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挡土墙后回填土质量声波检测新技术

路基挡土墙后回填土质量声波检测新技术

一、路基挡墙背后回填质量声波检测新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赵立权[1](2020)在《基于波速对渗透性反演的富水破碎砂岩注浆效果评价》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常见的不良地质条件,富水破碎砂岩地层易引起涌水、突泥、坍塌等地质灾害,不利于地下施工与基础建设,一般采用注浆对其进行加固和止水。压水试验是目前最常见的注浆止水效果检验方法,但其检测结果仅代表所有岩层的平均渗透率,无法精确获取具体深度位置岩层的渗透状况,因而提出利用声波测井的测点波速反演渗透率,实现岩层注浆止水效果的逐点检测,对拓展注浆检测方法和声波测井应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富水破碎砂岩的物理特性,以波速—孔隙度模型和渗透率—孔隙度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富水环境下的波速—渗透率模型,通过岩心声波试验和渗透试验,将岩心波速和渗透率关系与模型规律进行了比较,并利用数值模拟探讨了孔隙结构参数和填充参数对波速与渗透率关系的影响,最后将模型从理论研究发展为对注浆效果评价的工程应用。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基于Wyllie-Clemenceau公式与Kozeny-Carman方程,以孔隙度为媒介,建立了富水砂岩波速—渗透率理论模型,通过对湖南某地基注浆工程中富水砂岩岩心的声波试验和渗透试验,发现了岩心波速与渗透率的关系与理论模型相吻合,揭示了岩体波速与渗透率之间是非线性、负相关的,渗透率随波速呈凹型函数下降,存在变化率分界点。并基于岩性指数与骨架波速间的相关性,修正了注浆后的模型参数,使模型与试验数据的拟合度得到了提升。(2)在构建含随机孔隙结构的三维重构岩心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孔隙密度、单元孔径、注浆填充度等参数,开展了声波与渗透模拟试验,分析了波速与渗透率的变化机制和两者的关联规律,发现了其关联规律与模型相符合,揭示了孔隙参数与填充参数对波速—渗透率关系函数相关参数的影响。(3)根据波速—渗透率模型,以高密度测井的测点波速反演理论计算渗透率,与压水试验结果对比,反映了模型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可靠性,构建了以计算渗透率为基础的透水性指标,选取了渗透率降低比率作为抗渗性提升指标,建立了注浆效果评价体系,对注浆工程案例进行了有效的评价。

徐惠云[2](2020)在《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运营隧道结构风险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交通运输设备建设的飞速发展,地铁隧道投入使用的数量与日俱增,然而,由于运营隧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隧道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之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病害损坏。这些风险的作用会降低隧道使用年限,威胁运营隧道结构安全,如果不及时发现,会严重影响人们出行安全,给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为改善和解决这一难题,文章对运营隧道结构安全状况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1)文章对运营地铁隧道结构风险进行了充分分析,并根据相关参考文献及专家知识,确定了运营地铁隧道结构安全评估系统中的风险指标,建立了外荷载作用、材料劣化、隧道结构变形、隧道渗漏水四个一级指标,并确定了10个二级指标的定性定量判定标准。(2)文章根据判定标准,将影响运营地铁隧道结构安全的各风险因素划分为五个风险等级,并建立了贝叶斯网络评估体系,然后根据GENIE软件的计算结果预测风险事件和各风险因素的风险等级。(3)为了验证贝叶斯网络方法的准确性和适用性,以某路段的运营地铁隧道结构安全为例,文章同时使用层次分析法、云模型法对运营地铁隧道结构安全进行了风险评估,并与贝叶斯网络法的评估结果进行了对比,证明了贝叶斯网络方法的可行性。(4)根据某路段的运营隧道结构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发现衬砌剥落面积、裂缝状况、衬砌厚度降低率、变形或移动速度、错台情况是主要致险因素,并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整治措施。

陈衎[3](2018)在《超深地连墙在软土地区轨道交通工程的关键技术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地连墙主要作用在于对地下车站进行围护,用于隔断承压水及支护基坑,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重要的施工工艺。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轨道交通车站工程施工的基坑挖掘深度因使用性能不断加深,被广泛用于地下车站围护结构的地连墙也随之加深。地下连续墙简称地连墙,是采用成槽设备,利用泥浆稳定槽壁,沿设计轴线向地下开挖形成槽段,在其中插入钢筋笼并进行混凝土灌注,重复上述工序施工而成的拥有一定刚度及抗渗性能的地下连续墙体。在上海、江苏等软土地区,地层中存在较厚的淤泥土、粉砂粉土层等软弱土,且地下水水位较高、含水量大。在这种条件下,施工深度达60m以上的超深地连墙,应用常规的工艺技术会遇到槽壁坍塌、混凝土绕流、钢筋笼下放不到位、地连墙渗漏水甚至涌水涌砂等诸多问题。本文以某市地铁车站64m超深地连墙为工程实例,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试验分析及实证研究,对超深地连墙的试成槽试验情况、槽壁加固、泥浆指标、成槽垂直度、大重量钢筋笼吊装入槽、气举循环法清槽底沉渣、接头防绕流措施、混凝土水下灌注质量要点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总结出适合类似软土地区的超深地连墙槽壁稳定性加固措施、泥浆性能控制指标的要素、槽底沉渣控制方法、大体积大重量钢筋笼吊装技术、混凝土水下浇筑及防绕流接头形式等关键技术要点。为以后在上海、江苏等富含水、软土地层的城市轨道交通工程超深地连墙作业提供技术参考。

杨校辉[4](2017)在《山区机场高填方地基变形和稳定性分析》文中提出在“18亿亩耕地”不能触碰的红线下,山区城镇化和“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所需要的建设用地大多通过削山填沟造地解决;然而部分填方工程的最大填方高度及“三面两体两水”问题不断刷新,由此引发了一系列新的岩土工程问题,其中最突出的核心难题就是高填方地基变形计算和高填方边坡稳定性分析。基于此,依托陇南成州民用机场高填方工程,以非饱和土力学为基础,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高新先进技术,深入探索了山区高填方地基处理,全面揭示了混合料填筑土体的变形、强度及持水特性,系统分析了高填方施工过程和工后变形时空变化规律,重点解决了高填方地基变形计算和稳定性评价等问题。研究成果不仅可以用于相关规范标准制定、为类似高填方工程提供科学依据,而且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创新点及获得结论如下:(1)基于试验段进行的填料配比试验、原地基处理试验、填筑体压实试验、挖填交界处理等系列试验,发现高填方原地基中的粉质粘土层是地基中相对软弱层,对高填方地基沉降与差异沉降及地基稳定性控制起着决定性作用;给出了不同厚度软基强夯处理工艺参数和填筑体压实、挖填交界面处理及质量控制建议;建立了强夯有效加固范围和加固影响范围计算方法;提出了填筑体压实施工过程监控系统,可为高填方地基大面积动态信息化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2)对土石混合料填筑体及挖填交界处土体进行现场原位剪切试验,发现泥岩与土体接触带或缝隙是薄弱区域,最先可能演化为凹凸状剪切面;挖填交界处的边坡比大面积填筑体边坡更容易发生剪切破坏,施工过程中应加强处理。通过室内直接剪切试验、高压压缩试验,给出了大面积填方施工填料控制建议,建立了一种考虑填方土体初始状态的抗剪强度算法和沉降变形算法。通过系列三轴试验,深入揭示了原地基土体和混合料填筑体的强度、变形与持水特性,为本构模型修正和数值模拟计算奠定了理论基础;(3)伴随施工过程,首次在试验段设计并安装了山区高填方无线远程综合监测系统,揭示了加载期和工后一定时间内原地基土体和填筑体的沉降、变形、孔隙水压力及土压力等时空演化规律,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认识。同时,在全场区典型部位进行常规工后变形监测,基于现场监测给出了高填方工后沉降和差异沉降控制建议,通过现场实测数据对工后沉降进行预测分析,为合理确定机场道面开始施工时间及评价道面使用年限内的工后沉降提供科学依据;(4)在室内外试验完成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分层总和法计算高填方地基竖向沉降和侧向变形的理论表达式,解决了高填方地基变形计算问题;采用MATLAB软件编写了山区高填方地基变形计算程序,经对比证明算法正确合理。采用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发现,在施工期应严格控制填方地基的沉降与差异沉降;工后第一年沉降约占工后沉降的60%,工后第二年沉降量约占工后沉降的30%,工后35年沉降量约占工后沉降的10%,工后沉降总体不超过20cm;工后第一年不应进行道面施工,条件允许时应放置12个雨季;(5)对高填方边坡滑移变形过程进行监测和反演分析发现,山区高填方边坡变形以沉降为主、兼有明显水平侧向位移,属于典型的人工加载的“后推式”滑移类型;提出了山区高填方边坡不同变形阶段的时空演化特征与变形速率预警判据。结合修正的Duncan-Chang模型参数和非饱和土破坏时的强度准则,建立了变模量双强度折减法,初步探讨了其用于高填方边坡稳定性评价的新思路。率先提出采用柔性结构加固刚性失稳挡墙的新型支挡结构,并推导建立了其动静力稳定性计算方法。

成继囯[5](2015)在《太中银铁路宁东采空区治理控制技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煤炭资源是我国的第一大能源,但地下煤固体矿产被开采后,形成采空区,采空区围岩容易失稳,进而产生位移、开裂、破碎、垮塌等情况。基于这种现状,本文就太中银铁路上涉及到的采空区治理工程进行研究,在施工过程进行了控制,而且在施工结束后,通过沉降、钻探和物理探测方法,对高速铁路下采空区治理完成后的质量进行评估分析,判定其治理效果。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主要通过采空区的探测方法对太中银采空区进行探测,并提出相应的建议;通过稳定性评价标准及采空区类型与等级划分对宁东采空区的稳定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处理原则。(2)通过采空区治理技术的选择、注浆施工工艺及注浆设备等研究,得出了采空区注浆的一般施工工艺和特殊施工工艺,并提出措施要求。(3)通过现场钻探取芯统计、实验研究、综合物探测试数据资料结合检测标准,对检测结果地震波速及剪切波速值进行分析,并判定注浆效果。

杨健民[6](2014)在《基于全电脑多臂凿岩台车和湿喷机组的公路隧道施工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奥法钻爆施工与盾构法(TBM)是当前公路隧道主要的施工方法,钻爆法施工技术在我国应用较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使得隧道的施工方式不断走向机械化和智能化。本文以典型公路隧道钻爆施工为基础,以广东省连江口公路隧道采用新奥法全断面光面爆破法施工为研究对象,依托“山岭公路隧道洞身开挖支护机械化施工作业与管理模式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依据《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对全电脑多臂凿岩台车在隧道洞身智能化开挖和湿喷机组在洞身初期支护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本文基于全电脑多臂凿岩台车隧道洞身开挖施工技术,分析和总结了智能化设计、台车钻孔的准备(包括人、材、机准备、台车定位、超前地质预报方面)、施工工艺和工序。对影响施工的因素,如施工精度、围岩情况、设计参数以及现场施工组织等进行研究。旨在提出提高隧道机械化开挖施工的作业效率和施工质量的措施。基于湿喷机组的洞身初期支护作业,从施工准备(人、材、机)、施工工艺以及工序流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对影响喷射施工作业的工艺参数,如一次喷射厚度、喷射角度、喷射距离、喷射速度和喷射间隔时间等对施工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提出最佳喷射参数,旨在降低回弹、减少初支成本和提高施工质量。对连江口隧道基于全电脑多臂凿岩台车钻爆施工和CIFA-CSS3湿喷机初期支护的施工方法与人工钻爆方法在Ⅲ级围岩段的施工跟踪,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场实际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认为,电脑台车开挖成本较高,但由于提高了钻爆精度降低了初期支护成本,使得综合成本相差不大;在施工进度方面,两种方式在开挖支护作业效率上,电脑台车开挖表现出了很大的优势。最后应用层次分析法相对关联度综合评判模型,从施工质量、进度、成本和环境等方面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基于全电脑多臂凿岩台车的隧道洞身开挖施工有效缩短循环作业时间、加快作业效率、提高钻爆精度减少了超欠挖,对施工的进度和施工成本有很大的影响。本文认为,基于全电脑多臂凿岩台车与湿喷机组相结合的开挖支护作业方式,在大断面、长隧道、全断面开挖施工中,有着很大的优势,有着光明的发展前景,值得推广应用。

张维建[7](2014)在《预应力锚索在地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预应力锚索在地铁工程中主要是作为支锚结构体系而大量应用。本文结合地铁工程中锚索的具体应用,以基坑工程、隧洞工程的有关预应力锚索的工作原理、设计、施工、试验长期监测及工作应力检测等为主线,以预应力锚索的工作应力为切入点,利用模拟对比验证等方法对预应力锚索在上述项目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论述。全文共六章,论文内容包括:选题的背景、依据及意义;文献及相关研究综述、研究及设计方案、试验方法、装置和试验结果;理论的证明、分析和结论;重要计算、数据、图表、曲线及相关分析;研究内容总结与展望。还包括相关的参考文献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实践成果等。本论文首先对预应力锚索在地铁工程的应用做出了系统的概述,以论述手法讲述预应力锚索在国内外的一系列地下工程特别是地铁工程中应用及研究背景。再对预应力锚索在地铁工程中的支护、锚固工作原理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归纳。结合F-SPW6.0深基坑软件对基坑支护工程中坑壁支护的锚索进行预加应力试算和锚索埋设倾角、锚索长度及其锚固段长度等的确定;利用ANSYS10.0有限元分析软件对隧洞锚固工程中锚杆(索)应力、应变的模拟,生成对应的云图,再由弹性模量、理论伸长值等已知条件,通过公式计算出轴力设计值与云图的最大值比较验证其工作安全性能。再结合实际工程中锚索的工作应力设计计算和施工过程,验证锚索预加应力模拟计算结论可行性。在施工具体流程、腐蚀原理和防腐蚀措施、锚索试验的方面进行综合论述。对预应力锚索的长期监控方法、预应力锚索安装后工作应力检测方法进行阐述说明,并对微损和无损检测方法作比对。最后一章是对本文的总结和展望,建立预应力锚索在地铁工程中应用的综合评价体系,为预应力锚索在地铁工程中更广泛地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工法和评价储备,希望能够较合理地的保证预应力锚索的正常工作性能,较好的维护起正常工作状态。本论文最终实现目标,总结预应力锚索在地铁工程中支护锚固结构体系设计、施工和检测三大方面的方法、工艺及流程,建立地铁工程中的锚索综合应用评价体系,为预应力锚索在地铁岩土锚固工程领域的应用及管理作出一定的评价依据。

佘诗刚,林鹏[8](2014)在《中国岩石工程若干进展与挑战》文中指出根据中国作者近年在中国岩石工程领域相关期刊发表的文章,结合岩石工程相关领域的国家奖获奖内容、97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成果及本学报系列"陈宗基讲座"的内容,对10余年中国岩石工程学科的进展与挑战进行分析和论述;进而总结归纳了中国岩石工程中的主要问题、关键理论、勘测设计、开挖加固、预警预报等方面的若干进展,并介绍了中国典型岩石工程案例;最后基于中国岩石工程的特点与不足,提出10个挑战性问题,并指出了岩石工程领域的发展方向。

王广军,张世平,谢建明,肖锋,宋乐[9](2014)在《浅谈业主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创新管理》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质量、安全、进度、投资、竣工资料编制、监理等6个方面总结了广巴高速公路及广南、广巴高速公路连接线建设期间业主采取的新管理举措及省内外高速公路新建设管理经验,为后期类似高速公路建设管理提供参考。

张涟英,黄宏辉,李苍松[10](2013)在《山区公路三背路基回填质量检测技术》文中研究表明"三背"回填质量是西南山区公路普遍存在的问题。该文简要介绍了"三背"的概念及其回填质量要求,在研究技术现状分析和各种检测方法的比较分析基础上,将"三背"回填质量检测分为回填过程控制检测和回填完成后检测及监测两个阶段,并重点对回填区总体密实度和均匀性检测的声波CT技术进行详细介绍。建议分别针对回填过程的压实度检测、回填后质量检测和工后沉降观测选择不同的试验方法。

二、路基挡墙背后回填质量声波检测新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路基挡墙背后回填质量声波检测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波速对渗透性反演的富水破碎砂岩注浆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注浆效果物探检测研究
        1.2.2 注浆效果声波检测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工作
        1.3.1 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2章 富水砂岩波速—渗透率模型研究
    2.1 引言
    2.2 声波传递理论基础
    2.3 岩体波速—孔隙度模型
    2.4 岩体渗透率—孔隙度模型
    2.5 富水砂岩波速—渗透率模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注浆与岩心声学及渗透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试验内容及目的
    3.3 注浆试验
        3.3.1 试验区水文地质条件
        3.3.2 注浆工艺
    3.4 岩心声学及渗透试验
        3.4.1 试样制备及基本性质
        3.4.2 试验仪器
        3.4.3 试验步骤
        3.4.4 注浆前后岩心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3.4.5 试验对理论模型的验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维重构富水破碎岩心声学及渗流模拟研究
    4.1 引言
    4.2 FLAC3D介绍及试验模拟计算原理
        4.2.1 FLAC3D软件及算法介绍
        4.2.2 岩心声波试验模拟原理
        4.2.3 岩心渗透试验模拟原理
    4.3 富水破碎岩心模型建立
        4.3.1 基本假设
        4.3.2 岩心孔隙模型重构
        4.3.3 参数设定及边界条件
    4.4 应力场及模拟试验设置
        4.4.1 初始应力场计算
        4.4.2 模拟方案变量设计
        4.4.3 声波激励设置
        4.4.4 渗透设置
    4.5 模拟试验结果及参数分析
        4.5.1 不同孔隙密度下波速与渗透率关系分析
        4.5.2 孔径对波速与渗透率模型参数的影响
        4.5.3 不同填充度下波速与渗透率关系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注浆效果原位检测及评价应用
    5.1 引言
    5.2 分段钻孔
    5.3 声波测井检测
        5.3.1 检测原理
        5.3.2 检测方案
        5.3.3 检测结果及分析
    5.4 压水试验检测
        5.4.1 检测原理
        5.4.2 检测方案
        5.4.3 检测结果及分析
    5.5 计算与检测结果对比分析
    5.6 注浆效果评价
        5.6.1 注浆评价指标建立
        5.6.2 效果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运营隧道结构风险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隧道结构病害种类研究现状
        1.2.2 隧道结构病害等级研究现状
        1.2.3 隧道结构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2.4 贝叶斯方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地铁运营隧道结构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2.1 运营隧道结构安全风险指标的选取原则
    2.2 运营隧道结构安全风险因素识别方法和过程
        2.2.1 识别方法
        2.2.2 识别过程
    2.3 影响运营隧道结构安全的风险因素构成
        2.3.1 外荷载作用
        2.3.2 材料劣化
        2.3.3 隧道结构变形
        2.3.4 渗漏水
    2.4 运营隧道结构安全风险检测方式
        2.4.1 风险检测方法
        2.4.2 风险检测方法在隧道结构风险监测中的应用
    2.5 运营隧道结构安全风险指标的评定标准
        2.5.1 外荷载作用的评定标准
        2.5.2 材料劣化的评定标准
        2.5.3 隧道结构变形的评定标准
        2.5.4 渗漏水的评定标准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态贝叶斯网络与常见风险评估方法
    3.1 多态贝叶斯网络方法
        3.1.1 贝叶斯网络概述
        3.1.2 概率基础
        3.1.3 构建贝叶斯网络节点的概率
        3.1.4 贝叶斯网络学习
        3.1.5 二态贝叶斯网络的推理流程
        3.1.6 多态贝叶斯网络的推理流程
        3.1.7 多态贝叶斯网络在风险评估中的优势
    3.2 常见风险评估方法
        3.2.1 层次分析法
        3.2.2 云模型评价法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上海某地铁运营隧道结构安全风险评估
    4.1 工程概述
    4.2 贝叶斯网络方法的计算结果
        4.2.1 地铁运营隧道多态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构建
        4.2.2 多态贝叶斯网络推理计算
    4.3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结果
        4.3.1 指标体系的构建
        4.3.2 各风险指标的权重计算
        4.3.3 风险指标评价集的建立
        4.3.4 层次分析法的推理计算
    4.4 云模型方法的计算结果
        4.4.1 指标体系的构建
        4.4.2 指标等级的权重及评价云的确定
        4.4.3 综合云
    4.5 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运营隧道结构安全风险应对措施
    5.1 差异沉降值的整治措施
    5.2 衬砌结构应力的整治措施
    5.3 隧道锚杆轴力的整治措施
    5.4 衬砌剥落面积的整治措施
    5.5 衬砌裂缝的整治措施
    5.6 衬砌厚度不足的整治措施
    5.7 衬砌变形的整治措施
    5.8 隧道错台的整治措施
    5.9 渗漏水量
    5.10 PH中性偏离值
    5.11 本章小节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 地铁运营隧道结构安全风险调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超深地连墙在软土地区轨道交通工程的关键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与发展
        1.2.1 国外研究动态与发展
        1.2.2 国内研究动态与发展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超深地连墙在软土地区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技术及风险分析
    2.1 超深地连墙概述
        2.1.1 地连墙概述
        2.1.2 超深地连墙概述
    2.2 超深地连墙在软土地区轨道交通工程的施工技术
        2.2.1 超深地连墙施工流程
        2.2.2 测量放线
        2.2.3 导墙施工
        2.2.4 泥浆制备及管理
        2.2.5 成槽技术
        2.2.6 刷壁、清底
        2.2.7 钢筋笼制作与吊装
        2.2.8 接头箱吊放
        2.2.9 混凝土浇筑
        2.2.10 接头箱顶拔
        2.2.11 墙趾注浆
    2.3 超深地连墙在软土地区轨道交通工程中的风险分析
        2.3.1 软土地区轨道交通工程的特点
        2.3.2 超深地连墙在软土地区轨道工程的风险分析
第三章 超深地连墙在某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试成槽试验分析
    3.1 工程基本概况
    3.2 工程水文地质情况
        3.2.1 工程地质条件
        3.2.2 水文地质情况
    3.3 设计概况
    3.4 试成槽试验分析
        3.4.1 试成槽目的
        3.4.2 试成槽要求
        3.4.3 试成槽位置选定
        3.4.4 泥浆控制
        3.4.5 试成槽试验过程
        3.4.6 试成槽土样分析
        3.4.7 地连墙试成槽超声波分析
        3.4.8 槽段回填要求
        3.4.9 试成槽试验结论
第四章 超深地连墙的关键技术应用研究
    4.1 槽壁加固技术
        4.1.1 技术要求
        4.1.2 施工步骤
        4.1.3 控制要点
        4.1.4 槽壁加固技术小结
    4.2 成槽设备选型
        4.2.1 设备选型要求
        4.2.2 设备特点
        4.2.3 设备性能
        4.2.4 设备选型小结
    4.3 泥浆指标控制技术
        4.3.1 泥浆的作用
        4.3.2 泥浆的性能
        4.3.3 泥浆规范控制指标
        4.3.4 新区公园站泥浆控制指标
        4.3.5 泥浆控制小结
    4.4 成槽垂直度控制关键技术
        4.4.1 垂直度检查方式
        4.4.2 垂直度纠偏方法
        4.4.3 垂直度控制措施
        4.4.4 垂直度控制技术小结
    4.5 成槽清底技术
        4.5.1 清底目的
        4.5.2 清底工艺技术
        4.5.3 气举法反循环关键技术
        4.5.4 清底成果小结
    4.6 钢筋笼吊装技术
        4.6.1 吊装最大重量
        4.6.2 吊点设置
        4.6.3 设备选择
        4.6.4 吊装顺序
        4.6.5 吊装小结
    4.7 接头防绕流技术
        4.7.1 接头形式
        4.7.2 接头防绕流措施
        4.7.3 砼绕流处理
        4.7.4 成果小结
    4.8 水下混凝土浇筑技术
        4.8.1 混凝土性能要求
        4.8.2 导管布置
        4.8.3 浇筑技术要求
        4.8.4 应用成果小结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致谢
附录 :声波透射检测报告
作者简历

(4)山区机场高填方地基变形和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意义和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2 高填方地基处理研究现状
        1.2.1 强夯法
        1.2.2 碾压法
        1.2.3 其他方法
    1.3 填料物理力学特性研究
        1.3.1 填料选择与配比研究
        1.3.2 填料变形特性
        1.3.3 填料强度特性
        1.3.4 填料持水特性
    1.4 高填方地基变形研究
        1.4.1 压实土本构关系
        1.4.2 高填方变形计算
    1.5 高填方边坡稳定性分析
    1.6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6.1 研究目标
        1.6.2 主要研究内容
        1.6.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高填方地基处理
    2.1 机场概况与场区环境地质条件
        2.1.1 机场概况
        2.1.2 地层岩性
        2.1.3 主要岩土工程问题
    2.2 原地基土体处理
        2.2.1 直接强夯试验
        2.2.2 换填强夯试验
        2.2.3 强夯加固范围计算
    2.3 填筑土体压实
        2.3.1 填料的级配特性
        2.3.2 填料击实试验
        2.3.3 现场压实试验
        2.3.4 压实度连续检测与监控系统
    2.4 挖填交界面处理
    2.5 试验段填筑加载过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填料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3.1 现场直接剪切试验研究
        3.1.1 试验方案
        3.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 室内直接剪切试验研究
        3.2.1 试验方案
        3.2.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2.3 填筑体强度计算
    3.3 高压压缩试验研究
        3.3.1 试验方案
        3.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3 填筑体变形计算
    3.4 各向等压加载三轴试验研究
        3.4.1 试验概况
        3.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三轴收缩试验研究
        3.5.1 试验方案
        3.5.2 试验结果与分析
        3.5.3 土水特征曲线研究
    3.6 三轴排水剪切试验研究
        3.6.1 试验方案
        3.6.2 强度特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3.6.3 变形特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3.6.4 剪切过程中水量变化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填方时空综合监测与分析
    4.1 监测内容与监测方案
        4.1.1 监测目的
        4.1.2 监测内容与方法
        4.1.3 无线远程综合监测方案
        4.1.4 常规工后变形监测方案
    4.2 无线远程综合监测结果分析
        4.2.1 高填方地基沉降时空监测
        4.2.2 高填方边坡深部变形时空监测
        4.2.3 填筑体内部孔隙水压力监测
        4.2.4 填筑体内部土压力监测
    4.3 常规工后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4.3.1 道肩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4.3.2 跑道中线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4.3.3 航站区地基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4.3.4 土面区地基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4.4 工后沉降及差异沉降控制标准
        4.4.1 现有民航规范和其他规范要求
        4.4.2 工后沉降和差异沉降控制标准建议
    4.5 基于实测数据的工后沉降预测
        4.5.1 工后沉降预测分析
        4.5.2 差异沉降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填方地基变形计算
    5.1 增量非线性本构模型修正
        5.1.1 增量非线性模型
        5.1.2 增量非线性模型修正
        5.1.3 模型主要参数修正与确定
    5.2 非饱和土弹塑性模型修正
        5.2.1 Barcelona模型
        5.2.2 非饱和土弹塑性模型修正
        5.2.3 修正Barcelona模型参数的确定
        5.2.4 压实土弹塑性变形计算
    5.3 基于弹塑性理论的分层沉降总和法
        5.3.1 问题的提出
        5.3.2 修正分层沉降总和法
        5.3.3 算法编程与结果验证
    5.4 高填方地基有限元分析
        5.4.1 计算模型及参数
        5.4.2 实际施工工况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填方边坡稳定性分析
    6.1 滑移过程时空监测与稳定性分析
        6.1.1 问题的提出
        6.1.2 裂缝发展过程
        6.1.3 边坡滑移过程时空监测
        6.1.4 滑移坡体强度参数反演与稳定性分析
    6.2 预警判据与破坏机理研究
        6.2.1 问题的提出
        6.2.2 不同变形阶段时空演化特征与预警判据
        6.2.3 不同变形阶段破坏机理
        6.2.4 张拉裂缝深度确定
    6.3 基于变模量双强度折减法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6.3.1 问题的提出
        6.3.2 变模量双强度折减法的建立
        6.3.3 变模量双强度折减法的验证
    6.4 柔性加固失稳挡土墙的动静力稳定性分析
        6.4.1 问题的提出
        6.4.2 静力稳定性分析
        6.4.3 加固结构地震动力响应分析
        6.4.4 地震动力稳定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获奖、专着、专利等科研成果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太中银铁路宁东采空区治理控制技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与发展现状
        1.2.2 国内研究与发展现状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二章 工程概况
    2.1 工程背景
    2.2 工程地质特征
        2.2.1 地形地貌
        2.2.2 地层岩性
        2.2.3 地质构造
        2.2.4 水文地质特征
    2.3 区域情况
第三章 采空区的探测与稳定性分析
    3.1 采空区的探测方法
        3.1.1 重力勘探方法
        3.1.2 电磁方法
        3.1.3 地震勘探
        3.1.4 钻孔弹性波CT
        3.1.5 放射性测量
        3.1.6 探测方法的发展趋势
    3.2 太中银铁路宁东采空区的探测
        3.2.1 经过采空区段落的勘查经过及工作量
        3.2.2 采空区特征
        3.2.3 结论及建议
    3.3 采空区稳定性分析评价
        3.3.1 采空区对路基的危害
        3.3.2 采空区地表稳定性评价标准
        3.3.3 采空区的类型与等级划分
    3.4 宁东采空区稳定性评价及处理原则
        3.4.1 宁东采空区稳定性评价
        3.4.2 采空区处理原则
第四章 采空区治理技术
    4.1 治理技术的选择
        4.1.1 宁东采空区的类型
        4.1.2 采空区治理方案的选取
    4.2 采空区注浆施工工艺
        4.2.1 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4.2.2 注浆施工的地质与钻探工作
        4.2.3 采空区或空洞充填注浆的一般施工工艺
        4.2.4 采空区或空洞充填注浆的特殊施工工艺及主要措施
    4.3 采空区注浆
        4.3.1 注浆材料
        4.3.2 注浆设备及机具
        4.3.3 注浆钻孔
第五章 采空区质量控制与监控技术
    5.1 防治注浆孔的偏斜措施
    5.2 采空区治理质量监控技术
    5.3 采空区注浆质量检测技术
        5.3.1 物探
        5.3.2 钻探取芯与室内试验
        5.3.3 压水试验
        5.3.4 地表变形观测
    5.4 宁东采空区探测方法工作评估
        5.4.1 钻探
        5.4.2 物探
        5.4.3 资料解释
    5.5 结论
        5.5.1 钻探
        5.5.2 物探
        5.5.3 总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基于全电脑多臂凿岩台车和湿喷机组的公路隧道施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项目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钻爆施工的发展现状
        1.2.2 凿岩台车的发展使用现状
        1.2.3 混凝土喷射机的国内外发展使用概况
    1.3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内容
第二章 传统公路隧道洞身开挖支护施工概述
    2.1 典型公路隧道洞身开挖施工技术
        2.1.1 钻爆法简介
        2.1.2 隧道洞身传统钻爆施工方法
        2.1.3 钻爆法施工技术的特点
    2.2 隧道洞身支护施工技术
        2.2.1 隧道洞身衬砌施工技术
        2.2.2 传统隧道洞身初期支护施工方法
        2.2.3 喷射混凝土施工原理
    2.3 传统钻爆法施工其它相关工序要求
        2.3.1 施工排水
        2.3.2 出渣
        2.3.3 二衬施工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全电脑多臂凿岩台的隧道洞身开挖施工工艺研究
    3.1 基于全电脑多臂凿岩台车的隧道钻爆设计方法
        3.1.1 钻爆参数的选择
        3.1.2 全电脑多臂凿岩台车智能钻爆设计
    3.2 施工准备
        3.2.1 隧道机械化施工机组的建立
        3.2.2 水、电、通风降尘的准备
        3.2.3 人员准备
        3.2.4 超前地质预报
        3.2.5 台车定位的方法
        3.2.6 台车钻孔精度实现的方式
    3.3 基于全电脑多臂凿岩台车钻孔的隧道开挖施工工艺与工序
        3.3.1 全电脑多臂凿岩台车开挖施工工艺
        3.3.2 基于全电脑多臂凿岩台车的隧道开挖施工工序流程
    3.4 影响开挖的主要因素
        3.4.1 施工速度的影响因素
        3.4.2 影响施工精度的因素及有效的控制措施
        3.4.3 施工超欠挖的影响
        3.4.4 施工组织措施
        3.4.5 围岩的性质和钻爆设计
    3.5 开挖作业中特殊情况的处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湿喷机组的隧道洞身初期支护施工工艺研究
    4.1 施工准备
        4.1.1 混凝土材料
        4.1.2 作业人员安排
        4.1.3 喷射机群组建
    4.2 隧道洞身支护设计的内容
    4.3 基于湿喷机组的隧道洞身初期支护施工工艺与工序流程
        4.3.1 基于湿喷机组的隧道洞身初期支护施工工艺
        4.3.2 基于湿喷机组的洞身喷射施工工序
    4.4 喷射作业过程中特殊情况的处理
    4.5 喷射作业的主要影响因素
        4.5.1 材料对喷射混凝土质量的影响
        4.5.2 喷射工艺参数对喷射质量的影响
    4.6 CIFA-CSS3 湿喷机械手用于隧道初支作业
        4.6.1 与传统方法相比的优势
        4.6.2 初期支护成本计算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连江口隧道洞身开挖支护施工中的应用
    5.1 工程概况
        5.1.1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5.1.2 设计概况及主要技术标准
        5.1.3 工程地质概况
        5.1.4 围岩分级
        5.1.5 连江口隧道钻爆设计情况
    5.2 隧道洞身开挖施工作业
        5.2.1 人、材、机准备
        5.2.2 钻爆施工
        5.2.3 水、电、通风降尘
        5.2.4 出渣场布置
        5.2.5 隧道开挖质量监控
    5.3 隧道洞身初期支护施工作业
        5.3.1 工、料、机的准备
        5.3.2 喷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情况
        5.3.3 洞身初期支护喷射作业
        5.3.4 隧道初支质量监控
    5.4 隧道洞身开挖支护施工现场组织管理
    5.5 隧道智能机械化开挖支护综合评价
        5.5.1 施工精度控制
        5.5.2 施工进度控制
        5.5.3 施工成本控制
        5.5.4 超欠挖对施工的影响
        5.5.5 隧道开挖支护综合评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学术成果

(7)预应力锚索在地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预应力锚索概述
    1.3 地铁工程中支锚结构体系现状
        1.3.1 深基坑锚索支护结构技术现状
        1.3.2 地铁工程中洞室围岩锚固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地铁工程中预应力锚索工作原理及数值分析
    2.1 预应力锚索的支锚工作原理分析
        2.1.1 预应力锚索支锚特征分类
        2.1.2 地铁工程中预应力锚索工作原理
        2.1.3 预应力锚索筋材的材料性能
        2.1.4 预应力锚索的设计内容
    2.2 预应力锚索在地铁工程中的应用数值分析
        2.2.1 基坑工程预应力锚索的数值分析
        2.2.2 隧洞中锚杆(索)应用的数值分析
第三章 预应力锚索在地铁工程中应用的数值模拟
    3.1 地铁中基坑坑壁预应力锚索支护软件分析
        3.1.1 F—SPW 6.0 深基坑软件介绍
        3.1.2 基坑锚索支护结构体系数值模拟
        3.1.3 小结
    3.2 地铁工程中隧道锚固结构体系模拟分析
        3.2.1 ANSYS 有限元软件在隧洞锚固的应用介绍
        3.2.2 隧洞锚固体系模型建立及受力分析
        3.2.3 地铁隧洞开挖锚固有限元数值模拟
        3.2.4 杆体承载力验算
第四章 锚索在地铁工程中实际应用
    4.1 地铁工程中预应力锚索的安设
        4.1.1 安装预应力锚索的具体工序流程
        4.1.2 预应力锚索张拉计算验证
    4.2 地铁工程中预应力锚索的防腐养护
        4.2.1 预应力锚索腐蚀类型
        4.2.2 锚索腐蚀级别及防护措施的确定
        4.2.3 锚索钢绞线防腐技术细则
    4.3 地铁工程中预应力锚索的试验
        4.3.1 基本试验
        4.3.2 蠕变试验
        4.3.3 验收试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实例中锚索现场监测和应力检测
    5.1 地铁工程中预应力锚索现场监控和量测
        5.1.1 预应力锚索的长期监测
        5.1.2 锚头位移及被锚固结构物的变位监测
        5.1.3 监测信息反馈及处理
    5.2 预应力锚索工作应力检测
        5.2.1 拉脱法
        5.2.2 基于声弹性理论的无损检测方法
    5.3 工程实例检测项目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实践项目

(9)浅谈业主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创新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 革新质量管理手段, 创优质工程
    1.1 创新质量管理体制, 改变质量监督手段
    1.2 明确质量管理新职责, 落实质量管理责任
    1.3 提高质量管理科技含量, 引进新材料、新工艺, 实行质量信息化管理
    1.4 制定原材料准入制度, 切实加强过程抽检
    1.5 加强特殊路基路段的监测及检测
    1.6 加强质量控制关键点的控制, 必要实行分期计量
        1.6.1 路基
        1.6.2 桥梁
        1.6.3 隧道
        1.6.4 路面
        1.6.5 混凝土挡墙外观质量控制
2 革新安全监管手段, 确保安全受控
    2.1 印发安全宣传画册及安全生产管理笔记本, 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意识
    2.2 实行交通管制, 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2.3 完善安全费用管理制度, 严格安全生产费用监管
    2.4 实行安装视频监控, 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
3 革新进度管理手段, 加快推进工程建设
    3.1 因地制宜, 合理划分路基土建施工标段大小
    3.2 科学设置加快建设合同新条款, 保障工程进度
    3.3 科学分解任务, 更新考核办法, 严格奖惩兑现
    3.4 引进新技术、新工艺, 促进工程进度
    3.5 加快资金周转, 保证材料、人员、设备有序投入, 更好地推动工程进度
    3.6 及早实施线外工程, 确保与主体工程同步完成
    3.7 从征地拆迁、劳动竞赛等外部环境和激励措施上, 保证与促进工程进度
4 革新投资控制管理手段, 确保控制在批复的预算及概算范围之内
    4.1 严格实行变更方案会审制及费用审查咨询制
    4.2 明确设计变更报送时限
    4.3 重点对隐蔽工程实行业主、监理、施工等3方共同收方计量与变更
    4.4 重视过程记录, 有效控制索赔引起的投资增加
5 革新竣工资料编制管理手段, 确保交工验收一年内完成档案专项验收
    5.1 配备专职人员, 组织专家定期评比
    5.2 更新竣工资料编码规则, 加快推进编制工作
    5.3 设定控制条件, 按时提交资料
6 革新监理管理手段, 确保监理工作高效有序推进
    6.1 从严考评, 控制费用支付, 调动监理积极性
    6.2 集中审签内业资料, 提高工作效率
7 结语

(10)山区公路三背路基回填质量检测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研究技术现状分析及方法选择
3 回填过程的压实度检测
4 回填后的总体密实度和均匀性检测
    4.1 声波CT检测方法
    4.2 CT检测成像分析
5 回填区沉降观测
6 结论

四、路基挡墙背后回填质量声波检测新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波速对渗透性反演的富水破碎砂岩注浆效果评价[D]. 赵立权. 湘潭大学, 2020(02)
  • [2]基于贝叶斯网络的运营隧道结构风险评估研究[D]. 徐惠云. 湖北工业大学, 2020(11)
  • [3]超深地连墙在软土地区轨道交通工程的关键技术应用研究[D]. 陈衎. 苏州科技大学, 2018(04)
  • [4]山区机场高填方地基变形和稳定性分析[D]. 杨校辉. 兰州理工大学, 2017(12)
  • [5]太中银铁路宁东采空区治理控制技术分析[D]. 成继囯.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5(05)
  • [6]基于全电脑多臂凿岩台车和湿喷机组的公路隧道施工工艺研究[D]. 杨健民. 重庆交通大学, 2014(03)
  • [7]预应力锚索在地铁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张维建. 重庆交通大学, 2014(03)
  • [8]中国岩石工程若干进展与挑战[J]. 佘诗刚,林鹏.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03)
  • [9]浅谈业主在高速公路建设中的创新管理[J]. 王广军,张世平,谢建明,肖锋,宋乐.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4(02)
  • [10]山区公路三背路基回填质量检测技术[J]. 张涟英,黄宏辉,李苍松. 中外公路, 2013(04)

标签:;  ;  ;  ;  ;  

路基挡土墙后回填土质量声波检测新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