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梁问题的另一种解决方案

桥梁问题的另一种解决方案

一、电桥问题又一解法(论文文献综述)

韩文曼[1](2021)在《振动/磁单片集成传感器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针对战场传感器网络、智能雷场等系统的探测和识别需求,以微型化、低功耗、组合化为切入点,引入MEMS技术,通过研究振动/磁单片集成传感器的结构方案和工艺技术,建立单片集成传感器模型,为战场目标探测提供一种检测手段。在本文的研究中,重点分析了单片集成传感器的结构和工艺流程,建立了单片集成传感器的预测模型。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对国内外单片集成传感器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调研和总结,以及几种典型的振动传感器和磁传感器和磁传感器类型、典型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根据设计要求,确定振动传感器和磁传感器的结构形式,分析了两种传感器的兼容性,并确定了单片集成传感器的整体方案。2、基于振动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理论分析了振动传感器(0-50g)结构的应力、固有频率和阻尼对它的影响,结合理论分析结果确定了振动传感器的结构尺寸,利用ANSYS软件对振动传感器结构进行有限元仿真分析,包括结构的静态分析和模态分析,并根据静态分析结果,确定了压阻元件的设计参数。3、基于磁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理论分析了磁传感器(-0.6T-0.6T)的静态特性,利用Silvaco TCAD软件对磁传感器结构进行建模,分析了磁敏感层宽长比及霍尔输出端宽度对磁特性的影响,确定了磁传感器的结构尺寸,并将串联霍尔元件的灵敏度同单一霍尔元件的灵敏度进行了对比分析,串联磁传感器的灵敏度较单一霍尔元件的灵敏度有了显着提高,验证了磁传感器结构的合理性。4、结合加工单位的标准工艺,完成了单片集成传感器的结构加工版图设计以及加工工艺流程设计,并对涉及到的关键工艺进行了阐述。综合以上工作,确定了单片集成传感器的结构形式、尺寸参数及工艺流程,通过理论计算和仿真分析,当供电电压为5V时所设计的振动传感器灵敏度可以达到1.27mv/g,固有频率为7464Hz,磁传感器灵敏度可以达到158.82mv/T。

胡翔[2](2021)在《梳状电容式焊条药皮含水量检测方法》文中指出快速无损的检测方法,对于焊条药皮含水量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基于电容法的焊条药皮含水量检测方法,推理分析并验证了其工作原理。在此之上,设计了一种平面梳状电容检测焊条药皮含水量的检测方法,对其进行了结构优化并得出了传感器的结构参数。根据国标GB/T 5117-2012《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焊条》中的要求,制定了失重法对待测焊条药皮的含水量进行标定,并使用常见的两种不同直径的J707焊条作为实验材料进行实验研究。最终实验结果表明,焊条药皮含水量小于2.3%时,待测焊条药皮含水量与平面梳状电容器所测焊条药皮对应的电容值具有线性关系。最后基于该型号焊条设计并制作了梳状电容焊条药皮含水量检测系统,传感器检测精度和误差符合工程应用要求。本文主要进行了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1)简述了目前已有的含水量检测理论,并对几种市面上成熟的水分检测仪进行了对比分析及研究,详细描述了历代的焊条含水量检测仪,最后提出一种新型平面梳状电容式测量焊条药皮含水量检测方法。(2)针对传感器原理与分类进行分析,得出梳状电容式焊条药皮含水量传感器设计方案,并对结构、原理、模型进行了分析,基于ANSYS maxwell软件进行了静电场有限元分析对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为梳状电容器传感器的制作提供了依据。(3)依据国标GB/T 5117-2012《非合金钢及细晶粒钢焊条》中的要求,进行标定实验,测定该梳状传感器的各项性能指标,最后确定了此传感器满足焊条药皮含水量检测的要求。在标定的过程中,使用三次多项式回归方程、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和最小二乘法回归方程等误差分析方法,确定了待测焊条的药皮吸湿饱和点。(4)设计了梳状电容式焊条药皮含水量传感器检测系统。从硬件、软件方面对系统做了详细的介绍,实现了对传感器电容值的高精度检测。同时在软件上设计了数字滤波器模块,提高了系统的检测准确率,减小了系统检测的误差。

李富恩,王晓梅,何彦雨[3](2020)在《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教学内容的衔接研究——以“惠斯登电桥”教学设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电桥的内容在新课标中被删掉了,但是这种分析问题的思想实际上是恒定电流一章知识的升华,是考查学生对本章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掌握提升。

秦浩[4](2020)在《过渡金属(W、Zn、Cu)氧化物改性及气敏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针对挥发性有机气体的检测需求,结合目前半导体气体传感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的核心气体敏感材料改性为基础,开展过渡金属氧化物改性及气敏特性研究,通过形貌改善、修饰、多组分复合提升半导体金属氧化物气体敏感材料性能,从根本上提升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性能。本论文以半导体金属氧化物气敏材料为研究对象,通过控制制备条件,改善气体敏感材料表面形貌以及晶型结构,并通过石墨烯修饰、金属氧化物复合以及贵金属掺杂等手段,对金属氧化物气敏材料进行改性,制备了WO3纳米片、WO3/r GO纳米片、Zn O/Zn Co2O4纳米棒复合材料、Zn O-Zn Co2O4纳米管复合材料、Cu O/Pt O2多面体材料,利用多种分析测试技术与表征手段对制备的材料表面形貌、结构、晶型等进行检测和表征,并基于制备的气体敏感材料制作气体传感器,对其性能进行测试,并根据测试分析结果开展材料掺杂改性对气体敏感特性影响的研究。利用水热法制备了由纳米粒子组装形成的四边形二维WO3纳米片气体敏感材料,其具有的粗糙表面形貌及多孔结构有利于其气体敏感特性的提升,气体敏感特性测试结果表明,WO3纳米片在200 oC工作温度下对10 ppm乙醇的灵敏度约为WO3无规则纳米颗粒状材料的2倍,响应-恢复时间同样获得显着提升,且具有良好的选择性、重复性及长期稳定性。利用石墨烯对WO3纳米片进行修饰改性,石墨烯材料良好的电导特性有利于提高WO3纳米片的气体敏感性能,并通过改变GO溶液的添加量,制备出r GO添加量分别为4.1、6.1、7.9和9.7 wt%的复合材料。气体敏感特性测试结果表明,石墨烯修饰后的WO3纳米片气体敏感特性得到明显提升,其中r GO添加量为7.9 wt%时敏感性能最佳,修饰改性后的敏感材料对10 ppm NO2的灵敏度是未修饰的3倍,最佳工作温度降低50oC。采用两步法制备了Zn O/Zn Co2O4复合纳米棒,理化测试结果表明Zn O与Zn Co2O4成功复合,复合后的材料由于能够形成p-n结而有效提升了材料的气体敏感特性,对10ppm丙酮气体的测试结果表明,Zn O与Zn Co2O4的添加摩尔比为1:1时,气体敏感性能最佳,与纯Zn O纳米棒相比不仅最佳工作温度降低了40 oC,灵敏度是其4倍,充分验证了材料复合后气体敏感特性获得极大提升。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了具有管状结构的Zn O纳米管和Zn O-Zn Co2O4复合纳米管材料,复合后的Zn O-Zn Co2O4纳米管材料对10 ppm丙酮的敏感特性较纯Zn O纳米管材料获得极大提升,灵敏度是其3倍,且最佳工作温度降低25 oC,表明复合纳米管结构能够显着提升材料的敏感特性。采用水热法和高温煅烧法制备了Cu O/Pt O2多面体材料,为研究Pt O2添加量对气体敏感特性的影响,制备了Pt O2添加量分别为:2、3.5和10 wt%的多面体材料,测试结果表明,Pt O2添加量为3.5 wt%时气体敏感性能最佳,对100 ppm正丁醇的灵敏度是纯Cu O多面体材料的2倍,最佳工作温度降低20 oC,结果表明,贵金属掺杂后的气体敏感材料由于贵金属优异的催化效果,能够有效提升气体敏感特性。

彭赛[5](2019)在《基于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柔性压力传感器件及其阵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柔性压力传感器因其轻薄、可弯折、柔性可穿戴等优点,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重视,大量的柔性压力传感器被运用在可穿戴设备、机器人感知、医疗康复、生理体征监测等重要领域当中。电容式压力传感器因易于大面积加工、成本低廉等优点被广泛采用。多孔结构的压力敏感薄膜因无需昂贵的硅预制模板、可获得高的灵敏度受到大量关注。本论文首先从大面积多孔敏感薄膜的工艺和结构方面进行优化,制备出具有双层孔洞结构的敏感薄膜。接着利用该敏感薄膜制作出单个的压力传感器件以及大面积压力传感阵列。通过自制的电路板以及客户端软件,对传感器件的性能进行表征,并搭建了可用于人体坐姿监测的的软硬件系统。针对压力传感阵列,结合非线性拟合算法,对阵列中各像素点性能进行均一化处理的同时,将电容值转化为实际压强值显示。具体的工作如下:1.选择了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作为柔性压力传感器的敏感层,通过改进制备工艺,获得了具有上层大孔、下层小孔的双层多孔结构压力敏感薄膜。相比于基于孔径更为均匀的薄膜所制备的压力传感器,基于该薄膜的传感器在微小压力下的灵敏性得到提高,同时能够在高压强下保持相似的性能,满足了更多的应用检测的需求。同时,为方便传感器的性能检测,开发了一套多通道的电容读取电路和手机端的显示软件。在此基础上,利用多个压力传感器件、检测电路和手机端的显示软件设计和实现了在座椅上坐姿的监测系统。2.利用改进工艺所制备的大面积压力敏感薄膜构建了柔性压力传感阵列,并针对压力传感阵列设计了数据采集硬件电路和手机端显示软件。针对压力传感阵列压强显示的需求以及阵列中各像素性能不均一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校准方法,提高阵列中各像素性能的均一性的同时,将压力传感阵列的电容差值显示转换成压强显示。经校准后阵列中各像素的均一性得到提高(变异系数降低超50%),单个像素点经过校准,能够较为准确地直接得到不同质量砝码作用下的压力值。

魏伟[6](2018)在《超高分辨率软件定义光学滤波器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光学滤波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光信号处理手段,被广泛地应用于光通信和微波光子学中,实现对光学信号或者对调制到光域的微波信号进行带通带阻滤波、时域频域变换等。随着光通信领域和微波光子学领域的不断发展,对光学滤波的精度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分辨率的光学滤波将是推动实现全光灵活组网,促进微波光子学发展,催生新的前沿交叉学科的重要功能器件。更高分辨率的重构性,更大范围的中心波长调谐,更高的滤波抑制比等都是光学滤波的发展趋势。然而相较于一般的微波信号,光波有着超高的频率,这使得对光波的精细化处理变得较为困难。目前带宽在GHz量级的光学滤波器还远远无法实现高精度的控制,这也阻碍了精细化光信号处理的进一步发展。受激布里渊散射效应是光纤中十分常见的光学非线性效应。其仅10到30 MHz的线宽提供了非常高的频率选择性,是进行高分辨率光信号处理的理想选择之一。本文利用这一效应实现了超高分辨率软件定义的高质量光学滤波器,并在滤波响应重构灵活度、中心波长调谐范围、偏振相关性和滤波抑制比等方面提出了全方位优化的方案。本文的主要成果和研究思路为:提出了非线性光信号处理高精度数字控制新方法,揭示了布里渊泵浦精确可控的机理;实现了超高分辨率的可编程任意形状光学滤波器和微波光子学滤波器,并采取多种措施提升滤波参数和滤波性能;将其应用至光纤骨干网分插复用节点和微波光子学脉冲整形中,获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推动了该项技术的小型化和实用化。具体来说,本文内容包括:1.提出布里渊增益谱形的数字化精确控制方法利用受激布里渊散射实现光学滤波器的概念很早即被提出,但是对布里渊增益谱型的控制精度始终受到限制。本文提出了高分辨率的布里渊泵浦数字化设计方法,利用可控程度更高的电数模转换器(任意形状发生器)数字化高精度地产生电波形,再利用IQ调制器实现单边带载波抑制调制到光上,从而实现对布里渊泵浦高分辨率的完全控制。为了克服系统非线性等非理想因素,本文进一步提出循环反馈校正技术,根据测量结果多次对产生的泵浦波形进行迭代,从而成功实现对布里渊增益谱的高精度控制。这也是本文区别于之前工作的重要突破和创新点。2.提出一系列对滤波器的优化措施,实现高抑制比偏振无关矩形光学滤波器本文针对滤波器的各项参数进行了多项优化措施,极大提高了滤波器的实用性。为提高滤波器的抑制比,采取布里渊多级放大结构,更高效地利用泵浦光,实现了超过40 dB的滤波抑制比。本文还提出快速单频扫频泵浦方案,利用延时正交的双路结构解决了布里渊滤波器的偏振相关性问题。最终实现了50 MHz-3 GHz带宽的高精度可重构矩形滤波器。矩形因子可达1.056,为已报道的所有窄带矩形光学滤波器的最佳值。3.对泵浦展宽后的布里渊滤波器噪声进行了仿真和实验分析相较于一般的无源光滤波器,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的滤波器的原理是放大带内信号而非阻隔带外信号。在带来增益的同时布里渊散射也会在放大滤波过程中引入噪声,劣化信号质量。本文对宽带布里渊放大引入的噪声情况进行了分析,并试图通过优化滤波器的各项参数配置来实现对其噪声性能的优化。通过实验精确的测量和仿真的全面补充,本文研究了泵浦展宽方式、泵浦功率以及待放大信号的功率、信号偏振态、光纤长度等对滤波性能的影响。实验和仿真结果为降低滤波器引入的噪声提供了一些思路,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滤波器的实用性。4.演示了基于高精度矩形滤波器的超精细栅格可重构光分插复用方案下一代弹性光网络需要更精细的光交换粒度和更高的灵活性,这给光滤波技术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利用得到的高品质矩形滤波器实现了超精细栅格的可重构光分插复用结构,并演示了对偏振复用的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信号的上下路功能。采用布里渊矩形带通滤波和带阻滤波对保护间隔仅为300 MHz、单个带宽2 GHz的正交相移键控OFDM子带进行25 dB以上的放大选择或滤除,证明了本方案可对OFDM信号进行高保真度的滤波处理,极好地显示了本方案的滤波优势。5.实现软件定义任意形状高精度微波光子学滤波方案微波光子学滤波器对滤波的精度和灵活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通过对泵浦波形的特殊设计和对整个系统的高精度控制,实现了以1 MHz为精度对滤波器中心频率进行高分辨率调谐和以15 MHz为分辨率对滤波幅度响应进行任意配置,并演示了截断高斯型、高斯型、超高斯型、三角形等滤波响应。基于对滤波器的超高分辨率控制,本文进一步演示了该滤波器在微波光子学中的典型应用。通过对滤波器响应的调节和切换,实现了对时域脉冲形状的精确调控和整形。理论和实验的高度吻合再一次证明对滤波器极高的控制精度。6.提出低成本直调泵浦控制方案并推动滤波器实用化和仪器化进程为进一步提升布里渊滤波器的小型化和仪器化,本文提出基于低成本直接调制激光器和低速数模转换器的新方案。通过对直接调制激光器调制电流的设计和反馈调节,同样实现了对滤波响应的高精度控制。相较于之前的外调制方案,直调方案有着与之相似的滤波响应控制精度以及噪声性能,但有效地简化了系统结构,大大降低了系统成本和体积,是该滤波器迈向实用化的重要一步。此外,特殊设计的滤波器图形化操作界面还为该技术的仪器化提供了软件支持。本文提出的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效应的超高分辨率光学滤波器,解决了目前窄带宽(GHz量级)光学滤波控制精度较低的问题,首次实现了对滤波响应、滤波带宽和中心频率同时进行MHz量级的高精度控制,力求提供一种性能优异、功能多样、应用范围广、实用度高的窄带滤波方案。实际上,该高分辨率滤波器虽然仍旧沿用了滤波器的名称,但其内涵早已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实现波长通阻的滤波器,而是提供了一个高分辨率高灵活性的光信息处理的平台,为光学信号和微波光子信号的高精度处理展示了新的可能,必将在光通信和微波光子学领域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姜文良[7](2017)在《叉车结构件变形测试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流动性的物流搬运设备,叉车因其机动灵活、应用广泛的特点,近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叉车的研究和设计水平也随之不断进步。叉车的结构件主要包括门架和车架两大部分,而门架结构件是叉车的主要工作装置和承重机构。叉车在搬运货物的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弹性变形甚至塑形变形。对结构件在载荷作用下的变形量进行检测分析,是提高叉车设计水平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某型内燃叉车门架结构为对象,进行变形测试技术的研究。首先应用UG、HyperMesh软件建立叉车门架结构件的三维几何模型以及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静力学分析,近似确定变形量的大小、位置、类型及受力情况。随后分析在受力状态下,门架结构件变形量的测试方法,设计变极距式电容传感器对其进行差动法测量,并进行信号调理电路的选型设计,建立起变形量的检测装置。紧接着将模拟信号通过NI ELVIS数据采集设备接入计算机,通过LabView设计一个虚拟仪器,进行数字带通滤波和快速傅立叶变换等操作,最终将叉车门架结构的变形量直观的显示在LabView虚拟仪器主界面上。测量实验开始之前先对虚拟仪器进行调试,并对电路和系统的稳定性进行测试。同时本课题也分析了该测试系统的A类标准不确定度和误差来源,并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最后给出了本系统相应的技术指标。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后续科研人员在提高叉车结构件的强度和开展轻量化设计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依据,具有一定的工程实用价值。

陈难先[8](2017)在《电阻分联及其应用——电阻串并联的一个逆问题》文中研究表明介绍电路分析的一种新方法,称为电阻分联法.文中附有几个应用实例.这工作可看作是电学中逆问题一例.

王龙蛟[9](2014)在《镁电解质熔盐性质测定及多极电解槽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镁的冶炼方法主要分为热还原法和电解法两种。当下热还原法炼镁工艺是我国炼镁行业使用的主要方法,但其生产工艺具有能耗高、排放量大等缺点;而电解法可实现在高自动化控制下的连续生产,生产过程绿色环保,所以对电解法炼镁的研究而言,从长期发展的角度上看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多极电解槽作为镁电解工业生产中的一种新型电解槽,和传统电解槽相比优势明显,但对于多极电解槽的相关研究与应用相对滞后,因此开展多级槽的相关研究将有助于推动我国镁工业的发展。多极电解槽在电解过程中应用了一种新的电解质配比,国内对该配比的电解质物理性质研究较少,本实验以极端顶点设计法选取测量点,对多极电解槽所采用的熔盐体系物理性质进行系统研究,通过拟合曲线分析了电解质体系内各组分变化对电解质物理性质的影响。同时,设计、制作、安装了一台小型多级槽并进行了电解试验,得到的结果如下:1、初晶温度随组分变化的关系曲线为y/=2616.21x1+936.52x2+522.18x3-9109.26 x1x2-1051.85x1x3+l 109.26x2x3。曲线分析表明:镁电解质的初晶温度随NaCl含量增大而增大,随MgCl2或CaCl2含量的增大而减小,其中NaCl对镁电解质初晶温度的影响最为显着,为降低电解质的初晶温度以满足对工业电解过程中对电解温度的要求,氯化钠的含量不应超过56%。2、密度随组分变化的关系曲线为y=2.82x1+2.79x2+1.65x3-2.91x,x2-1.46x1x3-0.91 x2x3。曲线分析表明:镁电解质的密度随CaCl2含量的增大而增大,随MgCl2或NaCl含量增大而减小,其中CaCl2对镁电解质密度的影响最为显着。现行工业电解质体系的密度范围基本满足镁电解对电解质密度的要求。3、表面张力随组分变化的关系曲线:y=3052.32x1+433.68x2+301.31x3-4986.67 x1x2-4606.66x1x3-225.00x2X3。曲线分析表明:镁电解质的表面张力随CaCl2或NaCl含量增大而增大,随MgCl2含量增大而减小,其中MgCl2对镁电解质表面张力的影响最为显着。为使生成的镁得到更好的保护,应适当增大MgCl2的所占比例。4、电导率随组分变化的关系曲线y=8.86x1+9.82x2+3.89x3-27.59x1x2-7.41x1x3-14.63x2x3。曲线分析表明:镁电解质的电导率随NaCl含量增大而增大,随MgCl2或CaCl2含量增大而减小,其中氯化钠对镁电解质电导率的影响最为显着,为了降低电解过程中的电压降,应适当增大NaCl所占比例。综合分析认为:实际生产中应在平衡NaCl用量的基础上,尽量增加MgCl2在电解质中的比例,保持生产过程在高浓度MgCl2熔盐体系中运行。5、结合测量的电解质物理性质进行的电解试验表明,所选择的电解槽内部结构、制作材料及加热系统、电解系统能够满足电解要求,电解室有金属镁和氯气生成,设计的多级槽经重新选择碳化硅槽材质可用于电解金属镁。

蒋飞[10](2014)在《岸桥起重机拉杆无线应变测量系统研究》文中指出为了保证岸桥起重机的质量,确保其各个拉杆受力平衡,在生产装配中必须对岸桥进行模拟加载来测试其各个拉杆的应变。有线应变仪在测量岸桥起重机拉杆应变时有诸如安装困难以及携带不便等问题,需要开发一套无线应变测量系统。本课题得到了上海市科委《化工装备无线传感器测控服务能力建设》平台建设(11DZ2290500)的资助,以开发一套高精度、高可靠性以及便于安装和维护的岸桥起重机拉杆无线应变测量系统为研究目的。该系统采用电阻应变片作为敏感元件感知应变信号,采用具有高共模抑制比、高稳定性和低温漂的仪表放大器AD8428作为放大元件,将德州仪器的CC2530作为数据处理以及ZigBee无线网络的核心。软件基于IAR Embeded Workbench (EW)开发,实现了自动调零、数据采集、自动组网等功能。在设计过程中采用基于Multisim电路仿真方法,不仅提升了设计的效率,降低了成本,更减少了设计错误。本文研制的系统已完成样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稳定性,无线数据传输具有很高的可靠性,达到现场测量要求,能够大大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同时该系统还适用于其他类似静态应变测量场合。

二、电桥问题又一解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桥问题又一解法(论文提纲范文)

(1)振动/磁单片集成传感器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单片集成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单片集成传感器国内研究现状
        1.2.2 单片集成传感器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单片集成传感器的方案选择
    2.1 振动传感器的方案选择
        2.1.1 压阻式振动传感器
        2.1.2 电容式振动传感器
        2.1.3 隧道式振动传感器
    2.2 磁传感器的方案选择
        2.2.1 矩形霍尔元件
        2.2.2 双极型霍尔元件
        2.2.3 MOS型霍尔元件
    2.3 压阻式振动传感器的工作机理
        2.3.1 振动传感器等效模型
        2.3.2 振动传感器结构形式的选择
    2.4 霍尔磁传感器的工作机理
        2.4.1 霍尔磁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2.4.2 霍尔磁传感器的结构
    2.5 兼容性分析
        2.5.1 加速度对磁传感器特性影响
        2.5.2 磁场对振动传感器特性影响
    2.6 本章小结
3.单片集成传感器参数设计及仿真分析
    3.1 振动传感器结构参数确定
        3.1.1 基本数学模型
        3.1.2 结构应力分析
        3.1.3 结构灵敏度分析
        3.1.4 固有频率分析
        3.1.5 阻尼分析
    3.2 振动传感器仿真分析
        3.2.1 振动传感器静态分析
        3.2.2 振动传感器模态分析
        3.2.3 压阻元件参数设计
        3.2.3.1 压阻系数
        3.2.3.2 压阻电桥的位置布置
        3.2.3.3 电桥输出及灵敏度
    3.3 霍尔元件尺寸的确定
        3.3.1 磁敏感层宽长比对磁特性影响
        3.3.2 霍尔输出端宽度对磁特性影响
        3.3.3 霍尔输出端串联对磁特性影响
    3.4 本章小结
4.单片集成传感器的关键工艺技术研究
    4.1 MEMS工艺简介
    4.2 加工关键工艺
        4.2.1 光刻
        4.2.2 离子注入
        4.2.3 腐蚀技术
    4.3 工艺流程设计
    4.4 版图设计
    4.5 本章小结
5.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梳状电容式焊条药皮含水量检测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水分测定仪的发展现状
        1.2.2 焊条药皮含水量检测方法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2章 水分检测技术及焊条药皮含水量检测方案
    2.1 水分检测原理概述
    2.2 电容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
    2.3 电容式传感器类型
        2.3.1 变面积式电容式传感器
        2.3.2 变极板间距式电容式传感器
        2.3.3 变介电常数式电容式传感器
    2.4 平面电容式传感器
    2.5 焊条药皮含水量检测方案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梳状电容式焊条药皮含水量传感器的设计
    3.1 梳状电容式焊条药皮含水量传感器结构及其测量原理
    3.2 传感器的静电场有限元分析
        3.2.1 有限元法的基本原理
        3.2.2 电磁场有限元分析ANSYS Maxwell基本步骤
        3.2.3 传感器结构参数的优化结果讨论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梳状焊条药皮含水量传感器的标定装置与方法
    4.1 梳状焊条药皮含水量传感器标定的实验装置搭建
        4.1.1 梳状焊条药皮含水量传感器电容值标定实验装置
        4.1.2 失重法检测平台与检测方法
    4.2 梳状电容式传感器性能指标
        4.2.1 传感器电容值变化规律
        4.2.2 传感器漂移
        4.2.3 传感器灵敏度
        4.2.4 传感器重复性
        4.2.5 传感器主要技术参数
        4.2.6 传感器抗干扰能力
    4.3 药皮含水量与电容值标定实验
    4.4 药皮含水量与电容值标定关系的建立
        4.4.1 多元统计回归模型的建立
        4.4.2 最小二乘法回归曲线
        4.4.3 多项式回归曲线
        4.4.4 一元线性回归曲线
        4.4.5 各回归方程的运算结果对比分析
        4.4.6 误差分析与饱和点的确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焊条药皮含水量检测系统设计
    5.1 引言
    5.2 梳状电容式焊条药皮含水量检测系统设计
    5.3 检测系统硬件部分
        5.3.1 检测芯片的选择
        5.3.2 数据采集模块
        5.3.3 采集数据芯片的选择
    5.4 检测系统软件部分
        5.4.1 软件开发的环境与程序
        5.4.2 程序总体介绍
        5.4.3 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在检测系统内的应用
        5.4.4 数据处理
        5.4.5 系统软件抗干扰技术
    5.5 检测系统测试与误差分析
        5.5.1 系统性能测试
        5.5.2 结果分析与讨论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教学内容的衔接研究——以“惠斯登电桥”教学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用电桥法巧解电路问题
2用描迹法描绘两个等量异种电荷形成的电场中等势线

(4)过渡金属(W、Zn、Cu)氧化物改性及气敏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气体传感器
        1.2.1 概述
        1.2.2 气体传感器的分类
        1.2.3 半导体气体传感器的核心性能指标
        1.2.4 半导体气体传感器敏感元件结构及敏感特性
    1.3 金属氧化物气体敏感材料概述
        1.3.1 金属氧化物气体敏感材料研究进展
        1.3.2 金属氧化物气体敏感材料的制备方法
        1.3.3 金属氧化物气敏性能的改进方法
    1.4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材料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药品
    2.2 实验及分析仪器设备
    2.3 材料表征及气体敏感特性测试技术
        2.3.1 材料表征技术
        2.3.2 气体敏感特性测试技术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WO_3纳米片的制备及气体敏感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WO_3纳米片材料制备
    3.3 WO_3纳米片的表征
        3.3.1 SEM及 TEM分析
        3.3.2 XRD分析
        3.3.3 XPS分析
        3.3.4 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3.3.5 WO_3纳米片形成过程分析
    3.4 WO_3纳米片气体敏感特性研究
        3.4.1 最佳工作温度及灵敏度特性研究
        3.4.2 选择性特性研究
        3.4.3 响应-恢复特性研究
        3.4.4 重复性及长期稳定性研究
        3.4.5 敏感特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WO_3/rGO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气体敏感特性研究
    4.1 引言
    4.2 WO_3/rGO复合纳米材料制备
        4.2.1 氧化石墨烯的制备
        4.2.2 WO_3/rGO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
        4.2.3 WO_3纳米片的制备
    4.3 WO_3/rGO复合材料的表征
        4.3.1 TEM及 SAED分析
        4.3.2 XRD分析
        4.3.3 XPS分析
        4.3.4 FT-IR分析
        4.3.5 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4.3.6 WO_3/rGO复合纳米材料形成过程分析
    4.4 WO_3/rGO复合纳米材料气体敏感特性研究
        4.4.1 最佳工作温度及灵敏度特性研究
        4.4.2 选择性特性研究
        4.4.3 响应-恢复特性研究
        4.4.4 重复性及长期稳定性研究
        4.4.5 敏感特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ZnO/ZnCo_2O_4 纳米棒的制备及气体敏感特性研究
    5.1 引言
    5.2 ZnO/ZnCo_2O_4 纳米棒制备
        5.2.1 ZnO纳米棒的制备
        5.2.2 ZnO/ZnCo_2O_4 纳米棒的制备
    5.3 ZnO/ZnCo_2O_4 纳米棒的表征
        5.3.1 SEM及 TEM分析
        5.3.2 XRD分析
        5.3.3 XPS分析
        5.3.4 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5.3.5 ZnO/ZnCo_2O_4 纳米棒形成过程分析
    5.4 ZnO/ZnCo_2O_4 纳米棒气体敏感特性研究
        5.4.1 最佳工作温度及灵敏度特性研究
        5.4.2 选择性特性研究
        5.4.3 响应-恢复特性研究
        5.4.4 重复性及长期稳定性研究
        5.4.5 敏感特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ZnO-ZnCo_2O_4 纳米管的制备及气体敏感特性研究
    6.1 引言
    6.2 ZnO-ZnCo_2O_4 纳米管制备
    6.3 ZnO-ZnCo_2O_4 纳米管的表征
        6.3.1 SEM及 TEM分析
        6.3.2 XRD分析
        6.3.3 XPS分析
        6.3.4 EDX分析
        6.3.5 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6.3.6 ZnO-ZnCo_2O_4 纳米管形成过程分析
    6.4 ZnO-ZnCo_2O_4 纳米管气体敏感特性研究
        6.4.1 最佳工作温度及灵敏度特性研究
        6.4.2 选择性特性研究
        6.4.3 响应/恢复特性研究
        6.4.4 重复性及长期稳定性研究
        6.4.5 敏感特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PtO_2纳米粒子功能化CuO多面体材料的制备及气体敏感特性研究
    7.1 引言
    7.2 CuO/PtO_2 多面体制备
        7.2.1 CuO多面体材料的制备
        7.2.2 CuO/PtO_2 多面体材料的制备
    7.3 CuO/PtO_2 多面体的表征
        7.3.1 SEM及 TEM分析
        7.3.2 XRD分析
        7.3.3 XPS分析
        7.3.4 氮气吸附-脱附分析
        7.3.5 CuO/PtO_2 多面体形成过程分析
    7.4 CuO/PtO_2 多面体气体敏感特性研究
        7.4.1 最佳工作温度及灵敏度特性研究
        7.4.2 选择性特性研究
        7.4.3 响应-恢复特性研究
        7.4.4 重复性及长期稳定性特性研究
        7.4.5 敏感特性分析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基于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柔性压力传感器件及其阵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柔性压力传感器的分类
    1.3 柔性电容式压力传感的研究现状及挑战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及章节安排
第2章 电容式压力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及测试方法
    2.1 引言
    2.2 电容式传感器的原理
        2.2.1 器件结构
        2.2.2 器件选材
        2.2.3 传感器的重要性能参数
    2.3 电容式传感器测试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PDMS柔性压力传感器的设计与测试
    3.1 引言
    3.2 基于PDMS柔性压力传感器的制备工艺
    3.3 柔性压力传感器表征方法和测试结果
        3.2.1 测试电路结构
        3.2.2 测试上位机
        3.2.3 传感器性能表征
        3.2.4 基于柔性传感器的坐姿测试系统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柔性压力传感阵列的设计与实现
    4.1 引言
    4.2 电容式压力传感系统
        4.2.1 压力阵列的制备
        4.2.2 系统硬件设计
        4.2.3 系统软件设计
    4.3 传感像素性能的均一化
        4.3.1 非线性拟合的最小二乘法
        4.3.2 均一化处理
        4.3.3 校准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和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6)超高分辨率软件定义光学滤波器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高分辨率光学滤波器的应用场景
        1.1.1 高分辨率光学滤波器在光通信领域的应用
        1.1.2 高分辨率光学滤波器在微波光子学中的应用
        1.1.3 高分辨率光学滤波器在其他方向的应用
        1.1.4 对高分辨率光学滤波的需求
    1.2 高分辨率光学滤波器研究现状
        1.2.1 基于衍射的光学滤波器
        1.2.2 基于干涉的光学滤波器
        1.2.3 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的光学滤波器
        1.2.4 高分辨率光学滤波器现状分析
    1.3 微波光子学滤波器研究现状
        1.3.1 基于光滤波器的相干微波光子学滤波
        1.3.2 基于光延时的非相干微波光子学滤波器
        1.3.3 集成微波光子学滤波器
        1.3.4 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的微波光子学滤波方案
        1.3.5 高分辨率微波光子学滤波器现状分析
    1.4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2 结构安排
第二章 受激布里渊散射效应及其泵浦控制技术
    2.1 布里渊效应研究发展历程
    2.2 自发布里渊散射现象
    2.3 受激布里渊散射现象
        2.3.1 受激布里渊散射现象描述
        2.3.2 受激布里渊散射耦合方程描述
        2.3.3 受激布里渊散射光的幅度和相位
    2.4 受激布里渊散射的泵浦控制技术
        2.4.1 泵浦强度控制
        2.4.2 泵浦频率控制
        2.4.3 泵浦带宽控制
        2.4.4 泵浦谱形控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受激布里渊散射的光学滤波器设计与优化
    3.1 高分辨率布里渊滤波器响应控制方案
        3.1.1 数字化泵浦信号产生方法
        3.1.2 滤波器响应精确测量方案
        3.1.3 系统非线性因素分析
        3.1.4 基于反馈调节的高精度滤波响应控制
    3.2 基于多级级联放大的滤波器抑制比提升
        3.2.1 单级放大的限制和多级放大的优势
        3.2.2 双级放大实验结果
        3.2.3 双级放大噪声测试
        3.2.4 四级放大实验结果
    3.3 偏振无关滤波器实现
        3.3.1 常规扰偏器对泵浦的去偏方案
        3.3.2 延迟正交泵浦原理与产生
        3.3.3 偏振无关滤波器实验与结果
    3.4 高分辨率矩形光学滤波器结果展示
        3.4.1 高质量矩形滤波器响应
        3.4.2 滤波器带宽的高分辨率调节
        3.4.3 滤波器中心频率高分辨率调节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滤波器相对强度噪声分析
    4.1 光纤布里渊放大器引入噪声概述
        4.1.1 自发布里渊散射噪声
        4.1.2 泵浦光噪声的影响
    4.2 宽带布里渊相对强度噪声实验结果
        4.2.1 实验装置
        4.2.2 相对强度噪声与泵浦展宽的关系
        4.2.3 相对强度噪声与光功率的关系
        4.2.4 相对强度噪声与泵浦其他特性的关系
    4.3 宽带布里渊放大的噪声仿真分析
        4.3.1 宽带布里渊放大耦合方程描述
        4.3.2 简易模型仿真结果验证
        4.3.3 仿真对实验结果的补充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布里渊矩形滤波器在超精细栅格光分插复用器中的应用
    5.1 超精细栅格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方案
        5.1.1 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简介
        5.1.2 基于布里渊滤波的超精细灵活栅格可重构光分插复用器原理
    5.2 布里渊滤波器对OFDM信号的滤波性能研究
        5.2.1 多子带OFDM信号
        5.2.2 基于相干检测的滤波器响应反馈调节
        5.2.3 矩形滤波器对OFDM信号的放大滤波效果演示
    5.3 布里渊滤波器在超精细栅格光分插复用器中的上下路研究
        5.3.1 基于多频泵浦的单偏振分插复用器
        5.3.2 基于扫频泵浦的偏振复用分插复用器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任意形状微波光子学滤波器设计及应用
    6.1 任意形状微波光子学研究现状
    6.2 任意形状微波光子学滤波器实现
        6.2.1 任意形状微波光子滤波器实现原理
        6.2.2 基于多频泵浦的微波光子学滤波器
        6.2.3 基于扫频泵浦的偏振不敏感微波光子学滤波器
    6.3 高分辨率布里渊滤波器在微波脉冲整形中的应用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基于直调激光器的低成本任意形状滤波器方案
    7.1 直调激光器原理及特性
        7.1.1 直调激光器简介
        7.1.2 直调激光器功率谱与调制电流的关系
    7.2 基于直调激光器的任意形状滤波方案
        7.2.1 任意形状滤波器设计
        7.2.2 滤波器响应精确控制方案
        7.2.3 任意形状滤波器仿真结果
        7.2.4 基于直调激光器的任意形状滤波实验验证
    7.3 直调泵浦方案与外调泵浦的比较
        7.3.1 滤波器实现难度对比
        7.3.2 滤波器性能对比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附录 A 基于图形界面的软件定义滤波器控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7)叉车结构件变形测试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变形测试技术的理论基础
    2.1 变形及机械测试系统理论
        2.1.1 变形的概念及变形检测的内容和意义
        2.1.2 机械测试系统理论
    2.2 有限元分析理论
    2.3 虚拟仪器系统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叉车门架结构静力学分析
    3.1 门架结构几何模型建立和受力分析
        3.1.1 门架结构的组成和几何模型建立
        3.1.2 简化门架结构和受力分析
    3.2 门架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3.2.1 中面抽取及几何清理
        3.2.2 网格划分及单元质量检查
        3.2.3 材料属性和边界条件的添加
    3.3 仿真结果及后处理显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测试方案及元器件选型设计
    4.1 测试对象及测试总体方案
    4.2 传感器特性指标与类型选择
        4.2.1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
        4.2.2 传感器的比较与选择
    4.3 变极距式电容传感器
        4.3.1 工作原理
        4.3.2 边缘效应和寄生电容的改善
        4.3.3 工作方式及探头设计
        4.3.4 电容传感具体安装方法
    4.4 转换电路的设计与选型
        4.4.1 交流电桥电路
        4.4.2 运算放大器电路
        4.4.3 差动脉宽调制电路
        4.4.4 调频电路
    4.5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4.5.1 激励电源的选型设计
        4.5.2 二阶带通滤波器设计
        4.5.3 仪用放大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测试数据显示及系统误差分析
    5.1 基于Lab View的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5.2 基于Lab View的数字信号处理和显示
        5.2.1 快速傅立叶变换和数字滤波
        5.2.2 虚拟仪器主界面设计
        5.2.3 实验数据显示分析
    5.3 实验系统性能分析
        5.3.1 电路的稳定性测试
        5.3.2 不确定度分析
        5.3.3 误差来源分析及改善措施
        5.3.4 非线性拟合
        5.3.5 测试系统技术指标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8)电阻分联及其应用——电阻串并联的一个逆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例1.对称电桥
例2.任意惠斯顿电桥
例3.开尔文电桥分析
例4.三角-星形变换等效性证明
例5 重复例1中对称电桥问题
结论

(9)镁电解质熔盐性质测定及多极电解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金属镁的制备及应用
        1.1.1 镁资源简介
        1.1.2 国内外镁工业的发展状况
        1.1.3 镁及镁合金的应用
    1.2 电解法炼镁工艺的概述
        1.2.1 诺斯克法
        1.2.2 克劳尔法
        1.2.3 诺兰达法
    1.3 镁电解槽的研究进展
        1.3.1 有隔板电解槽
        1.3.2 无隔板电解槽
        1.3.3 多极电解槽
    1.4 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的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熔盐电解质体系的性质及测量原理
    2.1 电解法炼镁的原理
    2.2 初晶温度的测量原理
    2.3 密度的测量原理
    2.4 表面张力的测量原理
    2.5 电导率的测量原理
    2.6 电解质组成对电解过程的影响
    2.7 熔盐性质测量点的选取
        2.7.1 极端顶点设计法简介
        2.7.2 极端顶点设计中测量点选取
        2.7.3 拟合曲线的验证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熔盐性质的测定及分析
    3.1 实验原料及设备简介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设备
    3.2 熔盐体系初晶温度的的测量及结果分析
        3.2.1 实验装置
        3.2.2 实验步骤
        3.2.3 实验结果
        3.2.4 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检验
        3.2.5 电解质初晶温度的分析
    3.3 熔盐体系密度的测量及结果分析
        3.3.1 实验装置
        3.3.2 实验步骤
        3.3.3 实验结果
        3.3.4 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检验
        3.3.5 电解质密度的分析
    3.4 熔盐体系表面张力的测量及结果分析
        3.4.1 实验装置
        3.4.2 实验步骤
        3.4.3 实验结果
        3.4.4 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检验
        3.4.5 电解质表面张力的分析
    3.5 熔盐体系电导率的的测量及结果分析
        3.5.1 实验装置
        3.5.2 实验步骤
        3.5.3 实验结果
        3.5.4 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检验
        3.5.5 电解质电导率的分析
    3.6 工业电解温度下电解质物理性质的研究
        3.6.1 实验过程及结果
        3.6.2 实验现象
        3.6.3 实验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多极电解槽的设计
    4.1 电解装置的设计
        4.1.1 多极电解槽的设计
        4.1.2 辅助装置的设计
    4.2 电解过程中的电解质循环
    4.3 电解槽结构计算
        4.3.1 电极尺寸的计算
        4.3.2 槽膛尺寸的计算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多级槽电解试验
    5.1 实验设备及原料
        5.1.1 实验设备
        5.1.2 实验原料
    5.2 物料平衡的计算
        5.2.1 投料量的计算
        5.2.2 物料平衡的计算
    5.3 能量平衡的计算
        5.3.1 物料熔化热的计算
        5.3.2 能量平衡计算
    5.4 实验步骤及过程
        5.4.1 实验步骤
        5.4.2 实验过程
    5.5 实验结果与讨论
        5.5.1 加热过程分析
        5.5.2 电解过程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岸桥起重机拉杆无线应变测量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应变电测法原理
    1.3 应变测量系统的研究现状
        1.3.1 应变测试系统的发展
        1.3.2 无线通信技术及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发展
        1.3.3 无线应变电测法的发展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2章 无线应变监测系统关键技术研究
    2.1 系统供电方案研究
    2.2 变换电路分析
        2.2.1 恒压电桥变换电路
        2.2.2 恒流电桥变换电路
        2.2.3 双恒流源变换电路
        2.2.4 正负电源恒压源变换电路
    2.3 电桥的平衡调零方案
        2.3.1 电位器调零方法以及其优缺点分析
        2.3.2 可调式补偿电阻平衡方法
        2.3.3 电压负反馈智能自动调零系统
    2.4 ZIGBEE无线传感器技术
        2.4.1 ZIGBEE技术特点介绍
        2.4.2 ZIGBEE协议栈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线应变测量系统硬件分析
    3.1 系统的总体方案
        3.1.1 数据采集节点硬件结构
        3.1.2 路由节点的硬件结构
        3.1.3 中心控制节点硬件结构
    3.2 数据采集节点供电电路设计策略
        3.2.1 电源噪声的抑制
        3.2.2 供电桥路分析
        3.2.3 工作电流对应变信号的影响
    3.3 共模信号的影响
        3.3.1 电桥输出信号中的共模信号
        3.3.2 放大器件的选择
        3.3.3 射频干扰(RFI)引入的共模噪声
    3.4 温漂的影响
    3.5 调零电路的设计
    3.6 低通滤波电路的必要性和设计标准
    3.7 应变调理电路参数匹配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应变测量系统软件开发
    4.1 系统软件的总体结构
    4.2 Z-STACK软件架构分析
        4.2.1 系统初始化
        4.2.2 操作系统的执行
    4.3 数据采集节点的软件分析
        4.3.1 数据采集节点的主程序
        4.3.2 系统调零程序
        4.3.3 数据采集程序
    4.4 中心控制节点软件功能分析
        4.4.1 中心节点主程序流程图
        4.4.2 中心节点建立网络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MULTISIM的电路仿真分析
    5.1 电路仿真软件比较
    5.2 MULTISIM 12
        5.2.1 MULTISIM 12简介
        5.2.2 MULTISIM创建和导入SPICE仿真模型
    5.3 信号调理电路的交流分析
    5.4 信号调理电路的瞬态分析
    5.5 系统的傅里叶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系统总体性能测试
    6.1 无线应变仪系统精度测试
    6.2 无线应变仪系统稳定性测试
    6.3 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传输性能测试
        6.3.1 数据丢包率测试
        6.3.2 系统无线传输避障能力测试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
        7.1.2 本文的创新点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电桥问题又一解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振动/磁单片集成传感器研究与设计[D]. 韩文曼. 中北大学, 2021(09)
  • [2]梳状电容式焊条药皮含水量检测方法[D]. 胡翔. 兰州理工大学, 2021
  • [3]大学物理和中学物理教学内容的衔接研究——以“惠斯登电桥”教学设计为例[J]. 李富恩,王晓梅,何彦雨. 物理教学, 2020(05)
  • [4]过渡金属(W、Zn、Cu)氧化物改性及气敏特性研究[D]. 秦浩.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4)
  • [5]基于聚二甲基硅氧烷的柔性压力传感器件及其阵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彭赛.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6]超高分辨率软件定义光学滤波器设计及应用研究[D]. 魏伟.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7]叉车结构件变形测试技术的研究[D]. 姜文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02)
  • [8]电阻分联及其应用——电阻串并联的一个逆问题[J]. 陈难先. 大学物理, 2017(02)
  • [9]镁电解质熔盐性质测定及多极电解槽试验研究[D]. 王龙蛟. 东北大学, 2014(08)
  • [10]岸桥起重机拉杆无线应变测量系统研究[D]. 蒋飞.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桥梁问题的另一种解决方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