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新想法,进入新课程

树立新想法,进入新课程

一、树立新观念 走进新课程(论文文献综述)

程明喜[1](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张鑫[2](2017)在《论高效语文课题的重要性——以《背影》一文为例》文中指出本文主要从当下语文课堂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客观情况,后提出高效语文课堂这一概念,通过改变传统、教师树立新观念,教师用不同的语言方式逐步改变师生之间的课堂交流,以及努力从自身出发,提高自我的语言表达素养等几个方面描述,后以《背景》一文作为实例,进行课堂分析。

何学秀[3](2014)在《创设“自主”的课堂,绽放别样的光彩》文中研究表明《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告诉我们,"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走进新课程,学生不再是"知识的容器",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不再是井底之蛙、笼中的小鸟,更不能被当成考试的机器,用来应付考试。所以不能再以公式化的方法教授语文,才不会造成学生思维僵化、缺乏创新能力。我们培养的是有人格、有自尊的人,他们不但需要扎实的基础知

孙玉兰[4](2011)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浅谈》文中提出我们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认真学习新课标,走进新课程,活用新教材,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总结教学方法。

高利生[5](2010)在《树立新观念 走进新课程》文中研究说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实施中,一定要把握好更新观念、改变方式的新型教学方向,牢牢掌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所提出的"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的教学,彻底改变过去只强调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学习模式,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勇于探究、

王开和[6](2010)在《走进新课程 挑战新课程》文中研究说明教育改革是永恒的主题,社会在不断地变革,就必然要求教育也不断变革。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理念,也对教育提出了很多挑战。教师想在这场滚滚而来的课程改革中占据主动地位,就应与时俱进,以饱满的热情、开放的心态投入课程改革的浪潮,迎接新课程所带来的全新挑战。本文就新课程进入校园、进入课堂谈点看法。

崔凯[7](2009)在《树立新观念,走进新课程》文中认为新课改的实施,最重要的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这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必须首先树立新观念,迎接新课程的挑战。一"、健康第一"理念的贯彻在以往的应试教育中,体育教学往往要求学生掌握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面对新的时代对人才质量提

汤永芳[8](2009)在《校园文化语境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研究 ——以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大研中学为例》文中指出校园文化作为一个温馨而又高雅的领域,是进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提高初中思想品德教育实效的一个突破口:也是初中学生吸纳优秀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必然依托。在新世纪全球化及新课程改革深入进行的今天,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发挥初中学校校园文化与思想品德教育的相互功能,促进初中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提高,本人力图以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大研中学为例,更多的从实践的角度,在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1)时代呼唤校园文化:这不仅是校园文化的特殊作用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地位所决定,也是由初中学校长期以来的校园文化建设出现空白和漏洞,需要重视的现实所决定,更是由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存在忽视主体性的发挥、生活化的源泉和实践体验等不利于提高教育效果的因素所决定。(2)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与校园文化的相互关系:这种关系是基于两者的主体都是人,人的生存和发展既离不开教育,也离不开精神的滋养和文化的熏陶;两者的价值取向都是“以人为本”,即都是为了使初中生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或者都紧紧围绕“育人”这个根本任务。(3)当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借鉴意义:三个方面的成果基本上反映了当前我国校园文化与思想品德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人有针对性地结合自己学校的特色在相关问题上进行深入的探讨。(4)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关联性:根据案例的长期实践层面,找到两者的融合点就是真、就是善、就是美。(5)校园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关联性:根据案例的改革实践层面,找到两者的融合点就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意识;就是集体和团队在友好地合作、奋勇地拼搏;就是在优良的教风和学风熏陶下的生动、主动的人和互动、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对美好生活和理想信念的憧憬与向往!

许俊妮[9](2006)在《初中物理课堂开展探究学习的困惑与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课程标准强调探究学习与科学内容并列为内容标准。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与技能,而且要体验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建立新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江西省初中全面启用新课程已有三年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站在一线的初中物理教师在课堂上却很少开展探究学习,大部分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授课。以讲、练为主,“穿新鞋走老路”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出现的普遍现象。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教师们未按照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呢?要使教学改革顺利进行,教育工作者应该做些什么工作,本文通过访谈与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分析研究了初中物理教师和校长对课堂上开展探究学习的困惑,最后提出了应对困惑的策略。

贾卫霞,赵俊串[10](2006)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文中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深化中小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的作用,这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新课程改革打破了以往那种古板的教学方式,在教材处理上要求教师多元化,在教学形式上将"满堂灌"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方法,新课程改革的实施,需要有一批勇于探

二、树立新观念 走进新课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树立新观念 走进新课程(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问题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二、课程设计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二、教师培训课程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一、社会学的视角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创设“自主”的课堂,绽放别样的光彩(论文提纲范文)

策略一:授之以渔,指导预习
策略二:激发兴趣、开放课堂
    1.善于发掘教材中的激励因素。
    2.以教师之情导学生参与之趣。
    3.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多“动”。

(4)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浅谈(论文提纲范文)

一、情景教学法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理论联系实际教学法
三、案例教学法

(6)走进新课程 挑战新课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课程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
    1. 要有开放的胸襟和敢于自以为非的精神
    2. 要学会与他人合作
二、新课程教师角色变化
三、新课程对课堂教学提出更高要求和挑战

(7)树立新观念,走进新课程(论文提纲范文)

一、“健康第一”理念的贯彻
二、健康体育观和终身体育观的确立

(8)校园文化语境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研究 ——以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大研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时代呼唤校园文化
    (一) 时代的呼唤
    (二) 存在的问题及案例的典型性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与校园文化的相互关系
    (一) 理论联系
    (二) 现实和案例中的联系
三、当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及借鉴意义
    (一) 国际上及港台地区相关研究情况
    (二) 国内相关研究情况
四、校园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关联性
    (一) 校园物质文化“拱卫”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
    (二) 校园精神文化“烘托”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
五、校园行为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关联性
    (一) 校园行为文化“约束”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
    (二) 校园制度文化“规范”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
        1、加强教风建设
        2、研究学生困扰,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3、注重师生主体间性的充分发挥,形成教风和学风的良好互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初中物理课堂开展探究学习的困惑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的背景与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概念的界定
    1.4 研究的意义和方法
第二章 初中物理课堂开展探究学习的必要性
    2.1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的性质
    2.2 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
    2.3 新的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
    2.4 初中物理开展探究学习的必要性
第三章 初中物理课堂开展探究学习的困惑与对策
    3.1 教师的困惑与对策
    3.2 校长的困惑与对策
第四章 政府的支持
    4.1 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
    4.2 政府要积极倡导开展中考命题改革,促进物理新课程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树立新观念 走进新课程(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2]论高效语文课题的重要性——以《背影》一文为例[J]. 张鑫. 长江丛刊, 2017(08)
  • [3]创设“自主”的课堂,绽放别样的光彩[J]. 何学秀. 福建教育, 2014(04)
  • [4]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方法浅谈[J]. 孙玉兰. 学苑教育, 2011(02)
  • [5]树立新观念 走进新课程[J]. 高利生. 陕西教育(行政), 2010(Z2)
  • [6]走进新课程 挑战新课程[J]. 王开和. 中学教学参考, 2010(09)
  • [7]树立新观念,走进新课程[J]. 崔凯. 新课程(教研版), 2009(12)
  • [8]校园文化语境下的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研究 ——以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大研中学为例[D]. 汤永芳. 云南师范大学, 2009(07)
  • [9]初中物理课堂开展探究学习的困惑与对策[D]. 许俊妮. 江西师范大学, 2006(04)
  • [10]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A]. 贾卫霞,赵俊串. 中国教育学术论坛(第二卷), 2006

标签:;  ;  ;  ;  ;  

树立新想法,进入新课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