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变异的处理技巧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变异的处理技巧

一、腹腔镜胆囊切除遇胆管变异的处理技巧(论文文献综述)

符庆胜,金雷,李涛,张旭东,朱春富,秦锡虎,吴宝强[1](2022)在《术中静脉注射吲哚菁绿在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术中静脉注射吲哚菁绿在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腔镜手术中辨清肝外胆管结构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1年7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常州第二人民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110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患者资料, 术前所有患者均行腹部B超检查明确诊断, 按照术中是否静脉注射吲哚菁绿将其分为实验组(n=55)和对照组(n=55), 实验组术中经外周静脉注射吲哚菁绿5 mg, 术中吲哚菁绿荧光显影技术导航下行LC。对照组行常规LC。统计实验组胆囊管、胆总管、肝总管的显影率及显影时间, 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辨清三管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放置腹腔引流管及拔管时间、中转开腹及胆管损伤、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第一次复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随访等结果。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 两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 Q3)描述, 采用非参数检验中的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两组均成功实施手术, 实验组所有患者均成功显影肝总管, 54例显影胆总管, 52例可显影胆囊管, 且显影三管时间为(15.8±1.2) min。实验组中辨清三管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放置腹腔引流管病例分别为(18.5±1.3) min、(64.0±6.8) min、(16.3±6.7) mL、43例, 对照组分别为(46.3±8.1)min、(98.7±10.5) min、(53.6±14.9) mL、55例, 实验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无中转开腹及胆管损伤病例, 对照组有1例中转开腹及1例胆管损伤病例, 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拔管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术后第一次复查ALT、GGT水平分别为47(31, 75) U/L、38(19, 114) U/L, 对照组分别为62(53, 92) U/L、76(63, 96) U/L, 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出院后均随访3个月, 实验组无明显并发症, 对照组出院后7 d有1例患者出现少量腹腔积液。结论面对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行LC时, 术中静脉注射吲哚菁绿显影肝外胆管有助于辨清其解剖结构避免胆管损伤, 提高手术安全性及进度的同时最大限度锻炼并提升术者水平。

王毅,刘杰[2](2021)在《腹腔镜困难胆囊切除术的手术策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腹腔镜困难胆囊切除术的手术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4月为124例患者行腹腔镜困难胆囊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123例手术获得成功,1例因合并门静脉高压症术中出血量较大难以控制而中转开腹。手术时间54~160 min,中位数70.5 min;术中出血量20~500 mL,中位数50 mL,均未输血。患者均留置腹腔引流管,术后引流量20~520 mL,中位数50 mL,引流液颜色均为淡红色,留置时间2~6 d,中位数3 d。术后住院2~10 d,中位数3 d。无术后大出血,2例发生胆漏,引流量均较小,经引流后治愈出院。无胆管横断等不可逆胆道损伤。结论:腹腔镜困难胆囊切除术中采用最后切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胆囊部分切除、胆囊切开减压等方法,利于减少术中胆道损伤,增加了手术安全性。

辛海贝,张含,张存圳,张敏峰,李姗姗,丁光辉,李巧梅,李楠[3](2021)在《胆囊管浆膜Y形入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胆囊管浆膜Y形入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行LC术的175例患者,术中采用先行离断前后三角及胆囊管表面的浆膜,再解剖胆囊动脉和胆囊管的Y形入路方法。分析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复查血常规、肝功能及腹部彩超。结果本组175例患者手术经过均顺利,无一例中转开腹。手术时间12~55 min,平均(32.3±22.5)min;术后住院时间2~5 d,平均(2.6±1.2)d。2例合并胆总管结石ERCP取石后行LC术患者,因胆囊周围粘连水肿较重,出血分别为60 ml及80 ml,其余患者均无明显出血。无术后腹膜刺激征发生。术后第1 d及术后1个月复查血常规、肝功能无特殊异常,腹部彩超检查均无胆囊区积液。结论 LC术中胆囊管浆膜Y形入路可使手术流程标准化,是一种安全、有效、易于掌握的入路方法,能够避免不必要的中转开腹,降低LC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汤朝晖,童焕军,于小鹏[4](2021)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风险因素分析及术中防治措施》文中提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治疗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等胆囊良性疾病的首选方式。胆管损伤是其严重并发症,虽然发生率较低,但处置不当会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命质量,因此,预防和正确处理LC胆管损伤至关重要。笔者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探讨LC胆管损伤的风险因素,分享术中及时发现、诊断、规范处理经验,为肝胆外科医师提供参考。

严朝成[5](2021)在《气囊鼻胆管引流在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同期三镜(腹腔镜、胆道镜、十二指肠镜)下气囊鼻胆管引流术(ENBD)与两镜(腹腔镜、胆道镜)联合直接一期缝合术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围手术期数据,探讨同期三镜下气囊鼻胆管引流(ENBD)术在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科大学附属成都医院(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在2017年1月到2019年12月之间所收治的诊断为胆囊结石合并继发性胆总管结石的患者共213例,根据是否行气囊鼻胆管引流分为两组,其中气囊鼻胆管组115例;无引流组98例。本研究收集了两组病例的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术前营养指标(体重指数、白蛋白)、术前肝功能(ALT、AST、TBIL、DBIL)、胆管炎分度、胆总管直径、胆总管结石大小及数目,是否合并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等基础疾病;术中及术后相关情况,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术后住院时间,腹腔引流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第三日肝功能(ALT、AST、TBIL、DBIL),术后并发症(术野出血、腹腔脓肿、胆漏、术后胰腺炎、残余结石、电解质紊乱),术后随访3~6月。采用SPSS 20.0软件将收集整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病例。术前一般资料中,性别、年龄、术前营养指标(体重指数、白蛋白)、术前肝功能、合并症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资料表明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00(20)min、85(1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术中行液电碎石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资料中,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腹腔引流时间分别为4(1)天、5(1)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8(1)天、7(2)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住院费用分别为27654(5434)元、24254(5333)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ALT、△AST、△TBIL、△DBI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资料中,术后胆漏气囊鼻胆管组明显少于无引流组,分别为2(1.7%)例、10(10.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残余结石气囊鼻胆管组稍少于无引流组,分别为2(1.7%)例、7(7.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气囊鼻胆管组与无引流组术后术野出血、腹腔脓肿、术后胰腺炎、总并发症率,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鼻胆管引流情况显示术后气囊鼻胆管无打折或堵塞导致无任何液体流出。气囊鼻胆管组术后三日引流量平均为(223±85)ml、(230±95)ml、(251±103)ml,其中两例因患者活动时不慎非计划拔除,拔除后严密观察腹部体征及生命体征,无不良反应,顺利好转出院;余患者鼻胆管造影于术后5~7天进行,术后5~13天拔除气囊鼻胆管。入组患者均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3~6个月,无引流组于术后1~3月内发现胆总管残余结石7例,所有患者均未发现胆道狭窄等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同期三镜下气囊鼻胆管引流术在未提高术后总并发症率的情况下,明显降低了胆漏的发生率,缩短了腹腔引流时间,但是残余结石率未见明显降低。综上所述,同期三镜下气囊鼻胆管引流术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在严格筛选病例的情况下是一种同时具备安全性、有效性、可行性的手术方式。

曹鹏辉[6](2021)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作为治疗急性胆囊炎的金标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在各级医疗单位广泛开展。那么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Difficult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DLC)就成为手术医师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因此如何预测其发生也变的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得出术前可预测DLC发生的指标,进而指导手术医师为术中的挑战做好准备、优化手术计划,尤其是无法行LC时果断及时的中转开腹,减少不必要的胆道损伤,对患者及患者家属的咨询做出更准确的解释。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在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住院的急性结石性胆囊炎(Ⅰ级或Ⅱ级)或慢性结石性胆囊炎急性发作且行LC治疗的病例(年龄>18岁)共157例,按手术用时或是否中转开腹,分为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37例(A组)和非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120例(B组)。分析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体质指数、既往是否发病、发病时间、上腹部手术史、基础疾病史)、生化指标(WBC、NEU、ALT、AST、ALP、γ-GGT、TBIL、FIB)、影像资料(胆囊长径、胆囊短径、胆囊壁是否增厚、结石数量、结石是否嵌顿颈部)、术后近期并发症、术后远期并发症等。采用SPSS 25.0对数据进行单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确定DL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单因素χ2检验结果:年龄(χ2=4.464,P=0.035)、既往急性胆囊炎发病史(χ2=18.558,P=0.000)、发病时间(χ2=3.924,P=0.048)、BMI(χ2=9.743,P=0.002)、糖尿病病史(χ2=4.297,P=0.038)、白细胞计数(χ2=4.800,P=0.028)、中性粒细胞绝对值(χ2=4.334,P=0.037)、纤维蛋白原(χ2=5.390,P=0.020)、胆囊短径增加(χ2=4.272,P=0.039)、胆囊壁增厚(χ2=9.265,P=0.002)、颈部结石嵌顿(χ2=9.888,P=0.002)、术后近期并发症(P=0.012)、术后远期并发症,即PCS的发生,(χ2=5.858,P=0.016)等13项因素在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A组)和非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将χ2检验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作为协变量,采用逐步法(Forward L:LR法)筛选影响因素,最终进入模型的因素有年龄、胆囊壁增厚、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既往急性胆囊炎发病史、发病时间,其回归系数均>0,OR值分别为2.657、2.420、7.151、11.341、9.246,表明年龄、胆囊壁增厚、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既往有急性胆囊炎发病史、发病时间是DLC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年龄≥50岁、既往有急性胆囊炎发病史、发病时间≥72h、BMI≥25Kg/m2、糖尿病病史、白细胞计数≥9.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6.3×109/L、纤维蛋白原≥3.5g/L、胆囊短径增加、胆囊壁增厚、结石嵌顿胆囊颈部的患者更易发生DLC。2.年龄、胆囊壁增厚、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既往有急性胆囊炎发病史、发病时间等5项因素是DLC的独立危险因素。3.既往上腹部手术史会造成腹部广泛粘连,造成LC手术困难,甚至提高中转开腹率。本研究结果显示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和非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在既往上腹部手术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不是DLC的危险因素,可能和我中心对此类患者多直接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有关。

陆思远[7](2020)在《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中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经验。方法:通过联合检索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等多家中文数据库,自建库来至2019年11月关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所有文献资料,筛除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资料,最后保留89家单位89篇文献,共578例患者资料。使用Excel记录原始数据,SPSS 23.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有258例可明确性别,男:女=1:1.5。有29例可明确具体年龄,平均(43.0±13.5)岁。有213例可明确原发病,67.14%为慢性或萎缩性胆囊疾病。有156例可明确术中情况,76.28%的患者术程顺利或难度不大;2.43家单位中,有二级单位15家、三级单位28家,迟发性胆漏发生率分别为0.073%和0.056%。迟发性胆漏总体发生率为0.060%,经年校正发生率与手术总数间存在相关性(rs=-0.794,P=0.000);3.有2.77%的患者可明确诱因,多为饮食相关因素;有65.74%的患者有腹痛症状,其余表现为黄疸0.69%、腹胀11.94%、腰背部疼痛0.17%、经引流管引流出胆汁0.69%、腹腔包裹性积液4.33%;4.胆漏平均诊断时间(7.89±6.21)天。60.1%的患者经B超+腹腔穿刺诊断,其次为ERCP及其联合方式22.5%、手术探查方式14.8%。有7例出现误诊,误诊率1.21%;5.有443例可明确胆漏类型,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43.57%、胆囊管漏19.64%、副肝管漏3.16%、右肝管漏9.93%、肝总管漏13.09%、胆总管漏10.61%;6.有354例可明确胆漏原因,迷走胆管损伤50.28%,肝外主胆道热损伤35.88%,胆囊管残端缺血坏死3.95%,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3.11%,结扎夹脱落、移位2.82%,肝外胆道变异3.95%;7.治疗方式主要为手术类治疗(37.20%)、介入类治疗(微创治疗、内镜治疗)(14.36%)、联合治疗(41.70%)(即以手术治疗、微创治疗、内镜治疗间两者或三者联合);76.68%的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90.80%的胆囊管漏以手术类治疗和联合治疗为主;副肝管漏、右肝管漏、肝总管漏及胆总管漏以手术类治疗方式为主,分别为85.71%、63.64%、63.79%及55.32%;8.有418例患者已知住院时间,在手术类治疗、介入类治疗、联合治疗方式中住院时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11.333,P=0.003),中位住院时间分别为12.00天、14.00天及12.60天,介入类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和手术类治疗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分别为P=0.002,P=0.033)。在手术类治疗组中,住院时间在开腹与腔镜手术方式中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0.950,P=0.330);联合治疗组中,住院时间在手术联合介入的治疗方式与微创联合内镜的治疗方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3.602,P=0.058)。胆漏类型与治疗方式分析中,胆囊床毛细胆管漏/迷走胆管漏中三类治疗方式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93.280,P=0.000),组间两两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均小于0.05),平均秩次分别为97.27、123.56、43.24;胆囊管漏中三类治疗方式间具有统计学意义(H=22.065,P=0.000),住院时间在手术类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调整后P=0.000),平均秩次分别为16.85、38.17;右肝管漏、肝总管漏中治疗方式间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2.359,P=0.125;H=2.932,P=0.231);胆总管漏中手术类治疗组、联合治疗组住院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5.461,P=0.019),平均秩次分别为14.68,8.32;9.有95例可明确漏口大小,平均(3.48±1.45)mm。胆漏类型与漏口大小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H=8.017,P=0.091),漏口大小与住院时间不存在相关性。结论:1.LC术后迟发性胆漏多发于慢性或萎缩性胆囊疾病的中年人群;2.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率低,总体为0.060%;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率与LC手术总数具有负相关性;3.LC术后迟发性胆漏发生原因以迷走胆管损伤及肝外主胆道热损伤为主,其余原因包括胆道缺血坏死、结扎夹脱落移位、胆囊床毛细胆管损伤、肝外胆道变异;4.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治疗方式以手术类治疗、内镜治疗、微创治疗及以上方式联合治疗为主。

段鸿皓[8](2020)在《吲哚菁绿荧光腹腔镜技术在困难胆囊切除中的临床应用》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是目前治疗胆囊良、恶性病变的常用方法,有着较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创伤小、术中操作便捷术后恢复快、患者满意度高等优点。在LC中胆管损伤依旧为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中的医源性胆管损伤率为0.2%-0.3%,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道损伤发生较传统开腹手术升高至0.5%-0.9%[1]。如何有效避免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胆管损伤一直是关注及研究的热点。随着近年来出现的吲哚菁绿荧光染色腹腔镜技术,为降低困难胆囊切除术中的胆管损伤率提供了一种有效地方法。[目的]1.研究吲哚菁绿荧光染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安全性、可行性及可靠性,能否有效避免胆道损伤。2.对比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吲哚菁绿荧光染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探讨吲哚菁绿荧光染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困难胆囊切除中的不足与优势,是否值得在临床中应用。3.讨论吲哚菁绿荧光显像腹腔镜技术在胆道手术中的应用前景。[方法]回顾性分析,收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2018年12月1日至2019年12月1日因胆囊结石并反复胆囊炎发作行胆囊切除术65例,男性27例,女性38例,年龄29—67岁,符合困难胆囊切除术入组标准的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并且无碘过敏史。65例患者随机分组,其中常规腹腔镜手术组35例(男性14例,女性21例),吲哚菁绿荧光腹腔镜组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术前及术后肝功(ALT、AST、血清白蛋白、总胆红素)、肾功(肌酐)、能否有效识别胆管解剖结构以及识别胆道时间。将两组效果录入SPSS22.0软件,计量资料检验行t检验,表示用(±s),计数资料表示用百分比(%),检验行x2检验。[结果](1)术前:对照组(腹腔镜组),35例患者,其中男性14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50.7±9.47岁,平均体重73.7±7.35kg。实验组(吲哚菁绿荧光腹腔镜组)男性13例,女性17例,平均年龄48.2±11.49岁,平均体重69.28±7.37kg。实验组与对照组的术前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重、肝功能、肌酐,经统计学分析,具有可比性。①实验组与对照组性别经卡方检验后(x2=0.074,p=0.786),年龄通过 t 检验对比(t=-0.807,p=0.424),体重通过t检验(t=-2.075,p=0.043),统计学无差异,具有可比性。②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前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蛋白、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常规(白细胞、血红蛋白)、肾功能(肌酐)均经配对t检验后,p>0.05,统计学无明显差异。术中:①对照组手术时间(90.16±27.34min)对比实验组手术时间(65.91±20.75min),经配对t检验(t=-3.562,p=0.001),证明手术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对照组手术时间较实验组长;②在分离寻找胆囊三角解剖结构的时间上,对照组时间(11.24±3.75min),实验组时间(7.59±2.75min),经配对t检验分析(t=-3.963,p=0.001),分离时间存在明显差异,对照组时间长于实验组时间;③对照组术中出血(22.95±13.96ml),实验组术中出血(17.1±8.17ml),经t检验分析(t=-1.691,p=0.102),术中出血量无明显差别(P>0.05)。术后:①对照组术后通气时间(34.11±8.53h)、住院总费用(7835.10±620.03¥)、住院时间(3.58±1.54d)与实验组通气时间(34.27±7.9h)、住院总费用(7951.22±533.74¥)、住院总时间(4.1±1.47d)无明显差异(P>0.005)。②实验组与对照组术后肝功能(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谷氨酰转肽酶、总蛋白、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血常规(白细胞、血红蛋白)、肾功能(肌酐)均经配对t检验后,p>0.05,统计学无明显差异。[结论]1.吲哚菁绿荧光显像腹腔镜在困难胆囊切除术中辨别胆道解剖结构的可操作性高,安全性强,能有效识别胆囊三角的解剖结构,能有效避免胆道及血管损伤。2.吲哚菁绿荧光显像腹腔镜技术较传统的腹腔镜技术在困难胆囊切除术中存在手术时间短的优势,在术后肝功能、感染指标以及、住院周期及住院总费用无明显差异。3.吲哚菁绿荧光显像腹腔镜技术在胆囊切除术中是安全、可行的,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於丙然[9](2020)在《急性胆囊炎术前经PTGBD胆道造影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急性胆囊炎通常是由于胆囊内的结石造成胆囊管阻塞所引起的,随后胆囊内出现胆汁淤积导致胆囊膨大并继发化学或细菌性炎症。急性胆囊炎患者通常会出现持续的右上腹部疼痛、消化道症状如厌食、恶心及呕吐等,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若急性胆囊炎症较重常可导致胆囊壁坏死或穿孔,称为坏疽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临床上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标准手术方法。与开腹胆囊切除术(OC)相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且术后住院时间也缩短。《Tokyo Guidelines(2007)》(TG07)是国际上第一个发布且被广泛认可和使用的关于急性胆囊炎诊疗方案的指南,其分别于2013年(TG13)和2018年(TG18)进行了两次修改。TG18指出急性胆囊炎的诊断标准应包括临床症状、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并将急性胆囊炎的严重程度分为三个等级,包括轻度(Ⅰ级)、中度(Ⅱ级)和重度(Ⅲ级)。TG18也根据急性胆囊炎的分级推荐了相应的治疗方案:Ⅰ级急性胆囊炎患者如条件允许可立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Ⅱ级急性胆囊炎患者可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或先行胆囊引流,后续视情况再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Ⅲ级急性胆囊炎患者,首先对其他系统损害程度进行充分评估,如患者通过治疗后,一般情况可很快好转,且能耐受手术,可以由非常有经验的专科医生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如不能耐受手术,则行保守治疗和胆囊引流。在20世纪80年代,Radder提出PTGBD可减轻急性胆囊炎患者的症状。TG18推荐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BD)为胆囊引流的首选方法。TG18认为各种影像学检查的应用,包括胆道造影、术中超声、术前MRCP等,可能会减少胆管损伤(BDI)发生。根据以往的Meta分析证据,相比于无创的超声、CT及MRCP胆道成像等,各种直接胆道造影(ERCP、术中胆道造影)对于胆道变异及结石的诊断有更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近年来,对于严重急性胆囊炎术前先行PTGBD后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我们通过PTGBD进行直接胆道造影,可以更清楚地观察胆囊结石、胆囊管走形、胆道变异以及是否合并胆总管结石等,但对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尚缺乏相应的临床研究。在此,我们进行该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拟分析急性胆囊炎术前经PTGBD胆道造影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目的:探讨急性胆囊炎术前经PTGBD胆道造影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本文纳入自2015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且术前已行PTGBD的急性胆囊炎患者。根据术前是否行经PTGBD胆道造影分为造影组和未造影组。采用病例信息查询的方式收集患者的临床数据,包括:患者年龄、性别、主诉、入院时查体体征、既往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史及其他系统病史)、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肝肾功、凝血系列等)、ASA分级、PTGBD引流时间、PTGBD胆道造影时间、PTGBD至LC间隔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引流管放置情况、中转开腹、术后并发症、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及住院时间。应用SPSS25.0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用率表示,应用卡方检验;定量资料用x±s表示,应用方差分析;P值均表示双侧概率,显着性水平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共93例,其中造影组32例,未造影组61例。本次研究中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造影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3.21±22.32)min,未造影组平均手术时间为(108.36±42.16)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4)。造影组平均术中出血量为(27.14±27.78)ml,未造影组平均术中出血量为(46.56+31.21)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7)。造影组术中未放置引流管患者为5人,占该组患者比例为15.63%,未造影组术中未放置引流管患者为9人,占该组患者比例为17.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11)。造影组患者术后放置引流管时间为(2.92±1.32)天,未造影组患者术后放置引流管时间为(4.23±2.25)天,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造影组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发生,未造影组患者术后3人发生手术戳孔脂肪液化,占该组患者比例为4.9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3)。造影组患者住院时间为(11.14±4.17)天,未造影组患者住院时间为(9.54±4.00)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3)。造影组均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未出现中转开腹,而未造影组中有2例中转开腹。结论:对于严重急性胆囊炎所致困难LC患者,术前先行PTGBD并经PTGBD胆道造影,可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引流管放置时间,并可能降低中转开腹率,且不增加并发症及总住院时间,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诊疗手段。

陈雨航[10](2020)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37例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并发胆管损伤的危险因素及诊治方法:通过网上查阅大量文献及相关书籍,收集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治的37例行LC并发BDI患者一般资料,探讨BDI相关危险因素,结合其损伤时间、损伤类型、治疗方式及预后情况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分析LC致BDI相关危险因素,将本研究37例胆道损伤患者作为BDI损伤组,我院随机抽取的行LC后无BDI损伤患者53例为对照组,行单因素分析后,结果示性别、年龄、既往肝硬化与BDI无统计学差异(P>0.05)。胆囊病变状态(62.2%vs33.9%,P=0.008)、胆囊壁厚度(75.7%vs30.2%,P<0.001)、解剖变异(35.1%vs11.3%,P=0.006)、Mirizzi综合征(21.6%vs3.8%,P=0.008)、术者经验(81.1%vs32.1%,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纳入多因素分析后,结果提示,胆囊病变状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0),术者经验(OR=0.055,P<0.001)、合并Mirizzi综合征(OR=11.302,P=0.02)、解剖变异(OR=8.477,P=0.011)、胆囊壁厚度(OR=11.038,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本研究37例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20例,年龄最小35岁,最大72岁,平均年龄50.5岁。12例为术中发现,其中2例胆囊床迷走胆管损伤行迷走胆管缝扎;4例胆管壁损伤行胆管修补+T管引流术;3例胆总管横断伤行胆管端端吻合术+T管引流术;1例胆管壁损伤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1例右副肝管误夹闭行右副肝管肝总管端侧吻合+T管引流;1例右副肝管开放性损伤行右副肝管缝扎术。25例为术后发现,其中1例胆囊管残端漏行开腹结扎胆囊管残端;1例胆囊管残端漏行保守治疗;4例迷走胆管损伤行保守腹腔置管引流;4例胆管损伤实施胆管端端吻合术+T管引流术;13例胆总管损伤行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术;2例肝外胆管狭窄行介入治疗。结果,术后发生胆道狭窄6例,1例再次行介入治疗,另5例行胆管空肠Roux-en-y手术,术后随访满意结论:1.胆囊壁增厚、解剖变异、术者经验以及存在Mirrizzi综合征是LC致BDI的相关危险因素,要求术者术前准确评估、术中精细操作,必要时中转开腹才能有效避免BDI的发生。2.MRCP对于BDI的临床诊断极为重要,能显露完整的胆管树,有助于BDI的诊断及分型,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3.术中是BDI最佳治疗时机,胆管原位吻合(胆管修补、胆管端端吻合)是术中诊断BDI首要考虑的治疗方式,要求术者准确评估损伤范围及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后,可获得较好疗效。4.Roux-en-y手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是治疗BDI疗效较为肯定的术式,但也需要足够的手术技巧同手术经验,才可有效避免吻合口的再次狭窄。5.BDI的介入治疗目前疗效尚不确切,但在部分无法耐受手术的危重患者中,可起到临时治疗作用,为后期治疗创造条件。

二、腹腔镜胆囊切除遇胆管变异的处理技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腔镜胆囊切除遇胆管变异的处理技巧(论文提纲范文)

(2)腹腔镜困难胆囊切除术的手术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手术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3.1 最后切断胆囊管及胆囊动脉
    3.2 胆囊部分切除
    3.3 胆囊切开减压
    3.4 术中分离技巧
    3.5 术中止血的技巧
    3.6 减少术后切口疼痛的术中技巧

(3)胆囊管浆膜Y形入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观察指标
2 结 果
3 讨 论

(5)气囊鼻胆管引流在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术中内镜乳头切开术治疗胆总管结石合并乳头狭窄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作者简介

(6)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与严重程度分级标准
    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1.4 临床资料收集
    1.5 手术方式及步骤
    1.6 术后个体化治疗策略
    1.7 研究指标
    1.8 统计学处理
    1.9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结果
    2.1 单因素分析结果如下
        2.1.1 术前资料比较结果
        2.1.2 术后近期并发症比较结果
        2.1.3 术后远期并发症比较结果
    2.2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3 结果总结
第三章 讨论
    3.1 解剖变异
        3.1.1 胆囊管位置及变异
        3.1.2 胆囊动脉来源及变异
    3.2 术前资料
    3.3 术后近、远期并发症
        3.3.1 LC 导致的胆管损伤(bile duct injury ,BDI)
        3.3.2 PCS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胆囊炎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特殊名词解释
致谢
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及获奖情况

(7)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资料收集与方法
    2.3 研究方法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情况及原发病
    3.2 发生率
    3.3 诱因及临床表现
    3.4 胆漏类型
    3.5 胆漏原因
    3.6 诊断时间
    3.7 术中情况
    3.8 诊断方式及误诊
    3.9 治疗方式与预后
        3.9.1 治疗方式分类
        3.9.2 迟发性胆漏类型与治疗方式
        3.9.3 不同治疗方式与预后
        3.9.3.1 主要治疗方式间与预后
        3.9.3.2 不同胆漏类型在不同治疗方式下的预后
        3.9.4 漏口大小与预后
    3.10 并发症
第4章 讨论
    4.1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
        4.1.1 年龄特点
        4.1.2 性别特点
        4.1.3 临床表现
        4.1.4 发生率
    4.2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原因
    4.3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诊断
    4.4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治疗
    4.5 LC术后迟发性胆漏的预防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8)吲哚菁绿荧光腹腔镜技术在困难胆囊切除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资料及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吲哚菁绿荧光显像腹腔镜技术在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9)急性胆囊炎术前经PTGBD胆道造影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前言
临床资料与方法
研究结果及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胆囊炎的诊疗发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10)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37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对照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手术方法
    1.3 损伤分类
    1.4 损伤诊断
    1.5 探讨 BDI 损伤相关危险因素
    1.6 损伤分型、治疗及结果
    1.7 不同时机手术疗效
典型病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腹腔镜胆囊切除遇胆管变异的处理技巧(论文参考文献)

  • [1]术中静脉注射吲哚菁绿在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腔镜手术中的应用[J]. 符庆胜,金雷,李涛,张旭东,朱春富,秦锡虎,吴宝强.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22(01)
  • [2]腹腔镜困难胆囊切除术的手术策略分析[J]. 王毅,刘杰. 腹腔镜外科杂志, 2021(09)
  • [3]胆囊管浆膜Y形入路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的应用[J]. 辛海贝,张含,张存圳,张敏峰,李姗姗,丁光辉,李巧梅,李楠. 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21(04)
  • [4]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胆管损伤的风险因素分析及术中防治措施[J]. 汤朝晖,童焕军,于小鹏. 中华消化外科杂志, 2021(08)
  • [5]气囊鼻胆管引流在治疗继发性胆总管结石中的应用研究[D]. 严朝成.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6]困难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危险因素分析[D]. 曹鹏辉. 延安大学, 2021(11)
  • [7]我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迟发性胆漏的临床特点及诊疗[D]. 陆思远. 吉林大学, 2020(08)
  • [8]吲哚菁绿荧光腹腔镜技术在困难胆囊切除中的临床应用[D]. 段鸿皓.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9]急性胆囊炎术前经PTGBD胆道造影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D]. 於丙然. 山东大学, 2020(02)
  • [10]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致胆管损伤37例临床分析[D]. 陈雨航. 成都医学院, 2020(08)

标签:;  ;  ;  ;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管变异的处理技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