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控机床高精度感应同步器的调整方法

数控机床高精度感应同步器的调整方法

一、数控机床高精度感应同步器的调整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丰君[1](2021)在《自带位置检测功能的滚动直线导轨副实现方法与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直线导轨是精密数控机床、电子机械、工业机器人、测量仪器等行业中的一个关键功能部件。直线导轨在机械结构中起导向、定位的作用,其运动轨迹一旦产生误差,将对整个机械机构的稳定性与准确性产生影响。目前,采用伺服电机与滚珠丝杆将旋转运动转换为直线运动,并用检测电机转角测直线导轨位移的半闭环控制方法会引入大量误差;采用直线电机精准控制位移量的方法又有耗电量高,振动大,发热量大等缺点;采用外置直线位移传感器测量精度易受环境干扰,无法应用于大多数测量环境。因此,为了实现导轨的全闭环精准控制,就必须实现导轨位移量的实时检测。通过直线导轨与位置检测系统的一体化设计,可以实现检测技术与被测系统的集成化、智能化与微型化。本课题在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51827805)基金的支持下,综合分析了直线导轨与直线位移传感器的研究现状,提出了一种基于时栅原理的,能实现位置检测功能的直线导轨副,使直线导轨系统具备位置检测功能。利用时栅传感原理,PCB(印刷电路板)技术,实现了传感器与直线导轨的一体化设计,在不影响导轨的导向与承载功能的同时,实现滑块运动过程中的实时位置检测。由于其内置传感器体积小,不需要改变导轨结构,也不会占用导轨的运动空间,为直线导轨的传感器研制提供了一种新的借鉴方法,同时其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体积小,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包括:(1)通过研究直线时栅测量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直线时栅位移传感器的测量模型,并阐述了其工作原理、位置信息解算方法等;(2)结合时栅原理与导轨的结构特点,设计了一种将带激励线圈的PCB板布置在导轨,信号拾取模块固定在滑块的时栅直线导轨结构,使直线导轨在起承载、导向作用的同时,兼具位置检测功能;(3)开展了仿真实验,通过建立传感器模型与三维瞬态磁场仿真验证了传感器原理的正确性,并通过分析仿真误差,优化了信号拾取模块的结构与激励绕组的布置方法;(4)组建了时栅直线导轨样机,设计了电路系统,对时栅直线导轨进行了波形实验,验证了实验方案的可行性。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理论研究、模型构建、仿真实验、误差分析、模型优化等几个方面开展对时栅直线导轨的理论与实验研究。通过波形实验验证了直线导轨与传感器一体化设计的合理性与可行性。

高祥[2](2021)在《双层结构的直线时栅位移传感器设计》文中指出位移传感器是获取位移信息的重要媒介,应用领域非常广,例如数控机床、导弹、航天火箭等领域。位移传感器的发展决定精密位移测量的现代化程度,然而一个国家精密位移测量的发展程度也将影响位移传感器的创新,二者相互影响。传统的位移传感器以光栅为代表,其技术受制于人,价格普遍高昂,且均源于国外。而我国自主研发的直线时栅传感器(时间测空间)生产周期短,价格便宜,制作简单,但是目前直线时栅传感器的结构多数是单层的,存在感应信号不强,端部效应等问题。因此为解决单层结构的直线时栅传感器所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对双层结构的直线时栅传感器的研究,其主要研究内容为:(1)结合电磁场理论,分析线圈的磁场分布,在“时栅理论”和电磁场的理论基础之上,建立了双层结构的直线时栅位移传感器的模型,并与单层结构的直线时栅位移传感器模型进行对比。(2)首先对双层的概念进行说明,然后构建双层结构的直线时栅位移传感器电磁仿真模型并进行有限元仿真,验证了双层结构的直线时栅传感器在结构上的可行性以及在感应信号强度上的提升。根据仿真结果,分析了位移测量误差的主要谐波误差分量。(3)设计双层结构的直线时栅位移传感器的驱动电路,其驱动电路是以EP4CE10F1717N为核心产生激励信号,主要包括激励信号产生和数据采集的硬件电路和软件设计两部分。同时设计出双层结构的直线时栅位移传感器的励磁绕组和感应绕组的双层结构PCB(Printed Circuit Board)线圈,制作出双层结构的直线时栅位移传感器的样机。(4)搭建双层结构的直线时栅位移传感器实验平台,进行了激励信号和行波信号测试,和仿真模型对比;进行误差分析;进行误差修正实验;开展稳定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双层结构的直线时栅位移传感器可以实现直线位移测量,且感应信号强度提升了,消除了端部效应,且传感器样机在0~280mm范围内测量精度为±16μm。

牟川[3](2021)在《正交双行波磁场式直线时栅误差分析与结构优化》文中提出随着工业领域的日益发展,高精尖产品是抢占市场的重要因素,而高精度的位移传感器则是制造高端产品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位移传感器在工业领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各国的工业、农业、军事、航天等领域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其中绝对式位移测量传感器具备较多的优点,如抵抗外部干扰的能力较好,有较高的稳定性,开机后不需要重新寻找参考零位点,具有较低的累计误差等,在各种高精的位移测量中应用比较广泛。目前,传统类型的绝对位移测量传感器是通过在空间内超精密刻线来提高传感器的分辨率与精度,但超精密刻线这种工艺的实现条件比较苛刻,需要真空的加工环境,同时也需要高精度和高成本的加工设备,所以这些传感器在市场上的售价都比较昂贵。时栅位移传感器是在空间中构建两个相对运动的平面坐标系,将空间量转换为时间量来进行直线位移和角度位移的测量,所以传感器的加工条件要求较少,工艺相对简单,相应的成本也就变低了。现阶段时栅实验室在绝对位移测量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匮乏,因此对绝对式直线位移传感器的研究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在此情况下,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于时栅位移传感器的误差分析和结构优化方法,其主要内容为:(1)对正交双行波磁场式直线时栅位移传感器的测量原理进行了理论推导,对正交双行波磁场的产生机理和绝对位移的解算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推导。(2)对正交双行波磁场式直线时栅位移传感器建立物理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对各频次的误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得到具体的误差频次和大小。(3)对传感器的主要误差频次进行了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制定相应的优化方案,并进行仿真分析。(4)根据传感器优化后的物理模型制作传感器实物,搭建实验平台,对传感器功能进行测试。对传感器开展了稳定性实验,实验测得稳定性为5μm,对传感器做了精度试验,实验测得原始误差峰峰值为102μm,相对于优化前的400μm减小了接近300μm。最后的实验数据显示:传感器能够满足对应要求的测量,并且制作的传感器样机在量程范围内,其测量精度大幅度提高,由原来的±12μm减小到12μm,减小了一倍。

张双亚[4](2020)在《基于交变光场的角位移传感器研究》文中认为角位移测量技术是几何测量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仪器仪表、工业机器人、国防建设中广泛应用并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用于角位移测量的传感器种类繁多,按测量方式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接触式角位移传感器由于存在机械位移损耗,故有可靠性低、使用寿命短等缺点,而非接触式角位移传感器主要是利用光学原理、霍尔效应、电磁感应原理来实现角位移的非接触测量,弥补了接触式角位移传感器存在的不足。常见的非接触角位移传感器主要为栅式传感器,这类传感器的测量精度离不开超精密机械加工的高精度空间刻划技术。光栅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栅式传感器,具有测量精度高,响应快等优点,但是由于受光波波长和衍射极限的限制,栅线数难以进一步提高,只能依靠电子细分,从而引起成本、可靠性、抗干扰力等方面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以光场作为测量媒介的角位移传感器。该传感器利用时栅测量基本原理——时空转换理论,将空间量的测量转换为可以精确测量的时间量的测量,以此解决“栅面”空间分辨率的问题;利用“栅面”代替圆光栅的“栅线”,以降低动尺和定尺的刻划难度;在光学领域利用360°封闭原则实现整周测量,利用圆周均化效应减少单个栅面制造误差对测量误差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时栅测量基本原理,用单交变光场作为测量媒介,设计了一个由正弦透光面组成的整周封闭的传感器结构;通过光强时间和空间正交调制,构造了一个运动的交变光场,实现了时间脉冲对角位移测量的目标。2.根据传感器测量原理,建立数学模型及仿真模型,详细分析了影响传感器测量误差的关键因素,并通过理论推导和仿真分析这些因素引起的测量误差规律。3.研制了整周封闭的传感器样机,并搭建实验平台。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整周24组透光栅面18个对极,实现了整周±15"的测量精度,验证了传感器测量原理及误差分析的正确性。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传感器测量原理进行了推导,通过数学模型及仿真模型的建立、结构设计以及大量的实验研究验证了基于交变光场的整周角位移测量方法的正确性,并通过仿真及实验分析确定了测量误差的主要来源,为今后高精度光场式角位移时栅传感器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翁道纛[5](2020)在《互补耦合型电磁感应式绝对直线位移传感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直线位移传感器在智能化的制造装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直线位移传感器对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随着技术的发展,数控机床对直线位移传感器的精度和稳定性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电磁感应式位移传感器传感器相较于光栅其使用成本更低、更适合应用于恶劣工况,此外该类传感器以其良好的稳定性、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较好的可靠性使这类传感器在数控机床中取得了广泛应用。电磁感应式时栅传感器是电磁感应式传感器中的一种,该类传感器目前实现了角位移测量和直线位移测量,其中角位移测量达到了较高稳定性和可靠性,而在直线位移测量方面,由于结构缺陷等原因导致了传感器的测量稳定不足、精度不高、抗干扰能力不强,在一些特殊的安装场合适应性不好。此外,上述缺陷还导致电磁感应式时栅传感器在实现绝对式直线位移测量方面有较大的障碍,并严重影响了该类传感器的规模化应用。针对上述问题,本项研究对已有的电磁感应式直线时栅位移传感器结构做出了进一步的改进和优化,提出一种互补耦合式结构代替现有的单面耦合式结构,为了适应特殊的安装场合,使用导磁体测头改变传感器的磁阻,将传感器的激励线圈和感应线圈集成在一块PCB上,所有信号线从PCB一端引出,而测头不再引出信号线。此外通过改进激励线圈和感应线圈的布局构造有效减小了传感器测量误差。同时研究使用两组相互独立的测量单元,通过传感器数据组合,实现绝对直线位移测量。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根据已有的单面耦合式直线位移传感器提出一种互补耦合式传感器结构,该结构使传感器输出信号显着增强,极大地改善了由安装误差、机械加工误差所导致传感器信号畸变。(2)对该新型结构传感器开展了数字化模型的建立和仿真,通过三维设计软件建立了传感器数字化模型,使用电磁场仿真软件对传感器数字化模型进行了三维瞬态磁场仿真分析,通过仿真结果可知该新型结构能够显着减小传感器感应信号畸变。(3)研究并搭建测控实验台及电气测控系统,对该新型结构传感器样机进行实验研究,设计了传感器实验台,针对传感器结构进行干扰排除和误差分析。(4)研究使用两组相互独立的测量单元对整个测量长度进行数字编码实现绝对式直线位移测量。(5)研究并建立传感器测量误差数学模型,结合实验分析传感器误差来源,综上所述,通过对新型结构传感器进行理论推导、仿真分析、以及实验验证等方面的研究,验证了本文所提出的新型结构传感器能够显着提升抗干扰能力和测量稳定性。

于治成[6](2019)在《高精度绝对式圆时栅传感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超精密传感技术是现代装备制造的核心技术,也是国家科技与工业竞争力的主要标志之一。目前高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新型武器系统和精密计量检测等领域的位移传感器基本采用进口的高精度绝对式光栅作为位置检测装置,由于编码、工艺及技术的复杂性,高精度绝对式光栅一直被认为是精密测量领域的尖端技术,国内没有研发和制造能力,至今市场没有对应的国产高精度绝对式光栅产品,全部依赖进口,这种情况直接危及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防安全。基于此,本文延续前期时栅传感器的研究基础,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下开展了高精度绝对式圆时栅的测量技术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结合时栅测量原理,创新运动参考系的实现方式,利用正交变化的电场构建运动参考坐标系,提出了双圈结构和单圈结构两种电场式圆时栅位移传感器的具体实现方案。在此基础上,基于单圈结构的电场式圆时栅采用游标法提出一种差级结构的绝对式圆时栅,在保证高精度测量的同时实现了传感器的绝对定位功能。此外,在单圈结构的电场式圆时栅传感器基础上首次提出了一种基于三级再调制原理的小型化绝对式圆时栅位移传感新方法,通过测量原理的创新和巧妙的结构设计,利用多传感器级联技术解决了空间尺寸受限情况下的高精度高分辨力绝对式精密位移测量问题。2)根据电场式圆时栅测量原理,建立了电场式圆时栅测量误差理论模型。从信号的产生机理出发,详细分析了信号幅值不等、相位非正交和存在谐波成分时传感器测量误差的变化规律,其中,四路幅值不等会引入对极内的直流分量,一次谐波和二次谐波误差;四路空间信相位非正交会引入对极内的直流分量和二次谐波误差;两路驻波信号中的三次和五次谐波成分会引入对极内的四次谐波误差。此外,详细分析了安装误差对传感器测量精度的影响,由于传感器采用多测头结构,传感器测量精度对安装误差不敏感。误差理论的建立为优化传感结构提供了理论支撑,是传感器得以实现高精度位移测量的重要理论保证。3)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电场式圆时栅位移传感器的仿真模型,对不同结构传感器的电场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主要包括:两路电极不一致的电场特性研究,两路电极之间的电场干扰研究和由电场特性引入的谐波成分研究,通过仿真结果分析了误差变化规律及产生原因;针对空间谐波成分提出了一种偏置移相补偿法,并通过仿真对其进行了验证。4)开展了传感器的实验研究工作,搭建了超精密实验系统平台,研制了多种不同结构的传感器样机,并对其进行了性能测试,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结构优化的有效性。实验结果表明,直径为305mm的单圈结构的电场式圆时栅经优化后通过自准直仪和23面棱体检定测量精度为±0.09",直径为250mm的差级绝对式圆时栅测量原始误差为±0.4",直径为57mm的小型化绝对式圆时栅测量原始误差为±25"。综上所述,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模型仿真和实验验证相互结合的方式,建立了电场式圆时栅理论体系和结构设计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所研制的传感器测量精度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传感器采用标准PCB工艺制作而成,传感器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非常容易实现批量化生产,为进一步产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拓占宇[7](2016)在《录磁机加工误差机理分析、建模及补偿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课题是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No.2015ZX04005001)”、“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No.51527806)”、“上海市产学研项目(沪CXY-2013-29)”等项目的大力支持下,以上海平信机电制造有限公司的九米直线式磁栅录磁机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录磁机的加工机理、机床热变形、机床定位误差等方面进行了误差分析、测量、建模及误差补偿等研究工作。磁栅尺作为工业领域中的常用位移测量工具,以其成本低、抗污性能强、精度高、行程广等优势,广泛应用于数控机床以及工业测量领域中。录磁机作为磁栅尺的加工机床,其定位精度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磁栅尺测量结果的准确与否。分析研究录磁机的误差机理并进行误差补偿以大幅度提高其录磁精度,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和明显的经济作用。本文所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根据录磁机的床身结构、工作原理以及磁栅尺的刻录方法,分析了录磁机的误差形成机理,讨论了不同的误差因素对磁栅尺最终精度的具体影响,并运用齐次坐标变换理论建立了录磁机的综合误差模型,为录磁机的优化补偿奠定了理论基础。(2)在分析录磁机录磁过程中发热来源及传热特性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软件模拟了录磁机的温度场以及变形场,结合模型预测结果及生产实际情况,初步分析了对录磁机热变形影响较大的热关键点,为录磁机的定位误差及温升变化实地测量奠定基础。(3)根据定位误差数据点分布规律及其对应的温度变化情况,几何误差采用基于压紧样条条件下的三次样条插值算法,热误差基于最小二乘拟合的建模思路,建立了几何与热复合定位误差模型,并在一台车床上进行了初步验证后,再根据录磁机的温升特征,运用该模型对录磁机的定位误差进行了分析与预测。(4)以建立的录磁机误差模型为基础,进行了录磁机的误差补偿实验研究。通过将误差模型得到的理论值,输入录磁机的控制系统中,使交流伺服电机输出等大、反向的误差补偿值,验证所建误差模型的正确性及其建模效果,同时实现录磁机的定位误差补偿,以大幅度提高录磁机的录磁精度和磁栅尺的定位精度。

吴琼伟[8](2014)在《基于GMA的异形孔精密镗削控制系统下位机软硬件开发》文中认为超磁致伸缩材料(Giant Magnetostrictive Material, GMM)具有磁致伸缩应变大、响应速度快、输出力大及可靠性好等特点,广泛应用于精密加工、精密仪器、振动控制等微驱动领域。活塞是汽车发动机的关键部件之一,其性能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发动机乃至整个动力、传动系统的性能指标。活塞异形销孔能够显着改善其应力分布、提高活塞的使用寿命和性能,但由于活塞异形销孔结构的特殊性,增加了其精密加工的难度。为此,课题组基于超磁致伸缩执行器(GMA)开发活塞异形孔精密镗削控制系统,用于实现活塞异形销孔的精密加工。本文针对应用于活塞异形孔精密镗削控制系统的下位机进行研究和开发工作。本文首先通过调研国内外文献,概述了超磁致伸缩执行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异形孔加工控制系统的研究现状,并确定了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然后,深入了解活塞异形销孔精密镗削控制系统的被控对象特性和组成,并基于课题组自主研发的嵌入式GMM智能镗杆开发用于精密镗削异形孔的控制系统下位机,主要包括硬件设计和控制系统软件开发两方面。硬件设计的内容主要有:选择控制系统下位机的控制器F2812;设计并制作了其外围电路,包括基于SPI通信协议的双路D/A转换电路、电涡流传感器输出信号处理电路和数字信号隔离电路;设计了对刀块及其电路;对机床电气控制电路进行优化。软件设计的内容主要有控制系统下位机软件框架的建立;镗刀刀尖位移和坐标检测算法的设计及程序实现;基于逆模型前馈补偿的PID闭环控制算法的设计及程序实现;控制系统软件具体模块的程序实现,主要包括系统初始化、SCI通信模块、SPI通信模块、A/D模块等的具体程序实现。之后,本文对控制系统下位机关键模块的软硬件功能进行了相关实验,并通过闭环控制实验验证控制系统下位机对典型异形孔加工控制的有效性。

陈自然[9](2012)在《基于预测理论的精密角位移动态测量及其实验研究》文中认为位移测量是最基本、最普遍的测量。从宇航飞行卫星探测到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从物质结构研究到纳米技术的探索,无一不需要高精度位移测量。在精密测量中用得最广泛的是以光栅为代表的栅式位移传感器,但在我国,高端位移传感器目前绝大部分依赖进口,不仅价格高,而且进口某些高精度传感器常常受限,这些不利因素直接制约着我国制造业和国防工业的发展。作者所在课题组自1995年开始从事精密位移传感器及相关技术的研究,研制出了一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全新测量原理的精密位移传感器——时栅。根据“用时间作为空间位移测量基准”的思想,使得时钟脉冲具有唯一的空间当量,从而实现“采用时间测量位移”的新方法。目前场式圆时栅的检定精度已达到±0.8″,直线时栅的检定精度达到±0.5μm/m,而分辨力分别达到0.1″和0.1μm。由于时栅是采用时间测量空间,按时间均分的等时采样,因此时栅属于绝对式静态位移传感器。而在动态测量和实际生产应用中,有许多场合需要按空间均分的等空间间隔采样,这就需要将时栅的原始绝对角位移转化为空间均分的增量式脉冲信号。在三项国家自然基金的支持下,本课题引入预测理论实现时栅位移传感器的增量式动态测量和普通栅式位移传感器的细分方法设计,并由此进行相关预测理论、算法和实验的研究,主要研究和创新成果如下:(1)从空间和时间的角度研究两种位移测量模型。由此展开对普通栅式位移传感器和时栅位移传感器测量模型和测量原理的深入分析和讨论。从深层次上阐述栅式位移传感器和时栅位移传感器在测量原理及物理意义上的相关性和差异性。(2)提出将预测理论用于精密位移测量。从数学角度对经典的预测理论进行分析和对比,寻求用于精密位移测量的最佳预测理论,从理论上证明了预测理论用于精密位移测量的有效性和可行性。(3)提出了按时间序列生成连续空间位置信号的新全闭环控制方案。结合预测理论和时栅的测量原理,从数学和运动学的角度,采用时序理论对预测回归模型进行辨识、建模、检验和优化,其中还包含对预测回归模型的定阶和参数估计。为了获得最佳预测效果,提出了自适应时序预测模型,实现了预测模型参数的时变性。其目的是通过时栅测量得到的原始绝对式位移信号实时、有效地预测下个测量周期的位移值,并将此预测增量值通过脉宽调制方式转换成连续空间均分的预测脉冲信号,完成原本静态测量式时栅用于全闭环数控转台的动态位置反馈,解决了时栅动态位置的反馈误差问题和数控系统接口兼容性问题。(4)研究预测技术用于滚齿机床传动链误差检测。将时栅用作滚齿机床传动链传动误差的检测元件,采用预测技术设计了一套用于传动链高速端时栅和低速端时栅测量的软同步技术。解决了测量过程中出现的时-时、时-空和空-空不同步问题,实现了传动误差的同步精确测量。(5)提出了按空间序列生成连续反映空间位置信号的时间序列新方案。采用时空对偶方式研究利用时间序列理论构建空间序列理论,建立状态时间模型和空间序列模型,以完成对时间量的精确预测。从而提出一种基于时空转换技术的栅式位移传感器信号细分新技术。这种细分方法突破传统细分方法的思维限制,从原理上创新,是一种与栅式位移传感器输出信号的正交性和等幅性无关的新技术。(6)研究基于测量基准时空变换技术具有空间意义的时间脉冲产生机理。利用时间脉冲实现对时栅空间脉冲的实时细分和对普通栅式位移传感器脉冲信号的细分方法研究,以及相关的细分误差实时修正技术的研究。(7)研究了动态和静态标定实验中的误差补偿。提出了基于多位置测头法和傅立叶级数谐波修正法的静态测量误差修正和基于离散标准量插入的动态测量误差修正法,并通过数学和运动学角度建立起一系列基于预测理论的精密位移测量的误差修正理论与方法。在上述研究工作中,最成功的理论与技术成果有:(1)建立了用于精密位移测量自适应回归预测理论。结合精密位移测量和预测理论重点研究了应用最多、最广的多元统计回归、时间序列和支持向量机,并在系统分析了三种预测方式的优点和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自适应回归预测理论,为预测理论用于精密位移测量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2)研究了动态和静态标定实验中的误差补偿技术。采用多位置测头误差分离与傅立叶级数谐波修正技术,把时栅传感器静态误差修正到1″之内,实现了无需高精度机械制造完成高精度测量的目的。在动态预测测量过程中,采用标准量插入法在预测当前测量值后减去上次预测误差,目的是保证预测精度,消除预测误差累计。(3)实现基于预测理论的精密角位移动态测量实验研究及相关产品研制。①实现了基于时间序列理论的时栅全闭环数控转台研制。采用自适应时序预测模型实时、有效地预测下个测量周期的位移值,并通过嵌入式技术将此预测增量值转换成连续空间均分的预测脉冲信号,实现时栅用于全闭环数控转台的动态位置反馈,目前预测精度能达到±2″。②实现了基于预测技术的时栅测量传动误差的软同步技术。采用预测技术设计了一套用于传动链高速端时栅和低速端时栅测量的软同步技术。解决了测量过程中出现的时-时、时-空和空-空不同步问题,实现了时栅对传动误差的同步精确测量。③实现了基于空间序列理论的传统栅式位移传感器新型细分卡研制。提出空间序列的概念,并采用时空对偶方式研究利用空间序列理论建立空间状态时间模型,实现对栅距运动时间量的精确预测,可实现最大细分倍数400,角位移细分精度优于信号周期的±4%,细分误差达到±1.3″。

宓方玮,孙继,田军,刘盛[10](2010)在《用国产型号滑尺替代原器件维修感应同步器的调整方法》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用国产型号滑尺替代原器件维修感应同步器的安装与调整方法。

二、数控机床高精度感应同步器的调整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数控机床高精度感应同步器的调整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自带位置检测功能的滚动直线导轨副实现方法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直线导轨研究现状
        1.2.2 直线位移传感器研究现状
        1.2.3 测量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时栅直线导轨的测量原理
    2.1 时栅传感理论
    2.2 构建匀速运动坐标系的新方法
    2.3 基于时变磁场的直线时栅测量原理
    2.4 基于PCB板的时变磁场式直线时栅测量原理
    2.5 位移信息解算方法
    2.6 本章小结
3 直线导轨的结构设计与仿真实验
    3.1 滚动直线导轨副与滑动直线导轨对比
    3.2 时栅直线导轨结构设计
    3.3 模型仿真
    3.4 模型误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导轨的优化方法及振动状态的精度研究
    4.1 仿真模型优化
    4.2 导轨振动状态下的精度仿真实验
    4.3 本章小结
5 系统设计与实验
    5.1 实验总体方案设计
    5.2 电路系统
    5.3 机械系统
    5.4 波形实验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2)双层结构的直线时栅位移传感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来源
    1.3 直线位移传感器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3.1 光栅位移传感器
        1.3.2 磁栅直线位移传感器
        1.3.3 容栅直线位移传感器
        1.3.4 感应同步器(直线)
        1.3.5 直线时栅位移传感器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电磁感应理论与直线时栅传感器理论
    2.1 电磁感应理论
        2.1.1 电磁感应的发现与原理
        2.1.2 电磁场数学分析
    2.2 时栅传感器理论
        2.2.1 时空转换思想引例
        2.2.2 时栅位移传感器的行波分析
        2.2.3 传统直线时栅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3 线圈磁场分布研究
        2.3.1 矩形线圈(封闭型)磁场研究
        2.3.2 非封闭型线圈磁场研究
    2.4 构建激励线圈理论模型
    2.5 本章小结
3 传感器模型有限元仿真分析
    3.1 感应线圈选择的电磁仿真分析
    3.2 单层与双层的直线时栅位移传感器电磁仿真分析
        3.2.1 建立仿真模型
        3.2.2 仿真分析
        3.2.3 谐波误差分析
        3.2.4 双层传感器气隙间隙仿真分析
    3.3 MATLAB仿真分析
        3.3.1 单层与双层线圈磁场分析
        3.3.2 双层传感器气隙间隙的磁场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传感器的PCB设计和软硬件系统设计
    4.1 传感器的PCB设计
        4.1.1 传感器PCB参数设定
        4.1.2 传感器样机实现
    4.2 传感器的硬件系统设计
    4.3 传感器系统软件系统设计
        4.3.1 下位机软件系统设计
        4.3.2 上位机软件系统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实验验证分析
    5.1 搭建实验平台
    5.2 信号测试实验
        5.2.1 稳定性测试
        5.2.2 精度测试
    5.3 误差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3)正交双行波磁场式直线时栅误差分析与结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绝对式光栅
        1.2.2 感应同步器
        1.2.3 磁栅
        1.2.4 时栅
    1.3 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2 正交双行波磁场式直线时栅测量原理
    2.1 时栅传感器测量原理
    2.2 传感器结构
    2.3 传感器测量原理
        2.3.1 绝对式测量方法
        2.3.2 正交双行波磁场的构建
        2.3.3 位移解算方法
    2.4 本章小节
3 误差分析与仿真
    3.1 周期性误差
        3.1.1 二次误差
        3.1.2 高次谐波
    3.2 安装误差
        3.2.1 沿x方向偏转
        3.2.2 沿z方向偏转
    3.3 仿真分析
        3.3.1 数值仿真分析
        3.3.2 有限元仿真分析
    3.4 本章小节
4 结构优化与样机制作
    4.1 二次误差的仿真分析
        4.1.1 幅值不相等仿真分析
        4.1.2 相位非正交仿真分析
    4.2 二次误差的抑制
    4.3 四次误差的抑制
    4.4 传感器实物制作
    4.5 本章小节
5 实验研究
    5.1 实验平台的搭建
    5.2 稳定性实验
    5.3 精度实验
    5.4 优化前后精度对比
    5.5 本章小节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4)基于交变光场的角位移传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传统角位移传感器研究现状
        1.2.1 圆感应同步器
        1.2.2 光栅编码器
        1.2.3 磁电编码器
    1.3 时栅角位移传感器研究现状
    1.4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2.基于交变光场的角位移测量原理
    2.1 时栅位移传感器测量原理
    2.2 光场式角位移时栅传感机理
    2.3 本章小结
3.角位移传感器测量误差规律及仿真分析
    3.1 数学模型与仿真模型建立
        3.1.1 数学模型建立
        3.1.2 仿真模型建立
    3.2 误差规律分析
        3.2.1 光场分布不均引起的误差规律分析
        3.2.2 传感器安装误差引起的误差规律分析
    3.3 本章小结
4.角位移传感器结构及测量系统设计
    4.1 传感器结构设计
        4.1.1 动、定盘结构设计
        4.1.2 光电接收器设计
        4.1.3 安装结构设计
        4.1.4 环形光源设计理论与方法
    4.2 硬件电路系统设计
        4.2.1 光源激励模块
        4.2.2 信号调理模块
        4.2.3 信号处理模块
        4.2.4 PCB板制作
    4.3 软件系统设计
    4.4 本章小结
5.传感器实验验证
    5.1 实验平台的搭建
    5.2 原理性实验
    5.3 性能测试实验
        5.3.1 精度实验
        5.3.2 稳定性实验
        5.3.3 重复性实验
    5.4 本章小结
6.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5)互补耦合型电磁感应式绝对直线位移传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直线位移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2.2 时栅直线位移检测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互补耦合型电磁感应式绝对直线位移传感器测量原理
    2.1 磁场式直线时栅传感器
        2.1.1 基于绕线结构的传感器
        2.1.2 基于PCB结构的传感器的磁场
    2.2 互补耦合结构传感器基本测量原理研究
        2.2.1 传感器基本结构研究
        2.2.2 传感器传感单元研究
        2.2.3 传感器位移测量原理
    2.3 互补耦合结构传感器理论误差研究
        2.3.1 时间相位引入的误差
        2.3.2 空间相位引入的误差
        2.3.3 驻波幅值引入的误差
        2.3.4 高次误差
    2.4 互补耦合结构传感器绝对式测量原理研究
        2.4.1 “精机+粗机”的绝对式位移测量方法
        2.4.2 “精机+精机”的绝对式位移测量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传感器仿真研究及优化设计
    3.1 传感器仿真模型
    3.2 传感器三维电磁场仿真
        3.2.1 传感器电磁场仿真构建
        3.2.2 传感器互补耦合式结构仿真结果分析
        3.2.3 互补耦合型结构与单面型结构分析
    3.3 仿真模型功能验证及优化设计
        3.3.1 传感器传感单元空间磁场分布研究
        3.3.2 传感器功能验证及仿真
        3.3.3 传感器模型结构优化
    3.4 本章小结
4 传感器的实验研究
    4.1 实验平台及测控系统
        4.1.1 传感器的实验平台
        4.1.2 传感器的硬件电路系统
        4.1.3 下位机软件
        4.1.4 上位机软件
    4.2 传感器实验样机研制
        4.2.1 传感器动尺研制
        4.2.2 传感器定尺研制
    4.3 误差实验、误差分析及传感器优化
        4.3.1 传感器误差实验
        4.3.2 传感器误差分析
        4.3.3 传感器误差修正实验
        4.3.4 传感器抗耦合间隙变化误差实验
        4.3.5 传感器定尺优化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6)高精度绝对式圆时栅传感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光栅位移传感器研究现状与分析
    1.3 时栅位移传感器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电场式圆时栅测量原理
    2.1 时栅位移传感器概述
    2.2 电场式圆时栅测量原理
        2.2.1 基于交变电场的运动参考系构建原理
        2.2.2 双圈结构电场式圆时栅测量原理
        2.2.3 单圈结构电场式圆时栅测量原理
    2.3 绝对式圆时栅测量原理
        2.3.1 基于游标原理的绝对式圆时栅
        2.3.2 基于三级再调制原理的绝对式圆时栅
    2.4 本章小结
3 电场式圆时栅的误差理论
    3.1 周期内谐波误差分析
        3.1.1 信号传递特性与误差变化规律
        3.1.2 电场特性与谐波成分分析
    3.2 整周系统误差分析
        3.2.1 偏心误差
        3.2.2 倾斜误差
    3.3 本章小结
4 电场特性分析与结构优化
    4.1 双圈结构的电场特性分析
        4.1.1 双圈结构传感器仿真模型
        4.1.2 幅值不一致电场特性仿真分析
        4.1.3 串扰仿真分析
    4.2 单圈结构的电场特性分析
        4.2.1 单圈结构传感器仿真模型
        4.2.2 单圈结构电场仿真分析
        4.2.3 单路谐波成分分析
    4.3 传感器结构优化
    4.4 本章小结
5 电场式圆时栅实验研究
    5.1 精密实验系统
    5.2 传感器性能测试实验
        5.2.1 双圈结构测试结果与误差分析
        5.2.2 单圈结构测试结果与误差分析
        5.2.3 安装间隙与测量精度分析
        5.2.4 偏置移相法谐波抑制效果实验
        5.2.5 安装误差与测量精度实验分析
    5.3 传感器测量误差标定
        5.3.1 整周测试
        5.3.2 小角度测试
    5.4 基于游标原理的绝对式圆时栅实验研究
        5.4.1 基于游标原理的绝对式圆时栅设计
        5.4.2 对极内测量误差实验分析
        5.4.3 整周测量误差实验分析
    5.5 基于三级再调制原理的绝对式圆时栅实验研究
        5.5.1 基于三级再调制原理绝对式圆时栅设计
        5.5.2 传感器样机性能测试
        5.5.3 差动传感结构绝对式圆时栅实验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7)录磁机加工误差机理分析、建模及补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3 录磁机国内外研究状况
    1.4 机床误差补偿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误差机理研究现状
        1.4.2 机床误差测量、建模及补偿研究现状
    1.5 存在难题
    1.6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二章 录磁机误差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录磁机工作原理及误差机理分析
        2.2.1 直线式磁栅尺工作原理
        2.2.2 基圆—直尺滚动翻刻法
        2.2.3 标准丝杆传动翻刻法
        2.2.4 激光干涉仪刻制法
    2.3 录磁机综合误差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录磁机热变形分析
    3.1 引言
    3.2 热变形机理概述
    3.3 不同热源对录磁机热变形的影响
        3.3.1 内部热源对热变形的影响
        3.3.2 外部热源对热变形的影响
    3.4 基于ANSYS的温度场及变形场分析
        3.4.1 基于ANSYS的录磁机温度场分析
        3.4.2 基于ANSYS的录磁机变形场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录磁机定位误差数学模型
    4.1 引言
    4.2 定位误差样条插值理论
        4.2.1 机床误差插值方法
        4.2.2 三次样条插值
    4.3 定位误差建模思路
        4.3.1 热误差分析与建模
        4.3.2 几何误差分析与建模
        4.3.3 复合定位误差建模
    4.4 录磁机定位误差数学模型
        4.4.1 录磁机定位误差及温度测量
        4.4.2 录磁机定位误差数学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录磁机误差补偿实施
    5.1 引言
    5.2 录磁机误差补偿方法
    5.3 误差补偿实施
        5.3.1 误差检测技术
        5.3.2误差补偿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与创新点
        6.1.1 本文总结
        6.1.2 本文创新点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8)基于GMA的异形孔精密镗削控制系统下位机软硬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摘要
    1.1 课题背景及研发意义
    1.2 超磁致伸缩执行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超磁致伸缩执行器国外研究现状
        1.2.2 超磁致伸缩执行器国内研究现状
    1.3 数控系统研究现状
    1.4 异形孔加工解决方案研究现状
        1.4.1 异形孔加工方法对比
        1.4.2 数控变形镗杆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论文结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控制对象分析及控制系统下位机总体方案设计
    摘要
    2.1 活塞异形孔数控加工成形原理
        2.1.1 活塞异形销孔几何特征和数学描述
        2.1.2 活塞异形销孔数控加工成形原理
    2.2 嵌入式GMM智能镗杆构件方案分析
        2.2.1 超磁致伸缩机理及材料特性
        2.2.2 嵌入式GMM智能镗杆加工异形孔原理
    2.3 活塞异形销孔精密镗削控制系统下位机的总体方案设计
        2.3.1 活塞异形销孔精密镗削控制系统硬件组成
        2.3.2 活塞异形销孔精密镗削控制系统下位机功能需求分析
        2.3.3 活塞异形销孔精密镗削控制系统下位机设计指标及整体方案建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活塞异形销孔精密镗削控制系统下位机硬件设计
    摘要
    3.1 下位机DSP控制器选型
        3.1.1 DSP芯片介绍
        3.1.2 IECTEK-F2812-A评估板介绍
    3.2 基于SPI通信协议的双路D/A转换接口电路设计
        3.2.1 D/A转换器件选型
        3.2.2 双路D/A转换接口电路设计
    3.3 电涡流传感器输出信号处理电路设计
    3.4 光电编码器和感应同步器数字信号隔离电路设计
    3.5 对刀块结构和电路设计
        3.5.1 现有机床对刀过程及对刀精度分析
        3.5.2 对刀块工作原理及方案设计
        3.5.3 对刀块精密机械结构设计
        3.5.4 对刀块电路设计
    3.6 活塞异形孔精密镗削控制系统下位机接口电路PCB设计
        3.6.1 PCB设计要点
        3.6.2 下位机接口电路PCB设计
    3.7 机床加工自动化控制电路设计
        3.7.1 原机床加工控制过程及电气原理图分析
        3.7.2 机床自动化加工控制需求分析及其电气线路改造
        3.7.3 机床自动化加工控制模块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活塞异形销孔精密镗削控制系统下位机软件设计
    摘要
    4.1 活塞异形销孔精密镗削控制系统下位机软件框架
        4.1.1 控制系统下位机软件功能需求分析
        4.1.2 活塞异形销孔精密镗削控制系统下位机软件框架建立
    4.2 控制系统下位机软件的检测算法
        4.2.1 镗刀刀尖坐标检测算法
        4.2.2 镗刀刀尖位移检测算法
    4.3 控制系统下位机软件的微位移控制算法设计
        4.3.1 PID控制算法介绍
        4.3.2 闭环控制算法设计
    4.4 控制系统下位机软件开发
        4.4.1 下位机软件总体规划
        4.4.2 系统初始化
        4.4.3 SCI通讯模块程序设计
        4.4.4 A/D模块程序设计
        4.4.5 对刀块信号采集程序设计
        4.4.6 光电编码器信号采集程序设计
        4.4.7 感应同步器信号采集程序设计
        4.4.8 SPI通讯模块及D/A信号输出程序设计
        4.4.9 输出机床运动控制信号程序设计
        4.4.10 自动加工控制程序设计
        4.4.11 加工过程控制程序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活塞异形销孔精密镗削控制系统下位机实验和分析
    摘要
    5.1 控制系统下位机关键模块测试实验
        5.1.1 下位机输出模块控制精度测试实验
        5.1.2 模拟信号输入模块的采集标定和校准实验
        5.1.3 对刀块模块实时性实验
    5.2 GMA微进给机构径向微位移测试实验
    5.3 基于逆模型前馈补偿的PID闭环控制实验
        5.3.1 PID参数整定
        5.3.2 闭环控制实时性测试与分析
        5.3.3 闭环控制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9)基于预测理论的精密角位移动态测量及其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一章 绪论
    1.1 动态预测理论概述
    1.2 动态预测理论研究现状
    1.3 动态预测理论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文研究背景、来源和意义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精密位移传感器研究
    2.1 两种位移测量模型
        2.1.1 位移的空间测量模型
        2.1.2 位移的时间测量模型
    2.2 传统位移传感器研究
        2.2.1 光栅位移传感器
        2.2.2 磁栅位移传感器
        2.2.3 感应同步器
    2.3 时栅位移传感器研究
        2.3.1 时空测量基准转换引例
        2.3.2 位移测量中的时空测量基准转换理论
        2.3.3 时栅位移传感器工作原理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态测量中的预测理论与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多元回归分析
        3.2.1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3.2.2 回归效果显着性检验
        3.2.3 自变量显着性检验
        3.2.4 最优回归方程的选择
    3.3 时间序列分析
        3.3.1 预测理论分析
        3.3.2 预测模型及参数估计
        3.3.3 回归模型的选择标准
        3.3.4 自回归模型的定阶标准
        3.3.5 自回归模型拟合检验
    3.4 支持回归预测理论
        3.4.1 支持向量机理论基础
        3.4.2 支持向量回归算法
        3.4.3 核函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角位移测量误差修正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传感器非线性自修正技术
        4.2.1 多项式曲线拟合法
        4.2.2 神经网络曲线拟合法
    4.3 静态误差分离与修正技术
        4.3.1 时栅多位置测头修正法
        4.3.2 时栅傅立叶级数谐波修正法
    4.4 动态误差分离与修正技术
        4.4.1 动态测量误差分离技术
        4.4.2 实时误差修正原理
        4.4.3 离散标准量插入法误差分离原理
        4.4.4 基于标准点插入的动态测量误差修正法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态预测测量技术的实际应用与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时栅预测技术全闭环数控转台研究
        5.2.1 数控转台概述
        5.2.2 时栅数控转台结构研究
        5.2.3 时栅数控转台预测原理研究
        5.2.4 自适应预测模型及动态修正原理
        5.2.5 时栅数控转台系统研究
        5.2.6 动态预测实验研究
        5.2.7 本实验小结
    5.3 基于时栅预测技术的滚齿机传动误差精密测量
        5.3.1 传动误差概论
        5.3.2 传动误差测量原理
        5.3.3 传动误差系统设计
        5.3.4 时栅传动误差测量实验研究
        5.3.5 本实验小结
    5.4 基于预测技术栅式位移传感器细分卡设计
        5.4.1 栅式位移传感器概述
        5.4.2 空间序列预测细分原理
        5.4.3 预测细分卡系统设计
        5.4.4 预测细分卡实验研究
        5.4.5 本实验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参加的科研项目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数控机床高精度感应同步器的调整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自带位置检测功能的滚动直线导轨副实现方法与实验研究[D]. 李丰君.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2]双层结构的直线时栅位移传感器设计[D]. 高祥. 重庆理工大学, 2021
  • [3]正交双行波磁场式直线时栅误差分析与结构优化[D]. 牟川.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4]基于交变光场的角位移传感器研究[D]. 张双亚.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5]互补耦合型电磁感应式绝对直线位移传感器研究[D]. 翁道纛. 重庆理工大学, 2020(08)
  • [6]高精度绝对式圆时栅传感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D]. 于治成.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7]录磁机加工误差机理分析、建模及补偿研究[D]. 拓占宇.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8]基于GMA的异形孔精密镗削控制系统下位机软硬件开发[D]. 吴琼伟. 浙江大学, 2014(06)
  • [9]基于预测理论的精密角位移动态测量及其实验研究[D]. 陈自然. 合肥工业大学, 2012(06)
  • [10]用国产型号滑尺替代原器件维修感应同步器的调整方法[J]. 宓方玮,孙继,田军,刘盛. 制造技术与机床, 2010(09)

标签:;  ;  ;  ;  ;  

数控机床高精度感应同步器的调整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