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强调,要限期清偿工程欠款,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强调,要限期清偿工程欠款,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一、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强调 要限期偿清拖欠工程款 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论文文献综述)

何雪飞[1](2011)在《中国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救济制度研究 ——以建筑企业农民工工资垫偿制度构建为中心》文中指出在中国建筑业农民工为城市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却受到严重侵害,由于工资拖欠数额大、人数多、时间长,形式多样,受损害的不仅是农民工的生存权益和社会秩序,还包括法律尊严、政府威信和社会公平,开展和加强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救济的法律保护已经成为当前我国一项重要课题和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本文采用比较研究、实证分析、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在对建筑业农民工欠薪成因阐释的基础上,构建了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保障实体和救济程序制度。中国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具有深刻的社会背景,改革开放后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就业,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制约,他们职业身份发生了转换,户籍身份却未同步改变,于是在中国出现了影响广泛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群体—农民工。伴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我国建筑业也迅速发展,建筑业生产活动的内在特征和我国农民工的特征共同决定了庞大的建筑业农民工群体的产生,但2500万进入城市建筑业的农民工却无法成为真正的建筑工人。建筑企业劳动制度改革的结果是企业逐渐剥离劳动关系,包工头承担用人单位的角色,负责招工、管理、监督和工资发放,农民工无法成为建筑企业的劳动者。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我国现阶段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成因复杂。工资支付是用人单位的主义务,但由于建筑业包工现象拉长劳动关系链条,虚幻劳动法上的雇佣关系,造成用人单位缺位是拖欠工资的首要原因。地方政府滥用政府信用,超财力搞建设,建筑企业层层转包和垫资,引发建筑市场信用缺失,导致资金链条上拖欠资金的恶性传导,必然引发农民工工资拖欠。农民工身份模糊、亦工亦农,从事有偿劳动获得工资收入的同时,在农村依然有土地承包经营权,享有土地承包权益,工资和土地对农民工生存的二元保障竟使拖欠变得“合情合理”。法律设定的劳动监察、劳动争议仲裁和诉讼的救济程序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欠薪问题更多是通过政策渠道解决,而拖欠工资的法律责任也没有形成对企业的有效制约。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定和工资权利的实现方式对解决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具有参考和借鉴意义,本文在比较分析香港、台湾地区工资保护法律制度的基础上,提出应完善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保障实体法律制度,具体内容包括实化建筑业劳动关系与包工形式转换,禁止政府建设工程政府信用的滥用、禁止建筑企业垫资开发,构建建筑业行业内工资垫偿制度及欠薪逃匿入罪。在完善我国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救济制度方面提出了劳动监察应理性处理拖欠工资问题、综合治理政府及其部门的拖欠、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由工会代言和代行及构建简捷有效的劳动争议仲裁、审判机制。

唐斌[2](2010)在《《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文中研究表明农民工是指具有农业户口身份却在城镇从事非农生产活动的群体,农民工既是我国传统户籍制度安排下的一种身份标识,也是中国社会变迁时期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已经逐渐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一分子,然而,中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和户籍制度却使得这一特殊群体遭遇到了许多尴尬和麻烦,问题日渐凸现。近年来,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学者们也分别从社会学、人口学、经济学、政治、法律、管理、新闻、大众传媒、教育等各个不同角度对农民工进行了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和探讨(刘芳,2005;周大鸣、秦红增,2004),尽管有许多有关农民工问题的跨学科的研究,但却极少从语言学角度来对他们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尝试结合(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从语言学的角度来探讨二十年中(1987-2007)农民工在中国主流媒体《人民日报》中的话语再现及潜在的意识形态。具体地说,本研究旨在回答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研究问题:(1)《人民日报》中(1987-2007)有关农民工报道的哪方面主题是最频繁的?报道主题是否随着社会变迁而发生变化?(2)《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是如何通过话语进行构建和再现的?是否随着社会变迁而有所不同?(3)探讨《人民日报》中(1987-2007)这些报道表现的潜在意识形态是什么?本研究方法是基于与话语、社会认知和社会三方面相关的多学科理论框架。由于目前尚未有现成的可用于探讨上述研究问题的系统的和适用的分析框架,本研究目的之一便是尝试建立一个适用于分析中国话语中的社会主体的话语再现和潜在意识形态的理论框架,该框架结合了(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具体地说,该研究框架是基于van Dijk的社会认知话语分析模式(1988a,1988b,1991,2001a,2001b,2001c,2006a,2006c),Johnson和Lakoff的认知隐喻理论(1980,1999),Fauconnier和Turner的概念合成理论(1998,2002)以及van Leeuwen的社会主体和社会行为的话语再现方式的分析工具(1993b,1995,1996)。本研究是基于自建的语料库,通过关键词在《人民日报》网上数据库和图文数据库中搜索1987年1月1日到2007年12月31日之间历时二十年、与农民工主题相关的报道共2076篇,本研究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对语料进行了跨时期(1987-2002;2003-2007)的分析和比较,旨在较全面地描述农民工在中国主流媒体中的话语再现,并为政府和媒体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研究结果表明,新闻报道体裁和主题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和政治的变化,尤其是主流政治意识形态的变化。一方面,2003-2007年期间的新闻报道的体裁比1987-2002年期间的更加多样;另一方面,虽然绝大部分报道都是有关农民工生活和工作状态的,但是前一时期有更多有关农民工犯罪、生产安全问题的负面报道,而后一时期这类报道大大减少,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障、保险、医疗、子女生活和教育等方面的报道增多。新闻报道的体裁和主题折射了中国社会和社会认知在二十年中所经历的历史变革过程。语料中的指称和索引分析结果显示,在二十年中,农民工从“盲流”、“乡下人”、“乡巴佬”、“包袱”变为“朋友”和“兄弟”,从城市的“麻烦”转变为了城市“不可或缺的主力军”,社会的变化为农民工带来了许多变化,对语料进行的历时分析结果表明了新闻工作者、政府部门和社会对待农民工的态度从负面态度向积极态度的转变。然而,尽管他们的生活和工作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他们的身份依旧,他们仍然被标记和再现为不同于当地城市居民的“外来人”、“异乡人”,他们仍然属于地位卑微的“他们”而不能完全融入“我们”之中,“欠薪”是过去二十年来一直困扰农民工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他们被构建和再现为无名的、无声的、边缘化的、无根的、飘忽不定的、需要帮助、关爱和保护的弱势群体。分析显示了语料库中五组较突出的概念隐喻,即(1)水的隐喻;(2)商业的隐喻;(3)容器的隐喻;(4)房屋的隐喻;(5)战场的隐喻。这些隐喻反映了农民工的生存状态以及作者对待农民工的态度。人们对待农民工的态度和立场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生改变,在他们眼中,农民工从过去给社会和城市带来许多麻烦的“无序的盲流”转变为现在推动城市和社会发展的“有用的水力资源”或“不可或缺的主力军”。但是,由于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户籍体制的阻碍,他们只能是手握暂住证的城市“过客”,农民的身份一时还无法改变,还不能获得与城市居民完全同等的待遇,还无法在身体和心理上完全融入城市生活。对新闻标题的抽样对比分析和抽样新闻报道分析结果显示,尽管这二十年中农民工受到很多关注,然而他们通常被再现为归类的群组而非独立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则大都再现为被动和不对他者产生影响的非及物性行为。由此可见,农民工被再现为没有权力、社会地位较低、急需政府和社会关爱和帮助的社会主体。本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可以为政府和媒体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政府和社会应该齐心合力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遇到的问题,同时媒体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话语权。本研究只是抛砖引玉,尝试建立一个融(批评)话语分析、语料库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为一体的互补型研究方法,还有很多不够完善的方面需要改进,期待今后会有更多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探讨,今后还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开展对其他社会弱势群体的研究。

黄铮[3](2008)在《建筑工程分包市场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00年以来我国建筑行业工程分包市场问题不断凸现,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违法分包、转包等问题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和业内人士的密切关注。政府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和一系列工作的有效开展,使得这些问题得到了一定的控制和解决。随后有关部门提出要建立和规范我国二级建筑市场(即工程分包市场),希望通过长效机制和监管措施,从根本上解决相关问题。2006年到2007年本人参与了同济大学与上海市浦东新区建管署合作的“建筑工程分包市场管理”课题研究。基于以上原因和契机,本文以我国二级建筑市场为研究背景,从政府监管的角度出发,提出加强和完善我国二级建筑市场的各项具体措施。文章首先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对加强建筑市场政府监管的原因和必要性进行阐述,解决了“为什么要监管”的问题。进而针对目前建筑市场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提出了一个监管框架,即从法律法规、招投标、信用体系和用工管理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解决了“对什么进行监管”的问题。接着文章分别从以上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具体的有针对性地解决措施,解决了“如何监管”的问题。最后,文章从施工总承包企业的角度出发,结合具体的实地调研,提出加强和完善分包管理的内部管理措施,解决了“如何配合监管”的问题。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信息中心课题组,张苏平,齐援军[4](2007)在《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大事辑要(下)》文中研究指明

曾培炎[5](2007)在《在全国清理拖欠工程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文中认为同志们:用三年时间基本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是本届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项郑重承诺。党中央、全国人大、国务院高度重视清欠

马胜利,钱厚琦[6](2007)在《认真贯彻温总理批示和清欠会议精神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欠》文中研究指明本报讯 记者马胜利 钱厚琦报道 建设部认真学习贯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重要批示,以及刚刚闭幕的全国建设领域清理拖欠工程款电视电话会议上副总理曾培炎的指示,决心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要求,研究和采取措施,切实落实批示精神。1月27日,建设部具体?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信息中心课题组[7](2006)在《2005年中国宏观经济大事辑要(上)》文中指出

黎林烽[8](2006)在《回首二零零五》文中认为

李文安[9](2005)在《中国现代化视野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文中指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是20世纪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伴随着现代化而发生的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巨大变迁之一。以中国现代化为背景,考察农村劳动力流动这一社会现象,探讨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分析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透视农村劳动力流动面临的制约因素,提出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对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论文第一部分考察了1949年以来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初期不同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对农民转移的影响。中国现代化在农民的支持下获得了资本积累,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成就,但是在中国现代化的第二阶段,国家实施的是城市现代化战略,人为地将城市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割裂开来,这一时期的现代化实际上就是只搞城市工业化,现代工业体系形成于城市,农村经济仍以农业为本。农民在为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同时,被排斥在现代化进程之外,没能分享到现代化发展带来的成果。至20世纪70年代末,农村的现代化问题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发展的瓶颈。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创造力一次又一次地释放出来,中国农村终于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起点,以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主要内容,以把农村纳入城市一体化为终点。与农村走上现代化道路同步的是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流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催生了农民的流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在其中就业,而大中小城市则成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另一个战场。在农村现代化过去与未来的征程中,已经并将继续伴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在中国这样一个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里,没有农村劳动力从农业向二、三产业和从农村向城市的大规模流动,中国的现代化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论文第二部分探讨了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农村劳动力为什么会大规模地流动,“民工潮”为什么会长盛不衰,以往的着述仅侧重于甚至只从现实的角度去寻找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这是不全面的。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可从历史的追溯中找

沈路涛,邹声文[10](2005)在《避免年年清欠年年欠,今年立法》文中研究说明尽管绝大多数农民工在全国持续一年多的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行动中拿回了属于自己的工资,但仍有一些农民工干了活却得不到报酬。春节前夕,一份反映“拖欠”的信访情况摘要放在中 央领导同志案头 “有的民工生计难以维持”“工资无法兑现,数百名?

二、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强调 要限期偿清拖欠工程款 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强调 要限期偿清拖欠工程款 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救济制度研究 ——以建筑企业农民工工资垫偿制度构建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本文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本文研究方法
    三、研究综述
    四、论文的结构和主要创新
第一章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企业劳动制度改革及其劳动关系变迁
    第一节 城市化与建筑业的繁荣—“农民工”的语境
        一、农民工的界定
        二、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民工
        三、建筑业的农民工
    第二节 历史上的“民工”与当代“农民工”比较
        一、历史上的“民工”
        二、历史上的“民工”与当代“农民工”比较
    第三节 农民工与建筑企业劳动法律关系的深度分析
        一、农民工与建筑企业劳动法律关系分析的意义
        二、劳动法律关系的基本理论
        三、农民工与建筑企业劳动法律关系的深度分析
    第四节 建筑企业走向市场与劳动关系剥离—“包工头”的角色
        一、计划经济时期建筑企业劳动制度与劳动关系
        二、建筑企业劳动制度改革与劳动关系变迁
        三、包工头的历史演变和成因
第二章 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现状与成因分析
    第一节 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现状
        一、工资的概念和特殊保护
        二、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的现状和特点
        三、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的危害
    第二节 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拖欠成因分析
        一、包工现象拉长劳动关系链条、虚幻劳动法上的雇佣关系—用人单位 的缺位
        二、建筑企业垫资施工和地方政府滥用政府信用
        三、农民工身份的模糊性、生存保障的二元性以及各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社会心理
        四、权利救济程序的软化与农民工工资拖欠之间的联系
第三章 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定和工资权利的实现
    第一节 香港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定和工资权利的实现
        一、香港劳工立法中关于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定
        二、雇员工资权利的实现方式
        三、对破产案件中欠薪保障的特殊规定
    第二节 台湾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定和工资权利的实现
        一、台湾地区劳动立法对工资支付的一般规定
        二、劳工工资权利的实现方式
    第三节 香港、台湾工资保护法律制度的比较和借鉴
        一、工资权利实现方式应该多样
        二、工资垫偿基金制度是保护工资权利的重要方法
第四章 我国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保障的实体法律制度完善
    第一节 实化建筑业劳动关系与包工形式转换
        一、明确和实化建筑业劳动关系的不同观点及分析
        二、建立和完善建筑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制度
    第二节 禁止政府建设工程政府信用的滥用、禁止建筑企业垫资开发
        一、禁止政府建设工程政府信用的滥用
        二、依法治理建筑企业垫资施工
    第三节 建筑业行业内工资垫偿制度—以企业担保与共济为中心
        一、实践中欠薪保障制度的三种模式
        二、建筑业行业内农民工欠薪保障模式的选择
    第四节 欠薪逃匿入罪的法理学分析与刑罚制度形成
        一、欠薪逃匿入罪的必要性
        二、增设欠薪逃匿罪的可行性
        三、欠薪逃匿罪的构成要件和法条表述
第五章 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救济程序制度完善
    第一节 劳动执法的边界—拖欠时间与情形背景下的执法理性
        一、劳动监察制度应然性分析
        二、劳动监察在处理拖欠工资问题上的执法边界
    第二节 拖欠傲慢的治理—政府及其部门拖欠的应对
        一、建立政府及其部门拖欠工资的政府负责制度
        二、落实政府及其部门先行垫付农民工工资的责任
        三、治理政府及其部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其他手段
    第三节 拖欠的代价—惩罚性赔偿制度
        一、惩罚性赔偿制度概述
        二、工资拖欠引入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理论基础
        三、确立惩罚性赔偿制度的现实意义和适用
    第四节 工会的代言与代行—团体行动的力量与效果
        一、工会代言与代行的理论基础
        二、工会代言和代行的方式
    第五节 简捷有效的权利救济机制构建
        一、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改革和创新
        二、劳动争议审判制度的修正和创新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2)《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ontent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The Migrant Worker
        1.2.1 The Definition and Features of Migrant Worker
        1.2.2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igrant Workers
    1.3 Research Purpose and Research Question
    1.4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1.5 Summary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Introduction
    2.2 The Studies on Migrant Workers
    2.3 Critical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Analysis
        2.3.1 Discourse,Society,Critical and Ideology
        2.3.2 Analyzing News as Discourse
        2.3.3 The Methodological Profile of(Critical)Discourse Analysis
        2.3.4 (Critical)Discourse Analysis in China
    2.4 Corpus-based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Analysis
    2.5 Cognitive Approaches to Discourse Analysis
        2.5.1 Missing Links in Mainstream(Critical)Discourse Analysis
        2.5.2 Regained Missing Links
    2.6 Summary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Research Methodology
    3.1 Introduction
    3.2 The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s
        3.2.1 Van Dijk's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3.2.2 Lakoffian Cognitive Metaphor Theory
        3.2.3 Fauconnier's Conceptual Blending Theory
        3.2.4 Van Leeuwen's Analytical Tools:The Representation of Social Actors and Social Action in Discourse
    3.3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and Method for the Diachronic Discursive Represent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People's Daily
    3.4 Data
        3.4.1 The People's Daily
        3.4.2 Data Selection and Classification
    3.5 Summary
Chapter Four Diachronic Analysis of News about Migrant Workers in the People'sDaily
    4.1 Introduction
    4.2 Textual Macro Level Analysis
        4.2.1 Genres
        4.2.2 Topics
    4.3 Textual Micro Level Analysis
        4.3.1 Referential Strategies for Migrant Worker
        4.3.2 US-group and THEM-group
        4.3.3 Concordance Analysis and Collocation Analysis
    4.4 Summary
Chapter Five The Analysis of Cognitive Metaphors in the People's Daily(1987-2007)
    5.1 Introduction
    5.2 Metaphor,Thought and Ideology
    5.3 Charteris-Black's Critical Metaphor Approach
    5.4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5.5 Summary
Chapter Six Actor Description
    6.1 Introduction
    6.2 The Represent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Headlines(1987-2007)
        6.2.1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6.2.2 Nomination and Categorization
        6.2.3 Activation and Passivation
    6.3 The Represent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ir Social Action in the Sample Texts
        6.3.1 The Represent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Sample Texts
        6.3.2 The Representation of Social Ac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Sample Texts
    6.4 Summary
Chapter Seven Conclusion
    7.1 Introduction
    7.2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7.3 Contributions of the Study
    7.4 Implications of the Study
    7.5 Limitations of the Study
    7.6 Sugges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Notes
Bibliography
Appendices

(3)建筑工程分包市场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本文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目前分包市场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分包市场研究
        1.2.2 国内分包市场政府监管现状
        1.2.3 国内分包市场理论研究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文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内容结构
第2章 政府对分包市场监管体系的建立
    2.1 政府监管的目的和意义
    2.2 政府监管的理论分析
        2.2.1 政府监管的定义
        2.2.2 政府监管的理论依据
        2.2.3 政府监管的分类
        2.2.4 政府监管的现状分析
    2.3 政府对分包市场的监管体系
        2.3.1 建立健全分包市场的法律保障体系
        2.3.2 完善分包市场的承发包监管制度
        2.3.3 完善分包市场的信用体系监管制度
        2.3.4 完善分包市场的用工监管制度
第3章 建立健全分包市场的法律保障体系
    3.1 研究目的和意义
    3.2 我国法律体系概述
    3.3 建筑工程分包市场法律法规剖析
        3.3.1 概述
        3.3.2 全国人大常委会颁布的法律剖析
        3.3.3 建设部颁布的部门规章剖析
        3.3.4 国务院颁布的行政法规剖析
        3.3.5 劳社部颁布的部门规章剖析
    3.4 分包市场法律保障体系的完善
        3.4.1 加强立法预防拖欠问题
        3.4.2 运用法律手段规范分包市场行为
第4章 完善分包市场的承发包监管制度
    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4.2 有形建筑市场研究
        4.2.1 建立有形建筑市场的必要性
        4.2.2 有形建筑市场的作用
        4.2.3 有形建筑市场得以发展的原因
        4.2.4 有形建筑市场的发展现状
        4.2.5 有形建筑市场“立法”的必要性
        4.2.6 有形建筑市场“立法”的内容
    4.3 政府对招投标合同备案监管研究
        4.3.1 招投标管理
        4.3.2 分包合同备案管理
第5章 完善分包市场的信用体系监管制度
    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5.2 建筑市场信用体系现状分析
        5.2.1 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表现
        5.2.2 建筑市场信用缺失的原因
    5.3 完善分包市场信用体系监管制度的目标
        5.3.1 建立统一的诚信信息平台
        5.3.2 建立统一的诚信评价标准
        5.3.3 建立统一的诚信法规体系
        5.3.4 建立统一的诚信奖罚机制
    5.4 完善分包市场信用体系监管制度的措施研究
        5.4.1 动态资质管理
        5.4.2 综合信用评价
第6章 完善分包市场的用工监管制度
    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6.2 分包市场用工情况剖析
        6.2.1 建筑劳务用工形式
        6.2.2 分包市场用工问题及分析
    6.3 分包市场用工监管总体思路
    6.4 农民工信息库的建立
        6.4.1 劳务实名制管理概述
        6.4.2 实行劳务实名制管理的意义
        6.4.3 实行劳务实名制管理的具体措施
        6.4.4 实行实名制管理的手段
        6.4.5 实名制管理卡的发展
    6.5 农民工输出管理
        6.5.1 劳务基地化管理的内容
        6.5.2 建立劳务基地的基本条件
        6.5.3 确定劳务基地的程序
        6.5.4 劳务输出企业的职责
        6.5.5 劳务输入企业的职责
        6.5.6 农民工的培训管理
第7章 总承包企业的配合管理措施
    7.1 总承包企业分包管理体系的构建
        7.1.1 四级分包管理体系
        7.1.2 分包管理体系的工作职能
    7.2 分包管理流程的设置
        7.2.1 计划管理
        7.2.2 队伍选入考察管理
        7.2.3 招投标合同管理
        7.2.4 现场管理
        7.2.5 监督管理
        7.2.6 结算兑付管理
        7.2.7 统计分析
        7.2.8 考核管理
        7.2.9 信息管理
    7.3 分包管理体系的实现
        7.3.1 分包管理软件的作用
        7.3.2 分包管理系统的功能
        7.3.3 分包管理系统的业务构架
        7.3.4 分包管理系统的主要流程
        7.3.5 分包管理系统的管理模块
        7.3.6 项目端信息采集
第8章 总结
    8.1 论文研究的主要工作
    8.2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
    8.3 进一步加强分包市场监管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在全国清理拖欠工程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论文提纲范文)

一、三年清欠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二、巩固清欠成果, 健全长效机制
三、做好清欠防欠工作的几点要求

(8)回首二零零五(论文提纲范文)

关键词一:清欠
关键词二:稳定房价
关键词三:宜居城市
关键词四:城市安全
后记

(9)中国现代化视野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 选题的意义
    (二) 研究的现状
    (三) 思路与方法
    (四) 创新与不足
    (五) 概念的界定
一、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一) 片面的城市现代化战略限制了农民流动
    (二) 农村现代化道路的探索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现代化的起点
        2.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村独特的工业化之路
        3.小城镇是中国农村独特的城市化之路
        4.农村开始纳入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 农村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必然性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村劳动力流动
        2.乡镇企业的发展与农村劳动力流动
        3.城市化与农村劳动力流动
二、当代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原因
    (一) 建国后三十年的积淀
    (二) 农村社会变革的必然结果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凸现了人多地少的矛盾和劳动力过剩问题
        2.乡镇企业的迅速崛起客观上需要农村劳动力的流动
    (三) 城市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求
        1.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为农村劳动力的流动扫除了主要障碍
        2.城市发展提速为农民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
    (四) 比较利益的驱动
三、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 劳务输出对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
        2.有利于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3.有利于农民思想观念的更新
        4.引发了农村地区基层领导结构的有利变化
    (二) 返乡民工创业对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2.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和县级财政收入
        3.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
        4.有利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5.有利于自身素质的提高
    (三) 农村劳动力流动对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1.为城市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从而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2.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
        3.有助于我国统一劳务市场的培育和建立
        4.为城市与农村的思想和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
        5.为城市居民的生活方便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 农村劳动力流动推动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四、当前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制约因素
    (一) 城乡隔离的二元户籍制度
        1.二元户籍制度的形成奠定了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基础
        2.二元户籍制度的弊端
    (二) 城市政府的限制政策
        1.城市政府限制民工就业政策的出台
        2.农民工进城并没有抢城镇职工的饭碗
        3.限制和清退民工的政策导致了多方面的消极后果
    (三) 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
        1.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
        2.民工社会保障缺位的原因
        3.缺乏社会保障易致民工铤而走险
    (四) 民工合法权益遭受侵犯
        1.民工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的一般表现
        2.突出的问题是拖欠民工工资
        3.民工合法权益遭受侵犯在子女身上的延伸
        4.“民工荒”:民工合法权益遭受侵犯的直接后果
    (五) 民工自身素质不适应较高工作岗位的要求
        1.受教育程度低
        2.缺乏劳动技能
        3.缺乏竞争能力
    (六) 返乡民工创业困难重重
        1.返乡民工创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2.返乡民工创业失败的消极后果
五、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的对策
    (一) 改革二元户籍制度
        1.现行户籍制度的初步改革和存在的问题
        2.进一步改革现行户籍制度已经具备了基本条件
        3.进一步改革现行户籍制度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对策
    (二)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
        1.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是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必然要求
        2.实现城乡劳动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3.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支持
    (三) 建立和完善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1.建立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2.建立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构想
    (四) 加强对民工的培训工作
        1.民工培训工作的特殊性和艰巨性
        2.制约民工培训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3.培育和发展民工培训市场的基本思路
    (五) 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
        1.建立计划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土地流转机制
        2.探索有效的流转途径是土地流转制度建设的关键
        3.目前土地流转的重点是土地使用权的流转
        4.农村土地流转必须有法可依
    (六) 切实保护民工的合法权益
        1.有关部门要协同动作
        2.重点解决好拖欠民工工资问题
        3.采取各种措施解决民工子女就学问题
        4.建立民工自己的组织——工会
        5.尽快制订民工权益保护法
    (七) 大力支持返乡民工创业
        1.制定各项优惠政策
        2.给予适当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3.广开信息渠道,帮助返乡创业民工开拓市场
        4.为返乡创业民工营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5.依托当地优势资源,促进返乡民工创业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
        6.把返乡民工创业纳入当地政府发展经济的规划之中统筹安排
        7.支持返乡民工竞选乡村领导
结束语:在农村劳动力流动中构建和谐社会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强调 要限期偿清拖欠工程款 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建筑业农民工工资权利救济制度研究 ——以建筑企业农民工工资垫偿制度构建为中心[D]. 何雪飞. 中国政法大学, 2011(09)
  • [2]《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D]. 唐斌.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0(07)
  • [3]建筑工程分包市场管理研究[D]. 黄铮. 同济大学, 2008(07)
  • [4]2006年中国宏观经济大事辑要(下)[J].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信息中心课题组,张苏平,齐援军. 经济研究参考, 2007(33)
  • [5]在全国清理拖欠工程款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J]. 曾培炎. 中国建设信息, 2007(04)
  • [6]认真贯彻温总理批示和清欠会议精神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依法治欠[N]. 马胜利,钱厚琦. 中国建设报, 2007
  • [7]2005年中国宏观经济大事辑要(上)[J].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信息中心课题组. 经济研究参考, 2006(19)
  • [8]回首二零零五[J]. 黎林烽. 中国建设信息, 2006(01)
  • [9]中国现代化视野下的农村劳动力流动[D]. 李文安. 华中师范大学, 2005(06)
  • [10]避免年年清欠年年欠,今年立法[N]. 沈路涛,邹声文. 新华每日电讯, 2005

标签:;  ;  ;  ;  ;  

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强调,要限期清偿工程欠款,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