2021)在《一个民办初中思政课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文中指出

何声钟,余芳,向绪伟,俞王毛[3](2019)在《江西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四十年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40年来,江西省基础教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并实现基本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协调发展,民族教育特色鲜明,特殊教育规范有序,学校办学条件显着改善,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迈上了新台阶。

唐绮颖[4](2019)在《龙溪专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形成席卷全国的高潮,至1978年后才逐渐收尾,是建国后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深远的一场群众运动。这场运动不但改变了一代青年的人生道路,还涉及到亿万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是我国发展史上一大重要事件。本文以龙溪专区的知识青年为个案,主要着眼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上山下乡运动,从知青下乡前的社会动员与心态分析,下乡时的政府安置与生产生活,返城后的就业安置与问题解决等诸多方面,对该群体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探究,以期还原特定历史情境下龙溪专区知识青年的心境与行为,为填补本区域知青史研究的空白、把握福建省乃至全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整体走势做出贡献。

周礼梅[5](2019)在《他们为何要离开 ——民办学校教师流失原因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民办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教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民办教育的不断发展,一些问题也慢慢显现。民办学校教师的高频率以及大比例流失,已经成为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办学校教师的流失原因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复杂化。民办学校教师流失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与竞争力,已经成为民办学校可持续发展中不得不解决的问题。论文运用参与性观察法、问卷调查法和深度访谈法等方法,以N民办学校为个案,研究了民办学校教师流失的原因。教师流失总体情况方面:在类型上,N学校的教师流失主要有三种类型:离校型、转行型和转岗型;在规模上,近4年,学校平均每年流失教师15人,占学校教师总数的12%;在基本特征上,教师离职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工作7-8年的骨干教师离职率最高;女教师离职率高于男教师;更多的离职教师去了更好的民办或公办学校。N学校教师流失有四大原因:一是“工资待遇”原因。这是一个带有主观性的客观因素,所谓工资少,既有其客观标准,又是相对于“需求、付出与其他机会”而言的。二是“学校管理”原因。这是一个具有特殊性的普遍因素,与公办学校不同,N学校在管理上强度和压力更大,人际关系偏复杂、顾客的重要性胜于教师,人文关怀不足。三是“体制差异”原因。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引发变动的因素,突出表现为薪酬保障和发展机遇方面的差异。四是与民办学校性质甚至与学校本身无关的因素。一些教师因个人自由、教育市场机遇的变化、子女的教育、个人发展的考虑等原因而选择离开。聚焦教师流失原因的呈现与分析,论文致力于在“现象认识”和“变革行为选择”两个方面作出新的理解。就现象认识而言,研究认为,民办学校教师流失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必然的现象、复杂的现象和相对可控的现象。就变革行为选择而言,研究主张,学校只能“改变可以改变的”,政府要“改变学校不能改变的”,教师也要“积极寻找积极因素”。

陈晨[6](2018)在《云南民办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 ——基于与普通公办大学比较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民办大学作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截至2016年,云南省共有民办的本科院校9所,专科8所,总量达到17所,占云南省高校总数的29.85%,在校教师一万余人约占云南高校教师的五分之一,由此可见,民办高校已经成为云南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为云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做出了自身的贡献。但是,作为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的保障,民办高校教师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民办高校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一直不高,导致其教师队伍存在流动频繁、工作积极性偏低,新老教师衔接不足等现实问题。本研究在查阅大量论文的基础上,以云南省民办高校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结合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差异性分析,找出影响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的主要因素,并挖掘云南民办高校教师满意度不高的原因。就针对云南民办高校的现状,本文通过与公办院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对比的视角,来解决民办高校发展的实际问题。运用行为事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来筛选可能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维度,使用相关数据处理统计软件确定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各个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对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分析比较。结合人口统计变量进行差异性分析,明确各影响因素的作用效果。最终,本文得得出如下结论:一、民办学院教师工作满意度和公办学院教师工作满意度有明显的差异,民办学院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平均值要低于公办学院。二、民办学院与公办学院从“学校管理”、“工作环境”、“工作回报”“工作本身”与公办学院比较有显着差异,“人际关系”两者之间没有显着差异,两所学校教师对“人际关系”“工作本身”“学校管理”“工作环境”“工作回报”五个维度的满意度呈递减趋势,其中“工作回报”两所学校呈现的均值均低于一般水平。三、人口统计因素的性别、婚姻状况、年龄、学历等为变量,对民办学院和公办学院教师工作满意度有不同差异的影响,在参加工作时间、在学校服务时长、学科、是否为云南籍等方面,则没有表现出较大差异。

陈栋[7](2017)在《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俐侏人”是世居于云南省临沧市的一个彝族支系。在其长期对外封闭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族群独特而又相对独立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系统。通过对相关历史和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并结合在田野调查过程中对俐侏本土文化研究人员进行的深度访谈和对俐侏本土文物进行的归集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俐侏人的族群渊源、地域分布和人口流动等社会情况,以及俐侎人的民间信仰、节庆礼仪、生活方式、族群语言等文化特征。由于自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俐侏社会的封闭状况逐渐被打破并进入急剧变化期,因此很多社会矛盾如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等开始凸显。俐侎地区的学校教育正是在这种区域社会变迁和族群存续困境的大背景下,得以大力推进和整体变革的。通过对俐侏地区的十余所学校进行参与式观察,对相关教师、学生、教育管理人员和其他社会人士进行深度访谈,可以发现俐侎地区学校复刻了国家教育的普遍模式并鲜有区域和民族特色,具有维稳和支边的地方性意义。而俐侎地方教育中的本土课程和地方知识等本土化努力均行动迟缓且权力微弱。俐侎地区学校教育的内容及形式通过俐侏学生和学校教师为载体,向俐侏人的社会生活渗透;同时俐侏社会中的组织型和个体型力量,又对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俐侏地区学校的整体发展产生支持和制约作用。镶嵌于俐侎社会场域中的教育场域自在且自为地与周遭社会环境进行规则和资源的互换与对流。俐侎族群的早恋早婚、懒散宽松的文化习性和害羞腼腆、实用实际等心理习性,与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本匮乏等知识因素、打工潮和精准扶贫等时代因素、外向型和去民族化等教育体制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了俐侏学生的教育成就。在俐侎族群文化场域与惯习的作用下,绝大多数俐侎学生得到了家庭、社会对他们教育成就获得方面的纵容与护佑,而这种文化机制恰恰形成了一个社会闭环,维持了俐侏族群的人口和文化的再生产。在空间、时间和意义上都已深埋入俐侎族群生活场域的国家教育体制,通过在这个民族、边疆、农村三重边缘化的区域社会中,传播和制造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等意识形态共识,从而达成维稳和接轨的功能。少数俐侏学生在结构化的教育及社会环境中,通过身份、行为和观念三个维度上的微权力运作,利用和转化了家庭、学校的各种规则与资本,达成了对族群传统社会、文化和心理结构的抵制与反哺,迎合了主流价值观和教育成就体系的偏好,取得了较好的教育成就,并与其他学生一起推动了区域社会变迁。基于以上调查分析,并对研究者在田野和书斋中的双向建构过程进行反思,可以尝试构建一种中层理论意义上的区域教育社会学。

蒋福超[8](2017)在《泥土与皇粮:王庄乡村教师生活史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教育现代性的发展遭遇共时性存在的掣肘:前现代的阴影一直存在,后现代的文化趁虚而入,与现代性文化相互交织、芜杂。研究者所进行的古今中西范畴的教育现代性比较,忽视了人的生存秩序问题这一时代的生存在体性悲剧问题,而从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哲学视角去探究乡村教师的日常生活史,可以为探究教育现代性发展的解困之路提供一个可能之路。在现实境遇上,同质化的乡村共同体被打破,经济导向的发展让乡村日趋陷入市场逻辑,现代性的乡村文化内里尚未形成,这为思考乡村教师在问题乡村中的所为、何以为、如何为提供了清晰的社会背景。同时,通过记叙论者与父亲两代乡村教师的生活史,继而去思考其他乡村教师在传统与现代交替处的安身立命问题,论者力图将学术使命与重大的现实社会主题相结合,适应当下乡村教师研究中的质性研究的趋势,聚焦于王庄这一小型社区,将微观研究与整体历史背景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数位王庄乡村教师的生活史,本研究最终力图解决这一问题,即乡村教师如何在农村这一场域内生活的?它的生存境遇、生存哲学是什么?这一探究在研究对象上,涉及一明一暗两条线(明线是王校长,暗线是其他教师),在研究维度上涉及纵横两个方向:纵向是乡村教师与乡土社会、国家的关系,而横向是以知识、道德、私人生活(以精神生活为内核)等这些构成人生归属(以身份认同为内核)和意义世界的问题为维度。全文以现代性下的国家-社会理论为理论工具来逐步展开。在知识构成上,王庄乡村教师异化并匮乏的本土知识、动员式的政治知识、半吊子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以及相互掣肘的知识关联,让王庄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陷入悖论式的误区;在知识价值上,乡村教师在乡村权力网中处于很尴尬的位置,既没有因知识而获得地位,也没有因能代表国家发声而被有所敬重,知识让乡村教师与乡村社会、与乡村政治区隔开来,他们往往成为底层社会反抗权力、表达对社会不满的替罪羊。知识是营生的手段,却在营生中成了自己生活的目的,更糟糕的是,知识成了自我反动的手段,也成就了疏离自己生活的目的。乡村教师的专业化过程忽视了以上乡村教师知识的现状和泥土特征,造成了身份认同的危机,我们需要回到每个乡村教师的生活经验,从精神气质的内里找到乡村教师知识现代性转型的温差与温度。在道德体验上,圈子与面子共同构成了王庄乡村教师生存的地理空间和精神空间。从基于人伦的圈子到基于经济、权势、实利性、实用性的圈子的变化,王庄乡村教师在乡民中的道德期许降低了,乡村教师成了“有文化的农民”,与其他人一起从道德的宗族约束中脱离开来,关于善的问题局限在了自己的私人世界和私人圈子。面子在当下乡村已经部分失去了约束力量,而乡村教师仍然信奉并坚守着这份传统,“半熟人社会”或“无主体熟人社会”下的乡村,一个人可以逃离这种道德的谴责,这对乡村教师造成巨大的精神冲击。此外,传统意义上抚慰乡村教师心灵的耕在乡土、读在乡校的文人精神气质及道德境界失却了内在的联系,两者之间发生了现代意义上的紧张感。另一方面,在道德实践中,王庄乡村教师一直在公与私之间游荡,或者是一种在国家思想动员下,放弃自我的宗教式献身,或者是一种麦克弗森所说的“占有性的个人主义”。在礼与孝上,乡村教师仍在努力维持着村庄的道德秩序,但从本质上来说,多数都属于前现代式的道德实践,并杂糅着现代社会的利益纠葛。在国家主导的共同体脱嵌与乡村共同体的破碎下,乡村教师面临着道德的孤独感和内心道德体验的紧张感和矛盾感。这种孤独与矛盾让乡村教师的道德体验变得虚无,更在自我解释上变得模糊不清。私人生活是乡村教师最本真的样态。在家庭(包括婚姻、家庭伦理、家庭空间)、信仰以及意义追求上,国家隐藏在教师的私人生活背后,变成乡村教师做人做事的“耳语者”。国家在全面退出农民私人生活,却在乡村教师的私人生活中逐渐占据了很大位置,同时,教师囿于自己的生活世界,与公共活动之间并没有连通,是一种无公共意识的“私人主义”。消失又存在的传统、存在又模糊的现代,拉扯撕裂着乡村教师的私人生活。国家、社会、个人在私人生活上的复杂关联让乡村教师深感焦灼,这一切让乡村教师的私人生活“被捕了”。乡村教师失去了支撑其生命意义的价值锚定,只能通过精神的自我修养来获得心灵安抚,这种“自我指涉性”的悖论式生活策略正是心灵失序的接受性选择。最终,对美好婚姻的渴望,成了乡村教师在困顿中最后的自我心理调适防御机制。作为结论与展望,论者最后从乡村教师生活的当下时代背景入手,描绘出在传统与现代张力下紧张的教师形象。这种紧张关系背后,揭示的是当今时代的世道人心从同构到异构的结构转换:从知识、道德、精神世界三者的圆融同一,统一和谐(人心即世道)到知识、道德、精神世界的异构,甚至冲突(人心失序)。乡村教师在知识、道德、私人生活(以精神世界为核)三个方面都表现出矛盾的身份认同,并且进一步而言,知识、道德、私人生活这三者之间,也存在着异构的关系,这种矛盾与撕裂,共同造成乡村教师身份认同的焦虑感。面对如此境遇,许多乡村教师或者成为不相信一切、善恶是非判断没有内在道德尺度的犬儒主义者,或者成为一个奉国家为偶像,将卑微的个体生命意义寄托到如洪流般的宏大民族命运中、融个人“自我”于共同的民族“自我”之中的国家主义者。乡村教师的发展从此就有了“反现代”的现代性特点:它与启蒙完全背道而驰,有着现代性的外在样貌,却没有现代性的精神内涵,有着自我颠覆的必然性。儒学具有安抚人心的功用,但要求贯通这种个体的心性修养与社会政治治理,己失去了社会结构存在条件。假如说西方的人心失序来自于启蒙所许诺的理性的破灭的话,中国当下的人心失序则在于没有将日常生活世界与非日常生活世界区分开来,在于理性的、非情感性的公共领域的缺失。重拾人心,还需要从人生活的政治性开始。乡村教师为代表的知识群体,可能在发展乡村政治现代性上,在塑造乡村共同体上,有着潜在的群体优势。首先,从教师个人来讲,需要发展自己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理性素养。其次,在学校内的空间维度上,乡村教师要创设学校共同体生活。再次,从村庄知识人不同群体的关系来看,要积极促成乡村知识人小共同体,继承并发展以村庄名人、村庄历史、村庄传说、民间故事、民谚俗语、礼节庆典、族谱庙宇等等各种各样的形式而存在的乡土文化,共同修补乡土记忆。最后,创设自由宽松的政治环境,允许和鼓励社会力量进入乡村,与乡村教师联合进行多元化的乡村实验。

李臣,高聪聪,吴秋连[9](2015)在《深圳市宝安区民办教育可持续协调发展调查研究(上)——研究设计与发展成效》文中指出为了了解深圳市宝安区民办教育发展的现状,本文采用如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编制了相关的问卷和访谈提纲,较为全面地收集了相关的数据,详实地分析了当宝安区民办教育的整体发展态势。从研究的结果来看,至今宝安区的民办教育已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具体表现为民办教育规模稳定发展、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不断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逐步提高等,为宝安区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汪曦[10](2015)在《农村教师补充政策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的不断推进,如何实现农村教师的有效补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湖北省七县(市)的问卷调查和深入的实地访谈,结合历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应用劳动力市场供求理论与政策评估理论,对农村教师补充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展开了实证研究。本文共包含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的导论部分,首先,以现实问题的导入引出本文研究的缘起,继而介绍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并对本文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其次,论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和述评;最后,对本研究的设计过程、方法选取以及结构安排进行介绍。第二部分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该部分阐述了农村教师补充政策有效性分析的理论支撑。农村教师补充与教师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息息相关,因而需要借助劳动力市场供求理论作为重要的理论依据;而对政策有效性进行系统分析则需要借助政策评估理论的分析框架和评估模型。第三部分为农村教师补充政策有效性的历史分析。论文对自1949年以来的农村教师补充政策演变历程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主要沿三条线索展开分析,一是分析各个时期农村教师补充政策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二是梳理主要的农村教师补充政策演变脉络,并对其演变规律进行分析;三是对各个时期农村教师补充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分析,并从中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以期为当前及今后的农村教师补充政策调整提供参考和借鉴。第四部分为农村教师补充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分别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出发,对农村教师补充政策的有效性展开系统分析。第四章是宏观层面的分析,主要考察农村教师补充政策的产出性结果,研究发现,农村教师队伍在规模和结构上得到了充实与改善,城乡教师交流也在实践中不断推进,但不容忽视的是,乡村教师引进的现实困境依然存在,教师流动的实际效果也需要进一步提高。第五章是微观层面的分析,主要通过教师的从教状态来反映农村教师补充政策的实际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特岗教师在从教意愿上反响较好,新教师的引进给农村教育带来了诸多积极的变化。但在另一方面,特岗教师在从教态度和从教稳定性上的表现明显不佳,从而影响了政策的实施效果。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主观因素是影响教师综合满意度的最主要因素,而工作负荷、本地适应性以及职业态度则是影响教师综合满意度的重要因素。第五部分为研究的基本结论和政策建议。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主要研究结论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提出了提升农村教师补充政策有效性的政策建议。本研究认为,要更好地提升农村教师补充政策的有效性。第一,应重视经济手段与非经济手段的综合运用,构建合理的乡村教师补偿机制,并将教师的长期引进与短期顶岗相结合;第二,应充分发挥代课教师的积极作用,拓展本土化的教师培养与补充渠道;第三,为提升现有政策的执行效果,应重视特岗教师婚姻问题,减轻特岗教师工作负担并完善教师培训体系;第四,应在健全相关保障制度,构建完善的教师交流评价机制上作进一步的努力。

二、中国民办教师备忘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民办教师备忘录(论文提纲范文)

(3)江西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四十年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学前教育
    (一)恢复与发展阶段
    (二)完善发展阶段
    (三)全面深化改革发展阶段
二、义务教育
    (一)义务教育的普及
        1.普及初等义务教育。
        2.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二)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
    (三)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高中教育
    (一)收缩调整阶段
    (二)巩固提高阶段
    (三)大力发展阶段
四、民族教育
五、特殊教育

(4)龙溪专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初起——潮涌下乡
    第一节 上山下乡运动的社会动员
    第二节 上山下乡运动前的心态分析
第二章 发展——安家落户
    第一节 知青下乡安置地点的选择
    第二节 知青下乡后的安置方式
    第三节 知青安置经费的补助和使用
第三章 高潮——适应图存
    第一节 适应艰苦的乡村生活
    第二节 食不果腹:知青吃饭问题
    第三节 同工不同酬:知青劳动问题
    第四节 无处栖身:知青住房问题
    第五节 命运多舛:女知青的艰难
    第六节 摆脱贫乏的精神生活
    第七节 扎根农村,努力作为
第四章 落幕——返城归根
    第一节 知青回城与就业安置
    第二节 遗留问题的解决
第五章 龙溪专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区域特色
    第一节 拥有全省人数最多的“老知青”群体
    第二节 拥有全省最大的华侨农场和一定数量的归侨知识青年
    第三节 知青下乡安置以地区内跨县安置为主,安置条件相对优越
第六章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他们为何要离开 ——民办学校教师流失原因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 基于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重要性
        (二) 基于民办学校教师流失的普遍性
        (三) 基于个人工作经历的思考
    二、研究意义
        (一) 实践意义
        (二) 理论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国内外文献综述
        1、民办学校教师流失现状的研究
        2、民办学校教师流失的原因分析
        3、民办学校教师流失的对策研究
        (二) 对既有文献的简评
    四、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目标
        (二) 研究内容
        (三) 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访谈法
        3、问卷调查法
第一章 N学校及其教师队伍概况
    一、学校概况
    二、N学校教师队伍概况
        (一) 总体规模
        (二) 队伍结构
        (三) 队伍现状
    三、N学校近四年教师流失概况
        (一) 流失类型
        (二) 流失规模
        (三) 总体特征
第二章 工资待遇:一个带有主观性的客观因素
    一、工资待遇低:不可否认的客观存在
        (一) 相比于需求:略显单薄的工资单
        (二) 相比于付出:太低的投入回报
        (三) 相比于培训机构:整体落后的工资待遇
    二、收入为什么这么低?
        (一) 几乎不涨的基本工资
        (二) 收入待遇的不平衡
        (三) 缺福利少保障
    三、正确看待工资收入:客观性与主观性
第三章 学校管理:一个具有特殊性的普遍因素
    一、区别于公办学校的特殊性
        (一) 高强度压力大
        (二) 复杂的人际关系
        (三) 顾客导向:先家长后教师
        (四) 人文关怀缺失
    二、普遍存在的管理问题:从N学校看起
        (一) 虚:形同虚设的学校架构
        (二) 急:急功近利的运营理念
        (三) 乱:乱象丛生的人事制度
        (四) 怠:懒散平庸的职能部门
    三、民办学校管理之痛:现实与理想的差距
第四章 体制差异:一个根深蒂固的变动因素
    一、为什么会有体制的差异?
    二、迥异的薪酬保障体制
    三、不同的个人发展机制
第五章 别有他因:与学校无关的相关因素
    一、无关乎其他:我只要自由
    二、教育不再囿于教室:教育市场格局的新变化
    三、别问理由:一切为了孩子
    四、激烈竞争下的思考:人生道路的抉择
第六章 思考与建议
    一、如何看待:正确的现象理解
    二、如何应对:可变量的分类施行
        (一) 改变可以改变的:学校要序而有爱
        (二) 改变学校不可以改变的:政府帮扶
        (三) 寻找积极因素:教师要认清自我
附录一: N学校在校教师工作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N学校离职教师访谈实录
附录三: N学校人事处负责人关于学校概况访谈实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6)云南民办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 ——基于与普通公办大学比较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理论研究意义
        1.1.2 实践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的及思路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思路
    1.4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
    2.1 工作满意度的定义
    2.2 工作满意度的理论基础
    2.3 工作满意度的测量方法
    2.4 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的构成
第三章 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量表的编制
    3.1 研究对象选择及研究方法
        3.1.1 研究对象选择
        3.1.2 研究方法
    3.2 编制问卷
        3.2.1 编制问卷的基础
        3.2.2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3.2.3 主成分分析
第四章 实证分析与讨论
    4.1 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总评状况分析比较
    4.2 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因素状况分析比较
    4.3 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因素中各问题状况分析比较
        4.3.1 学校管理因素的教师工作满意度
        4.3.2 工作本身因素的教师工作满意度
        4.3.3 工作环境因素的教师工作满意度
        4.3.4 人际关系因素的教师工作满意度
        4.3.5 工作回报因素的教师工作满意度
    4.4 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的人口统计变量分析比较
        4.4.1 以性别为变量的差异分析
        4.4.2 以年龄为变量的差异分析
        4.4.3 以婚姻为变量的差异分析
        4.4.4 以学历为变量的差异分析
        4.4.5 其它人口统计因素为变量的差异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落实政府职能、加强对民办高校教育发展的支持
        5.2.2 拓宽民办高校融资渠道、保障办学资金来源
        5.2.3 完善民办高校管理体制和内部管理
        5.2.4 建立健全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和薪酬激励体系
        5.2.5 重视教师队伍的文化素质建设多元文化
        5.2.6 疏通学校沟通渠道、推进管理的民主化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云南省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7)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缘由
    二、文献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五、主要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第一章 俐侎人的族群身份与生存状况
    第一节 俐侏人概况
        一、族群名称及其历史渊源
        二、族群地域分布情况
        三、族群人口发展及流动情况
    第二节 俐侎人的生存环境及其社会生活
        一、俐侎人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状态
        二、历史遭遇的地域投射:俐侎人的社会生活变迁
        三、俐侎人的总体教育状况
    第三节 现今俐侎人社会生活中所遭遇的主要困境
        一、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
        二、政策待遇的忽视问题
        三、独特文化的消亡问题
第二章 俐侎人的族群风俗与社会文化
    第一节 自然崇拜与万物有灵:俐侎人的民间信仰
        一、万物有灵:祭社林、田地、山神、畜神、龙洞等
        二、多神崇拜:祭家庙、土庙、石佛
        三、俐侎人的禁忌和习惯法
    第二节 家堂祭祀与族内融通:俐侎人的节庆礼仪
        一、“桑沼哩”:俐侎人的情人节
        二、火把节:俐侎人的“团圆节”
        三、春节和其他节日:对祖先的敬畏与祈求
    第三节 早婚内婚与葬祭以礼:俐侎人的婚丧嫁娶
        一、婚姻
        二、丧葬
        三、生育
    第四节 靠山吃山与自给自足:俐侎人的衣食住行
        一、一袭黑衣掩映下的风华:俐侎人的服饰文化
        二、靠山吃山的简约自然:俐侎人的饮食文化
        三、依山而居的大通房:俐侎人的建筑文化
        四、“交通基本靠走”:俐侎人的出行方式
    第五节 心口相传与自我强化:俐侎人的语言文化
        一、俐侎人的民族语言
        二、俐侎人的民歌小调
        三、俐侎人的民间故事
第三章 俐侎学生学校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复刻:国家教育的区域化写照
        一、学校日常教育结构
        二、教育管理活动结构
    第二节 守望:学校教育的地方性意义
        一、教育维稳
        二、教育支边
    第三节 洞察:地方教育的本土化努力
        一、教育场域中的本土课程
        二、学校场域中的地方知识
第四章 俐侎学生社会教育生活的田野调查
    第一节 嵌入与共变:社会场中的教育场域
        一、俐侎地区的社会发展与教育变革
        二、俐侎地区的社会力量的教育作为
    第二节 早婚与懒散:俐侏族群文化的教育影响
        一、早恋早婚:小登科压倒大登科
        二、懒散宽松:族群生活习性的教育制约
    第三节 害羞与实用:俐侎族群心理的教育影响
        一、害羞腼腆:封闭环境下的闭塞心理
        二、实用实际:打工潮的影响和追逐眼前利益
第五章 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社会学分析
    第一节 护佑与闭环:俐侏族群文化对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一、社会护佑: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学生的“放任自流”
        二、社会闭环:俐侎族群文化传统对族群再生产的维持
    第二节 维稳与接轨:教育体制对俐侎学生教育成就的影响
        一、维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结构化功能
        二、接轨:国家教育结构的同化与涵化作用
    第三节 抵制与反哺:俐侎学生在结构化环境中的微权力
        一、文化抵制:对族群传统社会结构的反抗与超越
        二、文化反哺:由俐侎学生推动的区域社会变迁
第六章 反思与奠基:从田野经验到迈向区域教育社会学
    第一节 走进田野:田野调查的初见与追索
        一、初入田野:满腔热诚和不知所措交织的旅程
        二、再访田野:灵活变通与随时跟进并存的探险
    第二节 形成文本:田野资料的处理与运用
        一、处理访谈资料:录音的整理、筛选和取用
        二、处理纸质文献:材料的归类、编码和提取
    第三节 未来之路:迈向一种“区域教育社会学”
        一、“区域教育社会学”何以可能
        二、区域教育社会学的田野经验
        三、区域教育社会学的实践反思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8)泥土与皇粮:王庄乡村教师生活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现代性语境下的乡村教师研究
    第一节 时代背景:教育现代性发展困境
        1. 共时存在:教育现代性的当下遭遇
        2. 无根的现代性:一场知识人的“循环”
        3. 政治哲学之于教育现代性
    第二节 现实境遇:村庄中的中国故事
        1. 公共的冷漠
        2. 主体的迷失
        3. 精神的荒芜
    第三节 我与父亲:两代乡村教师叙事
        1. 我的故事
        2. 父亲的故事
        3. 想研究什么
    第四节 文献综述与学术启发
        1. 乡村教师研究综述
        2. 研究趋势和拓展空间
第一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概念界定:乡村教师是谁?
        1. 乡村与农村
        2. 乡村教师与乡村士绅
    第二节 理论工具:现代性下的国家、社会与知识群体
        1. 国家中心
        2. 社会中心
        3. 国家限度理论
        4. 公民社会理论
    第三节 研究假设:经济人?文化人?
        1. 经济人与文化人的假设
        2. 生存论意义上的人
    第四节 研究方法:生活史与社会人类学的想象力
        1. 生活史与教师研究
        2. 生活史写作的想象力:描述与倾听
    第五节 田野点选择:为什么是王庄?
        1. 为什么是王庄?
        2. 如何进入王庄?
        3. 调查进展与困境
第二章 王庄素描
    第一节 地理人口
        1. 地理概述
        2. 院落类型
        3. 家族情况
    第二节 经济状况
        1. 经济来源
        2. 村庄与土地经济
    第三节 历史文化
        1. 村镇名人
        2. 消失的艺人、匠人
        3. 村庄故事传说
        4. 村庄谚语俗语
    第四节 教师群像
        1. 教师队伍的历史变化
        2. 主要人物人生经历梗概
        3. 必须要作出的说明
第三章 知识关怀
    第一节 知识构成
        1. 科学文化知识:边教边学呗
        2. 乡土知识:我们的世界太小了
        3. 政治知识:学校成了大杂烩了
    第二节 知识价值
        1. 知识崇信与反智主义:识字的人活泛vs恁老师能干么
        2. 知识的经济区隔:仨钱儿的不和俩钱儿的玩儿
        3. 知识的政治区隔:识字的人难缠啊
    第三节 知识:身份认同、精神气质与现代性
        1. 知识与身份认同
        2. 知识的精神气质与现代性问题
第四章 道德秩序
    第一节 道德想象
        1. 圈子与面子:要钱有钱,要势有势
        2. 耕与读:忠厚传家远,耕读继世长
    第二节 道德实践
        1. 公与私:有时觉得对不住这些村里孩儿
        2. 礼与孝:非得出个爪
    第三节 安于何处:共同体的迷失与乡村道德秩序
        1. 国家主导的共同体脱嵌与共同体的破碎
        2. 孤独与矛盾:乡村教师的道德现代性
第五章 私人生活
    第一节 家庭
        1. 感情:跟着咱也不容易
        2. 伦理:绝枝不绝长
        3. 空间布局:谁当家也不容易啊
    第二节 信仰与意义
        1. 消散的村庄信仰:谁还有那份心啊
        2. 信仰困境与危机:家里有病人,不得不信神
        3. 自我指涉的精神生活:你要爱你的寂寞
    第三节 被捕的私人生活
        1. 大喇叭:国家与教师私人生活
        2. 鸡冠花:教师个人意识的觉醒
        3. 被捕:乡村教师私人生活的撕裂
第六章 最后的乡村教师:知识人与村庄的未来
    第一节 现代与传统:紧张的教师
        1. 教师与他人:宗法权威与自觉理性、德性伦理与规范伦理
        2. 教师与自我:整体性与功能性、当下与未来
        3. 教师与社会:代言人与托管人、科层权力与专业权力
    第二节 泥土与皇粮:不和谐的乡村教师
        1. 世道人心:从同构到异构
        2. 身份认同:乡村教师的焦虑
        3. 生活策略:危险的虚无主义与国家主义
    第三节 最后的乡村教师:知识人与村庄的未来
        1. 向东向西?儒学与乡村现代性的发展
        2. 重拾人心:从人生活的政治性开始
        3. 乡村教师与乡村共同体的秩序与意义之路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9)深圳市宝安区民办教育可持续协调发展调查研究(上)——研究设计与发展成效(论文提纲范文)

1 课题研究设计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研究法
        1.2.2 问卷调查法
        1.2.3 访谈法
        1.2.4 案例研究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分析
2 发展成效
    2.1 办学效益明显, 缓解了学位需求与学位供给之间的矛盾
        2.1.1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2.1.2 扩容民办学校学位吸纳量, 缓解学位紧缺矛盾
        2.1.3 办学层次多样化, 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教育需求
    2.2 坚持规范化、优质化办学, 办学投入不断加大, 教育资源建设不断加强
        2.2.1 政府财政支持逐步进入民办教育
        2.2.2 举办者不断加强教育资源建设
        2.2.3 民办学校环境资源建设逐步推进
    2.3 民办学校师资结构日渐合理, 教师队伍建设较有成效
        2.3.1 师资结构和水平不断提高
        2.3.2 教师培训力度加大, 努力提升教师队伍教学水平和素养
        2.3.3 提高教师工资与福利待遇, 缓解教师生存与发展矛盾
    2.4 学校教育质量水平不断提高, 优质化、特色化教育日益加强
        2.4.1 学生学业成就不断取得突破
        2.4.2 加大特色化、优质化教育实践力度

(10)农村教师补充政策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村教师
        二、教师补充
        三、教师补充政策
        四、政策有效性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农村教师补充政策研究
        二、城乡教师流动研究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确定研究选题
        二、研究过程设计
        三、研究方法选取
        四、数据处理工具
    第六节 逻辑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逻辑思路
        二、结构安排
第二章 农村教师补充政策有效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供求理论
        一、供求理论
        二、教师劳动力市场
    第二节 政策评估理论
        一、现代评估理论的发展
        二、主要的评估模型及其选择
第三章 农村教师补充政策的历史沿革
    第一节 农村教师补充政策的演变历程
        一、改革开放前的农村教师补充政策演变
        二、改革开放之后的农村教师补充政策演变
    第二节 我国农村教师补充的主要方式
第四章 农村教师补充政策的有效性分析:宏观视角
    第一节 农村教师补充政策成效分析:规模视角
    第二节 农村教师补充政策成效分析:结构视角
        一、年龄结构
        二、学历结构
    第三节 农村教师补充政策成效分析:教师交流视角
    第四节 本章小结
        一、农村教师补充政策实施成果显着
        二、省级统筹意义凸显
        三、市场机制的作用仍待进一步彰显
第五章 农村教师补充政策的有效性分析:微观视角
    第一节 样本特征描述
        一、教师样本描述
        二、学校样本描述
    第二节 农村教师补充政策的实际效果分析
        一、教师从教意愿分析
        二、教师从教态度分析
        三、教师从教水平分析
        四、教师从教稳定性分析
    第三节 改善农村教师补充政策有效性的路径分析
        一、对政策有效性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二、回归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乡村教师工作的长期性与复杂性
        二、教师交流初具规模,但其效果趋于形式化
        三、特岗教师角色的矛盾性和多元性
        四、代课教师群体表现出良好的教学风貌
        五、主观因素是影响教师综合满意度的主要因素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多方并举推进农村地区教师补充
        二、拓宽教师来源渠道
        三、努力提升教师补充政策的执行效果
        四、完善教师流动配套制度建设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重要学术会议
致谢

四、中国民办教师备忘录(论文参考文献)

  • [1]民族地区乡村教师教育情怀生成机制研究 ——基于贵州Q县两位乡村教师生活史的比较分析[D]. 邓桃. 西南大学, 2021
  • [2]一个民办初中思政课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叙事研究[D]. 潘纾. 宁夏大学, 2021
  • [3]江西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四十年综述[J]. 何声钟,余芳,向绪伟,俞王毛. 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2019(04)
  • [4]龙溪专区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研究[D]. 唐绮颖.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5]他们为何要离开 ——民办学校教师流失原因的个案研究[D]. 周礼梅.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6]云南民办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 ——基于与普通公办大学比较的视角[D]. 陈晨. 昆明理工大学, 2018(01)
  • [7]大结构与微权力:俐侎学生教育生活与教育成就的田野研究[D]. 陈栋.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1)
  • [8]泥土与皇粮:王庄乡村教师生活史研究[D]. 蒋福超. 山东师范大学, 2017(01)
  • [9]深圳市宝安区民办教育可持续协调发展调查研究(上)——研究设计与发展成效[J]. 李臣,高聪聪,吴秋连.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02)
  • [10]农村教师补充政策有效性研究[D]. 汪曦. 华中师范大学, 2015(08)

标签:;  ;  ;  ;  

中国私人教师备忘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