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跟鞋思维与现代时尚

高跟鞋思维与现代时尚

一、高跟鞋思维与现代时尚(论文文献综述)

苟毅琴[1](2021)在《《云南民国日报》广告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选取《云南民国日报》广告为研究对象,从交通设施的基础、政策的保障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三方面出发,陈述20世纪初昆明报纸产生的背景。以广告概念的界定、广告版面设计、广告类别对《云南民国日报》广告作整体分析,以探析《云南民国日报》广告的大致面貌。其中,在广告类别中根据广告的表现手法将《云南民国日报》广告分为绘画类广告、摄影类广告、文字设计类广告,本论文主要以这三类广告为线索展开具体分析。在《云南民国日报》广告艺术风格来源上,从传统艺术的韵味、西方元素的运用、中西艺术的融合三方面进行论述,阐明形成早期报纸广告艺术风格的原因。在《云南民国日报》广告的艺术风格方面,主要从广告设计的表现手法、广告审美方面进行分析,剖析早期报纸广告呈现的视觉艺术特征。最后,从社会时尚、社会审美、社会变迁方面深入挖掘早期报纸广告承载的现代倾向。

秦梦琪[2](2021)在《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VEGANSTYLE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张雪飞[3](2021)在《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衣之于人,自人类文明伊始就如影随形、相伴相生。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倾向于遮蔽人身形体,不太强调人的生物属性和个体特性;彰显等秩阶次,关注人的文化表征和社会意蕴。晚清民国是服饰传统、规制、风格和文化剧变的重要时期,也是社会形态、社会认识、女性社会角色转轨的关键阶段。人衣关系经历了抗争与冲突、困顿与反思,在张力和矛盾中蜕变和进化。研究这一时期女性服饰变革,对于社会制度变迁、服饰文化转型、妇女解放进程具有重要的学术与现实意义。论文包括四个主体部分:第一章站在人衣关系的视角,以服饰潮流的方式发掘和梳理女性服饰变革的历史脉络;第二章从纺织原料、分析并阐述产业进步、技术革新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系。从纺织原料、面料的技术革新、成衣制造方式和产业更新,以及纺织贸易市场变化三个方面,讨论服饰变革的物质基础和技术支撑。分析产业进步、技术革新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联,也即从“衣”的层面对人衣关系的变革动力进行历史透视;第三章从带着服饰烙印的社会文化现象、伴随服饰行为的社会运动和彰显服饰主张的社会思潮这三个层面,探讨社会变革和女性服饰变革的关系,剖析伴随其间的人衣关系的变化特征;第四章从夷夏之防、道器之辨、礼俗之隔和荣耻之变四大关系入手,揭示文化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内在联系,厘清服饰变革的深层机理。本文主要观点和创新如下:1.服饰潮流是一种能够同时揭示服饰变革现象和本质所在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本文试图打破以往以主流历史分期、社会变革为纲的近代服饰史叙事,以及服饰品类、服饰流派、服饰空间扩散的服饰专题分类,由人衣关系的生理要求、观念思想、社会生活、审美文化、技术支持等不同侧面考察服饰潮流的变革趋势,抽象概括出“衣以容身”“衣以立身”“衣以适人”“衣以彰人”四大服饰潮流。以服饰潮流的方式展现服饰变革的全貌,既符合服饰本身的历史脉络和嬗变轨迹,尊重研究对象本身的发展规律,又呈现服饰变革的创新性与继承性、往复性与多样性,揭示种种复杂多栖的规律和特性,为研究服饰变迁的技术、社会和文化因素提供线索和链接。2.产业技术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关系为供给带动需求、需求拉动供给给出历史的有力借鉴。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与技术变革,特别是机械化、电气化和化学化的进步,根本地改变了服饰面料性能、服用加工技艺,为服饰结构的改良和变革提供了可能的物质和工艺基础,形塑了纺织服装贸易和消费的全新格局,为晚清民国女性服饰时尚的兴起和潮流的延布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本文绘制出服饰潮流与相关因素的关联机制分析框图,展示说明了产业技术变革如何对服饰变革发挥作用,特别是对影响方式、路径和机理方面的系统阐释。技术变革是对“衣”的物理特性、生产方式、市场供给和美学价值的创新,为“人”提供可消用、选择和适配的服用方案。作为服饰消费主体的“人”根据自身的穿用需求、经济基础和消费偏好以及文化审美,影响纺织、服装的贸易市场格局,对服装原料面料、剪裁结构方式提出需求。技术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关系实质上通过改变“衣”的供给进而影响“人”的需求,“人”的需求又进而促进“衣”的技术和产业升级改革。3.社会变革与服饰变革相互促进、互为因果,服饰时而领着、时而跟着,既能动于社会变革,又从动于社会变革。一方面,社会变革是服饰变革的引领者。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妇女解放思潮启蒙、引导着近代女性以主体身份参与到社会运动之中,推动着服饰潮流的发生和传播。以珠江三角洲的“自梳”和长江三角洲的“摩登”为代表的服饰社会现象为女性服饰潮流蓄能积力;另一方面,服饰变革是社会变革的能动者。代表性女性和女性群体以或拟男化、中性化的服饰行为,或个性化、大众化的穿衣方式,推动着妇女解放,成为社会变革不容小觑的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讲,服饰既作为被社会生活、时代思潮改良和引导的主要对象,同时又充任着女性参与社会变革的道具、工具和面具。社会变革与服饰变革的内在互动,本质上是服饰与人的主体性关系。从被“衣”掩饰的“人”到以“衣”修饰的“人”,再到借“衣”立身的“人”,透过近代女性的服饰行为,抑或是社会舆论对女性服饰的评价和反应,“衣”之功能得到重新辨析,服饰下的人性得到解放,具有独立人格的“人”得以进化。4.文化变革既是阻碍服饰变革的重要防线,反过来又是催化服饰变革的深层动因。长久以来,华夏服饰是区辨夷夏族群、承载文野观念的文化载体。无论是葆有华夷文化优势的历史时期还是闭关自守被强力冲击的晚清之际,拥护文化传统和民族尊严的“庙堂”及士大夫们反对服饰变革。而随着近代西方传教士的“诱导”,本来象征文明的缠足成为野蛮文明的标记,夷夏之别破防、文野之位互换,趋新大势和尊西倾向成为服饰变革的新动向。在西学东渐、西器东传的时代背景下,服制是扞卫“中体”的“重器”,象征着传统儒家文化的伦常名教、制度文物以及体统规矩,不可“轻言”变革。而在改良政治制度的维新变法时期,服制改革成为复兴民族、更易“人心”的方略,由器而道的“天演”进化论提倡优胜劣汰、强权竞争,成为推动服饰变革的重要力量。在传统礼俗社会中,服饰是“礼治”的重要媒介,以礼化俗,以礼节俗。礼乐制度的高度发展是服饰文化长期保持稳定、难以遽变的根本。晚清宗法秩序遭遇挑战,作为民众生活“风俗”的服饰改良提出变革要求,女性服饰潮流甚或走在了服制法规之前,由俗入礼。文化是慢变量,近代服饰变革的不易和反复,皆出自于文化内核“面子”、服饰面子即文化里子,能小变则不大变,能形变则不质变。而服饰变革的发端和剧变,仍需归因于文化内核“面子”。在敏感于外人观感、维护文化“面子”的同时,服饰悄然生变,服饰由宗族和伦理走向民族和国家,再走向个体和自我,“人衣关系”不再等同于纲常伦理的“人人关系”。5.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的路径并完全不遵循“器物-制度-文化”的现代化三阶段,而是多个范畴兼而有之,各个阶段均有参与。服饰变革属于物质器技,亦成为寄托人伦关系的社会制度,甚至还是文化思想的重要表征,事实上是“器物”“制度”和“精神”的“三位一体”,难以区分先后甚至彼此。整体来看,女性服饰变革是在制度层变革时生发的。反缠足运动发端于呼吁制度改革的戊戌维新,辛亥以后服饰等级制度改弦更张,服饰听取民便。新文化时期反思文化,女性服饰在更大范围、更大波次、更大程度上发生变革,服饰潮流渐趋成型,人衣关系也随之转换、调整。但局部而言,在学习西器的洋务时期,洋纱、洋布大量进驻开埠城市,上海等地的年轻、时尚、社交女性已开始穿用洋布衣。在民风开放、趋新入时的地区,原料面料、穿衣方式等物质层面的变化来的较早,相对顺利地被一部分女性所接纳,但并未涉及到服饰文化层面的对抗与哲思。对于广大乡村地区的劳动女性,质地厚实、自产自销的土布更便于劳作,物质层面的服饰变化来得更为迟滞、缓慢,或许到生产关系、社会组织发生变化之后,服饰才相随而变。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呈现出多轨道、多征候、多阶段并行不悖的复杂格局。6.服饰变革本质而言是“人衣关系”的更新与重构。服饰不是纯粹单一的自然物,而是典型的文化产物。变革时期人衣关系变化的意义在于,“人”既是具体的、个体的人,同时也是群体的、社会化的和历史性的人。“衣”既是具有物质属性的衣,同时更是代表民族风俗、承载社会功能、表征时代特征的“衣”。服饰变革之前,衣的礼治、标示、文化功能更为显着;服饰变革之中,衣的工具、道具、面具功能更加显露;服饰变革之后,衣服重归保暖和装饰的基本功能。考虑到人衣关系的复杂多元性,“人的穿着”可以分为四个层次:适身、得体、体面和得当/适境。初级层面的“适身”强调作为生物体的人和作为自然物的衣。更高级层面的“得当/适境”更看重中国文化下具有多种属性之“人”的穿衣要领和不同穿着场合下“衣”的服饰文化要素。广而言之,人衣关系甚至可能是人类的永恒主题,互动交融、和谐共彰应该是人类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追求的一种理想状态。

渠瑶[4](2021)在《缠足到高跟鞋 ——女性身份建构的社会学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的“缠足”与“高跟鞋”,是古、今不同时代典型的女性文化事项,在不同程度上对女性的身体、思想产生影响。在千年的历史跨度中,由“缠足”过渡到“高跟鞋”的过程中,“崇拜”的因素始终存在,并一直产生作用。在缠足风俗的盛行中,缠足是拥有多种功能的,如性功能、审美功能、规训功能、提升社会地位的功能等。人们赞赏小脚,炫耀小脚,并且极尽渲染之能事。男性鼓舞女性缠足,女性之间相互模仿、相互攀比,将一双脚变成比容貌、出身更为重要的资本,使缠足根深蒂固地扎根在人们的心里,尊贵的象征意义深深烙印在缠足之中,上层阶层以此标示自己,市井百姓也希望借缠足提升地位。同样,高跟鞋与缠足背后的一些涵义相似。高跟鞋自产生到18世纪,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拥有穿着高跟鞋的权利,高跟鞋显示了其实用价值和阶层差别,彰显了高尚的社会地位和身份。通过高跟鞋,将美的外在形象囿于优雅端庄的体态,玲珑窈窕的身材,依旧纤细轻盈的双脚——这是越来越多的女性渴望的样子,高跟鞋成为了形象塑造的绝佳工具,也是借此提升自我品味与地位的手段之一。在视觉社会中,女性的外表显得格外重要,一双经过妆扮的脚,就好比一层“社会肌肤”,成为社会分层的指标之一。这也印证了“金莲崇拜”与“高跟鞋崇拜”中相通之处,要求美是二者共有的表面原因,其中的附加价值是女性追逐的根本原因。时尚的哲学认为,“崇拜”思想的存续是有其作用机制的,一方面,人们有着“求同”的愿望,无论是缠足还是高跟鞋,都是通过彼此间的模仿来满足社会适应的需要。另一方面,人们又有着“示异”的愿望,希望与等级较低群体显出差距,缠足与高跟鞋也满足了这一要求。同时缠足与高跟鞋对女性的作用具有双重性,将女性规训于社会规则之下的同时,也为女性所利用,成为展现自我的身体资本。但需要承认的是,女性目前争取到的自由与真正的解放之间依然存在差距。

欧阳佩瑶(Auyueng Peiyao)[5](2020)在《“设计”的诱惑:清末民初女性视野中的摩登文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设计”(disegno/design)是一个意蕴丰富而为所有视觉艺术所共享的一个视觉艺术理论概念,其不仅提升了曾被视为“工匠”之艺术家的社会地位,还使他们所创造的物区别于工匠所制作的普通之物,成为更具价值和诱惑力的设计品。而这一观念于清末民初时期传入中国后促进了国内的视觉艺术理论观念和现代“设计”教育的形成与发展。与此同时,带有男性话语之新式教育兴起;从中得以接受教育的女性思想得到解放,成为了追求舶来品与时尚的“新女性”(new woman),与以培养“贤妻良母”之现代女性为主的新式教育产生了冲突,并且,她们对“设计”有着不同于男性认知模式的观看。而这两种观看模式的不同最为明显地体现在与“设计”密切相关联之西方“现代性”(modernity)上。当时产生了两种对“现代性”的观看模式,它们分别对应着两种中文译名——“现代”与“摩登”,并呈现出不同的文化与性别意涵,前者凸显现在与崭新,代表文明与进步,易与国族主义连结,而阳性化,后者强调时尚与都会,表示新潮与流行,易与女性、通俗文化与消费文化连结,而阴性化。当时的新女性,尤其是“摩登女郎”(modern girl),是“摩登”这一阴性化现代性与时尚文化的主要观看者,但也由此被置于由作为“现代”这一阳性化现代性主要观看者之男性精英主导的“现代性规划”的对立面,备受批评与抵制。即便如此,这项宏大规划也始终难以掩盖她们对“摩登”的观看。因此,当时百货公司、舞厅、报刊广告、时尚杂志中与摩登文化相关联的具体设计对女性产生了巨大的诱惑。而从新式教育中受到“设计”概念影响的女画家也受到摩登文化的影响,她们通过视觉图像建构出自我的现代女性形象,并利用不同的方式在其艺术作品中呈现出一幅独特而具吸引力的现代生活图景。

陶梦婕[6](2020)在《无性别主义语境下的服装创新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无性别主义是近几年越来越流行的话题,它是对于性别界限的一种突破,也是人们对性别认同的一种态度。Facebook在2014年在用户资料中提供了56种性别选项,而如今甚至增加了自定义的扩充选项。性别不再仅仅定义为男女两性的二元化分,不论艺术领域或是商业领域都能看到无性别主义的身影。人们对于服装的需要已不再只局限于功能和视觉上的追求,同时也是彰显自身个性、推动文化发展的一种方式。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多种文化与无性别主义相互交融,对无性别主义在服装领域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女性主义的浪潮使男女性别意识发生了转变,社会环境的变化和LGBT群体的需求让无性别主义在服装上占领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成为了时尚追随者们关注的焦点。无论“雌雄同体”或是“中性化”的服装,都是无性别主义的体现方式。时尚圈也不乏崇尚无性别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形象引领了无性别主义服装的蓬勃发展。本文根据无性别主义在不同种类服装品牌在设计和销售模式下的区别进行分析,探究无性别主义在服装中的表现形式,并探寻多种风格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无性别服装。最终结合实践,寻找最具消费需求的目标人群,设计出符合他们审美观念的服装,对无性别主义服装未来的流行趋势进行总结和预测,引导更多人对无性别主义的理解和认同。

王依睿[7](2020)在《美妆时尚影响下我国女性白领化妆行为分析》文中提出当前我国女性白领的化妆行为越来越普遍,其流行的背后嵌入了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的共同书写。本研究从当前我国的美妆时尚出发,研究其影响下女性白领的化妆行为,旨在回答我国当前女性白领化妆“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力求从女性白领的生活状态出发,理解当代青年焦虑、性别建构与身体规训。在研究方法层面,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参与式观察法和内容分析法这三种研究方法。在美妆时尚的影响下,当前女性白领的化妆行为呈现化妆普遍化、时尚化妆仪式化、学习化妆持续化和时尚消费理性化等特点。研究发现,从宏观层面看,女性白领开始频繁化妆有其必然性,它是多种社会力量以美妆时尚为载体对女性实施身体规训的结果。资本、男性秩序与大众传媒合谋,生产出了现代社会中的“美丽标准”和“化妆带来美丽”的神话,甜蜜地劝说个体按照标准对自己的身体进行改造。然而在压倒性的结构因素面前,女性白领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规训,从个人的生命体验出发,化妆是其经过充分理性思考后的主动选择。化妆是一种建构时尚认同的行动策略,是一种进行印象管理的身体技术,是一种表象性的身体美学,是一种“避让但不逃离”的日常生活实践。在多变的妆容背后,是一个自我控制的理性主体。女性白领通过化妆来应对风险,回应社会的多重要求,实现创造性的自我提升。

易菲[8](2020)在《影像里的摩登生活 ——探析近代上海都市时尚生活与时尚设计(1896-1949)》文中提出本论文将中国电影的发源地上海作为研究起点,通过电影影像来透视近代的时尚生活与时尚设计,并以影像下的女明星为切入点,重点研究早期影像与时尚观念的关系、影像衍生的电影刊物对时尚文化传播的促进作用、影像中女明星的时尚元素、时尚设计的演变历程,以及影像牵引的时尚潮流和时尚消费等问题。1896-1949年,上海电影经历了一个从植入到快速发展的过程。“摩登”观念通过欧美电影传入上海,营造出一个新的时尚文化。20世纪20-40年代是上海电影繁荣发展时期,致使电影明星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本论文通过近代上海影片等影像资料,呈现上海近代都市典型生活形态的“样本”,并运用学科交叉视角,解读近代设计的时尚观念,探析都市生活与时尚设计的发展特性,从中发现影像下的明星不仅是近代时尚娱乐的产物,也是上海时尚文化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她们留下的图像、影像和文字资料为我们勾勒出一个全新的都市时尚生活场景。而影像作为一种视角,还原了近代上海时尚生活,为研究提供了一种参考。研究发现,电影与时尚设计、时尚文化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从影像下女明星的时尚设计来看,服装款式由单一性向多元化发展,设计风格、穿着理念都带有明显的西方烙印;从影像下时尚潮流与时尚演变的构建来看,时尚文化对上海时尚工业和时尚消费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本论文从影像下女明星的角度来解读近代上海时尚,不仅可以了解近代上海时尚文化的进程和都市时尚生活方式,更能深刻地反映上海在现代化进程中的时尚价值观、消费体系的变迁及其对中国时尚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谢梦彬[9](2020)在《女性主义视角下民国时期上海女性婚礼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婚礼服作为中国服饰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人们思想、审美与个人偏好的外在表现,也是社会物质文明演进历程、社会风貌的具体呈现。女性婚礼服的变革超越了其本身的物质形态,成为连接女性主义思想和文化的社会符号。女性主义作为追求两性关系平等的一系列理论与实践,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逐渐与各领域、各学科密切接触,以女性主义为切入点对研究对象进行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已成为一种趋势。国内专家学者对女性主义与女性婚礼服均有研究,但少有将二者结合的论述,对女性主义与女性婚礼服进行系统性、综合性研究尤为重要。课题将民国时期上海女性婚礼服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女性主义为切入点,运用社会学、人类学、艺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对民国时期上海女性婚服进行探究,是针对女性婚礼服的一种跨越审美表象的理性思考。首先,对女性主义的定义及其在中西方发展历程进行梳理,把握女性主义与女性婚礼服的内在关系;运用图文互证的研究方法对民国时期上海女性婚礼服进行细致解读,归纳其服饰类型,探析婚礼服的造型、色彩、面料和装饰特征,总结出上海女性婚礼服的演变发展特征;其次,运用对比研方究法探讨民国时期上海女性婚服与沿海开埠城市、内地以及上海城乡女性婚服的差异,明晰上海对各地女性婚礼服的辐射影响;结合民国时期上海女性解放发展历程、女性婚礼服的演变历程与女性主义的性别、角色等相关理论内容,揭示女性主义对民国时期上海女性婚礼服的影响。最后,综合前文女性主义与民国时期上海女性婚礼服的特征及演变规律,进一步探析民国时期上海女性婚礼服的文化内涵;从现代多元社会角度与民国上海女性婚礼服对女性主义的映射中总结女性主义对现代女性婚礼的设计启示,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现代女性婚礼服的创新设计。

韩雅琪[10](2020)在《Vintage珠宝首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首饰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既是视觉艺术的载体,又体现着文化的传承。随着生产力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珠宝的定义不再仅仅局限于商品价值,挖掘珠宝内在的文化价值变得同样重要。“vintage”一词指“近代古董”,即不是古董,但又很接近古董的状态,vintage首饰则是指1940——1980年代间流行的首饰。每件vintage首饰背后都反映着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可以说研究vintage首饰也是在发掘特定时期不同的艺术风格与人文社会发展。vintage首饰风格变化的过程本质上是一个随着经济、技术、文化的发展而变化的过程。随着“80后”“90后”已经成为消费市场的主力群体,他们更倾向于购买体现个性与差异化的产品,更看重产品的隐性价值而非物质价值,更倾向产品可以展示可循环发展的理念,与流水线工业化大生产相比,偏向选择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产品,vintage首饰的特性恰好迎合了年轻人的消费理念:用有限的金钱实现最大化的获得感物,一方面vintage首饰价格合理,且实用性较强;在较少的投入的同时兼顾品牌属性,实现双赢。我国二手奢侈品市场近年来取得了快速发展,人们对“二手”的概念不再限于理解为单纯的“旧物”,新消费理念促使二手市场交易金额的快速增幅。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珠宝文化传播的渠道也在与时俱进,发展出来众多新兴传播方式,如利用VR技术的线上试戴服务、微信公众号品牌推广等,这些方式都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传播方式的壁垒,让更多的消费者体验珠宝文化带来的乐趣。vintage首饰的推广销售渠道也越来越丰富,如豆瓣的vintage讨论小组,无论是“小白”还是“骨灰级藏家”都可以对vintage珠宝发表自己的看法,实现跨越空间整合各方意见;公众账号兼职卖货,在发表“硬货”知识的同时,线上平台销售vintage首饰,实现推销一体化,加之近年来国内二手奢侈品电商兴起,可以说国内的二手奢侈品市场越来越开放,想要了解vintage文化的人也越来越多,整个vintage首饰市场的目标群体与传播主体在此期间共同成长。

二、高跟鞋思维与现代时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跟鞋思维与现代时尚(论文提纲范文)

(1)《云南民国日报》广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该选题的研究方向与背景介绍
    (二)该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状况
    (三)该选题的价值和研究意义
    (四)论文的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一、20世纪初昆明报纸产生的背景
    (一)交通设施的基础
        1、铁路
        2、公路
        3、航空
    (二)政策的保障
        1、建设“东大陆”
        2、建设“新云南”
    (三)文化事业的发展
        1、新闻传媒
        2、文化教育
        3、公共文化设施
二、《云南民国日报》广告
    (一)广告概念的界定
    (二)广告版面设计
        1、版面类型
        2、版面构成
        3、版面形式
    (三)广告类别
        1、绘画类广告
        2、摄影类广告
        3、文字设计类广告
三、《云南民国日报》广告的艺术风格来源
    (一)传统艺术的韵味
    (二)西方元素的运用
        1、时尚元素
        2、绘画技法
        3、设计风格
    (三)中西互融
四、《云南民国日报》广告的艺术风格
    (一)广告设计表现手法
        1、叙事
        2、写实
        3、夸张
    (二)广告审美分析
        1、字体设计之美
        2、图像展现之美
        3、编排构思之美
五、《云南民国日报》广告承载的现代倾向
    (一)社会时尚
        1、服饰时尚
        2、娱乐时尚
        3、交通时尚
    (二)社会审美
        1、人物形象之美
        2、家居装饰之美
        3、产品包装之美
    (三)社会变迁
        1、由封闭到开放
        2、由传统到西化
        3、由节俭到奢华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云南民国日报》广告

(3)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选题缘起与意义
    0.2 服饰变革文献综述
    0.3 研究思路、框架与内容
    0.4 研究方法与史料来源
    0.5 创新点
第1章 人衣关系表里之辨——女性服饰潮流
    1.1 衣以容身:松绑解放,开禁易俗
    1.2 衣以立身:性别反叛,异中求变
    1.3 衣以适人:简便合体,文明质朴
    1.4 衣以彰人:流曲赋形,纳西慧中
    1.5 思考与讨论:人衣关系的历史脉动与文化嬗变
第2章 经纬不辍纺新织异——产业进步、技术变革与女性服饰变革
    2.1 有里有面:面料及其生产
        2.1.1 纺、缫技术与原料更新
        2.1.2 机织技术与质料革新
        2.1.3 印染技术与纹样、色彩嬗变
    2.2 有型有样:成衣及其制造
        2.2.1 家庭生产
        2.2.2 拎包客与前店后场
        2.2.3 半标准化与标准化生产
    2.3 有价有市:纺织贸易以及市场
        2.3.1 纺织原料、纺织品贸易和市场
        2.3.2 成衣市场及贸易
    2.4 思考与讨论:纺织和制衣产业技术变革下的人衣关系
第3章 觉与不觉咸与维新——社会变革与女性服饰变革
    3.1 局隅生变:带着服饰烙印的社会现象
        3.1.1 广府地区缫丝女工与“自梳”现象
        3.1.2 上海城市女性和“摩登”现象
    3.2 起而求变:伴随服饰行为的社会运动
        3.2.1 戊戌维新和不缠足会
        3.2.2 辛亥前后的民权革命和女子参政运动
        3.2.3 新文化和女学生爱国平权运动
        3.2.4 新生活的反摩登实践与国货运动
        3.2.5 社会运动中的女性角色和服饰角色
    3.3 论而思变:彰显服饰主张的社会思潮
        3.3.1 社会达尔文主义思潮
        3.3.2 妇女解放思潮
    3.4 思考和讨论:社会变革维度下的人衣关系
第4章 易服不易表里乾坤——文化变革与服饰变革
    4.1 防与不防:“夷”“夏”文野观念转变
    4.2 尊与不尊:“道”“器”体用概念解体
    4.3 禁与不禁:“礼”“俗”治理秩序重构
    4.4 变与不变:“荣”“耻”面子文化演进
    4.5 思考与讨论:文化变革维度下的人衣关系
余论
    5.1 余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后记

(4)缠足到高跟鞋 ——女性身份建构的社会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研究背景
        2.研究内容
    (二)文献综述与选题意义
        1.文献综述
        2.选题意义
    (三)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1.理论依据
        2.研究方法
一、“爱莲说”:缠足与女性角色互动
    (一)缠足的兴衰
        1.缠足源起
        2.缠足没落
    (二)缠足成因及其功能的相互建构
        1.审美取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2.阶层流动——“人往高处走”
        3.稳定与规训——“千缠万裹来拘束”
        4.隐秘的性功能
        5.功能的相互建构
    (三)缠足的附加价值
二、“高跟”:社会学视角的地位分析
    (一)高跟鞋的历史沿革
        1.高跟鞋的诞生
        2.高跟鞋的发展与普及
        3.高跟鞋的回归与再流行
    (二)高跟鞋的社会文化特征
        1.审美作用
        2.文化内涵
        3.社会表达
        4.缠足与高跟鞋的历史衔接
    (三)高跟鞋:一场时尚与权贵的较量
三、“金莲崇拜”到“高跟鞋崇拜”
    (一)“思维惯性”的作用机制
        1.“思维惯性”的定义
        2.思维惯性的实际作用
    (二)时尚的角逐
        1.时尚的作用机制
        2.时尚的现实意义
四、结论
    (一)关于“身体规训”
        1.身体规训的意义
        2.身体规训的价值内化意义
    (二)关于“身体资本”
        1.身体资本的概念
        2.身体资本的社会规范作用
    (三)反思
参考文献
致谢

(5)“设计”的诱惑:清末民初女性视野中的摩登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清末民初的“设计”
    1.1 “设计”观念的流变
        1.1.1 视觉艺术理论中的“设计”
        1.1.2 “设计”观念背后的观念
    1.2 “设计”观念的入华
        1.2.1 西方“设计”观念的输入
        1.2.2 中国现代“设计”教育的兴起
第二章 清末民初的现代女性
    2.1 新式教育中的现代女性
        2.1.1 新式教育话语中的“贤妻良母”
        2.1.2 新式教育环境中的“新女性”
    2.2 时尚文化中的摩登女郎
        2.2.1 “现代性规划”与时尚文化
        2.2.2 新女性的摩登消费
第三章 清末民初女性视野中的摩登
    3.1 有“光环”的物品与有“魔力”的场域
        3.1.1 百货公司
        3.1.2 舞厅
    3.2 “形象大使”与“摩登地图”
        3.2.1 报刊广告
        3.2.2 时尚杂志
第四章 清末民初女画家作品中的摩登
    4.1 自我形象的建构
        4.1.1 关紫兰
        4.1.2 潘玉良
    4.2 生活图景的设计
        4.2.1 进入中国艺术的装饰风艺术
        4.2.2 另一种现代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6)无性别主义语境下的服装创新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论文研究背景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第四节 论文研究方法与框架
    第五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第一章 无性别主义相关概念与发展因素分析
    第一节 无性别主义概念解析
        一、模糊概念对于性别的表达
        二、无性别主义在服装上的概念
    第二节 无性别主义发展因素
        一、男女性别意识的发展与转变
        二、社会环境改变与LGBT群体的影响
        三、社会发展中服装设计的更多可能性
    第三节 无性别主义在相关领域的特征体现
        一、艺术领域中的无性别
        二、商业领域中的无性别
第二章 服装设计领域中的无性别主义概况
    第一节 无性别主义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历史进程与发展
        一、性别特征在服装领域的历史进程与演变
        二、无性别主义在服装设计领域的发展
    第二节 服装设计中性别特征的体现
        一、女装男性化的外观表现
        二、男装女性化的服装设计元素
        三、弱化性别特征的中性服装
    第三节 文化的多元化对无性别主义服装的交互与融合
        一、多元化文化融合
        二、简约主义的融合
        三、后现代文化思潮融合
    第四节 时尚圈无性别主义解读
        一、华丽摇滚先锋——大卫·鲍伊
        二、中性时尚——Tilda Swinton
第三章 无性别主义服装品牌案例分析
    第一节 无性别主义在高级成衣品牌中的发展与创新
        一、Thom Browne的无性别主义
        二、“朋克教母”——Vivienne Westwood
        三、John Galliano与 Maison Margiela
    第二节 快时尚品牌无性别主义潮流趋势
        一、国外快时尚品牌无性别主义的趋势
        二、国内快时尚品牌无性别主义的趋势
第四章 无性别主义服装的创新与实践
    第一节 设计理念与消费需求
        一、设计理念
        二、目标消费人群
    第二节 实践过程
        一、元素提取与实践
        二、作品展示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7)美妆时尚影响下我国女性白领化妆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青年时尚的研究
        二、关于女性身体的研究
    第三节 核心概念和论文内容框架
        一、核心概念
        二、论文内容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访谈法
        二、参与式观察法
        三、内容分析法
第二章 传统与当代的女性化妆及其变化
    第一节 传统的女性化妆
    第二节 当代女性化妆及其时尚
        一、时代背景:妇女解放与白领阶层的产生
        二、当前美妆时尚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 社交媒体时代的美妆时尚分析
    第一节 《瑞丽服饰美容》杂志内容分析
        一、美妆时尚的妆容风格分析
        二、美妆时尚的妆容功能分析
        三、美妆时尚的妆容适用场合分析
    第二节 美妆时尚的逻辑:“求新求变”
        一、日常场合与非日常场合的对立
        二、风格化的个性妆容
    第三节 美妆时尚的传播:“去中心化”
        一、时尚榜样:美妆博主
        二、传播途径:种草与拔草
第四章 时尚影响下女性白领化妆行为的特点分析
    第一节 化妆普遍化
        一、“准白领”化妆:大学是座“天然的美容院”
        二、白领化妆:化妆作为一种职场礼仪
    第二节 时尚化妆仪式化
    第三节 学习化妆持续化
        一、常变常新的身体时尚
        二、娱乐化的学习过程
    第四节 时尚消费理性化
第五章 时尚受众:“美丽标准”与被规训的身体
    第一节 资本扩张:“化妆带来美丽”的神话
    第二节 传统观念:化妆与女性气质
        一、口红与女性魅力
        二、化妆与女性性别社会化
    第三节 大众传媒:拟真时代与美丽奇观
        一、“美丽标准”与购买美丽
        二、美妆博主与美丽奇观
第六章 理性主体:风险社会中的自我掌控
    第一节 认同构建:自我表现与群体适应
        一、差异性意欲与自我认同
        二、趋同性诉求与社会认同
    第二节 交往行为:化妆策略与可控的身体
        一、化妆策略:情境与身份
        二、印象管理与可控的身体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对象资料整理
致谢

(8)影像里的摩登生活 ——探析近代上海都市时尚生活与时尚设计(1896-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课题相关学术史综述
    三、研究相关概念
    四、研究路径与方法
    五、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新旧交织:影像里的时尚观念植入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中的时尚交织
        一、“摩登”观念的兴起
        二、“摩登”与“时尚”的嬗变
    第二节 国际化都市的时尚诉求
        一、洋时尚的本土化过程
        二、洋时尚的冲突与认同
    第三节 新旧交织中的时尚业态
        一、转型期下的时尚社交
        二、墨守成规的反对质疑
        三、蠢蠢欲动的时尚动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颠覆传统:影像派生的时尚文化传播
    第一节 电影刊物的时尚媒介传播
        一、争奇斗艳的时尚专刊
        二、丰富多彩的时尚图像
        三、人尽皆知的时尚传播
    第二节 欧美电影的时尚文化载入
        一、好莱坞时尚文化的传入
        二、中西交融的时尚价值观
    第三节 明星效应下的时尚思潮
        一、明星身份的认同
        二、时尚模仿的狂热
        三、明星制造的时尚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霓裳舞动:影像繁衍出的时尚元素创新
    第一节 服饰文化的转型演变
        一、繁花似锦:旗袍的黄金年代
        二、走向奢华:服装款式百变化
    第二节 妆容配饰的魅力吸引
        一、面目一新:潮流元素影响
        二、自我创新:华丽风格塑造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个性缤纷:影像潮流牵引的时尚主义
    第一节 时尚潮流的新发展
        一、广告:明星价值的体现
        二、国货:时尚工业的促进
    第二节 新女性身份的新定义
        一、自由空间的拓展
        二、都市生活的主导
    第三节 时尚消费的新模式
        一、全新的消费观
        二、充足的消费能力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附录1 :《上海画报(上海1933)》封面女郎一览表
    附录2 :1937年《时代电影(上海)》的《国货明星点将录》
    附录3 :图注
参考文献
参考影片
致谢

(9)女性主义视角下民国时期上海女性婚礼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
    1.5 课题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1.5.1 课题研究方法
        1.5.2 课题创新点
第二章 民国时期上海女性婚礼服的特征
    2.1 发展的女性主义与女性婚礼服
        2.1.1 女性主义的概念
        2.1.2 女性主义的发展
        2.1.3 女性主义与女性婚礼服的关系
    2.2 民国时期上海女性婚礼服的服饰类型
        2.2.1 女性婚礼服的发展背景
        2.2.2 女性婚礼服的服饰类型
    2.3 民国时期上海女性婚礼服的艺术特征
        2.3.1 女性婚礼服造型特征
        2.3.2 女性婚礼服色彩特征
        2.3.3 女性婚礼服面料和装饰特征
第三章 民国时期上海女性婚礼服的演变
    3.1 民国时期上海女性婚礼服演变发展特征
        3.1.1 “单一”向“多样”变化
        3.1.2 “混搭”向“统一”变化
        3.1.3 “平面”向“立体”变化
        3.1.4 “简单”向“复杂”再向“简洁”变化
    3.2 民国时期上海女性婚礼服的横向比较
        3.2.1 上海与沿海开埠城市婚礼服比较
        3.2.2 上海与内地婚礼服比较
        3.2.3 上海城乡婚礼服比较
    3.3 上海对各地女性婚礼服的影响
第四章 女性主义对民国时期上海女性婚礼服的影响
    4.1 女性主义对民国时期上海女性婚礼服的显性影响
        4.1.1 女性婚礼服穿着装扮的变迁
        4.1.2 女性新式婚姻形象的建构
    4.2 女性主义对民国时期上海女性婚礼服的隐性影响
        4.2.1 以社会结构为基点
        4.2.2 以女性意识为指导
        4.2.3 以女性消费为发展动力
        4.2.4 以形成女性美为归宿
第五章 女性主义视角下民国女性婚礼服的文化内涵与设计启示
    5.1 女性主义视角下民国女性婚礼服的文化内涵
        5.1.1 女性主义的自我寻觅
        5.1.2 女性气质的具体呈现
        5.1.3 人本精神的集中表达
    5.2 女性主义对现代女性婚礼服的设计启示
        5.2.1 以性别特质为基点的多元化设计
        5.2.2 以两性意识为基点的人性化设计
        5.2.3 以女性思想为基点的本土化设计
    5.3 现代女性婚礼创新设计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民国时期上海女性婚礼服图片

(10)Vintage珠宝首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背景及现状
        1.2.1 易得性
        1.2.2 价位适中
        1.2.3 时尚性
        1.2.4 历史知识性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古董珠宝与vintage首饰
    2.1 古董珠宝的概念
        2.1.1 古董
        2.1.2 珠宝
        2.1.3 古董珠宝
    2.2 vintage首饰的概念
        2.2.1 vintage首饰的特性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vintage首饰的时期划分及风格养成
    3.1 战时风尚(1936-1946)
        3.1.1 1936-1946年代欧美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
        3.1.2 服装风格
        3.1.3 首饰风格
        3.1.4 小结
    3.2 新世界新风貌(1947-1956)
        3.2.1 1947-1956年代欧美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
        3.2.2 服装风格
        3.2.3 首饰风格
        3.2.4 小结
    3.3 致敬未来(1957-1966)
        3.3.1 1957-1966年代欧美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
        3.3.2 服装风格
        3.3.3 首饰风格
        3.3.4 小结
    3.4 雏菊时代(1967——1978)
        3.4.1 1967——1978年代欧美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
        3.4.2 服装风格
        3.4.3 首饰风格
        3.4.4 小结
    3.5 权利时代(1979——1987)
        3.5.1 1979-1987年代欧美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
        3.5.2 服装风格
        3.5.3 首饰风格
        3.5.4 小结
    3.6 vintage首饰风格的影响因素
        3.6.1 vintage首饰风格与经济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3.6.2 vintage首饰风格与政治背景的关系—政治诉求的代言人
        3.6.3 vintage首饰风格与科技发展的关系—材料突破推动设计突破
        3.6.4 vintage首饰风格与文化的关系—润物细无声处渗透
        3.6.5 小结
第四章 vintage首饰品牌简述
    4.1 平价vintage首饰品牌
    4.2 奢侈品牌vintage首饰
    4.3 vintage首饰鉴别
    4.4 小结
第五章 vintage首饰的受众市场与新媒体营销
    5.1 vintage首饰消费市场构成
        5.1.1 传统vintage首饰消费市场
        5.1.2 新兴vintage首饰消费市场
    5.2 vintage首饰的销售推广平台
        5.2.1 传统销售推广渠道
        5.2.2 新媒体环境下的销售推广
    5.3 对新媒体背景下vintage首饰发展的建议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高跟鞋思维与现代时尚(论文参考文献)

  • [1]《云南民国日报》广告研究[D]. 苟毅琴. 云南艺术学院, 2021(12)
  • [2]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VEGANSTYLE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秦梦琪.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3]人衣关系视域下的晚清民国女性服饰变革研究[D]. 张雪飞. 东华大学, 2021(01)
  • [4]缠足到高跟鞋 ——女性身份建构的社会学研究[D]. 渠瑶.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5]“设计”的诱惑:清末民初女性视野中的摩登文化研究[D]. 欧阳佩瑶(Auyueng Peiyao).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6]无性别主义语境下的服装创新设计与实践[D]. 陶梦婕.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2)
  • [7]美妆时尚影响下我国女性白领化妆行为分析[D]. 王依睿.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1)
  • [8]影像里的摩登生活 ——探析近代上海都市时尚生活与时尚设计(1896-1949)[D]. 易菲.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 [9]女性主义视角下民国时期上海女性婚礼服研究[D]. 谢梦彬. 江南大学, 2020(01)
  • [10]Vintage珠宝首饰研究[D]. 韩雅琪.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9)

标签:;  ;  ;  ;  ;  

高跟鞋思维与现代时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