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基和培养工艺对双歧杆菌产量的影响

培养基和培养工艺对双歧杆菌产量的影响

一、培养基及培养工艺对双歧杆菌产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汪文丽[1](2021)在《双歧杆菌氮源利用的选择性及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双歧杆菌是非常重要且被广泛认可的益生菌,但是双歧杆菌的制备非常困难,氮源是制约其有效增殖的关键因素之一,且不同种双歧杆菌各自具有特异的氮代谢系统,增加了其培养难度。本课题力求系统探索不同双歧杆菌氮利用的特征,并阐明其与氮代谢基因组的对应关系,以指导双歧杆菌的培养生产及其发酵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和两歧双歧杆菌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分别利用酵母浸粉、胰蛋白胨、大豆蛋白胨等九种常用发酵氮源生长的最高生物量。结果表明,两歧双歧杆菌对胰蛋白胨利用效率最高,但几乎不利用酵母浸粉类氮源;长双歧杆菌可有效利用除胰酪蛋白胨和牛肉浸粉外的其他氮源;短双歧杆菌在九种氮源下均表现较好的利用效果。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对九种氮源的分子量及游离氨基酸成分的检测结果显示,酵母浸粉类氮源中180~2000 Da组分含量显着少于其他氮源,且游离的疏水性氨基酸含量为其他氮源2倍;分别采用酪蛋白肽和氨基酸培养双歧杆菌来探究不同双歧杆菌对肽和氨基酸利用效果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两歧双歧杆菌F35、长双歧杆菌CCFM 760和短双歧杆菌AH-WH-9M5对肽的利用效率优于氨基酸,且两歧双歧杆菌F35在以肽和氨基酸为氮源下增殖效果的差异性最为显着。(2)在研究得到不同双歧杆菌氮源利用存在差异性基础上,各种属选取代表菌株两歧双歧杆菌F35、长双歧杆菌CCFM 760和短双歧杆菌AH-WH-9M5进行基因组测序及注释,对其蛋白和氨基酸代谢相关基因进行比较基因组分析,结果表明:三株双歧杆菌的在氨基酸生物合成能力上不存在差异性,且均无编码细胞壁蛋白酶的基因;编码的肽酶种类及数量在菌株间差异性也相对较小;但长双歧杆菌CCFM 760和短双歧杆菌AH-WH-9M5在氨基酸转运蛋白种类以及肽转运系统种类和数量上,较两歧双歧杆菌F35更为丰富,因此对底物的摄取更为广泛。(3)结合基因组学的分析结果,对两歧双歧杆菌F35、长双歧杆菌CCFM 760和短双歧杆菌AH-WH-9M5的氨基酸代谢表型做进一步探究。通过单一剔除方法测定不同双歧杆菌的氨基酸营养缺陷型,并剔除合成培养基中疏水性氨基酸来探究其对不同双歧杆菌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三株双歧杆菌的氨基酸营养缺陷均表现为半胱氨酸营养缺陷型,但对不同菌株具有生长促进作用的氨基酸种类具有差异性;疏水性氨基酸对于两歧双歧杆菌F35以氨基酸为氮源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但在长双歧杆菌CCFM 760和短双歧杆菌AH-WH-9M5中不存在该种现象。(4)为进一步研究两歧双歧杆菌F35、长双歧杆菌CCFM 760和短双歧杆菌AHWH-9M5肽利用特性,通过蛋白酶解技术制备不同酪蛋白水解物来培养双歧杆菌,并结合超滤、凝胶色谱分离技术对不同水解物进行分离,结果表明:对两歧双歧杆菌F35表现最高生长活性的水解物层析组分其分子量范围介于228~887 Da;对长双歧杆菌CCFM760表现最高生长活性的层析组分其分子量介于1535~2280 Da;对短双歧杆菌AH-WH-9M5表现最高生长活性的层析组分其分子量介于261~776 Da。通过肽转运实验并结合液质测定技术探究肽结构特性,结果表明,可被不同双歧杆菌转运的肽段具有高度的菌株特异性,混合肽组分的促生长活性与组分中的转运肽比率成正比,双歧杆菌对具有亲水性、含促生长作用的氨基酸的肽表现更高的亲和性;两歧双歧杆菌F35最多可转运14肽,且对于2肽、3肽及9肽有着更高的偏好性;长双歧杆菌CCFM 760最多可转运含有20个氨基酸的肽段,未检测到对6肽、7肽的转运;短双歧杆菌AH-WH-9M5可转运的肽段主要为2~4肽以及8~20肽,未检测到对5肽、6肽、7肽的摄取。

骆燕红[2](2021)在《以菊粉为碳源的不同双歧杆菌种间协同增殖模式探究》文中提出双歧杆菌是早期定殖于人体肠道中的益生菌之一,研究表明双歧杆菌利用复杂碳水化合物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其在肠道环境中的丰度和代谢活性,从而促进双歧杆菌在肠道内增殖。已有临床试验表明,菊粉是能特异性促进双歧杆菌增殖的益生元之一。但一些具有益生功能的双歧杆菌不能直接利用菊粉,仅补充菊粉无法促进这些双歧杆菌生长。国外已有文献报道,双歧杆菌与鼠李糖乳杆菌等其它肠道菌在以菊粉为碳源的培养基上存在协同增殖现象。如果能找到以菊粉为碳源的协同增殖双歧杆菌组合,不仅能促进一些利用菊粉能力弱但具有健康功效的双歧杆菌在肠道内增殖,还能提高人体肠道中双歧杆菌丰度和多样性,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因此,本课题希望探究以菊粉为碳源的双歧杆菌种间协同增殖机制,为双歧杆菌的肠道增殖方法提供新的膳食微生态制剂策略,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60株双歧杆菌菌株的碳水化合物利用基因分析发现,来自不同种的双歧杆菌菌株在调控菊粉利用的关键酶GH32家族的基因数量存在差异性。如青春双歧杆菌R1的编码GH32家族基因数量有2个,而动物双歧杆菌FGZ9I1M1仅有1个。通过测定25株双歧杆菌菌株对菊粉的利用能力,发现不同种双歧杆菌的菊粉利用能力具有种间和株间差异,且对菊粉及其主要降解产物利用存在偏好性,这与基因水平预测的结果基本一致。(2)选择利用菊粉能力强的青春双歧杆菌R1与利用菊粉能力弱但能利用葡萄糖和果糖的动物双歧杆菌FGZ9I1M1进行以菊粉为碳源的体外协同增殖实验,将二者分别在菊粉培养基上单独培养和共同培养,发现与单独培养相比,共同培养的复合双歧杆菌中青春双歧杆菌数量增加2.09倍,动物双歧杆菌数量增加5.65倍,乙酸产量增加1.46倍,同时降解菊粉程度更大,生长速率加快。通过转录组分析进一步研究双歧杆菌协同增殖的代谢通路和关键酶基因表达量变化,发现与单独培养相比,共同培养的双歧杆菌在淀粉和蔗糖代谢和ABC转运系统的通路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中青春双歧杆菌R1利用菊粉的关键基因C8077RS09170表达量增加了 100.4%,动物双歧杆菌FGZ9I1M1利用菊粉的关键基因C8077RS04530表达量增加了 100.7%。根据以上结果推测,共同培养时青春双歧杆菌R1降解菊粉并产生蔗糖和果糖等小分子糖促进动物双歧杆菌FGZ9I1M1增殖,而动物双歧杆菌FGZ9I1M1产生的短链脂肪酸也协助青春双歧杆菌R1生长。(3)研究具有协同增殖关系的双歧杆菌在C57BL/6J小鼠肠道的增殖能力。结果表明,复合双歧杆菌组的小鼠粪便中青春双歧杆菌和动物双歧杆菌比双歧杆菌单菌组分别增加了 2.186倍和1.718倍,并提高了肠道内短链脂肪酸含量。通过粪便代谢组分析发现,与双歧杆菌单菌组相比,复合双歧杆菌组在亚油酸合成的代谢通路存在显着差异(p<0.05)。综上所述,通过碳水化合物基因分析、体外菊粉利用实验和转录组分析,以及双歧杆菌在小鼠肠道内的增殖能力评价,本课题研究了一种促进双歧杆菌协同增殖的策略,未来可以将其应用于更多具有健康功效但对菊粉及其他低聚糖利用能力弱的菌株,促进功能益生菌的肠道增殖。

罗钦文[3](2021)在《利用牛奶培养短双歧杆菌的条件优化及其微胶囊酸奶的制备》文中提出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可代替MRS培养基中的碳源和氮源为微生物提供营养。双歧杆菌的功能已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可,实验室培养双歧杆菌通常使用TPY或者MRS+L-半胱氨酸,这在乳品企业生产上是不可行的,一方面是实验室用到的培养基成本高,另一方面会这些培养基还会带来一定的安全问题。因此,乳品生产企业更希望能够利用牛奶培养益生菌,扩培后,再添加到乳制品中,应用前景十分广泛。但是在培养过程中,益生菌如双歧杆菌产酸使牛奶pH值降低,牛奶酪蛋白与短双歧杆菌凝聚在一起,形成沉淀,近而离不出菌泥。为了使牛奶培养的双歧杆菌能够达到较多的数量,本课题通过在牛奶培养基中滴加碱液使牛奶始终保持液态,收集菌泥再进行包埋制成微胶囊,然后设计双歧杆菌微胶囊酸奶的配方及生产工艺流程图。方法:首先以牛奶培养基的pH和酸度变化值来确定碱液的滴加浓度和速度,优化培养条件。在发酵时间、初始接菌量、振荡培养箱的转速的单因素条件基础上,设计正交实验优化出最佳培养方案。采用离子交联法制备短双歧杆菌微胶囊,对微胶囊的粒径大小,包埋率以及模拟胃肠道的稳定性进行实验;将上述微胶囊添加到鲜奶中发酵,得到载双歧杆菌微胶囊的酸奶,对微胶囊酸奶进行了质构,28天货架期,感官评价以及模拟胃肠道实验。最后利用CAD制图软件设计出双歧杆菌微胶囊酸奶的平面生产工艺流程图。研究结果:NaOH的浓度为0.5 mmol/m L,滴加速度从初始的不滴加到2 h时3滴/min,8 h时的4滴/min,10 h后改为6滴/min。而牛奶培养基的最佳培养条件为:发酵时间为16 h,初始接菌量为6%,振荡培养箱转速为150 r/min。该条件下培养的双歧杆菌菌活为9.75lg(cfu/g)。双歧杆菌微胶囊粒径为2.27±1.11 mm。双歧杆菌微胶囊包埋率达到99.9%,裸菌和双歧杆菌微胶囊通过模拟胃肠道实验后存活率分别为47.1%和63%。载双歧杆菌裸菌和微胶囊的酸奶通过模拟胃肠道以后双歧杆菌的存活率分别为47.2%和59.8%。

荆冰妍[4](2020)在《糖作为碳源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分为两个部分:四种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代谢、免疫及肠道菌群的影响,三种糖作为碳源在两种温度条件下对芽孢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影响两个部分。通过研究不同的糖作为碳源对凡纳滨对虾生长代谢、免疫和肠道菌群以及对肠道常见益生菌增殖的影响,能够为今后的养殖及饲料中微生物制剂的添加提供理论依据,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产量。实验一:本试验旨在研究四种常见的糖源对凡纳滨对虾生长代谢、肠道消化酶及肠道菌群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为(0.36±0.02)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从多种糖类中选择常见的四种糖(葡萄糖、果糖、淀粉、蔗糖)作为糖源配制饲料,试验共计4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虾,养殖周期为56d,每种糖源的添加量为20%。研究表明:(1)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均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淀粉组显着高于其他三组(P<0.05),但各组间的饲料系数、存活率、肝体比和含肉率无显着差异(P>0.05)。全虾体营养成分,蔗糖组的粗脂肪显着低于其他三组(P<0.05),葡萄糖组的灰分显着高于其他三组(P<0.05),粗蛋白与水分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肌肉体营养成分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2)各组间己糖激酶(HK)与苹果酸脱氢酶(MDH)的蔗糖组显着高于其他三组(P<0.05),而谷氨酰胺合成酶(GS)与谷草转氨酶(GOT)的淀粉组显着高于其他三组(P<0.05),磷酸果糖激酶(PFK)的果糖组、淀粉组及蔗糖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但均显着高于葡萄糖组。(3)葡萄糖组的甘油三酯显着高于其他三组(P<0.05),果糖组的血糖显着高于其他三组(P<0.05),而总胆固醇无显着差异(P>0.05)。(4)各组间对虾血淋巴免疫活性具有显着差异(P<0.05),淀粉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一氧化氮合成酶(NOS)、碱性磷酸酶(AKP)活性显着高于其他三组(P<0.05),而蔗糖组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着高于其他三组(P<0.05)。(5)各组间对虾肠道消化酶活性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脂肪酶(LPS)活性的淀粉组与蔗糖组显着高于葡萄糖组及果糖组(P<0.05),淀粉组与蔗糖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而胃蛋白酶(PPS)活性的淀粉组显着高于其他三组(P<0.05)。(6)凡纳滨对虾肠道样本中共检测出微生物18个门类,分类至37纲,75目,125科,195属。各组间的凡纳滨对虾肠道OTU、Ace及chao指数无显着差异(P>0.05),在微生物群落的基本构成中,蔗糖组的种类多于淀粉组个葡萄糖组,shannon指数淀粉组及蔗糖组显着高于葡萄糖组,simpson指数的淀粉组显着低于蔗糖组,而蔗糖组又显着低于葡萄糖组(P<0.05)。(7)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相对丰度蔗糖组较葡萄糖组明显增多,拟杆菌门(Bacter oidetes)与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的相对丰度淀粉组较葡萄糖组明显增多,但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相对丰度各组间无明显差异;在纲水平上,各处理组间的对虾肠道菌群的差异性较显着,淀粉组对虾肠道中黄杆菌(Flavobacteriia)、γ变形菌(Gammaproteobacteria)、放线菌(Actinobacteria)及噬纤维菌(Cytophagia)是明显高于蔗糖组与葡萄糖组。在目水平及科水平上,淀粉组的黄杆菌(Flavobacteria ceae)明显多于另外两组,黄杆菌与红杆菌(Rhodobacteraceae)占比较大。在属水平上,未分类的黄杆菌(Flavobacteriaceae unclassified)占比,淀粉组及蔗糖组均高于葡萄糖组,但此两组间差异不大,但黄杆菌属(Flavobacteriaceae)的淀粉组占比仍旧高于葡萄糖组与蔗糖组,并且各组间的菌属占比差异较大。综上所述,凡纳滨对虾对淀粉和蔗糖的吸收利用优于葡萄糖和果糖,同时,淀粉和蔗糖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影响,淀粉和蔗糖为凡纳滨对虾饲料中的适宜糖源。实验二:本试验旨在研究三种糖作为碳源在两种温度条件下对枯草芽孢杆菌及两歧双歧杆菌的影响以及枯草芽孢杆菌的代谢产物对两歧双歧杆菌的生长是否有促进作用。选择常用益生菌枯草芽孢杆菌和两歧双歧杆菌作为试验菌种,采用3×2双因素试验设计,选取28℃、35℃/37℃,葡萄糖、淀粉、蔗糖为碳源,配制成三种液体培养基,实验共计6个处理,每个处理3个重复,进行培养试验。试验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将枯草芽孢杆菌接种至三种培养基中28℃、35℃恒温培养,两歧双歧杆菌接种三种培养基中28℃、37℃培养,分别在24h、48h、72h时测定菌液OD值。第二,将两歧双歧杆菌接种至28℃、35℃培养72h后的枯草芽孢杆菌菌液中,石蜡油隔绝氧,28℃、37℃恒温培养,分别在24h、48h、72h时测定菌液OD值。试验结果显示:(1)糖源在35℃条件下对芽孢杆菌的体外增殖影响显着(P<0.05),淀粉组及蔗糖组OD值显着高于葡萄糖组,在24h时OD值淀粉组又显着高于蔗糖组(P<0.05)。但28℃条件下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温度对芽孢杆菌体外增殖影响显着,35℃>28℃(P<0.05),糖源与温度交互作用对芽孢杆菌体外增殖影响显着(P<0.05)。(2)糖源对双歧杆菌体外增殖影响显着(P<0.05),在37℃条件下淀粉组显着高于蔗糖组,蔗糖组又显着高于葡萄糖组(P<0.05),在28℃条件下,淀粉组与蔗糖组的OD值显着高于葡萄糖组(P<0.05)。温度对双歧杆菌体外增殖影响显着,28℃>37℃(P<0.05),糖源与温度的交互作用在24h、72h时影响显着(P<0.05),在48h时无显着影响(P>0.05)。(3)不同糖源培养的芽孢杆菌代谢产物对双歧杆菌体外增殖影响显着(P<0.05),在28℃条件下24h时蔗糖组的OD值显着高于葡萄糖组与淀粉组(P<0.05),48h时淀粉组及蔗糖组显着高于葡萄糖组(P<0.05),72h时各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而37℃条件下24h、48h时的OD值淀粉组显着高于蔗糖组,蔗糖组又显着高于葡萄糖组(P<0.05),72h时淀粉组与蔗糖组显着高于葡萄糖组(P<0.05)。综上所述,不同温度条件下不同糖作为碳源对芽孢杆菌及双歧杆菌体外增殖具有一定影响,淀粉和蔗糖是芽孢杆菌及双歧杆菌生长的有利碳源。

贾志飞[5](2020)在《决明子低聚糖的制备及其对双歧杆菌的增殖作用》文中认为决明子(Semen Cassiae)又名马蹄子、草决明,为豆科植物决明(CassiaobtusifoliaL.)或小决明(C.tora L.)的成熟种子经秋季采收晒干、除杂而制成。决明子性微寒,味苦、甘、咸,入肝、肾、大肠经,以其具有明目之功而名之,具有润肠通便、清肝明目的功效,是国家卫健委首批公示的药食同源名录之一。据《神农本草经》记载其可治疗多种眼疾,主要用于目赤涩痛,羞明多泪,头疼眩晕,目暗不明,大便秘结。决明子在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均有种植或野生,但是目.前对决明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中的蒽醌类、萘并-吡喃-酮类、蛋白质及多糖等物质,对其中的低聚糖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低聚糖因具有增殖双歧杆菌的作用而素有“双歧因子”之称,随着人们对肠道健康的关注日益提高,低聚糖的作用也备受瞩目,因此本文以决明子低聚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决明子中低聚糖的提取、分离、组分分析,以及对双歧杆菌的增殖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决明子低聚糖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水浴法对决明子中的低聚糖进行提取,在提取温度、提取时间、乙醇浓度及料液比等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运用响应面法优化决明子低聚糖的提取工艺条件,得到决明子低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100 min,料液比1:25(g/mL),乙醇浓度22%,得率为11.151mg/g。(2)通过500 Da、1000 Da及2000 Da三种规格的透析袋对决明子低聚糖进行组分分离,得到的三种低聚糖组分分别命名为COSA、COSB及COSC。通过高效凝胶渗透色谱对三种组分进行分子量测定,得到三种组分的数均分子量分别为405、965和2399。经离子色谱仪检测,决明子低聚糖的单糖组成为半乳糖、葡萄糖、阿拉伯糖和鼠李糖,并以半乳糖和葡萄糖为主要组成。结合红外光谱分析,可知决明子低聚糖主要是由α-D-吡喃半乳糖和α-D-吡喃葡萄糖组成。(3)以青春双歧杆菌、两歧双歧杆菌和婴儿双歧杆菌为实验对象进行增殖实验,通过测定OD值、pH值、发酵液中的短链脂肪酸等指标可以得出,决明子低聚糖三种组分对双歧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增殖效果,其中以组分COSA的增殖效果最为优异,同时在三种双歧杆菌中,以青春双歧杆菌的增殖效果最优。(4)通过体外模拟胃肠道环境的实验可知,低聚糖在不同碳源中对双歧杆菌胃肠道环境耐受性的影响较为显着,同时,在pH为3.0的酸环境中及在牛胆酸钠添加量为0.3%的模拟胆汁盐中,双歧杆菌的存活率最高。在模拟胃液和肠液实验中,相对于其它碳源,决明子低聚糖对提升双歧杆菌存活率的影响最为显着。

裴文渊[6](2020)在《人参乳酸菌发酵工艺优化及Rh1对环氧丙醇所致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参皂苷是人参中主要有效成分,体现人参的主要生理活性。人参皂苷包括含量较高的Rb1、Rg1等高含量人参皂苷,和一些含量甚微的稀有人参皂苷,如人参皂苷C-K、Rh1、Rh2、Rh3、Rg3等。高含量人参皂苷经水解(脱糖基)作用脱去糖基,转化为稀有人参皂苷,所含糖基越少,生物利用度和药理活性越高。所以,如何获得稀有皂苷成为学者关注焦点,研究者尝试通过各种方法将大量皂苷转化成稀有皂苷。微生物发酵的生物转化法被认为是最安全高效的转化方法之一。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微生物发酵法制备稀有人参皂苷的研究还处于初期。乳酸菌是常见益生菌,也是广泛使用的优良发酵剂,筛选有利于人参发酵,能够高效转化稀有皂苷的乳酸菌,优化人参发酵转化条件,系统研究多菌组合发酵技术,利用菌株协同发酵提高稀有皂苷转化率和发酵品质,无论是对实现稀有皂苷的工业化生产,还是对人参发酵食品、医药保健品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人参全组分为发酵底物,以7株自主分离的和商品化的乳酸菌株为发酵剂。首先以蛋白胨、葡萄糖和脱脂乳作为增菌剂,以菌落数、发酵液pH值为检测指标,优化人参全组分发酵条件。结果表明,最佳人参全组分培养基组成为:无菌全组分人参浆(w):无菌水(v)=1:1,蛋白胨1%(w/v)。在此培养基条件下,发酵48 h发酵液中双歧杆菌、嗜热链球菌、植物乳杆菌菌落数达到峰值,发酵72h发酵液pH值最小。以活菌数作为主要评价指标,进行单一菌种发酵与双菌复合发酵对比试验,确定发酵菌种。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对接种量、起始pH、发酵温度等培养条件优化,通过响应面试验,得到复合乳酸菌发酵的最优条件为植物乳杆菌KC-28:嗜酸乳杆菌LA-3=1:1,最适发酵温度为37℃,初始pH为6.8,接种量为3%。为验证人参全组分发酵液的抗氧化活性,本文以ABTS自由基清除率、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测定人参全组分发酵液抗氧化活性。由结果可知经单一菌株植物乳杆菌KC-28和嗜酸乳杆菌LA-3发酵的样品,3种自由基清除率均比经两菌种复合发酵样品的自由基清除率低。且随着发酵液浓度增大自由基清除率都呈现增强趋势。结果表明,乳酸菌联合发酵比乳酸菌单菌发酵具有更好的清除自由基能力,增强了人参全组分发酵液的抗氧化能力。本文分别从植物乳杆菌KC-28与嗜酸乳杆菌LA-3单菌发酵和两菌联合发酵72 h之后的人参发酵液中提取人参皂苷,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研究不同接种发酵对人参皂苷Rd、Rg3、Re与Rh1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双菌联合发酵显着提高了Rh1的转化。本文以L-02与HT22作为细胞模型,以环氧丙醇为氧化损伤剂,探究人参皂苷Rh1、Rg3对环氧丙醇损伤细胞是否具有保护作用。结果表明,浓度为40μmol/L的Rh1显着提高了环氧丙醇损伤的L02细胞活性。

高美玲[7](2019)在《甘薯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提出本研究以甘薯渣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甘薯渣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单糖组成;应用体外培养和体外发酵技术评估了甘薯渣可溶性膳食纤维对肠道益生菌增殖的影响及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改变;通过动物实验探究了甘薯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对小鼠血清生化指标和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甘薯渣可溶性膳食纤维可以显着改变肠道菌群的结构,促进肠道益生菌的生长,抑制有害菌群的增殖。参照国标5009.88-2014提取甘薯渣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并测得甘薯渣可溶性膳食纤维主要包括中性糖(34.57%)和糖醛酸(23.34%)。其中中性糖主要包括鼠李糖、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半乳糖,各成分百分比为:8.16%,8.21%,7.03%,68.21%,8.37%。体外纯培养青春双歧杆菌和植物乳杆菌实验中发现,可溶性膳食纤维对两株益生菌均具有增殖作用。其中10g/L的甘薯渣可溶性膳食纤维对植物乳杆菌具有最佳增殖效果,而2.5g/L的浓度对双歧杆菌具有最佳增值效果。甘薯渣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添加有助于降低益生菌生长过程中的pH,其中甘薯渣可溶性膳食纤维添加量为10g/L时,植物乳杆菌发酵液可以达到最低pH值5.41,而双歧杆菌在添加量为2.5g/L时达到最低pH值4.93。在体外发酵培养的实验过程中发现:可溶性膳食纤维对于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产生不同影响,可降低发酵液中的pH、NH3-N的含量,增加发酵液中的产气量,提升短链脂肪酸的产量,作用效果与添加量成正比。其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添加对乙酸的产生作用效果最为明显(SDF10g/L组相对于空白组,乙酸产量增加率为335%)。通过动物实验,研究可溶性膳食纤维对于肠道内菌群的作用发现:添加甘薯渣可溶性膳食纤维有助于提高小鼠肠道内OTU数量,提升菌群的丰富度。有助于增加乳酸杆菌属、毛螺菌属的含量,降低有害菌如脱硫弧菌、气球菌、肠球菌等的含量,并降低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的比例。

贺苹苹[8](2019)在《大蒜低聚糖的制备及其益生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蒜作为药食同源的植物,在中国种植面积广阔,糖类物质是大蒜重要功能物质之一,占大蒜干重的75%以上。低聚果糖是重要的双歧因子,具有调节肠道菌群、促进肠道代谢、增强机体免疫等功能,大蒜中的糖类主要为果聚糖,是制备大蒜低聚果糖的良好来源。大蒜年度价格变化大,为避免资源浪费,大蒜的深加工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目前,国内外开发生产的大蒜深加工产品主要针对于大蒜中的含硫化合物,关于大蒜多糖类的产品较少。先前报道指出提取含硫化合物前后的大蒜废渣、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果聚糖,可作为提取大蒜多糖的原材料。因此,本文在热水浸提法提取大蒜多糖的基础上,使用膜分离技术截取不同分子量多糖,并以其为碳源探究不同分子量多糖对益生菌的增殖作用。以对益生菌增值效果最佳分子量范围的多糖为目标,探究其含量在酸解和酶解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以目标多糖变化规律为基础,结合膜分离技术,建立了连续制备分离系统。本研究可实现大蒜多糖的综合开发利用,起到大蒜提质增效的作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分离不同分子量的大蒜多糖并研究其体外益生菌增殖作用。以不同分子量的大蒜多糖为碳源进行长双歧杆菌、乳双歧杆菌、植物乳杆菌、发酵乳杆菌的增殖实验,随着多糖分子量上升,益生菌培养液pH下降幅度和OD值上升幅度均减小,其中分子量为300-1000 Da的大蒜多糖对双歧杆菌和乳酸菌的增殖效果最佳。2.对大蒜多糖酸水解规律进行研究,通过对大蒜多糖酸水解过程中水解度及低聚糖含量的测定得出,选择盐酸、在pH为3、温度为70℃、底物浓度为5%的酸解条件下水解大蒜多糖最有利于大蒜低聚糖的积累。3.采用菊粉内切酶降解大蒜多糖测定酶解过程中还原糖和低聚糖含量的变化。酶解20 h后,还原糖与总糖比率小于1%;酶解中的低聚果糖含量最高为0.17 mg/mL。与大蒜多糖的酸水解比较,酸水解可获得的低聚果糖多于酶解。4.设计大蒜低聚果糖连续制备系统。将大蒜多糖水解规律与膜分离技术结合确定了大蒜低聚糖连续制备系统的工艺与设备。

包辰[9](2017)在《薏苡仁抗性淀粉结构特性及其对肠道菌群调节机制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关系密切,在机体营养摄取、黏膜屏障保护、免疫调节方面均发挥重要的作用。当菌群发生紊乱时,炎症细胞因子、炎症介质、蛋白酶类和氧自由基会大量释放,造成肠黏膜机械屏障损伤,引发细菌易位和肠道免疫调节失控,严重威胁人体健康。因此,开发一种有效的益生元来调节人体肠道菌群平衡,维持肠道健康显得十分重要。薏苡仁(Coixlachryma-jobi),属禾本科,薏苡属,淀粉含量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特产经济资源。本论文以福建产薏苡仁为原料,分别采用压热法、超声波辅助压热法、酶辅助压热法和微波辐射法制备薏苡仁抗性淀粉,通过现代分析检测技术研究不同方法制备的薏苡仁抗性淀粉结构特性和理化性质,初步表征抗性淀粉的结构性质。在此基础上,采用体外试验研究不同方法制备的薏苡仁抗性淀粉对多株益生菌的增殖效果,并考察益生菌在模拟胃肠道逆环境下的耐受能力,进而阐释薏苡仁抗性淀粉结构-益生元功效的构效关系。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评价不同方法制备的薏苡仁抗性淀粉对小鼠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印证前期体外试验,筛选得出一种对肠道菌群调节效果最好的薏苡仁抗性淀粉,研究其对动物肠道形态结构的调节的作用,并基于代谢组学研究方法,从代谢水平研究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1)以传统益生元HAMS为对照,研究不同方法制备的薏苡仁抗性淀粉GP-SRS3、UP-SRS3、EP-SRS3、MP-SRS3结构特性和理化性质。FE-SEM结果显示,HAMS颗粒表面较光滑,而GP-SRS3、UP-SRS3、EP-SRS3、MP-SRS3表面均呈现深浅不一的条纹状沟壑,UP-SRS3表面呈现众多大小不一的孔洞,MP-SRS3表面粗糙程度最大,呈现大量条纹状沟壑。FT-IR结果表明,MP-SRS3的DO和DD值分别为 1.118,1.114,与 GP-SRS3、UP-SRS3、EP-SRS3 和 HAMS相比,MP-SRS3分子链具有更高的有序程度和双螺旋比例。13CNMR结果显示,MP-SRS3的相对结晶度为81.57%,无定形区含量为5.23%,与 GP-SRS3、UP-SRS3、EP-SRS3 和 HAMS 相比,MP-SRS3 具有更高的相对结晶度和较低的无定形区比例,具有更稳定的结晶结构。DSC结果表明,MP-SRS3糊化峰值温度为118.9±0.25℃,糊化焓为6.03±0.12J/g,说明MP-SRS3晶体结构完整,双螺旋结构紧密。在90℃高温条件下,GP-SRS3、UP-SRS3、EP-SRS3 和 MP-SRS3 的溶解度分别为 32.72±0.24%、29.69±0.52%、31.86±0.65%、28.64±0.55%,膨胀度分别为 5.56±0.07%、5.27±0.09%、5.39±0.09%、5.13±0.11%,MP-SRS3展现较低的溶解度和膨胀度,说明其颗粒密集度高,双螺旋结构比例大,淀粉分子内键结合强度大,且分子排列有序。碘吸收特性显示薏苡仁抗性淀粉碘吸收峰由直链淀粉向支链淀粉转移,分子量整体分布较集中。(2)通过研究薏苡仁抗性淀粉GP-SRS3、UP-SRS3、EP-SRS3、MP-SRS3和HAMS对两歧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动物双歧杆菌增殖效果,结果显示与HAMS相比,薏苡仁抗性淀粉能更好的促进双歧杆菌生长,其中MP-SRS3对双歧杆菌增殖的效果最好。在酸性、胆汁酸盐、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逆环境下,与HAMS相比,双歧杆菌在薏苡仁抗性淀粉为培养基的碳源中能保持较高的存活率,其中MP-SRS3为培养基的碳源中各株双歧杆菌在逆环境下的存活率高于GP-SRS3、UP-SRS3、EP-SRS3 和 HAMS 组。(3)以传统益生元HAMS为阳性对照,研究薏苡仁抗性淀粉对小鼠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薏苡仁抗性淀粉能控制小鼠体重增长,摄入薏苡仁抗性淀粉不会对小鼠机体带来不良反应和影响。抗性淀粉组小鼠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说明其具有提高机体免疫能力的效果。薏苡仁抗性淀粉能有效降低结肠、盲肠内容物pH,其中MP-SRS3组小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盲肠内容物pH均低于其它组。薏苡仁抗性淀粉能增加小鼠粪便中Bifidobacteria数量并减少Escherichia coli数量,经6d喂养后,MP-SRS3组小鼠粪便中Bifidobacteria数量大于其余各组。薏苡仁抗性淀粉能显着提高小鼠肠道中厌氧菌群代谢物乙酸、丙酸、丁酸和异丁酸的浓度,MP-SRS3组小鼠粪便中乙酸、丙酸和丁酸浓度高于其它各组。薏苡仁抗性淀粉能降低小鼠肠道内Porphyromonadaceae、Clostridiur、Rikenellaceae等具有致病性或潜在致病性菌群的数量,增加Butyrivibrio、Bacteroidaceae等有益肠道健康菌群的数量,对于肠道疾病的预防,菌群的调节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4)在前期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基础上筛选出益生元效果最好的薏苡仁抗性淀粉MP-SRS3,以大鼠作为模式动物,研究其对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MP-SRS3能显着降低大鼠体重增加量和饲料效率(p<0.05),且不会对机体造成不良反应。此外,MP-SRS3能增加粪便湿重,提高粪便水分含量,促进肠道蠕动,加速肠道有毒物质排出。同时,MP-SRS3能增加大鼠盲肠总质量,盲肠壁质量和盲肠内容物质量,促进上皮细胞代谢、生长和分化,实现肠道代偿性生长。通过对肠道组织形态观察,结果表明MP-SRS3能有效增加大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绒毛长度,降低隐窝深度,提高绒腺比,增加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结肠黏膜厚度和肌层厚度,对肠道组织生长代谢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5)通过代谢组学方法研究薏苡仁抗性淀粉MP-SRS3对大鼠作用过程中粪便代谢表型的变化,结果显示,空白组与MP-SRS3组粪便代谢物谱有明显差异,PCA得分图显示两组区分良好,PLS-DA分析获得了生物标记物水平随时间变化呈动态改变。MP-SRS3能调节大鼠体内琥珀酸、柠檬酸、乙酰乙酸、色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2-磷酸甘油酸、磷酸烯醇丙酮酸、亚麻酸、亚油酸、油酸、马尿酸的含量,提示MP-SRS3能调节和改善与大鼠肠道菌群变化相关的脂肪酸、氨基酸和糖代谢,进而改善大鼠的整体代谢状态。

戴宇青[10](2017)在《补益类中药对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及其联合抗肿瘤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双歧杆菌是1899年由Henri Tissier在母乳喂养的婴儿的粪便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在被发现后的一个多世纪中,双歧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益生菌被不断研究,至今已被广泛应用在乳制品和微生态制剂生产中。作为人和动物肠道内重要的益生菌,双歧杆菌与机体内许多生理、病理现象密切相关,是人体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但是,双歧杆菌作为一种严格厌氧菌,培养条件苛刻,且生长缓慢,不易贮存,因而如何在体内或体外促进双歧杆菌的增殖是提高其运用价值的关键问题之一。双歧杆菌营养要求高,常须添加外源性的生长因子,这些对双歧杆菌具有促进作用的物质称为双歧因子,现普遍添加的双歧因子多为低聚糖或多糖。我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医学宝库,是中国民族智慧的结晶,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药具有功能作用广泛、双向调节、副作用少、无耐药性等优点。补益类中药是其中具有补虚扶正,纠正人体气血阴阳虚衰的病理偏向作用的一类药物,现代研究表明具有免疫调节、抗衰老等多种生理活性。本课题研究了多种补益类中药对双歧杆菌体外生长的影响及其联合抗肿瘤的作用,以期利用中药资源为开发双歧杆菌相关制品提供新思路。首先,本文利用比浊法研究了绞股蓝、墨旱莲、北沙参、刺五加、百合、枸杞、党参、白术、天冬、麦冬、太子参和黄芪等12种补益类中药对长双歧杆菌体外生长的影响,并比较这些补益中药在不同浓度下对长双歧杆菌生长曲线的影响。结果表明,太子参和黄芪对双歧杆菌的促进效果最显着且最稳定。在此基础上,重新制备水提液进一步确定黄芪和太子参对双歧杆菌的作用效果。本文具体研究了不同浓度下黄芪和太子参对3株不同双歧杆菌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黄芪和太子参对长双歧杆菌、动物双歧杆菌和婴儿双歧杆菌都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且具有浓度依赖关系,浓度越高,促进效果越好。通过分析生长曲线可发现两者的具体作用方式存在差别。黄芪对双歧杆菌的生长速率没有显着影响,但是可以显着延长双歧杆菌到达平台期的时间,从而提高菌量。而太子参的促进效果是不仅提高双歧杆菌的生长速率而延长达到对数生长期的时间。之后,本文又创新性的探索将黄芪和太子参与双歧杆菌联合用于小鼠黑色素瘤的治疗,结果表明黄芪和太子参与双歧杆菌联用后较两者单独使用皆可明显提高荷瘤小鼠的肿瘤抑制作用,且明显的延长荷瘤小鼠的存活时间。最后,本文从化学成分角度初步研究了太子参对双歧杆菌的作用机理,利用快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太子参水提液中16种氨基酸、12种核苷和2种环肽类成分的含量,结果显示在样品中,氨基酸类成分中以精氨酸的含量最高,天冬氨酸次之。核苷类成分中以鸟苷的含量最高,腺苷次之,环肽类成分中环肽B比环肽A含量高。计算太子参水提液中含量最高的几种成分的的实际含量,再以相同含量的标品加入到3株双歧杆菌中培养,与太子参原液和对照比较,发现在3株菌中太子参原液的促进效果都显着优于任何一种单体成分,可见太子参的促进效果不是由单一成分引起的,总体来说,氨基酸类成分在促进作用中起一定作用,但其作用效果远弱于原液。

二、培养基及培养工艺对双歧杆菌产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养基及培养工艺对双歧杆菌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双歧杆菌氮源利用的选择性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符号对照表
1 绪论
    1.1 双歧杆菌的概述
        1.1.1 双歧杆菌的功效及应用
        1.1.2 双歧杆菌的培养研究现状
        1.1.3 双歧杆菌培养的氮源制约现状
    1.2 双歧杆菌蛋白水解系统的研究进展
        1.2.1 细胞壁蛋白酶
        1.2.2 肽转运系统
        1.2.3 胞内肽酶
        1.2.4 氨基酸的转运与合成
    1.3 双歧杆菌肽转运研究进展
    1.4 双歧杆菌氨基酸利用研究进展
    1.5 肽的制备与分离检测
        1.5.1 肽的制备技术研究进展
        1.5.2 肽的分离技术研究进展
        1.5.3 肽结构鉴定技术研究进展
    1.6 立题背景与意义
    1.7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株
        2.1.2 实验试剂
        2.1.3 培养基
        2.1.4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菌株的活化与培养
        2.2.2 双歧杆菌利用不同氮源的分批培养
        2.2.3 氮源的分子量组成测定
        2.2.4 氮源的游离氨基酸组成测定
        2.2.5 双歧杆菌利用氨基酸和酪蛋白肽的生长曲线及代时测定
        2.2.6 双歧杆菌菌体的制备
        2.2.7 基因草图测序及组装
        2.2.8 基因组预测与注释
        2.2.9 生物信息分析
        2.2.10 氨基酸生长测定
        2.2.11 疏水性氨基酸对双歧杆菌生长作用的测定
        2.2.12 酪蛋白酶解
        2.2.13 pH-STAT法测定蛋白质水解度
        2.2.14 水解物分子量组成的测定
        2.2.15 双歧杆菌利用不同酪蛋白肽的生长测定
        2.2.16 膜超滤分离酪蛋白肽
        2.2.17 酪蛋白肽的凝胶过滤层析分离及制备
        2.2.18 不同分子量肽对双歧杆菌的增殖作用
        2.2.19 双歧杆菌MRS-L培养基中蛋白酶活性的测定
        2.2.20 双歧杆菌肽转运的测定
        2.2.21 肽组分定量及脱盐前处理
        2.2.22 nano LC-MS/MS分析
        2.2.23 数据库检索分析
        2.2.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双歧杆菌氮源利用的选择性分析
        3.1.1 双歧杆菌利用不用氮源的增殖差异性
        3.1.2 不同氮源的氨基酸和肽组成特性分析
        3.1.3 双歧杆菌对氨基酸和肽利用效率的比较分析
    3.2 双歧杆菌的基因组分析
        3.2.1 基因组的基本特征
        3.2.2 基因组COG功能注释
        3.2.3 氨基酸生物合成及转运蛋白差异性分析
        3.2.4 双歧杆菌蛋白水解系统的的基因分布
    3.3 双歧杆菌的氨基酸利用特性解析
        3.3.1 双歧杆菌的氨基酸营养缺陷型分析
        3.3.2 疏水性氨基酸对不同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
    3.4 双歧杆菌的肽利用特征解析
        3.4.1 不同蛋白酶水解酪蛋白制备不同肽对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
        3.4.2 同种蛋白酶水解酪蛋白制备不同肽对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
        3.4.3 不同分子量酪蛋白肽对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
        3.4.4 双歧杆菌细胞壁蛋白酶活性分析
        3.4.5 双歧杆菌肽转运系统底物特异性分析
主要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Ⅱ:两歧双歧杆菌F35的CHF(3)组分转运肽分布
附录Ⅲ:两歧双歧杆菌F35的CHF(4)组分转运肽分布
附录Ⅳ:长双歧杆菌CCFM760的CHT(1)组分转运肽分布
附录Ⅴ:长双歧杆菌CCFM760的CHT(2)组分转运肽分布
附录Ⅵ:长双歧杆菌CCFM760的CHT(3)组分转运肽分布
附录Ⅶ:长双歧杆菌CCFM760的CHT(4)组分转运肽分布
附录Ⅷ:短双歧杆菌AH-WH-9M5的CHTI组分转运肽分布
附录Ⅸ:短双歧杆菌AH-WH-9M5的CHTII组分转运肽分布
附录Ⅹ:短双歧杆菌AH-WH-9M5的CHTIII组分转运肽分布

(2)以菊粉为碳源的不同双歧杆菌种间协同增殖模式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说明
1 绪论
    1.1 双歧杆菌概述
        1.1.1 双歧杆菌的生理特性
        1.1.2 双歧杆菌的生理功能
        1.1.3 具有促进双歧杆菌增殖功能的益生元
    1.2 菊粉对双歧杆菌的增殖作用
        1.2.1 双歧杆菌利用菊粉的代谢途径
        1.2.2 双歧杆菌利用菊粉的种间株间差异
    1.3 双歧杆菌和肠道微生物的协同增殖模式
        1.3.1 肠道微生物之间的协同增殖模式
        1.3.2 双歧杆菌与其他肠道菌的协同增殖模式
        1.3.3 双歧杆菌的种间协同增殖模式
    1.4 研究内容与意义
        1.4.1 立题背景与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菌株
        2.1.2 实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双歧杆菌的活化
        2.2.2 双歧杆菌的菌种鉴定
        2.2.3 双歧杆菌的碳水化合物基因的分析
        2.2.4 单一双歧杆菌利用菊粉能力的测定
        2.2.5 不同双歧杆菌对菊粉的协同利用能力的测定
        2.2.6 具有协同增殖关系的复合双歧杆菌在小鼠肠道中增殖能力的测定
        2.2.7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双歧杆菌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基因的分析
        3.1.1 双歧杆菌的直系同源簇功能基因组成分析
        3.1.2 双歧杆菌的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分析
        3.1.3 单株双歧杆菌利用菊粉的能力分析
    3.2 协同培养的双歧杆菌利用菊粉的能力分析
        3.2.1 双歧杆菌利用菊粉协同增殖的生长情况分析
        3.2.2 双歧杆菌利用菊粉协同增殖的降解程度分析
        3.2.3 双歧杆菌利用菊粉协同增殖的短链脂肪酸含量分析
    3.3 以菊粉为碳源的双歧杆菌协同增殖的转录组分析
        3.3.1 基因表达量分析
        3.3.2 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3 GO功能富集分析
        3.3.4 KEGG通路富集分析
    3.4 协同增殖的双歧杆菌在小鼠肠道中的增殖能力分析
        3.4.1 协同增殖的双歧杆菌对小鼠粪便中双歧杆菌丰度变化分析
        3.4.2 协同增殖的双歧杆菌对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含量分析
        3.4.3 协同增殖的双歧杆菌对小鼠粪便代谢组变化分析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利用牛奶培养短双歧杆菌的条件优化及其微胶囊酸奶的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双歧杆菌对肠道环境的概述
        1.1.1 双歧杆菌的种类
        1.1.2 双歧杆菌对肠道的免疫功能影响
        1.1.3 双歧杆菌对便秘的影响
    1.2 牛乳培养基对双歧杆菌活力的影响
        1.2.1 牛乳培养基
        1.2.2 牛乳对双歧杆菌增殖作用
    1.3 双歧杆菌微胶囊化及其酸奶的作用
        1.3.1 双歧杆菌微胶囊
        1.3.2 微胶囊对双歧杆菌的保护和增殖作用
        1.3.3 载双歧杆菌微胶囊的酸奶的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的立题背景及主要内容
        1.4.1 立题背景
        1.4.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株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4 主要试剂的配置
    2.2 实验方法
        2.2.1 双歧杆菌菌种活化
        2.2.2 牛奶增殖培养基及短双歧杆菌增殖培养
        2.2.3 牛奶培养基pH调控及其培养条件优化
        2.2.4 双歧杆菌微胶囊的制备
        2.2.5 微胶囊酸奶的分组及制备
        2.2.6 微胶囊性能测定
        2.2.7 酸奶相关指标测定
        2.2.8 微胶囊酸奶生产工艺设计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牛奶培养基pH变化图
    3.2 牛奶培养基酸度变化图
    3.3 碱液滴加流速及其浓度的确定
    3.4 牛奶培养基条件优化单因素实验结果
        3.4.1 发酵时间对菌活的影响
        3.4.2 接菌量对菌活的影响
        3.4.3 培养转速对菌活的影响
    3.5 牛奶培养基条件优化正交实验结果
    3.6 短双歧杆菌微胶囊相关指标的检测
        3.6.1 短双歧杆菌微胶囊的粒径
        3.6.2 短双歧杆菌微胶囊的包埋率及释放率
        3.6.3 短双歧杆菌微胶囊模拟胃肠道实验
    3.7 不同处理组酸奶的理化指标
        3.7.1 酸奶的pH
        3.7.2 酸奶的酸度
        3.7.3 酸奶的质构检测
        3.7.4 酸奶的模拟胃肠道实验
        3.7.5 感官评价
    3.8 微胶囊酸奶工厂生产设计
        3.8.1 微胶囊酸奶生产工艺流程
        3.8.2 微胶囊酸奶生产车间平面布置图
        3.8.3 微胶囊生产工艺流程图
        3.8.4 微胶囊酸奶制备要点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4)糖作为碳源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凡纳滨对虾简介
        1.1.1 凡纳滨对虾介绍
        1.1.2 凡纳滨对虾养殖现状
        1.1.3 凡纳滨对虾饲料工业现状
    1.2 对虾对糖的利用情况
        1.2.1 对虾对糖的利用研究
        1.2.2 糖作为碳源的作用
    1.3 微生物组学研究应用
    1.4 对虾肠道菌群的研究进展
    1.5 微生物的培养
        1.5.1 培养基的分类
        1.5.2 糖源对微生物的影响
        1.5.3 益生菌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7.1 研究方法
        1.7.2 技术路线
2. 四种糖作为碳源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饲料配制
        2.1.2 对虾的饲养管理
        2.1.3 样品采集
        2.1.4 肠道菌群分析
        2.1.5 数据分析
    2.2 试验结果
        2.2.1 不同糖源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体营养成的影响
        2.2.2 不同糖源对凡纳滨对虾代谢的影响
        2.2.3 不同糖源对凡纳滨对虾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2.2.4 不同糖源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免疫指标的影响
        2.2.5 不同糖源对凡纳滨对虾肠道消化酶的影响
        2.2.6 不同糖源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的影响
    2.3 讨论
        2.3.1 不同糖源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体营养成的影响
        2.3.2 不同糖源对凡纳滨对虾代谢的影响
        2.3.3 不同糖源对凡纳滨对虾血浆生化指标的影响
        2.3.4 不同糖源对凡纳滨对虾血淋巴免疫的影响
        2.3.5 不同糖源对凡纳滨对虾肠道消化酶的影响
        2.3.6 不同糖源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的影响
    2.4 小结
3. 三种糖作为碳源在两种温度条件下对芽孢杆菌及双歧杆菌的影响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1 菌种
        3.1.2 培养基的配制
        3.1.3 试验步骤
        3.1.4 数据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两种温度三种糖源对芽孢杆菌体外增殖的影响
        3.2.2 两种温度三种糖源对双歧杆菌体外增殖的影响
        3.2.3 三种糖源培养的芽孢杆菌代谢物对双歧杆菌的影响
    3.3 讨论
    3.4 结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附件

(5)决明子低聚糖的制备及其对双歧杆菌的增殖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决明子简介
    1.2 决明子的主要有效成分
        1.2.1 蒽醌类
        1.2.2 萘并-吡喃-酮类
        1.2.3 蛋白质及氨基酸类
        1.2.4 糖类
        1.2.5 微量元素
    1.3 决明子的主要生理活性
        1.3.1 清肝明目
        1.3.2 降血脂作用
        1.3.3 降血压作用
    1.4 决明子低聚糖的研究现状
    1.5 低聚糖的主要生理功能
        1.5.1 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肠道环境
        1.5.2 生成营养物质,促进营养吸收
        1.5.3 降低血糖和胆固醇
        1.5.4 保护黏膜系统,调节机体免疫力
    1.6 低聚糖的提取方法
        1.6.1 水浴提取法
        1.6.2 酶法提取技术
        1.6.3 超声波辅助提取法
        1.6.4 微波辅助提取法
        1.6.5 膜分离技术
    1.7 双歧杆菌的功能特性
        1.7.1 营养作用
        1.7.2 抗菌作用
        1.7.3 抗肿瘤作用
    1.8 论文选题背景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决明子低聚糖的提取及条件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决明子低聚糖的提取工艺流程
        2.3.2 活性炭脱色
        2.3.3 Sevag法脱蛋白
        2.3.4 低聚糖含量的测定
        2.3.5 单因素实验
        2.3.6 响应面优化实验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单因素实验
        2.4.2 响应面实验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决明子低聚糖的组分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决明子低聚糖的组分分离
        3.3.2 决明子低聚糖组分分子量的测定
        3.3.3 决明子低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3.3.4 决明子低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决明子低聚糖的分子量分析
        3.4.2 决明子低聚糖的单糖组成分析
        3.4.3 决明子低聚糖的红外光谱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决明子低聚糖对双歧杆菌的增殖作用
    4.1 引言
    4.2 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培养基的配制
        4.3.2 双歧杆菌的厌氧培养
        4.3.3 益生指数PI的计算
        4.3.4 发酵液pH的测定
        4.3.5 决明子低聚糖的最适添加量
        4.3.6 决明子低聚糖不同组分对双歧杆菌的增殖作用
        4.3.7 发酵液还原糖的测定
        4.3.8 有机酸代谢产物的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决明子低聚糖的益生指数PI
        4.4.2 决明子低聚糖最适添加量的确定
        4.4.3 决明子低聚糖不同组分对双歧杆菌的增殖作用
        4.4.4 发酵液中还原糖的含量变化分析
        4.4.5 代谢产物有机酸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决明子低聚糖对提高双歧杆菌胃肠道环境耐受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设备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双歧杆菌计数
        5.3.2 耐酸性试验
        5.3.3 模拟胆汁盐试验
        5.3.4 模拟胃液试验
        5.3.5 模拟肠液试验
    5.4 结果与分析
        5.4.1 耐酸性试验
        5.4.2 模拟胆汁盐试验
        5.4.3 模拟胃液和肠液试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人参乳酸菌发酵工艺优化及Rh1对环氧丙醇所致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人参
    1.2 人参皂苷及其研究进展
        1.2.1 人参皂苷
        1.2.2 人参皂苷研究概况
    1.3 人参皂苷的转化研究概况
    1.4 环氧丙醇毒理学研究现状
    1.5 本文研究内容
    1.6 目的与意义
第2章 人参全组分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2.1 引言
    2.2 试验材料与设备
        2.2.1 培养基
        2.2.2 试验材料与试剂
        2.2.3 试验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全组分人参浆的制备工艺及操作要点
        2.3.2 菌种活化
        2.3.3 活菌计数
        2.3.4 pH的测定
        2.3.5 无菌人参液的制备
        2.3.6 单因素试验
    2.4 统计学分析
    2.5 试验结果
        2.5.1 蛋白胨添加量单因素试验结果
        2.5.2 葡萄糖添加量单因素试验结果
        2.5.3 脱脂乳粉添加量单因素试验结果
    2.6 讨论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参全组分发酵工艺优化
    3.1 引言
    3.2 试验材料与设备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乳酸菌发酵菌种的确定
        3.3.2 乳酸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3.4 统计学分析
    3.5 试验结果
        3.5.1 乳酸菌发酵菌种的确定
        3.5.2 单因素试验
        3.5.3 响应面试验
    3.6 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参全组分发酵液体外抗氧化
    4.1 引言
    4.2 试验材料与设备
        4.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4.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ABTS自由基清除试验
        4.3.2 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
        4.3.3 羟自由基清除试验
    4.4 统计学分析
    4.5 试验结果
        4.5.1 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结果
        4.5.2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结果
        4.5.3 羟自由基清除能力测定结果
    4.6 讨论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效液相检测发酵对人参皂苷转化的影响
    5.1 引言
    5.2 试验材料与设备
        5.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5.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标准品的制备
        5.3.2 发酵人参全组分匀浆中人参皂苷的提取
        5.3.3 人参皂苷的分析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
    5.4 统计学分析
    5.5 试验结果
        5.5.1 高效液相检测人参皂苷情况
        5.5.2 不同菌株转化原人参二醇型皂苷情况
        5.5.3 不同菌株转化原人参三醇型皂苷情况
    5.6 讨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参皂苷Rh1 对环氧丙醇诱导细胞损伤的影响
    6.1 引言
    6.2 试验材料与设备
        6.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6.2.2 试验仪器与设备
    6.3 试验方法
        6.3.1 细胞培养
        6.3.2 CCK-8 检测细胞存活率试验
        6.3.3 检测环氧丙醇IC_(50)
        6.3.4 检测人参皂苷Rh1、Rg3 的非致死剂量
        6.3.5 人参皂苷Rh1、Rg3 预处理对环氧丙醇损伤细胞活性影响
        6.3.6 ROS的检测
    6.4 统计学分析
    6.5 试验结果
        6.5.1 环氧丙醇IC_(50)
        6.5.2 人参皂苷Rh1、Rg3 的非致死剂量
        6.5.3 人参皂苷Rh1、Rg3 预处理对环氧丙醇损伤细胞活性影响
        6.5.4 细胞内ROS的测定结果
    6.6 讨论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创新性
    7.1 结论
    7.2 创新性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甘薯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膳食纤维
        1.1.1 膳食纤维的定义及分类
        1.1.2 膳食纤维的功能
        1.1.3 膳食纤维的提取
        1.1.4 膳食纤维的研究进展
    1.2 甘薯渣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研究进展
        1.2.1 甘薯基本利用情况
        1.2.2 甘薯国内研究进展
        1.2.3 甘薯国外研究进展
        1.2.4 甘薯膳食纤维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1.3 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肠道菌群的研究
        1.3.1 高通量测序技术
        1.3.2 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肠道菌群的研究
    1.4 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价值与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1.5.1 甘薯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组成成分分析
        1.5.2 甘薯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对植物乳杆菌、青春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
        1.5.3 体外发酵研究甘薯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对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影响
        1.5.4 甘薯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对实验动物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第二章 甘薯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提取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甘薯渣的制备
        2.3.2 酶解法提取甘薯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方法
        2.3.3 甘薯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及甘薯粉成分分析
        2.3.4 气相色谱法分析甘薯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糖类组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甘薯粉、甘薯渣中成分分析
        2.4.2 可溶性膳食纤维中成分分析
        2.4.3 提取的甘薯渣可溶性膳食纤维中的单糖组成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甘薯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对益生菌生长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甘薯粉的制备
        3.3.2 甘薯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的制备
        3.3.3 分组
        3.3.4 生长曲线的测定
        3.3.5 最大比生长速率和延迟期的测定
        3.3.6 发酵液pH曲线的测定
    3.4 结果与分析
        3.4.1 植物乳杆菌NCU116 和青春双歧杆菌CICC6178 生长曲线
        3.4.2 最大比生长速率和延迟期
        3.4.3 发酵液pH曲线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体外发酵研究甘薯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对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设备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培养液的配制
        4.3.2 实验设计
        4.3.3 产气量曲线和发酵动力学参数的测定
        4.3.4 发酵液pH的测定
        4.3.5 发酵液中NH3-N的测定
        4.3.6 发酵液中短链脂肪酸的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产气量曲线
        4.4.2 发酵动力学参数
        4.4.3 发酵液pH曲线
        4.4.4 发酵液中NH3-N含量
        4.4.5 发酵液中短链脂肪酸含量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甘薯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对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动物实验
        5.3.2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5.3.3 MiSeq测序
        5.3.4 生物信息学分析
    5.4 结果与分析
        5.4.1 血清生化指标分析
        5.4.2 MiSeq测序数据质控
        5.4.3 物种注释与评估
        5.4.4 物种组成分析
        5.4.5 群落组成分析
    5.5 讨论
    5.6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甘薯渣可溶性膳食纤维单糖组成分析
        6.1.2 可溶性膳食纤维对植物乳杆菌、青春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
        6.1.3 体外发酵研究甘薯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对肠道菌群代谢产物的影响
        6.1.4 甘薯渣中的可溶性膳食纤维对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6.2 展望
创新之处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8)大蒜低聚糖的制备及其益生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和缩略词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概述
    1.2 大蒜的有效成分及保健功效
        1.2.1 糖类
        1.2.2 氨基酸
        1.2.3 挥发油类
        1.2.4 酶
        1.2.5 有机锗和硒
        1.2.6 凝集素
    1.3 大蒜的生理作用
        1.3.1 杀菌消炎功能
        1.3.2 防治肿瘤和癌症功能
        1.3.3 保护心血管系统功能
        1.3.4 降血糖功能
        1.3.5 防重金属中毒功能
        1.3.6 提高免疫力功能
    1.4 低聚果糖研究概况
        1.4.1 低聚果糖的生理功能
        1.4.2 低聚果糖的应用
        1.4.3 低聚果糖的生产技术
        1.4.4 低聚果糖的分离纯化技术
    1.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实验试剂
        2.1.3 主要仪器设备
    2.2 大蒜中性多糖的制备
        2.2.1 大蒜粉的制备
        2.2.2 大蒜多糖的提取
    2.3 大蒜多糖的益生活性研究
        2.3.1 不同分子量大蒜多糖的制备
        2.3.2 大蒜多糖分子量的测定
        2.3.3 不同分子量大蒜多糖对益生菌生长的影响
    2.4 水解度的测定
        2.4.1 还原糖的测定
        2.4.2 总糖的测定
    2.5 低聚糖含量的测定
    2.6 大蒜多糖的酸水解
        2.6.1 不同种类的酸对大蒜多糖水解的影响
        2.6.2 不同pH对大蒜多糖水解的影响
        2.6.3 不同温度对大蒜多糖水解的影响
        2.6.4 不同底物浓度对大蒜多糖水解的影响
    2.7 大蒜多糖的酶解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分子量大蒜多糖的益生活性
        3.1.1 分子量分布测定
        3.1.2 不同分子量大蒜多糖对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
        3.1.3 不同分子量大蒜多糖对乳酸菌生长的影响
    3.2 大蒜多糖水解过程中水解度的变化
        3.2.1 不同酸种类对大蒜多糖水解度的影响
        3.2.2 不同pH对大蒜多糖水解度的影响
        3.2.3 不同温度对大蒜多糖水解度的影响
        3.2.4 不同底物浓度对大蒜多糖水解度的影响
    3.3 大蒜多糖酸解过程中低聚糖含量的变化
        3.3.1 不同pH下低聚糖含量的变化
        3.3.2 不同温度下低聚糖含量的变化
        3.3.3 不同浓度下低聚糖含量的变化
    3.4 大蒜多糖的酶解
        3.4.1 酶解过程中还原糖比率的变化
        3.4.2 酶解过程中低聚糖含量的变化
    3.5 低聚果糖连续制备系统
4 讨论
    4.1 弱酸和强酸对大蒜多糖水解度的影响
    4.2 大蒜低聚糖的产生途径
    4.3 进一步研究方向
    4.4 主要创新点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薏苡仁抗性淀粉结构特性及其对肠道菌群调节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抗性淀粉研究进展
        1.1 抗性淀粉及其分类
        1.2 抗性淀粉的制备方法
        1.3 抗性淀粉的结构特性与理化性质
        1.4 抗性淀粉的生理功能
    2 肠道组织形态学研究进展
        2.1 小肠组织形态
        2.2 大肠组织形态
    3 肠道菌群研究进展
        3.1 肠道菌群概况
        3.2 肠道菌群紊乱
    4 益生元对肠道及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4.1 改善肠道形态结构
        4.2 调节肠道菌群
        4.3 缓解肠道疾病
    5 代谢组学概述
        5.1 代谢组学概念和特点
        5.2 代谢组学检测手段
        5.3 代谢组学的应用
    6 本论文的立题背景及研究内容
        6.1 薏苡仁研究进展
        6.2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不同制备方法对薏苡仁抗性淀粉结构特性和理化性质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方法制备的薏苡仁抗性淀粉颗粒形态
        2.2 不同方法制备的薏苡仁抗性淀粉的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
        2.3 不同方法制备的薏苡仁抗性淀粉的核磁共振波谱
        2.4 不同方法制备的薏苡仁抗性淀粉热焓特性
        2.5 不同方法制备的薏苡仁抗性淀粉溶解度和膨胀度
        2.6 不同方法制备的薏苡仁抗性淀粉碘吸收曲线
    3 小结
第三章 薏苡仁抗性淀粉对双歧杆菌体外增殖作用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供试菌种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培养基
        1.5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薏苡仁抗性淀粉对双歧杆菌增殖作用的影响
        2.2 薏苡仁抗性淀粉对两歧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
        2.3 薏苡仁抗性淀粉对长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
        2.4 薏苡仁抗性淀粉对动物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
        2.5 薏苡仁抗性淀粉对短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
        2.6 薏苡仁抗性淀粉对青春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
        2.7 薏苡仁抗性淀粉对婴儿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
    3 小结
第四章 薏苡仁抗性淀粉对小鼠肠道微生态环境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小鼠体征变化情况
        2.2 薏苡仁抗性淀粉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2.3 薏苡仁抗性淀粉对小鼠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2.4 薏苡仁抗性淀粉对小鼠脏器指数的影响
        2.5 薏苡仁抗性淀粉对小鼠结肠内容物pH的影响
        2.6 薏苡仁抗性淀粉对小鼠盲肠内容物pH的影响
        2.7 薏苡仁抗性淀粉对小鼠粪便中特定菌群数量变化的影响
        2.8 薏苡仁抗性淀粉对小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浓度的影响
        2.9 薏苡仁抗性淀粉对小鼠肠道菌群多样性的影响
    3 小结
第五章 薏苡仁抗性淀粉对大鼠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薏苡仁抗性淀粉对大鼠摄食量、体重和饲料效率的影响
        2.2 薏苡仁抗性淀粉对大鼠血常规指标的影响
        2.3 薏苡仁抗性淀粉对大鼠粪便水分含量的影响
        2.4 薏苡仁抗性淀粉对大鼠盲肠总重量、盲肠壁重量和盲肠内容物重量的影响
        2.5 薏苡仁抗性淀粉对大鼠肠道形态结构的影响
        2.5.1 薏苡仁抗性淀粉对大鼠小肠形态结构的影响
        2.5.2 薏苡仁抗性淀粉对大鼠盲肠和结肠形态结构的影响
    3 小结
第六章 薏苡仁抗性淀粉作用于大鼠的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鼠粪便的LC-MS分析
        2.2 大鼠粪便的PCA和PLS-DA数据分析
        2.3 潜在生物标识物的鉴定及代谢途径的分析
    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主要结论
    2 本论文主要创新点
    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补益类中药对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及其联合抗肿瘤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益生菌研究概况
        1. 益生菌定义
        2. 益生菌研究
        3. 益生菌产业
    第二节 益生元概念
        1. 益生元定义
        2. 双歧杆菌促生因子
    第三节 双歧杆菌研究概况
        1. 双歧杆菌分类
        2. 双歧杆菌生物学特性
        3. 双歧杆菌在肠道中的作用
        4. 双歧杆菌的生理功能
        5. 双歧杆菌与肿瘤基因治疗
    第四节 中药和肠道微生态
        1. 单味中药与肠道微生态
        2. 复方中药与肠道微生态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多种补益类中药对双歧杆菌体外生长的影响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黄芪对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及联合抗肿瘤作用研究
    第一节 黄芪对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黄芪和双歧杆菌联合抗肿瘤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本章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太子参对双歧杆菌生长影响及联合抗肿瘤作用研究
    第一节 太子参对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太子参环肽类、核苷类和氨基酸类成分测定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太子参促生长机理初探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四节 太子参和双歧杆菌联合抗肿瘤作用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主要研究成果
    2. 论文创新点
    3. 认识与体会
    4. 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培养基及培养工艺对双歧杆菌产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双歧杆菌氮源利用的选择性及特征分析[D]. 汪文丽. 江南大学, 2021(01)
  • [2]以菊粉为碳源的不同双歧杆菌种间协同增殖模式探究[D]. 骆燕红. 江南大学, 2021(01)
  • [3]利用牛奶培养短双歧杆菌的条件优化及其微胶囊酸奶的制备[D]. 罗钦文.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4]糖作为碳源对凡纳滨对虾肠道菌群的影响[D]. 荆冰妍.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5)
  • [5]决明子低聚糖的制备及其对双歧杆菌的增殖作用[D]. 贾志飞. 安徽工程大学, 2020(04)
  • [6]人参乳酸菌发酵工艺优化及Rh1对环氧丙醇所致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D]. 裴文渊. 吉林大学, 2020(08)
  • [7]甘薯渣中可溶性膳食纤维对肠道菌群的影响[D]. 高美玲. 南昌大学, 2019(02)
  • [8]大蒜低聚糖的制备及其益生活性的研究[D]. 贺苹苹.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1)
  • [9]薏苡仁抗性淀粉结构特性及其对肠道菌群调节机制的研究[D]. 包辰. 福建农林大学, 2017(12)
  • [10]补益类中药对双歧杆菌生长的影响及其联合抗肿瘤作用研究[D]. 戴宇青.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1)

标签:;  ;  ;  ;  ;  

培养基和培养工艺对双歧杆菌产量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