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性结肠癌一例

外源性结肠癌一例

一、外生性结肠癌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任航军[1](2021)在《东北延边地区不同部位结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不同部位结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性,为结肠癌的临床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01月到2020年09月在延边大学附属医院胃肠外科行结肠癌手术且经病理证实为结肠癌463例患者的资料。结肠癌以部位不同分为四组,分别是升结肠癌组(包含盲肠癌和升结肠癌,121例)、横结肠癌组(包含肝曲癌和横结肠癌,68例)、降结肠癌组(包含脾曲癌和降结肠癌,59例)和乙状结肠癌组(仅包含乙状结肠癌,215例)。对比分析各组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首发临床症状、病理学特征和免疫组化结果等,评价各部位结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性。结果:1.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民族和手术时机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2.各组患者的首发临床症状:腹部症状、腹部包块、肠梗阻、便血及排便习惯改变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体检发现和乏力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3.各组结肠癌的病理学特征:大体形态、肿瘤直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脉管癌栓、黏液分泌及肿瘤组织坏死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神经浸润和远处转移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4.结肠癌淋巴结清扫平均14个,其中升结肠癌组平均游离淋巴结17个,横结肠癌组平均16个,降结肠癌组平均12个,乙状结肠癌组平均12个,升结肠癌组、横结肠癌组和降结肠癌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升结肠癌组、横结肠癌组和乙状结肠癌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结肠癌的淋巴结转移个数和转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升结肠癌组中淋巴结游离个数与肿瘤直径呈显着负相关(rs=-0.233,P<0.05),横结肠癌组(rs=0.254)、降结肠癌组(rs=0.281)和乙状结肠癌组(rs=0.337)的淋巴结转移个数与肿瘤直径均呈显着正相关(均P<0.05)。TNM分期和临床总分期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肿瘤标志物CEA和CA125阳性率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CA199阳性率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5.结肠癌免疫组化结果:结肠癌中错配修复(MMR)蛋白表达完整(p MMR)占80.6%(n=373),表达缺失(d MMR)占19.4%(n=90),其中单一蛋白d MMR以PMS2为主(n=83,17.9%),联合d MMR多见于MLH1/PMS2(n=56,12.1%)。各组结肠癌MMR蛋白表达状态和ki-67指数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MMR蛋白包含4种与结肠癌相关的具体蛋白,MLH1、MSH6和PMS2的表达状态组间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而MSH2的表达状态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各组结肠癌均以腹部症状多见,肿瘤部位距离肛门越近症状越典型,如排便习惯改变和肠梗阻。2.肿瘤部位到盲肠越近,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占比越高,而腺癌(非特殊型)占比越低;与其他组比较升结肠癌组低分化占比较高,更易有黏液分泌和发生脉管癌栓,游离淋巴结数目也较多,乙状结肠癌组术中清扫最少。3.各组间血清CA199阳性率有差异,其中横结肠癌组CA199阳性率最高。联合检测CEA与CA199诊断结肠癌更有意义,且更加适用于横结肠癌组。升结肠癌组相比其他组d MMR占比最高,肿瘤位置离盲肠越远,Ki-67指数高表达率占比越高。

师瑞瑞[2](2020)在《健脾化痰散结方配合SOX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健脾化痰散结方配合SOX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探讨健脾化痰散结方对晚期大肠癌的治疗作用,评价其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晚期大肠癌患者53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28例(SOX方案联合健脾化痰散结方治疗),对照组25例(仅SOX方案治疗),6周后比较两组在实体瘤疗效、中医症候评分、血清肿瘤标志物、免疫功能、常见毒副反应、周围神经毒性以及生活质量方面的差异,评价健脾化痰散结方在晚期大肠癌中的作用。结果:实体瘤疗效评价:治疗6周后,治疗组CR 0例,PR 11例,SD 15例,PD 2例:对照组CR 0例,PR9例,SD 14例,PD 2例。治疗组与对照组疾病有效率分别为39.29%、36%,χ2=0.061,P=0.805;疾病控制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92.86%、92%,χ2=0.00,P=1.00,两组有效率与疾病控制率均无显着差异(P>0.05)。中医症候疗效评价:治疗结束后,对患者的中医症候疗效评分进行分析,治疗组的有效率为85.71%,对照组为60%,经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肿瘤标志物评价:治疗6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CEA无明显差异(Z=-0.588,P=0.557>0.05)、CA199 无明显差异(Z=-0.820,P=0.412>0.05);治疗组在治疗后 CEA、CA199均较治疗前下降,经检验,治疗前后CE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4.252,P=0.000<0.05)、CA19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460,P=0.001<0.05);对照组在治疗后CEA、CA199均较治疗前下降,经检验,治疗前后CEA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623,P=0.009<0.05)、CA19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3.538,P=0.000<0.05)。免疫功能比较: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CD3+、CD4+、CD8+、CD4+/CD8+均具有显着差异(P值分别为0.025、0.001、0.000、0.000,均<0.05);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CD3+、CD4+、CD4+/CD8+均升高,CD8+较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CD3+、CD4+、CD8+、CD4+/CD8+较前略升高,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91、0.270、0.060、0.893,均>0.05)。常见毒副反应评价:治疗组患者在骨髓抑制(白细胞、血红蛋白)、恶心呕吐、腹泻方面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存在显着差异(P<0.05),其余毒副反应两组不存在显着差异(P>0.05)。周围神经毒性评价:治疗6周后,观察两组神经毒性,结果表明治疗组神经毒性发生率为10.71%,对照组为3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活质量比较:治疗后,两组KPS评分经检验,Z=-2.116,P=0.0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改善12例,稳定14例,恶化2例,稳定率为92.86%,对照组患者改善4例,稳定12例,恶化9例,稳定率64.00%,经卡方检验,χ2=6.687,P=0.0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化痰散结方联合SOX化疗方案应用于晚期大肠癌,可以改善患者中医症候,减轻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降低周围神经毒性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改善其生活质量。

崔毅[3](2020)在《结肠癌组织中EGFR、Lyn、MCM7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点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检测196例结肠癌组织及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中EGFR、Lyn、MCM7表达,分析三者在两种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研究结肠癌组织中EGFR、Lyn、MCM7表达与结肠癌患者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对临床预后的预测意义,寻找结肠癌患者预后的有效评价指标,使今后的结肠癌研究更具针对性。方法使用收集到的结肠癌及配对癌旁正常组织标本制作成的组织芯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中的196例结肠癌组织和配对癌旁正常组织中EGFR、Lyn、MCM7的表达,SPSS统计学软件分析三者在两种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并分析EGFR、Lyn、MCM7三者的关系,及其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及意义。结果1.结肠癌组织中EGFR、Lyn、MCM7的表达水平均较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高,两种组织间的表达均有显着差异(P<0.001)。2.结肠癌组织中EGFR、Lyn、MCM7三者表达互相呈正相关(χ2=6.144,P=0.046),并且三者的表达水平均与肿瘤位置相关(P<0.001),左半结肠癌均明显高于右半结肠癌。3.EGFR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浸润深度(P=0.017)、淋巴结转移(P<0.001)和TNM分期(P=0.033)相关;Lyn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P=0.026)和TNM分期(P=0.019)相关;MCM7表达水平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P=0.038)和TNM分期(P=0.035)相关。4.Kaplan-Meier法对患者的生存情况进行分析,并行Log-rank检验,结果显示EGFR(P<0.001)、Lyn(P=0.012)、MCM7(P=0.043)低表达者的OS均优于高表达者。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EGFR(HR=4.414,95%CI:2.1369.052,P=0.026)、Lyn(HR=1.622,95%CI:1.1254.036,P=0.041)的表达水平与结肠癌患者死亡有关;而MCM7的表达水平不是结肠癌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HR=0.951,95%CI:0.4921.84,P=0.882)。结论1.结肠癌组织中EGFR、Lyn、MCM7的表达水平明细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三者的表达水平互相呈正相关。2.结肠癌组织中EGFR、Lyn、MCM7的表达水平均与肿瘤TNM分期、肿瘤位置相关,左半结肠癌均高于右半结肠癌。另外,EGFR的表达水平还与肿瘤细胞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相关;Lyn的表达水平还与肿瘤淋巴结转移相关,MCM7的表达水平还与肿瘤细胞分化程度相关。3.生存分析显示结肠癌组织中EGFR、Lyn、MCM7低表达患者的OS均优于高表达者,多因素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结肠癌组织中EGFR、Lyn的表达水平是结肠癌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MCM7的表达水平不是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

刘大妹[4](2019)在《左/右半结肠癌化疗疗效及加载肠复方类方治疗影响的回顾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晚期左/右半结肠癌一线化疗疗效及肠复方类方加载治疗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湖南省肿瘤医院中西结合科或消化内科住院诊断晚期结肠癌行一线化疗,证型判断为脾虚气滞、湿瘀毒结的临床病例160例,其中单纯化疗组82例(左40例,右42例)和中药加载组78例(左38例,右40例),单纯化疗组采用mFOLFOX6治疗,化疗四周期;中药加载组在此基础上加载肠复方类方治疗。记录两组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肠癌发病部位、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转移的部位、治疗前后影像学资料(CT或MRI或PET-CT)、治疗前后脾虚气滞,湿瘀毒结证复合证型的总症候积分以及分列脾虚、气滞、湿毒、瘀血单类症候积分,记录每周期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结果,评估药物的安全性。所有数据使用Excel表整理建成数据库,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研究分析。结果:1.160例总的晚期结肠癌患者,中药加载组78例,单纯化疗组82例,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70.5%、4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8例左半结肠癌患者,其中中药加载组38例,单纯化疗组40例,两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4.2%、6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2例右半结肠癌患者,其中中药加载组40例,单纯化疗组42例,两组疾病控制率分别为57.5%、3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不论总的还是左半结肠或右半结肠,中药加载组疾病控制率均优于单纯化疗组。2.在单纯化疗组中,左半结肠癌40例,右半结肠癌42例,两者疾病控制率分别为62.5%、35.7%,左、右半结肠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药加载组中,左半结肠癌38例,右半结肠癌40例,两者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4.2%、57.5%,左、右半结肠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不论单纯化疗还是中药加载,左半结肠癌疾病控制率均优于右半结肠癌。3.(1)单纯化疗组82例,左半结肠癌40例,其中肝转移21例,腹膜转移10例,其他9例,人数构成比分别为52.5%、25%、22.5%。右半结肠癌42例,其中肝转移人数12例,腹膜转移20例,其他10例,人数构成比分别28.6%、47.6%、23.8%。本研究显示左半结肠癌肝转移占比高,右半结肠癌腹膜转移占比高,与国内外研究报道一致。(2)左半结肠癌中,化疗后肝转移、腹膜转移、其他的疾病控制率依次为71.4%、50%、66.7%;右半结肠癌中,化疗后肝转移、腹膜转移、其他转移的疾病控制率依次为66.7%、45%、60%。国内外研究证实腹膜转移可能是影响左右半结肠差异的因素,本研究入组的病例结果显示不论左半结肠癌还是右半结肠癌,化疗后肝转移患者疾病控制率于优于腹膜转移,与国内外研究报道一致。4.(1)总的晚期结肠癌患者复合证型脾虚气滞、湿瘀毒结证积分比较,治疗后中药加载组与单纯化疗组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均减少,中药加载组积分下降更明显,两组差异比较有统计意义(P<0.01)。左半结肠癌患者复合证型脾虚气滞、湿瘀毒结证积分比较,治疗后中药加载组与单纯化疗组症候积分较治疗前均减少,中药加载组积分下降更明显,两组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有意义(P<0.01);右半结肠癌患者积分比较,治疗后中药加载组与单纯化疗组症候积分较治疗前也均减少,中药加载组积分下降更明显,两组症候积分比较有统计意义(P<0.01)。说明不管总的还是左半结肠或右半结肠癌患者积分比较,治疗后中药加载组的症候积分均低于单纯化疗组。(2)单纯化疗组患者复合证型脾虚气滞、湿瘀毒结证积分比较,治疗后左、右半结肠癌的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均下降,左半结肠癌患者积分下降更明显,左、右半结肠癌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中药加载组患者积分比较,左、右半结肠癌的中医症候积分较治疗前均减少,左半结肠癌患者积分下降更明显,左、右半结肠癌间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不管单纯化疗或中药加载组的患者,左半结肠癌症候积分比右半结肠癌下降更明显。5.中药加载组左右半结肠癌患者治疗前单类症候积分的比较,脾虚症状中,左半结肠癌症候积分少于右半结肠癌症候积分,左、右半结肠间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气滞症状中,右半结肠癌症候积分少于左半结肠癌症候积分,左、右半结肠间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1)。湿毒或瘀血症状中,左、右半结肠癌症候积分相当,左、右半结肠症候积分比较差异无意义(P>0.05)。提示左半结肠癌气滞症状明显,以实证为主;右半结肠癌脾虚症状明显,以虚证为主。说明组成复合证型各单类症状侧重点不同是影响中药加载治疗疗效的重要因素,该研究能为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的精准辨证中药治疗提高右半结肠癌疗效提供一些启发。6.中药加载组和单纯化疗组两组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肝肾受损、神经毒性等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不论总的还是左半结肠或右半结肠,中药加载组疾病控制率及中医症候积分均优于单纯化疗组。2.不论中药加载组还是单纯化疗组,左半结肠癌的疾病控制率及中医症候积分均优于右半结肠癌。3.国内外研究证实腹膜转移可能是影响左右半结肠疗效差异的因素,本研究入组的病例结果显示左半晚期结肠癌肝转移占比高,右半晚期结肠癌腹膜转移占比高,不论左半结肠癌还是右半结肠癌,化疗后肝转移患者疾病控制率于优于腹膜转移,与国内外研究报道一致。4.复合证型中,左半结肠癌气滞症状更明显,说明以实为主;右半结肠癌脾虚症状更明显,说明以虚为主。说明组成的复合证型各单类症状侧重点不同是影响中药加载治疗疗效的重要因素,该研究能为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精准辨证中药治疗提高右半结肠癌疗效方面提供一些启发。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轻,安全且耐受性好。

孟慧英,常秀云,曹斌[5](2018)在《低张水灌肠螺旋CT增强扫描对结肠癌临床分期的诊断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究低张水灌肠螺旋CT增强扫描对结肠癌临床分期的诊断效果及应用。方法:对本院经纤维结肠镜和病理活检已证实的50例结肠镜癌患者行低张水灌肠螺旋CT增强扫描,分析探讨其CT表现,并与结肠癌病理特征对比,检验低张水灌肠螺旋CT增强扫描对结肠癌的诊断准确性及对临床分期的意义。结果:结肠癌CT显示病变部位结肠壁增厚,导致管腔狭窄,管壁僵硬。增强扫描可见病变部位明显强化,肿瘤体积、形态、浸润肠壁深度较为清晰,临近组织及远处脏器可见淋巴结转移癌。肿瘤定位准确率达100%,定性准确率达94%。结论:低张水灌肠螺旋CT增强扫描对结肠癌临床分期的诊断有巨大价值,可清晰显示病变部位,肿瘤情况及周围脏器肿瘤转移情况,对确定原发肿瘤分期、制定手术治疗方案、预后判断有积极的辅助作用,值得在结肠癌的临床诊断中广泛使用。

郭爱桃[6](2018)在《基于大样本的膀胱内翻性尿路上皮肿瘤的病理学分级及预后相关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内翻性UN肿瘤组织结构异型、瘤细胞形态异型及增殖活性与肿瘤浸润率及患者生存率之间的相关性,提出内翻性非浸润性UN的病理学分级诊断标准,并进行逆向验证;探讨8个抗体的免疫组化染色,3、7、17号染色体和9p21检查在内翻性UN分期、病理分级及预后判断中的意义和价值,分析肿瘤生长方式在膀胱UN分期、病理分级及生存率之间的差别及意义,从而使病理和临床医生在常规诊疗工作中有章可循,患者可得到及时、恰当的治疗。[材料和方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医疗用“病理信息系统”中检索2010.01-2016.12期间诊治的所有的膀胱非特殊类型UN。按实验设计进行样本含量估计、随机化抽样及复阅切片,剔除不符合要求的病例,剩余病例进入本研究。分析7个形态学指标与肿瘤浸润率及患者生存率的相关性,包括外生性乳头、肿瘤性梁索/巢团的一致性、伞细胞、瘤细胞排列极向、核异型性、核分裂像层次及病理性核分裂像。采用并联及串联并行原则综合评价分析结果,提出内翻性非浸润性UN的病理学分级诊断标准。通过比较各级别肿瘤的生存率,并分析各指标与病理级别之间的相关性,进而逆向验证分级标准的可行性。分析CK20、Ki-67、p53、P16、CK5、CD44、CyclinD1 及GATA-3等8个免疫组化标记抗体,以及3、7、17号染色体及9p21位点FISH检查的结果与内翻性肿瘤浸润、病理分级以及患者生存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内翻性及外生性两种生长方式的膀胱UN在性别、年龄、肿瘤病理类型分布以及浸润、生存率之间的差异性。[结果]:第一部分:7年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共诊治膀胱非特殊类型UN3610例,其中外生性者3240例,内翻性者327例,平坦型者43例。327例内翻性UN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为6.4:1,平均年龄54.60岁。入组的156例内翻性UN中,大部分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或红激光切除术,126例为非浸润性肿瘤,30例浸润癌中19例行根治性膀胱切除术。浸润和非浸润肿瘤之间,肿瘤性梁索/巢团不规则程度、瘤细胞的排列极向、核异型性、核分裂像层次及有无病理性核分裂像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1);有无外生性乳头及伞细胞是否可见无显着性差异(P>0.05)。156例中133例获得随访结果,截至随访之日,20.30%的病例出现复发和/或转移,无瘤生存时间为1-30个月;7.52%的病例死于膀胱肿瘤,生存时间为7-134个月。肿瘤性梁索/巢团不规则程度、伞细胞、瘤细胞的排列极向、核异型性、核分裂像层次及病理性核分裂像均与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具有统计学相关性(p<0.01),而性别、年龄、外生性乳头结构与生存率无关(P>0.05)。依据上述结果提出非浸润性内翻性UN的分级诊断标准并对156例进行分级,LP 33例,I-PUNLMP50 例,I-NIPUC,LG36 例,I-NIPUC,HG 7例,I-IPUC30例。逆向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病理级别的内翻性非浸润性UN 间的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具有显着性(P<0.01)。各临床及病理形态学指标与内翻性非浸润性UN病理级别之间,肿瘤性梁索/巢状结构不规则程度、排列极向、核异型性、核分裂像层次、病理性核分裂像、伞细胞及外生性乳头的检出率均具有统计学相关性(P<0.01),而性别与年龄与病理级别不相关(P>0.05),第二部分:免疫组化CK20、Ki-67、p53及P16在浸润癌组织内的阳性表达率高于非浸润性者,而CK5、CD44及CyclinD1则低于非浸润者,卡方检验示差异均具显着性(P<0.01);GATA-3的表达率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05)。CK20、p53、Ki-67、P16及CD44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学分级具有统计学等级相关性,其中CK20、Ki-67、p53及P16呈正向相关,CD44则呈负向相关。CK20、CK5、CD44、Ki-67以及CyclinD1的表达率均与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有统计学相关性,CK20阳性、CK5、CD44、CyclinD1阴性及Ki-67增殖指数大于20%的病例易发生复发和/或转移及死亡(户<0.01);p16弥漫性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总生存率呈正相关,而与无瘤生存率无统计学相关性。p53阳性表达与患者的无瘤生存率呈正相关,而与总生存率无统计学相关性。GATA-3的表达与生存率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0.05)。第三部分对115例内翻性UN行3、7、17号染色体及9p21位点FISH检查,卡方检验结果显示浸润癌(68.00%)中阳性率高于非浸润性肿瘤(12.22%)。90例非浸润性UN中,11例阳性,I-NIPUC,HG组阳性率最高,为57.14%,IP组和I-PUNLMP组均较低,仅为5.26%。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各级别内翻性非浸润性UN FISH检查结果具有等级相关性,等级越高,阳性率越高。以IP为对照,I-NIPUC,LG和I-NIPUC,HG FISH检查的敏感性分别为15.38%和57.14%,诊断指数分别为110.11%和151.87%。以IPUNLMP为对照组,INIPUC,HG FISH的敏感性为57.14%,诊断指数为144.44%。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检查结果与无瘤及总生存率关系密切,阳性病例复发和/或转移及死亡的风险更大。第四部分内翻性及外生性UN相比较,病理类型、性别及年龄分布差异均具有显着性,外生性UN中,NIPUC,LG以及IPUC较为多见,UP最少,仅占0.56%;而内翻性生长者中,IP、I-PUNLMP及I-NIPUC,LG构成比大且比较接近,分别为30.28%、32.11%及29.66%,I-IUPC则较少。两种生长方式的UN均多见于男性,男女构成比分别为6.4:1及3.4:1。外生性UN各级别间性别分布相差较大,IPUC的男女构成比最高。内翻性肿瘤(54.60岁)患者平均发病年龄低于外生性者(60.70岁),外生性UN患者年龄总体分布的差别具有显着性意义,NIPUC,HG与IUC患者的发病年龄偏高,分别为65.89岁及64.99岁;而内翻性UN各级别间性别和年龄的分布均无明显差别。两种不同生长方式的肿瘤相比较,无论是整体还是各平行病理级别之间,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上差异均不具有显着性意义。[结论]:内翻性UN是膀胱少见的肿瘤类型,占9.06%。内翻性及外生性两种不同生长方式的UN之间,性别、年龄和病理类型分布上有明显不同:内翻性UN的男女构成比高于内翻性者;发病年龄低于外生性者;外生性肿瘤中以NIPUC,LG和IPUC多见,UP非常少见,而内翻性UN以IP、I-PUNLMP及I-NIPUC,LG三种类型为主且构成比接近,I-IPUC少见。病理诊断时肿瘤性梁索/巢团不规则性、瘤细胞排列紊乱程度、核异型性、核分裂像位置及病理性核分裂像可作为非浸润性肿瘤的病理分级参考指标;外生性乳头状结构可作为IP的剔除依据;伞细胞是否可见不能作为病理分级的参考依据。联合应用CK20、Ki-67、p53、p16及CD44免疫组化染色可辅助非浸润性肿瘤的病理分级;石蜡组织中3、7、17号染色体及9p21位点FISH检查不可单独作为内翻性非浸润性UN分级的分子遗传学参考指标。膀胱UN的生长方式与预后无关,但内翻性UN中浸润癌的构成比明显低于外生性UN。内翻性非浸润性UN的病理学级别、CK20、Ki-67、CK5、CD44、CyclinD1染色结果为肿瘤浸润和预后的影响因素,联合应用可对肿瘤的浸润和预后风险进行评估;p53阳性的病例浸润和复发/转移的风险提高;p16弥漫阳性的病例浸润和死亡的风险提高。石蜡切片中3、7、17号染色体及9p21位点FISH检查阳性的病例常对应高级别形态,易出现浸润、复发/转移及死亡。

朱晓琴[7](2018)在《miR-320a靶向调节MRP2抑制舌癌细胞生物学功能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使用miRNA芯片分析比较舌鳞状细胞癌病患组和健康组别的血清miRNA,筛查出异常表达的miRNA;2、对异常表达的miR-320a进行相关的生物学分析,预测可能的靶基因。方法:1、采用组织微阵列检测48例舌鳞状细胞癌患者及50例健康志愿者血清中microRNA的表达水平,qRT-PCR验证微阵列的数据;2、锁定寡核苷酸探针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舌鳞状细胞癌组织及非舌鳞状细胞癌正常舌组织中miR-320a和MRP2表达水平,寻找miR-320a调节MRP2表达的组织学证据。结果:1、微阵列检测到总共有21种miRNAs表达异常,而其中miR-320a的表达呈现最明显的降低,P<0.05。进一步对OTSCC样本和健康人中4个表达有显着异常的miRNAs,包括miR-320a,miR-129,miR-106a和miR-31进行了qRT-PCR检测验证,表达趋势与微阵列一致,P<0.05。2、原位杂交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舌癌组织中miR-320a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正常舌组织,P<0.01;而舌癌组织中MRP2的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正常舌组织,P<0.01。结论:miR-320a在舌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在正常人血清中的表达,在舌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也低于在正常组织中的表达;但是MRP2的表达水平却是增高的。提示我们可将miR-320a表达异常降低和MRP2异常增高现象作为舌鳞状细胞癌诊断的辅助参考指标。目的:1、观察外源性mi R-320a对SCC细胞系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2、在SCC细胞系中验证MRP2是否是mi R-320a的天然靶基因,并探索mi R-320a抑制MRP2表达的分子机制。3、进一步观察过表达MRP2后,能否有效逆转mi R-320a对舌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方法:1、以人SCC细胞系为研究对象,q RT-PCR检测舌癌细胞系(SCC4、SCC1)和正常角化细胞系(NHOK)中的mi R-320a的含量。2、通过向SCC细胞系转染mi R-320a mimics,提升细胞系中mi R-320a的水平,再开展下述实验:(1)CCK-8、克隆形成及Edu实验检查mi R-320a对SCC细胞增殖的作用影响;(2)用transwell体外迁移侵袭和划痕实验,分析miR-320a对SCC细胞迁移和侵袭功能的影响。3、通过q RT-PCR检测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转染mi R-320a mimics后对舌癌细胞系中MRP2m RNA及MRP2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探索mi R-320a降低MRP2表达的分子机制;为验证MRP2是否为mi R-320a的天然靶基因,我们采用荧光素酶实验进行检测。4、构建MRP2真核生物过表达质粒转染入已转染了mi R-320a mimics的SCC细胞系,继而使得细胞内有过表达的MRP2,再用CCK-8实验以及Edu实验检验过表达MRP2可否有效逆转mi R-320a对舌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1、q RT-PCR检测结果显示,NHOK中mi R-320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所检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CCK-8实验结果显示,mi R-320a显着的抑制了SCC细胞的增殖功能,450nm吸收值显着低于NC组,P<0.01;体外克隆实验结果显示,通过两周的体外培养,SCC细胞系内NC组以及mi R-320a组都存在细胞克隆,与对应的NC组进行对比,mi R-320a组的克隆细胞的形态明显偏小,核染较NC组也明显变浅,mi R-320a组的克隆形成效率(CFE)显着低于NC组,P<0.01。3、体外划痕实验结果显示,mi R-320a组SCC的间隙存留率(各时间点存留的间距/0h的划痕间距%)显着高于NC组的存留率,P<0.010.001。Transwell体外迁移实验得出,SCC细胞系mi R-320a组细胞透过纤维素膜孔的数目显着低于未转染的NC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体外侵袭的分析得出,SCCmi R-320a组穿过Matrigel的细胞数明显少于对应的NC组,两组侵袭能力也有显着差别,P<0.001。4、q RT-PCR检测结果显示,SCC细胞系mi R-320a组MRP2m RNA含量明显低于对应的N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SCC细胞系mi R-320a组MRP2蛋白表达水平均显着低于对应的NC组,统计分析两组Gelpro测量灰度值有显着差异,P<0.05。5、荧光素酶分析检测结果显示,在SCC细胞系,mi R-320a-WT组的活性相对于Mock-WT组以及NC-WT组显着偏低,其差异有统计学价值,P<0.001,Mock-WT组以及NC-WT组之间无差异,P>0.05;同时,mi R-320aMT、Mock-MT和NC-MT三组突变型质粒转染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价值,P>0.05,说明mi R-320a是通过靶向MRP23’UTR与MRP2m RNA转录结合,以达到相关功能效果。6、CCK-8实验显示过表达MRP2真核表达质粒,即320a+MRP2组的SCC两细胞系的450nm吸光度参数在各个观察时间点和NC组相比都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转染48h后,320a+MRP2组和NC组都明显高于单纯转染了mi R-320a mimics的细胞(mi R-320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在Edu实验中,SCC细胞系mi R-320a组Edu阳性细胞率显着低于NC组,P<0.001;而且,也明显的低于320a+MRP2组Edu阳性率,P<0.010.001。结论:1、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中mi R-320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口腔角质形成细胞系。2、外源性提高mi R-320a的含量水平能够有效抑制舌鳞状细胞癌细胞系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能力。3、外源性提高mi R-320a的含量水平可有效诱导MRP2 m RNA的降解,并且能降低MRP2蛋白的表达水平。4、mi R-320a的天然靶基因为MRP2,mi R-320a可通过和MRP2m RNA3’UTR区的特殊位点特异结合而选择性降低MRP2的表达水平。5、过表达MRP2能有效逆转mi R-320a对舌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说明MRP2在一定程度上介导了mi R-320a对舌鳞状细胞癌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

于慧琳,王静波[8](2018)在《经腹超声检查对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经腹超声检查对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2016年8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疑似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CT检查,观察组患者实施经腹超声检查,将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检出率、敏感度和特异性)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敏感度(95.56%)、特异性(80.00%)高于对照组(77.78%、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患者实施经腹超声检查,能显着提高检出率、敏感度和特异性,值得在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患者中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姚婷婷[9](2018)在《398例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生存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比较左、右半结肠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特点、病理特征及生存情况,分析两者之间差异,以及左、右半结肠恶性肿瘤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为研究左、右半结肠肿瘤的发病机理及结肠癌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方法以总生存期作为观察指标,收集筛选2010.12015.12时间段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398例结肠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经病理确诊为结肠癌,所有患者对本实验均完全知情同意。采用调阅病案资料及随访等办法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首发症状、病理特征、术后分期、治疗方案等资料,并通过电话、门诊随访搜集患者的生存及预后情况。收集数据后进行资料分析,依据结肠癌发病位置将所有患者划分到左半结肠癌与右半结肠癌组,并以此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与预后生存结果,选用SPSS16.0软件,对398例结肠癌患者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通过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生存预测因素,回顾性分析对比左、右半结肠恶性肿瘤的肿瘤分期、临床病理特征、远处转移间的不同,并探讨影响生存预后的可能因素。结果Cox回归分析得出,肿瘤部位、大体形态、远处转移、TNM分期是结肠恶性肿瘤患者生存预后的预测因素。总中位生存期36.0个月。左侧结肠癌组和右侧结肠癌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9个月和32个月。与右侧结肠癌相比,左侧结肠癌的死亡风险下降了22%,P=0.026。左、右半结肠癌在分期、肿瘤最大径、肿瘤标志物、首发症状方面有显着性差异(P<0.05),右半结肠癌较左半结肠癌病灶最大径大、分期晚。结论左侧结肠癌患者的生存预后优于右侧结肠癌患者,并且生存期更长。在恶性度上,右侧结肠癌明显高于左半结肠癌。肿瘤的发生部位(左侧或右侧结肠)、大体分型和分期是结肠癌生存预后的预测因素。

李娜[10](2017)在《左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特征与生存预后差异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分期的左半结肠癌和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不同分期的左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特点及生存预后情况,为临床治疗结肠癌及进一步研究左右半结肠癌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经治的经术后病理及肠镜病理证实的178例结肠癌患者,采取调阅患者病历资料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特征、治疗情况等基础资料,采用电话随访方式收集患者生存预后情况,依据患者结肠癌原发病灶位置分为左半结肠癌和右半结肠癌,按照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结肠癌TNM系统(UⅠCC/AJCC)分期,以病灶原发位置和肿瘤分期分类分析患者一般临床病理资料和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1.左右半结肠癌的临床资料比较:左半结肠癌患者114例(占64.0%),其中Ⅰ-Ⅱ期43例、Ⅲ期51例、Ⅳ期20例,平均发病年龄为61.23±10.52;右半结肠癌患者64例(占36.0%),包括Ⅰ-Ⅱ期12例、Ⅲ期38例、Ⅳ期14例,平均发病年龄为60.39±12.02。总体上,右半结肠癌与左半结肠癌相比CEA阳性表达率高(58.5%vs 39.6%,P=0.028),UⅠCC/AJCC分期Ⅰ-Ⅱ期比例低(18.8%vs 37.7%,P=0.031);亚组分析Ⅰ-Ⅱ期右半结肠癌CEA≥5的比例高于左半结肠癌(66.7%vs32.6%,P=0.033)。2.左右半结肠癌的病理特征比较:总体上,右半结肠癌与左半结肠癌相比肿块≥5cm的比例高(68.7%vs31.6%,P<0.001)、淋巴结转移的比例高(78.1%vs60.5%,P=0.017),病理类型是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的比例高于左半结肠癌(23.4%vs9.6%,P=0.016),亚组分析Ⅰ-Ⅱ、Ⅲ期右半结肠癌肿块大小≥5cm的比例高于左半结肠癌(分别是83.3%vs27.9%,P=0.001和68.4%vs35.3%,P=0.002);Ⅲ期结肠癌组中右半结肠癌的病理类型为粘液腺癌较左半结肠癌常见(28.9%vs9.8%,P=0.020)。3.总体生存预后的比较:对左右半结肠癌进行生存预后分析显示右半结肠癌患者较左半结肠癌患者生存预后差;Ⅰ-Ⅲ期结肠癌组中左半结肠癌的3年、5年DFS分别为78.3%,72.3%;右半结肠癌的3年、5年DFS分别为70.0%,60.0%(P=0.043);而Ⅰ-Ⅲ期左半结肠癌的3年、5年OS分别为88.3%、80.9%,右半结肠癌的3年、5年OS分别为82.0%、74.0%(P=0.019);Ⅳ左半结肠癌的m PFS为8.667个月(95%CⅠ 5.699-11.635),右半结肠癌的m PFS为7.100个月(95%CⅠ5.562-8.638),具有统计学差异(X2=3.829,P=0.050);Ⅳ期左半结肠癌的m OS为18.367个月(95%CⅠ 18.109-18.624),右半结肠癌的m OS为15.733个月(95%CⅠ11.746-19.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88,P=0.034)。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原发灶位置(HR:2.783,95%CⅠ:1.158-6.691;P=0.022)是影响Ⅳ期结肠癌患者OS的预后因素。4.亚组分析显示Ⅲ期结肠癌组中左半结肠癌的3年、5年DFS分别是72.5%、64.7%,右半结肠癌的3年、5年DFS分别是65.8%、55.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8);对Ⅲ期左右半结肠癌进行3年、5年OS统计分析得出,左半结肠癌的3年、5年OS分别为84.3%、74.5%,而右半结肠癌的3年、5年OS为80.0%、68.4%,具有统计学差异(P=0.043)。Ⅰ-Ⅱ期结肠癌组中左半结肠癌的3年、5年DFS分别是86%、81.4%,右半结肠癌的3年、5年DFS分别是83.3%、75.0%;Ⅰ-Ⅱ期左半结肠癌的3年、5年OS分别是93.0%、88.4%,右半结肠癌的3年、5年OS分别为91.7%、91.7%,左右半结肠癌间均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18,P=0.979)。结论:1.右半结肠癌中CEA≥5ng/ml的比例、AJCC分期为Ⅰ-Ⅱ期的比例高于左半结肠癌;右半结肠癌肿瘤体积大,病理类型为粘液腺癌及印戒细胞癌较左半结肠癌多见,淋巴道转移比例高于左半结肠癌。2.生存预后可见,Ⅰ-Ⅲ期左半结肠癌的3年、5年DFS及3年、5年OS均高于右半结肠癌,Ⅳ期左半结肠癌的m PFS及m OS均优于右半结肠癌。多因素分析得出:肿瘤原发灶位置可以作为Ⅳ期结肠癌患者OS的预后指标,而Ⅰ-Ⅲ期DFS及Ⅳ期PFS无相关影响因素。3.亚组分析显示,Ⅰ-Ⅱ期中右半结肠癌CEA值≥5ng/ml的比例高于左半结肠癌,其余因素如性别、年龄等未见差异;Ⅰ-Ⅱ、Ⅲ期中,右半结肠癌较左半结肠癌肿块大;Ⅲ期病理类型以粘液腺癌常见。4.亚组分析显示,Ⅲ期左半结肠癌3年、5年DFS及3年、5年OS均高于右半结肠癌,而Ⅰ-Ⅱ期左右半结肠癌间未见差异;多因素分析未发现与Ⅰ-Ⅱ期及Ⅲ期结肠癌DFS相关的预后因素。

二、外生性结肠癌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外生性结肠癌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延边地区不同部位结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2.2 筛选原则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结肠划分标准
    2.4 肿瘤分期标准
    2.5 MMR蛋白表达情况判断方法
    2.6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临床资料
    3.2 临床资料的差异性
        3.2.1 性别的差异性
        3.2.2 年龄的差异性
        3.2.3 民族和手术时机的差异性
    3.3 首发临床症状的差异性
    3.4 病理学特征的差异性
    3.5 淋巴结相关的差异性
        3.5.1 淋巴结游离个数的差异性
        3.5.2 淋巴结转移个数和转移率的差异性
        3.5.3 肿瘤直径与淋巴结游离个数和转移个数的相关性
    3.6 肿瘤分期的差异性
        3.6.1 病理学分期的差异性
        3.6.2 临床总分期的差异性
    3.7 CEA、CA125及CA199的差异性
    3.8 免疫组化结果的差异性
        3.8.1 MMR蛋白及Ki-67指数的差异性
        3.8.2 MLH1、PMS2、MSH2及MSH6蛋白的差异性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左右半结肠癌的肿瘤特征差异性研究新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2)健脾化痰散结方配合SOX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理论研究
    1.1 中医学对大肠癌的认识
        1.1.1 病名源流
        1.1.2 病因病机
        1.1.3 治则治法
        1.1.4 中医药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1.2 现代医学对大肠癌的认识
        1.2.1 流行病学
        1.2.2 病因及危险因素
        1.2.3 病理
        1.2.4 诊断与分期
        1.2.5 治疗
第二部分临床研究
    2.1 临床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诊断标准
        2.1.3 病例选择
        2.1.4 一般资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治疗方案
        2.2.2 观察指标
        2.2.3 统计学方法
    2.3 研究结果
        2.3.1 实体瘤近期疗效评估
        2.3.2 中医症候疗效评价
        2.3.3 血清肿瘤标志物比较
        2.3.4 免疫功能评价
        2.3.5 常见毒副反应评价
        2.3.6 周围神经毒性比较
        2.3.7 生活质量的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3.1 立项依据
    3.2 健脾化痰散结方药物分析
    3.3 健脾化痰散结方的临床疗效评价
    3.4 课题疗效评价及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结肠癌组织中EGFR、Lyn、MCM7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点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前言
研究材料与方法
    一、研究中的相关标准和定义
    二、研究材料
    三、研究方法
结果
    一、CRC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EGFR、Lyn、MCM7 表达
    二、CRC组织EGFR、Lyn、MCM7 表达、肿瘤位置相关性
    三、CRC组织EGFR、Lyn、MCM7 表达与临床病理参数关系
    四、CRC组织EGFR、Lyn、MCM7 表达等与患者生存的关系
    五、CRC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4)左/右半结肠癌化疗疗效及加载肠复方类方治疗影响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微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判定
    2.5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观察结果
4 讨论
5 不足及展望
    5.1 不足
    5.2 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结直肠癌TNM分期系统2010
附录B 回顾性研究晚期左/右半结肠癌一线化疗化疗差异及肠
附录C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低张水灌肠螺旋CT增强扫描对结肠癌临床分期的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2 结果
    2.1 CT诊断结果
    2.2 CT表现
3 讨论

(6)基于大样本的膀胱内翻性尿路上皮肿瘤的病理学分级及预后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膀胱内翻性尿路上皮肿瘤的组织病理学分级及预后探讨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CK20、p16、Ki-67、CD44等免疫组化检查在膀胱内翻性尿路上皮肿瘤中的意义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3、7、17染色体及9p21 FISH检查在膀胱内翻性尿路上皮肿瘤中的意义研究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第四部分 膀胱内翻性与外生性UN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差异分析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miR-320a靶向调节MRP2抑制舌癌细胞生物学功能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部分 mi R-320a 在舌癌患者血清及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分析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mi R-320a 对 OTSCC 细胞系细胞活力和侵袭的影响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分析与讨论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论文创新处
总结与展望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8)经腹超声检查对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检出率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敏感度、特异性的比较
3 讨论

(9)398例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生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10)左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特征与生存预后差异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病例资料
    2.研究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外生性结肠癌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延边地区不同部位结肠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性分析[D]. 任航军. 延边大学, 2021(02)
  • [2]健脾化痰散结方配合SOX化疗方案治疗晚期大肠癌的临床疗效分析[D]. 师瑞瑞.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结肠癌组织中EGFR、Lyn、MCM7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点相关性研究[D]. 崔毅. 沈阳医学院, 2020(01)
  • [4]左/右半结肠癌化疗疗效及加载肠复方类方治疗影响的回顾性研究[D]. 刘大妹.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低张水灌肠螺旋CT增强扫描对结肠癌临床分期的诊断研究[J]. 孟慧英,常秀云,曹斌.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8(14)
  • [6]基于大样本的膀胱内翻性尿路上皮肿瘤的病理学分级及预后相关性研究[D]. 郭爱桃.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2018(09)
  • [7]miR-320a靶向调节MRP2抑制舌癌细胞生物学功能及机制研究[D]. 朱晓琴.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1)
  • [8]经腹超声检查对结肠癌根治术后复发转移的诊断价值[J]. 于慧琳,王静波. 中国当代医药, 2018(09)
  • [9]398例左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生存分析[D]. 姚婷婷. 安徽医科大学, 2018(12)
  • [10]左右半结肠癌的临床特征与生存预后差异的临床观察[D]. 李娜.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外源性结肠癌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