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名骨科专家苏雨欣简介

着名骨科专家苏雨欣简介

一、着名骨伤科专家苏玉新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张小宁[1](2021)在《沈钦荣治伤思想与绍派伤寒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 通过研究绍派伤寒学术思想及诊治特色,总结沈钦荣治伤思想,探讨两者相关性,拓展骨伤诊疗思路,探索传统地方中医流派传承创新发展新模式。方法 1.通过研读《通俗伤寒论》原着及相关研究文献,了解其学术思想、诊疗特色及研究进展。2.通过研读沈钦荣导师撰写的文章、着作及随诊实践,总结其将绍派理论应用于骨伤疾病诊治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3.从工作经历及学养、时令病与筋骨病相关性、传承与创新探讨沈师治伤思想于绍派伤寒的相关性及其意义。结果 1.绍派伤寒独特的学术思想及诊疗特色:①寒温一统论。以六经统摄三焦、气血辨证。②治时病、重阳明。阳明燥火兼证多,病久必归阳明。③为邪留出路,治伤寒以开郁为先,治湿贯穿其中。④用药尚轻灵。用药轻灵,喜用鲜品、药汁。⑤瘥后重调理。将瘥后调理分药物、起居、饮食。2.沈钦荣治伤思想包括:①首护脾胃。从伤药、久病易伤脾胃,以阴土、阳土分治脾胃,以健脾法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强调脾胃的重要性。②治湿活法。从别时令,湿分内外、寒热,结合患者体质祛湿。③治养结合。以膏方、药食同源之品及练功方法调治骨关节病。④善用药对。从相俯相成、相反相成、相得益彰三方面运用药对。结论 1.沈师工作经历及学养是沈师治伤思想与绍派伤寒相融的第一个因素。2.筋骨病与时令病在基础理论、诊疗方法、用药经验的相通性是二者融合的第二个因素。3.沈师将绍派伤寒思想及经验应用于筋骨病治疗,拓展了骨伤科诊疗思路,是传统地方中医流派传承创新的新探索。

秦锦屏[2](2020)在《列车飞驰》文中研究指明成都女子陈小雨与夫君两地分居,陈小雨带女儿在家乡成都开美容店,老公马景涛则到深圳当保安,后又凭自己的勤奋考取驾驶证当上地铁司机。马景涛因工作忙四年未回家团聚,陈小雨疑心老公在深圳另有所爱,某天不约而至独闯深圳"审夫",想方设法要侦探出老公"出轨"的蛛丝马迹,结局如何呢?

杨洋,徐平,董晓俊,张汉庆[3](2017)在《鲁周同教授治疗股骨颈骨折经验介绍》文中提出股骨颈骨折是临床常见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阶段,骨折后致残率、病死率较高。其治疗方法较多,由于骨折局部解剖和血供等的问题,治疗较为困难且存在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1]。鲁周同教授是着名的骨伤专家,湖北省及武汉市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指导老师,在骨折的手法复位和中药治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尤其是在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面有较深的造诣。笔者总结鲁周同教授多年来对股骨颈骨折的治疗经验,以及对股骨颈骨折并发症的处理措施,现报

季顺欣[4](2016)在《基于古代文献的中医骨伤诊疗理论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2013CB532004)子课题“中医骨伤诊疗理论框架结构研究”(2013CB532004-2-3)研究内容的一部分。基于中医古代文献及现代研究进展与成果,以逻辑思维为主导,遵循“集成”“归真”和“纳新”的原则,采用文献学、诠释学、术语学及理论研究等方法,对我国古代骨伤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提取中医骨伤诊疗理论的基本概念,明确概念内涵,确立中医骨伤诊疗理论概念体系,探究中医骨伤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搭建中医骨伤诊疗理论框架结构。从而,为完成国家973项目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也能为骨伤科的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首先确定研究书目并且制定中医骨伤诊疗理论基本概念的筛选原则与方法。其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讨中医骨伤理论体系的规律与本质,既从历史进程的角度研究理论概念的源流演变,又从空间定位的角度钻研同时代的医家在讨论相同概念的学术见解,从而全面提炼出中医骨伤理论概念。共梳理总结出中医骨伤诊疗理论概念402条,参照《中医大辞典》《中医药学名词》和全国高等院校《中医骨伤科学》教材等现代研究成果,选取有代表性的、较早出现的或出现频率较高的概念为正名,其余为异名,共收集病因概念89条(正名30条,异名59条)、病机概念75条(正名41条,异名34条)、病名病证概念159条(正名93条,异名66条)、治则治法概念79条。概念的释义是对该概念的定义,以《中医大辞典》《汉语大词典》等辞书为准。概念未见于辞书者,依据上下文义,拟定概念释义。用例部分选取该概念正名和异名首见于古籍中的例句,明确概念的源头,同时酌情选用体现概念发展的例句。病因、病机、病名病证和治则治法概念体系由若干不同层次分属的概念组成,每一概念词条下有异名、释义、用例条目,力求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的中医骨伤诊疗理论概念体系。围绕因机证治,按照时间顺序,自上而下系统梳理并深入探讨从秦汉到明清时期的中医骨伤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源流。认为战国至秦汉间是骨伤科诊疗理论的初步形成期,为后世医家重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以及损伤后的气血病机以及脏腑功能失调等提供了扎实的理论依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骨伤科临床医学的兴起阶段,该时期出现了专治创伤疾病的“折伤医”。隋唐时期是骨伤科的形成时期,出现了第一部骨伤科专着以及系统阐述其病因证候学专着,该时期将伤损疾病分为“外损”和“内伤”两类。宋金元时期是骨伤科成长的时期,此时骨伤科诊疗理论更加丰富,伤损后的症状描述更为详细,将骨折和关节脱位归纳为“六出臼”和“四折骨”。明清是骨伤科发展的时期,该时期强调伤损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出现了我国第一部伤科内伤专着。关于中医骨伤的病因,自古以来较为明确,多来自于外力作用,即为金疮、坠堕、跌磕、压迮、击打、挫闪。此外,由于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情志不畅或劳倦所伤会影响脏腑功能,加重伤损后的病情变化。外力作用于人体导致骨断、筋伤必然会累及气血,引起气血病变,而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是气血津液,经络能够联系并濡养全身的皮肉、筋骨,同时也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故局部皮肉、筋骨的损害会伤及气血、脏腑、经络。因此,中医骨伤病机主要分为伤及气血、犯伤五脏及内动经络三大类。中医骨伤病名病证主要包括骨折、筋伤、筋骨俱伤、脱臼、跌闪伤、金疮及内伤杂证。中医骨伤治则分为骨折筋伤治则、脱臼治则、跌打损伤治则、金疮治则及伤损内证治则,主要包括散瘀血、止疼痛、续筋骨、通经络、和肝补肾、调补脾气等。骨伤科治法除了用药外,还有外治法、隔纸灸法、雷火针法等治法。系统梳理了我国古代中医骨伤文献既有的理论框架,发现《外台秘要》《圣济总录》《世医得效方》《正体类要》《伤科汇纂》中的骨伤诊疗理论框架最具有代表性。《外台秘要》将骨伤疾病框架与骨伤方证框架整合在一起,《圣济总录》对骨伤理论阐述较为详备,因、机、证、治的理论框架初步形成,《世医得效方》首次将骨伤科疾病总结为“手(脚)六出臼四折骨”,《正体类要》确立了从内治伤的诊疗理论框架。《伤科汇纂》主要从病因学角度将损伤类疾病分成金刃伤、箭镞伤、磁锋伤、签刺伤、坠堕伤、跌磕伤、挫闪伤、压迮伤、铁器伤、砖石伤、木器伤11大类,再以病机结合病证、提出相应治则为其细类,并附诸多相关治法方药为其框架填充内容,这种因机证治的诊疗理论框架模式既是对前人经验的继承也是对后世医家的启迪。通过对中医骨伤共性的、实用性的、代表性的诊疗理论加以分析、比较、提炼与集成,结合论文对中医骨伤病因、病机、病名病证、治法治则等方面的概念梳理,以瘀血内停和亡血过多为总纲,以气血辨证为主,同时结合八纲辨证,以出现频次较多并且因机证治完备的诊疗理论搭建中医骨伤外伤病框架和内伤病框架。外伤病诊疗理论框架主要以伤折、闪伤、金疮、脱臼所致气血瘀滞、出血或亡血过多为纲目,采用整骨续筋、导气行血、止血定痛等治则进行治疗。内伤病诊疗理论框架主要以恶血留内、血虚或血脱、气血亏虚所致病证为纲目,采用活血化瘀、补气养血、兼以滋阴、健壮脾胃、疏肝理气等治则进行治疗。初步构建了中医骨伤共性诊疗理论的框架结构,以期能为骨伤科的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

李春雨[5](2016)在《古代中医正骨推拿文献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正骨推拿现代研究状况,理论框架的现代研究状况和术语学相关研究现状三个部分为正骨理论框架构建的方法提供参考,分析中医正骨推拿理论框架构建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通过搜索从先秦到民国时期文献收录记载有古代推拿正骨理论和(或)操作方法的书籍,其中纸质书籍以辽宁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现存文献书籍为主,电子文献以中华医典所收录的文献为主。经检索确认8本纸质文献,分别是:《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千金翼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医说》《圣济总录》《世医得效方》《医宗金鉴》,摘录其中与正骨推拿相关的语段输入计算机备用,尽可能保持文献原貌。记录语段相关信息,包括书名、作者、成书年代、章节、版次等。确定分词原则,对结果进行筛选,采用基于理解的分词方法对所载录的文献进行分词;对词的意向进行标注,方便归类;对相同词语且语义完全一致的词或词组进行合并,对词语中被确定为无意义虚词的词或词组进行剔除。对于以构建的树形结构进行词语填充,检查理论结构框架是否合理,能否兼容所有词语和词组(已有的词汇及新发现的词汇)。结果:1.通过对数据库的完善,初步形成了以古代推拿正骨文献为基础的正骨推拿理论框架结构,包括中理法方术四个方面的内容。2.以骨相关理论(骨骼框架、疾病名称、五脏症状、筋骨并重)为例的框架体系。3.建立了正骨手法理论的框架。4.建立了正骨工具理论的框架。5.建立了正骨方剂的框架。结论:1.初步发现古代文献中注重“筋骨并重”的治疗特点。2.通过从基础理论、诊疗方法、辅助方药、操作技法等,采用中医临床诊疗思路的“理”、“法”、“方”、“术”四个方面作为顶层框架进行了研究,以有别于传统文献研究中采用历史源流的纵向研究的方式,通过对古代推拿文献进行了整理,形成了“理法方术”的框架结构。

赵志强[6](2015)在《仝允辉教授中医正骨学术思想及小儿正骨临证经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总结仝允辉教授的中医正骨学术思想和小儿骨科临证经验方法:采用理论文献研究、临证侍诊、临床观察相结合的方法,从多个方面总结导师仝允辉教授的中医正骨学术思想,学习其小儿骨科临证经验。导师在30年临床中,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尚缺乏对其学术思想全面系统的研究和提升以及学术渊源的系统梳理。因此,本人将全面收集导师临证诊疗资料,以及既往诊疗及研究资料,梳理其学术脉络,厘清其学术渊源,较为系统地整理挖掘仝允辉教授中医正骨临证经验,并更好的总结提升、继承发展其学术思想,将其中医正骨特别是小儿正骨技术传承并推广应用于临床。本研究计划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1厘清仝允辉教授的学术渊源仝允辉教授于1982年12月从河南中医学院毕业,因其成绩优秀分至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从事骨伤科临床工作至今。洛阳正骨医院是河南平乐正骨学术思想的集大成者,继承并发展了平乐正骨的学术思想。本阶段研究将从理论文献研究入手,总结当代中国知名的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和传承现状,包括福建林氏正骨(代表人物林如高先生)、北京刘氏正骨(代表人物刘寿山先生)、上海石氏正骨(代表人物石筱山、石仰山先生)、辽宁苏氏正骨(代表人物苏玉新先生)、湖北李氏正骨(代表人物李同生先生),分析总结他们各自的学术特点。然后回顾洛阳平乐正骨学术思想的起源、发展、成熟的过程,厘清仝允辉教授的学术渊源。2总结仝允辉教授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本阶段研究将采用理论文献研究、临证侍诊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回顾仝允辉导师的求学经历和成名之路。从导师步入河南中医学院校园开始学习中医、研读经典,到进入洛阳正骨医院得名师授教,研习中医正骨技术;从去天津医院学习小儿骨科到成为洛阳正骨医院医疗技术带头人,终成一代名医。分析其医疗技术发展历程,厘清其学术思想形成的脉络。其次通过临床侍诊的方式,在3年的时间里,研究仝允辉教授诊断中医骨伤科疾病的思路,学习其通过中医传统正骨以及手术方式治疗中医骨伤科疾病的技术,以及三期辨证的用药特点。并总结出仝允辉教授中医正骨学术思想。最后通过跟师学习,总结仝允辉教授治疗小儿骨科的临床经验,记录其治疗小儿跟骨骨折、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儿童陈旧性桡骨头脱位、发育性髋关节脱位、先天性髋内翻等小儿骨科疾病的医疗心得和临床医案。3利用仝允辉教授治疗小儿骨科临床经验进行临床研究。采用仝允辉教授改良式皮外张力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进行临床观察,从提携角丢失度、肘关节屈伸丢失度以及肘关节综合功能评分方面,与洛阳正骨医院传统的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对比,考量两种方法之优劣,探究传统中医正骨与现代骨科技术相结合的学术传承方向。将来自2012年8月至2015年8月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及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骨伤科的门诊及住院患者。选择其中符合纳入标准的69例(按Gartland分型属Ⅱ、Ⅲ型骨折)进行临床观察,以就诊时间顺序为基准,采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3例。治疗组采用仝允辉教授改良式皮外张力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方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肱骨髁上骨折方法进行治疗,进行临床观察,并将观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两组病例进行6个月至2年随访,平均7.8个月。其中治疗组34例获得随访(原36例中2例脱落),对照组32随访例获得随访(原33例中1例脱落)。经临床检查骨折于术后3月全部达到骨性愈合,治疗组无感染病例,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经统计分析,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术后6个月治疗组在肘关节综合功能评定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成果:本研究从仝允辉教授从医之路、治学态度、医德医风等方面,总结与揭示了其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形成的社会渊源与重要影响因素;并从中医骨伤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等方面详细探讨了仝允辉教授中医正骨的学术思想;还对其诊治小儿骨科疾病如发育性髋内翻,小儿跟骨骨折等小儿骨病、骨折的治疗经验进行总结。涵盖了导师中医正骨的重要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对于指导临床诊疗具有重要的理论参考与应用价值。结论:仝允辉教授中医正骨学术思想,是在继承洛阳平乐正骨学术思想的基础上,通过跟随名师不断的学习中、西医诊疗技术,而逐渐形成的。我们将在学习仝允辉教授临证经验,继承其中医正骨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结合运用现代医疗技术,将祖国传统中医正骨技术发扬光大。

张宽[7](2012)在《燕京地区骨伤手法流派传承及学术思想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研究背景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保持其5000多年文明发展的国家。中医骨伤科以其悠久的发展历史、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多彩的防治疾病方法和显着的临床疗效而着称于世,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代,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一方面为中医药学术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现代科技保障,另一方面,就中医药学术发展也产生了不同的观点与思路,诸如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理论与临床的统一等。中医骨伤科独特的临床疗效是中医药得以传承数千年的根本所在。但是,我们必须严肃面对的现实是,传统的临床疗效优势尚未得到很好的发挥,中医伤科的临床阵地正在逐渐减少。应该看到,入世以后,各国骨折治疗的技术、方法和器材大量涌入我国市场,内固定器材的经济费用在逐步提高。滥用切开复位内固定造成的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误用闭合复位外固定造成的骨折畸形愈合及缺血性肌挛缩时有发生。在这种形势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医正骨疗法治疗骨折的特色与优势,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新问题。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目前不少医院、甚至中医院已基本放弃了骨伤手法治疗,正宗的正骨术只在北派、南派的不到十家医院中传承着。中医正骨疗法的传承陷入困境,举步维艰。为继承中医骨伤手法这一中华传统医术,应尽快积极开展相关学术研究与政策研究,以促进中医骨伤手法的继承和发展。骨伤历代医家在长期的“悬壶济世”中,师承授受,并经过不断实践而总结、丰富、升华的临床经验,就无疑地成为了后世继承中医学术的最好阶梯。骨伤科因其治疗方法的特殊性而导致学术渊源的诸多差别,特别是骨伤手法很难用文字描述,师带徒手把手的教受,是形成骨伤手法流派的重要途径。目前各地各流派的正骨经验不同程度的得到整理与继承,有的还成立了骨伤特色突出的专科医院。较着名的诸如:河南省平乐镇郭氏正骨世家,天津苏氏正骨世家,上海石筱山、魏指薪、王子平等伤科八大家,广东蔡荣、何竹林等五大伤科名家,四川杜自明、郑怀贤,北京刘寿山及少林伤科、武当伤科等,这些流派各具特色,在当地影响甚隆。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名医辈出,流派众多,具有悠久的学术渊源和科学传承,并且形成了具有北京特色的现代“燕京学派”。2研究目的明确“燕京”概念、范围,划分骨伤手法流派;研究各流派渊源、背景、创始人及继承人的传承路线。整理各流派的学术思想。3研究内容首先,梳理骨伤手法流派中流派的相关概念及内涵,探讨手法流派的特殊性。其次,明确“燕京”的概念、覆盖的范围,从而确定属于“燕京骨伤手法流派”的派别。总结出具有代表性的八大燕京骨伤手法流派:宫廷正骨流派的夏氏支派和刘氏支派、曹锡珍经穴按摩流派、刘道信骨伤手法流派、宏庙董氏骨伤手法流派、杜氏骨伤手法流派、葛氏骨伤手法流派、双桥罗氏骨伤手法流派。第三,每个流派的形成都有其特殊的背景和早期的理论基础,在这些先决条件下,流派的创始人结合自身的体会,从手法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创立独具特色的学术思想。各流派的继承人在传承本流派学术特点的同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对本流派的学术思想有一定的发展。通过查找文献资料,总结、归纳各流派创始人的学术特点;深入研究各流派学术思想的传承及发展变化。4结果1、总结中医流派演变的基本规律。流派遵循着“源、立、传、承、变”五个环节。“源、立”是流派能够传承的先决条件。没有它们流派就无从谈起。“传、承”是流派赖以生存的核心,“变”是决定流派是否能够进一步发展的关键点。这五个环节缺一不可。这具有普遍性,燕京骨伤手法流派也是如此。并利用这一规律进一步探讨骨伤手法流派发展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2、明确燕京的内涵,总结燕京骨伤手法流派形成发展的地域因素,即数百年京师历史使得伤科御医流派经久不衰,且不断有新的医家、流派因时政需要而引入。通过时代背景分析,将燕京骨伤手法流发展分为明清时期、民国时期、新中国后三个时期。3、以宫廷正骨流派的夏氏支派和刘氏支派、曹锡珍经穴按摩流派、刘道信骨伤手法流派、宏庙董氏骨伤手法流派、杜氏骨伤手法流派、葛氏骨伤手法流派、双桥罗氏骨伤手法流派为研究对象,从代表人物和传承人物的人才链、学术思想及特色手法技术等方面,整理各家流派的学术体系。5结论燕京大地孕育了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京味”文化,这一特点也渗透到了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北京人。燕京地区的骨伤手法流派也不例外,所以我们从两个方面去整理探讨各家流派:一是历史文化范畴;二是学术思想范畴。探究其地域环境、历史时代背景,有助于了解学术形成的外部因素;寻索传承路线,整理流派学术思想的演变发展过程,总结特色技法的操作、练习、疗效等相关内容,以更好地体现手法的学术价值。综合以上各方面,通过深入研究燕京骨伤流派的学术思想,总结归纳整合为具有独特的北京气息的“燕京学派”。

黎立[8](2009)在《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探求中医骨伤科流派在手法整复与方药治疗等方面的诊治规律与特点。本课题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中医骨伤科流派入手研究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的沿革、发展,在运用中医文献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实地调查研究,对历代中医骨伤科文献资料、尤其是运用手法与方药治疗等方面的特色和经验进行分类、梳理、总结、概括,整理出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的框架,挖掘中医骨伤科手法诊治的基本观点、原理和方法以及临床用药特色,通过系统研究,得出客观、科学的结论,从而为中医临床和科研提供可靠的文献依据,并进一步更好地为临床实践服务。

辽宁省海城市正骨医院[9](2002)在《着名骨伤科专家苏玉新简介》文中指出

苏继承,张广智,李箭[10](2002)在《苏玉新骨伤科学术思想撮要》文中指出着名骨伤科专家苏玉新正骨手法以摸、拿、捏、提、点、顺为主 ,对骨折和脱位的治疗 ,充分发展了苏氏“分神复位法” ,可以在瞬间做到“分神无痛”接骨复位 ,丰富了苏氏正骨学术思想。在外固定方面 ,他在家传自制柳椴木小夹板固定的基础上 ,运用现代医学知识 ,改进夹板的设计 ,用穿针进行外固定 ,再配合金属支架治疗开放性、不稳定性骨折 ,克服了小夹板的局限性。他将自己的独特见解和创新融会贯通 ,把中医“精、气、神”的概念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获得满意疗效。苏氏正骨法曾被卫生部做为“十年百项成果推广计划”之一项目。

二、着名骨伤科专家苏玉新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着名骨伤科专家苏玉新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沈钦荣治伤思想与绍派伤寒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绍派伤寒学术思想研究
    一、寒温一统论
        (一) 宗六经 参三焦
        (二) 人体表里分六经
    二、治时病 重阳明
        (一) 阳明燥火兼证多
        (二) 病久必归阳明
    三、为邪留出路
        (一) 治伤寒以开郁为先
        (二) 治湿贯穿其中
    四、用药尚轻灵
        (一) 用药轻清
        (二) 喜用鲜药、药汁
    五、瘥后重调理
        (一) 养脾胃 祛余邪
        (二) 重食补 讲食忌
第二部分 沈钦荣治伤思想研究
    一、首护脾胃
        (一) 久病伤脾胃
        (二) 滋胃阴升脾阳
        (三) 健脾接骨
    二、治湿活法
        (一) 治湿因时令
        (二) 湿分内外、寒热、虚实
    三、治养并重
        (一) 膏方调理
        (二) 药食同功动静结合
    四、擅用药对
        (一) 桑寄生与狗脊—相俯相成
        (二) 熟地与砂仁—相得益彰
        (三) 当归与柴胡—相反相成
第三部分 相关性研究
    一、学养与机遇
    二、时令病与筋骨病
    三、传承与创新
结果
结论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文献综述 绍派伤寒学术思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鲁周同教授治疗股骨颈骨折经验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 股骨颈骨折治疗经验
    1.1 骨折复位
    1.2 断端稳定
    1.3 促进血液循环
2 骨折并发症的处理经验
    2.1 骨折不愈合
    2.2 股骨头坏死
3 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漏诊
    3.2 治疗中的症状加重
    3.3 姑息治疗的方法和效果
    3.4 伤肢的体位
    3.5 下地负重时间
    3.6 内固定是否需要取出
4 验案举隅
5 结语

(4)基于古代文献的中医骨伤诊疗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中医骨伤诊疗理论基本概念研究
    1 中医骨伤病因概念及概念体系
        1.1 中医骨伤病因概念
        1.2 中医骨伤病因概念体系
    2 中医骨伤病机概念及概念体系
        2.1 中医骨伤病机概念
        2.2 中医骨伤病机概念体系
    3 中医骨伤病名病证概念及概念体系
        3.1 中医骨伤病名病证概念
        3.2 中医骨伤病名病证概念体系
    4 中医骨伤治则治法概念及概念体系
        4.1 中医骨伤治则与治法概念
        4.2 中医骨伤治则与治法概念体系
第二部分 中医骨伤诊疗理论形成与发展研究
    1 骨伤诊疗理论的初步形成(战国、秦汉,公元前475年~公元220年)
        1.1 《五十二病方》收载最早的治伤诸方
        1.2 《黄帝内经》奠定中医骨伤诊疗理论基础
        1.3 《伤寒杂病论》中六经辨证论治骨伤疾患
    2 骨伤临床医学的兴起(三国、两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2.1 《脉经》系统阐释创伤后脉象
        2.2 《肘后备急方》首载小夹板外固定术和下颌关节脱位
    3 骨伤诊疗理论的形成(隋、唐、五代十国,公元 581~960年)
        3.1 《诸病源候论》首次全面系统阐述骨伤的病因病机与症候
        3.2 《备急千金要方》阐释诸般伤损的理法方药
        3.3 《外台秘要》将伤损疾病分外损和内伤两类
        3.4 《仙授理伤续断秘方》首次专门阐述骨伤的治法方药
    4 骨伤诊疗理论的完善(宋、金、元,公元960年~1368年)
        4.1 《太平圣惠方》广泛收集治伤诸方
        4.2 《圣济总录》首次全面阐释骨伤病的因机证治
        4.3 《医说》收载相关史书中的骨伤病案
        4.4 《永类钤方》收录骨伤疾患的证治方论
        4.5 《世医得效方》将骨折和关节脱位归纳为“六出臼”和“四折骨”
    5 骨伤诊疗理论的发展(明、清,公元1368年~1911年)
        5.1 《普济方》较为全面收载治伤方论
        5.2 《跌损妙方》创立“血头行走穴道”治伤理论
        5.3 《正体类要》专门系统阐释骨伤内治大法
        5.4 《证治准绳·疡医》主张从血论治伤损证
        5.5 《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提出正骨八法
        5.6 《杂病源流犀烛》系统阐述跌扑闪挫和金疮的源流
        5.7 《伤科补要》分则阐述不同部位的骨折脱臼与内伤
        5.8 《伤科汇篆》从病因学角度对损伤类疾病进行分类而治伤
        5.9 《跌打损伤回生集》主张灵活运用活血之法而治伤
        5.10 其它医书中关于骨伤的诊治理论
第三部分 中医骨伤诊疗理论框架结构研究
    1 历代医学着作中对中医骨伤诊疗理论的认识
        1.1 中医骨伤病因的认识理论
        1.2 中医骨伤病机的认识理论
        1.3 中医骨伤病名病证的认识理论
        1.4 中医骨伤病治则与治法的认识理论
    2 历代医学着作中对中医骨伤既有理论框架的梳理
    3 中医骨伤诊疗理论框架的搭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查新报告

(5)古代中医正骨推拿文献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前言
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6)仝允辉教授中医正骨学术思想及小儿正骨临证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综述
    1 概述
    2 洛阳平乐正骨学术思想及渊源研究
        2.1 历史渊源
        2.2 学术思想
        2.3 手法与治疗的流派特点
    3 其他地区正骨学术流派研究进展
        3.1 福建林氏正骨学术传承
        3.2 北京刘氏正骨学术传承
        3.3 上海石氏正骨学术传承
        3.4 辽宁苏氏正骨学术传承
        3.5 湖北李氏正骨学术传承
    4 西方医学治疗骨折的学说流派
        4.1 AO学派
        4.2 BO新概念
第二部分 导师仝允辉教授学术研究现状
    1 仝允辉教授名医之路
        1.1 步入杏林,立志岐黄
        1.2 得遇名师,研习正骨
        1.3 宗中参西,不断求学
        1.4 仁心仁术,医德馨远
        1.5 成绩丰硕,名医终成
    2 仝允辉教授学术思想
        2.1 从整体出发、筋骨同治
        2.2 合中西医术、关注病理
        2.3 宗三期辨证,尤重外治
        2.4 倡有序锻炼,防治结合
        2.5 法中医经典、博采众长
    3 仝允辉教授小儿骨科临床经验
        3.1 导师对小儿创伤骨科治疗方法的认识
        3.2 导师小儿骨科治疗经验
    4 跟师感悟
        4.1 医术与仁心
        4.2 方向与视野
第三部分 仝允辉教授学术经验的临床研究
    1 概述
        1.1 小夹板外固定
        1.2 石膏外固定
        1.3 经皮闭合穿针固定
        1.4 切开复位内固定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目的
        2.2 观察对象
        2.3 诊断标准
        2.4 纳入标准
        2.5 排除标准
        2.6 中止和撤出的研究标准
        2.7 分组方法
        2.8 治疗方案
        2.9 疗效评价
        2.10 设计方案
        2.11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治疗后两组肘关节提携角丢失情况对比
        3.2 治疗后两组肘关节屈伸度丢失情况对比
        3.3 治疗后两组肘关节综合功能情况对比
    4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1 继承人病案整理表
    2 技术路线
    3 病例观察表
致谢
个人简历

(7)燕京地区骨伤手法流派传承及学术思想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骨伤手法流派的地域划分及流派研究的思考
    1 地域性中医骨伤流派分类
    2 地域背景对中医伤科流派发展的探讨
    3 目前流派传承存在的共性问题
    4 燕京骨伤手法流派研究的思考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正文
    前言
    第一篇 骨伤手法流派内涵的研究
        1 流派的内涵及其规律性
        1.1 中医学术流派、流派、学派与医派相关概念的界定
        1.2 中医流派的演变规律
        1.3 中医学派的规律性
        2 骨伤手法的演变
        2.1 正骨手法的历史沿革
        2.2 理筋手法溯源
        2.3 骨伤手法流派的传承及特点
        2.3.1 手法的传授与训练
        2.3.2 手法的临证与思辨
        讨论
    第二篇 燕京骨伤手法流派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
        1 燕京的概念及地域特点
        2 燕京骨伤手法流派的影响因素
        2.1 燕京骨伤手法流派形成的地域因素
        2.2 燕京骨伤手法流派形成的历史因素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篇 燕京地区八家骨伤手法流派传承及学术思想的研究
        1 宫廷正骨手法流派学术思想的传承
        1.1 宫廷正骨手法的基础——《正骨心法要旨》
        1.2 宫廷正骨流派的形成与发展
        1.3 松山堂夏氏宫廷正骨支脉
        1.4 刘寿山宫廷正骨支脉
        2 曹锡珍经穴按摩流派
        3 杜自明骨伤手法流派
        4 董万鑫正骨手法流派
        5 刘道信骨伤手法流派
        6 双桥罗有明骨伤手法流派
        7 葛氏骨伤手法流派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8)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学术流派与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
    一、关于流派
    二、学术流派与中医骨伤科学术流派
第二章 中医骨伤科起源与发展
    一、骨伤科的萌芽(远古-公元前476 年)
    二、中医骨伤科基础理论的形成(公元前476-公元220 年)
    三、中医骨伤科诊疗技术的进步(公元220-960 年)
    四、中医骨伤科的发展(公元960-1368)
    五、中医骨伤科的兴盛(公元1368-1840)
    六、中医骨伤科的新发展(1949-)
第三章 古代中医骨伤科流派
    一、对中医骨伤科流派形成有重要影响的医家
        (一) 蔺道人
        1. 以气血学说为立论依据
        2. 治伤重内外用药
        3. 治伤经验
        (二) 薛己
        1. 强调整体观点
        2. 以气血立论,强调元气、脾胃、肝肾作用
        3. 肿痛辨证论治特色
        4. 治伤经验
    二、少林伤科学术流派
        (一) 诊断辨伤特点
        (二) 正骨治伤特点
        (三) 药物治疗特点
    三、道家(武当)伤科学术流派
        (一) 道家伤科的学术思想
        (二) 道家伤科外治疗法
        (三) 炼丹术
        (四) 点穴疗法
        (五) 中药内治法
第四章 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概述
    一、北方流派
        (一) 河南
        (二) 天津
        (三) 北京
        (四) 吉林
        (五) 辽宁
        (六) 黑龙江
        (七) 河北
        (八) 山东
    二、南方流派
        (一) 上海
        (二) 广东
        (三) 闽南三老
        (四) 蜀中三杰
        (五) 湖北李氏伤科
        (六) 江西程氏伤科
第五章 当代中医骨伤科主要流派
    一、河南郭氏正骨流派
    二、上海石氏伤科流派
    三、上海魏氏伤科流派
    四、上海王氏伤科流派
    五、广东李氏伤科流派
    六、哈尔滨陈氏正骨流派
    七、福建林氏正骨流派
    八、江西程氏伤科流派
    九、四川杜氏正骨流派
    十、天津苏氏正骨流派
    十一、北京刘氏正骨流派
    十二、北京罗氏正骨流派
    十三、山东梁氏正骨流派
第六章 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的学术思想比较
    一、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的学术思想共同点
        (一) 整体观念,气血并重
        (二) 骨折损伤,三期辨证
        (三) 筋骨并重,内外兼顾
        (四) 动静结合,重视练功
    二、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不同学术特色
        (一) 融合薛己、少林学派为一体——河南郭氏、北京罗氏
        (二) 取法少林,习武治伤——上海王氏、四川杜氏、福建林氏、广东李氏
        (三) 源于皇家,精武治伤——北京刘氏
        (四) 十三科一理贯之——上海石氏
        (五) 注重手法,中西合璧——上海魏氏、天津苏氏
        (六) 源于武当,精武疗伤——江西程氏
        (七) 祖传手法,特色固定——哈尔滨陈氏
        (八) 学宗薛己,平和治伤——山东梁氏
第七章 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方药证治特点
    一、中医骨伤科方药的历史衍变
        (一) 从对症用药到组方论治
        (二) 创伤内外用药的进步
        (三) 蔺氏七步治伤方药的形成
        (四) 创伤三大治则的确立
        (五) 创伤分阶段用药的确立
    二、中医骨伤科流派遣方用药思想
        (一) 骨伤初期方药
        (二) 骨伤中期方药
        (三) 骨伤后期方药
    三、中医骨伤科流派用药的统计学分析
第八章 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手法应用的规律性研究
    一、中医骨伤科手法的形成与演变
        (一) 源起与应用
        (二) 兴起与成形
        (三) 丰富与兴盛
        (四) 继承与发扬
    二、古代中医骨伤科流派手法分析
    三、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手法分析
        (一) 正骨手法及其衍化
        (二) 理筋手法及其衍化
    四、当代中医骨伤科手法力学研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详细摘要

四、着名骨伤科专家苏玉新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沈钦荣治伤思想与绍派伤寒相关性研究[D]. 张小宁. 浙江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列车飞驰[J]. 秦锦屏. 北京文学(精彩阅读), 2020(10)
  • [3]鲁周同教授治疗股骨颈骨折经验介绍[J]. 杨洋,徐平,董晓俊,张汉庆. 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 2017(03)
  • [4]基于古代文献的中医骨伤诊疗理论研究[D]. 季顺欣.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1)
  • [5]古代中医正骨推拿文献理论体系框架结构研究[D]. 李春雨.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6(02)
  • [6]仝允辉教授中医正骨学术思想及小儿正骨临证经验研究[D]. 赵志强.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5(03)
  • [7]燕京地区骨伤手法流派传承及学术思想的研究[D]. 张宽.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12(03)
  • [8]当代中医骨伤科流派研究[D]. 黎立.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 [9]着名骨伤科专家苏玉新简介[J]. 辽宁省海城市正骨医院. 中医正骨, 2002(12)
  • [10]苏玉新骨伤科学术思想撮要[J]. 苏继承,张广智,李箭. 辽宁中医杂志, 2002(07)

标签:;  ;  ;  ;  ;  

着名骨科专家苏雨欣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