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肿瘤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一、化瘀通络法治疗肿瘤患者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论文文献综述)

曾玉霞[1](2021)在《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中医药的临床治疗在保护人民生命健康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方剂是中医药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对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进行研究和总结,是传承中医药防治疾病方法的重要内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临床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而目前对该病处方用药及作用机制研究的相关文献较少。因此,本研究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用药规律,并利用网络药理学技术,推测药物-疾病作用靶点及相关通路。方法采用主题词与关键词相结合的检索方式,检索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等4个数据库1990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医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具备完整的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指标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文献。依据研究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诊断标准,筛选得到目标文献。然后将文献中的文章标题、数据来源、方剂名称、中药处方及剂量等录入微软办公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制定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医文献调查表。在研究数据录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前,统一和规范方剂的中药名称及药量。利用平台的统计报表、数据分析功能,对纳入研究的处方进行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统计,再运用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获得高频药物组合和新处方。最后,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等平台,对高频药对主要活性化合物进行筛选及靶点预测,探寻药物成分-靶点-通路作用机制。结果1.总体:共纳入文献357篇,方剂393首,桃红四物汤运用的最多,用药以活血化瘀类、清热类、利水渗湿类、补益类、理气类为主。四气以温为主,五味以苦为主,归经以肝经居多。当归-川芎是高频药对及核心药物组合。2.层次:湿热下注证中,四妙散与四妙勇安汤运用最多,高频药物为川牛膝、当归、黄柏,药性以寒、苦为主,归肝、心、脾胃经居多,聚类分析演化出新的药物组合7条。血瘀湿阻证最常用药物为当归、川芎、红花等,性味偏于温、甘,药物归经以肝为主,获得药物新组合7条。脾肾阳虚证中,除黄芪、当归、川芎外,附子、肉桂、山茱萸、淫羊藿、茯苓、白术出现频次较多,多属温性、味甘,主要归肝脾两经,演化出药物新组合4条。外用药物中,以当归、川芎、红花等活血化瘀类药物为主,芒硝、冰片运用较多,药性温、寒,味苦、辛,归肝、心、脾经,获得新方12个。3.高频药对的作用机制分析:当归-川芎有效活性化合物作用靶点64个,疾病靶点1653个,药物与疾病相关靶点34个。GO与KEGG通路富集分析涉及30种生物功能,76条通路。推测当归-川芎可能通过影响基因转录、细胞凋亡过程、氧化应激反应、激素水平等对深静脉血栓形成发挥治疗作用。结论中医传承辅助系统与数据挖掘技术相结合,可以对疾病的处方用药进行规律总结和分析,预测药物与疾病作用的共同靶点及通路,为临床治疗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潘晶莹[2](2021)在《全蝎膏外用治疗臁疮病(湿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全蝎膏外用治疗臁疮病(湿热型)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全蝎膏的特点及药理作用。为难治性疾病-臁疮病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做出积极的探索。方法:将2019年07月到2020年10月在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创面修复与周围血管科(以下简称我科)诊断为臁疮病,中医辨证属湿热型的90例患者,详细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情况。90例患者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中药组、西药组,各组30例。3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予以治疗(消毒、清创、包扎、抗感染、活血化瘀、改善循环);中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全蝎膏外用包扎;西药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治疗;治疗疗程4周。嘱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注意休息、清淡饮食、戒烟戒酒,尽量保持情绪舒畅及避免剧烈运动。观察3组患者总有效率、治愈率、肉芽组织出现时间、疼痛程度、愈合时间、复发率、创面大小等情况。采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臁疮病的诊疗效果。结果:(1)综合疗效(总有效率)比较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中药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西药组的总有效率为96.66%。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西药组疗效差异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愈率比较对照组的治愈率为53.33%,中药组的治愈率为60%,西药组的治愈率为66.66%。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肉芽组织出现时间比较对照组的肉芽组织出现时间为(6.87±0.71)d,中药组的肉芽组织出现时间为(4.29±0.77)d,西药组的肉芽组织出现时间为(5.64±1.15)d。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药组优于西药组优于对照组。(4)疼痛程度比较治疗前统计学分析,三组VAS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都显着低于治疗前,对比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后,三组VAS评分对比有显着性差异,统计学分析,中药组、西药组没有明显差异,但和对照组VAS评分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5)愈合时间比较对照组的愈合时间为(21.44±2.34)d,中药组的愈合时间为(15.57±1.07)d,西药组的愈合时间为(15.14±1.44)d。经统计学分析,三组愈合时间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1),其中,西药组优于中药组优于对照组。(6)复发率比较患者随访6个月。对照组7例溃疡复发,复发率为43.75%;中药组3例溃疡复发,复发率为16.66%;西药组1例溃疡复发,复发率为5%。经统计学分析,三组复发率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差异,其中,西药组复发率和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7)伤口面积比较治疗前,统计学分析,三组伤口面积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伤口面积都显着小于治疗前,对比具有显着差异(P<0.01);治疗后,三组伤口面积对比有显着性差异,其中中药组、西药组比较没有明显差异,但和对照组伤口面积比较,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8)创面渗出评分比较治疗前,三组患者的渗出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后的渗出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中药组、西药组患者的渗出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全蝎膏、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治疗臁疮病湿热型,可以有效提高总有效率、愈合率,减少疼痛程度、缩短愈合时间、降低复发率、缩小伤口面积,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其中全蝎膏在去腐生肌止痛方面疗效较好,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在创面修复方面较好。

李松杰[3](2020)在《基于“互联网+”平台评价四虫片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慢性期的疗效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初步构建“互联网+”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慢性期管理平台,探讨四虫片在DVT慢性期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山东中医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就诊的DVT慢性期患者共计84例,随机分为四虫片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构建并应用“互联网+”管理平台统一管理,观察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症状量化积分、凝血功能指标、静脉再通指标、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安全性指标等信息,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结果:1.四虫片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有效率为90.48%,高于对照组88.10%;治疗后3个月两组患者有效率均为100%,其中四虫片组显愈率达47.62%,明显高于对照组21.43%(P<0.01)。2.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症状量化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治疗后3个月的症状量化积分较治疗后1个月降低,且四虫片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症状量化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3.经过治疗,两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均逐渐降低,且在治疗后3个月,四虫片组患者的纤维蛋白原较对照组低(P<0.01)。4.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较治疗前静脉再通评分降低、静脉再通率升高(P<0.01);治疗后3个月较治疗后1个月静脉再通评分降低、静脉再通率升高(P<0.01);治疗后3个月四虫片组患者静脉再通评分较对照组低,而静脉再通率较对照组高(P<0.05)。5.两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3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治疗后1个月;且治疗后1个月、3个月时,四虫片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6.所有入组患者均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及过敏反应。结论:四虫片可通过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纤维蛋白原、促进静脉再通,提高DVT慢性期患者临床疗效,并可显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陈国栋[4](2020)在《从“去菀陈莝”论治湿热下注型下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基于“去菀陈莝”理论,应用茵陈四妙汤治疗湿热下注型下肢淋巴水肿,通过观察治疗前后症状和体征变化情况,探讨茵陈四妙汤治疗湿热下注型下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周围血管病科就诊的60例下肢淋巴水肿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手法淋巴引流的基础上,观察组给予茵陈四妙汤治疗,对照组给予地奥司明片治疗,治疗周期14天,并且定期对双下肢肢围、中医证候积分、安全性指标进行观察。结果:(1)与治疗前比较,两组均能减少中医证候积分和肢体周径差、降低淋巴水肿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在降低中医证候积分、减少肢体周径差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观察组的治愈率(16.67%)和显愈率(86.67%)分别优于对照组的3.33%和43.33%,显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去菀陈莝”理论,运用茵陈四妙汤能在减少肢体周径差、降低淋巴水肿指数、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方面有效治疗湿热下注型下肢淋巴水肿,效果优于对照组,且安全性较高,为治疗湿热下注型下肢淋巴水肿提供了一种有效的临床方法和研究思路。

牛文晶[5](2020)在《活脉散治疗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记录分析活脉散治疗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的临床效果及优势特点,及观察小剂量利法沙班片治疗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的抗凝疗效,并分析两者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方法:病人来源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全院住院及门诊病人。按照随机数表法将纳入68例研究样本随机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32例。治疗组:服用活脉(由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制剂室统一提供,水蛭、虻虫、地龙、三七、全蝎等)8g,口服,日2次;对照组:服用利伐他班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批准文号H20140132),前三周10mg,一天二次,维持剂量为15mg,一天一次。分别于入组后第4周、6周、8周、12周检查D二聚体、多普勒彩超,比较入组前后及两组间的血栓情况。结果:1.本次临床观察共纳入有效病例66例,其中治疗组34例,脱落0例,对照组32例,脱落2例。2.一般资料(基线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中医症候积分、D-二聚体数据统计学分析没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与对照组存在可比性;3.中医症候积分比较: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P>0.05,统计学分析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可比;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P<0.01统计学分析存在显着差异;6周后与治疗4周比较,P<0.05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周后与治疗6周比较,P<0.01统计学分析存在显着差异;12周后与治疗8周比较,P<0.05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与治疗组对比,治疗4周后,对照组与治疗组比较P<0.01,统计学分析存在显着差异;治疗6周后,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8周后,两组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12周后,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血浆D-二聚体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2周、4周、12周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其中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4周后的血浆D二聚体含量较治疗前增多,P>0.05,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治疗8周后与治疗前比较,P<0.01,存在显着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在治疗6周后的血浆D二聚体较治疗4周后均减少,P<0.05,存在统计学差异。数据显示血浆D二聚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变化,在治疗4周后达到峰值。两组组间比较,P值均大于0.05,统计学分析不存在差异。5.治疗12周后两组治疗前后下肢彩色超声多普勒血管再通治疗12周后治疗组无血栓再通2例,部分再通17例,完全再通15例,对照组无血栓再通3例,部分再通19例,完全再通10例,χ2值为0.535,P>0.05,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活脉散、及小剂量利法沙班片治疗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的临床观察,验证了活脉散切实有效,且在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存在优势,验证了虫类活血祛瘀法治疗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的有效性。验证了小剂量利法沙班片治疗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的可行性。本次临床观察,为临床治疗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规范化治疗提供了参考。

方晓慧[6](2020)在《恶性肿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医证型中医证型及临床特点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恶性肿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of the lower extremity,LDVT)患者的中医证型,并探究不同中医证型与检测指标间的关系,为临床辨证及防治LDVT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病例来源于2017年9月至2019年3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住院出现LDVT的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收集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共61例,将患者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是否转移、血栓部位、KPS评分、症状及体征、炎症指标、血小板计数及凝血指标等录入Excel表格,并将数据导入spss23.0统计学软件,运用描述性分析对其进行频数、频率统计,将症状及体征应用聚类分析成中医证型。进一步分析各中医证型在炎症指标、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指标中有无显着性差异。结果:1.观察病例共61例,其中男性22例(36.07%),女性39例(63.93%);年龄40-92岁,平均年龄68.21±10.94岁;KPS评分位于60分以下患者58例,占比95.08%。2.61例患者中单侧血栓32例(52.46%),其中左侧血栓17例(27.87%),右侧血栓15例(24.59%),双侧血栓29例(47.54%);中央型血栓7例(11.48%),周围型血栓35例(57.38%),混合型血栓19例(31.14%)。3.61例恶性肿瘤合并LDVT患者中肺癌8例(12.31%),胃癌7例(10.77%),乳腺癌、直肠癌、大肠癌、卵巢癌各6例(9.23%),胰腺癌、宫颈癌各5例(7.69%),肝癌4例(6.15%),食管癌、前列腺癌各3例(4.62%),输尿管癌2例(3.07%),骨肉瘤、非霍奇金淋巴瘤、肾癌、子宫内膜癌各1例(1.54%),其中有2例患者为双原发癌,1例患者为三处原发癌。61例患者中有45例发生转移。4.61例恶性肿瘤合并LDVT患者的中医证型中湿热蕴结证23例(37.70%),痰瘀互结证20例(32.79%),脾虚湿困证18例(29.51%)。5.Fbg在脾虚湿困证与湿热蕴结证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其他中医证型组间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D-Di在中医证型组间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WBC、NEUT%、CRP、PLT在中医证型组间比较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恶性肿瘤合并LDVT患者病机虚实夹杂,呈现本虚标实之证,以正气亏虚为本,湿热、痰浊、血瘀、有形之邪阻滞为标。2.湿热蕴结证为恶性肿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最常见的中医证型。3.Fbg与脾虚湿困证存在一定相关性。

彭美瑶[7](2020)在《消栓饮穴位贴敷预防脊柱全麻术后患者下肢DVT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消栓饮穴位贴敷对预防脊柱全麻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为临床上更好地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新思路、新方法。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2月在湖南长沙某三甲医院脊柱外科住院的脊柱全麻手术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37例、对照组38例。术后两组患者均行脊柱外科常规治疗与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予消栓饮穴位贴敷,对照组予糊精粉贴片(安慰剂)穴位贴敷,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血液流变学指标、凝血功能及疼痛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1.观察组术后下肢DVT发生率为2.70%,低于对照组的7.89%,两组组间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2.与干预治疗前对比,两组干预后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全血低切黏度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干预治疗前对比,两组干预后D-二聚体、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与干预前对比,两组干预7天后NRS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脊柱外科常规治疗与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消栓饮药物穴位贴敷预防脊柱全麻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能够延长凝血酶原时间、调节纤维溶解系统、改善血液的高凝状态,从而抑制血栓的形成,降低术后DVT的发生率,具有确切的临床干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黄杰[8](2020)在《桃红四物汤加味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桃红四物汤加味预防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疗效,以进一步优化临床预防DVT形成的治疗方案,探讨桃红四物汤预防下肢DVT的临床使用价值。方法:从2018年01月至2020年01月因股骨粗隆间骨折入住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行内固定手术的老年患者中,通过筛选,选取符合纳入标准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两组患者入院前的处理一致,术后对照组予低分子肝素进行抗凝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桃红四物汤加味口服,其余处理措施无差异。分别在术前及术后1天、术后1周、术后2周观察两组患者的D-二聚体(D-dimer)、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VAS评分、患肢大腿周径变化。研究结束后,对研究所得的数据采用SPSS22.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部位等一般情况比较,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D-dimer:纳入研究的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第1天D二聚体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桃红四物汤加味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在术后第1周、术后第2周D-二聚体值均低于单纯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的对照组(P<0.05)。3.PT和APTT:纳入研究的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第1天PT和APTT时间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桃红四物汤加味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的治疗组在术后第1周、术后第2周PT及APTT值均高于单纯使用低分子肝素钙的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VAS疼痛评分:两组在术前及术后第1天VAS疼痛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2周VAS评分数据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5.小腿周径变化: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及术后第1周两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2周治疗组的小腿周径值要低于对照组(P<0.05)。6.血栓发生率:治疗组出现0例患者,血栓发生率为0%;对照组出现2例患者,血栓发生率为6.67%;两组血栓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安全性监测:两组治疗结束后均未发现重要器官出血、肺栓塞等严重不良反应;仅见3例术口渗血的患者,两组均有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束后得出结论,低分子肝素联合桃红四物汤加味能够有效地改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血液的高凝状态,降低D-dimer的同时延长了PT、APTT时间,在深静脉血栓发生率的对比上,治疗组0%,对照组为6.67%,虽然血栓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同时,其通过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促进血肿吸利,患肢直径变化及VAS评分也逐步改善,在消肿镇痛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以及中药的联合干预,并未增加用药风险,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陶云[9](2020)在《丹参化瘀汤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研究,探讨国家级名老中医周玉朱的经验方丹参化瘀汤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中医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期间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管乳腺外科病房住院的患者,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并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4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丹参化瘀汤治疗)20例和对照组(单纯西药治疗)20例。两组患者病例性别、年龄及病程均无明显差异。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同时还加用丹参化瘀汤。治疗周期为14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肢肿胀情况、疼痛情况、皮肤色泽、温度、超声报告显示再通率值,对这五项指标进行评分得出积分值,并根据积分值判定疗效;观察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计数的改变情况;凝血功能检查中D-二聚体值的变化,对比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异。并运用统计学软件(SPSS22.1)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即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等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后结果:(1)治疗组患者总体有效率95%高于对照组80%(P<0.05),有显着差异。(2)治疗组患者血液中D-二聚体降低值高于对照组(P<0.05),有显着差异。(3)治疗组患者血液中白细胞计数降低值高于对照组(P<0.05),有显着差异。(4)治疗组患者在减少肿胀肢围程度上高于对照组(P<0.05),有显着差异。结论:(1)丹参化瘀汤能改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症状。(2)丹参化瘀汤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值。(3)丹参化瘀汤能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的D-二聚体值。

甘茗昊[10](2019)在《丹红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THA术后下肢DVT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探讨丹红注射液(DHI)联合利伐沙班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全髋置换术(THA)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在预防骨科较大创伤的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治疗方面,既发挥了中医药优势作用,也证实了中西医结合在减少骨科术后危险因素中的作用,为THA术后围手术期用药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2017年05月至2018年11月入住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创伤科55-75岁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经过样本量估算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后进入研究队列均行单侧THA患者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观察组患者在手术后第1d开始口服利伐沙班联合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两周,对照组则口服利伐沙班。观察两组患者凝血指标(APTT、PT、D-Ⅱ聚体)、HGB、大腿周径差值、DVT发生率、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及用药安全情况。所有研究数据均通过SPSS 25.0统计软件分析。测量计量数据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x±s),t检验用于比较有方差齐性或(和)属于正态分布的数据,秩和检验用于比较不属于正态分布或(和)没有方差齐性的资料。卡方检验用于比较计数资料。重复测量数据通过重复测量方差方法进行分析。检验水准α=0.05,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前两组一般基线比较:诸如性别、身高、体重、年龄、手术部位等无统计学差异(P>0.05)。这表明测试数据具有可比性。2、两组术后APTT、PT、D-II聚体浓度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第1、7、14d组内相比有显着性差异(P<0.05)。APTT、PT术后第7、14天均比术前高,D-II聚体浓度比术前低。组间比较:术前两组间和术后第1天两组间APTT、D-II聚体相比,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天两组间和术后第14天两组间相比,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7、14天观察组变化均优于对照组;术前两组间、术后第1天两组间和术后第7天两组间相比,P>0.05,无统计学差异,术后第14天两组间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4天观察组PT水平低于对照组。3、两组患者大腿周径差值组内比较:术后第1、7天与术后第14天组内两两相比,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7、14天大腿周径差值均降低。组间比较:两组术后第1天和第7天无显着差异(P>0.05),术后第14天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天观察组大腿周径差值变化明显优于对照组。4、两组患者组内HGB比较:术后2组病人第1、7、14天和术前相比,P<0.05,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第1、7、14天HGB较术前均降低,说明手术创伤及术后引流等因素导致患者出现血红蛋白下降;但术后第7、14天HGB较术后第1天呈上升趋势,以术后第14天上升趋势明显。两组患者组间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术前及术后第1天HGB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7天和第14天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14天观察组HGB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丹红注射液不仅增加患者术后血红蛋白含量,改善术后患者贫血状态,而且利于术后康复。5、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具有可比性;术后引流量两组间相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联合丹红注射液不仅能活血,而且减少术后出血量,增大安全性。6、观察组1例并发DVT;对照组2例并发DVT;两组DVT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在研究过程中没有发生消化系统出血、胃肠系统异样等不良事件,肝功与肾功抽血检测都未发生显着变化。结论:本次研究结果表明,THA术后患者运用丹红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不仅能明显延长术后APTT、PT,降低血浆D-二聚体,可有效改善术后血液高凝、高黏滞状态,减少DVT发生率。而且与单纯使用利伐沙班相比,联合运用丹红注射液能明显促进血红蛋白(HGB)恢复,减少术后引流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二、化瘀通络法治疗肿瘤患者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化瘀通络法治疗肿瘤患者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下肢DVT研究现状及分析
    2 数据挖掘技术与中医学术传承
第二部分 课题研究
    1 研究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总体挖掘结果分析
    2 层次挖掘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 当归-川芎作用机制的网络药理学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当归-川芎作用机制分析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Wells 评分表
    附录二 中药药名规范表
    综述 中医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全蝎膏外用治疗臁疮病(湿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纳入标准
    1.3 诊断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1.6 试验终止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分组
    2.2 治疗药物与方法
3 观察指标
4 疗效评定标准
5 统计学处理方法
6 治疗结果及疗效分析
    6.1 综合疗效(总有效率)比较
    6.2 治愈率比较
    6.3 肉芽组织出现时间
    6.4 疼痛程度比较
    6.5 愈合时间比较
    6.6 复发率比较
    6.7 伤口面积比较
    6.8 创面渗出评分比较
讨论
    1.中医学对臁疮的认识
        1.1 病名的由来
        1.2 臁疮病的病因病机
        1.3 臁疮病的辨证论治
        1.4 治疗方法
    2.西医学对下肢静脉性溃疡的认识
        2.1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定义和病因
        2.2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临床表现
        2.3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西医治疗
    3.全蝎膏的选择依据
    4.PRF的治疗优势
    5.问题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中医治疗臁疮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互联网+”平台评价四虫片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慢性期的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2.1 DVT诊断标准
        1.2.2 DVT分型标准
        1.2.3 DVT分期标准
    1.3 病例选择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4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2.1 对照组
        2.2.2 四虫片组
    2.3 “互联网+”DVT慢性期管理平台的构建与运行
        2.3.1 平台的构建
        2.3.2 平台的结构及功能
        2.3.3 平台的运行与维护
    2.4 观察周期
    2.5 观察指标及方法
        2.5.1 一般资料
        2.5.2 中医证候疗效
        2.5.3 症状量化积分
        2.5.4 凝血功能
        2.5.5 静脉再通情况
        2.5.6 静脉功能不全生活质量评分
        2.5.7 安全性指标
    2.6 统计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
        3.1.1 性别
        3.1.2 年龄
        3.1.3 病程
        3.1.4 发病肢体
        3.1.5 DVT分型
    3.2 中医证候疗效
    3.3 症状量化积分
    3.4 凝血功能
        3.4.1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3.4.2 凝血酶原时间(PT)
        3.4.3 纤维蛋白原(Fib)
        3.4.4 血小板(PLT)
    3.5 静脉再通情况
        3.5.1 静脉再通评分
        3.5.2 静脉再通率
    3.6 静脉功能不全生活质量评分
    3.7 安全性指标
        3.7.1 血红蛋白(Hb)
        3.7.2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3.7.3 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3.7.4 肌酐(Cre)
讨论
    1 DVT慢性期中医治疗概况
    2 DVT慢性期现代医学治疗概况
    3 四虫片研究概述
        3.1 四虫片的药理研究
        3.2 四虫片的临床应用
    4 “互联网+”医疗模式的发展现状
    5 四虫片治疗DVT慢性期的疗效辨析
        5.1 改善症状,提高疗效
        5.2 促进静脉再通
        5.3 四虫片疗效机制初探
    6 四虫片治疗DVT慢性期的社会效益
        6.1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6.2 凸显中医药优势
    7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脉血栓栓塞症影像学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脉功能不全患者生活质量/症状问卷(VEINES-QOL/Sym)
致谢

(4)从“去菀陈莝”论治湿热下注型下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终止研究标准
        1.6 病例脱落标准
    2 方法
        2.1 治疗方案
        2.2 治疗周期
        2.3 观察指标
        2.4 评价时间
        2.5 疗效评价
        2.6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各项观察指标结果
        3.3 LEL index
        3.4 安全性指标
        3.5 临床有效率
    4 讨论
        4.1 中医学对淋巴水肿的认识
        4.2 西医学对淋巴水肿的认识
        4.3 “去菀陈莝”的内涵及在下肢淋巴水肿中的应用
        4.4 茵陈四妙汤
        4.5 临床观察结果分析
        4.6 此次研究的不足
        4.7 今后的研究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淋巴水肿的研究进展
        1.1 中医对淋巴水肿病名的认识
        1.2 中医对淋巴水肿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对于淋巴水肿的治疗
    2 西医学对淋巴水肿的研究进展
        2.1 发病机制
        2.2 淋巴水肿的分类
        2.3 淋巴水肿的治疗
    参考文献
附录
    1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2 附件一 中医证候积分表
    3 附件二 病例观察表
致谢
论文着作
附件1
科研课题
附件2

(5)活脉散治疗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治疗方法
    3.观察项目及评定标准
    4.疗效评价
    5.质量控制方法
    6.数据处理方法
    7.研究结果
    8.不良事件
讨论
    1.中医对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的认识
    2.西医对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的认识
    3.结果分析讨论
    4.课题研究价值
    5.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6)恶性肿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医证型中医证型及临床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恶性肿瘤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研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校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消栓饮穴位贴敷预防脊柱全麻术后患者下肢DVT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中医学对DVT的认识
        1.2.2 西医学对DVT的认识
        1.2.3 消栓饮预防下肢DVT的研究进展
        1.2.4 穴位贴敷预防下肢DVT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5 操作性定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2.1 研究样本
        2.2.2 样本量计算
    2.3 研究方法
        2.3.1 分组方法
        2.3.2 干预方法与内容
        2.3.3 研究指标与工具
        2.3.4 资料收集方法
        2.3.5 资料分析方法
    2.4 质量控制
        2.4.1 干预前准备阶段
        2.4.2 干预阶段
        2.4.3 资料收集阶段
        2.4.4 资料录入、分析阶段
    2.5 伦理学原则
    2.6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
    3.1 受试者试验完成情况
    3.2 干预前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
    3.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相关评价指标比较
        3.3.1 两组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比较
        3.3.2 两组干预前后凝血功能相关指标比较
        3.3.3 两组干预前后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比较
        3.3.4 两组干预前后NRS评分比较
    3.4 安全性指标检测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4 讨论
    4.1 干预前两组受试者一般资料比较分析
    4.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相关评价指标比较分析
        4.2.1 消栓饮穴位贴敷对脊柱全麻术后患者DVT发生率的影响
        4.2.2 消栓饮穴位贴敷对脊柱全麻术后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4.2.3 消栓饮穴位贴敷对脊柱全麻术后患者血流变的影响
        4.2.4 消栓饮穴位贴敷对脊柱全麻术后患者NRS评分的影响
    4.3 研究特色与创新
    4.4 研究不足之处和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附录3 NRS疼痛评分表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8)桃红四物汤加味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诊断标准
    1.3 病例纳入标准
    1.4 病例排除标准
    1.5 病例退出、脱落、与剔除标准
    1.6 病例分组与一般资料
    1.7 研究方法
        1.7.1 术前准备
        1.7.2 术中操作
        1.7.3 术后预防
    1.8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
    1.9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实验室指标
    2.2 临床观察指标
    2.3 影像学指标
    2.4 安全性评价
    2.5 结果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3.1 现代医学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
        3.1.1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定义
        3.1.2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机制
        3.1.3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3.1.4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3.1.5 现代医学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3.1.5.1 基本预防
        3.1.5.2 物理预防
        3.1.5.3 化学药物预防
        3.1.5.4 溶栓治疗
    3.2 中医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
        3.2.1 中医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理论研究
        3.2.2 中医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
    3.3 桃红四物汤在粗隆间骨折术后的应用依据
    3.4 桃红四物汤加味方解
    3.5 桃红四物汤加味药理学研究
    3.6 不足与展望
第四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视觉模拟评分法
缩略词表
综述 中医药干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丹参化瘀汤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对照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传统医学对 DVT 的认识
        1.1 传统医学中的病因病机
        1.2 DVT 中医治疗研究
    2 现代医学对 DVT 的认识
        2.1 DVT 的病因病理
        2.2 DVT 的危险因素
        2.3 DVT 的临床表现
        2.4 DVT 的相关辅助检查
        2.5 DVT 的西医治疗
        2.6 DVT 的分期及分型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分组
        1.3 西医、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
        1.7 终止试验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研究材料
        2.2 治疗方法
        2.3 临床观察和指标检测
        2.4 症状量化评分标准
        2.5 疗效评价标准
        2.6 用药安全监测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一般情况
        3.2 临床疗效分析
        3.3 用药安全监测
    4 讨论分析
        4.1 丹参化瘀汤单味药的药理分析
        4.2 白细胞与DVT的相关性
    5 结论
        5.1 意义
        5.2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综述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10)丹红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THA术后下肢DVT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股骨颈部解剖和骨折分类概述
    2 股骨颈骨折的治疗
    3 传统医学对骨折的认识
    4 传统医学对骨折的治疗
        4.1 手法复位及固定
        4.2 中医治疗
    5 传统医学对DVT的认识
    6 祖国医药对DVT的治法
        6.1 清利湿热,活血祛瘀
        6.2 益气通脉,活血化瘀
        6.3 温经通阳,活血祛瘀
        6.4 养阴生津,活血化瘀
        6.5 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7 现代医学对DVT的认识
        7.1 DVT的发生机制
        7.2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7.3 下肢DVT对患者的危害
    8 下肢DVT的防治
        8.1 中医辨证治疗
        8.2 药物治疗
        8.3 手术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内容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3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标准
        2.4 下肢DVT的超声诊断标准
    3 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或脱落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分组方法
        4.2 观察指标
    5 治疗方式
        5.1 术前准备
        5.2 术前沟通
        5.3 手术过程
        5.4 术后处理
    6 术后试验用药
    7 观察指标
    8 统计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 一般情况资料比较
    2 两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试验结果比较
    3 两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比较
    4 两组血浆D-Ⅱ聚体(D-D)浓度检查结果比较
    5 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大腿周径差值比较
    6 两组血红蛋白(HGB)检测结果比较
    7 两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的差值比较
    8 两组术后DVT发生率比较
    9 有效性指标比较分析
第四部分 讨论
    1 丹红注射液的研究
        1.1 丹红注射液及其药理研究
        1.2 丹红注射液临床应用
    2 流行病学研究
    3 联合运用丹红注射液的安全性分析
第五部分 结语
    1 结论
    2 本次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四、化瘀通络法治疗肿瘤患者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的中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用药规律研究[D]. 曾玉霞.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2]全蝎膏外用治疗臁疮病(湿热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潘晶莹.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基于“互联网+”平台评价四虫片在深静脉血栓形成慢性期的疗效研究[D]. 李松杰.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从“去菀陈莝”论治湿热下注型下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研究[D]. 陈国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活脉散治疗小腿肌间静脉丛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观察[D]. 牛文晶.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6]恶性肿瘤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医证型中医证型及临床特点分析[D]. 方晓慧.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消栓饮穴位贴敷预防脊柱全麻术后患者下肢DVT的效果研究[D]. 彭美瑶.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8]桃红四物汤加味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D]. 黄杰.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丹参化瘀汤联合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分析[D]. 陶云.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10]丹红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THA术后下肢DVT的临床研究[D]. 甘茗昊.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肿瘤患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