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阵列倾角测试系统

智能阵列倾角测试系统

一、智能型阵列倾角测试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黄周晨[1](2021)在《智能响应型润滑表面的飞秒激光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由于具有良好的抗液性、自愈合以及低滞后等特性,仿生润滑表界面已成为抗冰、微流控及抗生物淤积等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传统表界面的功能性较为单一且多依赖于一种材料。因此,开发智能化、便携化以及集成化的新型复合仿生器件、研究新的多材料功能表面制备技术、揭示飞秒激光加工新型复合材料表界面的机制和拓展智能响应型仿生表界面在二维/三维多功能器件中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这能够为下一代新型功能仿生界面提供一种新的策略。在本文的研究工作中,基于飞秒激光加工技术,并结合新型智能材料的响应性优势,实现了新型仿生润滑表界面的光学、润湿性以及粘附力等性质的可逆调控,展示了在微流控、光流控器件和智能窗户等领域的潜在应用。具体内容如下:利用飞秒激光加工技术,制备了焦耳热响应型仿生润滑表面,基于银纳米线加热器热响应速率快的特性,通过原位加载/卸载超低服役电压,实现了多维表面上液滴的滑移/钉扎的可逆控制,通过构建相应的力学模型,明晰了液滴滑移的热动力学机制,并且展示了这种新型仿生功能器件在焦耳热辅助下具有超快的自修复性能,为设计防雾和抗冰的表面提供了新的思路。为了拓展仿生功能型润滑表面在水下操控气体的适用性,基于飞秒激光加工技术在掺杂四氧化三铁的复合材料表面加工出超疏水结构,通过润滑油注入结构表面制备了智能光响应型仿生润滑表面。通过实时监测水下气泡在光驱运动时两侧半月板的形貌变化,揭示了近红外激光诱导的润湿梯度是驱动水下气泡受控运动的关键因素,通过调控近红外激光的照射位点,实现了水下气泡在水平以及倾斜表面上的动态操控,并展现了在水下光流控等领域的潜在应用。为了实现在复杂流体环境(如动态水)中控制气体的输运行为,结合飞秒激光加工技术,制备了一种新型混合润滑剂注入的功能型润滑表面,研究了润滑剂掺杂比与气泡输运性能之间的定量关系,通过调控动态光照射路径形成各向异性的滑移界面,明晰水下气泡在熔融石蜡上的运动原理,通过控制近红外激光的照射路径,实现水下气泡在倾斜表面上滑移路线的灵活控制,同时这种新型的润滑表面展现了在流动水中具有优异的抗干扰能力,为流体制动器在更复杂环境中操控流体提供了新的方案。结合银纳米线透明薄膜加热器、聚二甲基硅氧烷和石蜡的优势,基于飞秒激光加工技术制备出原位可切换光学透过率和润湿性的多功能仿生润滑界面。通过电刺激同步调控表面光学透过率和润湿性。实现了可编程的信息可视性以及功能性液滴的运动操控功能化应用。展现了其在微流控、自清洁表面和智能窗等领域的潜在应用。

朱佳鑫[2](2020)在《桥梁变形监测中基于MEMS加速度倾角传感器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指出在全世界范围内时常发生由桥梁结构老化和损坏引起的坍塌事故。结构健康监测是一项有效的监测技术,它能够很大程度地降低桥梁倒塌事故带来的伤害甚至避免许多不必要的桥梁事故发生。桥梁变形监测是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中的重要内容,因为桥梁的变形不仅反映了桥梁结构的刚度、承载能力和整体性等结构安全特性,还与行人和行车的舒适性等运营性能紧密相关。由于成功的监测工作都是建立在传感器准确地感应和传输数据信号的基础上,因此许多研究人员尝试在监测工作中应用由MEMS(Micro-ElectroMechanical-System,又称微电子机械系统)技术制造而成的具有低成本、小尺寸、高耐用性、低功耗和易于安装等优点的MEMS加速度计。为了探索MEMS加速度计在结构变形监测工作中的应用前景,本文对基于MEMS加速度计的倾角传感器(文中称为MEMS加速度倾角传感器)的变形监测工作进行研究,主要工作及成果如下:(1)论述了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的意义与必要性,阐述了监测传感器在桥梁结构健康监测中的发展与应用。详细讨论并分析了桥梁变形监测的8种常用方法并对比论述了倾角法的特点与优势。对结构健康监测工作中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开发研究进行了介绍,总结了MEMS加速度传感器误差校准方法的研究现状。(2)具体介绍了3种常用的加速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并总结了一个加速度传感器选型方法。介绍了基于MEMS加速度倾角传感器的倾角变形监测方法及其理论和应用力学理论法或函数插值法求解倾角变形与其他变形之间的转换关系式的方法。在基于MEMS加速度倾角传感器和倾角法的动态变形监测工作的研究中,本研究阐述了动态变形监测结果的误差来源并提出了一种与传统的信号滤波处理方法不相同的算法来减少附加加速度的误差效应。(3)对MEMS加速度倾角传感器的开发工具进行了介绍,详细阐述了基于ADXL355 MEMS加速度计的倾角传感器的四大模块(加速度传感模块、无线传感模块、微处理器模块和能量供应模块)的硬件设计工作。完成了基于ADXL355 MEMS加速度计的倾角传感器的原理图设计并利用了Altium Designer开发设计平台完成了对应的印刷电路板设计。(4)对MEMS加速度倾角传感器的误差来源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一项改进的校准技术。在这项技术中,构建了一个单参数的数学模型用以直接校准相对倾角并设计了一种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方法来获取数学模型里的关键校准参数,令该校准技术能在现场测试中操作。与传统的六参数校准方法相比较,改进的校准技术具有以下优点:该技术易于实施,仅需要求解一个校准参数但却不影响校准结果的精度;校准设置简单,并且不涉及复杂的仪器。(5)进行了3个试验来实现以下目的:评估改进的校准技术的可行性;评估本研究设计的MEMS加速度倾角传感器和改进的校准技术的变形监测效果;测试本研究提出的基于MEMS加速度倾角传感器的动态倾角监测算法的可行性。试验表明:本研究所提出的改进的校准技术能显着降低倾角监测值中的比例误差效应;当本文设计的MEMS加速度倾角传感器与改进的校准技术配套使用时,其工作性能可以满足工程要求;本研究提出的基于MEMS加速度倾角传感器的动态倾角监测算法能够有效地减少附加加速度对倾角监测值产生的误差效应。

杨士航[3](2020)在《光伏—市电互补节能温室及LED不同光质下生菜品质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光伏温室(Photovoltaicgreenhouse)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利用光伏电池组件提供温室能源的新型设施结构形式。现阶段光伏农业发展得到国家大力支持,但太阳能资源、气候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光伏农业的发展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而重庆地区夏季日照长,气温高,具有良好的太阳能应用潜力。在设施生产中,光质严重影响了蔬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在植物生长周期内采用不同光质的LED光源调控,通过研究植物在不同光质作用下生长品质的差异,以获得满足植物生长发育最佳的光质条件。因此,如何充分利用重庆地区夏季的太阳能资源,解决温室降温节能问题,同时探究LED不同光质处理下对植物品质的影响,对推动重庆地区设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了具有光伏-市电互补系统、环境监测系统、水帘降温装置、水-肥管理装置的模拟温室系统,并研究相同管理模式下LED不同光质对生菜品质影响。论文主要完成了如下工作:(1)光伏-市电互补系统设计。光伏-市电互补系统由光伏电池、太阳能控制器、蓄电池组、逆变器、双刀双置继电器和自动切换装置组成,主要实现当夏季光伏电池供能不足以支撑模拟温室所需能量时,自动切换到市电供能的功能,以达到持续给温室植株提供生长所必须环境条件的目的。建立数学模型评估联合供电系统运行的经济效益。(2)温室水-肥光照管理系统设计。在水-肥输送管道端,采用压力式流量传感器采集每个箱体外部单独管道流量,确保相同流量管理。检测箱内土壤湿度并反馈至控制器端,通过每个管道的电磁阀控制水泵启停。采用光照强度传感器系统实时检测并控制光强,于屏上显示环境参数。(3)箱体控制端硬件电路设计制作和控制程序编写。控制端设备以STM32F103C8T6单片机为控制核心,通过IIC总线和单总线共同实现模块之间的通讯。水-肥管理和夏季温室降温均设计自动和手动双控制模式。(4)夏季水帘节能降温正交优化试验设计。以水帘厚度、水帘风机风速、水帘水泵流量为三因子,电能功率损耗(kW.h)和用水量(m3)作为参考指标设计正交试验。试验表明水帘厚度20cm、水帘过帘风速8m/s、水帘水泵流量115 cm3/s,为夏季降温最优组合。(5)LED不同光质对生菜生长品质的影响。以生长期35天左右的奶油生菜为试验对象,采用光量子通量密度为250μmol.m-2.s-1的白光(W)、蓝光(B)、红光(R)、黄光(Y)、红蓝光3:1(RB)5种LED不同光质作为实验组,以太阳日光(CK)为对照,研究LED不同光质对生菜叶绿素、鲜重、株高、叶片数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单色黄光第10天起会抑制生菜植株生长;红蓝组合光照射下的植株鲜重及叶面积最大;单色红光处理下的植株株高最高、叶片数最多;全光谱白光处理下的植株叶绿素含量最高。由因子分析法可知,品质综合评分的数值顺序为RB>R>B>W>CK。在相同环境条件、水肥管理以及能耗条件下,品质综合得分最高为红蓝组合光处理,其得分比日光照射高90.17%,比单色红光照射高30.83%,比单色蓝光照射高41.27%,比全光谱白光照射高42.07%。

陈瑞,倪晋平,马时亮[4](2018)在《非理想状态下斜幕面对四光幕阵列精度靶测量误差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光幕阵列精度靶广泛用于测量弹丸飞行参数,其在工程实际中常因斜幕面不垂直于基准面而带来测量误差.文中通过建立非理想状态下的四光幕阵列精度靶测量模型,推导误差传递公式并对各因素影响下的测量误差分别进行分析,得到靶面内误差分布规律,最终在工程模型下完成四光幕阵列精度靶测量误差的估计.结果表明:为使工程实际中四光幕阵列精度靶测量误差不大于2mm,需限制斜光幕的倾斜角均不大于0.03°,研究结果可对四光幕阵列精度靶的优化设计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5](2018)在《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促进中国筑路机械学科的发展,从土石方机械、压实机械、路面机械、桥梁机械、隧道机械及养护机械6个方面,系统梳理了国内外筑路机械领域的学术研究进展、热点前沿、存在问题、具体对策及发展前景。土石方机械方面综述了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平地机技术等;压实机械方面综述了静压、轮胎、圆周振动、垂直振动、振荡压路机、冲击压路机、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等;路面机械方面综述了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沥青混凝土摊铺机、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稳定土拌和设备等;桥梁机械方面综述了架桥机、移动模架造桥机等;隧道机械方面综述了喷锚机械、盾构机等;养护机械方面综述了清扫设备、除冰融雪设备、检测设备、铣刨机、再生设备、封层车、水泥路面修补设备、喷锚机械等。该综述可为筑路机械学科的学术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基础资料。

施印炎[6](2018)在《基于水稻光谱信息的离心式变量撒肥机的研制》文中指出氮素作为运动细胞不可缺少的生长因子,对作物增产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不同生育时期作物对氮素营养需求有所不同,适当的减少基肥、种肥施用量,合理地追施氮肥对粮食作物产量和品质形成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变量施肥技术作为实施肥料合理按需投入的重要措施,可有效改善氮肥效应,增强作物生产活力,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目前我国变量施肥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基于处方信息的小幅宽条播式施肥机械的设计与开发,而对基于作物实时生长信息的在线控制施肥变量技术以及能够保证高效追肥的离心撒肥装备关键技术少有研究。因此,自主研制适用于我国南方水稻种植模式的变量撒肥装备,在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水平发达的粮食主产区推广示范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本文以南方稻麦轮作区水稻作物为研究对象,针对水稻生产农机农艺高度融合作业需求,基于大田面域作物光谱信息实时获取、在线融合技术,研制适用于规模化现代农业种植区的离心圆盘式水稻变量撒肥机,开发相耦合的智能化变量调控系统和交互软件,开展系统的性能测试和田间试验。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研制了基于光谱传感技术的双圆盘离心式水稻变量撒肥机。设计了信息采集装置、肥量调节装置和肥料撒施装置,通过GreenSeeker光谱传感器实时采集作物生长信息,步进电动机驱动排肥结构调节排肥开度,匀肥罩式锥形离心双圆盘反向旋转高速撒肥,实现根据作物光谱信息的实时变量追肥。(2)设计了撒肥机智能变量控制系统。搭建了以STM32F103核心控制器为下位机的硬件系统平台,配置相关的功能模块完成作业信息的实时获取、在线反馈和快速处理;构建了以WLT102A8嵌入式组态型工控机为上位机的控制终端,运用C语言在Keil开发环境中编译系统软件控制程序,完成数据在线采集、施肥决策运作、变量作业执行系列过程;创建了基于组态编辑结构控件的触摸可视化人机交互界面,通过点击按钮链接完成实时监控、数据查询、系统帮助等目标功能界面切换。(3)建立了撒肥机离散元仿真模型,对撒肥装罝进行了结构优化和性能分析。通过理论分析颗粒抛撒运动轨迹模型,结合EDEM离散元分析软件设计了变量撒肥过程虚拟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影响肥料颗粒分布变异系数Cv的主次因素分别为叶片倾角β、圆盘锥角α和撒肥高度h,通过RSM优化结构参数寻求最佳组合为α=10.35°,β=12.58°,h=88.88cm,获得较小的Cv 11.55%;在此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撒肥装置工作参数的撒肥性能仿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叶片倾角β=15°、撒肥高度h=95cm、排肥流量q=300g/s、圆盘转速为临界转速ωo=600r/min时,颗粒分布曲线变异程度小,撒肥均匀性较好。(4)研究了系统排肥流量一致性和光谱数据采样频率合理性,对变量施肥模型适用性进行了修正。通过试验分析表明:系统排肥流量实际值与理论值线性相关决定系数R2达到0.99、系统采样最佳频率f=1.6Hz时能够表征水稻作物长势群体结构空间差异性;结合我国南方稻作生产基本地情,对氮肥优化算法(NFOA)模型进行适用性改进,划分合理的NDVI值施肥推荐梯度(间隔0.05),优化了变量施肥决策、提高了系统控制精度。(5)探讨了不同排肥流量、圆盘转速对单位面积撒肥量和撒肥作业有效幅宽影响,建立撒肥机变量作业过程撒肥量空间分布模型。研究表明:排肥流量q主要影响单位面积撒肥量,保证撒肥准确性优先策略、圆盘转速ω主要影响撒肥有效幅宽,保证撒肥作业效率优先策略,发挥撒肥机最佳工作性能和最优撒肥效果;撒肥机变量撒肥(增量、减量)撒肥量空间分布模型与S型函数曲线具有很高的拟合度,一定程度上预测变量撒肥空间撒肥量分布,指导后续多轨迹重叠撒肥作业。(6)分析了肥量调节装置执行机构动态特性和系统响应延时、排肥滞后形成机理,提出变量控制系统响应延时修正方法。建立齿轮齿条A、电动推杆5、丝杆滑块C 3种调肥执行机构运动模型和系统排肥滞后模型,设计了系统性能试验优选出丝杆滑块执行机构,植入相应的延时修正时间Tlag=1.74s,改善撒肥机落肥滞后问题、降低系统排肥误差,提高排肥精度和综合撒肥性能。(7)开展了变量撒肥机相关性能验证试验。性能试验表明:经RSM优化结构参数后的离心式变量撒肥机较优工作参数组合下,颗粒分布变异系数Cv降低了 20.3%,与仿真试验误差不超过11.78%,验证了离散元仿真分析可行性;撒肥量模型验证试验表明:变量撒肥模型预测精度在83%以上,试验值与预测值相关性决定系数R2分别为0.91、0.82(增量、减量),建立的撒肥量预测模型具有一定的准确性。(8)进行了变量撒肥机田间试验研究。田间撒肥试验表明:颗粒分布变异系数Cv均值、撒肥量误差γ与性能试验误差分别为9.19%、9.25%,满足相关规定对施肥机械作业要求;系统撒肥误差较小,撒肥精度保持在80%以上,相比于人工撒肥和传统的均衡机撒,变量撒肥减小了地块内水稻冠层NDVI值变异系数,较好地改善了作物生长群体结构和长势空间差异性。

黄勇[7](2018)在《分布式光伏系统优化设计软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分布式光伏系统设计正在从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而主流设计软件在优化设计方面存在许多不足,本文根据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从系统设计的两个方面来研究优化设计的软件方法以及对其中遇到的关键问题进行详细探讨。本文首先研究了国内外分布式光伏产业的发展及现状,分析了分布式光伏系统的特点和分布式光伏系统优化设计的现状;接着研究了屋顶光伏安装量估算软件,主要内容包括建立资料库,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取需要安装光伏的屋顶及面积,再根据屋顶光伏可利用面积系数估算出光伏安装量,其中重要的部分是对生长阈值确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分割屋顶遮挡物的方法;然后研究了光伏逆变器选型和选址软件,主要采用了聚类算法和逆变器超配要求确定逆变器型号,精确重心法和线缆用铜量尽量少的方法确定逆变器摆放位置,其中重要的部分是给出了光伏组串布局DXF文件转换到M文件的方法,光伏阵列线缆输出位置确定方法。将上述软件研究方法应用于实际工程案例进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屋顶光伏安装量估算软件估算结果与实际光伏安装量差异为1.6%,估算结果较准确;逆变器选型软件所选逆变器超配系数为1.1左右比常规方法所选逆变器超配系数1.0左右更加合理;逆变器选址软件所选位置比常规方法所选位置所消耗的线缆用铜量少了53.2%。本文研究主要提出了一种屋顶光伏安装量估算的软件方法和一种光伏逆变器选型及选址的软件方法,用来优化分布式光伏系统设计。通过软件的使用可以得到更加合理的设计方案,从而提高设计效率和光伏系统经济效益。最后,通过测试验证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王强[8](2017)在《超疏水碳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超疏水界面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浸润性能的功能材料,在航空宇航工程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现阶段,仿生制备超疏水材料主要通过两步法。首先,在材料表面制造微纳米粗糙结构;其次,采用表面能低的物质对粗糙的微纳米结构进行表面修饰。微纳米结构的精细制备通常工艺复杂,设备昂贵,且难于实现多级微纳米结构的组装;低表面能的物质大多为有机溶剂,在修饰过程中容易带来环境污染;这些因素是导致超疏水材料难于实现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此外,超疏水材料表面的微纳米结构力学性能较差,在应用过程中极易发生破坏,从而导致材料表面的功能失效。因此,超疏水材料在制备和应用中存在诸多挑战,在这些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将促进超疏水功能界面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采用多孔金属镍(泡沫镍、镍网)作为三维骨架和催化剂,通过自组装的方式在其表面制备了统一垂直取向的碳质微锥阵列。制备的微锥阵列具有分级的微纳米结构以及高的长径比,同时三维多孔的基底具有微米级的孔隙,结合气相沉积碳质材料较低的表面能,复合材料获得了超疏水且超亲油的性能。其中泡沫镍复合材料的水接触角大于170°,而油接触角接近为0°,对含油污水表现出高效的分离能力。此外,复合材料还表现出p H响应特性,可以通过调节溶液的p H值,从而控制溶液对复合材料的渗透性能。由于具有高的孔隙率和极大的比表面积,以及碳材料优异的电学性能,制备的复合微锥阵列还可以应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在扫速为2 m Vs-1时的比电容达到209.8 Fg-1。因此,制备的复合材料有望广泛地用于环境和化学分离领域,并促进超级电容器的发展。针对碳质微锥阵列力学性能较差的问题,通过刻蚀定向生长的多晶金刚石薄膜,制备了具有泡沫状多孔结构的疏水的金刚石薄膜。研究了多晶金刚石柱状晶定向排列的生长过程,以及柱状晶阵列的形成机理。由于金刚石突出的硬度和化学惰性,制备的疏水金刚石薄膜具有优异的力学和化学稳定性。此外,通过氧化或氢化作用,其表面能够实现氧化和氢化状态的转变;表面氧化的金刚石表现出超亲水的性能,其接触角小于3°;而表面氢化的金刚石表现出疏水性能,其接触角约为138.5°。制备的金刚石薄膜难于被转移到其它材料表面,特别是具有复杂形貌的材料表面,且受制于化学气相沉积设备的限制,疏水金刚石薄膜的尺寸较小(最大2英寸)。针对以上问题,制备了超疏水的金刚石微球。制备的金刚石微球呈网络状连接,能够通过刀片刮下并收集,然后转移至其它材料表面。制备的金刚石微球的接触角达到160°,且滚动角接近0°,表现出超疏水的性能。通过商用的环氧树脂胶可以将制备的金刚石微球固化到其它材料的表面,赋予其它材料表面超疏水的性能。此外,通过仿玫瑰花瓣的表面结构,制备了超疏水且具有超高粘滞力的复合表面,其中静态接触角为158°,水滴在其表面旋转360°不掉。由于金刚石稳定的化学惰性,这种复合薄膜在p H为1-14的溶液中都表现出超疏水性能。上述结果有望解决众多棘手的问题,例如在腐蚀性液体微量无损转移等广泛的应用领域。最后,针对超疏水材料同时具有超高粘滞力这一科学问题进行了机理分析。

张会明[9](2017)在《基于石墨烯的触觉传感器及三维力解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智能化是机器人技术最新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实现智能化的一个关键技术——触觉传感器技术,是制约其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于人类触觉的模拟,既要满足三维力测量的高灵敏度,又要有人类皮肤的柔性。目前针对强力信号(>10 kPa)的检测技术已经成熟,而对于弱力(<5 kPa)及三维力信号的检测仍需研究,同时柔性传感器器件制造水平仍需提高。鉴于此,本课题拟采用阵列结构化的石墨烯薄膜作为力学敏感材料,通过优化设计传感器的结构和制造工艺,制备出高性能力学传感器,并采用一体化的信号采集系统,实现力学信号的快速采集与分析。利用材料的界面压阻效应,设计了一种基于石墨烯的柔性三维力触觉传感器。传感器总体结构包括表面凸起层、压阻层和柔性电极三个部分。对界面电阻产生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传感器三维力检测原理。进一步利用硅光刻技术、湿法刻蚀工艺、反拷铸膜法和层层自组装技术(Layer-By-Layer,LBL)制作了带有石墨烯薄膜的压阻层。设计并制备出了柔性电极层,将各部分组装成柔性三维力传感器的压阻单元;分别对其进行了正压力与任意三维力的检测性能测试。当接触压力小于500 Pa时,传感器灵敏度为-1.71KPa-1,5005000 Pa时,传感器灵敏度为-0.0178 KPa-1;响应和回复时间分别为7.5ms和7.4 ms;传感器可实现对正压力、剪切力、空间任意方向力的快速和高灵敏度检测,其最低检测限为2 Pa,且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进一步搭建了阵列触觉传感器的信号采集电路,首先利用分压的方式设计了信号检出电路,然后通过高速选通芯片CD4051对每个阵列传感单元的输出信号进行采集。利用STM32单片机的A/D模数转换器实现信号由模拟量到数字量转换,使用STM32单片机对数字信号处理分析,最后将输出信号通过PC显示出来。最后对触觉传感器进行了耦合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传感器的耦合计算结果受到设计原理、测量方式和传感器制造装配精度的影响,因此,每个方向的输出信号会受到多个外界因素的干扰。鉴于此,采用了BP神经网络对触觉传感器进行了解耦研究。解耦计算结果的最大误差为4.3%FS,最后编写了解耦界面。

马高祥[10](2015)在《关于光伏发电站系统优化设计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持续的可再生绿色能源,有着矿物质能源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将在未来四十年内,通过技术创新、规模化发展、电力系统及其他支撑技术的进步,从补充能源过渡为替代能源,并逐步成为我国“自主、自立、低碳、可持续”能源体系的主力能源之一。随着大批光伏发电项目的投运,目前大量隐患和问题也逐步暴露出来,工程设计方案不仅关系到电站安全、可靠、高效地运行,也对项目的投资节省和运维便捷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本研究在光伏发电基础技术应用出发,并结合工程实际实施情况,就光伏发电项目的工程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优化设计方案和思路,以期更好的为光伏电站的建设服务。本文主要研究了关于光伏发电系统的两方面内容:一方面,阐述、剖析了光伏发电系统工程设计的计算、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依托工程实例,对光伏发电系统的主要设计环节即资源分析、系统设计和投资收益进行分析说,并结合目前光伏发电项目的实际建设情况,从设计角度就当前光伏电站实施过程中的问题进行阐述。另一方面,主要从电站总图设计、光伏发电系统及土建工程等方面提出了对太阳能资源利用、工程优化设计的思路和方法,同时结合目前光伏项目相关产业政策,提出了光伏电站规划实施的优化创新理念和发展新模式。

二、智能型阵列倾角测试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智能型阵列倾角测试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响应型润滑表面的飞秒激光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润湿性表面及基本理论
        1.2.1 自然界超润湿表面
        1.2.2 表面润湿性理论
    1.3 仿生功能型润湿表面
        1.3.1 典型仿生功能型润湿表面类型
        1.3.2 功能型润湿表面的应用
        1.3.3 功能性润湿表面制备技术
    1.4 智能响应型表面
        1.4.1 温度响应型智能表面
        1.4.2 光照响应型智能表面
        1.4.3 磁场响应型智能表面
        1.4.4 pH值响应型智能表面
        1.4.5 电响应型智能表面
        1.4.6 机械响应型智能表面
        1.4.7 多重刺激响应型智能表面
    1.5 课题意义及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飞秒激光制备的液滴运动控制器及其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飞秒激光加工系统
    2.3 液滴运动控制器的制备工艺
        2.3.1 实验材料准备
        2.3.2 飞秒激光制备石蜡注入的氧化锌表面
        2.3.3 柔性银纳米薄膜加热器
    2.4 液滴运动控制机理
    2.5 服役电压对液滴制动器表面热响应速率影响
    2.6 多维液滴运动控制器表面上的滴液运动控制以及应用展示
        2.6.1 液滴在多维液滴控制器上滑动/驻停运动状态控制
        2.6.2 基于液滴运动控制器的LED电路闭合/断开应用
    2.7 多类型液滴运动的定量研究
        2.7.1 多种类液滴滑移操控性研究
        2.7.2 多种类液滴的滑移速率影响因素研究
    2.8 液滴运动控制器的表面机械稳定性研究
        2.8.1 石蜡稳定性研究
        2.8.2 基于焦耳热的受损液滴运动控制器表面的自修复能力研究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飞秒激光制备的超滑表面及水下气泡操控研究
    3.1 引言
    3.2 光响应型超滑表面的制备流程
        3.2.1 实验材料选取
        3.2.2 光响应型超滑表面制备
    3.3 水下气泡运动控制策略及其机理分析
    3.4 水下气泡在水平光响应型超滑表面运动过程量化研究
        3.4.1 不同体积气泡水下操控运动动力学研究
        3.4.2 不同流变特性润滑剂对气泡运动动力学的影响研究
    3.5 水下气泡在倾斜光响应型超滑表面的逆浮力运动研究
        3.5.1 二维逆浮力运动机理研究
        3.5.2 水下气泡二维逆浮力运动过程定量研究
    3.6 基于光响应型超滑表面的水下气泡操控应用
        3.6.1 可编程图案化应用
        3.6.2 远程光控光闸应用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飞秒激光制备的鲁棒性润滑表面及水下气泡操控研究
    4.1 引言
    4.2 鲁棒性润滑表面的飞秒激光制备流程以及气泡运动控制策略
        4.2.1 制备流程
        4.2.2 材料表面表征
        4.2.3 倾斜润滑表面上的水下气泡滑动操控策略
    4.3 水下气泡灵活路径运动的物理机制和流体动力学研究
        4.3.1 水下气泡灵活路径运动物理机制
        4.3.2 水下气泡体积以及滑移路径对滑移速度影响研究
    4.4 不同流变性润滑剂对气泡运动速率影响
    4.5 水下气泡在润滑表面上运动控制展示
        4.5.1 水下气泡群图案化排列
        4.5.2 水下气泡的融合操控
        4.5.3 操控水下气泡实现水中多光路可编程通断控制
    4.6 润滑表面的鲁棒性研究
        4.6.1 水下气泡钉扎控制能力实验
        4.6.2 水下环境中润滑表面的自愈合性能研究
        4.6.3 润滑剂稳定性研究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飞秒激光制备的可变透过率/润湿性润滑表面及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可变透过率/润湿性润滑表面制备工艺
        5.2.1 PDMS材料准备
        5.2.2 制备流程
        5.2.3 表面结构表征
    5.3 电致焦耳热激励的可逆光学透过率/润湿性变化
        5.3.1 电致焦耳热激励下石蜡相变过程研究
        5.3.2 电致焦耳热激励表面形貌变化研究
    5.4 影响可变透过率/润湿性润滑表面光学性质以及热响应速率研究
        5.4.1 激光加工参数对润滑表面透过率性能影响研究
        5.4.2 服役电压对润滑表面响应速率的影响研究
        5.4.3 润滑表面机械稳定性研究
    5.5 基于可变透过率/润湿性润滑表面的功能性应用展示
        5.5.1 可编程视觉信息展示
        5.5.2 功能性液滴微流控应用
        5.5.3 智能窗户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论文的创新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2)桥梁变形监测中基于MEMS加速度倾角传感器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桥梁变形监测
    1.3 MEMS加速度计概述
        1.3.1 MEMS加速度计开发研究现状
        1.3.2 MEMS加速度倾角传感器的误差校准研究现状
    1.4 本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倾角法的桥梁变形监测理论研究
    2.1 加速度计的工作原理与选型方法
        2.1.1 工作原理
        2.1.2 选型方法
    2.2 基于MEMS加速度倾角传感器的倾角变形监测方法
        2.2.1 静态变形监测
        2.2.2 动态变形监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EMS加速度倾角传感器设计
    3.1 开发工具
    3.2 加速度传感模块
    3.3 无线传感模块
    3.4 微处理器模块
    3.5 能量供应模块
    3.6 印刷电路板设计
    3.7 客户端软件设计
        3.7.1 软件功能分析
        3.7.2 软件开发环境
        3.7.3 软件设计与实现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MEMS加速度倾角传感器校准技术研究
    4.1 误差分析
    4.2 单参数校准模型
    4.3 基于图像处理技术的参数获取方法
    4.4 测量不确定度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试验与分析
    5.1 单参数校准技术试验
        5.1.1 试验材料与设备
        5.1.2 试验方案
        5.1.3 试验结果与讨论
    5.2 MEMS加速度倾角传感器性能试验
        5.2.1 试验方案
        5.2.2 试验结果与讨论
    5.3 动态倾角监测算法试验
        5.3.1 试验方案
        5.3.2 试验结果与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工作总结
        6.1.1 主要工作
        6.1.2 主要创新点
        6.1.3 主要结论
    6.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件

(3)光伏—市电互补节能温室及LED不同光质下生菜品质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光伏-市电互补模拟温室系统结构组成与工作原理
    2.1 光伏-市电互补模拟温室系统整体结构
    2.2 离网型光伏发电系统安装选型
        2.2.1 光伏板选型及阵列选择
        2.2.2 蓄电池选型及容量计算
    2.3 光伏-市电电能转换控制原理
    2.4 模拟温室环境检测控制系统
        2.4.1 空气温湿度检测
        2.4.2 光照强度检测
        2.4.3 土壤湿度检测
    2.5 水-肥管理控制系统
    2.6 水帘降温系统
    2.7 硬件电路设计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温室夏季降温系统试验优化设计
    3.1 试验设计
        3.1.1 试验准备与对象分析
        3.1.2 因子水平设计
        3.1.3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光伏-市电联合供电节能效益分析
    4.1 光伏-市电联供系统光伏装置容量设计
        4.1.1 蓄电池储能容量的确定
        4.1.2 光伏阵列容量的确定
        4.1.3 逆变器容量的确定
        4.1.4 仿真设计与验证
    4.2 光伏-市电联合供电系统运行效益建模分析
        4.2.1 联合供电系统等效收益
        4.2.2 联合供电系统运行成本
    4.3 联合供电系统运行效益计算
    4.4 系统运行等效收益计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LED不同光质下生菜生长品质的影响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及预处理
        5.1.2 试验设计
        5.1.3 光质设计
        5.1.4 生长指标的测定
        5.1.5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光质对生菜生物量的影响
        5.2.2 不同光质对生菜叶片叶绿素的影响
    5.3 因子分析综合评价
        5.3.1 数据处理
        5.3.2 评价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论文创新性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4)非理想状态下斜幕面对四光幕阵列精度靶测量误差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测量原理
2 误差分析
    2.1 理想状态误差分析
    2.2 非理想状态误差分析
3 非理想状态误差仿真
    3.1 入射位置对测量误差的影响
    3.2 斜光幕位置对测量误差的影响
    3.3 斜光幕倾斜角对坐标测量误差的影响
4 结论

(5)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论文提纲范文)

索引
0引言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1 土石方机械
    1.1 推土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肖茹硕士生, 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统稿)
        1.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1. 1 国外研究现状
        1.1.1. 2 中国研究现状
        1.1.2 研究的热点问题
        1.1.3 存在的问题
        1.1.4 研究发展趋势
    1.2 挖掘机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团队、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提供初稿;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统稿)
        1.2.1 挖掘机节能技术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刘昌盛博士、郝鹏博士, 华侨大学林添良副教授, 中南大学胡鹏博士生、林贵堃硕士生提供初稿)
        1.2.1. 1 传统挖掘机动力总成节能技术
        1.2.1. 2 新能源技术
        1.2.1. 3 混合动力技术
        1.2.2 挖掘机智能化与信息化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胡鹏、周烜亦博士生、李志勇、范诗萌硕士生提供初稿)
        1.2.2. 1 挖掘机辅助作业技术
        1.2.2. 2 挖掘机故障诊断技术
        1.2.2. 3 挖掘机智能施工技术
        1.2.2. 4 挖掘机远程监控技术
        1.2.2. 5 问题与展望
        1.2.3 挖掘机轻量化与可靠性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王德军副总工艺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3. 1 挖掘机轻量化研究
        1.2.3. 2 挖掘机疲劳可靠性研究
        1.2.3. 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1.2.4 挖掘机振动与噪声 (山河智能张大庆高级工程师, 中南大学刘强博士生、万宇阳硕士生提供初稿)
        1.2.4. 1 挖掘机振动噪声分类与产生机理
        1.2.4. 2 挖掘机振动噪声信号识别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3 挖掘机减振降噪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2.4. 4 挖掘机振动噪声存在问题与展望
    1.3 装载机 (吉林大学秦四成教授, 博士生遇超、许堂虹提供初稿)
        1.3.1 装载机冷却系统散热技术研究
        1.3.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2 研究发展趋势
        1.3.2 鱼和熊掌兼得的HVT
        1.3.2. 1 技术原理及结构特点
        1.3.2. 2 技术优点
        1.3.2. 3 国外研究现状
        1.3.2. 4 中国研究现状
        1.3.2. 5 发展趋势
        1.3.2. 6 展望
    1.4 平地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赵睿英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1.4.1 平地机销售情况与核心技术构架
        1.4.2 国外平地机研究现状
        1.4.2. 1 高效的动力传动技术
        1.4.2. 2 变功率节能技术
        1.4.2. 3 先进的工作装置电液控制技术
        1.4.2. 4 操作方式与操作环境的人性化
        1.4.2. 5 转盘回转驱动装置过载保护技术
        1.4.2. 6 控制系统与作业过程智能化
        1.4.2. 7 其他技术
        1.4.3 中国平地机研究现状
        1.4.4 存在问题
        1.4.5 展望
2压实机械
    2.1 静压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2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2.2 轮胎压路机 (黑龙江工程学院王强副教授提供初稿)
        2.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2 热点研究方向
        2.2.3 存在的问题
        2.2.4 研究发展趋势
    2.3 圆周振动技术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1 双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1. 2 单钢轮技术研究进展
        2.3.2 热点问题
        2.3.3 存在问题
        2.3.4 发展趋势
    2.4 垂直振动压路机 (合肥永安绿地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宋皓总工程师提供初稿)
        2.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4.2 存在的问题
        2.4.3 热点研究方向
        2.4.4 研究发展趋势
    2.5 振动压路机 (建设机械技术与管理杂志社万汉驰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5.1. 1 国外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2 中国振动压路机研究历史与现状
        2.5.1. 3 特种振动压实技术与产品的发展
        2.5.2 热点研究方向
        2.5.2. 1 控制技术
        2.5.2. 2 人机工程与环保技术
        2.5.2. 3 特殊工作装置
        2.5.2. 4 振动力调节技术
        2.5.2. 4. 1 与振动频率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2 与振幅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4. 3 与振动力方向相关的调节技术
        2.5.2. 5 激振机构优化设计
        2.5.2. 5. 1 无冲击激振器
        2.5.2. 5. 2 大偏心矩活动偏心块设计
        2.5.2. 5. 3 偏心块形状优化
        2.5.3 存在问题
        2.5.3. 1 关于名义振幅的概念
        2.5.3. 2 关于振动参数的设计与标注问题
        2.5.3. 3 振幅均匀性技术
        2.5.3. 4 起、停振特性优化技术
        2.5.4 研究发展方向
    2.6 冲击压路机 (长安大学沈建军高级工程师提供初稿)
        2.6.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6.2 研究热点
        2.6.3 主要问题
        2.6.4 发展趋势
    2.7 智能压实技术及设备 (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 长安大学刘洪海教授、贾洁博士生, 国机重工 (洛阳) 建筑机械有限公司韩长太副总经理提供初稿;西南交通大学徐光辉教授统稿)
        2.7.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7.2 热点研究方向
        2.7.3 存在的问题
        2.7.4 研究发展趋势
3路面机械
    3.1 沥青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谢立扬高级工程师、张晨光博士生、赵利军副教授提供初稿)
        3.1.1 国内外能耗研究现状
        3.1.1. 1 烘干筒
        3.1.1. 2 搅拌缸
        3.1.1. 3 沥青混合料生产工艺与管理
        3.1.2 国内外环保研究现状
        3.1.2. 1 环保的宏观管理
        3.1.2. 2 沥青烟
        3.1.2. 3 排放因子
        3.1.3 存在的问题
        3.1.4 未来研究趋势
    3.2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周小浩硕士生提供初稿)
        3.2.1 沥青混凝土摊铺机近几年销售情况
        3.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2.2. 1 国外沥青混凝土摊铺机发展现状
        3.2.2. 2 中国沥青混凝土摊铺机的发展现状
        3.2.2. 3 国内外行驶驱动控制技术
        3.2.2. 4 国内外智能化技术
        3.2.2. 5 国内外自动找平技术
        3.2.2. 6 振捣系统的研究
        3.2.2. 7 国内外熨平板的研究
        3.2.2. 8 国内外其他技术的研究
        3.2.3 存在的问题
        3.2.4 研究的热点方向
        3.2.5 发展趋势与展望
    3.3 水泥混凝土搅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冯忠绪教授、赵凯音博士生提供初稿;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统稿)
        3.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3.1. 1 搅拌机
        3.3.1. 2 振动搅拌技术
        3.3.1. 3 搅拌工艺
        3.3.1. 4 搅拌过程监控技术
        3.3.2 存在问题
        3.3.3 总结与展望
    3.4 水泥混凝土摊铺设备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3.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4.1. 1 作业机理
        3.4.1. 2 设计计算
        3.4.1. 3 控制系统
        3.4.1. 4 施工技术
        3.4.2 热点研究方向
        3.4.3 存在的问题
        3.4.4 研究发展趋势[466]
    3.5 稳定土厂拌设备 (长安大学赵利军副教授、李雅洁研究生提供初稿)
        3.5.1 国内外研究现状
        3.5.1. 1 连续式搅拌机与搅拌工艺
        3.5.1. 2 振动搅拌技术
        3.5.2 存在问题
        3.5.3 总结与展望
4桥梁机械
    4.1 架桥机 (石家庄铁道大学邢海军教授提供初稿)
        4.1.1 公路架桥机的分类及结构组成
        4.1.2 架桥机主要生产厂家及其典型产品
        4.1.2. 1 郑州大方桥梁机械有限公司
        4.1.2. 2 邯郸中铁桥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4.1.2. 3 郑州市华中建机有限公司
        4.1.2. 4 徐州徐工铁路装备有限公司
        4.1.3 大吨位公路架桥机
        4.1.3. 1 LGB1600型导梁式架桥机
        4.1.3. 2 TLJ1700步履式架桥机
        4.1.3. 3 架桥机的规范与标准
        4.1.4 发展趋势
        4.1.4. 1 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4.1.4. 2 智能安全监测系统的应用
        4.1.4. 3 故障诊断技术的应用
    4.2 移动模架造桥机 (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陈一馨讲师, 山东恒堃机械有限公司秘嘉川工程师、王龙奉工程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吕彭民教授统稿)
        4.2.1 移动模架造桥机简介
        4.2.1. 1 移动模架造桥机的分类及特点
        4.2.1. 2 移动模架主要构造及其功能
        4.2.1. 3 移动模架系统的施工原理与工艺流程
        4.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4.2.2. 1 国外研究状况
        4.2.2. 2 国内研究状况
        4.2.3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及存在的问题
        4.2.3. 1 中国移动模架造桥机系列创新
        4.2.3. 2 中国移动模架存在的问题
        4.2.4 研究发展的趋势
5隧道机械
    5.1 喷锚机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谷立臣教授、孙昱博士生提供初稿)
        5.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1.1. 1 混凝土喷射机
        5.1.1. 2 锚杆钻机
        5.1.2 存在的问题
        5.1.3 热点及研究发展方向
    5.2 盾构机 (中南大学易念恩实验师, 长安大学叶飞教授, 中南大学王树英副教授、夏毅敏教授提供初稿)
        5.2.1 盾构机类型
        5.2.1.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1. 2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热点
        5.2.1. 3 研究发展趋势
        5.2.2 盾构刀盘
        5.2.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2. 2 热点研究方向
        5.2.2. 3 存在的问题
        5.2.2. 4 研究发展趋势
        5.2.3 盾构刀具
        5.2.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3. 2 热点研究方向
        5.2.3. 3 存在的问题
        5.2.3. 4 研究发展趋势
        5.2.4 盾构出渣系统
        5.2.4. 1 螺旋输送机
        5.2.4. 2 泥浆输送管路
        5.2.5 盾构渣土改良系统
        5.2.5.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5. 2 存在问题与研究热点
        5.2.5. 3 研究发展趋势
        5.2.6 壁后注浆系统
        5.2.6. 1 国内外发展现状
        5.2.6. 2 研究热点方向
        5.2.6. 3 存在的问题
        5.2.6. 4 研究发展趋势
        5.2.7 盾构检测系统
        5.2.7.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7. 2 热点研究方向
        5.2.7. 3 存在的问题
        5.2.7. 4 研究发展趋势
        5.2.8 盾构推进系统
        5.2.8.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8. 2 热点研究方向
        5.2.8. 3 存在的问题
        5.2.8. 4 研究发展趋势
        5.2.9 盾构驱动系统
        5.2.9.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5.2.9. 2 热点研究方向
        5.2.9. 3 存在的问题
        5.2.9. 4 研究发展趋势
6养护机械
    6.1 清扫设备 (长安大学宋永刚教授提供初稿)
        6.1.1 国外研究现状
        6.1.2 热点研究方向
        6.1.2. 1 单发动机清扫车
        6.1.2. 2 纯电动清扫车
        6.1.2. 3 改善人机界面向智能化过渡
        6.1.3 存在的问题
        6.1.3. 1 整车能源效率偏低
        6.1.3. 2 作业效率低
        6.1.3. 3 除尘效率低
        6.1.3. 4 静音水平低
        6.1.4 研究发展趋势
        6.1.4. 1 节能环保
        6.1.4. 2 提高作业性能及效率
        6.1.4. 3 提高自动化程度及路况适应性
    6.2 除冰融雪设备 (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吉林大学赵克利教授提供初稿;长安大学高子渝副教授统稿)
        6.2.1 国内外除冰融雪设备研究现状
        6.2.1. 1 融雪剂撒布机
        6.2.1. 2 热力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3 机械法除冰融雪机械
        6.2.1. 4 国外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1. 5 中国除冰融雪设备技术现状
        6.2.2 中国除冰融雪机械存在的问题
        6.2.3 除冰融雪机械发展趋势
    6.3 检测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张军讲师提供初稿)
        6.3.1 路面表面性能检测设备
        6.3.1. 1 国外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1. 2 中国路面损坏检测系统
        6.3.2 路面内部品质的检测设备
        6.3.2. 1 新建路面质量评价设备
        6.3.2. 2 砼路面隐性病害检测设备
        6.3.2. 3 沥青路面隐性缺陷的检测设备
        6.3.3 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
    6.4 铣刨机 (长安大学胡永彪教授提供初稿)
        6.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4.1. 1 铣削转子动力学研究
        6.4.1. 2 铣削转子刀具排列优化及刀具可靠性研究
        6.4.1. 3 铣刨机整机参数匹配研究
        6.4.1. 4 铣刨机转子驱动系统研究
        6.4.1. 5 铣刨机行走驱动系统研究
        6.4.1. 6 铣刨机控制系统研究
        6.4.1. 7 铣刨机路面工程应用研究
        6.4.2 热点研究方向
        6.4.3 存在的问题
        6.4.4 研究发展趋势
        6.4.4. 1 整机技术
        6.4.4. 2 动力技术
        6.4.4. 3 传动技术
        6.4.4. 4 控制与信息技术
        6.4.4. 5 智能化技术
        6.4.4. 6 环保技术
        6.4.4. 7 人机工程技术
    6.5 再生设备 (长安大学顾海荣、马登成副教授提供初稿;顾海荣副教授统稿)
        6.5.1 厂拌热再生设备
        6.5.1.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1. 2 热点研究方向
        6.5.1. 3 存在的问题
        6.5.1. 4 研究发展趋势
        6.5.2 就地热再生设备
        6.5.2.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2. 2 热点研究方向
        6.5.2. 3 存在的问题
        6.5.2. 4 研究发展趋势
        6.5.3 冷再生设备
        6.5.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6.5.3. 2 热点研究方向
    6.6 封层车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杨光兴硕士生提供初稿)
        6.6.1 前言
        6.6.2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与设备
        6.6.2. 1 同步碎石封层技术简介
        6.6.2. 2 国外研究现状
        6.6.2. 3 中国研究现状
        6.6.2. 4 研究方向
        6.6.2. 5 存在的问题
        6.6.3 稀浆封层技术与设备
        6.6.3. 1 稀浆封层技术简介
        6.6.3. 2 国外研究现状
        6.6.3. 3 中国发展现状
        6.6.3. 4 热点研究方向
        6.6.3. 5 存在的问题
        6.6.4 雾封层技术与设备
        6.6.4. 1 雾封层技术简介
        6.6.4. 2 国外发展现状
        6.6.4. 3 中国发展现状
        6.6.4. 4 热点研究方向
        6.6.4. 5 存在的问题
        6.6.5 研究发展趋势
    6.7 水泥路面修补设备 (长安大学叶敏教授、窦建明博士生提供初稿)
        6.7.1 技术简介
        6.7.1. 1 施工技术
        6.7.1. 2 施工机械
        6.7.1. 3 共振破碎机工作原理
        6.7.2 共振破碎机研究现状
        6.7.2. 1 国外研究发展现状
        6.7.2. 2 中国研究发展现状
        6.7.3 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6.7.3. 1 研究热点
        6.7.3. 2 发展趋势
7 结语 (长安大学焦生杰教授提供初稿)

(6)基于水稻光谱信息的离心式变量撒肥机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变量施肥技术与施肥方式
        1.2.1 变量施肥技术
        1.2.2 施肥方式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变量撒肥系统总体方案与整机结构设计
    2.1 设计目标与总体方案
    2.2 变量撤肥整机结构
        2.2.1 结构组成
        2.2.2 工作原理
    2.3 关键部件设计
        2.3.1 机架设计
        2.3.2 肥箱设计
        2.3.3 排肥装置设计
        2.3.4 调节装置设计
        2.3.5 撒肥装置设计
        2.3.6 传动系统设计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变量撒肥机控制系统研究
    3.1 变量系统目标与控制原理
    3.2 变量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3.2.1 电源与稳压模块
        3.2.2 车载控制终端与人机交互模块
        3.2.3 核心控制器模块
        3.2.4 无线通信模块
        3.2.5 驱动器模块
        3.2.6 光谱检测模块
        3.2.7 传感器模块
        3.2.7.1 霍尔测速传感器模块
        3.2.7.2 旋转编码器测速模块
        3.2.7.3 行程开关传感器模块
    3.3 变量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3.3.1 变量控制系统下位机主程序
        3.3.2 光谱数据获取子程序
        3.3.3 转角、转速获取子程序
        3.3.4 步进电动机控制子程序
        3.3.5 数据存储子程序
    3.4 车载终端控制软件设计
        3.4.1 控制软件主界面
        3.4.2 软件智能控制界面
        3.4.3 软件实时监控界面
        3.4.4 软件数据查询界面
        3.4.5 软件系统帮助界面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EDEM的撒肥装置结构优化与性能分析
    4.1 离散单元法基础理论
        4.1.1 离散单元法基本思想
        4.1.2 离散单元法基本模型
        4.1.3 离散单元法基本步骤
    4.2 颗粒接触力学特性参数
        4.2.1 肥料颗粒等效直径测定
        4.2.2 肥料颗粒密度测定
        4.2.3 肥料颗粒刚度系数测定
        4.2.4 肥料颗粒摩擦系数测定
        4.2.5 碰撞恢复系数测定
    4.3 肥料颗粒运动特性分析
        4.3.1 颗粒从动运动特性分析
        4.3.2 颗粒主动运动特性分析
    4.4 仿真模型建立与试验设计
        4.4.1 仿真模型的建立
        4.4.2 接触模型与颗粒工厂
        4.4.3 全局参数设置
        4.4.4 仿真试验设计
    4.5 试验结果分析与参数优化
        4.5.1 仿真试验结果与方差分析
        4.5.2 单因素效应分析
        4.5.3 响应曲面分析与优化
    4.6 撒肥颗粒分布与性能分析
        4.6.1 仿真性能试验设计
        4.6.2 撤肥颗粒分布形式
        4.6.3 性能分布试验结果与分析
        4.6.3.1 叶片倾角对撤肥性能分布的影响
        4.6.3.2 撤肥高度对撒肥性能分布的影响
        4.6.3.3 排肥流量对撒肥性能分布的影响
        4.6.3.4 圆盘转速对撒肥性能分布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变量撒肥机施肥模型分析与撒肥策略研究
    5.1 变量施肥模型分析
        5.1.1 系统排肥流量一致性验证
        5.1.2 光谱采样频率合理性优化
        5.1.3 变量施肥模型适用性修正
    5.2 撒肥策略研究
        5.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5.2.2 排肥流量控制策略分析
        5.2.3 圆盘转速控制策略分析
    5.3 撒肥量模型建立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撒肥机肥量调节机构系统响应分析
    6.1 变量执行机构运动分析
        6.1.1 齿轮齿条机构调节装置分析
        6.1.2 电动推杆调节装置分析
        6.1.3 丝杆滑块机构调节装置分析
        6.1.4 变量装置撒肥数学模型
    6.2 变量调节系统响应分析
    6.3 变量执行系统响应试验
        6.3.1 试验条件与方法
        6.3.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4 田间试验验证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变量撒肥机相关性能验证与田间试验
    7.1 撒肥装置结构性能验证试验
    7.2 撒肥装置工作性能验证试验
    7.3 撒肥机撒肥量模型验证试验
    7.4 撒肥机田间撒肥作业性能试验
        7.4.1 试验方案设计
        7.4.2 试验结果与分析
        7.4.3 田间撒肥试验分析
    7.5 撒肥机变量撒肥效果验证试验
        7.5.1 撒肥机撒肥精度性能验证
        7.5.2 水稻作物长势群体结构成效
    7.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专利
致谢

(7)分布式光伏系统优化设计软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分布式光伏产业发展及现状
        1.2.1 国外发展及现状
        1.2.2 国内发展及现状
    1.3 分布式光伏系统特点
    1.4 分布式光伏系统优化设计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工作
        1.5.1 研究动机
        1.5.2 研究方法
        1.5.3 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1.5.4 主要贡献
    1.6 本文的结构
第二章 相关知识及研究工具
    2.1 光伏设计相关知识
        2.1.1 分布式光伏系统设计流程
        2.1.2 分布式光伏系统设计原则
        2.1.3 现场勘查工作
        2.1.4 光伏逆变器选型和选址的常规方法
    2.2 AUTOCAD文件格式介绍
    2.3 相关理论
        2.3.1 区域生长算法
        2.3.2 图像形态学
        2.3.3 聚类算法
        2.3.4 精确重心算法
    2.4 研究工具
        2.4.1 MATLAB软件平台
        2.4.2 MySQL数据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屋顶光伏安装量估算软件的研究
    3.1 常规方法的不足及相关理论的应用
        3.1.1 常规方法的不足
        3.1.2 区域生长算法的应用
        3.1.3 图像形态学的应用
    3.2 软件设计方案
    3.3 主要功能模块
        3.3.1 资料库模块
        3.3.2 图像分割模块
        3.3.3 安装量估算模块
    3.4 主要模块的实现
        3.4.1 资料库模块的实现
        3.4.2 图像分割模块的实现
        3.4.3 安装量估算模块的实现
    3.5 关键问题及解决办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光伏逆变器选型和选址软件的研究
    4.1 常规方法的不足及相关理论的应用
        4.1.1 常规方法的不足
        4.1.2 聚类算法的应用
        4.1.3 精确重心算法的应用
    4.2 软件设计方案
    4.3 主要功能模块
        4.3.1 坐标提取模块
        4.3.2 逆变器选型模块
        4.3.3 逆变器选址模块
    4.4 主要模块的实现
        4.4.1 选型模块的实现
        4.4.2 选址模块的实现
    4.5 关键问题及解决办法
        4.5.1 光伏组串布局DXF图形的转换
        4.5.2 光伏阵列线缆输出点确定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测试
    5.1 屋顶光伏安装量估算软件的测试
    5.2 逆变器选型软件的测试
    5.3 逆变器选址软件的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超疏水碳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固体表面的超疏水理论
        1.2.1 自然界中的超疏水现象
        1.2.2 超疏水性的基本理论
    1.3 超疏水表面的制备方法
        1.3.1 刻蚀法
        1.3.2 气相沉积法
        1.3.3 电化学方法
        1.3.4 水热法
        1.3.5 溶胶-凝胶法
        1.3.6 静电纺丝法
        1.3.7 层层自组装法
        1.3.8 模板法
    1.4 超疏水表面的应用现状
        1.4.1 自清洁表面
        1.4.2 减阻表面
        1.4.3 防腐蚀
        1.4.4 防雾防覆冰
        1.4.5 微流体控制
        1.4.6 油水分离应用
        1.4.7 环境监测应用
    1.5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超疏水碳材料的制备及研究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及试剂
    2.3 实验仪器及设备
    2.4 超疏水碳质微锥阵列的制备
        2.4.1 以泡沫镍为基底制备微锥阵列
        2.4.2 以镍网为基底制备微锥阵列
    2.5 疏水金刚石薄膜的制备
    2.6 超疏水金刚石微球的制备
    2.7 样品的测试仪器及测试方法
        2.7.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7.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2.7.3 原子力显微镜(AFM)
        2.7.4 X射线衍射(XRD)
        2.7.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2.7.6 拉曼光谱测试(Raman)
        2.7.7 静态接触角测试
        2.7.8 油水分离测试
        2.7.9 电化学测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疏水碳质微锥阵列的性能及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超疏水碳质微锥阵列的表面形貌及成分分析
        3.2.1 以泡沫镍为骨架制备碳质微锥阵列
        3.2.2 以镍网为骨架制备碳质微锥阵列
    3.3 制备工艺对碳质微锥生长的影响
        3.3.1 以泡沫镍为骨架的制备工艺及影响
        3.3.1.1 温度对碳质微锥生长的影响
        3.3.1.2 反应时间对碳质微锥生长的影响
        3.3.2 以镍网为骨架的制备工艺及影响
        3.3.2.1 温度对碳质微锥生长的影响
        3.3.2.2 反应时间对碳质微锥生长的影响
        3.3.3 碳质微锥阵列的生长机理分析
    3.4 超疏水碳质微锥阵列的性能研究
        3.4.1 以泡沫镍为基底的碳质微锥阵列的性能研究
        3.4.1.1 泡沫镍复合材料的特殊浸润性
        3.4.1.2 不同pH值对泡沫镍复合材料浸润性能的影响
        3.4.1.3 泡沫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3.4.2 以镍网为基底的碳质微锥阵列的性能研究
        3.4.2.1 镍网复合材料的特殊浸润性
        3.4.2.2 不同pH值对镍网复合材料浸润性能的影响
    3.5 碳质微锥阵列的应用
        3.5.1 应用于油水分离
        3.5.2 应用于能量储存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疏水金刚石薄膜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疏水金刚石薄膜的表面形貌及成分分析
    4.3 制备工艺对疏水金刚石薄膜生长的影响
        4.3.1 纳米金刚石籽晶对形核密度的影响
        4.3.2 温度和时间对金刚石薄膜生长的影响
        4.3.3 氧化温度和时间对金刚石薄膜形貌的影响
    4.4 多孔金刚石薄膜的润湿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疏水金刚石微球的性能及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超疏水金刚石微球的形貌及成分分析
    5.3 制备工艺对超疏水金刚石微球生长的影响
        5.3.1 温度对金刚石微球生长的影响
        5.3.2 CH_4浓度对金刚石微球生长的影响
    5.4 金刚石微球的性能研究
        5.4.1 金刚石微球的特殊浸润性能
        5.4.2 pH值对金刚石微球润湿性的影响
        5.4.3 金刚石微球的力学性能
    5.5 超疏水金刚石微球的应用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石墨烯的触觉传感器及三维力解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应变式触觉传感器
        1.3.2 压电式触觉传感器
        1.3.3 电容式触觉传感器
        1.3.4 压阻式触觉传感器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析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触觉传感器的设计与测量原理研究
    2.1 界面压阻效应
    2.2 传感器各部分材料的选择
        2.2.1 表面凸起层与压阻层基体的材料的选取
        2.2.2 压阻层导电材料的选择
        2.2.3 柔性电路板材料的选择
    2.3 基于石墨烯的触觉传感器的测量原理的分析
    2.4 基于石墨烯的触觉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石墨烯的力触觉传感器的制备技术研究
    3.1 表面凸起层与压阻层基体的制备
        3.1.1 硅模板的制备
        3.1.2 表面凸起层与压阻层基体的成型过程
    3.2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与表征
    3.3 压阻层的制备与表征
        3.3.1 石墨烯薄膜的组装与还原
        3.3.2 压阻层的微观表征
        3.3.3 金属电极的蒸镀
    3.4 柔性电路板的制备
    3.5 各组成部分组装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传感器压阻单元性能测试
    4.1 力触觉传感器压阻单元性能测试
    4.2 传感器在三维力下的性能测试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阵列触觉传感器电信号提取与解耦研究
    5.1 信号采集系统的硬件与软件的设计
        5.1.1 信号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
        5.1.2 信号采集系统的软件设计
    5.2 基于石墨烯的触觉传感器的耦合分析
    5.3 基于BP神经网络的解耦研究
        5.3.1 BP神经网络原理
        5.3.2 BP神经网络解耦过程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关于光伏发电站系统优化设计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太阳能发电研究的背景
    1.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光伏发电系统设计的研究基础
    2.1 太阳辐射数据
        2.1.1 气象站观测数据
        2.1.2 卫星遥感数据
    2.2 太阳辐射量计算
    2.3 阴影遮挡计算
    2.4 主要设备的选型
    2.5 发电系统串并联设计
    2.6 发电量计算
3 光伏发电系统的工程设计实例
    3.1 大型并网光伏电站工程设计
        3.1.1 设计依据
        3.1.2 资源分析
        3.1.3 系统设计
        3.1.4 投资收益
    3.2 当前并网光伏电站现状问题分析
        3.2.1 前期电站选址问题
        3.2.2 系统设计的问题
4 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优化
    4.1 电站总图的设计优化
        4.1.1 因地制宜的总体布局
        4.1.2 便捷、通达的交通组织
        4.1.3 丰富的空间结构
        4.1.4 子方阵直流电缆敷设方案
    4.2 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优化
        4.2.1 太阳能资源分析优化
        4.2.2 光伏组件串并联设计优化
        4.2.3 光伏阵列最佳倾角优化分析与计算
    4.3 土建工程的设计优化
        4.3.1 支架基础的优化
        4.3.2 逆变器室的通风
    4.4 对光伏电站规划实施理念的优化创新
        4.4.1 因地制宜、环境融合、功能合理、综合应用
        4.4.2 坚持规模化高效利用,积极采用新材料,新技术
        4.4.3 资源集中、集约开发管理
        4.4.4 科学引导能源合理开发,加强科技创新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智能型阵列倾角测试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响应型润滑表面的飞秒激光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黄周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2]桥梁变形监测中基于MEMS加速度倾角传感器的设计与研究[D]. 朱佳鑫.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光伏—市电互补节能温室及LED不同光质下生菜品质影响研究[D]. 杨士航. 西南大学, 2020(01)
  • [4]非理想状态下斜幕面对四光幕阵列精度靶测量误差的影响[J]. 陈瑞,倪晋平,马时亮.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 2018(05)
  • [5]中国筑路机械学术研究综述·2018[J]. 马建,孙守增,芮海田,王磊,马勇,张伟伟,张维,刘辉,陈红燕,刘佼,董强柱. 中国公路学报, 2018(06)
  • [6]基于水稻光谱信息的离心式变量撒肥机的研制[D]. 施印炎.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7]分布式光伏系统优化设计软件的研究[D]. 黄勇.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8]超疏水碳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王强.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1)
  • [9]基于石墨烯的触觉传感器及三维力解耦研究[D]. 张会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7(02)
  • [10]关于光伏发电站系统优化设计的研究[D]. 马高祥.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1)

标签:;  ;  ;  ;  

智能阵列倾角测试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