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教师素质教育与培养

新型教师素质教育与培养

一、素质教育与新型教师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王琨[1](2021)在《开放式教育理念下小学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云南文山民族小学设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开放式、体验式、探究式等新的教学模式逐渐出现,素质教育在向着开放式教育理念发展,以培育学生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为主导。同样,开放式教育理念对小学建筑空间环境提出了新的需求,在满足基本教学课堂的同时,校园应该提供更多弹性的、开放的课外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兴趣爱好与个性化的自由发展,来激发培养孩子们的能动性与创造性,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而粗放式大发展下的小学建筑公共空间形态和组织单一、乏味、封闭,难以满足于新的教育理念发展及学生成长与学习的需求。因此,在教育走向越来越开放的背景下,如何在教室之外的公共空间中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活动与交流空间具有重要的意义。鉴于上述思考,笔者以云南省文山市民族小学校项目为研究对象,前期通过国内外不同教育理念对校园空间影响的梳理,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小学公共空间的设计发展概况,发现素质教育理念在逐步向着国外开放式教育模式发展,学校公共空间设计在向着开放化、人性化、复合化发展;之后通过对当下新型优秀小学案例的分析、图解、转译,从校园空间布局和功能组织、专业教室和公共教学用房的开放设计以及公共空间节点设计三个层面,总结归纳出国内优秀小学公共空间的新颖设计手法及原则;最后基于新型校园公共空间开放设计的手法与原则,以及云南地域元素、文山当地民俗文化、气候等因素的调研分析,综合考虑学校设计的外部条件,融入云南传统地域民族文化特色,为文山市打造一个开放、舒适、安全、绿色、传承的新时代民族小学,以提升云南文山地区教育短板、促进新型教育理念的发展,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学校设计提供实践参考。本文详细阐述了云南文山市民族小学项目的前期研究与规划,并依据新时期小学公共空间设计研究成果,进行校园规划布局、综合教学楼及风雨操场设计的详细过程。同时,针对传统教学楼公共空间的单调、乏味、封闭等问题,对文山小学公共空间开放设计进行专项分析研究,为今后校园公共空间设计相关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设计参考依据。

闫佳伟[2](2021)在《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意义在该意见中得到了明确规定,并将其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要求。21世纪以来,课程改革不断推动着教育体系的深化,使我国的教育既满足时代性又具有规律性。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有力推动着育人方式的不断变革,使我国在提高育人水平的同时也能提升国民素质,对人力资源强国的建设、教育发展的前瞻性与人才培养时代性具有重大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中学阶段处于学生成长的关键期,在学校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与长远意义。因此中学的教育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旗帜,在政治方向和价值观念上严格遵循党的教育大政方针,秉持学校的立校文化与育人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学生。本研究充分认识到当前中学阶段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要性,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索。首先,本研究从正本清源的角度,对立德树人进行历史溯源与理论研究,基于传统文化及近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立德树人的发展研究,结合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教育方针与育人导向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时代责任、具体内涵与价值意义。其次,基于现实审视的角度,对本研究中的个案F中学立德树人实践进行研究,并将实践工作与《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进行对标分析,从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六个维度,将该校德育工作进行归类梳理。从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实践落地、管理效能三个角度对个案进行研究,总结该校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方面的有益经验与成功做法。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研究,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中的目标、内容和协同机制三方面,反思出当前该校主要面临的德育目标体系建构不清、大中小幼德育体系衔接不畅、德育课程体系建构不全、德育综合实践创新力度不大、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程度不高等亟需进一步提升的问题。在反思的基础上,从《指南》指要求的六个维度出发重构该校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实施路径。最后,本研究继续聚焦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诸多要素中核心的三方面内容,即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以及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给出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完善建议。

战红岩[3](2021)在《中国现代美育实践的发生 ——以“中华美育会”为中心的考察》文中指出中国现代美育的历史是伴随着中国近现代激荡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发展变革而发生和发展的,它既承袭了我国传统美育的精神内涵,同时又受到西方美育思潮的影响。中国近现代学者一方面广泛地汲取西方美育观念和美育思潮,同时在消化、吸收的过程中,按照自身的需要构筑起自己的美育体系。中国现代美育史的研究要求我们在掌握近现代以来中国美育观念、理论史线索的基础上,将视野拓展、下移到现代的美育制度、美育实践上来。1919年夏,李叔同的弟子吴梦非、刘质平、丰子恺等人,创办了现代中国第一所正规的、颇具规模的艺术师范专科学校——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和实践过程中,他们深感艺术教育不应只通过学校进行,更应该通过社会途径和力量传扬美育和培养美育人才,他们希望利用社团组织的形式把各地的艺术教育工作者联合起来,切磋交流,共同推进艺术教育。1919年11月,以吴梦非为首的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的教职员工联合爱国女学的教员们,成立了中国现代第一个美育学术团体,即为集美育观念和理论译介、研究和传播,美育制度建设推动,美育实践开展等为一身的着名团体——“中华美育会”。“中华美育会”是在特殊历史环境下建立、发展并不断壮大的,他们在重要历史时期所做的美育实践与探索,内涵是十分丰富和广泛的,为我们全面认识中国现代美育史的多元面向提供了极具研究价值的资源。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考据研究法、历史和实证的研究法、统计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力图达成以下目标:首先,考察“中华美育会”团体成立的历史契机和时代背景,还原历史图景,完成“中华美育会”的历史叙事;其次,探析“中华美育会”团体是怎样聚焦“美育”问题并展开活动,以及如何具体开展理论研究和搭建交流平台的,探究“中华美育会”团体共同的志趣追求;再次,阐述“中华美育会”在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等方面的实践探索与互动关系;最后,简要总结“中华美育会”在现代美育观念传播和理论建构史上的历史经验和收获,为当下的美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迪。本文除引论和结语外,共分五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引论,主要介绍论文的选题缘由;研究价值和意义;相关学术成果述评;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等。第一章,阐述研究对象:社会文化转型中的“中华美育会”。本章首先梳理了现代美育观念的流布与转化,对中西交融渗透的新美育观念、西方美育思潮的启蒙性、中国传统美育思想的发现与传承进行分析。其次,对学制变革和美育制度的形成、现代文化艺术制度的生成及其审美取向进行了历史性考察,由此发现艺术教育作为20世纪初中国教育界突出醒目的新星,国家从制度层面为其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并使其具有法律效力。最后,伴随着上述外部条件的成熟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华美育会”顺势而生。通过对“中华美育会”组织方式和运作模式的考察,挖掘凝练其宗旨、观念及社会影响。通过上述研究归纳出美育在近现代中国的兴起与流布,不仅展现为观念史的事件,还深度楔入彼时中国的教育和文化实践中,对当下的美育理论研究与实践仍产生深远之影响。第二章,立足“中华美育会”本体进行研究,分别从深度、广度、空间拓展、精神内核等不同维度,探讨其对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问题。首先,对“中华美育会”美育观念的具体化和理论建构的体系化进行研究,以期从深度、广度上探究其对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其次,系统考察“中华美育会”会刊——《美育》杂志,力求从空间维度对其美育理论和知识的拓展进行研究,从而总结归纳“中华美育会”的精神内核,即:民众化思潮、实用主义和艺术教育运动,以及美育救国、中西兼容和倡导美育改革的主张和追求。第三章,研究“中华美育会”的学校美育实践活动,强调将美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和全方面。首先,鉴于“中华美育会”是在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基础上成立的美育团体,且主要会员大都是学校的艺术教师,所以,学校成为了“中华美育会”传播先进、多元、民主的教育观念的重要平台,并以此推动了中国美育新潮的发展。其次,通过研究“中华美育会”创新美育课程的教学模式,分析其“技”与“道”并重的课程设置特点、融“德”于“艺术”的审美教育方法,以及改进审美教育效能的手段和策略,推动发展了美育课程改革,进而达到了传播和改进艺术教育的目的。第三,考察“中华美育会”会员编写和运用教材开展美育实践情况,明确他们将各自美育思想与艺术技能实践融合于教材之中的过程,并以丰子恺与《开明国语课本》;吴梦非与《和声学大纲》等多部音乐教材;刘质平与《音乐课程标准纲要》及专用教材;胡怀琛与《新撰国文教科书》等教材和专着为例,探讨他们通过传播美育观念,真正实现了将艺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第四章,研究“中华美育会”的社会美育实践活动。本章内容首先从宏观层面,将社会美育对推动社会进步与国民意识自觉养成、接受主体的审美水平的提升等方面发挥的特殊和关键效用进行阐释。其次,从微观层面,以“中华美育会”创办的讲习所、暑期学校及其开展的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其培养优秀师资、凝聚艺术人才的原因所在:与“中华美育会”会员自身的高水平、专业性和影响力有着密切关系。最后,通过考察“中华美育会”演讲、艺术展、参加或创办艺术社团等多种形式的社会美育实践活动,彰显了“中华美育会”会员积极投身社会美育实践,践行以美育人、提升民族创造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理想追求。第五章,分析和论证了“中华美育会”退场的原因、启示,对其兴衰成败的原因进行反思,对“中华美育会”美育思想传播、美育实践探索的努力和贡献做出历史性评价。首先,对“中华美育会”的落幕退场原因及启示进行了分析探究,总结了在社会动荡与时局不稳的背景下,“中华美育会”自身组织与管理困境、运行经费紧张、美育理想与社会现实脱节等原因和问题。其次,通过梳理凝练“中华美育会”美育观念和运行机制的内涵,探究“中华美育会”美育实践的历史启示。结语部分,通过对近现代中国美育实践化、制度化历程的考察与反思,总结出我国现代美育不断走向实践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路径,应发挥好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重要作用,从而对涵育人文情怀、塑造国民信仰、养成美好品格产生深远影响。本文整体以“中华美育会”的诞生背景为出发点,对“中华美育会”的成立过程、理论主张、美育实践、运行概况、解散反思、历史启示等进行梳理和研究,并对其机关刊物《美育》杂志上发表的美育理论和美育实践等文章进行分析和探讨。在研究现代审美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视角、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上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蔡其全[4](2021)在《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知识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是教育学中的经典性、基础性、永恒性的问题,是教育研究者必须要回答的基本问题。在西方,从苏格拉底“知识即美德”的命题,到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论断,都展现了人们对于知识发展功能的关切。在国内,主流的教学本质观认为,知识学习是学生发展的“基础”“中心”和“起点”。从国内外关于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文献来看,人们总是从知识学习出发,或者仅仅在知识学习的范围内,理解和落实学生的发展问题。当然,仅仅将知识学习作为学生发展的起点、基础,或者主要途径,从逻辑上讲也是合理的。但是,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育人事业,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人们极易将主要的事情当作首要的事情,把首要的事情当作唯一的事情。很多人就将学生发展的“基础”和“起点”,当做是学生发展中“最重要”甚至“唯一”的东西。通常情况下,所谓知识是指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积累下的认识成果,也就是书本知识。现行学校教育当中的知识学习,主要是一种以书本知识为对象的学习。这种知识学习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独特的功能,但也存在不可回避的局限。知识学习是学生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学生发展是知识学习的可能结果,而不是必然结果。在新时代,旨在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需要超越传统的知识授受的“大框架”,重新审视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本研究综合运用思辨研究、历史研究和案例研究的方法,澄清了关于知识学习对于学生发展作用的三种误解,揭示和确认了知识学习存在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最终,基于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提出了相应的教育改革思路。本研究的具体内容分六部分七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该选题的背景、意义与研究思路。首先,从知识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矛盾”,知识学习的发展性限度,学生素养的培育,人何以发展四个方面概括了本研究的缘起。然后,通过梳理与评析国内外关于知识学习的功能与局限,知识学习的功能与局限,学生发展的内容与机制的研究成果,进而明确了推进本研究的可能方向,也明晰了本研究的意义、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第一章)厘清了本研究中的知识与知识学习的涵义。关于知识与知识学习的涵义的理解不一,是造成人们对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与局限产生误解的根源之一。因此,我们首先从学科立场与知识类型的角度界说了本研究中的知识涵义,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其次,总结出当前关于知识学习的两种理解,然后基于对这两种理解的综述,确立了本研究中知识学习的概念范畴。本文中知识学习指是一种以书本知识为对象的学习活动,而不是以获得知识为目的或手段的学习活动。第三部分(第二章)考察了国内外关于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主要认识和观点。在西方,古代教育的认识当中暗含着“知识等于发展”的信念;近代教育阶段,出现了儿童中心与知识中心的“博弈”;现代教育阶段,学生全面发展在理论上得到无比重视,但在实践中知识却占据着核心地位。在国内,从民国初期,到新中国成立,再到改革开放,学界关于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认识与西方类似。从国内外的认识来看,关于知识学习对于学生发展作用主要存在三种误解:将知识掌握本身等同于学生发展;在知识学习范围内理解和落实学生发展;将认知发展的规律泛化为全面发展的规律。第四部分(第三章)探讨了学生发展的取向与机制。学生“发展什么”与“怎么发展”的问题,是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要因素,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什么”与“如何学”等问题的回答。因此,我们首先澄清了学生发展概念的实质,将发展概念与人的素质结构关联起来。其次,梳理了我国教育在学生发展取向上的几种类型,并指出当前教育价值取向归于学生全面发展的事实。最后,探讨了学生素质发展的机制。本章对于学生全面发展取向与素质发展机制的探讨,为后文分析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与局限提供了的理论基础。第五部分(第四、五章)分析了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与发展局限,该部分是全文核心部分。第四章基于对“知识学习具有发展功能”的思想前提的考察,重新确立了知识学习发展功能的分析框架:一是不同的知识学习内容与方式具有不同的发展功能,二是知识学习对不同素养的发展具有不同的功能。归纳出知识学习对于全面发展的功能:知识学习奠定全面发展的认知基础,知识学习为全面发展提供间接经验的指导,知识学习是促成知识学习主体的基本途径。最后,通过对优秀学生发展过程的案例分析确认了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第五章首先从知识学习对全面发展取向的悖离,素质发展机制的僭越,语言文字的符号特性,以及知识中心的教育传承四个方面,论证了知识学习为何具有发展局限。然后,揭示了知识学习对于学习本义的违背、对于学习对象的窄化、对于学习过程的简化,以及知识学习可能存在的其他“教育风险”。最后,通过对知识学习导向下的学生发展现状分析、中西方课堂教学的差异比较、典型“发展”案例的剖析等实证方法,对知识学习的发展局限进行了确认。第六部分(第六章)澄明了知识学习在教育中的定位问题。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地位是由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必要性,知识学习在学习活动中的特殊性,知识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决定的。正确把握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地位,发挥知识学习在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中的作用,需要明确知识选择的功能依据,促进多维学习的融合互动,从知识中心转向学习中心。基于对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的认识,学校教育改革需要在观念层面树立正确的知识观与学习观;在实践层面提升教育的全面发展功能。

员星[5](2021)在《问题教学法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以及新课程标准的施行,现代教育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性与创新性。高中思想政治课肩负起提高学生思想觉悟,转变学生思维方式的重任。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改革的内涵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而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具有启发性和合作性的特点。在这一教学方法的运用中可以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与自主思考的能力,同时也符合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将问题教学法融入高中思想政治课《文化生活》的教学中,可以有效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尤其是文化自信。但是在实际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对问题教学法的运用还存在一定误区。例如,教师对问题教学法的运用存在形式化严重以及评价语言匮乏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思政课变得枯燥乏味,缺乏趣味性,造成学生兴趣低下,问题教学法在实际运用中无法取得最佳效果。本文以高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文化生活》为例,分析问题教学在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对策。本文内容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分析了“问题”与“问题教学法”的概念。其次,在分析“问题”及“问题教学法”概念的基础上阐述问题教学的特点,分别是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启发性、覆盖面广,具有全面性、教学过程体现合作性。第二部分,首先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在《文化生活》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必要性,分别是贯彻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理念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深化师生交流合作,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需要、加强教师专业素养,转变教育观念的需要。其次,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科核心素养以及问题教学法的可操作性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了《文化生活》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必要性。第三部分,分析了《文化生活》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问题主要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学生问题意识薄弱,教师运用教法流于形式以及教师评价语言匮乏。原因是学生不够重视文化生活的学习,把握不好师生关系的尺度,教师综合素质不高,以及教师不重视课堂评价。第四部分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根据问题教学法在《文化生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四点建议:第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第二,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提高师生双向互动;第三,教师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与专业素养;第四,注重评价语言的合理性。

崔自勤[6](2021)在《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研究》文中指出高考作为联结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其改革动向直接牵引着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方向。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新一轮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正式启动。新高考直接催生了新的高中教育目标和学校组织形态,尤以对教学组织的影响为最。为符应新高考的要求,作为高中学校组织的关键构成——教学组织的变革势在必行。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对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的变革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运用文献研究法选择以人为中心、以组织为中心和强调情境互动的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理论,并将之作为贯穿始终的理论基础;通过比较研究法厘清了主要西方发达国家教学组织的结构及特征,为探索我国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提供了域外视野;藉由案例分析法提炼出部分高中学校改革的先行经验,为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和年级组织的变革提供了参考路径;运用问卷调查和观察法明晰了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的现状和问题,为探究高中教学支持组织建设指明了解决思路。围绕新高考改革的目标,本研究从实践、政策和理论层面分析了高中学校组织变革的逻辑起点,以高中学校教学组织的构成要素,如教学管理组织、课程组织、教研组织、班级组织、年级组织和教学支持组织等为变革重点,提出了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的策略和路径。本文认为:其一,教学管理组织变革应从结构扁平化、人员专业化、职责明确化、系统信息化等方面进行有序推进。其二,课程组织变革需要运用职能分类法对机构设置、组织设计和制度建设进行适当调整。其三,教研组织变革应从明晰职能定位、优化组织结构、创新活动形式、拓展活动内容等路径进行合理实施。其四,班级组织变革则需要从强化班级育人功能、变革班级组织形式、创新班级组织架构、转换班主任角色定位、凸显班级空间服务功能等方面进行逐步落实。其五,年级组织变革应充分借鉴我国高中学校年级组织变革的先行经验,从定位明确、权力集中、职能发挥、特色构建、环境创设等角度进行深入探索。其六,教学支持组织变革则需要从基点、方向、出路、保证、趋势等方面进行改进完善。在此基础之上,本文从高中学校对新高考改革需要整体谋划和未来高中学校组织变革发展的主要趋势两大方面对未来高中学校组织变革进行了展望。

李秉轩[7](2020)在《大学生第二课堂综合素质教育研究 ——以江西省一般本科院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标准要求越来越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对高校教育工作体系提出明确要求。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大学毕业生,是每一所高校面临最紧迫任务。第二课堂是高校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互相补充、互相配合,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锻炼能力创造了良好机会,已经成为各大高校重点关注的工作内容。江西省近几年在教育改革方面取得系列成绩,高校综合素质教育是工作重点之一。虽然从国家教育部到地方政府已经针对高校综合素质教育工作进行了指示和规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部分高校在综合素质教育工作上成效还不理想,内容、形式、效果等方面都存在不足之处。其中本科院校情况更为明显,从教育资源投资、生源质量上看,一般本科无法和重点院校相比,从职业导向和能力培养上看,一般本科又无法和高职院校相比。但是一般本科在培养人才工作中,人数、覆盖面等都要超过重点院校和高职学校,探索一般本科院校更为有效的综合素质教育机制,也成为教育研究的紧迫课题。本研究以江西省一般本科院校为研究对象,选取校址在江西省的三所学校进行走访调查,对第二课堂综合素质教育情况进行全面了解,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政策指导、学校条件、学生实际情况分析问题成为,以此为基础提出一般本科院校第二课堂综合素质教育优化策略,为高校综合素质教育目标完成提供参考。

张胜男[8](2020)在《基于前沿教学理念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时代变迁与发展,社会对多元复合创新型人才需求迫切,个体对教育需求也更加多样。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术工具纷纷走入中小学校园,对未来学校规划设计理念、学习空间形态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变革势在必行,未来中小学校将走向一个全新时代。首先对中小学教学概况和建筑设计概况展开讨论,了解教学发展和学校建筑发展历程,并探讨教学理念与学校建筑设计的关系。从教学理念、班级制度、教学方法、技术革新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前沿教学理念与技术进行系统梳理,并将新旧教学理念的变化进行对比,探讨新的教学理念对未来中小学建筑空间提出的需求。提出学生为中心、自由开放灵活、高效复合多元、智慧可持续发展四条中小学校建筑设计指导原则。其次对我国采用前沿教学理念和技术的六所中小学校进行问卷调研并展开数据分析,了解中小学校前沿教学理念实行情况、学校空间现状及未来空间需求,深入探讨前沿教学理念对学校空间提出的要求。最后在中小学校建筑设计指导原则下,结合师生对建筑空间需求、教学理念对空间要求以及国内外优秀学校建筑设计案例,建构前沿教学理念下的中小学校建筑。宏观上探讨适应前沿教学理念的中小学校校园布局、空间结构、房间组织设计方法;微观上探讨适应前沿教学理念的中小学校教学空间、非正式学习空间、教学辅助空间等具体建筑内部空间设计方法。探索适应我国新时代需要的未来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给未来学校建筑设计提供借鉴参考。

方咏琪[9](2020)在《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许市样本”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01年我国正式启动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针对基础教育进行的全面整体地改革,是推进我国素质教育进程的必然选择。这一背景下,许多学校把改革重点放在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上,向传统课堂发起挑战,用行动践行国家的课改理念。期间,许多优秀课改先锋学校摸索创新,在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针时,结合自身特点探索出了有自身特色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湖南省岳阳市君山区许市中学就是课改学校的典范之一。2007年许市中学主动开展课改试点,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摸索出了符合自身特点的特色教学模式——“五环渐进”课堂教学模式。以这一课堂教学模式为切入点的改革,为这所学校带来了巨变:由一所落后的农村初级中学成功转型为名震全国的课改优秀示范校。本文通过文献梳理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动态,从教育学与管理学的角度总结与分析许市中学成功推进课改的历程,并通过深度访谈、现场观察等研究方法深入了解许市中学课改之路,分别从课堂、教师、学生三方面呈现课改效果,深入分析课改的动力与压力机制,立体呈现许市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实践。基于研究提炼出许市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深掘课改成功的原因:领导是关键,教师是根本,观念是核心,管理是基础,教研是捷径,科学的教师考评机制是内生动力。特别是,任何一种教育教学模式均有其适应环境、时机与范围,各校在实践课堂教学模式时,应因地、因时制宜,不可机械套用。同时,一种好的教学模式,还应在立足课堂,在核心素养时代不断实践与探索中与时俱进。许市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是新世纪以来我国农村基层教育领域素质教育改革深化的一个样本,其成功经验给其他试图进行课改而难有突破的农村学校具有启示作用,更希望本研究为深化改革阶段的许市中学提供探索的思路,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一个来自一所基层农村学校的鲜活样本。

教育部[10](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表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二、素质教育与新型教师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素质教育与新型教师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开放式教育理念下小学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云南文山民族小学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提出问题
        1.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相关概念鉴定
        1.2.1 研究内容
        1.2.2 相关概念鉴定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及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现代小学公共空间发展概况
    2.1 国外小学公共空间发展演变与开放式教育
        2.1.1 国外现代小学公共空间的演变
        2.1.2 国外开放式教育理念及内涵
    2.2 我国小学公共空间发展概况
        2.2.1 我国素质教育的缘起
        2.2.2 适应素质教育的我国小学公共空间演变
    2.3 开放式教育理念对我国小学建筑设计的影响
        2.3.1 素质教育和开放式教育的比较
        2.3.2 开放式教育理念在我国发展的必然性与局限性
        2.3.3 开放式教育理念对学校公共空间设计的需求
    2.4 本章小结
3 新时期小学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3.1 小学校舍布局现状及对公共空间的影响(规划层面)
        3.1.1 我国校舍形态
        3.1.2 小学空间布局与公共空间的关系
        3.1.3 教学楼功能组织形式对公共空间的影响
    3.2 专业教室及公共教学空间开放设计(建筑层面)
        3.2.1 专业教室的开放设计
        3.2.2 公共教学用房的开放设计
    3.3 新型小学公共空间节点设计分析(节点层面)
        3.3.1 廊道空间
        3.3.2 厅空间
        3.3.3 垂直交通空间
        3.3.4 室外庭院空间
        3.3.5 灰空间
    3.4 新时期小学公共空间设计原则
        3.4.1 整体性原则
        3.4.2 开放性原则
        3.4.3 功能复合性原则
        3.4.4 安全舒适性原则
        3.4.5 绿色生态性原则
        3.4.6 文化传承性原则
    3.5 本章小结
4 开放理念下小学设计——云南文山市民族小学设计
    4.1 云南地域性表征
        4.1.1 云南传统民居建筑
        4.1.2 传统民居街巷空间特征
    4.2 项目前期研究
        4.2.1 项目背景
        4.2.2 项目区位分析
        4.2.3 项目基地分析
    4.3 文山小学规划设计
        4.3.1 小学建设目标
        4.3.2 开放设计理念
        4.3.3 校园规划布局设计构想
        4.3.4 综合教学楼开放设计构想
        4.3.5 建筑体量生成
        4.3.6 规划总图及成果分析
    4.4 综合教学楼设计
        4.4.1 多层次的功能布局
        4.4.2 高效的流线组织
        4.4.3 开放公共空间组织设计
        4.4.4 建筑地域化表达
        4.4.5 教室空间布局
        4.4.6 校园生态设计策略
        4.4.7 平、立、剖面设计
    4.5 风雨操场设计
        4.5.1 平面设计
        4.5.2 立面设计
        4.5.3 功能布局
        4.5.4 结构分析
        4.5.5 剖面设计
    4.6 开放理念下校园公共空间设计
        4.6.1 开放共享廊空间设计
        4.6.2 绿色生态的庭院设计
        4.6.3 多层次的“灰空间”设计
        4.6.4 形式多样的楼梯设计
    4.7 建筑材料及构造节点
    4.8 本章小结
5 结论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
    5.3 研究价值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国内外优秀中小学案例整理一览表
附录B 项目任务书
附录C 设计成果及图纸
附录D 图片索引
附录E 表格索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以“立德树人”回应青少年成长时代挑战
        (二)用“落实机制”破解立德树人关键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立德树人
        (二)关于立德树人落实机制
        (三)关于中学德育工作
        (四)关于中学德育工作的国际比较
    三、研究问题
    四、核心概念界定
        (一)立德树人
        (二)落实机制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一章 正本清源: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与发展探寻
    一、关于立德树人的历史溯源
    二、党的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的发展探寻
        (一)党的历史实践赋予立德树人的使命与责任
        (二)关于新时代立德树人重要论述的研究
第二章 现实审视: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实践梳理
    一、个案F中学的基本情况
        (一)F中学办学发展历程与区域影响
        (二)F中学建校以来课程与教学改革历史梳理
    二、F中学立德树人工作实践研究样例
        (一)以“1247”工作模式为载体的共青团、少先队工作
        (二)以贯通式架构为依托的思政一体化课程实施
        (三)以在体验中提升为追求的社会综合实践活动
        (四)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综合素质评价工作
        (五)以共同促进学生成长为目标的家校合作工作
    三、依据《指南》分类梳理F中学工作实践
        (一)基于课程育人维度
        (二)基于文化育人维度
        (三)基于活动育人维度
        (四)基于实践育人维度
        (五)基于管理育人维度
        (六)基于协同育人维度
第三章 积极支撑: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有益经验
    一、基于顶层设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解读
        (二)坚持学校改革规划的设计
        (三)统筹学校改革资源的协调
    二、以管理效能服务立德树人工作实施
        (一)强化制度建设
        (二)强化师资培育
    三、以实践落地保障立德树人工作效果
        (一)以五育并举为导向的全学科融合
        (二)家校社会的全过程协同
        (三)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全方位评价
第四章 内视反听: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问题反思
    一、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实证分析
        (一)教师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二)学生层面的问卷调查与分析
        (三)面向师生家长及居民的访谈与分析
        (四)基于实证研究的问题小结
    二、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目标机制问题
        (一)立德树人系统化实施有待加强
        (二)应重视立德树人诸多要素的良性互动
        (三)需强化全面响应育人方式变革意识
    三、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内容机制问题
        (一)顶层设计与底层实施的双线融合契合度不够
        (二)“五育并举”培养体系中德育路径创新还需拓宽
        (三)需深化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课程、活动的深度融合
        (四)应更注重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宽视野
        (五)需强化破“五唯”背景下的科学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四、立德树人工作落实的协同机制问题
        (一)需加速提升现代学校治理体系建设
        (二)德育一体化纵向衔接与横向融合还需提升
        (三)需建立教师专业发展与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四)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发展不均衡
第五章 完善之路: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新建构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理论指导与内在逻辑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体系
        (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基于《指南》六个维度重构F中学立德树人实施路径
        (一)课程育人:中小学一体化课程体系
        (二)文化育人:学校德育文化传承与创新
        (三)活动育人:主体性德育活动体系
        (四)实践育人:依托团·队学生工作体系开展综合实践
        (五)管理育人: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六)协同育人:多要素协同育人体系
    三、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的重构建议
        (一)指向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目标机制
        (二)服务于育人目标的内容机制
        (三)落实“三全育人”的协同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
    一、F中学学科德育渗透工作
    二、F中学家校委员会工作制度
    三、F中学教育综合改革自评报告
    四、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调查问卷报告
    五、F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访谈提纲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中国现代美育实践的发生 ——以“中华美育会”为中心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和意义
        (一)历史价值
        (二)现实价值
    三、相关学术成果述评
        (一)“中华美育会”及其会员研究
        (二)中国近现代美育史相关研究
        (三)美育基础理论相关研究
        (四)美育制度与美育实践相关研究
        (五)近代以来美育相关制度的历史沿革
    四、研究内容与思路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社会文化转型中的“中华美育会”
    一、现代美育观念的流布与转化
        (一)新美育的“兼容意识”:中西交融渗透
        (二)中国现代新美育思想的觉醒与生成
        (三)方兴未艾的现代美育
    二、学制变革与美育制度的形成
        (一)“壬寅学制”与美育实践的展开
        (二)“壬子癸丑学制”与美育的制度化及其实践保障
    三、现代文化艺术制度的生成及其美育取向
        (一)文化艺术创造主体的身份转变
        (二)文化艺术体制的更新
        (三)新兴艺术社团的美育指向性
    四、顺势而生的“中华美育会”
        (一)“中华美育会”的诞生
        (二)“中华美育会”的组织方式和运行模式
        (三)“中华美育会”的宗旨观念与社会影响
第二章 “中华美育会”与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
    一、美育观念的具体化与理论建构的体系化
        (一)艺术家编辑群体与“艺术教育”的美育方法论
        (二)《美育》杂志与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提案的落实
        (三)“中华美育会”对“壬戌学制”的实践
    二、美育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的空间拓展
        (一)新文化与新型知识分子:“中华美育会”、《美育》杂志与现代美育的新特征
        (二)新组织与新形式:“中华美育会”、《美育》杂志与新型美育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平台的构建
        (三)《美育》杂志与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延伸
    三、“中华美育会”美育精神内核
        (一)美育民众化——平民教育思潮
        (二)美育现实指向性——实用主义学说和艺术教育运动
        (三)“美育救国”——“教育救国”
        (四)借鉴西方,立足本国——中西兼融
        (五)倡导美育改革——顺应艺术改革潮流
第三章 “中华美育会”的学校美育实践
    一、“中华美育会”学校美育实践的学校、地域分布
        (一)师范学校和专科艺术学校:以美育培养美育师资
        (二)沪上与江浙:现代美育场域的形成
    二、“中华美育会”的学校美育实践及教育理念
        (一)培育“完全之人物”的教学理念
        (二)实践为先的教学观念
        (三)以美树人的艺术教育实践
    三、“中华美育会”的美育课程与教学模式
        (一)“技”与“道”并重的课程设置
        (二)融“德”于“艺”的审美教育方法
        (三)审美教育效能的考量
    四、“中华美育会”与美育和艺术教育教材编纂
        (一)吴梦非与多部音乐教材
        (二)刘质平与《音乐课程标准纲要》及专用教材
        (三)丰子恺与《开明国语课本》
        (四)胡怀琛与《新撰国文教科书》等教材
        (五)“中华美育会”会员编写的其他教材和专着
第四章 “中华美育会”的社会美育实践
    一、社会美育实践传播美育观念
        (一)启蒙心智的社会美育
        (二)面向大众的社会美育
    二、以讲习所、暑期学校培养艺术师资和凝聚社会美育人才
        (一)依托讲习所培养艺术师资
        (二)依托暑期学校凝聚社会美育人才
    三、以演讲推广美育思想
        (一)傅彦长的演讲
        (二)丰子恺的演讲
        (三)刘质平的演讲
        (四)“中华美育会”其他会员的演讲
    四、以艺术展践行社会美育
        (一)刘海粟与展览会
        (二)丰子恺与画展
        (三)“中华美育会”其他会员与展览会
    五、其他形式的美育实践活动
        (一)通过创办和参加艺术社团推行社会美育
        (二)通过艺术鉴赏、教育考察、舞台表演等形式传播社会美育
第五章 “中华美育会”的退场及其历史启示
    一、“中华美育会”的退场原因
        (一)社团组织和管理中的困境
        (二)经费紧张
        (三)美育理想与社会现实脱节
    二、“中华美育会”之美育实践的历史启示
        (一)“中华美育会”美育观念内涵及启示
        (二)“中华美育会”运行机制及启示
结语 走向实践的中国现代美育
    一、美育从观念走向实践
        (一)中国现代美育观念的现代品格
        (二)中国现代美育主体的现代特质
        (三)中国现代美育实践中的传播媒介与社会团体
        (四)各类艺术社团与学术组织的美育实践
    二、美育不断走向制度化
        (一)美育制度化的观念基础
        (二)美育制度化的多元路径
        (三)当今美育的问题与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华美育会”会员地域、学校及学科分布统计表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 现实回应:知识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矛盾”
        (二) 理论省察:知识学习的发展性限度
        (三) 时代诉求:学生素养的培育
        (四) 个人旨趣:人何以发展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
        (二) 关于知识学习的功能与局限
        (三) 关于学生发展的内容与机制
        (四) 研究述评
    三、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价值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知识与知识学习
    一、知识界说
        (一) 知识的立场与类型
        (二) 知识的相关概念
        (三) 本文中的知识
    二、知识学习的涵义
        (一) 知识学习的两种理解
        (二) 知识学习的涵义界定
        (三) 知识学习的概念辨析
第二章 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历史考察
    一、西方对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认识
        (一) 古代教育中的认识
        (二) 近代教育中的认识
        (三) 现代教育中的认识
    二、国内对知识学习与人的发展关系的理解
        (一) 民国初期:“死读书”与“学做合一
        (二) 建国之后:“知识至上”与“开门办学”
        (三) 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学习的超越
    三、关于知识学习对于学生发展作用的三种误解
        (一) 将知识掌握本身等同于学生发展
        (二) 在知识学习范围内理解和落实学生发展
        (三) 将认知发展的规律泛化为全面发展的规律
第三章 学生发展的取向与机制
    一、学生发展的实质
        (一) 发展概念述评
        (二) 学生发展的实质
    二、学生发展的取向
        (一) 知识取向与发展取向
        (二) 学生发展的取向类型
        (三) 学生的全面发展取向
    三、学生发展的机制
        (一) 发展的本能与可能
        (二) 学生发展的机制
第四章 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
    一、知识学习发展功能的立论基础
        (一)知识学习的双重功能
        (二) 为什么知识学习具有发展功能
    二、知识学习与素质发展的结构剖析
        (一) 知识学习发展功能的分析框架
        (二) 知识学习内容与方式的发展功能
        (三) 知识学习对不同素质的发展功能
    三、知识学习在全面发展中的功能表现
        (一) 知识学习奠定学生全面发展的认知基础
        (二) 知识学习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间接经验的指导
        (三) 知识学习是促成知识学习主体的基本途径
        (四) “优秀学生”的成长透视:知识学习全面发展功能的案例剖析
第五章 知识学习的发展局限
    一、理论分析:知识学习为何具有发展局限
        (一) 全面发展取向的背离
        (二) 素质发展机制的僭越
        (三) 语言文字的符号特性
        (四) 知识中心的教育传承
    二、现实表征:知识学习具有哪些发展局限
        (一) 坍缩学习的本义
        (二) 窄化学习的对象
        (三) 简化学习的过程
        (四) 知识学习的可能风险
    三、实证分析:知识学习发展局限的确认
        (一) 知识学习导向下的学生发展现状
        (二) 中西方学生发展状况与课堂教学的比较
        (三) 典型的“发展”案例
第六章 知识学习在教育中的定位
    一、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地位
        (一) 知识学习在教学中的必要性
        (二) 知识学习在学习活动中的特殊性
        (三) 知识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可能性
    二、如何发挥知识学习在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一) 明确知识选择的功能依据
        (二) 促进多维学习的融合互动
        (三) 从知识中心转向学习中心
    三、基于知识学习发展功能与局限的教改启示
        (一) 观念转变:更新知识观与学习观
        (二) 实践变革:提升教育的全面发展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5)问题教学法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国内外现状分析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二章 问题教学法的概述
    一、问题教学法概念的界定
    二、问题教学法的特点
        (一)以学生为主体
        (二)注重启发性
        (三)覆盖面广,具有全面性
        (四)教学过程体现合作性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文化生活》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文化生活》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必要性
        (一)贯彻素质教育与新课改理念的需要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
        (三)深化师生的交流合作,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需要
        (四)加强教师专业素养,转变教育观念的需要
    二、 高中《文化生活》教学中运用问题教学法的可行性
        (一)问题教学法符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二)问题教学法在教学中具有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三)学科核心素养为问题教学法提供了现实依据
第四章 问题教学法在《文化生活》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文化生活》运用问题教学法现状分析
    二、问题教学法在《文化生活》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
        (二)学生问题意识薄弱
        (三)教师运用教法流于形式
        (四)教师评价语言匮乏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运用问题教学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学生不够重视《文化生活》的学习
        (二)把握不好师生关系的尺度
        (三)教师综合素质不高
        (四)教师不重视课堂评价
第五章 问题教学法在《文化生活》中的运用策略
    一、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一)学生转变学习观念,端正学习态度
        (二)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增强学生问题意识
    二、建立合理的师生关系,提高师生双向互动
        (一)树立教师的威信
        (二)关注学生心理发展
        (三)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
    三、教师要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与专业素养
        (一)提高知识水平
        (二)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法
    四、注重评价语言的合理性
        (一)理解学生,语言具备亲和力
        (二)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问题教学法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调查问卷
致谢

(6)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我国教育综合改革发展的迫切需要
        二、新一轮高考改革深入推进的必然要求
        三、我国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的重大课题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新高考的研究
        二、关于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及其变革的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三、可能创新点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新高考
        二、教学组织
        三、教学组织变革
    第二节 教学组织变革的理论基础
        一、以人为中心的变革理论
        二、以组织为中心的变革理论
        三、强调情境互动的变革理论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的逻辑起点
        一、实践逻辑起点
        二、政策逻辑起点
        三、理论逻辑起点
第二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管理组织变革
    第一节 新高考对高中学校教学管理组织的新要求
        一、重构教学管理理念
        二、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三、健全教学管理机制
        四、加强教学秩序管理
        五、优化教学过程管理
        六、注重教学质量管理
    第二节 传统教学处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结构弊端明显
        二、工作人员理念滞后
        三、工作职责范围窄化
        四、管理制度存在不足
    第三节 新高考下高中学校教学管理组织变革策略
        一、结构扁平化
        二、人员专业化
        三、职责明确化
        四、系统信息化
第三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建设的探索
    第一节 新高考方案对高中学校课程的影响
        一、课程结构的调整
        二、课程体系的丰富
        三、课程内容的改进
        四、课程实施的强化
    第二节 我国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课程组织建设的案例探究
        二、课程组织建设的问题厘清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课程组织建设思路
        一、机构设置合理化
        二、组织设计科学化
        三、组织建设制度化
第四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研组织变革
    第一节 新高考对高中学校教研组织的新要求
        一、专业属性的回归
        二、组织凝聚力提升
        三、教研内容的实效
        四、运行机制的创新
    第二节 我国高中学校教研组织运行现状
        一、功能定位不清
        二、部门职责叠加
        三、活动重形轻质
        四、范围涵括不足
        五、管理成效低下
    第三节 新高考下高中学校教研组织变革的路径
        一、明晰职能定位
        二、优化组织结构
        三、创新活动形式
        四、拓展活动内容
第五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班级组织变革
    第一节 我国高中学校班级的属性与组织功能
        一、班级的形成与演变
        二、班级属性的学理探析
        三、班级组织的核心功能
    第二节 班级组织不适应新高考的样态
        一、面对“选课走班”的不适应
        二、班级建设的现实问题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班级组织变革策略
        一、强化班级育人功能
        二、变革班级组织形式
        三、创新班级组织架构
        四、转换班主任角色定位
        五、凸显班级空间服务功能
第六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年级组织变革
    第一节 我国高中学校年级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年级组的发展路径
        二、年级组的功能透视
        三、年级组的问题审视
    第二节 我国高中学校年级组变革典例分析
        一、“年级主任制”的探索
        二、“年级学部制”的尝试
        三、“级部管理制”的建构
        四、“经纬式模式”的摸索
    第三节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年级组织变革趋势
        一、定位明确
        二、权力集中
        三、职能发挥
        四、特色构建
        五、环境创设
第七章 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建设
    第一节 新高考下加强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建设的动因
        一、教学模式变革的推动
        二、学生自主发展的需求
        三、学校管理变化的助推
        四、智能教学场所的兴起
    第二节 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现状与问题
        一、问卷调查
        二、实地考察
        三、结果分析
    第三节 高中学校教学支持组织改进和完善措施
        一、基点:强化教学功能
        二、方向:激发组织潜力
        三、出路:减少班额人数
        四、保证:加大经费投入
        五、趋势:增建智能场所
结语: 未来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前瞻
    一、高中学校对新高考改革需要整体谋划
    二、未来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发展的主要趋势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大学生第二课堂综合素质教育研究 ——以江西省一般本科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3.2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1.4 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2 大学生第二课堂综合素质教育理论与综述
    2.1 大学生第二课堂综合素质教育的理论
        2.2.1 概念界定
        2.2.2 相关理论介绍
    2.2 大学生第二课堂综合素质教育综述
        2.2.1 大学生第二课堂综合素质教育背景
        2.2.2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目标定位
        2.2.3 大学生第二课堂综合素质教育原则
3 江西省一般本科院校大学生第二课堂综合素质教育的现状
    3.1 教学框架与管理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的运行机制
        3.1.1 教学框架设计不科学
        3.1.2 教学管理不规范
    3.2 课程体系的制度与定位不合理
        3.2.1 第二课堂的课程体系存在制度性与实效性缺陷
        3.2.2 课程体系的定位不准确
    3.3 第二课堂的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
        3.3.1 教师缺少对第二课堂内容的指导
        3.3.2 第二课堂的课程内容科技含量较低
        3.3.3 第二课堂课程内容缺少系统化和科学化设计
    3.4 第二课堂的教育保障不到位
        3.4.1 经费投入不足
        3.4.2 师资配备不合理
    3.5 第二课堂的教育管理评价缺失
        3.5.1 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3.5.2 第二课堂活动的考评与学校实际情况不符
4 江西省一般本科院校大学生第二课堂综合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4.1 学校管理部门对第二课堂的重视程度不够
        4.1.1 第二课堂的建设思想有待统一
        4.1.2 教学管理机构协同力度较弱
    4.2 综合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不完善
        4.2.1 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联系不紧密
        4.2.2 缺乏学校顶层整体设计以及规范性不足
    4.3 学生第二课堂教育课程内容设计需要完善
        4.3.1 教师难以胜任第二课程内容设计角色
        4.3.2 没有从学生的专业需求设计课程内容
        4.3.3 课程内容设计缺少整体有效性规划
    4.4 校领导对第二课堂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
        4.4.1 部分科技课程性质要求投资较多
        4.4.2 学校管理层对第二课堂不够重视
    4.5 综合素质有关评价没有形成体系
        4.5.1 评价标准缺乏可操作性
        4.5.3 教学评价内容形式没有深度
5 江西省一般本科院校大学生第二课堂综合素质教育的对策
    5.1 建立协同合作的第二课堂教学框架设计
        5.1.1 融合以生为本的教学框架理念
        5.1.2 系统建构素质提升与能力塑造的教学框架
    5.2 完善高校第二课堂的课程体系建设
        5.2.1 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课堂体系的长效机制
        5.2.2 完善高校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制度性与实效性方案
    5.3 丰富与完善第二课堂的课程内容
        5.3.1 提升教师对第二课堂课程内容的把控能力
        5.3.2 增强第二课堂教学内容的专业性
        5.3.3 建设系统化和科学化的第二课堂课程内容
    5.4 建立综合素质实施路径效果保障机制
        5.4.1 建立完善的组织和人员保障机制
        5.4.2 加强第二课堂教学的师资和基础设施投入
    5.5 完善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
        5.5.1 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5.5.2 考评机制符合学校实际情况
6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8)基于前沿教学理念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信息时代与技术发展推进教育变革
        1.1.2 世界各国开展对未来教育的探索
        1.1.3 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的提出与实践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技术路线与框架
2 中小学校建筑与教学理念综述
    2.1 中小学校教学与建筑概况
        2.1.1 中小学教学发展概况
        2.1.2 中小学建筑设计发展概况
        2.1.3 教学理念与学校建筑的关系
    2.2 前沿教学理念的概念及内涵
        2.2.1 多种教学理念的兴起
        2.2.1.1 以人为本理念
        2.2.1.2 开放式教学
        2.2.1.3 STEAM
        2.2.1.4 蒙特梭利教学法
        2.2.2 班级制度的革新
        2.2.2.1 走班制
        2.2.2.2 大小班制
        2.2.3 教学方式的革新
        2.2.3.1 项目式学习
        2.2.3.2 翻转课堂
        2.2.3.3 慕课
        2.2.3.4 混合式教学
        2.2.4 技术理念的革新
        2.2.4.1 智慧校园
        2.2.4.2 智慧教室
        2.2.4.3 智慧学校
    2.3 中小学校建筑设计指导原则
        2.3.1 学生为中心
        2.3.2 自由开放灵活
        2.3.3 高效复合多元
        2.3.4 智慧可持续发展
    2.4 本章小结
3 中小学校教学调研研究
    3.1 问卷设计与发放概况
        3.1.1 问卷设计
        3.1.2 调研学校基本情况
    3.2 问卷回收总体情况分析
        3.2.1 回收基本概况
        3.2.2 教学概况分析
        3.2.3 问卷对比交叉分析
        3.2.4 初步结论
    3.3 本章小结
4 前沿教学理念下的学校建筑设计
    4.1 学校校园设计分析
        4.1.1 学校现状及分析
        4.1.2 师生对学校要求
        4.1.3 教学理念对学校要求
    4.2 中小学校校园建构分析
        4.2.1 校园布局分析
        4.2.2 建筑空间结构分析
        4.2.3 房间组织形式分析
    4.3 校园总体布局
        4.3.1 更新式布局
        4.3.2 综合体式布局
        4.3.3 聚落式布局
    4.4 建筑空间结构
        4.4.1 联结式
        4.4.2 中心式
        4.4.3 单元式
        4.4.4 有机式
    4.5 房间组织形式
        4.5.1 扩大走廊式
        4.5.2 豆荚社区式
        4.5.3 学习中心式
    4.6 本章小结
5 前沿教学理念下的内部空间设计
    5.1 学校建筑空间设计分析
        5.1.1 建筑空间现状及分析
        5.1.2 师生对建筑空间要求
        5.1.3 教学理念对建筑空间要求
    5.2 学校建筑空间建构分析
        5.2.1 教学空间分析
        5.2.2 公共空间分析
        5.2.3 辅助空间分析
    5.3 新型教学空间
        5.3.1 灵活自由的学习中心
        5.3.2 交融创新的学科中心
        5.3.3 个性多样的艺术中心
    5.4 非正式学习空间
        5.4.1 整合的图书学习空间
        5.4.2 多功能的学习走廊空间
        5.4.3 流通的公共大厅空间
        5.4.4 放大的复合楼梯空间
    5.5 教学辅助空间
        5.5.1 联合办公空间
        5.5.2 复合功能的餐厅空间
        5.5.3 再利用的辅助用房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学校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基于前沿教育理念的中小学建筑调查问卷
索引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许市样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宏观背景:湖南省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
        1.1.2 中观背景:许市中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1.1.3 微观背景:个人现场参与许市中学课改的三年工作经历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概念界定
        1.3.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3.3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3.4 简要评析
    1.4 研究设计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思路
        1.4.3 研究方法
        1.4.4 预计达到的研究结果
第2章 许市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2.1 许市中学简介
    2.2 许市中学课改之路
        2.2.1 动员准备阶段
        2.2.2 模仿试探阶段
        2.2.3 构建模式阶段
        2.2.4 改进配套措施与体系完善阶段
    2.3 许市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与压力分析
        2.3.1 许市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压力
        2.3.2 许市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动力
    2.4 许市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效果呈现
        2.4.1 课堂呈现
        2.4.2 教师表现
        2.4.3 学生表现
    2.5 许市中学新课改产生的影响
        2.5.1 取得了明显的育人成效
        2.5.2 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2.5.3 带来了办学条件的实质改善
        2.5.4 产生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第3章 许市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的启示与思考
    3.1 四点启示
        3.1.1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学习名校经验
        3.1.2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师生行动中
        3.1.3 领导引领是农村中学课改成功的关键因素
        3.1.4 挖潜增效的管理制度是课改成功的保障
    3.2 三点思考
        3.2.1 学校课改离不开外部环境支持
        3.2.2 建立科学的教师考评机制是课改成功的内生动力
        3.2.3 素质教育的深化需立足课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四、素质教育与新型教师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开放式教育理念下小学公共空间设计研究 ——以云南文山民族小学设计为例[D]. 王琨.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中学立德树人落实机制研究 ——以F中学为个案[D]. 闫佳伟.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中国现代美育实践的发生 ——以“中华美育会”为中心的考察[D]. 战红岩.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4]知识学习的发展功能及其局限研究[D]. 蔡其全.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5]问题教学法在《文化生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员星. 洛阳师范学院, 2021(08)
  • [6]新高考背景下高中学校教学组织变革研究[D]. 崔自勤.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7]大学生第二课堂综合素质教育研究 ——以江西省一般本科院校为例[D]. 李秉轩.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8]基于前沿教学理念的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研究[D]. 张胜男.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9]农村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许市样本”研究[D]. 方咏琪. 湖南理工学院, 2020(02)
  • [10]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标签:;  ;  

新型教师素质教育与培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