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常见故障原因分析及对策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常见故障原因分析及对策

一、关于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常见故障的原因剖析及应对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樊舒雅[1](2020)在《热管用于墙体辐射式供暖的传热研究》文中指出低温热水辐射供暖技术在民用建筑的冬季供暖中应用很广泛,它相比一般的供暖方式具有两个明显的优势:一是可以利用低温热源,二是能源利用率高。若热源温度降低,必然要求供暖末端具备更高的换热效率。本文提出在民用建筑集中供热系统中应用高效的传热元件——重力式热管强化传热,从而在节约能源的同时又能达到舒适满意的室内供暖效果。本文综合低温热水墙体辐射供暖系统与高效散热元件热管进行研究,并结合热管与新型高导热材料石墨烯对装置进行优化,极大增加墙体散热面积的同时达到一种较好的供暖效果。在实验前进行热管的选型设计,主要对热管的管材、工质等进行选择,使其能够符合本实验的需求。搭建供暖系统实验台,进行热管冷凝段自然冷却实验。通过制作房间模型进行进一步实验,利用提出的热管装置加热50×50cm2的混凝土板块制成的墙体模型,分别在墙内敷设两根和三根热管,并测量房间模型内温度和墙体表面温度。在此实验的基础上开展强化传热实验,通过改变热管之间间距和热源温度两种参数对比传热效果,并加入新型导热材料石墨烯进行优化。当房间内及墙体表面温度达到稳定状态后,对比各组实验的墙体表面平均温度、房间模型内平均温度和各测点温度方差。最后建立将热管用于墙体供暖的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室内温度场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蒸发段长度分别为50mm、80mm、110mm时,50mm的铜-水热管换热性最好;在墙内敷设两根热管无法满足室内所需的温度要求,热管数量加至三根时,墙体表面温度由13.07℃被加热至28.24℃,共升高了 15.2℃。房间模型内的温度由13.11℃加热至23.08℃,共升高了 9.9℃,可以满足室内温度需求;管间距为15cm、热源温度为50℃的方案更优;采用热管与石墨烯结合的供热方式,墙体表面温度达到37.74℃,房间内的温度达到23.41℃。由数据得出(1)墙体表面平均温度比单独热管加热高出0.7℃,提高约2%;(2)房间平均温度高出0.4℃,提高约1.7%。模拟结果表明,除外窗区域,室内温度场分布很均匀,PMV指标也满足人体舒适范围。

韩雪[2](2020)在《供热事故工况建筑室内冷却规律及热储备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我国集中供热系统的应用规模不断扩大以及有相当比例的老旧供热管网超期服役,供热系统出现事故的可能性不断增长。大型供热系统发生事故时,停止供热或供热不足将导致建筑室内温度下降,影响热用户的生活质量,甚至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与社会后果。建筑热储备性能是在供热事故工况下利用建筑热容量抵抗室内气温降低的能力,研究如何提高建筑热储备性能及其对供热系统可靠性指标的影响,是从供热需求侧探究提高供热系统可靠性的关键环节和新思路。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现场实测以及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供热事故工况建筑物室内温度半经验半理论计算式进行实测验证、提出适于供热规划阶段预测事故工况建筑物室内温度的修正计算式并利用数值试验进行准确性验证、确定建筑热储备性能的关键影响因素敏感度排序并提出有效改进技术措施、建立不同气候分区限额供热系数、事故修复时间限值及最佳建筑热储备系数的取值区间。本研究的主要贡献包括:(1)对国外学者建立的供热事故工况建筑物室温半经验半理论计算式中的几个关键复杂参数建立通用计算方法。包括通过理论分析推导出用于建筑总失热量计算的单位温差热损失计算式、建立建筑物总热容量的计算方法并开发出计算程序、针对目前缺乏的散热设备热容量计算新建对流和辐射等类型散热设备的热容量计算方法。(2)实测验证供热事故工况的建筑物室温计算式,并提出适用于供热规划阶段预测不同气候分区事故工况建筑物室温的修正计算式。首先,通过寒冷A区三种类型散热设备停止供暖工况实测,验证了停止供暖工况建筑物室温计算式的准确性;然后,针对该计算式中发生事故时室外温度参数的不可预测性缺陷,提出五种修正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以当地最冷月平均温度代替发生事故时室外温度的相对偏差最小;最后,为了克服实测验证的局限性,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供热事故工况建筑物冷却过程数值模型,在严寒A区、B区、C区以及寒冷A区、B区条件下,进行散热器停止供暖工况及限额供热工况的数值试验,验证了供热事故工况室温修正计算式的准确性。该修正计算式可实现在供热规划阶段对不同气候分区事故工况建筑物室温下降规律进行预测的新功能。(3)确定建筑热储备性能的关键影响因素敏感度排序,提出提升建筑热储备性能的有效技术措施。利用已建立的供热事故工况建筑物冷却过程数值模型,构建不同建筑热工性能,模拟分析得到供热事故工况建筑物冷却影响因素的敏感度排序为:单位温差热损失L>散热设备热容量Cs>室外空气温度tmin,m>外围护结构热容量Cw,提出以降低建筑物的单位温差热损失为主,并以增大建筑物总热容量为辅的具体提升建筑热储备性能的技术措施。(4)完善我国不同气候分区下供热事故工况限额供热系数及事故修复时间限值的规定。根据现有不同建筑节能水平,通过模拟计算得到目前我国东北、华北供热地区建筑热储备系数χ范围为5090h,在此条件下,计算得到限额供热系数取值区间为:严寒地区0.51<β<0.71,寒冷地区0.31<β<0.58;计算确定了我国严寒地区的最佳建筑热储备系数为8090h,相应的供热事故修复时间限值τmax可设定为58h,寒冷地区的最佳建筑热储备系数为7090h,相应的供热事故修复时间限值τmax可设定为56h。研究结果比现行规范中规定的事故修复时间限值τmax=54h进行了更详细的划分,对建立完善我国建筑热储备系数指标、设定合理的供热事故限额供热系数和事故修复时间限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王德闯[3](2020)在《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的民居供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供暖季雾霾天气频繁发生。针对此现象,国家相关部门出台了清洁能源供暖改造政策,替代散煤燃烧,推进清洁能源利用;同时,农村民居冬季供暖条件较差,室内热舒适性达不到要求。因此,对处于“2+26”通道城市的济宁市农村民居建筑提出应用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供暖系统,以替代散煤燃烧供暖,达到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的目的。本文首先对济宁市农村民居建筑形式、供暖现状、太阳能资源分布情况、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等进行分析。并对济宁市农村民居建筑能耗进行了分析,得出济宁市农村民居围护结构没有保温措施,能耗较大。然后对降低民居建筑的能耗提出了具体的改造方法,通过DeST软件进行模拟分析,得出经过保温改造后民居建筑能耗明显降低,节能效率提高了36.8%,节能效果显着。其次,针对济宁市典型农村民居建筑设计了一套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供暖系统,对采暖和生活热水负荷及太阳能集热器面积进行了详细计算,并对系统运行原理、蓄热水箱、控制系统、防冻系统、太阳能集热器的选型及连接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设计,该系统不仅能满足冬季供暖要求,还能满足生活热水的需要,极大地方面农村居民生活,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然后运用Fluent软件对采用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典型民居建筑室内热舒适性进行模拟研究,通过对X=1.75m截面处、Y=0.6m截面处、Y=1.1m截面处、Z=3米截面处的速度场和温度场进行分析得出室内温度的垂直和水平温差较小,室内大部分区域的温度在17℃-19℃之间且空气流速低于0.2m/s,满足室内热舒适的要求。最后,对采用该系统的典型民居建筑进行节能减排分析,各种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幅减少,具有较好的节能和环保效益。

汪恒夫[4](2020)在《低温热水辐射供暖系统供暖性能的仿真与分析》文中认为低温热水辐射供暖系统在北方地区已经推广应用了较长时间,但其采用的集中供暖的形式有着耗能高、计量不准等诸多缺点,且南北地区建筑围护结构也有明显差异,使其难以在重庆等夏热冬冷地区推广。因此,为了响应国家绿色发展的新政策,本文以低温热水辐射供暖系统为研究对象,根据符合重庆地区建筑特点的供暖系统供暖端的数值模拟模型,对其供暖性能进行仿真与分析,得到了一种基于室内温度变化率的供暖策略,减小了室内的温度波动幅度;同时提出一种预约供暖策略,可以同时根据用户预约时间以及室外温度选择合适的供水温度,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首先,本文根据重庆地区居民楼供暖房间供暖端的数值模拟模型,利用多物理场数值模拟软件分析了供暖系统供暖端的性能。将某一特定条件下室内热负荷的理论计算值同数值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仿真结果的可靠性。对不同供水温度、不同供水速度、不同室外温度下的供暖系统进行了仿真计算,得到了在不同条件下系统的响应速度、升温时间以及相应的温度变化曲线。结果表明:供水温度对系统温度的影响最大,室外温度次之,供水速度的影响最小。其次,利用瞬态系统仿真软件对启停控制下的低温热水辐射供暖系统进行了仿真,综合考虑了门窗的渗透、太阳的辐射以及室内照明的影响,得到了供暖系统一整年的热负荷的变化,以及在一个月供暖期内,室内温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同时,对比了同一条件下室内热负荷的数值模拟结果与仿真结果,分析了误差产生的原因。最后,为了降低供暖系统室内温度的波动,本文把室内温度的变化率作为了监测对象,分别建立了温升速率与室温超调量的关系、温降速率与供水速度的关系,提出了在日常供暖情况下的供暖策略。另外,通过联合供水温度、升温时间以及室外温度三个参数,提出了一种可以满足用户预约需求的供暖策略,以达到减少等待时间,提高用户舒适度的目的。

王李子[5](2020)在《严寒地区空气源热泵直凝地板辐射传热及冷凝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我国建筑能耗逐年增长,其中北方供暖能耗占比较大,同时北方现有燃煤、燃气的供暖方式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供暖需求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采取节能环保的供暖方式十分必要。空气源热泵直凝地板辐射供暖系统以其高效环保的特点备受青睐,但该系统在国内推出的时间较短,目前尚处于发展不完全成熟的阶段,因此各方面技术和规范并不完善,属于一种新型的地板辐射供暖系统。为了深入的研究该系统,本文从系统制冷剂的选择、影响系统供暖效果的因素、地盘管铺设的最佳长度以及管内的冷凝换热情况等几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从制冷剂基本物性参数、理论循环性能系数、系统压力、冷凝换热系数以及压缩机排气量等方面对R410A、R407C、R22、R32、R134a五种制冷剂进行综合分析比较。由于R410A无毒不可燃,不会破坏臭氧层及引发温室效应,热力学特性和物理特性都非常接近共沸制冷剂,传热性能好,所需设备尺寸小,适用于低温环境下的空气源热泵系统,因此选用R410A作为该系统制冷剂。(2)本文运用FLUENT软件对不同的热媒温度、室内温度、管间距、管径和面层材料进行模拟,得到相应的地板上、下表面热流密度和地板表面温度,并将其作成表格供实际工程参考。为了衡量五种因素对热流密度的影响,引入热流密度相对变化率,可得地板向上传热时热媒温度影响程度最强,管径影响程度最弱,地板向下传热时热媒温度影响程度最强,面层材料影响程度最弱。在满足室内热负荷的基础上,系统的热媒温度控制在35~40℃,管间距控制在150~200mm,既可以满足人体对舒适度的要求又节约能源。(3)为提高系统换热能力,本文以尺寸为5.7m×3.9m×3.3m的房间为例,通过模拟地盘管内制冷剂蒸汽液化过程,得出地盘管铺设最佳长度为21.3m;通过设置制冷剂不同的质量流量、冷凝温度和地盘管不同的管径,来对三种因素对制冷剂冷凝换热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质量流量越大、冷凝温度越低、管径越小时,地盘管内凝结液膜厚度越薄,导致热阻越小,冷凝换热系数越大,换热效果越明显。

白冰[6](2020)在《太阳能工位式辐射供暖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人们对建筑室内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能源需求剧增。因此在建筑供暖时选择可再生清洁能源和节能高效的供暖方式越来越受青睐。本文研究了一种工位辐射供暖装置并对由工位辐射供暖末端组成的太阳能工位式辐射供暖系统的运行特性进行相关实验研究,分析了不同供暖方式下系统的运行情况。本文首先对太阳能工位式辐射供暖系统的组成进行介绍,并详细介绍工位辐射末端装置的结构与特点。而后,对太阳能集热器提供热源的工位辐射供暖装置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分析在不同供水温度下工位辐射末端供暖性能变化,结果表明工位辐射供暖装置供暖完全可以满足室内热舒适的要求。并通过实验研究了在电加热、双水箱太阳能辅助电加热以及单水箱太阳能辅助电加热三种不同供暖模式下系统的供暖性能。分析了系统运行过程中供暖末端温度的变化以及系统的稳定性和供暖能耗,得出单水箱太阳能工位式辐射供暖系统是较为推荐的供暖系统方式。最后,基于TRNSYS软件搭建了相应的单水箱太阳能辅助电加热工位式辐射供暖系统的仿真模型。针对南京地区的辐照条件采用该系统在供暖季节的运行保证率和集热效率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了太阳能辅助电加热供暖和辐射末端的适配性,以及在南京地区使用该系统的可能性。

张兴惠[7](2019)在《可再生能源的山西农村供暖系统的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雾霾”已成为关系基本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农村冬季供暖对雾霾的影响不容忽视,2017年全国大力推广“煤改气”和“煤改电”措施在实施过程中遭遇瓶颈,因地制宜为农村供暖成为缓减雾霾的突破口。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和太阳能)供暖技术作为缓解化石燃料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关键手段,正在快速发展。因此,本文采用问卷调查、软件模拟和实验研究对可再生能源的山西农村供暖系统的优化进行了研究。(1)通过调查山西省农村地区建筑特点及供暖方式,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频数分析可知,农村地区建筑围护结构保温性能很差,热耗高且室内热环境差,大部分未按建筑节能标准建造。基于SPSS软件的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建立回归方程得出外墙和屋顶对能耗的影响因子最高,因此,节能改造应主要加强外墙和屋顶的保温性能,提升建筑物的气密性。(2)农村供暖系统是一个涉及多因素的系统工程,针对不同农村供暖系统方案从定性角度选择评价指标,建立了基于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AHP/FCE)的评价体系模型,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出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最好。(3)结合不同供暖方式的技术经济表现,对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进行了农户自身财务效益评价和国民经济效益评价,计算了生命周期成本回收期、财务净现值(FNPV)及经济内部收益率,结果表明该供暖系统可产生良好的间接效益,可通过价格转移进一步提升农户选择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方式的积极性。(4)对不同供暖方式进行了环境效益评价分析,计算了粉尘、SO2和NOx的排放量,通过定量及定性分析,本研究建议推广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5)建立了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利用Energy Plus模拟了农村住宅的冬季热负荷和供暖能耗,打破了通过比较太阳能集热器温度和蓄热水箱设定水温去控制太阳能供暖系统启停的控制模式,自主设计了带温度补偿的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的自控策略,最大限度使用太阳能,实现了热源之间的平稳切换。(6)实验期间室内温度能维持在16~18°C,该系统为用户提供了舒适、干净、便利的生活环境。经实验测试得,太阳能微通道集热板的集热效率主要集中在60%~70%之间,蓄热水箱的换热系数在0.94~0.98之间。经Energy Plus软件模拟得,农宅的单位面积热负荷指标为46.86 W/m2,100 m2住宅供暖季累计能耗为24.3 GJ。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供暖季提供的总能耗为35.91 GJ,太阳能占比63.31%,生物质炉占比36.69%,供暖季的使用小时数分别为1935 h和1239 h。同时,太阳能/生物质供暖系统的一次能源利用率为67.66%,火用效率为16.17%。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具有自动化程度高、能源综合利用的特点,为实现农村的清洁供暖提供了良好的系统方案,对于改善环境、缓解能源危机具有重要意义。

殷晓丽[8](2019)在《建筑均匀供暖智能调控方法的研究与应用》文中提出随着北方采暖建筑面积的持续增加,采暖能耗不断增长,对供热系统调节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及智能设备的研发,供热系统的控制方法越发多样。建筑的热力失调问题是建筑热损失中的主要部分,通过控制解决集中供热系统的垂直失调和水平失调问题,对节能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利用四通换向调节阀实现均温供暖调控方法面临的科学技术问题,以理论推导、试验研究以及实践应用检验为主线,开展了下面的研究工作。首先,在综述分析水平失调与垂直失调问题的研究工作基础上,明确了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对均温供暖原理进行系统分析,采用理论数学建模与试验验证结合的方式开展研究。其次,论证了应用四通换向阀实现均温供暖方法的可行性,并结合理论分析确定实现该方法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对于能量平衡法的实现需要辨识能量平衡系数B的值,而换向调节过程中则要辨识正向时间和反向时间的比值,将其定义为换向时间比Ra。第三,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完成实现均温供暖调控所需关键参数的辨识。经过分析,对于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其与地板表面温度有关,以系统的供水温度稳定为前提,讨论流量变化对能量调节系数B的影响,这对下一步的试验具有指导作用;之后完成了试验台的搭建,通过设计不同的工况,保持系统的供水温度不变,设定几组不同的流量值;实验数据分析总结出B/Bbase与相对流量G/Gbase成0.3次方的幂函数关系。并给出计算换向调节中换向时间比Ra的方法。第四,均温供暖调控系统的开发与调试。完善控制系统的点位信息与控制逻辑,以单片机控制器为硬件,Digi-sft软件平台为开发环境,完成了智能控制器的设计开发,为进一步通过示范工程检验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奠定基础。最后,结合示范工程,检验了工作成果的有效性。将数学模型应用于控制方法中,在实际的供暖项目中验证参数模型的准确性和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该模型适用于北方地区地板辐射采暖建筑,能够有效降低室内温度并维持其稳定,且换向调节对于解决单管系统的垂直失调问题效果显着。

王登辉[9](2019)在《不同供暖末端间歇运行方式下室内热环境特性研究》文中认为我国夏热冬冷地区,夏季闷热,冬季湿冷,是世界上同纬度地区冬季最寒冷的地区。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室内热环境的热舒适的需求不断提高,涌现出多种供暖末端形式与间歇供暖的运行模式,建筑能耗不断提高。因此,有必要针对间歇供暖工况下不同末端形式的室内热环境动态特性进行分析,为供暖工程设计提供参考。本文搭建了具备对流空调、辐射地暖、暖气片三种末端形式的实验平台,对夏热冬冷地区间歇供暖方式时不同采暖末端室内热环境动态特性进行了实验分析,主要从温度分层与温度波动、温度响应、室内温度分布、耗散热量、能耗水平角度量化分析了不同末端形式供热效果的差异,初步提出了适用于各末端的运行方式建议。其次,针对室内热环境实验分析中体现出的渗风问题,开展了供暖房间渗风影响因素的分析。初步归纳总结出门窗密闭程度、室内外温差、末端形式的差异对渗风的影响规律,并提出了初步的设计指导意见。最后针对夏热冬冷地区间歇供暖的模式,利用EnergyPlus软件模拟分析了不同围护结构体系对于末端形式的适用性,从三种末端形式在间歇供暖模式下时的保温效果、升温速度、能耗水平、热舒适角度出发,采用指标量化的形式进行比较,对不同保温体系的适用性进行了初步评价。

董瑞雪[10](2019)在《基于微热管阵列的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能源和环境问题仍然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突出问题。在建筑上使用新型采暖末端,发展节能、环保、舒适的供暖系统,已成为行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凭借节能性与舒适性等特点,在我国得到了较大范围的应用。本文提出并设计了一种新型基于微热管阵列的地板辐射采暖形式,以平板微热管阵列作为核心传热元件,利用其传热效果好、比表面积大等特点,从整体上提升地面辐射板的传热性能。采用细小通道扁管作为热媒通道与热管贴合,有效减小两者的接触热阻,在强化流体侧换热的同时,实现了细小通道扁管与平板微热管阵列的干式连接,减小了腐蚀,降低了漏水风险。本文对基于微热管阵列的地板辐射采暖换热系统及传热单元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与模拟研究,主要工作与结论如下:(1)对微热管阵列性能进行实验研究,为其应用于地板采暖提供理论依据与应用基础。实验结果表明微热管阵列在不同环境温度及不同加热温度条件下,均具有良好的均温性及传热性能。设计了两种不同结构的基于微热管阵列的地板采暖形式,分别为水泥-瓷砖地板结构及龙骨-木地板结构,以满足不用用户需求。(2)对微热管阵列地板采暖换热模块进行实验研究与分析,主要包括微热管阵列在地板采暖传热过程中的均温性、不同供水温度及流量下换热模块的性能、通过热阻分析,提供换热模块优化方案以及细小通道扁管的阻力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微热管阵列应用于地板辐射采暖模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条件。微热管阵列均温性良好,热管冷凝段温差在1℃左右;影响新型地板辐射采暖换热模块性能的影响因素主要为供水温度,热媒流量的影响较小。在相同的供水温度及室内设计温度下,微热管阵列辐射地板的传热功率比常规盘管地板的传热功率高20-40W/m2;达到相同传热功率时,微热管阵列辐射地板的供水温度可比常规盘管辐射地板低5℃左右,供水温度为35~45℃即可满足采暖房间的需求。换热单元主要热阻为导热硅胶的热阻及水泥填充层的热阻。拟合热媒流动阻力特性曲线为y=0.21763+11.16443x2(y的单位为k Pa,x单位为m3/h)。当供暖面积为16 m2,管内流速为0.41m/s时,细小通道扁管的阻力比盘管阻力小2.1k Pa。(3)对基于微热管阵列的地板辐射采暖系统进行实验研究,对比分析两种不同地板结构形式在不同供水温度及流量下的传热性能,预热与蓄热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条件下,水泥-瓷砖型地板结构的总散热量为龙骨-木地板型散热量的2-2.5倍,地板表面均温高3-5℃;供水温度为40℃,管内流速为0.19m/s时,系统总换热量为52.59W/m2,室内环境温度为18.95℃,瓷砖表面均温为26.45℃,木地板表面均温为22.63℃,满足室内供暖需求。在传热过程中,相同条件下,水泥-瓷砖地板结构的传热性能优于龙骨-木地板结构。预热过程两种地板表面平均温度近似呈现指数规律上升,预热时间为1h时,室内温度及地板表面均温趋于稳定。(4)建立不同地板结构形式的微热管阵列地板采暖传热单元三维稳态传热模型,并采用有限容积法进行数值求解。将实验数据与模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模型准确性。利用该模型进行地板传热过程模拟以及影响因素的模拟分析,并对地板结构进行优化,在细小通道扁管上方敷设20mm厚的聚苯乙烯挤塑板,优化后的地板结构细小通道扁管上方地板表面温度降低,地板表面最大温差降低了3.35℃,地板表面温度不均匀度减小,热舒适性增强。

二、关于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常见故障的原因剖析及应对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常见故障的原因剖析及应对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热管用于墙体辐射式供暖的传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供暖的研究现状
        1.2.2 热管用于供暖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热管的理论基础与传热分析
    2.1 热管
        2.1.1 热管的工作原理
        2.1.2 热管的特征
        2.1.3 热管的分类
    2.2 热管的传热极限
    2.3 热管的选型
        2.3.1 热管的传热过程
        2.3.2 热管选型与分析
    2.4 热管用于墙体辐射供暖的优缺点分析
    2.5 热管的传热计算
        2.5.1 热管冷凝段传热
        2.5.2 热管蒸发段传热
        2.5.3 热管的热阻
    2.6 辐射面传热量计算
    2.7 本章小结
3 热管用于墙体辐射式供暖实验设计
    3.1 实验目的及原理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原理
        3.1.3 实验时间和地点
    3.2 实验仪器
    3.3 测量方法
        3.3.1 测温原理
        3.3.2 测点布置
    3.4 实验操作步骤
        3.4.1 实验前注意事项
        3.4.2 实验步骤
    3.5 实验主要内容
    3.6 误差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热管用于墙体辐射供暖实验研究
    4.1 蒸发段长度对热管换热性的影响
        4.1.1 蒸发段长度为50mm
        4.1.2 蒸发段长度为80mm
        4.1.3 蒸发段长度为110mm
    4.2 两根热管加热混凝土板块的效果
    4.3 三根热管加热混凝土板块的效果
    4.4 两种方案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热管用于墙体辐射供暖优化研究
    5.1 探究不同管间距对供暖效果的影响
        5.1.1 间距为10cm实验结果分析
        5.1.2 间距为15cm实验结果分析
        5.1.3 间距为20cm实验结果分析
        5.1.4 三种管间距对比实验结果分析
    5.2 热源温度对供暖系统的影响
        5.2.1 热源温度为45℃的实验结果分析
        5.2.2 热源温度为50℃的实验结果分析
    5.3 新型导热材料石墨烯对实验的影响
    5.4 两种方案的实验结果对比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热管用于墙体辐射供暖温度场模拟
    6.1 建立数值模型
    6.2 控制方程
    6.3 室内温度场模拟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思考与展望
        7.2.1 创新点
        7.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供热事故工况建筑室内冷却规律及热储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建筑热储备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1.2.2 建筑物室内空气温度的计算方法
        1.2.3 供热可靠性的评价指标分析
        1.2.4 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1.3.1 主要的研究内容
        1.3.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2 供热事故工况建筑物室温降低规律的理论基础分析
    2.1 供热事故工况建筑物冷却过程的数理模型
    2.2 建筑物失热量的计算方法
        2.2.1 建筑耗热量指标计算法
        2.2.2 单位温差热损失计算法
    2.3 建筑物总热容量的计算方法及程序开发
        2.3.1 外围护结构热容量的计算
        2.3.2 内围护结构热容量的计算
        2.3.3 家具和空气热容量的计算
        2.3.4 散热设备热容量计算方法的提出
        2.3.5 建筑物总热容量计算及程序开发
    2.4 供热事故工况建筑物室内温度计算式的推导
        2.4.1 建筑物的热储备系数
        2.4.2 限额供热工况室温的计算
        2.4.3 停止供热工况室温的计算
        2.4.4 事故允许延续时间与热用户室温降低的关系式
        2.4.5 限额供热系数与热用户室温降低的关系式
    2.5 验证事故工况建筑物室温降低规律的必要性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供热事故工况建筑物室温降低规律的实测验证
    3.1 测试方案的设计
        3.1.1 基于事故工况建筑物室温降低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案设计
        3.1.2 测试对象的选择及其热工参数
    3.2 测试仪器及测点布置
        3.2.1 测试仪器及标定
        3.2.2 测点布置
        3.2.3 测试工况及实施
    3.3 停止供热工况室温降低规律测试结果分析
        3.3.1 建筑物室温降低实测规律分析
        3.3.2 建筑物室温降低规律的实测与计算结果对比
    3.4 供热事故工况建筑物室温计算式的修正
        3.4.1 供热事故工况建筑物室温计算式修正方法的提出
        3.4.2 供热事故工况室温修正计算式的验证分析
    3.5 建筑物室温降低规律实测验证的局限性及解决途径
    3.6 本章小结
4 供热事故工况建筑物室温降低规律的数值试验验证
    4.1 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概述
    4.2 供热事故工况建筑物冷却过程数值模型
        4.2.1 物理模型
        4.2.2 传热类型及控制方程
        4.2.3 定解条件的设置
        4.2.4 网格划分
    4.3 停止供热工况建筑物冷却过程数值模型的验证
        4.3.1 室内空气温度模拟与实测对比
        4.3.2 外围护结构表面温度模拟与实测对比
        4.3.3 散热设备表面温度模拟与实测对比
    4.4 供热事故工况建筑物室温降低规律的数值试验验证
        4.4.1 停止供热工况建筑物室温修正式的数值试验验证
        4.4.2 限额供热工况建筑物室温修正式的数值试验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供热事故工况建筑物冷却影响因素敏感度分析
    5.1 外围护结构热容量对房间降温速率的影响
    5.2 散热设备热容量对房间降温速率的影响
    5.3 单位温差热损失对房间降温速率的影响
    5.4 室外空气温度对房间降温速率的影响
    5.5 房间降温速率影响因素的敏感度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建筑热储备性能对供热可靠性指标的影响
    6.1 建筑热储备性能指标取值区间
    6.2 对限额供热系数限值的影响
    6.3 对事故修复时间限值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主要符号表
附录B 建筑围护结构蓄热量计算程序
致谢

(3)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的民居供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农村民居现状研究
    2.1 气候特征及太阳能资源分布
    2.2 农村民居建筑概况
    2.3 农村生活水平及太阳能资源应用现状
    2.4 农村供暖现状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建筑能耗分析
    3.1 能耗分析
    3.2 节能改造措施
    3.3 能耗模拟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太阳能组合系统设计
    4.1 太阳能组合系统的基本原理
    4.2 太阳能集热器的选型及面积
    4.3 供热负荷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室内热舒适性分析
    5.1 室内热舒适性影响因素
    5.2 模拟分析基本理论
    5.3 物理模型和边界条件
    5.4 模拟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太阳能组合系统节能、环境效益分析
    6.1 节能效益分析
    6.2 环保效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4)低温热水辐射供暖系统供暖性能的仿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存在的问题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传热过程分析
    2.1 供暖系统地板结构层传热过程
        2.1.1 地板结构层非稳态传热数学模型
        2.1.2 地板结构层稳态传热数学模型
        2.1.3 地板结构层传热数学模型简化
    2.2 围护结构热过程
        2.2.1 外墙传热过程
        2.2.2 内墙传热过程
        2.2.3 外窗传热过程
        2.2.4 房顶传热过程
    2.3 间歇供暖房间热过程
        2.3.1 围护结构内表面热平衡方程
        2.3.2 房间空气热平衡方程
    2.4 房间热负荷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供暖系统供暖端数值模拟情况分析
    3.1 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3.2 数值计算模型的建立
        3.2.1 基本假设
        3.2.2 边界条件的设定
        3.2.3 流体传热的设置
        3.2.4 网格划分
    3.3 数值模拟结果可靠性验证
        3.3.1 数值模拟结果
        3.3.2 验证分析
    3.4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4.1 不同的供水温度对供暖效果的影响
        3.4.2 不同的供水速度对供暖效果的影响
        3.4.3 不同的室外温度对供暖效果的影响
        3.4.4 影响效果的综合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住宅模型供暖情况验证与分析
    4.1 仿真软件及相关模块
        4.1.1 软件构成
        4.1.2 模块选用
    4.2 建筑模型的建立
        4.2.1 内外扰参数的设置
        4.2.2 建筑负荷模型的建立
        4.2.3 供暖系统模型建立
    4.3 仿真计算结果分析
        4.3.1 仿真计算结果
        4.3.2 结果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室温变化率的供暖策略研究
    5.1 温度变化率对房间温度的影响
        5.1.1 室内温度超调量
        5.1.2 室内温度变化率
    5.2 温升速率与室温超调量的关系
    5.3 温降速率与室外温度的关系
    5.4 温降速率与供水温度的关系
    5.5 供暖策略研究
        5.5.1 日常供暖策略研究
        5.5.2 预约供暖策略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5)严寒地区空气源热泵直凝地板辐射传热及冷凝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空气源热泵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空气源热泵的发展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研究现状
    1.3 低温地板辐射供暖发展及研究现状
        1.3.1 低温地板辐射供暖的发展与特点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研究现状
    1.4 空气源热泵直凝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研究
        1.4.1 系统形式及工作原理
        1.4.2 系统特点
        1.4.3 研究现状
    1.5 课题研究的内容
2 空气源热泵直凝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空气源热泵的数学模型
        2.1.1 蒸发器的数学模型
        2.1.2 压缩机的数学模型
        2.1.3 电子膨胀阀的数学模型
    2.2 辐射地板(冷凝器)的数学模型
        2.2.1 物理模型
        2.2.2 数学模型
    2.3 供热房间的数学模型
        2.3.1 建筑概况
        2.3.2 负荷计算
        2.3.3 数学模型
    2.4 数值模拟
        2.4.1 软件介绍
        2.4.2 模拟方法
    2.5 本章小结
3 空气源热泵直凝地板辐射供暖系统的制冷剂研究
    3.1 制冷剂的热力学性质
    3.2 制冷剂的基本物性参数
    3.3 制冷剂的理论循环性能系数
    3.4 制冷剂的系统压力
    3.5 压缩机的排气量
    3.6 制冷剂的冷凝换热系数
    3.7 本章小结
4 辐射地板传热的数值模拟
    4.1 地板上表面热流密度影响因素
        4.1.1 热媒温度对地板上表面热流密度的影响
        4.1.2 管间距对地板上表面热流密度的影响
        4.1.3 管径对地板上表面热流密度的影响
        4.1.4 室内温度对地板上表面热流密度的影响
        4.1.5 面层材料对地板上表面热流密度的影响
    4.2 地板下表面热流密度影响因素
        4.2.1 热媒温度对地板下表面热流密度的影响
        4.2.2 管间距对地板下表面热流密度的影响
        4.2.3 管径对地板下表面热流密度的影响
        4.2.4 室内温度对地板下表面热流密度的影响
        4.2.5 面层材料对地板下表面热流密度的影响
    4.3 地板内部温度分布
    4.4 地板表面温度分布
    4.5 本章小结
5 水平地盘管冷凝特性模拟研究
    5.1 多相流模型
        5.1.1 多相流分类
        5.1.2 多相流介绍
        5.1.3 多相流模型选择
    5.2 地盘管管长的计算
        5.2.1 模型的假设及构建
        5.2.2 网格的划分
        5.2.3 边界条件的设置
        5.2.4 其他条件的设置
        5.2.5 模拟结果分析
    5.3 地盘管内冷凝换热影响因素分析
        5.3.1 质量流量对冷凝换热的影响
        5.3.2 冷凝温度对冷凝换热的影响
        5.3.3 管径对冷凝换热的影响
        5.3.4 冷凝换热系数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附录

(6)太阳能工位式辐射供暖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对太阳能供暖系统的研究现状
        1.2.2 对太阳能供暖系统集热器的研究现状
        1.2.3 对太阳能供暖系统蓄热部分的研究现状
        1.2.4 对太阳能辐射系统末端的研究现状
    1.3 工位式辐射供暖系统可行性分析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1.6 本文研究创新点
    1.7 本章小结
2 太阳能工位辐射供暖系统理论分析
    2.1 太阳能工位辐射供暖系统基本原理
        2.1.1 太阳能供暖系统分类
        2.1.2 太阳能工位式辐射供暖系统
    2.2 南京地区太阳辐射分布及相关参数计算
        2.2.1 我国太阳辐射分布
        2.2.2 南京地区太阳辐照分布
        2.2.3 太阳辐射相关参数
        2.2.4 太阳辐射强度计算
    2.3 集热器分类与数学模型
        2.3.1 太阳能集热器分类
        2.3.2 太阳能集热器工作原理
        2.3.3 不同种类太阳能集热器优缺点
        2.3.4 太阳能集热器安装角度
        2.3.5 平板集热器数学模型
    2.4 储热水箱的选择
        2.4.1 水箱容积选择
        2.4.2 水箱数学模型
    2.5 辅助热源与动力装置
        2.5.1 辅助热源
        2.5.2 动力装置
    2.6 控制系统
        2.6.1 水泵控制
        2.6.2 辅助热源控制
    2.7 工位式辐射供暖末端装置
        2.7.1 工位式辐射供暖末端介绍
        2.7.2 工位辐射供暖装置运行原理
        2.7.3 工位式辐射供暖末端装置特点
    2.8 本章小结
3 太阳能工位式辐射供暖系统的实验研究
    3.1 实验装置介绍
        3.1.1 集热器
        3.1.2 储热、供暖水箱
        3.1.3 太阳能控制器
        3.1.4 工位辐射装置
        3.1.5 保温防冻
    3.2 测量仪器及数据
        3.2.1 太阳辐射强度
        3.2.2 温度测量
        3.2.3 电量流量测量
        3.2.4 数据采集装置
    3.3 实验方案
        3.3.1 实验内容与设计
        3.3.2 工位辐射末端性能分析
        3.3.3 单一电加热工位辐射供暖模式
        3.3.4 电加热辅助的双水箱太阳能工位辐射供暖模式
        3.3.5 电加热辅助的单水箱太阳能工位辐射供暖模式
    3.4 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太阳能工位辐射供暖的模拟仿真
    4.1 TRNSYS软件简介
    4.2 太阳能工位式辐射供暖系统仿真模拟
        4.2.1 模拟目的
        4.2.2 气象参数选定
        4.2.3 TRNSYS部件选择
        4.2.4 系统仿真模型建立
    4.3 仿真结果分析
        4.3.1 太阳能集热分析
        4.3.2 系统供暖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可再生能源的山西农村供暖系统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能源现状分析
        1.1.2 供暖系统现状及政策分析
        1.1.3 农村供暖系统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建筑节能及室内热环境研究现状
        1.2.2 农村建筑围护结构及能耗分析研究现状
        1.2.3 农村供暖系统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1.2.4 太阳能供暖技术研究现状
        1.2.5 生物质能源研究现状
    1.3 研究大纲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1.3.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山西农村住宅建筑调查分析
    2.1 抽样方案设计
        2.1.1 抽样方式
        2.1.2 样本量计算
    2.2 问卷设计
    2.3 数据的预处理
        2.3.1 缺失值和异常数据的处理
        2.3.2 数据的转换处理
        2.3.3 评价指标的确定
    2.4 频数分析
        2.4.1 山西农村建筑基本信息
        2.4.2 山西省农村建筑冬季供暖热源
    2.5 基于SPSS软件的聚类分析
        2.5.1 聚类分析的数学原理
        2.5.2 分析结果
    2.6 基于SPSS软件的回归分析
        2.6.1 多元回归分析数学原理
        2.6.2 分析结果
        2.6.3 对回归方程的检验
    2.7 山西农村供暖模式案例分析
        2.7.1 运城市临猗县土地暖
        2.7.2 临汾市吉县主被动太阳能
        2.7.3 晋中市榆次生物质炉
        2.7.4 运城市临猗县吊炕
        2.7.5 临汾市古县秸秆气化
        2.7.6 运城市闻喜县上镇村沼气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村供暖系统方案优选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AHP/FCE方法
    3.2 农村供暖系统评价指标的确定
    3.3 问卷调查结果和分析
        3.3.1 专家调查法
        3.3.2 专家调查结果
    3.4 层次分析法建立评价指标的权重集
        3.4.1 构建层次分析模型
        3.4.2 构造判断矩阵
        3.4.3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3.4.4 指标权重的确定
    3.5 农村供暖系统方案优选的模糊综合评价
        3.5.1 建立因素集到决断集模糊关系
        3.5.2 模糊合成
        3.5.3 指标层的模糊评判
        3.5.4 综合评价的模糊评判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生命周期经济评价
    4.1 评价目的
    4.2 评价方法概述
    4.3 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
        4.3.1 供暖系统方案
        4.3.2 供暖系统设计参数计算
        4.3.3 生命周期经济评价目标及范围
    4.4 清单分析
        4.4.1 投入类数据清单及明细
        4.4.2 产出类数据清单及明细
    4.5 生命周期经济效益评价
        4.5.1 系统生命周期现金流量表
        4.5.2 生命周期成本(LCC)回收期(农户投资回收期)
        4.5.3 农户财务净现值(FNPV)
        4.5.4 国民经济效益评价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污染物排放量为指标的环境效益评价
    5.1 燃煤锅炉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5.2 电锅炉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5.3 燃气锅炉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5.4 空气源热泵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5.5 太阳能/生物质炉污染物排放量计算
    5.6 污染物实测值分析
        5.6.1 燃煤锅炉污染物实测值分析
        5.6.2 生物质锅炉污染物实测值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农村供暖示范基地节能改造及供暖系统分析
    6.1 典型农宅节能改造方案
    6.2 节能改造与Energy Plus中 K值的设计
        6.2.1 改造前后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变化
        6.2.2 节能改造前后室内温度变化
        6.2.3 Energy Plus中 K值的设计
    6.3 农村供暖系统优化设计
        6.3.1 热源系统的选择
        6.3.2 室内供暖末端系统
        6.3.3 农村供暖系统优化方案
        6.3.4 运行策略的设计
        6.3.5 运行策略的先进性
        6.3.6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6.4 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实验
        6.4.1 可再生能源综合利用基地的建立
        6.4.2 测试仪器及实验数据
    6.5 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实验的结果分析
        6.5.1 太阳能集热板的集热效率
        6.5.2 蓄热水箱的换热系数
    6.6 供暖季的系统能耗分析
        6.6.1 供暖系统的能耗和运行时间
        6.6.2 一次能源利用率和火用效率
    6.7 太阳能/生物质炉供暖系统社会效益分析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7.1.1 主要结论
        7.1.2 主要创新点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农村建筑围护结构和供暖系统问卷调查
附录二 :农村供暖系统指标权重排序问卷调查(层次分析法)
附录三 :农村供暖系统方案选择评价问卷调查(模糊综合评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建筑均匀供暖智能调控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建筑供暖热力失调研究现状
    1.3 建筑供暖热力建模发展现状
    1.4 建筑供暖智能调控研究现状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 建筑均匀供暖原理分析
    2.1 建筑均匀供暖系统原理图
    2.2 并联换热器供热系统均匀供暖调控原理
    2.3 串联换热器供热系统均匀供暖调控原理
    2.4 串并联耦合供暖系统均匀供暖调控原理
    2.5 实现均温供暖面临的关键科学问题
    2.6 建筑均匀供暖智能调控方法适用系统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智能换向调节法运用过程中关键参数的辨识
    3.1 并联系统均匀供暖调控方法中能量平衡系数B的辨识
        3.1.1 物理模型的建立
        3.1.2 数学模型的建立
        3.1.3 试验辨识方法与试验系统建立
        3.1.4 试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2 串联系统均匀供暖调控方法中正反向时间比的辨识
        3.2.1 物理模型的建立
        3.2.2 数学模型的建立
        3.2.3 垂直单管供暖系统换向时间比Ra辨识结果与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智能换向调节法的自动控制系统
    4.1 智能换向调节法硬件系统介绍
        4.1.1 温度传感器
        4.1.2 8051 单片机
        4.1.3 连接系统及云平台
    4.2 智能换向调节法自动控制程序
        4.2.1 控制系统的点位信息
        4.2.2 控制系统流程图
        4.2.3 数据诊断与优化模块
        4.2.4 PI控制模块
    4.3 本章小结
5 智能换向调节法的工程实践应用
    5.1 邯郸地区住宅建筑概况
        5.1.1 建筑及供热系统介绍
        5.1.2 供热系统存在的问题
    5.2 邯郸地区住宅建筑改造工程分析
        5.2.1 系统安装及测试简介
        5.2.2 供热系统中能量调节系数的确定
        5.2.3 节能率分析
        5.2.4 建筑物平均温度分析
    5.3 大连地区公共建筑改造工程分析
        5.3.1 建筑及供热系统概况
        5.3.2 供热系统存在的问题
        5.3.3 系统安装及测试简介
        5.3.4 调节效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不同供暖末端间歇运行方式下室内热环境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背景
        1.2.1 夏热冬冷地区供暖情况
        1.2.2 存在的采暖空调末端形式
        1.2.3 围护结构节能重要性
        1.2.4 间歇用能模式对于建筑节能影响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不同供暖末端室内环境特性研究实验平台
    2.1 不同供暖末端形式的特点与差异
        2.1.1 对流空调末端
        2.1.2 辐射地暖末端
        2.1.3 暖气片末端
        2.1.4 三种末端对比
    2.2 实验平台
        2.2.1 建筑信息
        2.2.2 供暖系统
        2.2.3 测试仪器
        2.2.4 实验平台特点
    2.3 各末端传热计算模型
        2.3.1 对流空调末端传热模型
        2.3.2 辐射地暖末端传热模型
        2.3.3 暖气片末端传热模型
    2.4 室内热平衡计算
        2.4.1 空气侧热平衡
        2.4.2 围护结构耗散热量
        2.4.3 渗风耗散热量
        2.4.4 室内热平衡
第3章 间歇供暖方式时不同供暖末端室内热环境动态特性
    3.1 实验方案
        3.1.1 实验目的
        3.1.2 实验方案
    3.2 不同末端形式下室内热环境特性
        3.2.1 温度分层与温度波动
        3.2.2 温度响应
        3.2.3 室内温度分布
    3.3 不同末端形式下围护结构传热特性
        3.3.1 围护结构温度变化特性
        3.3.2 耗散热量构成
        3.3.3 热负荷(能耗)
    3.4 小结
第4章 供暖房间渗风影响的因素分析
    4.1 测试原理
        4.1.1 示踪气体法测试原理
        4.1.2 人体CO_2释放量的计算模型
    4.2 测试方案
        4.2.1 实验台与测试仪器
        4.2.2 实验流程与可靠性验证
    4.3 门窗密闭程度对渗风的影响
    4.4 温差对于渗风的影响
        4.4.1 不供暖时渗风情况
        4.4.2 采用对流送风供暖时渗风情况
        4.4.3 采用辐射地暖供暖时渗风情况
    4.5 供暖末端形式对于渗风的影响
    4.6 小结
第5章 不同围护结构保温体系对于末端形式的适用性分析
    5.1 模拟软件与模型的建立
        5.1.1 能耗模拟软件的选择
        5.1.2 建筑模型的建立
    5.2 对流空调末端
        5.2.1 室内温升特性
        5.2.2 房间能耗特性
        5.2.3 非空调时间不保证率
    5.3 辐射地暖末端
        5.3.1 室内温升特性
        5.3.2 房间能耗特性
        5.3.3 非供暖时间不保证率
    5.4 暖气片末端
        5.4.1 室内温升特性
        5.4.2 房间能耗特性
        5.4.3 非供暖时间不保证率
    5.5 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基于微热管阵列的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地板辐射采暖简介
        1.2.2 常规地板辐射采暖的传热性能研究
        1.2.3 热管在地板辐射供暖的应用及研究
        1.2.4 平板微热管阵列技术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第2章 新型基于微热管阵列的地板辐射采暖设计
    2.1 地板辐射采暖传热单元组成
        2.1.1 微热管阵列及其热工性能测试
        2.1.2 细小通道扁管
    2.2 地暖结构设计
        2.2.1 水泥-瓷砖地板结构
        2.2.2 龙骨-木地板结构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微热管阵列的地板辐射采暖换热模块实验研究
    3.1 换热模块与实验系统
        3.1.1 换热模块
        3.1.2 换热模块测试系统
    3.2 实验内容与数据处理
        3.2.1 实验内容
        3.2.2 性能评价指标
        3.2.3 实验误差分析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微热管阵列均温性
        3.3.2 供水温度及流量对传热性能的影响
        3.3.3 热阻分析
        3.3.4 水管阻力特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微热管阵列的新型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性能实验研究
    4.1 基于微热管阵列地板采暖系统设计
    4.2 地暖实验系统
        4.2.1 实验测试系统组成
        4.2.2 测点布置
    4.3 实验过程与实验方法
        4.3.1 实验内容与步骤
        4.3.2 性能指标与数据处理
        4.3.3 实验误差分析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供水温度对地暖传热性能的影响
        4.4.2 流速对地暖传热性能的影响
        4.4.3 不同地板结构预热与蓄热性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微热管阵列的新型地板辐射采暖传热单元数值模拟研究
    5.1 新型地板辐射采暖传热单元模型的建立
        5.1.1 物理模型及假设
        5.1.2 数学方程
        5.1.3 边界条件
    5.2 模型求解验证
    5.3 地板辐射采暖性能影响因素模拟与分析
        5.3.1 不同地板结构的影响
        5.3.2 不同地面层材料的影响
        5.3.3 不同填充层厚度的影响
        5.3.4 地暖结构优化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本文研究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关于低温热水地板辐射供暖系统常见故障的原因剖析及应对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热管用于墙体辐射式供暖的传热研究[D]. 樊舒雅.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2]供热事故工况建筑室内冷却规律及热储备性能研究[D]. 韩雪.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3]太阳能辅助空气源热泵的民居供暖研究[D]. 王德闯. 山东建筑大学, 2020(10)
  • [4]低温热水辐射供暖系统供暖性能的仿真与分析[D]. 汪恒夫.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5]严寒地区空气源热泵直凝地板辐射传热及冷凝特性研究[D]. 王李子.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6]太阳能工位式辐射供暖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白冰. 南京理工大学, 2020
  • [7]可再生能源的山西农村供暖系统的优化研究[D]. 张兴惠.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3)
  • [8]建筑均匀供暖智能调控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 殷晓丽.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2)
  • [9]不同供暖末端间歇运行方式下室内热环境特性研究[D]. 王登辉. 浙江大学, 2019(01)
  • [10]基于微热管阵列的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性能研究[D]. 董瑞雪. 北京工业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低温热水地板辐射采暖系统常见故障原因分析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