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战时大国地位与美国全球战略利益

中国战时大国地位与美国全球战略利益

一、战时中国大国地位与美国全球战略利益(论文文献综述)

王家曦[1](2021)在《战后美日经济外交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对战后美国和日本的经济外交所做之比较研究。本文认为,“经济外交”即某一国基于政治考量,透过权力相对关系,将经济工具作为媒介,针对特定的外交战略目标,由施动主体(国家、国家联合、国际组织等)对受动主体(同样为国家、国家联合、国际组织等)策动与控制,以引导或迫使受动主体服从施动主体的政策目标及利益诉求的行为。经济外交有两种形式,即“一国政府或代表其政府的机构或官员以本国经济利益为目的而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其二,“一国政府或代表其政府的机构或官员以本国经济力量为手段或依托,为实现和维护本国国家战略目标而进行的对外交往活动”。美日两国的经济外交是战后国际关系史中最为典型的两种经济外交,其涉及对象的广泛性、战略目标的多元性、战略手段的丰富性和战略效果的显着性,都为探讨经济外交的性质、作用和意义指明了方向。经济外交实践又作为国际社会体系和权力结构中的能动因素,形成了一个交叉嵌套、互相作用、互相影响的战略交汇与互动,这就为在层次分析的理论基础上对美日两国的经济外交进行比较研究创造了可能性。战后的美日经济外交处在相同或相近的时空背景下,面临共同但有所区别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所关注的即是在这样的前提下,美日两国的经济外交对机遇和挑战的认知与因应,并尝试通过比较研究的方式加以探讨。从历史的角度看,在战后不同阶段中,美日两国进行了哪些经济外交实践?其发展和演变呈现出哪些特点?从理论视角看,美日两国的经济外交存在哪些联系和区别?形成这些联系和区别的主要动因为何?这些动因又将如何影响美日两国经济外交的决策和实施?对这些问题的探究和回答,是本文展开研究的主要脉络。通过梳理美日两国经济外交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过程,本文根据战略核心指向的转换与战略的调整和演进,梳理出以下几点研究发现:其一,战后初期是国际经贸新秩序的形成阶段,美日两国由于在国际体系中的位置、权力资源的不同,选择了完全不同的经济外交路径。美国通过经济外交塑造了有利于自身的国际经贸新秩序,并形成了更加专注于获得并维持经济权力的经济外交路径。而日本则通过积极在东南亚开展经济外交摆脱了战争带来的萧条与停滞,重建了自身的国际形象,并形成了更加专注于获得并扩大经济权利和利益的经济外交路径。其二,进入冷战后,随着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和全球经贸联系的日益紧密,经济外交在外交战略中的地位和权重都在持续上升。安全关切也成为经济外交中不可忽视的重大问题,能源、贸易、高科技产品等涉及国际经贸的议题成为外交战略中安全关切聚焦的重点。在经贸和科技领域拥有压倒性的体量和优势的美日两国,其经济外交中的安全化构建也随之展开。贸易壁垒、贸易保护和经济制裁成为经济外交的新工具,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安全内涵。这一趋势的形成和发展不仅改变了国际经贸发展的形式和方向,也对此后两极格局的瓦解和新的全球经贸秩序形成埋下了伏笔。其三,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的瓦解释放了压在国际经济贸易头上的安全重负。从20世纪末至今,全球化的飞速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国际经贸大繁荣、大发展的催化剂。在进入新的跨越式发展时代后,面对变化了的国际经济贸易格局,美日两国的经济外交需要对全球化和区域化这两大趋势做出战略回应。对于美国来说,“其他国家从自由贸易协定中获益过多”被界定为对美国经济安全的威胁。“域外国家”和“亚太地区主要参与者”双重角色之下的美国为了应对此种威胁,确保其在全球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便通过经济外交对全球化与区域化并行这一战略挑战做出了回应。而面对亚太区域的整合和域内国家共同体意识的觉醒,日本有以下几个战略主张:第一,以经济为手段建立美国、日本与欧洲三极国际新秩序;第二,加强美日安保及突显自己为西方国家一员,除了运用美日同盟关系与亚太国家建立良好关系外,日本也以亚太先进民主化国家自居,主导亚太民主化;认为身为亚太民主国家,必要努力使亚太稳定与和平共存。回顾美日经济外交从形成到发展的整个变迁过程不难发现,经济事务在外交中的地位和权重是持续增加的。作为传统外交和非传统外交相交叉的特殊领域,经济外交是国际关系领域中长期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在对经济外交的既有研究中,经济外交的性质、手段、地位和作用受到较多关注。纵观二战以来的外交史,经济外交的作用不断强化,影响不断外溢,特别是在全球化将全人类空前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之后,经济外交的更加不可替代。但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经济外交倡导的“合作、互惠、共赢”理念并非总能在外交政策中占据主导,甚至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下,经济外交本身就会成为冲突和对抗的诱因。站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入口,如何通过经济外交框架下的合作共赢和包容性增长重建国际社会的领导力和进步主义,经济外交如何在防范和化解冲突风险、拓展人类共同福祉、促进国际经济制度治理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将是时代留给所有国际事务参与者们共同求索的一道考题。

陈璐璐[2](2021)在《韩美同盟历史回溯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韩美同盟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冷战时期,韩美同盟是美国遏制中苏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前哨基地,是韩国应对朝鲜威胁,维护自身安全的强大后盾。因此,这一时期的韩美关系呈现出典型的主从关系,即美国主导,韩国服从。冷战结束后,随着美苏两级格局的瓦解,朝鲜半岛的局势趋向缓和,韩国开始积极地调整外交政策。金泳三政府在卢泰愚“北方外交”的基础上开展了“四国外交”,在巩固韩美日三角同盟关系的同时,进一步发展同中俄的友好合作,韩国外交呈现出“多边化”趋势。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力的增强,韩国将加强自主国防建设作为重要战略目标,在同盟关系中追求更多的“自主性”。由此,韩美同盟经历了“依存期”、“摸索期”、“调整期”、“冷淡期”、“强化期”以及“平衡期”等复杂的变化过程。当前,韩美同盟存在诸多矛盾,其同盟困境愈发明显。一方面,战时指挥权移交、驻韩美军防务费分担以及对朝政策分歧等问题困扰着韩美两国,损害两国互信。另一方面,韩美军事同盟与中韩经济关系往往令韩国在外交政策上陷入两难境地,中美间“站边”问题使得韩国极易陷入同盟困境,国家利益遭受损失。尽管韩美同盟面临诸多挑战,但正如文在寅总统所强调的那样,韩美同盟是韩国安保的核心,在当前朝鲜拥有核武器的情况下,韩国仍需要美国的军事庇护,韩美同盟将继续存在下去。因此,在未来的韩美同盟关系中,美国将继续保持同盟内部的主导权,但是随着自主国防能力的提升,韩国将更加追求同盟关系的“平等性”与“自主性”。

徐立特[3](2020)在《美国海军的崛起:思想、战略与行动(1882-1945)》文中研究指明从开启“新海军”时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海军经历了从籍籍无名到世界第一的巨大转变。这一发展历程固然会受到美国优越的自然禀赋、经济实力尤其是工业生产能力、国内相对稳定的政治体制、人才优势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也离不开海军思想、海军战略、海军建设与海军行动四位一体的相互配合与推动。海军思想是美国海上力量发展的智力资源与潜在动力;海军战略是海军思想在实践中的反映,作为美国海权推进的总体规划,是美国海军发展运筹帷幄的关键因素;海军建设和海军行动检验、强化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超越了海军思想与海军战略,体现了美国海军独霸全球的实践路径。第1章海军思想:从华盛顿到马汉海军思想是美国海上力量发展的智力资源与潜在动力。尤其是马汉的海军思想,甫一出世便风靡全球,成为各大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世界霸权的强心剂。马汉海权思想的横空出世并不是偶然的,从华盛顿、亚当斯与杰斐逊,到西奥多·罗斯福时期,海军建设随着国家发展目标的转型而强化升级,海军思想也围绕着美国的军事扩张与海外商业发展战略演进而不断更新。到马汉时代,他成功地整合了海军历史与海上战争经验的特有规律——尽管这些规律有不少是片面的和不充分的,但依旧比较成功地在海权与大国实力增长之间建立起正向联系。在资本主义国家争夺与瓜分世界的进程中,体现了殖民扩张与工业革命时期国际社会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马汉的海权思想在空间-制海权-商业扩张-海外基地之间构建了话语体系,就海权思想而言,是比较完整的,并且存在着不断自我修补的余地,其影响力直至今日依然发挥着效力。第2章海军战略:从西奥多·罗斯福到富兰克林·罗斯福海军战略是海军思想在实践中的反映,作为美国海权推进的总体规划,是美国海军发展运筹帷幄的关键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美国海军战略随着时代背景的变迁而不断演进。西奥多·罗斯福在其整个总统任期内,都以将美国海军建设成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强大海军作为重要战略目标。伍德罗·威尔逊的海军战略不似罗斯福那样明显和激进,他反复强调的是公海航行自由,为全球性自由贸易的推进提供必要条件。以海洋自由为口号,以商船和护航舰队为手段,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向交战双方供应战争物资,提升美国经济实力。同时,受战争双方不断扩张海军的影响,威尔逊政府提出了建立“最强大海军”的目标。作为协约国一方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迅速将海军战略由攻势制海战略转变为防御制海战略。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在岌岌可危的战争威胁面前,富兰克林·罗斯福政府实行中立战略,保存了美国海军实力。罗斯福认为美国将不可避免地卷入战争,而要想取得胜利,必须采取“控制海洋”战略。参战后,在大西洋与太平洋的军事压力面前,出于对国家利益与战场态势的考虑,罗斯福采取了“大西洋优先”战略,把重心放在欧洲,进行跨大西洋航道护航,在太平洋战场采取灵活太平洋战略,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政策。同时,罗斯福继续坚持海权战略,拒绝了派遣远征军参加大陆作战的主张。这些战略的实施,对调配战争资源、保障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第3章海军建设:从新海军到《两洋海军法案》在1882-1945年的这段时期内,美国历届政府的决策者们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对海军发展寄予厚望。19世纪80-90年代,新海军建设成为美国海军发展的显要标志,美国海军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造舰高峰。西奥多·罗斯福是热忱的大海军主义者,他不仅为海军建设提出计划、建议并为之游说国会,还亲自在海军战争学院召开舰船设计会议,就建造新舰的设计方案出谋划策。在海军建设上,威尔逊不仅关注到美国可以从海军扩建计划中获取大量利益,还观察到包括日本、英国在内的列强正掀起不可抑制的海军扩建热潮,于是迅速确立起两洋战略,两洋战略配合巴拿马运河的开通,美国海军战略又从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进一步推动了美国海军建设。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并没有阻止任何海军强国的扩军步伐。处于大萧条时期的美国,更是把壮大海军作为增加就业、刺激经济的有效手段,这就是富兰克林·罗斯福提出的工业复兴海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海军顺应海上作战形式的变化,大力推进航空母舰建设,成为美国海军夺取制海权的重要保障。第4章海军行动:从美西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末以来,美国海军从一支孤立主义海军发展为全球性海军,并确立起在全球海域的支配地位,这一过程是伴随着美国海军行动展开的。美西战争是美国海军对外扩张的开端,战争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战略利益与殖民权益,激发了美国的扩张野心。此后,即便有时会变换形式,但美国本土之外的对外扩张之路就此开启。美国迟至1917年才决定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协约国一方,在战争中,检验了美国海军的建设成果,验证了美国海军战略,也推动了美国海军的军事变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汉所倡导的美国海权优势得以尽显,美国彻底冲破了孤立主义的束缚,在大西洋战场与太平洋战场两线作战,在大西洋实行反潜战,在太平洋实行潜艇战,并顺应海军军事变革需要,建立快速航母战斗群。第二次世界大战充分体现了美国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对海军力量的支撑作用。美国的海军行动,实践并超越了马汉的海权理论,推动了海军作战战术的革新,通过对战争的参与,美国海军深刻体会到并践行了以航空母舰为作战核心取代以战列舰为作战核心的海军军事变革。这些海军行动为二战后美国海军独霸全球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与思想基础。第5章海洋、海军与海权:历史与启示海洋是人类活动的重要场所,它既是地理意义上的,也是经济意义上的,还是地缘政治意义上的,尤其是在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发展与大国竞争中,海洋的战略意义日渐凸显。在大国竞争过程中,海军的意义不言而喻,在影响海军建设的诸因素中,自然条件与经济禀赋、新兴技术与军事变革、国家战略与外部环境相对突出,大国海军的崛起通常离不开这些因素的支撑。自马汉创立现代海权理论以来,海权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尤其是大国瞩目的焦点问题,也上升为很多国家的国家战略。海权论固然符合其提出时期的时代需求,在西方强国崛起过程中,也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海权论也有其时代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其理论的自身局限性及其霸权本质上。

许政[4](2020)在《美日同盟及其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作为二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地缘战略安排之一,美日同盟业已成为美国在亚太地区推行“霸权主义”政策的主要载体。随着“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提出以及美国全球战略重心的“东移”,美日同盟在美国全球同盟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美日同盟军事一体化以及同盟机制化水平也有显着提高。在中美大国博弈背景下,美日同盟通过强化安全合作遏制中国崛起势头的图谋不言自明。对于中国周边安全形势而言,美日同盟的强化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中国的周边安全压力。随着美日同盟的“多边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也将会受到更多域内外国家的侵扰,安全形势将进一步复杂化。此外,由于美日同盟利用安全议题迫使亚太周边国家“选边站队”,亚太地区安全关系与经济关系长期割裂的“二元”格局将进一步固化,这将对中国构建新的亚太地区秩序形成一定的挑战。面对美日同盟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影响,中国应综合制定海洋安全发展战略、推进区域多边安全合作以及构建以中国新安全观为基础的亚太新秩序,从而更好地应对来自美日同盟的战略压力,减少美日同盟对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负面影响。

于红丽[5](2020)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研究》文中提出从冷战结束以后,亚太地区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就开始持续上升。美国作为国际体系的主导国,自然愈发重视亚太地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国际体系开始发生深刻变革,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被空前重视。为应对国内外危机,美国开始调整其全球战略。奥巴马政府推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宣称要把全球战略的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其目标是通过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同盟体系和伙伴关系网络,加大亚太地区军事投入,参与并主导亚太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以保证美国在亚太地区战略利益,防止崛起大国对美国主导权的挑战。“亚太再平衡”战略出台的背景,是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在冷战结束后首次遭到质疑。为了确保美国的领导地位,美国开始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全面重视对其造成挑战的亚太地区。这一战略也是此后特朗普强化对华竞争的先声,是中美关系进行深度调整的前兆。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的实质,也是奥巴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延伸和发展。相比较特朗普“印太”战略推进进程的尚未完成,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显得更加完整,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深入研究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可以让我们更客观理性地认识特朗普“印太”战略的实质。同时,对于我们有效应对美国亚太战略带来的挑战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出台的背景、目标、实施、评价及影响,分析了美国亚太战略的实质,以及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与特朗普总统新“印太”战略的联系与区别,论述了中国应对美国亚太战略的战略与对策。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背景分析,主要分析了国际体系的深刻变革和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形成。首先,研究了全球国际体系出现的转型取向和亚太地区国际地位的上升,以及美国的相对性衰落和中国的结构性崛起对于全球以及亚太地区的战略影响。其次,梳理了冷战后到奥巴马政府之前的美国的亚太战略,意在阐述美国亚太战略的连续性。最后,论述了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酝酿过程,分析了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从“重返亚太”到“转向亚太”,再到“亚太再平衡”所经历的演进过程。第二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与依托。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是巩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权力主导,拓展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利益,扩展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价值观影响。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美国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牢靠的同盟体系和霸权威望等战略资源可资利用。第三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奥巴马政府为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战略举措。首先,美国军事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提高美军在亚太地区“反拒止”和作战能力,降低对其他地区的战略介入。其次,巩固美国的亚太辐辏安全体系。其中包括优化美国亚太同盟体系,重塑安全伙伴网络等。最后,打造亚太地区多边合作新体系。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深化与东盟的全方位合作,扩展在本地区内的价值观同盟。第四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评价。首先,对“亚太再平衡”的本质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是“离岸平衡”战略传统的延续和“选择性干预”战略的强化,是两者的战略复合。其次,评价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成效,认为美国取得了一定的战略红利,但并没有达到既定目标,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且付出了巨大战略成本。最后,分析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一系列国内国际反响,美国国内、亚太地区国家和全球其他地区国家对该战略有着差别化的反应。第五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遗产”与启示。“亚太再平衡”战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中国持续崛起的势头没有发生改变,导致美国对华战略认知更趋消极。特朗普政府在同样重视亚太地区的前提下,改变了战略实践的风格与方式。美国对华战略思维更趋“冷战化”,放弃了“离岸平衡”的做法,更强调单边性质的强力施压,更重视军事手段的使用,其实质是对“亚太再平衡”战略否定之否定的加强版。“亚太再平衡”战略对我国因应“印太”战略提供了战略启示,我国应对美国对华认知有着清醒的认识,对美国的战略限度有着明确的判断,坚持核心国家利益的底线思维,坚定不移地发展国家实力,进一步加强经略周边以对冲美国的战略压力。

张卜丹[6](2020)在《特朗普-文在寅时期美韩同盟的调整及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韩同盟成立于朝鲜战争之后,目的是为了对抗当时有苏联和中国作为后盾的朝鲜。在同盟内部,美国与韩国处于不对等的位置,前者是主导者,后者是服从者。在结盟近七十年的时间里,始终保持着这样的基本运行模式。但伴随着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化,韩国经济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国内民主化进程加速,韩国开始谋求提升自己在同盟内部的地位,期望获得更多的独立性。由此,美韩同盟之间的关系产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双方摩擦与分歧逐渐显现出来。尤其是在2017年,特朗普和文在寅相继就任本国总统后,美韩同盟也随之进入新一轮的调整期。长期以来,美国对盟友的管理主要包括军事支持和经济援助两种途径,并以前者为重点内容。为了应对韩国对自主地位的要求,美国在对美韩同盟的管理中加入了新的内容,即调整对朝政策。通过刺激朝鲜的方式来制造半岛地区的紧张局势,加剧韩国的不安全感,从而增加其对美国的安全依赖,不得不对美国做出妥协。通过这样的方式,美国得以继续维持对韩国的同盟管理。同时,奉行“美国优先”原则的特朗普,主张韩国应分担更多的同盟责任,在《美韩自由贸易协定》和驻韩美军防务费上做出让步。文在寅总统代表着韩国进步党派,要求获得更多的“自主权”是其对美韩同盟的重要诉求。在这个问题上,他显示出了与前任政府的不同态度,自其上任后就开始积极推进相关工作,多次表示要争取韩国地位的提升,以减少对美国的军事依赖,收回本国军队的战时军事指挥权。同时,文在寅非常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努力在中美两大国间寻求平衡。因此,美韩之间因战略目标的差异在一些领域不可避免的存在政策分歧。尽管美韩同盟仍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与摩擦,但由于外部威胁的客观存在,韩国仍无法完全摆脱对美国的安全依赖,而美国的战略部署也离不开韩国这一支点。从长远利益来看,美韩互为彼此的战略支撑,同盟的共同利益远大于分歧。因此,美韩同盟关系的根基不会被动摇,在地区事务中仍会发挥共同作用。

尹玲[7](2019)在《美国对日本的安保政策研究(1961-1989)》文中研究表明在后冷战时期,美国与日本就驻日美军基地及防务费用分摊问题持续出现争端,这主要是基于美日两国核心国家利益的差异性。利益是同盟牢固的纽带,美日同盟的再定义本身就是美日两国国家利益的重新界定、分配和创造的问题。冷战结束后,美国仍以冷战思维和零和博弈思想看待亚洲事务,并利用西太平洋地区的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满足其在亚太地区的国家利益,对亚太国家进行封锁战略。而日本则认为美国的要求并未对日本国家利益与国家安全产生太多直接影响。这也就是两国在防务争端的根源——国家核心利益。从学界现有研究成果看,美日两国在防务领域的纷争可追溯到冷战时期。冷战时期的美日安保体制成为了美国在亚太地区遏制共产主义力量的重要支柱。然而,随着日本经济的飞速发展,日本逐渐在经济领域成为了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两国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必然会引发在政治、军事与安全等领域的连锁反应。其实,美日两国在安保体制语境下各怀心事:日本希望在与美国亚太区域利益保持一致的情况下,提升日本在同盟关系中的地位,借此机会突破在安保体制上的限制,向“正常国家”迈进一步;而按照美国的意愿,美日同盟的目标应该是让日本在军事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又必须受到美国的制约,使日本为其全球战略服务。因此,美日两国在安全问题上出现纷争也在所难免。本文旨在从中国学者角度看待美国对日安保政策,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对课题的源起、目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难度和研究创新进行阐释。正文由四章组成,以时间为节点,以美日两国安保体制的调整与变革为架构,侧重把美国对日安保政策放在美国亚太战略利益、整体战略调整以及随之而来的亚洲政策变化中,以揭示美日安保体制重构与美日同盟关系“再定义”的深层原因与深刻影响,即在冷战思维下,美日安保体制与同盟关系的不断调整与定义是美日两国为适应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同盟体制现状,两国在同盟体制内部进行了适应性的调整,通过调整、缔结新的条约或合作指针,实现美日两国的利益分配与同盟关系的“再平衡”。具体如下:第一章,主要对冷战初期美国的国家战略以及对日驻军问题进行述评。美国国家战略是美国战后外交政策的基础,该战略贯穿于美国战后历届政府的外交战略之中。美国的亚太战略服务于国家安全战略,而美国对日政策又是美国亚太战略的集中体现。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深受国际战略环境的影响,其目标是在亚太地区建立霸权,将日本塑造成美国在该地区反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前沿阵地。为此,美国制定了以全面巩固和发展与日本的政治、军事关系,强化美日安全保障体制为核心的对日政策。第二章,主要论述了60年代美国对日安保政策的演变。这一时期美日两国进入了调整期和适应期,美日两国关系也从冰点转向蜜月期。1960年美日两国对安保条约的首次“再定义”使美日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代”。当时的美国仍然视日本为遏制社会主义阵营的“防波堤”,并且试图进一步控制与管理日本。然而,进入60年代末,美日两国的贸易摩擦进入逐步激化时期。虽然此时美日两国的摩擦体现在了经济领域,然而这种贸易上的不平衡实际上是美日两国在各个领域中出现的经济摩擦的起点与中心,也成为了美日双方日后在争夺政治与军事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章,主要论证了70年代美国对日安保政策的期待与不安。自《新美日安保条约》生效后,日本开始更加积极地谋求改变“美主日从”的关系状态。在这一时期,两国在经济领域的摩擦也开始向军事与安全领域蔓延,即使两国都力图朝着符合双方国家利益的方向改善两国关系,但两国间的竞争关系成为了双方在经济、军事与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争论与摩擦的关键的基础。第四章,主要探讨了80年代美日两国在军事与安全领域的合作与摩擦。80年代,美国的“世界霸权”与日本的“国际国家化”成为了两国在美日同盟框架下的共同目标,美日同盟关系的地位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提升。从这一角度讲,由美日“安保关系”向“同盟关系”的进化,赋予了美日同盟体制以新的地位与作用。“中曾根康弘—里根时代”的到来、美日“同盟关系”的明确表述,表明了日本在同盟事务中主动性的加强与维系同盟利益的倾向。美日同盟关系与日本实现大国化目标之间的联系逐渐得以建立,这也使美日共同体的思想得到了明显的加强。结语部分,通过对冷战时期美日安保体制进行述评,揭示两国政策转变的深层原因,同时对美日两国军事与安全政策的特点进行论述,对两国同盟关系的未来走向进行评估。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与同盟体制内部的现状,美日两国就同盟体制与两国同盟关系以各种方式不断地进行着适应性的调整与重新定义,实现美日两国同盟关系与利益分配的“再平衡”。通过对美国对日政策,尤其是美国对日本的安保政策的发展与演变的研究,准确认识并勾勒出冷战时期美日两国军事与安全政策演变的历史轨迹,力求把握两国关系演变的一般规律,从现实层面揭示美国对日军事与安全政策与美日关系之于亚太地区安全的时代意义。

慈春洋[8](2019)在《后冷战时期韩国强化韩美同盟的动因研究 ——基于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文中研究说明韩美同盟于1953年签订《韩美共同防御条约》以来,截至到现在己经存在了半个多世纪。从美国的东亚军事同盟体系视角看,韩美同盟是这一体系的重要一环。当然,韩国与美国建立以及强化双方的军事同盟,不是不求报酬,而是从同盟关系当中获得了军事安全保护,经济援助。韩美同盟虽然在建立发展过程当中不是一帆风顺,但是基于国际环境、自身国家利益的考量,特别是冷战后,韩美双方的共同利益逐渐增多,韩美同盟走向不断强化。同盟关系呈现出新的特征,第一,韩美同盟拓展安全合作机制,开展双边或多边的军事演习,双方开展特定议题层面的安全会议;第二,韩美同盟加强各领域合作,丰富同盟内涵,具体包括朝鲜半岛问题合作,经贸合作,网络空间、太空领域的合作;第三,韩美同盟模式再定义,同盟关系向全面战略同盟、自主合作同盟、多边同盟方向发展转变。本文依据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从韩国角度出发分析韩美同盟后冷战时期的强化发展的动因。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是一种跨层次分析理论,致力于解释单元行为体的国内政治要素和行为体所处的体系环境之间的如何互动的,将体系层次因素作为自变量,将单元层次因素作为干预变量,分析国家的内部结构如何对外在威胁和机遇进行过滤,国家领导人如何评估威胁、制定战略、动员社会资源以及支持这些战略,从而建立一种解释国家行为的外交政策理论。究其韩美同盟强化的动因,首先,体系层次动因,即韩国面临美国全球战略的压力和日益加剧的安全威胁,包括朝鲜威胁和对中国的崛起的错误认知。其次,是韩国国内诸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即国内层次动因。韩国以韩美同盟谋求国家利益,包括经济利益,军事利益,政治利益。另外,韩国政治精英的推动和社会认同的潜在作用也对同盟强化产生了影响。韩美同盟在后冷战时期出现的这种强化趋势对国际和地区形势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就韩美两国而言,会根据自身的利益追求将继续维持全方位的同盟关系。就对中国的影响而言,韩美同盟的强化不仅加剧了周边安全压力,还会为美国重返亚太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对中国的崛起产生了阻碍作用。在此背景下,中国应该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加以应对,一方面与美国继续构建新型大国关系,防止双方战略误判,为我们争取和平崛起时间,另一方面积极为周边各国乃至全世界提供更多的国际公共物品,深化周边各国对中国和平崛起的认知。

宋少军[9](2018)在《冷战时期东南亚安全格局中的美国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战后全球冷战形势的不断发展,东南亚地区在亚太安全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不断凸显,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安全博弈的重要地带。冷战时期美国对东南亚地区安全格局的不断介入以及在该地区投入安全力量的不断消长过程,其实质反映的是美国决策层根据不同历史时期内这一地区出现的挑战性力量及自身实力的变化而采取的相应政策和手段的调整。美国塑造东南亚安全格局的根本战略目的是为了维持冷战时期东南亚地区安全格局的均势,实现本国在这一地区的国家安全利益。冷战时期东南亚安全格局以美苏大国博弈为主要特征,其演变过程始终以大国在东南亚的安全博弈与地区国家试图加强联合以摆脱大国影响的互动关系为主线。本文以冷战时期美国在塑造东南亚地区安全格局过程中的种种安全策略和所采取的具体行动为主要研究视角,主要关注的是冷战时期随着美苏两国在全球力量的对比变化以及东盟国家力量的不断崛起过程中,美国在东南亚地区安全格局力量结构的演变过程中如何实现将其全球影响力有效转化为地区领导力的历史进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美国在冷战中后期随着自身实力相对下降是如何回应社会主义阵营以及东盟国家地区一体化力量对美国在该地区安全格局中的主导权的冲击等问题。冷战时期美国采取了何种具体方式和安全策略塑造东南亚安全格局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美国在塑造东南亚安全格局的战略和政策手段上的变化,其最终着眼点都是以维护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国家安全利益为前提的。冷战时期美国以争夺东南亚安全格局主导权为中心,通过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等多种形式综合使用,较好地控制了东南亚安全格局朝着有利于美国国家安全利益实现的方向发展演变。在冷战中后期,东南亚地区逐渐形成了美中苏三角平衡为主要特征的地区安全格局,三个大国间的战略竞合加上东南亚国家区域一体化力量的参与,共同决定着这一时期地区安全格局的演进方向和最终结局。

储召锋[10](2017)在《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在国际政治的历史长河中,联盟的起源与冲突的出现一样久远。自人类社会产生冲突和战争以来,联盟便成为国家、城邦、帝国或其他政治行为体用以赢得战争、维护安全最常用有效的手段之一。合纵连横和联盟交锋的结局往往事关一个国家的兴衰、地区的稳定甚至国际体系的变迁。联盟战略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借以倍增力量、遏制挑战者、约束盟友、控制伙伴、保持全球优势地位的重要工具。美国从推行联盟战略中获取巨大的利益,遍布全球的联盟体系及其基础上的前沿部署是美国赢得冷战的重要砝码。冷战结束后,美国的联盟体系非但没有如众多战略家预言的那样随着共同威胁的消逝而瓦解,反而经过一番调试转型后重新焕发活力,并继续发挥着护持美国全球霸权的战略推手作用。本文借助历史分析法和逻辑归纳法尝试对冷战后的美国联盟战略进行系统性研究。首先回顾梳理美国联盟战略形成和发展的历程。联盟战略一经形成就服务于美国大战略,自然也遵循美国大战略的演进逻辑。从策略性地运用联盟外交到坚定不移地推行联盟战略,反映了美国大战略从孤立主义向全球扩张的本质蜕变。其次,分析冷战后美国联盟体系的结构与功能。不同于历史上欧洲对抗性联盟的短命之躯,美国联盟体系拥有更加稳固的结构和更为多样的功能,因而能够成为具有较强适应力和生命力的战略形态。第三章透视塑造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的动力因素。它既包含美国历史文化积淀所成的战略文化传统、战略缔造与实施的惯性等内生动力,也包含国际体系变迁、伙伴盟友关系演化等外在牵引。第四章考察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的管理及效能。笔者将美国联盟管理归纳为利益协调式、制度规则式和霸权主导式三种模式。在维持和管控联盟内外行为的过程中,美国通常是综合应用这三种管理模式。第五章研判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面临的挑战,继而展望其发展前景。冷战后美国联盟的安全困境问题将愈益突出,美国与盟友的矛盾分歧或将成为常态。联盟是美国拥有的一项战略资产。然而,随着其转型后规模与职能的过度延伸,未来也可能变为拖累美国的战略负担。最后,分析美国联盟战略中的中国因素。中国崛起是触发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调整尤其是亚太联盟战略强化的重要外在推力。在美国不断强化亚太联盟针对中国的遏制功能的情势下,我们既要保持战略耐心和定力,也应在外交、政治、军事等方面多措并举,主动加强战略谋划与应对。

二、战时中国大国地位与美国全球战略利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战时中国大国地位与美国全球战略利益(论文提纲范文)

(1)战后美日经济外交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三、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四、研究意义
    五、研究内容与章节设置
第一章 战后美日经济外交比较研究的理论工具与研究路径
    第一节 主要理论工具:新现实主义与权力转移理论
    第二节 研究路径:战后美日经济外交的发展阶段的总结及比较
第二章 “权力”与“权利”之辩:美日经济外交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经济外交实践:战后初期美日两国的经济外交
    第二节 案例分析:战后初期美日经济外交路径选择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比较研究:美日经济外交的路径选择
第三章 “安全化”:冷战背景下美日经济外交的演化
    第一节 经济外交实践:冷战中美日经济外交的“安全化”进程
    第二节 案例分析:美日经济外交“安全化”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比较研究:美日经济外交对“安全化”的认知与回应
第四章 机遇、挑战与回应:全球化背景下的亚太区域整合与美日经济外交
    第一节 经济外交实践:全球化背景下的亚太区域经贸整合与美日经济外交
    第二节 案例分析:美日经济外交的“重新校准”
    第三节 比较研究:亚太区域经贸整合中的机遇、挑战与美日经济外交的回应
结论
    研究发现
    研究启示
参考文献
致谢
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2)韩美同盟历史回溯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同盟理论探析
    1.1 同盟的定义
    1.2 同盟形成理论
    1.3 同盟的矛盾与困境
第二章 韩美同盟的形成与发展
    2.1 韩美同盟的形成
    2.2 韩美同盟的发展过程
    2.3 21 世纪的韩美同盟关系
第三章 影响韩美同盟关系的因素分析
    3.1 中国的崛起
    3.2 朝鲜核威胁
    3.3 美国外交战略与政策的变化
    3.4 韩国国防与外交政策的调整
第四章 韩美同盟面临的挑战与困境
    4.1 韩美同盟与中韩合作关系之间的矛盾
    4.2 韩美同盟关系中战时作战指挥权交接问题
第五章 韩美同盟的发展方向
    5.1 韩美同盟定位的调整与发展自主国防
    5.2 促进韩美同盟与中韩关系的均衡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3)美国海军的崛起:思想、战略与行动(1882-194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选题的意义
    2.国内外研究状况
        2.1 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
        2.2 国外学者的研究状况
    3.研究思路与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4.论文结构与创新之处
        4.1 论文结构
        4.2 创新之处
第1章 海军思想:从华盛顿到马汉
    1.1 18世纪晚期-19世纪中期的美国海军思想
        1.1.1 乔治·华盛顿与汉密尔顿的大陆海军
        1.1.2 约翰·亚当斯与本杰明·斯托德特的国防海军
        1.1.3 杰斐逊的炮艇海军
        1.1.4 19世纪前期的“海军第一”思想与新技术海军
        1.1.5 19世纪中期的商业扩张海军
    1.2 马汉的海权论思想
        1.2.1 海权论的提出
        1.2.2 海权论的核心内容
        1.2.3 马汉海权思想的影响
    1.3 后马汉时代的美国海权思想
第2章 海军战略:从西奥多·罗斯福到富兰克林·罗斯福
    2.1 西奥多·罗斯福前后的海军战略(1865-1913)
        2.1.1 南北战争结束后的贸易劫掠海军战略
        2.1.2 西奥多·罗斯福的“第二强大海军”战略
    2.2 伍德罗·威尔逊时期的海军战略(1913-1921)
        2.2.1 “海洋自由”的主张
        2.2.2 “最强大海军”的目标
        2.2.3 一战期间的美国海军战略
    2.3 后威尔逊时期海军战略的延续与调整(1921-1933)
    2.4 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海军战略(1933-1945)
        2.4.1 “工业复兴”海军与中立战略
        2.4.2 “大西洋优先”“欧洲第一”战略
        2.4.3 不宣而战的大西洋战略与防御为主的灵活太平洋战略
第3章 海军建设:从新海军到《两洋海军法案》
    3.1 蒸汽铁甲舰船时代与远洋攻击能力的起步
        3.1.1 旧海军”的遗产
        3.1.2 新海军建设的准备阶段
        3.1.3 “海权”战略与新海军建设
    3.2 西奥多·罗斯福的海军改革计划
        3.2.1 建造全重型火炮战列舰
        3.2.2 新兴海军舰船技术与新式武器的应用
        3.2.3 转向太平洋:“大白舰队”的远航与太平洋防御
        3.2.4 巴拿马运河的地缘优势
    3.3 塔夫脱时期的海军建设
    3.4 威尔逊的海军扩军计划与最强海军目标
        3.4.1 威尔逊的海军扩军计划
        3.4.2 战略转移与“橙色”计划的修订
        3.4.3 海军航空兵与航空母舰建设
    3.5 紧急战备状态与《两洋海军法案》
第4章 海军行动:从美西战争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4.1 美西战争的里程碑意义
        4.1.1 战争的缘起
        4.1.2 马尼拉湾海战
        4.1.3 圣地亚哥海战
        4.1.4 扩张野心的激发
    4.2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海军行动
        4.2.1 潜艇破交战
        4.2.2 全面护航行动
        4.2.3 对德反潜战
        4.2.4 美国海军的胜利:原因及影响
    4.3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全方位海战
        4.3.1 太平洋战场
        4.3.2 大西洋战场
        4.3.3 马汉海权思想在二战中的实践与超越
第5章 海洋、海军与海权:历史与启示
    5.1 海洋的属性:地理、贸易与权势
        5.1.1 地理意义上的海洋
        5.1.2 海洋性生产方式
        5.1.3 国家权势延伸与辐射的通道:地缘政治中的海洋
    5.2 影响海军崛起的因素
        5.2.1 自然条件与经济禀赋
        5.2.2 新兴技术与军事变革
        5.2.3 国家战略与外部环境
    5.3 海权的多层次性与统一性
        5.3.1 马汉海权论的灼见与局限
        5.3.2 海权的结构:多层次性与统一性
    5.4 美国海上霸权兴起的决胜之道:历史与启示
        5.4.1 传统海权的目标与症结
        5.4.2 规律与特例:英、美海权崛起的比较
        5.4.3 美国海权兴起之路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后记

(4)美日同盟及其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现实意义
    二、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一)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历史研究法
        (二) 论文框架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
        (二)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视角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同盟
        二、美日同盟
        三、中国周边安全
    第二节 理论分析工具
        一、同盟理论
        二、同盟困境理论
        三、中国新安全观
第二章 美日同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 美日同盟的形成
        一、美日同盟形成的原因
        二、美日同盟形成的过程
    第二节 美日同盟的发展
        一、美日同盟的发展过程
        二、美日同盟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美日同盟的困境
        一、“抛弃—牵连”困境
        二、战略与利益协调困境
        三、同盟间困境
    第四节 美国全球战略重心“东移”与美日同盟的强化
        一、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
        二、提出“印太”战略
        三、重启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
第三章 美日同盟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之策
    第一节 美日同盟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
        一、中国周边安全压力加大
        二、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复杂化
        三、亚太“二元”格局固化
    第二节 中国的应对策略
        一、构建中国海洋安全战略
        二、推进区域多边安全合作
        三、构建以中国新安全观为核心的亚太新秩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结构与框架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出台的背景
    一、亚太国际体系的深刻变革
        (一)国际体系全球转型
        (二)亚太地区地位上升
        (三)美国的相对性衰落
        (四)中国的结构性崛起
    二、美国亚太战略的历史沿革
        (一)克林顿政府的亚太战略
        (二)小布什政府的亚太战略
    三、“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酝酿
        (一)从“重返亚太”到“转向亚太”
        (二)从“转向亚太”到“亚太再平衡”
第二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与实力依托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
        (一)巩固主导地位
        (二)拓展经济利益
        (三)扩展价值观念
    二、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硬实力依托
        (一)综合国力
        (二)同盟体系
    三、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软实力依托
        (一)霸权威望的作用
        (二)亚太身份的强化
第三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重点
    一、军事战略重心的转向
        (一)强化军事存在
        (二)提高作战能力
        (三)集中战略资源
    二、辐辏安全体系的巩固
        (一)修复信任关系
        (二)升级同盟体系
        (三)塑造伙伴网络
    三、多边合作关系的推进
        (一)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二)创新盟国多边军事合作机制
        (三)深化与东盟的多边领域合作
        (四)扩展亚太地区的价值观同盟
第四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基本评价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质
        (一)“离岸平衡”传统的延续
        (二)“选择性干预”的战略强化
    二、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成效
        (一)获取部分战略红利
        (二)增加地区不稳定性
        (三)升高战略实施成本
    三、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反响
        (一)美国国内的战略定性
        (二)亚太国家的战略反应
        (三)其他国家的战略认知
第五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遗产及启示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遗产
        (一)美国对华战略认知更趋消极
        (二)“亚太再平衡”向“印太”的转变
        (三)“印太”战略更加趋于“冷战化”
    二、“亚太再平衡”对中国因应“印太”战略的启示
        (一)明确美国对华战略定位与战略限度
        (二)坚持底线思维以实力应对中美竞争
        (三)加强经略周边以对冲美国战略压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6)特朗普-文在寅时期美韩同盟的调整及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四、研究的重点与难点
    五、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1章 理论基础与历史背景
    1.1 同盟的管理
    1.2 美韩同盟的演变历程
第2章 特朗普-文在寅时期美韩同盟调整的影响因素
    2.1 国际格局变化与地区局势发展
    2.2 美韩政府更替与政策主张调整
    2.3 领导人个性影响与执政风格偏好
第3章 特朗普-文在寅时期美韩同盟运行方式的调整
    3.1 美国对美韩同盟管理策略的变化
    3.2 韩国对美韩同盟结构调整的诉求
    3.3 美韩两国对同盟运行达成的共识
第4章 特朗普-文在寅时期美韩同盟内容的调整
    4.1 美韩同盟对经济领域的调整
    4.2 美韩同盟对安全领域的调整
    4.3 美韩同盟对全球合作的调整
第5章 美韩同盟未来的走向及影响
    5.1 美韩同盟的未来发展趋势
    5.2 对朝鲜半岛局势的影响
    5.3 对地区安全局势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美国对日本的安保政策研究(1961-198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问题的提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问题
    二、 研究意义和方法
        (一) 研究意义
        (二) 研究方法
    三、 研究综述
        (一) 文献综述
        (二) 国外相关研究
        (三) 国内相关研究
        (四)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
        (五) 研究空间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冷战初期美国的国家战略与对日驻军问题
    第一节 美国亚太战略初步设想与美国对日政策的转变
        一、 美国遏制战略的提出与亚太战略的初步设想
        二、 朝鲜战争:美国对日政策转变的助推器
        三、 驻日美军的存在与美国对日媾和设想的提出
    第二节 美日安保体制的确立
        一、 美日同盟的构筑与驻日美军的合法化
        二、 对驻日美军权利的界定
        三、 50年代的驻日美军与基地建设
        四、 驻日美军的活动与日本对其的反应
    第三节 美国对驻日美军的调整与日本军事力量的初步建立
        一、 “新面貌”战略与驻日美军政策的调整
        二、 日本军事力量的初步建立
    小结
第二章 从“冰点”转向“蜜月”:60年代美国对日本的安保政策
    第一节 美日关系“新时代”:60年代初期美日关系的开启
        一、 条约的修订与美日关系的转变
        二、 《美日安保条约》的修订与两国“新时代”的开启
    第二节 肯尼迪政府的“冷战战略”与驻日美军的军力调整
        一、 肯尼迪政府的“冷战战略”
        二、 肯尼迪政府对美日防务关系的评估
        三、 美国政府对驻日美军军力的调整
        四、 关于冲绳主权归属问题与返还问题的转圜
        五、 关于驻日美军基地储备核武器的处置问题
    第三节 “东亚错位”:约翰逊时期的美国与日本
        一、 越南战争及其对美日安保体制的影响
        二、 美国对日本的国防承诺与要求
        三、 关于冲绳问题的协商与小笠原群岛的归还
        四、 美日两国对《新美日安保条约》存续问题的探讨
    小结
第三章 期待与不安:70年代美国对日本的安保政策
    第一节 缓和时代的到来:70年代的美国与东亚
        一、 亚太战略收缩:“尼克松主义”与美国亚太战略调整
        二、 分水岭:70年代的美日两国关系
        三、 “心照不宣的同盟关系”:中美关系解冻
    第二节 责任分担与军力部署:尼克松时期的美国对日安保政策
        一、 美国与日本关于防务责任分担问题的争论
        二、 美国与日本关于防务分担问题的认知变化
        三、 美国与日本关于冲绳返还问题的交涉
        (一) 尼克松与佐藤的会谈
        (二) 美日两国关于冲绳返还过程中冲绳主权问题的交涉
        (三) 美日两国关于冲绳返还过程中核密约问题的协商
        (四) 美日两国关于冲绳返还过程中财政问题的商讨
    第三节 从“太平洋主义”到现实主义的回归
        一、 继承与发展:“太平洋主义”的提出
        二、 现实主义的回归:卡特政府对日政策的平稳过渡
        三、 美日防务关系新阶段:《美日防卫合作指针》的出台
        四、 美国与日本关于防务责任与费用分担的再交涉
        五、 卡特政府的核不扩散政策与日本的反应
    小结
第四章 合作与摩擦:80年代美国对日本的安保政策
    第一节 联盟战略的提出:80年代的美国与日本
        一、 80年代亚太局势对美日两国的影响
        二、 “拥抱日本”:“里根—中曾根康弘”时代的开启
    第二节 合作与摩擦:80年代美日两国军事与安全关系
        一、 80年代美日两国的防务合作
        二、 80年代美日两国的防务摩擦
    第三节 经贸摩擦与联盟转型:美日经贸摩擦对军事防务的影响
        一、 80年代美日两国经济关系的总体表征
        二、 美日经贸摩擦对两国军事防务政策与关系的影响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后冷战时期韩国强化韩美同盟的动因研究 ——基于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同盟理论和分析框架构建
    2.1 同盟的概念界定及理论演变
        2.1.1 同盟概念的界定
        2.1.2 同盟理论的演变
    2.2 多分析变量的引入
        2.2.1 多分析变量引入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2.2.2 多分析变量引入及各变量间的关系
    2.3 韩国强化韩美同盟动因的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框架
        2.3.1 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的基本主张及文献研究
        2.3.2 韩国强化韩美同盟动因的新古典现实主义跨层次分析
第三章 韩美同盟的历史演变过程
    3.1 冷战结束前韩美同盟的建立及完善
        3.1.1 韩美同盟的产生背景
        3.1.2 韩美同盟的正式建立
        3.1.3 韩美同盟的发展
    3.2 冷战结束后韩美同盟的调整与强化(1990年-至今)
        3.2.1 韩美同盟调整阶段(1990年-2007年)
        3.2.2 韩美同盟强化阶段(2008年-2012年)
        3.2.3 韩美同盟再强化阶段(2012年-至今)
第四章 后冷战时期韩美同盟强化的特征
    4.1 拓展安全合作机制,加强军事合作
        4.1.1 与美军开展联合军事演习
        4.1.2 获取军事援助和武器装备
        4.1.3 拓展安全合作机制
    4.2 各领域加强双边合作,丰富同盟内涵
        4.2.1 朝鲜半岛问题合作
        4.2.2 经贸合作
        4.2.3 网络空间、太空领域合作
    4.3 超越军事同盟,同盟模式再定义
        4.3.1 向全面战略同盟发展
        4.3.2 向自主合作型同盟发展
        4.3.3 向多边同盟方向发展
第五章 后冷战时期韩国强化韩美同盟的动因分析
    5.1 体系层次:韩国面临日益加剧的体系压力和安全威胁
        5.1.1 美国的战略制衡
        5.1.2 朝鲜核导的威胁
        5.1.3 中国威胁的渲染
    5.2 国家层次:韩国以韩美同盟谋求国家利益
        5.2.1 经济利益
        5.2.2 军事利益
        5.2.3 政治利益
    5.3 社会层次:韩国政治精英的推动和社会认同的潜在作用
        5.3.1 政治精英推动韩美同盟强化
        5.3.2 社会认同影响韩美同盟强化
第六章 后冷战时期韩美同盟强化的影响
    6.1 韩美同盟强化对韩美自身的影响
        6.1.1 韩美同盟强化对韩国的影响
        6.1.2 韩美同盟强化对美国的影响
    6.2 韩美同盟强化对中国安全的影响
        6.2.1 中国周边安全形势严峻
        6.2.2 中国区域经济合作压力加剧
        6.2.3 中国外交政策选择余地受限
    6.3 韩美同盟强化对东北亚地区安全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冷战时期东南亚安全格局中的美国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 研究缘起
        (二) 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一) 安全格局
        (二) 安全复合体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 国内外研究综述
        (二) 研究现状评析
    四、论文研究方法、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创新点
        (三) 研究重点和难点
第一章 美国因素与战后东南亚冷战安全格局的形成
    第一节 美国对战后东南亚地区安全形势的基本判断
        一、东南亚有可能被共产主义势力全面渗透控制
        二、东南亚有发生“多米诺”式崩溃的潜在风险
    第二节 美国对战后东南亚地区战略价值的重新认识
        一、美国在东南亚国家利益的历史演变
        二、东南亚在美国全球冷战格局中的战略价值
    第三节 美国“冷战共识”与东南亚安全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与战后美国东南亚“冷战共识”的萌芽
        二、朝鲜战争爆发与战后美国东南亚“冷战共识”的进一步发展
        三、美国对越南的直接干涉与东南亚冷战安全格局的初步确立
    小结
第二章 美国与第一次印支战争时期的东南亚安全格局(1945-1954)
    第一节 美国与中苏同盟的对抗:第一次印支战争中的大国博弈
        一、第一次印支战争前后的大国关系
        二、第一次印支战争中美国与中苏同盟的对抗
        三、日内瓦会议上的美国与中苏的博弈
    第二节 第一次印支战争时期美国塑造东南亚安全格局的主要策略
        一、美国对战后世界安全形势的基本判断
        二、冷战初期遏制战略在东南亚的实施和发展
    第三节 美国塑造东南亚安全格局的主要手段之一:建立联盟
        一、联盟战略在美国冷战战略中的确立
        二、美国联盟战略在东南亚的运用
    小结
第三章 美国与第二次印支战争时期的东南亚安全格局(1954-1975)
    第一节 美中苏三角均势:第二次印支战争时期的大国博弈
        一、第二次印支战争前后的大国关系
        二、第二次印支战争期间的大国博弈
    第二节 第二次印支战争时期美国塑造东南亚安全格局的主要策略
        一、第二次印支战争期间美国面临的“越南战争”困局
        二、“缓和与大国均势战略”与尼克松主义的提出
        三、尼克松主义与美国在东南亚的全面战略收缩
    第三节 美国塑造东南亚安全格局的主要手段之二:军事介入
        一、第二次印支战争期间美国军事介入政策的出台
        二、第二次印支战在期间美国军事介入的过程
        三、第二次印支战期间美国军事介入的成效
    小结
第四章 美国与第三次印支战争时期的东南亚安全格局(1975-1991)
    第一节 美中“准同盟”的考验:第三次印支战争时期的大国博弈
        一、第三次印支战争前后的大国关系
        二、第三次印支战争期间的大国博弈
    第二节 第三次印支战争时期美国塑造东南亚安全格局的主要策略
        一、里根“以实力求和平”战略的提出
        二、美国在东南亚安全力量的重新布局
        三、美国“撤离东南亚”与东南亚冷战安全格局的终结
    第三节 美国塑造东南亚安全格局的主要手段之三:开展援助
        一、美国对“自由世界国家”的经济和军事援助政策的确立
        二、美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对外援助政策的实施及其成效
    小结
第五章 构建安全复合体:东南亚国家对美国塑造东南亚安全格局的回应
    第一节 美苏介入形成的安全困境与安全区域主义的产生
        一、东南亚国家间的矛盾冲突
        二、美国等区域外大国的介入
        三、东南亚安全区域主义的产生
    第二节 美国干预与东南亚安全复合体的内部整合
        一、增强“国家抗御力”
        二、提高“地区抗御力”
    第三节 美国淡出与东南亚安全复合体的发展演进
        一、早期建制:通过《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
        二、完善应用:政治解决柬埔寨问题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完成的科研成果
后记

(10)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美国联盟战略的形成和发展
    1.1 冷战前美国联盟外交的初步实践
        1.1.1 美国联盟外交的肇始
        1.1.2 美国联盟外交的初步实践
    1.2 冷战期间美国联盟战略的形成与实施
        1.2.1 全面构筑冷战遏制联盟时期
        1.2.2 尼克松政府联盟战略收缩时期
        1.2.3 里根政府重新强化联盟战略时期
    1.3 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的调整与强化
        1.3.1 冷战后初期美国联盟战略的扩展与再定义
        1.3.2 反恐时代美国联盟战略的“变”与“不变”
        1.3.3“亚太再平衡”与美国联盟战略的强化
第二章 冷战后美国联盟体系的结构与功能
    2.1 美国联盟体系的结构
        2.1.1 体系性联盟
        2.1.2 地区性联盟
        2.1.3 功能性联盟
    2.2 美国联盟结构的特征
        2.2.1 主导性与辅助性
        2.2.2 整体性与独立性
        2.2.3 相互制约与相互限定
    2.3 美国联盟体系的功能
        2.3.1 维持全球领导地位
        2.3.2 遏制敌手与抑制威胁
        2.3.3 约束盟友与控制伙伴
        2.3.4 安全及其他外溢功能
第三章 塑造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的动力因素
    3.1 塑造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的内生动力
        3.1.1 战略文化传统——观念层面
        3.1.2 战略缔造与实施惯性——制度层面
        3.1.3 精英战争准备——决策层面
    3.2 影响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的外在牵引
        3.2.1 国际体系转换
        3.2.2 地缘政治变迁
        3.2.3 盟友伙伴关系
第四章 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的管理及效能
    4.1 美国联盟战略管理的模式
        4.1.1 利益协调型
        4.1.2 制度规则型
        4.1.3 霸权主导型
    4.2 美国联盟管理的效能及评估
        4.2.1 联盟管理的效能
        4.2.2 联盟管理的限度
        4.2.3 联盟管理的价值评估
第五章 美国联盟战略面临的挑战与发展趋势
    5.1 美国联盟战略面临的挑战
        5.1.1 联盟议价:徘徊于争夺和妥协之间
        5.1.2 联盟安全困境:联盟的选择性及其后果
        5.1.3 复合安全困境:敌对关系与联盟关系的内外交织
        5.1.4 超越联盟对抗:冷战后国际安全合作的新路径
    5.2 美国联盟战略的发展趋势
        5.2.1 联盟纷争常态化,但仍具相当生命力
        5.2.2 联盟调整持久化,但适应力更趋强韧
        5.2.3 联盟样式多元化,但更趋灵活务实
        5.2.4 联盟困境显性化,但管理日益成熟
第六章 美国联盟战略中的中国因素
    6.1 美国联盟战略中的中国因素
        6.1.1 中国因素在美国联盟战略中的地位
        6.1.2 美国联盟体系与中国伙伴网络的交叠互动
    6.2 中国崛起与美国亚太联盟战略的强化
        6.2.1 中国崛起的地区意义及美国的战略应对
        6.2.2 美国亚太联盟体系“网络化”发展趋势
        6.2.3“美国优先”与特朗普政府亚太联盟政策展望
    6.3 关于中国应对策略的几点思考
        6.3.1 以分化促安全,利用楔子战略瓦解对手联盟
        6.3.2 以创新促安全,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
        6.3.3 以发展促安全,利用“经济再平衡”稀释美国“军事再平衡”
        6.3.4 以制度促安全,加快亚太地区安全合作机制建设
        6.3.5 以实力促安全,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战时中国大国地位与美国全球战略利益(论文参考文献)

  • [1]战后美日经济外交比较研究[D]. 王家曦. 外交学院, 2021(11)
  • [2]韩美同盟历史回溯与展望[D]. 陈璐璐.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1(12)
  • [3]美国海军的崛起:思想、战略与行动(1882-1945)[D]. 徐立特. 吉林大学, 2020(03)
  • [4]美日同盟及其对中国周边安全的影响研究[D]. 许政. 苏州大学, 2020(03)
  • [5]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研究[D]. 于红丽. 吉林大学, 2020(08)
  • [6]特朗普-文在寅时期美韩同盟的调整及影响[D]. 张卜丹. 吉林大学, 2020(08)
  • [7]美国对日本的安保政策研究(1961-1989)[D]. 尹玲.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7)
  • [8]后冷战时期韩国强化韩美同盟的动因研究 ——基于新古典现实主义理论[D]. 慈春洋. 延边大学, 2019(01)
  • [9]冷战时期东南亚安全格局中的美国因素研究[D]. 宋少军. 云南大学, 2018(04)
  • [10]冷战后美国联盟战略研究[D]. 储召锋.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中国战时大国地位与美国全球战略利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