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煤矿采空区“三区”分布

刘家煤矿采空区“三区”分布

一、六家煤矿采空区“三带”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李磊[1](2021)在《浅埋厚砂层近距离煤层开采覆岩结构演化规律研究》文中认为针对西部煤田亟需解决的近距离煤层重复采动影响及其覆岩致灾问题,本文以隆德煤矿近距离煤层开采为研究背景,采用相似材料物理模拟、数值计算、理论分析及现场实践等方法,分析重复开采条件下采场覆岩的破坏演化特征,探究近距离煤层重复开采条件下采场覆岩的力学行为特征及采动破坏变形影响因素,构建重复采动条件下采场覆岩隔水层破坏失效判据,提出近距离煤层重复采动条件下采场覆岩稳定性控制对策。本文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1)两层煤开采条件下,重复采动加剧了采场覆岩裂缝演化,当层间距离与采厚之比小于4时,层间采动裂缝发生破坏贯通,重复采动影响尤为明显;反之,当层间距离与采厚之比大于12.5时,层间采动裂缝未发生破坏贯通,此时层间岩体的稳定承载作用使得下伏煤层开采对上覆煤层采场覆岩的重复采动影响相对较小。(2)从应力场、位移场、采动破坏等揭示了近距离煤层开采重复采动导致采场覆岩隔水层呈现“三边固支一边不稳定支承的板结构”力学行为特征。(3)对于近距离煤层开采的重复采动条件,判断采场覆岩隔水层“三边固支一边不稳定支承的板结构”是否采动破坏失稳失效的关键位置有:首先是在首采面和接续面的沿走向实体煤一侧边界,其次是在首采面和接续面的垂直于走向的前方煤壁和后方切眼的超前采动影响短边界。(4)构建了重复采动条件下采场覆岩隔水层破坏失效的力学模型,得到了重复采动条件下采场覆岩板结构“给定变形”条件下的三边稳定固支一边不稳定支承的隔水岩层矩形板弯曲时的挠度函数:,并给出了力矩方程组及其应力方程组。(5)提出重复采动条件下采场覆岩隔水层破坏失效判据,即:采场覆岩的导水裂缝带高度作为空间影响判据;采场覆岩的最终沉降变形量是隔水岩层破坏失效的力学影响判据;煤柱固支边不稳定沉降归结为隔水岩层破坏失效的力学影响判据;隔水岩层的抗弯刚度、厚度属于自身属性判据;采空区的尺寸、隔水层距离下覆煤层的层间高度及其采场覆岩变形移动角均属于空间影响判据。(6)针对隆德煤矿近距离煤层工程地质条件,基于文中研究成果,提出下行重复采动时2-2煤层优先选用限厚开采的控制方案,限厚开采厚度为4.0m,通过钻孔冲洗液漏失量实测导水裂缝带高度99.95m,钻孔成像显示导水裂缝带高度94.15m,综合可得导水裂缝带高度并未触及2-2煤层上方的第四系底部含水层,开采方案成功有效,实现了隆德煤矿近距离煤层重复安全开采。

郝钢[2](2021)在《曙光煤矿裂隙带顺层长钻孔瓦斯抽采技术研究应用》文中认为山西汾西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曙光煤矿采用在高位钻场施工高位钻孔抽采采空区瓦斯措施防治瓦斯,由于现有的普钻钻孔深度浅、轨迹不可控制、钻场数量多、钻机台月效率低等因素,在煤炭经济形势低迷的大环境下,如何降本增效、安全开采成为制约曙光煤矿瓦斯治理的难题。为进一步提高采空区裂隙带瓦斯抽采效果、降低矿井瓦斯治理成本,保证工作面安全回采,曙光煤矿引进大直径顶板定向长钻孔技术对工作面覆岩裂隙带瓦斯进行抽采,同时对高位定向钻孔布置层位及施工工艺进行了研究确定。现场工业性试验表明,竖直方向上定向钻孔层位布设于顶板上方17.1~22.8m的裂隙带中下部瓦斯聚集区域;水平方向上钻孔分布范围距回风巷在15~35m之间,钻孔间距为10m。与普通高位钻孔抽采技术相比,该套技术不仅大幅减少高位钻场数量和钻孔进尺量,显着缩短施工工期和降低施工成本,而且瓦斯抽采效果明显优于常规钻进技术,平均单孔瓦斯抽采纯量由0.15m3/min提高至1.55m3/min,提高了9倍;钻孔抽采寿命由18~33d提高至146d以上,提高了4倍以上。采用裂隙带顺层大直径定向长钻孔工艺可显着提高瓦斯治理效果并降低治理成本,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

杨朔[3](2019)在《袁店二矿72煤自燃预测预报与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袁店二矿72煤自燃问题开展研究,分析了试验工作面防火不利因素,煤自燃问题严重威胁到矿井安全生产,因此,在采空区发生煤自燃前,掌握煤自燃特性参数,做好煤自燃的早期预测预报工作,对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研究,具有重要且现实的意义。首先,从理论研究出发,对煤自燃机理、煤自燃预测预报技术、煤自燃危险区域划分及采空区数值模拟了解与掌握。其次,通过对72煤自燃基础参数测定,掌握主要煤质指标,测定其自燃倾向性等级为Ⅱ类;通过程序升温氧化实验测定了煤样的耗氧速率、CO与CO2产生率、放热强度及测算了表观活化能;通过分析煤样实验过程中产出各组分气体的体积分数、格氏火灾系数、链烷比与烯烷比等随温度升高变化规律,对煤样氧化阶段进行划分并给出了进入每个阶段的临界温度,结合预报煤自燃标志气体优选原则,优选出标志气体与辅助指标参数对煤自燃进行预报,并拟合标志气体浓度与参数随温度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建立了多参数预警指标体系,并对煤自燃危险性进行分级预警。最后,通过现场试验与工作面采空区数值模拟相结合,以实测结果结合数值模拟采空区漏风强度结果综合判定采空区自燃“三带”的范围,得出进、回风侧采空区氧化带范围分别为3580m、2077m,并计算出最小安全推进速度为1.76m/d。根据数值模拟结果,7215工作面向采空区漏风范围主要集中在进风侧倾向上030m区域,且漏风速度最大;综采面供风量越大向采空区漏风量也越大,导致采空区内氧化带的宽度越宽,距工作面的距离也越远。所得研究成果为防治72煤层自燃提供科学参数,为类似矿井煤层安全生产提供参考。图[36]表[30]参[86]

侯炳超[4](2018)在《杉木树矿瓦斯抽采影响下近距离煤层群防灭火工艺研究》文中认为瓦斯抽采影响下近距离煤层群防灭火是煤矿火灾防治难点之一,矿井瓦斯抽采与内因火灾防治是一对矛盾统一体。瓦斯防治要求对采空区及邻近层瓦斯“应抽尽抽”,而内因火灾防治则要求尽量减少采空区漏风,二者矛盾且不易均衡。本文将杉木树煤矿作为载体,本着“预防优先、经济治理”的原则,首先对主采煤层进行程序升温实验以建立自然发火指标体系,从而有效对自然发火进行超前预警;其次,利用事故树分析方法对杉木树矿典型回采条件的工作面按回采初期、过断层期间及回采末期三个阶段进行评价,得出各自燃危险源重要度从而指导防灭火工作有序、高效、经济开展;针对现有基于氧体积分数划分自燃“三带”方法在注氮、高瓦斯采空区环境下进行修正,提出氧化损耗值概念并基于此值进行自燃“三带”划分,结合遗煤自燃氧化最低厚度及工作面最低推进度对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进行判定;基于高抽巷与工作面采空区深部连通的独特位置关系,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提出高抽巷“注氮扰动系数”,并根据该系数对采空区注氮强度进行评估,并适时对瓦斯抽采强度与注氮强度进行调整;最后,根据杉木树特有指标体系规律,结合事故树分析结果、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判定,利用指标体系进行超前预警,对已判定的自燃危险区域进行自然发火重点防治,将“瓦斯抽采影响下反馈补偿注氮工艺”与高位钻孔注浆(胶)作为核心防灭火手段,并根据各危险源危险程度依次消除,从而总结出“杉木树矿瓦斯抽采影响下近距离煤层群开采综合防灭火技术体系”,为杉木树矿防灭火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王宏生[5](2016)在《近距离煤层群采空区下综放开采矿压显现规律研究》文中认为近距离煤层群开采中形成的采空区和残留的区段煤柱会导致其下部煤层开采区域的顶板结构和应力条件发生变化,从而使下部煤层开采与单一煤层开采相比覆岩运动和矿山压力显现具有特殊性。六家煤矿可采煤层9层,为近距离煤层群。六家煤矿现开采的SⅡN26-7综放工作面,平均煤厚6.91m,煤层结构较复杂,与上部6-6煤层仅隔2 m厚泥岩,开采期间工作面临空侧的回风巷道和区段煤柱变形严重。论文研究近距离煤层群采空区下的覆岩运动规律、地表移动规律和矿压显现规律,为确定合理安排开采顺序、开采方法及工作面优化提供科学决策依据,对煤矿巷道支护技术研究、采区布置及煤矿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论文通过理论分析、EH-4、探测,确定了SⅡN26-7综放工作面开采后覆岩的“三带”高度;建立了基于“直接顶岩层+垮落带岩层+裂隙带岩层”结构的工作面支架载荷计算模型,并验证了支架选取的合理性;采用矿区沉陷预测预报系统对SⅡN26-7综放工作面上覆岩层变形特征进行了预计,得到上覆岩层与地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运动规律;运用FLAC3D及UDEC数值模拟软件对6-6与6-7煤层的开采过程进行了模拟,得到6-6煤层的开采使得SⅡN26-7综放工作面支承压力与来压步距均减小;采用相似材料模拟实验,分析了 6-6、6-7煤层开采的上覆岩层移动、破坏垮落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开采影响;通过对SⅡN26-7综放工作面监测,表明SⅡN26-7综放工作面支架初撑力偏低,应提高支架初撑力;对回采巷道的监测数据分析可知,工作面超前影响范围为35 m;基于覆岩运动与采动应力相关研究成果,对SⅡN26-7综放工作面走向长度、倾斜宽度、支架选型、巷道支护和区段煤柱进行了优化。六家煤矿SⅡN26-7综放工作面开采的覆岩结构运动特征、采场应力分布及演化规律的研究,确定了近距离煤层群重复采动工作面矿压显现的特点,上部煤层的开采使得下部工作面开采时的来压更为缓和,研究结果为六家煤矿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指导。近距离煤层群采空区下综放开采矿压显现规律的研究,为类似条件下的矿井生产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借鉴。

段鹏飞[6](2016)在《中兴矿Y型通风采空区注氮防灭火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兴矿属于高瓦斯矿井,1209工作面煤层为易燃煤层。“U”型通风下上隅角瓦斯极易发生积聚,瓦斯浓度超限。为有效降低上隅角瓦斯超限的问题,中兴矿1209工作面采用“Y”型通风方式,即二进一回的通风方式能够有效降低上隅角瓦斯积存浓度超限的问题。但是随着综采面的推进,“Y”型通风方式导致了采空区漏风强度加大,更多新鲜空气涌入采空区中,使得自燃危险性急剧增高,为有效降低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性,对“Y”型通风方式下采空区进行防灭火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是注氮防灭火方案的基础,为能够找到最优注氮防灭火方案,通过采用数值模拟软件,模拟计算了不同注氮位置结合相应注氮量对1209综采工作面采空区遗煤自燃“三带”分布规律的影响。本文以中兴矿1209工作面的实际条件为基础,对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划分及注氮防灭火技术进行研究。对采空区煤炭自燃理论、采空区自燃过程进行国内外研究总结的基础上,结合相应数值模型。结合工作面的实际条件,建立采空区流场模拟的物理和数学模型。整理模拟后的数据,根据采空区内的氧气浓度指标和漏风风速指标,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对采空区进行自燃“三带”进行划分,为进一步注氮防灭火技术的制定提供基础数据。依据“三带”划分现状进行注氮工艺的设计,分析采空区内注氮前后及不同注氮方案下自燃氧化带分布规律,最终,得出了注氮量为600m3/h与注氮位置距工作面为70m处最佳配合方案,可使氧化带最宽处降到62m,满足工作生产需要,并应用于井下采空区防灭火,能够为工作面采空区火灾的预防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从而保证该矿采煤工作安全高效的进行,同时对同类条件下通风方式,火的防治提出参考建议。

郑活勃[7](2015)在《大水头煤矿综放面米空区自燃危害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针对大水头煤矿东108综放面煤层高瓦斯易自燃特点,综合采取现场采空区实测和实验室煤自然发火测定等技术手段,辅以计算机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采空区自燃“三带”及其范围变化,采空区危险区域评估及煤自燃与瓦斯的耦合研究,为采空区安全隐患的治理提供了依据。首先,在东108综放面采空区布置束管监测系统和温度传感器,得到了采空区温度和其他指标气体的变化规律,运用最小二乘数据拟合函数特性,结合自燃“三带”理论定义了本矿自燃“三带”范围划分方法。得出下隅角氧化带宽度大于上隅角的氧化带宽度;氧化带的宽度与工作面推进度相关,推进度越大,氧化带宽度越小。在矿井正常生产条件下,散热带宽度为46m,氧化带宽度为17m,工作面后方63m之后为窒息带。其次,运用Fluent软件模拟计算采空区内煤自然发火情况,基于氧浓度指标判定了采空区自燃“三带”的范围,并分析了不同漏风量对自燃“三带”范围的影响。最后,对于东108综放面采空区存在的自然发火危险性区域和采空区瓦斯爆炸隐患,划分了东108工作面采空区内瓦斯与氧气相互混合达到爆炸危险的耦合区,并进行采空区耦合区判断,结果表明:耦合区多处于上隅角采空区氧化带内;指出若该矿采空区发生煤自然发火,则该耦合区有发生瓦斯爆炸的危险。

何志辉[8](2015)在《霍洛湾矿22210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氧浓度分布规律及工程运用》文中提出本文针对霍洛湾22210综放面采空区的实际情况,利用数值模拟及束管监测的数据,研究了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变化情况。根据流体力学及多孔介质的方法,运用Fluent建立采空区氧浓度场分布的二维模型,对比分析数值模拟与实际测量之间的自燃“三带”的分布范围。实际测量的自燃“三带”条件复杂,在模拟结果中所设置的一些参数都比较理想化,虽然与实测的结果有一定的偏差,但是大体来说,其所划分的“三带”范围及变化大体相同,因此可以得出,运用数值模拟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可以作为本文接下来的研究作为参考。根据应用氧浓度场划分的自燃“三带”,研究了在改变供风量、下隅角堵漏、上、下隅角密封堵漏、上、下隅角密封堵漏及改变供风量、非间隔式注氮的情况下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的变化,结果表明:(1)调整工作面供风量,入风风速由2.11m/s变为1.6m/s,散热带为5-43m,缩短了7-19m,自燃带最大宽为160m,缩短了15m,窒息带的区域在距工作面195m以后。(2)在工作面下隅角堵漏后,漏风量明显减少,其中的绝大部分漏风是由封闭墙外侧的松散煤体流入采空区内的,经过上隅角处而进入到回风巷,自燃“三带”均向工作面的方向推移了一段距离,即散热带缩短了约16m,自燃带缩减了10m左右,窒息带为距工作面200m之后的范围。(3)工作面上、下隅角密封堵漏及改变供风量后,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范围明显减小,散热带缩小了大约21m,自燃带最大缩小了35m,窒息带为距工作面175m之后的范围内。(4)非间隔式注氮量为3360m3/h,在不改变注氮量的情况下,注氮位置选择在距工作面30、40、50、60m,结果表明:当D=50m时,采空区“三带”范围最小,自燃带最宽为65m,安全回采速度为2.7m/d,小于工作面的推进速度,达到了安全生产的要求,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自燃的危险。

吴宪[9](2014)在《大倾角易自燃煤层综放开采自燃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煤矿自燃火灾次数占火灾总次数的90%以上,其中80%的自燃火灾发生在厚煤层中,在中国大倾角煤层储量约占煤炭总储量的14.05%,大倾角厚煤层自燃防治问题更为严峻。古山矿所含煤层为极易自燃煤层,065-2综放工作面是大倾角易自燃厚煤层综放开采工作面,受老火区影响严重,自然倾向性增强,发火期缩短,老火区复燃和回采工作面与邻近小煤窑老火区贯通而引起开采层自燃的比例高,发生发展速度较快,自燃防治难度大。针对不同开采阶段结合现场实际,采用现场测试、实验室实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以及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方法,主要进行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果如下:(1.)通过现场取样、室内热重实验、光谱特性实验等,研究平庄矿区古山矿煤体的自燃特性及指标气体产生规律,开展了不同配比阻化泡沫对不同煤样阻化效果实验,得出泡沫与水的体积比1:2为最佳配比,对提高煤的着火点温度及活化能都是最有利的。(2)通过065-2大倾角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气体、温度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研究,指出大倾角综放工作面采空区在氧气浓度分布、温度分布、风流速度分布、氧化带分布等方面和近水平及缓倾斜综放工作面采空区分布具有明显区别,得到大倾角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分布特征。(3)使用COMSOL Multiphysics 4.3b2D数值模拟软件,通过数值模拟,指出工作面风量变化的敏感反映指标是氧化带终止边界深入采空区的距离和采空区的最大风流速度,注氮时间和氧化带宽度之间具有近似“Z”字型的Boltzmann关系,提出了连续注氮存在最低有效作用时间和最大效率注氮时间。(4)采用数值解算方法,从隔离墙长度、间距、道数三个方面对采用砌筑隔离墙调控采空区风流结构的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得到不同风流结构调控技术参数与采空区氧化带宽度的定量关系和砌筑隔离墙的有效保护范围,提出结合有效保护距离、近似“√.”型关系及工程量和现场实际选择隔离墙参数的方法。(5)通过数值模拟,揭示了分阶段放顶煤采空区风流矢量和自燃危险区域的定量变化规律,指出分阶段放顶煤能够显着改变采空区内风流方向、降低风流速度和危险区域范围,对火区影响下大倾角易自燃综放工作面安全穿越老火区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6)提出加强采空区及老火区监测及封堵漏风、合理控制或降低风量、在有效时间基础上开展注氮并缩短注氮步距、在有效保护距离内适当长度的砌筑隔离墙并加密、加强老火区超前探测及采前和采中综合治理、加固顶板及巷帮保证灌注凝胶和泡沫阻化剂的密封性并缩短管路错距和多孔大量喷射阻化泡沫、分阶段放顶煤自燃综合防治技术方案,成功实现了火区影响下大倾角特厚易自燃煤层综放工作面的安全、高效生产。

冯玉龙[10](2013)在《吉新煤矿煤自然发火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自燃火灾严重威胁着矿井安全生产,不仅能引发一些次生灾害,还能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财产的损失。综放工艺的特殊性,使得较厚煤层“两侧”顶煤放出率较低,造成采空区遗煤较多,开放式的通风,使得漏风现象严重,容易引发火灾。采空区浮煤自燃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它直接影响矿井工作面的安全生产。本文以吉新煤矿11A601工作面为研究对象,从采空区浮煤的自身的性质及环境的影响出发,分析煤自然发火规律,划分出煤自燃危险区域。首先采用XK-III型煤自然发火实验台研究煤自燃过程,测定煤自燃的放热强度、耗氧速度,特征温度和发火期等表示煤自燃程度的特性参数;其次通过现场观测,得到采空区浮煤厚度、氧气浓度和漏风强度分布规律图,依据实验和现场的数据建立采空区渗流数学和物理模型,利用Fluent软件对采空区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得出采空区内的渗流速度和氧气浓度分布规律;再次,利用自燃危险区域判定理论结合数值模拟以及现场观测数据,得出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范围以及极限推进速度,为防灭火提供依据;最后,应用注氮防灭火理论,结合工作面实际情况,制定制氮方案,对采空区进行注氮防灭火工作,利用束管监测,反馈并调整注氮参数,分析注氮防灭火的效果,以便更好的指导现场防灭火工作。

二、六家煤矿采空区“三带”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六家煤矿采空区“三带”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浅埋厚砂层近距离煤层开采覆岩结构演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2.1 采动覆岩运动及破裂规律研究现状
        1.2.2 采场底板岩层破坏理论研究现状
        1.2.3 近距离煤层开采覆岩运动规律研究现状
        1.2.4 发展现状评述及存在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近距离煤层重复采动条件下采场覆岩裂缝场演化特征
    2.1 近距离煤层开采工程的安全影响问题分析
    2.2 近距离煤层重复采动条件下采场覆岩破坏相似模拟试验分析
        2.2.1 相似模拟试验目的
        2.2.2 相似模拟试验平台
        2.2.3 试验材料制备及模型构建
        2.2.4 相似模拟试验试验结果分析
    2.3 近距离煤层重复采动条件下采场覆岩失稳演化的影响特征
    2.4 本章小结
3 近距离煤层重复采动条件下采场覆岩力学演化规律研究
    3.1 数值模型建立及模拟方案设计
    3.2 同煤层接续开采条件下重复采动影响的力学演化特征
        3.2.1 同煤层接续开采条件下采动应力场演化特征
        3.2.2 同煤层接续开采条件下采动位移场演化特征
        3.2.3 同煤层接续开采条件下采动破坏分布特征
    3.3 同煤层接续开采条件下采场覆岩隔水层重复采动影响特征
        3.3.1 同煤层接续开采条件下采场覆岩隔水层采动应力场演化特征
        3.3.2 同煤层接续开采条件下采场覆岩隔水层采动位移场演化特征
    3.4 两层煤下行开采条件下重复采动影响的力学演化特征
        3.4.1 两层煤下行开采条件下采动应力场演化特征
        3.4.2 两层煤下行开采条件下采动位移场演化特征
        3.4.3 两层煤下行开采条件下采动破坏分布特征
    3.5 两层煤下行开采条件下采场覆岩隔水层重复采动影响特征
        3.5.1 两层煤下行开采条件下采场覆岩隔水层采动应力场演化特征
        3.5.2 两层煤下行开采条件下采场覆岩隔水层采动位移场演化特征
    3.6 两层煤下行开采层间距对采场覆岩隔水层重复采动影响特征
        3.6.1 两煤层不同层间距条件下采场覆岩隔水层采动应力场演化特征
        3.6.2 两煤层不同层间距条件下采场覆岩隔水层采动位移场演化特征
        3.6.3 两煤层不同层间距条件下采场覆岩隔水层采动破坏分布特征
    3.7 两层煤开采不同厚度对采场覆岩隔水层重复采动影响特征
        3.7.1 两层煤不同开采厚度的采场覆岩隔水层采动应力场演化特征
        3.7.2 两层煤不同开采厚度的采场覆岩隔水层采动位移场演化特征
        3.7.3 两层煤不同开采厚度的采场覆岩隔水层采动破坏分布特征
    3.8 两层煤重复采动条件下采场覆岩力学演化规律总结
    3.9 本章小结
4 重复采动条件下采场覆岩隔水层破坏机理及其判据研究
    4.1 采场覆岩隔水层受采动影响的力学行为特征
    4.2 采场覆岩隔水层力学模型分析
        4.2.1 采场覆岩隔水层力学模型建立
        4.2.2 采场覆岩隔水层板结构受力变形力学模型解析
    4.3 采场覆岩隔水层采动受力变形及其破坏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工作面推进长度对隔水岩层弯曲影响特征
        4.3.2 最大沉降量对隔水岩层弯曲影响特征
        4.3.3 采场覆岩变形移动角和层间高度对隔水岩层弯曲影响特征
        4.3.4 不稳定固支边界下沉对隔水岩层弯曲影响特征
        4.3.5 抗弯刚度和厚度对隔水岩层弯曲影响特征
    4.4 采场覆岩隔水岩层采动影响的破坏失效判据
    4.5 本章小结
5 近距离煤层重复采动条件采场覆岩控制技术研究
    5.1 近距离煤层重复采动条件下采场覆岩隔水层稳定性控制关键
    5.2 重复采动条件下采场覆岩隔水层承载稳定控制技术方案比较
    5.3 近距离煤层开采采场覆岩隔水层稳定性控制对策
        5.3.1 隆德煤矿近距离煤层开采工程地质条件
        5.3.2 近距离煤层重复采动条件下采场覆岩隔水层稳定性控制对策
    5.4 近距离煤层重复采动条件下采场覆岩控制效果实测分析
        5.4.1 近距离煤层重复采动条件下采场覆岩实测试验区概况
        5.4.2 近距离煤层重复采动条件下采场覆岩裂缝演化实测
    5.5 近距离煤层重复采动条件下采场覆岩控制效果分析
        5.5.1 采场覆岩钻进地层原位揭露情况实测分析
        5.5.2 采场覆岩钻孔冲洗液漏失量实测分析
        5.5.3 采场覆岩采动裂缝钻孔成像实测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曙光煤矿裂隙带顺层长钻孔瓦斯抽采技术研究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技术现状
        1.2.1 工作面顶板和采空区瓦斯治理技术国内外技术现状
        1.2.2 随钻测量定向钻进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顶板大直径高位钻孔抽采技术研究现状
        1.2.4 存在的问题
        1.2.5 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第2章 高位大直径定向钻孔瓦斯抽采机理研究
    2.1 煤层顶板覆岩采动裂隙分布特征
        2.1.1 煤层顶板采动覆岩裂隙剖面分布
        2.1.2 “O”形圈形成过程
    2.2 工作面采空区瓦斯运移规律
        2.2.1 采空区瓦斯来源
        2.2.2 采空区瓦斯运移
    2.3 瓦斯抽采机理
    2.4 高位大直径定向钻孔瓦斯抽采技术
    2.5 1226 试验工作面概况
        2.5.1 煤层情况
        2.5.2 顶底板岩性
        2.5.3 水文地质条件
        2.5.4 工作面通风方式
        2.5.5 工作面瓦斯涌出情况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位定向钻孔轨迹设计研究
    3.1 高位定向钻孔布孔层位研究
        3.1.1 垮落带与裂隙带高度计算
        3.1.2 顺层高位定向钻孔布孔方式
    3.2 高位定向钻孔参数设计研究
        3.2.1 钻场位置确定
        3.2.2 钻孔参数确定
        3.2.3 建立相对坐标系
        3.2.4 初步绘制钻孔轨迹图
        3.2.5 钻孔轨迹设计原则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钻孔轨迹控制及定向钻进装备选型
    4.1 滑动定向钻进轨迹控制
        4.1.1 钻孔轨迹基本参数
        4.1.2 工具面向角对轨迹影响
        4.1.3 钻孔轨迹控制步骤
    4.2 复合钻进轨迹控制
        4.2.1 复合钻进技术原理
        4.2.2 复合钻进轨迹控制
    4.3 定向钻进装备选型
        4.3.1 定向钻机
        4.3.2 泥浆泵车
        4.3.3 随钻测量系统
        4.3.4 螺杆钻具
        4.3.5 通缆钻杆
        4.3.6 螺旋钻杆
        4.3.7 钻头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复杂地层成孔工艺研究
    5.1 复杂地层定向钻进工艺流程
    5.2 大孔径螺旋扩孔工艺
    5.3 护孔套管施工工艺
        5.3.1 孔口套管施工工艺
        5.3.2 复杂孔段套管施工工艺
    5.4 局部注浆工艺
        5.4.1 局部注浆工艺原理
        5.4.2 封隔器选型
        5.4.3 地面封隔器性能测试
    5.5 乳液型冲洗液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现场工业性试验
    6.1 钻孔轨迹设计
    6.2 现场施工情况
        6.2.1 钻场布置
        6.2.2 第一阶段现场施工
        6.2.3 第二阶段现场施工
        6.2.4 推广阶段现场施工
    6.3 施工效率对比分析
    6.4 施工成本对比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瓦斯抽采效果评价
    7.1 瓦斯抽采测定及评价方案
        7.1.1 瓦斯抽采测定方案
        7.1.2 瓦斯抽采评价方案
    7.2 抽采效果分析
        7.2.1 定向高位钻场瓦斯抽采效果分析
        7.2.2 普通高位钻场瓦斯抽采效果分析
        7.2.3 各钻场瓦斯抽采效果对比分析
        7.2.4 回风流瓦斯浓度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袁店二矿72煤自燃预测预报与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自燃机理研究现状
        1.2.2 煤自燃预测预报技术研究现状
        1.2.3 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划分研究现状
        1.2.4 采空区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2 7_2煤自燃特性参数实验研究
    2.1 实验煤样
    2.2 7_2 煤自燃基础参数测定
        2.2.1 煤样工业分析
        2.2.2 煤样的真相对密度测试
        2.2.3 煤样的自燃倾向性鉴定
    2.3 程序升温氧化实验
        2.3.1 实验装置与方法
        2.3.2 煤样实验数据
    2.4 耗氧速率与放热强度规律
        2.4.1 耗氧速率
        2.4.2 CO和CO_2气体产生率
        2.4.3 放热强度
    2.5 活化能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7_2煤自燃预报研究
    3.1 实验条件与方法
    3.2 实验产生气体变化规律分析
        3.2.1 O_2、CO气体分析
        3.2.2 烃类气体产生规律分析
        3.2.3 格氏火灾系数分析
        3.2.4 链烷比和烯烷比分析
    3.3 煤氧化阶段划分及临界温度确定
    3.4 预报煤自燃标志气体的优选
        3.4.1 标志气体优选原则
        3.4.2 标志气体的确定
    3.5 多参数预警指标体系
    3.6 本章小结
4 7_215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试验研究
    4.1 试验工作面概况
        4.1.1 7_215工作面基本情况
        4.1.2 煤层顶底板特征
        4.1.3 工作面通风与安全
    4.2 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指标
    4.3 现场测试方案
        4.3.1 温度测试系统
        4.3.2 气体取样与分析系统
        4.3.3 工作面测试系统布置
    4.4 现场测试结果及分析
        4.4.1 现场测试数据成果汇总
        4.4.2 现场测试结果分析
    4.5 工作面采空区实测自燃“三带”范围
    4.6 本章小结
5 工作面采空区数值模拟研究
    5.1 模拟模型的建立
    5.2 模拟结果与分析
    5.3 工作面不同风量对采空区漏风的影响
    5.4 确定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及最小安全推进速度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成果

(4)杉木树矿瓦斯抽采影响下近距离煤层群防灭火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自燃预测技术研究现状
        1.2.2 煤自燃预报技术研究现状
        1.2.3 自燃危险区域判定研究现状
        1.2.4 利用事故树原理进行矿井火灾分析研究现状
        1.2.5 瓦斯抽采影响下防灭火工艺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杉木树矿井防灭火基础条件与煤层自然发火指标气体
    2.1 矿井防灭火基础条件分析
        2.1.1 上覆不可采煤层下的近距离煤层群开采
        2.1.2 多进多回复杂通风系统
        2.1.3 煤层高瓦斯赋存及高自燃倾向性特征
        2.1.4 断层地质构造
        2.1.5 矿井防灭火基础条件示意图
    2.2 煤层自然发火指标气体特性分析
        2.2.1 实验装置及要求
        2.2.2 2#煤层自燃特性及结果分析
        2.2.3 3#煤层自燃特性及结果分析
        2.2.4 结论
第三章 瓦斯抽采影响下杉木树矿近距离煤层群自然发火诱因分析
    3.1 自燃隐患事故树的绘制
    3.2 自燃隐患定性分析
        3.2.1 最小割集求解
        3.2.2 最小径集求解
        3.2.3 结构重要度分析
    3.3 自燃隐患定量分析
    3.4 高瓦斯近距离煤层群开采自燃隐患分析
第四章 杉木树矿瓦斯抽采注氮协同影响下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判定
    4.1 注氮影响下高瓦斯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指标
    4.2 杉木树矿N3042工作面自燃“三带”划分
        4.2.1 监控束管布置
        4.2.2 数据分析及划分标准的实际应用
    4.3 工作面最低推进度的确定
    4.4 采空区遗煤自燃区域判定
第五章 瓦斯抽采影响下反馈补偿注氮工艺研究
    5.1 立体抽采采空区漏风分析
        5.1.1 采空区煤岩体垮落规律
        5.1.2 采空区漏风规律
    5.2 高抽巷瓦斯抽采影响下反馈补偿注氮工艺研究
        5.2.1 通过高抽巷气体评估注氮效果的可行性
        5.2.2 高抽巷瓦斯抽采影响下反馈补偿注氮理论
    5.3 上隅角埋管瓦斯抽采影响下反馈补偿注氮工艺研究
        5.3.1 通过抽采管气体评估注氮效果的可行性
        5.3.2 上隅角埋管瓦斯抽采影响下反馈补偿注氮理论
    5.4 N3042工作面自燃隐患防治实践
        5.4.1 工作面概况
        5.4.2 自燃隐患分析
        5.4.3 自燃隐患处理措施
    5.5 结论
第六章 杉木树矿瓦斯抽采影响下近距离煤层群开采综合防灭火技术体系
第七章 结论及展望
    7.1 本文结论
    7.2 本文创新点
    7.3 本文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5)近距离煤层群采空区下综放开采矿压显现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研究现状
        1.2.2 矿压显现规律研究现状
        1.2.3 重复采动下地表移动规律研究现状
        1.2.4 近距离煤层群开采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近距离煤层群采空区下综放开采上覆岩层破坏规律研究
    2.1 工程概况
        2.1.1 矿井概况
        2.1.2 井田地质构造
        2.1.3 煤层状况
        2.1.4 矿井开拓与工作面概况
    2.2 试验研究
        2.2.1 煤岩物理力学测试
        2.2.2 锚杆性能力学试验研究
    2.3 近距离煤层群采空区下综放开采上覆岩层破坏规律
        2.3.1 “三带”高度的计算方法
        2.3.2 SⅡN_26-7综放工作面上覆岩层“三带”高度计算
    2.4 近距离煤层群重复采动上覆岩层结构的EH-4探测
        2.4.1 EH-4探测原理与方法
        2.4.2 SⅡN_26-7工作面上覆岩层结构探测
        2.4.3 EH-4探测结果分析
    2.5 SⅡN_26-7综放工作面上覆岩层变形计算
        2.5.1 计算系统简介与参数设置
        2.5.2 SⅡN_26-7综放工作面上覆岩层变形计算
        2.5.3 地表下沉与时间关系计算
    2.6 本章小结
3 近距离煤层群采空区下综放开采矿山压力规律研究
    3.1 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分布理论计算
        3.1.1 超前支承压力的影响因素
        3.1.2 超前支承压力的分布规律计算
    3.2 近距离煤层群采空区下综放开采围岩应力分布规律研究
        3.2.1 模型建立及参数确定
        3.2.2 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3.3 近距离煤层群采空区下综放开采覆岩运动规律分析
        3.3.1 数值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
        3.3.2 数值计算过程与结果分析
    3.4 工作面支架载荷计算
        3.4.1 支架载荷力学模型建立
        3.4.2 六家煤矿SⅡN_26-7综采工作面支架载荷确定
    3.5 本章小结
4 近距离煤层群采空区下综放开采实验研究
    4.1 实验内容与实验设计
        4.1.1 实验内容
        4.1.2 实验设计与制作
    4.2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4.2.1 覆岩运动与破坏特征描述
        4.2.2 覆岩位移监测分析
        4.2.3 应力监测分析
        4.2.4 上下工作面开采对比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近距离煤层群采空区下综放开采矿压监测研究
    5.1 矿压监测内容及分析
        5.1.1 矿压监测目的
        5.1.2 监测方案与监测内容
        5.1.3 工作面支架工作阻力分布特征分析
        5.1.4 工作面支架工作特性分析
        5.1.5 工作面顶板来压特征分析
    5.2 回采巷道矿压监测分析
        5.2.1 监测方案与监测内容
        5.2.2 观测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近距离煤层群采空区下综放开采技术方案优化研究
    6.1 S Ⅱ N_26-7综放工作面及回采巷道支护优化
        6.1.1 工作面走向长度和倾斜宽度优化
        6.1.2 工作面支架选型优化
        6.1.3 工作面回采巷道支护优化
    6.2 S Ⅱ N_26-7综放工作面区段煤柱优化
        6.2.1 区段煤柱尺寸分析
        6.2.2 区段煤柱工作状态分析
        6.2.3 区段煤柱优化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内容名称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附件

(6)中兴矿Y型通风采空区注氮防灭火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外矿井自燃灾害的研究
        1.3.2 国内外采空区自燃模拟的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采空区防灭火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基于煤自然发火过程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
    2.1 煤自燃过程
        2.1.1 煤自燃机理
        2.1.2 煤炭自燃的影响因素
        2.1.3 煤自燃三个阶段
    2.2 煤自然发火的临界氧气浓度
    2.3 煤自然发火预测预报指标体系
    2.4 采空区遗煤自燃“三带”划分方法
        2.4.1 临界风速法
        2.4.2 临界氧浓度法
        2.4.3 上限风速和下限氧浓度结合法
    2.5 本章小结
3 采空区流场计算模型构建
    3.0 数学模型
    3.1 物理模型
    3.2 边界条件
    3.3 采空区渗流模型的选取
        3.3.1 采空区渗透性系数
        3.3.2 线性渗流定律
    3.4 本章小结
4 采空区注氮防灭火数值模拟
    4.1 FLUENT软件的介绍
        4.1.1 FLUENT软件组成
        4.1.2 FLUENT软件的求解方案与步骤
    4.2 工作面概况
    4.3 采空区边界条件
    4.4 基于FLUENT注氮防火数值模拟
        4.4.2 数学模型
    4.5 注氮对采空区氧化带的影响的数值模拟
        4.5.1 注氮防灭火数值模拟
    4.6 本章小结
5 中兴矿注氮防灭火工程应用
    5.1 中兴矿概况
    5.2 1209工作面防灭火应用方案
        5.2.1 工作面安装期间措施
        5.2.2 工作面回采期间防灭火措施
        5.2.3 工作面正常回采期间防灭火措施
        5.2.4 工作面回采期间应急防灭火措施
    5.3 氮气防灭火技术应用
        5.3.1 注氮防灭火机理
        5.3.2 氮气防灭火参数
        5.3.3 注氮工艺和方法
        5.3.4 确定合理的注氮时机
    5.4 其他防灭火措施
    5.5 连续注氮条件下采空区各气体浓度分布
        5.5.1 采空区N_2气体浓度分布
        5.5.2 采空区O_2气体浓度分布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大水头煤矿综放面米空区自燃危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遗煤自然发火
        1.2.2 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
        1.2.3 煤自然发火实验台
        1.2.4 采空区自燃“三带”数值模拟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采空区煤炭自燃“三带”理论及煤炭氧化特性
    2.1 采空区煤炭自燃理论
        2.1.1 煤炭氧化途径及特性
        2.1.2 煤炭自燃的影响因素
    2.2 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理论与分析
    2.3 采空区煤自燃与瓦斯耦合分析
        2.3.1 采空区瓦斯来源
        2.3.2 采空区煤自燃引燃瓦斯理论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大水头矿东108综放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
    3.1 大水头矿东108综放面概况
    3.2 东108综放面现场实验观测方案
    3.3 东108综放面采空区气体浓度及温度分布变化规律
        3.3.1 东108综放面第一阶段试验结果
        3.3.2 东108综放面第二阶段试验结果
        3.3.3 东108综放面第三阶段试验结果
    3.4 东108综放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析
        3.4.1 采空区自燃“三带”基本特征
        3.4.2 采空区自燃“三带”规律及其特性
    3.5 本章小结
4 综放面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的数值模拟分析
    4.1 采空区流场相关理论基础
        4.1.1 采空区流场相关分析及其数学方程
        4.1.2 采空区流场控制方程
        4.1.3 采空区模型的边界条件
    4.2 综放面采空区数值模拟
        4.2.1 Fluent软件基本介绍
        4.2.2 采空区三维物理模型的建立
        4.2.3 采空区相关模拟参数的假定及网格划分
    4.3 模拟结果及其分析
        4.3.1 采空区漏风及氧气浓度分布特征
        4.3.2 工作面不同供风量对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的影响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大水头东108综放面采空区自燃危险性分析
    5.1 东108综放面采空区自然发火危险判断
        5.1.1 采空区自然发火危险性判定准则
        5.1.2 东108综放面采空区自然发火危险性分析
        5.1.3 东108综放面采空区自燃危险评估
    5.2 东108综放面采空区瓦斯氧气耦合特性分析
        5.2.1 东108综放面采空区瓦斯分布
        5.2.2 采空区氧气与甲烷耦合及其分布特征
    5.3 东108综放面采空区耦合区瓦斯爆炸危险性分析
    5.4 东108综放面现行火灾预防的关键技术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霍洛湾矿22210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氧浓度分布规律及工程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采空区自燃“三带”的研究现状
        1.2.2 采空区氧浓度分布研究现状
        1.2.3 采空区漏风规律研究
        1.2.4 采空区注氮防灭火技术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2 采空区自燃“三带”理论
    2.1 煤氧化理论及实验研究
        2.1.1 煤自燃机理研究
        2.1.2 煤炭自燃机理及条件
        2.1.3 煤自燃的影响因素
    2.2 采空区自燃“三带”理论
        2.2.1 采空区自燃“三带”分析
        2.2.2 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指标
    2.3 采空区内自燃“三带”的环境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3 霍洛湾矿 22210 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划分
    3.1 霍洛湾矿 22210 工作面概况
    3.2 22210 综放面采空区氧浓度分布规律
        3.2.1 22210 综放面束管监测系统
        3.2.2 束管监测 22210 采空区氧浓度场
    3.3 数值模拟 22210 综放面采空区内氧气浓度分布
        3.3.1 数值模拟的理论基础
        3.3.2 22210 综放面采空区氧浓度分布模拟
    3.4 本章小结
4 风量改变对自燃“三带”变化的研究分析
    4.1 改变供风量自燃“三带”的分布状态
        4.1.1 22210 工作面风量计算
        4.1.2 改变供风量后的自燃“三带”数值模拟
    4.2 密封堵漏对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影响研究
        4.2.1 22210 综放面密闭封堵
        4.2.2 密封堵漏后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模拟
    4.3 密封堵漏与改变供风量后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
    4.4 本章小结
5 非间隔式注氮对采空区自燃“三带”影响
    5.1 注氮防灭火的技术原理
    5.2 22210 综放面采空区注氮系统
        5.2.1 非间隔式注氮防灭火的设计原理
        5.2.2 注氮路线的选择
        5.2.3 注氮量参数
    5.3 非间隔式注氮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情况
    5.4 工程运用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9)大倾角易自燃煤层综放开采自燃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大倾角易自燃厚煤层综放开采自燃防治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倾角易自燃厚煤层的开采现状与存在的自燃问题
        1.2.2 煤自然发火特性与预测指标
        1.2.3 大倾角易自燃煤层综放开采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
        1.2.4 大倾角易自燃厚煤层综放开采采空区自燃防治技术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古山矿大倾角易自燃厚煤层综放开采条件与自燃火灾危害特征
    2.1 065-2大倾角易自燃厚煤层综放开采条件
        2.1.1 煤层与顶底板状况
        2.1.2 地质构造
        2.1.3 采煤工艺
        2.1.4 通风与运输系统
    2.2 065-2综放工作面安全开采影响因素与自燃火灾危害特征
    2.3 065-2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防治需要解决的理论和技术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065-2综放工作面煤层自燃特性与自然发火指标气体实究
    3.1 煤层的自燃特性及自然发火期实验研究
        3.1.1 煤层自燃热重特性
        3.1.2 煤层自然发火热重反应动力学参数研究
        3.1.3 基于化学反应活化能煤层自然发火期研究
    3.2 煤层自燃指标气体红外光谱实验研究
        3.2.1 实验仪器与测试方法
        3.2.2 煤层自燃指标气体远红外光谱特性
        3.2.3 气体浓度与温度关系研究及指标气体的确定
    3.3 本章小结
4 大倾角综放工作面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研究
    4.1 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划分方法
    4.2 采空区自燃“三带”的现场监测研究
        4.2.1 采空区自燃“三带”的现场监测方法
        4.2.2 采空区气体组分、温度变化规律与“三带”划分
    4.3 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分布规律的数值解法
        4.3.1 采空区渗透率分布理论
        4.3.2 采空区流场理论
        4.3.3 边界条件
    4.4 采空区自燃“三带”数值模拟及自燃危险区域判定
    4.5 本章小结
5 大倾角综放工作面自燃防治关键工艺参数和技术研究
    5.1 引言
    5.2 大倾角综放工作面风量控制参数研究
        5.2.1 风量变化对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5.2.2 大倾角综放工作面合理风量确定
    5.3 大倾角综放工作面采空区风流结构调控技术参数研究
    5.4 大倾角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注氮工艺参数研究
        5.4.1 注氮量对采空区“三带”分布的影响
        5.4.2 注氮时间对采空区“三带”分布的影响
        5.4.3 注氮工艺参数的确定
    5.5 大倾角综放工作面合理推进度研究
    5.6 大倾角综放工作面自燃防治技术实施效果
    5.7 本章小结
6 大倾角综放工作面跨越火区阶段自燃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6.1 引言
    6.2 大倾角综放工作面老火区探测与治理
    6.3 大倾角综放工作面分阶段放顶煤自燃防治技术研究
        6.3.1 分阶段放顶煤采空区风流方向研究
        6.3.2 分阶段放顶煤采空区风流速度研究
        6.3.3 分阶段放顶煤自燃危险区域范围研究
        6.3.4 分阶段放顶煤技术参数
    6.4 过火区阶段采空区风流结构调控技术研究
    6.5 大倾角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浮煤氧化抑制技术研究
        6.5.1 阻化泡沫实验研究
        6.5.2 大倾角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浮煤氧化抑制技术参数及应用
    6.6 大倾角综放工作面跨越火区阶段自燃防治技术实施效果
    6.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数据论文集
附件

(10)吉新煤矿煤自然发火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层自燃预测理论及技术
        1.2.2 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
        1.2.3 采空区流场数值模拟
        1.2.4 防灭火技术研究状况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路线
2 综放面采空区浮煤自燃影响因素
    2.1 综放面采空区遗煤分布
    2.2 综放面采空区煤自燃影响因素
        2.2.1 漏风强度
        2.2.2 采空区浮煤厚度
        2.2.3 煤体破碎率
        2.2.4 工作面推进速度
        2.2.5 采空区围岩原始温度
        2.2.6 采煤方式
    2.3 本章小结
3 煤自然发火特性参数研究
    3.1 实验方法
        3.1.1 实验原理
        3.1.2 实验装置
        3.1.3 实验条件
        3.1.4 实验过程
    3.2 数据分析
        3.2.1 温度数据分析
        3.2.2 气体数据分析
    3.3 实验结果分析
        3.3.1 升温速率
        3.3.2 放热强度
        3.3.3 耗氧速率
        3.3.4 CO 产生率
    3.4 下限氧浓度和上限风量
        3.4.1 下限氧浓度
        3.4.2 上限漏风强度
    3.5 临界温度和干裂温度
    3.6 煤层实验最短自然发火期
    3.7 本章小结
4 煤矿自然发火现场观测及结果分析
    4.1 矿井概况
    4.2 现场观测
    4.3 11A601 工作面现场观测结果及分析
        4.3.1 采空区浮煤厚度分布状况
        4.3.2 11A601 工作面推进情况
        4.3.3 采空区氧浓度分布规律
        4.3.4 采空区漏风强度分布规律
    4.4 11A601 综放面采空区煤自燃特点
    4.5 本章小结
5 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判定
    5.1 采空区浮煤自燃极限参数
    5.2 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区域判定条件
    5.3 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的划分方法和步骤
    5.4 煤矿综放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
        5.4.1 采空区流场区域物理模型
        5.4.2 采空区渗流及扩散数学模型
        5.4.3 氧气浓度场方程
        5.4.4 边界条件及网格划分
        5.4.5 漏风强度分布的数值模拟结果
    5.5 煤矿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划分及预测
        5.5.1 综放面采空区自燃危险区域的判定
        5.5.2 工作面最小推进度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防灭火技术的研究
    6.1 注氮防灭火的特点
    6.2 注氮防灭火工艺
        6.2.1 注氮防灭火工艺系统
        6.2.2 注氮方式
        6.2.3 注氮工艺
    6.3 注氮防灭火的技术参数
        6.3.1 注氮量
        6.3.2 注氮位置
        6.3.3 注氮对管路的要求
    6.4 工作面注氮防灭火技术
        6.4.1 制氮设备
        6.4.2 注氮设备布置
        6.4.3 注氮后数据采集系统布置
    6.5 注氮技术的应用分析
        6.5.1 束管监测数据
        6.5.2 注氮后采空区一氧化碳浓度变化
        6.5.3 注氮后采空区氧气浓度变化
    6.6 注氮防灭火技术效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论文主要结论
    7.2 论文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六家煤矿采空区“三带”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 [1]浅埋厚砂层近距离煤层开采覆岩结构演化规律研究[D]. 李磊.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2]曙光煤矿裂隙带顺层长钻孔瓦斯抽采技术研究应用[D]. 郝钢.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3]袁店二矿72煤自燃预测预报与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研究[D]. 杨朔.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1)
  • [4]杉木树矿瓦斯抽采影响下近距离煤层群防灭火工艺研究[D]. 侯炳超.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18(12)
  • [5]近距离煤层群采空区下综放开采矿压显现规律研究[D]. 王宏生.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6(04)
  • [6]中兴矿Y型通风采空区注氮防灭火技术研究[D]. 段鹏飞.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6(05)
  • [7]大水头煤矿综放面米空区自燃危害研究[D]. 郑活勃. 西安科技大学, 2015(02)
  • [8]霍洛湾矿22210综放工作面采空区氧浓度分布规律及工程运用[D]. 何志辉.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5(08)
  • [9]大倾角易自燃煤层综放开采自燃防治技术研究[D]. 吴宪.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4(02)
  • [10]吉新煤矿煤自然发火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研究[D]. 冯玉龙. 西安科技大学, 2013(04)

标签:;  ;  ;  ;  

刘家煤矿采空区“三区”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