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练福论·思弦》节选

王府《练福论·思弦》节选

一、王符着《潜夫论·思贤》节选(论文文献综述)

张馨尹[1](2016)在《《潜夫论》研究史述论》文中研究说明王符是东汉中后期着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以及进步的唯物主义者。虽然他性格耿直,不为世俗折腰,终其一生都是一介布衣,但是其人一心向学,刻苦钻研,隐居期间更是追慕往昔先贤立德立言的遗风,关注现实社会和民生疾苦,创作了《潜夫论》。作为王符的代表作,《潜夫论》是王符思想比较集中的体现,也是最主要的传达载体。《潜夫论》全文三十六篇,用朴实浑厚的语言,比喻、排比、多种修辞方式,引经据典,描写了王符对逐渐走向衰败的社会现实的思考,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伦理、法律、教育、哲学等方面,见解独到,指评时短,讨谪物情,是汉代经学的代表性作品,同时也是开启汉末社会批判思潮的先河之作,在中国古代思想史和哲学史的发展中都有较为重要的作用。《潜夫论》在成书之后,便开始在社会上流传,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被越来越多的文人学者关注并进行研究。本文即是以其研究史为着眼点,通过整理其研究史发展的过程,分析王符《潜夫论》研究的规律和其研究思想、研究方法的变化。本文的绪论部分首先对王符和《潜夫论》的相关研究状况做了说明,同时通过研究现状说明本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之后分析本文的写作重点和难点,并阐述研究方法。后面的章节主要是以时间为线索,对《潜夫论》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流传情况进行说明并附小结。第一章是先唐的《潜夫论》研究状况,分为东汉和魏晋南北朝两个部分。首先从当时的社会条件、学术环境和《潜夫论》的书籍性质三方面入手,分析了《潜夫论》在东汉后期并没有大规模流传的原因。之后以《后汉书·王充王符仲长统列传》为主,分析这一时期《潜夫论》流传的情况,并总结出这一阶段《潜夫论》的研究进程较为缓慢,关注度很低,仅有的文本收录作品还存在作者主观改动的现象。第二章的内容是《潜夫论》在唐宋时期的研究情况。这一时期是《潜夫论》流传发展过程中比较重要的时期,文章从书目着录、引用和文本辑录三方面介绍了这一阶段的主要情况,并通过论述得出在这一时期,随着学术的发展,文人学者对于《潜夫论》的关注度提高,引用量增多,流传范围更广,不过这一时期反映出《潜夫论》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还停留在简单的文本收录和特定语句的引用上,对于文本本身和文本思想的关注还很欠缺。第三章主要是对元明清时期的《潜夫论》研究状况做一总结和归纳,通过对这一时期书目着录、引用、书籍辑录、校勘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潜夫论》研究有较大发展,出现了全本和选本,并且有些书目开始进行圈点、注释,而且有一些非常好的校本出现。此时的研究思想,已经由最初节选式的引用发展为重视文本的还原,并且开始关注其中所表现的思想。研究方法也由直接引用材料到圈点、并引用别家说法加以注释。第四章主要说明近代以来的《潜夫论》研究,通过陈述近现代和当代两个阶段《潜夫论》的研究状况,说明这一时期的《潜夫论》研究进入到一个综合性全方位多角度的阶段,这也是目前为止最活跃、成果最为丰富的阶段,不仅重视了《潜夫论》在思想史的地位,并且学者们开始在现代的文化语境中发掘《潜夫论》的新内涵。结语部分,对《潜夫论》的研究状况做了总结,并且反思本文的不足。

袁子微[2](2016)在《樊樊山及其诗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樊增祥(1846-1931),字樊山,号云门,晚号天琴老人,湖北恩施人,光绪三年(1877)进士。他是清末民初中晚唐派诗人的代表,诗歌创作有三万首之多,在当时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力图以诗歌研究为基础,了解樊山生平并分析他如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探讨其丰富多彩的诗学实践,进而总结其诗学主张及诗史地位.本论文题为《樊樊山及其诗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题为“樊山生平及着述”,主要讨论樊山如何在一个武将世家中成长为文学家,其家族教育及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樊山的仕宦经历也是有迹可循的。早年幕府生涯奠定了仕宦基础,为官期间善於听讼,《樊山政书》是其从政期间的集大成着作。此外,重大历史事件对其仕途影响极深。庚子事变,樊山因接驾慈禧太后有功,自始仕途亨畅。後又因辛亥革命终结。樊山所着文集有六十余种,通过概括整理可知其着作的基本情况。第二章题为“樊山与诗社活动”,主要叙述了樊山一生参加的诗社。主要是青门萍社、超社、晚晴簃诗社、寒山诗钟社、梯园诗社等。樊山参加这些诗社不仅仅是兴趣使然,从中结交不少诗友,对诗艺的提高起到重要影响。本章重点讨论樊山在诗社中的地位及主要活动。第三章题为“樊山诗歌创作与师友”,樊山早年主张诗学百家,对古代先贤多有学习。入张之洞门下,受到南皮师“经济之翠”的影响,创作倾向严谨。後又受李慈铭影响,诗风转绮丽。樊山晚年因与易顺鼎频繁唱和,诗歌创作随意,诗风趋向拉杂鄙俚。不同的时段,不同的交往对象,都对樊山的诗风有重要影响。第四章题为“樊山诗歌分类研究”,将樊山诸多诗歌分类,并选择代表诗集、诗歌进行研究。樊山的诗歌创作以艳诗最有特色,也是留给後人印象最深刻的诗歌类型。樊山一生辗转多地,有不少属於描写旅途所见所感,即兴咏怀的纪行诗。另外,樊山还有反映时局动态、战火纷纭的战争诗,能体现其鉴赏水平和艺术眼光的题画诗。四大类别的诗歌各有特点,其中艳诗数量最多,最能代表樊山创作特色。第五章题为“樊山的诗学主张及诗学地位”,重点归纳了影响樊山一生的诗学观点,如“诗学百家”、崇尚“性灵说”等,进一步总结樊山在创作中用叠韵次韵、用僻典、用新名词的特点。通过归纳分类历代诸家的正反评价,说明了樊山在当时诗坛的重要地位和影响。结论是对樊山其人、其诗总结性的评论。附录一是对樊山《琴楼梦》小说的研究和辑夫,附录二主要辑佚了樊山的诗文。

蒋泽枫[3](2013)在《王符《潜夫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王符因《潜夫论》而闻名于世。据其好友的生卒年时间以及其拜见皇甫规的时间可以将其生卒年界定为生于公元80年左右,而卒于公元162年会见皇甫规以后。《潜夫论》并不是王符的唯一着作,《昭明文选》李善注中提及了王符《羽猎赋》一文,宋罗愿《尔雅翼》记载了王符画龙的“三停九似”之说,这表明王符应另有他作。王符的《潜夫论》是针对东汉中后期以来社会衰败景象有感而发之作,三十六篇陆续成文,全书在汉桓帝时期汇编成书。《潜夫论》在写作风格上,文章独立成篇,朴实浑厚,多据儒家经义立意,博采诸家经典、古语、俗语、故事,兼用比喻、排比、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写作态度谦虚谨慎,整体上体现出强烈的批判性。《潜夫论》文章写作格式上和全书整体结构布局上体现了王符的精心设计。在文章格式上总是先提出论题,继而从理论原则上说明论证,然后摘引时事,列举现象,进行批评,最后作出结论。《潜夫论》首、尾篇章的写作上,明显受《荀子》、《史记》、《汉书》的影响。全书划分为十卷明显受到《周易》数论的影响。全书的前后内容也体现出了由浅入深的特点,这同王符自身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关系。《潜夫论》成书之后便开始流传,魏晋南北朝时期特殊的社会状况致使《潜夫论》不显于世。唐、宋时期开始,至元、明、清时期,世人对于《潜夫论》的引用、辑录和研究的热度开始不断升温。从唐代《隋书·经籍志》开始,一些官修、私修的图书目录着作对《潜夫论》多有着录。《潜夫论》版本分为全本和选本两个部分。全本分宋、元、明、清四个部分,选本主要是后世相关书籍对《潜夫论》篇章的节选研究而成。本文选取宋本、元大德新刊本、明程荣《汉魏丛书》本、清汪继培笺本四种版本进行对校,从而考察各版本之间的异同。汪继培的校勘体现其精湛校勘功力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错误之处。《潜夫论》存在脱字、佚文的情况,从其他古籍的引文中辑录出可视为《潜夫论》佚文的文句共计八条。本文以内容提要的方式对《潜夫论》三十六篇文章内容进行了分析总结。《潜夫论》并不是三十六篇文章的简单汇编,而是在元气本原论的指导思想之下,以德治思想为治国宗旨而构建起来的儒家思想体系。《潜夫论》思想归属上的有儒家和杂家之分,究其主流思想,《潜夫论》仍归属于儒家一类。这种思想归属上的分歧同《潜夫论》的思想的博杂特点、着录学者的自身的学识水平、治学态度有直接关系。《潜夫论》体现出了三个方面的特点。其一,《潜夫论》思想的博杂性。形成这种博杂性原因有三,第一,王符受荀子儒学的影响较大。第二,受汉代学术风气的影响。第三,东汉社会现实状况、王符的自身的现实境遇决定了王符的儒家思想必然打上汉代儒学的烙印。其二,《潜夫论》思想的社会批判性。其三,《潜夫论》思想的过渡性。《潜夫论》为魏晋以来数十种典籍所引用,这表明《潜夫论》一书内容丰富并为后世所认可,在后世一直有所流传,未出现间断的情况。后世对《潜夫论》文句进行引用的时候,大多引文都未标注篇名,文字内容上本着省减文句的原则,同时兼有在文字使用上的不同,如实词、虚词的增减,通假字的使用,因出于避讳而改变文字,同义字词的使用,这些情况也充分体现出了古人在引用各类书籍内容时随意性很大。这种引用文句、文字变化较大的特点决定了其并不能作为校勘《潜夫论》文本的唯一或者主要依据。引文中的一些文字可以校正现存文本的错字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将这些引用文句同现传本文字对比来校正很多该引文着作文本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并且通过对比,可以辑录出一些不见于今本《潜夫论》的佚文。《潜夫论》引用的书籍包括经书、纬书、子书、史书四大部分。《潜夫论》对三《礼》、《诗》、《尚书》、《周易》、《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论语》、《孝经》内容进行了大量引用。王符对不同经书内容的关注度和侧重点是不同的,对《诗》、《尚书》、《周易》、《春秋左传》、《论语》引用频率较高,其中《周易》、《左传》对王符的影响较大。而三《礼》和《孝经》由于其内容过于单一,不适用于王符立论写作的需要而引用相对较少。对经书的引用体现出了东汉中后期今古文经融合的发展趋向,并表现出以今文为主,古文为辅的特点。《潜夫论》对经书的引用是两汉经学时代学术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同王符的“明道、征圣、宗经”的儒家学术观有着直接关系,是王符对儒家经典的一种理解和诠释。在引用方式上,主要分明引和暗引两种形式,也存在只引用经书名称或具体篇章名称而不引文句内容的情况。通过对《潜夫论》引经书内容的分析,可以了解东汉时期经书的异文、异本情况。对《潜夫论》引今古文经问题的考察分析带来了一定的启示,即分析今古文之分问题的复杂性:其一,经今古文传本比较多。其二,古人化用原文和经书古代传本多样性之间的矛盾。其三,古代避讳问题给经今古文问题带来的麻烦。其四,郑玄《仪礼》注、许慎《说文解字》和汉代熹平石碑所载文字、陆德明《经典释文》等对于今古文字的结论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带有一般性,对于我们去分析今古文经问题有着一定参考价值。王符并没有能够摆脱纬书的影响,在阐述一些上古历史人物问题时大量引用了纬书的内容。王符对于儒、道、法、兵、杂诸子思想皆有涉猎,整体上以儒家为主,道、法、兵、杂家为辅助。对于《逸周书》、《国语》、《战国策》、《世本》、《史记》、《汉书》、故志、谚语等内容也多有引用,其中对《国语》、《史记》、《汉书》的引用较多。这一方面说明王符是一位博览群书的饱学处士,出于批判社会现实立论的需要而博引先秦两汉诸子群书,另一方面也正好体现出了汉代学人力求博通的学术风气。对纬书、子书、史书的具体引用方式也有明引和暗引,直接引用原文和化用原文之分。另外,通过将诸子引文同今本诸子内容的对比可以发现诸子书在东汉时期流传的一些异文、异本情况,对于了解东汉子学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潜夫论》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在古史研究方面,《潜夫论》为《后汉书》的写作提供了史料素材,其内容可以同其他史书互证,又可以补充史书记载的不足。所有带有“今”字的语句,都是王符对东汉当世社会种种现象做出的如实反映。一些专篇文献如“四列”、《浮侈》、《五德志》、《志氏姓》记载的内容有着特殊价值。《潜夫论》的一些内容可以用于古史问题的分析考证。在思想价值方面,《潜夫论》是了解王符思想的唯一依据,据此可以了解王符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教育、法治、国防军事思想的精华。在文学价值方面,《潜夫论》是东汉政论散文的杰出代表,文风自成一家。为后世留下了如“富贵荣华”、“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一犬吠形,百犬吠声”等诸多经典名言警句。

赵雪[4](2013)在《《潜夫论笺校正》训诂研究》文中提出《潜夫论笺校正》是着名训诂学家彭铎校勘、训诂的代表着作,该书在清人汪继培《潜夫论笺》的基础上,增释补正千有余条,涉及多方面的内容而以增注、纠误、精校为主,并且做了补充阐述的工作。书中综合运用各种训释方法,并以丰富的文献材料证成其说,具有很高的学术成就。本论文运用归纳、统计的方法,从训诂学的角度对《潜夫论笺校正》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第一章对王符和《潜夫论》、彭铎和《潜夫论笺校正》及其语言研究现状做了概括述评;第二章从解释篇题、解释词语、训释句子、论说修辞、分析句读等方面论述了《潜夫论笺校正》的训诂内容;第三章论述了《潜夫论笺校正》的训诂术语,统计归纳出注音、释义、校勘、修辞、说明字体形音义关系等五类术语,并对每类术语进行详细说明,举例论证;第四章论述了《潜夫论笺校正》的训诂方法,重点阐述了注音、因声求义、通语法、审文例等方法;最后一部分是结束语,阐明了《潜夫论笺校正》的训诂价值及本论文的优缺点,同时提出了后续研究的设想。

王春华[5](2011)在《颜回资料辑考》文中认为颜回资料是颜回研究的基础。前人虽然已在此领域作了不少工作,但基本上只是进行搜集罗列,没有对资料本身的真伪与可信性等问题进行综合系统地分析研究,因而真伪杂糅,价值判断模糊不清。加之传统上对一些主要基本资料的文本校勘不精、理解存在偏差,也给研究工作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首先对本人研究方向范围之内的先秦两汉时期44部文献(含《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进行题解性的考察说明,使人对其材料有一个总体把握;然后对其中涉及颜回或与颜回有关的资料重新进行辑录,一方面修正以往各家所搜集的资料中明显存在的问题,比如条目不完整、或者引文上溢之类,一方面去除以往所辑与颜回无关的部分,而补充其遗漏的材料。另外,还增补了新出土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五册中的材料。全文共辑原材料252条,其中《论语》21条、《孔子家语》25条、《史记》11条、《孔丛子》4条、《孟子》3条、《庄子》14条、《荀子》3条、《韩非子》1条、《吕氏春秋》3条、《晏子春秋》1条、《易·系辞》1条、竹书《儒家者言》1条、《新语》2条、《礼记》3条、《中庸》1条、《大戴礼记》2条、《韩诗外传》7条、《春秋公羊传》1条、《淮南子》4条、《春秋繁露》1条、《尚书大传》2条、《盐铁论》4条、《新序》3条、《说苑》8条、《法言》15条、《新论》2条、《列子》5条、《尸子》1条、《易林》7条、《论衡》35条、《牟子理惑论》2条、《汉书》12条、《白虎通》3条、《东观汉记》1条、《潜夫论》7条、《汉碑》3条(其中《孟孝琚碑》、《武斑碑》、《衡方碑》各1条)、《琴操》1条、《越绝书》2条、《古微书》6条、《风俗通义》3条、《正部论》1条、《申鉴》2条、《中论》6条、《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2条。除了题解与辑录资料原文之外,本文主要是对所辑录的材料进行综合性地分析考论,包括对材料文本的校勘、材料的标点断句、分章结构、文字训诂,材料来源、资料价值、深层内涵、与其他文献中相关材料之间的关系,以及材料的真伪与可信性的分析考察等等,并分别给出明确判定。比如对《论语》中的材料,在吸收和论证分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别指出旧本旧说中的各种错误,使人有所依归;对《孔子家语》中的材料,一方面根据互见情况,对比异同,分析早晚,另一方面根据其语言、用词等判定其时代,又根据所反映的思想等判定其真伪与是否可信,认为其中有可信者,也有不可信者;对《庄子》中的材料,主要通过分析其所反映的思想,认为大多数属于依托假冒;等等。另外,本文还对以往颜回研究中存在的若干存在争议的学术问题,在各相关资料之下,也附带进行了考论,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新说。比如关于颜回年寿问题,考定其生于公元前522年,卒于公元前482年,享年41岁;关于颜回过劳早死,提出行仁过度,也是其原因之一;关于“颜氏之儒”,认为颜回应该就是其开创者,等等。

李春艳[6](2009)在《《潜夫论》文献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东汉王符在他的政论着作《潜夫论》中,对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方面作了真实的反映。《潜夫论》是映照东汉社会的一面镜子,体现了一介布衣的博见卓识。王符以儒家仁政爱民思想为主,兼采各家,总结上古至两汉的历史经验教训,对东汉中后期各种“衰世之务”进行广泛深入分析和充分议论。同时引证秦汉典籍文献,感情真挚,措辞尖锐,警语格言,蕴玉藏珠,往往历久而弥新,至今仍能启人心智。本文以《潜夫论》的文本为研究对象,比对相关史书及典籍文献,参考、借鉴了前人诸多研究成果,从汉代文献和所引用的先秦文献两方面入手,来研究此书的文献价值。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针对《潜夫论》文献价值相关的若干问题如《潜夫论》的成书与流传等进行梳理、考订。这些问题的明确,是研究《潜夫论》的文献价值首要解决的基础问题。第二章主要探讨的是《潜夫论》关于东汉历史的文献价值,东汉社会最具典型意义的政治、选举、治羌和社会上奢侈迷信等风俗在《潜夫论》中都有相当涉及,《潜夫论》所记均是作者亲身所历,是一份颇具份量的原始史料。其中的专篇文献《志姓氏》“考谱牒之源流”、《五德志》“述帝王之世次”,汇集了大量古史,其中包括不见于他书的史料,成为后人研究东汉及上古史的重要参考。第三章主要探讨的是《潜夫论》引用文献的价值。《潜夫论》引用文献的价值很高,引用文献种类繁多,涵盖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各类文献,从中可概见古籍在汉代的流传情况,并反映出王符复杂的思想倾向。《潜夫论》引用文献中经今古文均有涉及,反映出东汉中后期经今古融合的学术风气。《潜夫论》引用文献中的纬书大多今已不传,其遗存尤为可贵。《潜夫论》中的引用文献,尤其是亡佚文献,对于今人进行古籍整理具有的重要的文献参考价值。总之,《潜夫论》是东汉中后期的一部重要的着作,笔者尝试从文献学的角度对《潜夫论》进行研究,探讨《潜夫论》关于东汉历史的文献价值和其引用文献的价值,从而为更深入地研究《潜夫论》提供材料的借鉴和方法的探索。

杨志才[7](2009)在《王符《潜夫论》善政伦理思想研究》文中指出王符,东汉中后期着名政治家和思想家,为东汉社会批判思潮杰出代表,其代表作《潜夫论》为古代政论经典。王符的政治批判思想不仅仅是破坏性地批判,而且是建设性地批判。建设性表现在:秉承前辈儒家“善”的政治理念,政治思想中内含浓郁的善政伦理意蕴;兼取法、道、名等诸家思想,又体现出政治实用化的理论新质。本文即从“善政伦理”这一新视角对王符的政治思想进行重新定位与解读。一、政治秩序的“三重合法性”是王符善政伦理的思想基础。首先从“天道赏善而罚淫”的天道观、“人道曰为”的人道观之“人天相通”视角论证善政的本原合法性,并对“和以成性、化以成德”的人性根源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挖掘;其次以“天以民为心”的民本观为主题探讨善政的社会合法性;最后以“法先王”的历史观追溯其善政的传统合法性,三者结合突显出王符善政伦理思想的终极依据。二、王符善政伦理的主要内涵,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关于价值之“善”——善政的核心价值理念,王符以“崇本抑末”为基本致思方式,最终确立了“善”而“和”的善政核心价值理念。其次,关于制度之“善”——善政的制度伦理保障,体现为“以德致善”、“以法致善”两种影响范围不同、治理功能迥异的善政策略,前者主要探讨如何通过经济制度伦理化、教育制度伦理化、选贤制度伦理化诸角度达成制度的伦理化,后者重点分析怎样从立法伦理、执法伦理两方面彰显伦理的制度化,以分别实现制度中的“善”和“善的制度”,最终达成善政这一共同目标。最后,关于主体之“善”——善政的行为主体伦理,则从明君、循吏、良将、善民四个最主要的善政行为主体身上掘发其应有的德性特征和伦理诉求。三、王符善政伦理思想对构建当今和谐社会“善政”的启示。包括王符善政伦理思想对探讨当代“善政”合法性基础的启示;对确立当代“善政”核心价值理念的启示;对构建当代“善政”制度伦理保障的启示;对提升当代“善政”行为主体品格的启示。

邢静欣[8](2008)在《王符《潜夫论》研究》文中指出王符,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人,东汉时期着名思想家,社会批判思潮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终生隐居不仕,留下了36篇谈天地、说人生、针砭时弊、讨谪物情的文章,集为《潜夫论》。该书与王充《论衡》、仲长统《昌言》同被视为东汉最有影响的三部学术着作,受到人们的推崇。当今,对《潜夫论》的研究已逐渐形成热潮,出现了不少研究王符及其《潜夫论》的专着和论文。研究领域涉及王符生平、王符思想、《潜夫论》校勘笺注、民间传说等,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史料匮乏,学术界对王符的生卒年以及《潜夫论》的写作流传情况还存在着种种混乱甚至错误的说法。王符思想成就屡被云及,而文学价值和史料价值却往往被忽视,其版本源流更少有爬梳者。有鉴于此,本文力争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王符生平及《潜夫论》写作流传等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梳理《潜夫论》版本流传情况,论述《潜夫论》的文献价值及思想成就,以期对《潜夫论》进行全面研究。第一章,王符生平及所处时代考。这一章由四部分组成:分析归纳前人诸说,得出王符生于章和之交、卒于公元163年以后的结论;探讨王符“安定俗鄙庶孽”的卑贱身世;对王符所处的时代进行概述;通过讨论王符交友情况走进其内心世界。第二章,推究《潜夫论》写作缘起。这一章主要包括:一、对《潜夫论》的题名进行考证,探究王符的创作动机;二、运用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方法梳理其写作年代,得出编定于公元141年以后的结论;三、介绍《潜夫论》一书的历代评介情况。第三章,《潜夫论》版本流传考。本章分为历代着录和版本流传两部分。通过查阅唐宋类书、古书旧注对《潜夫论》的征引,梳理归纳《潜夫论》在宋以前的流传情况,并重点对明、清乃至近现代的一些较有名的《潜夫论》版本进行全面分析,探究源流,品评优劣。第四章,探讨《潜夫论》的文献价值。本章试图从新的角度来研究它的价值与意义,将《潜夫论》与史书内容相比较,进而发现其证史、弥补史书记载之疏略、了解先秦两汉历史文化信息的文献价值。此外,《潜夫论》形制短小、语言凝练,具有一定的明了性、准确性和生动性,丰富了古代文学的内容,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第五章,王符思想略论。这一章在充分关注东汉中期社会背景和王符个人经历的基础上,探讨王符思想的学术渊源,然后对其政治、经济、教育、伦理、军事思想进行辩析评价,考证其思想成就。总之,《潜夫论》是一部很重要的子书。但由于时代久远,该书散佚情况较为严重,这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阻力。笔者尝试通过上述考查,从文献学的角度对《潜夫论》作些综述性研究,探讨《潜夫论》的学术价值,力图揭示其本来面目。

泉鑫[9](2000)在《王符着《潜夫论·思贤》节选》文中研究指明在浩繁的中国古代典藉文献中,包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遗产。经常阅读,会使我们从历史中获得教益,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为此,本刊拟陆续选登一些这方面的文选。希望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给我们赐稿,也希望读者本着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的精神,在理论学习中参考、借鉴、欣赏。

二、王符着《潜夫论·思贤》节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王符着《潜夫论·思贤》节选(论文提纲范文)

(1)《潜夫论》研究史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史回顾
    二、选题意义及目的
第一章 唐代以前的《潜夫论》研究
    第一节 “不显于市”的东汉时期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潜夫论》研究
    第三节 小结——社会条件限制下的《潜夫论》研究
第二章 唐宋时期的《潜夫论》研究
    第一节 唐朝的《潜夫论》研究
        一、辑录情况
        二、引用情况
    第二节 宋朝的《潜夫论》研究
        一、着录情况
        二、引用情况
        三、辑录情况
    第三节 小结——学术发展下的《潜夫论》研究
第三章 元明清时期的《潜夫论》研究
    第一节 元朝的《潜夫论》研究
    第二节 明朝的《潜夫论》研究
        一、着录情况
        二、引用情况
        三、辑录情况
        四、校勘情况
    第三节 清朝的《潜夫论》研究
        一、着录情况
        二、辑录情况
        三、校勘情况
    第四节 小结——研究方法与思想更新下的《潜夫论》
第四章 近代——八十年代以前的《潜夫论》研究
    第一节 近现代的《潜夫论》研究
    第二节 建国以后——八十年代以前的《潜夫论》研究
第五章 八十年代之后的《潜夫论》研究
    第一节 《潜夫论》的专题性研究
        一、思想研究
        二、作者及成书研究
        三、文本研究
        四、文学研究
    第二节 《潜夫论》的综合性研究
    第三节 小结——多方位多角度的《潜夫论》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樊樊山及其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樊山生平及着述
    第一节 樊氏家族及樊山科举之路
        一、恩施樊氏
        二、幼承庭训
        三、赐进士出身
    第二节 樊山仕宦经历
        一、幕府生涯
        二、陕西为知县及《樊山政书》
        三、鼎革後的宦场角逐
    第三节 樊山着述概述
        一、樊山诗集
        二、樊山文集
        三、樊山词集
        四、樊山小说
        五、樊山合集
第二章 樊山与诗社活动
    第一节 青门萍社——陕西为官期(1888—1898)
        一、青门萍社的主要活动
        二、青门萍社的主要成员
    第二节 超社——沪上遣民期(1913—1914)
        一、超社形成
        二、超社活动
        三、超社解散
    第三节 晚晴簃诗社——民国後(1919—1929)
        一、樊山与《晚晴簃诗汇》编纂
        二、樊山选诗观略评
        三、樊山诗未入《晚清簃诗汇》
    第四节 诗钟社——樊山晚年(约1913—1931)
        一、樊山参加的诗锺社
        二、樊山所作诗锺特点
        三、参加诗锺活动的动机
第三章 樊山诗歌创作与师友
    第一节 转益多师是汝师
        一、长庆体、梅村体
        二、得力于名师
        三、其他诸家
    第二节“经济之学”下的诗学——兼论张之洞对樊山的影响
        一、请业张之洞门下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三、“诗非有事勿作”
        四、樊山对张之洞的评价
    第三节 “性情为诗”的感召——兼论李慈铭对樊山的影响
        一、越缦门下
        二、樊山与浙派同人交往
        三、李慈铭评樊袁诗
    第四节 晚年诗风“拉杂鄙俚”之俗——兼论易顺鼎对樊山的影响
        一、“剪发辩”与“声色辩”
        二、樊山“捧角诗”创作
        三、对樊山晚年诗风的评价
第四章 樊山诗歌分类研究
    第一节 樊山艳诗创作研究
        一、樊山艳诗创作情况
        二、樊山艳诗分类研究
        三、樊山艳诗特点及创作缘由
    第二节 樊山纪行诗研究
        一、日记体例
        二、诗歌为主体
        三、内蕴探析
    第三节 樊山战争诗研究
        一、对历史的再现
        二、对战争的描述
        三、学杜甫、陆游
    第四节 樊山题画诗研究
        一、题绘画诗
        二、题照像诗
        三、樊山与画家的交往
第五章 樊山的诗学主张及诗学地位
    第一节 樊山诗学观点及创作特色
        一、樊山诗学观点
        二、樊山诗歌创作特色
    第二节 樊山诗的地位及影响
        一、点将论
        二、比较论
        三、正面评价
        四、反面评价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二:樊山诗文辑佚
附录一:眼底厌看新世界,曲中犹见旧山河——论《琴楼梦》创作主题
附小说:琴楼梦小说
致谢

(3)王符《潜夫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Table of Contents
绪论
    一、选题动机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及本文展望
    三、研究特色、研究方法、研究框架
第一章 《潜夫论》基本情况介绍
    第一节 《潜夫论》作者生平解读
        一、王符的姓名及出生地
        二、王符的生卒年
        三、王符的少年生活及学行
        四、王符的性格及着书动机
        五、王符在当世的声誉及影响
    第二节 《潜夫论》创作的历史背景
        一、《潜夫论》创作时期的自然环境
        二、《潜夫论》创作时期的社会政治环境
        三、《潜夫论》创作时期的民族关系状况
        四、《潜夫论》创作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
        五、《潜夫论》创作时期的思想学术环境
    第三节 潜夫、处士释义
        一、“潜夫”之义
        二、“处士”之名
    第四节 《潜夫论》的成书时间
    第五节 《潜夫论》的成书特点
        一、《潜夫论》写作风格上的特点
        二、《潜夫论》结构编排上的特点
第二章 《潜夫论》的流传、研究、着录、版本情况
    第一节 《潜夫论》的流传、研究
    第二节 《潜夫论》的历代着录
        一、唐、五代时期
        二、宋代时期
        三、元代时期
        四、明代时期
        五、清代、民国时期
    第三节 《潜夫论》的版本
        一、全体
        二、选本
    第四节 《潜夫论》的校刊及佚文情况
        一、《潜夫论》文本校勘
        二、汪继培《潜夫论笺》的分析评价
        三、《潜夫论》佚文辑录
第三章 《潜夫论》思想内容分析
    第一节 《潜夫论》思想内容介绍
    第二节 《潜夫论》思想体系解析
    第三节 《潜夫论》思想性质考察
    第四节 《潜夫论》思想特点分析
        一、《潜夫论》思想的博杂性
        二、《潜夫论》思想的社会批判性
        三、《潜夫论》思想的过渡性
第四章 历代引用《潜夫论》文句分析
    第一节 南朝、隋唐时期引文
    第二节 宋代引文
    第三节 元代引文
    第四节 明代引文
    第五节 清代引文
    第六节 引文分析结论
第五章 《潜夫论》引书分析
    第一节 《潜夫论》对经书的引用
        一、《潜夫论》对三《礼》的引用
        二、《潜夫论》对《诗》的引用
        三、《潜夫论》对《尚书》的引用
        四、《潜夫论》对《周易》的引用
        五、《潜夫论》对《春秋》三传的引用
        六、《潜夫论》对《论语》的引用
        七、《潜夫论》对《孝经》的引用
        八、《潜夫论》引用经书原因、侧重点、方式分析
        九、《潜夫论》引经书问题分析带来的启示
    第二节 《潜夫论》对纬书、子书、史书的引用
        一、《潜夫论》对纬书的引用
        二、《潜夫论》对子书的引用
        三、《潜夫论》对史书的引用
        四、《潜夫论》引用子书、史书的判定标准及特点
第六章 《潜夫论》文献价值分析
    第一节 在古史研究方面的价值
        一、《潜夫论》为《后汉书》的写作提供史料素材
        二、《潜夫论》内容可以同其他史书互证
        三、《潜夫论》内容可以同其他史书互补
        四、《潜夫论》中所有带有“今”字语句的重要性
        五、《潜夫论》中专篇文献的特殊价值
        六、《潜夫论》可以用于古史问题的分析考证
    第二节 在思想史研究方面的价值
        一、政治思想
        二、经济思想
        三、哲学思想
        四、伦理道德思想
        五、教育思想
        六、法治思想
        七、国防军事思想
    第三节 在文学研究方面的价值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潜夫论笺校正》训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王符和《潜夫论》
        一、 作者简介
        二、 《潜夫论》的流传及相关版本
    第二节 彭铎和《潜夫论笺校正》
        一、 彭铎简介
        二、 《潜夫论笺校正》
    第三节 《潜夫论》及《潜夫论笺校正》语言研究现状
        一、 词语考释
        二、 异文研究
        三、 语法研究
        四、 《潜夫论》的写作特点及其表现手法
        五、 《潜夫论》研究的优点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选题意义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重点难点
第二章 《潜夫论笺校正》的训诂内容
    第一节 解释篇题
    第二节 解释词语
        一、 具体义
        二、 概括义
    第三节 训释句子
        一、 先释词,后释句
        二、 释词、释句穿插进行
        三、 单纯释句
    第四节 论说修辞
        一、 互文
        二、 避讳
        三、 喻
    第五节 分析句读
    第六节 解释语言环境
第三章 《潜夫论笺校正》的训诂术语
    第一节 注音术语
        一、 读如
        二、 读为
        三、 反切
    第二节 释义术语
        一、 谓、谓……为……
        二、 谓之、之谓
        三、 曰、为
        四、 犹、犹言
        五、 即
        六、 言
        七、 通言
    第三节 校勘术语
        一、 衍
        二、 脱文
        三、 误、坏、讹
        四、 异文
        五、 疑
        六、 作、或作、亦作、又作
        七、 当为、当作、当是、当云、当从、当在、当有、本作
    第四节 修辞术语
        一、 互文
        二、 连言
        三、 对文
        四、 对举
        五、 喻
        六、 叶韵
    第五节 说明字体形义关系术语
        一、 同
        二、 通、古字通
第四章 《潜夫论笺校正》的训诂方法
    第一节 注音方法
        一、 直音
        二、 反切
    第二节 因声求义
        一、 说明通假
        二、 破读
        三、 阐明古代声韵
        四、 探求语源
    第三节 通语法
        一、 词法
        二、 句法
    第四节 审文例
        一、 词语文例
        二、 句式文例
结束语
    一、 《潜夫论笺校正》的训诂价值
    二、 本论文的优缺点
    三、 后续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后记

(5)颜回资料辑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及研究意义
    二、前人的工作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资料辑考
    一、《论语》
    二、《孔子家语》
    三、《史记》
    四、《孔丛子》
    五、《孟子》
    六、《庄子》
    七、《荀子》
    八、《韩非子》
    九、《吕氏春秋》
    十、《晏子春秋》
    十一、《易·系辞》
    十二、竹书《儒家者言》
    十三、《新语》
    十四、《礼记》
    十五、《中庸》
    十六、《大戴礼记》
    十七、《韩诗外传》
    十八、《春秋公羊传》
    十九、《淮南子》
    二十、《春秋繁露》
    二十一、《尚书大传》
    二十二、《盐铁论》
    二十三、《新序》
    二十四、《说苑》
    二十五、《法言》
    二十六、《新论》
    二十七、《列子》
    二十八、《尸子》
    二十九、《易林》
    三十、《论衡》
    三十一、《牟子理惑论》
    三十二、《汉书》
    三十三、《白虎通》
    三十四、《东观汉记》
    三十五、《潜夫论》
    三十六、《汉碑》
        《孟孝琚碑》
        《武斑碑》
        《衡方碑》
    三十七、《琴操》
    三十八、《越绝书》
    三十九、《古微书》
    四十、《风俗通义》
    四十一、《正部论》
    四十二、《申鉴》
    四十三、《中论》
    四十四、《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结语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潜夫论》文献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潜夫论》成书时间及流传考述
    一、《潜夫论》成书时间考述
    二、《潜夫论》流传考述
第二章 《潜夫论》关于东汉历史的文献价值研究
    一、《潜夫论》中的史料与正史互证
    二、《潜夫论》中不见于正史的史料
    三、《潜夫论》中的专篇文献
        (一) 《志氏姓》考谱牒之源流
        (二) 《五德志》述帝王之世次
第三章 《潜夫论》引用文献价值研究
    一、《潜夫论》引用文献分析
        (一) 引用文献种类
        (二) 引用文献方法
        (三) 从《潜夫论》所引文献看其思想倾向
    二、《潜夫论》引用文献价值研究
        (一) 《潜夫论》引用文献中经今古文的遗存
        (二) 《潜夫论》中的纬书遗存
        (三) 《潜夫论》引用文献可用来证史籍古本
        (四) 《潜夫论》引用文献中有亡佚文献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7)王符《潜夫论》善政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引言
    一、王符及其《潜夫论》
    二、王符善政伦理思想的定位
一、王符善政伦理的思想基础
    (一) “人天情通”的天人观——善政的本原合法性
        1、“天道赏善而罚淫”——善政的天道依据
        2、“人道曰为”——善政的人道基础
        3、“和以成性,化以成德”——善政的人性根源
    (二) “天以民为心”的民本观——善政的社会合法性
    (三) “法先王”的历史观——善政的传统合法性
二、王符善政伦理的基本内涵
    (一) 价值之善——善政的伦理取向
        1、“崇本抑末”——善政价值理念的致思方式
        2、“善”、“和”——善政价值理念的确立
    (二) 制度之“善”——善政的制度伦理保障
        1、以德致善——制度的伦理化
        (1) 经济制度伦理化:“贫则厄而亡善,富则乐而可教”
        (2) 教育制度伦理化:“善教”与“善化”
        (3) 选贤制度伦理化:“明选”
        2、以法致善——伦理的制度化
        (1) 立法伦理:“善人劝其政而乐其政,邪人痛其祸而悔其行”
        (2) 执法伦理:“赏不重则善不劝,罚不重则恶不惩”
    (三) 主体之“善”——善政的行为主体伦理
        1、明君:“明”、“公”
        2、循吏:“忠”
        3、良将:“六德”
        4、善民:“四行”
三、王符善政伦理对构建当代和谐社会“善政”的启示
    (一) 对探讨当代“善政”合法性基础的启示
    (二) 对确立当代“善政”核心价值理念的启示
    (三) 对构建当代“善政”制度伦理保障的启示
    (四) 对提升当代“善政”行为主体品格的启示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科研情况
致谢

(8)王符《潜夫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王符生平及所处的时代
    一、王符生卒年考
    二、王符身世考
    三、王符所处的时代
    四、王符交游考
第二章 《潜夫论》写作缘起及历代评介
    一、《潜夫论》题名考
    二、《潜夫论》成书时间考
    三、《潜夫论》的历代评介
第三章 《潜夫论》版本流传考
    一、《潜夫论》的历代着录
    二、《潜夫论》的版本流传
第四章 《潜夫论》的文献价值
    一、史料价值
    二、文学价值
第五章 王符思想略论
    一、王符思想渊源
    二、王符思想概说
结语
附表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王符着《潜夫论·思贤》节选(论文参考文献)

  • [1]《潜夫论》研究史述论[D]. 张馨尹.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6)
  • [2]樊樊山及其诗歌研究[D]. 袁子微. 华东师范大学, 2016(08)
  • [3]王符《潜夫论》研究[D]. 蒋泽枫.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1)
  • [4]《潜夫论笺校正》训诂研究[D]. 赵雪. 西北师范大学, 2013(06)
  • [5]颜回资料辑考[D]. 王春华. 曲阜师范大学, 2011(10)
  • [6]《潜夫论》文献价值研究[D]. 李春艳. 辽宁师范大学, 2009(S1)
  • [7]王符《潜夫论》善政伦理思想研究[D]. 杨志才. 重庆师范大学, 2009(03)
  • [8]王符《潜夫论》研究[D]. 邢静欣. 山东师范大学, 2008(08)
  • [9]王符着《潜夫论·思贤》节选[J]. 泉鑫. 理论学习, 2000(01)

标签:;  ;  ;  ;  ;  

王府《练福论·思弦》节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