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漏补缺,答疑解惑

查漏补缺,答疑解惑

一、查漏补缺·答疑解惑 疏理夯实·讲练结合(论文文献综述)

祖丹妮[1](2021)在《智慧环境下语文“主题阅读”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部编版七年级为例》文中研究说明

伦进根[2](2018)在《微专题促进高三生物课堂深度学习的教学研究》文中提出教育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转化浅层学习、提升深度学习成为各学科教学的共识。然而对封开县高三进行的深度学习现状调查显示,学生在深度学习方面表现不佳。微专题作为新兴的教学模式,为开展课堂的深度学习提供着新的思路。研究聚焦高三生物的微专题教学,通过以下三个问题的解决来实现深度学习的目的:深度学习指导下如何进行微专题的定性和选编?微专题的课堂如何展开才能促进深度学习?如何判断学生在微专题的教学中达到深度学习的效果?综合前期文献研究和现状分析,从教和学两个层面对微专题进行总体设计,提出“三步骤五环节”的教学架构,确保深度学习的有效发生。首先是研学步骤,以课程整合的视角统筹统整微专题的本体、价值和实践研究,在微专题“教什么、怎么教”的探索中指向深度学习。其次是践学步骤,以建构主义、小组协作学习等理论为基础,呈现微专题的课堂流程。践学包括五个环节:典题寻疑环节导入知识,课本溯源、小组研修和体系分享环节深度加工、内化知识,刻意练习环节检验知识,在微专题“学什么、怎么学”的研讨中促成深度学习。最后是省学步骤,是学而知不足后自反、教而知困后自强的反思过程,在微专题“改什么、怎么改”的努力中支撑深度学习。选编了十个模块共六十个校本微专题,进行了为期七个月的课程实施,呈现了三个典型教学案例,并对微专题实施前后学生的“认知水平、自我评估、课堂表现”等方面进行定量、定性检验和跟踪分析,结果为:微专题能带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学科学习,促进学生在“理解与批判、联系与构建、迁移与应用”等深度学习重要特征的明确显现,而且学生的考试成绩在前后测存在显着性差异,78.95%的同学在微专题实施后比实施前的市排名有较明显提升。最后提出“微专题要追求教学的深度、在设计上不能重教轻学、在课堂中要建立教学共同体”的建议,期待为同行践行微专题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徐楠楠[3](2018)在《初中生物学考前复习型微课的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简称《课程标准》)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要“重视检测学生知识目标的达成”,知识目标达成的检测最常见的方式是纸笔测验。通过查阅文献和有关调查发现目前初中生物学考前复习存在内容多、方法单一、复习效率低等问题。因此,设计一套良好的考前复习方案,对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重要概念、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达成知识目标非常重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在其它学科复习中应用的研究呈上升趋势。然而,微课在初中生物学复习中应用的研究却很少。为此,笔者以课程标准中的纸笔测验为切入点,把微课应用于初中生物学考前复习中,从而提高考前复习的效率。通过问卷调查初中生物学教师和初中生,笔者发现教师为学生提供的考前复习方式多为文本复习方式,很少有教师使用像微课这样的视听资源进行考前复习。如果有相应的微课制作条件,大多数教师也愿意在考前使用微课进行复习。在学生方面,由于考前受到睡眠不足、复习内容多、复习方法单一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其复习效率低下。而微课以形式新颖、内容活泼、可随时观看等优点能弥补传统复习的不足。将微课应用于初中生物学考前复习中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笔者以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为例,设计并制作考前复习型微课,利用准实验研究法将制作的微课应用于考前复习中。实验结果显示,两组准实验中,实验组学生的纸笔测试的成绩均高于对照组学生,其中一组还表现出极显着性差异,说明微课对学生的考前复习的确有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微课对高分组学生成绩的影响不大;对中分组的学生能产生极显着的效果;对低分组学生来说,一组准实验表现出了极显着性的差异,一组准实验无显着性差异。虽然使用微课进行考前复习不能对每个分数段的学生都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却对占总人数一半的中分组学生产生极显着性差异,并且对实验班总体成绩有一定的提高。笔者通过调查学生发现,与传统复习方式相比,多数学生比较倾向于利用微课进行复习,尤其是微视频更能提高学生考前复习的兴趣。微课应用于考前复习中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复习兴趣。如何更好的将微课应用于学生的考前复习中,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利用教育心理学理论和课堂教学实践不断探索。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师利用先进教学方法的能力,而且能够为学生更好地提高考前复习效率。

李继[4](2017)在《教师教学的实践逻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纷繁的教学行为表象之下,教师在实践中遵循着难以言说,而又自然而然的实践逻辑。面向鲜活的教师日常教学,探寻教师教学的实践逻辑是本研究的旨趣所在。本研究认为,教师教学的实践逻辑在教师与学校的磨合中互构而成,它以教师教学的行动策略为内核,并通过教师对教学的自我省思而得以延展。从对教师在社会角色下动机的分析,到深入样本学校对教师与学校磨合的考察,以及对教师教学行动策略和自我省思的洞见,研究以由远及近的镜头,将教师教学的实践逻辑层层揭开。教师教学的实践逻辑于教师与学校的磨合之中互构而成。研究首先从作为人的教师的层级化需求出发,经由对教师的专业人、国家工作人员和度人者三重社会角色的分析,澄明了教师的动机结构。从学校的处境到学校的运作,可察社会系统对学校教育的影响贯彻至学校内部,构成了对教师教学的形塑。在学校的形塑下,教师依然具有较大的能动范域,正是这种能动范域使教师生成有别于学校教育意志的实践逻辑成为了可能。学校中教师的利益,是社会角色中的教师动机锚向具体的标的物,教师基于利益筹划行动;教师的专业自主权为教师教学方法的采择、策略的安排提供了条件,也为教师对教学的解释提供了依据;时间与空间中的自由保障了教师自主权的实现,连同教师的自主权共同为教师教学的行动策略施展创造了可能。教师教学的行动策略是教师教学实践逻辑的内核。教师在学校中为获得组织化的生存,谋取学校的资源分配和组织认同,其教学大体适切于学校的意志。然而学校资源的有限性,意味着教师的发展性动机难以成全,这决定了教师不会完全在学校的诱导和控制下开展教学,而是处在教师的自主权、自身利益、自由时间与空间的游走中,教师对于学校的宣导总是若即若离。在大体适切与若即若离之间,应试套路中弹性变革、教学倾斜中兼顾公平、以及教学常态的建立与维护是教师教学实践中的基本策略。透过这三个基本策略可以发现,教师其实深处于应然与实然;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冲突中。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如同钟摆的两个极点,教师处于这两个极点的某个位置上,就整体的情况而言,教师的现实主义教学生存在学校教育中更为主流。在实践逻辑的框架中,自我省思具有促进行动者自我同一性整合的功能,正是通过合理化解释和意义赋予,教师实现自我的同一性整合,维持了教学实践逻辑在日常教学中的延展。教师对于自身教学的合理性解释主要包括理论辩护,经验论证和责任外推三种形式。如果说合理性解释既是面向外部世界也是面向教师自身的,那意义的脉络则主要是面向教师自身。学生成就和道德优越感是教师意义脉络中的两大主干,尽管也有无意义感的失落,但总体上教师朝向着自我的统整。同教师教学的行动策略一样,自我省思也是由教师社会角色下的动机驱动,形成于教师与学校的磨合中,既贯彻着教师的主体能动性,也体现着学校的意志。实践存在着实然与应然的内在张力,实践的过程正是实然应然化的过程。教师的应然教学如何可能则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为什么要去追寻应然的教学,二是教师追寻应然的教学需要怎样的条件,前者涉及到教师追寻应然教学的内生动力来自哪里;后者教师追寻应然教学需要怎样的学校支持。追寻应然的教学既要挖掘教师的内生动力,又要考虑学校的外部支持。内生动力与外部支持之间有效统一,才能推动应然教学的可能实现。

张勇[5](2017)在《初中课堂教学失衡问题研究》文中认为教改攻坚处,研究正当时。失衡表明事物或系统各部分各要素之间不稳定、不协调、失序的关系。在课堂教学领域,失衡问题频发,但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课堂教学失衡就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由于配置教学资源不当,使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和全面发展方面不稳定、不协调、失序的问题。本研究遵循“问题—实践”的研究思路。首先,言明研究问题来源和研究价值,对以往研究进行国内外的梳理和评析的基础上,厘清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为研究的开展找准“方向”。其次,“问题从实践中来”,对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进行理性审视是研究的起点。通过深入初中课堂教学一线,基于课堂观察、听课记录、访谈等日常教学实然状态的凝练,课堂教学失衡问题凸显,即存在学教失衡、身心失衡、承创失衡、情智失衡、德知失衡、同异失衡。深就其因,是教学思维方式对立、教学实践能力薄弱、教学评价制度偏颇和家校联系配合虚化。第三,对课堂教学均衡理论问题进行梳理,以拓展研究的视野并寻找本研究的理论支持为后续解决“失衡”的问题铺平道路。研究以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观、课堂生态作为课堂教学均衡的理论利器,揭示课堂教学失衡的本质,即课堂教学道德性缺失、感情性麻痹、创造性扼杀和实践性缺场。为直击问题,将核心策略进行聚焦,初步建构课堂教学失衡的调适策略,即从内部矫正与外部协调相向发力。第四,内部矫正策略在实验学校初步实践。一是情智相长互益师生。强调感情先行,以情富智,将“学”、“说”、“唱”、“做”四类行为赋予全新意义;二是循环学习贯通教学。提出“六疑”(即自学寻疑、互帮答疑、倾听解疑、群言辩疑、练习测疑、反思质疑)的课堂教学循环,并与课外学生自主循环“里应外合”相互贯通。三是核心建网举纲目张。研究提出以“基于核心知识结构”为纲,以“教师建网”作为备课的统领,以学生“自主建网”作为课堂产出的回应,形成知识的高阶思维。四是问题导向跟踪提高。采取“问题跟踪”与“变式提高”的方法,紧盯教学问题不留遗存死角,反复攻坚克难直至质量提升。第五,外部协调策略实践在强化教师自我理解、变革教学组织形式、营造校园激励文化和协同家校育人合力等方面大做文章。在教学主体上,以教师自我理解激活师生主体间性,将学生视为伙伴,师生共赴生命前程;在教学形式上,变革组织方式使思维动与静状态和谐互生,网络上与下共鸣合振;在教学文化上,重视人本精神,挖掘学习动机,建构激励氛围;在教学合力上,回归本性良知,家校情感融通,促进学生成才。研究表明,以实践策略逐步调适课堂教学失衡,对初中教学有所助益。课堂教学要朝着均衡的方向努力,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尽可能均衡地配置教学资源,使全体学生共同发展和全面发展保持稳定与协调。研究课堂教学尚待进一步精准、专业视域与教学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扩展。建立课堂教学失衡或均衡的测量模型,利用大数据技术手段是未来研究的路径。

张安强[6](2004)在《查漏补缺·答疑解惑 疏理夯实·讲练结合》文中研究说明 重庆34中学是一所普通中学,生源一直不理想。以高2002级为例,该年级四个教学班,共188名学生。高一进校时正录生仅有30名,其余均是计划外招生。但是,教师们经过三年的不懈努力,今年高考取得了较好成绩,我任教的理科数学班的成绩在全区同

二、查漏补缺·答疑解惑 疏理夯实·讲练结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查漏补缺·答疑解惑 疏理夯实·讲练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2)微专题促进高三生物课堂深度学习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课题提出的背景
        1.1.1 时代诉求-新课程改革下深度学习的强化
        1.1.2 现实需要-生物复习教学浅层学习的泛化
        1.1.3 解决之道-微专题为深度学习提供新思路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1.2.1 微专题
        1.2.2 微型课程
        1.2.3 深度学习
        1.2.4 微专题与深度学习
    1.3 研究现状
        1.3.1 微专题的研究
        1.3.2 深度学习的概述
        1.3.3 已有研究的不足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问题与意义
        1.4.2 研究方法与路线
第二章 高三生物微专题教学及深度现状调查
    2.1 调查对象
    2.2 调查问卷的编制
    2.3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2.4 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
    2.5 调查问卷的结果与分析
        2.5.1 教师高三微专题教学的调查
        2.5.2 高三学生生物课堂的深度学习调查
        2.5.3 调查后分析
第三章 微专题促进高三生物课堂深度学习的教学架构
    3.1 研学:指向深度学习
        3.1.1 微专题的内涵
        3.1.2 微专题的目标
        3.1.3 微专题的编写原则
        3.1.4 微专题的构建与内容选择
        3.1.5 微专题的分类
    3.2 践学:促成深度学习
        3.2.1 典题寻疑:诊断生情,发掘问题
        3.2.2 课本溯源:收集素材,理解知识
        3.2.3 小组研修:生生协作,深度加工
        3.2.4 体系分享:师生会话,助推构建
        3.2.5 刻意练习:精选精练,综合提升
    3.3 省学:支撑深度学习
第四章 高三生物微专题的案例实施与效果分析
    4.1 教学实施
        4.1.1 实施对象
        4.1.2 实施过程
    4.2 案例分析
        4.2.1 案例一:病毒
        4.2.2 案例二:生物膜的流动性
        4.2.3 案例三:神秘的基因
    4.3 效果检验
        4.3.1 深度学习的成绩
        4.3.2 深度学习的自评估
        4.3.3 深度学习的课堂表现
    4.4 教学建议
        4.4.1 微专题的课程追求教学深度
        4.4.2 微专题的设计切勿重教轻学
        4.4.3 微专题的课堂建立教学共同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特色
    5.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Ⅰ 微专题的调查问卷
附录 Ⅱ 深度学习的调查问卷
附录 Ⅲ 深度学习的问卷量表
附录 Ⅳ 与学生的访谈纲要
致谢

(3)初中生物学考前复习型微课的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复习概述
    二、微课概述
    三、理论基础
第三章 微课在初中生物学考前复习中应用的现状调查
    一、教师采用微课进行考前复习教学的现状
    二、初中生在考前复习中使用微课的现状
第四章 初中生物学考前复习型微课设计与制作
    一、考试内容在初中生物学中所处的地位
    二、考试内容的复习重难点和复习现状
    三、微课的设计
        (一)微视频的设计与制作
        (二)复习任务单的设计
        (三)进阶练习的设计
第五章 微课在初中生物学考前复习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
    一、微课在考前复习中的应用
    二、微课在考前复习中应用效果分析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一:关于微课在初中生物学考前复习中应用现状的调查
附录二:初中生考前生物学复习情况调查
附录三:对教师进行考前复习方式访谈提纲
附录四:对教师进行考前复习方式访谈记录
附录五:《期中考前复习》微课复习任务单
附录六:《期中考前复习》微课进阶练习
附录七:学生对微课看法的访谈提纲
附录八:学生对微课看法的访谈记录
附录九:微课在初中生物学考前复习中应用效果调查
附录十:实验前后各班考试成绩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与获奖情况
致谢

(4)教师教学的实践逻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教师教学的实然与应然之别
        1.1.2 寻求教育实践逻辑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1.2 文献综述
        1.2.1 教师教学行为的相关研究
        1.2.2 教育的实践逻辑相关研究
        1.2.3 已有研究的问题与研究趋向
    1.3 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方法论
        1.3.2 具体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1.3.4 论文的结构
2 理论铺陈及研究框架
    2.1 教师教学的样态
        2.1.1 教师教学的中观呈现
        2.1.2 教师教学的惯常性
    2.2 实践逻辑的意涵
        2.2.1 根本要义
        2.2.2 释意框架
    2.3 本章小结
3 教师与学校的磨合
    3.1 社会角色下的教师动机
        3.1.1 作为专业人的教师
        3.1.2 作为国家工作人员的教师
        3.1.3 作为度人者的教师
    3.2 学校的形塑之力
        3.2.1 学校的处境
        3.2.2 评价与分配
        3.2.3 组织与人事
        3.2.4 时间与空间
    3.3 教师的能动范域
        3.3.1 教师的利益定义
        3.3.2 教师的自主权
        3.3.3 教师的时空自由
    3.4 本章小结
4 教师教学的行动策略
    4.1 应试套路中弹性变革
        4.1.1 教学的应试化
        4.1.2 应试的套路化
        4.1.3 新课程改革中的弹性变革
    4.2 教学倾斜中兼顾公平
        4.2.1 教学倾斜的方式
        4.2.2 教学倾斜的对象
        4.2.3 教学倾斜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4.3 教学常态的建立和维护
        4.3.1 教学常态的表征
        4.3.2 教学常态的滑变
        4.3.3 教学常态中的危机应对
    4.4 本章小结
5 教师教学的自我省思
    5.1 合理性解释
        5.1.1 理论辩护
        5.1.2 经验论证
        5.1.3 责任外推
    5.2 意义的脉络
        5.2.1 学生的成就
        5.2.2 道德优越感
        5.2.3 无意义感
    5.3 本章小结
6 反思与追问
    6.1 研究限度与解释水平
        6.1.1 研究的限度
        6.1.2 扎根而入与抽身而出
        6.1.3 研究的基本结论
        6.1.4 解释的水平
    6.2 实践逻辑的合理性讨论
        6.2.1 合理性的基础
        6.2.2 合目的性审视
        6.2.3 合规律性审视
        6.2.4 合道德性审视
    6.3 应然的教学如何可能
        6.3.1 教师追寻应然教学的内生动力
        6.3.2 教师追寻应然教学的学校支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初中课堂教学失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价值
        一、推进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实现师生教学生命的必然要求
        三、回应课堂教学研究发展趋势转变
        四、亟待变革课堂教学失衡的现实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失衡与均衡
        二、课堂教学失衡
    第四节 文献述论
        一、国外相关研究述论
        二、国内相关研究述论
        三、国内外研究的启示
    第五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实验学校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伦理
        六、拟创新之处
第二章 初中课堂教学失衡现象透析
    第一节 失衡的课堂教学现场
        一、学教失衡
        二、身心失衡
        三、承创失衡
        四、情智失衡
        五、德知失衡
        六、同异失衡
    第二节 课堂教学失衡原因追寻
        一、教学思维方式的对立
        二、教师专业能力的薄弱
        三、课堂评价制度的偏颇
        四、家校联系配合的虚化
第三章 课堂教学均衡的理论反思
    第一节 课堂教学均衡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理论
        二、课堂生态理论
    第二节 课堂教学失衡的实质反思
        一、道德性的缺失
        二、感情性的麻痹
        三、创造性的扼杀
        四、实践性的缺场
    第三节 课堂教学失衡的调适思考
        一、内部矫正
        二、外部协调
第四章 初中课堂教学失衡的内部矫正策略
    第一节 情智相长互益师生
        一、感情先行
        二、以情富智
    第二节 循环学习贯通教学
        一、课内循环
        二、课后延伸
    第三节 核心建网举纲目张
        一、萃取核心
        二、自主建网
    第四节 问题导向跟踪提高
        一、反馈跟进
        二、变式提高
第五章 初中课堂教学失衡的外部协调策略
    第一节 强化教师自我理解
        一、辩论式研修
        二、内省式生成
    第二节 变革教学组织形式
        一、动静结合
        二、虚实互补
    第三节 营造校园激励文化
        一、课堂激励
        二、课外激励
    第四节 协同家校育人合力
        一、信息共享
        二、情感相融
第六章 研究总结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不足与展望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三、研究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四、查漏补缺·答疑解惑 疏理夯实·讲练结合(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环境下语文“主题阅读”单元教学设计研究 ——以部编版七年级为例[D]. 祖丹妮. 宁夏大学, 2021
  • [2]微专题促进高三生物课堂深度学习的教学研究[D]. 伦进根. 广州大学, 2018(01)
  • [3]初中生物学考前复习型微课的设计与应用[D]. 徐楠楠. 合肥师范学院, 2018(07)
  • [4]教师教学的实践逻辑研究[D]. 李继. 四川师范大学, 2017(06)
  • [5]初中课堂教学失衡问题研究[D]. 张勇. 陕西师范大学, 2017(05)
  • [6]查漏补缺·答疑解惑 疏理夯实·讲练结合[J]. 张安强. 科学咨询(教育科研), 2004(S2)

标签:;  ;  ;  ;  

查漏补缺,答疑解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