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语言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计算机语言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一、计算机语言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筱璐,王跃宗,李双新,李跃娟[1](2021)在《创新教育背景下提升课堂教学效能策略探析——以高校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为例》文中指出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创新力度日益加大,教育技术不断发展,高校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和技能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课堂教学如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探索与现代教育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方略,是摆在高校每一位教育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作者以高等院校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为例,从树立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优化讲解技能三方面,就提升课堂教学效能进行了探索分析。

陆剑[2](2021)在《职业院校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目前许多职业院校的计算机语言课程设置均有较大的优化余地,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在庞大的计算机语言的多重分支内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未来使程序设计技术真正应用在职业岗位上。对此,职业院校有必要基于计算机语言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组织、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一些与时俱进的探索与实践。

常宏杰,曹慧琴[3](2021)在《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VB程序设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分析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教学现状,结合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在"VB程序设计"授课过程中尝试采用了全新的线上教学模式,通过丰富课程资源、前移实践环节、限时课堂训练、即时互动、多环节考核等措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焦莉娟,李朝霞[4](2020)在《“互联网+”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模式》文中指出为了解决在线教学中空间融合问题,提高课堂效率并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将在线学习引入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过程中.但新的教学模式也带来新的问题,如师生间及学生间不能及时沟通交流,学习内容固定缺乏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等.提出了创建具有个性化的数字学习资源、学习目标指导体系以及学习效果评价体系教学思路.教学实践表明,该方法能有效解决在线教学中存在的因教学形式单一、内容固化导致的学习效率无法提高的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田静[5](2020)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以对分课堂模式培养计算思维的教学研究》文中提出高中新课程标准强调注重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计算思维。信息技术课程的编程、技能操作、信息加工等内容需要学生具备计算思维的能力才能更好地领会理解。因此,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是极其重要且符合高中新课标的要求。对分课堂是近年提出的新的教育模式,通过给与学生内化和教师组织讨论的方式完成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关注到如基础较差、思维固化等学生问题,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本文提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以对分课堂模式培养高中生计算思维的教学方案:首先,从计算思维的算法思维、抽象思维、分解思维、概括思维和评估思维五个核心要素出发,采用对分课堂将教学模式分为课前准备、课上讲授、课后内化和课上讨论四大部分。其中,课前准备包括规划大纲、分析学情、提炼课程内容、安排微作业以及学生不必预习五个环节;课上讲授包括框架式精讲、规划逻辑流程、讲授不提问以及适当留白四个注意;课后内化包括绘制导图、独立作业并填表、“亮考帮”、举一反三四个要素;课上讨论包括课堂回顾、分组讨论、自由提问并合作探究以及教师答疑概括四个步骤。然后,从培养计算思维的角度,采用对分课堂模式设计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编程、软件操作类两种教学案例。其中,编程案例设计以基础编程语法的选择结构和循环结构为例,分为建立计算模型、分解、设计算法和转换计算机语言四个核心内容;操作案例设计以Photoshop和Flash基础应用为例,分为抽象问题、功能分解、规划流程、步骤实施和检测完善五个核心内容。最后,设立对照班和实验班进行相同教学内容的教学实践,通过课堂反馈、录课、学生主观意向调查、访谈和客观数据对比分析,发现学生同类问题解决能力、课堂内容掌握度、独立指数明显提高,计算思维能力有较高提升。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在信息技术课程中以对分课堂模式培养高中生计算思维的教学方案是有效的,尤其教学条件、师资力量、学生基础较差的弱势教学环境中教学效果更为显着。因此本文研究成果可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

王丽媛[6](2020)在《基于对分课堂的高中生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标志着信息技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新课标要求培养具有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有信息社会责任的公民,无疑也对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较难满足新课标的需求,本文提出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对分课堂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分课堂核心理念是把课堂的一半时间分配给教师讲授,另一半时间留给学生讨论和操作。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启发创新思维等均起到有效作用,适合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教师和学生使用。论文首先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现状进行分析,得出实施对分课堂的可行性。然后,给出了采用对分课堂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学模式及教学设计,将其实际用于牡丹江某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实践中。最后通过观察实验前后学生信息技术实践操作能力和学习效果的变化,分析对分课堂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信息素养的成效和影响。结果表明“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有利于增强学生计算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符合新课标要求。

杨元勇[7](2020)在《初中历史网络学习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情况下,各类网络学习平台应运而生。初中历史网络学习平台在整合历史学习资源、有效延伸历史学习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初中历史网络学习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部分。在绪论部分,介绍了本研究的选题背景,梳理了学术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介绍了主要研究方法、创新与不足之处,并对研究中涉及到的概念进行了解析;第一部分首先论述了研究的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初中历史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第二部分“初中历史网络学习平台建设”是本研究的重点之一,首先,说明了初中历史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原则,此后,介绍了系统部署概况,重点论述了系统开发的步骤。为了便于历史教师借鉴,通过对用户注册、用户登录、账号管理、学习课程、课程收藏五大模块的详细介绍说明了平台建设的具体步骤。第三部分“初中历史网络学习平台的实践应用”是体现本研究实用价值的部分,本部分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太平天国运动》为例,首先以课堂实录的方式展示学习内容,其次,说明学生利用学习平台对本节课内容进行课下延伸学习的步骤。第四部分“初中历史网络学习平台应用效果分析”是检验本研究成效的部分,为了准确了解平台应用的效果,对使用平台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初中历史网络学习平台应用的积极效果与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初中历史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与应用,有效解决了学生课下延伸学习与师生交流的问题,有助于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对其它学科学习平台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康俊民[8](2020)在《紧耦合渐进教学模式在金融类专业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Python语言应用》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更好的体现"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将课内理论学习与实验操作实现高度融合,极大促进师生双向交流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探索出更加高效和有针对性的金融学科实训教学方法,特以《Python语言应用》课程为例,充分利用Python语言应用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发挥紧耦合渐进教学模式的优势,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化的实现教学目标。

刘心怡[9](2020)在《基于概念转变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科技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改变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前概念对课堂学习的影响日渐增加。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培养学生在当前信息社会下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通过借鉴前人研究成果,选取学生前概念研究、迷思概念归纳与概念转变作为研究视角,通过课堂观察、教师访谈及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了解学生在信息技术课程知识上的前概念、迷思概念的类型及形成原因,针对不同类型的迷思概念开展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通过教学实施前后测试的数据对比,分析学生概念转变的情况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本研究梳理了“前概念和迷思概念”、“概念转变”相关研究,理清概念转变研究现有成果和发展脉络,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当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现状。第二,进行学生前概念测查工具的开发和学生前概念的测查,通过教师访谈和审议确定测查知识点,形成初步诊断性选择题问卷测查。分析诊断性调查问卷结果,聚焦学生前概念集中的知识点形成二阶选择题问卷,并以此进行探查。第三,依据调查结果,对学生前概念进行分类,分别总结出学生的科学概念和迷思概念,设计基于概念转变的基本教学模式框架,针对不同类型的迷思概念设计教学策略,并依据课堂教学内容开展教学设计和实施。最后,在课堂学习后对学生开展二阶选择问卷的调查,通过前后数据对比进行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测量学生概念转变的情况。

刘奕[10](2020)在《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设备接入到移动网络,新的服务与应用层出不穷,对移动网络的容量、传输速率、延时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G技术的出现,使得满足这些要求成为了可能。而在5G全面实施之前,提高现有网络的性能及用户感知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5G应用场景及目标入手,介绍了现网改善网络性能的处理办法,并针对当前5G关键技术 Massive MIMO 技术、MEC 技术、超密集组网、极简载波技术等作用开展探讨,为5G技术对4G 网络质量提升给以了有效参考。

二、计算机语言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计算机语言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创新教育背景下提升课堂教学效能策略探析——以高校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树立先进教育教学理念
    (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二)体验式教学理念
    (三)计算思维教学理念
二、运用先进教学方法
    (一)案例教学法
    (二)游戏教学法
    (三)思维可视化教学法
三、优化讲解技能
    (一)转变调整教师角色
    (二)从讲解到对话
    (三)与现代化的教学载体相结合

(2)职业院校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职业院校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的探索
    (一)教学目标的探索
    (二)教学组织的探索
    (三)教学模型的探索
    (四)教学方法的探索
三、职业院校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的实践
    (一)教学目标的实践
    (二)教学组织的实践
    (三)教学模型的实践
    (四)教学方法的实践

(3)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VB程序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VB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2 线上教学模式设计
    2.1 丰富课程资源以提高学习效果
    2.2 实践环节前移以提高学习效率
    2.3 限时编程训练以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2.4 双平台并用以实现师生即时互动
    2.5 多环节考核以客观反映学生成绩
3 线上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5)信息技术课程中以对分课堂模式培养计算思维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内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发展现状
        1.2.2 国内外计算思维的简要介绍
        1.2.3 对分课堂的发展现状
    1.3 研究目的意义
    1.4 研究的方法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的方法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相关教学介绍及理论概述
    2.1 计算思维的核心要素
    2.2 对分课堂教学介绍
        2.2.1 教学概念
        2.2.2 教师操作
        2.2.3 教学方法
    2.3 教学相关理论概述
        2.3.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2.3.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以对分课堂模式培养高中生计算思维的教学分析
    3.1 高中生计算思维调查分析
    3.2 信息技术课程中以对分课堂模式培养计算思维的需求分析
        3.2.1 教学需求
        3.2.2 社会需求
    3.3 以对分课堂模式培养计算思维的教学研究
        3.3.1 课前准备五环节
        3.3.2 课上讲授四注意
        3.3.3 课后内化四要素
        3.3.4 课上讨论四步骤
    3.4 以对分课堂模式培养计算思维的教学规划
        3.4.1 教学内容的规划
        3.4.2 课堂安排的规划
        3.4.3 课后讨论的规划
        3.4.4 评估总结
第四章 以对分课堂模式培养高中生计算思维的教学案例设计
    4.1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分析
    4.2 案例教学内容分析
        4.2.1 信息技术编程类课程案例教学内容分析
        4.2.2 信息技术软件操作类课程案例教学内容分析
    4.3 高中生学情分析
        4.3.1 原有认知基础
        4.3.2 心理发展
    4.4 教学实践设计说明
    4.5 信息技术课程编程模块对分教学设计
        4.5.1 编程课程培养计算思维的教学案例-选择结构
        4.5.2 编程课程培养计算思维的教学案例-循环结构
    4.6 信息技术课程软件操作模块对分教学设计
        4.6.1 Photoshop设计课程培养计算思维的教学案例
        4.6.2 Flash动画课程培养计算思维的教学案例
    4.7 教学效果实施分析
        4.7.1 信息技术课堂主观意向调查
        4.7.2 学生作品分析
        4.7.3 根据总体评估表的学生成绩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存在问题
    5.3 总结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生计算思维能力问卷调查
附录2 四格表
附录3 观察项目表
附录4 总结评估参考表
附录5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调查
附录6 基于对分课堂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效果调查
附录7 访谈提纲
附录8 优秀学生作业
致谢

(6)基于对分课堂的高中生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对分课堂的理论研究
        1.2.2 对分课堂的实践研究
        1.2.3 信息技术课程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创新之处及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创新之处
        1.3.3 研究方法
    本章小结
第2章 研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对分课堂
    2.2 信息技术实践能力
    2.3 对分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理论
        2.3.2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4 对分课堂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可行性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中信息技术对分课堂教学设计
    3.1 实践前准备
    3.2 当堂对分
    3.3 隔堂对分
    3.4 “亮考帮”作业纸设计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分课堂实践应用研究
    4.1 教学分析
    4.2 教学设计案例
        4.2.1 当堂对分——《初识C++语言》
        4.2.2 隔堂对分——《分支语句》
    4.3 课后反思设计
        4.3.1 学生“亮考帮”作业展示
        4.3.2 教师课后反思
    本章小结
第5章 教学效果分析
    5.1 调查问卷分析
    5.2 访谈结果分析
    5.3 实践能力培养效果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的不足
    6.3 对未来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初中历史网络学习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研究法
        2.访谈法
        3.文献研究法
        4.个案研究法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不足之处
    (六)概念解析
        1.初中历史网络学习平台
        2.初中历史网络学习平台的构成
        3.初中历史网络学习平台的特点
一、初中历史网络学习平台建设与应用的理论依据与现实需求
    (一)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二)初中历史网络学习平台建设与应用的必要性
        1.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2.适应初中生历史学习兴趣的要求
        3.适应历史资源整合服务于初中生全面发展的要求
    (三)初中历史网络学习平台建设与应用的可行性
        1.成熟的技术条件与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
        2.丰富的历史教学资源
        3.中学历史教师和初中生网络水平的提高
二、初中历史网络学习平台建设
    (一)初中历史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原则
        1.建构性与探究性相结合
        2.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结合
        3.丰富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二)初中历史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步骤
        1.系统部署概况
        2.系统开发
        3.系统测试
三、初中历史网络学习平台的实践应用
    (一)课堂实录
        1.洪秀全与金田起义
        2.定都天京
        3.天京陷落
    (二)学生课下延伸学习
        1.系统注册
        2.系统登录
        3.系统页面
        4.资料查找下载
        5.作业提交
四、初中历史网络学习平台应用效果分析
    (一)网络学习平台应用的成效
        1.促进了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提升
        2.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3.提高了学生历史学习的效率
    (二)网络学习平台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利用网络学习平台学习的时间控制问题
        2.利用网络学习平台的学习效率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关于“初中历史网络学习平台应用”的调查问卷
    关于“初中历史网络学习平台应用”调查问卷分析数据汇总
致谢

(8)紧耦合渐进教学模式在金融类专业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Python语言应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紧耦合渐进教学模式和传统金融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紧耦合渐进教学模式的内涵
    (二)传统金融类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基于紧耦合渐进教学模式的《Python语言应用》课程设计
    (一)基于紧耦合渐进教学模式构建《Python语言应用》课程的教学体系
    (二)基于紧耦合渐进教学模式构建《Python语言应用》课程的内容体系
        1. 课堂教学内容设计。
        2. 实验教学内容设计。
三基于紧耦合渐进教学模式的《Python语言应用》课程教学评价
    (一)客观理论考核点是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语法的掌握情况
    (二)主观综合考核点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升情况

(9)基于概念转变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概念转变”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必经之路
        1.1.2 “迷思概念”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1.1.3 针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概念转变研究较少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前概念与迷思概念的国内外研究
        1.2.2 “概念转变”的相关研究
        1.2.3 关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研究
        1.2.4 文献评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思路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概念
        2.1.2 前概念
        2.1.3 概念转变
    2.2 理论基础
        2.2.1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第3章 北京G中初中学生前概念测查
    3.1 测查知识点筛选原则
        3.1.1 符合当前信息技术课程性质和内容
        3.1.2 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能力
        3.1.3 符合社会信息技术发展
    3.2 测查对象
    3.3 研究工具
    3.4 课程知识点筛选
        3.4.1 知识点调查问卷开发
        3.4.2 知识点调查情况
        3.4.3 知识点调查结果
    3.5 学生前概念测查
        3.5.1 前概念测查问卷开发
        3.5.2 前概念测查情况和数据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学生前概念分类及迷思概念转变策略
    4.1 学生信息技术前概念汇总
        4.1.1 科学概念
        4.1.2 迷思概念
    4.2 迷思概念分类
        4.2.1 经验借鉴型
        4.2.2 理解不全型
        4.2.3 望文生义型
        4.2.4 理论与实践分离型
    4.3 概念转变策略
        4.3.1 针对经验借鉴型迷思概念的策略
        4.3.2 针对理解不全型迷思概念的策略
        4.3.3 针对望文生义型迷思概念的策略
        4.3.4 针对理论与实践分离型迷思概念的策略
第5章 概念转变的教学设计与应用
    5.1 可行性分析
    5.2 原有课堂教学情况分析
        5.2.1 教师访谈设计
        5.2.2 教师访谈分析
        5.2.3 教师访谈总结
    5.3 概念转变教学设计
        5.3.1 暴露前概念
        5.3.2 认知冲突
        5.3.3 引入新概念
        5.3.4 建立科学概念
        5.3.5 巩固科学概念
        5.3.6 应用科学概念
    5.4 教学实施情况
        5.4.1 实施目的
        5.4.2 实施对象
        5.4.3 实施内容
    5.5 教学实施案例
        5.5.1 计算机语言《二进制运算法则及其在计算机语言中的应用》
        5.5.2 网络安全基础《计算机安全与防护》
    5.6 后测数据汇总及数据处理分析
    5.7 实践总结
    5.8 实践反思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4G网络现处理办法
2 4G网络可应用的5G关键技术
    2.1 Msssive MIMO技术
    2.2 极简载波技术
    2.3 超密集组网
    2.4 MEC技术
3 总结

四、计算机语言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创新教育背景下提升课堂教学效能策略探析——以高校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为例[J]. 张筱璐,王跃宗,李双新,李跃娟. 高教学刊, 2021(32)
  • [2]职业院校计算机语言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 陆剑. 现代职业教育, 2021(37)
  • [3]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VB程序设计”为例[J]. 常宏杰,曹慧琴.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1(08)
  • [4]“互联网+”计算机语言类课程教学模式[J]. 焦莉娟,李朝霞. 高师理科学刊, 2020(08)
  • [5]信息技术课程中以对分课堂模式培养计算思维的教学研究[D]. 田静.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6]基于对分课堂的高中生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培养研究[D]. 王丽媛. 牡丹江师范学院, 2020(02)
  • [7]初中历史网络学习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D]. 杨元勇.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紧耦合渐进教学模式在金融类专业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Python语言应用》为例[J]. 康俊民. 教育现代化, 2020(37)
  • [9]基于概念转变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D]. 刘心怡. 北京工业大学, 2020(06)
  • [10]5G网络技术对提升4G网络性能的研究[J]. 刘奕. 数码世界, 2020(04)

标签:;  ;  ;  ;  

计算机语言课堂教学模式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