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入世”挑战,规范屠宰加工——中国畜禽屠宰加工工业与贸易全球化高层研讨会在天津召开

应对“入世”挑战,规范屠宰加工——中国畜禽屠宰加工工业与贸易全球化高层研讨会在天津召开

一、应对“入世”挑战 规范屠宰加工——中国畜禽屠宰加工行业与贸易全球化高层研讨会在天津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张大军[1](2017)在《内蒙古塞飞亚农业科技发展股份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当居民总肉类消费达到一定水平后,发展的重点是禽肉。近年来,随着市场消费需求特征的转变、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的提高,我国居民对于鸭肉的消费需求持续增加。然而,我国肉鸭产业相比于发达国家,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进口肉鸭产品也给国产肉鸭产品带来了挑战,国内肉鸭企业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探求促进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本文以企业战略理论为基础,首先明确了国内外关于企业战略的概念及特征,介绍了国内外关于企业战略理论的研究现状。然后以内蒙古塞飞亚有限公司为案例,从肉鸭行业发展现状描述了企业所处行业的总体发展环境,利用PEST和五力模型工具全方位分析了企业面临的外部宏观环境和竞争环境。同时,通过分析企业内部资源环境,总结了企业自身存在的的问题。在以上基本分析的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方法,结合企业定位和战略目标,确认了密集型增长战略和纵向一体化战略两种战略形式为企业当下发展应选择的最优战略。从研发、新产品开发、营销和市场拓展、生产制造、人力资源、财务管理等提出了战略实施的关键举措;从管理规范化与信息化、组织机构、人力资源、食品安全、企业文化等方面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本研究不仅对于赛飞亚公司制定发展战略具有指导意义,对于行业内的同类企业也具有借鉴价值。

王薇[2](2015)在《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畜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已经成为世界上畜牧养殖数量最大的国家,畜牧业也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形势越来越严峻复杂。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关系国家食物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职责,是农村农业工作的重要内容。2012年5月2日,《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发布实施。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指导全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的综合性规划,是我国动物疫病防治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动物疫病防治工作进入了规划引领、科学防治的新阶段。本论文在此背景下,从政府管理的角度出发,依据《规划》的基本理念,研究影响我国动物疫情政府防控能力的基本要素,对于我国制定合理的防控政策、创新防控组织体系建设、防控技术推广以及促进、社会防控资源整合有着很强的迫切性和现实性。本文在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农业推广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视角下,综合运用公共危机管理理论、风险理论、脆弱性分析、动物卫生经济学理论以及系统管理理论对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规划》提出的四个能力建设的基本保障,提出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的四大基础要素:法制规范、组织体制、科技支撑和条件保障。分章对此四大基本要素在我国建设的基本概况、存在的基本问题、问题引发的原因、国外的基本经验及做法以及可能的改进方向和做法进行了综合分析,旨在提升我国政府提高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能力。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文献探讨和实证昀方法对动物疫情防控能力建设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得出了一系列重要的观点与结论。首先,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其中需要改变观念,从动物卫生安全的高度看待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立法;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碎片化;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动物卫生风险评估机制。其次,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需要从专业性出发设立常规性指挥机构;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合式组织结构;以政府为中心的多元主体参与共治。再次,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需要做到接轨国际标准,加强科技支撑基础条件建设;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科技支撑沟通平台建设;注重社会需求,完善科技支撑能力评价机制;重视技术应用,科学研究与防控实践相结合。最后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需要在条件保障上重心前移,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建立多元化的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合理安排重大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本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及通过案例的实地调查和大量的统计数据来进行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可能在两方面具有创新:一是基本研究思路的创新性。文章突破单纯的从畜牧兽医学的角度来探讨动物疫情防控问题,而是从人类社会公共管理的角度来考察人类社会的管理行为如何削弱或消减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发生的风险。二是计量研究方法具有创新性。本项目采用回归分析对现阶段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的基本情况进行实证分析,找出目前影响防控能力的关键性要素,对我国短期内的防控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陈俭[3](2014)在《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经贸合作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这一历史大背景下,中国与毗邻的中亚五国在双边政府及上海合作组织等机构的推动下经贸合作往来日益频繁,贸易与投资便利化取得了较大进展。2013年习近平“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提出意味着包含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内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将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农业做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中国与中亚五国均占有重要地位,深化双方农业经贸合作既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基础,也是重中之中,必将融入到这一历史进程中来。中国与中亚五国自建交以来双方在农业经贸合作领域已取得较大成就,但也面临不少问题;为进一步深化双方在该领域的合作,推动双边农业经贸合作健康有序发展,对双方农业经贸合作进程中现有模式、演变规律及其未来模式创新开展研究已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从模式的角度对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农业经贸合作展开深入研究,研究认为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业经贸方面存在广泛的合作基础;当前的几个典型区域经贸合作模式在现阶段能较有效推动双方农业经贸合作发展,但仍存在局限;现有农业经贸合作模式存在较大改进空间;自由贸易区是未来区域经贸合作的最佳选择,农业经贸合作模式将在此框架下进行构建,并在最后对未来农业经贸合作模式进行了展望。具体方面本研究共分八章,第一章对主要对研究背景及意义进行阐述,对相关理论及文献进行综述整理,对研究的方法、数据的来源,拟解决的关键予以阐释,对研究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研究的内容予以说明。第二章对中国与中亚五国的农业经济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与中亚五国在农业经贸领域存在广泛合作基础。由于农业经贸合作模式与区域经贸合作模式存在辩证统一关系,因此首先要弄清楚现有区域经贸合作有哪些典型模式,故本文第三章首先对当前能最有效促进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经贸合作发展的几类区域经贸合作模式进行了分析与整理,它们分别是:上海合作组织模式、霍尔果斯边境合作中心模式、中亚区域经济合作模式及亚欧博览会模式;认为这些模式尚处在以实现贸易与投资便利化阶段。并从投资、科技、农业发展援助及其它这四个方面对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经贸合作进程中的主要模式进行了概括,认为这些模式对推动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经贸合作乃至区域经贸合作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第四章对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经贸合作进行了SWOT分析,认为中国在与中亚五国在开展农业经贸合作的进程中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身优势,克服自身不足,抓住机遇,客观认证面对并迎接所面临的一切挑战,占据合作主导权,并积极推动合作深入发展。本文第五章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国与中亚五国整体农产品贸易模式演变及贸易额增长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发现无论是在贸易模式方面还是在对贸易增长的影响因素方面双方均呈现出不同特点,认为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模式还存在较大改进空间。第六章同样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中国与中亚各国农产品贸易模式演变及贸易额增长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无论是在贸易模式方面还是在对贸易增长的影响因素方面,中国与中亚各国均存在异同。第七章首先通对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四种典型经贸合作模式进行借鉴,认为自由贸易区是该地区未来的合理选择有上合组织自由贸易区、中国-中亚自由贸易区两种种模式可供选择。并提出了切合实际的中国与中亚五国未来农业经贸合作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及目标;认为在农业经济合作模式方面,可有农产品出口加工基地模式、合资共建模式,企业+基地型合作模式、农业合作示范区模式、目标集聚型合作模式、合同进入模式、农业跨国公司模式、国际农贸批发市场模式及国际农业专业合作社模式这八种可供参考选择;在农产品贸易模式方面,短期内不会发生大的改变,从中长期来看则会发生较大变化。第八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陈晓燕[4](2014)在《建设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就此而言,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一个物质生产实践的问题,而且是一个涉及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重大理论问题。尽管目前国内外已出现诸多有关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成果,但对于我们的论题而言,这些成果是远远不够的。主要在于:其一,没有把食品安全问题上升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高度进行研究。其二,没有从科学发展观角度,看待食品安全问题的严重性。其三,没有从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维度进行研究。简言之,在食品安全问题上,现有研究成果缺乏科学社会主义的分析视角和考察维度。从科学社会主义的视角看,食品安全问题有着鲜明的制度属性。主要在于:在价值论意义上,资本主义国家食品安全的价值主体是当政者自己,保障食品安全不过是他们赢得合法性进而获取更大政治与经济利益的手段;社会主义国家食品安全的价值主体是人民群众,意欲通过对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的保障来为其全面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在工具论意义上,资本主义主要倚重于非人的资本和制度来保障食品安全;而社会主义不仅注重资本的动员作用以及制度的规范作用,而且尤其注重人民群众主体性、能动性的发挥。在伦理学意义上,资本主义只注重食品经营者利益关系的协调,只将资产者作为伦理主体;而社会主义不仅注重规范食品经营者的市场行为,而且还注重食品经营者与消费者的利益共享,从而将全体社会公众都纳入伦理主体范畴。当然,从科学社会主义的宏观高度看待食品安全问题,并不意味着能够代替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具体科学研究。从具体科学的视角看,通过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深入探查,我们不难发现在这一领域中存在着诸如食品源材环境日趋恶化、食品加工储运令人堪忧、食品销售消费隐患重重、食品科技发展喜忧参半等种种严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以及社会失灵所致。导致市场失灵的原因主要在于食品市场具有信息不对称特性、食品质量安全具有公共品特性、以及食品质量安全具有外部性特性;导致政府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于食品安全监管的机构设置不尽合理、食品安全监管的法规标准尚不健全、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体系有待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保障体系远未完备;而导致社会失灵的原因主要在于行业协会自律规范作用有待提升、新闻媒体社会监督功能尚不完善、第三方机构食品安全监管不规范、社会公众食品安全监管参与度低。所幸的是,我们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不仅能够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下,充分彰显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制度特色、转型特色和伦理特色;而且还能够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监管体系以及社会监管体系的借鉴,确保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进程少走弯路。针对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现实情况,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就必须充分激发广大社会公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积极性,建立完备的食品监管机构体系、健全科学的食品监管的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体系、构建食品安全监管的保障体系。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我们不懈的努力,在可预见的将来,一个完备的、科学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必将得以构建。

徐伟[5](2014)在《经济转型时期中国海关的政府治理与制度创新》文中研究表明经济转型是当代中国发展的主题。中国海关作为对外贸易活动中的重要管理部门,应该在这一特定的时代围绕国家发展和经济转型的实际需求,同时需要把握当代快速发展的技术和商业环境的特点,积极地实行职能转变和制度的创新,提升自身的政府治理水平,为实现贸易安全和贸易便利化的双重目标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在复杂的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诸多关系当中,笔者试图从中理清影响当前中国海关作为政府管理部门,在治理和制度创新层面应当遵循的准则与价值标准。进一步地,在这些准则与价值标准的引导下,分析与探讨了中国海关在当前环境下可能进行的改革与创新。第一章是论文的导言,主要是对选题背景的介绍和文献综述。第二章主要是对当前中国海关所处的环境分析。这一部分主要分为三个方面分析:第一,主要分析了进入21世纪以后,海关部门在全球化影响下面临的共同的问题,包括贸易便利化和贸易安全的双重目标,当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商业运营模式的转变。第二,分析我国海关所处的特殊的环境,主要考察了在经济转型和政府改革的背景下,特定的环境对海关提出的不同层面的诉求。第三,海关现代化。论证海关现代化的内涵以及实现的路径,包括不同国家海关现代化的比较分析。第三章主要是分析海关部门改革与完善的价值标准。主要从市场机制、政府治理、公平与民生、法治精神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考察。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对价值标准的分析评价,结合当前中国海关所处的特殊环境,为进一步探讨海关制度创新与政策选择提供价值基础。第四章是进行政府治理层面的分析。主要的研究目的是探索中国海关在当代政府治理理论下改善治理结构、提升治理水平的依据和可行性的路径。这一部分从三个方面讨论了海关的治理结构的完善:海关组织管理体制、客户导向管理、协同边境管理。第五章是制度创新的研究。主要是结合中国海关在改革与实践当中出现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从制度创新的角度,对包括关企关系、自由贸易区、海关特殊监管区、海关业务外包、单一窗口制度、报关行业管理制度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探讨,提出制度创新的设计或者是制度改进的思路。第六章是结论部分,是对本篇论文写作的总结。包括写作的难点,进一步写作的思路,可能的发展等。

张磊[6](2014)在《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权配置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食品安全关系到社会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经济有序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食品安全监管领域改革是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至2013年的历次国务院机构改革,都有部分内容涉及食品安全监管领域。但是,近年来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不断敲响着食品安全问题的警钟。各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经验表明,一个卓有成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虽然不是培育良好食品安全格局的充分条件,却是遏制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必要条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指出:“现阶段,食品安全问题仍然比较严重,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法制、标准等方面存在缺陷,地方保护、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监管不力的现象时有发生。”食品安全监管问题涉及监管体系、监管者与监管对象的关系、监管者彼此关系等多个方面。但是无论哪个方面,其背后的主导性影响力量是监管权的配置问题。对于这个重要议题的研究,国内学术界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从监管权配置的角度对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探索。从这个意义而言,本研究一定程度上是一项新的探索和努力。因此,与大多数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研究角度不同,本文以食品安全监管权的配置为切入点,尝试回答以下几个核心问题:(1)现阶段,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权是如何配置的,配置的逻辑是什么?(2)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权配置如何变迁,其变迁的规律是什么,哪些因素导致其变迁?(3)从监管权配置角度如何进一步完善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本文围绕着研究的核心问题,采取的是静态的截面研究与动态的纵贯研究相结合的分析策略展开。第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包括:监管权配置有关的相关理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构架,为后继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主要回答第一个核心问题,即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权如何配置,配置的逻辑是什么?此部分采用截面研究,选择了静态分析视角,分为两个观察维度,第一是横向维度,分析了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权横向配置外在表现,揭示其内在逻辑,介绍现阶段横向配置所面临的争议与挑战。第二个是纵向维度,分析了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权纵向配置外在表现,揭示其内在逻辑,介绍现阶段纵向配置所面临的争议与挑战。第三部分,主要回答第二个核心问题,即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权配置如何变迁,变迁的规律是什么,哪些因素导致其变迁?这个部分采用纵贯研究,选择了动态视角。依据彼得·霍尔的政策范式变迁框架和其他相关理论,构建起一个观察食品安全监管权配置变迁的分析模型。通过分析模型考察食品安全监管权横向变迁与纵向变迁的进程,对食品安全监管权配置的变迁的规律进行解释和深化。第四部分,在前面基础之上,进行系统总结,回答第三个核心问题,从监管权配置角度就如何改善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提出政策建议,并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通过研究,本文力求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并取得一些发现:(1)依据行政组织理论将食品安全监管权的横向配置分为“分部门型监管模式”、“分部门协调型监管模式”和“整合型监管模式”三种模式,前两者统称“分散监管模式”。根据这个划分,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标志整合型监管模式的形成。其逻辑是为了突破分散监管模式下各部门之间“集体行动的困境”。在这种困境中,当作为政府整体的监管目标或利益与拥有某环节监管权的部门目标或利益出现不相容的时候,各监管部门在自身利益的驱使下的机会主义行为会极大削弱食品安全监管的整体效果。(2)依据行政组织理论将将食品安全监管权的纵向配置分为“中央一体垂直监管”、“中央派出垂直监管”、“协作化监管”、“省内垂直监管”和“属地监管”五类模式。根据这个划分,我国现阶段是“属地监管”模式,其逻辑基础是“层级代表”假定。按照此假定,中央与地方政府间关系只是简单的“命令-服从关系”。由此,体现配置的不同功能,分别是:“分工效率论”、“压力型体制论”、“偏好与信息不完全论”、“降低政治风险论”。但现实中,属地监管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层级代表”假定已不符合实际。改革开放以来,地方利益结构分化进程大大加快。地方政府已演变成拥有相对独立的利益结构的行为主体,简单的“层级代表”的“命令-服从”关系已被利益主体自身利益目标函数主导下的“委托-代理”关系所替代,由此形成的“委托-代理难题”影响食品安全属地化监管效率,具体表现为:多层委托-代理导致监管激励不足;委托代理中的信息不对称致使监管中机会主义的形成;代理人双重角色干扰监管;代理人监管能力不平衡和面对跨区域食品问题的监管碎片化导致监管效果受影响。(3)将政策范式理论、制度变迁理论、政策源流理论等众多视角有机结合,形成观察食品安全监管权配置变迁的分析框架。此框架的结构由外至内,由具体配置、监管权属性、政策总体目标三层组成,其变迁的动力机制由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组成。依据此框架,描述了从1979年至今食品安全监管权配置变迁的表现,解释其变迁的内在机制。拓展了观察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视野。(4)本研究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权配置变迁是从“卫生监督”范式到“安全管理”范式的转移过程。在“卫生监督”范式中,食品问题是一种卫生问题,局限在消费环节;其监管的总体目标是:提高食品质量,防止食品污染;其视野仅涉及医学领域。在“安全管理”范式中,食品问题是一种安全问题,涉及食品产业链的全过程;其监管的总体目标是:保证食品安全,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背后蕴含的基本的价值观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思想,全面履行人民政府的职责”。这种范式的视野为多学科综合,从医学问题升华为以“政府责任”为核心的政治性问题。在这两个范式的基础上,本研究提出,食品安全监管的发展趋势是从“安全管理”范式走向“安全治理”范式。在“安全治理”范式中,食品问题不仅是安全问题,更是一个治理问题,不仅是食品产业的问题,更涉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监管的总体目标是:不仅是保障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更注重在多元化监管主体、多样化监管手段、多渠道的合作与协调机制基础上进行的社会性治理;其学科视野注重多学科综合,多主体综合、多手段综合,多渠道综合,从政治问题升华为“社会治理”为核心的社会性问题。

李新[7](2010)在《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牧业发展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还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古语有云“牧以畜为体,畜以饲为天”,饲料对于牲畜的重要作用正如食物之于人类,不可轻忽。营养物质在“土壤—植物—动物—人”之食物链中的流向与转移,不但是农业生产的根本基础,也是农业生产的最终目的。现代农业的最大特点就是营养物质在食物链中的快速和高效转移与回流。动物营养学正是一门研究营养物质摄入与动物生命活动(包括生产)之间关系的科学。因此,动物营养学不但是动物生产的理论基础,也是生命科学和资源环境科学的组成部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回顾总结其百年的发展历程对于今后的发展大有裨益。中国驯养动物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勤劳智慧的中国人积累了许多畜禽饲养方面的经验,其中不乏饲料选择与如何喂养的内容,这在古代农书中多有涉及。然而,那只是建筑在长期生产实践基础上的经验积累,并非以科学试验为依据,所以还称不上动物营养科学。回顾我国动物营养科学史,大体上是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到如今已然经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二三十年代开始到1949年的肇始与奠基阶段;第二阶段,1949年到20世纪70年代末的曲折发展;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到现在的转折与蓬勃发展阶段。当中国动物营养科学发展的第一阶段,我们的祖国正处于内忧与外患并存之际,晚清以来的衰颓局面未见好转,频繁的战争和连年的自然灾害使得民生凋敝,国家经济几近破产;就是在危机之中,畜牧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出来,也由此备受重视。而较之中国传统的基于感性经验的畜牧饲养方式,西方利用科学试验得来的现代技术,对于增产增收效果更好,动物营养科学恰是近现代科学畜牧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于是这门科学开始在中国扎根发芽并成长起来。虽然当时此方面的科研教育机构乃至学会组织等还大都蕴含在大畜牧之中,但无疑已作为大畜牧科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被提及,甚至专门成立这方面的专门系组从事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这对于科学畜养风气的形成颇有助益,同时也为此后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研究、管理经验,为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当中国动物营养科学发展的第二阶段,受国内政治经济大背景的影响,我国动物营养科学虽走了些弯路,但也有曲折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终于迎来它发展的春天,开始了蓬勃发展的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动物营养专业正式设立并发展完善,1980年成立了专业学会,1989年本专业学术刊物创刊发行,至此,一个学科独立的三个标志已经全部具备。30多年来,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在养殖业及饲料工业上的普遍应用,使得我国肉、蛋、奶等畜产品产量持续增长,全国人民膳食结构得到极大改善。在诸多因素的影响推动下,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经过百年发展,终于取得了现在来之不易的成绩;同时它的发展也深刻影响着人民的生产生活等方方面面。社会的发展和观念的转变,将会使人们对动物营养科学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对于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来讲既是挑战也是希望。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研究正经历着从常量到微量,从静态到动态,从整体到组织,从表观到内涵,从单因子对比到多因子互作的深入发展。由描述为主的科学向控制科学转变,由“分析时代”进入“系统时代”已然成为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整体趋势,中国自不能例外。但是,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动物营养科学还是要根据国情,在继承传统,重视当下,学习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这本身就具有世界意义!论文正是以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史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之后分别从组织机构、相关书刊、人才队伍以及科研内容和成果等方面对中国动物营养学在20世纪前、后50年的发展情况进行了研究,进而对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动因和社会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一章总结了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经验,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朱天舒[8](2010)在《食品供应链控制区质量安全管控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食品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消费品。食品安全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基础,是人类的一项基本权利。食品质量安全状况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一次次警示我们,食品安全已成为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对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越发广泛而深入。本文在对比研究国内外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领域的多项研究成果基础上,认为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管控必须摒弃传统割裂供应链、实施分段监管的办法,同时也必须抛弃传统供应链空间冗长、不利于统一监管的模式。应该依据国际农业和食品安全标准、通过管理模式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食品供应链的有效融合,建立基于全球数据同步网络和物联网的全过程安全追溯系统在内的控制区食品供应链安全管理解决方案,并统一产业链数据标准、搭建信息支撑平台和数据挖掘应用,构建“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追溯”的完整食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首次提出了食品供应链控制区质量安全管控理论与方法,并进一步提出国际上对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供应链的组成、多级库存供应链的财务等方面,主要解决供应链的操作效率问题,很少涉及供应链做为一种战略性管理体系的质量控制功能,认为供应链管理正在向两个战略目标演进:一是关注现金周期并逐步形成供应链金融体系;二是关注各节点质量安全控制并逐步形成供应链质控体系。而且,伴随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食品供应链风险控制方法引入,使控制区食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第三方”管控方法成为现实,从而实现控制区食品质量安全管控体系质的飞跃。此外,基于食品安全的控制区供应链理论的提出,也对控制区内农村城镇化方式、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生活方式等提供了产业化经济性基础平台。按照控制区质量安全的技术要求,农民必须集中居住,按照低碳经济要求,实现生态型居住和生活,使农村城镇化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同时,农业生产作业方式必须在现有联产承包责任制基础上进一步按照市场取向演进为专业合作社经济,从而进一步带动农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深化改革和发展。这既是本文研究所衍生的行政管理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种方法论的创新。本文最后选取中国新加坡(吉林)食品区作为案例,应用食品供应链控制区质量安全管控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比较系统的设计了中国新加坡(吉林)食品区质量安全管控体系。

孔繁涛[9](2008)在《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畜产品消费量持续上升。而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直接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研究,防患于未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运用预警原理、风险理论、系统科学理论等有关理论,采用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开展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的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并将微观预警和宏观预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剖析了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的特性,系统分析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各种风险因素,从而揭示了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规律,探索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理论,构建了预警概念指标体系和应用指标体系,建立了预警的微观模型和宏观模型,提出了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策建议。本文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1)提出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理论分析相关结论。本研究在全面阐述预警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风险理论、系统工程方法论、自然辩证法以及预测决策原理等相关理论,提出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理论分析结论。其主要内容是: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大量风险,而风险是可以预测、管理和控制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信息获取、分析与传播过程,预警难点在于信息快速获取与智能分析;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具有公共物品属性,预警可以使畜产品质量处于相对安全状态。(2)研究建立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概念指标体系和应用指标体系。从方法论的角度,构建了理想状态下的预警概念指标体系,包括1个目标、5个指数和29个指标。并以概念指标体系为基础,遵照实用性、灵敏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等原则,构建了预警应用指标体系,包括1个目标、3个指数、15个指标,其中的15个指标根据其特性,又分为12个警兆指标、2个警情指标和1个滞后指标。(3)研究建立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微观和宏观模型。运用Likert五点尺度量表思路,兼顾常规警限划分原则和畜产品安全实践,界定了单警度、总警度的阈值。通过分析限量类危害物和违禁类危害物,建立了单因素、单产品视角的预警微观模型。在开展微观预警的基础上,从经济、技术相结合的角度,开展了宏观预警研究。一方面,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后又采用DelphiMethod进行了评价检验;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基于AHP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模型。另一方面,根据支持向量机(SVM)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步骤,建立了基于SVM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模型;同时,采用基于AHP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结果,对基于SVM的预警模型进行学习训练,从而将评价和预警有机结合。应用基于SVM的预警模型,对24个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论与实际相一致。(4)提出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策建议。通过采取完善体系建设、扩大规模养殖、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合作经济、严格市场监管、提高安全认识和实现信息共享等有效措施,确保畜产品质量处于无警状态,从而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

李玉冰[10](2007)在《对美国禽肉检验检疫制度与我国相关制度的比对与应对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禽肉生产的大国,但却是出口小国。制约我国禽肉出口的主要原因是禽类疫情不断、动物检验检疫法律法规和标准与程序的不够健全、监管工作不完善等。美国既是禽肉的生产大国,又是禽肉的进、出口大国。这得益于其有健全和基本符合WTO《SPS协定》原则的禽肉检验检疫法律法规体系和程序。由于多种原因,我国禽肉一直不能对美国出口。因此,本课题以预防兽医学、动物卫生法学、管理学理论为指导,通过分别对中国、美国禽肉检验检疫管理体系及各自不同特点的研究,并结合赴中美禽肉产区和生产企业实地调研、观摩,赴美参会、培训,与美官员共同工作等技术路线,对美国禽肉检验检疫法律法规体系、准入制度、技术要求和管理体系等进行了重点研究并与我国有关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找出了可供我国借鉴的美方经验,重点剖析了我国的不足之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禽肉检验检疫法规、提高政府监管水平的建议。本课题旨在促进我国禽肉检验检疫法律法规的完善、政府监管水平和我国禽肉生产加工企业整体安全卫生水平的提高,进而促进我国禽肉安全卫生质量的提高,促进我国禽肉出口,并合乎规则地、有效地延缓、限制或禁止国外禽肉产品进口,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保护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农民利益,同时有针对性的和有效的应对美国自2004年开始的为进口我国禽肉而开展的对我国禽肉检验检疫体系的等效性评估。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一、美国禽肉检验检疫法律法规体系和管理体系研究:经过系统研究与分析,可见美国建立了健全、完善、规定明确、可操作性强且基本符合WTO《SPS协定》原则的专门的禽肉安全卫生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和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为保障美禽肉安全卫生和消费者健康奠定了坚实可靠的法律基础;美国只由农业部一个部门负责进出口和国内禽肉产品的检验检疫与管理,且所有禽肉屠宰加工企业的宰前宰后检验检疫工作全部由官方兽医和检验员负责。美国政府有专门的预算和与业务相适应的管理和检验人员来保障检验检疫工作的顺利进行。二、美国进口禽肉实施等效性评估的法律依据及方法与程序研究:美国具有基本符合《SPS协定》等效性等原则的对国外禽肉检验检疫体系的等效性评估法规和明确、透明的评估程序,且等效性评估的时间至少3—5年,有的甚至10年。因此该程序对本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国内畜牧业以及家禽屠宰生产行业起到了极好的保护作用,与此同时也在安全卫生的前提下促进了与美国禽肉检验检疫体系不同但等效的其他国家的对美禽肉出口。三、我国禽肉检验检疫法律法规体系及管理体制研究:经过全面系统的研究,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我国涉及禽肉检验检疫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基本可以保障我国的禽肉安全卫生和畜牧业健康发展,且由于出口肉品的检验检疫与安全管理规定的相对明确对我国禽肉产品出口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主要存在不系统、交叉、重复或不健全、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我国禽肉等肉品检验检疫监管分由多个部门分段管理,但应加强衔接、协调并避免管理重复与漏洞,或借鉴美国经验进行改革,即实行一个部门全权负责。四、中美禽肉检验检疫法规、管理与残留监控等比较研究:研究认为中美在此三个领域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明显不同之处。在法规方面,最大的不同之处有三:一是立法权的差异,即美国联邦部委内设司局有立法权,可依法直接制定和颁布有关法律的实施细则和强制性要求等;二是法律层级的差异,即美国具有专门的《联邦禽产品检验法》和配套的《联邦肉禽蛋检验法规》,我国则无专门法律和法规;三是法律法规内容的差异,即美方法律法规规定详尽、具体、可操作性强,而我国的规定多为原则;美方对所有肉禽产品生产加工企业等均强制实施HACCP管理体系,而我国仅在出口肉禽企业中强制实施;在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方面,最大的不同有二,一是美国只有一个部门全权管理,我国则有多个部门分段管理且有交叉;二是美方对在线宰前宰后检验全部由官方检验员负责,而我国多有企业检验员负责;在农兽药残留和微生物监控方面,最大的差异是美国注重过程控制和整体保证产品的安全卫生,而我国对内销禽肉企业的此类官方监控基本缺失。经过研究,作者从尽快制定我国适当的动物卫生保护水平和适当的食品安全保护水平、根据WTO/SPS协定相关原则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完善动物宰前宰后检验检疫规定、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逐步在屠宰加工企业实施官方检验制度、在肉禽蛋等食品加工企业中分期分批地强制性建立和实施HACCP管理体系、建立我国肉禽蛋等动物源性食品市场准入程序性法律规定和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修订等7个方面提出了应对建议。本课题是首次对中美两国禽肉检验检疫法律法规和管理体系进行的比较研究,首次将数理统计的方法引入禽肉屠宰加工企业的安全卫生质量过程控制并实现了对卫生控制的量化管理,为健全和完善我国禽肉及肉类产品检验检疫法律法规、生产和加工过程的安全卫生控制的方法和措施、进口禽肉和肉类产品的检验检验准入制度和程序等提供了理论依据、科学数据及和可借鉴的经验,对提高我国禽肉、肉类产品的安全卫生质量和检验检疫管理水平、促进我国肉禽类产品出口等均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并为发展中国家积极应对美国的等效性评估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有利于促进SPS协定等效性原则等在国际贸易中得以具体实施。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已用于我国动物卫生立法实践。且本课题的研究和在工作中的应用,有效地应对了美国自2004年以来对我国禽肉检验检疫体系的初始等效性评估及现场审查,仅用2年的时间就使我国获得了其他国家通常需要3—5年方可获得的对美出口热加工禽肉资格。

二、应对“入世”挑战 规范屠宰加工——中国畜禽屠宰加工行业与贸易全球化高层研讨会在天津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应对“入世”挑战 规范屠宰加工——中国畜禽屠宰加工行业与贸易全球化高层研讨会在天津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塞飞亚农业科技发展股份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2.1 理论基础
        1.2.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塞飞亚农业科技发展公司内外部环境分析
    2.1 塞飞亚农业科技发展公司概况
    2.2 塞飞亚农业科技发展公司所处宏观环境的PEST分析
        2.2.1 政治法律环境
        2.2.2 经济环境
        2.2.3 社会文化环境
        2.2.4 技术环境
    2.3 塞飞亚行业竞争性分析
        2.3.1 肉鸭行业发展现状
        2.3.2 塞飞亚行业结构的五力模型分析
    2.4 塞飞亚农业科技发展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2.4.1 公司发展面临的问题
        2.4.2 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2.4.3 公司价值链分析
    2.5 塞飞亚农业科技发展公司SWOT分析
        2.5.1 优势
        2.5.2 劣势
        2.5.3 机遇
        2.5.4 威胁
        2.5.5 SWOT矩阵分析
第3章 塞飞亚公司发展战略制定与实施
    3.1 塞飞亚公司的使命、愿景及经营目标
        3.1.1 塞飞亚公司使命
        3.1.2 塞飞亚公司的愿景
        3.1.3 塞飞亚公司的发展经营目标
    3.2 塞飞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的选择
        3.2.1 塞飞亚有限公司密集发展战略可行性分析
        3.2.2 塞飞亚有限公司纵向一体化战略可行性分析
    3.3 塞飞亚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
    3.4 塞飞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举措
        3.4.1 加速对肉鸭新品种选育及饲料研发
        3.4.2 打造特色产品
        3.4.3 营销和市场拓展措施
        3.4.4 人力资源发展措施
        3.4.5 生产环节措施
        3.4.6 财务管理发展措施
第4章 塞飞亚公司发展战略保障措施
    4.1 管理规范化与信息化
    4.2 优化组织机构
    4.3 人力资源保障
    4.4 加强防疫管理
    4.5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危机防控能力研究
        1.2.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的研究
        1.2.3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研究
        1.2.4 对已有研究的评述
    1.3 研究问题与内容
    1.4 本文研究框架与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公共危机
        2.1.2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
        2.1.3 危机防控能力
        2.1.4 能力建设及其基础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2.2.2 风险管理与脆弱性研究
        2.2.3 动物卫生经济学
        2.2.4 系统管理理论
第3章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能力建设基础及其形成
    3.1 能力基础之一:法制体系建设情况
    3.2 能力基础之二:管理体制建设情况
    3.3 能力基础之三:科技研发支持情况
    3.4 能力基础之四:条件保障建设情况
    3.5 综合能力形成:应急响应实施情况
第4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4.1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法制体系建设
        4.1.1 我国动物卫生法律体系建设概况
        4.1.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应急管理法规建设情况
    4.2 我国动物疫情应急法制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4.2.1 立法文本及内容自身存在的问题
        4.2.2 法律文本与实践工作存在脱节
        4.2.3 应急法律体系的操作性存在欠缺
    4.3 其他国家动物疫情防疫法律体系建设经验借鉴
        4.3.1 美国:1+N系统化动物卫生法律体系
        4.3.2 澳大利亚:风险监控为主的动物疫情防控立法
        4.3.3 加拿大:体系健全覆盖面广的疫情防控立法
        4.3.4 欧盟:规范化、人性化的动物卫生立法体系
    4.4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立法的改进方向
        4.4.1 健全动物防疫组织立法,防止立法碎片零散
        4.4.2 树立动物疫情风险意识,健全风险评估机制
        4.4.3 改变动物疫病防控观念,做好系统规范立法
第5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制建设
    5.1 构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理论基础
        5.1.1 应急管理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
        5.1.2 公共危机组织结构的特点
    5.2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现状
    5.3 我国动物疫情公共危机管理体制建设的问题及原因
        5.3.1 动物疫情常态应急机构尚未建立
        5.3.2 危机管理指挥联动系统尚且缺乏
        5.3.3 官方组织缺乏与社会力量的整合
        5.3.4 重大动物疫情区域合作机制缺乏
    5.4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管理体系的改进
        5.4.1 专业性、常规性指挥机构的设立
        5.4.2 以任务为中心建立复式组织结构
        5.4.3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相协调
第6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6.1 动物疫病公共危机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现状
        6.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科研机构发展现状
        6.1.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研发情况
        6.1.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成果运用情况
    6.2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问题
        6.2.1 防控科技人力资本待遇较低、队伍不稳
        6.2.2 防控技术研究投资不足、应用水平偏低
        6.2.3 防控科研项目立项及管理处于无序状态
        6.2.4 科技成果鉴定评价机制忽视了实践需求
        6.2.5 科研成果推广缓慢,不能满足社会需求
    6.3 制约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分析
        6.3.1 缺乏与时俱进的科学劳动价值评价机制
        6.3.2 缺乏全面、完整、连续的经费资助机制
        6.3.3 缺乏国家层面统一的科技管理服务平台
        6.3.4 缺乏科技需求方主导的制度化评价机制
        6.3.5 缺乏与社会转型相适应的成果转化机制
    6.4 我国动物疫情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途径
        6.4.1 优化薪酬结构,尊重科技人才价值
        6.4.2 改善投资机制,加强基础条件建设
        6.4.3 抓住核心技术,做好管理平台建设
        6.4.4 注重社会需求,完善鉴定评价机制
        6.4.5 重视技术应用,科研与防控相结合
第7章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条件保障建设
    7.1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政策概述
        7.1.1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政策的历史演变
        7.1.2 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基本理念的形成
    7.2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
        7.2.1 财政支持总量尚显不足
        7.2.2 财政支出结构不够合理
        7.2.3 财政支持的持续性不够
    7.3 我国动物疫病财政支持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7.3.1 财政投入理念存在差距
        7.3.2 财政分摊机制并未健全
        7.3.3 财政支出方式过于单一
    7.4 美国和澳大利亚动物疫病防控财政支持的基本经验
        7.4.1 财政支持总量充足力度较大
        7.4.2 财政支出结构动态均衡变化
        7.4.3 多元主体共同平衡分摊费用
        7.4.4 疫病消灭计划占据较大比重
    7.5 改进我国动物疫病防控条件保障的建议
        7.5.1 加大和稳定动物疫病危机防控财政支持
        7.5.2 建立多元化动物疫病防控资金分摊机制
        7.5.3 对动物疫病防控重点领域进行合理分派
        7.5.4 合理安排动物疫情应急资金和物资储备
第8章 政府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
    8.1 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应急响应的理论框架
    8.2 Matlab回归分析理论模型
    8.3 我国动物疫情防控应急响应的实证研究
    8.4 提升动物疫情公共危机防控的应急响应的路径选择
第9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9.1 改变观念,建立系统化的动物疫情防控法律体系
    9.2 突破限制,建立开放型的动物疫情防控体制框架
    9.3 创新科技,构建有机性的动物疫情防控科技支撑
    9.4 重视投入,建立稳定性的动物疫情防控条件保障
第10章 研究不足与展望
    10.1 防控能力建设基础的综合性研究
    10.2 防控能力基础条件的精细化研究
    10.3 防控能力建设效果的全面性评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3)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经贸合作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理论及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与拟解决关键
    1.4 数据来源及说明
    1.5 相关概念界定
    1.6 研究内容与结构
    1.7 可能创新点
第2章 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经济现状分析
    2.1 气候与水源
    2.2 土地利用
    2.3 农业投入
    2.4 农业产出
    2.5 各国涉农产品国际贸易现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与中亚五国当前农业经贸合作模式分析
    3.1 中国与中亚五国当前区域经贸合作模式分析
    3.2 中国与中亚五国当前农业经贸合作模式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与中亚五国开展农业经贸合作的SWOT分析
    4.1 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经贸合作优势分析
    4.2 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经贸合作劣势分析
    4.3 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经贸合作机遇分析
    4.4 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经贸合作挑战分析
    4.5 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经贸合作组合战略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产品贸易模式整体分析
    5.1 双边农产品贸易现状分析
    5.2 基于比较优势的农产品贸易模式分析
    5.3 基于技术附加的农产品贸易模式分析
    5.4 基于产业内贸易的农产品贸易模式分析
    5.5 基于CMS模型的农产品贸易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与中亚各国农产品贸易模式个体分析
    6.1 基于比较优势的中国与中亚各国农产品贸易模式分析
    6.2 基于技术附加的中国与中亚各国农产品贸易模式分析
    6.3 基于产业内贸易的中国与中亚各国农产品贸易模式分析
    6.4 基于CMS模型的中国与中亚各国双边农产品贸易增长影响因素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国与中亚五国未来农业经贸合作模式展望
    7.1 中国与中亚五国未来区域经贸合作模式展望
    7.2 中国与中亚五国未来农业经贸合作模式展望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及展望
    8.1 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建设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
        1.4.1 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
        1.4.2 宏观分析和微观考察相结合
        1.4.3 系统化的方法
    1.5 主要内容、研究思路和主要创新点
        1.5.1 主要内容
        1.5.2 研究思路
        1.5.3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食品安全及其制度属性
    2.1 食品与食品安全
        2.1.1 食品
        2.1.2 食品安全
    2.2 食品安全的制度属性
        2.2.1 价值论意义上的制度属性
        2.2.2 工具论意义上的制度属性
        2.2.3 伦理学意义上的制度属性
第3章 当前我国食品安全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3.1 我国食品安全困境
        3.1.1 食品源材环境日趋恶化
        3.1.2 食品加工储运令人堪忧
        3.1.3 食品销售消费隐患重重
        3.1.4 食品科技发展喜忧参半
    3.2 导致我国食品安全困境的主要原因
        3.2.1 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市场失灵
        3.2.2 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政府失灵
        3.2.3 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社会失灵
第4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理论指导与经验借鉴
    4.1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
        4.1.1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性
        4.1.2 科学发展观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指导意义
    4.2. 西方国家建设实践的经验借鉴
        4.2.1. 对西方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考察
        4.2.2. 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启示
第5章 建设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路径探索
    5.1 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中国特色
        5.1.1 坚持执政兴国的发展要义,确保人们食品数量安全
        5.1.2 坚持统筹兼顾的科学方法,确保人们食品质量安全
        5.1.3 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核心,确保食品安全人民共享
    5.2 建立社会公众食品安全监管参与机制
        5.2.1 培养社会公众食品安全监管意识
        5.2.2 建立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公开制度
        5.2.3 健全举报奖励以及维权保障机制
        5.2.4 建立公众意见建议受理专门机构
    5.3 建立完备的食品监管机构体系
        5.3.1 优化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配置,确立科学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5.3.2 明晰各监管机构的职责分工,加强监管机构之间沟通与协调
        5.3.3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队伍建设,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效能
    5.4 健全科学的食品监管的法律法规与技术标准体系
        5.4.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5.4.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的技术标准体系
    5.5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体系
        5.5.1 完善风险分析制度
        5.5.2 完善食品召回制度
        5.5.3 完善食品追溯制度
        5.5.4 完善行政问责制度
        5.5.5 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5.6 构建食品安全监管的保障体系
        5.6.1 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宣教力度
        5.6.2 强化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管理
        5.6.3 保证监管关键环节资金供应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经济转型时期中国海关的政府治理与制度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思考
    1.2 文献综述
        1.2.1 经济转型的特征
        1.2.2 政府治理
        1.2.3 当前海关面临的环境
        1.2.4 价值体系
        1.2.5 海关的治理与制度创新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中国海关的环境分析
    2.1 21 世纪海关所面临的环境分析
        2.1.1 经济全球化
        2.1.2 贸易便利化与贸易安全
        2.1.3 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
        2.1.4 新的商业模式的涌现
    2.2 特殊环境:转型与治理
        2.2.1 经济转型
        2.2.2 公共治理
        2.2.3 法律环境
        2.2.4 创新需求
    2.3 海关现代化
        2.3.1 世界海关组织与海关现代化
        2.3.2 美国海关的现代化进程
        2.3.3 中国海关的现代海关制度建设
第3章 中国海关治理和改革的价值考量
    3.1 市场机制
        3.1.1 市场与政府
        3.1.2 产权理论
    3.2 政府治理
        3.2.1 新公共管理运动
        3.2.2 治理理论
        3.2.3 公共选择理论
    3.3 公平与民生
        3.3.1 公平问题
        3.3.2 民生问题
    3.4 法治精神
        3.4.1 市场经济条件下法治的地位与作用
        3.4.2 转型阶段的法治需求
    3.5 经济转型期中国海关改革与创新的价值取向
第4章 海关的治理
    4.1 中国海关组织管理方式的变革
        4.1.1 当前我国海关的组织管理模式及问题
        4.1.2 国际海关组织管理模式的变革
        4.1.3 中国海关组织管理模式的变革建议
    4.2 实行“客户导向”,推进海关服务型政府建设
        4.2.1 “客户导向”的国际经验
        4.2.2 “客户导向”在我国的实践
        4.2.3 我国海关实行“客户导向”的政策建议
    4.3 促进协同边境管理的实现
        4.3.1 协同边境管理的基本原理
        4.3.2 我国海关实现协同边境管理的政策建议
第5章 海关管理的制度创新
    5.1 完善 AEO 制度,促进海关与企业关系的变革与发展
        5.1.1 变革关企关系,真正实现海关与企业的伙伴关系
        5.1.2 完善中国式的 AEO 制度
    5.2 上海自由贸易区建设与海关特殊监管区的整合
        5.2.1 自由贸易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性质的界定
        5.2.2 当前我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发展现状及问题
        5.2.3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管理的国际比较
        5.2.4 上海自由贸易区海关监管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5.2.5 优化存量,整合资源,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科学发展
    5.3 发展与完善海关业务外包
        5.3.1 中国海关业务外包的现状
        5.3.2 海关业务外包的利弊分析
        5.3.3 海关业务外包的效益分析
        5.3.4 海关业务外包存在的问题
        5.3.5 海关业务外包的发展与完善
    5.4 建立单一窗口制度
        5.4.1 单一窗口的定义
        5.4.2 单一窗口各国实践的经验
        5.4.3 当前单一窗口在我国实施的条件分析
        5.4.4 单一窗口在我国实施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5.5 报关行业管理制度的创新
        5.5.1 我国报关行业管理的现状
        5.5.2 报关管理制度现状的国际比较
        5.5.3 优化报关行业管理制度的经济学探索
        5.5.4 报关行业管理的改革与创新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关于报关行业现状的调查问卷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权配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核心问题与研究意义
    1.2 主要概念界定
        1.2.1 食品安全
        1.2.2 监管
        1.2.3 食品安全监管权配置
    1.3 文献综述
        1.3.1 食品安全监管研究评述
        1.3.2 食品安全监管权配置研究评述
        1.3.3 简要评论
    1.4 研究方法与文章结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分析框架与文章结构
        1.4.3 创新之处
第2章 监管权与监管权的配置
    2.1 监管权溯源
        2.1.1 监管权的内涵
        2.1.2 监管权的类型
        2.1.3 监管权的特征
    2.2 监管权的相关理论
        2.2.1 监管权的合法性基础:公共利益视角
        2.2.2 对监管权控制的依据:利益集团视角
        2.2.3 对监管权理解的拓展:制度主义视角
        2.2.4 监管权研究的新焦点:社会性监管视角
        2.2.5 简要评论
    2.3 监管权配置的理据
        2.3.1 监管权配置的原则
        2.3.2 监管权配置的依据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食品安全问题与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构架
    3.1 食品安全问题的缘起
        3.1.1 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
        3.1.2 食品安全问题的基本性质
    3.2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表现
        3.2.1 改革开放前的食品安全问题
        3.2.2 改革开放后的食品安全问题
    3.3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体制构架
        3.3.1 食品安全监管机构
        3.3.2 食品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3.3.3 食品安全监管技术体系
        3.3.4 食品安全监管安全标准体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权的横向配置:从分散模式到整合模式
    4.1 行政学理论中的监管权横向配置
        4.1.1 监管权横向配置的必要性
        4.1.2 监管权横向配置的类型
        4.1.3 食品安全监管权横向配置的一般模式
    4.2 食品安全监管权横向配置的形式
        4.2.1 作为食品安全监管权整合形式的大部制
        4.2.2 食品安全监管大部制的内容
        4.2.3 食品安全监管大部制的主要职能
        4.2.4 食品安全监管大部制的机构设置
    4.3 食品安全监管权横向配置的逻辑与争议
        4.3.1 监管权横向配置整合模式的形成基础:分散型监管的悖论
        4.3.2 监管权横向配置整合模式的逻辑:突破集体行动的困境
        4.3.3 监管权横向配置整合模式的争议:挑战与磨合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权的纵向配置:垂直管理还是属地监管
    5.1 行政学理论中的监管权纵向配置
        5.1.1 监管权纵向配置的必要性
        5.1.2 监管权纵向配置的类型
        5.1.3 食品安全监管权纵向配置的一般模式
    5.2 食品安全监管权纵向配置的形式
        5.2.1 属地化监管与地方政府职能
        5.2.2 属地化监管与地方政府责任
        5.2.3 食品安全属地化监管的内容
        5.2.4 食品安全属地化监管的机构设置
    5.3 食品安全监管权纵向配置的逻辑与争议
        5.3.1 监管权纵向配置属地化模式的逻辑:层级代表关系
        5.3.2 监管权纵向配置属地化模式的困境:委托代理难题
        5.3.3 监管权纵向配置属地化模式的争议:维持或转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权配置的变迁:卫生监督范式到安全管理范式
    6.1 食品安全监管权配置变迁的基本机制
        6.1.1 政策范式变迁与食品安全监管权配置
        6.1.2 政策范式变迁的动力机制
        6.1.3 食品安全监管权配置变迁分析模型
    6.2 食品安全监管权横向配置的变迁过程
        6.2.1 食品安全监管权横向配置的“卫生监督”范式(1979-2004)
        6.2.2 食品安全监管权横向配置的“安全管理”范式(2004至今)
    6.3 食品安全监管权纵向配置的变迁过程
        6.3.1 食品安全监管权纵向配置的“卫生监督”范式(1979-2004)
        6.3.2 食品安全监管权纵向配置的“安全管理”范式(2004至今)
    6.4 解释与评论
        6.4.1 对食品安全监管权配置结构与变迁的解释
        6.4.2 食品安全监管权横向与纵向配置变迁的比较
        6.4.3 局限性与简单评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政策建议与研究总结
    7.1 政策建议
        7.1.1 具体配置:构建高效合理的机制
        7.1.2 监管权属性定位:保持独立性与可控性的平衡
        7.1.3 监管总体目标:实现“食品安全管理”向“食品安全治理”转型
    7.2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7.2.1 研究回顾与主要发现
        7.2.2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7)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依据与意义
    二、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四、本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五、本研究的创新点及可能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的基础和背景
    第一节 中国古代畜牧业发展概况与家畜饲养管理经验
        一、中国古代畜牧业的发展概况
        二、中国古代在家畜饲喂方面的主要技术
        三、中国古代家畜饲喂经验给我们的启示
    第二节 近代中国畜牧业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及传统畜牧业面临的危机
        一、鸦片战争以来的战乱影响了农牧业现代化进程
        二、国外畜禽饲养管理技术被引介到中国
        三、中国传统饲养方式的延续与面临的危机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动物营养学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一、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历程
        二、中国现代畜牧业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
        三、动物营养学日益成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力量
第二章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动物营养学的发展
    第一节 相关组织和机构的建立
        一、相关科研机构的建立
        二、相关教育机构的建立
        三、相关学会组织的建立
    第二节 动物营养学相关学术着作与刊物
        一、相关刊物的刊行
        二、相关书籍的出版
    第三节 中国动物营养学先驱人物及其贡献
        一、陈宰均先生—我国动物营养科学的奠基者
        二、王栋先生—通研植物动物生产的畜牧大家
        三、许振英先生—为祖国工作六十年的动物营养科学先驱
    第四节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动物营养研究内容和成果
        一、动物营养及营养生理研究
        二、科学饲养方式与传统习惯饲养方式效果比较研究
        三、国内各种常见廉价饲料的畜禽肥育效果研究
        四、不同饲料饲用效能比较及替代试验研究
        五、中外不同品种家畜比较饲养试验研究
第三章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动物营养学的发展
    第一节 相关组织和机构的建立
        一、1978年以前相关的科研机构和学会组织
        二、1978年以后动物营养学会组织和科研机构等的独立设置
        三、畜牧教育资源的调整重组和动物营养专业的设置
    第二节 动物营养学重要书刊的出版和刊行
        一、动物营养学重要书籍的出版
        二、动物营养学相关刊物的刊行
    第三节 动物营养学人才队伍
        一、成名于此时的几位主要动物营养学大家
        二、几支重要的动物营养学研究队伍
    第四节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动物营养研究主要内容和成果
        一、1949~1978年间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二、20世纪80年代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三、20世纪90年代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
第四章 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动因分析及社会影响
    第一节 中国落后的畜牧业亟待改进
        一、中国畜牧业落后情形日显
        二、国外先进动物营养科技的直接影响
    第二节 国家政策和本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了动物营养学发展
        一、国家政策因素的重要影响
        二、科技投入和本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影响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动物营养学发展空间拓展
        一、粮食有余和畜牧业的大发展
        二、饲料工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急需动物营养学的跟进
    第四节 动物营养学的发展对我国畜牧业和饲料业的影响
        一、动物营养科学改变着中国传统的养殖观念和养殖方式
        二、动物营养科学直接影响着饲料工业的发展
    第五节 动物营养科学在改善人民膳食的同时影响着农业结构
        一、动物营养科学为提高人民的膳食水平做出了贡献
        二、动物营养科学的发展对于农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第六节 动物营养科学与畜牧业污染
        一、现代化畜牧业的污染问题
        二、动物营养在解决畜牧业污染问题上的作用
第五章 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经验启示和未来发展趋势
    第一节 中国动物营养学历史进程及经验总结
        一、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的阶段划分及特征
        二、中国动物营养学百年发展的经验启示
    第二节 现代畜牧业发展存在的动物营养相关问题及需求
        一、缓解饲料资源紧缺需要动物营养学发挥作用
        二、解决畜牧业环境污染问题需要动物营养学方法加以调控
        三、改善畜产品品质依赖动物营养新技术新产品
        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动物营养研究改变传统观念
    第三节 未来中国动物营养科学发展趋势
        一、研究领域和视野的扩展与目标思路的调整转变
        二、中国动物营养科学研究发展趋势
        三、中国动物营养研究与实践一定要走自己的路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食品供应链控制区质量安全管控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1.1.1 食品安全监管状况
        1.1.2 食品安全形势调查分析
        1.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1.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主要创新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 相关概念
        1.4.1 食品
        1.4.2 食品质量
        1.4.3 食品质量安全
        1.4.4 供应链
        1.4.5 食品控制区
第二章 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研究综述
    2.1 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研究综述
        2.1.1 政府层面食品安全管理研究综述
        2.1.2 食品产业层面质量安全管理研究综述
    2.2 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标准
        2.2.1 中国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2.2.2 国外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2.3 食品供应链质量控制理论与方法
        2.3.1 基于供应链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
        2.3.2 食品供应链全程安全追溯
        2.3.3 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目标及基本要求
        2.3.4 食品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
    2.4 国外食品供应链管理实践
        2.4.1 美国
        2.4.2 新加坡
        2.4.3 日本
        2.4.4 欧盟
第三章 食品供应链控制区质量安全管控体系设计
    3.1 食品安全质量特性与风险分析
        3.1.1 风险分析
        3.1.2 遵守标准化安全种、养殖规范
    3.2 不同供应链采用合适的产业链质量控制结构
        3.2.1 企业质量安全纵向一体化保障机制
        3.2.2 企业与农户的纵向契约协作机制
    3.3 建设冷链物流枢纽,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3.3.1 冷链物流
        3.3.2 冷链物流发展的政府行为
    3.4 政府完善监管模式,全程监控食品质量安全
        3.4.1 成立食品安全统一协调监管机构
        3.4.2 创新食品安全社会性监管模式
        3.4.3 建立和完善供应链上相关标准
        3.4.4 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评价体系和认证认可制度
        3.4.5 成立高规格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
        3.4.6 积极推行实施标识管理和可追溯制度
        3.4.7 完善食品质量安全信息传导机制,加强消费者教育
第四章 控制区质量安全管控技术与方法
    4.1 条形码与RFID 技术
        4.1.1 条形码
        4.1.2 RFID 技术
        4.1.3 条形码与RFID 技术的比较
        4.1.4 RFID 应用是物联网的重要基础
    4.2 基于物联网技术全景感知食品控制区
    4.3 基于GDSN 建立食品控制区的SaaS 平台
        4.3.1 GDSN 的工作原理
        4.3.2 SaaS——软件即服务
        4.3.3 基于GDSN 的链主式供应链SaaS 平台
        4.3.4 政府推动建立公共SaaS 平台
    4.4 设立控制区碳标签,规避国际贸易碳关税
    4.5 构建食品供应链控制区安全追溯系统
        4.5.1 食品安全追溯
        4.5.2 食品安全追溯系统
        4.5.3 食品供应链控制区追溯系统特点
    4.6 综合信息平台,强化消费者信息互动
第五章 案例研究
    5.1 中国新加坡(吉林)新型农业合作食品区项目简介
        5.1.1 位置
        5.1.2 自然状况
        5.1.3 项目由来和进展
        5.1.4 项目建设意义和目标
        5.1.5 运营模式
        5.1.6 管理模式
        5.1.7 实施步骤
    5.2 构建纵向一体化供应链
    5.3 分析供应链潜在安全风险
        5.3.1 食品区供应链质量安全潜在风险
        5.3.2 水、气候、土壤风险因素及影响
        5.3.3 食品安全和动物健康风险因素及影响
    5.4 建立基于GDSN 的质量安全管控体系
        5.4.1 建设基于物联网的全程监测预警体系
        5.4.2 成立食品区管理公司
        5.4.3 建设基于GDSN 的SAAS 平台
        5.4.4 构建食品区安全追溯系统
    5.5 建立基于PA52050 的食品区碳标签体系
        5.5.1 加强食品区资源综合循环利用
        5.5.2 积极探索食品区碳足迹认证标准
        5.5.3 食品区低碳发展评估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立题背景
        1.1.1 畜牧业发展具有强劲生命力
        1.1.2 畜产品在食物消费中占据重要地位
        1.1.3 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城乡居民生命健康
        1.1.4 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外向型畜牧业发展
        1.1.5 风险分析是食物质量安全的重要保障
    1.2 研究意义
        1.2.1 食物质量安全是公共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
        1.2.2 畜产品质量安全是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基础
        1.2.3 食物质量安全是现代农业的内在规定性
        1.2.4 畜产品质量安全是新农村建设的理性选择
    1.3 研究动态
        1.3.1 安全制度研究进展
        1.3.2 安全技术研究进展
        1.3.3 风险预警研究进展
    1.4 基本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基本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4.3 主要研究方法
    1.5 主要研究特色和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特色
        1.5.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理论分析
    2.1 相关基本概念
        2.1.1 基本概念
        2.1.2 有关概念比较
    2.2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的理论基础
        2.2.1 风险理论
        2.2.2 系统科学理论
        2.2.3 经济学理论
        2.2.4 辩证唯物主义理论
        2.2.5 预测决策理论
    2.3 预警研究进展
        2.3.1 经济预警研究
        2.3.2 农业预警研究
        2.3.3 生态预警研究
        2.3.4 预警研究领域向纵深发展
    2.4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理论分析结论
        2.4.1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理论的学科基础
        2.4.2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理论分析相关结论
第三章 畜牧业经济与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
    3.1 畜牧业经济发展分析
        3.1.1 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
        3.1.2 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历程
        3.1.3 现代畜牧业之含义
    3.2 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日趋严重
        3.2.1 农产品出口基本状况
        3.2.2 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
        3.2.3 农产品出口基本趋势
        3.2.4 畜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逐步扩大
    3.3 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定上升
    3.4 食物质量安全风险分析与预警进展
        3.4.1 食物质量安全风险分析的理论和方法
        3.4.2 有关国际组织食物质量安全风险分析研究进展
        3.4.3 有关国家和地区食物质量安全预警研究
        3.4.4 我国食物质量安全预警研究
第四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4.1 风险因素的有关术语及分类
        4.1.1 风险因素的有关术语
        4.1.2 风险因素的分类
        4.1.3 畜产品质量安全性的评价
    4.2 物理性风险因素
    4.3 化学性风险因素
        4.3.1 风险因素成分分析
        4.3.2 风险因素来源分析
        4.3.3 风险因素控制的法律及规定
    4.4 生物性风险因素
        4.4.1 动物疫病分类
        4.4.2 学理解释
第五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方法
    5.1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方法设计
        5.1.1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知识释义
        5.1.2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方法概述
        5.1.3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系统构成
    5.2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概念指标体系
        5.2.1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概念指标选择原则
        5.2.2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概念指标体系构成
    5.3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
        5.3.1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与监测的关系
        5.3.2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相关法律规定
        5.3.3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相关计划
第六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应用指数体系的构建
    6.1 预警应用指标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6.2 预警应用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成
    6.3 利用LIKERT五点尺度量表划分警限
    6.4 预警应用指标的解释与判断
第七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技术
    7.1 微观层面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技术
        7.1.1 单因素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技术
        7.1.2 单产品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技术
    7.2 基于AHP 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与预警
        7.2.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及步骤
        7.2.2 基于AHP 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评价
        7.2.3 基于AHP 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模型
        7.2.4 基于Delphi Method 的评价检验
    7.3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技术
        7.3.1 支持向量机的产生和发展
        7.3.2 支持向量机的基本原理
        7.3.3 支持向量机的基本算法
        7.3.4 基于SVM 的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模型构建
        7.3.5 基于SVM 的预警模型应用分析
    7.4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智能系统模型设计
        7.4.1 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表的构建
        7.4.2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智能系统的功能
        7.4.3 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智能系统的特点
第八章 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策建议
    8.1 完善体系建设,构建安全保障
        8.1.1 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8.1.2 加快建设检验监测体系
        8.1.3 尽快完善标准体系
        8.1.4 依法强化队伍体系
    8.2 扩大规模养殖,夯实安全基础
    8.3 推进循环经济,实现健康养殖
        8.3.1 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基本含义
        8.3.2 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物质基础
        8.3.3 发展畜牧业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
        8.3.4 采取综合措施大力推进健康养殖
    8.4 发展畜牧合作社,推进产业化经营
        8.4.1 发展畜牧业合作社意义重大
        8.4.2 发展畜牧业合作社的思路对策
        8.4.3 大力发展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8.5 实施认证管理,严格质量监管
        8.5.1 加快发展畜产品的认证化管理
        8.5.2 全过程实施畜产品质量监管
    8.6 提高安全认识,实现信息共享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9.1 基本结论
    9.2 问题讨论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10)对美国禽肉检验检疫制度与我国相关制度的比对与应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前言
    1. 问题的由来
    2. 文献综述
    3. 研究的目的
    4. 研究路线
第一章 美国禽肉检验检疫法律法规及管理体系
    1.1 美国禽肉检验检疫法律法规体系
        1.1.1 美国法律法规的制定程序
        1.1.2 美国有关食品检验检疫法律
        1.1.3 美国联邦法律中关于禽肉检验检疫管理的法律法规及主要内容
        1.1.4 美国FSIS发布的行政规章及主要内容
        1.1.5 结论
    1.2 美国禽肉检验检疫管理体系
        1.2.1 美国负责禽肉产品安全管理的各部门职责
        1.2.2 美国对禽肉产品的安全管理与检验检疫控制
    1.3 特点分析
第二章 美国进口禽肉实施等效性评估的法律依据及方法与程序研究
    2.1 基本概念及术语
    2.2 关于WTO/SPS协定(议)等效性原则
    2.3 美国历史上对禽肉的进口原则与农产品及禽肉进出口基本情况
        2.3.1 历史概况
        2.3.2 农产品及禽肉进出口基本情况
    2.4 美国实施等效性评估的法律法规依据、技术标准和方法及程序
        2.4.1 法律法规依据
        2.4.2 技术标准
        2.4.3 等效性评估的方法和程序
    2.5 美国对中国禽肉检验检疫管理体系等效性评估概况
        2.5.1 FSIS对我国禽肉检验检疫体系实施文件评估
        2.5.2 FSIS派员来华实施现场审核
        2.5.3 联邦公示
    2.6 小结
第三章 我国禽肉检验检疫法律法规体系及管理体制研究
    3.1 我国涉及进出口禽肉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3.1.1 我国有关进出口禽肉安全的法律、法规
        3.1.2 我国有关进出口禽肉安全的部门规章
    3.2 我国对出口禽肉安全的管理体制
        3.2.1 我国出口禽肉检验检疫管理机构
        3.2.2 我国对出口禽肉的安全管理内容
        3.2.3 对家禽动物疾病通告与控制体系
        3.2.4 家禽等动物疫病和病原微生物控制体系
        3.2.5 对出口禽肉的药物残留监控
    3.3 我国进口他国家禽肉的市场准入管理
        3.3.1 风险分析
        3.3.2 签订双边协议
        3.3.3 境外生产厂家考核与注册登记
        3.3.4 检验检疫
    3.4 我国涉及非用于出口的禽肉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3.4.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
        3.4.2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
        3.4.3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
        3.4.4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3.4.5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
        3.4.6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
    3.5 我国对国内生产的非用于出口禽肉的检验检疫管理体制
        3.5.1 负责对肉品安全卫生实施管理的部门
        3.5.2 对禽肉生产管理多头管理存在的问题
        3.5.3 目前我国屠宰的供应国内市场上的肉品兽医卫生检疫情况
    3.6 结论
        3.6.1 对出口禽肉的安全管理
        3.6.2 对进口禽肉的安全管理
        3.6.3 对国内生产非用于出口的禽肉的安全管理
第四章 中美禽肉产品检验检疫法律法规比较研究
    4.1 中美立法机关与立法权限比较
        4.1.1 中国的立法机关与立法权限
        4.1.2 美国立法机关和立法权限
    4.2 中美肉禽产品检验检疫管理法律法规框架比较
        4.2.1 我国与肉禽检验检疫有关的法律法规框架
        4.2.2 美国的法律法规框架
    4.3 中美肉禽产品检验管理法律法规内容和实施比较
        4.3.1 与肉禽产品进出境检验检疫有关的内容的比较
        4.3.2 与肉禽产品宰前宰后检验检疫有关的内容比较
        4.3.3 与企业建立HACCP体系有关内容比较
        4.3.4 官方的强制实施内容比较
    4.4 结论和建议
        4.4.1 结论
        4.4.2 建议
第五章 中美两国在禽肉产品微生物及农残检测方法的对比分析
    5.1 中美禽肉微生物检测比较
        5.1.1 关于中美禽肉微生物检测目标和方法的比较
        5.1.2 关于中美禽肉微生物检测取样方法的比较
        5.1.3 关于中美禽肉微生物样品制备和检测程序的比较结果
        5.1.4 关于中美禽肉微生物限量的比较
        5.1.5 关于中美禽肉微生物风险管理措施的比较
        5.1.6 美方对中方微生物检测方法和控制的等效性评估情况
        5.1.7 结论和建议
    5.2 中美双方禽肉农兽药残检测比较
        5.2.1 中美禽肉残留控制体系比较研究
        5.2.2 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对我国禽肉残留控制体系等效性评估情况
    5.3 对我国禽肉残留控制体系的改进建议
        5.3.1 法律法规
        5.3.2 残留监控体系
        5.3.3 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
第六章 中美检验检疫管理体系的比较研究
    6.1 中美禽肉兽医宰前宰后检验检疫比较
        6.1.1 美国禽肉宰前宰后检验检疫法规依据
        6.1.2 我国禽肉宰前宰后检验检疫法规依据
        6.1.3 中美禽肉兽医宰前宰后检验检疫的异同点
        6.1.4 结论和建议
    6.2 中美双方官方要求和食品企业实施HACCP计划比较
        6.2.1 美国食品企业实施HACCP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6.2.2 我国食品企业中实施HACCP法规的历史、发展和现状
        6.2.3 HACCP体系在我国食品企业的应用过程
        6.2.4 HACCP体系在中国食品企业的应用分析
        6.2.5 我国食品企业建立HACCP体系存在的主要障碍
        6.2.6 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6.2.7 美国对中国实施进口禽肉等效性评估过程中就实施HACCP方面有关情况的分析和研究
        6.2.8 HACCP体系中美异同对比分析研究
        6.2.9 结论
    6.3 中美有关禽肉检验检疫官方验证和强制执行比较
        6.3.1 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局在禽肉屠宰生产企业中实施官方验证和强制执行的法律依据和基本情况
        6.3.2 美国官方验证程序及强制执行程序和强制实施行动的种类
        6.3.3 我国在食品生产企业实施官方验证和强制执行的情况
        6.3.4 中美政府官方验证和强制执行异同对比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根据WTO/SPS协定相关原则完善我国相关法律法规
        7.1.1.1 遵循风险评估原则
        7.1.1.2 运用等效性原则
        7.1.1.3 遵循协调性原则
        7.1.1.4 遵循透明度原则
        7.1.2 尽快制定我国适当的动物卫生保护水平和适当的食品安全保护水平
        7.1.3 完善动物宰前宰后检验检疫规定内容
        7.1.4 在动物源性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强制性分期建立和实施HACCP管理体系
        7.1.5 建立我国肉禽蛋等动物源性食品市场准入程序性法律规定
        7.1.6 制定切实计划,逐步在屠宰加工企业实施官方检验工作
        7.1.7 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和标准制修订
    7.2 结论
        7.2.1 首次对中美两国禽肉检验检疫法律法规管理体系的等效性进行比较研究
        7.2.2 有利于促进完善禽类(肉类)卫生监管法律体系和管理体制建设
        7.2.3 数理统计方法在生产过程控制中的应用,有利于促进企业生产管理水平提高和政府监管能力建设
        7.2.4 为发展中国家开展等效性评估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科学依据
        7.2.5 通过本课题研究和运用,顺利通过美国对我热加工禽肉检验检疫体系的初始等效性评估,实现了对美出口禽肉零的突破
        7.2.6 本课题的理论研究成果已用于完善我国动物卫生和动物源性食品生产的有关法律法规制修订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四、应对“入世”挑战 规范屠宰加工——中国畜禽屠宰加工行业与贸易全球化高层研讨会在天津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塞飞亚农业科技发展股份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张大军. 湖南大学, 2017(07)
  • [2]动物疫情公共危机政府防控能力建设研究[D]. 王薇.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8)
  • [3]中国与中亚五国农业经贸合作模式研究[D]. 陈俭. 新疆农业大学, 2014(05)
  • [4]建设中国特色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研究[D]. 陈晓燕. 华侨大学, 2014(01)
  • [5]经济转型时期中国海关的政府治理与制度创新[D]. 徐伟.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4(12)
  • [6]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权配置问题研究[D]. 张磊. 复旦大学, 2014(01)
  • [7]20世纪中国动物营养学发展研究[D]. 李新.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8]食品供应链控制区质量安全管控理论与方法研究[D]. 朱天舒. 天津大学, 2010(07)
  • [9]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研究[D]. 孔繁涛.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10)
  • [10]对美国禽肉检验检疫制度与我国相关制度的比对与应对研究[D]. 李玉冰. 华中农业大学, 2007(11)

标签:;  ;  ;  ;  ;  

应对“入世”挑战,规范屠宰加工——中国畜禽屠宰加工工业与贸易全球化高层研讨会在天津召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