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一沱冲积岩边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评价

左一沱冲积岩边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评价

一、Formation Mechanism and Stability Assessment of the Colluvial Deposit Slope in Zuoyituo(论文文献综述)

李余杰[1](2021)在《基于突变理论的黄河沙漠流域沙黄土岸坡侵蚀滑塌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河上游“十大孔兑”沙漠流域是宁蒙河段泥沙淤积的重要来源,沙黄土岸坡在暴雨洪水侵蚀作用下发生重力滑塌,以高含沙洪水形式汇入黄河,严重影响黄河的生态稳定与健康发展。本文选取“十大孔兑”中毛不拉孔兑的典型支沟“苏达拉尔沟”中游段作为研究区域,通过野外观测、突变理论及数值模拟三者结合的研究方法,探索沙黄土岸坡侵蚀滑塌过程与型态的力学机制,基于突变理论对模拟结果进行滑塌原理分析,寻找失稳判据,并将模拟结果与实测资料进行对比论证,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查阅资料与野外调研,运用土力学、水力学等知识对重力侵蚀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建立苏达拉尔沟岸坡的重力侵蚀概化力学模型,计算了泥沙颗粒的起动切应力与压应力,考虑降雨入渗和坡脚水流冲刷作用下岸坡的滑塌型态,研究结果发现:黄河上游“十大孔兑”流域岸坡物质组成由粗沙向黄土过渡过程中,边坡整体呈线性滑动,坡脚处多为直立或折线型崩塌;计算了河岸展宽距离,导出粗略的滑移面面积计算公式。(2)基于突变理论,建立简单直观的沙黄土颗粒架空空隙模型,给出模型假定条件,发现沙黄土沟坡的侵蚀滑塌具有典型突变特征,选取压应力σ和剪应力τ作为控制变量,体积应变x作为状态变量,分别通过折迭突变模型和尖点突变模型计算两种不同情况下的沙黄土微观结构模型的失稳判据,并给出具体的判据表达式,验证了当应力满足突变模型的分叉集方程时,其对应的空隙微结构将会破坏,从而导致整体破坏。(3)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进行数值模拟,建立真实的边坡有限元模型,基于研究区域前期捕获的降雨数据,分析降雨入渗与坡脚水流等因素对沟坡侵蚀滑塌的影响,结合模拟结果和实测数据对理论公式的正确性展开验证,研究结果表明:基于突变理论来描述沙黄土沟坡的侵蚀滑塌过程是可行且准确的;随着降雨强度和历时的增加,各种云图中都存在着临界突变点;沙黄土岸坡的滑动体主要出现在表层,表现为分层、片状,整体为折线型滑动,滑塌型态直立,模拟与实测结果定性吻合,理论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相差在10%之内。研究成果为揭示沙漠流域贡献泥沙入黄的作用机制、定量估算岸坡侵蚀滑塌量的研究提供参考,为搞好本区域的水土治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同时对丰富土壤侵蚀理论体系而言,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由星莹[2](2017)在《长江中下游河势调整传递及阻隔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区域地位优越,是我国唯一贯通东、中、西部的水路交通运输大通道。如何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河段进行全面综合治理,使有利河势得到有效控制,不利河势得到全面改善,形成河势及岸线稳定,泄流通畅,航道、港域、水生态环境优良的河道,是当前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建国以来,已对长江中下游河道危及堤防安全的崩岸段和河势变化剧烈的险段进行了系统治理。在治理河道的同时开展了较为深入的河道演变分析,这些分析成果丰富了对河势调整规律及成因的认识。其中,不少研究学者认识到上游河势调整是下游河道演变的重要原因之一,且这种河势调整的传播影响范围可能包括下游相当长河段,与其它演变影响因素相比,上游河势条件有时可能是更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上游河势调整并不会一直向下游传播,存在部分河段能够阻隔这种传播效应,从而将上游河势调整的影响局限于某一区间内。长江中下游河道具有分汊河道与单一河道交错分布的特点,上游分汊河道河势调整后,是否会通过单一河道继续向下游传播,对长河段河势稳定意义重大。阻隔性河段的存在能够将长河段划分成若干区域,每个区域内部的河势调整不会影响至下游河段,这使得河道整治目标相对单一、治理对策相对简单。因此,通过系统梳理长江中下游长河段长时段的实测演变资料,剖析河势调整的传递及阻隔要素,明确阻隔性河段的定义、特征、成因及机理,对长江中下游河道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实践价值。全文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阻隔性河段定义。通过系统总结长江中下游河势调整过程中的传递和阻隔现象,分类剖析传递及阻隔要素,发现部分河段上、下游河势调整发生时间、调整方式、调整周期并不对应,这种不对应性并非由上、下游河道河型不同或水沙条件不同引起的,而是中间河段自身特殊的河道形态及物质组成特征,使其能够在水沙条件变异时依然维持自身输沙平衡;在上游河势调整后,依然保持自身主流平面位置稳定,从而始终为下游河段进口提供稳定的入流条件,使上游河势调整无法影响至下游河段,这类河段被定义为阻隔性河段。(2)阻隔性河段特征。对比分析了阻隔性与非阻隔性河段在平面、横断面、纵剖面形态、河岸稳定性、河床抗冲性方面的异同,总结阻隔性河段特征。基于丁坝头部分离旋涡及诱导流速理论,分析节点挑流前后断面流速分布的变化情况,阐明节点挑流机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各断面的不同水位下的河相系数标准差的沿程变化情况发现,非阻隔性河段存在标准差大于15的断面,而阻隔性河段的河相系数标准差均小于15;若形成阻隔性河段,河相系数小于4的断面的连续长度至少为3200m。建立断面流速分布计算式来估算近岸流速,基于Fukuoka方法,对比沿程各断面上层黏性土临界挂空长度与下层砂性土冲退距离,来评价二元结构岸坡的稳定性,成果表明,阻隔性河段不会发生单侧或双侧大幅度崩岸,总体稳定性好。(3)阻隔性河段成因。河势调整向下游传递的实质是主流平面位置及其持续时间的调整向下游传递。从主流摆动影响因素入手,建立河段进口主流平面位置经验计算式,分析阻隔性与非阻隔性河段的主流摆动模式差异,揭示了阻隔性河段在河道周界物质组成、河道形态属性等方面具有优势,使得主流摆动模式始终维持二线型。采用小波变换方法分析特征流量区间持续天数系列的时序特征,发现非阻隔性河段持续天数系列的主周期较短且有信号强烈的多个次周期,河势调整频率较高;阻隔性河段持续天数系列的主周期较长,次周期信号震荡并不强烈,河势调整频率较低。(4)阻隔性河段作用机理。通过推导水流动力轴线弯曲半径半经验半理论计算式发现,不同流量级下,阻隔性河段的河道边界约束力始终大于水流动力轴线摆动力,即便上游河势发生调整,本河段的河道边界始终能约束主流的摆动幅度。通过建立主流摆型波传播过程中河床动力响应模型,并剖析传播及衰减机制发现,当上游河势调整后,非阻隔性河段主流摆型波加速度发生明显震荡,震荡幅度呈由上至下逐渐增大的趋势;阻隔性河段主流摆型波加速度的震荡幅度呈由上至下逐渐衰减的趋势,且摆型波可能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停滞,进而阻滞上游主流摆动向下游传播。(5)阻隔性河段分类识别与应用。提炼深泓摆动的影响因素包括:漫滩临界流量及持续时长、进口深泓摆动相对位移、节点挑流强度、河道宽深比、河漫滩相对宽度、希尔兹数等,建立历次深泓摆动距离与深泓摆动限制指标的经验关系,将长江中游27个单一河段划分为4个阻隔性河段;5个阻隔性向非阻隔性转化的过渡型河段;10个非阻隔性向阻隔性转化的过渡型河段;8个非阻隔性河段。对于非阻隔性向阻隔性转化的河段,可采取恰当整治措施消除破坏河段阻隔性原因;对于阻隔性向非阻隔性转化的河段,应注意防止不利变化导致原有阻隔性特征丧失;对于两个非阻隔性河段之间的长河段,应注意保证上、下游河势平顺衔接;对于阻隔性河段,应注意防止人为工程破坏河道天然阻隔性。

赵永峰[3](2017)在《川藏铁路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温度场及稳定性研究》文中认为目前,对于在建的川藏铁路,由于受川藏地区地理条件限制,在修建过程中必然需要穿越大量以新都桥地区为代表的高海拔寒区富水坡麓,而对此类边坡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本文以川藏铁路高寒地区季节性冻土工程特性及边坡稳定性研究为背景,从数值模拟、现场监测等角度对新都桥地区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的温度场和稳定性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季节性冻土地区,温度场对边坡的稳定性起着决定性的影响作用,为了建立季节性粗颗粒土边坡的温度场有限元模型,本文针对新都桥地区粗颗粒土的工程性质,采用经验公式及现场实测的方法讨论分析了温度场有限元模型的相关参数及边界条件,从而建立了温度场分析模型,并通过与现场实测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及相关参数的合理性。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的温度场分布规律,获得了边坡的最大冻融深度、冻融界面变化规律、不同位置温度场的差异及地下水对边坡温度场的影响,同时,归纳获得了新都桥地区边坡温度场的计算公式。在温度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稳定性分析模型,然后通过对现场实测工况的模拟分析,对比验证了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冻融破坏特征。此外,还对边坡的物质组成、坡高、坡比等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为相关的边坡设计提出了一定的建议和意见。本文在以前诸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的温度场分布规律及边坡稳定性特征,可为川藏铁路修建过程中边坡的防护和治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李鹏飞[4](2017)在《红石岩水利枢纽岸坡崩塌发育特征与稳定性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崩塌灾害较多的国家,崩塌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威胁,尤其是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山高谷深,地质构造发育,区域性大断层较多,地震灾害频发,以至于该地区崩塌灾害数量较多,并且方量巨大。2014年8月3日云南省鲁甸县发生了6.5级地震,地震造成鲁甸县火德红镇李家山村红石岩组牛栏江干流北岸发生特大崩塌,将牛栏江截断形成堰塞湖。经专家仔细调研,决定变废为宝,以堰塞坝为坝体修建红石岩水电枢纽工程。在地震和常年风化剥蚀的作用下,库区两岸边坡高陡,崩塌灾害严重,震后一年多时间内有数次崩塌发生,方量最大的达到7万多方,成为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的最大安全隐患。本文以库区岸坡崩塌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古崩塌、8·3地震崩塌、震后崩塌以及岸坡潜在崩塌,详细分析了库区崩塌发育特征、失稳模式,评价潜在崩塌体的稳定性,研究了枢纽区落石运动特征。论文取得成果如下:(1)研究了崩塌的发育分布规律。以时间、空间和运动特征为出发点研究了区内古崩塌、地震崩塌、震后溢洪洞进口崩塌和珍珠岩潜在崩塌的发育分布规律,发现崩塌按照时间顺序规模依次减小、右岸多于左岸等特点。(2)结合库区发生的崩塌,详细分析了崩塌破坏的失稳模式,根据崩塌的形成过程和失稳时的瞬间形态,将崩塌划分为以下类型:倾倒式、滑移式、错断式、拉裂式、鼓胀式。(3)运用非连续变形分析(DDA)法模拟8·3地震崩塌(B1),分析地震作用下崩塌失稳模式和特征,发现地震作用下崩塌与常规重力环境下的崩塌失稳模式不同,具有独特的震裂和抛射现象,并且崩塌块体运动距离远,携带能量巨大。(4)分析了影响崩塌稳定性的因素。综合分析库区地质条件,发现地形地貌、地震(爆破振动)、地质构造、水的作用、地层岩性及其组合,是主要影响因素,地震是研究区崩塌发生的最关键因素。(5)采用极限平衡法和离散元(UDEC)法分析了珍珠岩边坡潜在崩塌体ZZWY1的稳定性,考虑了天然工况和暴雨工况两种工况,发现潜在崩塌体天然态处于基本稳定状态,而暴雨状态安全系数小于1.1,稳定性差,考虑到安全储备,该潜在崩塌体应进行有效处理。(6)运用Rockfall软件分析库区岸坡崩塌落石运动规律,研究了右岸交通洞口上方和左岸古崩塌陡壁崩塌落石的运动轨迹,并且利用数值分析的结果给出相应的被动防护措施。采用路基规范法、隧道手册法、日本道路公团等方法计算了滚石对棚洞、挡土墙的冲击力。以上成果对红石岩水利枢纽工程具有实际意义。通过研究岸坡发育分布规律,得出了潜在崩塌的发育分布特点,结合野外调查划定了重点防治范围;对区域内稳定性较差、危害性较高的潜在崩塌体(ZZWY1)的稳定性进行了详细评价,认为ZZWY1稳定性差,应该进行加固或清除;研究了坝址区左右两岸滚石运动特征,给出了拦石墙的设置位置及修筑高度和棚洞的设置长度,并计算出了拦石墙和棚洞冲击力的建议值。

杨海涛[5](2016)在《特级水利水电工程泄水建筑物边坡安全判据研究》文中提出水电工程中高度超过200 m及以上的特高坝的设计已经超出现行规范的适用范围;考虑到流域梯级效应的水库群安全标准迄今尚属空白,周建平等从公共安全风险防范和梯级连溃系统风险分析的角度,从现行水利水电枢纽工程等级划分及其设计安全标准的基础上,针对特高坝及其对下游梯级具有溃坝影响的大坝,提出了设立特等工程、特级建筑物及相应安全标准的建议。现行水利水电边坡设计规范所规定的边坡等级主要依附于其所服务的水工建筑物级别来确定,文献[1]中所规定的特高坝所影响的边坡工程的安全控制标准是否还按原来规范的建议值进行确定就值得深入研究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文参考特二级,特一级坝的安全标准,对特级水电工程泄水建筑物边坡的安全标准进行了评价研究,经初步论证,特级边坡以年计失效概率为1×10-6,可靠度指标允许值为3.7,安全系数允许值为1.45。本文针对特级水电工程泄水建筑物高边坡进行安全评价论证主要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查阅国内外已有的边坡风险标准以及前人的边坡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单一边坡的风险标准:并对现行的边坡安全规范标准从安全等级、标准和适用工况等方面综合分析、明确边坡分析计算方法、等级划分及允许安全系数。(2)考虑梯级水库群全生命周期风险的允许程度,建立与文献“特高坝和特高坝设计安全控制标准研究”中梯级水库群特高坝风险等级等成果相匹配的梯级水库重要边坡等级和安全控制标准。(3)基于传统方法相对安全率和可靠度方法相对安全率的内在联系,首先对1级边坡安全系数和可靠指标进行复核研究,通过典型岩质边坡模型验证相对安全率理论在边坡中的适用性。并以边坡可靠度分析方法和传统方法的判断结果相一致的思想为基础,对梯级水库群重要泄水建筑物进出口边坡的安全系数取值进行了确定,并由8个工程实例反演分析安全控制标准的合理性。

孙祚浩[6](2016)在《基于时空概率分析的滑坡风险评估模型研究》文中提出滑坡属于地质灾害中的一个重要灾种,它不仅给人类带来威胁,而且对环境、资源、财产等具有严重破坏性影响。在世界范围内,每年由滑坡及其所引起的次生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数以万计,经济损失数以百亿美元。如何降低滑坡导致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损失是滑坡灾害研究的宗旨。因此,面对严重的滑坡灾害,为合理确定并评价滑坡灾害对生命财产的影响尺度,需研究和应用滑坡风险评价理论和方法,对其进行风险评价尤为重要。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得出,滑坡风险评估体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滑坡灾害危险度分析,2、滑坡风险价值分析,3、承灾体易损性分析。根据滑坡不同机制不同规模,建立滑坡灾害危险度模型;基于建筑物(构筑物)使用程度以及内部人员密集的角度的评估思路,建立滑坡风险价值分析模型;按照滑坡发生时他们对灾害的抵抗能力,将承灾体易损性分为四个等级,建立承灾体易损性模型。本文研究的重点是滑坡发生的时空概率分析。提出山体滑坡时间概率两点假定,根据评估目标区域的滑坡编录情况,得出滑坡发生的时间概率。根据评估区域的实际情况,通过建立室内斜坡,进行室内模拟试验,分析试验结果,进而预测目标区域的滑坡危险范围。将时间概率模型函数与室内模拟实验相结合,得出滑坡发生的时空概率分析模型函数。本文提出的滑坡风险评估模型是将评估内容转化为滑坡风险评估因子,该滑坡风险评估模型分为四个影响因子:滑坡灾害危险度、滑坡风险价值、承灾体易损性、滑坡发生的时空概率,每个影响因子又分为不同的等级。在评估目标区域的滑坡风险程度时,综合考虑各个影响因子的评估等级,得出各个影响因子的评分,从而得出目标区域的滑坡风险评估得分,对待评估的滑坡进行量化打分后,对目标区域的滑坡风险进行评级,为目标区域的防灾避灾提供建议,为当地的生产生活等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提供参考依据。最后,通过实例说明了模型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程艳艳[7](2014)在《超载条件下南水北调干渠膨胀土渠坡稳定性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北省渠道邯郸-邢台段边坡工程实践为依托,对膨胀土的工程特性和边坡稳定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文章介绍了膨胀土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膨胀土的特征、工程特性,分析了膨胀土边坡的破坏机理及对工程建筑物的危害。文章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膨胀土-换填土渠坡为背景,分别采用理论计算、实验研究和FLAC-SLOPE软件模拟,分析其在超载及渗流条件下稳定性。膨胀土-换填土渠坡的计算工况分为三种,分别是渠内无水时、渠内水深为设计水深的1/3时及渠内水深为加大水深的1/3时。其中,理论计算部分主要采用极限平衡理论来研究膨胀土边坡各工况下的稳定问题,参考条分法等极限平衡理论,对比分析了膨胀土边坡在超载、无荷载两种情况下的稳定性问题。介绍了邯郸-邢台段的工程特点、水文和地质条件,对膨胀土-换填土渠坡进行了渗流分析和稳定分析,并对计算结果做了综合分析,得出了膨胀土-换填土渠坡的破坏形态及最可能出现的滑动失稳形式。实验部分介绍了该实验的设计思路与原理,并根据几何相似、失稳临界状态相似条件,建立了膨胀土-换填土渠坡的实验模型。通过在渠坡坡顶施加外荷载(超载),使其达到极限平衡状态,来考察渠坡失稳形态。通过实验发现,膨胀土-换填土在超载和渗流作用下,从裂隙发育至发生显着大变形失稳,有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且渠坡失稳大变形区域发生于膨胀土浅表范围内。软件分析部分主要介绍了FLAC软件的应用范围,重点介绍了FLAC-slope软件的特点、方法和应用原理。运用FLAC-slope软件模拟了膨胀土-换填土渠坡在超载及降雨渗流影响时,三种工况下的稳定问题。通过模拟的结果可看出膨胀土-换填土渠坡的破坏形式。最后,综合分析理论计算与软件模拟,可得出在堤顶超载及地下渗流影响下的膨胀土-换填土渠坡失稳最危险滑裂面是含有块间破裂面的复合曲面形式或单一曲面形式,并进一步通过实验验证了这一规律。

李臻[8](2012)在《齐古断褶带构造演化及有利勘探目标评价》文中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区因其地表具有丰富的油气苗显示,故历来为石油地质工作者重视。但南缘地区紧邻北天山,受天山隆升挤压作用的长期影响,该区域内构造形态普遍呈现出复杂性与多样性,其中尤以紧邻山前的齐古断褶带构造形态最为复杂。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齐古断褶带构造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在广泛调研天山山体演化、区域地层发育、地表水系变更、地震资料解释、石油地质条件评价等资料的基础上,以地球胀缩、理论地质学理论为指导,结合区域内地面地质详查资料、关键地震剖面解释成果、钻井试油资料、研究区头屯河标准地层剖面、齐古构造研究资料首先研究了齐古断褶带的主要构造特征,包括广泛分布的构造挠褶、垂向上明显的构造分层现象、捩断裂的地表特征、构造滑脱面的特征及滑脱机理、不整合、磨拉石建造及其物源特征以及常常被石油地质工作者所忽视的河流阶地。其中捩断裂的研究结果为解释昌吉半背斜的形成提供了理论依据,构造滑脱面滑脱机理的分析为我们厘清齐古断褶带复杂构造成因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不整合、河流阶地特征的研究从另一个角度帮助我们进一步认清了天山山体演化对齐古断褶带构造变动的影响。对齐古断褶带构造特征的研究使我们对区域内典型的构造现象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为了进一步厘清齐古断褶带的构造演化特征,我们运用地球胀缩理论对喜马拉雅期天山山体的演化进行了阶段划分,结果表明,天山隆升是地球处于收缩状态所导致,根据时间的先后关系可依次划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中新世晚期的天山初步隆升阶段;早更新世的侧向挤压褶皱阶段;中更新世的大型断褶滑覆阶段和晚更新世的天山隆升调节阶段。结合天山隆升阶段的划分结果,以研究区关键地震剖面(N8626)所揭示的上新统独山子组角度不整合现象、头屯河—郝家沟标准地层剖面以及两套构造滑脱层为主要依据,我们将齐古断褶带构造演化阶段划分为四个阶段,并根据国际地层委员会所公布的2008版最新国际地层年代表对每个阶段在地史上的时间进行了较为准确的厘定。结果表明齐古断褶带演化分为四期进行,分别为中新世晚期的掀斜阶段(约5.332Ma)、早中新世的断褶阶段(约2.590~0.781)、滑脱阶段(约0.126Ma)和楔入阶段(约0.0117Ma),并且以上四个阶段与晚期天山演化的四个阶段在时间上对应一致。构造演化研究成果最终将用于指导油气资源勘探,准噶尔盆地南缘齐古断褶带丰富的地表油气苗显示及部分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实践已经证明盆地南缘具有整带含油的特点,对油气成藏过程中的各个要素分析结果认为齐古断褶带油气成藏条件较好,具备形成大型油气藏的物质条件,同时南缘地区三排构造带由于其构造演化模式的根本不同其油气成藏模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但都体现出了油气成藏的多源性、多期次性及复杂性。综合评价指出了下步有利勘探目标,为齐古断褶带的油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贺龙鹏[9](2011)在《西安市地震地质灾害区划与可视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频发的地震灾害推动着新的抗震设计法规的出台,全国性的“地震小区划”也如火如荼地展开了。西安市地震小区划主要包括工程地质区划、地震动反应区划和地震地质灾害区划等工作。本文主要内容是关于西安市地震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分析、灾害区划和地震地质灾害可视化平台搭建的工作。西安市地震地质灾害可以分为显着的和潜在的两种类型。其中显着地震地质灾害有崩塌滑坡和地裂缝两种,潜在地震地质灾害有砂土液化和黄土震陷两种。在其场地危险性分析上,针对不同的地震地质灾害种类采用不同的评价体系,在灾害区划上,针对不同的地震地质灾害类型采用不同的区划模型。区划模型分确定性和模糊性两种,实现方法上都是利用GIS手段得到区划结果。将评价工作的数据和区划结果真实高效地展现给用户,也是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地震地质灾害可视化系统的建立采用GIS的集成二次开发形式实现,利用COM组件技术实现GIS的基本功能,以通用软件开发工具为开发平台,其中基于GIS的数据管理、查询、编辑和专题图输出的功能通过Arc Engine调用GIS组件来实现,而程序模型本身则由开发语言来实现,这样就实现了二者的集成开发。伴随数据大集成化的发展,基于云计算的可视化系统的研发也应运而生。

徐江[10](2011)在《茂县羊坪滑坡“5·12”地震触发机理研究》文中提出地震滑坡是非常严重的地震次生灾害之一。地震发生时所诱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往往比地震直接造成的危害要大的多。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构造复杂,是一个地震频发且多山的国家,特别是我国西部山区,由于处于地质构造活跃地带,经常发生强烈地震并诱发大量滑坡,严重危及到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目前关于地震触发滑坡机理的研究比较少,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茂县羊毛坪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测量、调查、钻探分析了羊毛坪滑坡的地质环境条件和滑坡特征,特别是变形破坏特征;研究了地震从孔隙水压力、地震力等角度对滑坡的触发机理;通过室内试验法、反算法、原位试验法等方法综合确定了滑坡的物理力学参数;通过折线法分析评价了滑坡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性和剩余下滑力;最后运用Geo-Studio软件中的SIGMA/W、SLOPE/W、QUAKE/W模块模拟了滑坡在自然工况和地震工况下的稳定性和应力、应变云图,并对传统方法和数值模拟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本文从滑坡变形破坏特征、稳定性计算及应力场三方面分析了羊毛坪滑坡在各种工况下的稳定性,研究了地震触发滑坡的机理,评价了滑坡的稳定性现状,为羊毛坪滑坡的工程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Formation Mechanism and Stability Assessment of the Colluvial Deposit Slope in Zuoyituo(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Formation Mechanism and Stability Assessment of the Colluvial Deposit Slope in Zuoyituo(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突变理论的黄河沙漠流域沙黄土岸坡侵蚀滑塌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岸坡重力侵蚀滑塌机理分析
        1.2.2 基于突变理论的岸坡侵蚀滑塌分析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3.1 沟道沙黄土岸坡侵蚀滑塌稳定性力学机理分析
        1.3.2 沙黄土颗粒微观结构视角下突变起动模型分析
        1.3.3 沟道沙黄土边坡侵蚀滑塌过程与特性数值模拟
    1.4 技术路线
    1.5 创新之处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内蒙古河段“十大孔兑”沙漠流域侵蚀观测区域
        2.1.2 宁夏中卫河段山洪沟道野外科学考查与采样区域
    2.2 研究方法
        2.2.1 野外考察
        2.2.2 理论分析
        2.2.3 数值模拟
    2.3 有限元模型理论
        2.3.1 线弹性模型
        2.3.2 Mohr-Coulomb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沟道沙黄土岸坡侵蚀滑塌稳定性力学机理分析
    3.1 岸坡侵蚀滑塌理论模型建立
    3.2 岸坡重力侵蚀力学原理分析
        3.2.1 降雨条件下土体颗粒受力分析
        3.2.2 边坡下滑力的确定
        3.2.3 边坡抗滑力的确定
    3.3 坡脚水流顺向冲刷原理分析
        3.3.1 坡脚河岸失稳崩塌类型
        3.3.2 坡脚水流携沙能力计算
        3.3.3 坡脚冲刷横向展宽机理
        3.3.4 河道横向展宽的计算原理
        3.3.5 边坡破坏型态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沙黄土颗粒微观结构视角下突变起动模型分析
    4.1 沙黄土模型的结构特征
        4.1.1 沙黄土微观结构特征
        4.1.2 沙黄土微结构的突变形式
    4.2 沙黄土结构突变模型的建立
        4.2.1 力学模型的建立
        4.2.2 沙黄土微结构的突变方程
        4.2.3 沙黄土微结构突变模型的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沟道沙黄土边坡侵蚀滑塌过程特性的数值模拟
    5.1 模型方程的优化与参数率定
        5.1.1 Mohr-Coulomb模型的优化
        5.1.2 计算参数选取
    5.2 边坡模型的建立与网格划分
        5.2.1 边坡模型的建立
        5.2.2 边界条件与网格划分
    5.3 重力作用下的侵蚀滑塌特性
        5.3.1 沟坡失稳的判别依据
        5.3.2 Abaqus中的迭代方法
        5.3.3 塑性变形区分析
        5.3.4 突变失稳判据的运用
        5.3.5 沟坡滑塌型态分析
    5.4 降雨入渗条件下的沟坡侵蚀滑塌过程
        5.4.1 边坡数值模型的建立
        5.4.2 模型可靠性的验证
        5.4.3 降雨入渗模型建立与分析
        5.4.4 不同工况下的边坡降雨入渗分析
        5.4.5 基于突变失稳判据的沟坡滑塌时间点求解
    5.5 研究结果的验证
        5.5.1 数值计算对突变模型的验证分析
        5.5.2 理论分析与野外实测资料的对比验证
        5.5.3 河岸横向后移距离与侵蚀滑塌面积计算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长江中下游河势调整传递及阻隔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现状
        1.2.1 河型成因及判别研究进展
        1.2.2 河势演变规律研究进展
        1.2.3 河势调整向下游传递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2章 长江中下游河势调整传递及阻隔现象
    2.1 流域概况
        2.1.1 研究区域
        2.1.2 水文条件及资料来源
    2.2 河势调整的传递现象
        2.2.1 沙市~城陵矶河段
        2.2.2 城陵矶~汉口河段
        2.2.3 汉口~湖口河段
        2.2.4 湖口~大通河段
    2.3 河势调整的阻隔现象
        2.3.1 沙市~城陵矶河段
        2.3.2 城陵矶~汉口河段
        2.3.3 汉口~湖口河段
        2.3.4 湖口~大通河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阻隔性河段定义及特征
    3.1 阻隔性河段定义
        3.1.1 河势调整的传递要素
        3.1.2 河势调整的阻隔要素
        3.1.3 阻隔性河段定义
    3.2 阻隔性河段特征
        3.2.1 平面形态特征
        3.2.2 横断面形态特征
        3.2.3 纵剖面形态特征
        3.2.4 河岸稳定性特征
        3.2.5 河床抗冲性特征
    3.3 阻隔性河段各特征的关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河势调整传递及阻隔作用机理
    4.1 河势调整传递及阻隔成因分析
        4.1.1 阻隔性与非阻隔性河段主流平面位置差异
        4.1.2 主流摆动影响因素分析
        4.1.3 主流摆动模式分析及临界流量的确定
        4.1.4 主流摆动特征流量区间持续天数的时序特征分析
        4.1.5 小结
    4.2 河势调整的阻隔机理分析
        4.2.1 河湾水流动力轴线弯曲半径计算式推导
        4.2.2 各控制要素对阻隔性河段的作用机理
        4.2.3 主流摆动力与边界约束力的对比关系
        4.2.4 小结
    4.3 河势调整的传递机理分析
        4.3.1 河势调整传递要素及传递特征
        4.3.2 河势调整的传递成因
        4.3.3 河势调整的传递机理
    4.4 主流摆型波的传播及衰减机制初探
        4.4.1 主流摆型波传播过程河床动力响应理论模型
        4.4.2 主流摆型波在非阻隔性河段中的传播效应
        4.4.3 主流摆型波在阻隔性河段中的衰减效应
        4.4.4 主流摆型波传播及衰减规律小结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阻隔性河段分类方法及应用
    5.1 阻隔性河段分类方法
        5.1.1 深泓累计摆动距离计算式的建立
        5.1.2 阻隔性河段分类指标的提取方法
    5.2 阻隔性河段分类成果
    5.3 阻隔性河段应用
        5.3.1 非阻隔性河段整治方法
        5.3.2 非阻隔性向阻隔性转化的过渡段整治方法
        5.3.3 阻隔性向非阻隔性转化的过渡段整治方法
        5.3.4 阻隔性河段整治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1.1 河势调整的传递及阻隔现象
        6.1.2 阻隔性河段的特征、成因及作用机理
        6.1.3 阻隔性河段的分类识别及应用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3)川藏铁路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温度场及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冻土地区温度场研究
        1.2.2 冻土边坡稳定性研究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概况
    2.1 地形地貌
    2.2 地层岩性
    2.3 地质构造与地震
    2.4 气象及水文地质
    2.5 不良地质及特殊土
第3章 粗颗粒冻土边坡伴有相变的温度场数值模拟
    3.1 计算原理
        3.1.1 相变分析
        3.1.2 地下水对温度场的影响分析
    3.2 模型建立及参数取值
        3.2.1 计算域的选取
        3.2.2 边界条件
        3.2.3 热学参数的确定
        3.2.4 温度场初始条件
    3.3 模型正确性验证
    3.4 小结
第4章 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温度场特征
    4.1 边坡温度场分布规律
        4.1.1 冻融界面变化规律
        4.1.2 温度场分布规律
        4.1.3 边坡不同位置的温度场分布
    4.2 地下水对边坡温度场的影响
    4.3 温度场拟合公式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温度场的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研究
    5.1 强度折减有限元方法简介
    5.2 模型建立及参数取值
        5.2.1 计算域的选取
        5.2.2 边界条件
        5.2.3 力学参数的确定
    5.3 模型正确性验证
    5.4 边坡稳定性分析
        5.4.1 土的物质组成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5.4.2 坡高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5.4.3 坡比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现场测试
    6.1 测试目的
    6.2 测试方案
        6.2.1 测试内容及频率
        6.2.2 测试位置选择
        6.2.3 测试原件埋设
    6.3 测试结果及分析
        6.3.1 地下水监测结果
        6.3.2 温度场监测结果及对比分析
        6.3.3 边坡稳定性监测结果及对比分析
    6.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4)红石岩水利枢纽岸坡崩塌发育特征与稳定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崩塌的认识及分类
        1.2.2 崩塌的成因机制及影响因素
        1.2.3 崩塌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
        1.2.4 崩塌落石的运动特征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环境
    2.1 自然地理条件
    2.2 地形地貌
    2.3 地层岩性
    2.4 地质构造
    2.5 水文地质
    2.6 地震及地震动参数
第3章 地震作用下崩塌发育分布规律及破坏模式
    3.1 研究区坡体结构特征
    3.2 震区崩塌发育分布特征
        3.2.1 古崩塌
        3.2.2 8·3 地震崩塌
        3.2.3 溢洪洞进口崩塌
        3.2.4 ZZWY1潜在崩塌体
        3.2.5 崩塌发育分布规律对比
    3.3 崩塌失稳模式分析
        3.3.1 崩塌失稳模式分类
        3.3.2 地震作用下崩塌失稳模式的数值模拟分析
第4章 红石岩堰塞湖边坡崩塌稳定性研究
    4.1 影响崩塌稳定性的因素
        4.1.1 地形地貌对崩塌形成的影响
        4.1.2 地层岩性及其组合对崩塌形成的影响
        4.1.3 地质构造对崩塌形成的影响
        4.1.4 地震(爆破震动)对崩塌形成的影响
        4.1.5 水的作用对崩塌形成的影响
    4.2 典型潜在崩塌体稳定性分析
        4.2.1 极限平衡法计算潜在崩塌体稳定性
        4.2.2 数值分析法计算潜在崩塌体稳定性
        4.2.3 珍珠岩潜在崩塌体(ZZWY1)稳定性总结
第5章 落石运动特征及防护措施研究
    5.1 滚石运动轨迹影响因素
        5.1.1 滚石形态
        5.1.2 边坡形状
        5.1.3 边坡表面粗糙度
        5.1.4 滚石启动初速度
    5.2 库区崩塌落石运动特征数值分析
        5.2.1 Rockfall数值分析方法简介
        5.2.2 交通洞口上方滚石运动数值分析及防护措施研究
        5.2.3 左岸古崩塌体滚石运动数值分析及防护措施研究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特级水利水电工程泄水建筑物边坡安全判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稳定的风险和可靠度分析
        1.2.2 边坡稳定安全系数标准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对安全率理论及可靠指标研究
    2.1 相对安全率理论
        2.1.1 相对安全率的定义
        2.1.2 相对安全率的验证
    2.2 可靠指标研究
        2.2.1 可靠指标计算方法
        2.2.2 风险与可靠指标的对应关系
    2.3 现行规范对边坡工程的研究
        2.3.1 边坡的安全等级
        2.3.2 边坡风险标准
第3章 1级边坡安全系数控制标准复核研究
    3.1 边坡安全系数控制标准研究
        3.1.1 问题的提出
        3.1.2 典型例题验证
        3.1.3 安全系数标准
    3.2 普适性验证
    3.3 1 级工程边坡实例验证
        3.3.1 五一水库联合进水口边坡
        3.3.2 小浪底库区滑坡体
        3.3.3 去学水电站坝址区边坡稳定性分析
        3.3.4 巴底水电站溢洪道右岸边坡
第4章 特级边坡安全系数控制标准研究
    4.1 问题的提出
    4.2 特级边坡安全系数取值研究
    4.3 工程实例验证
        4.3.1 锦屏一级水电站右岸缆机平台开挖边坡
        4.3.2 苏洼龙水电站溢洪道进口引渠段边坡
        4.3.3 阿尔塔什右岸高边坡
        4.3.4 两河口溢洪道进口边坡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附录
    1 五一水库联合进水口边坡
    2 小浪底库区滑坡体
    3 去学水电站坝址区边坡
    4 巴底水电站溢洪道右岸边坡
    5 锦屏一级水电站右岸缆机平台开挖边坡
    6 苏洼龙水电站溢洪道进口引渠段边坡
    7 阿尔塔什右岸高边坡
    8 两河口溢洪道进口边坡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致谢

(6)基于时空概率分析的滑坡风险评估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滑坡风险评估体系
    2.1 滑坡灾害危险度分析
        2.1.1 滑坡的机制与分类
        2.1.2 潜在的滑坡
        2.1.3 滑坡灾害危险度模型
    2.2 滑坡风险价值分析
        2.2.1 滑坡灾害发生导致的损失分析
        2.2.2 滑坡灾害损失评价模型
    2.3 承灾体易损性分析
        2.3.1 承灾体
        2.3.2 承灾体易损性
        2.3.3 承灾体易损性评估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滑坡发生的时空概率分析
    3.1 滑坡发生的时间概率分析
        3.1.1 滑坡发生的时间概率分析基本假定
        3.1.2 预测滑坡发生时间的尺度分析
        3.1.3 滑坡发生时间的概率分析
    3.2 滑坡发生的空间概率分析
        3.2.1 室内模拟试验方案的确定
        3.2.2 室内模拟试验的装置及其步骤
        3.2.3 试验分析
        3.2.4 对照组试验
        3.2.5 滑坡发生的空间概率分析
    3.3 滑坡发生的时空概率分析模型
        3.3.1 模糊词的隶属度
        3.3.2 滑坡发生的时空概率分析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时空概率分析的滑坡风险评估模型
    4.1 滑坡风险评估模型的基本原理
    4.2 基于时空概率分析的滑坡风险评估模型
        4.2.1 模型介绍
        4.2.2 模型操作流程
    4.3 模型验证
        4.3.1 实例概况
        4.3.2 模型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7)超载条件下南水北调干渠膨胀土渠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本文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膨胀土的特性
    2.1 膨胀土的特征
        2.1.1 膨胀土的物理性质
        2.1.2 膨胀土的化学特征
    2.2 膨胀土的判别
        2.2.1 膨胀土的判别指标
        2.2.2 膨胀土的分类方法
    2.3 膨胀土的工程特性
        2.3.1 膨胀土的胀缩性和风化特性
        2.3.2 膨胀土的多裂隙性和渗透性
        2.3.3 膨胀土的压缩性和崩解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理论计算分析
    3.1 地质概况
    3.2 基本理论
    3.3 计算模型
    3.4 渠坡渗流分析
    3.5 渠坡失稳模式
        3.5.1 无超载情况
        3.5.2 有超载情况
    3.6 计算结果及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室内模型实验
    4.1 试验设计思路及原理
    4.2 试验装置及内容
    4.3 试验观测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 FLAC-slope 的膨胀土边坡稳定分析
    5.1 FLAC-slope 软件介绍
        5.1.1 概述
        5.1.2 FLAC-slope 软件的应用原理
    5.2 模型的建立
    5.3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齐古断褶带构造演化及有利勘探目标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勘探开发历程与现状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特征
        2.1.1 地理位置
        2.1.2 基底特征
        2.1.3 构造单元划分
    2.2 构造
        2.2.1 构造特征
        2.2.2 构造发展简史
    2.3 地层
        2.3.1 上古生界
        2.3.2 中生界
        2.3.3 新生界
    2.4 沉积特征
    2.5 烃源岩特征
    2.6 储集层特征
    2.7 盖层特征
第3章 齐古断褶带构造特征
    3.1 基本构造特征
        3.1.1 构造挠褶广泛分布
        3.1.2 构造分层结构
        3.1.3 捩断裂现象
        3.1.4 构造滑脱面特征分析
        3.1.5 单斜体地面地质特征
        3.1.6 不整合
        3.1.7 磨拉石建造
        3.1.8 河流阶地
    3.2 断裂发育特征
        3.2.1 断层特征描述
        3.2.2 断层类型划分
    3.3 圈闭构造特征
        3.3.1 西段地区
        3.3.2 中段地区
        3.3.3 东段地区
    3.4 齐古断褶带邻区构造样式
        3.4.1 霍玛吐背斜带
        3.4.2 呼安背斜带
第4章 齐古断褶带构造演化
    4.1 地球胀缩理论简介
        4.1.1 地壳构造运动具有周期性
        4.1.2 椭圆运动规律
        4.1.3 地球绕银运动受力分析
        4.1.4 地球的胀缩运动
        4.1.5 地球收缩运动的阶段划分
    4.2 天山山体演化
        4.2.1 天山初步隆升阶段
        4.2.2 侧向挤压褶皱阶段
        4.2.3 大型断褶滑覆阶段
        4.2.4 天山隆升调整阶段
        4.2.5 齐古断褶带属于天山隆升挤压而形成
    4.3 齐古断褶带构造演化
        4.3.1 构造演化阶段划分及依据
        4.3.2 构造演化阶段特征及模式
第5章 齐古断褶带含油气性及有利勘探目标评价
    5.1 圈闭含油气性分析
        5.1.1 西段地区
        5.1.2 中段地区
        5.1.3 东段地区
    5.2 典型油气藏成藏模式
        5.2.1 准噶尔盆地南缘油气成藏条件
        5.2.2 齐古断褶带
        5.2.3 霍玛吐背斜带
        5.2.4 呼安背斜带
        5.2.5 理论地质成藏期
    5.3 有利勘探目标评价
        5.3.1 齐古背斜中深层
        5.3.2 芨芨槽子古潜山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附录 盆地成藏事件与地侯对应关系简图

(9)西安市地震地质灾害区划与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震地质灾害区域评价与区域研究现状
        1.2.2 GIS在地震地质灾害区划研究领域的应用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工作
        1.3.1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2 研究的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构造背景与工程地质特性
    2.1 研究区地质构造背景
        2.1.1 区域地质构造环境
        2.1.2 区域地层岩性
        2.1.3 历史地震对研究区的影响
    2.2 研究区工程地质特征
        2.2.1 区划工作的开展和地貌类型
        2.2.2 研究区的岩土类型与分布
    2.3 研究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
        2.3.1 区划方法
        2.3.2 区划结果
第三章 研究区地震地质灾害分布与区划系统的建立
    3.1 研究区地震地质灾害类型与分布特征
        3.1.1 崩塌与滑坡
        3.1.2 地裂缝
        3.1.3 砂土液化
        3.1.4 黄土震陷
    3.2 研究区地震地质灾害区划系统的建立
        3.2.1 地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3.2.2 地震地质灾害区划模型与方法
第四章 研究区地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与区划
    4.1 崩塌与滑坡的动力稳定性分析
        4.1.1 动力稳定性评价方法
        4.1.2 典型滑坡的模型建立与参数选取
        4.1.3 典型滑坡模型动荷载对变形的影响效应
        4.1.4 典型滑坡模型动荷载对滑坡受力的影响效应
        4.1.5 典型滑坡模型动荷载对塑性区的影响效应
        4.1.6 典型滑坡模型动荷载对滑坡稳定性的影响效应
    4.2 地裂缝
        4.2.1 研究区地裂缝平面展布与剖面结构特征
        4.2.2 研究区地裂缝的破裂带宽度及评价
    4.3 砂土液化
        4.3.1 研究区液化形成机制
        4.3.2 砂土液化判别方法
        4.3.3 研究区在50年不同超越概率下的砂土液化灾害评价
    4.4 黄土震陷
        4.4.1 研究区黄土震陷性与震陷试验
        4.4.2 黄土震陷的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
        4.4.3 研究区在50年不同超越概率下的黄土震陷评价
    4.5 研究区地震地质灾害区划结果
第五章 研究区地震地质灾害可视化系统的研究
    5.1 可视化系统建立的目的与逻辑结构
        5.1.1 可视化系统建立的目的
        5.1.2 系统建立的原则
        5.1.3 系统建立的多层逻辑结构
    5.2 平台系统的开发
        5.2.1 开发环境
        5.2.2 技术路线
        5.2.3 系统功能模块
    5.3 C/S可视化系统的数据结构管理与应用
        5.3.1 空间数据管理
        5.3.2 地图数据查询
        5.3.3 数据编辑与应用
    5.4 基于云计算的可视化系统的可行性研究
        5.4.1 云计算与WebGIS的概念与特点
        5.4.2 WebGIS的实现技术和结构体系
        5.4.3 智能云客户端在可视化系统中运用中的优势
        5.4.4 智能云客户端的风险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茂县羊坪滑坡“5·12”地震触发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地震和滑坡简述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勘查区自然条件及地质环境条件
    2.1 自然条件
        2.1.1 地理位置及交通
        2.1.2 气象条件
        2.1.3 水文条件
    2.2 "5·12"地震概况
        2.2.1 "5·12"地震概况
        2.2.2 烈度分布特征
        2.2.3 对震区地质环境的破坏情况
        2.2.4 对勘察区地质环境的影响
    2.3 地质环境条件
        2.3.1 区域地质条件概述
        2.3.2 滑坡区工程地质条件
第3章 滑坡特征分析
    3.1 滑坡边界、规模、形态特征
    3.2 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3.2.1 滑体特征
        3.2.2 滑动带特征
        3.2.3 滑床特征
    3.3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3.3.1 滑塌变形特征
        3.3.2 地表裂缝特征
        3.3.3 地面建筑物变形破坏特征
    3.4 滑坡影响因素与变形破坏机制
        3.4.1 滑坡影响因素
        3.4.2 滑坡变形破坏机制
第4章 地震触发滑坡机理分析
    4.1 孔隙水压力触发滑坡的机理
        4.1.1 地震引起孔隙水压力的研究现状
        4.1.2 孔隙水压力触发滑坡的原理
        4.1.3 地震通过孔隙水压力对羊毛坪滑坡影响分析
    4.2 地震力触发滑坡的机理
        4.2.1 地震力触发滑坡机理的研究现状
        4.2.2 地震力触发滑坡的原理
        4.2.3 地震力对滑坡稳定性系数的影响程度
        4.2.4 地震力对羊毛坪滑坡影响分析
    4.3 拟静力分析法的合理性探讨
        4.3.1 拟静力分析法概述
        4.3.2 拟静力分析法的合理性探讨
第5章 滑坡稳定性分析与数值模拟分析
    5.1 滑坡稳定性分析
        5.1.1 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5.1.2 计算模型与工况
        5.1.3 计算方法与参数选取
        5.1.4 计算结果及稳定性评价
        5.1.5 因素敏感性分析
    5.2 数值模拟分析
        5.2.1 Geo-Studio软件介绍
        5.2.2 Geo-Studio软件计算原理
        5.2.3 计算思路及参数选取
        5.2.4 建立数值分析模型
        5.2.5 震前天然状态下滑坡模拟分析
        5.2.6 地震力作用下滑坡模拟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Formation Mechanism and Stability Assessment of the Colluvial Deposit Slope in Zuoyituo(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突变理论的黄河沙漠流域沙黄土岸坡侵蚀滑塌机理研究[D]. 李余杰.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2]长江中下游河势调整传递及阻隔机理研究[D]. 由星莹. 武汉大学, 2017(06)
  • [3]川藏铁路季节性粗颗粒冻土边坡温度场及稳定性研究[D]. 赵永峰. 西南交通大学, 2017(07)
  • [4]红石岩水利枢纽岸坡崩塌发育特征与稳定性评价研究[D]. 李鹏飞. 吉林大学, 2017(10)
  • [5]特级水利水电工程泄水建筑物边坡安全判据研究[D]. 杨海涛.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16(02)
  • [6]基于时空概率分析的滑坡风险评估模型研究[D]. 孙祚浩. 合肥工业大学, 2016(02)
  • [7]超载条件下南水北调干渠膨胀土渠坡稳定性研究[D]. 程艳艳. 河北工程大学, 2014(03)
  • [8]齐古断褶带构造演化及有利勘探目标评价[D]. 李臻. 西南石油大学, 2012(02)
  • [9]西安市地震地质灾害区划与可视化研究[D]. 贺龙鹏. 长安大学, 2011(01)
  • [10]茂县羊坪滑坡“5·12”地震触发机理研究[D]. 徐江. 西南交通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左一沱冲积岩边坡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