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本体面临的五个问题

物质本体面临的五个问题

一、物质本体论面对的五大难题(论文文献综述)

林青[1](2020)在《王夫之气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对“气”的强调是王夫之哲学思想的重要特点。本文从探究王夫之气论的思想来源出发,重点研究其本体论、宇宙论、人性论等哲学思想。王夫之气论的思想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易学哲学思想,二是张载的气论思想。王夫之认为,《易》揭示了世界的“生生不息”,宇宙万物是一个有机整体,万物都处于生化流行之中,这个世界是“动”的,这个“动”就根源于形成天地万物的“太虚”本体是运动不止的。这样,王夫之就把朱熹所说的不动的“理”的形上世界,统归于一个健动不息的“动”的世界。王夫之认为,张载的思想不仅指明了万物起源于太虚本体,并由此进一步说明了万物生灭、人之生死问题。在本体论上,王夫之以“太极”为本体。在王夫之看来,“太极”并非是如朱熹所说那样只是一个纯粹的“理”,而是阴阳未分、理气浑沦之实体。作为气之“本体”的太极虽虚而无形却是实有。他以之为理论依据,对老庄的“无中生有”和佛教的“空无”“寂灭”之论展开了批评。王夫之从“体用相胥”思想出发,以“气”的“实有”扭转了程朱“贵理贱气”的观点。他认为,理为依附于气之理,必需要在气上见理。王夫之看重气对形上之道与理的开显作用,即形上之道、理虽然对形下的气与器有着制约和约束作用,但如果没有气的存在,也就没有具体的凝聚为人的道德理性的仁义道德的存在。质言之,道、理都必须需经由气与器来呈现及彰显其实际价值,所以,理气不离,道器不离。在气化宇宙论上,王夫之以万事万物为形上本体之发用流行。太极虽虚却能化生万物而周游不碍,故又可称之为神。天地之化,是太虚之理的神妙,故而,王夫之把气之化又称之为“神化”。就气化宇宙论而言,万物都发生于太极阴阳二气变合之后,因此,就道器、理气、性气的关系而言,道、性、神必须在气上才得显现。在气化人性论上,王夫之认为,性从本源上看,源于形上太虚之气,从性的实现上看,则是要气化以后才能落实,故而,不能脱离气言性。王夫之从气化论出发,认为性即是气之理,形上的太虚絪缊虽然理气俱备,但其无形无象,只有在气化之后,理气才能为人所见。而这个气化过程,实际是太和絪缊之气“一本化万殊”的过程。即是说,人与万物之质都是有限的、具体的气,其中的性也是因质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换言之,“性”意味普遍的“天理”分凝于万殊之质中所成,而具体的形质也预示着气的限定,所以万殊不可复归于一。王夫之不同于程朱将人之性分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二重人性论,而是通过“继善成性”和“性日生日成”的思想,力图将人性中形而上的超越成分建构在现实的气质之中。

宫敬才[2](2018)在《论马克思的劳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文中指出通行哲学教科书关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表述似乎已成定论,然而检视马克思文献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文献便可明了,这些表述有缺陷,大量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内容没有得到表示存在的机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应命名为劳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内容包括: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劳动哲学本体论、人学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和工艺学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围绕如何认识社会历史问题而展开,结果具有方法论性质。劳动哲学本体论是马克思思想整体的哲学基础,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完成了哲学本体论思想史中的革命且大功告成。人学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以劳动为本体来看待人及其历史,就人论人地理解马克思人道主义理论是错误的。工艺学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研究劳动的技术基础和组织基础,是马克思认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工艺特点的理论成果之一。

黄伟,赵立文[3](2016)在《论当代道德建构及其儒家形而上的基础地位——儒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行为文明的启发》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社会出现的道德危机使如何重建道德基础成为紧迫的现实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当代道德重建及其形而上的困境,重构了儒家形而上之"道",指出了它所包含的神性与理性以及它所塑造的现代人格精神。由此得出儒家形而上是当代道德建构的文化基础的结论。

李春梅[4](2016)在《俞吾金对马克思哲学新阐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马克思哲学研究是当今哲学研究的理论热点和难点,国内外学者都对这一热点和难点进行研究。国内学者俞吾金高举“重新理解马克思”的大旗,重构马克思哲学,在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独树一帜。在“破”与“立”的过程中,打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对马克思哲学的阐释方式,形成自己的马克思哲学阐释方式,实现对马克思哲学创新性研究。俞吾金有着的深厚西方哲学功底以及良好的德语水平,在研究马克思哲学的过程中,他直接对话马克思,结合当今时代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全新的理论视角为出发点,重新阐释马克思哲学。俞吾金首先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论背景进行了追溯,将整个西方哲学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思想酵素,同时认真分析人类学在马克思哲学创立过程中的理论意义,在研究方法上运用“差异分析”和“问题域”法,多角度、多层级解读马克思哲学。其次,对马克思哲学中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进行了新阐释,以实践诠释学为理论框架来阐释马克思哲学,对马克思哲学中的实践、物、价值、时间、自由等概念进行了有别于传统哲学的阐释。最后,俞吾金以新的视角阐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本体论和辩证法等基础理论,以还原马克思的理论形象。俞吾金突破了传统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哲学的阐释,在新的理论角度下阐释马克思哲学,形成许多创新性的马克思哲学理论,但是也遭到了很多学者的质疑,俞吾金一一回应这些学者的质疑。俞吾金同这些学者谈论和商榷的理论观点促进了马克思哲学的发展,还原了一个本真的马克思理论形象。

宫敬才[5](2011)在《“两大发现”还是“七大发现”(上)——马克思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思想史考察》文中研究指明关于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础,各种教科书都归之于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殊不知,这一提法的首倡者恩格斯只是在举例子的语境中才这样说的。因为,马克思自我认定的一大发现——"无产阶级专政",就没有在恩格斯的"两个伟大发现"说中占有位置。所以,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对马克思盖棺论定的评价是,有"永垂科学史册的许多重要发现"。相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确立而言,马克思至少有七个伟大发现:(一)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研究路径;(二)劳动;(三)人类社会历史的工艺学基础;(四)无产阶级专政;(五)劳动人道主义;(六)剩余价值;(七)唯物史观。这七个伟大发现的实现,有着历时性先后顺序,在内容上也存在着逻辑层次关系。而在七个伟大发现中,处于核心、基础和本质地位的,是马克思对"劳动"的发现。

岳树昆[6](2011)在《俞吾金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国内知名学者俞吾金先生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读模式进行了批判。在此基础上,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全面的重新理解,彰显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俞吾金先生的研究领域首先是西方哲学,后来他才逐渐走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道路。通过多年的研究,他认识到传统的、教科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不能适应理论和时代的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马克思的思想。他以“重新理解马克思”为口号和目标,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建之路。他首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来源和组成部分应该是四个,而不是三个。其中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定位也不够准确。他从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角度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了批判和重新构建,最后得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结论。他对一些基本概念,比如实践、物质、价值、时间、自由等进行了新的定位,重点从本体论的角度对它们进行了解读。俞吾金先生的研究使用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像差异分析法、问题域的方法等。新方法的采用会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使他得出了许多新的结论,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反响。许多学者针对他的研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其中支持者有之,反对者亦有之,人们围绕他的观点展开了争论。这样的争论和探索,有助于打破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统、僵化的理解,抵达真正马克思的思想。

陈凤[7](2009)在《抽象的批判与虚无的建构》文中指出一、实践本体还是物质本体,什么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哲学界出现了一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的体系的批判。这场批判首先且主要集中对

谢闽[8](2005)在《和谐的成本》文中研究指明一、理论突破点的寻求这一研究的理论切入点是价格体系并没有穷尽地分割经济体系中的利益,直接指向经济学的理论核心——价格理论,这使得研究可以非常方便地使用经济学中丰富与深刻的理论素材。而这一研究在实践中的切入点是在经济体系中组织的存在。这是一个“顽强的事实”,它使我的研究有坚固的实践基础。在以上的理论与实践的切入点的选择之后,本研究还选择一个不可解决的人类理念中的根本性冲突作为事实的终极解释:在经济行为背后人们理性中自由与效率的冲突。因为这一冲突实际上是不可解决的,所以关于和谐主题的理论展开具有了不可超越的地位。同时,在理论构建过程中指明了其批评与完善的路径,这也保证了这一理论可以拓展。在这个顽强的事实与不可超越的冲突之间,经济和谐是它们的联结主题。和谐主题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而在当前最为典型的意义是在市场机制为基本运行机制的条件下,企业组织内部的治理的理性基础与整个经济体系中政府经济规制的理性基础。治理一规制问题与市场机制的冲突在于,前者是以强制为其基础的,而后者则以自由为其基础,所以强制与自由在市场实践中的结合需要理性的解释,其现象才有可能得到深刻的解释。二、理论与假设在做一个具体的研究的时候,在展开理论之前需要一些假设。需要进行假设的可能有两个方面:1、对人心进行假设,即对人的欲望之类能够影响行为但是又无法观察的心理活动作出假设。本研究假设:人们在内心中普遍地向往和谐。2、当可观察的事实之间的不可观察的联系成为理论展开中的逻辑需要时,对可观察的事实之间的不可观察的联系做出假设。本研究假设:经济组织的存在所体现出来的分工一般地促进了财富创造效率的提高,这也是人们对和谐向往的利益基础。三、论文中对概念的处理在论证过程中使用了一些概念,这些概念为和谐主题的展开提供了基础。这些概念可以大体地分为两类,一是核心概念,二是非核心概念。核心概念在论文中有明确定义。明确定义过程有的是集中进行的,在集中定义了之后在后面的使用中基本上就使用这个定义。也有一些概念是在论文的展开过程中逐步定义的,它们的意义随着论文的展开而逐步深化。非核心概念则不定义,只取它们的一般的含义,并且当它们出现在论文的不同地方的时候,则可能取它们通用含义中的某一个,只保证同一概念的含义之间在全文中不冲突。“和谐”这个概念是全文讨论的主题,也是全文中最为核心的概念。“和谐”概念的意义在论文是逐步展开的,这个论文的展开过程本身就是对和谐意义的探索过程,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在日常语义上的和谐;2.在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术语中的和谐;3.在人的行为与利益中的和谐;4.在人的理性中能得到解释的人的利益与行为的和谐;5.作为人们理性中自由与冲突之间均衡结果的和谐。“成本”是论文中又一个核心概念,对它的展开分为以下几个层次。首先是成本一般,指经济行为人为了未来收益增长而在当期支付的利益。成本一般的核心要素包括:经济行为人对当前利益的支付或是不获得、预期中未来利益的增长、联结现在与未来的时间、联结利益与行为的理性。第二个层次是和谐的成本。和谐的成本是人们为了个人的利益增长而支付或者保留在人际间的利益,这个人际间利益的载体是经济组织,即,从利益的角度观察到了组织的存在,这种组织在理论上可以指无形的企业,也可以指有形的市场,而以有形的经济组织为讨论的典型情形。在方法论上,和谐成本在成本一般的基础上增加了人际利益与人际利益载体——经济组织;同时,和谐成本在成本一般的基础上增加了有限整体观,将无限整体向有限整体转换,以使组织成为个人理性能达到的目标,并使其成为经济体系中可以存在,可以为人所观察到的利益实体。这时,和谐从人际间利益的存在性中得到了观察,而和谐的成本从人们由于对和谐的向往而进行的人际间利益支付而获得了存在的前提与基础。这是一个循环论证,但也就是在这个循环论证中论题得到了全面的展开的可能性;同时,不同的语言指向理论的不同的展开逻辑。自由、效率与整体是本研究中的另一组重要的概念,也是有较多的展开层次的概念。自由的意义包括:1.独立的个人的绝对自由;2.相互依赖的社会中的人的自由;3.经济体系中从利益与行为的角度观察到的自由;4.竞争性价格体系下的经济自由;5.租中体现的伦理意义的自由;6.从利益角度观察到的人在经济组织中的自由;7.整体效率中的自由;8.与效率相联系的本体论上的自由意义的拓展。对效率概念的展开包括:1.生产中作为投入物与产出物的比率的效率;2.在人际系统中的个人收益中体现的效率;3.多人合作生产(或交换)的效率;4.在作为相对整体的经济组织中的效率;5.相对整体效率的涨落;6.与自由联系的效率本体的意义拓展。对整体概念的展开包括:1.包罗万象的作为经验事实的社会整体向以经济利益与相应行为来观察到的经济整体;2.对整体概念的细分:无限观下的整体;3.无限观下的绝对整体向经验事实中的真实回归:有限的整体;4.作为经济组织的有限整体的观察;5.理论对作为经验事实的有限整体的展开:和谐的成本;6.和谐成本的理论展开:静态与动态的和谐成本。四、概念之间交叉成体系:篇章结构的安排全文分为六章。第一章是对基本的研究方法的陈述,尤其是对经验事实与理论事实、绝对整体与相对整体的区分对本研究有基础性的意义。第二章对人际间的和谐进行观察,将和谐向人际间的利益与行为转化,将社会中人与人的相互依赖向财富创造过程中多要素联合生产中的利益与行为的协调转化,这一转化使和谐这样一个人心中的观念向可分析的理论概念转化。第三章讨论价格体系这种经济利益配置机制并没有能够完全在人际间分配经济利益这一现象,正是因为这一现象的存在,使经济组织能从人际间利益的角度观察到,而且经济组织中的规则与权力也能得到解释。第四章讨论理性的个人面临人际间利益——外部性与公共产品——时的选择,当人际间利益存在时,相对整体就被观察到了,并延伸到对非价格体系下的经济组织中存在的人际间利益的分析。第五章讨论经济组织在利益上的初始来源——理性的人对人际间成本的支付,和经济组织在利益上的动态特征——租的性质、产生及其耗散过程。在人际间成本得到支付、租得以产生之后,人际间的和谐就得到了可靠的观察。第六章讨论人们在选择构建或者进入经济组织时的理性冲突——自由与效率之间的平衡。在这一冲突中,和谐得到了它最高的规定性:异质的个体在相对整体中的共生与发展;而自由与效率的意义也得到了扩展,自由是在社会规则下的自由,效率是整体效率与个体效率的统一。而这一冲突在最深刻的基础上支撑了整个理论,具有本体论意义。五、希望探讨的问题1、有正利润的经济组织: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经济学讨论经济行为时往往以完全竞争市场作为起点,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经济行为人必定是零利润的,但是现实生活中正的效用增长或者正和利润才是真正引导个人、企业或者任何形式的企业联合体实施任何经济行为的原因。有正利润的经济行为主体与市场经济中的价格理论如何相容是一个需要回答的理论问题,人际间利益或者说和谐的成本为回答这个问题指出了一个思路。2、科斯悖论:一种并不会存在的“组织”却有了边界。科斯的交易成本概念指出:人们使用价格体系是有成本的,并在产业的纵向一体化行为中可靠地观察到了这一成本,并指出这是企业这种典型的经济组织边界的决定变量,但是交易成本仍然是价格的一部分而进入了价格体系本身,这时,价格体系在经济行为人之间穷尽地分割了经济系统中的利益,从而使组织在理论中并不存在,一个并不存在的“组织”却有了规模,即构成了科斯悖论。3、整体存在的理性:相对整体的存在是在自由与效率冲突下个体理性选择的必然结果。经济学是建立在个人主义方法论基础上的,个人理性是解释经济行为的理性基础,在这样的理论体系中整体理性不可能存在。但是,当整体概念一旦离开人们内心中的绝对整体,而走向现实的相对整体时,个人就会理性地选择这样的一些整体,这是我们能在经济系统中观察到经济组织存在的原因;经济组织的存在也是相应的整体理性存在的证明。4、经济系统中存在的规制与治理等行为也有其相应的规制利益(或称监管利益、治理利益),因为只有在利益引导下的行为才合于人的理性。

徐岿然,申淑芳[9](2003)在《论三元信息、二元知识与一元本体的实践互动》文中研究说明实践的全面丰富性和现实深刻性要求高度实践的哲学 ;可持续发展的时代面临思维方式与实践方式的变更———古代一元论、近代二元论与后现代相对主义在这个意义上成为抽象哲学。面对实践的现实性 ,我们分析了实践互动的三个层次 :三元信息化层次、二元知识化层次和一元本体化层次 ,探讨了互动信息、实践知识与现实本体的哲学特征 ,并认为三者在实践的现实中存在着有效、有序的联系 ,构成了一个对实践进一步开放的耗散结构

宫敬才[10](2001)在《物质本体论面对的五大难题》文中认为

二、物质本体论面对的五大难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物质本体论面对的五大难题(论文提纲范文)

(1)王夫之气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动机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分析
        (一)关于中国传统气论的研究
        (二)关于王夫之气论的研究
        (三)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写作难点
第一章 王夫之气论的理论渊源
    1.1 中国文化中的气论传统——宏观背景
        1.1.1 气为万物之本
        1.1.2 气分阴阳
        1.1.3 气含道德、生命
    1.2 王夫之气论与易学哲学——直接理论渊源之一
        1.2.1 王夫之的易学观
        1.2.2 王夫之易学理论的主要特点
        1.2.3 王夫之气论与其易学哲学的关系
    1.3 王夫之气论与张载哲学——直接理论渊源之二
        1.3.1 天与性一也
        1.3.2 性者,神凝于人
        1.3.3 存神以尽性,复健顺之本体
        1.3.4 贞生死以尽人道
        1.3.5 王夫之对张载哲学的继承与发扬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气与本体论(一)
    2.1 太虚
        2.1.1 “太虚”概念的发展
        2.1.2 王夫之从体用论上对佛老的批判
        2.1.3 以“显隐”代“有无”
    2.2 太和、太极
        2.2.1 太和
        2.2.2 絪缊本体
        2.2.3 太极
        2.2.4 太极与显隐
        2.2.5 太极本动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气与本体论(二)
    3.1 气与天
        3.1.1 对理之天的批评
        3.1.2 天者,资始万物之理气也
        3.1.3 天无体,用即其体
        3.1.4 由用见体
    3.2 道器与理气
        3.2.1 显隐皆有
        3.2.2 道与器
        3.2.3 理与气
        3.2.4 道理有别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气与宇宙论
    4.1 气与神化
        4.1.1 理、气、神
        4.1.2 神与道
        4.1.3 气与诚
    4.2 气之屈伸
        4.2.1 气之屈伸而成万物生死
        4.2.2 阴阳有别
        4.2.3 阳为主导
    4.3 气化与心知
        4.3.1 气化与神知
        4.3.2 气化与成性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气与人性论
    5.1 性乃气所固有
        5.1.1 性气合一
        5.1.2 一本万殊
        5.1.3 性以质殊
    5.2 性者,天人授受之总名
        5.2.1 理凝成性
        5.2.2 理欲皆性
        5.2.3 性日生日成
    5.3 气与善恶
        5.3.1 宋儒论气与善恶
        5.3.2 王夫之善恶论
        5.3.3 继善成性
    5.4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论当代道德建构及其儒家形而上的基础地位——儒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行为文明的启发(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代道德重建及其形而上的困境
二、建构道德的儒家形而上之“道”
三、儒家形而上之“道”决定人的神性与理性
四、儒家形而上之“道”塑造现代人格精神
五、结语

(4)俞吾金对马克思哲学新阐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俞吾金生平介绍
    (二) 国内学者对俞吾金马克思哲学新阐释的研究现状
第一章 俞吾金对马克思哲学理论背景研究
    (一) 马克思哲学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扬弃
        1、德国古典哲学的界定
        2、康德哲学是通向马克思哲学的桥梁
        3、黑格尔体系中走出来的马克思
        4、从费尔巴哈的阴影中走出来的马克思
    (二) 马克思哲学的第四个来源和第四个组成部分
        1、马克思哲学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2、马克思哲学的第四个来源和第四个组成部分
        3、提出第四个来源和第四个组成部分的理论意义
第二章 俞吾金对马克思哲学深度阐释
    (一) 俞吾金对马克思哲学新阐释的方法论:差异分析法和问题域法
        1、什么是“差异分析法”
        2、什么是问题域法
        3、差异分析法与问题域法的意义
    (二) 俞吾金对马克思哲学重要概念的阐释
        1、实践
        2、物
        3、价值
        4、时间
        5、自由
    (三) 俞吾金对马克思哲学基本理论的阐释
        1、异化理论
        2、社会关系本体论
        3、社会历史辩证法
第三章 俞吾金对马克思哲学新阐释的贡献
    (一) 重新理解马克思
        1、马克思哲学概念的界定
        2、马克思哲学实质
    (二) 全面突破教科书的解读
    (三) 理论探讨空间
结语
参看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6)俞吾金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俞吾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探索
    1.1 走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1.2 举起“重新理解马克思”的旗帜
    1.3 国内学者对俞吾金哲学观的研究状况
第2章 俞吾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
    2.1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概念的解读
        2.1.1 实践
        2.1.2 物质
        2.1.3 价值
        2.1.4 时间
        2.1.5 自由
    2.2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解读
        2.2.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渊源
        2.2.2 实践——社会生产关系本体论
        2.2.3 批判抽象认识论
        2.2.4 社会历史辩证法
        2.2.5 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2.3 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2.3.1 差异分析法
        2.3.2 问题域的研究方法
第3章 俞吾金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理论贡献与不足
    3.1 理论贡献
        3.1.1 全面突破传统原理教科书式的解读
        3.1.2 差异分析法与问题域研究
        3.1.3 探讨空间的拓展
    3.2 理论不足
        3.2.1 理论根据不足
        3.2.2 差异分析法的局限性
        3.2.3 一些结论不准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抽象的批判与虚无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践本体还是物质本体, 什么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
    1. 物质本体论的核心思想不是马克思的, 而是恩格斯和列宁的。
    2. 物质本体论所坚持的是一种抽象的物质观, 而马克思从不抽象地谈论物质观念。
    3. 把物质本体论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 抹平了马
二、抽象的批判与虚无的建构
    1. 争论的双方都忽视了哲学的现实基础, 脱离现实使他们错过了对真正问题的研究。
    2. 脱离现实的争论使双方都忽视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与时俱进的这一理论品质, 陷入了空洞的派系之争中。
    3. 马克思青年时代的论述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论述是实践本体论者的重要理论来源。
三、争论的终结与问题的开始

(8)和谐的成本(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念中的实践
    1.1 从经验对象到理论对象
        1.1.1 先验观念:家庭教育的决定性影响
        1.1.2 把握概念的五个层次
        1.1.3 经验事实与理论事实
        1.1.4 事实间关系与概念间关系
        1.1.5 研究对象进入学科:方法相容
    1.2 社会整体与社会个体
        1.2.1 社会整体概念达到过程中的无限思想
        1.2.2 整体的分类与整体功能的实现
        1.2.3 经济学对整体的处理
        1.2.4 方法论整体主义与方法论个人主义
    1.3 概念体系构建与均衡分析
        1.3.1 受利益引导的行为
        1.3.2 理性选择下的和谐
        1.3.3 围绕“和谐”组织的概念体系
        1.3.4 利益与行为的形式化联结
    1.4 本章结论
2. 人际间的依赖
    2.1 从不同角度考察的和谐
        2.1.1 相对整体的构建
        2.1.2 从社会观念角度考察和谐
        2.1.3 从社会行为角度考察和谐
        2.1.4 “看得见的手”调节下的和谐
        2.1.5 “看不见的手”调节下的和谐
    2.2 分工与经济和谐
        2.2.1 分立的生产要素与经济和谐
        2.2.2 经济和谐的基本界定
        2.2.3 经济和谐指向的典型经验事实
    2.3 整体利益与集体行动
        2.3.1 社会相互依赖成本与集体行动
        2.3.2 市场中个人与整体的联结
    2.4 本章结论
3. 经济组织:利益、规则与权力
    3.1 经济组织的边界
        3.1.1 经济组织的界限
        3.1.2 从财产角度观察的组织边界
        3.1.3 组织的效用边界:社会福利
        3.1.4 交易成本与组织边界的变化
    3.2 经济组织的利益存在
        3.2.1 典型的相对整体:法人
        3.2.2 个人与组织对经济资源的控制:产权
        3.2.3 法人财产与租金耗散
        3.2.4 剩余价值与经济组织中的利益冲突
    3.3 经济组织中的强制:规则与权力
        3.3.1 规则的理由
        3.3.2 权力:实现和谐的社会工具
        3.3.3 效率:接受强制的原因
    3.4 本章结论
4. 个人选择与人际均衡
    4.1 选择行为与效用增长
        4.1.1 个人自身的和谐:鲁宾逊模型
        4.1.2 人际间的和谐:埃奇沃斯方盒
    4.2 通过市场价格达到的和谐
        4.2.1 鲁宾逊经济中的分散化决策
        4.2.2 价格体系下的人际和谐
    4.3 在价格体系下经济组织存在的利益基础
        4.3.1 公共品
        4.3.2 外部性
    4.4 非价格体系下存在的相对整体
        4.4.1 社会相互依赖成本与组织类型
        4.4.2 集团中的利益与行为
        4.4.3 集团公共品的提供
        4.4.4 个人面对任务而不是收益时的情形
    4.5 本章结论
5. 经济组织的生成与持续
    5.1 人际成本的支付与经济组织的生成
        5.1.1 成本方法
        5.1.2 成本的支付
        5.1.3 成本支付、和谐与经济组织
    5.2 租:动态经济组织的利益基础
        5.2.1 供给刚性、相对稀缺性与租金
        5.2.2 源于生产过程的租:剩余产品
        5.2.3 经济组织中的主导性产权安排
        5.2.4 租与生产过程的分离
        5.2.5 租与价格体系的联系
        5.2.6 政治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5.3 本章结论
6. 效率与自由的冲突
    6.1 和谐一般
        6.1.1 和谐的客体特征
        6.1.2 和谐的主体规定性
        6.1.3 实现和谐的内在动力
    6.2 自由与效率的冲突
        6.2.1 经济思想中的人际关系
        6.2.2 经济思想中的自由与效率范畴
    6.3 效率与发展
        6.3.1 效率概说
        6.3.2 整体效率与个体效率
        6.3.3 效率与发展
    6.4 自由与社会价值
        6.4.1 在市场机制中的自由
        6.4.2 价值:效率与自由之间的结点
    6.5 效率本体与自由本体
        6.5.1 超验性
        5.5.2 概念间的联结
        6.5.3 基本范畴向本体抽象,分析工具向认识论转换
    6.6 本章结论
7.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物质本体论面对的五大难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王夫之气论研究[D]. 林青. 河北大学, 2020(08)
  • [2]论马克思的劳动历史唯物主义理论[J]. 宫敬才.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 [3]论当代道德建构及其儒家形而上的基础地位——儒家文化对当代大学生行为文明的启发[J]. 黄伟,赵立文.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3)
  • [4]俞吾金对马克思哲学新阐释研究[D]. 李春梅. 云南大学, 2016(02)
  • [5]“两大发现”还是“七大发现”(上)——马克思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思想史考察[J]. 宫敬才. 学术月刊, 2011(10)
  • [6]俞吾金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研究[D]. 岳树昆. 河北大学, 2011(11)
  • [7]抽象的批判与虚无的建构[J]. 陈凤. 求实, 2009(S2)
  • [8]和谐的成本[D]. 谢闽. 江西财经大学, 2005(12)
  • [9]论三元信息、二元知识与一元本体的实践互动[J]. 徐岿然,申淑芳.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2)
  • [10]物质本体论面对的五大难题[J]. 宫敬才. 社会科学论坛, 2001(01)

标签:;  ;  ;  ;  ;  

物质本体面临的五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