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和、同、跟、和”这几个字

说说“和、同、跟、和”这几个字

一、谈谈“和、同、跟、与”几个词(论文文献综述)

晏玲玲[1](2021)在《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语用研究 ——以汉中某重点高中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提问是师生互动的重要途径,是教学对话的关键。巴西教育学者弗莱雷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通过文献梳理发现较少学者对提问进行语用角度的研究,具体到高中英语阶段更少。研究从语用角度探究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拟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目前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聚焦点是什么?2.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语用优势是什么?3.如何从语用角度提升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水平?以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研究了汉中市某重点高中的高一教师和学生,通过对数据的整合、分析,发现了当下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存在局限性的四个方面,分别是:教师过于严守课程大纲,忽视对学生个性需求的关注;拘泥于知识性提问,课堂展示性提问占比较高,提问形式单一;提问方式不当影响课堂人际关系;提问未落实到育人层面,弱化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从教师的育人理念、语用素养、教学语境、教师的自我反思以及学生的自我发展意识五方面归纳了影响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因素。提出了课堂提问基于人际语用课堂的五点语用优势:首先能顺应教学语境,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然后,帮助知识的动态生成;其次,启发了学生的批判思维品质;再次,维持了课堂的渐进对话;最后,促进了师生共同成长。为提升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水平,研究提出了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四条语用策略:注重得体言语行为、遵守会话合作原则、礼貌对待学生诉求和保持课堂人际生态。通过对语用学理论在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为一线英语教师提供有价值的启示,帮助教师改善自身提问的方式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帮助学生生成高质量的回答,对课堂师生关系、学生自信、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带来积极的影响。

冯卓[2](2021)在《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词汇是语言三要素中最灵活易变的,对社会文化有着较强的依附性。清末民初是汉语发展史上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过渡阶段,社会动荡,与外界语言接触频繁,导致此时期词汇产生较大的变化,非常具有研究价值。但从研究成果来看,这一时期的语言现象显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申报》是近代中国发行时间最长、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报纸,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作为大众传播的载体,能够快速、真实、全面地反映当时的词汇现象。因此本文以1872—1919年清末民初时期的《申报》为语料,对此期的《申报》词汇展开全面研究。本文共分为五章:第1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对象、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现状、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2章为《申报》词汇的构词法研究。从复合式构词和派生式构词两个角度进行考察。复合式构词主要对偏正、联合、主谓、动宾、补充五种结构系统分析,考察分布情况和特点。派生式构词按词缀所在位置,分别考察前缀、中缀和后缀的构词情况。其中后缀是词缀系统考察的重点,分别对真后缀和类后缀展开研究。第3章为《申报》词汇的造词法研究。本章综合参考学界对造词法的分类标准,结合《申报》词汇特点,对语法造词法、仿词造词法、简缩造词法、修辞造词法展开讨论。语法造词法注重对造词理据的考察,修辞造词法比较丰富,又分为比喻造词、夸张造词、委婉造词三个方面。第4章为《申报》词汇的词形研究。主要研究异形词和同素异序词,系统考察两种词形的特点和发展情况。异形词主要从成因、音节类型、意义关系几方面着手分析,成因包括古今字、异体字、通假字及音译词,意义关系包括全等关系、包孕关系或者交叉关系。同素异序词主要考察了AB—BA以及A—B之间的结构类型、语法属性和语义关系可能相同,也可能完全不同。同时,本章两种词形都与现代汉语进行历时比较,观察二者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变化情况发现《申报》中异形词和同素异序词在现代汉语中都有共存、有存有隐和共隐三种情况。第5章为《申报》新词新义研究。新词研究从外来新词和本土新词两个角度考察,主要探讨《申报》新词的来源和分类。外来新词包括西源外来词和日源外来词,西源外来词数量较多,主要来自英语,翻译的方式也比较丰富,包括单纯音译、半音译加半意译、音译兼意译、音译加义标、造字音译和字母借形几种方式。日源外来词中一部分是日本利用汉字新造的词,即原语借词;另一部分则是之前从中国传入日本,在日本流传后又回归到中国的词汇,即回归借词。本土新词包括本族新词、意译和仿译的新词。新义研究从词汇义、色彩义和语法义三个方面进行考察。词汇义的演变主要体现在“一个词的意义的演变”和“词的一个意义的演变”。前者侧重分析词的义项增加或者减少,后者侧重于词的某个义项发生词义扩大、词义缩小或词义转移等情况。另外,词汇义演变与引申有着密切联系,隐喻和转喻是引申的思维机制,隐喻的认知基础是相似,转喻的基础是紧密的关联,所以词义引申从相似引申和相关引申两个角度分析。结语:通过对全文内容梳理,分别从构词法、造词法、词形、新词新义几个方面概括出清末民初《申报》的词汇语言特色,从而归纳出《申报》词汇的整体特点,以期为清末民初词汇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顾王乐[3](2020)在《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说文》是我国第一部运用“六书”原理对汉字进行系统分析的文字学专着。《说文》中保存了大量的古代文字资料,以及许慎时代关於文字的研究成果,爲古文字学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但是许慎所见到的小篆、古文、籀文等字形已有譌误,他对字形结构和造字本义的理解有不少是不可信的。而且《说文》成书以後,屡经传抄刊刻,年代浸远,谬误滋多。历代学者在校正《说文》方面都做出了很大努力,但真正有所突破则是在近代古文字学兴起以後。随着古文字资料在《说文》研究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古文字与《说文》的互证研究已经成爲《说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清末、民国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考订《说文》方面取得了十分显着的成果,除一些专门研究《说文》的着述外,这一时期的许多甲骨金文考释书籍、论文、札记和题跋中都能看到不少根据古文字资料纠正《说文》错误的意见。目前对於清末民国学者利用古文字资料校正《说文》的研究和总结还有很多不到位之处,许多早期的研究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一些已经被古文字学界判定爲错误的观点在《说文》学界仍然有很大的影响,也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正。本文对清末民国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方面的成就、特点以及不足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全文主要分爲以下几个部分:绪论部分包括相关术语的界定,学术史的回顾,选题目的及其意义,研究思路等方面内容。第一章主要讨论了与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密切相关的学术背景:一是利用金石文字考订《说文》的学术传统;二是清末民国古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传统《说文》学的拓新;三是出土材料的新发现与研究在清末民国《说文》学界的不同反响。第二章详细介绍了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历程,共分爲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83年吴大澂《说文古籀补》书成到甲骨文发现前夕;第二阶段,从1899年殷墟甲骨文发现到1929年马叙伦《说文解字研究法》出版;第三阶段,从三十年代起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每一阶段介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研究成果。第三、四章是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成果例释。第三章主要考察清末民国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印证和纠正《说文》篆文和说解方面的具体成果。第四章则主要收录清末民国学者利用古文字资料考订《说文》古籀形体方面的成果。第五章是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之失误例析。我们对这一时期学者在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中的失误类型和失误原因进行分类与总结。结语部分对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的研究进行总体的评价,并对研究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说明。附录部分是清末民国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的相关论着目录,分爲《说文》研究论着目录、古文字学论着目录和文字学通论着作目录三类。

汪琬琦[4](2020)在《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文中指出地方作家以绝对的人数优势和庞大的创作数量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真正的创作主体,从某种意义上讲,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困境。但目前学界对地方作家的研究并不充分,从研究对象上看,对知名作家个案的研究多,对地方作家群体的研究少。从研究内容上看,单一的地方作家作品研究多,地方作家的特征和困境研究少。即便是研究了地方作家存在的问题,也是描述现象多,揭示实质少。为此,笔者深入中部城市临淮,通过个案研究、实地研究、文本研究三种研究方法,筛选并建立了9个作家个案,从文学生态环境、文学生产链条、作家生存状态三个维度对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进行描述分析。最后发现,临淮作协的许多功能濒临瘫痪,本该扶持作家发展的作协体制却成了临淮作家结构性压力的来源,并针对这种现象提出了扩大经费来源、细化会员管理、开放资源系统、强化服务职能四个建议。

侯菁文[5](2020)在《副词“好生”“好不”“好好”的共时与历时考察》文中研究说明副词“好生”“好不”“好好”都是含“好”语素的“好X”类副词,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对副词“好生”的释义分别与程度副词“好不”、情状方式副词“好好”类同。因此,探究副词“好生”内部功能的分化并辨别副词“好生”与“好不”“好好”在句法、语义、功能上的异同十分必要。为了使研究更加充分,本文采用了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历时层面,通过语法化、词汇化理论梳理了副词“好生”“好不”“好好”的发展演变路径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兴替原因。共时层面,通过语料库检索,归纳整理出副词“好生”“好不”“好好”的句法组合特征。结果表明,现代汉语中副词“好生”的使用频率、句法组合能力以及与其它副词的共现能力不及副词“好不”和“好好”。其次,采用语义结构分析法通过描写副词引出的语义要素以及要素间的关系来描写“好生”“好不”“好好”的语义。研究发现,副词“好生”在表情状与表程度之间存在语义上的模糊性,副词“好不”和“好好”相较于“好生”而言语义更加丰富。此外,文章进一步考察了副词“好生”“好不”“好好”在语用功能上的细微差别。研究“好X”类副词之间的演变更替关系以及它们在功能使用上的差异,有利于了解词语之间的竞争与分工关系,解决近义词词汇教学的难题,同时为词典的词条编纂提供了参考。

翟玉杨[6](2020)在《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趋向动词研究》文中认为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趋向动词是现代汉语词汇系统中的一个特殊小类,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本体研究、使用情况、偏误分析、教学策略等方面对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趋向动词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以求提高汉语学习者使用这类词的正确率。绪论分为四个部分,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在选题意义中笔者阐述了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趋向动词在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研究价值。研究现状部分笔者查阅了相关资料,梳理了学者们对于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趋向动词在本体研究和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方面的相关研究及研究发展趋势。在研究方法部分笔者简单提出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法,访谈法、数据统计法、偏误分析法等。最后说明了本文语料来源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bcc语料库、国家语委现代汉语平衡语料库等语料库,以及笔者平时收集的留学生的语句。第一章介绍本文用到的一些基础理论,包括偏误分析理论、学习迁移理论和任务型教学理论。基于这些理论,笔者可以分析学习者的习得情况、分析偏误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第二章是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趋向动词的本体研究。在第一节中笔者对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趋向动词进行界定。第二节和第三节分别对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趋向动词进行语义和句法功能方面研究,并列举相关例句。第三章是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趋向动词的习得研究。笔者通过收集、处理语料库中的数据,分析了学习者使用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趋向动词的情况,以及产生偏误的情况。详细分析了学习者产生的误代偏误、遗漏偏误、误加偏误、错序偏误四种类型的偏误,并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第四章是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趋向动词的调查问卷及分析。笔者通过对问卷的分析,进一步研究了学习者的习得情况,对语料库的研究做出一些补充。第五章是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趋向动词的教学策略研究。笔者从教师教学和教材编写和使用两个方面,提出了一些有关教学的建议。

袁耀辉[7](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科瓦尔·叶卡捷琳娜[8](2019)在《汉俄同义词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探讨的是汉俄同义词的研究、注释与辨析问题。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使用了不同的方法,其中通过问卷调查法(анкетныйметод)考察了汉俄同义词。本文包括五章:第一章,对汉俄同义词基本定义、类型进行了叙述和比较,得出了两个语言同义词的异同特点。第二章,通过本文的汉语同义词和俄语同义词的问卷调查分析了使用频率,统计了有关数据,并通过线图与数据表证明了两个语言同义词的使用相同与不同特点。第三章,对汉语同义词和俄语同义词理性意义(意义范围,集体个体程度)和色彩意义(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形象色彩)进行了对比。第四章,在汉语同义词和俄语同义词的使用方面进行了比较。第五章,分析了中国学生和俄罗斯学生在同义词运用过程中常出现的错误,在教学邻域存在的问题和教学方法,还描述了在辞书编写方面的应用。本文在调查结果中有了创新点:汉语同义词和俄语同义词在概念上同义,可是在组合的词语不对应。有些词语在俄语中是同义词,不过汉语不是同义词,而是组合词。还有,有些同义词在汉语中是口语的,但是在俄语中是书面语的。有些俄语同义词是口语的,但是汉语中是书面语的。

马海霞[9](2019)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和越南语并列连词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汉语中连词作为虚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段落篇章中起着重要的衔接作用。汉语连词数量较多,用法比较复杂,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而并列连词无论是在汉语还是在越南语中都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因为出现频率极高、意义高度虚化、连接功能不可否认,是连词中必须首先研究的一类。本文将从语内对比和语际对比两个维度对汉越并列连词进行对比,然后基于中介语语料库对越南语母语者汉语并列连词使用的偏误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再对习得情况进行相关考察,接着在本文研究结论与已有研究结论对比的基础上总结汉语并列连词的类型学特征并分析其与偏误之间的关系,最后基于汉语并列连词的类型学特征提出相关教学建议。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我们在汉越并列连词对比、偏误分析以及习得顺序考察的基础上,归纳了汉越并列连词的共性类型特征,并结合已有研究,总结出汉语并列连词的个性类型特征。(1)汉越并列连词共性类型特征:(1)汉语和越南语中都存在单元和双元并列连词,汉越所有并列连词都可以用来连接体词性成分。(2)汉语和越南语这种分析型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意合现象。(3)汉语和越南语并列连词都存在兼类现象,且主要是兼介词用。(4)汉语和越南语的并列连词从语序分布来看,都位于所联系成分的中介位置,属于典型的中置式联系项,符合语言类型学的“并列连词居中原则”。(2)汉语并列连词个性类型特征:(1)汉语中并列连词多,分工明确,是汉语并列连词的独特类型特征。汉语并列连词具有独特的语体风格特征:“跟”在北方话里用得比较多,多用于口语,“与”多用于书面语,和”在口语和书面语里都很常见。汉语众多并列连词中,从语义连接关系来看,“和”是典型的并列连词。(2)汉语中除了有并列连词作为标记的有标记并列结构,还存在大量无标记并列结构。考察发现,汉语中用意合法来连接词和短语的现象占明显优势,高出越南语很多。可见,汉语是一种意合优势型语言。(3)汉语并列连词连接体词性成分:从类型学的角度来看,“‘和’连接体词性成分”这一用法功能是汉语并列连词“和”连接各用法功能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无标记的,学生最先习得。汉语普通话缺少一个连接动词的泛用的并列连词,而印欧的泛用并列连词通常适合于名动形各个词类和各种短语、小句,如英语“and”,德语“und”,法语“et”,俄语“И[i]”。越南语的“và[vɑ22]”也具备印欧泛用并列连词的特征,汉语并列连词“和”只能连接词或短语,不能连接小句成为了汉语独有的类型特征。汉语“和”连接并列结构时遵循相似性、类似性、平行性和对称性原则,不可以连接结构不均衡、语义类别不一致、功能不同的成分。“和”类连词连接三项以上并列成分时,应该放在最后一项并列成分之前,前面两项之间一般用顿号或逗号连接。(4)汉语并列连词连接动词性成分:“和”用来连接动词性成分时,限于连接双音节动词,连接成分前后要有共同的附加或连带成分。“和”不能用来连接连续发生的两个动词性词组,连续发生的两个动词性词组之间通常用顿号连接。(5)汉语并列连词连接形容词性成分:“和”用来连接形容词性成分时,限于连接双音节形容词,连接成分前后要有共同的附加或连带成分。2.通过对已有汉语和其他非汉语母语者的习得偏误考察发现,越南学生和其他国家学生学习汉语并列连词产生的偏误类型具有一致性。由此可以推断,越南学生学习汉语并列类连词产生偏误的原因,很大程度是由汉语并列连词的独特类型学特征决定的。表现为:(1)汉语连词“和”不能连接小句,学生不清楚这一规则而产生“和”连接小句的偏误。“和”类连词连接三项以上并列成分时,应该放在最后一项并列成分之前,学生不明白这一规则而产生错序偏误。(2)汉语连词“和”用来连接动词和形容词成分时,限于连接双音节动词和形容词,连接成分前后要有共同的附加或连带成分。学生不清楚这一规则,常常用“和”连接非双音节动词或形容词,或用“和”连接前后没有共同的附加或连带成分的谓词性成分。3.基于汉语并列连词的类型学特征,我们针对越南学生学习汉语并列连词提出了相关教学建议,以期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的发展。本文基于汉越并列连词的对比,以寻找汉语并列连词的类型学特征。之后对越南学生使用汉语并列连词的情况进行偏误分析并考察习得顺序,再次验证汉语并列连词的类型学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建议。

刘燕[10](2019)在《巴基斯坦学生“年/月/日”类时间词语的习得偏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时间词语的形式、用法都十分的复杂,使得二语学习者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各类偏误。以“年、月、日、天、号”等时间单位词构成的时间词语往往在汉语教学中被简单地处理,学生也很难主动地去探究时间词语的使用,但是这些词语会影响留学生的汉语表达水平,因此,值得我们细加探讨。本文以巴基斯坦学生为观察对象,运用中介语理论、偏误分析理论、语块理论等理论为研究理论基础,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偏误分析法等方法来考察学生对“年/月/日”类时间词语的习得情况,归纳分析学生在使用时存在的偏误和偏误原因,给对外汉语教师教授提供相应的教学策略,也为学生学习这些词语总结一定的方法。本文分六章来分析巴基斯坦学生习得“年/月/日”类时间词语:第一章介绍了研究的起源和意义,总结了学术界现有的研究,阐明了研究对象,介绍了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并阐述了语料库的来源。第二章从本体出发分析时间词语的范围、形式、分类,并根据“年、月、日、天、号”等时间单位词的词性和词类归属研究构成的时间表达形式、构成时间词语的句法功能。时间的表达形式分为时点词、时点短语、时段词、时段短语四种,其中时点词语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等五种句法成分,时段词语可以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六种句法成分。第三章基于《HSK标准教程》对“年/月/日”类时间词语的在教材中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初、中、高三个级别中,初级课本中的“年/月/日”类时间词语最多(时间名词占多数),但是在词汇和语法部分却对这些词语涉及较少。第四章以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孔子学院汉语学生为考察对象,考察学生习得“年/月/日”类时间词语的表达情况及出现的偏误。我们考察的对象涵盖三、四、五级,并且偏误率呈阶梯状下降。学生在习得时出现了词汇、语法两种偏误,为词语的内部偏误、时点和时段的混用、时间表达错序和语法方面的误用。第五章从教学出发基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习者的学习三个方面对巴基斯坦学生习得“年/月/日”类时间词语的教学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教材方面应该把此类词语编进教材,相关语言点也列举相应的例句;汉语教师也应该重视这类词语,并对教材进行有效地扩充;学生在学习中遇到这类时间词语时,如果不知道如何表达一定要及时询问老师,寻求正确的答案。第六章总结本文的主要观点,总结本文的不足之处和有待加强的地方。我们发现巴基斯坦学生在习得这类时间词语的时候确实存在问题,甚至到高级学生还是会出现很多偏误,其中词汇的内部偏误率很高,以及在语法方面作补语时偏误率很高,因此在教材、教师教学、和学生自身方面都应该引起重视。

二、谈谈“和、同、跟、与”几个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和、同、跟、与”几个词(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语用研究 ——以汉中某重点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理论意义
        二、应用价值
    第四节 论文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语用人际课堂
        一、人际语用学
        二、课堂生态
        三、人际认同
    第二节 国外研究现状
        一、提问的类型
        二、教师的反馈
        三、课堂提问的策略
    第三节 国内研究现状
        一、提问的类型
        二、教师的反馈
        三、课堂提问的策略
        四、高中英语课堂提问的语用研究
第二章 理论基础
    第一节 言语行为理论
    第二节 会话合作原则
    第三节 礼貌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研究思路
        一、理论研究
        二、课堂对话
        三、学生成长
        四、教师发展
        五、生态平衡
    第二节 研究对象
        一、学生
        二、教师
    第三节 研究问题和内容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课堂观察法
        三、问卷调查法
        四、访谈法
    第五节 研究过程
        一、调查问卷
        二、个人访谈
        三、课堂观察
第四章 研究调查与结果分析
    第一节 学生调查问卷
        一、调查目的
        二、问卷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教师调查问卷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教师课堂观察
        一、观察对象
        二、观察结果分析
    第四节 教师访谈分析
        一、访谈对象
        二、教师访谈记录
        三、访谈结果分析
    第五节 学生访谈分析
        一、访谈对象
        二、学生访谈记录
        三、访谈结果分析
第五章 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语用研究
    第一节 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主要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严守课程大纲
        二、拘泥于知识性提问
        三、忽视课堂人际关系
        四、弱化学生人格培养
    第二节 影响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因素
        一、教师的育人理念
        二、教师的语用素养
        三、提问的教学语境
        四、教师的自我反思
        五、学生的自我发展
    第三节 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语用优势
        一、顺应学生个体需求
        二、协商动态生成知识
        三、启发学生批判思维
        四、维系课堂渐进对话
        五、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第四节 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语用策略
        一、注重得体言语行为
        二、遵守会话合作原则
        三、礼貌对待学生诉求
        四、保持课堂人际生态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创新之处
    第三节 研究不足
    第四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高中英语课堂提问学生调查问卷
    附录二: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语用调查问卷
    附录三:访谈提纲
    附录四:课堂观察记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
        1.3.1 清末民初词汇研究现状
        1.3.2 《申报》词汇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意义
        1.5.1 对过渡时期词汇研究的补充
        1.5.2 考察现代汉语词汇源头
        1.5.3 大型语文类工具书的编纂与修订
    1.6 研究方法
        1.6.1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1.6.2 描写与解释相结合
        1.6.3 历时与共时相结合
第2章 《申报》词汇构词法研究
    2.1 复合式构词
        2.1.1 偏正式复合词
        2.1.2 联合式复合词
        2.1.3 动宾式复合词
        2.1.4 主谓式复合词
        2.1.5 补充式复合词
    2.2 派生式构词
        2.2.1 词缀界定
        2.2.2 词缀考察
    本章小结
第3章 《申报》词汇造词法研究
    3.1 造词法与构词法
    3.2 造词法分析
        3.2.1 语法造词法
        3.2.2 仿词造词法
        3.2.3 简缩造词法
        3.2.4 修辞造词法
    本章小结
第4章 《申报》词汇词形研究
    4.1 异形词
        4.1.1 异形词界定
        4.1.2 异形词成因
        4.1.3 异形词的音节类型
        4.1.4 异形词的意义关系类型
        4.1.5 异形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
    4.2 同素异序词
        4.2.1 同素异序词的结构类型
        4.2.2 同素异序词的语法属性
        4.2.3 同素异序词的语义类型
        4.2.4 同素异序词在《申报》中的使用情况
        4.2.5 同素异序词在现代汉语中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5章 《申报》新词新义研究
    5.1 新词研究
        5.1.1 外来新词
        5.1.2 本土新词
    5.2 新义研究
        5.2.1 词汇义的演变
        5.2.2 色彩义的演变
        5.2.3 语法义的演变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3)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凡例
绪论
    一、相关术语的介绍
    二、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校证《说文》研究之回顾
    三、选题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思路
第一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背景
    第一节 利用金石文字考订《说文》的学术传统
    第二节 清末民国时期古文字学的发展及其对传统文字学的拓新
    第三节 出土材料的新发现与研究在《说文》学界的不同反响
第二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学术历程
    第一节 探索尝试时期(1883-1898)
    第二节 初步发展时期(1899-1929)
    第三节 蓬勃发展时期(1930-1949)
    第四节 汉学家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的情况
第三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例释(上)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印证《说文》保存的单字和古说
        (一)《说文》保存的单字
        (二)《说文》保存的古说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纠正《说文》篆形和说解的错误
        一、《说文》分爲二字或三字、古实爲一字
        二、校正《説文》篆形和字形结构分析之失
        三、纠补《说文》释义之失
        四、纠正《说文》形义分析俱失
    第三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补苴《说文》漏收偏旁字
    第四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探求文字形体演变之迹
第四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例释(下)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古文例释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籀文例释
第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研究之失误例析
    第一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失误类型分析
        一、误析字形结构
        二、误认文字初形
        三、误说字本义
        四、误混二字爲一字
    第二节 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失误原因分析
        一、因误据古文字形而误
        二、因误析古文字形结构而误
        三、因不明汉字构形演变规律而误
        四、因囿於《说文》而误
        五、因不明字词关系而误
        六、因所见古文字资料有限而误
结语
附录: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研究《说文》论着目录
    一、《说文》研究论着目录
    二、相关古文字学论着目录
    三、文字学通论着作目录
单字索引
简称对照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4)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思路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与困难
    第二节 文献回顾
        一、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二、地方文学生态对作家的影响
第二章 环境:文学组织、文学期刊和文学活动
    第一节 文学组织
        一、不受重视的作协
        二、由个体推动的作协改革
    第二节 文学期刊:亟待改革的《淮河》
        一、刊物形式混乱
        二、稿件质量堪忧
        三、改革之路
    第三节 文学活动
        一、会议例行公事
        二、比赛意义重大
        三、采风流于形式
        四、培训资源匮乏
        五、其他文学活动
第三章 链条:文学生产诸环节的游移与脱落
    第一节 生产
        一、读:数量和质量的双重贫乏
        二、写:体裁的转向与题材的坚守
    第二节 流通
        一、发布平台的变与不变
        二、自费出版是绝对主流
    第三节 评介
        一、评论的困境
        二、奖项的失衡
    第四节 接受
        一、读者的缺席
        二、与市场博弈
第四章 作家:他们在那遥远的地方写作
    第一节 社会轨迹与文学生涯
        一、相似的社会轨迹
        二、文学道路与线索人物
    第二节 身份认同问题
        一、体制迷梦
        二、文学工人
        三、外部认同
    第三节 存在与意义
        一、严肃的生存问题
        二、寻找写作的意义
第五章 问题与建议
    第一节 发现的问题
        一、作协体制探析
        二、临淮作协的问题
        三、严格的审查制度
    第二节 可能的建议
        一、扩大经费来源
        二、细化会员管理
        三、开放资源系统
        四、强化服务职能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1:陈念新初次访谈纪要
附录2:吕家禾初次访谈实录
附录3:杨廷芝访谈实录
附录4:邱元田访谈实录
附录5:庄羽访谈实录
附录6:陈念新二次访谈实录
附录7:吕家禾二次访谈实录
附录8:程惠荪访谈实录
附录9:周亚丁访谈实录
附录10:唐玉雯访谈实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致谢

(5)副词“好生”“好不”“好好”的共时与历时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语料来源
第一章 副词“好生”“好不”“好好”的历时研究
    第一节 副词“好”的形成过程
        一、情状方式副词“好”的形成
        二、程度副词“好”的形成
    第二节 副词“好生”“好不”“好好”的形成过程
        一、副词“好生”的形成
        二、程度副词“好不”的形成
        三、情状方式副词“好好”的形成
        四、副词“好生”“好不”“好好”的成词动因
    第三节 副词“好生”与“好不”“好好”的历时演变
        一、情状方式副词“好生”与“好好”的兴替研究
        二、程度副词“好生”与“好不”的兴替研究
        三、副词“好生”衰落的原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副词“好生”的共时考察
    第一节 情状方式副词“好生”的共时考察
        一、情状方式副词“好生”的句法研究
        二、情状方式副词“好生”的语义研究
        三、情状方式副词“好生”的语用研究
    第二节 程度副词“好生”的共时考察
        一、程度副词“好生”的句法研究
        二、程度副词“好生”的语义研究
        三、程度副词“好生”的语用研究
    第三节 副词“好生”表情状与表程度的使用区别
        一、副词“好生”表情状与表程度的句法差异
        二、副词“好生”表情状与表程度边界的模糊性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程度副词“好不”的共时考察
    第一节 程度副词“好不”的句法研究
        一、程度副词“好不”与形容词的组合特征
        二、“好不+AP”结构的功能特征
        三、程度副词“好不”与动词的组合特征
        四、“好不+VP”结构的功能特征
        五、程度副词“好不”与其它副词的共现特征
    第二节 程度副词“好不”的语义研究
        一、程度副词“好不”的语义结构
        二、语义对被饰词的限制
    第三节 程度副词“好不”的语用研究
        一、标记功能
        二、主观评价功能
    第四节 程度副词“好不”与“好生”的比较
        一、相同之处
        二、不同之处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情状方式副词“好好”的共时考察
    第一节 情状方式副词“好好”的句法研究
        一、情状方式副词“好好”与动词的组合特征
        二、情状方式副词“好好”与动词短语的组合特征
        三、情状方式副词“好好”与介词短语的组合特征
        四、情状方式副词“好好”与其它副词的共现特征
    第二节 情状方式副词“好好”的语义研究
        一、情状方式副词“好好”的语义结构
        二、语义对被饰词的限制
    第三节 情状方式副词“好好”的语用研究
        一、命令类指令标记
        二、请求类指令标记
        三、建议类指令标记
        四、希望类指令标记
    第四节 情状方式副词“好好”与“好生”的比较
        一、相同之处
        二、不同之处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趋向动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语料来源
第一章 本文采用的基础理论
    第一节 偏误分析理论
    第二节 学习迁移理论
    第三节 任务型教学理论
第二章 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趋向动词的本体研究
    第一节 单双音节趋向动词的界定
    第二节 单双音节趋向动词的语义研究
    第三节 单双音节趋向动词句法功能研究
        一、单双音节趋向动词作谓语
        二、单双音节趋向动词作补语
第三章 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趋向动词的习得研究
    第一节 单双音节趋向动词使用情况分析
    第二节 单双音节趋向动词偏误情况分析
    第三节 单双音节趋向动词偏误类型分析
        一、误代偏误
        二、遗漏偏误
        三、误加偏误
        四、错序偏误
    第四节 单双音节趋向动词偏误原因分析
        一、母语负迁移
        二、目的语知识过渡泛化
        三、回避使用
        四、教学的原因
第四章 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趋向动词的调查问卷及分析
    第一节 调查目的及对象
    第二节 调查问卷的设计
    第三节 调查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趋向动词的教学策略
    第一节 教师教学的策略
        一、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二、以单音节趋向动词为教学基础
        三、纠正学习者错误的学习策略
        四、使用合适的教学法进行教学
    第二节 教材编写和使用的策略
        一、生词方面
        二、课文方面
        三、语法方面
        四、练习方面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着作
致谢

(7)《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汉俄同义词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相关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范围
    五、研究的创新性
第一章 汉俄同义词的定义与类型对比
    第一节 汉俄同义词基本定义
        一、汉语同义词的定义
        二、俄语同义词的定义
        三、汉俄同义词的定义对比
    第二节 汉俄同义词的类型对比
        一、汉语同义词的类型
        二、俄语同义词的类型
        三、汉俄同义词的类型对比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汉俄同义词调查分析
    第一节 汉语同义词调查分析
    第二节 俄语同义词调查分析
    第三节 汉俄同义词调查结果统计与对比分析
        一、汉语同义词和俄语同义词的相同点
        二、汉语同义词和俄语同义词的不同点
第三章 汉俄同义词意义对比
    第一节 汉俄同义词理性意义对比
        一、意义范围对比
        二、同义名词的集体与个体程度差异
    第二节 汉俄同义词色彩意义对比
        一、语体色彩
        二、感情色彩
        三、形象色彩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汉俄同义词使用对比
    第一节 汉俄同义词搭配组合对比
    第二节 汉俄同义词语用表达对比
    第三节 使语言形象、生动且富于变化
    第四节 避免重复
    第五节 相互补充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俄同义词使用与教学问题研究
    第一节 翻译领域
        一、俄罗斯学生学习汉语同义词在翻译领域中出现的偏误
        二、中国学生在翻译同义词的过程中常出现的错误
    第二节 教学研究
        一、同义词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同义词教学中的教学方法
    第三节 辞书编写领域研究成果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9)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和越南语并列连词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缘由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汉语连词的本体研究概况
        二、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连词研究
        三、基于语料库的研究方法及类型学特征考察
        四、小结
    第四节 研究范围和语料来源
        一、研究范围
        二、语料来源
    第五节 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
        一、研究方法
        二、理论依据
第二章 汉越并列连词比较
    第一节 汉语并列连词用法归纳
        一、汉语并列连词“和”、“跟”、“与”、“及”、“以及”的用法归纳
        二、汉语并列连词“和”、“跟”、“与”、“及”、“以及”的异同点归纳
    第二节 越南语并列连词用法归纳及对比
        一、越南语并列连词“và”、“v?i”、“cùng”、“cùng v?i”的用法归纳
        二、越南语并列连词“và”、“v?i”、“cùng”、“cùng v?i”的对比
    第三节 汉越并列连词对比
        一、汉语和越南语并列连词类型特征对比
        二、汉语和越南语并列连词连接语义关系对比
        三、汉语和越南语并列连词隐现特征对比
        四、汉语和越南语并列连词使用频率情况对比
        五、汉语和越南语并列类连词兼类现象对比
    第四节 汉越并列连词对应用法特征比较
        一、汉越“和”类连词连接体词性成分情况比较
        二、汉越“和”类连词连接动词性成分情况比较
        三、汉越“和”类连词连接形容词性成分情况比较
        四、汉越“和”类连词连接句子情况比较
    第五节 汉越并列连词异同点归纳
        一、汉越并列连词相同点
        二、汉越并列连词不同点
    第六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中介语语料库的越南语母语者汉语并列连词使用情况分析
    第一节 越南留学生汉语并列连词使用频率情况分析
        一、连词“和”使用频率情况
        二、连词“跟”使用频率情况
        三、连词“与”使用频率情况
        四、连词“及”、“以及”使用频率情况
        五、小结
    第二节 越南留学生汉语并列连词偏误情况分析
        一、连词“和”偏误情况
        二、连词“与”偏误情况
        三、小结
    第三节 越南学生汉语并列连词使用情况与已有结论对比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越南留学生汉语并列连词习得顺序考察
    第一节 习得顺序标准的确定
    第二节 越南留学生汉语并列连词习得顺序
        一、越南学生习得汉语并列连词的习得顺序
        二、越南学生习得汉语并列连词“和”各连接功能的习得顺序
    第三节 越南留学生汉语并列连词习得顺序与已有结论对比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汉语并列连词的类型特征及其与偏误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 语言类型学相关理论
    第二节 汉语并列连词的类型特征总结
        一、汉越并列连词类型共性特征
        二、汉语并列连词的类型个性特征
    第三节 汉语并列连词的类型学特征与偏误之间的关系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对越汉语并列连词的教学建议
    第一节 大纲和教材对汉语并列连词的处理情况
        一、现有大纲对汉语并列连词的处理情况分析
        二、现有教材对汉语连词的处理情况分析
    第二节 针对汉语并列连词的教学建议
        一、“和”的教学建议
        二、“以及”、“及”的教学建议
第七章 结语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10)巴基斯坦学生“年/月/日”类时间词语的习得偏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现代汉语时间词语研究
        1.2.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时间词语研究
    1.3 本研究的对象范围及理论基础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语料来源
2 “年/月/日”类时间词语的用法
    2.1 “年/月/日”类时间词语的表达形式
    2.2 “年/月/日”类时间词语的句法功能
        2.2.1 时点词语的句法功能
        2.2.2 时段词语的句法功能
3 《HSK标准教程》中的“年/月/日”类时间词语的分布情况
    3.1 《HSK标准教程》简介
    3.2 《HSK标准教程》中的“年/月/日”类时间词语
        3.2.1 初级教材中的时间词语
        3.2.2 中级教材中的时间词语
        3.2.3 高级教材中的时间词语
4 巴基斯坦学生习得“年/月/日”类时间词语的情况
    4.1 问卷调查
        4.1.1 调查设计
        4.1.2 调查结果及说明
    4.2 偏误分类
        4.2.1 词汇方面的偏误
        4.2.2 语法功能方面的偏误
    4.3 偏误原因
        4.3.1 偏误原因访谈
        4.3.2 偏误原因总结
5 巴基斯坦学生习得“年/月/日”类时间词语的教学思考
    5.1 教材的编写
    5.2 教师教学
    5.3 学习者的学习
6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谈谈“和、同、跟、与”几个词(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英语教师课堂提问的语用研究 ——以汉中某重点高中为例[D]. 晏玲玲. 陕西理工大学, 2021(08)
  • [2]清末民初《申报》词汇研究[D]. 冯卓. 吉林大学, 2021(01)
  • [3]清末民国时期利用古文字资料校证《说文》之研究[D]. 顾王乐. 吉林大学, 2020(03)
  • [4]地方作家的写作困境 ——基于临淮市的文学生态考察[D]. 汪琬琦.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1)
  • [5]副词“好生”“好不”“好好”的共时与历时考察[D]. 侯菁文.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6]面向汉语国际教育的同素同义单双音节趋向动词研究[D]. 翟玉杨.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7]《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8]汉俄同义词对比研究[D]. 科瓦尔·叶卡捷琳娜. 黑龙江大学, 2019(05)
  • [9]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汉语和越南语并列连词对比研究[D]. 马海霞.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10]巴基斯坦学生“年/月/日”类时间词语的习得偏误研究[D]. 刘燕.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标签:;  ;  ;  ;  

说说“和、同、跟、和”这几个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