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组合关系表达式的管理意义及应用

几种组合关系表达式的管理意义及应用

一、一些组合关系式的管理意义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方泽伟[1](2021)在《Tandem双丝共熔池管道全位置焊接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管道自动焊接以其高效、优质的优点,在油气管道建设工程中获得大规模应用。随着管径、壁厚的增加,对高效管道自动焊接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Tandem(同步串列焊丝)双丝管道自动焊接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焊接工艺,它具有较高的熔敷速率和较低的线能量。与传统管道焊接相比,它能够有效降低工作站的数量,减少对口焊接的投入成本。本文在充分调研国内外管道全位置焊接工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tandem双丝焊的特性,提出了tandem双丝管道全位置焊接工艺试验方案。主要的研究工作如下:首先对焊接参数进行了匹配计算,对双丝所受电弧力进行分析,并探索不同焊接变量对焊接成形的影响,并得出最佳的焊接工艺规范。从涉及的诸多焊接参数中挑选三个(送丝速度、焊接速度、弧长修正)作为主要焊接因素进行统计设计试验,探究三因素对焊缝成形尺寸(熔深、熔宽、侧壁熔深和corner angle)的影响规律。采用Design-Expert数据分析软件在0°、45°、60°、90°和180°位置建立了描述焊接参数对焊缝成形影响的数学模型。根据Design-Expert因素影响图分析出0°、45°、60°、90°和180°位置五个焊接位置的最优参数组合,为tandem双丝共熔池焊接技术应用到管道焊接中提供可行性参考。试验证明,该技术对于缩短焊接时间和提高焊接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曹婷[2](2021)在《钢质海洋平台结构构件寿命设计方法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海域面积十分辽阔。随着人们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多,海洋平台的数量也日益增加。海洋平台是海洋石油天然气资源开发的基础性设施,其结构复杂、造价昂贵,如何平衡好安全与经济之间的关系,设计出安全、经济的海洋平台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平台结构的功能不同,结构实际使用寿命不同;油田储油量不同,结构实际寿命也不同,而传统的结构设计方法无法根据结构不同的寿命来进行结构设计,这可能导致设计结构的寿命多余而造成成本浪费,也可能导致设计结构的寿命不足而导致安全威胁,因此,建立不同寿命的平台结构设计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采用生活质量准则确定了不同寿命海洋平台的目标可靠指标,并以此建立出针对海洋平台结构的一种新型结构寿命设计方法。与此同时,考虑到抗力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也建立了基于抗力时变的海洋平台结构构件寿命设计方法,为设计规范的完善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已有的基于生活质量准则确定目标可靠指标的研究基础上,提出通过生活质量准则确定海洋平台结构构件目标可靠指标的方法和步骤,由此确定出不同寿命的海洋平台结构构件的目标可靠指标,为建立海洋平台结构构件寿命设计方法奠定了基础。2.为继承原有基于系数的设计方法,将目标可靠指标转化为分项系数形式,基于求得的目标可靠指标,确定了不同寿命海洋平台结构构件设计的各项分项系数,最终得到海洋平台结构构件的实用设计表达式,为设计规范的完善提供了理论依据。3.确定影响抗力衰减的因素,分别构建疲劳和腐蚀情况下的结构抗力衰减模型,然后对结构构件进行可靠度分析,确定可靠指标衰减规律。根据可靠指标衰减规律以及不同寿命海洋平台的目标可靠指标,反推出海洋平台结构在设计时需要达到的目标可靠指标,并建立考虑疲劳和腐蚀情况下的海洋平台结构寿命设计方法。

王太良[3](2021)在《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稳健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否设计出物美价廉的产品早已是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稳健设计方法是稳健设计的补充和拓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的内容如下:(1)首先简述稳健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将已有的稳健设计方法分为两种类型,并进行一定的分析,表明每种稳健设计方法的特性,其次对这些稳健设计方法的优缺点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出将用于本文的稳健设计方法,接着阐述稳健设计方法与其他设计方法结合的研究现状以及具有的优势,体现出这种做法的思路是可行的、有效的,对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稳健设计方法的提出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2)灰色系统理论教程中给出分辨系数的取值范围是(0,1),但通常都只是取0.5使用,后来大部分人在进行灰色关联分析时也一直沿用这个经验值。但分辨系数的取值会直接影响关联度的取值,进而影响系统的建模和分析等,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分辨系数的意义以及与关联度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分辨系数取值时应当注意的要点,并给出一种分辨系数取值的方法,使得分辨系数的选取具有客观依据。然后在具体的实例中,用给出的取值方法选取的分辨系数求得的结果与其他不同分辨系数求得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验证分辨系数取值方法的有效性,为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稳健设计方法的提出提供理论依据。(3)阐明Taguchi稳健设计方法存在的问题以及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所具有的特性,再简述Taguchi稳健设计方法的原理及步骤,以此为基础提出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稳健设计方法。接着对钛合金磨削工艺参数分别进行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稳健设计和Taguchi稳健设计,从数据处理、计算公式以及设计结果等方面进行较全面的分析,验证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稳健设计方法是合理的,且比Taguchi稳健设计更加灵活、简便。(4)多重动力吸振器通常是使用最优设计关系式进行参数设计的,而最优设计关系式是以多重动力吸振器的主振动系统的位移振幅为评价函数,再通过数值分析和曲线拟合而得到的近似设计关系式,这个设计过程是复杂的。因此,本文利用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稳健设计方法提出一种多重动力吸振器的参数设计方法。利用该方法对二重动力吸振器进行参数设计,并与最优设计关系式求得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且过程清晰,容易理解,相对简单。

黄奕[4](2020)在《中国外汇市场直接干预的现状及对策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探析》文中研究说明1973年,由于美元危机的爆发,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随之瓦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主动地介入外汇市场进行干预。2004年,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开始实行基本独立的浮动汇率制度。换言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从有管理的浮动到独立浮动大约用了三十年左右的时间,其中,又以美国为首的G5、G7集团联合干预最为典型,从1985年的“广场协议”和1987年的“卢浮宫协议”等无不说明外汇市场干预的必要性。然而,我国外汇市场直接干预即外汇市场操作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直接干预。传统意义上的外汇市场直接干预是指,管理当局直接进入外汇市场买卖外汇,以改变汇率水平的行为。但是,我国存在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对商业银行结售汇头寸实行区间管理,商业银行多余的外汇头寸,要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卖出;外汇头寸不足时,要向银行间外汇市场买入。而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造成外汇市场光靠自身难以自发地调节供需,因此,在实务中,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外汇市场平盘时,交易的对手方通常是人民银行,致使外汇市场操作往往容易陷入被动的境地。所以,除了外汇市场操作之外,我国还存在另外一个重要的管理人民币汇率水平的手段——汇价直接调控,利用复杂的中间价形成机制,对人民币汇率进行直接地、人为地、主动地调控。当前人民币汇率单日波动幅度为中间价基础上的±2%,在极端情况下,人民币汇率昨日2%的上涨幅度,可以通过今日中间价下调进行完全地抵消。因此,有必要对外汇市场直接干预重新下定义。将直接干预的定义拓展为货币当局直接改变汇率水平的行为,包含直接入市买卖,或直接对汇率价格进行调控。由此,我国直接干预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被动的数量措施——外汇市场操作和主动的价格措施——汇价直接调控。量价分离,两者相辅相成,构成我国特有的外汇市场干预体系。但是,我国现有外汇市场干预体系存在诸多弊端。例如“811汇改”,是一次特殊的汇价直接调控,人民银行以改革中间价形成机制之名,行汇率贬值之实,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因此一次性贬值2%,由此产生人民币贬值预期,致使人民币在全球交易中的比重下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受到影响,并引发跨境资本流出,管理当局随后推出一系列资本管制措施,资本项目开放进程受阻;其次,日常的汇价直接调控容易引起贸易摩擦,我国于2019年8月被美国列为汇率操纵国;再次,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导致的被动型外汇市场操作以及相应的冲销操作过于频繁,引发一系列问题,如妨碍货币政策独立性,产生巨额显性财务成本,冲销效果边际递减,债权型货币错配问题严重等。另外,根据资产组合平衡理论,冲销式干预存在利率效应,而这种利率效应加强了利率波动,实际上是一种隐性的管理成本。为此,本文基于资产组合平衡理论,利用Johanson协整性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函数等计量经济学方法,对我国冲销式外汇操作的利率做了较为全面地实证研究。综上所述,有必要对我国现有外汇市场干预体系进行改革。借鉴日本当局对外汇市场的直接干预,我国在取消中间价和单日2%涨跌幅限制的同时,应该实行人民币汇率目标区,基于汇率目标区,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并且,汇率目标区的细则是不对外公开的。由此,我国将通过量价合一的直接干预,即传统意义上的直接干预管理人民币汇率水平,化被动干预为主动干预,从而减少外汇市场干预的频率,仅在必要的时候才进行干预。汇率目标区的核心问题是中心汇率该如何确定。本文选取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中美劳动力生产率之比)、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贸易开放程度(进出口总额/GDP)和外汇资产(外汇储备/GDP)等变量,利用Johanson协整性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VEC模型估计人民币中心汇率模型。其次,本文对传统汇率目标区的波动幅度进行改革,由单一阈值变为区间。根据平均汇率与中心汇率的偏离程度,本文确定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的波动幅度为±3%~±5%。其中,±3%为预警线,当汇率波动触及时,管理当局先进行间接干预;±5%为边界线,必须介入外汇市场,借鉴日本当局的做法,采取低频、大额的外汇市场干预策略,干预要充分,执行要果断。并且,管理当局还可以采取窗口指导等非常规性手段。另外,从经济增长方式、外汇储备充足性和金融稳定性等方面来看,我国实行汇率目标区的条件基本具备。最后,实行人民币汇率目标区还需要三项配套措施。第一,人民银行应当进一步放松对银行结售汇综合头寸的管制,避免外汇被动式地回笼和投放。第二,借鉴日本当局的做法,过量的外汇储备,其中一部分用于成立外汇平准基金。第三,在成立外汇平准基金之后,剩余的过量外汇储备,人民银行应该将其转换成黄金储备。

潘磊剑[5](2020)在《基于遥感技术的舟山群岛海域悬浮泥沙分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受到长江和钱塘江来沙影响,舟山海域水体含沙量较高。悬浮泥沙是Ⅱ类水体中重要的水质参数之一,是研究水体生态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水体悬浮泥沙浓度直接影响水色和浑浊度等水体光学信息,进而影响水生生物的生态环境,例如初级生产力、营养流动、海洋生物多样性等。悬浮物质的运移过程直接影响近岸和沿海地区的泥沙淤积过程,对海岸工程、港口建设、航道运行等都会造成影响。舟山海域生物和航道资源丰富,因此,研究舟山海域的水体悬浮泥沙浓度及时空分布格局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舟山海域为研究区,利用现场实测光谱数据和悬浮泥沙浓度实验室测量数据,建立舟山海域悬浮泥沙浓度与不同波段组合的多种反演模型并对其进行精度检验,选择精度最高的舟山海域悬浮泥沙浓度遥感反演关系式,应用该关系式结合Landsat8遥感数据反演舟山海域悬浮泥沙浓度,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如下:1.在基于Landsat8多波段构建的多种反演模型中,以比值模型B4/B3为因子构建的二次多项式模型能较好地反映舟山海域水体遥感反射率与悬浮泥沙浓度之间的关系,平均相对误差为23.21%,均方根误差为0.0691g/L。2.舟山海域悬浮泥沙时空分布特征为:在季节分布上,冬季的悬浮泥沙浓度要明显高于夏季的悬浮泥沙浓度,冬季的平均悬浮泥沙浓度为0.3g/L左右,夏季为0.1g/L左右,表现为“冬季高夏季低,春秋两季过渡”的现象;在空间分布上,舟山海域西侧(近岸)的悬浮泥沙浓度要明显高于东侧(外海),岛屿周围悬浮泥沙浓度也要高于开阔水域悬浮泥沙浓度,呈现出“西侧高东侧低,近岸高远海低”的格局。3.潮汐对舟山海域短时间内悬浮泥沙分布有显着的影响;径流输沙量对于舟山海域悬浮泥沙浓度年际间的变化影响较为显着,两者之间有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舟山海域的群岛地形对长江及钱塘江来沙起到了筛选与扩散的作用。

江南[6](2020)在《一体化小型压水堆中熔融物堆芯滞留仿真研究》文中指出在IP200小型一体化压水堆的设计方案中,熔融物堆芯滞留(IVR,In vessel melt Retention)措施是保证放射性包络的一道最重要防线。判断IVR成功的基本原则是,下封头壁面向外传热的热流密度,必须低于压力容器外部冷却中当地沸腾的临界热流密度。但在实际的小型堆IVR场景中,真实的熔池热负荷能否低于安全限值,仍有三方面要素值得被仔细斟酌。第一,一体化小堆的自身特性(如堆芯功率密度、冷却剂装量)与事故序列(如安全系统动作、堆芯坍塌时间),将深刻影响严重事故的早期进程,进而改变下封头内熔池的形成过程。如何考虑事故早期进程对熔池形成的累计效应,将影响熔池的初始热状态准确性。第二,压力容器内熔融物冷却的过程中包含了多个复杂现象的相互作用。如何合理地量化上述现象的耦合效应,将直接影响IVR熔池的流动与传热特性。第三,压力容器外部冷却(ERVC,External Reactor Vessel Cooling)回路中冷水的流动特性,对于熔池散热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所以,下封头壁外的循环冷却也常被分离于内部熔池作为独立环节进行分析。特别是为自然循环提供驱动力的沸腾模式、以及流动潜在的不稳定性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了解决上述三方面的问题,本文开展了以下相关仿真的研究。首先,本文对IP200反应堆早期事故进程进行仿真研究。该项研究旨在分析事故早期进程对熔池形成过程的影响。使用事故机理性分析程序SCDAP/RELAP5建立了反应堆及安全系统模型,模拟了SLOCA(Small break Loss Of Coolant Accident/小破口事故)叠加ESBO(Extended Station Black Out/长期全厂断电)的极限工况导致的严重事故进程。从堆芯退化一直分析至IVR状态,充分考虑熔化、坍塌等早期现象对熔池初始状态的影响。此外,讨论了IP200自身设计特征与模型差异性对熔池最大热负荷的影响。结果显示,IP200堆的单位热功率储水量较低,严重事故场景下堆芯退化进程发生得很快,从堆芯开始裸露直至局部熔化大约历时9500s。但在熔池形成过程中,堆芯组件并未完全坍塌。该项结论为评价一体化小堆安全分析的包络性提供了可靠参考。其次,对IVR熔池自身的流动传热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由于在机理性程序SCDAP分析中,无法保证一定能模拟出堆芯组件全部熔化坍塌时的最严重熔池场景。因此,这里有针对性地创建了三种新型熔池仿真模型,分别编制程序,用于评估IP200反应堆完全坍塌时不同的IVR特性,包括:瞬态传热特性、流场分布特性、以及分层构型特性。针对熔池瞬态传热特性,本文基于经验关系式的自然对流模型和等温凝固假设下的移动边界模型,创建了熔池瞬态传热分析程序。以LIVE-L5L熔盐实验为对象进行基准题验证计算。特别的,对动态过程中硬壳增长率的计算结果重点讨论。结果显示,等温假设下的移动边界法对于计算熔池边界上的凝固是适用的。由于引入了额外的线性假设使控制方程封闭,单层网格就能获得稳定的凝固界面追踪效果。针对熔池流场特性,研究基于单相自然对流CFD模型与焓守恒相变转换模型,构建出熔池传热与流动的精细化分布参数仿真程序。以BALI切片实验的两个不同稳态工况为基准题,验证了模型与算法适用性。然后,以IP200堆为对象进行熔池试算,依据云图与矢量图讨论了内热功率对流场分区的影响。结果显示,内热增大时,更多的高温流体将汇聚于顶部,将加剧顶部流场的涡旋结构,也削弱底部热分层效应。由于某些情况下,熔融混合物可能会出现金属相与氧化相的分层,进而改变熔池的分层结构。针对熔池分层构型特性,研究基于最终包络状态(FIBS-FInal Bounding State)概念开发了分层熔池构型的传热估算模型。模型中较全面地考虑了两层、三层、水池熔池构型。研究定量分析了氧化层内热功率与金属层特征高度对热负荷分布的影响。也讨论了重金属质量成分、水层膜态沸腾对峰值热流密度的作用效果。这些模型分别实现了凝固相变、流场演化、成层分布三个现象层面的性能突破,可以作为一种较为准确的瞬态熔池分析工具,并入系统级安全分析程序中。最后,对熔池外部ERVC回路中自然循环的流动不稳定性进行了仿真研究。使用热工水力程序RELAP5对ERVC的开式循环瞬态流动特性进行了分析,讨论了流动与传热的反馈机制。对比REPEC实验中低加热循环工况进行稳态验证,评价模型对加热段内过冷沸腾引起的两相自然循环现象的适用性。使用RELAP5对IP200堆的ERVC系统建立切片模型,并对自然循环的瞬态流动进行模拟。划分了不稳定流动的高、低过冷度边界,并依据震荡规律对加热段内过冷沸腾引发的流动不稳定性进行机理解释。结果显示,随着入口欠热度降低,自然循环将依次出现稳定-不稳定-稳定的流动状态过渡。增加背压会降低自然循环流量,整体压缩不稳定范围。减小进口阻力系数将增大循环流量,不稳定边界均会向功率升高的方向偏移。该研究也为ERVC回路内的自然循环流动机理研究提供了切入点与分类准则。本文通过仿真手段,不仅研究了反应堆宏观结构特性、微观机理特性对熔池传热的影响,也给出了IVR中关键参数的具体数值。此外,本文还初步搭建一套关于小型堆IVR研究的体系方案,旨在为工程小型堆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朱鼎辉[7](2019)在《变风量空调系统调试的案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变风量空调系统以其优异的节能特性,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中。但是由于缺少系统全过程调试,在我国变风量空调系统少有成功案例。调试之所以无法在我国大规模开展,原因在于管理体系的缺失和技术体系的不足。鉴于此,本文从管理和技术两个角度对变风量空调系统的调试展开研究。首先,本文依据我国实际工程情况,明确了建筑机电系统调试的工作目标,设计了建筑机电系统调试管理体系。在调试管理体系中,规范了调试组织架构,将调试工作分配到每个单位个体。将调试工作流程分解为前期准备阶段、调试进程阶段和后期服务阶段,明确了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并设计了一系列协调监管机制辅助工作开展。其次,针对变风量空调系统的形式与特点,建立了变风量空调系统调试技术体系,将技术流程分解为调试启动阶段、调试准备阶段和现场调试阶段,明确了调试技术内容及技术要求,对实际工程具有指导借鉴意义。接着,分析了变风量空调系统定静压控制法在实际工程中的调试难点。针对这一难点,提出一种给仿真支撑调试的方法,其实现过程分为5步,分别是数据收集、模型建立、模型准确性校核、控制方案设计和最优控制方案选择。最后,将提出的仿真支撑调试的方法利用Modelica语言基于Dymola平台应用于某一实际工程案例。结果表明,对于该系统来说,将定静压点置于P5,压力值设定为228Pa为最优控制方案。

周志航[8](2019)在《天然气输送管道喷射火危害特征及多米诺效应防控研究》文中提出管道输送天然气是最为普遍且经济高效的天然气能源输送方式,但天然气管道运营过程中重大事故(喷射火事故发生频次最多)时有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管道输送安全问题已引起各国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然而,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考虑到管道铺设空间条件有限、建设与维护经济成本等方面的实际问题,近间距并行铺设管道情况日益增多。在并行管道运营过程中,若其中一条管道发生泄漏产生喷射火事故可能会导致相邻管道相继发生失效,引发事故多米诺效应,造成更为严重的事故后果。因此,并行管道运行安全问题更加不容忽视,研究并行管道喷射火事故多米诺效应防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当前关于并行管道喷射火事故多米诺效应的研究主要关注目标管道失效的简化判定和事故多米诺效应发生概率的计算,缺乏从源管道喷射火危害特征参数预测和目标管道热失效作用机理角度深入探究事故多米诺效应发生规律,而且,多米诺效应防控研究以定性或经验分析为主,缺少系统性的量化研究。为此,以并行管道喷射火事故场景为研究对象,以揭示喷射火导致多米诺效应发生机理为核心,以事故多米诺效应防控为目的,主要开展了以下研究:(1)天然气喷射火几何形态与热辐射分布特征实验研究。为研究源管道喷射火的几何形态特征与热辐射分布特征,搭建天然气喷射火实验平台,开展火焰热释放速率达3.5MW的中度尺寸圆形源与矩形源喷射火实验,其中,工况设计考虑火焰弗劳德数达4.46的圆形源喷射火和火焰弗劳德数达3.06的矩形源喷射火;应用基于灰度阈值判定的出现概率分布云图法处理CCD图片和红外图片,并对比分析两类火焰图片处理结果;实验获得火焰几何形态特征参数的工况数据和近场热辐射分布工况数据,为相关理论模型研究提供数据基础。(2)源管道喷射火冲击距离与推举距离预测方法研究。基于含有火焰燃烧动力参数的无量纲参量研究能准确预测圆形源喷射火冲击距离的关系式;探究圆形源喷射火推举距离与喷口直径影响规律,并采用混合度-反应度火焰面理论中的无量纲参量组,研究提出描述火焰推举距离和出口工况参数之间变化规律的预测关系式;研究获得Quintiere和Grove提出的矩形源火焰可见长度理论模型中卷吸强度常数C1的改进值,将该经典理论模型扩展应用到浮力主控转动量主控过渡区的矩形源喷射火;应用基于混合度-反应度火焰面理论的量纲分析方法,提出适用于较大范围喷口长宽比的推举距离预测关系式。以上几何特征参数的预测方法研究分别为并行管道火焰冲击场景中判定火焰是否接触管体和仅热辐射作用场景中预测近场热辐射提供重要的参数输入。(3)源管道喷射火近场热辐射分布特征预测方法研究。采用基于鸡群优化算法的热源权重参数反演优化研究思路,探究权重多点源热辐射模型中热源权重参数与出口工况参数之间的影响规律;研究热源权重沿火焰轴向相对位置的分布特征,提出基于火焰弗劳德数的热源权重优化关系式,发展基于该优化关系式的新权重多点源模型,有效解决原权重多点源模型中热源权重分配过于简化的问题,明显提高圆形源喷射火近场热辐射预测准确度;探究喷口长宽比对矩形源喷射火的近场热辐射的影响,建立热辐射修正因子与喷口长宽比的新关系式,提出适用于矩形源喷射火近场热辐射预测修正模型。以上热辐射预测模型研究可用于准确预测喷射火近场内目标管道接收热辐射值。(4)喷射火环境下目标管道热失效作用机理研究。考虑实际场景中源管道喷射火持续过程的非稳态特性,基于P&R状态方程计算源管道天然气瞬时泄漏过程混合气体状态参数,结合前文研究的喷射火几何与热辐射分布特征预测关系式,建立非稳态喷射火环境下目标管道接收瞬态热流密度预测方法;建立基于有限差分法目标管道管壁动态热响应分析模型,并分别系统性的提出针对地面并行管道和埋地并行管道两种场景的目标管道动态热失效判定分析方法,克服前人研究中静态热响应分析的不足;应用目标管道动态热失效判定分析方法,对火焰冲击作用和仅热辐射作用导致多米诺效应发生的两起事故进行案例应用研究,从目标管道的管壁承载总应力(包括热应力和压应力)与管材力学性能下降的角度揭示目标管道热失效作用机理,阐明实际事故案例中目标管道的动态热失效过程和轴向断裂失效模式。(5)并行管道喷射火事故多米诺效应防控研究。应用已建立的目标管道动态热失效判定分析方法,系统性的量化分析相邻上下游截断阀站的间距、源管道与目标管道的净间距、目标管道气体流速和目标管道运行压力等4类单参数优化、以及目标管道运行压力与目标管道壁厚组合参数优化对目标管道热失效减缓作用的影响规律,并从降低最大断裂失效应力和最大弹性失效应力参数所需的优化幅度的角度,对比分析各类参数优化对减缓目标管道失效作用的大小;考虑到单参数优化和组合参数优化之间具有独立性,研究各类参数优化的优先级顺序以及相应参数的合理优化幅度,应用系统工程原理与方法,结合工程实际的可行性,分别提出基于多级参数优化的并行管道设计阶段和运行阶段的喷射火事故多米诺效应防控策略,克服当前基于定性或经验分析的防控研究方法的不足,为并行管道工程设计和运行安全管理提供新思路。

张伟[9](2019)在《天然气CCHP与江水源热泵复合系统运行性能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和重庆地区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深入推广,结合重庆地区天然气资源和水资源先天优势,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供(CCHP)和江水源热泵系统在该地区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天然气CCHP与江水源热泵复合供能系统在具备子系统各自优势的基础上,还能缓解供需两侧热电比差距,能够利用三峡库区江水源热泵系统制冷(热)能效高的优势,充分利用天然气CCHP系统的发电盈余。对天然气CCHP和江水源热泵复合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对该类大型系统的理论研究较少,对实际项目运行性能的测试与研究更为缺乏。为了研究大型天然气CCHP和江水源热泵复合系统的在不同运行方式下的运行性能,以及运行优化的方法及其有效性,从而提升复合系统运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提出了复合系统的单目标、多目标运行优化方法,并对复合系统并网、上网四种运行方式进行了运行优化,评价了各优化目标的优化效果,分析了复合系统运行性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对案例项目的实测验证了研究结果,继而进一步提出了提升系统运行性能的措施及其效果。最后分析了项目运行的经济性,给出了冷(热)价定价方案。主要内容及结论有:首先,以复合系统典型的内燃发电机、烟气热水型溴化锂吸收机、江水源热泵(冷水)机组为例,建立了表征其变工况运行性能的数学模型,并建立了利用余热制冷、制热,直燃,补燃四种工况下燃气内燃机和直燃型溴化锂吸收机之间的关联模型。其次,以满足建筑区域冷热负荷需求为原则,将复合系统划分为三个可以独立运行的子系统,28种机组组合形式,提出了复合系统优化的实现路径。分别以运行?经济成本、一次能源利用率、?效率、热经济成本最优为控制目标,对复合系统进行了单目标运行优化,确定了复合系统的最优运行策略,计算了复合系统的运行能耗与产出。基于不同优化目标所制定的运行策略主要对系统耗气量和发电量产生影响。再次,系统地阐述了复合系统“缺下余弃”、“缺下余用”、“余上缺下”、“全上全下”四种运行方式,分析了各运行方式下复合系统的运行性能。与优化目标相比,运行方式对复合系统各季节运行性能的影响更大;在各优化目标下,按季节来选择复合系统应采用的最优运行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全年季节能效比或降低运行?经济成本;然后采用排队打分法对四种优化目标的优化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热经济成本和运行?经济成本作为优化目标优化效果更好。基于此,提出综合性能参数CEf,s,以之为优化目标,对4种运行方式进行多目标优化,提出优化运行策略,并分析了复合系统的运行性能。以CEf,s为优化目标能进一步提升复合系统的运行性能。然后,分别对热泵系统、直燃型溴化锂吸收机系统及复合系统运行性能进行了实测和分析,对所建模型的准确性进行了验证。分别以综合性能参数和热经济成本为优化目标,对实测工况(缺下余弃运行方式)和余上缺下运行方式下复合系统进行了优化,验证了优化效果。以综合性能参数为优化目标,对实测工况进行优化,可使系统平均热经济成本比实测值低17.84%,平均综合性能参数值比实测值高42.44%。然后,从运行方式、运行策略、江水取退水温差、江水取水温度、空调水供回水温差等方面对复合系统运行性能的改进措施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各运行策略与实际工况相比复合系统的节能减排情况,并给出了最优运行方案。基于此,分析了以上因素的优化对整个案例项目运行性能的改进效果。然后,绘制了项目寿命周期现金流量表,对复合系统做了全寿命周期经济评价。分析了天然气、下载电量、水资源价格变化时,冷(热)量价格和上传电价的盈亏平衡点;分析了主要静、动态评价指标(因变量)对5个能源单价(自变量)的单因素敏感性。结果表明,各经济指标与5个自变量的相关度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冷(热)量价格、天然气价格、上传电价、下载电价、水资源价格。此外,提出了“缺下余用”运行方式,并对该方式做了不确定性分析。最后,提出了冷(热)价制定的原则,分析了下载电价、天然气价格变化对复合系统的冷(热)价定价的影响。分析了不同冷热量定价策略下,与常规空调方案相比能源站运营方和冷热量用户方支出的冷热费用节超情况。本文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对其他分布式能源系统、水源热泵系统和燃气吸收式系统也具有指导和参考意义。

王昌硕[10](2019)在《岩体结构面粗糙度与峰值剪切强度定量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岩体由岩块和结构面共同组成,具有明显的结构特征。结构面(如层面、节理、断层、裂隙及不整合接触面等)受地球内外地质营力的共同作用,其力学性质远远低于岩块的力学性质,对工程岩体的变形、强度以及稳定性起到控制作用。结构面的剪切强度是结构面的重要力学性质之一,其受结构面的岩性、应力状态、结构面的粗糙度等众多影响因素的影响,其中粗糙度对于硬质无充填结构面的峰值剪切强度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因此,定量评价结构面的粗糙度,进而有效评价结构面的峰值剪切强度,最终服务于生产实践中工程岩体的稳定性分析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然而现有粗糙度定量评价方法往往基于单一粗糙度参数进行,难以全面描述结构面形貌特征,导致存在难以全面反映结构面粗糙度对于剪切强度贡献的问题;同时,现有描述结构面粗糙度的参数往往忽略了结构面表面形貌中高频成分的贡献,从而造成结构面粗糙度和剪切强度定量评价结果的偏差。基于结构面剪切行为,从多角度选取粗糙度参数,深入分析结构面表面形貌的频谱特征,充分考虑高频成分对于结构面粗糙度和剪切强度的贡献,从而合理有效地定量评价结构面的粗糙度,进而完成结构面峰值剪切强度的定量评价,对岩体结构面剪切强度参数的选取具有重大意义。针对现有结构面粗糙度和结构面峰值剪切强度定量评价方法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首先在广泛收集文献中己知结构面粗糙度系数(JRC)值结构面剖面线的基础上,基于因子分析获取了影响结构面粗糙度的起伏角度因子和起伏高度因子,采用支持向量回归(SVR)的方法训练得到了 JRC预测模型。考虑到所提取的起伏高度因子以及文献中常用的起伏高度参数难以有效反映结构面表面形貌中的高频成分对于结构面粗糙度的贡献,基于谱分析的方法在深入分析结构面剖面线频谱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以同时考虑结构面表面形貌低频和高频起伏成分的起伏高度指标,结合结构面起伏角度参数提出了新的粗糙度参数。基于天然结构面的表面形貌数据和室内常法向荷载下的直剪试验结果对所提出的粗糙度定量评价方法的具体应用以及评价效果进行了检验。进而,针对所提出的基于谱分析的结构面粗糙度参数进行了三维扩展,提出了三维JRC的定量计算方法,并以JRC-JCS剪切强度模型为基础,提出了可以同时考虑结构面表面形貌中高频成分和低频成分对于结构面剪切强度贡献的峰值剪切强度模型。最后,以如美水电站中坝址左岸坝肩岩质边坡为例,在室内小尺寸结构面表面形貌和现场平硐中大尺寸结构面表面形貌扫描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结构面的粗糙度进行了定量评价,并对其剪切强度参数进行了估算,结合研究区结构面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左岸坝肩边坡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现将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总结如下:(1)开展了天然结构面形貌数据的采集工作。分别应用室内和移动式激光扫描仪完成了室内小尺寸结构面的表面形貌数据和研究区现场大尺寸结构面表面形貌数据的采集工作。进而,基于Matlab和Geomagic软件完成了结构面形貌数据的去噪、建模以及三维形貌模型的旋转调平工作。其中,由于野外大尺寸结构面所采用的激光扫描仪精度低于室内激光扫描仪,同时野外现场所存在干扰因素多于室内环境,在对野外大尺寸结构面的形貌数据处理与建模的过程中还涉及高频噪音的滤波工作。(2)提出了基于因子分析和支持向量回归(SVR)的结构面粗糙度定量评价方法。在考虑结构面剪切行为的基础上,从结构面表面突起体的起伏角度、起伏高度以及两者的分布特征等方面入手选取了 8个统计参数用于结构面粗糙度的定量表征。进而,基于因子分析提取了“起伏角因子”和“起伏高度因子”两个公共因子用于JRC值的估算,通过提取公共因子有效避免了原始统计参数之间因彼此所存在的相关性而导致的信息冗余,有效避免了冗余信息对于JRC估算的影响。最后,基于所提取的两个公共因子,以及所收集的已知JRC的结构面剖面线数据库,完成了用于JRC预测的SVR模型的训练。通过与JRC试验反算值以及文献中现有方法的对比验证了所得到SVR模型的可靠性;同时,通过对于所采集的天然结构面样本不同剪切方向的剖面线的JRC的预测结果表明,所训练得到SVR模型同样可以有效反映结构面粗糙度的各向异性特征。(3)分析了现有结构面起伏高度参数无法有效考虑结构面形貌中高频成分的原因。基于单边功率谱密度函数(PSD*)对于Baron所提出的10条标准剖面线的频谱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其起伏高度在不同频率成分中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构成结构面表面形貌的高频成分的起伏高度远远小于低频成分的起伏高度。然而现有用于反映结构面起伏高度的粗糙度参数均未考虑其构成成分的频率值的影响,因而导致在计算的过程中容易忽略高频成分对于结构面粗糙度的贡献。(4)提出了可以同时考虑结构面表面形貌中高频成分和低频成分的结构面粗糙度定量评价参数。首先,为了同时考虑结构面的高频成分和低频成分对于其粗糙度的贡献,在计算其起伏高度参数时同时考虑谐波成分的频率的影响,将结构面谐波成分的频率值作为一个权重参数,施加于每个频率离散区间的谐波成分对于结构面剖面线的平均功率的贡献值之中,提出了新的结构面起伏高度指标Pf。其次,为了反映剪切方向对于结构面粗糙度的影响,对Z2参数进行了修正,在计算Z2时仅仅考虑面向剪切方向的起伏角。同时,为了解决突起体起伏角为90°时Z2参数的计算问题,在Z2参数的计算过程中采用起伏角的正弦值替换其正切值。据此,提出了可以有效反映起伏角度和剪切方向对于结构面粗糙度的影响的经修正后的统计参数Z2*。最后,基于所提出的起伏高度指Pf和起伏角度指标Z2*,提出了新的粗糙度参数PZ。所提出的新的粗糙度参数PZ可以同时考虑结构面的起伏角度特征、起伏高度特征以及剪切方向对于粗糙度评价结果的影响,并通过Pf与剖面线投影长度的比值参数(Pf/Lp)考虑了结构面的尺寸对于其粗糙度的影响。(5)拟合得到了 JRC与粗糙度参数PZ之间的定量关系式。该关系式可以计算JRC的上下限以及其建议值,通过与室内直剪试验以及Z2法的计算结果的对比表明,基于PZ所计算得到JRC建议值的平均值对于砂岩结构面峰值剪切强度的估算误差较小,而基于Z2所计算得到JRC值的平均值对于砂岩结构面峰值剪切强度的估算偏低且误差较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本文所提出的粗糙度参数PZ同时考虑了结构面的起伏角度、起伏高度以及剪切方向对于粗糙度的影响,而Z2仅仅考虑了结构面的起伏角度特征。通过对于所采集的结构面样本不同剪切方向上的结构面剖面线的JRC值的计算结果表明,基于新粗糙度参数PZ和Z2法的计算结果均与剪切方向明显相关;因此,在对结构面的粗糙度进行定量分析时,应当确保分析方向与野外实际剪切方向相一致。此外,通过分析采样间距对室内尺寸(100mm)结构面粗糙度的影响,给出了室内尺寸结构面采样间距的建议值。(6)提出了可同时考虑结构面形貌中高频成分和低频成分的峰值剪切强度定量评价模型。为了同时反映结构面形貌中高频成分和低频成分对于剪切强度的影响,综合考虑三维形貌粗糙度对于结构面剪切强度的贡献,基于二维功率谱密度的原理完成了二维粗糙度参数PZ的三维拓展,获取了三维粗糙度参数PZ3D,并得到三维JRC值的计算方法。进而基于Barton所提出的JRC-JCS剪切强度模型得到了可同时考虑结构面表面形貌中高频成分和低频成分的峰值剪切强度定量评价模型:基于所采集的新鲜且吻合度良好的砂岩结构面的三维激光扫描形貌数据,采用所提出的结构面峰值剪切强度定量评价模型完成了砂岩结构面峰值剪切强度的估算。通过与室内直剪试验结果和文献中Grasselli所提出的峰值剪切强度模型对比研究发现,本文所提出的剪切强度模型对于砂岩结构面峰值剪切强度的估算效果良好,与试验值相对误差在0.74%~22.64%之间,相对误差平均值为7.58%;而采用Grasselli法对砂岩结构面样本峰值剪切强度的估算结果与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范围在20.14%~74.00%之间,个别样本误差较大,平均相对误差值为38.62%。(7)完成了如美水电站中坝址左坝肩边坡的稳定性分析。①完成了左岸坝肩边坡结构面粗糙度的定量评价。研究区所采集的小尺寸结构面的粗糙度评价结果表明,于研究区所采集的三块英安岩结构面样本的表面形貌均含有明显的高频起伏成分。限于小尺寸结构面样本的数量及尺寸,进一步结合研究区大尺寸结构面的形貌数据对研究区结构面的粗糙度进行了综合评价。基于现场激光扫描所采集的研究区未风化英安岩大尺寸结构面形貌数据(分别为L1,L2和L3),对大尺寸结构面粗糙度的尺寸效应和各向异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所采集的大尺寸英安岩结构面的粗糙度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结构面粗糙度的有效尺寸为0.8m,所采集的三块大尺寸结构面的粗糙度均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其JRC值在4~9之间,属平直稍粗糙硬质结构面,与现场地质调查结果相一致。②基于所提出的峰值剪切强度模型对于研究区英安岩结构面的剪切强度参数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基于大尺寸结构面样本L1,L2和L3所估算得到的剪切强度参数与现场大剪试验所得到的硬性结构面的剪切强度参数相一致,反映了本文所提出的峰值剪切强度模型的有效性;③完成了左岸坝肩边坡局部破坏模式分析。选取左岸坝轴线附近的平硐进行了结构面空间分布特征的调查,结合前述研究所得到的结构面的剪切强度参数,对左岸坝肩边坡平硐附近局部边坡的破坏模式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边坡在2900m高程以下平硐附近局部边坡可能存在倾倒破坏、平面破坏以及楔形体破坏三种破坏模式,而在2900m高程以上边坡仅在PDZ09附近局部存在倾倒破坏的可能,无其他两种破坏模式。④基于离散元软件UDEC完成了左岸坝肩边坡整体稳定性评价。边坡附近所发育的地表断层、长大裂隙以及平硐内所揭示的小断层等确定性结构面的不利组合对于边坡的整体稳定性起到控制作用,而随机结构面主要影响岩体的力学参数。据此,以左岸坝轴线剖面为例,采用UDEC对于左岸坝肩边坡的整体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坝肩边坡开挖前主要存在两处潜在滑动区域,分别为以PDZ13平硐或PDZ09平硐中所揭露的陡倾断层fP12为后缘,以C6为底滑面所构成的潜在滑动区域H1,和以PDZ07揭露的陡倾断层为后缘,以fj70、fj71或fj72断层为底滑面所构成的潜在滑动区域H2;由于开挖边坡的切脚效应,边坡开挖后主要存在潜在滑动区域H1,潜在滑动区域H2由于坡顶卸载的影响转为稳定区域。依据强度折减法计算得到了各个工况下边坡的稳定性系数,通过与《水利水电工程边坡设计规范》(SL386-2007)所给出的1级边坡在不同工况下的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标准的对比可知,天然工况下坝肩边坡在开挖前后均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和地震工况下边坡开挖前处于稳定状态,而边坡在开挖后虽处于临界稳定状态,但其稳定性系数低于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标准值,需进一步进行支护工作。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本论文的主要创新成果可以总结为如下三个方面:(1)提出了基于因子分析和支持向量回归(SVR)的结构面粗糙度定量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基于结构面的剪切行为,在选择具有代表性统计参数的基础上,通过因子分析提取公共因子,进而基于所提取的公共因子完成了 SVR模型的训练,得到了 JRC的非线性确定方法。该方法有效避免了单一统计参数因对结构面形貌特征描述的片面性所带来的粗糙度评价结果偏差,同时通过提取公共因子有效降低了原始参数间因相关性所带来的信息冗余对JRC计算的影响;并且,采用SVR训练得到JRC的非线性确定方法可以克服传统回归分析因计算复杂而无法有效应用的问题。(2)提出了基于谱分析的结构面粗糙度定量评价方法。该评价方法在深入分析结构面形貌频谱特征的基础上,通过考虑结构面形貌中谐波成分频率的影响,提出了可以同时考虑结构面形貌中高频成分和低频成分的起伏高度指标,并结合结构面的起伏角度参数,在考虑剪切方向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粗糙度参数PZ,进而拟合得到了 JRC与参数PZ之间的相关关系式。该方法考虑了结构面起伏高度、起伏角和剪切方向对粗糙度的影响,克服了传统用于反映结构面起伏高度的参数无法有效体现结构面形貌中高频成分对于粗糙度贡献的困难。(3)提出了可同时考虑结构面形貌中高频成分和低频成分峰值剪切强度定量评价模型。该模型是在对粗糙度参数PZ进行三维拓展的基础上,结合Barton所提出的JRC-JCS剪切强度模型所提出的。该模型形式简洁、易于应用,可同时考虑结构面形貌中高频成分和低频成分以及三维形貌粗糙度对剪切强度的贡献。

二、一些组合关系式的管理意义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些组合关系式的管理意义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Tandem双丝共熔池管道全位置焊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双丝管道全位置自动焊接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2.1 双丝焊接的原理
        1.2.2 国外双丝GMAW管道自动焊接研究现状
        1.2.3 国内GMAW双丝管道自动焊接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试验设备和材料
    2.1 Tandem双丝共熔池整体焊接试验系统
        2.1.1 Tandem双丝焊枪
        2.1.2 福尼斯TPS4000 焊接电源
        2.1.3 焊接全位置变位机
        2.1.4 三轴运动平台
        2.1.5 焊接设备
        2.1.6 信号采集系统介绍
    2.2 试验材料
        2.2.1 试验母材
        2.2.2 焊丝
        2.2.3 坡口尺寸
    2.3 焊接接头金相分析与制备
    2.4 焊接接头力学性能试验
        2.4.1 拉伸性能试验
        2.4.2 弯曲性能试验
        2.4.3 焊接接头冲击韧性试验
        2.4.4 显微硬度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Tandem双丝共熔池管道焊接工艺研究
    3.1 焊接工艺参数匹配研究
    3.2 Tandem双丝焊接电弧力的影响
        3.2.1 两根焊丝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3.2.2 熔池全位置受力情况
        3.2.3 不同焊接位置的熔池形状
    3.3 焊接工艺试验方案制定
    3.4 送丝速度对焊缝成形的影响规律
    3.5 焊接速度对焊缝成形的影响规律
    3.6 干伸长度对焊缝成形的影响规律
    3.7 保护气体流量对于焊缝成形的影响规律
    3.8 保护气体成分对于焊缝成形的影响规律
    3.9 电压电流信号采集与分析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位置焊接参数试验
    4.1 Design-Expert软件介绍
    4.2 平焊位置焊接参数试验
        4.2.1 建模结果
        4.2.2 模型适合性检验
        4.2.3 焊接参数对于焊道成形的影响规律
    4.3 立焊位置焊接参数试验
        4.3.1 建模结果
        4.3.2 建模充分性检测
        4.3.3 焊接参数对焊道轮廓的影响
        4.3.4 多层单道立焊位置试验
    4.4 仰焊位置焊接参数试验
        4.4.1 建模结果
        4.4.2 建模充分性检测
        4.4.3 焊接参数对焊道成形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典型位置焊接参数试验
    5.1 过渡区位置焊接参数试验
        5.1.1 建模结果
        5.1.2 模型检查
        5.1.3 焊接参数对焊道轮廓的影响
    5.2 组合建模
        5.2.1 建模结果
        5.2.2 模型适合性检验
        5.2.3 焊接工艺参数对焊缝成形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Tandem双丝共熔池焊接力学性能试验分析
    6.1 平焊位置力学性能试验
    6.2 立焊位置力学性能试验
        6.2.1 拉伸性能试验
        6.2.2 弯曲性能试验
        6.2.3 冲击性能试验
        6.2.4 显微硬度试验
    6.3 仰焊位置力学性能试验
        6.3.1 拉伸性能试验
        6.3.2 弯曲性能测试
        6.3.3 冲击性能试验
        6.3.4 显微硬度试验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2)钢质海洋平台结构构件寿命设计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结构目标可靠度研究现状
    1.3 海洋平台结构设计方法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可靠度理论的结构设计方法
    2.1 结构可靠度基本概念
        2.1.1 结构的极限状态
        2.1.2 结构可靠度和可靠指标
    2.2 结构可靠度计算方法
        2.2.1 中心点法
        2.2.2 验算点法
    2.3 结构设计方法的演变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生活质量准则的目标可靠指标确定
    3.1 生活质量准则
    3.2 生活质量准则确定目标可靠指标的步骤
    3.3 海洋平台结构目标可靠指标计算
        3.3.1 海洋平台结构荷载统计参数
        3.3.2 海洋平台结构抗力统计参数
        3.3.3 海洋平台结构构件的极限状态方程
        3.3.4 海洋平台结构构件可靠指标
        3.3.5 基于生活质量准则确定目标可靠指标
    3.4 本章小结
4 海洋平台结构构件寿命设计方法
    4.1 结构设计分项系数的确定原则
    4.2 分项系数的标定步骤
    4.3 荷载分项系数的确定
    4.4 抗力分项系数的确定
    4.5 荷载组合系数的确定
    4.6 实用设计表达式
    4.7 本章小结
5 考虑时变抗力的海洋平台结构构件寿命设计方法
    5.1 影响结构抗力变化的因素
    5.2 构件疲劳损伤下的可靠度分析
        5.2.1 构件抗力衰减模型
        5.2.2 构件时变可靠度分析
    5.3 构件疲劳损伤下目标可靠指标的确定
    5.4 构件疲劳损伤下实用设计表达式
    5.5 构件腐蚀损伤下的可靠度分析
        5.5.1 构件抗力衰减模型
        5.5.2 钢管壁厚腐蚀损伤规律
        5.5.3 钢管强度极限衰减规律
        5.5.4 构件时变可靠度分析
    5.6 构件腐蚀损伤下目标可靠指标的确定
    5.7 构件腐蚀损伤下实用设计表达式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稳健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稳健设计方法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稳健设计方法分析及选择
        1.2.2 稳健设计与其他设计方法相结合的研究进展分析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2.1 灰色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2.2 累加生产算子与累加生产序列
    2.3 灰色关联分析模型
        2.3.1 灰色关联因素和关联算子集
        2.3.2 灰色关联公理与邓氏灰色关联度
    2.4 灰色关联分析中分辨系数的意义与取值方法
        2.4.1 分辨系数的意义
        2.4.2 分辨系数ξ与关联度γ_(0i)的关系
        2.4.3 分辨系数ξ的取值
        2.4.4 分辨系数ξ取值方式的实例检验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稳健设计方法
    3.1 Taguchi方法与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相结合的原因分析
    3.2 稳健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2.1 稳健设计的基本原理
        3.2.2 稳健设计的分类
        3.2.3 稳健设计的一般步骤
        3.2.4 基于损失模型的稳健设计
    3.3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稳健设计步骤
    3.4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钛合金磨削工艺参数稳健设计
        3.4.1 钛合金磨削工艺参数试验方案的确定
        3.4.2 钛合金磨削工艺参数关联度计算与分析
        3.4.3 与Taguchi稳健设计方法的比较分析
        3.4.4 综合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一种多重动力吸振器的参数设计方法
    4.1 多重动力吸振器的理论模型
    4.2 多重动力吸振器参数的稳健设计
    4.3 与最优设计关系式方法的比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计算灰色关联度的Matlab程序

(4)中国外汇市场直接干预的现状及对策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本文框架
    1.3 本文创新之处
    1.4 外汇市场干预概述
        1.4.1 外汇市场干预的传统定义及分类
        1.4.2 冲销式干预的冲销工具
        1.4.3 直接干预的有效性
        1.4.4 外汇市场干预的目的
        1.4.5 外汇平准基金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外汇市场干预有效性的盈利标准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2.3 资产组合平衡理论
        2.3.1 国外文献综述
        2.3.2 国内文献综述
    2.4 信号渠道
        2.4.1 国外文献综述
        2.4.2 国内文献综述
    2.5 汇率目标区
        2.5.1 国外文献综述
        2.5.2 国内文献综述
    2.6 国内其他研究
第三章 浮动汇率制度的必然性与外汇市场干预的必要性
    3.1 引言
    3.2 浮动汇率制度的必然性
        3.2.1 历史回顾: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诞生及崩溃
        3.2.2 1973年之后汇率制度的分类
        3.2.3 信用本位制下货币的价值基础
    3.3 外汇市场干预的必要性
        3.3.1 汇率波动对净出口额的影响
        3.3.2 汇率波动对就业的影响
        3.3.3 汇率波动与货币错配
        3.3.4 汇率短期剧烈波动的成因
    3.4 小结
第四章 1973年后西方外汇市场干预历史
    4.1 引言
    4.2 后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时期
    4.3 “寡头金融政策协调”时期
    4.4 三极货币体系时期
    4.5 小结
第五章 日本外汇市场直接干预的经验(1991年5月至今)
    5.1 引言
    5.2 日本直接干预概述
    5.3 日本直接干预实况(1991年5月至今)
    5.4 对日本直接干预的评价——基于均衡汇率视角
        5.4.1 均衡汇率理论
        5.4.2 模型设计
        5.4.3 数据来源
        5.4.4 实证过程与结果
    5.5 小结
第六章 中国外汇市场的数量干预
    6.1 引言
    6.2 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
        6.2.1 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发展历程
        6.2.2 银行结售汇头寸管理制度的特征
    6.3 外汇市场操作及其冲销机制
        6.3.1 我国外汇市场操作的特征
        6.3.2 我国外汇市场操作的冲销机制
        6.3.3 正回购冲销与央票冲销的比较
    6.4 我国外汇市场操作的冲销力度——冲销系数的测算
        6.4.1 单月冲销系数的情况
        6.4.2 整体冲销系数的测算
    6.5 中国外汇市场数量干预的弊端
    6.6 小结
第七章 中国外汇市场的价格干预
    7.1 引言
    7.2 复杂的中间价形成机制
    7.3 “811汇改”
    7.4 中国外汇市场价格干预的弊端
    7.5 小结
第八章 中国冲销式外汇操作的利率效应
    8.1 引言
    8.2 理论阐述
    8.3 实证模型设计与检验
        8.3.1 模型设计
        8.3.2 数据来源
        8.3.3 实证过程与结论
    8.4 小结
第九章 中国外汇市场直接干预改革方案
    9.1 引言
    9.2 人民币兑美元中心汇率模型
        9.2.1 模型设计
        9.2.2 数据来源
        9.2.3 模型估计
    9.3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的波动幅度
    9.4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的条件
        9.4.1 经济增长方式
        9.4.2 外汇储备充足性
        9.4.3 金融稳定
    9.5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的配套措施
    9.6 小结
第十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表冲销系数测算结果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基于遥感技术的舟山群岛海域悬浮泥沙分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各章研究内容
第二章 水色遥感基础
    2.1 用于海洋水色遥感的传感器
        2.1.1 水色传感器
        2.1.2 其他用于水色遥感的传感器
    2.2 水色遥感机理
    2.3 Ⅱ类水体水色反演方法
        2.3.1 经验模型分析法
        2.3.2 理论模型分析法
        2.3.2.1 代数法(半分析算法)
        2.3.2.2 非线性最优化法
        2.3.2.3 主成分分析法
        2.3.2.4 神经网络方法
        2.3.3 半分析模型分析法
第三章 研究区域与数据处理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区位、地质概况
        3.1.2 气象、水文概况
        3.1.3 资源概况
        3.1.4 经济概况
    3.2 数据采集与处理
        3.2.1 悬浮泥沙
        3.2.2 光谱数据
        3.2.2.1 水体光谱测量原理
        3.2.2.2 水体光谱测量方法
        3.2.2.3 海水光谱特征分析
        3.2.3 遥感影像数据
        3.2.3.1 Landsat8 遥感数据
        3.2.3.2 遥感数据预处理
第四章 舟山海域悬浮泥沙浓度遥感反演模型构建
    4.1 悬浮泥沙浓度反演模型构建
        4.1.1 光谱反射率等效计算
        4.1.2 Landsat8 单波段反演模型
        4.1.3 Landsat8 波段比值反演模型
        4.1.4 Landsat多波段组合反演模型
    4.2 悬浮泥沙浓度反演模型精度检验
    4.3 舟山海域悬浮泥沙反演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舟山海域悬浮泥沙浓度影响因素
    5.1 潮汐对悬浮泥沙浓度的影响
    5.2 径流对悬浮泥沙浓度的影响
    5.3 地形对悬浮泥沙浓度的影响
    5.4 其他因素对悬浮泥沙浓度的影响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一体化小型压水堆中熔融物堆芯滞留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核事故早期进程研究
        1.2.2 堆内熔融物滞留研究
        1.2.3 下封头外循环冷却研究
    1.3 本文主要工作
第2章 IP200反应堆早期事故进程仿真
    2.1 系统与模型介绍
        2.1.1 反应堆与安全系统介绍
        2.1.2 仿真模型介绍
    2.2 热工水力进程仿真(案例1)
        2.2.1 喷放阶段
        2.2.2 回流阶段
        2.2.3 循环冷却阶段
    2.3 堆芯退化进程仿真(案例2)
    2.4 IVR熔池仿真分析(案例2)
        2.4.1 瞬态传热分析
        2.4.2 结构参数讨论
        2.4.3 敏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IVR熔池瞬态传热模型研究
    3.1 熔池模型介绍
        3.1.1 熔池自然对流模型
        3.1.2 凝固相变模型(移动边界法)
        3.1.3 窄缝间隙模型
        3.1.4 压力容器壁面模型
        3.1.5 熔池顶部辐射模型
        3.1.6 计算流程与前提条件
    3.2 实验验证
        3.2.1 实验介绍
        3.2.2 模型讨论
    3.3 IP200熔池传热计算
        3.3.1 熔池初始状态
        3.3.2 瞬态计算结果
        3.3.3 温度与热阻的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熔池流场分布CFD模型研究
    4.1 熔池模型简介
        4.1.1 液相熔融物模型
        4.1.2 凝固区与上边界模型
        4.1.3 程序求解逻辑
    4.2 实验验证
        4.2.1 BALI实验简介
        4.2.2 网格无关性验证
        4.2.3 壁函数分析
        4.2.4 实验对比分析
    4.3 IP200熔池流场仿真
        4.3.1 熔池基本参数
        4.3.2 仿真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分层熔池热估算模型研究
    5.1 分层熔池模型介绍
        5.1.1 两层模型
        5.1.2 重金属从层模型
        5.1.3 水层模型
        5.1.4 经验关系式
        5.1.5 程序求解逻辑
    5.2 AP600基准题验证
    5.3 IP200两层熔池结构计算
        5.3.1 热裕度评价
        5.3.2 衰变热功率的影响
        5.3.3 轻金属质量的影响
    5.4 IP200其他成层结构计算
        5.4.1 重金属层结构
        5.4.2 水层结构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ERVC自然循环流动特性研究
    6.1 模型适用性验证
    6.2 ERVC瞬态流动仿真
        6.2.1 系统与模型简介
        6.2.2 自然循环流动特性
        6.2.3 震荡流型分析
    6.3 敏感参数分析
        6.3.1 加热功率
        6.3.2 安全壳压力
        6.3.3 加热段进口阻力系数
        6.3.4 上升段高度
    6.4 本章小结
结论
    本文主要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变风量空调系统调试的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变风量空调系统研究现状
        1.2.2 调试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研究路线
第2章 建筑机电系统调试管理体系
    2.1 调试目标
    2.2 调试组织架构
        2.2.1 业主
        2.2.2 调试顾问
        2.2.3 总承包单位人员
        2.2.4 设备供应商
        2.2.5 物业管理单位人员
        2.2.6 设计单位人员
    2.3 建筑机电系统调试管理体系
        2.3.1 调试工作流程
        2.3.2 沟通协调机制
        2.3.3 故障/缺陷处理机制
        2.3.4 数据记录机制
        2.3.5 文件呈送机制
        2.3.6 测试仪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变风量空调系统调试技术体系
    3.1 变风量空调系统概述
        3.1.1 变风量空调系统的组成
        3.1.2 变风量空调系统送风量控制方法介绍
    3.2 变风量空调系统调试技术流程
        3.2.1 调试启动阶段
        3.2.2 调试准备阶段
        3.2.3 现场调试阶段
    3.3 系统检查
    3.4 单机测试
        3.4.1 冷水机组
        3.4.2 冷却塔
        3.4.3 水泵
        3.4.4 空气处理机组
        3.4.5 VAVBOX
    3.5 子系统平衡调试
    3.6 系统联合调试
        3.6.1 定静压点调试
        3.6.2 送风温度调试
        3.6.3 集成控制逻辑验证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仿真支撑变风量空调系统定静压点调试方法
    4.1 仿真支撑定静压点调试方法技术路线
    4.2 模型建立
        4.2.1 Modelica语言介绍
        4.2.2 送风机模型
        4.2.3 VAVBOX模型
        4.2.4 风道模型
        4.2.5 自控模型
        4.2.6 边界条件的设置
        4.2.7 初平衡调试
    4.3 模型准确性校核
    4.4 定静压控制方案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际案例仿真分析
    5.1 工程概述
    5.2 基于实际数据的模型构建及模型校核
        5.2.1 送风机模型构建
        5.2.2 VAVBOX模型构建
        5.2.3 风道模型构建
        5.2.4 边界条件设置
        5.2.5 模型准确性校核
    5.3 仿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设备调试检查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天然气输送管道喷射火危害特征及多米诺效应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喷射火危害特征预测
        1.2.2 并行管道喷射火事故多米诺效应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天然气喷射火几何形态与热辐射分布特征实验
    2.1 引言
    2.2 喷射火实验装置
    2.3 实验测量系统
    2.4 实验测试工况
    2.5 火焰图片处理方法
        2.5.1 CCD火焰图片处理
        2.5.2 IR火焰图片处理
        2.5.3 两种类型火焰图片处理结果对比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源管道喷射火冲击距离与推举距离预测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圆形源喷射火冲击距离预测
    3.3 圆形源喷射火推举距离预测
    3.4 矩形源喷射火可见火焰长度预测
    3.5 矩形源喷射火推举距离预测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源管道喷射火近场热辐射预测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基于热源权重参数反演优化的新权重多点源模型
        4.2.1 热源权重参数反演优化问题描述
        4.2.2 基于CSO算法的热源权重参数反演优化研究思路
        4.2.3 喷口质量流速对热源权重的影响规律
        4.2.4 基于火焰弗劳德数的热源权重分布关系式
        4.2.5 新权重多点源模型的近场热辐射预测结果分析
    4.3 考虑喷口长宽比影响的矩形源喷射火热辐射预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喷射火环境下目标管道热失效作用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目标管道接收瞬时热流密度的预测方法
        5.2.1 基于P&R状态方程的源管道瞬态泄漏过程建模
        5.2.2 目标管道接收瞬时热流密度的预测方法
    5.3 目标管道动态热响应分析模型
        5.3.1 管壁瞬时温度分布计算模型
        5.3.2 管壁热应力与总应力计算方法
        5.3.3 失效判定准则及判定参数定义
    5.4 目标管道动态热失效判定分析方法
        5.4.1 地面并行管道场景下目标管道热失效判定分析
        5.4.2 埋地并行管道场景下目标管道热失效判定分析
    5.5 并行管道喷射火事故多米诺效应案例应用
        5.5.1 仅热辐射作用导致多米诺效应发生
        5.5.2 火焰冲击作用导致多米诺效应发生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并行管道喷射火事故多米诺效应防控研究
    6.1 引言
    6.2 设计或运行参数优化对目标管道热失效减缓作用的量化研究
        6.2.1 相邻上下游截断阀站的间距的优化
        6.2.2 源管道与目标管道的净间距的优化
        6.2.3 目标管道气体流速的优化
        6.2.4 目标管道运行压力的优化
        6.2.5 管道运行压力与目标管道壁厚的组合优化
        6.2.6 参数优化对目标管道失效减缓作用对比
    6.3 并行管道喷射火事故多米诺效应防控策略
        6.3.1 并行管道设计阶段多米诺效应防控策略
        6.3.2 并行管道运行阶段多米诺效应防控策略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研究结论
    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天然气CCHP与江水源热泵复合系统运行性能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物理量及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能源消耗情况
        1.1.2 我国能源消耗现状
    1.2 课题的提出
        1.2.1 三峡库区应用需求
        1.2.2 案例项目介绍
        1.2.3 案例项目现行运行策略
        1.2.4 本文主要研究设想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内外天然气CCHP系统发展状况
        1.4.2 天然气CCHP系统研究现状
    1.5 本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和工作内容
2 冷热源系统动态性能模型研究
    2.1 复合系统的运行原理
    2.2 发电机运行特性分析
        2.2.1 内燃机能量输出及梯级利用分析
        2.2.2 内燃机性能模型
        2.2.3 燃气内燃机运行性能分析
    2.3 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运行特性分析
        2.3.1 烟气热水补燃型溴化锂吸收机组工作原理
        2.3.2 运行条件假设
        2.3.3 溴化锂机组性能模型的构建思路
        2.3.4 溴化锂机组制冷性能模型
        2.3.5 溴化锂机组制热性能模型
        2.3.6 溴化锂机组性能与内燃机的关系
    2.4 热泵机组运行特性分析
        2.4.1 热泵机组性能的建模方法
        2.4.2 案例机组的选取
        2.4.3 热泵机组能效模型的建立
    2.5 输配系统运行特性分析
        2.5.1 水泵能耗模型
        2.5.2 水泵流量模型
        2.5.3 案例项目水泵能耗模型的确定
    2.6 本章小结
3 复合供能系统单目标运行优化
    3.1 复合系统的运行优化的方法
        3.1.1 优化目标的选取
        3.1.2 子系统的划分
        3.1.3 系统优化的实现路径
    3.2 子系统燃料流和产品流能量计算
        3.2.1 制冷工况子系统能源输入量与输出量计算
        3.2.2 制热工况子系统能源输入量与输出量计算
        3.2.3 过渡季子系统供卫生热水时能源输入量与输出量计算
    3.3 案例项目的运行优化
        3.3.1 子系统的机组组合形式
        3.3.2 计算参数的选取
        3.3.3 单目标运行优化
        3.3.4 优化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复合系统并网上网运行方式多目标优化
    4.1 CCHP系统运行方式
        4.1.1 “并网”运行方式
        4.1.2 “上网”运行方式
    4.2 各运行方式系统运行能源消耗与产出分析
        4.2.1 以运行?经济成本为优化目标的并网上网方式
        4.2.2 以PER为优化目标的并网上网方式
        4.2.3 以热经济成本为优化目标的并网上网方式
        4.2.4 以?效率为优化目标的并网上网方式
    4.3 各运行方式系统性能分析
        4.3.1 对比项目的选取
        4.3.2 复合系统运行性能参数计算
        4.3.3 单目标优化结果分析
    4.4 优化目标评价
        4.4.1 排队打分评价方法
        4.4.2 优化目标评价
    4.5 多目标优化研究
        4.5.1 多目标优化目标函数的建立
        4.5.2 权重系数的确定
        4.5.3 各运行方式的多目标优化
        4.5.4 优化结果分析
    4.6 复合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因素分析
        4.6.1 江水取退水温差
        4.6.2 江水温度
        4.6.3 最佳取退水温差分析
        4.6.4 空调水供回水温差
        4.6.5 优化效果预测
    4.7 本章小结
5 案例项目性能实测与分析
    5.1 江水源热泵机组及子系统性能测试
        5.1.1 测试条件
        5.1.2 计算方法
        5.1.3 供热季性能测试分析
        5.1.4 供冷季性能测试分析
    5.2 吸收式溴化锂机组及子系统性能测试
        5.2.1 测试条件
        5.2.2 计算方法
        5.2.3 供热季性能测试分析
    5.3 复合系统性能测试分析
        5.3.1 项目预定运行策略
        5.3.2 复合系统制冷季运行数据实测
        5.3.3 计算方法
        5.3.4 复合系统实测运行性能分析
        5.3.5 优化方法的验证
        5.3.6 优化效果分析
    5.4 复合系统运行性能的改进措施分析
        5.4.1 运行方式方面
        5.4.2 运行策略方面
        5.4.3 江水取退水温差
        5.4.4 江水取水温度
        5.4.5 空调水供回水温度
    5.5 本章小结
6 复合系统全寿命周期经济分析
    6.1 经济评价方法
        6.1.1 全寿命周期评价
        6.1.2 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
    6.2 评价指标
        6.2.1 静态评价指标
        6.2.2 动态评价
    6.3 案例项目经济分析
        6.3.1 全寿命周期费用计算
        6.3.2 项目经济评价
    6.4 不确定性分析
        6.4.1 盈亏平衡分析
        6.4.2 敏感性分析
        6.4.3 缺下余用运行方式不确定性分析
    6.5 冷(热)价定价分析
        6.5.1 冷热价的定价原则
        6.5.2 Ped变化对冷热价的影响
        6.5.3 Pg变化对冷热价的影响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过程及结论
    7.2 研究的主要创新
    7.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重庆市某 CBD 能源站项目全寿命周期现金流量表
    B 重庆市某 CBD 经济区能源站天然气三联供+江水源热泵复合系统构成与供能流程图
    C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D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编写的标准与专着
    E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主要项目
    F 获得的专利授权
    G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岩体结构面粗糙度与峰值剪切强度定量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结构面形貌数据采集
        1.2.2 结构面粗糙度评价
        1.2.3 结构面峰值剪切强度评价模型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第二章 结构面样本采集与试验方法
    2.1 结构面样本采集与制作
    2.2 结构面形貌数据采集
        2.2.1 室内结构面形貌数据采集
        2.2.2 野外现场结构面形貌数据采集
    2.3 室内直剪试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因子分析和支持向量回归的结构面粗糙度定量评价
    3.1 方法与原理
    3.2 结构面粗糙度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3.2.1 统计参数的选取
        3.2.2 样本收集
        3.2.3 SVR模型建立
    3.3 模型验证
        3.3.1 结构面粗糙度评价
        3.3.2 结构面粗糙度各向异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谱分析的结构面粗糙度定量评价
    4.1 方法与原理
    4.2 结构面粗糙度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4.2.1 结构面剖面线频谱特征分析
        4.2.2 结构面粗糙度参数提出
    4.3 应用与验证
        4.3.1 JRC与PZ之间相关关系
        4.3.2 天然结构面粗糙度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构面峰值剪切强度模型研究
    5.1 结构面峰值剪切强度模型的提出
        5.1.1 结构面粗糙度参数三维拓展
        5.1.2 结构面峰值剪切强度模型
    5.2 结构面峰值剪切强度模型的应用效果评价
        5.2.1 与室内直剪试验结果对比
        5.2.2 与文献中的Grasselli法结果对比
        5.2.3 剪切强度各向异性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如美水电站中坝址左岸坝肩边坡稳定性分析
    6.1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概述
        6.1.1 地形地貌
        6.1.2 地层岩性
        6.1.3 地质构造
        6.1.4 物理地质现象
    6.2 左岸坝肩边坡结构面空间分布特征
        6.2.1 Ⅲ级结构面的空间分布特征
        6.2.2 Ⅳ级结构面的空间分布特征
        6.2.3 Ⅴ级结构面的空间分布特征
    6.3 左岸坝肩边坡结构面剪切强度参数研究
        6.3.1 研究区结构面粗糙度评价
        6.3.2 研究区结构面剪切强度参数估算
    6.4 左岸坝肩边坡稳定性分析
        6.4.1 基于赤平投影的左岸坝肩边坡局部破坏模式分析
        6.4.2 基于UDEC离散元的左岸坝肩稳定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一些组合关系式的管理意义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Tandem双丝共熔池管道全位置焊接工艺研究[D]. 方泽伟.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2021(02)
  • [2]钢质海洋平台结构构件寿命设计方法的研究[D]. 曹婷.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稳健设计方法及应用研究[D]. 王太良. 汕头大学, 2021(02)
  • [4]中国外汇市场直接干预的现状及对策 ——人民币汇率目标区探析[D]. 黄奕.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2)
  • [5]基于遥感技术的舟山群岛海域悬浮泥沙分布研究[D]. 潘磊剑.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6]一体化小型压水堆中熔融物堆芯滞留仿真研究[D]. 江南.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 [7]变风量空调系统调试的案例研究[D]. 朱鼎辉. 天津大学, 2019(01)
  • [8]天然气输送管道喷射火危害特征及多米诺效应防控研究[D]. 周志航.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9]天然气CCHP与江水源热泵复合系统运行性能及优化策略研究[D]. 张伟. 重庆大学, 2019(01)
  • [10]岩体结构面粗糙度与峰值剪切强度定量评价方法研究[D]. 王昌硕.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几种组合关系表达式的管理意义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