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姜奎的《扬州慢》——兼论《空》

读姜奎的《扬州慢》——兼论《空》

一、读姜夔《扬州慢》——兼说“清空”(论文文献综述)

吴忠迁[1](2013)在《家国巨变与词境开拓 ——李清照、张炎词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李清照与张炎,一个是身处宋王朝南渡前后的女词人,一个是身处宋亡元兴之际的江南才子,都是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李清照共留词四十九首,有辑本《漱玉词》存世,诗16首,文4篇,《词论》一篇。张炎现存词302首,张炎着有《词源》两卷。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论述:前言综述李清照和张炎研究的现状和本文的研究意义。第一章,主要比较家国巨变前后李清照词与张炎词的词境变化。李清照和张炎在家国巨变前同样享受着富贵荣华的生活,两人的词作境界也温婉闲适。遭受了家国巨变这样的晴天霹雳之后,两人词境变化很大。“家国之悲”、“飘零之恨”成为李清照词与张炎词作中共同呈现出的词境特征。第二章,从李清照词的“男性化”和张炎词的“女性化”视角入手,探讨性格差异对两人词境开拓的影响。第三章,比较论述李清照《词论》关于词“别是一家”理论与张炎《词源》关于“清空雅正”理论对词境开拓的主要贡献。在对词之特质这一问题的探讨中,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说对词的典雅规范肇其始,张炎的“清空雅正”说集词的典雅规范诸说之大成。

马小会[2](2012)在《姜夔张炎词比较研究 ——从姜张并称解读“清空骚雅”》文中研究说明姜夔与张炎均为南宋词坛大家,二者作品在题材内容、风格形式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关联,词论家常把二者并称,有时笼统地将他们作为清空骚雅词风的代表,有时又对二者进行比较。但对于姜张并称这一文学现象的考察,至今未引起学术界足够的关注,本文的写作,旨在弥补这一缺憾。同时,词学批评界一些重要的理论观念就是在对二者的并提中不断的得到发展和演变并最终形成的。本文拟在梳理姜张并称的前提下,分别从内容与艺术风格角度考察其“骚雅”与“清空”的异同点。主要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姜张词接受史研究,梳理从南宋末期至近现代,姜张并称的发展脉络,主要包含四个方面内容:一是南宋时期,张炎尝试建立以姜词为标准的词体模式。二是元明时期姜张词接受进入沉淀期;三是清代姜张轩轾论渐有结果,分为四个时期进行考查,即顺治至康熙时期、雍正至乾隆时期、嘉庆至道光时期、咸丰至宣统时期。四是近代至现代,姜张词接受进入整合期。姜张既然并提,那么二人必定不是各自独立的,两人虽是一脉相承,但一个为开源,一个为承流,历代学者认识到二者的同,继而又认识到其异;认识到二者的优,继而又认识到劣。这是文学创作及批评的规律,也是词学批评日益成熟、日益多元化的表现。第二章主要从“骚雅”的角度,对姜张词作进行内容比较。首先探究姜张词的骚雅内涵。姜张词的“骚雅”特征在词的气质方面作出重大贡献,即把词从歌舞筵席间上升到抒发个人怀抱、托物喻志的层面,把“不雅”转变为“骚雅”。姜张的“骚雅”可以理解为部分地借鉴美刺比兴传统来作词,从而表达词人的一定之感,这种感情可以是家国之慨,可以是恋情别思,亦可以是感时伤物。然后探讨姜张词骚雅的模式,主要为四种:一是“羁旅+今昔对比+身世”,表达江湖清客的家国之慨与易代遗民的游子之悲;二是“羁旅+状物+寄托”,姜张钟情于一切骚雅之物;三是“羁旅+相思”,姜张与外界保持心理距离,拒人千里却又渴望沟通;四是“用事”加重骚雅意味。“骚雅”成为姜张的代名词后,它就超越了仅指内容骚雅的局限性,它内化到姜张的血液之中,因为他们的“伤痕心理”使他们目睹到何景何物都在心中自然流露出黍离麦秀之悲,继而付诸笔端,抒写胥疏流浪之感。第三章主要从“清空”的角度,对姜张词作进行风格比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姜张“清空”情不空。无论是羁旅哀愁,游子之悲,亦或是人生的不得意之志,都包含在一种清刚醇雅的审美风格之中。并且在二人的词中,常充满对现实的思考以及对心灵的拷问。虽然姜张“清空”情不空,但是他们的情感较为单一,始终是心事重重,郁郁寡欢;二是“清空”意境当是空灵遥深。若想构成这样一种意境,则要从构成意境的诸多意象来实现。从意象上来说,又可以从景和物两个角度来考察,姜张钟爱清境与清物,清境主要指的是那些美好的自然山水,清物主要指骚雅之物。三是“清空”当须侧面着笔,虚处传神。意境的清远空朦,节奏的跌宕流转,语感的玲珑跳跃从整体上支撑起姜夔词的清空特征,而张炎的词风更多的是清空中偏重绵邈,他用“野云孤飞,去留无迹”盛赞姜夔,周济则用“积谷作米,把缆放船”评价张炎,可见姜夔词的空灵感是张炎始终所未及的。姜夔的“清空”冷艳,张炎的“清空”质朴;姜夔的“清空”好似“高处不胜寒”,张炎的“清空”好比“又得浮生一日凉”。当“清空”成为姜张词的符号后,它便不再仅仅指一种词风,而是上升为一种精神的象征。结语部分总结了姜张并称的理论意义。姜张并称为提高各自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起着相互作用。一方面,姜夔本为词中大家,加之张炎《词源》奉其为圭臬,使姜夔的大家地位更加得以巩固;另一方面,张炎词虽不及姜夔,但当“当与白石老仙相鼓吹”、“几欲与之颉颃”等诸多评论一出,使他能与大家并驾齐驱,为张炎声名远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姜张的成就与特色,也在其并称接受史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体现,最深入人心的即为“骚雅”与“清空”。姜张并称,已经成为理解“骚雅”、“清空”的依据,在并称的前提下,“骚雅”与“清空”不断丰富与发展。至今,“骚雅”与“清空”已成为姜张的符号,因而姜张并称与“骚雅”、“清空”一起名垂词史,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及宝贵的文化遗产。

杨立萍[3](2011)在《姜夔诗词分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姜夔是南宋中期着名文学家,诗词兼胜,《白石道人歌曲》存词84首,《白石道人诗集》存诗179首,另有诗论《白石道人诗说》。本文试图在姜夔诗学理论观照下,对其诗词创作进行正确分期,总结出各个时期诗词创作的指导思想,透视各个时期诗词创作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探究其诗风、词风的演变轨迹,认知姜夔不同时期的诗词在时代文学思潮作用及作家个人艺术探索中形成并走向成熟,而其成熟时期创作的诗词,成为南宋中期最高艺术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前人尚未注意但具有一定研究价值的课题。本文拟从这一视角,分为三个部分进行考察。绪论部分对姜夔诗论、诗词及诗词分期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以诸种年谱与校注本,特别是编年校注本为研究基础,对姜夔诗词分期提出自成一家之言的分期。正文分三章展开,阐述姜夔三个时期诗词创作的指导思想,诗词风格的形成原因以及艺术特色。淳熙元年甲午(1175)至淳熙十三年丙午(1186),从江西诗派盛行天下的时代氛围入手,分析姜夔独师江西诗派的原因以及姜夔诗词中呈现的江西风貌:姜夔诗词内存温柔敦厚之理,外有比兴寄托之理;不仅“泛阅众作”,学之广泛,而且学之精熟;既有规矩绳墨之法,又存活法。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至绍熙二年辛亥(1191),从南宋中期趋向晚唐诗坛风尚着笔,探讨姜夔超越江西转习晚唐的原因以及诗词中呈现的晚唐“苦吟”风神:诗词多陶写寂寞、刻琢穷苦之言,又追求情之发微、狭中出奇,营造一种清苦的意境;深微不迫地表达方式,使诗词淡泊情思中自有一种飘渺韵致,同时,其诗词作品仍然兼具江西清刚峭拔的格调。绍熙三年壬子(1192)至宁宗嘉定元年戊辰(1208),阐述姜夔师法我心、自成一家的创作转型,此时期姜夔以更为节制性情的内敛心态写诗作词,注重内心幽微的体验,“婀娜中含刚健”的诗词风格也趋于定型和成熟。结语部分阐述姜夔所处的南宋中期,是北宋诗词造极艺术巅峰之后的诗词中兴时代。姜夔之所以能崭露艺术个性,取得很高成就,是基于《诗说》倡导的艺术精神和不懈的艺术探索。

杜伟伟[4](2009)在《姜夔交游与创作考论》文中研究指明姜夔是南宋的着名文人,有诗词、诗论、书法、书法理论等作品流传于世。姜夔还是一名地道的江湖文人,他布衣终身,一生漂泊,笃于友谊,现可考与其交游者多达百人,其中绝大部分为文人和士大夫。姜夔与这些人来往第一是出于文人才子的惺惺相惜的友谊,第二为的是寻求济世之路,第三是窘迫的生活所迫。姜夔的诗词创作是他交友的资本,同时在交游的过程中,他也深受各家影响。在姜夔的文字友人中,萧德藻、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对于他的创作和审美倾向的影响最为深刻和明显,萧德藻的诗法、杨万里的活法、范成大的温润、辛弃疾的豪放共同作用于博学多才、孤傲高洁的姜夔,构成了他独树二帜的审美倾向。张鉴对于姜夔创作的影响是间接的,他是姜夔依靠的朋友中家世最为显赫的一个人,他对姜夔生活给予了很大的帮助,是姜夔的骨肉兄弟。姜夔是一个要求济世的人,他的这种江湖漂泊的生活是入仕无路的结果,但生活又滋润了艺术,他在交游唱和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雅”与“隔”。他完成了词的雅化,并在豪放与婉约之外自成一家,同时形成了“隔”的风格,名为“隔”、实则不隔,而是更真、更纯。

王翠菊[5](2009)在《张炎《词源》之“清空质实”说研究》文中认为“清空质实”说是张炎论词的核心理论之一,自其产生时起,就已经被关注。尤其是到了清代,随着浙西词派的崛起,“清空质实”说更加受到重视。其前期以朱彝尊为代表,将张炎的“清空”与“雅正”化为“醇雅”理论;其后期,以厉鹗为代表,更是旗帜鲜明地标举“清空”的大旗。稍后的常州词派,则更多地借鉴了“质实”的特点。近代以来,词学界对于“清空质实”理论更是予以了广泛的关注。在众多的研究成果中,这一百谈不厌的话题似乎已经到了无可再说的地步。然而,笔者通过大量的研究材料发现:人们分析探讨“清空质实”,多从意境、词境、语言组合,以及典故运用等方面着手。以至造成了与之相关的理论研究着作和论文虽多,却难免有重复、雷同之嫌。尽管如此,“清空质实”理论仍有很大的空间可待挖掘。本文拟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清空质实”说与“风骨”论的承继关系,以及对词味论,书、画、乐论的借鉴与创新,对“清空质实”理论进一步作深入细致地分析探讨。第一章主要对“清空质实”说的审美观念与批评标准进行分析探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做准备。“清空质实”说主要包含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赞成清空,反对质实;二是主张清空与骚雅并重;三是认为“清空中有意趣”。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容、相互影响的。第二章主要阐释“清空质实”说与“风骨”论的承继关系。张炎所强调的“清空则古雅峭拔”,实际上承源于刘勰的“风清骨峻”观点。然而,它们又有所不同,这主要是它们的思想渊源不同、审美追求不同、所受的时代影响不同。本章将结合二者的承继关系,对其异同,以及其所体现的道家风骨和尚雅逐正的特点作具体地分析。第三章主要从词味的角度对“清空质实”说进行分析。“清淡味”是张炎“清空”美学最主要的审美特征。“清空”与“质实”分别是两种不同品味的审美风格。“清空”受道释审美哲学的影响,倾向于“清”、“淡”、“空”、“无”等审美品味的欣赏,而“质实”则更多地继承了儒家的典雅与凝重,主要表现为密丽跌宕、堆砌辞藻典故、语言华丽,而词味滞涩。可以说,崇尚清淡是张炎反对质实的一个重要原因。第四章主要分析探讨“清空质实”理论对书画乐等边缘学科理论的借鉴。书画创作讲究空白的利用,讲究用笔结体以及疏密的搭配,尤其是书画对筋骨韵味的审美追求,而这些对“清空质实”理论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绘画的淡墨写意与工笔重彩不同的方法运用,书画艺术对于虚实效果的处理,为“清空质实”理论提供了借鉴。另外,音乐的舒缓与急促,音乐休止的作用等都为清空质实理论的提出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最后是附录部分,附录一主要对“清空质实”说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做详细的论述,对前人的研究成果作一个概括,以期对迄今有关该方面的研究现状做一个详细的了解。附录二主要通过对《词源》中辛弃疾评语进行疏证,对张炎的“雅词”论作一番分析探讨,以补本论文研究之不足。“清空质实”说在中国词学理论史上的作用和意义是极为重要的。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尽可能在深入挖掘文献资料的同时,力求创新。

顾瑾[6](2008)在《古典诗学原则:现代语文教育的宝贵资源》文中指出古典诗学原则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成份,是中华民族重要而又富有魅力的精神文化。它的诸多范畴以及重境界、重性情、重风骨、重体悟、重涵泳、重生成等基本精神,完全可以成为现代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而且,与今天教育界通过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有许多内在契合点。这样一种古代与当代的契合,是文化的契合、资源的契合、发展的契合,所以,值得我们充分重视,尝试去操作实施。

王维若[7](2005)在《“清空”姜夔 ——姜白石“清空”词境及其人文意蕴》文中认为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拓展“清空”的阐释内涵,从“清”与“空”的历史生成入手,通过对儒家清白人格与道家清静哲学互补融通过程的梳理,对中国文人“清”的美学自觉的发现,以及对“空静”观与文学创作论之自觉相辅相成的探寻,审视了“清空”论说的历史演变过程。结合姜夔其人的个性、生活经历等人生价值取向,观照其文学创作的审美内蕴,从而体味其人其词所独具的“清空”个性,进而通过对姜夔词中“空寒幽独”典型意象的理解,及其“春草秋雁叹逝川”、“一段意思全在结句”,“词序互补,相映成趣”之独到词艺的分析,挖掘姜夔词“清空”词境的人文意蕴。

顾瑾[8](2005)在《古典诗学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点化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古典诗学原则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成份,是中华民族重要而又富有魅力的精神文化。它的诸多范畴以及重境界、重性情、重风骨、重体悟、重涵泳、重生成等基本状态和强调,完全可以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而且,与今天教育界通过新课标所倡导的基本理念有许多内在契合点。这样一种古代与当代的契合,是文化的契合、资源的契合、发展的契合、育人的契合,所以,值得我们充分重视,尝试去操作实施。本文主要探讨古典诗学原则在阅读教学、语感培育和作文教学等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些重点上的点化作用。

夏丽莉[9](2004)在《姜夔的艺术人生及其词》文中提出姜夔是南宋中期的词人,他从未做过官,终生漂泊江湖,是江湖诗人中重要的一员。其词作以“清空”、“骚雅”的独特面貌迥立于南宋词坛,其间流淌的是烟水空蒙的氤氲清气。对其现存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清空”、“骚雅”的风格上,对其作品思想意义的研究尚不够深入,对姜夔的漂泊生涯和其创作心理之间的关系探讨也较少。本文从姜夔其人其词两方面入手,分析了姜氏的晋宋风度及其人生的深层悲剧性成因。对于姜夔词作,主要分析“清空”、“骚雅”的内涵及艺术表现;因为姜词对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故将其词的文学史地位单独列出。本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姜夔“似晋宋间人”的文化内涵,主要从其深情和对自然的忠厚两方面分析,进而论述姜夔人生的悲剧性,指出其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第二部分:分析“清空”、“骚雅”,本文不独将二者作为姜词的艺术风格,而且认为也兼涉词作内容。 第三部分:对姜词的文学史意义重新评估。

毛德胜[10](2003)在《姜夔词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中国文学史尤其是词学史上,姜夔无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然而,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于姜夔词的研究一直没能给予正确的定位。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词学研究的全面勃兴,对姜夔词的研究相应取得了显着成绩。在这种状况下,本文拟从姜词的思想蕴涵、艺术风格、小序研究、词史地位四个方面述评1990—2000年间关于姜夔词学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以期在把握姜词研究动态的同时为广大研究者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资料。

二、读姜夔《扬州慢》——兼说“清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读姜夔《扬州慢》——兼说“清空”(论文提纲范文)

(1)家国巨变与词境开拓 ——李清照、张炎词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家国巨变前后李清照与张炎词的词境开拓
    第一节 家国巨变前李清照和张炎的词境开拓
        一、家国巨变前美好的人生带给李清照的词作境界
        二、家国巨变之前富贵人生带给张炎的词作境界
    第二节 家国巨变后李清照和张炎词的词境风格
        一、家国巨变后李清照词和张炎词的家国之悲词境风格
        (一)李清照词的家国之悲
        (二)张炎词的家国之悲
        二、家国巨变后李清照词和张炎词的漂零之恨词境风格
        (一)李清照词的漂零之恨
        (二)张炎词的漂零之恨
第二章 李清照词“男性化”和张炎词“女性化”与词境开拓
    第一节 李清照之“男性化”
        一、酣畅淋漓的大丈夫豪情
        二、大丈夫的乐观自信心态
        三、旷达超脱的隐士姿态
    第二节 张炎之“女性化”
        一、温婉柔美的女性气质
        二、脆弱易折的女性品质
第三章 李清照与张炎各自不同的词学观与词境开拓
    第一节 李清照的“词别是一家”
        一、切忌以诗文为词
        二、词情格调文雅
        三、音律协调
        四、艺术手法要精美
    第二节 张炎的“清空雅正”理论
        一、关于“清空”
        二、关于“雅正”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姜夔张炎词比较研究 ——从姜张并称解读“清空骚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姜张词接受史研究
    一、南宋:张炎尝试建立以姜词为标准的词体模式
    二、元明:姜张词接受的沉淀期
    三、清代:姜张轩轾论
        (一) 顺治至康熙时期
        (二) 雍正至乾隆时期
        (三) 嘉庆至道光时期
        (四) 咸丰至宣统时期
    四、近代至现代:姜张词接受的整合期
    小结
第二章 姜张词作的内容比较——以“骚雅”为核心
    一、姜张词的“骚雅”内涵
    二、姜张词的“骚雅”模式
        (一) 羁旅+今昔对比+身世:江湖清客的家国之慨与易代遗民的游子之悲
        (二) 羁旅+状物+寄托:姜张钟情一切骚雅之物
        (三) 羁旅+相思:与外界保持心理距离,拒人千里却又渴望沟通
        (四) “用事”加重骚雅意味
    小结
第三章 姜张词作的词风比较——以“清空”为核心
    一、姜张“清空”情不空
    二、“清空”意境当是空灵遥深
    三、“清空”当须侧面着笔,虚处传神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姜夔诗词分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淳熙元年甲午(1175)至淳熙十三年丙午(1186)
    第一节 创作述略
    第二节 三熏三沐,独师江西
        一、江西诗风的时代氛围
        二、姜夔诗词之“理”
        三、姜夔诗词之“学”
        四、姜夔诗词之“法”
第二章 淳熙十四年丁未(1187)至绍熙二年辛亥(1191)
    第一节 创作述略
    第二节 转习晚唐,饶有风韵
        一、晚唐诗风的共同走向
        二、“苦吟”之慨叹
        三、飘逸之韵味
第三章 绍熙三年壬子(1192)至嘉定元年戊辰(1208)
    第一节 创作述略
    第二节 师法我心的创作转型
        一、由外露转为内敛
        二、心态静观内省
        三、寓深悲于淡远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姜夔交游与创作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姜夔与萧德藻
    1.1 萧德藻及其创作特点
    1.2 姜夔与萧德藻的交游及萧氏诗歌对姜夔创作的渗透
第二章 姜夔与杨万里
    2.1 杨万里与萧德藻
    2.2 姜夔与杨万里的交游及杨万里对姜夔诗歌创作的影响
        2.2.1 交游
        2.2.2 诗歌理论
第三章 姜夔与范成大
    3.1 姜夔与范成大的交游
    3.2 范成大对姜夔的影响
第四章 姜夔与辛弃疾
    4.1 辛弃疾词之风格以及与姜夔的交游
    4.2 "白石脱胎稼轩"说
第五章 姜夔与张氏兄弟
    5.1 张氏兄弟
    5.2 "依之十年,情甚骨肉"
第六章 姜夔与其他友人的交往
    6.1 沔鄂挚友
    6.2 湖州友人
    6.3 杭州友人
    6.4 合肥、越中、无锡、武昌、金陵友人
    6.5 其余友人
第七章 姜夔的创作道路与独特的艺术魅力
    7.1 姜夔的创作道路
        7.1.1 生活上:青鞋布袜软红尘,千诗只博一字贫
        7.1.2 创作上:但盈盈泪洒单衣,今夕何夕恨未了
    7.2 姜夔的艺术魅力
        7.2.1 姜夔之雅
        7.2.2 姜夔之隔
结语
附录
    姜夔交游年谱简编
参考文献
致谢

(5)张炎《词源》之“清空质实”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清空质实”说的批评观念与选词标准
    1.1 赞成清空,反对质实
    1.2 清空与骚雅并重
    1.3 清空中有意趣
第2章 “清空质实”说与“风骨”论
    2.1 从“风清骨峻”到“古雅峭拔”
    2.2 道骨仙风,潇洒飘逸
    2.3 求雅逐正,中和为美
    2.4 “清空”与“风骨”之异同
    小结
第3章 “清空质实”说与词味论
    3.1 味尚清淡的历史渊源
    3.2 味尚清淡的清空美
    3.3 凝涩晦昧的质实说
    小结
第4章 “清空质实”说与传统艺术理论
    4.1 疏可跑马与密不透风
    4.2 淡墨写意与工笔重彩
    4.3 结体于虚与炼响于实
    小结
结语
附录1 “清空质实”说研究现状概述
附录2 《词源》辛弃疾评语疏证
参考文献
后记

(6)古典诗学原则:现代语文教育的宝贵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典诗学原则与语文新课改的契合
    1. 文化的契合。
    2. 资源的契合。
    3. 发展的契合。
二、古典诗学原则在阅读教学中的点化作用
    1. 还原与扩容。
    2. 召唤与完形。
    3. 鉴赏与批判。

(7)“清空”姜夔 ——姜白石“清空”词境及其人文意蕴(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英文提要
一、引言
二、“清”、“空”说历史生成述略
    (一)、清白人格与清静哲学的互补融通
    (二)、“清”的美学自觉
    (三)、“空静”与文学创作论自觉
三、姜夔其人其词的“清空”个性
四、姜夔词的冷寒意象
五、姜夔词的独到词艺
    (一)、春草秋雁叹逝川
    (二)、“一段意思全在结句”
    (三)、以序补词,相映成趣
六、结语
附录:参考文献
    1、 1949年-2004年姜夔词研究重要论文索引
    2、 近十年来关于“清空”概念研究论文索引
    3、 相关专着书目

(8)古典诗学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点化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文摘要
二、引言:古典诗学原则与语文教学契合点
    1. 文化的契合
    2. 资源的契合
    3. 发展的契合
    4. 育人的契合
三、古典诗学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点化作用
    (一) 还原·扩容
    (二) 召唤·完形
    (三) 鉴赏·批判
    (四) 探究·发现
四、古典诗学原则在语感教学中的点化作用
    (一) 语感是言语意境的生成能力
    (二) 语感是言语滋味的品辨能力
    (三) 语感是言语活性的妙悟能力
    (四) 语感是言语多维的直寻能力
五、古典诗学原则在作文教学中的点化作用
    (一) 抒写性情,彰显诗性精神
    (二) 尚虚征实,锻炼诗意思维
    (三) 体悟物性,学会审美表达
    (四) 立象尽意,追求风骨高致
六、古典诗学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途径
七、结束语
八、英文摘要
九、注释
十、主要阅读文献
十一、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9)姜夔的艺术人生及其词(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 姜夔的艺术人生
    (一) “襟期洒落如晋宋间人”的人生追求
    (二) 姜夔艺术人生的悲剧性
        1 怀归主题
        2 恋情主题
二、 姜夔词的清空、骚雅
    (一) 清空论
        1 清空的内涵
        2 清空的艺术表现
    (二) 骚雅论
        1 骚雅的立意
        2 骚雅的艺术表现
三、 姜夔词的词史意义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致谢

(10)姜夔词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关于姜词思想蕴涵研究
二、关于姜词的艺术风格
三、关于姜夔词序研究
四、关于姜夔的词史地位问题研究

四、读姜夔《扬州慢》——兼说“清空”(论文参考文献)

  • [1]家国巨变与词境开拓 ——李清照、张炎词比较研究[D]. 吴忠迁. 河北师范大学, 2013(06)
  • [2]姜夔张炎词比较研究 ——从姜张并称解读“清空骚雅”[D]. 马小会. 首都师范大学, 2012(03)
  • [3]姜夔诗词分期研究[D]. 杨立萍. 江南大学, 2011(01)
  • [4]姜夔交游与创作考论[D]. 杜伟伟. 河北大学, 2009(02)
  • [5]张炎《词源》之“清空质实”说研究[D]. 王翠菊. 首都师范大学, 2009(10)
  • [6]古典诗学原则:现代语文教育的宝贵资源[J]. 顾瑾. 教育科学, 2008(05)
  • [7]“清空”姜夔 ——姜白石“清空”词境及其人文意蕴[D]. 王维若. 北京语言大学, 2005(05)
  • [8]古典诗学原则在语文教学中的点化作用[D]. 顾瑾. 辽宁师范大学, 2005(04)
  • [9]姜夔的艺术人生及其词[D]. 夏丽莉.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4(04)
  • [10]姜夔词研究述评[J]. 毛德胜.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02)

标签:;  ;  ;  ;  

读姜奎的《扬州慢》——兼论《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