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变脸,在国际上生存下来

“中国制造”变脸,在国际上生存下来

一、“中国造”变脸 国际化生存(论文文献综述)

安冠华[1](2020)在《河北航空公司品牌建设优化对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并且呈现一体化的态势,全球航空企业相互交流日益密切,民航业面临激烈的竞争。航空企业作为服务性企业,提升服务质量,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更需要重视品牌形象的建设。因为服务性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所以品牌形象是否贴近消费者是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础。河北航空公司作为国内区域性航空企业的新生力量,服务品质取得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可,但是品牌建设发展仍不够完善,如果品牌建设不受到重视,就会限制企业的进一步做大做强。基于此,本文将河北航空公司的品牌建设纳入研究之中,运用PEST模型分析河北航空公司外部环境,利用SWOT分析手段研究河北航空公司的优劣势和机会挑战,总结出适合企业品牌建设的战略规划,分析借鉴区域性品牌特色鲜明的四川航空公司品牌建设的优点,总结出适合河北航空公司品牌建设的优化方案,为河北航空公司品牌建设指明道路。本文的优化方案从河北航空公司品牌战略中入手,企业级品牌战略选择结合稳定型发展战略和增长型战略;市场级品牌战略是坚持高端路线,体现核心差异化;销售级品牌战略以贴合顾客为核心,提高服务质量。具体的品牌优化涉及以下几个方面:品牌定位以打造地区特色元素作为核心;品牌传播选择高性价比的传统媒体;加大品牌营销中的投入资金;完善品牌建设框架,维护品牌形象;探索企业故事,沉淀自身品牌文化。通过不同层面品牌战略和品牌建设的优化,帮助河北航空公司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提升民航市场中品牌影响力,扩大品牌影响范围,通过品牌建设提高销售额,实现企业的稳定长久发展。

易丹丹[2](2018)在《《新周刊》“城市”专栏报道的城市文化建构与传播》文中认为城市为我们提供生活中必须要的吃、穿、住、行各个方面的条件,离开城市我们将寸步难行。城市传播的实质是城市文化传播,城市对人的吸引力源于城市文化的魅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对人们日常生活的影响越来越重大,城市文化传播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问题,但是目前在我国的期刊中,仍然缺少一本真正的关于城市的专业期刊或者杂志,也缺乏真正的城市报道,这与当前的城市发展现状和人们渴望了解城市内涵的诉求都极不相称。1996年,《新周刊》作为一本城市杂志诞生于城市文化的土壤和语境之中,自创刊以来,《新周刊》密切关注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2001年前一直以城市专题的形式对城市进行关照,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2001年《新周刊》改版,将“城市”作为一个专栏固定下来,“城市”专栏立足于城市话题,涉及的内容广泛而丰富,对城市生活中的人、交通、空间、建筑、文化、生活方式、城市性格等等都有涉及,剖析国内城市发展中的问题、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城市发展经验、致力于建构理想中的城市生活方式等等,这一个过程其实也是城市文化建构和传播的过程,因此想要研究周刊对城市文化的建构和传播意义,从《新周刊》“城市”专栏将近二十年上千篇的文章来看,它无疑是最佳的样本。本文就《新周刊》“城市”专栏2010至2017年共169期346篇专栏文章进行分析,通过文本分析的方法,将这346篇文章以报道对象为标准做了分类,发现其主要从五个维度对城市文化进行建构与传播,即人的维度、城市空间维度、城市文化精神维度、城市弊端维度和建构理想中的城市五个维度的内容。通过论述这五个维度的内容,找到《新周刊》“城市”专栏对城市文化建构和传播的意义,主要从建构城市概念、彰显城市文化价值、建构城市生活方式、培养受众批判意识这四个维度来塑造和传播城市文化。接下来笔者对《新周刊》“城市”专栏进行了反思,找到了它存在的一些问题,提醒其在今后的报道实践中,要注重城市整体观的一致性,注意警惕过分的精英主义和理想主义、警惕过度商业考量,希望能为其他周刊的城市报道提供借鉴。

屈雅利[3](2016)在《中国当代商业广告的审美文化透视(1979-2015)》文中研究指明在1978年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以后,沉寂多年的商业广告闻风而动,重新登上了当代中国社会的舞台。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广告经营总额从1979年约0.1亿元上升到2015年5973.4亿元,中国上升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广告大国。由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处在转型时期,呈现出比较复杂的社会发展状态,民众的社会情感、价值观念、精神追求、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都发生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商业广告的恢复和发展也正伴随着这样的一个过程。作为社会文化的风向标,当代商业广告敏锐地记录或者作为镜像折射着当代社会民众的价值追求和情感变化,迎合或者引导着社会民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保存着社会转型时期多种文化在广告中留下的印记,成为了观察和分析当代社会审美文化变迁的一个极其生动的社会文本。本论文以改革开放以来当代商业广告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为线(1979-2015),依据当代商业广告的发展实践,以当代商业广告作品、知名广告人的创作思路、企业和广告公司的广告实践、对当代商业广告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广告事件等大量广告审美实践为研究文本,从审美文化的角度,力图全方位地剖析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在社会转型的巨变时期所遭遇的文化冲击与文化融合,揭示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与主流意识形态、传统文化、现代性、实用理性、后现代等文化的审美冲突与交融,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当代商业广告发展面临的审美文化困境,探讨了建立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独特品格的文化策略和可能路径。论文依据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实践发展的历史顺序,采用以史带论、史论结合的方式,分为六个层面来展开论文的主体。第一个层面分析当代商业广告对政治意识形态的顺应和消解。作为市场营销的重要方式,商业广告在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蓬勃发展,对政治化主导的主流意识形态形成了极大的冲击。当代商业广告巧妙地使用广告策略,通过顺应主流价值倾向,突破了政治禁忌,拓展广告文化的影响力。通过对红色隐喻、革命历史伤痕等审美符号的使用,当代商业广告不断对主流意识形态进行商业化的审美改造,并通过戏谑化的符号形式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属性进行了商业化消解,最终形成了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审美融合态势。第二个层面分析了当代商业广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物质化改造。改革开放以来传统文化通过历史典故的情感改造、乡土情怀的怀旧想象、对家庭元素的强调等符号形式,充当了当代商业广告的情感文化源,塑造了当代商业广告的精神气质和美学形象。与此同时,当代商业广告对传统文化的零碎化、片断化和商业化利用,消解了传统文化的精神价值,淡化了传统文化理想主义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魅力。第三个层面分析了当代商业广告对现代化生活的审美想象。当代商业广告通过构造商品神话、编织理性化的消费理由、构建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塑造新的消费主体等范式,为当代人塑造了一个物质丰裕的现代化商品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不断占有商品,精心呵护身体,跟随明星和时尚,满足欲望,幸福快乐,男性因为成功而自由消费,女性因为消费而自信快乐。当代商业广告对现代化生活以消费为中心的审美想象,满足了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人追求物质生活提升的愿望,完善了人的生存尊严,但是同时,这样的广告呈现也将当代人纳入了消费主义的漩涡,使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侵染了浓重的消费主义色彩。第四个层面分析了当代商业广告对平民化消费的审美包装和塑造。面对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广大普通平民消费者,当代商业广告顺应了实用理性精神对中国老百姓的深刻影响,对普通平民消费塑造采取了“镜像化”的审美呈现方式。商业广告的切入视角和美学包装,采取了人道主义、平民化的倾向,认同和宣扬了民间俗世,塑造了实惠朴素的消费生活态度。通过这样的广告审美呈现,商业广告对当代人生活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广告消费文化渗入到了包括普通消费者在内的所有社会群体之中,加速了普通民众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进程。第五个层面分析了当代商业广告中的后现代美学风格。起源于西方的后现代广告以另类、反叛、颠覆的广告形式将消费意识推向了民众的深层心理层面,价值认同与心理震撼成为广告审美传达的主要内容,商品信息反而日趋淡化。当代中国的后现代广告通过塑造面目模糊的广告青年形象,将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推向了个人感性化的情绪表达,温和地消解了权威和理性的秩序,丰富了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的整体格局。第六个层面分析了当代商业广告面临的审美文化困境与出路。一方面商业广告审美实现二重性悖论的存在,容易使当代人对商业广告产生疏离态度与集体回避行为,当代商业广告的发展面临着如何持续发挥广告文化审美影响力的窘境。另一方面,当代广告审美文化核心力的缺乏也使当代商业广告不断遭遇文化冲突的冲击。因此,吸收当代泰国、日本等东方国家优秀商业广告的审美特质,提升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的品格,营造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感觉资源的独特性,就成为中国当代商业广告摆脱审美文化困境的必要路径。论文结论部分探讨了当今新媒体环境下商业广告的隐匿性存在方式对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的影响,探寻了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金强[4](2016)在《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文中研究说明论文基于新闻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理论,对事件以来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合作组织个成员国的新闻报道做了整体性梳理,具体运用新闻框架、议程设置、发展传播学等理论给予专业性多角度解析,在梳理总结有益经验的同时,指出了报道中存在的不足与深层次问题。中国媒体在报道主体和前端控制中,既要有内外报道政策的考量,又要有伊斯兰文化禁忌的观照,除了新闻职业道德与新闻的固有专业要求之外,中国媒体还要准确反映中国和伊斯兰国家的核心利益和共同关切,并在宏观上做好信源控制和热点控制,微观上做好表达控制和有害信息管控。涉外报道的经验可以反哺给对外报道,两者也可实现更好联动。与涉外报道标准不同,官媒对伊斯兰国家报道更看重冲突性和反常性,而穆斯林民间媒体更看重重要性和接近性。加强国际国内报道文本表达的协调性,应进一步规避西式表达,慎重对待翻译稿件,重视使用直接引语,并坚持独立采制。报道中应避免跨宗教词汇混用,标题拟制和改写应忠于事实,避免误导受众。商业网站在使用伤亡照片时应加技术处理,并应加强人文关怀,避免伤害受众。较之西方媒体,中国媒体表达了更多中立立场,但在部分热点问题上自觉不自觉地也与西媒保持了某种事实上的呼应关系。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弱势媒体面对西方强势媒体应验了“羊群效应”,从众报道行为导致多次“塌方式”报道偏差。相关报道通过对冲式、二传手式、转圈式、隐蔽式和多信源式等五种转载方式对接外媒,总体上仍存在外媒依赖症;而语言问题、签证问题、人员配备数量问题、记者换班问题以及官媒驻外记者站的分散性问题等共同影响了采制能力的提升。普通民众、大学生、穆斯林知识分子、非穆斯林知识分子、一般媒体工作人员以及伊斯兰国家在华留学生等六类人群普遍认为宗教因素对采制和理解相关报道至关重要,并希望进行更多的独立自主报道。与报道相关的信息流动,存在“不闭环”和“不对流”情况;“沉默的螺旋”现象也普遍存在,但新媒体的使用带来了新情况。由于存在效果测定难度,难以有效减轻话语疲劳症、文化隔膜症、翻译误读症和宣传恐惧症等。民间舆论场和官方舆论场存在自说自话情况。提升国家的整体话语权,应加强舆论场协调并有效整合现有评论力量。舆论领袖越来越多使用社交媒体来发表观点,应更加重视联合平台建设,保障舆论领袖及时准确顺畅地进行更加国际化的舆论表达。“一带一路”战略为改善相关报道提供了良好契机,《中国政府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为媒体进一步指点了方向。伊斯兰国家是中国提升对外国家话语权的重要阵地,应加强对现有报道的优劣势分析,创新报道思维、加大报道力度,提升报道效果。

吴海云[5](2015)在《想象与表征:当今中国(2008-)大众文化中的“西方性”》文中指出在2008年前后,伴随着“中国崛起”“中国模式”等话语的兴起与全球地缘政治的转变,中国关照“西方”的视角和态度也情随境变。在重新理解“中西”关系的迫切需求下,论文以分析当今中国西方想象与表征为主旨,但跳脱国际学术界现有“西方主义”的理论框架,将其放置在中国文化主体性的视野之中。在对中国“西方观”的三种传统(古代、近现代、改革开放三十年)简要梳理的基础上,论文以“理想类型”为工具进入大众文化的场域,以“感觉结构”去把握“西方”想象与表征独特的、暂时的稳定性,由此打开对当今中国社会变化动力与形态结构的探索。论文分为导论、结语和构成主体论述部分的四个章节。其中,导论介绍国内外学界对“非西方世界”西方观的研究现状,简要地梳理中国“西方观”从古代到近现代时期的历史流变,并介绍论文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第一章通过《河殇》与《北京人在纽约》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大众文化对于“西方”的建构,为进入“当今”的文化研究提供背景与参照;第二章关注与2010上海世博会相关的文化文本,重点考察中国官方对于“西方”的定位与表征,即一种将“西方性”与“现代性”剥离的策略;第三章讨论《环球时报》与《南方周末》2012伦敦奥运会的报道与评论,侧重于这两份新闻媒体围绕“国家至上论”与“市场至上论”对于“西方”话语权的争夺;第四章对《金陵十三钗》《一九四二》《中国合伙人》《北京遇上西雅图》这四部电影进行文本细读,研究“西方”/“西方人”在“民族灾难叙事”与“当代故事”中承担的意义与功用,解析当今中国在世俗层面对于西方的“理想化”建构;结语在归纳与总结的基础上,将前文研究的有关发现放入一个更大的历史文本中进行思考。本文以对大众文化的“个案研究”来探究“当今中国”的“西方想象与表征”的变化,所选择的“案例”力图发挥“理想类型”的作用,既顾及从“电视”到“展览”到“报纸”再到“电影”等不同的媒体形态,又对应从“官方”到“社会”再到“民间”的文化形态;再加上以“2008年”为标志直至今天还在发生变化的时间次序,由此三方面去分析当今中国大众文化中“西方性”的独特面貌与不同层理。论文的研究对象涉及多个领域,因而尝试用跨学科的文化研究的方法来处理。虽然借鉴了展览研究、媒体研究、城市研究和电影研究等多方面的成果,但整体上以文化符号与话语分析为主,力图发掘当今中国对于“西方”想象与表征的多重意涵。论文发现,当今中国对于“西方”的想象与表征出现了令人瞩目的断点;“西方性”的“变”与“不变”,折射出中国始终处于“自己的历史”之内的前行;重建的“西方性”是中国进行下一轮自我重建与国家发展的参照,也将继续跟随中国主体性在新的世界秩序中的进一步确立与扩展。

刘泽仁,钟峥,刘银峰[6](2014)在《四川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文中提出1宏观背景分析1.1国际纺织产业发展趋势:科技+时尚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纺织业步入了新一轮调整升级周期,呈现四大特点:一是往产业链的前端延伸,与科技研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新技术在纺织产业广泛应用加快了全球纺织产业升级和纺织业横向结构调整。一方面合成纤维的产业化及技术装备的高速化,使纺织品供给效率提高,更大程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一方面,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技术纺织品,

解琦[7](2014)在《中国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创意产业通常泛指以创意为主要增值方法的经济活动。创意经济就是把观察新经济的角度从“科学与艺术分离”转换为“科学与艺术统一”。世界创意地理格局是由各国创意产业集聚区域及其人才流动构成的动态系统。创意产业集群促进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的功效,使其持续受到各国青睐,区域经济政策和创新政策均得以提倡,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创意产业集聚区也确实在某一阶段突出表现出对创新的促进效应。这些世界级楷模的光辉极大的刺激了中国政府的热情,使得近一些年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被我国某些地方政府作为一项政策目标来狠抓、硬抓,在某种程度上误入口号式、简单化的“中国式造园运动”。全国集聚区发展过程中,开发失控与活力缺失已经是不容回避的事实。本文在对创意产业集聚区相关概念认知与批判的基础上,尽可能全面、中立、直观的呈现近20年来中国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状况,通过剖析伦敦、巴黎、纽约等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创意集群发展的内生性,探讨有助于保持创意产业集聚区活力的措施,提出“适应进化”的观点,从规划、设计、公共政策三方面提出超越我国现行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思维定式的若干策略。

刘泽仁,钟峥,刘银峰[8](2014)在《对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建议》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纺织业步入了新一轮调整升级周期。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驱动的基本路径是由劳动成本优势向劳动效率优势转型,进而再向科技加时尚转型。以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为例分析,可以看到未来面临四大机遇与两大挑战,综合分析形成基本判断:中国东部纺织服装产业为分享西部未来的市场,肯定要向四川省转移部分力量;而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发挥低碳资源优势、特色资源优势,可以良性发展纺织服装产业。

闫德华[9](2015)在《缅甸政治转型以来的对外关系》文中指出2010年11月大选后缅甸发生了重大转型,国家内政外交大政方针整体上发生了变化,外交成为缅甸转型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大选后的缅甸新政府的外交非常活跃。国际社会对缅甸的转型也抱有期待,西方国家、缅甸周边国家、中国都积极与缅甸发展关系,期待与缅甸关系提升到新的层次以适应缅甸转型带来的诸多变化。缅甸的转型还在继续,缅甸的外交变化也在进行。本论文试图分析归纳2011年以来缅甸对外关系的一系列变化;与2011年前的缅甸外交结合,分析归纳缅甸外交的相关因素与问题;对2015年缅甸大选后的外交走势中的相关因素与问题进行分析。缅甸自独立以来长期奉行中立主义外交以期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国家发展的核心利益。缅甸中立主义外交有一些阶段性特征,如不结盟中立主义、闭关锁国的中立主义、平衡外交的中立主义等,但缅甸中立主义外交的核心是一贯存在的。中立主义外交将缅甸定位于地区事务中的重要国家,自主地维护国家核心利益、自主地在地区事务中发挥积极作用。新政府组建以来,缅甸外交转型开始了积极拓展国际活动空间的中立主义,积极、平衡、中立,成为缅甸外交的特征;缅甸希望以国家大政方针的转型带动外交活动空间的拓展,以积极、平衡的中立外交促进国家政治的稳健发展和经济社会的重大跨越发展;促进缅甸国际形象和地位的提升。从缅甸外交的历史与2011年以来的现实来观察,缅甸外交有三个重要部分,即缅甸与西方国家的外交,与周边国家的外交,与中国的外交。每个部分在缅甸外交中的功能作用不同:与西方国家关系决定着缅甸所能够拓展的国际活动空间;与周边国家关系是缅甸外交的平台,在这一平台缅甸展示地区重要国家的形象发挥地区重要国家的作用,解决与周边国家的具体问题:与中国外交是缅甸外交的基本依托,在这一依托的基础上缅甸能够更好地发展与其他两个部分的外交。缅甸外交转型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全面、平衡、积极地促进三个部分的外交整体上有重大提升,包括政治关系和经济关系。美国及其盟友与缅甸关系中自1988年以来最突出的是两个问题(“民主”与制裁)形成的一组矛盾,这一组矛盾在2011年以来有所缓和,西方国家与缅甸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并部分解除对缅甸的制裁。但这一组矛盾在2011年以来并没有得到解决,依然是横亘在美国及其盟友与缅甸关系间的根本性障碍。这一组矛盾的焦点是对缅甸政治转型的评判:缅甸认为缅甸已经实现并完成了政治转型和民主化,要求美国及其盟友完全解除对缅甸的制裁,积极、全面地与缅甸发展关系;而美国则认为缅甸的“民主化”还远为完成,以制裁保持对缅甸的压力。这一组矛盾的实质是两国对缅甸转型认识的差距,缅甸希望以转型促进与美国关系的正常化全面发展国家间正常化关系,而美国等则希望以缅甸的转型为契机推动缅甸政权发生变化、完全成为其战略布局中的棋子。围绕缅甸新的大选问题,美国与缅甸关系自2014年5月以来有所降温。周边国家印度、泰国和东盟组织在2011年以来与缅甸关系的发展有三方面的表现:一是政治上相互支持如东盟支持缅甸提前承担轮值主席国,二是经济合作深入推进如印度和泰国在缅甸的特区建设项目的推进,三是边境治理的加强如缅甸与泰国、印度在边境综合安全和边境地区经济发展方面都有新的合作举措。周边国家与缅甸关系中存在的问题有三个层面:一是印度、泰国等与缅甸民主派包括昂山素季保持联系,在缅甸“民主化”问题上,印度、泰国的态度虽然与美国有别但也积极关注缅甸的民主化问题;二是国际环境与局势的变化,如东盟共同体的建设、国际金融等经济局势、美国的压力等都会对周边国家与缅甸发展关系产生影响;三是国内局势,如泰国政局2014年的变化就对两国关系造成了冲击。中国与缅甸在2011年建立了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国都积极巩固、提升相互关系以适应缅甸转型后的外交局势;在经济上两国重视推进重大项目的合作,中缅油气管道在2013年建成并试运营,但有的重大项目出现了波折如密松水电站等遭搁置、莱比塘铜矿项目一度停滞、互联互通的重大项目受挫;两国边境治理合作进一步深化,特别是军队间和执法部门间的合作得到加强。中国与缅甸关系的发展面临缅甸外交新格局、缅甸国内政治环境的压力与挑战,两国政府和执政党之间以增强沟通来保持相互关系的稳健发展。2011年以来缅甸外交发生了重大变化,缅甸外交出现了新的局面,但有一些重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缅甸的国家政治转型还在进行,缅甸的外交转型也还在进行,包括2015年大选对缅甸外交的影响。

黄苑琳[10](2013)在《微表情在电影艺术呈现中的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进口片商在华的战略已由单纯的电影产品输出,升级到制造基地的整体前移。中国国内电影市场面临着很大的冲击,而且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多年不容乐观,中西电影进入前所未有的真刀真枪的残酷较量。中国开始面临电影如何征服本土和冲出国门的双重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可能是多重的,诸如人们已经反复探讨的故事内容的创新性弱、国产片创制受到的多重限制,如题材限制、成本限制、制度限制等等,但这些需要时间来解决的“宏大的”、其中有些是电影人无法驾驭的问题不是本文要探讨的内容。本文的论域限定在中国电影艺术本身,更具体说,是中国电影人可驾驭的“表演艺术真实性”问题,对此,研究人的心理及行为关系的“微表情”理论是一个可以借用的理论工具。这一心理学理论在中国目前更多应用于有关人的行为分析,“非语言交流”,以及刑事案侦工作等的研究,还少有涉及电影表演艺术本身。笔者认为,就电影艺术本身而言,在艺术真实性方面的表现和处理方式是中国电影长期存在的问题,而这一点是电影艺术能够得到有效传播和实现人物角色与观众内心沟通的重要途径之一,这在一定度上影响着一部影片的质量和发展空间,其中,微表情是电影“真实性”表达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其在一部影片中所占比例以及运用的合理性也与影片的艺术水准和传播力度有密切关联。以微表情理论来探讨分析电影艺术真实性问题可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新视觉。本文通过分析电影表演艺术中的微表情呈现规律,联系巴赞关于电影“纪实性”、“现实主义”以及“电影真实性”理论以及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理论等,阐释微表情与电影艺术的真实性的辩证关系,解读微表情在电影艺术呈现中的价值,并通过大量调研数据对比分析国内外具代表性影片在微表情应用方面的不足与成就,尝试解读中国在此方面的欠缺与不足,提出改良对策,抛砖引玉,为该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一点新的视角。

二、“中国造”变脸 国际化生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造”变脸 国际化生存(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航空公司品牌建设优化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思路和内容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3 航空品牌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概述
    2.1 品牌和品牌战略理论
    2.2 品牌管理理论
3 河北航空公司品牌建设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河北航空公司简介
    3.2 河北航空公司品牌建设现状
        3.2.1 品牌定位现状分析
        3.2.2 品牌营销现状分析
        3.2.3 品牌传播现状分析
        3.2.4 品牌维护现状分析
        3.2.5 品牌文化现状分析
    3.3 河北航空公司品牌建设问题诊断
4 河北航空公司品牌建设内外部环境和SWOT分析
    4.1 河北航空公司品牌建设外部环境分析
        4.1.1 外部环境现状
        4.1.2 PEST模型分析
        4.1.3 外部环境分析总结
    4.2 河北航空公司品牌建设内部环境分析
        4.2.1 河北航空公司品牌建设内部环境现状
        4.2.2 河北航空公司品牌建设内部文化分析
        4.2.3 河北航空公司品牌建设内部资源分析
        4.2.4 河北航空公司品牌建设内部能力分析
        4.2.5 河北航空公司品牌建设内部环境总结
    4.3 河北航空公司品牌建设SWOT分析
        4.3.1 品牌建设优势分析
        4.3.2 品牌建设劣势分析
        4.3.3 品牌建设机遇分析
        4.3.4 品牌建设挑战分析
        4.3.5 SWOT分析总结
5 四川航空品牌建设经验借鉴
    5.1 四川航空公司介绍
    5.2 四川航空公司品牌建设分析
        5.2.1 品牌定位特点分析
        5.2.2 品牌传播特点分析
        5.2.3 品牌文化发展启示
        5.2.4 品牌战略思路启示
    5.3 总结分析
6 河北航空公司品牌建设的优化设计
    6.1 河北航空公司品牌建设战略优化
        6.1.1 企业级品牌战略优化
        6.1.2 市场级品牌战略优化
        6.1.3 销售级品牌战略优化
    6.2 河北航空公司品牌定位优化
        6.2.1 类别定位树立企业品牌形象
        6.2.2 品牌情感定位提高客户忠诚度
        6.2.3 消费者定位贴近客户需求
        6.2.4 品牌定位优化总结
    6.3 河北航空公司品牌传播优化
        6.3.1 品牌传播方式的选择优化
        6.3.2 品牌传播内容选择优化
        6.3.3 品牌传播优化总结
    6.4 河北航空公司品牌营销优化
        6.4.1 品牌营销中的品牌标签
        6.4.2 品牌营销与市场营销的结合
        6.4.3 品牌营销优化总结
    6.5 河北航空公司品牌维护优化
        6.5.1 “以人为本”的品牌维护策略
        6.5.2 完善品牌公关维护体系
        6.5.3 品牌维护优化总结
    6.6 河北航空公司品牌文化优化
        6.6.1 整合品牌文化资源
        6.6.2 构建品牌文化管理体系
        6.6.3 品牌文化优化总结
7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2)《新周刊》“城市”专栏报道的城市文化建构与传播(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缘起及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第2章 《新周刊》“城市”专栏报道及城市文化概述
    2.1 《新周刊》“城市”专栏中城市报道的界定、缘起和地位
        2.1.1 “城市”专栏报道的界定
        2.1.2 “城市”专栏报道的缘起
        2.1.3 “城市”专栏报道的地位
    2.2 《新周刊》“城市”专栏报道的基本特点
        2.2.1 选题内容多元化
        2.2.2 报道角度新锐
        2.2.3 批判变得柔和
    2.3 城市文化和城市文化的建构与传播
        2.3.1 城市文化
        2.3.2 城市文化建构与传播
第3章 “城市”专栏报道建构与传播城市文化的五个维度
    3.1 人的维度
        3.1.1 关注城市中的小人物
        3.1.2 青睐当下思想前卫的新人
    3.2 空间维度
        3.2.1 城市建筑
        3.2.2 城市交通
        3.2.3 城市与生态
    3.3 文化精神维度
        3.3.1 讲述城市故事
        3.3.2 发掘城市文化标志
    3.4 问题维度
        3.4.1 问题一: 新城“千城一面”
        3.4.2 问题二: 旧城改造问题
        3.4.3 问题三: 城市生活异化
    3.5 理想维度
        3.5.1 理想中的城市归属
        3.5.2 理想中的城市样态
第4章 “城市”专栏报道中文化建构与传播的意义
    4.1 建构城市概念
        4.1.1 创造城市概念
        4.1.2 塑造城市新形象
    4.2 彰显城市文化价值
        4.2.1 引导受众关注城市
        4.2.2 打造城市文化符号
        4.2.3 培养城市文化认同
        4.2.4 实现城市文化增值
    4.3 建构城市生活方式
        4.3.1 打造阳光健康的生活方式
        4.3.2 渲染宜居文艺的艺术氛围
    4.4 重视培养受众批判意识
        4.4.1 对人及生活的思考
        4.4.2 对城市发展的思考
        4.4.3 对旧城文化保护的思考
        4.4.4 对公民精神的培养
第5章 《新周刊》“城市”专栏报道反思
    5.1 对“城市”专栏本身的再认识
    5.2 对城市与生活的再认识
    5.3 对文化传播的再认识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中国当代商业广告的审美文化透视(1979-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当代审美文化的现实文本
        1.1 中国当代商业广告的时段界定
        1.2 审美文化因素在当代商业广告中的渗入和增强
        1.3 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发展面临的审美文化困境
        1.4 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研究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的研究现状
        2.1 西方学者研究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的理论视角
        2.2 中国学者研究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的现状与不足
        2.3 中国语境中商业广告审美文化研究的特殊性
    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4. 研究的创新之处与不足
        4.1 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4.2 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空间
第一章 当代商业广告对政治意识形态的顺应和消解
    1.1 商业广告与政治意识形态的冲突
        1.1.1 从“广告,滚蛋”到“为广告正名”
        1.1.2 国家层面对广告认识的不断改进
    1.2 当代商业广告审美表达对主流价值的顺应
        1.2.1 广告语言表达的集体认同倾向
        1.2.2 广告内容对个人物质生活追求的展示
        1.2.3 广告信息表达独立话语体系的形成
        1.2.4 广告文化社会影响力的扩大
    1.3 广告消费文化对政治意识的消解
        1.3.1 当代商业广告中的“红色隐喻”
        1.3.2 广告消费文化对政治意识的消解
        1.3.2.1 “红色符号”的商品化消费
        1.3.2.2 革命历史伤痕的消费性化解
第二章 当代商业广告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物质化改造
    2.1 传统文化成为当代商业广告的情感文化源
        2.1.1 当代商业广告的情感性
        2.1.2 传统文化作为广告情感源的审美演变
        2.1.2.1 历史典故的情感“新启蒙”
        2.1.2.2 乡土情怀的怀旧想象
        2.1.2.3 乡土元素的情感转向
        2.1.2.4 当代商业广告中的家庭情结
    2.2 传统文化对当代商业广告的审美提升
        2.2.1 传统文化塑造了当代商业广告的伦理精神
        2.2.2 传统文化塑造了当代商业广告的美学气质
    2.3 当代商业广告对传统文化的物质化改造
        2.3.1 当代商业广告对传统文化精神价值的物质化消解
        2.3.2 当代商业广告对传统文化理想主义精神追求的漠视
第三章 当代商业广告对现代化生活的审美想象
    3.1 塑造现代化商品神话,激发形象性审美感知
        3.1.1 商品科学形象的广告渲染
        3.1.2 商品专业化品质的广告呈现
        3.1.3 适应消费者心灵欲求的商品改造升级
    3.2 编织理性化消费之网,凸现个人审美认知
    3.3 构建现代化生活方式,引导消费审美潮流
        3.3.1 现代快乐生活的审美呈现
        3.3.2 炮制消费概念,创造消费时尚
        3.3.3 鼓吹明星偶像,引领身体消费的热潮
    3.4 当代商业广告对消费主体的审美认同
        3.4.1 商业广告对成功人士生活的想象
        3.4.2 商业广告对都市女性消费角色的塑造
第四章 当代商业广告对平民化消费的审美包装和塑造
    4.1 实用理性的价值取向
        4.1.1 低价的顺应
        4.1.2 短时功利的选择
    4.2 商业广告美学包装的平民化
    4.3 人道情怀的广告视角
    4.4 “俗”广告塑造的平民生活
第五章 当代商业广告中的后现代美学风格
    5.1 后现代广告对中国当代商业广告的影响
        5.1.1 西方后现代广告的反叛色彩
        5.1.2 台湾后现代广告的美学风格
    5.2 当代中国后现代广告的审美表现
        5.2.1 温和的解构
        5.2.2 个人感性化青年形象的登场
第六章 当代商业广告面临的审美文化困境与出路
    6.1 中国当代商业广告面临的审美文化困境
        6.1.1 当代商业广告审美实现呈现的悖论
        6.1.2 当代商业广告遭遇的文化冲突
    6.2 他山之石:泰国、日本优秀商业广告的启示
        6.2.1 泰国优秀商业广告的审美文化特色
        6.2.2 日本优秀商业广告的美学特质
        6.2.2.1 通过设计还原商品的本质
        6.2.2.2 倡导控制欲望的素朴生活方式
    6.3 中国当代商业广告审美文化品格的建立
        6.3.1 还原商品之“真”,淡化商品的符号价值
        6.3.2 归导欲望,彰显人性之善
        6.3.3 营造中国当代商业广告的审美辨识度
结论
参考文献
图表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4)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第1章 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厘定与关系梳理
    1.1 “伊斯兰国家”的基本概念与组织特征
    1.2 911 事件后美国对伊斯兰国家的话语特征与“伊斯兰恐怖论”
        1.2.1 西方话语构建下的伊斯兰世界与“恐怖主义”界定的逻辑对立
        1.2.2 美国媒体对伊斯兰国家的形象建构与“伊斯兰恐怖论”
    1.3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外交关系梳理
        1.3.1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建交情况与外交关系特征
        1.3.2 “一带一路”战略与对伊斯兰国家合作的新局面
    1.4 中国与伊斯兰国家的媒体交往与合作
        1.4.1 伊斯兰国家的媒体发展概况与对华交往情况
        1.4.2 中国和伊斯兰国家媒体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1.5 911事件后的报道分期及本研究的媒体考量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传播者与传播控制分析
    2.1 传播主体分析
        2.1.1 传播组织与传播机构分析
        2.1.2 传播工作者分析
    2.2 传播法律法规与宗教禁忌分析
        2.2.1 与伊斯兰国家报道相关的国内法律法规分析
        2.2.2 与伊斯兰国家报道相关的国际法律法规分析
        2.2.3 伊斯兰教的基本禁忌与报道注意事项
    2.3 微观控制分析
        2.3.1 表达控制分析
        2.3.2 屏蔽控制分析
    2.4 宏观控制分析
        2.4.1 报道的信源控制分析
        2.4.2 热点与热度控制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内容与文本话语分析
    3.1 报道的主要内容特征分析
        3.1.1 常规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1.2 宗教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1.3 战争及冲突报道领域内容分析
    3.2 报道规范与报道伦理分析
        3.2.1 报道中的价值判断与信息选择分析
        3.2.2 报道中的“羊群效应”与“破窗”现象分析
        3.2.3 报道中的新闻失实与新闻想象问题分析
        3.2.4 报道中的题材偏好与报道失衡问题分析
    3.3 报道的文本话语分析
        3.3.1 报道文本的表达方式分析
        3.3.2 报道文字文本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3.3 报道的立场和倾向性分析
    3.4 图片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4.1 使用“恐怖”和“惊悚”的图片而不加修饰
        3.4.2 涉及伤亡图片未经技术处理而直接呈现
        3.4.3 报道缺乏原创图片或配图牵强
        3.4.4 选用图片缺乏宗教人文关怀
        3.4.5 商业网站过多转载猎奇和揭丑类负面图片
    3.5 视频报道中的问题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媒介渠道与报道能力分析
    4.1 报道的信源与渠道类型分析
        4.1.1 外媒渠道分析
        4.1.2 大陆官方媒体渠道及其报道量分析
        4.1.3 伊斯兰国家事主国媒体渠道分析
        4.1.4 中国穆斯林民间媒体渠道分析
    4.2 报道与评论能力分析
        4.2.1 官方媒体向伊斯兰国家派驻记者站能力分析
        4.2.2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资料配置能力分析——以新华网为例
        4.2.3 新闻采制难度与报道风险分析
        4.2.4 原创评论能力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受众和效果分析
    5.1 报道的受众调查与分析
        5.1.1 受众的基本特点与舆情生成分析
        5.1.2 受众调查与结果分析
    5.2 报道的传播效果测定
        5.2.1 传播效果测定的基本情况
        5.2.2 “沉默的螺旋”在传播效果中的体现
        5.2.3 传播效果测定难度与测定行为缺失
        5.2.4 传播中的“不闭环”与“不对流”现象分析
    5.3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议程设置分析
        5.3.1 议程设置的差异性分析
        5.3.2 从搜索引擎结果看议程设置
        5.3.3 从新闻评奖与评选看议程设置
    5.4 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的意见领袖分析
        5.4.1 舆情的差异性与舆论制衡分析
        5.4.2 意见领袖的构成及作用机理分析
        5.4.3 意见领袖的平台建构与串场作用分析
    5.5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提升对伊斯兰国家的报道效果
    5.6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5)想象与表征:当今中国(2008-)大众文化中的“西方性”(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从“东方主义”到“西方主义”:文献综述
    二、从“方位”到“价值”:中国“西方观”的历史流变
    三、“2008年”对“当今中国”意味着什么?
    四、重建“大众文化”的视野:表征研究与“理想类型”
第一章 “拥抱蔚蓝色”——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西方”图景
    第一节 “黄河终将入海”:从《河殇》看1980年代中国的“西方”憧憬
        一、“河殇热”与“文化热”
        二、《河殇》批评视野中的“西方”
    第二节 “它是战场”:从《北京人在纽约》看1990年代中国的“西方”描绘
        一、流行的“美国梦”
        二、天堂与地狱
        三、战场与赌场
    第三节 改革时代的现代想象与作为现代化标杆的“西方”
第二章 展览的策略——“2010上海世博会”的“西方”表征
    第一节 “城市”概念的“去西方化”: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演绎
    第二节 美国馆:话语与场景
        一、“亲美”与“反美”:“美国馆风波”网络话语的民族志研究
        二、编码与解码:世博会现场的美国馆景观
    第三节 重编世界:以城市足迹馆为例
        一、主题馆中的博物馆
        二、中西互照:体系化与“真理化”
        三、奇观化西方
第三章 新闻的政治——中国报刊“2012伦敦奥运会”的报道话语
    第一节 话语与描述:《环球时报》2012 伦敦奥运报道中的“西方”与“英美”
        一、《环球时报》奥运报道的泛政治化
        二、沿承与变形:《环球时报》的“西方”批判
        三、异质的“英美”
    第二节 抵制与战术:《南方周末》2012伦敦奥运报道中的“西方”
        一、空白的抵制:《南方周末》的“反奥运”姿态
        二、策略与战术:《南方周末》的“西方”话语
    第三节 模糊的边界:“复杂中国”与“乡村英国”
        一、孰“左”孰“右”?——《环球时报》与《南方周末》的话语反用
        二、殊途同归——《环球时报》与《南方周末》文本中的英国形象
第四章 影像的建构——中国商业电影中的“西方”与“西方人”
    第一节 “救世主降临”——民族灾难叙事中的西方角色
        一、“自我东方化”与国际化
        二、西方“拯救者”
        三、高尚的基督教
    第二节 成功与幸福——执迷的“美国梦”
        一、资本力量与“攻陷美国”
        二、庸常化美国:从“战场”到“家园”
并非结语:在“变”与“不变”之间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6)四川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宏观背景分析
    1.1 国际纺织产业发展趋势:科技+时尚
    1.2 我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的基本路径
2 四川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
    2.1 已形成较完备产业结构与较合理的产业空间集群
    2.2 产学研具备一定科技开发与创新能力
    2.3 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有较强竞争力
    2.4 发展后劲有所增强
3 四川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 发展面临的机遇
    3.2 发展面临的挑战
4 四川纺织服装产业未来发展的战略研究
    4.1 基本判断
    4.2 发展战略
5 四川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对策
    5.1 省领导应高度重视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5.2 加强科学规划, 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5.3 找准症结, 推动我省纺织服装产业尽早步入快车道

(7)中国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研究缘起
    2、既往研究
    3、内容结构
    4、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1.1 创意产业集聚区相关范畴界定及理论支撑
        1.1.1 创意产业
        1.1.2 创意产业集聚区
    1.2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一般分类
        1.2.1 根据产生集聚区的形成模式划分
        1.2.2 根据集聚区内企业组织结构和关联方式划分
        1.2.3 根据空间聚合方式划分
        1.2.4 根据集聚形成的核心要素划分
        1.2.5 根据开发模式划分
    1.3 认识创意产业集聚区的若干误区
        1.3.1 创意产业集聚区混淆于工业园、高新区
        1.3.2 创意产业集聚区混淆于创意地产
        1.3.3 用挂牌辨识创意产业集聚区
第二章 国际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路径
    2.1 创意伦敦(Creative London):城市积淀与产业政策的内生性
        2.1.1 工业之都的华丽蜕变
        2.1.2 国家与地方的政策推动
        2.1.3 看伦敦人怎么办“798”
        2.1.4 难以复制的“伦敦模式”
    2.2 遍地苏荷(SOHO Somewhere):Loft 生活与艺术区变迁的启示
        2.2.1 东村西村
        2.2.2 苏荷
        2.2.3 切尔西
        2.2.4 “苏荷模式”的意义与贡献
    2.3 同志马莱(The gay Marais):包容社区与创意阶层的崛起
        2.3.1 发展轨迹
        2.3.2 “少数派”群体
        2.3.3 创意阶层在哪里崛起
    2.4 世界创意大都市——切莫盲从的典范
        2.4.1 城市禀赋是创意产业集聚的基础
        2.4.2 生活方式影响创意产业地理分布
        2.4.3 多机构多渠道推动创意产业集聚
第三章 中国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图景
    3.1 楔子(二十世纪最后的浪漫)
    3.2 先导肇始期(1998-2004 年)
        3.2.1 苏州河畔燃起的一把火
        3.2.2 “798”现象
        3.2.3 各地发展概况
    3.3 加速发展期(2005-2009 年)
    3.4 嬗变调整期(2010 年以来)
    3.5 中国创意产业集聚区——都在因何而存在?
第四章 关注:缺乏秩序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开发
    4.1 自发的是丑陋的,规划的是美好的?
        4.1.1 创意产业集聚区规划的形式
        4.1.2 创意产业集聚区规划的成败
        4.1.3 市场机制下的政府干预
    4.2 开发泛滥与权力寻租
        4.2.1 杂乱无章:开发的泛滥
        4.2.2 创意圈地:权力的寻租
    4.3 城市利益与个体权利
        4.3.1 艺术区拆迁与反拆迁
        4.3.2 逐草而居与逐利开发
    4.4 开发控制确保创意产业集聚区有序开发
第五章 再关注:保持活力的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
    5.1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区位指向
        5.1.1 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成因分析
        5.1.2 创意产业集聚区在城市的二次选择
        5.1.3 创意产业与旧城改造的契合之处
    5.2 创意阶层的行为心理需求
        5.2.1 创意阶层的基本构成
        5.2.2 创意阶层的空间需求
    5.3 多元化、日常化的创意活动
        5.3.1 创意是越界
        5.3.2 创意是生活
    5.4 追求长期利益的经营方式
        5.4.1 长效合同制造双赢
        5.4.2 非营利组织守护公益
结语:中国式集聚区往何处去
    1、遍地开花,是否必要?
    2、画地为牢,是否恰当?
    3、公共政策,是否匹配?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8)对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宏观背景分析
    (一)国际纺织产业发展趋势:科技+ 时尚
    (二)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基本路径
二、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现状
    (一)已形成较完备产业结构与较合理的产业空间集群
    (二)产学研具备一定科技开发与创新能力
    (三)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有较强竞争力
    (四)发展后劲有所增强
三、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发展面临的机遇
        1.国家施行扩大内需政策,市场需求支撑纺织服装产业发展
        2.国家施行区域平衡发展战略,四川省享有市场、产业发展双机遇
        3.低碳、生态资源强省,发展特色产业潜力巨大
        4.东部纺织产业重构,可能加大对西部投资
    (二)发展面临的挑战
        1.四川省要素资源也有不足,减弱承接纺服产业转入吸引力
        2.产业缺乏自组织能力,发展面临生存考验
四、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未来发展的策略研究
    (一)基本判断
    (二)发展战略
        1.跨越式发展战略
        2.特色发展战略
        3.都市产业发展战略
五、对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省领导应高度重视这一产业发展
    (二)加强科学规划,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三)找准症结,推动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尽早步入快车道

(9)缅甸政治转型以来的对外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问题的提出
        二、现实意义
        三、理论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史学着述对缅甸外交的分析
        二、对缅甸独立后到2010年大选前的对外关系的研究
        三、2011年以来缅甸的对外关系研究
    第三节 研究线路和方法
        一、研究线路
        二、研究的重点与难点,主要观点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缅甸政治转型及其外交变化
    第一节 缅甸政治转型的进程及其外交目标
        一、缅甸政治转型的进程
        (一) 2010年是缅甸政治转型的标志性年代
        (二) 2011年以来缅甸政治转型的重要进程
        (三) 缅甸政治转型的性质
        二、缅甸政治转型中的主要议题
        (一) 政治稳定与政治发展
        (二) 民族平等、团结和国家政治统一
        (三) 民生问题和经济发展目标
        三、缅甸政治转型的外交目标
        (一) 摆脱国际政治压力实现与西方关系正常化
        (二) 解除经济制裁、封锁,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三) 全面改善国际环境融入国际社会
    第二节 缅甸2010年以前的外交政策
        一、吴努时期缅甸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
        (一) 吴努时期中立主义外交的内涵
        (二) 吴努时期缅甸中立外交的实践及其特点
        (三) 吴努时期缅甸中立外交的目标
        二、奈温时期缅甸的中立主义外交政策
        (一) 缅甸重申中立主义的外交政策
        (二) 奈温时期缅甸中立外交的实践及其特点
        (三) 奈温时期缅甸外交的目标
        三、1988-2010年缅甸的外交政策
        (一) 1988-2010年缅甸的外交政策
        (二) 1988-2010年缅甸的外交关系
        (三) 外交转型的努力
    第三节 2011年以来缅甸的外交
        一、2011年以来缅甸的外交成就
        (一) 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二) 与周边国家关系继续加强
        (三) 对外经济关系的深化与拓展
        二、2011年以来缅甸外交及其政策的特点
        (一) 2011年以来缅甸外交活动的特点
        (二) “平衡”“自主”外交政策思维的新体现
        (三) 内政转型与外交转型
        三、缅甸外交政策的要素及其外交走势
        (一) 外交决策者:军人的主导地位及政治力量对比的变化
        (二) 国际格局与缅甸外交政策取向
        (三) 外交议题及其发展走势
第二章 缅甸与美国及其盟友关系
    第一节 缅甸政治转型前美国对缅甸政策和两国关系
        一、1950-1962年间缅甸与美国关系
        (一) 双方关系的主要特点
        (二) 美国对缅甸关系的政策及其出发点
        (三) 缅甸对美国关系的政策及其出发点
        二、1962-1988年间缅甸与美国关系
        (一) 双方关系的主要表现
        (二) 美国对缅甸关系的政策及其出发点
        (三) 缅甸对美国关系的政策及其出发点
        三、1988-2010年间缅甸与美国关系
        (一) 双方关系的主要阶段
        (二) 两国关系的特点
        (三) 美国对缅甸关系的政策及其出发点
        (四) 缅甸对美国的政策
        (五) 美国与缅甸关系的焦点
    第二节 2011年以来美国对缅甸的关系和政策
        一、缅甸与美国关系的发展变化
        (一) 缅甸与美国关系的正常化
        (二) 缅甸对美国政策
        (三) 美国对缅甸政策
        二、两国间的问题及发展走向
        (一) 缅甸的“民主化”问题
        (二) 美国的制裁等压力
        (三) 围绕“民主”与制裁的失落感
        三、美国亚太战略及对缅甸关系
        (一) 美国亚太战略对缅甸美国关系的影响
        (二) 中国印度因素对缅甸美国关系的影响
    第三节 缅甸与美国盟友关系及其相互政策
        一、缅甸与欧盟外交
        (一) 1988-2010年缅甸与欧盟关系
        (二) 2011年以来缅甸与欧盟关系
        (三) 影响双边关系的主要因素
        二、缅甸与日本关系
        (一) 1988-2010年缅甸与日本关系
        (二) 2011年以来缅甸与日本关系
        (三) 影响缅甸与日本关系的因素
第三章 2011年以来缅甸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关系
    第一节 缅甸与东盟关系
        一、2010年以前缅甸与东盟的关系
        (一) 1988年以前缅甸与东盟的关系
        (二) 1988-1997年缅甸与东盟关系
        (三) 1997-2010年缅甸与东盟关系
        二、缅甸与东盟自2011年以来的关系
        (一) 双边关系
        (二) 多边关系
        (三) 缅甸政治转型为缅甸与东盟关系释放出的活力
        三、缅甸与东盟关系的发展前景
        (一) 东盟发展与缅甸关系的核心要素
        (二) 缅甸发展与东盟关系的政策取向
        (三) 缅甸与东盟关系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2011年以来缅甸与泰国关系
        一、2010年以前缅甸与泰国的关系
        (一) 历史上缅甸与泰国关系
        (二) 1948—1962年缅甸与泰国关系
        (三) 1962—1988年缅甸与泰国关系
        (四) 1988-2010年缅甸与泰国关系
        二、2011年以来缅甸与泰国关系
        (一) 政治关系的平稳发展
        (二) 经贸合作的加强
        (三) 缅甸政治转型对缅甸泰国关系的影响
        三、缅甸与泰国关系的前景
        (一) 地理相邻对缅甸泰国关系的影响
        (二) 国家政治局势和政府(政权)变化
        (三) 国际环境
    第三节 2011年以来缅甸与印度关系
        一、缅甸与印度关系的发展历程
        (一) 缅甸印度历史上的长期交往
        (二) 1948-1988缅甸与印度的关系
        (三) 1988-2010年缅甸与印度的关系
        二、2011年以来缅甸与印度的关系
        (一) 2011年以来缅甸与印度政治安全关系的发展
        (二) 2011年以来缅甸与印度经济关系的发展
        (三) 2011年以来两国关系的特点
        三、缅甸与印度关系的发展趋势
        (一) 外交政策及其判断
        (二) 地缘因素
        (三) 国际环境
第四章 缅甸与中国关系
    第一节 缅甸政治转型前与中国关系
        一、独立后到1988年的双边关系
        (一) 1950-1962年间的中缅关系
        (二) 1962-1988年间的中缅关系
        二、1988-2010年间缅甸与中国关系
        (一) 缅甸与中国关系的发展
        (二) 中国对缅甸关系的政策
        (三) 缅甸对中国关系的重点及政策
        三、中缅关系的历史遗产
        (一) 形成了和平共处、相互友好、相互依托的关系
        (二) 呈现出阶段性调整的特征
        (三) 国家间关系的政治心理、民族心理
    第二节 2011年以来缅甸与中国的关系
        一、两国关系的发展特点
        (一) 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二) 互联互通与经济关系发展
        (三) 多边机制中协调配合的新发展
        二、2011年以来中缅关系的政策
        (一) 政治关系的巩固与应变
        (二) 合作领域及其重点
        (三) 多边关系及多重变化
        (四) 中国的期待与担忧
        三、缅甸发展与中国关系的重点和政策
        (一) 对中国的整体外交定位:战略依托
        (二) 国内需求及其对中国的政策
        (三) 国际活动的需求及其对中国的政策
    第三节 中缅关系的前景
        一、缅甸政治局势变化与中缅关系前景
        (一) 缅甸现政权的政治走势及其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二) 民主派政治力量的活动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三) 缅甸政治中间力量的活动对两国关系的影响
        二、国际环境变化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一) 缅美关系与中缅双边关系
        (二) 缅印关系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三) 日本在缅甸的经济外交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三、重大问题的走势对中缅关系的影响
        (一) 经济摩擦及常态化复杂化的可能性
        (二) 边境治理中的问题与挑战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微表情在电影艺术呈现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内容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我国电影文化的国际传播现状调查分析
    2.1 中国电影市场的困境综述
    2.2 调查分析
        2.2.1 外国观众最青睐的中国电影类型
        2.2.2 外国观众最期待的中国电影
        2.2.3 外国观众最难理解的中国电影元素
    2.3 调查结果分析结论
第3章 电影艺术的真实性与微表情
    3.1 电影艺术的真实性
        3.1.1 电影艺术的假定性
        3.1.2 电影艺术的真实性
        3.1.3 电影表演艺术的真实性
    3.2 微表情
        3.2.1 什么是微表情
        3.2.2 微表情的分类
        3.2.3 微表情是没有伪装的表情
    3.3 微表情与电影艺术的真实性
        3.3.1 微表情的特性
        3.3.2 电影表演艺术中的微表情
        3.3.2.1 微表情与电影表演艺术中的微表情
        3.3.2.2 电影表演艺术中的微表情对影视表演艺术真实性的传达与效果
        3.3.2.3 微表情与电影结合的必然性与发展
第4章 微表情在电影中的运用
    4.1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
    4.2 16部精选影片数据统计与分析
        4.2.1 16部精选影片数据统计
        4.2.2 数据分析结果总结
        4.2.3 16部精选影片数据结果分析
        4.2.4 样片解析《盗梦空间》
第5章 微表情与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5.1 微表情是一种文化共性
    5.2 微表情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效果分析
    5.3 在电影艺术共性道路上探索
        5.3.1 第四代导演开始的尝试
        5.3.2 电影艺术共性与跨文化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四、“中国造”变脸 国际化生存(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航空公司品牌建设优化对策研究[D]. 安冠华.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2]《新周刊》“城市”专栏报道的城市文化建构与传播[D]. 易丹丹.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3]中国当代商业广告的审美文化透视(1979-2015)[D]. 屈雅利. 西北大学, 2016(04)
  • [4]中国大陆媒体对伊斯兰国家报道研究(2001—2015)[D]. 金强. 河北大学, 2016(02)
  • [5]想象与表征:当今中国(2008-)大众文化中的“西方性”[D]. 吴海云. 华东师范大学, 2015(03)
  • [6]四川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战略与对策[J]. 刘泽仁,钟峥,刘银峰.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4(03)
  • [7]中国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D]. 解琦. 天津大学, 2014(05)
  • [8]对四川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的建议[J]. 刘泽仁,钟峥,刘银峰. 经济研究导刊, 2014(08)
  • [9]缅甸政治转型以来的对外关系[D]. 闫德华. 云南大学, 2015(09)
  • [10]微表情在电影艺术呈现中的价值研究[D]. 黄苑琳. 西南交通大学, 2013(01)

标签:;  ;  ;  ;  ;  

“中国制造”变脸,在国际上生存下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