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

林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

一、林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论文文献综述)

支杰[1](2022)在《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现状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文中提出本文阐述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分析了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然后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展开探究。

苏立琢[2](2022)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下的林业经济发展探讨》文中认为林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林业经济发展与国家建设、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做好林业环境保护工作,不仅要避免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还要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实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文章阐述了林业资源的功能与林业生态经济系统运作原理,分析了当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发展现状,探讨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下的林业经济发展策略,以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杨鹏宇[3](2021)在《林业发展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其相关对策》文中研究说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提出,对当前生态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为林业发展建设指明了方向。在生态环保工作中,林业建设是重要内容,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林业发展建设,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实现林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高经济与社会效益。基于此,概述了林业发展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分析了生态环境保护背景下林业发展现存问题,探讨了加强林业发展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

洪传期[4](2021)在《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日渐突出。以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基础,分析了两者的关系,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中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旨在进一步提升林业发展水平,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赵轩[5](2021)在《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及效益提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产力、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人与自然永续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森林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的、复杂的自然资源,兼具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发挥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已经成为理论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课题。另外,随着国有林区全面停伐政策的实施,我国对森林资源开始由开发利用转为生态保护,在此阶段,如何推进“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价值转换,加快国有林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也是管理决策者和建设者们重点关注的问题。由于目前森林生态系统价值尚未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本文的研究将不再探讨森林生态系统价值的特点、作用、意义以及发展远景等单纯的理论问题,而是把研究对象界定在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层面上。本文所研究的“森生态系统效益提升”,是以“两山论”为基础,以实现森林生态价值转换和价值增值为目标,通过价值核算、实证分析、中介效应、系统仿真等一系列研究方法,充分诠释“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科学论断及实践途径,实现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首先,对伊春国有林区森林资源以及林业经济现状进行描述性分析,发现其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其次,利用相关评估方法对伊春国有林区各林业局2018年森林生态系统效益进行核算,核算结果表明,2018年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总值为442.516亿元,其中森林生态系统经济效益为212.86亿元;生态效益为84.55亿元;社会效益为145.1亿元;并利用此核算结果作为实证分析的数据基础。二是分析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各效益影响机制和效益提升驱动机制。首先,从理论上分析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影响因素,包括森林资源自然属性、林业投资结构、林业经济产业结构、劳动力、中介效应等方面内容;其次,分别以森林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因变量,以林龄结构、产业结构、林业各类投资、森林管护、森林旅游人数为自变量,运用变截距面板回归方法,检验不同因素对森林生态系统各效益产生的边际效应和影响效果,以及分别以森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作为中介变量,分析森林生态系统各效益间的内在规律,研究发现,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能够带动森林经济效益提升,国有林区应优先提升森林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后,基于实证分析结论,运用利益相关理论构建驱动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机制,通过均衡各方利益、信息披露、奖补机制和约束机制来实现政府主导、国有林区生态经营、社会公众参与的最优发展模式。三是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策略建议。在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基础上,根据国有林区实际情况和林业发展战略,针对政府政策、管理体制、技术创新、产业布局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分别提出合理建议,更好地实现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增值,促进林业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总之,本文的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丰富了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核算方法、影响机理、仿真驱动构建和效益提升保障体系,对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提供了有针对性和参考价值的研究成果。

马道智[6](2021)在《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文中认为林业生产在我国发展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仅与我国环保事业及经济发展具有密切联系,而且还能对生态环境建设产生直接影响。文章对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平衡发展对策建议。

郭海翠[7](2021)在《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林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有效促进了林业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林业生态建设理念不断深入,实现林业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林业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立足于山东省东营市林业产业发展现状,通过探究当前东营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存在的矛盾,针对性地提出林业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以期能够为东营加快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林业建设提供有效参考。

彭昭[8](2020)在《常德鼎城区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指标权重分析与专项规划》文中认为随着现代化城市进程不断加快,人口急剧增长,城市灰色空间不断扩增,生态环境也随之遭受严重破坏。但社会文明的进步促使人们对良好的绿色人居环境有了更高的向往与要求,建设结构合理、生态服务功能高效的生态化城市,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热潮。而森林城市的建设则是实现生态化城市的关键,它对改善城市自然条件、提高环境质量、优化生态格局、统筹城乡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004年起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启动了“国家森林城市”的评定程序,越来越多的城市正积极投身于森林城市建设队伍中来。本文以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建设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为背景,对鼎城区区位条件、自然条件与资源概况、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等多个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城市建设现状并总结其森林城市建设的潜力;通过对比省级评价指标要求,得出能否成功创森的硬性指标;以森林生态学、城市规划、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等理论为参考,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依据现有的湖南省地方标准《森林城市评价指标》(DB43/T1315-2017)中5大体系28项指标内容,形成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计算出各项指标权重以及综合评价分值,分析总结出影响鼎城区森林城市建设的关键性指标,并根据硬性指标与关键性指标来确定重点项目建设,以此进行森林城市总体规划。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森林城市理论进行研究,深入了解国内外研究进展,基于研究地城市建设实际情况,分析出其在森林城市建设中的建设潜力,包括市域森林覆盖率有待提高;城市绿地系统有待完善;森林网络连接度不够、树种结构单一且缺乏层次;特色林业产业有待提升;生态旅游及生态文化有待发展等5个方面。(2)通过对比湖南省地方标准《森林城市评价指标》(DB43/T1315-2017)中指标要求,结合鼎城区实际,得出森林城市建设28项指标中,已有11项达到指标要求,10项指标还有待建设,另有7项暂未达标。该7项指标也是鼎城区能否成功创森的硬性指标,分别为:市域森林覆盖率、城镇绿化覆盖率、休闲游憩绿地建设、村庄绿化、森林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生态休闲旅游。(3)依照现有的指标体系,构成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指标体系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每项指标的权重,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一致性检验。得出系统层指标权重城市森林网络B1>城市森林健康B2>城市林业经济B3>城市生态文化B4>城市森林管理B5,权重值分别为:0.3801、0.2881、0.1712、0.1041、0.0565,其中城市森林网络指标最为重要,其次是城市森林健康指标,两者之和约占总体的67%。在28项指标层中共有7项权重值超过0.05,是影响鼎城区森林城市建设的关键性指标。其由高到低依次为:市域森林覆盖率(0.1054)、林产基地(0.1052)、生物多样性保护(0.0991)、营造林面积(0.0933)、树种配置(0.0843)、森林保护(0.0569)、城镇绿化覆盖率(0.0521),其中市域森林覆盖率以及林产基地重要性最为突出。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综合评定,得出总体综合评价分值为VB=3.8410,评价结果为“森林城市建设基础较好”,即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建设基础较好,处于一个良好的发展状态。而系统层中城市森林管理评价结果最好,属于Ⅰ级,其余四项评价结果均属于Ⅱ级。按照评分结果对各指标排序,从高到低为城市森林管理VB5=4.1840、城市生态文化VB4=3.8860、城市森林网络VB1=3.8730、城市林业经济VB3=3.8470、城市森林健康 VB,=3.7090。(4)鼎城区应在城市森林网络、城市森林健康两个方面进行重点规划,尤其是城市森林网络建设最为重要。而在城市森林网络中市域森林覆盖率权重值最大,建设紧迫性越强,且目前鼎城区森林覆盖率暂未达标,后续规划中应积极开展生态廊道建设,加强道路林网、水系林网、农田林网的网络建设,增强网络之间的连接度,从而促进生物多样性,同时山体造林绿化、植被恢复也是努力建设的方向。(5)本文森林城市的规划紧扣评价指标体系,结合硬性指标和关键性指标,以此来确定重点建设内容。以点、线、面布局理念为指导,构建“一心二核、二屏三网、百村千点”的森林城市总体规划布局,并进行森林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管理保障体系等四个方面的森林城市专项规划建设,以期为鼎城区森林城市发展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李昂[9](2020)在《基于资源环境测度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森工城市转型是东北振兴的重要组分,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结构性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资源环境作为森工城市发展的引擎和载体,决定了城市产业、生态、社会和空间等要素的配置特征和演进方向,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资源环境是森工城市转型成功的关键。在资源型城市中,森工城市的转型步伐仍然相对滞后,尤其是集中分布在东北边缘区位的森工城市群体,普遍存在着转型方向趋同、发展格局失衡、生态修复受阻、产业结构松散和城市引力缺失等问题,极大阻碍了森工城市的可持续转型进程。究其原因,森工城市尚未形成与资源环境耦合的转型策略框架。本文立足于森林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政策背景与国际经验,以资源环境综合测度为切入点,以空间为语境,挖掘资源环境与森工城市的系统关联,揭示生态过程与转型过程的内在机制,辨识条件差异下的转型模式路径,并提出助力森工城市可持续转型的空间响应策略。全文围绕“理论认知—特征解析—测度综合—模式识别—空间响应”的技术路线展开研究“理论认知”——从资源环境的理论观点、测度方法研究、森工城市转型的理论构成、转型的空间效应等方面,揭示了资源环境与城市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本质,从而构建了资源环境与城市转型的系统关联,并据此提出综合测度的方法体系和技术路线。“特征解析”——通过对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自然与生态环境、人口与城镇化水平、经济与产业发展、区位与交通联系、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梳理概况,结合多样本大数据和空间技术,获得了森工城市转型发展中“形”的特征。通过分析资源环境对空间、城市网络、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的约束性特征,而这些特征正是森工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多种矛盾问题的成因。“测度综合”——基于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资源环境属性,构建综合测度模型。模型以资源环境的禀赋差异为基础,对森工城市的模式差异进行测度辨识和聚类分析,并以系统机制为纽带,集成面向转型格局、生态修复、产业结构和人居环境等多种转型系统目标的空间响应测度集合。资源环境综合测度模型包含两个模块,4种模式指针,26种模式辨识指标,4种空间响应方法,56种响应因子,并具有因地制宜的模型系统开放性,从多维度、多尺度对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的转型发展进行量化指引。“模式识别”——以森工城市资源环境丰裕度、资源产业依赖度、城市发展支撑度和区位条件优势度的测度结果为依据,通过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森工城市群体进行系统分类,并根据分类结果和模式指针的差异性,逆推各类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特征要素,从而提出差异性的转型模式和相应路径,并探讨了基于边界融合、非均思路和重要节点的模式化发展协调性与可变性。“空间响应”——以模式差异为依据,对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的几种基本模式构型进行空间尺度上的测度响应,对于引力核心型城市以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控国土空间,对产销基地型城市以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提升组织产业结构和空间转型,对精明收缩式森工城市明确生态安全格局的首要地位,对职能置换模式提出基于空间适宜性的城市系统更迭和空间再生。研究以资源环境和空间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为支撑,面向困难时期黑龙省森工城市经济、社会、空间的转型问题,通过对资源环境和城市转型相关要素的综合测度,以资源环境内在作用机制为方法,发现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问题,提出问题导向的模式路径,并依据路径差异提供协调资源环境与城市发展的空间响应策略。希望研究可以在理论层面上,构建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资源环境和空间框架,在实践层面上,为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的未来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方法参考。

赵馨[10](2020)在《论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林业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环保事业的重要构成,同时,林业产业还承担着林产品供给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责任,因此,科学处理林业产业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极为重要。当前的林业发展现状显示,我国林业生产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主要原因是在兼顾环境保护工作和贯彻落实生态环境建设的过程中,给林业产业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基于此背景,研究和探讨了林业产业发展与林业生态建设间的关系,并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希望为提高林业生产质量与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二、林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林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现状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2 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现状
3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
    3.1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3.2 合理规划林木采伐
    3.3 重视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
    3.4 加强对林业生态的治理与保护
    3.5 注重森林资源的合理经营
    3.6 优化林业生态系统
4 结束语

(2)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下的林业经济发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林业资源的功能
    1.1 调节生态环境
    1.2 改善经济状况
    1.3 调节社会与自然关系
2 林业生态经济系统运作原理
3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发展分析
    3.1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及意义
    3.2 林业经济发展现状及意义
4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下的林业经济发展策略
    4.1 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4.2 充分发挥林业资源功能
    4.3 完善森林保护制度
    4.4 运用先进科学技术
    4.5 落实退耕还林政策
    4.6 发展林业生态旅游
5 结束语

(3)林业发展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其相关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林业发展建设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1.1 全面提升林业现代化建设水平
    1.2 为生态保护提供物质保障
    1.3 为生态保护提供社会支持
    1.4 为生态保护提供决定性帮助
2 生态环境保护背景下林业发展现存问题
    2.1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足
    2.2 群众作用尚未充分发挥
    2.3 未实现林业生态建设质量全面提升
        2.3.1 林业发展建设观念落后。
        2.3.2 环境建设缓慢。
        2.3.3 建设制度不全。
3 加强林业发展建设保护生态环境的对策
    3.1 增强科学的林业生态保护意识
    3.2 充分发挥林区群众的主体作用
    3.3 推动林业生态建设质量的全面提升
        3.3.1 建立完善的森林保护制度。
        3.3.2 注重林下产业发展。
        3.3.3 进一步拓展融资路径。
        3.3.4 加强森林资源管护培育。
4 结语

(4)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2 现代林业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2.1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
    2.2 提供生态健康产品
3 现代林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3.1 坚持林业生态、科学发展理念
    3.2 加强森林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建设
    3.3 积极落实森林生态保护措施
    3.4 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林业生态监管
4 结束语

(5)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及效益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综述
        1.2.2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创新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森林生态系统
        2.1.2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
        2.1.3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与价值评估
        2.1.4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评估与效益提升
    2.2 理论基础
        2.2.1 劳动价值论
        2.2.2 边际效用价值论
        2.2.3 外部性理论
        2.2.4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的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伊春国有林区现状分析
    3.1 伊春国有林区概况
    3.2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资源概况
        3.2.1 森林面积及蓄积概况
        3.2.2 林龄结构概况
        3.2.3 造林管护概况
    3.3 伊春国有林区林业经济概况
        3.3.1 林业产值及产业结构概况
        3.3.2 林业投资概况
        3.3.3 从业人员概况
        3.3.4 森林旅游概况
    3.4 伊春国有林区存在的问题
    3.5 本章小结
4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
    4.1 森林生态系统经济效益核算
        4.1.1 经济效益核算对象
        4.1.2 经济效益核算方法
        4.1.3 经济效益核算指标体系
        4.1.4 经济效益核算
        4.1.5 经济效益核算结果
    4.2 森林生态系统生态效益核算
        4.2.1 生态效益核算方法
        4.2.2 生态效益实物量核算
        4.2.3 生态效益价值量核算
        4.2.4 生态效益核算结果
    4.3 森林生态系统社会效益核算
        4.3.1 森林游憩价值
        4.3.2 森林提供就业机会的价值核算
        4.3.3 社会效益核算结果
    4.4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分析
        4.4.1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结果
        4.4.2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1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影响的理论分析
        5.1.1 影响森林生态效益的外部性因素
        5.1.2 影响森林生态效益的内部性因素
        5.1.3 影响森林生态效益的中介效应
    5.2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5.2.1 面板数据模型简介
        5.2.2 变量与数据
        5.2.3 面板数据描述与检验
        5.2.4 模型的估计结果分析
    5.3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中介效应分析
        5.3.1 中介效应
        5.3.2 森林生态效益的中介效应
        5.3.3 森林经济效益的中介效应
        5.3.4 森林社会效益的中介效应
    5.4 本章小结
6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的驱动机制分析
    6.1 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驱动机制的演化博弈分析
        6.1.1 演化博弈模型的基本思想
        6.1.2 演化博弈模型的基本假设
        6.1.3 演化博弈模型的构建
        6.1.4 演化博弈模型的均衡分析
    6.2 演化博弈仿真及策略分析
        6.2.1 三方主体行为策略的动态演化
        6.2.2 不同因素对三方主体行为策略的演化影响
    6.3 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提升的驱动机制构建
        6.3.1 演化博弈仿真结论的分析
        6.3.2 基于演化博弈仿真结论的驱动机制构建
    6.4 本章小结
7 提升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的建议
    7.1 政府层面
        7.1.1 增加扶持政策供给
        7.1.2 保证林业投资的合理有效
        7.1.3 完善森林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
        7.1.4 优化交易市场结构
        7.1.5 打造产业发展新模式,强化监管制度
        7.1.6 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模式,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7.2 集团层面
        7.2.1 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生态作用认识
        7.2.2 注重企业科学技术研发
    7.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6)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
    1.1 内置关系
    1.2 外部协调关系
2 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平衡发展对策建议
    2.1 生态采伐
    2.2 人才培养及生态监测
    2.3 加大资金投入
    2.4 提高造林质量
    2.5 分类经营及法制建设
3 结束语

(7)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2 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
    2.1 森林基础薄弱,生态环境建设不足
    2.2 林业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经济投入比重较低
    2.3 多方发展不协调
3 林业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措施
    3.1 树立正确发展理念,加大国土绿化与林木育苗培育力度
    3.2 加大投资力度,合理发展林下经济
    3.3 加快林业科技研究速度
4 结语

(8)常德鼎城区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指标权重分析与专项规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国家政策背景
        1.1.2 湖南省政策背景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森林城市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森林城市研究概况
        1.2.2 国内森林城市研究概况
    1.3 基础理论
        1.3.1 森林生态学理论
        1.3.2 城市规划理论
        1.3.3 系统工程理论
        1.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对比分析法
        2.2.2 层次分析法
        2.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2.3 数据来源
    2.4 技术路线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环境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貌形态
        3.1.3 母质母岩及土壤特征
        3.1.4 气候特征
        3.1.5 水文特征
    3.2 社会经济情况
        3.2.1 行政区划及人口概况
        3.2.2 社会经济概况
        3.2.3 交通条件
    3.3 自然资源状况
        3.3.1 森林资源
        3.3.2 湿地资源
        3.3.3 旅游资源
    3.4 生态环境质量概况
        3.4.1 水环境质量
        3.4.2 大气环境质量
        3.4.3 声环境质量
        3.4.4 土壤污染防治
    3.5 森林城市建设现状与潜力分析
        3.5.1 建设现状
        3.5.2 建设潜力
        3.5.3 与省级森林城市指标对比分析
4 鼎城区森林城市总体规划研究
    4.1 规划思想
    4.2 规划原则
    4.3 规划范围和期限
    4.4 森林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4.5 指标权重的计算
        4.5.1 基本步骤
        4.5.2 结果分析
    4.6 综合评价
        4.6.1 基本步骤
        4.6.2 专家评价统计
        4.6.3 模糊评价矩阵
        4.6.4 综合评价与分析
    4.7 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思路
        4.7.1 规划目标
        4.7.2 规划布局
5 鼎城区森林城市建设专项规划
    5.1 森林生态体系
        5.1.1 城乡绿色人居环境建设
        5.1.2 郊野公园建设
        5.1.3 绿色多彩廊道建设
        5.1.4 生态安全与绿色屏障建设
        5.1.5 树种选择与配置建设
        5.1.6 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
        5.1.7 森林防控建设
    5.2 林业产业体系
    5.3 生态文化体系
    5.4 管理保障体系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册
附录B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指标权重专家咨询表
附录C 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区森林城市综合评价咨询表
致谢

(9)基于资源环境测度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资源环境与资源环境测度
        1.3.2 资源型城市中的森工城市
        1.3.3 城市转型与资源型城市转型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4.1 国内相关研究
        1.4.2 国外相关研究
        1.4.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论文框架
第2章 研究基础
    2.1 资源环境理论及测度研究
        2.1.1 资源环境的理论观点
        2.1.2 资源环境测度研究
        2.1.3 资源环境综合测度的基本框架
    2.2 森工城市转型相关理论及空间研究
        2.2.1 森工城市的特征与组成
        2.2.2 森工城市转型的理论构成
        2.2.3 以转型为目标的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2.3 资源环境与森工城市转型的系统关联
        2.3.1 传统森工城市的资源环境负效应
        2.3.2 转型森工城市的资源环境正效应
    2.4 方法体系构建与技术路线选择
        2.4.1 方法体系构建思路
        2.4.2 技术路线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资源环境约束下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特征
    3.1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基础概况
        3.1.1 研究范围界定
        3.1.2 城市转型发展基础调研
        3.1.3 资源环境总体概况
    3.2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的转型压力
        3.2.1 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
        3.2.2 东北地区经济社会的振兴需要
        3.2.3 地方民生的实际诉求
    3.3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的资源环境约束特征
        3.3.1 资源环境对城市空间的塑形
        3.3.2 资源环境对城市网络的疏散
        3.3.3 资源环境对生产方式的固化
        3.3.4 资源环境对社会结构的解离
    3.4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主要矛盾
        3.4.1 禀赋差异与转型方向
        3.4.2 主体功能与既有格局
        3.4.3 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
        3.4.4 生态服务与产业结构
        3.4.5 城市引力与基础设施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资源环境测度模型构建
    4.1 测度模型框架设计
        4.1.1 测度模型的设计思路
        4.1.2 测度模型框架
        4.1.3 模型要素选择与指标处理
    4.2 转型模式识别模块的测度方法
        4.2.1 基于产业视角的转型模式的轮廓限定
        4.2.2 模式识别指针的选取
        4.2.3 指标构成与测度方法
    4.3 转型空间响应模块的测度方法
        4.3.1 基于资源环境系统机制的方法集成
        4.3.2 面向转型格局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测度
        4.3.3 面向产业结构的森林生态服务测度
        4.3.4 面向生态修复的安全格局测度
        4.3.5 面向人居环境的空间适宜性测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发展的模式判定
    5.1 基于指标测度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差异性
        5.1.1 资源环境禀赋层面
        5.1.2 产业结构层面
        5.1.3 经济社会发展层面
        5.1.4 区位条件层面
    5.2 基于模式指针的聚类分析
        5.2.1 模式指针测度结果
        5.2.2 基于指针读数的聚类分析
        5.2.3 聚类特征提取与转型思路
    5.3 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发展模式差异与路径特征
        5.3.1 转型模式的生成
        5.3.2 引力核心模式
        5.3.3 产销基地模式
        5.3.4 精明收缩模式
        5.3.5 职能置换模式
    5.4 模式化发展的协调性与可变性
        5.4.1 基于边界融合的模式协调
        5.4.2 基于非均思路的模式异变
        5.4.3 重要转型节点的模式镶嵌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响应模式差异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策略
    6.1 响应引力核心模式的空间调控策略
        6.1.1 资源环境承载力引领核心城市发展
        6.1.2 优化内生空间提升城市引力
        6.1.3 发挥多元化优势协调三产结构
        6.1.4 典型城市铁力的测度方法实践
    6.2 响应产销基地模式的产业布局策略
        6.2.1 生态服务水平主导转型方向
        6.2.2 整合区域资源培育优势产业聚集
        6.2.3 基于生态服务差异的产业空间布局
        6.2.4 典型生产单元朗乡的测度方法实践
    6.3 响应精明收缩模式的生态储备策略
        6.3.1 生态储备空间的精细化管控
        6.3.2 以生态安全格局决策空间发展
        6.3.3 融合景观文脉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6.3.4 典型城市五大连池的测度方法实践
    6.4 响应职能置换模式的空间重构策略
        6.4.1 外向连接寻找新增长点
        6.4.2 内部协作重置产业结构
        6.4.3 产城融合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6.4.4 牡丹江市产业园区的测度方法实践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论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
2 平衡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2.1 科学合理进行生态采伐,对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进行总体规划
    2.2 加强生态监测,重视人才培养
    2.3 加大林业生态建设的经费投入
    2.4 优选树种,提高造林质量
    2.5 发挥森林资源分类经营管理的作用
    2.6 加强法制建设,实现林业生产与环境建设
3 结束语

四、林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论文参考文献)

  • [1]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现状与生态环境保护措施[J]. 支杰. 农家参谋, 2022(03)
  • [2]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下的林业经济发展探讨[J]. 苏立琢. 山西农经, 2022(02)
  • [3]林业发展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其相关对策[J]. 杨鹏宇. 乡村科技, 2021(26)
  • [4]现代林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探讨[J]. 洪传期. 种子科技, 2021(14)
  • [5]伊春国有林区森林生态系统效益核算及效益提升研究[D]. 赵轩.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6]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J]. 马道智. 广东蚕业, 2021(05)
  • [7]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措施[J]. 郭海翠. 现代园艺, 2021(06)
  • [8]常德鼎城区省级森林城市建设指标权重分析与专项规划[D]. 彭昭.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1)
  • [9]基于资源环境测度的黑龙江省森工城市转型模式研究[D]. 李昂.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10]论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J]. 赵馨. 种子科技, 2020(17)

标签:;  ;  ;  ;  ;  

林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