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美白对虾交配行为诱导观察

南美白对虾交配行为诱导观察

一、诱导南美白对虾交配行为的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袁畅,陆专灵,黄彬胜,王大鹏,李文红[1](2021)在《广西地区克氏原螯虾繁育技术及展望》文中提出传统的"放种虾"模式,既不利于良种选育和养殖技术的标准化,也无法满足反季节养殖等新模式的苗种需求,需改变育苗模式,提高苗种中培成活率,解决克氏原螯虾产业发展苗种供应的瓶颈问题。综述了克氏原螯虾的繁殖生物学现状、亲虾选择、繁育影响因素、广西育苗模式与技术,对广西地区的苗种繁育技术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研究认为提高广西地区克氏原螯虾苗种繁育技术,需发挥广西地区秋冬季反季节养殖和一年多造养殖优势,推广庭院内小规模工厂化育苗,研究小规格苗种中培技术,调查各地克氏原螯虾繁殖高峰,做好繁育场布局规划,以解决广西地区由于冬闲田养殖兴起导致的克氏原螯虾苗种供应不足问题。

郝晨光[2](2020)在《三种环境因子对克氏原螯虾体内WSSV增殖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了水体中不同浓度的总氨氮、亚硝酸盐和pH对注射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的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进行胁迫后,其鳃丝WSSV增殖量、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血清和肝胰腺的氧化氢酶(CAT)活力、丙二醛(MDA)含量、总抗氧化能力(T-AOC)、鳃丝Na+-K+-ATPace活力、胁迫7d累计死亡率的变化,结果如下:一、不同浓度总氨氮(后文简称氨氮)对注射感染WSSV的克氏原螯虾的影响。取活力良好,不携带WSSV病原的克氏原螯虾,实验组螯虾全部采用注射方法进行WSSV攻毒,对照组全部注射相同剂量的PBS缓冲液。两组螯虾放入氨氮浓度分别为0、5、10、15、20mg/L的水体中进行胁迫,水体温度为24.3±0.5℃,溶氧为8.2±0.3mg/L,pH为7.0,于24h、48h、72h取样检测;重复上述操作,中间不取样,统计氨氮胁迫7d后螯虾累计死亡率;实验设计3个平行。结果表明:氨氮胁迫下,氨氮浓度越高,协迫时间越长,实验组克氏原螯虾鳃丝内WSSV增殖越快(p<0.05);对照组经过荧光定量PCR检测,未出现交叉感染,不携带WSSV。氨氮胁迫下,实验组螯虾前三天未出现死亡情况。从胁迫第4d开始,氨氮浓度越高,螯虾死亡越快,累计死亡率越高(p<0.05),当氨氮浓度为20mg/L的时候,克氏原螯虾一周累计死亡率达到100%;而对照组螯虾在氨氮胁迫下,7d内无死亡情况。氨氮胁迫会抑制感染WSSV的克氏原螯虾的抗氧化功能,在氨氮胁迫下,实验组克氏原螯虾血清CAT活力、血清T-AOC、肝胰腺SOD活力、肝胰腺CAT活力、肝胰腺T-AOC都受到了显着抑制(p<0.05),克氏原螯虾血清MDA含量、肝胰腺MDA含量显着升高(p<0.05),且氨氮胁浓度越高,胁迫时间越长,抑制效果越显着(p<0.05);对照组克氏原螯虾在氨氮胁迫下,只有高浓度氨氮会使克氏原螯虾血清CAT活力、血清MDA含量、血清T-AOC、肝胰腺T-AOC受到显着抑制(p<0.05)。在氨氮胁迫下,实验组螯虾鳃丝Na+-K+-ATPace活力随着氨氮浓度升高和胁迫时间的延长受到了显着抑制(p<0.05),而对照组螯虾Na+-K+-ATPace活力基本不随氨氮浓度升高和胁迫时间延长而变化(p>0.05)。实验结果显示,氨氮胁迫会促进WSSV在虾体内的增殖,抑制携带WSSV的克氏原螯虾正常生命活动,加速克氏原螯虾的死亡。二、不同浓度亚硝酸盐胁迫对注射感染WSSV的克氏原螯虾的影响。实验方法与实验一完全相同,水体温度为24.3±0.5℃,溶氧为8.2±0.3mg/L,pH为7.0,氨氮浓度小于0.001mg/L,将环境因子换成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浓度分别为:0、2、4、6、8 mg/L,结果表明:亚硝酸盐胁迫下,高浓度亚硝酸盐胁迫的实验组,随着胁迫时间延长,克氏原螯虾鳃丝内WSSV增殖越快(p<0.05);低浓度亚硝酸盐胁迫的克氏原螯虾体内WSSV的增殖量最少,显着低于其余各组(p<0.05)。对照组经过荧光定量PCR检测,未出现交叉感染,不携带WSSV。在亚硝酸盐胁迫下,实验组螯虾在前3d无死亡,第4d开始出现死亡情况。在亚硝酸盐浓度为6mg/L的时候,螯虾7d累计死亡率最低(p<0.05),亚硝酸盐浓度为8 mg/L的时候,螯虾7d累计死亡率最高(p>0.05);而对照组螯虾在亚硝酸盐胁迫下,一周内无死亡情况。亚硝酸盐能够影响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的抗氧化功能,低浓度亚硝酸盐胁迫能够激发克氏原螯虾抗氧化功能,高浓度下亚硝酸盐会对螯虾抗氧化功能造成损伤。实验组在低浓度亚硝酸盐胁迫下,螯虾血清T-AOC、肝胰腺SOD活力、肝胰腺CAT活力、肝胰腺T-AOC都显着上升(p<0.05),血清MDA含量、肝胰腺MDA含量变化不显着(p>0.05);当亚硝酸盐浓度为0时,和高浓度亚硝酸盐胁迫这两种情况下,克氏原螯虾血清MDA含量、肝胰腺MDA含量显着上升(p<0.05),肝胰腺SOD活力、肝胰腺CAT活力、肝胰腺T-AOC、血清T-AOC受到显着抑制(p<0.05);随着亚硝酸盐浓度的升高,克氏原螯虾血清CAT活力变化不明显(p>0.05)。对照组只有在高浓度亚硝酸盐胁迫下,克氏原螯虾肝胰腺CAT活力会显着下降(p<0.05),其余抗氧化酶活性变化不明显(p>0.05)。在低浓度亚硝酸盐胁迫下,克氏原螯虾鳃丝Na+-K+-ATPace活力先上升后降低,最终变化不显着(p>0.05),当亚硝酸盐浓度为0时和高浓度亚硝酸盐胁迫这两种情况下,克氏原螯虾鳃丝Na+-K+-ATPace活力均受到了显着抑制(p<0.05);对照组鳃丝Na+-K+-ATPace活力只有在高浓度亚硝酸盐胁迫下受到了显着抑制(p<0.05)。笔者推测,特定的低浓度亚硝酸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感染WSSV的克氏原螯虾的抗氧化功能,抑制WSSV增殖,降低病虾死亡率;高浓度亚硝酸盐会对螯虾机体造成损伤,加速WSSV在螯虾体内增殖,造成病虾死亡率升高。三、不同pH对注射感染WSSV的克氏原螯虾的影响。实验方法与实验一完全相同,水体温度为24.3±0.5℃,溶氧为8.2±0.3mg/L,pH为7.0,氨氮浓度小于0.001mg/L,亚硝酸盐浓度小于0.001mg/L,将环境因子换为不同pH,pH值分别为:8、7、6、5、4。结果表明:在低pH胁迫下,螯虾体内WSSV增殖均显着升高(p<0.05),且酸性水体中,pH值越低,WSSV增殖速率越快;对照组经过荧光定量PCR检测,未出现交叉感染,不携带WSSV。实验组在不同pH胁迫下,pH为8时,克氏原螯虾的鳃丝WSSV增殖加速;酸性水体中,pH越低,胁迫时间越长,累计死亡率越高(p<0.05);而对照组螯虾在低pH以及略高的pH胁迫下,一周内无死亡情况。低pH会对螯虾的抗氧化功能产生影响。实验组在低pH胁迫下,克氏原螯虾血清CAT活力、血清T-AOC、肝胰腺T-AOC、肝胰腺SOD活力受到显着抑制(p<0.05),血清MDA含量、肝胰腺MDA含量显着上升(p<0.05),肝胰腺CAT活力显着上升(p<0.05),且pH越低,影响越显着;当pH为8时,实验组克氏原螯虾各项抗氧化酶指标没有明显变化;对照组只有在pH值在5以下的情况下,血清T-AOC、肝胰腺SOD活力受到显着抑制(p<0.05),肝胰腺T-AOC、肝胰腺中MDA含量显着上升(p>0.05),其余抗氧化酶活力指标没有显着变化(p>0.05)。当水体pH为酸性时,实验组鳃丝Na+-K+-ATPace活力显着降低(p<0.05),其余pH胁迫下差异不显着(p>0.05);对照组在不同pH胁迫下,只有当pH为5、4的时候,鳃丝Na+-K+-ATPace活力显着降低(p<0.05),其余pH胁迫对螯虾鳃丝Na+-K+-ATPace活力影响不显着(p>0.05)由此可见,水体pH值略高的情况下,感染WSSV的螯虾正常生命活动受到的影响较小,但是pH略高,一定程度上促进了 WSSV的增殖,提升了死亡率;酸性水体中,pH值越低,螯虾抗氧化功能受抑制越严重,WSSV增殖越快,死亡率越高。

祝国栋[3](2018)在《韭菜迟眼蕈蚊高温胁迫响应及热适应机制研究》文中认为韭菜迟眼蕈蚊(Bradysia odoriphaga Yang et Zhang)是我国特有的重要地下害虫,为害多种作物,其中以韭菜受害最重。该虫种群数量大,耐药性强,防治困难,导致产品安全风险大。在我国北方该虫发生动态季节性差异明显,露地春季发生最重,夏季种群数量极少,但秋季种群数量回升很快,成为冬季设施栽培和早春露地栽培的重要虫源。尽管已有研究表明温度是影响韭蛆发生的重要环境因素,但高温对韭蛆的影响,尤其是韭蛆对高温的适应性研究未见报道。本文通过探究高温胁迫对韭菜迟眼蕈蚊生命参数的影响,明确其耐热水平;从热锻炼、热忍耐、后代适合度及食料种群等多角度探究其高温胁迫适应对策;并进一步从抗氧化反应、热激蛋白基因表达和激素代谢水平等多方面阐明热适应机制。研究结果以期能够揭示韭菜迟眼蕈蚊对环境胁迫因子的适应和持续暴发机制,同时为高温措施在韭蛆生态控制中的应用提供实践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温胁迫对韭菜迟眼蕈蚊生长发育产生明显不利影响,极端高温(>36°C)胁迫对各虫态造成明显致死作用,4龄幼虫和蛹耐热性较强,卵和成虫的耐热性最差,且极端高温对存活幼虫和成虫依然有持续的负面影响。2532°C生命表研究表明,当温度超过30°C,幼虫发育历期延长,存活率下降,成虫寿命缩短并伴随繁殖力下降;32°C是完成世代发育的最高温度,与25°C相比,幼虫历期延长了7.39 d,存活率下降了30.41%,成虫寿命缩短了1.051.11d,繁殖力下降了41.27%。温度超过36°C,短时高温胁迫造成各虫态快速死亡,4龄幼虫和蛹38°C时致死中时间(LT50)分别为1.83 h和2.15 h,卵和成虫LT50为1.101.40 h。经过极端高温胁迫后,存活幼虫和成虫后续生命参数受抑制,其中成虫所受不利影响更为严重,经过38°C 2 h胁迫,存活幼虫发育历期延长3.63 d,产卵量下降23.95%,后代孵化率下降了12.56%;而成虫经过38°C 2 h胁迫,产卵量下降了75.63%,后代孵化率下降了60.97%。2.研究明确了4龄幼虫是韭菜迟眼蕈蚊适应高温环境的最重要虫态,发现热锻炼提高幼虫耐热水平;幼虫能够在亚致死高温条件下长时间适应;取食不同食料幼虫耐热水平差异较大;进一步发现高温处理提高后代雌性比例和耐热水平。以上对策是韭菜迟眼蕈蚊能够顺利渡过夏季高温,保存种群,并实现秋季种群快速回升的特殊适应策略。4龄幼虫经过3036°C热锻炼,随温度的升高,耐热水平逐渐增加。经34和36°C 4 h热锻炼后12 h,4龄幼虫在38°C 1 h极端胁迫下存活率分别为58.50%和61.75%,显着高于对照;耐热水平的增加能持续至成虫期,雌虫在极端热胁迫下存活率分别为49.75%和51.50%,依然高于对照。但是,热锻炼对成虫耐热水平的影响相对较小,经32°C热锻炼后6 h,雌成虫在极端热胁迫下存活率为50.25%,略高于对照(43.25%)。随时间延长,各锻炼处理成虫耐热水平无差异。此外,36°C热锻炼反而引起成虫耐热水平下降。在亚致死高温(34°C)胁迫下,4龄幼虫以类似夏滞育方式,停滞发育,能够长时间存活,20和30 d存活率依然为46%和12%。结束高温后,存活幼虫能够顺利完成后续发育,但生命参数受抑制。热处理20 d和30 d后存活幼虫在25°C下分别需要9.89 d和10.56 d才能化蛹,化蛹率分别为80%和64%;成虫期,雌成虫寿命较25°C对照种群明显缩短;产卵量显着下降了51.69%和50.46%。其他虫态对34°C亚致死高温未表现出类似的长时间适应能力。4龄幼虫经20 d亚致死高温处理以及32°C恒定高温饲养种群中,当代雌性比例下降,F0代雌雄比例分别为0.76:1和0.72:1;但后代(F1)雌性比例增加,分别为1.45:1和1.47:1。对亲本雌性繁殖特性分析表明,长时间高温会引起亲本中单雌产雌或产雌性优势后代的雌性亲本比例增加,是造成后代雌性比增加的主要因素,由25°C时的45.7%增加为57.9%和59.3%。还发现,高温胁迫引起后代耐热水平升高,32°C恒温和4龄幼虫经34°C处理20 d的后代中,4龄幼虫在38°C下LT50分别为1.91 h和1.97 h。在韭菜、大蒜、大葱、平菇和腐殖质等5种食料中,韭菜迟眼蕈蚊对韭菜和平菇的适合度最高,对大蒜和腐殖质的适合度最低。取食大蒜和腐殖质与取食韭菜相比,发育历期分别延长了2.48 d和7.48 d,存活率下降了23.15%和33.50%,繁殖力下降了27.18%和48.40%。取食不同食料幼虫耐热水平差异明显,取食大蒜和腐殖质4龄幼虫耐热水平最高,38°C下LT50分别为1.92和1.89 h,取食平菇和韭菜耐热水平较低,LT50分别为1.58和1.69 h。3.通过测定不同热胁迫条件下幼虫和成虫的生理反应和分子响应,发现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和合成热激蛋白是韭菜迟眼蕈蚊抵制高温胁迫伤害、适应高温环境的重要生理应答反应。极端热胁迫引起成虫脂质过氧化水平升高,经过36和38°C 1 h热胁迫后,雌成虫丙二醛MDA含量显着升高。为消除氧化损伤,抗氧化酶活性升高。其中过氧化氢酶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酶活性在36°C 1 h的低水平热胁迫时达到峰值,过氧化物酶POD和谷胱甘肽转移酶GSTs酶活性则在38°C 1 h的高水平热胁迫时达到峰值。还发现,长时间34°C亚致死高温胁迫下,4龄幼虫抗氧化酶活性维持较高水平,20 d时4种抗氧化酶活性分别为对照的1.71(CAT)、2.08(POD)、2.14(SOD)和1.44(GSTs)倍。取食不同食料幼虫抗氧化酶活性与耐热水平差异趋势一致,取食大蒜和腐殖质幼虫抗氧化酶活性最高,取食韭菜和蘑菇最低。热胁迫引起成虫5种热激蛋白基因hsp20、hsp40、hsp60、hsp70和hsp90表达水平升高,hsp70和hsp90表达升高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热激蛋白,是参与热胁迫响应的最重要2种热激蛋白。经38°C 1 h热胁迫,雌虫体内hsp70和hsp90表达水平升高了19.92和15.29倍。由此跟踪测定了4龄幼虫经3236°C 4 h热锻炼后,hsp70和hsp90的表达水平,发现随着处理温度的升高表达水平的迅速升高,但随观察时间的延长表达水平逐渐降低,hsp70和hsp90的表达水平变化与耐热性获得水平变化关系一致。4龄幼虫在34°C亚致死高温胁迫下,hsp70和hsp90维持较高表达水平,20 d时表达水平分别为对照的10.03(hsp70)、7.74(hsp90)倍。4.通过对34°C亚致死高温胁迫下持续存活的幼虫激素含量检测,发现高水平的保幼激素和低水平的蜕皮激素共同调控4龄幼虫虫态不变、发育停滞,达到对高温的持续忍耐。34°C 10d与20 d,保幼激素含量分别为对照(25°C 3 d)的2.61和3.28倍;蜕皮激素含量分别为对照的0.75和0.65倍。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发现,保幼激素合成关键基因JHAMT-1维持较高转录水平,20 d时为对照的3.45倍;水解关键基因JHEH维持低水平表达,20 d时为对照的0.61倍。由此推测,4龄幼虫在亚致死高温胁迫下,可通过提高保幼激素合成基因的转录水平,降低水解基因的转录水平,使保幼激素含量升高。5.冬季设施韭菜棚中高温闷棚,可作为控制韭蛆的重要生态手段。在明确成虫对高温胁迫最敏感的基础上,田间在成虫发生盛期采用高温闷棚,棚内保持极端高温持续34 h,对韭蛆的综合控制效果可达5060%。结合其他生态方法,防治效果可进一步提高。

宋光同[4](2017)在《雌性克氏原螯虾生殖系统发育过程及影响其繁殖性能的因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克氏原螯虾养殖规模的迅速增加,养殖业对优质虾苗需求量与日剧增。传统土池、稻田育苗方式,存在虾苗规格不齐、质量良莠不齐、难捕捞、运输难度大、放养成活率低等问题,常导致养殖失败。为此,本研究采用外观解剖观察、组织学方法以及正交实验、对比实验设计方法,开展了雌性克氏原螯虾生殖系统发育及人工诱导对繁殖性能的影响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外观解剖观察和组织学方法,对克氏原螯虾雌性生殖系统发育及组织结构进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的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组成,卵巢呈“Y”型;卵子发生经历了卵原细胞、卵黄合成前卵母细胞、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及成熟期卵母细胞4个时相;克氏原螯虾卵巢发育期可分为:Ⅰ期、Ⅱ期、Ⅲ期、Ⅳ期、V期5个时期。卵质内滑面内质网、致密小颗粒物质、线粒体参与卵黄颗粒的合成。将卵巢呈黑色、卵黄充满卵母细胞、细胞核消失、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分离等特征作为克氏原螯虾成熟标志。克氏原螯虾个体每年产卵1次,性腺发育不同步,群体每年存在两个产卵高峰期,一个为9、10月份,一个为4、5月份。2、按照正交试验设计原理,不考虑交互作用,选择L9(34)正交表,研究了亲虾规格、隐蔽物、光照度及放养密度4个因素对克氏原螯虾亲虾成活率、抱卵率、产卵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亲虾规格为35~50g、隐蔽物种类为‘水草+石棉瓦+砖块’、光照度为50~500Lux、亲虾密度为20尾/m2”人工诱导组合有利于提高克氏原螯虾的繁殖效果。该组合下,亲本虾平均成活率达96.25%、平均抱卵率达85.71%、平均抱卵数达436.6枚/尾。3、选择光照度<100 Lux、切除单侧眼柄、盐度8的盐水3个诱导因素随机组合为7种诱导方式,诱导克氏原螯虾繁殖实验。经对比实验结果表明,实验亲本虾的成活率差异不显着(p>0.05);光照度<100Lux组、去单侧眼柄组及光照强度<100Lux+切除单侧眼柄组3组的产卵时间较对照组提前15~18d,平均抱卵率分别为对照组的2.5倍、2.75倍和2倍。4、选择7组实验饲料,其中基础饲料(对照组,试验饲料1);基础饲料+0.5%维生素C(VC)+0.02%维生素E(VE)+8%高度不饱和脂肪酸(HUFA)(含6%秘鲁鱼油和2%大豆卵磷脂)(实验饲料2);基础饲料+0.5%VC+0.02%VE(实验饲料3);基础饲料+8%HUFA(实验饲料4);基础饲料+0.02%VE(实验饲料5);基础饲料+0.5%VC(实验饲料6);2#青虾全价颗粒饲料(粗蛋白≥30%)(实验饲料7),研究了 7组饲料对克氏原螯虾培育成活率、抱卵率、抱卵量及孵化率的影响。添加VC、VE及HUFA的饲料2组亲虾的抱卵率和孵化率最高,分别达75%和82.8%,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了 VC和VE的饲料3组的亲虾相对抱卵量最高,每克抱18枚卵;VC、VE和HUFA具有交互作用,能显着提高克氏原螯虾的繁殖性能。5、利用玻璃缸和塑料温棚内设的水泥池,开展了克氏原螯虾集约化繁殖、孵化及幼虾对冬季低温条件耐受能力研究。研究表明,亲本虾成活率达73.59%,抱卵率达76.11%,育成规格1~2cm的幼苗2300尾/m2,孵化后亲本虾回捕率达93.7%;体长为1~2cm和2~3cm的克氏原螯虾幼苗拥有较强的耐寒能力,可以在室外水泥池、池塘等生境中安全越冬。

付春鹏[5](2017)在《基于转录组和miRNAs分析中华绒螯蟹促雄腺的相关基因及其调控机制》文中研究表明中华绒螯蟹俗称河蟹、大闸蟹,是我国主要的淡水养殖蟹类。在养殖过程中,雄蟹生长快,攻击性强,容易导致雌蟹死亡;养殖后期雌蟹性早熟会降低商品规格。单性化养殖是提高中华绒螯蟹养殖效益的有效途径,因此,有必要开展中华绒螯蟹性别调控机制方面的研究,为实现单性化苗种繁育提供理论基础。促雄腺是雄性甲壳动物特有的腺体,其分泌的激素为促雄腺激素,具有调控雄性分化、维持雄性第二性征和生长调节的功能。本研究分别对增殖期和分泌期促雄腺转录组和miRNAs进行测序分析,筛选与促雄腺发育相关的基因,并预测这些基因可能参与的调控通路。克隆了中华绒螯蟹促雄腺基因(Es-IAG)的全长序列,并进行了表达分析和干扰研究,为中华绒螯蟹性别分化研究奠定了基础。利用IlluminaHiseq平台,对中华绒螯蟹增殖期和分泌期促雄腺进行转录组测序,比较转录组分析表明,两个转录组共得到72000条基因,其中差异表达基因4027条;GO分析显示,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主要集中在蛋白质的合成和分泌等生物学过程,并富集到转录、翻译及信号转导的相关通路中;进一步筛选出可能参与精巢发育及雄性性征维持的相关基因为Es-IAG,TRA-2,Cytochrome p450,SRY,和FTZ-F1;可能参与精子发生调控的相关基因为Ubiquitin、serpin、CathepsinA和CathepsinD;核糖体通路中44条基因表达显着上调,2条显着下调,说明了分泌期促雄腺中促雄腺激素的分泌量增加的原因。有3条基因被注释为胰岛素受体基因,在胰岛素信号通路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通过不同信号通路参与调控促雄腺细胞的增殖分化、细胞凋亡和蛋白合成。其中,Unigene10231被注释到卵母细胞成熟与减数分裂通路中,提示可能与卵细胞成熟有关,CL1931.Contig3可能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的受体,与生长相关。分析了刺激神经的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通路,在分泌期,褪黑素受体、5-羟基色胺受体1基因的表达量显着下调,提示5-羟基色胺和章鱼胺通过促雄腺调控精巢发育;章鱼胺受体的表达量显着上调,章鱼胺与攻击、交配行为正相关,提示章鱼通过促雄腺调控雄性争斗和交配行为的机制。利用从转录组中获得的Es-IAG片段,通过RACE技术,克隆Es-IAG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发现,中华绒螯蟹粗雄性激素的氨基酸序列与蓝蟹(C.sapdus)的序列一致性最高,为44%,其次是拟穴青蟹(S.paramamosain),相似性达42%。中华绒螯蟹促雄腺激素前体多肽中存在分泌型信号肽,说明该激素为分泌型蛋白,共存在两个糖基化位点,未发现跨膜结构域;在促雄腺激素前体多肽的C链和A链,C链和B链之间存在典型的R**R蛋白酶酶切位点,提示促雄腺激素前体多肽是在切除C链后成为成熟的促雄腺激素的,成熟肽链中的6个保守的Cys残基形成两个链间二硫键和一个链内二硫键,在三维结构上与其它甲壳动物保守位点的一致性,充分说明了甲壳类动物IAG基因的序列结构在关键位点的进化上是高度保守的。与其它已报道的甲壳动物促雄腺激素氨基酸序列做系统进化分析,发现中华绒螯蟹和蓝蟹、拟穴青蟹的亲缘关系最近,并与果蝇、厩螯蝇聚为一支。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中华绒螯蟹16个连续发育时期LAG基因的表达情况,包括受精卵、囊胚期、原肠期、眼点期和心跳期,以及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和幼蟹Ⅰ~Ⅴ期雄体,结果发现,雄性Ⅰ期幼蟹体内Es-IAG基因的表达量显着升高,外部形态观察发现,Ⅰ期幼蟹开始出现性别相关附肢的分化,预示着Ⅰ期幼蟹阶段是中华绒螯蟹性别分化的关键期。根据Es-IAG基因序列设计3个SiRNA,干扰扣蟹体内Es-IAG的表达,注射24小时后,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Es-IAG基因的表达情况,其中SiRNA-391的干扰效率达到67%。利用浸泡法干扰大眼幼体中Es-IAG基因的表达,能显着抑制Ⅰ期幼蟹雄性附肢的发育。利用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中华绒螯蟹增殖期和分泌期促雄腺中small RNA的表达情况,共筛选出已知miRNA3719条,差异表达的miRNA有2246条,其中1780条在分泌期促雄腺中的表达量显着下调,466条显着上调。预测其中Let-7可能参与了精巢的发育,以Es-IAG为靶基因的miRNA有27个,预测其中miR-197、miR-2443和miRNA-6368可能参与促雄腺的发育调控;通过GO分析,发现靶基因富集的生物学功能主要包括生物组分的合成、代谢、信号转导、细胞部分和绑定等,这些功能与促雄腺的增殖、分泌和调控功能密切相关。差异表达miRNA中,以性别发育相关基因为靶基因的miRNA,可能是参与性别发育的关键miRNA。共筛选出65个新miRNA,功能主要集中于生理调节、细胞过程、代谢过程及信号转导等生物学过程,为进一步揭示中华绒螯蟹性别调控奠定了基础。

吕巍巍[6](2017)在《围垦及盐度淡化对长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口激增和城市化进程加深,土地稀缺逐渐成为制约上海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难题。长江口滩涂是上海市的主要后备土地资源,对其进行围垦和开发可以有效解决土地问题,但围垦引起的栖息地减少和水生动物多样性降低等生态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大型底栖动物是河口生态系统重要的水生动物类群,在食物网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承上启下的角色。由于生命周期较长、活动能力较弱、环境敏感性较高,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被认为是监测生境健康状况的理想生态指标。为研究围垦工程对河口滩涂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本研究对长江口横沙东滩和崇明东滩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长期野外调查,探讨围垦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过程,以及主要环境因子与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退化的关系。同时,通过对人工修复湿地——长江口牡蛎礁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调查和分析,初探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恢复的适合方法。在此基础上,模拟围垦湿地水体盐度淡化过程,对优势种无齿螳臂相手蟹(Chiromantes dehaani)的渗透和离子调节酶、能量代谢、抗氧化和免疫因子、消化酶等生理生化指标,以及性腺发育、繁殖和胚胎存活等生殖过程进行研究,以期为了解围垦对大型底栖动物的影响机制积累基础资料。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围垦对横沙东滩和崇明东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1.1横沙东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于2012年4月至2015年12月对横沙东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采样调查,设置5个研究区域:围堤内样区RI和对照样区RIC,围堤外样区RO和对照样区ROC,以及恢复样区R。结果显示,横沙东滩共记录大型底栖动物38种。样区R和RIC的物种数、优势种数、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相对较高,而样区RI的群落相关指数处于较低水平。从年际变化看,样区RI的原始优势种,如拟沼螺(Assiminea sp.)和谭氏泥蟹(Illyoplax deschampsi)在围垦1a后陆续消失,而摇蚊幼虫(Chironomidlarvae)取代原始物种成为群落的主导类群。样区RO的群落退化程度低于围堤内,但由于潮滩较窄且无植被覆盖,导致群落相关指数均处于较低水平。样区R的群落恢复趋势明显,且小个体物种的恢复水平较高。聚类和MDS分析显示,5个样区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明显的差异。SIMPER分析显示,摇蚊幼虫和拟沼螺对群落差异的贡献率最高。以上结果说明,围垦会引起横沙东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发生变化,而保留湿地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存在自然恢复的可能性。1.2横沙东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2012年春季(4月)、夏季(7月)、秋季(10月)和冬季(12月)对横沙东滩5个样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环境相关性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均存在显着空间差异(P<0.05),而在季节间没有显着性变化(P>0.05)。BIO-ENV和相关性分析显示,样区RI、RO和R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构成与环境因子变化关系比较密切,影响三个区域的主要环境因子分别为盐度和沉积物含水率,溶解氧、pH和沉积物砂含量,水温和植被丰度。ABC曲线研究显示,样区RI、RO和R的底栖生境总体上受到中等程度的外界干扰,而样区RIC和ROC的生境未受到外界扰动。漏斗图分析说明,样区RI受到一定程度的人类干扰,而样区RO、ROC和R未受到人为因素扰动。因此,围垦对底栖生境和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干扰十分明显,而盐度和沉积物含水率的降低可能是导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退化的主要环境因子。1.3崇明东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于2014年4月-2015年12月对崇明东滩围垦潮滩的围堤内样区RI和围堤外样区RO,以及自然潮滩的对照样区RIC和ROC进行采样调查。结果显示,崇明东滩共收集大型底栖动物35种,隶属于5门7纲。样区RO的物种数、生物量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以及样区RIC的丰度和Λ+指数均处于较高水平。相反,样区RI的丰度、生物量、物种丰富度和⊿+指数,以及样区ROC的物种均匀度和Λ+指数的空间分布水平较低。从年际变化看,样区RI的多样性指数明显下降,且摇蚊幼虫(Chironomid larvae)的优势地位比较突出,而其它样区的群落变化不明显。聚类和MDS分析显示,2015年样区RI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其它样区存在明显差异。SIMPER分析证实拟沼螺、光滑狭口螺(Stenothgla glabra)和摇蚊幼虫是导致群落差异性的主要贡献物种。综上所述,围垦导致崇明东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出现明显变化。其中,围堤内群落多样性出现明显退化,而围堤外的群落状况优于围堤内以及对照的自然潮滩。1.4崇明东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4年春季(4月)、夏季(7月)、秋季(10月)、冬季(12月)对崇明东滩4个样区大型底栖动物的环境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在季节间差异显着(P<0.05),而丰度在季节和样区间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BIO-ENV和相关性分析显示,样区RI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环境相关性相对较高,盐度、含水率和植被丰度是影响样区RI的主要环境因子,且与生物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ABC曲线分析显示,样区RI、RIC和ROC的底栖生境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外界干扰,样区RO则未受到扰动。漏斗图分析证实,样区RI和RIC的生境受到人类扰动影响,而样区RO和ROC则未有人类干扰行为发生。以上结果说明,崇明东滩底栖生境受到围垦的严重干扰,围垦湿地内盐度、含水率和植被丰度的变化可能是导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退化的主导环境因子。1.5长江口人工牡蛎礁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的生态学研究于2013-2014年的夏季(8月)和秋季(10月)对长江口牡蛎礁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在季节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在各样点之间差异显着(P<0.05)。从空间分布看,高盐度区的物种丰富度较高,中盐度区的物种均匀度较高,南导堤样点的多样性指数总体上高于北导堤样点。将历史数据与本次调查结果结合观察大型底栖动物的十年变化情况,显示牡蛎和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由大幅波动逐渐趋于稳定。漏斗图分析证实,样点N2和N6的生态环境可能分别受到比较严重的人类干扰,其它样点生境状况较好。冗余分析显示,水体盐度和基底环境状况可能是影响多样性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研究表明,构建牡蛎礁对湿地环境有一定的修复效果,但部分岸段的健康状况和稳定性可能受到人类活动和工程的严重干扰。2盐度淡化对无齿螳臂相手蟹生理指标的影响2.1盐度淡化对无齿螳臂相手蟹渗透压、离子浓度和Na+/K+-ATPase活性的影响采用逐步降盐法,研究了盐度淡化(24‰、18‰、12‰、6‰、0‰0d、0‰24d)对无齿螳臂相手蟹血淋巴渗透压、离子浓度以及Na+/K+-ATPase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雌、雄蟹等渗点分别为609 mOsm/kg H20和599 mOsm/kg H20,等渗盐度接近20‰。随着盐度淡化,无齿螳臂相手蟹血淋巴渗透压、Na+、Cl-和K+浓度均呈显着下降趋势,而Ca2+浓度和Na+/K+-ATPase活性则出现升高。盐度降至0‰以后,Na+和Cl-浓度出现明显升高,而渗透压、K+和Ca2+浓度以及Na+/K+-ATPase活性则均呈下降趋势。雌蟹和雄蟹的血淋巴渗透压、离子浓度以及Na+/K+-ATPase活性均没有表现出显着性差异。2.2盐度淡化对无齿螳臂相手蟹能量代谢的影响采用逐步降盐法对无齿螳臂相手蟹进行低盐胁迫,并对组织蛋白质、脂类和碳水化合物含量检测。结果显示,雌、雄蟹血淋巴和肝胰腺蛋白质,鳃组织总脂肪,以及雌蟹血淋巴甘油三酯和雄蟹肝糖原含量在24-12%‰内维持相对稳定水平,而低于12‰时含量显着升高(P<0.05),而雌、雄蟹血淋巴总胆固醇和葡萄糖含量在24-18‰内小幅升高,而低于18‰时含量出现不同程度下降。盐度降至0‰后,雌、雄蟹的蛋白质和鳃组织总脂肪含量出现显着下降(P<0.05),而其它代谢指标没有显着性变化。雄蟹的代谢指标略高于雌蟹,但随着盐度变化存在一定差异。2.3盐度淡化对无齿螳臂相手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对无齿螳臂相手蟹肝胰腺和胃组织的淀粉酶、纤维素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和脂肪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雄蟹胃蛋白酶和雌蟹胃组织胃蛋白酶活性在盐度为6-0%‰时被显着激活,而雄蟹胰蛋白酶,以及雌蟹肝胰腺胃蛋白酶和胃组织胰蛋白酶活性在盐度低于12‰时显着升高。相反,盐度低于18‰时,雌、雄蟹的肝胰腺纤维素酶、胃组织淀粉酶和A/T值,以及雄蟹肝胰腺淀粉酶活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盐度降至0‰后,雄蟹胃组织淀粉酶活性出现显着升高,而其它酶活性变化不显着。除了脂肪酶以外,雌蟹不同盐度下的消化酶活性均明显高于雄蟹。2.4盐度淡化对无齿螳臂相手蟹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对无齿螳臂相手蟹的血细胞总数,以及酚氧化酶、溶菌酶、碱性磷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随着盐度淡化,雌、雄蟹肝胰腺酚氧化酶和碱性磷酸酶和血淋巴酚氧化酶活性先保持稳定,至12-6‰时酶活性被显着激活(P<0.05)。同时,雄蟹血淋巴和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也呈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相反,雌、雄蟹的血细胞总数和肝胰腺溶菌酶活性先略升高,至盐度降至18‰时活性受到普遍抑制。盐度降至0‰后,免疫酶活性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仅有血淋巴溶菌酶活性出现小幅升高。除了超氧化物歧化酶以外,雌蟹免疫酶活性总体上高于雄蟹。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无齿螳臂相手蟹具有渗透调节能力,其等渗盐度接近20‰。绝大多数代谢指标在24-18‰盐度范围内含量较低,而盐度为6-0‰时含量较高。除溶菌酶外,免疫酶活性在12-0‰范围内被显着激活。同时,蛋白消化能力显着增强,而碳水化合物消化过程受到普遍抑制。雌蟹免疫和消化酶活性总体上高于雄蟹,说明雌蟹对水体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然而,长期淡水胁迫可能导致雌、雄蟹的免疫防御能力和代谢指标受到抑制,这可能会对种群的生存和繁衍造成负面影响,导致种群消亡。3盐度淡化对无齿螳臂相手蟹繁殖指标的影响3.1盐度淡化对无齿螳臂相手蟹性腺发育、交配和产卵的影响采取急性降盐法,研究了盐度淡化(24‰、18‰、12‰、6‰、0‰)对无齿螳臂相手蟹性腺发育和交配行为,以及卵巢和肝胰腺的总脂含量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1)实验12-48d期间,雌蟹12-24‰组和雄蟹6-18‰组性腺指数总体上均高于淡水组;(2)实验24-48d,雌蟹和雄蟹12-24‰组肝胰腺指数显着低于淡水组(P<0.05);(3)实验12-48d,雌蟹12-24‰组卵巢脂肪含量显着高于淡水组(P<0.05),而18-24‰组肝胰腺脂肪含量显着低于淡水组(P<0.05);(4)实验24d时,12-18‰组雌蟹有纳精行为,但无抱卵蟹出现。实验48d时,各盐度组纳精蟹占比均超过75%,且12-24‰组雌蟹抱卵率均为12.5%。以上结果说明,淡水环境对雌、雄蟹的性腺发育会造成一定限制,进而影响交配和产卵。3.2盐度淡化对无齿螳臂相手蟹胚胎存活和发育的影响研究了盐度变化对无齿螳臂相手蟹胚胎存活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盐度下各时期胚胎的流产数量升高趋势最明显,卵裂期和原肠期胚胎分别在144h和240h达到100%流产。同时,0‰盐度中胚胎发育的概率较低,仅14%的心跳期胚胎可以发育至出膜前期。相反,在12‰盐度下卵裂期、原肠期和眼点期胚胎流产数量最少,仅为0‰组的12-19%,而眼点期和心跳期胚胎发育较快,仅需要240h和144h便可以发育至出膜前期。在6‰盐度下,心跳期胚胎流产数量最少,为0‰组的22%,而各时期胚胎在此盐度下均获得较快的发育速度,至出膜前期的时间为144-288h。上述结果证明,无齿螳臂相手蟹胚胎发育的最适盐度为6-12‰,而淡水环境中胚胎很难发育至出膜前期,且流产胚胎数量远远高于各盐度组。因此,围垦潮滩中无齿螳臂相手蟹数量持续减少可能是由于幼体补充困难所致。综合以上研究可以看出,淡水环境可能会抑制无齿螳臂相手蟹的性腺发育、交配和产卵过程。同时,淡水中胚胎的流产率大幅增加,进而导致种群数量无法得到补充。因此,围垦湿地水体盐度淡化导致无齿螳臂相手蟹无法顺利完成繁殖过程,这可能是种群消亡的主要原因。

黄涛[7](2016)在《10个凡纳滨对虾家系在两种盐度下的生长状况及3个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文中认为凡纳滨对虾,又名南美白对虾,因其抗逆性强、生长快、繁殖期长、肉味鲜美、耐低盐度且易于集约化养殖等优点,成为世界三大对虾养殖品种之一。由于养殖环境的恶化、亲虾种质退化、加之近年来各种病害的爆发,对我国整个凡纳滨对虾养殖产业造成巨大的冲击。因此,深入开展凡纳滨对虾良种的选育,已成为我国凡纳滨对虾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当务之急。本文以关岛大学SPF凡纳滨对虾种群中经系统选育的子五代为亲本,运用人工授精方式得到的10个凡纳滨对虾子代家系,比较海水(盐度32)和淡化(盐度2)养殖条件下,不同家系的生长性能及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选育优良生长性能与更适淡化养殖的凡纳滨对虾家系,为凡纳滨对虾的良种选育提供参考,具体研究内容结果如下:1.本试验通过精液移植人工授精方式的初步探索,并以此方法培育出的10个新的凡纳滨对虾家系作为后续的实验材料。该人工授精法是通过将雄虾精荚的豆状体精液直接涂抹到雌虾的纳精囊上的方式,研究不同雌雄亲虾的体重对授精成功率、受精率及孵化率的影响,并通过与其他学者的其它人工授精方式的比对,分析此方法的优劣。结果表明:当雌虾体重≥40g、雄虾≥35g时,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授精成功率,当雌虾体重小于40g,雄虾小于35g时,其授精成功率和受精率达到最低;受精率方面,雌虾体重为W(40-45g)时达到最高,W(≤40g)时最低,由高到低为:W(40-45g)>W(≥50g)>W(45-50g)>W(≤40g);当雄虾体重为W(40-45g)时,受精率也达到最高,W(≤35g)时受精率最低,由高到低分别为:W(40-45g)>W(35-40g)>W(≥45g)>W(≤35g)。平均孵化率方面,体重为W(40-45g)的雌虾孵化成功率最低,体重为W(≥50g)的最高,由高到低位W(≥50g)>W(≤40g)>W(45-50g)>W(40-45g);雄虾由高到低为:W(≥45g)>W(45-50g)>W(40-45g)>W(≤35g)。但总体受精率和孵化率比其它学者报道的结果低许多,分析原因可能是:1、育苗期间水温太高,育苗期间水温均达到29℃以上,其中在实验期,水温达到30-31℃,高于最适育苗温度。同时,孵化所用桶体积较小(100L),且由于水温太高,孵化过程中常发现水面有油状物漂浮,导致孵化桶的水质极易变差。2、亲虾在繁殖期间,营养摄入的不够。随着繁殖周期逐渐变长,性腺中存储的能够转移给卵子营养物和能量越来越少,当摄入营养跟不上的时候,就容易导致卵子质量下降,直接使得授精率和孵化率下降。2.本试验利用第一章节人工授精培育的10个子代家系作为实验材料,在两种盐度(盐度32和盐度2)养殖中生长性能对比的研究,分析各个家系两种盐度中生长性能的表现差异,结果表明:各个家系之间表现出不同的日均增重率,其中家系5最高、家系1最低,家系5为家系1的7倍左右,各家系日均增重率由高到低分别为:家系5>家系9>家系6>家系3>家系10>家系8>家系7>家系4>家系2>家系1;家系5和家系9表现出较优的生长特性,日均增重率率分别达到21.91%和18.43%,家系6和家系7在低盐度中的日均增重率高于其在海水中的值,说明家系6、7在低盐度中相比于高盐度更具有生长优势。在两种盐度下的成活率对比,发现除了家系2之外,低盐组的成活率普遍较高盐度组低,且在两种盐度中,其成活率存在显着性差异。对比在不同阶段特定生长率:在0-44d的养殖日龄高、低盐度组均为快速生长时期,但高盐度组其特定生长率高于低盐度组;在44d养殖日龄之后,各家系的生长放缓,进入稳定生长时期,低盐度组各家系的特定增重率开始高于高盐度组。其中,家系5、9在两种盐度下,各个时期的特定生长率都大于其它家系,其生长性能在各个阶段都优于其它各组。3.本试验选取ATP合成酶、Na+-K+-ATPase和Toll受体基因三对基因,对第二章中10个凡纳滨对虾家系的不同组织相对表达差异进行研究,并结合生长状况,分析在以后良种选育中的优缺点,结果表明:在低盐度中,家系4、5、6、7、8的ATP合成酶的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其它几个家系,且主要在肌肉中表达;家系1、2、3、9、10相对表达量则较低。鳃组织中Na+-K+-ATP酶的表达均高于高盐度组家系,其中家系5、6、7、9的表达相对较低,家系1、2、3、4的表达则相对较高。Toll基因表达上,家系1、2、3、8、10的表达量较高,说明机体受环境因子变化的影响较大,机体处于易感状态,家系5、6、7、9的表达量则较低,抗环境变化的能力与机体稳定性更强。家系5、6的ATP合成酶相对表达量高,Na+-K+-ATPase及Toll样受体基因表达低,结合其生长性能,说明家系5、6机体合成大量的ATP,且主要用于机体的生长;家系8在Na+-K+-ATPase及Toll样受体基因的表达都比较高,也说明机体消耗了大量能量在渗透压调节和机体免疫过程中。高盐度组中,ATP合成酶表达高低主要情况为:家系4、5、6、7、8在ATP合成酶的表达量较高,不同于低盐度组,其主要在肝胰腺中表达,家系1、2、3、9、10的表达则相对较低。;高盐度组水体盐度为自然海水盐度,各家系Na+-K+-ATPase的表达量均比较低,机体无需消耗大量能量在渗透压调节中;在Toll样受体基因总体的表达上,家系4、5、6、8的表达量相对较低,家系7、9、10的表达较高。同样在不分配太多能量到调节渗透压的高盐度组中,家系5、6、7、8、合成大量ATP,Toll受体表达低的情况下,家系5、6将能量主要用于机体生长,故表现出较好生长性能;综上所述家系5、6在高低两种盐度中的能量利用都更加合理,其生长性能也更佳,可以作为具有优异生长特性的家系进行后期的选择育种;家系6、7在低盐度组中,表现出比高盐度组更好的生长性能,可以作为选择更加适合淡水生长的家系进行良种选育。

董燕妮[8](2014)在《5-羟色胺和切眼柄对日本囊对虾卵巢协同促熟效应的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从生殖生态学角度,结合生产实践,采用实验生态学、形态学、组织学、海水养殖学和组织离体培养等多学科的方法和技术,以亲虾GSI,卵巢成熟率,手术效应期,产卵次数,产卵时间间隔,产卵量,受精率,孵化率,无节幼体数,卵径和无节幼体体长等11项生殖性能参数评价促熟的效果,研究了5-羟色胺(5-HT)和切眼柄对日本囊对虾亲虾分别的促熟效果和它们之间的协同促熟效应,以及5-HT促熟的生殖内分泌调控机制,以期丰富海产虾蟹生殖生态学基础资料,为日本囊对虾无节幼体的繁育生产提供更安全、可靠和高效的促熟新技术。主要结果如下:1、(1)亲虾注射两种剂量15ug/g和50ug/g5-HT均显促熟增效(P<0.05),其中主要参数产卵量分别增加57.26%和85.22%,无节幼体产量分别增加64.02%和102.53%,相比之下,50ug/g5-HT的促熟效果明显优于(P<0.05)15ug/g5-HT。同时以50ug/g5-HT剂量为基础,注射次数分1次、2次和3次,研究结果显示随着注射次数的增加产卵量、无节幼体产量和受精率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注射3次效果最佳,重复(多次)产卵次数达5次,产卵量和无节幼体产量提高104%和103%,而孵化率略呈负相关关系。(2)通过药饵途径两种含量15ug/g和50ug/g5-HT对亲虾促熟具有增效效应,尤以50ug/g5-HT药饵的促熟效果更佳(P<0.05),产卵量提高101.97%,无节幼体产量提高188.19%。在不同用药次数的情况下,产卵量、受精率、孵化率和无节幼体产量均随着摄食药饵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呈正相关关系(P<0.05),峰值均出现在3次用药组。(3)5-HT通过药浴途径对亲虾促熟也具有增效作用,剂量15ug/g5-HT仅略显增效,剂量50ug/g5-HT的促熟效果显着(P<0.05):后者的产卵量提高107.91%,无节幼体产量提高103.86%。在不同用药次数的情况下,产卵量、受精率、和无节幼体产量均随着药浴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呈正相关关系(P<0.05),而孵化率略呈负相关关系,即略下降态势,峰值均出现在3次用药组。(4)注射法、药饵法、药浴法三种处理方式在相同条件下的促熟效果比较,剂量为50ug/g5-HT药饵法3次用药的促熟效果最佳,产卵量提高217.45%,达(69.49+4.12)万粒,无节幼体产量提高了268.31%,达(38.96±1.16)万尾;5-HT对亲虾促熟的最佳处理模式是:药饵法、剂量为50ug/g、用药3次。2、经切眼柄处理的雌亲虾,产卵时间提前106.00h,产卵的时间间隔缩短128.93h,产卵量增加159.78%,无节幼体产量增加192.72%,可见,切眼柄的促熟效果明显(P<0.05)。3、在相同实验条件下,与未切眼柄组相比,亲虾的产卵量和无节幼体产量,5-HT单因素组分别提高了202.06%和306.15%,切眼柄单因素组提高了168.50%和208.83%,切眼柄+5-HT双因素组分别提高了259.45%和368.25%,可见都具有显着的促熟作用(P<0.05)。同时,两单因素组之间的整体促熟效果也有一定的差异,5-HT组优于切眼柄组,但不显着(P>0.05),而双因素组的促熟效果比两单因素组的高值还要高,表明这两个单因素组合在一起时发生交互作用,产生协同促熟效应。4、经组织离体培养,卵巢组织单独没促熟效应;卵巢组织单加视神经节,或脑,或胸神经节,促熟效应不明显(P>0.05),卵巢组织+脑+视神经节,或卵巢组织+胸神经节+视神经节联合培养时有促进卵巢发育的作用,但效果不显着(P>0.05),只有卵巢组织+脑+胸神经节联合培养时,卵母细胞直径达到最大值(0.2665±0.047)mm,表明5-HT不是直接作用于卵巢组织,而是通过脑和胸神经节的神经内分泌活动,进而促进卵巢的发育。

栗治国[9](2013)在《脊尾白虾繁殖生物学及人工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文中提出脊尾白虾是我国特有的3种经济虾类之一,目前全国脊尾白虾养殖面积约1万hm2,养殖产量已占我国东部沿海混养池塘总产量的1/3。但是脊尾白虾稳定高效的工厂化苗种繁育工艺尚未建立,养殖苗种多通过自然海区纳潮获得,养殖面积及产量的提高受苗种限制明显。因此,开展脊尾白虾繁殖生物学研究,解决苗种培育技术难关势在必行。本论文对脊尾白虾的繁殖生物学、胚胎发育、幼体发育及主要环境因子对其早期发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脊尾白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现将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本研究首次报道了脊尾白虾第五对步足之间的雄性突起,利用该突起可以方便准确地进行雌雄鉴定。通过一周年的采样统计,脊尾白虾周年雌雄比平均为1.14:1,除4月份雌雄性比显着大于1(P<0.05)外,其他月份性均接近于1。脊尾白虾雌虾生殖模式为:蜕皮-交配-产卵-再蜕皮-再交配产卵的循环模式,一般在交配后数小时内产卵。2.脊尾白虾的雌性生殖系统包括卵巢、输卵管及排卵孔。卵子发生经历了卵原细胞、卵黄合成前期卵母细胞、内源性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外源性卵黄合成期卵母细胞,最后发育为成熟的卵母细胞。卵巢发育可分为增殖期、小生长期、大生长期、成熟期及产后恢复期。繁殖季节雌虾卵巢发育周而复始,可多次抱卵。脊尾白虾雄性生殖系统包括精巢、输精管及排精孔。精巢由生精小管构成,不同生精小管内精子发育可不同步。精子发生经历了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最后发育为精子。输精管可分为前、中、后输精管及末端壶腹。精荚在输精管中形成。3.脊尾白虾胚胎发育可分为受精卵、2细胞期、4细胞期、8细胞期、16细胞期、32细胞期、囊胚期、原肠期、无节幼体期、前溞状幼体期和后溞状幼体期等11个主要分期。脊尾白虾初孵幼体类似于对虾类的糠虾幼体,经过5-6次蜕皮变态为仔虾,我们将其幼体发育划分为糠虾1-6期(M1-M6期),但部分幼体只需5次蜕皮经历前五期幼体即可变态为仔虾。4.脊尾白虾胚胎发育生物学零度为11.05℃,受精卵发育至幼体出膜的有效积温值为181.63℃·d。温度对脊尾白虾胚胎孵化时间及孵化率影响显着(P<0.05):在实验温度范围内(19-31℃),胚胎发育进程随温度升高而加快,19℃和31℃条件下胚胎孵化时间分别为536.50±18.33h和218.68±5.51h;胚胎孵化率在25℃下最高为64.11±12.54%,较高(28-31℃)和较低(19-22℃)温度下的胚胎孵化率显着降低,根据回归分析计算的最适孵化温度为25.33℃。5.温度对脊尾白虾幼体发育影响显着(P<0.05):在16-32℃范围内,仔虾(PL1)体长增长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但幼体发育持续时间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16℃和32℃条件下幼体变态为仔虾所需时间分别为27.60±0.22d和7.75±0.07d,较低温度范围内(16-28℃)幼体变态存活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28℃的变态存活率最高达91.67±7.64%,但当温度继续升高时,幼体的变态存活率急剧降低,36℃时幼体不能变态为仔虾。根据曲线拟合方程推算的幼体发育最适温度为27.60℃。6.盐度对脊尾白虾幼体发育影响显着(P<0.05),低盐条件下(5‰),幼体发育持续时间明显加长,且幼体体长日增长显着降低;而在实验盐度范围内(5-25‰),盐度对脊尾白虾幼体变态存活率及一期仔虾体长无显着影响(P>0.05);10-25‰的盐度均为其幼体发育适宜的盐度范围。7.在室内水泥池中进行小规模的育苗实验。利用大网目筛网将幼体孵化区划分了亲虾活动区和幼体收集区两部分,采用光诱导方法收集幼体,大大降低了亲虾对幼体的扑食率,此方法也适用于其他具有抱卵特性且幼体具趋光性的虾类育苗。实验共育出虾苗平均体长为8.25±1.42mm的仔虾275.17万尾,平均育成率和最高育成率分别为69.9%和57.45%;单位水体的平均和最高出苗量分别为9.17和11.16万/m3;15万/m3是比较适宜的布苗密度。

杜学芳[10](2013)在《盐度对凡纳滨对虾繁殖及家系生长、存活的影响》文中提出凡纳滨对纟下iLitopenaeus vannamef)因其适应性好,生长快,抗病力强,自引进我国后,养殖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国沿海和内陆包括淡水地区的主要养殖品种。自苗种生产关键技术突破后,对虾养殖业蓬勃发展,现已成为我国重要的海水养殖种类之一。本文旨在研宄盐度对凡纳滨对虾的性腺发育、受精孵化,多个家系生长及存活的影响。1.以在盐度2-3条件下养殖9月龄的凡纳滨对虾成虾为材料,研宄分析了低盐度养殖对虾在不同盐度驯养条件下的繁殖性能,以期为探讨利用低盐度养殖对虾培育亲虾的可行性提供理论和技术参数。试验盐度梯度设置为1、8、15、23和30。雌虾经剪切单侧眼柄后进行促熟培育,促熟期间的雄虾水温控制在(27±0.5)。C,雌虾控制在(28±0.5)°C。定期检查雌虾卵巢和雄虾精荚的发育情况,采用精荚人工移植技术对不同盐度条件下培育的亲虾进行组合交配,统计受精率和孵化率,组织切片观察分析卵巢发育,综合评价各试验组合的繁殖性能。结果表明:在试验盐度梯度范围内,雌虾卵巢都可发育成熟;1盐度组雌虾成熟比例仅10%,且全部死亡;8和15盐度下发育成熟的雌虾达70%,可正常产卵,但产出的卵子受精率较低,不能孵化出无节幼体;23和30盐度下发育成熟的雌虾超过76%,可正常产卵、孵化,但孵化率较低。组织切片观察,8-30盐度范围内各组雌虾卵巢发育无明显差异。在8-30的盐度范围内,凡纳滨对虾雄虾精巢都能够正常发育成熟,但盐度30和23试验组的雄虾精巢发育明显快于盐度15和8试验组。随着盐度的降低,精荚发育成熟所需要的时间明显延长。所有盐度组的精荚被移植后都可与卵子受精并孵化出无节幼体。2.以在盐度2-3条件下养殖的6月龄凡纳滨对虾为材料,研宄低盐度养殖凡纳滨对虾盐化后,经过不同的养殖时间的繁殖性能。实验设置10d、20d、30d三个时间梯度,所有对虾同时进行盐化,盐化至30后进行随机分组,各实验组切除眼柄前进行为期10d的营养强化,强化结束后立即切除眼柄亲虾促熟。结果显示,各实验组受精率分别为84.22±0.033%、83.14±0.026%及82.69±0.043%,孵化率分别达到了35.58%±0.091、40.19%±0.092及34.04%±0.117;各实验组雄虾左右精荚精子活力都达到了93.28±0.89%以上;各实验组在性腺发育、产卵量、雄虾精荚发育及受精率和孵化率等方面均没有显着性差异(&0.05)。3.利用个体大小相近的10个凡纳滨家系研宄了多个家系在1、15、30三个盐度下的生长及存活状况。结果表明:盐度对10个凡纳滨家系的生长及存活率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所有家系的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在盐度30中均最低,J7家系在15盐度组中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最高,其余9个家系在盐度1中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最高。J10家系在所有盐度组中的增长率和特定生长率都最高,在1、15、30三个盐度下的增重率分别达到了604.52、582.25和520.23,特定增长率分别达到了3.90、3.84和3.65。J2家系在盐度1中的存活率高于高盐度组,其余9个家系在15和30盐度中存活率较高,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在盐度1中的存活率迅速降低,至实验结束,除J2外的9个家系在盐度1中的存活率远低于高盐度组。

二、诱导南美白对虾交配行为的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诱导南美白对虾交配行为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广西地区克氏原螯虾繁育技术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克氏原螯虾繁殖生物学现状
    1.1 性腺发育分期
    1.2 繁殖行为学
2 克氏原螯虾亲虾选择
    2.1 种群遗传多样性
    2.2 亲本规格与雌雄配比
    2.3 无特定病原(SPF)亲本筛选
3 克氏原螯虾繁育影响因素
    3.1 水温
    3.2 水质与水深
    3.3 隐蔽场所与密度
    3.4 投饲物
4 广西克氏原螯虾的育苗模式与技术
    4.1 半人工育苗模式
    4.2 车间育苗模式
    4.3 苗种中培技术
5 广西克氏原螯虾繁育研究展望

(2)三种环境因子对克氏原螯虾体内WSSV增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克氏原螯虾及其养殖现状
    1.2 白斑综合征病毒
        1.2.1 白斑综合征
        1.2.2 白斑综合征的防治方法
    1.3 养殖虾类相关免疫指标及其功能
        1.3.1 超氧化物歧化酶
        1.3.2 过氧化氢酶
        1.3.3 丙二醛
        1.3.4 总抗氧化能力
        1.3.5 鳃丝Na~+-K~+-ATPace
    1.4 经济虾类养殖中的关键性环境因素
        1.4.1 溶氧
        1.4.2 温度
        1.4.3 氨氮
        1.4.4 亚硝酸盐
        1.4.5 pH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方法、内容和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2 技术路线图
2 氨氮对克氏原螯虾体内WSSV增殖以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和仪器
        2.1.3 实验方法
        2.1.4 相关指标测定
        2.1.5 实验结果统计分析
    2.2 实验结果
        2.2.1 克氏原螫虾在氨氮胁迫下WSSV的增殖变化
        2.2.2 感染WSSV克氏原螫虾在氨氮胁迫下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2.2.3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氨氮胁迫下血清MDA变化
        2.2.4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氨氮胁迫下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变化
        2.2.5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氨氮胁迫下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
        2.2.6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氨氮胁迫下肝胰腺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
        2.2.7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氨氮胁迫下肝胰腺丙二醛含量变化
        2.2.8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氨氮胁迫下肝胰腺总抗氧化能力变化
        2.2.9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氨氮胁迫下鳃丝Na+-K+-ATPace变化
        2.2.10 克氏原螯虾在氨氮胁迫下一周累计死亡率
    2.3 讨论
        2.3.1 氨氮胁迫对携带WSSV克氏原螯虾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2.3.2 氨氮胁迫对携带WSSV克氏原螯虾抗鳃丝Na+-K+-ATPace活力的影响
        2.3.3 氨氮胁迫对WSSV在克氏原螯鳃内增殖的影响
        2.3.4 氨氮胁迫对携带WSSV克氏原螯虾死亡率的影响
    2.4 小结
3 亚硝酸盐对克氏原螯虾WSSV增殖以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 实验结果
        3.2.1 克氏原螯虾在亚硝酸盐胁迫下WSSV的增殖变化
        3.2.2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亚硝酸盐胁迫下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变化
        3.2.3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亚硝酸盐胁迫下血清丙二醛含量变化
        3.2.4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亚硝酸盐胁迫下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变化
        3.2.5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亚硝酸盐胁迫下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
        3.2.6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亚硝酸盐胁迫下肝胰腺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
        3.2.7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亚硝酸盐胁迫下肝胰腺丙二醛含量变化
        3.2.8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亚硝酸盐胁迫下肝胰腺过总抗氧化能力变化
        3.2.9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亚硝酸盐胁迫下鳃丝钠钾ATPace变化
        3.2.10 克氏原螫虾在氨氮胁迫下一周累计死亡率
    3.3 讨论
        3.3.1 亚硝酸盐胁迫对WSSV在克氏原螯体内增殖的影响
        3.3.2 亚硝酸盐胁迫对携带WSSV克氏原螯虾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3.3.3 亚硝酸盐胁迫对携带WSSV克氏原螯虾抗鳃丝Na+-K+-ATPace活力的影响
        3.3.4 亚硝酸盐胁迫对携带WSSV克氏原螯虾死亡率的影响
    3.4 小结
4 不同pH对克氏原螯虾WSSV增殖以及免疫酶活性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 实验结果
        4.2.1 克氏原螯虾在不同pH胁迫下WSSV的增殖变化
        4.2.2 克氏原螯虾在不同pH胁迫下血清过氧化氢酶变化
        4.2.3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不同pH胁迫下血清丙二醛含量变化
        4.2.4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不同pH胁迫下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变化
        4.2.5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不同pH胁迫下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
        4.2.6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不同pH胁迫下肝胰腺过氧化氢酶活性变化
        4.2.7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不同pH胁迫下肝胰腺丙二醛含量变化
        4.2.8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不同pH胁迫下肝胰腺过总抗氧化能力变化
        4.2.9 感染WSSV克氏原螯虾在不同pH胁迫下鳃丝钠钾ATPace变化
        4.2.10 克氏原螯虾在不同pH胁迫下一周累计死亡率
    4.3 讨论
        4.3.1 不同pH胁迫对WSSV在克氏原螯鳃内增殖的影响
        4.3.2 不同pH胁迫对携带WSSV克氏原螯虾抗氧化酶活力的影响
        4.3.3 不同pH胁迫对携带WSSV克氏原螯虾抗鳃丝Na~+-K~+-ATPace活力的影响
        4.3.4 不同pH胁迫对携带WSSV克氏原螯虾死亡率的影响
    4.4 小结
5 结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附件

(3)韭菜迟眼蕈蚊高温胁迫响应及热适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高温对昆虫的影响
        1.1.1 高温限制昆虫存活和生长发育
        1.1.2 高温对昆虫造成生理胁迫
    1.2 昆虫应对高温胁迫的适应对策
        1.2.1 行为和生活史改变
        1.2.2 热驯化和热锻炼
        1.2.3 后代种群适合度
    1.3 昆虫耐热性的生理机制
        1.3.1 积累抗性相关物质
        1.3.2 提高抗氧化水平
        1.3.3 合成热激蛋白
        1.3.4 激素代谢调节
    1.4 环境条件对韭菜迟眼蕈蚊影响研究进展
        1.4.1 韭菜迟眼蕈蚊发生动态
        1.4.2 温度对韭菜迟眼蕈蚊发生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及设计思路
        1.5.1 研究目的意义
        1.5.2 设计思路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虫源
        2.1.2 主要试验试剂
        2.1.3 主要试验仪器
    2.2 高温胁迫对韭菜迟眼蕈蚊的影响
        2.2.1 恒定高温韭菜迟眼蕈蚊种群参数测定
        2.2.2 韭菜迟眼蕈蚊不同虫态耐热水平测定
        2.2.3 短时极端高温胁迫对存活幼虫和成虫的持续影响
    2.3 韭菜迟眼蕈蚊对高温胁迫热的适应性
        2.3.1 热锻炼幼虫和成虫耐热水平测定
        2.3.2 亚致死高温(34°C)处理各虫态存活及后续生命参数测定
        2.3.3 高温胁迫处理后代种群耐热水平和性别比例测定
    2.4 取食不同食料对生命参数和耐热水平的影响
        2.4.1 取食不同食料韭菜迟眼蕈蚊生命参数测定
        2.4.2 取食不同食料种群各虫态耐热水平测定
    2.5 韭菜迟眼蕈蚊热适应相关生化及分子测定
        2.5.1 活性氧代谢相关指标测定
        2.5.2 激素含量水平检测
        2.5.3 热激蛋白基因及保幼激素代谢基因表达水平检测
        2.5.4 与耐热相关其他抗性物质含量检测
    2.6 高温闷棚防治韭菜迟眼蕈蚊试验方法
        2.6.1 设施韭菜成虫期高温闷棚处理
        2.6.2 设施韭菜高温闷棚温湿度变化
    2.7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韭菜迟眼蕈蚊应对高温胁迫的生物学响应
        3.1.1 恒定高温对韭菜迟眼蕈蚊生命参数的影响
        3.1.2 高温胁迫对韭菜迟眼蕈蚊各虫态存活的影响
        3.1.3 短时高温胁迫对存活幼虫和成虫后续生命参数的影响
    3.2 韭菜迟眼蕈蚊应对高温胁迫的适应
        3.2.1 热锻炼对幼虫和成虫耐热水平影响
        3.2.2 亚致死高温胁迫对幼虫存活和后续发育影响
        3.2.3 高温环境对后代种群耐热水平和性别比例的影响
        3.2.4 取食不同食料对韭菜迟眼蕈蚊生命参数和耐热性的影响
    3.3 韭菜迟眼蕈蚊应对高温胁迫的生理响应
        3.3.1 不同热胁迫温度对抗氧化反应的影响
        3.3.2 不同热胁迫温度对热激蛋白基因表达的影响
        3.3.3 亚致死高温胁迫对4 龄幼虫激素代谢的影响
        3.3.4 亚致死高温胁迫4 龄幼虫海藻糖和山梨醇含量变化
    3.4 高温措施在韭菜迟眼蕈蚊防治中的应用
        3.4.1 设施韭菜成虫期高温闷棚对韭蛆的控制作用
        3.4.2 设施韭菜成虫期高温闷棚期温湿度条件
4 讨论
    4.1 韭菜迟眼蕈蚊对热胁迫极端敏感,高温环境限制其发生
    4.2 韭菜迟眼蕈蚊通过多种适应对策度过高温环境
        4.2.1 韭菜迟眼蕈蚊4龄幼虫通过热锻炼获得更高水平的耐热性
        4.2.2 4 幼虫对亚致死高温的长期适应度过夏季高温环境并保存种群
        4.2.3 高温胁迫下通过增加后代种群中雌性比例提高后代的繁殖潜力
        4.2.4 取食不同食料造成韭菜迟眼蕈蚊种群生命参数和耐热水平差异
    4.3 韭菜迟眼蕈蚊适应高温环境的内在生理机制
        4.3.1 提高抗氧化水平以抵制高温胁迫造成的氧化损伤
        4.3.2 合成热激蛋白保护机体进行正常生理过程
        4.3.3 昆虫激素、热激蛋白和抗氧化酶参与调控幼虫对亚致死高温的适应
    4.4 高温措施可应用于韭菜迟眼蕈蚊的生态防治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雌性克氏原螯虾生殖系统发育过程及影响其繁殖性能的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克氏原螯虾繁殖生物学研究
    2 虾雌性生殖系统发育研究
    3 影响克氏原螯虾繁殖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
    4 克氏原螯虾苗种集约化繁育研究进展
引言
    1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雌性克氏原螯虾生殖系统发育过程实验结果
        2.1.1 克氏原螯虾卵巢成熟系数周年变化特征
        2.1.2 解剖结构及生殖腺组织结构
        2.1.3 卵子发生
        2.1.4 卵巢发育分期
        2.1.5 克氏原螯虾雌性生殖系统超微结构
    2.2 规格、隐蔽物、光照度和密度对克氏原螯虾繁殖的影响实验结果
        2.2.1 亲本虾规格对克氏原螯虾繁殖的影响
        2.2.2 隐蔽物对克氏原螯虾繁殖的影响
        2.2.3 光照强度对克氏原螯虾繁殖的影响
        2.2.4 亲本虾密度对克氏原螯虾繁殖的影响
    2.3 光照强度、切除单侧眼柄和盐度对克氏原螯虾繁殖的影响实验结果
    2.4 VC、VE及高度不饱和脂肪酸交互作用对克氏原螯虾繁殖的影响实验结果
        2.4.1 不同饲料种类对克氏原螯虾亲本虾成活率的影响
        2.4.2 不同饲料种类对克氏原螯虾繁殖性能的影响
    2.5 克氏原螯虾集约化繁育试验结果
        2.5.1 人工诱导繁殖试验结果
        2.5.2 克氏原螯虾抱卵虾孵化试验结果
        2.5.3 克氏原螯虾幼苗对低温耐受能力试验结果
3 讨论
    3.1 关于克氏原螯虾卵巢、输卵管结构特点
    3.2 关于克氏原螯虾卵子发生问题
    3.3 关于克氏原螯虾卵巢发育分期问题
    3.4 关于克氏原螯虾雌性生殖系统超微结构
    3.5 关于克氏原螯虾产卵问题
    3.6 影响克氏原螯虾繁殖性能的因子
    3.7 关于光照强度、切除眼柄及盐度的相互作用
    3.8 功能性添加剂对克氏原螯虾繁殖性能的影响
    3.9 克氏原螯虾集约化繁育的可行性
    3.10 低温对克氏原螯虾幼苗成活率的影响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基于转录组和miRNAs分析中华绒螯蟹促雄腺的相关基因及其调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甲壳类动物的性别决定
        1.1.1 遗传型性别决定
        1.1.2 多基因型性别决定
        1.1.3 环境因素对性别决定的影响
        1.1.4 胞质因子对性别决定的影响
    1.2 甲壳类动物的性别分化
        1.2.1 端足目的性别分化
        1.2.2 十足目的性别分化
    1.3 促雄腺在性别分化中的作用
        1.3.1 促雄腺的发现
        1.3.2 促雄腺在雄性性别分化中的作用
        1.3.3 胰岛素样促雄腺激素
        1.3.4 胰岛素样促雄腺激素的分离
        1.3.5 Mr-IAG基因沉默
    1.4 甲壳动物的生殖发育调控
        1.4.1 甲壳动物的生殖系统
        1.4.2 神经肽的对甲壳动物的生殖调控
        1.4.3 促雄腺激素对雄性甲壳动物的生殖调控
        1.4.4 神经递质对生殖的调控
        1.4.5 阿片肽对甲壳动物的生殖调控
        1.4.6 MF对甲壳动物的生殖调控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剂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总RNA的提取及质量检测
        2.2.2 cDNA文库制备与测序
        2.2.3 表达量注释分析
        2.2.4 差异表达分析
        2.2.5 实时定量PCR验证
        2.2.6 Es-IAG片段的3'RACE扩增
        2.2.7 Es-IAG片段的5'RACE扩增
        2.2.8 PCR产物胶回收
        2.2.9 连接T载体
        2.2.10 转化感受态细胞及阳性克隆筛选
        2.2.11 Es-IAG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2.2.12 荧光定量PCR
        2.2.13 不同发育时期Es-IAG表达分析
        2.2.14 SiRNA体内干扰Es-IAG实验
        2.2.15 干扰结果分析
        2.2.16 总RNA的质量检测
        2.2.17 small RNA cDNA文库构建及测序
        2.2.18 smallRNA测序原始数据分析
        2.2.19 鉴定miRNA
        2.2.20 miRNA差异表达
        2.2.21 miRNA靶基因预测
        2.2.22 miRNA靶基因GO分析
        2.2.23 miRNA靶基因KEGG Pathway分析
        2.2.24 以Es-IAG为靶基因的miRNA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中华绒螯蟹比较转录组分析结果
        3.1.1 序列聚类
        3.1.2 序列功能注释
        3.1.3 差异表达分析
        3.1.4 性别发育相关基因筛选
        3.1.5 调控通路分析
        3.1.6 测序结果验证
    3.2 Es-IAG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干扰结果
        3.2.1 Es-IAG基因特征分析
        3.2.2 Es-IAG氨基酸序列分析
        3.2.3 IAG氨基酸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
        3.2.4 中华绒螯蟹不同发育阶段Es-IAG的表达分析
        3.2.5 siRNA干扰结果
    3.3 中华绒螯蟹small RNA分析结果
        3.3.1 测序质量评估
        3.3.2 数据质量及长度分布
        3.3.3 基因组比对
        3.3.4 已知miRNA比对
        3.3.5 small RNA分类注释
        3.3.6 新miRNA预测
        3.3.7 已知miRNA和新miRNA的靶基因预测
        3.3.8 miRNA差异表达分析
        3.3.9 靶基因分析
        3.3.10 靶基因GO分析与通路分析
        3.3.11 miRNA筛选
4 讨论
    4.1 差异表达基因及相关通路分析
        4.1.1 核糖体通路分析
        4.1.2 性别分化相关基因分析
        4.1.3 精子发生相关差异表达基因
        4.1.4 胰岛素信号通路分析
        4.1.5 具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
    4.2 不同发育时期Es-IAG基因分析
        4.2.1 Es-IAG基因进化的保守性
        4.2.2 中华绒螯蟹性别分化期
        4.2.3 RNAi效率及意义
    4.3 性别发育相关miRNA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围垦及盐度淡化对长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第二节 盐度变化对甲壳动物生理调节影响的研究进展
    第三节 本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围垦对横沙和崇明东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影响的研究
    第一节 横沙东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第二节 横沙东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第三节 崇明东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第四节 崇明东滩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第五节 长江口人工牡蛎礁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研究
第三章 盐度淡化对无齿螳臂相手蟹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
    第一节 盐度淡化对无齿螳臂相手蟹渗透压、离子浓度和Na~+/K~+-ATPase活性的影响
    第二节 盐度淡化对无齿螳臂相手蟹能量代谢的影响
    第三节 盐度淡化对无齿螳臂相手蟹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第四节 盐度淡化对无齿螳臂相手蟹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
第四章 盐度淡化对无齿螳臂相手蟹生殖指标影响的研究
    第一节 盐度淡化对无齿螳臂相手蟹的性腺发育、交配和产卵的影响
    第二节 盐度淡化对无齿螳臂相手蟹胚胎存活和发育的影响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第一节 研究总结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长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名录
附录Ⅱ: 作者简历和科研成果
致谢

(7)10个凡纳滨对虾家系在两种盐度下的生长状况及3个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凡纳滨对虾人工授精的研究进展
        1.1 凡纳滨对虾养殖发展概况
        1.2 凡纳滨对虾繁殖习性
        1.3 凡纳滨对虾人工授精方法
    2 Na~+-K~+-ATPase的研究现状
        2.1 Na~+-K~+-ATPase的研究进展
        2.2 Na~+-K~+-ATPase的发现及亚基组成
        2.3 Na~+-K~+-ATPase的运转机制
        2.4 Na~+-K~+-ATPase在甲壳动物渗透压调节过程中的研究
    3 Toll样受体的研究现状
        3.1 Toll样受体的的研究进展
        3.2 Toll样受体的发现
        3.3 TLRs的结构
        3.4 Toll受体的信号通路
        3.5 虾类Toll受体的研究现状
    4 ATP合成酶的研究现状
        4.1 ATP合成酶的研究进展
        4.2 F0F1-ATP酶的发现
        4.3 ATP合成酶的组成和结构
        4.4 ATP合成酶催化原理
        4.5 甲壳动物ATP合成酶的研究现状
    5.本文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5.1 研究背景
        5.2 目的及意义
第一章 凡纳滨对虾精液移植法人工授精方法的初探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方法
    2 数据统计
        2.1 受精率
        2.2 授精成功率
        2.3 孵化率
    3 结果
    4 讨论与小结
        4.1 讨论
        4.2 小结
第二章 10个凡纳滨对虾家系在两种盐度下生长性能的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设计
    2 数据统计
    3 结果
        3.1 日均增重率和成活率
        3.2 不同生长阶段的特定生长率
    4 讨论与小结
        4.1 讨论
        4.2 小结
第三章 3个相关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相对表达差异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用虾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总RNA的提取
        2.2 2%甲醛变性胶电泳检测
        2.3 cDNA的合成
        2.4 引物设计
        2.5 PCR条件的优化
        2.6 PCR产物纯化及测序
        2.7 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
        2.8 RT-PCR检测及数据计算
    3 结果与分析
        3.1 RNA变性胶检测
        3.2 cDNA扩增结果检测
        3.3 荧光定量PCR标准曲线
        3.4 凡纳滨对虾3种不同mRNA基因在各组织中的表达
    4 讨论与小结
        4.1 讨论
        4.2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8)5-羟色胺和切眼柄对日本囊对虾卵巢协同促熟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日本囊对虾生殖生物学简介
        1.1.1 分类与分布
        1.1.2 养殖发展历程
        1.1.3 生殖习性
        1.1.3.1 雌性生殖系统
        1.1.3.2 交配
        1.1.3.3 产卵
    1.2 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概况
        1.2.1 切眼柄在虾蟹促熟中的应用
        1.2.2 切除眼柄在虾蟹摄食、生长、存活和能量转化等方面的研究概况
        1.2.3 单侧和双侧切除眼柄对对虾促熟的影响
        1.2.4 虾蟹生殖内分泌调节的相关研究
        1.2.5 5-HT在虾蟹体内的生理作用
        1.2.6 对虾生殖生物学及其繁殖技术
        1.2.7 虾蟹卵母细胞的发育形态
    1.3 问题的提出、研究的内容及其研究思路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亲虾驯养实验的时间与地点
        2.1.2 亲虾和沙蚕的来源
        2.1.3 亲虾驯养的容器及其配套设施
        2.1.4 实验主要使用的仪器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亲虾驯养与促熟
        2.2.2 5-HT溶液的配制及其进入雌虾体内方式的说明
        2.2.3 实验设置
        2.2.3.1 亲虾切眼柄促熟的实验
        2.2.3.2 亲虾5-HT促熟实验
        2.2.3.3 5-HT和切眼柄协同促熟实验
        2.2.3.4 卵母细胞、脑、卵巢、视神经节、胸神经节的离体培养实验
        2.2.4 石蜡切片的制备与染色
        2.2.5 相关参数的观测方法与说明
        2.2.6 影响促熟的因子组合
        2.2.7 实验数据的处理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5-HT对日本囊对虾促熟的影响
        3.1.1 注射5-HT对亲虾促熟的影响
        3.1.1.1 注射两种浓度的5-HT对亲虾促熟的比较
        3.1.1.2 5-HT注射的次数对亲虾促熟的影响
        3.1.2 5-HT通过药饵途径对亲虾促熟效果的影响
        3.1.2.1 喂以两种剂量5-HT对亲虾促熟效果的影响
        3.1.2.2 5-HT喂食的次数对亲虾促熟的影响
        3.1.3 药浴5-HT对亲虾促熟的影响
        3.1.3.1 药浴5-HT两种浓度对亲虾促熟的影响
        3.1.3.2 5-HT药浴的次数对亲虾促熟的影响
        3.1.4 在相同条件下,5-HT的三种处理对亲虾促熟的结果
    3.2 切眼柄对亲虾促熟的影响
    3.3 5-HT和切眼柄对亲虾协同促熟效应的评析
        3.3.1 5-HT和切眼柄与亲虾的产卵量和重复(多次)产卵次数的关系
        3.3.2 5-HT和切眼柄与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关系
        3.3.3 5-HT在卵母细胞离体培养中的诱导作用
        3.3.4 5-HT和切眼柄对亲虾协同促熟的影响
第四章 讨论
    4.1 虾蟹亲体切除眼柄的促熟效应
    4.2 5-HT在虾蟹促熟中的应用
        4.2.1 虾蟹亲体促熟中5-HT注射法和药浴法的促熟效果
        4.2.2 摄食5-HT对亲虾促熟的影响
        4.2.3 5-HT进入虾蟹体内三种用药方式的促熟效果比较
    4.3 5-HT和切眼柄在虾蟹促熟过程中的协同作用
    4.4 5-HT在虾蟹促熟过程中的生殖内分泌调节作用
第五章 论文结语
    5.1 主要成果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特色
    5.3 不足之处
    5.4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参加的科研活动和发表的文章
致谢

(9)脊尾白虾繁殖生物学及人工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虾类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1.2.1 虾类的怀卵量
        1.2.2 亲虾雌雄鉴别
        1.2.3 雌雄性比
        1.2.4 交配行为
        1.2.5 卵巢发育
        1.2.6 精巢发育
    1.3 虾类胚胎发育
        1.3.1 虾类胚胎发育分期
        1.3.2 温度、盐度对虾类胚胎发育的影响
    1.4 虾类幼体发育
        1.4.1 温度对幼体发育的影响
        1.4.2 盐度对幼体发育的影响
    1.5 虾类人工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进展
    1.6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脊尾白虾的繁殖生物学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材料
        2.1.2 研究方法
    2.2 结果
        2.2.1 亲虾雌雄鉴别
        2.2.2 脊尾白虾的性比
        2.2.3 交配行为
        2.2.4 脊尾白虾的生殖系统
        2.2.5 雄性生殖系统
        2.2.6 脊尾白虾怀卵量
    2.3 讨论
        2.3.1 脊尾白虾性比
        2.3.2 脊尾白虾的卵子的发生
        2.3.3 脊尾白虾卵巢的结构与发育分期
        2.3.4 脊尾白虾精巢结构及精荚的形成
        2.3.5 脊尾白虾抱卵量
第三章 温度对脊尾白虾胚胎发育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研究材料
        3.1.2 研究方法
    3.2 结果
        3.2.1 胚胎发育过程中卵粒的颜色变化
        3.2.2 胚胎发育分期
        3.2.3 温度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3.2.4 脊尾白虾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及有效积温的计算
        3.2.5 胚胎发育的温度系数(Q10)
    3.3 讨论
        3.3.1 胚胎发育时期
        3.3.2 温度对脊尾白虾胚胎发育的影响
        3.3.3 脊尾白虾发育生物学零度及有效积温
第四章 温度和盐度对脊尾白虾幼体发育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研究材料
        4.1.2 研究方法
        4.1.3 数据采集与处理
    4.2 结果
        4.2.1 幼体发育分期
        4.2.2 温度对幼体发育的影响
        4.2.3 盐度对幼体发育的影响
    4.3 讨论
        4.3.1 脊尾白虾幼体发育分期
        4.3.2 温度对脊尾白虾幼体发育的影响
        4.3.3 盐度对脊尾白虾幼体发育的影响
第五章 人工苗种繁育技术的实验初探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验场所
        5.1.2 育苗水处理
        5.1.3 亲虾来源和培育
        5.1.4 幼体收集及布池
        5.1.5 幼体的培育
        5.1.7 数据采集及处理
    5.2 结果
        5.2.1 亲虾的培育
        5.2.2 育苗结果
    5.3 讨论
        5.3.1 亲虾的培育
        5.3.2 幼体的孵化及收集
        5.3.3 幼体的培育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盐度对凡纳滨对虾繁殖及家系生长、存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凡纳滨对虾的生物学特征与养殖现状
        1.1 主要生物学特征
        1.2 养殖产业发展现状
    2 盐度对凡纳滨对虾繁育及生长的影响
        2.1 盐度与渗透调节
        2.2 盐度对对虾生长和繁殖的影响
    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盐度对低盐度养殖的凡纳滨对虾繁殖性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亲虾来源
        1.1.2 亲虾暂养
        1.2 实验方法
        1.2.1 亲虾促熟
        1.2.2 雌虾性腺发育及组织学观察
        1.2.3 雄虾精荚发育
        1.2.4 人工授精及幼体孵化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盐度实验组的雌虾性腺发育
        2.2 雌虾性腺解剖及组织切片观察
        2.3 不同盐度下雄虾精荚发育
        2.4 产卵及孵化
    3 讨论
第三章 不同盐化时间对凡纳滨对虾繁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盐度梯度实验设计
        1.2.2 精子活力测试方法
        1.2.3 日常管理
        1.2.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雌虾性腺发育及人工授精
        2.2 雄虾精荚发育
    3 讨论
第四章 凡纳滨对虾家系在不同盐度下的生长及存活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盐度梯度实验设计
        1.2.2 生长性状数据采集
        1.2.3 日常管理
        1.2.4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盐度对凡纳滨对虾家系体重的影响
        2.2 盐度对凡纳滨对虾家系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的影响
        2.3 盐度对凡纳滨对虾家系存活率的影响
    3 讨论
        3.1 盐度对家系生长的影响分析
        3.2 盐度对家系存活的的影响分析
        3.3 小结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参加的课题、发表的论文与获奖情况
致谢

四、诱导南美白对虾交配行为的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地区克氏原螯虾繁育技术及展望[J]. 袁畅,陆专灵,黄彬胜,王大鹏,李文红. 渔业信息与战略, 2021(04)
  • [2]三种环境因子对克氏原螯虾体内WSSV增殖的影响[D]. 郝晨光.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5)
  • [3]韭菜迟眼蕈蚊高温胁迫响应及热适应机制研究[D]. 祝国栋. 山东农业大学, 2018(01)
  • [4]雌性克氏原螯虾生殖系统发育过程及影响其繁殖性能的因子研究[D]. 宋光同. 安徽农业大学, 2017(04)
  • [5]基于转录组和miRNAs分析中华绒螯蟹促雄腺的相关基因及其调控机制[D]. 付春鹏.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6)
  • [6]围垦及盐度淡化对长江口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影响的研究[D]. 吕巍巍.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9)
  • [7]10个凡纳滨对虾家系在两种盐度下的生长状况及3个相关基因的表达研究[D]. 黄涛. 上海海洋大学, 2016(02)
  • [8]5-羟色胺和切眼柄对日本囊对虾卵巢协同促熟效应的研究[D]. 董燕妮. 厦门大学, 2014(08)
  • [9]脊尾白虾繁殖生物学及人工苗种繁育技术的研究[D]. 栗治国.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13(12)
  • [10]盐度对凡纳滨对虾繁殖及家系生长、存活的影响[D]. 杜学芳. 上海海洋大学, 2013(05)

标签:;  ;  ;  ;  

南美白对虾交配行为诱导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