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z作用下人体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人体工程学指标的变化

+Gz作用下人体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人体工程学指标的变化

一、+Gz作用下人体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工效学指标的改变(论文文献综述)

王楠[1](2019)在《基于工效学的某轿车焊装车间工时利用率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多数汽车制造企业在人员数量规划阶段一般只考虑市场需求能否达标,反映在工作绩效上就是工时利用率是否满足要求,较少地考虑到实际操作人员的动作疲劳程度、操作安全系数等指标。所有操作人员均遵循统一的工时利用率的标准,然而对于负责不同工作的操作工来说,他们的疲劳程度是不同的。虽然工时利用率满足要求范围,但可能出现员工过于疲劳而导致的工作效率降低、操作失误率增加等情况,反而不能达到预期目标。所以在评估人员工时利用率时应从人因角度出发考虑工人操作的体力及心理疲劳负荷,则可以在保证高质量生产的同时保证焊接员工安全、健康、高效的工作。科学合理的评价焊接车间操作工工效学状态,研究其工效学对工时利用率的影响机理,对于提升焊接车间操作工的工时利用率,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通过去某汽车企业焊接车间生产现场对作业标准、作业方式和作业环境进行实地考查,综合运用主观问卷调查、工效学分析和工时利用率评价等方式,找出现行的工时利用率评估方法的不足之处。依据对焊接车间操作工各相关因素的调研数据分析结果,建立合理的实验方案。利用超便携式Eegosports 64通道无线脑电系统来采集实验过程中操作者的脑电波数据。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小波去噪法对实验数据进行预处理,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出评价疲劳的脑电波指标,并根据疲劳评价指标制定了考虑工效学状态的工时利用率评估方法,并对新老工时利用率评估方法的评估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最后运用Jack人因虚拟仿真软件中的新陈代谢能量消耗人体疲劳分析工具和疲劳恢复时间人体疲劳分析工具对新制定的工时利用率评估方法进行了验证,确认新评估方法是否有存在的意义。根据实验数据制定的新的基于工效学的工时利用率评估方法使120人中的44人的工时利用率等级得到改善,改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为36.7%。最后运用Jack人因虚拟仿真软件中的分析工具对新制定的工时利用率评估方法进行验证的结果表明考虑工效学状态的工时利用率评估方法符合实际情况,可以推广应用于轿车焊装车间操作者的工时利用率评估。

王鹏[2](2019)在《复杂动态监控任务工作负荷的Petri网建模理论及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复杂动态监控任务是一类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操作不确定性,且信息量大、行为复杂的活动集合,广泛存在于列车/飞机驾驶、行车调度、空中管制、核电监控等安全苛求系统之中。近年来,随着智能化设备的不断应用,人机交互任务内涵的不断变化,传统的系统安全风险集中点正在从硬件向人转化,如何保证复杂动态监控任务的执行绩效,构建人在环的安全评价体系成为了复杂人机系统设计亟待解决的问题。工作负荷作为重要的工效学指标之一,目前普遍被作为人机交互任务设计水平的一个有效度量,而形式化方法中的Petri网则被广泛应用于复杂动态系统的建模分析当中。因此,本文以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基于任务的复杂人机交互系统操纵适配性度量与优化”和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驾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应用”为背景,从复杂动态监控任务工作负荷的角度出发,引入形式化的方法,采用着色Petri网对连续监控任务工作负荷测量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了探索和论证。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工作负荷的内涵、表达方式以及与Petri网结构映射关系的深入分析,建立了一种基于时间Petri网的短时并发多任务工作负荷预测模型,并在实验室环境中进行了验证。最后以地铁全自动运行应急场景中大面积晚点下列车人工离站任务为例,对短时并发多任务进行了时间序列优化的探讨,证明了预测模型工程应用的可行性,为复杂系统人机交互任务的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方法和技术支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应用意义。论文完成了下列主要工作:(1)深入分析了工作负荷的定义、评价方法、预测模型和应用的现状,归纳总结了目前工作负荷相关研究中的存在问题,以铁路行业和工效学应用为媒介,分析了 Petri网与工作负荷的相关背景研究,并指出其潜在联系,以此确定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方法和技术路线。(2)对复杂动态监控任务进行了定义,明确了其适用环境、分类和特点。剖析了复杂动态监控任务构成要素和工作负荷特征,探讨了 Petri网和工作负荷的内在联系以及采用Petri网描述工作负荷的可行性。(3)在VACP、多资源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着色Petri网下基于行为的任务过程工作负荷度量模型,通过引入任务过程中重复行为对负荷的影响,有效地提高了其度量精度,并在MATB-II多任务环境中对模型进行了验证。(4)针对复杂系统人机交互中的短时并发多任务,在基于行为的任务过程工作负荷度量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一种时间Petri网下面向资源分配的工作负荷预测模型,通过设计和实施相关实验论证了该模型在人机交互任务优化中应用的可行性。(5)研制了地铁列车驾驶任务测试平台,应用短时并发多任务工作负荷预测模型实现了地铁列车应急人工离站任务的时序优化,并通过平台仿真实验对任务优化前后的差异展开了分析,对模型的工程应用进行了探讨。

林岭,王巧玲,李克雪,赵国华[3](2017)在《职业环境对中国飞行员认知影响的ERP研究文献分析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通过文献分析总结了我国飞行员认知的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s,ERP)研究现状、特点及不足,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结论:1)目前及未来5年我国相关研究处于指数或线性增长阶段;2)相关研究视角主要集中于飞行员的一般及专项认知能力特征,模拟低氧、失重、睡眠剥夺与中枢疲劳对飞行员认知加工能力的影响等;3)相关研究还存在生态效度不高、研究设计简单、民航飞行员研究缺失等不足;4)根据存在问题及实践需要提出了未来研究的主要方向。

韩文强,胡文东,文治洪,马瑞山,田锐锋[4](2006)在《下体负压下VMCAERP的改变及不同刺激模式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坐位下体负压下人体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人体事件相关电位的改变及不同刺激模式的比较.方法:15名健康青年男性在坐位下体负压-4.00,-6.67kPa条件下,分别测试负压前、下体负压暴露0.5,1,2,3,4,5min和卸压后1,3,5min的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P300波幅,P300潜时.结果:在-4.00kPa下体负压作用4,5min时,脑血流速度减慢(P<0.05);P300波幅,P300潜时,反应时,跟踪误差与负压前对照无明显差别;在-6.67kPa下体负压作用2,3min时,脑血流速度减慢(P<0.05),在4,5min时显着减慢(P<0.01),卸压后1min尚未恢复(P<0.05),随后恢复至对照水平;P300波幅显着降低,P300潜时显着延长;反应时延长,跟踪误差增大.Sternberg模式MEST=1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对负压所致的脑缺血缺氧敏感.结论:坐位下体负压造成血液在下肢淤积,大脑中动脉血液速度减慢,引起大脑血供减少,为空中晕厥和立位耐力不良的医学鉴定提供了人体实验依据.

彭小虎,王国锋,彭聃龄[5](2005)在《事件相关电位数据采集卡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目的:研制基于USB2.0的事件相关电位数据采集卡,为神经活动功能改变的评定提供依据。方法:以USB2.0芯片CY7C68013为核心,结合CPLD(ComplexPro-grammableLogicDevice,CPLD)和FIFO(FirstIn,FirstOut,FIFO),设计硬件系统及控制程序。结果:事件相关电位数据采集卡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部分。在硬件上包含多路开关、模数转换、FIFO模块、CPLD模块、USB模块;在软件上包含CPLD编程、USB固件、USB驱动以及应用程序。结论:该卡具有精度高、实时性好、可自由设置通道、单端和差分信号可同时采集、外部信号和采集数据同步等优点,完全能胜任事件相关电位数据采集。

成海平,柳松杨,俞梦孙[6](2004)在《缓解军事飞行疲劳的研究进展与应用》文中提出军事飞行疲劳是飞行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起了航空医学界的广泛关注。根据现代空战空训的特点,综述军事飞行疲劳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疲劳的监测和评价方法以及缓解军事飞行疲劳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以及相关进展,为减少军事飞行事故提供参考资料。

杜汇良,黄世霖,张金换[7](2004)在《高G值着陆冲击下头、颈、胸、脊椎损伤因子及评价指标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在+Gx和+Gz复合冲击作用下,人体响应和损伤的一般特点。方法:通过HybridIII型假人,在航天返回舱座椅环境中,进行不同输入量级的复合冲击实验和相关的数据分析。结果:实验数据呈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在6~30g不同输入加速度情况下,随输入加速度的增加,人体头、颈、胸、脊椎等部位的响应损伤均分别呈现良好的二次线性响应增长规律,R2在0.9以上。结合不同的评价指标,分别进行了损伤因子评价分析,从而获得了不同身体部位损伤评价的影响程度。结论:头、颈、胸、脊椎等不同身体部位的冲击响应损伤规律不同,针对损伤敏感部位进行高G值复合着陆冲击下的损伤规律和防护原则研究是必要的。

韩文强,胡文东,马瑞山[8](2004)在《+Gz作用下人体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工效学指标的改变》文中指出目的:探讨+Gz作用下人体脑事件相关电位及工效学指标的改变。方法15名军校男性大学生作为被试者,每名被试者均要在-4.00kPa和-6.67kPa两种下体负压条件下进行两个批次的测试。负压条件作用时间为5min,以负压前5min测试的指标作为对照。结果:在-4.00kPa下体负压作用时,P300波幅为(9.2±3.1)μV,潜时为(399±21)ms反应时为(400±23)ms,跟踪误差为(41±7)mm。在-6.67kPa下体负压作用时,P300波幅犤(6.1±3.9)μV犦显着降低,P300潜时犤(414±26)ms犦显着延长;反应时犤(419±37)ms犦延长,跟踪误差犤(43±8)mm犦增大;与负压前对照犤(11.2±3.8)μV,(396±28)ms,(397±36)ms,(38±9)mm犦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结论:+Gz作用下人体血液向下肢转移,脑认知功能下降,为空中晕厥和立位耐力不良的医学鉴定提供人体实验依据。

王录全,韩文强,马瑞山,程宏伟,倪鹤鹦[9](2002)在《坐位下体负压对人体脑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探讨坐位下体负压 (Lowerbodynegativepressure,LBNP)暴露时对人体脑功能的影响。方法 15例健康青年男性被试者在坐位LBNP - 4.0 0kPa(- 30mmHg)、- 6 .6 7kPa(- 5 0mmHg)的条件下 ,分别测试暴露前、暴露时和卸压后的脑事件相关电位 (Eventrelatedpotential,ERP)P3 0 0 、反应时 (Reactiontime ,RT)及跟踪误差 (Trackingerror,TrE)等工效学指标 ,并记录主观症状。结果 在 - 4.0 0kPaLBNP作用时 ,P3 0 0 波幅、潜时、反应时、跟踪误差与负压前对照差异无显着性意义 (P >0 0 5 )。在 - 6 .6 7kPaLBNP作用时 ,P3 0 0 波幅降低 (P <0 .0 1) ,P3 0 0 潜时延长 (P <0 .0 1) ,反应时延长 (P <0 .0 5 ) ,跟踪误差增大 (P <0 .0 5 )。主观症状随着负压值的增大 ,症状数量增多 ,程度加重。结论 坐位下体负压造成血液在下肢积聚 ,引起大脑供血量减少 ,从而引起大脑对外界的反应减慢 ,脑认知工效下降

韩文强[10](2002)在《坐位下体负压对人体生理心理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飞行中飞行员可能暴露于+Gz环境下,+Gz负荷引起脑血流量减少到临界值时,所发生的意识突然丧失的状态称为G致意识丧失(G-LOC)。近年来,随着高性能战斗机的发展,高G值(>9G),快增长率(>6G/s)的持续性正加速度的医学防护,特别是高过载致空中意识丧失的预防和监控,对降低G-LOC的发生率,预防飞行事故的发生,提高飞行部队的战斗力,仍是航空航天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下体负压(LBNP)是模拟重力-惯性力场对人体循环功能影响的有效研究方法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可模拟正加速度对人体的影响。鉴于未来高技术战争的需要和飞行部队的实际,有必要探讨下体负压对人体脑血流和脑认知功能的影响,以此作为检测G-LOC的手段和方法。 本实验的目的在于:1)观察坐位下体负压条件下人体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及耳部血氧饱和度的变化;2)探讨坐位下体负压对人体脑事件相关电 第四草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 位爬RPX 反应时(RTX跟踪误差oR)等大脑认知功能的影响,为空中晕厥和 立位耐力不良的医学鉴定提供人体实验依据。 本研究选取13叫 名青年男性作为被试者。每名被试者均要在两种坐 位下体负压条件下各进行两个实验。两种负压条件分别为:t.00 kPa(-30 InmHg)和-6.67 kPa(50 mlnHg卜每个实验要在每种负压条件下各测试 5 min,以负压前 5 min测试的指标作为对照。 实验一,15名被试者,主要观察坐位下体负压条件下对人体大脑中动 脉血流速度(V。c。L血氧饱和度(SaO*和心率(HR)的影响。 实验二,13名被试者,主要观察坐位下体负压条件下视觉 Oddball模 式诱发的脑事件相关电位、双任务反应时、正确率aR郴跟踪误差的变化c 同时进行血压(BP)和心率的检测。 两个实验均记录被试者的主观症状和客观体征。其上要实验结果如下: 1.坐位下体负压对人体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影 响。在-4.00 kPa下体负压作用4、5 min时,脑血流速度减慢(尸<0.05);负 压作用3、4、smln时。0率增快沪<o5);血氧饱和度无明显改变。在巧石7 Wa下体负压作用2、3 min时,脑血流速度减慢什<几05) 在4和5 min时 显着减慢o<0.of),卸压后 lmin尚未恢复,随后恢复至对照水平;负压作 用后各时间点。乙率均显着增快沪叩刀1\ 血氧饱和度在负k暴露5加D时明 显下降(尸<0刀5)。 2.坐位下体负压对脑认知工效及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在4刀0 kPa下 体负压作用时,Psoo波幅(AMP)、Psoo潜时(LAT)、双任务反应时、跟踪 误差、血压与负压前对照无明显差别:心率在下体负压作用3、4、5叫n 时,显着增快什<0刀5卜在6石7wa下体负压作用时,马皿波幅显着降低 (<0.05),p300潜时显着延长(p<0.05);反应时延长(<0.05),足踪误差增大 沪刃仍):心率在负压作用各时问点与负压作用前比较均显着增快什<o01); .二l- 第四罕医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 收缩压与负压前对照无明显改变,舒张压显着升高(P<0.05)。 实验结果表明,坐位下体负压造成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引起大 脑供血量减少,血液在下肢积聚,大脑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减慢,脑认知工 效下降,同时心血管部分代偿功能加强,心率增快,血压升高,为空中晕 厥和立位耐力不良的医学鉴定提供了人体实验依据。

二、+Gz作用下人体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工效学指标的改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Gz作用下人体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工效学指标的改变(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工效学的某轿车焊装车间工时利用率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1.3.2 国内相关课题研究现状
    1.4 本文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2章 某轿车焊装车间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某轿车焊装车间介绍
        2.1.1 焊装车间介绍
        2.1.2 生产线介绍
    2.2 焊装车间工时利用率介绍
        2.2.1 MTM-SD法
        2.2.2 工时利用率现状分析
    2.3 焊装车间的工效学评价
        2.3.1 ABATech工效学评价软件
        2.3.2 工效学现状评价
    2.4 焊装车间现行方法存在的问题
        2.4.1 客观问题分析
        2.4.2 主观问题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脑电的作业疲劳测定实验
    3.1 实验假设的提出
    3.2 作业流程设计
    3.3 实验准备
        3.3.1 选择实验设备
        3.3.2 设定实验环境
        3.3.3 选定实验对象
    3.4 实验过程
        3.4.1 被试培训
        3.4.2 实验材料准备
        3.4.3 实验步骤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脑电波疲劳特性分析与新评估方法的制定
    4.1 脑电信号介绍
        4.1.1 脑电机制
        4.1.2 人体脑电信号的主要构成
        4.1.3 国际标准电极
    4.2 脑电数据预处理
    4.3 作业疲劳的脑电波特征分析
        4.3.1 快速傅里叶变换
        4.3.2 脑电波数据变化分析
        4.3.3 疲劳评价的脑电波指标的确定
    4.4 作业疲劳的阈值分析
    4.5 考虑工效学状态的工时利用率评估方法的制定
    4.6 与现行工时利用率评估方法的比较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Jack的工时利用率评估方法验证
    5.1 Jack人因工程仿真软件介绍
        5.1.1 Jack功能介绍
        5.1.2 Jack人因仿真建模及工效学分析技术
    5.2 虚拟仿真环境的构建
        5.2.1 虚拟人的构建
        5.2.2 虚拟场景的构建
    5.3 不同工效学等级作业的仿真研究
    5.4 不同工效学等级作业的工效学指标分析
        5.4.1 基于新陈代谢能量消耗的人体疲劳分析
        5.4.2 基于疲劳恢复时间的人体疲劳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员工疲劳状态调查问卷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2)复杂动态监控任务工作负荷的Petri网建模理论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工作负荷的定义
        1.2.2 工作负荷的评价
        1.2.3 Petri网与工作负荷
        1.2.4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章节安排
2 建模机理分析
    2.1 复杂动态监控任务相关概念
        2.1.1 复杂动态监控任务的定义及适用环境
        2.1.2 复杂动态监控任务的分类和特点
        2.1.3 复杂动态监控任务的构成要素分析
        2.1.4 复杂动态监控任务的工作负荷特征
    2.2 Petri网理论基础
        2.2.1 基本概念
        2.2.2 运行规则
    2.3 复杂动态监控任务Petri网建模的可行性分析
    2.4 工作负荷与Petri网的内联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基于行为的工作负荷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3.1 建模理论体系与方法
        3.1.1 任务要素的CPN映射分析
        3.1.2 任务结构建模
        3.1.3 CPN元素属性的构建
        3.1.4 工作负荷的量化表示
    3.2 模型验证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3.2.1 测试环境和设备
        3.2.2 实验任务设计
        3.2.3 实验实施
    3.3 结果讨论和分析
        3.3.1 被试个体差异敏感性分析
        3.3.2 被试行为特征分析
        3.3.3 CPN模型的信度分析
        3.3.4 问题讨论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资源分配的工作负荷模型构建与验证
    4.1 建模理论基础与方法
        4.1.1 TPN中任务要素的分类
        4.1.2 资源分配结构建模
        4.1.3 行为时间、误差和客观资源需求量分析
        4.1.4 多任务中的绩效描述
        4.1.5 人的资源和工作负荷的计算
    4.2 模型验证实验的设计与实施
        4.2.1 被试、实验设备与场景
        4.2.2 多任务测试环境的设计
        4.2.3 任务的TPN模型
        4.2.4 实验流程与数据处理
    4.3 结果分析和讨论
        4.3.1 工作负荷的预测
        4.3.2 模型的区分度
        4.3.3 多任务优化的可行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工作负荷预测模型在短时并发多任务优化中的应用
    5.1 列车应急人工离站驾驶多任务的工作负荷模型
        5.1.1 列车应急人工离站驾驶任务的TPN建模
        5.1.2 驾驶行为的资源需求量
        5.1.3 驾驶任务的时序优化目标
    5.2 实验设计
        5.2.1 被试
        5.2.2 测试平台的设计
        5.2.3 测试任务的设计
        5.2.4 实验流程
    5.3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行为的客观资源需求量
        5.3.2 优化结果有效性分析
        5.3.3 被试行为分析
        5.3.4 应用探讨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完成的工作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局限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职业环境对中国飞行员认知影响的ERP研究文献分析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职业环境对国内飞行员认知影响的ERP研究现状
    1.1 研究文献数量变化趋势计量学分析
    1.2 ERP成分选用、实验设计特点及不足
    1.3 主要研究视角及阶段成果
        1.3.1 基于职业适应性飞行员认知加工能力特征有关研究
        1.3.2 中枢疲劳及工作负荷对飞行员认知加工能力影响的ERP研究
        1.3.3 睡眠剥夺对飞行员认知加工能力影响的ERP研究
        1.3.4 低氧环境对飞行员认知加工能力影响的ERP研究
        1.3.5 失重负压对飞行员认知加工能力影响的ERP研究
2 未来飞行员认知ERP研究方向
    2.1 飞行员认知ERP研究适用成分
    2.2 未来飞行员认知ERP研究的方向
        2.2.1 提高研究的生态学效度
        2.2.2 加强民航飞行员的认知研究
        2.2.3 把握ERP技术的进步
        2.2.4 与其它神经生理技术结合
3 结论

(4)下体负压下VMCAERP的改变及不同刺激模式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下体负压装置
        1.2.2 负压作用的强度和时间
        1.2.3 生理信号测量
        1.2.4 反应时(RT)和跟踪误差(TrE)
        1.2.5 实验步骤
2 结果
    2.1 被试情况
    2.2 不同负压时间点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
    2.3 不同负压值对P300波幅,P300潜时,RT和TrE的影响
    2.4 U-LBNP下被试者的主观症状与客观体征
3 讨论

(10)坐位下体负压对人体生理心理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正文部分
    一、 前言
    二、 下体负压对人体生理心理功能影响及其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三、 坐位下体负压对人体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及血氧饱和度的影响(实验一)
        1、 引言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四、 坐位下体负压对脑认知工效及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实验二)
        1、 引言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五、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诱发ERP的刺激系统
    2、 ERP的采集处理系统
    3、 英文缩写词及常用符号表
    4、 作者学习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

四、+Gz作用下人体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工效学指标的改变(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工效学的某轿车焊装车间工时利用率评估方法研究[D]. 王楠. 沈阳工业大学, 2019(08)
  • [2]复杂动态监控任务工作负荷的Petri网建模理论及方法研究[D]. 王鹏.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3]职业环境对中国飞行员认知影响的ERP研究文献分析与展望[J]. 林岭,王巧玲,李克雪,赵国华. 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 2017(05)
  • [4]下体负压下VMCAERP的改变及不同刺激模式的比较[J]. 韩文强,胡文东,文治洪,马瑞山,田锐锋.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6(23)
  • [5]事件相关电位数据采集卡的设计与实现[J]. 彭小虎,王国锋,彭聃龄. 中国临床康复, 2005(05)
  • [6]缓解军事飞行疲劳的研究进展与应用[J]. 成海平,柳松杨,俞梦孙. 中国临床康复, 2004(36)
  • [7]高G值着陆冲击下头、颈、胸、脊椎损伤因子及评价指标的研究[J]. 杜汇良,黄世霖,张金换. 中国临床康复, 2004(08)
  • [8]+Gz作用下人体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工效学指标的改变[J]. 韩文强,胡文东,马瑞山. 中国临床康复, 2004(01)
  • [9]坐位下体负压对人体脑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 王录全,韩文强,马瑞山,程宏伟,倪鹤鹦. 武警医学, 2002(10)
  • [10]坐位下体负压对人体生理心理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 韩文强. 第四军医大学, 2002(02)

标签:;  ;  ;  

+Gz作用下人体事件相关电位P300及人体工程学指标的变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