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介素17家族

白细胞介素17家族

一、白细胞介素17家族(论文文献综述)

薛华伟,朱敏,李玉前[1](2022)在《白细胞介素27参与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过程》文中研究表明背景:炎症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的重要机制,Th17细胞在免疫激活中起着关键作用。白细胞介素27可以通过下调白细胞介素6和转化生长因子β的表达抑制Th17细胞分化,在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人们对白细胞介素27和腰椎间盘突出症之间的关系知之甚少。目的:检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液及髓核中白细胞介素27表达情况,探讨它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方法:选择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6例,健康志愿者18例,急诊手术的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行开窗髓核摘除、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融合或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器融合手术,术前使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估患者的疼痛强度。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与健康志愿者血液样本,ELISA法检测术前外周血血清白细胞介素27、白细胞介素17表达情况;取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样本与腰椎爆裂性骨折患者的髓核样本(视为正常髓核样本),qRT-PCR与Western blot测定髓核组织中白细胞介素27、白细胞介素17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1)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的白细胞介素27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健康对照组(P <0.001);白细胞介素17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也明显升高;(2)在蛋白水平,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中的白细胞介素27及白细胞介素17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髓核(P<0.001);(3)在mRNA水平,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髓核中白细胞介素27及白细胞介素17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髓核(P <0.001);(4)轻度疼痛患者白细胞介素27表达水平高于重度疼痛患者(P <0.01);(5)提示炎症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的原因,白细胞介素27参与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过程。

潘国刚,杨碧秀[2](2021)在《鼻咽癌不同临床分期中白细胞介素水平表达的最新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是我国常见的头颈部恶性肿瘤,临床上常用放化疗来针对治疗,但已到瓶颈期,由此针对鼻咽癌不同临床分期表达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以便发现新的疾病治疗机制。而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与鼻咽癌发生、发展以及其不同临床分期表达机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但是缺乏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总结,该文拟对白细胞介素在鼻咽癌不同临床分期中的表达机制进行综述。

苗依杨[3](2021)在《尼罗罗非鱼白细胞介素12家族基因的分离、鉴定和功能研究》文中认为白介素(Interleukin,IL)是细胞因子的一个亚群,是参与免疫系统细胞间调节的分子。白细胞介素表达于各种组织、器官,在个体免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根据白细胞介素蛋白质结构的同源性可将其分为几个家族。在哺乳动物中,白细胞介素12家族包括IL-12、IL-23、IL-27、IL-35和IL-39,因为其独特的异源二聚体结构而受到关注,其每个成员均由一个α亚基(p19、p28和p35)和一个β亚基(p40和Ebi3)组成。关于白细胞介素12家族成员在免疫过程中的研究仅见于一些哺乳动物中,而在鱼类中鲜有报道。据报道,白细胞介素12家族成员参与鱼类感染过程,为了进一步研究其在鱼类免疫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对脊椎动物的白细胞介素12家族基因进行了系统进化分析,研究了这些基因在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以及在细菌和病毒感染后的表达变化,其中罗非鱼白细胞介素12家族成员il12ba在卵巢中表达量最高,于是我们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探究了il12ba对卵巢形态和卵母细胞成熟的影响。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白细胞介素12家族成员基因的分离与进化分析通过同源比对搜索以及转录组数据分析,本研究从脊椎动物基因组数据库中分离白细胞介素12家族基因,成功的在四足动物中分离出IL12A、IL27B、IL23A、IL12B和IL27B基因,而在发生第三轮基因组复制的真骨鱼如斑马鱼、河鲀、青鳉和罗非鱼中分离出两个il12a(il12aa和il12ab)和三个il12b(il12ba、il12bb和il12bc),在发生了第四轮基因组复制的鲤鱼中存在四个il12a(il12aa1、il12aa2、il12ab1和il12ab2),在大西洋鲑中则存在五个il12b(il12ba1、il12ba2、il12bb1、il12bb2和il12bc),尼罗罗非鱼基因组中共分离得到6个白细胞介素12家族成员,分别是il27b、il12aa、il12ab、il12ba、il12bb和il12bc。由于真骨鱼类在进化上经历了一次特有的基因组复制,由此推断,白细胞介素12家族在鱼类中的扩张可能是由真骨鱼类特有的基因组复制造成的。通过构建系统进化树和共线性分析,我们发现罗非鱼il12aa是哺乳动物IL12A的同源基因,而和il12bc相比,罗非鱼il12ba和il12bb与哺乳动物IL12B的同源性更高。2、罗非鱼白细胞介素12家族成员的转录组分析及表达对尼罗罗非鱼10个成鱼组织的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罗非鱼白细胞介素12家族成员在罗非鱼的免疫器官中都有表达,il27b、il12bb和il12bc高表达于头肾。另外il12ba高表达于卵巢,il12aa、il12ab高表达于脑。这些结果暗示罗非鱼白介素12家族基因在免疫和生殖系统中可能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LPS和poly(I:C)处理实验和real-time PCR,我们对尼罗罗非鱼的肝、肾、头肾组织il12aa、il12ab、il12ba、il12bb和il12bc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发现这些基因的m RNA水平在4h和(或)12h时都显着性上调,证明了这些白细胞介素基因在罗非鱼的细菌和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作用。3、il12ba表达模式的验证及细胞定位通过转录组数据分析发现,il12ba在卵巢中表达量最高。为了进一步探索il12ba在卵巢中的作用,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il12ba在卵巢中的表达显着高于其他组织,其结果和转录组分析结果一致。ISH(In situ hybridization)对il12ba进行细胞定位的结果表明il12ba表达于2、3、6个月卵巢的I、II时相卵母细胞细胞质中。4、il12ba对尼罗罗非鱼卵巢发育的影响之前从未有报道称白细胞介素在鱼类性腺中高表达,基于这一新的发现,我们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对尼罗罗非鱼il12ba进行了基因敲除,成功建立了罗非鱼il12ba纯合突变系。在5个月时,il12ba纯合突变的雌鱼卵巢发育异常,卵巢与生殖孔链接处变得细窄。通过H.E.染色发现,突变雌鱼卵巢中仅可见I、II时相的卵母细胞,没有III时相卵母细胞出现,这些结果预示着il12ba可能对于卵母细胞的发育和卵巢正常功能的维持中发挥作用,同时也说明免疫系统和生殖系统之间的潜在联系。综上所述,我们在尼罗罗非鱼基因组中分离到6个白细胞介素12家族基因,il12a和il12b基因在罗非鱼的基因组中发生了复制。对尼罗罗非鱼10个成鱼组织的转录组分析结果表明,这些基因都在罗非鱼免疫器官中表达,LPS和poly(I:C)处理实验验证了这些基因在罗非鱼免疫过程中的作用。用real-time PCR验证了il12ba的表达,其结果和转录组一致,并且将其定位在卵母细胞胞质中。通过基因敲除模型,我们发现il12ba基因缺失会导致雌鱼卵巢发育异常,这说明了il12ba可能在罗非鱼卵巢发育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理解白细胞介素12家族在硬骨鱼类中的扩展以及il12ba在鱼类生殖中发展出的新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

亚力·亚森[4](2021)在《囊型包虫病所致过敏反应对IL-17及抗体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囊型包虫病所致过敏反应对IL-17及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BALB/c雌性小鼠共120只,依照随机数值大小分为3个组:空白对照组(A组,45只)、囊型包虫感染模型组(B组,45只)、囊型包虫感染过敏反应组(C组,30只)。B组、C组建立包虫感染模型并观察3个月,模型建立成功后C组给予粗制囊液激发过敏反应,B组给与PBS。观察60min,收集血清标本,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清IL-17水平,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IgE、IgG抗体水平。结果:致敏前:IL-17、IgE、IgG水平B组高于A组(P<0.05),B组与C组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致敏后:B组IL-17、IgE、IgG水平高于A组,C组IL-17、IgE、IgG水平高于B组(P<0.05)。结论:包虫过敏反应中,炎症因子IL-17显着升高,IgE、IgG双抗体明显升高,提示IL-17、IgE、IgG在囊型包虫病所致过敏性反应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汪国翔,章晓云[5](2021)在《骨关节炎病变过程中炎症细胞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大多数研究表明,MAPK、核因子κB和Wnt信号通路等是与骨关节炎相关的主要信号通路。目的:综述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炎症细胞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在骨关节炎中的作用机制,以期进一步理解其发病机制。方法:中文以"骨关节炎,炎症细胞因子,信号通路,发病机制,白细胞介素,骨形态发生蛋白,治疗"检索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英文以"Osteoarthritis,Inflammatory cytokine,Signal path,Pathogenesis,Interleukin,BMP,Treatment"检索MEDLINE、PubMed数据库,收录与炎症细胞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在骨关节炎中作用机制相关的研究报道,阅读标题及摘要,根据入选及排除标准,共纳入55篇文章。结果与结论:①目前对于骨关节炎发生的机制尚不清楚,以往的研究表明炎症和炎症细胞因子在骨关节炎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加强对炎症细胞因子的研究可能会提高骨关节炎的治疗潜力;②在这些细胞因子中,白细胞介素1β被认为是骨关节炎的主要诱因,它在软骨降解和骨再生中起着关键作用;抑制白细胞介素1β和白细胞介素1β诱导的炎症递质的表达可能为骨关节炎的治疗提供有希望的方法;③骨关节炎的发展可能涉及众多细胞因子与不同信号通路之间的相互关联及相互作用,而目前炎性细胞因子与信号通路之间的关联尚没有明确的阐明,其分子之间的变化机制尚不清楚。对这些信号通路的充分理解将有利于为骨关节炎的防治找到更可靠的治疗手段。

莫灿龙[6](2020)在《毛兰素对角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树状介孔硅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银屑病作为一种慢性的,反复发作的,难以根治的皮肤疾病,它的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角质细胞的过度增殖以及异常的分化。毛兰素作为一种提取自鼓槌石斛的联卞类小分子量天然化合物,在肿瘤方面显示了强大的增殖抑制和抗血管生成的功能。然而,关于毛兰素在对于银屑病致病当中具有重要地位的角质细胞的相关作用,目前仍然没有相关的报道。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纳米药物载体应用于皮肤局部给药方面,大大增加了药物在皮肤疾病上的治疗效果和减少了药物进入到系统循环而引起的不必要毒性。而无机材料中的介孔硅纳米载体,由于其具有比表面积大,易于修饰,高度的生物相容性和良好的生物降解性等特点,在近几年尤其是皮肤递送方面,出现了不少的报道。因此,本文一方面探讨毛兰素对人永生化角质细胞HaCaT细胞的增殖功能和凋亡方面的作用,以及探讨其潜在的药理机制,另一方面为了增强毛兰素的抑制细胞增殖能力,以及解决毛兰素水溶性差,难以到达皮肤组织发挥作用的缺点,我们构建了树状介孔硅透皮递送纳米载体。本文使用MTT试验评价毛兰素对HaCaT细胞的细胞活力影响,利用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凋亡分析法分析毛兰素对HaCaT细胞的凋亡影响,使用DCFH-DA荧光探针检测了HaCaT细胞的细胞内活性氧ROS的水平变化,使用western blot法测定毛兰素对HaCaT细胞的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PARP与cleaved caspase-3的生成水平影响,以及检测了JNK/c-Jun信号通路和AKT/m TOR信号通路的蛋白表达水平变化。我们通过一步双相方法合成两种具有相似粒径但不同孔径的中心放射性中空通道的树状介孔硅,并对其理化性质进行表征,包括平均粒径、zeta电位、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下的外观形貌、氮气吸附脱附曲线等。我们利用旋转蒸发方法将毛兰素载入到树状介孔硅里,并对其进行上述表征,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固定X射线衍射光谱XRD,以探讨毛兰素与树状介孔硅的结合方式,通过热重分析TGA和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测量毛兰素的含量,利用透析袋法测定树状介孔硅载毛兰素的体外释放行为,并利用垂直式Franz扩散池法测定载药树状介孔硅卡波姆胶的透过猪皮的性能。我们通过合成FITC荧光标记的树状介孔硅,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流式细胞仪分析其细胞摄取的行为,并探讨其可能的细胞摄取途径。然后通过MTT法、Annexin 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凋亡分析法、JC-1染色法和fluo-4 AM染色法比较负载毛兰素的树状介孔硅和单纯的毛兰素对HaCaT细胞的存活率、细胞凋亡率、线粒体膜电位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的影响。并通过western blot法继续比较两者对线粒体介导的凋亡信号通路(Bcl-2、Bax、cytochrome c,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PARP)和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PERK、ATF6、IRE1α和CHOP)的影响。最终我们发现,毛兰素对HaCaT细胞的增殖能力具有抑制作用,并且能够促进HaCaT细胞的凋亡,增加凋亡相关蛋白cleaved PARP和cleaved caspase-3的生成,上调HaCaT细胞内的活性氧ROS水平,可能通过活性氧ROS介导的JNK/c-Jun信号通路和AKT/m TOR信号通路来发挥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的作用。合成出来的两种树状介孔硅的平均粒径均在160nm左右,孔径分别为3.5nm和4.6nm,载药率大约都在50%左右,并且通过表征分析得知毛兰素不仅分布在树状介孔硅的孔道里面,也有部分处于树状介孔硅的表面。和纯毛兰素组相比,树状介孔硅组能够很好地增加毛兰素的皮肤滞留量,并且树状介孔硅组能够降低毛兰素的皮肤透过量。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表明毛兰素从树状介孔硅里释放出来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爆发释放和缓慢释放阶段,最终药物累积释放量均达到70%以上。在细胞摄取行为方面,大孔径树状介孔硅的细胞摄取量比小孔径树状介孔硅的细胞摄取量大概高出3倍左右。小孔径树状介孔硅能够分别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细胞内吞途径,细胞膜陷穴蛋白介导的细胞内吞途径和Na+/H+离子交换受体介导的大胞饮三条途径进入到HaCaT细胞里,而大孔径树状介孔硅则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细胞内吞途径进入到HaCaT细胞里。和毛兰素组比较,载药树状介孔硅能够增强毛兰素的抗增殖和促凋亡作用,并且大孔径的效果相对明显。毛兰素能够影响HaCaT细胞里线粒体膜电位变化和胞内钙离子浓度,可能通过调控线粒体信号通路和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来发挥促进HaCaT细胞的凋亡作用,并且树状介孔硅作为药物载体,能够增强此过程。

刘中兵[7](2020)在《川陈皮素抑制IL-21/IL-21R介导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川陈皮素抑制IL-21/IL-21R介导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体外研究目的:充分探讨川陈皮素靶向IL-21调控类风湿关节炎免疫应答过程,确定其与IL-21/IL-21R及JAK1/STAT3信号通路在调控过程中的介导关系,确定川陈皮素在类风湿关节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价值性,为后期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研究方向。材料与方法:我们使用的是RASFs细胞系,即MH7A细胞,它来自RA患者,被认为是RA的主要效应细胞。MH7A细胞系使用含10%胎牛血清的1640完全培养基于37℃、5%CO2、100%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具体分组如下:Control组(不做处理);IL-21组(50 ng/ml IL-21处理MH7A细胞);IL-21+Nobiletin 25μM组(50ng/ml IL-21+25μmol/L Nobiletin处理MH7A细胞);IL-21+Nobiletin 50μM组(50ng/ml IL-21+50μmol/L Nobiletin处理MH7A细胞);MH7A细胞干预结束后,继续培养48小时后进行相关项目分析:细胞因子分析: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中IL-6、TNF-α、HMGB1、MMP-3、MMP-13表达浓度分析;各组MH7A细胞ROS(活性氧)检测;各组MH7A细胞4-HNE(4-羟基壬烯醛)检测;RT-PCR检测IL-21R、IL-6、TNF-α、MMP-3、MMP-13表达浓度分析;Western-blot检测IL-21R及JAK1/STAT3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分析;统计数据,给出结论。结果:ELISA化学检测:IL-6、TNF-α:各组MH7A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MGB1蛋白:各组MH7A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MP-3、MMP-13:各组MH7A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HNE检测:各组MH7A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OS检测:各组MH7A细胞中的ROS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T-PCR检测:IL-21R:各组MH7A细胞m RNA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L-6、TNF-α:各组MH7A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MP-3、MMP-13:各组MH7A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estwen-blot检测:IL-21R:各组MH7A细胞蛋白浓度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JAK1/STAT3信号通路:各组MH7A细胞中JAK1、STAT3蛋白表达差异性较小,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其磷酸的表达过程中,各组MH7A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25μM<IL-21,各组数据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川陈皮素可以靶向IL-21受体对MH7A细胞做出免疫应答过程,明显降低MH7A滑膜细胞内白细胞介素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等浓度变化,缓解MH7A滑膜细胞的炎性进展过程,促进其修复过程,且随着川陈皮素浓度增加,这种趋势更加明显。(2)川陈皮素可以靶向IL-21受体对细胞经典信号通路JAK1/STAT3进行调控应答,降低细胞信号通路关键蛋白JAK1及STAT3等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减缓炎症过程,与上文的结论具有一致性。由此可以得知,川陈皮素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潜在的研究价值,为后期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靶向研究导向。第二部分:川陈皮素抑制IL-21/IL-21R介导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体内研究目的:在体外研究的基础上,体内研究进一步探讨了川陈皮素靶向IL-21调控类风湿关节炎的免疫应答过程,从而明确了其与IL-21/IL-21R及JAK1/STAT3信号通路在调控过程中的介导关系,表明了川陈皮素在抗类风湿关节炎症作用方向的价值性,为后期临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提供研究方向。材料与方法:选取48只Wistar大鼠适应性饲养1周后将其随机分成4组,除去对照组大鼠,其余建立CIA模型;具体分组如下:Control组(大鼠不做处理);IL-21组(CIA模型+50 ng/ml IL-21,腹腔注射);IL-21+Nobiletin 25μM组(CIA模型+50 ng/ml IL-21+25μmol/L Nobiletin,腹腔注射);IL-21+Nobiletin 50μM组(CIA模型+50 ng/ml IL-21+50μmol/L Nobiletin,腹腔注射);继续饲养6周后将大鼠处死,进行相关项目分析:各组大鼠模型成功率检测:大体观察、体重指数、关节炎、关节指数分析;形态学分析:各组大鼠HE染色分析;ELISA检测分析:IL-21R、TNF-α、IL-6、HMGB1、MMP-3及MMP-13蛋白;RT-PCR检测分析IL-21R、TNF-α、IL-6、MMP-3及MMP-13m RNA表达分析;Western-blot检测分析IL-21R、TNF-α、IL-6、MMP-3及MMP-13及JAK1/STAT3通路分析,分析数据,给出结论。结果:模型成功率检测:临床表现:对照组大鼠精神状态较好,体重体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毛发光泽性较差;模型组大鼠意志沉迷,进食量逐渐减少,毛发光泽性,2周后处于无法负重的状态;体重变化:两周后各组大鼠的体重变化趋势为IL-21<IL-21+Nobiletin 25μM<IL-21+Nobiletin 50μM<Control,各组之间体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炎发病率/关节指数:各组关节炎发病率比较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数据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形态学分析:HE染色:对照组大鼠踝关节组织细胞排列密集,形态规则,轮裹明显;模型组大鼠踝关节组织细胞层变厚,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大量充斥,连续性减弱;川陈皮素干预后,大鼠的踝关节组织细胞排列密集性加强,细胞形态趋于正常。ELISA化学检测:IL-6、TNF-α: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MGB1蛋白: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MP-3、MMP-13: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T-PCR检测:IL-21R: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L-6、TNF-α: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MP-3、MMP-13: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Westwen-blot检测:IL-21R: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L-6、TNF-α:各组MH7A细胞中的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MP-3、MMP-13: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JAK1/STAT3信号通路:各组MH7A细胞中JAK1、STAT3蛋白表达差异性较小,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其磷酸的表达过程中,表达趋势为Control<IL-21+Nobiletin 50μM<IL-21+Nobiletin 25μM<IL-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川陈皮素可以较好的改善模型组大鼠关节炎效应,明显改善大鼠的精神状态,降低大鼠的类风湿关节炎症的程度及关节指数,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帮助。(2)与体外研究结果一致,川陈皮素改善大鼠类风湿关节炎症的作用主要是通过靶向机体IL-21R浓度变化进而调控JAK1/STAT3的活性状态,充分降低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α、高迁移率蛋白表达,逐渐恢复关节软骨基质合成及分解的平衡状态,加速类风湿关节炎疾病的康复过程,达到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效果,给予临床一定启发。

洪嘉炜[8](2020)在《Y-320逆转肿瘤多药耐药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恶性肿瘤类疾病是目前影响人类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化疗药物治疗是目前恶性肿瘤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现在,传统的化疗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诸如肿瘤组织耐药、严重的毒副作用等问题。其中,P-糖蛋白(P-glycolprotein,P-gp)的过度表达及其高效的药物泵外排作用是许多肿瘤细胞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而严重的毒副作用则多是由于大剂量的化疗药物的使用所造成。这些情况的出现严重制约了临床治疗中化疗的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公共健康问题之一。如何提高临床化疗药物使用的有效性和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是推进化疗药物治疗领域发展前进的关键。在这之中,寻找并筛选有效同时低毒的P-gp的抑制剂和化疗药物的增敏剂变得尤为重要。Y-320是近些年来研制的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剂,是一种新型的苯吡唑胺类化合物,可以有效地抑制机体内白细胞介素15(interleukin 15,IL-15)刺激活化的CD4+T细胞合成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这一生理过程。IL-17是机体内一种重要的炎性细胞因子,参与多种炎症反应,在多种自生免疫性疾病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于此同时,IL-17也参与了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和转移、侵袭、耐药性的产生等过程。目前,已有许多针对IL-17靶点的免疫调节剂被研究报道对于恶性肿瘤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和较低的毒性。这些免疫调节剂可以单药使用或联合其他药物对肿瘤细胞造成显着的杀伤和抑制。据文献报道,Y-320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胶质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和较高的治疗安全性。然而,针对Y-320在恶性肿瘤治疗领域应用的研究,无论是Y-320单独使用或联合其他化疗、靶向药物的治疗,目前均尚未开展。研究目的探索体外实验Y-320与紫杉醇(paclitaxel,PTX)、长春瑞滨(vinorelbine,VBN)、阿霉素(doxorubicin,DOX)等多种化疗药物联合治疗对于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恶性肿瘤细胞株的有效性,阐明Y-320逆转肿瘤多药耐药现象的内在分子机制,并进一步探索Y-320联合化疗药物治疗的体内试验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方法体外实验采用肿瘤细胞培养、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检测细胞活性等方法初步确定Y-320和紫杉醇、长春瑞滨、阿霉素等化疗药物在体外治疗对多药耐药肿瘤细胞的有效性,并计算和比较各自的半数致死浓度(lethal concentration of 50,IC50);检测Y-320联合紫杉醇治疗对于耐药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Y-320对于P-gp表达和功能的影响,探索逆转耐药的分子机制。此外,体内实验分为空白对照、紫杉醇单用、Y-320单用、紫杉醇+Y-320联用组进行,并以此来探索动物体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结果在此项研究中,我们发现,虽然低剂量的Y-320(500 n M)单独使用对于肝癌、乳腺癌等多种多药耐药肿瘤细胞株的生长无显着的影响,但与紫杉醇同时使用时,Y-320将乳腺癌耐药细胞株Bads-200对于紫杉醇的IC50从1148.1 n M下降至208.3n M,将Bats-72对于紫杉醇的IC50从152.8 n M下降至16.2 n M,将肝癌耐药细胞株Huh7-TS-48对于紫杉醇的IC50从868.5 n M下降至514.5 n M。对于长春瑞滨、阿霉素等其他化疗药物Y-320也具有类似结果。说明这种联用模式降低了多种肿瘤细胞对于多种化疗药物的IC50,并对这些耐药肿瘤细胞造成了显着的杀伤。与单独使用低剂量(500 n M)紫杉醇相比,Y-320联合紫杉醇的使用增加了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质的表达,从而能够有效地诱导肿瘤细胞细胞周期的G2/M期阻滞(阻滞率从6.3%增加至42.5%,p<0.01)和细胞的凋亡(凋亡率从2.2%上升至30.8%,p<0.01)。进一步的分析表明,Y-320是P-gp的底物。在不改变P-gp表达量的情况下,Y-320能够特异性地结合P-gp,从而抑制了P-gp的药物泵功能,提高了化疗药物的胞内浓度,进而逆转了P-gp介导的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现象。与单独使用紫杉醇治疗对比,联合Y-320使用后,在实验动物体内对于肿瘤组织生长的抑制率从6.5%上升到了77.1%。Ki-67染色中联合治疗组Ki-67的阳性率大大下降,也证实了联合治疗可以使肿瘤组织出现显着的细胞凋亡现象。于此同时,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裸鼠在体重和血清肝、肾功能等多项指标上也没有观测到明显的差异,说明这种联合治疗不会造成体内实验裸鼠的额外并发症。结论实验结果表明,Y-320可以通过抑制P-gp活性来逆转P-gp介导的肿瘤细胞多药耐药现象。联合应用Y-320和紫杉醇或其他化疗药物可显着杀伤耐药肿瘤细胞,且不增加体内毒性。这种组合未来可能适用于对最大剂量化疗药物无反应或无法耐受相关系统毒性的患者。综上所述,我们的研究结果首次证实,Y-320作为一种新型的P-gp抑制剂和化疗增敏剂可用于肿瘤治疗。联合应用Y-320和化疗药物对多药耐药肿瘤可能是一种有效的、低毒的治疗方案。

尹晶晶[9](2020)在《ILs基因SNPs与胃癌易感性关联及生物信息学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胃癌是发病率及致死率极高的一种恶性肿瘤,影响全世界人群的健康。中国作为全球胃癌高发区之一,每年因胃癌所致的健康及经济负担极大。多数胃癌早期不易发现,严重影响胃癌病人的治疗及预后,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生理及精神痛苦。因此,研究胃癌的易感性是十分必要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是一类重要的突变,很多基因的SNPs与胃癌易感性相关,可以作为胃癌易感性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炎症影响胃癌的发生、发展,而白细胞介素(白介素),是一类炎症相关的重要细胞因子。研究表明白介素(Interleukin,IL)基因的SNPs对胃癌的易感性也会产生影响。虽然已经发现多种ILs基因的SNPs与胃癌易感性相关,但现有的关于ILs基因SNPs与胃癌易感性的研究结果间仍存在争议。目的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找出与胃癌易感性有关的ILs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并对筛选出的SNPs在河南省汉族人群样本中进行实验,验证其与胃癌易感性的关系,最后通过生物信息学等方法初步探索与胃癌易感性相关位点突变对生物学功能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法(1)基于meta分析的方法定量评价ILs基因SNPs与胃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找出与胃癌易感性相关的SNPs:使用NoteExpress软件整理检索后获得的以中国汉族人群为实验对象、研究内容为ILs基因SNPs与胃癌易感性关系的研究,通过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通过获得不同遗传模型下(共显性、显性、隐性、超显性模型)两者关系的比值比(Odds ratio,OR)及其对应置信区间(95%CI),找出四种模型下均与胃癌易感性相关的SNPs。(2)基因分型实验验证meta分析所得结果:在河南汉族人群中,对meta分析所得四种遗传模型下均与胃癌易感性相关的SNPs进行基因分型实验,检测是否与meta分析结果一致,并分析是否存在基因-环境交互作用。本研究依据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照组和病例组采用频数匹配的方式,对两组人群的性别及年龄(±2岁)进行匹配。样本量计算采用PASS 15.0软件,纳入胃癌病例和对照人群各660例。对meta分析结果确定的胃癌易感性相关SNPs,采用iMLDRTM多重SNP检测方法(Improved multiplex ligation detection reaction)在两组样本中进行基因分型实验。(3)对基因分型实验结果统计分析后得到的胃癌易感性相关SNPs,基于生物信息学,利用3dSNP以及VarCards在线分析网站,探索突变可能导致的生物学功能改变。(4)统计分析方法:基于SPSS 21.0软件,依据样本类型使用t检验或χ2验,分析病例及对照组间差异。拟合优度χ2检验用于检测各SNP在对照人群中是否满足Hardy-Weinberg平衡。不同SNPs与胃癌之间的易感性的关联分析基于logistic回归。PARP(Population attributable risk percentage)用于评价SNPs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基因环境交互作用(SNPs与吸烟、饮酒等因素间)通过多因子降维法检验(MDR3.0软件)。结果(1)Meta分析所得不同遗传模型下与胃癌易感性有关的ILs基因及其SNP为:IL-1B基因rs1143627(隐性模型),IL-1B基因rs16944(共显性、显性、隐性模型),IL-6基因rs1800796(共显性模型),IL-8基因rs4073(共显性、显性、隐性模型),IL-10基因rs1800896(共显性、显性、隐性、超显性模型),IL-1 7F基因rs763780(共显性、显性、隐性、超显性模型)。四种遗传模型下关联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rs1800896及rs763780进行后续基因分型实验。(2)分型实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IL-17Frs763780与胃癌易感性密切相关:调整后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共显性模型中rs763780 CT基因型、显性模型中(CT+CC)基因型以及超显性模型中CT基因型也都提高了胃癌的患病风险(OR=1.41,.95%CI:1.08-1.86;OR=1.41,95%CI:1.08-1.84;OR=1.40,95%CI:1.07-1.84)。rs763780 CT基因型在年龄≥60岁组人群中(OR=1.59,95%CI:1.06-2.38)、男性人群中(OR=1.44,95%CI:1.05-1.98)、不吸烟者(OR-1.43,95%CI:1.01-2.02)、饮酒人群(OR=1.96,95%CI:1.19-3.25)及无胃癌家族史者(OR=1.41,95%CI:1.07-1.85)中均提示为危险因素;rs763780显性模型中的突变基因型(CT+CC),在年龄≥60岁组人群中(OR=1.54,95%CI:1.04-2.30)、男性人群中(OR=1.42,95%CI:1.04-1.94)、不吸烟者(OR=1.45,95%CI:1.03-2.04)、饮酒人群(OR=2.04,95%CI:1.24-3.35)及无胃癌家族史者(OR=1.40,95%CI:1.07-1.84)中均为危险因素,提示相应基因型携带者更有可能患胃癌。而IL-10 rs1800896实验结果经统计分析后显示其与胃癌易感性无关。(3)假阳性报告率分析结果显示,(CT/TT)或(CT+CC/TT)模型下,rs763780在全人群、年龄≥60岁、男性、非吸烟人群、饮酒者以及无胃癌家族史人群中的FPRP(False-positive report probability)值均小于预设值0.5,可以认为变异与胃癌易感性的关联有意义。(4)MDR分析基因-环境交互作用结果显示,具有吸烟、饮酒史且携带有rs763780 C等位基因的人群胃癌的发病风险,是不含有这三项的人群的2.37倍(OR=2.37,95%CI:1.86-3.01)。(5)利用在线分析网站3dSNP以及VarCards对rs763780所导致的生物功能的可能影响进行预测,结果显示:rs763780的变异在染色体层面对其相关联的基因间的相互关系产生影响,进而可能影响他们所调控的生物学功能,但对其所在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功能等的影响程度较弱。结论(1)IL-17F rs763780(T>C)与胃癌易感性增加相关,而IL-10 rs1800896(T>C)暂未发现与胃癌易感性相关。(2)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分析结果显示,具有吸烟、饮酒史且携带有rs763780 C等位基因的人群胃癌的发病风险更高,即存在基因-环境交互作用。(3)rs763780的变异可能影响其在染色质环中相关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关于rs763780携带者胃癌易感性增加的具体生物学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罗霞[10](2020)在《观察痤疮中Th17/Treg细胞及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以及探讨不同浓度超分子水杨酸治疗兔耳痤疮模型的效应机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观察不同程度寻常痤疮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T helper 17 cells,Th17细胞)/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细胞)比例及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白细胞介素-23(Interleukin 23,IL-23)、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表达及差异。2.通过体外实验建立兔耳痤疮模型,观察IL-17、IL-6、TGF-β1在痤疮皮损中的表达情况,并初步探讨不同浓度超分子水杨酸治疗兔耳痤疮模型的效应机制,为寻常痤疮非抗生素治疗提供新的靶点及理论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共125人,包括健康对照组30例,寻常痤疮患者组共95例(轻度痤疮30例,中度痤疮32例,重度痤疮33例)。收集每一例研究对象外周静脉血6mL,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测定外周血Th17/Treg细胞比例;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外周血血清中IL-17、IL-23、IL-6及TGF-β1浓度。2.选择12周龄健康清洁级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30只作为实验对象,随机抽取24只兔子(48只兔耳)作为造模组,利用Kligman法建造兔耳痤疮模型,6只兔子(12只兔耳)作为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将粗制煤焦油外涂于造模组兔耳的双侧耳管开口2cm×2cm处,每日1次,每次约0.5ml/耳,连续14d,于造模第7d时皮下多点注射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P.acnes)菌悬液,浓度为1×108CFU/ml,约50ul/耳。将造模成功的24只兔子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2%超分子水杨酸组、30%超分子水杨酸组,每组6只兔子(12只兔耳)。模型对照组涂抹生理盐水,每天1次,连续28天;阳性对照组涂抹夫西地酸乳膏,每天1次,连续28天;2%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组涂抹2%超分子水杨酸祛痘调理凝露,每天1次,连续28天;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组涂抹30%超分子水杨酸焕颜面膜,每周1次,连续4周。于治疗前(造模后即刻)、治疗后第7d、第14d、第21d、第28d对实验各组的疗效进行肉眼及皮肤镜观察;于治疗前(验证是否造模成功)、治疗后第14d、第28d对实验各组兔耳皮损做皮肤活检,HE染色,于光镜下观察标本组织形态学改变,用形态学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并记录各组兔耳表皮及角质层厚度、皮脂腺直径、毛囊及其角化程度、真皮炎性浸润程度,同时用免疫组化法检测IL-17、IL-6、TGF-β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外周血Th17/Treg细胞表达:(1)中重度痤疮患者Th17细胞比例与痤疮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且明显高于健康人及轻度痤疮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痤疮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痤疮患者与健康人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轻中重度痤疮患者Treg细胞比例与痤疮严重程度呈负相关,且明显低于健康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痤疮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轻中重度痤疮患者Th17/Treg比值与痤疮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且明显高于健康人,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痤疮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外周血血清中IL-17、IL-23、IL-6、TGF-β1的表达水平:中重度痤疮患者IL-17、IL-23、IL-6、TGF-β1表达水平与痤疮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且明显高于健康人及轻度痤疮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重度痤疮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痤疮患者与健康人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痤疮兔耳造模结果:(1)肉眼观察:肉眼可见兔耳增厚、变硬,毛囊口进一步增大并局部隆起呈米粒至黄豆大小红色炎性丘疹,其上附着明显的黄白色或黑色毛囊角栓、粉刺等,甚至可见脓疱。(2)皮肤镜观察:红色背景下见可见弥漫分布的明显粗大的毛孔,大量白色及黑色粉刺样结构,可见散在的毛囊性炎性丘疹,其上附着油腻样鳞屑,皮疹间可见多形性血管影。(3)组织学观察:各层细胞排列紊乱,表皮和毛囊上皮不规则增厚,角质层角化过度,部分颗粒层和棘层也相应增厚;毛囊口重度扩张,角化明显,毛囊腔及开口部被红染致密的角化物质充填,漏斗部扩大,呈壶状,见巨大角栓;单个腺体皮脂腺腺体直径增大,分叶增多;毛囊面积扩大,部分相邻扩张的毛囊可见融合;真皮上层毛细血管明显扩张,毛囊及毛细血管周围可见炎性浸润。(4)正常对照组与造模组兔耳组织分别经实验性痤疮组织学判定标准进行分级,病理学改变分级(Z=-3.140,P=0.002)、病理评分(Z=-3.140,P=0.002)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造模组兔耳的病理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5)HE染色各项测量指标:a.造模组兔耳组织表皮层、角质层厚度、皮脂腺直径、毛囊面积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657,P<0.001;t=-7.324,P<0.001;t=-10.874,P<0.001;t=-6.494,P=0.001)。b.正常对照组与造模组兔耳毛囊内角化程度(Z=-3.146,P=0.002)、角化程度评分(Z=-3.146,P=0.002)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造模组角化程度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c.正常对照组与造模组兔耳真皮炎性浸润程度(Z=-3.108,P=0.002)、浸润程度评分(Z=-3.108,P=0.002)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造模组浸润程度评分高于正常对照组。(6)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在痤疮模型兔耳组织中,IL-17、IL-6、TGF-β1三者的MOD值分别为0.23±0.01、0.23±0.02、0.22±0.01;在正常对照组皮肤组织中,三者的MOD值分别为0.16±0.01、0.12±0.02、0.16±0.03。两组比较差异显着,均有统计学意义(t=-10.305,P<0.001;t=-8.833,P<0.001;t=-4.615,P=0.005)。4.四组痤疮兔耳模型的疗效结果:(1)肉眼及皮肤镜观察:治疗后第7d、第14d、第21d、第28d,各组粉刺、炎性丘疹逐渐减少、毛孔扩张程度、毛囊角栓有不同程度的减轻,油腻样鳞屑、皮肤粗糙程度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2%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组方案(1次/d)与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组方案(1次/w)疗效相当,并优于阳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次之。(2)组织学观察:治疗后第14d、第28d,表皮及毛囊上皮增厚逐渐减轻,毛囊口缩小,角化逐渐减轻,皮脂腺逐渐缩小、分叶减少,炎性细胞浸润有不同程度的减轻,2%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组方案(1次/d)与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组方案(1次/w)疗效相当,并优于阳性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次之。(3)四组兔耳组织病理学改变分别经实验性痤疮组织学判定标准分级:a.组间比较:治疗第14d时(χ2=2.738,P=0.434)及治疗第28d时(χ2=7.156,P=0.067)四组兔耳组织病理学改变分级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b.组内比较:阳性对照组治疗第14d与治疗第28d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000,P=0.046),模型对照组、2%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组及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组在治疗第14d与治疗第28d均无统计学差异(Z=-1.000,P=0.317;Z=-1.732,P=0.083;Z=-1.732,P=0.083)(4)HE染色各项测量指标检测:(1)表皮层厚度:a.组间比较:治疗第14d(F=3.983,P=0.022)、治疗第28d时(F=24.429,P<0.001),四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内比较:阳性对照组、2%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组及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组治疗第28d的表皮层厚度均较治疗第14d变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6.919,P=0.001;t=4.011,P=0.010;t=5.865,P=0.002)。(2)角质层厚度:a.组间比较:治疗第14d(F=10.618,P<0.001)、治疗第28d时(F=8.065,P=0.001),四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内比较:模型对照组、2%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组及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组治疗第28d的角质层厚度均较治疗第14d变薄(t=7.020,P=0.001;t=10.363,P<0.001;t=8.243,P<0.001),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皮脂腺直径:a.组间比较:治疗第14d(F=25.562,P<0.001)、治疗第28d时(F=30.794,P<0.001),四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内比较: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2%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组及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组治疗第28d的皮脂腺直径均较治疗第14d变小,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649,P=0.006;t=11.049,P<0.001;t=7.290,P=0.001;t=5.076,P=0.004)。(4)毛囊面积:a.组间比较:治疗第28d时,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4.375,P<0.001)。b.组内比较:阳性对照组、2%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组及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组治疗第28d的平均毛囊面积均较治疗第14d缩小,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963,P=0.011;t=6.891,P=0.001;t=5.183,P=0.004)。(5)毛囊内角化程度:a.组间比较:治疗第28d时,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750,P=0.002);b.组内比较:阳性对照组治疗第28d毛囊内角化程度较治疗第14d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236,P=0.025)。(6)真皮炎性浸润程度:a.组间比较:治疗第28d时,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3.860,P=0.003);b.组内比较: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组真皮炎性浸润程度治疗第28d较治疗第14d减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000,P=0.046)。(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IL-17蛋白平均表达水平:a.组间比较:治疗第14d时(F=1.324,P=0.295)及治疗第28d时(F=1.637,P=0.213),四组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b.组内比较:模型对照组及2%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组治疗第28d的IL-17蛋白平均表达水平均较治疗第14d降低,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2.730,P=0.041;t=4.727,P=0.005)。(2)IL-6蛋白平均表达水平:a.组间比较:治疗第14d(F=22.733,P<0.001)、第28d时(F=17.613,P<0.001),四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内比较: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2%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组、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组治疗第28d的IL-6蛋白平均表达水平均较治疗第14d降低,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4.223,P=0.008;t=7.442,P=0.001;t=3.866,P=0.012;t=6.744,P=0.001)。(3)TGF-β1蛋白平均表达水平:a.组间比较:治疗第28d时(F=4.776,P=0.011),四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b.组内比较:阳性对照组治疗第28d的TGF-β1蛋白平均表达水平均较治疗第14d降低,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3.392,P=0.019)。结论:1.中重度痤疮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IL-17、IL-23、IL-6、TGF-β1表达水平异常增高,而Treg细胞增殖不足,Th17/Treg比例失衡,提示Th17/Treg细胞轴及相关炎症因子可能在痤疮发生发展中具有相应作用,推测其可能成为痤疮治疗新的靶点。2.采用Kligman法成功建造了痤疮兔耳模型,且兔耳痤疮模型皮损中IL-17、IL-6、TGF-β1蛋白的表达有不同程度的升高。3.2%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组方案(1次/d)与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组方案(1次/w)能不同程度的减轻兔耳痤疮模型表皮层厚度、角质层厚度、皮脂腺扩张程度、毛囊扩张程度、真皮炎性浸润程度,但对毛囊内角化程度有减轻并不明显。4.2%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组方案(1次/d)与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组方案(1次/w)能不同程度的减轻IL-6、TGF-β1的表达水平,但对IL-17的表达水平减轻并不明显。5.2%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组方案(1次/d)与30%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组方案(1次/w)对实验性兔耳痤疮均具有治疗作用,且治疗第28d较治疗第14d治疗效果更佳;在抗角化及抗炎能力方面,2%超分子水杨酸治疗组方案(1次/d)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优势。

二、白细胞介素17家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细胞介素17家族(论文提纲范文)

(2)鼻咽癌不同临床分期中白细胞介素水平表达的最新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白细胞介素分类及其功能
    1.1 IL-1家族
    1.2 IL-2家族
    1.3 IL-3
    1.4 IL-5
    1.5 IL-6/IL-12家族
    1.6 IL-10家族
    1.7 IL-17家族
2 鼻咽癌临床分期
3 白细胞介素在鼻咽癌不同临床分期中的表达
4 白细胞介素介导鼻咽癌新的临床治疗机制展望

(3)尼罗罗非鱼白细胞介素12家族基因的分离、鉴定和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 白细胞介素基因的分类
    2 白细胞介素各家族基因的研究现状
        2.1 哺乳动物中的研究现状
        2.2 鱼类中的研究现状
    3 白细胞介素12 家族
        3.1 在哺乳动物中的研究现状
        3.2 在鱼类中的研究现状
    4 关键科学问题的提出和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2章 尼罗罗非鱼白细胞介素12 家族基因的分离及表达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实验仪器和试剂
        2.3 尼罗罗非鱼白细胞介素成员的鉴定
        2.4 白细胞介素12 家族系统进化树的构建及共线性分析
        2.5 尼罗罗非鱼成鱼各组织的转录组分析
        2.6 腹腔注射LPS和 poly(I:C)
        2.7 实时荧光定量PCR
    3 结果
        3.1 尼罗罗非鱼及其它脊椎动物中白细胞介素12 家族基因的分离
        3.2 白细胞介素12 家族的分类及进化分析
        3.3 白细胞介素12 家族成员il12a和 il12b的系统进化和共线性分析
        3.4 白介素12 家族基因在尼罗罗非鱼成鱼各组织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3.5 尼罗罗非鱼il12a、il12b基因在免疫过程中的表达调节
    4 讨论
        4.1 白细胞介素12 家族基因的进化是保守的
        4.2 白细胞介素12 家族基因在罗非鱼免疫组织中表达
        4.3 白细胞介素12 家族基因参与罗非鱼的免疫过程
第3章 尼罗罗非鱼卵巢中il12ba的表达和功能研究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动物
        2.2 主要试剂和仪器
        2.3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il12ba表达模式的验证
        3.2 敲除序列的选择以及突变检测
        3.3 il12ba纯合突变对雌鱼的影响
    4 讨论
结论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参加科研情况

(4)囊型包虫病所致过敏反应对IL-17及抗体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白细胞介素-17 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5)骨关节炎病变过程中炎症细胞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快速阅读:
文题释义:
0引言Introduction
1 资料和方法Data and methods
    1.1 资料来源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质量评估
2 结果Results
    2.1 相关炎症细胞因子在骨关节炎中的作用机制
        2.1.1 促炎细胞因子
        2.1.2 合成性细胞因子
        2.1.3 抗炎细胞因子
    2.2 相关信号通路在骨关节炎中的作用机制
        2.2.1 MAPK信号通路
        2.2.2 Wnt信号通路
        2.2.3 NOTCH信号通路
        2.2.4 核因子κB信号通路
3 总结Conclusions

(6)毛兰素对角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树状介孔硅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银屑病
        1.1.1 发病机制
        1.1.2 角质细胞扮演的角色
        1.1.3 治疗策略
    1.2 毛兰素
        1.2.1 来源
        1.2.2 药理作用
    1.3 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
        1.3.1 死亡受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
        1.3.2 线粒体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
        1.3.3 内质网应激(ER srtress,ERS)介导的细胞凋亡途径
    1.4 纳米透皮给药系统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1.5.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5.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毛兰素对角质细胞的增殖、凋亡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2.1 前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细胞增殖实验
        2.3.3 细胞凋亡实验
        2.3.4 细胞内活性氧ROS含量检测
        2.3.5 Western blot实验
        2.3.6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毛兰素抑制HaCaT细胞的增殖
        2.4.2 毛兰素诱导HaCaT细胞的凋亡
        2.4.3 毛兰素诱导HaCaT细胞的活性氧ROS生成
        2.4.4 毛兰素通过活性氧ROS抑制HaCaT细胞的增殖和促进其凋亡
        2.4.5 毛兰素影响JNK/c-Jun和 AKT/mTOR信号通路
        2.4.6 毛兰素可能通过活性氧ROS调控JNK/c-Jun和 AKT/m TOR信号通路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树状介孔硅透皮给药系统的构建与评价
    3.1 前言
    3.2 材料与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树状介孔硅纳米粒的合成
        3.3.2 载药
        3.3.3 药物定量
        3.3.4 表征
        3.3.5 体外透皮试验
        3.3.6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装载毛兰素的树状介孔硅的表征
        3.4.2 体外透皮试验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树状介孔硅纳米给药载体对角质细胞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树状介孔硅纳米粒的合成
        4.3.2 载药
        4.3.3 药物定量
        4.3.4 表征
        4.3.5 体外药物释放
        4.3.6 细胞培养
        4.3.7 细胞摄取实验
        4.3.8 细胞增殖实验
        4.3.9 细胞凋亡实验
        4.3.10 线粒体膜电位检测
        4.3.11 胞内钙离子浓度检测
        4.3.12 Western blot实验
        4.3.13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体外药物释放和细胞摄取
        4.4.2 载药树状介孔硅抑制HaCaT细胞的增殖和促进其凋亡
        4.4.3 载药树状介孔硅可能通过线粒体信号通路促进HaCaT细胞的凋亡
        4.4.4 载药树状介孔硅可能通过调控内质网应激来促进HaCaT细胞的凋亡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表

(7)川陈皮素抑制IL-21/IL-21R介导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类风湿关节炎
        1.1 疾病介绍
        1.2 滑膜成纤维细胞代谢与类风湿关节炎
        1.3 细胞因子与类风湿关节炎
    2.IL-21/IL-21R信号转导途径
        2.1 IL-21/IL-21R产生及来源
        2.2 IL-21/IL-21R对疾病的调节
        2.3 IL-21/IL-21R与类风湿关节炎
    3.JAK/STAT信号通路与类风湿关节炎
        3.1 JAK/STAT信号通路
        3.2 基本过程及调节
        3.3 JAK/STAT与类风湿关节炎
    4.川陈皮素药理性作用
        4.1 名称介绍
        4.2 药代动力学
        4.3 药理作用
    5.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第一部分 :川陈皮素抑制IL-21/IL-21R介导类风湿关节炎炎症反应体外研究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1.3 实验过程
        1.4 实验分析
        1.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2.1 川陈皮素对MH7A细胞活力的影响
        2.2 川陈皮素能够抑制IL-21受体的表达
        2.3 川陈皮素抑制IL-21诱导的氧化应激反应
        2.4 川成皮素抑制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
        2.5 川陈皮素抑制IL-21 诱导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表达
        2.6 川陈皮素的作用通过JAK1/STAT3 信号通路介导
    讨论
    研究结论
第二部分 :川陈皮素抑制IL-21/IL-21R介导类风湿关节炎炎症反应体内研究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实验试剂及设备
        1.3 实验试剂配置
        1.4 实验过程
        1.5 统计学分析
    结果
        2.1 模型成功率检测
        2.2 形态学分析表明川陈皮素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改善作用
        2.3 ELISA检测IL-21R、TNF-α、IL-6、HMGB1、MMP-3及MMP-13 提示川陈皮素对类风湿关节炎炎症的的抑制效应
        2.4 RT-PCR检测IL-21R、TNF-α、IL-6、MMP-3、MMP-13从m RNA水平进一步表明川陈皮素抑制类风湿关节炎炎症的水平
        2.5 Western-blot检测IL-21R、TNF-α、IL-6、MMP-3、MMP-13、JAK1/STAT3从蛋白水平进一步充分表明川陈皮素的类风湿关节炎炎症抑制作用
    讨论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白细胞介素21在类风湿关节炎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Y-320逆转肿瘤多药耐药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绪论
1 介绍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白细胞介素 17 在肿瘤学领域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9)ILs基因SNPs与胃癌易感性关联及生物信息学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ILs基因SNPs与胃癌易感性关联研究的meta分析
        2.1.1 文献检索与收集
        2.1.2 文献纳入
        2.1.3 文献资料分析、质量评价
        2.1.4 统计学分析
    2.2 生物学实验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试剂
        2.2.3 溶液的配制
        2.2.4 研究方法
        2.2.5 统计学分析
    2.3 基因分型实验验证后胃癌易感性相关SNPs的生物学功能初探
3 结果
    3.1 ILs基因SNPs与胃癌易感性关联的meta分析
        3.1.1 文献检索结果
        3.1.2 ILs基因SNPs及相应文献的基本信息
        3.1.3 Meta分析结果
        3.1.4 敏感性分析
        3.1.5 发表偏倚分析
    3.2 基因分型实验结果分析
        3.2.1 研究对象一般特征
        3.2.2 SNPs的分型结果
        3.2.3 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
        3.2.4 两个SNPs和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关系
        3.2.5 两个SNPs与胃癌遗传易感性的分层分析
        3.2.6 假阳性报告率分析及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评估
        3.2.7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
    3.3 rs763780的生物学功能初探
        3.3.1 rs763780三维染色质环作用关系
        3.3.2 rs763780所致蛋白质功能影响预测
4 讨论
    4.1 本研究概述
    4.2 ILs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胃癌的关系
    4.3 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对胃癌的影响
    4.4 基于生物信息学的rs763780生物学功能初探
    4.5 本研究优点及局限性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白细胞介素:胃癌相关信号通路的重要调控因子
    1 白细胞介素简介
    2 白细胞介素与常见恶性肿瘤的关系
    3 常见胃癌相关信号通路
    4 白细胞介素参与影响胃癌发生、发展等过程的信号通路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学术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10)观察痤疮中Th17/Treg细胞及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以及探讨不同浓度超分子水杨酸治疗兔耳痤疮模型的效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Th17/Treg细胞及相关炎症因子与痤疮发病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研究背景
    技术路线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不同浓度超分子水杨酸治疗兔耳痤疮模型的疗效观察
    研究背景
    技术路线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白介素17与相关皮肤病的研究进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白细胞介素17家族(论文参考文献)

  • [1]白细胞介素27参与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理过程[J]. 薛华伟,朱敏,李玉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2(23)
  • [2]鼻咽癌不同临床分期中白细胞介素水平表达的最新研究进展[J]. 潘国刚,杨碧秀.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21(05)
  • [3]尼罗罗非鱼白细胞介素12家族基因的分离、鉴定和功能研究[D]. 苗依杨. 西南大学, 2021
  • [4]囊型包虫病所致过敏反应对IL-17及抗体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 亚力·亚森. 新疆医科大学, 2021(10)
  • [5]骨关节炎病变过程中炎症细胞因子及相关信号通路的作用机制[J]. 汪国翔,章晓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14)
  • [6]毛兰素对角质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及树状介孔硅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D]. 莫灿龙.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7]川陈皮素抑制IL-21/IL-21R介导类风湿关节炎的炎症反应研究[D]. 刘中兵. 苏州大学, 2020(06)
  • [8]Y-320逆转肿瘤多药耐药及其机制研究[D]. 洪嘉炜. 浙江大学, 2020(02)
  • [9]ILs基因SNPs与胃癌易感性关联及生物信息学功能研究[D]. 尹晶晶. 郑州大学, 2020(02)
  • [10]观察痤疮中Th17/Treg细胞及相关炎症因子的表达以及探讨不同浓度超分子水杨酸治疗兔耳痤疮模型的效应机制[D]. 罗霞. 西南医科大学, 2020(10)

标签:;  ;  ;  ;  ;  

白细胞介素17家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