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与中国农业发展政策的调整

加入WTO与中国农业发展政策的调整

一、加入WTO与中国农业发展政策的调整(论文文献综述)

韩杨[1](2021)在《中美农业支持政策的演变与完善——基于WTO《农业协定》影响的对比》文中研究说明中美两国农业支持政策具有明显的经济发展历史阶段特征,在WTO 《农业协定》生效后,既要受协定中市场准入和国内支持等规则条款的约束,也要结合各自农业资源禀赋、农产品国际贸易地位、国内农业发展变化进行动态调整。本文系统对比分析中美适用WTO 《农业协定》规则及其对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和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影响,并认为未来中国农业支持政策改革应当根据国内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战略需要,在全球视角下充分考虑中美农业差异,审慎完善农业国内支持政策:一是加快构建农业新发展格局,统筹衔接农产品国际贸易、农业对外投资政策与农业国内支持政策,建立支持农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二是明确不同阶段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目标,积极拓展、创新绿箱政策工具,在国家财力承受范围内逐步提高农业支持水平;三是逐渐推进农业国内支持市场化改革措施,逐渐调整"黄转绿、黄转蓝"政策转箱,统筹用好、用足黄箱,利用黄箱政策空间集中精准地支持特定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品种,扩大非特定产品支持规模;四是加快推进WTO农业领域规则向更公平、更平等、更包容的方向改革,各成员享有的权益和承担的义务应当与其发展阶段和能力相适应。

陈元春[2](2020)在《中国大豆国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自从中国加入WTO以来,中国的国力迅速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与此相对的是,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上台以来,反复的对中国进行指责,其中之一的理由就是中国具有不正当的贸易行为,并且要求对双边的贸易协定进行重新谈判。大豆作为我国主要进口的农产品,在加入WTO以来,进口量不断攀升,在贸易协定的谈判中有重要作用,重新对我国大豆贸易进行审视在谈判中有积极作用。本文站在全球大豆贸易的高度来分析中国的大豆贸易,在全球大豆贸易中中国进口了绝大多数的大豆,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等国生产了绝大多数的大豆,但是美国居于支配地位。这个支配地位不仅体现在种子,生产,贸易,加工等方面,更体现在金融,补贴,贸易规则的制定上。综合来看,这些体现了美国强大的实力,也体现了美国寻求更进一步支配地位的愿望。因此研究中国的大豆贸易离不开这个大的环境。本文首先对有关贸易的理论进行了梳理,从古典贸易理论,到标准贸易模型,再到新贸易理论等,通过梳理可以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了解。然后从种子,生产,加工,贸易和流通,消费对世界大豆及其产品进行了简单的刻画。最后运用劳伦斯指数,进口商品集中度指数,赫芬达尔指数,GL指数,Bruekhart指数,HIT指数等指数对我国大豆的国际贸易进行了量化。研究表明,从种子,生产,加工,贸易等各个环节,我们不仅在国际没有优势,就是在国内优势也不十分明显;我国的大豆进口量逐年创新高。由于影响贸易的因素很多,并且分为可以量化和不可以量化的,本文在第四章运用面板数据对可以量化的部分进行了面板数据分析,得出了一些基本结论。研究认为,两个国家的GDP和人口数,人均大豆消费量,汇率,国内外的大豆价格差,距离对大豆的贸易有显着的影响,其中GDP对大豆贸易有正向影响,距离对大豆的贸易量成反比关系,汇率的回归结果是正值,说明人民币升值有利于大豆的进口,通货膨胀率对大豆的贸易量有负向影响,中国大豆的市场价与美洲三国的价格差对大豆贸易的影响并不显着,人口对大豆贸易量的影响也是负值,人均大豆消费量是对大豆的贸易量有负向影响。不可以量化的因素对大豆的国际贸易也是有很重要的影响,究竟哪些因素有很重要的影响呢?这个要结合中国所处的贸易大环境说起,中国的贸易环境是处在以美国为首的国际体系下从事的国际贸易,美国的政策指向性对中国大豆的国际贸易有重要的影响,美国农业的政策目标是支配农产品的贸易,提高劳动生产率,提供合适的补贴和提高农场主的收入,增进社会的福利。因此本文后续的写作将按照这个指向性研究对中国大豆贸易的影响。价格是经济的核心变量,价格的高低决定了资源的流向,这也是美国支配贸易的一种手段,因此第五章开展对大豆定价权的研究。本章创新性的提出如下公式:期货价格=市场价格+中间商平均利润+操纵利润+随机波动误差则:期货价格=市场价格*(1+中间商平均利润率)+操纵利润+随机波动误差我们在这里设定中间商的平均利润率是恒定的,约等于10%,因为根据经济学基本原理,如果一个行业长期保持超额利润,那么不断的资本就会进入这个行业来获取超额利润,如果一个行业长期不能获得平均利润或者亏损,那么就会不断有厂商退出这个行业,最终这个行业的利润率一定是平均利润率。同时,农产品市场是近似完全竞争市场,大豆的市场价格是在近似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均衡价格,那么从理论上讲大豆的CBOT价格也应该是均衡的,这符合一般经济学规律。通过检验可以发现大豆CBOT期货价格存在操纵行为。同时本文又设计了期货-成本(双重)价格加成差和期货-市场价格差两个指标对期货市场的价格操纵行为进行了判定。第六章分别对中美两国的大豆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测定,并且将中国主要大豆的省份运用DEA法进行分解分析。研究表明中国的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G)自改革开放以来呈下降趋势,美国的大豆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TFPG)以3-4年为周期进行增长。对中国各省大豆的管理无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中国各地相差极大。在对中美大豆农业支持政策研究的第七章,研究表明,中国对农业的整体支持没有超过中国承诺的WTO上限,但是已经非常的逼近上限;美国对大豆的支持自从2004年以来没有超过美国承诺的WTO上限;对大豆而言,中国政府对大豆提供的大量补贴对大豆产量的提高并不明显。第八章则研究了中国大豆贸易的福利效应,研究表明,大豆贸易的长期和短期的福利波动非常明显,但是总的福利是正向的。中国进口大豆总能给中国带来福利改善。本文整体研究表明,中国的大豆贸易是在以“二战”以来美国为首的国际秩序下进行的,美国通过和中国签订贸易协定获得优势,又通过操弄定价权不仅长期获得了超额利润,而且大幅减少了补贴,从而获得更大的利益。对中国来讲,应该在目前的这个框架下,结合大豆供给安全和成本最小化的目标,尽力参与具有定价权的期货市场交易;根据定价理论,据理力争最大化的运用WTO规则寻求最大的补贴额度,在国内则寻找效率最高的补贴数额;由于我国大豆进口的集中度很高,对供给风险也要做好相应的预判。

晋乐[3](2018)在《国际规则约束下中国粮食“国内支持”政策选择研究 ——基于WTO和OECD指标评价视角》文中提出入世以来,中国逐渐形成以增产为导向的粮食国内支持体系。然而,随着中国开放步伐的加快,这种国内支持方式正面临较大国内外压力。国内方面,粮食生产成本上涨、国际竞争力不足,在缺乏有效边境保护条件下,以增产为导向的国内支持面临生产、进口、库存“三量齐增”的尴尬局面。国际方面,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越来越多的受到国际贸易规则的约束与影响。美国于2016年向世界贸易组织(Wto)起诉,声称中国在2012-2015年间粮食国内支持水平已超过“入世承诺”规定上限。同时,作为Wto贸易谈判重要参考的世界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每年向全球发布、具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农业“国内支持”指标也显示出中国粮食生产者支持水平处于历史高位。贸易规则的“天花板”已开始对中国粮食国内支持政策构成实质性约束。面对国内外双重挑战,粮食国内支持政策急需调整,如何调整国内支持政策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为此,本文研究目标是甄别出既符合国际贸易规则与国际公认的农业政策评价体系,又能缓解国内粮食产业“三量齐增”现实压力的最优政策,以期为今后粮食国内支持政策调整提供参考。根据国际惯例,“国内支持”政策主要分为三大类,即市场价格支持、收入支持和农业综合服务支持。三种政策选择中,哪种政策将是今后符合国际规则的调整重点?作为选择之一的市场价格支持政策,对保障国内粮食生产具有显着效果,但同时具有较强的贸易扭曲效果,故属于Wto限制的“黄箱”政策,受到多边贸易规则约束,同时使用该政策还会导致Oecd生产者支持这一国际主流农业政策评价指标上涨,带来较大Wto、Oecd农业政策评估压力。作为选择之二的收入支持政策,对保障农民收入具有一定效果,但以目标价格补贴为代表的挂钩收入支持,具备较强贸易扭曲效果,会增大Wto、Oecd农业政策指标评价压力;以直接补贴为代表的脱钩收入支持,虽然贸易扭曲效果较小,但仍会增大Oecd农业政策指标评价的压力。作为选择之三的农业综合服务支持政策,属于Wto与Oecd均允许并倡导的农业支持方式,但是这种政策不针对特定品种,通常短期内无法使得产量与农户收入显着增长,往往被认为“支持效果相对较弱”、“投资效率不高”。为此,本文将对市场价格支持、收入支持与农业综合服务支持这三种“国内支持”政策缓解国内外压力的效果进行评估与比较。通过构建中国主粮局部均衡模型、政策评估模型、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模型,实证量化比较生产成本上涨条件下,三种政策对Wto、Oecd这两种国际主流农业“国内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及对国内压力的缓解效果,以期甄别出符合国际规则的中国粮食国内支持最优政策选择。本研究得出的初步结论如下:第一,市场价格支持政策面临较大Wto、Oecd指标评价压力。政府干预价格收购政策会增大Wto、Oecd市场价格支持指标评价压力,尤其在生产成本上涨时期,生产成本与干预收购价格的螺旋式上升,将加剧政策面临的两种国际主流农业“国内支持”指标评价压力。一国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由边境政策与国内支持政策共同组成,两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彼此替代,因此提升关税水平或是缓解“市场价格支持”政策压力的路径之一。但本研究发现,增加关税只能缓解Wto指标评价压力,不能缓解Oecd指标评价压力。不仅如此,模拟结果显示中国与日本、韩国不同,在国内外价格差不断扩大条件下,65%的最高配额外关税水平仍不足以让粮食产业免受进口冲击,一旦叠加政府干预价格收购政策,Wto“国内支持”指标水平会进一步提高,给我国市场价格支持政策使用带来更大的国际压力。根据通货膨胀水平,调整基期参考价格是缓解Wto指标评价压力的另一路径。测度显示,对1996~1998年基期价格进行平减后,中国三种主粮2011~2015年Wto“国内支持”水平均不超过8.5%的微量允许上限。但是,此次中美主粮的“国内支持”贸易争端能否调整基期参考价格仍面临较大不确定性。第二,收入支持政策仍将面临Wto、Oecd指标评价上涨压力。目标价格、直接补贴是两种典型的“收入支持”政策。现阶段目标价格政策采用“生产成本+合理利润”的方式制定目标价格,但理论分析与美国经验数据均表明,在生产成本上涨阶段,根据生产成本制定目标价格将会使补贴陷入扩张式增长,增加Wto、Oecd指标评估压力。直接补贴政策虽不计入Wto综合支持总量指标,但仍将计入Oecd生产者支持指标,生产成本越高,为达到相同的激励效果直接补贴数量也会增加,随之Oecd生产者支持评估压力增大。模拟结果表明,增加“收入支持”政策并不能缓解中国面临的农业“国内支持”指标评价压力。基于土地给付的“收入支持”增加,会导致土地要素价格上涨,带动产品生产成本上涨。以玉米为例,单位玉米收入支持增加1%,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将上升0.6%。生产成本上升会触发更加强劲的“国内支持”投入需求,增加国际指标评估压力。政策评估模型显示,即使考虑在减少“市场价格支持”政策的同时增加“收入支持”政策,在边境保护水平较低、生产成本高涨的条件下,Wto与Oecd“收入支持”指标评价仍可能面临一定的上涨压力。第三,农业综合服务支持政策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缓解Wto、Oecd指标评价压力。“农业综合服务”不针对特定产品与特定生产者,不增加Wto、Oecd指标评价压力,但也往往被认为支持效果不直接。对比发现,现实中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家“农业综合服务”水平普遍低于具有竞争优势国家、甚至呈现下降趋势(如印尼、越南、中国等)。但实证结果表明,有针对性地选择“农业综合服务”支持方式,能通过直接替代私人投入、优化投入要素结构两种效应降低中国粮食生产成本,从根本上缓解两种国际主流的农业“国内支持”指标评价压力。以农业基础设施为例,总体上农业基础设施存量增加1%,粮食生产成本降低0.4%。其中,着力改善水土条件的Wto新增“绿箱”政策更倾向节约劳动投入,传统“绿箱”政策(电力、道路)更倾向节约资本与物质资料投入;Wto新增“绿箱”政策中,农田基础设施建设能显着降低三种主粮生产成本;改善水利条件的新“绿箱”对玉米的节本效应更为突出。故结合Wto规则变化、根据不同粮食主产区地域特征、成本结构特征,有针对性的增加农业公共投资,可更高效地发挥政策效果,缓解主粮“国内支持”指标评估压力。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逐步优化中国粮食“国内支持”水平与结构。依据市场规律,适度调减“市场价格支持”政策;根据国际贸易规则与国内政策需求,更谨慎地论证使用农民从事粮食种植的收入保障政策;以提升国际竞争力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增加“农业综合服务支持”投资。第二,有的放矢提升农业综合服务投资力度。在考虑国际规则变化、种植成本结构差异、主产地域差异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粮食主产区制定相区别的农业公共投资方案。第三,持续关注、积极融入国际农业“国内支持”规则构建。在全球贸易谈判中立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异,呼吁将关税水平、通货膨胀等“非国内支持”因素纳入政策评价体系,并通过国际协商谈判寻求改善。

耿仲钟[4](2018)在《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文中提出自2004年起,国家先后实施了农业“三项补贴”——农作物良种补贴、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这三项补贴政策的实施对于促进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推动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发生深刻变化,三项补贴政策效果逐渐钝化。2015年国家在浙、鲁、皖、川、湘五省进行三项补贴改革试点,试点将“三项补贴”三合一为“农业支持保护补贴”,一部分资金用于耕地地力保护(被称之为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另一部分资金用于提升粮食产能(被称之为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一年试点期满后于2016年开始在全国推开。新政策催生新的问题,有必要对这项农业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本项研究的研究脉络如下:(1)从历史角度梳理我国主要的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发展历程,总结三项补贴改革之后各地实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操作方式;(2)基于政策目标评价其政策效果,包括:评价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耕地地力、粮食产量、农民收入的影响,评价适度经营规模补贴对粮食产量、农民收入、农业信贷担保的影响;(3)测算该项政策的政策成本以及农户对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回应性;(4)根据WTO规则判断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5)提出优化该项补贴政策的建议。本文构建较为完整的分析框架研究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并综合利用宏观统计数据和微观农户调研数据进行了有别于既有研究的一些处理和方法运用,不仅能够有效揭示该项新农业政策的政策效果,而且能够为政府进一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补贴该项政策提供思路和依据。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是对原农业“三项补贴”政策的调整与完善。旨在“藏粮于地”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普惠制”的性质仍然没变,但适度规模经营补贴体现了“特惠制”;(2)现有的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影响程度并不显着;“政策目标模糊-执行较困难”不利于保护地力保护目标的达成。单独依靠该项补贴资金无法达成地力的提升与保护;(3)相比较而言按确权面积方式补贴对农户收入影响更大,与实际种植面积挂钩补贴方式对产量影响更大,但不管哪种方式当前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标准对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刺激作用较小,该项补贴能够缩小农户的收入不平等;(4)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具有较好的增产增收效应,但是规模经营主体对粮价变动更敏感;(5)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体系能够增强担保公司的核心实力,有利于撬动更大的信贷资金,刺激银行信贷供给,降低农户融资成本;(6)与原三项补贴的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得以简化,与其他涉农政策相比,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不高;农户对两项补贴的期望补贴标准在100-200元/亩,期望补贴与与种植面积相挂钩,农户期望更多农业生产方面的社会化服务;(7)“三项补贴”改革大大释放了黄箱尤其是非特定产品支持的政策空间,未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与确权面积挂钩能进一步符合WTO规限。

王玉帅[5](2014)在《WTO框架下中国农业补贴法律和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农业补贴是一国政府农业支持和保护法律和政策体系中最重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其主要目的是保护本国的粮食安全、维护农产品价格稳定和保障农民收入。随着中国的社会主义进程进入了“深水区”,多哈回合谈判又终破坚冰,中国的农业补贴法律和政策改革也随之到了一个新的关键节点。中国入世13年,农业补贴法律和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暴露出来诸多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中国农业补贴法律和政策面临的突出问题,随之分析这些问题产生背后的制约的因素。中国农业补贴问题的产生归根结底是由中国农业补贴的客观情况决定的。其中,国际法与国内法的适用关系是制约中国农业补贴的重要因素,它如何与WTO规则接轨、如何在本国适用WTO相关规则、以及在争端解决机制下如何处理农产品贸易争端等一系列因素,是为什么要在WTO框架下研究农业补贴制度的根本原因。其中,WTO争端解决机制主要依据《农业协定》(Agreement onAgriculture)、《补贴和反补贴措施协议》(以下简称SCMA)、《1994年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以下简称GATT1994)来解决农产品贸易纠纷,同时中国的农业补贴很大程度上还受《实施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以下简称SPS)和《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以下简称TBT)构建起的技术壁垒的制约。在WTO框架下的各项规则中,《农业协定》和2008年12月修订的《多哈回合农业谈判模式草案》(Draft Modalities,以下简称《模式草案》)是最为重要的两个制约因素,本文对此作了单独的分析。《农业协定》是WTO框架下所有约束中国农业补贴法律和政策的国际法中最为重要一项国际协定,在处理农产品贸易争端时优先适用于其他国际法和国内法。其中,国内支持规则是《农业协定》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农业补贴的核心。2011年中国向WTO农业委员会通报了2005-2008年中国国内支持已使用的八项措施,这些措施对中国农业乃至整个中国社会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笔者认为,广义来说,《农业协定》附件2中列出的12项“绿箱”措施1在中国已经全部适用。中国的“黄箱”措施2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方式还比较单一、对生产的刺激作用还不十分显着、补贴的专向性还不够突出。此外,中国现在还没有使用“蓝箱”措施,短期内使用“蓝箱”措施3的时机还不成熟。《模式草案》是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阶段性成果,作为迄今为止最完整的谈判文案,是指导和制约中国农业补贴未来发展趋势最重要的谈判文案。《模式草案》进一步明确了多哈回合谈判推动贸易自由化的改革方向,主张贸易自由化将会给各成员国带来更多的利益,鼓励各成员积极努力参与到谈判中来,消除隔阂、打破僵局,维护国际农产品贸易公平、自由、透明的体制,争取尽早达成共识,签署新一轮的农业多边协议。国内支持措施既是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核心问题,也是与中国关系最为紧密的谈判内容。随后,本文结合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最新成果继续对中国农业补贴未来趋势进行分析。多哈回合谈判历经13年的艰苦努力,直到2013年12月巴厘岛会议4才突破坚冰。多哈农业谈判的成功将对WTO各成员的农业补贴制度产生现实和深远的影响,对重振全球农产品贸易和提升消费者信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巴厘岛会议通过了《巴厘部长宣言》,取得了“一揽子”的共识,史称“早期收获”。中国在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中的总体立场和目标是“澄清和改进规则、加严纪律、防止滥用”,全程深度参与谈判过程和规则制定过程。本文综合地论述了中国农业补贴面临的主要问题,在系统地分析了问题产生背后的制约因素的基础上,借鉴主要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结合多哈回合农业谈判新进展,围绕中国农业补贴“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在WTO相关规则的框架下,以“四化同步”为导向,最终提出了多项建议。

吴国松,朱晶[6](2014)在《中国农业贸易政策调整与比较优势变动研究——加入WTO十年以来》文中研究说明以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业贸易政策调整为背景,利用19952011年数据系统测算了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业贸易政策组合调整的分类农产品和农产品整体效果,并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国内资源成本系数、有效保护率、新要素贸易条件等指标构建了中国农业比较优势变动的科学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加入WTO十年中国农业贸易政策限制效果显着降低,现有农业贸易政策组合可以形成合理、有效保护;不同农产品比较优势变化明显,中国农业生产贸易格局基本上遵循了比较优势原则;今后在挖掘和提升中国农业生产贸易整体的比较优势时,依据变动中的比较优势对不同种类农产品应当有不同的侧重点。

吴国松[7](2013)在《边境措施、国内支持与我国农产品贸易保护效应研究 ——基于贸易限制指数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说明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成员国之一,必须履行入世关于农产品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政策的承诺,中国农业保护支持体系必须受到WTO农业协议的约束。入世后的中国农业保护支持体系由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政策两部分构成:农业边境措施将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定的框架进行调整,诸多农产品关税税率将被降低,诸多非关税贸易措施将被取消或调整;同时与农业协议相违背的国内支持政策措施也需适当调整,变“黄箱”农业国内支持政策为“蓝箱”、“绿箱”政策。入世十年,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的变化最为显着,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已经基本调整到入世承诺水平,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的调整对国内农业发展以及农村经济的影响已经基本体现出来。与此同时中国农业生产和贸易格局发生了显着变化,2004年首次出现农产品贸易逆差,至今已连续九年,且逆差额呈现不断上升的态势。因此基于中国农业比较优势现状,今后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的调整需要在与WTO农业协议保持协调的基础上实现符合中国农业实际发展状况的最优农业保护格局,追求国家农业利益最大化。在未来新一轮农业谈判中,中国主张今后的农业谈判要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消除贸易壁垒,减少农业保护,促进农产品公平贸易,要充分考虑中国及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实际和需要,保证谈判结果在体现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实现总体平衡。因此,在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大趋势下,探讨如何既不违背WTO规则,又合理利用农业保护与支持政策实现中国农业比较优势的提升和农业稳定发展对我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会改变农产品市场机制条件下国内外比价关系,进而会对农产品产出结构和农产品市场造成扭曲性影响,进而最终影响我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量及贸易福利。因此有必要在系统测度我国农业边境措施调整对农产品贸易保护效果的基础上,量化入世以来不同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对农产品贸易保护的加总效应,衡量中国农业进口竞争部门和出口部门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效果,衡量十年来中国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中的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调整对农业总体、农业进口竞争和出口部门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在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下,只有国内支持政策和边境措施的有效配合才能有效提高一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作用。因此现阶段如何调整农业保护支持体系中的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政策,有效提升农业比较优势,优化农产品贸易格局,是切实处理好合理的进出口农产品贸易结构与保护农民利益、维护国内生产和市场稳定关系的关键,进而本研究相关计算结果可以为其提供一定依据,也有助于为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中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的调整和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本研究在对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变动详细论述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农业发展和贸易现状,进而利用农业生产、贸易及相关价格等数据分别从农业总体、不同农业部门、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措施等多个层面对入世前后的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的贸易保护效果进行实证测度,进而将中国的测算结果和其他国家相对比,探讨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所引致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水平与其他国家的差距,希望从贸易限制指数和等值关税的视角对我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及农业贸易保护进行探讨,讨论不同产品、不同农业部门因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所引致的贸易量和贸易福利限制效果及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措施对贸易量和贸易福利的影响,为中国今后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并最大限度的获取贸易福利的贸易开放政策制定和选择提供依据。1、本文运用贸易限制指数对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的农产品贸易总体保护效应展开了细致测算。首先对分类农产品需求价格和收入弹性展开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农产品需求几乎都缺乏弹性,同时主要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也较小,说明农产品价格变动与农产品产量的关联不强。其次为了测算农产品边境价格,需要对入世十年来的中国农业边境措施调整的总体效果进行测度,进而需要对非关税贸易措施的贸易保护效应进行量化。而非关税贸易措施种类繁多,不同农产品因非关税贸易措施所引致的贸易保护效应也不相同,需要科学解决加总集合问题。研究在测算农产品进口需求弹性的基础上结合非关税贸易措施的关税等值等数据对中国农业边境措施政策组合调整对农产品贸易保护效应进行实证分析。最后研究基于贸易量和贸易福利限制指数对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的农产品贸易总体保护效果展开了全面量化分析,研究得出不同权重加总量化方法的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并将研究结果与其他国家地区相对比,得出不同国家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的贸易保护效果也存在显着差异。2、本文进一步运用基于农业部门的贸易限制指数,对中国主要进出口农产品和不同农业部门(进口竞争部门和出口部门)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所引致的农业进口竞争部门和农业出口部门的贸易保护效果展开分析、测度和对比。因融入了价格弹性等反映农产品特征的参数,研究结果优于已有研究中的生产者名义支持率和消费者税收等价,能够更加真实反映中国进口竞争部门和出口部门的农产品贸易因农业保护支持体系调整受到的影响。3、最后本研究将焦点集中于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框架下的农业边境措施与国内支持政策的变动对贸易量和贸易福利的影响。农业保护支持措施体系中的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政策的综合运用将对中国农业生产贸易产生多重多层次影响,亟需科学评价不同类别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措施的调整实施对不同农产品贸易的保护效果。本研究拟分别采用不同政策工具的贸易限制指数方法来衡量和比较不同农业保护支持措施类别的实施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效果。首先基于相关文献估算中国农业不同类别保护支持政策措施对农产品贸易量和贸易福利限制水平及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措施的相对贡献程度;其次借助世界银行的全球贸易扭曲数据库,横向比较不同国家不同类别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措施对贸易量和贸易福利影响。研究结果显示了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措施对生产者和消费贸易量和贸易福利的影响存在差异。研究结果还揭示了不同时期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的相互作用与贡献,当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较明显时,不同类别农业政策的贸易保护效果也存在差异。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效果的对比来看,与发达国家的边境措施的贸易保护效应基本持平,但是仍然低于发展中国家和世界总体水平,中国现有农业边境措施对农产品贸易量的影响较小。就国内支持政策措施而言,因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显着的差异,在入世前后发生了显着变化,中国国内支持政策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效应在所考察的国家地区中是最低的。中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作为世界贸易活动的主要参与者,必然需要对中国农业在今后的贸易谈判中的得失做综合考虑,最大化中国农业参与世界交换的净福利。在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不断调整的过程中,考虑我国入世前后不同类别农业支持政策调整引致的贸易量和贸易福利效果,及不同农业部门、不同农业支持政策措施调整效果的国内外对比,并据此调整和制定相应的后过渡期的保护和缓冲政策,是决策者和公众都关心的问题。由于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发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扭曲,进而影响到中国农业生产和贸易格局,乃至影响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对农产品贸易的保护效应,因此本文对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调整系统梳理后进行实证分析,试图为今后一段时间内中国农产品贸易谈判的目标和农业边境措施和国内支持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新的分析角度和选择参考。

张晓京[8](2013)在《WTO与粮食安全 ——法律与政策问题》文中研究指明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立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国际贸易作为粮食供给和获取的重要影响因素,与粮食安全有着密切的关联。随着农业多边贸易体制的推进,贸易自由化究竟是有利于粮食安全,还是破坏了粮食安全,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农业协定》实施评估期间,贸易自由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更是成为经济学家、决策者和谈判成员共同关心的重要问题。贸易自由化支持者认为,贸易自由化能够保障粮食充足、稳定供给,提高国家的经济增长效率和福利水平,增加收入,降低粮食不安全程度;批评贸易自由化的观点认为,贸易自由化扩大了收入差距,降低了贫困人口的福利水平,从而破坏了其粮食安全。为厘清贸易自由化与粮食安全之间的关系,文章从法律与政策的视角出发,分析论证农业贸易自由化进程对粮食安全的实际和潜在影响,并考察WTO对中国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应对。本文主要通过四部分(包括论文的第三章至第六章)来探讨上述问题。第一部分研究了GATT时期农业贸易保护政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通过对GATT农业贸易规则以及各国农业贸易政策的分析,文章指出,因农业被排除在GATT体制之外,国际农产品贸易实际上受到各国国内农业政策的调整和支配。主要发达国家奉行高度保护的农业贸易政策,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国家则对农业实行“负保护”政策。这些政策虽为实现国内的政治、经济或社会目标产生,但政策实施产生的“溢出效应”却扭曲了世界农业贸易秩序,严重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大部分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因粮食供给不平衡引起的粮食短缺、因农产品市场的不稳定引起的粮食供给波动、因出口收入锐减引起的粮食获取能力下降。粮食净进口发展中国家虽能从农业贸易保护政策中短期获益,但长远来看,也存在粮食安全忧患。因此,国家对农业的高度干预和保护并不能起到保障粮食安全的效果。消除主要发达国家的农业贸易扭曲,制定适当的国内农业政策,可能更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第二部分研究了WTO体制下的农业贸易自由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文章通过对WTO农业贸易规则实施效果的分析,考察了《农业协定》与《马拉喀什决议》基于粮食安全关注考虑的实际效果,探讨了WTO农业贸易规则体系下的农业贸易自由化对粮食安全的实际影响。文章指出,WTO农业贸易规则关于粮食安全关注的具体安排虽然认识到农业贸易改革不能忽略粮食安全问题,并提供了一定的政策灵活性,但是这些安排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粮食安全保障并未产生应有的实际效力;农业贸易自由化的推行,虽然为粮食安全的保障提供了可预见的制度环境,增加了世界贸易流量,有利于保证粮食的供给,但自由化进程中的不平衡却限制了发展中国家促进粮食安全的政策选择,继续存在的贸易扭曲和支持依然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粮食的供给和获取。因此,WTO农业贸易自由化对于粮食安全的影响利弊兼存,而发展中国家受益甚微。第三部分研究了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进展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变革。文章在分析多哈回合农业谈判进展的基础上,探讨了谈判形成的阶段性成果——《框架协议》以及具体模式阶段达成的共识对粮食安全的积极意义和潜在负面影响,指出多哈回合与乌拉圭回合相比,更能全面深入地推进农业贸易自由化,且部分实现了对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关注和农业发展需要的考虑,但它并不能根本实现包含粮食安全在内的发展使命,要实现WTO体制下的贸易自由化与粮食安全关注的协调,还需要进一步推进农业贸易改革,包括完善与粮食安全有关的农业贸易规则,促进《马拉喀什决议》的有效实施,增强农业委员会在贸易与粮食安全方面的职能,加强与其他国际组织在贸易和粮食安全问题上的协作等等。第四部分研究了WTO对中国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影响与应对。文章结合中国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的现状,分析了入世和多哈农业谈判对中国农业和粮食安全产生的实际和潜在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在后续农业谈判中的应对之策,以及在国内层面上的粮食安全政策选择和制度完善。文章指出,入世不仅给中国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而且还对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一方面中国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配置粮食生产资源,或直接从国际市场获取粮食;另一方面,中国的粮食国内供给会因入世承诺的全面履行受到较大冲击,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空间受限,政府对粮食贸易进行宏观调控的难度加大。多哈发展议题的确立,虽然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中国的粮食安全需要,但影响粮食安全的潜在不利因素(包括关税削减和国内支持政策)仍然存在。对此,中国应在国际层面进一步推进贸易改革,同时辅之以国内层而的政策调整和制度完善,坚持“立足国内生产,实现粮食基本自给,适度利用国际粮食市场”的粮食安全策略。基于上述研究,文章认为,完全不受约束的农业贸易保护主义并不利于世界粮食安全问题的解决,而农业贸易自由化的推进在为粮食安全保障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产生了威胁和负而效果,尤其对于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义务的不平衡严重影响其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因此,就保证粮食安全而言,农业贸易自由化改革本身并不存在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什么情况下这些改革是恰当的,以及怎样更好地推进这些改革来实现粮食安全目标。在目前的改革阶段,关键是要确保发展中国家不能过早地将其农业部门置于激烈的竞争之下,而没有充备的制度机制来预防潜在的负面影响。从长远来看,如果能根本改革WTO体制下不公平的贸易规则,为发展中国家提供灵活的国内政策空间,公平、自由的贸易将会成为解决粮食安全问题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中国而言,入世后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应“立足国内粮食生产,适度利用国际粮食市场”。

矫健[9](2012)在《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研究》文中认为粮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中动一发而牵全身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它直接影响农民收入水平,另一方面关系到广大城镇居民日常生活,更是国家安定和谐的重要基础。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健康发展,采取多元化调控政策以稳定国内市场。特别是2004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以来,在减免农业税基础上,实施了最低收购价、临时收储和“四补贴”等政策,配合进出口、储备和竞价销售等一系列措施,对生产、流通和消费等环节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宏观调控,对鼓励生产、调整种植结构和保持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见,经过近10年的探索和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市场调控体系正逐步形成。与美国、欧盟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相对科学完备的市场调控政策体系相比,中国粮食市场领域调控措施尚存在诸多不足,财政支农政策投入规模有限、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调控措施有待改进以及部分WTO规定的绿箱和蓝箱政策还尚未应用等问题依旧存在。同时,作为弱势产业,粮食市场面对的内外环境依旧严峻。人工、农业生产资料等成本上升推动国内粮价持续上涨,不断弱化各项补贴政策实施效果。生产基础设施薄弱,耕地、灌溉等资源地域分布不均,限制粮食生产潜力的提升。国内需求结构转变,国外部分转基因品种低价冲击国内市场,造成大豆和玉米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国际政治经济动荡、自然灾害频繁,造成国际粮价大幅波动,对国内影响日益加深。为此,根据WTO《农业协定》相关规则,系统研究分析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体系,测算黄箱、绿箱政策支持总量、8.5%的政策空间使用情况,以及财政支农政策效率值,提出相应对策建议,对未来产业健康发展和市场调控体系完善具有积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研究:一是归纳总结粮食市场调控相关概念、目标和原则;二是回顾建国以来我国粮食市场调控所经历的不同阶段及特点,重点评述2002年至今政策实施情况;三是对水稻、小麦、玉米和大豆4个品种进行案例分析,回顾政策实施细则,评价措施效果;四是回顾WTO多哈回合谈判进程及加入WTO时我国农业和粮食产业所作出的减让承诺;五是根据WTO规定及支农政策分类,测算黄箱和绿箱政策实施情况,以及所剩政策实施空间;六是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评价主要调控政策效率情况和发展趋势;七是分析美国、欧盟和日本市场调控政策历程、主要措施及调整趋势。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调控政策成效显着,调控体系初步形成;第二,黄箱政策空间宽裕,年际支持有所波动;第三,调控目标有待调整,口粮作物亟需重视;第四,把握国情主要特点,借鉴国际有益经验;第五,粮食特殊商品属性,自由贸易步履维艰。提出促进粮食生产健康发展和完善市场调控政策体系的对策建议:一是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坚持市场调控原则;二是加快粮食立法进程,依法调控粮食市场;三是有效利用黄箱政策,确保农民生产收益;四是充分利用政策空间,扶持生产健康发展;五是完善产业运行机制,建设服务支撑体系;六是合理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粮食余缺;七是分类指导粮食价格,确保食用粮食安全。

王晓妍[10](2012)在《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问题研究》文中提出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根本的特征,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贸易自由化则是经济全球化在贸易领域的表现。它以市场经济在全球范围内的推广为前提,以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为背景,以市场准入和国民待遇的广泛实施为主要内容,以各国政府行政干预的弱化及国际间经济贸易的快速发展为标志,它是一个不断推进和演变的过程。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贸易自由化不仅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而且影响到世界资源的有效配置。国际贸易的快速增长促进了国际分工的深化与拓展,要求各种商品和要素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以求得更加合理、有效的配置。在这种动态的过程中,各国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要,都逐步消除贸易壁垒和歧视性待遇,建立更自由的贸易环境,以促进本国的产业发展和经济持续增长。但是,贸易自由化对发达国家和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并不相同,所获得的利益更是相差甚远。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尽管贸易自由化为其提供了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发挥比较优势、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条件,但由于长期经济发展水平低,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加之近年来在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大量名目繁杂的贸易壁垒,使发展中国家的出口潜力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民族产业往往受制于国外激烈的竞争,被剥夺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产业安全受到严重威胁。随着经济安全在国家安全中战略地位的提高,产业安全的重要性也日益突出。产业安全是经济安全和发展的基础,是国家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最根本的出发点,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这一问题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和重视。对于产业安全的界定,本文认为,产业安全在本质上是指一国国民使其现有的或潜在的产业权益免受危害的状态和能力,产业安全的标志是一国对其产业是否拥有创始权、控制权、调整权和发展权,且以发展权的拥有作为主要判断标准。在影响国家产业安全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自由化与投资自由化成为威胁产业安全的主要诱因,同时也可以说是引发产业安全研究热潮的起源。目前,对于投资自由化与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较为普遍和系统,而对于贸易自由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与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很少,本文正是从这一角度进行分析论述的。从根本上讲,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影响产业安全的关键因素,产业安全取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力明显比较弱,在国际市场竞争中面临的风险也就更大。尽管WTO多边贸易体制允许采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措施来维护产业安全,但这些措施对产业安全提供的保护是暂时的,从长远看,如果产业国际竞争力弱的状况不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善,那么产业安全所受到的威胁就不可能消除。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国家产业安全的最根本保障。发展中国家为维护本国产业安全,既要考虑要素禀赋所导致的国内各类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在国际贸易中充分发挥其比较优势,又要考虑如何加快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并从确保国家产业安全的角度出发,对各类产业的发展进行必要的规划和协调,制定针对不同产业的发展战略和方针政策。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是国家制定相关战略和政策的重要依据和目标,是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最大限度趋利避害的关键所在。而从国家产业安全角度考虑产业发展和产业竞争力的增强,更是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制定相关战略和政策的重要原则之一。实现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产业安全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产业安全的最佳路径。本文对当前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的关系,并着重研究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WTO相关规则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维护带来的双重影响,并详细阐述服务贸易自由化和发达国家贸易政策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安全维护,提出发展中国家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防范风险、趋利避害,确保产业安全的重要性和有效途径。对韩国、印度、墨西哥等国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实施的政策措施的经验进行总结,旨在为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产业安全维护的借鉴和启示。最后从中国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的产业安全问题入手,分别针对中国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有效维护中国各产业安全的对策。指出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产业安全之间的良性互动是发展中国家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有效维护产业安全的最佳路径,并具体从宏观层面提出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政策建议。

二、加入WTO与中国农业发展政策的调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与中国农业发展政策的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中美农业支持政策的演变与完善——基于WTO《农业协定》影响的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WTO《农业协定》生效及中美适用规则对比
WTO对中美农产品国际贸易格局的影响
    (一)从中美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地位看贸易格局变化
    (二)从中美农产品市场准入看WTO对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影响
WTO对中美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影响
    (一)从中美农业国内支持水平、支持结构看国内支持政策变化
    (二)从中美农业黄箱支持政策看WTO《农业协定》的影响
美国农业支持政策的经验及中国面临的挑战
    (一)美国农业支持政策的经验
    (二)中国农业支持政策面临的挑战
结语与建议

(2)中国大豆国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概况
        一 国际贸易的概念
        二 国内研究概况
        三 国外研究概况
    第三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二 研究思路与写作框架图
        三 研究方法
        四 可能的创新与未来研究方向
第一章 国际贸易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古典贸易理论
        一 绝对优势理论
        二 比较优势理论
    第二节 新古典贸易理论
        一 要素禀赋理论
        二 里昂惕夫悖论
        三 HOV模型
    第三节 引力模型及其应用
        一 引力模型
        二 引力模型实证应用的定理
    第四节 贸易措施
        一 关税
        二 区域贸易协定
        三 出口补贴和进口配额
    第五节 标准贸易模型
    第六节 新贸易理论
        一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二 相互倾销理论
        三 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理论
第二章 世界大豆概况
    第一节 生产
    第二节 加工
    第三节 贸易和流通
    第四节 消费
第三章 中国大豆的国际贸易结构
    第一节 进口商品结构分析
    第二节 进口商品结构相关指数分析
        一 结构变化指数
        二 进口集中度指数
        三 产品分散度指数
    第三节 产业内贸易相关指数分析
        一 Bruelhart指数
        二 HIT指数
第四章 中国大豆国际贸易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主要大豆生产国概况分析
        一 巴西农业概况
        二 美国农业概况
        三 中国农业概况
    第二节 理论基础和数据来源
        一 万有引力模型
        二 中国大豆进口影响因素分析
        三 实证分析
第五章 大豆定价权研究
    第一节 定价的方法
    第二节 中美大豆价格关系研究
    第三节 大豆期货价格与成本的关系
        一 美国大豆价格分析
        二 中国大豆价格分析
        三 中美大豆价格比较
    第四节 大豆期货市场操纵研究
    第五节 大豆期货价格的几个特点
第六章 中美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研究
    第一节 中美大豆生产概述
    第二节 理论模型和数据来源
        一 理论模型
        二 数据来源及说明
    第三节 实证分析
        一 中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二 美国大豆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中国大豆主产省(区市)研究
        一 理论模型
        二 数据来源
        三 实证分析
第七章 中美大豆补贴对贸易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农业支持政策演变
    第二节 《农业协定》
    第三节 中国加入WTO时承诺
        一 对农业的承诺
        二 对农业支持措施的承诺
    第四节 中国补贴的测算
        一 计算方法和数据来源
        二 农业“黄箱”补贴的测算
        三 农业的单项补贴值和总补贴值
    第五节 美国大豆补贴分析
    第六节 中国对大豆的补贴是否提高了产量
        一 模型和数据来源
        二 大豆产量影响因素分析
    第七节 实证分析
第八章 大豆贸易的福利分析
    第一节 理论模型和数据来源
    第二节 进口大豆的弹性值估计
    第三节 大豆进口福利的长短期分析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国际规则约束下中国粮食“国内支持”政策选择研究 ——基于WTO和OECD指标评价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来源
    1.4 论文结构安排与技术路线
        1.4.1 论文结构安排
        1.4.2 技术路线图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国内支持”政策
        2.1.2 农业“国内支持”指标评价体系
        2.1.3 粮食品种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自由贸易理论与农业“国内支持”政策
        2.2.2 贸易保护理论与农业“国内支持”政策
    2.3 相关文献综述
        2.3.1 WTO农业“国内支持”测度与评价研究
        2.3.2 OECD农业“国内支持”测度与评价研究
        2.3.3 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国际比较研究
        2.3.4 近期中国粮食“国内支持”政策研究
    2.4 文献述评
第三章 研究背景与分析框架
    3.1 研究背景
        3.1.1 中国粮食“国内支持”政策体系面临国际规则的约束与压力
        3.1.1.1 WTO国际贸易规则的约束
        3.1.1.2 OECD农业政策评估的压力
        3.1.2 中国粮食“国内支持”政策体系面临国内的压力与挑战
        3.1.2.1 国内粮食生产、进口、库存三量齐增压力凸显
        3.1.2.2 国内粮食生产成本上升、竞争力不足的挑战
    3.2 分析框架
        3.2.1 政策选择一: 市场价格支持
        3.2.2 政策选择二: 收入支持
        3.2.3 政策选择三: 农业综合服务支持
        3.2.4 缓解国际、国内压力的政策选择
第四章 评价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国际指标体系: WTO与OECD指标体系及测度方法分析
    4.1 农业“国内支持”政策国际评价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4.1.1 WTO农业“国内支持”政策评价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4.1.2 OECD农业“国内支持”政策评价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4.2 农业“国内支持”政策国际评价体系构成与测度方法
        4.2.1 WTO农业“国内支持”政策评价体系构成与测度方法
        4.2.2 OECD农业“国内支持”政策评价体系构成与测度方法
    4.3 “国内支持”政策选择与WTO、OECD农业“国内支持”指标评价
        4.3.1 “市场价格支持”政策是两种指标体系的测度重点
        4.3.2 “收入支持”政策在两种指标体系中占比不断上升
        4.3.3 “农业综合服务支持”等政策免受两种指标体系约束
    4.4 “非国内支持”因素与WTO、OECD农业“国内支持”指标评价
        4.4.1 两种农业“国内支持”指标评价的前提假设比较
        4.4.2 “非国内支持”因素与两种农业“国内支持”核心指标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市场价格支持政策对WTO与OECD“国内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分析
    5.1 “市场价格支持”政策调整: WTO与OECD指标变化与特征分析
        5.1.1 市场价格支持政策调整
        5.1.2 WTO、OECD“市场价格支持”指标变化与特征分析
        5.1.2.1 “市场价格支持”总量: WTO与OECD指标评价的国际比较
        5.1.2.2 特定产品“市场价格支持”: WTO与OECD指标评价的国际比较
    5.2 两种“市场价格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机制
        5.2.1 收购价格对两种“市场价格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
        5.2.2 收购数量对两种“市场价格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
        5.2.3 “非国内支持”因素对中国主粮两种“市场价格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
        5.2.3.1 关税水平对两种“市场价格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机制
        5.2.3.2 通货膨胀对两种“市场价格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机制
    5.3 中国主粮干预收购政策对两种“市场价格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分析
        5.3.1 干预收购政策、“非国内支持”因素与“市场价格支持”指标评价的关系
        5.3.2 模型构建与参数设定
        5.3.2.1 模型构建
        5.3.2.2 参数设定
        5.3.3 模拟结果与分析
        5.3.3.1 自由贸易情形
        5.3.3.2 最高关税情形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收入支持政策对WTO与OECD“国内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分析
    6.1 “收入支持”政策调整: WTO与OECD指标变化与特征分析
        6.1.1 收入支持政策调整
        6.1.2 WTO、OECD“收入支持”指标变化与特征分析
        6.1.2.1 “收入支持”总量: WTO与OECD的对比分析
        6.1.2.2 特定产品“收入支持”水平: WTO与OECD的对比分析
    6.2 两种“收入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机制
        6.2.1 目标价格政策对两种“收入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
        6.2.2 直接补贴政策对两种“收入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
        6.2.3 “非国内支持”因素对两种“收入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
    6.3 中国主粮收入支持政策对两种“国内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分析
        6.3.1 收入支持政策、粮食生产成本与“国内支持”指标评价的关系
        6.3.2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6.3.2.1 模型构建
        6.3.2.2 数据说明
        6.3.3 模拟结果与分析
        6.3.3.1 中国主粮“收入支持”政策与国际指标评价的关系检验
        6.3.3.2 中国主粮由“市场价格支持”调整为“收入支持”影响预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农业综合服务支持政策对WTO与OECD“国内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分析
    7.1 “农业综合服务支持”政策调整: WTO与OECD指标变化与特征分析
        7.1.1 农业综合服务支持政策调整
        7.1.2 WTO、OECD“农业综合服务支持”指标变化与特征分析
    7.2 两种“农业综合服务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因素与影响机制
        7.2.1 农业综合服务支持政策对两种“国内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
        7.2.2 “非国内支持”因素对两种“农业综合服务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
    7.3 中国农业综合服务政策对主粮产品“国内支持”指标评价的影响分析——以农业基础设施为例
        7.3.1 农业基础设施、粮食生产成本与“国内支持”指标评价的关系
        7.3.2 模型构建与数据说明
        7.3.2.1 模型构建
        7.3.2.2 变量选择
        7.3.2.3 数据说明
        7.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7.3.3.1 不同种类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私人成本替代效应
        7.3.3.2 不同种类农业基础设施投资对私人成本结构的调整效应
        7.3.3.3 不同种类农业基础设施对粮食生产的总成本效应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全文结论
    8.2 政策建议
        8.2.1 逐步优化中国粮食国内支持水平结构
        8.2.2 有的放矢提升农业综合服务投资力度
        8.2.3 持续关注、积极融入国际农业“国内支持”规则构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2.2 理论基础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及三项补贴改革
    3.1 我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的历史进程
    3.2 我国农业“三项补贴”政策实施
    3.3 “三项补贴”改革与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实施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地力保护视角
    4.1 补贴对农户耕地地力保护行为的影响——基于微观调研数据
    4.2 补贴对耕地地力的影响——基于自然实验的证据
    4.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的逻辑解释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5.1 政策效果模拟方法——PMP模型
    5.2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5.3 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农户种粮积极性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1:基于粮食生产与农户收入视角
    6.1 基于田野调查的规模经营主体生产经营案例
    6.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户收入的模拟分析
    6.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的受益公平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政策效果分析2:基于信贷担保视角
    7.1 市场失灵与农业信贷担保
    7.2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数理分析
    7.3 适度规模经营补贴支持信贷担保政策效应的案例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成本与回应性分析
    8.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财政成本
    8.2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执行成本
    8.3 政策的回应性分析:农户的了解、评价与期望
    8.4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合规性分析
    9.1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黄箱空间释放
    9.2 “三项补贴”改革前后政策保护程度变化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的优化
    10.1 国外农业支持政策的启示
    10.2 当前我国农业主要国内支持政策
    10.3 农业支持保护补贴的优化安排
    10.4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11.1 主要结论
    11.2 政策建议
    11.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部分田野调查素材整理
    (二) 农业支持政策的国际经验整理
    (三) 调研问卷与访谈提纲
致谢
个人简介

(5)WTO框架下中国农业补贴法律和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世界农业补贴的复杂环境
        1.1.2 中国农业补贴面临的客观形势
    1.2 研究意义和目标
        1.2.1 现实意义
        1.2.2 学术价值
        1.2.3 研究目标和拟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框架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框架
    1.5 研究方法
        1.5.1 历史分析法
        1.5.2 比较分析方法
        1.5.3 案例分析方法
        1.5.4 实证分析方法
    1.6 概念的界定
        1.6.1 农业补贴
        1.6.2 农业补贴制度中法律和政策的关系
        1.6.3 主要发达国家
    1.7 论文的创新和不足
        1.7.1 论文的创新点
        1.7.2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WTO 框架下中国农业补贴面临的问题
    2.1 农业补贴法律缺失现象严重
        2.1.1 法律透明度不高
        2.1.2 法律一元化和法典化不完善
        2.1.3 司法审查制度不健全
    2.2 农业补贴结构不合理
        2.2.1 中国农业补贴结构的变化趋势
        2.2.2 中国的农业补贴方式比较单一
        2.2.3 中国农业补贴的科技水平较低
        2.2.4 农业生产和贸易信息化建设严重不足
        2.2.5 农村生产合作社在农产品生产经营领域的作用还不够突出
    2.3 农业补贴的效力较低
        2.3.1 农业补贴力度不足
        2.3.2 农业补贴效率较低
        2.3.3 粮食直接补贴效率下降
        2.3.4 农业补贴的专向性不够突出
    2.4 农业补贴的多功能性不强
        2.4.1 补贴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例较低
        2.4.2 “生态友好型”农业奖励补贴制度不健全
    2.5 WTO 相关规则的吸收和利用不充分
    2.6 缺乏应对农业技术壁垒的有效措施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农业补贴问题的制约因素
    3.1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适用关系
        3.1.1 国际法与国内法的适用关系
        3.1.2 国际法在中国的适用方式
        3.1.3 WTO 有关农业补贴的规则在中国的适用
    3.2 中国农业补贴的现状
    3.3 WTO 框架下的贸易壁垒
        3.3.1 SCMA 与《农业协定》的适用
        3.3.2 GATT1994、《农业协定》与 SCMA 之间的适用
    3.4 WTO 框架下的技术壁垒
        3.4.1 《实施卫生与动植物卫生检疫措施协议》(SPS)在中国的适用
        3.4.2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TBT)及其与 SPS 的适用
    3.5 《农业协定》
        3.5.1 《农业协定》国内支持规则
        3.5.2 《农业协定》出口竞争规则
    3.6 2008 年 12 月修订版《模式草案》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支持规则框架下中国农业补贴的适用情况分析
    4.1 已通报的八项“绿箱”措施在中国的适用情况分析
        4.1.1 一般服务
        4.1.2 用于粮食安全目的的公共储备
        4.1.3 国内粮食援助
        4.1.4 对生产者的直接支付——风险规避
        4.1.5 不挂钩的收入支持——种粮直接补贴
        4.1.6 自然灾害救济支付
        4.1.7 环境计划下的支付
        4.1.8 贫困地区援助计划下的支付
    4.2 未通报的四项“绿箱”措施在中国的适用情况分析
        4.2.1 收入保险和收入安全网计划中政府的资金参与
        4.2.2 通过生产者退休计划提供的结构调整援助
        4.2.3 通过资源停用计划提供的结构调整援助
        4.2.4 通过投资援助提供的结构调整援助
        4.2.5 未通报的四项“绿箱”措施对中国农业补贴的借鉴意义
    4.3 “黄箱”措施的具体适用
        4.3.1 中国的“黄箱”措施
        4.3.2 中国农业“黄箱”措施的主要方式
    4.4 “蓝箱”措施的具体适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模式草案》对中国农业补贴法律和政策发展趋势的影响
    5.1 《模式草案》国内支持的主要内容
        5.1.1 扭曲贸易的国内支持总量(OTDS)
        5.1.2 综合支持总量(AMS)
        5.1.3 特定农产品的“黄箱”措施(Per product Amber Box support)
        5.1.4 微量允许
        5.1.5 “蓝箱”措施
        5.1.6 “绿箱”措施
        5.1.7 棉花措施
    5.2 《模式草案》市场准入的主要内容
        5.2.1 关税削减公式
        5.2.2 削减过程中的灵活性
        5.2.3 关税封顶
        5.2.4 敏感产品
        5.2.5 特殊保障产品和措施
        5.2.6 最不发达国家特别条款
        5.2.7 其他标准和问题
    5.3 《模式草案》出口竞争的主要内容
    5.4 《模式草案》对中国农业补贴法律和政策的影响
        5.4.1 国内支持规则对中国农业补贴法律和政策产生的影响
        5.4.2 市场准入规则对中国农业补贴法律和政策产生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背景下农业补贴法律和政策的发展趋势
    6.1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概述
        6.1.1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历程
        6.1.2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各利益集团的主要立场
        6.1.3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主要内容
    6.2 巴里岛会议对中国农业补贴发展趋势的影响
        6.2.1 出口竞争
        6.2.2 一般服务
        6.2.3 用于粮食安全目的的公共储备计划
        6.2.4 农产品关税配额计划
        6.2.5 小结
    6.3 中国在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中的立场分析
        6.3.1 严格规范国内支持措施
        6.3.2 实质性改进市场准入规则
        6.3.3 差别待遇新成员
        6.3.4 加强对特殊产品和特殊保障机制的管理
        6.3.5 深入参与规则谈判
        6.3.6 小结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WTO 框架下完善中国农业补贴法律和政策的建议
    7.1 完善农业补贴的法律化、程序化和标准化
        7.1.1 建立完善的农业补贴法律体系
        7.1.2 建立规范的农业补贴实施程序
        7.1.3 建立相对固定的农业补贴衡量标准
    7.2 建立以直接补贴为主的农业补贴体系
    7.3 提高农业补贴的专向性
        7.3.1 推广与收入挂钩的补贴
        7.3.2 适量增加与价格挂钩的补贴
        7.3.3 探索建立以目标价格为核心的反周期补贴制度
    7.4 增强农业补贴的多功能性
        7.4.1 提高补贴收入在农民收入中的比例
        7.4.2 提升农业补贴对保障粮食安全和保护农业生产者的作用
        7.4.3 着力打造生态友好型农业
    7.5 激发农业补贴的创新力
        7.5.1 增强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创新力
        7.5.2 试点铺开农业收入保险补贴制度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附录A 主要发达国家“绿箱”措施的实施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中国农业贸易政策调整与比较优势变动研究——加入WTO十年以来(论文提纲范文)

一、分析框架
二、数据及结果
    (一)数据说明
    (二)中国农业贸易政策调整效应的测定
    (三)中国农业比较优势测定
    (四)中国农产品新要素贸易条件测定
三、结论与建议

(7)边境措施、国内支持与我国农产品贸易保护效应研究 ——基于贸易限制指数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安排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数据说明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数据说明
        1.3.3 技术路线和研究思路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可能的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保护支持
        2.1.2 农业保护支持政策类别
        2.1.3 贸易保护效应
        2.1.4 主要农产品
        2.1.5 进口竞争部门和出口部门
    2.2 相关研究文献述评
        2.2.1 农业保护与贸易开放
        2.2.2 边境保护措施调整
        2.2.3 国内支持调整
        2.2.4 农业保护支持效应测度
        2.2.5 文献述评
第三章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演变和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3.1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体系演变
        3.1.1 中国农业国内支持政策演变
        3.1.2 中国农业边境保护措施演变
    3.2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下的农业生产贸易发展现状分析
        3.2.1 中国农业生产状况
        3.2.2 中国农产品贸易状况
        3.2.3 中国农业比较优势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的贸易保护效应量化分析:基于农业总体研究
    4.1 引言
    4.2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效应量化方法
        4.2.1 研究框架
        4.2.2 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与农产品贸易限制指数
        4.2.3 农产品供需弹性测算方法
        4.2.4 农产品边境价格测算方法
    4.3 实证结果及解释
        4.3.1 主要农产品弹性测算结果
        4.3.2 农产品边境价格测算结果
        4.3.3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与农产品贸易保护效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的贸易保护效应量化分析:基于进口竞争部门和出口部门研究
    5.1 引言
    5.2 不同农业部门农业保护政策调整的农产品贸易保护效应量化方法
    5.3 实证结果及解释
        5.3.1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与主要农产品贸易保护效果
        5.3.2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调整与进口竞争、出口部门贸易保护效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的贸易保护效应量化分析:基于不同类别农业政策措施研究
    6.1 引言
    6.2 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政策调整的贸易保护效应量化方法
        6.2.1 研究框架
        6.2.2 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措施与进口竞争部门的贸易保护研究
        6.2.3 不同类别农业保护支持措施与出口部门的贸易保护研究
    6.3 实证结果及解释
        6.3.1 中国农业边境措施与国内支持的贸易保护效果:农业总体
        6.3.2 中国农业边境措施与国内支持的贸易保护效果:不同农业部门
        6.3.3 不同国家间的农业边境措施与国内支持的贸易保护效果对比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全文结论
        7.1.1 非关税贸易措施具有针对性和有效保护性
        7.1.2 农业保护支持政策的贸易保护效果呈现下降趋势
        7.1.3 不同农业部门农业保护支持政策的贸易保护存在一定差异
        7.1.4 不同类别的农业保护支持措施的贸易保护效果存在差异
    7.2 政策建议
        7.2.1 优化和调整农业边境措施组合
        7.2.2 完善和优化农业国内支持政策
        7.2.3 加强农业保护支持体系规范化和法律化
        7.2.4 加快依据比较优势的农业结构与区域布局调整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发表情况

(8)WTO与粮食安全 ——法律与政策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2 贸易自由化与粮食安全:两种不同的观点
    2.1 基本概念和理论
        2.1.1 粮食安全概述
        2.1.2 农业贸易自由化的基本理论
    2.2 贸易自由化与粮食安全的关系
        2.2.1 国际贸易与粮食安全的关联
        2.2.2 贸易自由化与粮食安全:不同的观点与立场
        2.2.3 争论中的粮食安全政策路径:自给自足和自力更生
        2.2.4 评价
    2.3 小结
3 GATT时期的农业贸易与粮食安全问题:历史回顾
    3.1 农业与GATT
        3.1.1 农业被排除在GATT的有效约束之外
        3.1.2 历轮GATT农业贸易谈判无果而终
    3.2 GATT时期各国的农业贸易保护主义
        3.2.1 主要发达国家的农业贸易保护政策
        3.2.2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业负保护政策
    3.3 农业贸易保护主义对世界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影响
        3.3.1 农业贸易保护政策对世界农业的影响
        3.3.2 农业贸易保护政策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3.3.3 基于农业贸易保护政策效应的评价
    3.4 小结
4 WTO农业贸易自由化与粮食安全:成就与不足
    4.1 WTO农业贸易规则体系
        4.1.1 乌拉圭回合农业谈判
        4.1.2 WTO农业贸易规则体系
    4.2 《农业协定》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4.2.1 《农业协定》的主要内容
        4.2.2 《农业协定》下的粮食安全关注
        4.2.3 《农业协定》对粮食安全影响的实效性分析
    4.3 《马拉喀什决议》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4.3.1 《马拉喀什决议》的产生
        4.3.2 《马拉喀什决议》的主要内容
        4.3.3 《马拉喀什决议》对粮食安全影响的实效性分析
    4.4 《SPS协定》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4.4.1 《SPS协定》的产生
        4.4.2 《SPS协定》的主要内容
        4.4.3 《SPS协定》对粮食安全的影响
    4.5 小结
5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与粮食安全:进展与影响
    5.1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概况
        5.1.1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主要目标
        5.1.2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历程
        5.1.3 主要谈判方及其立场
    5.2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的进展与粮食安全
        5.2.1 议题谈判阶段各方关于粮食安全的关注与斗争
        5.2.2 框架谈判阶段取得的成果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可能影响
        5.2.3 具体模式谈判阶段的进展及其对粮食安全的潜在影响
    5.3 基于粮食安全关注的WTO农业贸易改革路径
        5.3.1 完善与粮食安全有关的农业贸易规则
        5.3.2 推动《马拉喀什决议》的有效实施
        5.3.3 增强农业委员会在贸易与粮食安全方面的职能
        5.3.4 加强与其他国际组织在贸易和粮食安全问题上的协作
    5.4 小结
6 纳入WTO体制的中国:农业和粮食安全
    6.1 中国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现状
        6.1.1 中国农业发展与粮食安全目标
        6.1.2 中国粮食安全的现状
    6.2 入世对中国农业和粮食安全的影响
        6.2.1 中国农业入世承诺
        6.2.2 入世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6.2.3 入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
    6.3 多哈农业谈判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可能影响及应对
        6.3.1 中国在多哈农业谈判中的立场
        6.3.2 多哈农业谈判的进展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可能影响
        6.3.3 后续农业谈判中我国的应对之策
    6.4 WTO框架下中国粮食安全的政策选择与制度完善
        6.4.1 WTO框架下中国的粮食安全政策选择
        6.4.2 WTO框架下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调整与制度完善
    6.5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

(9)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多因素推动粮价持续上行
        1.1.2 粮食生产基础依旧薄弱
        1.1.3 种粮比较效益不高,粮农收入偏低
        1.1.4 粮食生产受外部环境影响加大
        1.1.5 市场调控措施有待完善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粮食生产是基础,关系国计民生
        1.2.2 产业相对弱质,宏观调控至关重要
        1.2.3 生产潜力下降,需要政策支持引导
        1.2.4 需求增加,结构矛盾凸显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点
第二章 中国粮食市场调控的概念及历程回顾
    2.1 相关概念
        2.1.1 粮食
        2.1.2 市场调控
        2.1.3 粮食市场调控
    2.2 粮食市场调控的历程回顾
        2.2.1 自由购销体制时期(1949-1952)
        2.2.2 高度集中统购统销时期(1953-1978)
        2.2.3 购销双轨制时期(1979-1997)
        2.2.4 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流通体制过渡时期(1998-2003)
        2.2.5 2004 年至今
    2.3 2004 年以来主要粮食市场调控政策
        2.3.1 生产性调控政策
        2.3.2 流通性调控政策
        2.3.3 收入性调控政策
        2.3.4 贸易调控政策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主要粮食品种市场调控政策案例分析
    3.1 稻米
        3.1.1 稻米产业现状
        3.1.2 稻米市场调控政策内容
    3.2 小麦
        3.2.1 小麦产业现状
        3.2.2 小麦市场调控政策内容
    3.3 玉米
        3.3.1 玉米产业现状
        3.3.2 玉米市场调控政策内容
    3.4 大豆
        3.4.1 我国和世界大豆产业现状
        3.4.2 大豆市场调控政策内容
    3.5 小结
第四章 WTO 规则下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实施空间测算
    4.1 多哈回合谈判进程及成果
        4.1.1 谈判进程
        4.1.2 谈判主要内容
        4.1.3 阶段性成果
        4.1.4 多哈回合农业谈判停滞的原因
    4.2 中国加入 WTO 在农业方面作出的承诺及政策调整
        4.2.1 市场准入
        4.2.2 出口补贴
        4.2.3 国内支持
    4.3 WTO 规则体系下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实施空间测算
        4.3.1 黄箱政策
        4.3.2 绿箱政策
        4.3.3 支持总量
    4.4 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的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效率分析
    5.1 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原理及应用
        5.1.1 数据包络分析法介绍
        5.1.2 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原理
    5.2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的中国支农政策相关研究方法及结论
    5.3 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的效率分析
        5.3.1 模型变量的选择及数据说明
        5.3.2 结果分析
        5.3.3 中国粮食产业支持政策的改进途径
    5.4 小结
第六章 粮食市场调控政策及效果的国际比较
    6.1 美国粮食市场调控
        6.1.1 补贴政策
        6.1.2 粮食储备管理政策
        6.1.3 贸易政策
        6.1.4 信息服务政策
        6.1.5 评述
        6.1.6 美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调整动向
    6.2 欧盟粮食市场调控
        6.2.1 价格支持政策
        6.2.2 补贴政策
        6.2.3 贸易政策
        6.2.4 评述
        6.2.5 欧盟粮食市场调控政策调整动向
    6.3 日本粮食市场调控
        6.3.1 价格管理政策
        6.3.2 补贴政策
        6.3.3 粮食流通管理政策
        6.3.4 粮食储备政策
        6.3.5 贸易政策
        6.3.6 日本粮食市场调控政策调整动向
    6.4 WTO 规则下世界各国粮食市场调控发展趋势
        6.4.1 通过立法巩固粮食生产重要地位
        6.4.2 充分重视市场机制基础作用
        6.4.3 价格支持向直接补贴过渡
        6.4.4 调控政策由“黄箱”向“蓝箱”、“绿箱”转变
        6.4.5 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调节粮食供需
        6.4.6 鼓励粮食规模化生产
    6.5 小结
第七章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1.1 调控政策成效显着,调控体系初步形成
        7.1.2 黄箱政策空间宽裕,年际支持有所波动
        7.1.3 调控目标有待调整,口粮作物亟需重视
        7.1.4 把握国情主要特点,借鉴国际有益经验
        7.1.5 粮食特殊商品属性,自由贸易步履维艰
    7.2 对策建议
        7.2.1 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坚持市场调控原则
        7.2.2 加快粮食立法进程,依法调控粮食市场
        7.2.3 有效利用黄箱政策,确保农民生产收益
        7.2.4 充分利用政策空间,扶持生产健康发展
        7.2.5 完善产业运行机制,建设服务支撑体系
        7.2.6 合理利用国际市场,调节国内粮食余缺
        7.2.7 分类指导粮食价格,确保食用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学者的研究
        1.2.2 国内学者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4 创新与不足
2 相关理论综述
    2.1 经济安全与产业安全相关理论
    2.2 有关贸易自由化与产业安全问题的理论
3 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
    3.1 国际贸易的发展趋势
        3.1.1 国际贸易增长趋势
        3.1.2 国际贸易格局变化趋势
        3.1.3 国际贸易主体变化趋势
        3.1.4 国际贸易结构变化趋势
        3.1.5 国际贸易政策变化趋势
    3.2 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取向
        3.2.1 贸易自由化的基本特征
        3.2.2 发展中国家的贸易自由化进程
        3.2.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政策取向
    3.3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影响与推动
        3.3.1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贸易规模的影响
        3.3.2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差额的影响
        3.3.3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贸易安全的影响
4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1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4.1.1 贸易自由化促进发展中国家产业发展的路径
        4.1.2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影响
        4.1.3 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4.1.4 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安全与贸易自由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4.2 贸易自由化影响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路径
        4.2.1 经济制度环境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2.2 市场竞争环境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2.3 贸易环境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2.4 金融环境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3 WTO相关机制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4.3.1 WTO与产业安全相关机制
        4.3.2 WTO相关机制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维护
        4.3.3 发达国家滥用WTO相关机制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
    4.4 服务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4.4.1 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特点
        4.4.2 《服务贸易总协定》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和差别待遇
        4.4.3 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主要表现
        4.4.4 服务贸易自由化影响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路径
        4.4.5 服务贸易自由化对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以金融业和电信业为例
5 发达国家贸易政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5.1 发达国家的贸易政策
        5.1.1 管理贸易成为对外贸易政策的主导内容
        5.1.2 新形式的贸易壁垒成为贸易保护的主要手段
        5.1.3 采取多种方式积极鼓励出口
        5.1.4 倡导“公平贸易”和“对等贸易”
        5.1.5 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一体化
    5.2 技术性贸易壁垒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5.2.1 技术性贸易壁垒阻碍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出口
        5.2.2 技术性贸易壁垒使发展中国家出口成本增加
        5.2.3 技术性贸易壁垒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相关产业构成控制
        5.2.4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波及和连锁效应使发展中国家损失扩大
        5.2.5 技术性贸易壁垒不利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
    5.3 知识产权贸易壁垒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5.3.1 给发展中国家的相关产品出口企业带来巨大损失
        5.3.2 可能阻碍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
        5.3.3 可能不利于发展中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
    5.4 劳工标准贸易壁垒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5.4.1 劳工标准贸易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规模
        5.4.2 劳工标准贸易壁垒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企业成本
        5.4.3 劳工标准贸易壁垒阻碍外商直接投资
    5.5 发达国家不公平竞争行为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
        5.5.1 发达国家农产品补贴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安全
        5.5.2 发达国家倾销行为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安全
6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维护产业安全的举措
    6.1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韩国维护产业安全的举措
        6.1.1 韩国的政策调整及其对产业发展的促进
        6.1.2 韩国对重要产业的保护和扶持
    6.2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印度维护产业安全的举措
        6.2.1 印度的政策调整及其对产业发展的促进
        6.2.2 印度对重要产业的保护和扶持
    6.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墨西哥维护产业安全的举措
        6.3.1 墨西哥的政策调整及其对产业发展的促进
        6.3.2 墨西哥对重要产业的保护和扶持
    6.4 韩国、印度、墨西哥维护产业安全的经验
        6.4.1 实行渐进有序的贸易自由化
        6.4.2 保护和扶持需与产业结构升级相结合
        6.4.3 完善国内相关法律体系
        6.4.4 形成政府、企业和行业协会的有效互动机制
        6.4.5 灵活运用多边贸易规则
    6.5 韩国、印度、墨西哥维护产业安全的教训
        6.5.1 贸易自由化进程过快不利于产业发展
        6.5.2 国家过度干预带来负面影响
        6.5.3 过分依赖国外市场构成产业安全隐患
7 贸易自由化与中国的产业安全
    7.1 中国的产业结构与产业安全
        7.1.1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演变与问题
        7.1.2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产业结构问题对产业安全的负面影响
    7.2 中国的农业产业安全问题
        7.2.1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农业产业安全状况
        7.2.2 “入世”给农业产业安全带来的挑战
        7.2.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问题
        7.2.4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对策
    7.3 中国制造业的产业安全问题
        7.3.1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制造业产业安全状况
        7.3.2 “入世”给制造业产业安全带来的挑战
        7.3.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制造业产业安全的问题
        7.3.4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对策
    7.4 中国的服务业产业安全问题
        7.4.1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服务业产业安全状况
        7.4.2 “入世”给服务业产业安全带来的挑战
        7.4.3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服务业产业安全的问题
        7.4.4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服务业产业安全的对策
8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结论
    8.2 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维护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的政策建议
        8.2.1 充分利用WTO多边贸易规则
        8.2.2 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8.2.3 构建和完善维护产业安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8.2.4 建立符合国情的产业安全管理体制
        8.2.5 建立完善的产业安全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后记

四、加入WTO与中国农业发展政策的调整(论文参考文献)

  • [1]中美农业支持政策的演变与完善——基于WTO《农业协定》影响的对比[J]. 韩杨. 国际经济评论, 2021(06)
  • [2]中国大豆国际贸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陈元春.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3]国际规则约束下中国粮食“国内支持”政策选择研究 ——基于WTO和OECD指标评价视角[D]. 晋乐.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3)
  • [4]我国农业支持保护补贴政策效果研究[D]. 耿仲钟. 中国农业大学, 2018(12)
  • [5]WTO框架下中国农业补贴法律和政策研究[D]. 王玉帅.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12)
  • [6]中国农业贸易政策调整与比较优势变动研究——加入WTO十年以来[J]. 吴国松,朱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 [7]边境措施、国内支持与我国农产品贸易保护效应研究 ——基于贸易限制指数的实证分析[D]. 吴国松. 南京农业大学, 2013(06)
  • [8]WTO与粮食安全 ——法律与政策问题[D]. 张晓京. 武汉大学, 2013(10)
  • [9]中国粮食市场调控政策研究[D]. 矫健.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10]贸易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安全问题研究[D]. 王晓妍. 东北财经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加入WTO与中国农业发展政策的调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