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解说-别说我没有良心

导演解说-别说我没有良心

一、导演阐述——别说我没良心(论文文献综述)

魏蓓[1](2019)在《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女作家小说的电影改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影自诞生起就与小说有着密切的关系。小说改编成电影是小说传播的有效途径。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女性作家的小说频频被改编成电影。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呈现方式,它们之间的相似与差异也就有了特别的意义。从纵向来看,这一时期女作家小说电影改编表现出一些阶段性特征,潜隐着中国当代社会思想氛围和精神态度的历史变迁。20世纪80年代,在人道主义指引下,改编经历了“人性的复归”到“女性身份意识的萌醒”的过程;90年代,在商业化大潮的冲击下,改编观念相对自由、灵活,女作家参与改编的现象却减少,导演的地位凸显,改编作品中的女性渐被遮蔽;进入21世纪后,在消费主义导向下,不仅改编数量众多,题材和类型更加多样与广泛,部分改编作品在更多地展现普通人的现实生活与情感世界的同时,突显时代女性的独特性。女作家小说的电影改编也带来了主题意蕴的多重演绎、形象内涵的双重变奏、叙事策略的多维变化等相关问题。主题方面,在“忠实于原着”的基础上有不同的形式演绎,还原、变通以及延伸等。有些女作家小说的主题在电影中出现通俗性的转移,尤其是90年代以来一些女作家小说中对历史叙事的关注在电影中被消解,主题也随之简化与弱化。还有些女作家的小说改编成电影后出现主题意蕴的重构,影片与原作的主题大相径庭,这是主题的置换与颠覆。通常而言,女作家往往从女性的视角来审视其创作中的人物,而改编电影并非都由女性来编剧或执导,从虚构的小说文字到可观的银幕塑造在不同性别的导演执导中,人物形象便有了不同的表现形式:女性导演执导的电影中对女性形象的主体意识有所强化;男性导演对女性意识则有所弱化,而美化男性形象。同时,女作家小说中的某些次要人物在改编的电影中被重新塑造,女性导演往往突出女性主导性与性别色彩;多数男性导演则消解小说原着中的隐含主题。此外,女性导演常增加情感因素、凸显情节的曲折动人;男性导演则淡化女性人物精神世界的开掘、增加人物行动的比重。叙事策略方面,女作家小说的电影改编呈现出较为鲜明的特征,即多维变化的讲述方式,主要体现在对第三人称叙事视角的偏爱和多元叙事视角杂糅,以及女性叙事视角的选择;在时间的选择层面将人物至于特定的时代,在时间的顺序安排上采取非线性叙事,兼用倒叙、插叙,增加悬念和寓意,在时间的变形层面常借助时间的省略,片段性地突显女性的人生剪影;在叙事空间的截取与呈现上隐含对人物“宿命”的某种纠葛。总体分析与对比女作家小说中表现出的女性意识在电影改编后发生的变化,彰显了女性主义在当今社会的主流传媒中的现实处境。女作家小说的电影改编在扩大女性文学传播途径、丰富电影类型、增添独特魅力等意义的同时,给小说原着带来某些负面的影响和突出情感发展、忽视其他因素等方面的问题,这为当代作家小说的电影改编提供了某些值得借鉴的经验得失。

毕瑞珊[2](2019)在《电影短片《电话》创作实践与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不断深入,城镇化建设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流向大城市,“空巢老人”一度成为近年来的热词。在我国农村地区,主要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子女赡养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重要保障。在老龄化、空巢化现象日益严重的今天,老年人再婚的愿望有所增加,但儿女们的坚决反对,却成为老人寻求幸福的障碍,甚至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本部电影短片《电话》是针对这一社会现象进行的创作。影片时长28分钟,影片主要讲述了一位空巢老人的辛酸故事。从母亲的离世开始,后续故事以“电话”为线索,将“老邻居的陪伴”贯穿其中,展示了母亲与儿女之间的情感碰撞。表达了“母爱宽容”、“血浓于水”的主题立意。因为儿女忙于生计,独身年迈的老母亲和老邻居老杨,在生活上相互照应互生情愫。一次突发状况后,两位老人决定用电话响铃的方式,互报平安。但是,好景不长还是被细心的儿女发现,并制止了父母的黄昏恋。故事的结局两位老人没有见到最后一面,儿女也怀着内疚自责的心情思念已逝的亲人。其次,本文对电影短片《电话》的前期创作背景以及创作思路,从导演的角度进行阐述,包括剧本创作,分镜头脚本,角色分析,场地和演员的选择。再对影片的创作过程,拍摄中遇到的问题,解决办法等进行了阐明。最后,本文阐述了在影片的制作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总结。通过经历这部电影短片的全部制作流程,使本人对电影短片的创作、制作、拍摄过程都有了更加清晰地理解和认知,也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多弥足珍贵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团结奋斗的团队精神,这些经验对本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

贾学鸿[3](2018)在《电视剧《琅琊榜》的叙事空间与道家隐喻》文中研究指明电视剧《琅琊榜》通过对叙事空间的巧妙调遣,成功展现出道家的思想内涵。片头"破蛹为蝶"的画面组合,是对历史空间的凝缩,暗示主人公的命运及"庄周梦蝶"的寓意。琅琊阁、芷萝宫是道家胜境的空间表达;江湖与庙堂的空间对峙,代表天道运化的格局。梅长苏"身在江湖、心居魏阙"的空间错位,是他生命阅历的写照,也是故事展开的推动力。蔺晨、周玄清等艺术群像,是一系列具有"道"性特征的"方外游者"。电视剧视觉化、运动化的空间叙事,与《庄子》以寓言论道、借结构空间说理的艺术手法具有相似性。古老的民族观念与后现代空间理论的接轨,通过视听媒介呈现出来。

宋羽倩[4](2018)在《《虫子》导演阐述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微电影《虫子》通过讲述孕妇小梅在听闻了好友们的婚姻都因出轨而破裂,自己的丈夫也疑似出轨,为了挽回家庭而做的一系列事情,最终挽回了这段感情的故事。本片采用的是线性叙事手法,利用小梅对于声音敏感这件事作为叙事线索。影片基调整体偏冷,主要用色调的变化和声音来体现故事风格。本篇创作阐述将力图较为客观的从创作思路由来、剧本创作过程、视觉化呈现过程和创作中的反思与启示四个角度对《虫子》进行分析和阐述。结合当今社会孕妇的生存现状,加之家庭伦理剧的兴起,以及文学小说创作的影响,本人以孕期的夫妻关系为主题,运用重复和声音叙事的叙事方式,多角度镜头的拍摄手法,主要塑造了一个多疑敏感的孕妇形象,反映了当今浮躁社会下的一种信任问题,从而呼吁建立夫妻相互信任的和谐关系。

侯佳欣[5](2017)在《剧情片《上坟》创作分析》文中认为如今,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作为一种普遍现象,已是当代大众审美的一个重要趋势,丰富的文学作品为影视创作源源不断地提供着优秀题材和思想资源。《上坟》是一部剧情短片,改编自迟子建中篇小说《鸭如花》。故事讲述了上世纪90年代,农村老妇徐五婆与年轻逃犯之间的故事。徐五婆独居,是个给村里人办丧事的冥婆子。一日,一个杀人越狱的逃犯逃窜到了徐五婆家。起初,二人彼此间处处提防;而后,五婆发现逃犯并非穷凶极恶之人,他虽失手杀了自己的父亲,但如今诚心悔过,逃狱只为给父亲上坟。相处的过程中二人相互感化和帮助,最后五婆答应帮逃犯给其父上坟,逃犯完成此桩心愿后也如约自首。本片通过讲述徐五婆和逃犯之间的故事,描写了社会底层小人物之间的灵魂救赎,展现出平凡之人身上的不平凡的人性光辉,充满了人文主义色彩。本文立足于剧情片《上坟》的创作过程,结合相关影视理论,从文学作品的影视改编角度展开重点研究,并从剧本创作、短片拍摄和后期制作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和反思。并详细论述取材、立意、人物设置及形象塑造、语言风格、场地及布景、演员表演、摄影风格、道具运用、后期剪辑、调色、音乐及音响等各个方面,对《上坟》一片的创作过程作以详实、客观的分析,旨在全面解读作品,总结创作经验。

安燕[6](2015)在《论中国电影的良心主义传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良心主义作为中国社会一种特有的道德心理结构、文化无意识和微观权力政治,成为中国早期电影开创出来而至新时期一脉相承的传统。早期电影在良心主义诉求上主要表现为以家庭结构为核心以惩恶扬善、教化社会、有益于世道人心等为主旨的"伦理的善",新时期则主要表现为以道德理想主义为内核聚焦于个体人格塑造的"道德的美"。

孔小彬[7](2015)在《接受与阐释 ——电影导演与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相当数量的当代文学作品(超过230部)改编成电影并获得成功,相关研究应当得到重视。目前的改编研究忽视了电影导演这一改编的中心环节,本论文将致力于此。论文主要思考了这样几个相关问题:从文学到电影的过程中,作为二者联结点的导演在其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作为接受与阐释的主体,导演身上哪些因素在发挥着怎样的作用?他又在多大程度上受到哪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如何评价导演改编之优劣?与一般的改编研究不同,本文着重考察作为电影创作核心的电影导演这一职业群体,将文学到电影的过程视为复杂的阅读-阐释过程。在理论方法上,主要借鉴西方的文学解释学、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认知心理学等相关理论。以此为指导,论文主要从思想观念、影像艺术、个性风格、市场意识等四个方面考察导演对当代小说的接受与阐释活动。在作为“前理解”的思想观念方面,谢晋以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正面理解选择小说,用道德情感化的方式阐释这些政治作品;谢飞的理想主义与教化意识影响到他对文本的选择与认知,其观念有时不免与小说思想内涵发生冲突;黄健中有很强的理论自觉意识,这会深化他对作品的理解,但也有“文不对题”的现象。张艺谋、陈凯歌、霍建起在改编中相当重视影像艺术与文学艺术的对话。张艺谋能为不同的小说创造性地找到不同的影像艺术形式;陈凯歌追求影像的寓言深度,有时不免艰深晦涩;霍建起习惯于用唯美诗意的影像表现他所选中的忧伤故事。姜文对表演性的强调、黄建新注重都市生活的荒诞色彩、张元选择叛逆性的边缘文本,这几位导演自身的个性风格主导了改编过程。冯小刚、夏钢、滕文骥则较多地考虑了观众的因素,只是表现各有不同。本文的研究让我们有机会深入地考察两个不同的心灵世界,一个是电影导演,一个是文学作者。研究这二者之间潜在的对话关系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诱惑。本文以个案研究为主,选取了谢晋、张艺谋、陈凯歌等十二个样本,力图深入探讨每个个体丰富而独特的“阅读”经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追问哪些因素影响了导演的接受与阐释?考察发现,主观因素方面包括导演的成长环境、教育背景、职业经历、个性气质以及与这些因素相关的价值理念、艺术观念、文学趣味等等;客观因素包括时代环境、生存体制、市场因素、观众趣味等。这些因素往往复杂地交织在一起,需要仔细辨析。我们的评价也在这种深入地辨析中以人文立场展开。

张宇[8](2013)在《蒙太奇在微电影《爱在等待》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蒙太奇这个词是从法语中意译过来,应用在建筑学当中,具有安装、构成、组合、装配的意思。本部作品《爱在等待》时长49分钟,拍摄7天,后期制作3个星期。讲述一段纯真的爱情校园故事,以男女主人公在迎新晚会相遇展开,再到在画室相知,到相恋。但当男女主人公在毕业来临之际,爱情遭遇现实的残酷两人分离。十年后,时过境迁,男女主人公不期而遇回到了最初相遇的地方。当女主人公再次回到最初相爱的学校,在思绪万千之时,转身的一瞬间发现当初那个深爱的男主人公已经在身后,最初的爱情美好出现促使两人相拥在一起寄托圆满结局。希望通过这部影片来反应当今社会现象,引起人们思考爱情与现实的对比,到底是爱情重要还是物质重要的话题,来激励年轻人积极向上的生活来自主创业,带给人们正能量,最终爱情还是能够战胜物质取得圆满结局。在制作这部影片时大量运用叙事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来完成。这种蒙太奇由美国电影大师格里菲斯等人首创,是影视片中最常用的一种叙事方法,它的特征是以交代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从而引导观众理解剧情。通过镜头组接,改变电影中空间与时间的长度,从而显现出蒙太奇的应用。在影片中多次应用蒙太奇的手法来改变时空的变化。最终形成完整的影片一个连贯流畅、含义明确、主题鲜明并有艺术感染力具有其独特的作品。镜头的组接以及每一个镜头之间形成联系使得观众产生思索,形成一部载有导演本身的生活体验通过画面展现给观众,表达情感,被观众所理解,每部作品都是生活中的姿态和印记,同时也表现出人类生活中的价值取向的整体性。

于庚庚[9](2000)在《导演阐述——别说我没良心》文中指出 也许我们并没有留意,抑或你根本无法留意,生活中稍纵即逝的偶发事件常常会戏剧性地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走向,它有时会让你濒临绝境,四面楚歌,在泥泞绝望的深渊中苦苦挣扎;它有时又会让你因为苦苦挣扎而冲破重围,踏上人生的坦途。这种源于生活本质的感悟,让我不止一次地思索、不止一次地探询、不止一次地品味,不止一次地慨叹,究竟是什么因素让一个人面对偶发事件修改了自己的生命坐标和人生轨迹,又是一种什么力量让一个人身不由己地卷

二、导演阐述——别说我没良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导演阐述——别说我没良心(论文提纲范文)

(1)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女作家小说的电影改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问题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历程描述:女作家小说电影改编的演进
    第一节 80年代:人道主义指引下的女性“发现”
        一、“人性”的复归
        二、女性身份意识的萌醒
    第二节 90年代:商业化大潮冲击下的女性“找寻”
        一、时代转型期的女性疏离
        二、市场中渐被遮蔽的女性
    第三节 21世纪:消费主义导向下的女性“狂欢”
        一、众声喧哗下的女性起舞
        二、观感追求下的女性涌现
第二章 主题意蕴:影像的多重演绎
    第一节 主题的“忠实”再现
        一、还原:思索女性生命体验
        二、变通:凸显女性成长历程
        三、延伸:叩问女性现实困境
    第二节 主题的通俗转移
        一、简化:专注两性情感
        二、弱化:过滤复杂人性
    第三节 主题的“意蕴”重构
        一、置换:张扬个人欲望
        二、颠覆:追忆青春岁月
第三章 形象内涵:“图”与“文”的双重变奏
    第一节 女性形象的呈现与立体化
        一、时代召唤下的奋斗女性
        二、社会浪潮中的底层女性
        三、市场推动下的“媚俗”女性
    第二节 性别视阈下的形象重塑
        一、女性导演的强化
        二、男性导演的改写
第四章 叙事策略:多维变化的讲述方式
    第一节 叙事视角:定于一元或多元杂糅
        一、第三人称与女性叙事
        二、视角转换与男性观察
    第二节 叙事时间:乐于营构与跌宕变形
        一、时间的选择与女性的历史境遇
        二、时间的错乱与女性的神秘疯狂
        三、时间的变形与女性的命运起伏
    第三节 叙事空间:艺术截取与审美呈现
        一、荒僻的“角落”与美丽的心灵
        二、“躁动”的校园与焦虑的青春
        三、复杂的职场与纯真的爱情
第五章 女作家小说电影改编的意义与局限
    第一节 小说与电影的双赢局面
        一、再言说的“利”与“益”
        二、立体解读女性世界
    第二节 小说与电影“跨界”的局限
        一、电影对小说“断章取义”
        二、市场语境下的“疲”与“弊”
    第三节 小说与电影和谐共生的方向
        一、遏制无底线媚俗
        二、坚守艺术的“初心”
余论
    一、荧屏中的批判介入
    二、女性精灵的飞舞与再生
    三、阿喀琉斯之踵:电影与小说的不可通约性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后记

(2)电影短片《电话》创作实践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电影短片《电话》的创作背景
    1.2 导演阐述
        1.2.1 影片主题
        1.2.2 灵感来源
        1.2.3 剧情介绍
        1.2.4 影像风格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 论文结构组织
第2章 电影短片《电话》的前期准备
    2.1 剧本的的创作过程
        2.1.1 叙事结构
        2.1.2 剧本
    2.2 人物分析及人物小传
        2.2.1 惠芳
        2.2.2 李萍
        2.2.3 老杨
        2.2.4 李晨
        2.2.5 甜甜
        2.2.6 其他主要人物
    2.3 分镜头设计
    2.4 演员及场地的选定
        2.4.1 演员的选定
        2.4.2 场地的选定
    2.5 拍摄计划及拍摄预算
        2.5.1 拍摄计划
        2.5.2 拍摄预算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电影短片《电话》的拍摄中期
    3.1 拍摄前期准备
        3.1.1 设备器材
        3.1.2 服装化妆
        3.1.3 道具
        3.1.4 演员排练与走位
    3.2 拍摄过程
        3.2.1 场面调度
        3.2.2 场记
    3.3 影片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4章 电影短片《电话》的拍摄后期
    4.1 素材整理与挑选
    4.2 剪辑
    4.3 声音
    4.4 音乐
    4.5 调色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3)电视剧《琅琊榜》的叙事空间与道家隐喻(论文提纲范文)

一片头:人蝶幻化的影像透视凝缩的历史空间
二琅琊阁、芷萝宫:道家胜境的两种空间表达
三梅长苏:“身在江湖, 心存魏阙”的空间错位

(4)《虫子》导演阐述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毕业作品基本信息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创作思路的由来
    1.1 家庭伦理剧的兴起
    1.2 当今社会孕妇的现状
    1.3 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影响
第二章 剧本创作过程
    2.1 主控思想的呈现
        2.1.1 主控思想的意义
        2.1.2 主控思想的体现
    2.2 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
        2.2.1 孕妇小梅的形象塑造
        2.2.2 丈夫许度的形象塑造
        2.2.3 第三者冯清瑶的形象塑造
    2.3 戏剧化冲突的表现
第三章 视觉化的呈现过程
    3.1 画面场景的处理
        3.1.1 场景的选择
        3.1.2 画面色彩的运用
    3.2 叙事手法的运用
        3.2.1 重复手法的运用
        3.2.2 声音叙事手法
    3.3 镜头的运用
        3.3.1 多角度镜头的语言表达
        3.3.2 两极镜头组接带来的画面冲击
第四章 创作中的反思与启示
    4.1 关于剧本的反思
    4.2 关于现场拍摄的反思
    4.3 关于后期制作的反思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虫子》文学剧本

(5)剧情片《上坟》创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 剧本创作分析
    (―)取材
    (二)人物
    (三)语言风格
二 拍摄创作分析
    (一)场地、布景及人物造型
    (二)演员表演
    (三)摄影风格
    (四)道具选择
    (五)灯光照明
三 后期制作分析
    (―)剪辑风格
    (二)后期调色
    (三)音乐音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作品简介
附录二、导演阐述
附录三、剧情片《上坟》剧本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作品及参加科研情况

(6)论中国电影的良心主义传统(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为微观权力政治的良心主义
二中国早期电影开创的良心主义传统
三新时期: 从伦理的“善”到道德的“美”
结语

(7)接受与阐释 ——电影导演与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读者理论视野下的电影改编研究
    1.1 读者中心的确立与改编研究的范式转型
    1.2 阅读理论:一般阅读—改编过程的研究
    1.3 电影改编对读者理论提出的新挑战
第二章 “视域融合”——作为“前理解”的思想观念
    第一节 谢晋:主流意识形态的世俗化
        1.1 谢晋的政治小说嗜好
        1.2 阐释策略:官方意识的俗化
        1.3 被动转身之后的坚持
    第二节 黄健中:改编中的理论自觉
        2.1 启蒙思想与电影美学
        2.2 女性命运与女性主义
        2.3 “新历史”与市场考量
    第三节 谢飞:理想主义与教化意识
        3.1 成长、职业与价值观念的形成
        3.2 以理想主义同化小说
        3.3 在对话中妥协
第三章 “具体化”——影像艺术与原作的创造性对话
    第一节 张艺谋:摄影师眼中的文学图景
        1.1 张艺谋的文学观念与改编趋向
        1.2 找寻独特的影像风格
        1.3 影像创新意识主导的电影改编
    第二节 陈凯歌:影像的寓言结构
        2.1 “以诗解诗”——用艰深镜语演绎故事
        2.2 向深处开掘小说内涵
        2.3 “文革”中的创伤体验及其影响
    第三节 霍建起:唯美与诗化的影像
        3.1 青春与爱情
        3.2 浪漫与忧伤
        3.3 唯美与诗意
第四章 选择与“误读”的偏执——导演个性风格的同化力量
    第一节 姜文:表演的张力与风格的强烈
        1.1 我行我素的改编
        1.2 让表演“有劲”
        1.3 阳刚、强烈的改编风格
    第二节 张元:边缘人的身份认同与叛逆的文本选择
        2.1 边缘题材、反叛意识、纪录手法
        2.2 从“地下”到“地上”的文本选择
        2.3 个性回归的电影改编
    第三节 黄建新:荒诞的现实及其结构
        3.1 青睐社会问题小说
        3.2 荒诞及其结构
        3.3 荒诞与幽默
第五章 “阐释群体”——市场意识的渗透
    第一节 冯小刚:商业的与人文的标准
        1.1 冯氏贺岁片的王朔元素
        1.2 刘震云与冯氏电影的历史感、人文关怀
        1.3 “有意思的小说”:在票房与艺术之间
    第二节 滕文骥:大众化的稀释策略
        2.1 《棋王》:被稀释的文化命题
        2.2 《锅碗瓢盆交响曲》:改革与爱情的交响
        2.3 《香香闹油坊》:从乡村原生态到爱情喜剧
        2.4 《征服者》:信仰被情感替代
    第三节 夏钢:都市言情小说的朴素阐释
        3.1 都市言情故事偏好
        3.2 雅与俗的夹缝
        3.3 朴实的阐释风格
结语:从作家的艺术到导演的艺术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蒙太奇在微电影《爱在等待》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3 导演阐述
    1.2 蒙太奇的研究背景
        1.2.1 蒙太奇的概念
        1.2.2 国外蒙太奇的发展趋势
        1.2.3 论文研究的内容
第2章 蒙太奇在微电影《爱在等待》中的应用
    2.1 叙事蒙太奇
        2.1.1 叙事蒙太奇的概念
        2.1.2 叙事蒙太奇的分类
    2.2 叙事蒙太奇在影片中的具体应用
        2.2.1 影片运用的平行蒙太奇
        2.2.2 影片运用的重复式蒙太奇
        2.2.3 影片中连续蒙太奇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在制作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1 剧本创作时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2 拍摄时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3 剪辑时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4 后期制作中时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微电影《爱在等待》剧本以及文学分镜
    4.1 剧本
    4.2 文学分镜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导演阐述——别说我没良心(论文参考文献)

  • [1]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女作家小说的电影改编[D]. 魏蓓.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4)
  • [2]电影短片《电话》创作实践与研究[D]. 毕瑞珊.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8)
  • [3]电视剧《琅琊榜》的叙事空间与道家隐喻[J]. 贾学鸿. 文化研究, 2018(02)
  • [4]《虫子》导演阐述报告[D]. 宋羽倩. 西北大学, 2018(01)
  • [5]剧情片《上坟》创作分析[D]. 侯佳欣. 辽宁大学, 2017(03)
  • [6]论中国电影的良心主义传统[J]. 安燕. 当代文坛, 2015(04)
  • [7]接受与阐释 ——电影导演与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D]. 孔小彬. 上海师范大学, 2015(10)
  • [8]蒙太奇在微电影《爱在等待》中的应用[D]. 张宇. 河北科技大学, 2013(05)
  • [9]导演阐述——别说我没良心[J]. 于庚庚. 当代电视, 2000(S1)

标签:;  ;  ;  ;  ;  

导演解说-别说我没有良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