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矿泉药发展的几点思考

对我国矿泉药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关于发展我国矿泉医学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刘彩霞[1](2021)在《理县古尔沟温泉康养特色小镇开发研究》文中提出

刘平[2](2020)在《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浮力》单元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部对教育信息化的倡导的深入和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网络教学平台的进一步拓宽。基于网络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由于其结合了线上教学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保证了线上线下的学习效率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为提高《浮力》单元的教学效率,本文以八年级下册的学生为教学对象,研究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学物理《浮力》单元的教学效果。首先,采用了文献研究法,研究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起源阶段、转折与发展阶段、高潮与成熟阶段,阐述与总结了国内外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情况及存在的不足,接着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理论、常用的网络教学平台、以及教学的可行性进行研究和分析,为本文的研究打下基础;其次,采用了个案研究法,结合中学生的学习情况、特点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浮力》单元的教学内容进行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接着对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实践,从教学实施的过程与UMU互动学习平台提供的学习数据,观察教学过程的发展及学生的变化;最后,采用问卷调查法,结合教学实施的过程、UMU互动学习平台提供的学习数据对学生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式学习的情况、学生对教师的混合式教学设计的评价以及混合式教学的效果与评价进行调查分析。本文的研究表明: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改善学生认为物理难学的看法;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在线上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意识的在培养自己自我管理学生和自我控制的能力,并且对老师的教学设计和安排表示认可;大部分学生认为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学习效率的提高是有一定的帮助。总体而言,本研究将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中学物理课程的课堂教学,为中学物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新思路。

杨琳静[3](2019)在《生态学视角下的EHC养老模式及其环境规划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压力与日俱增,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也不断凸显,这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极大影响。如何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并缓解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压力,成为当前社会急需解决的难题。本文受“健康老龄化、积极老龄化”战略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影响,重新认识了人类发展与大自然的关系。首先,通过对生态健康学、医疗生态学等学科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先进理论的综合研究,得到了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对青岛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养老院进行实地调研,对5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进行了问卷调查,得到了本文研究的现实依据;结合上述理论及现实依据与通过国内外的优秀案例对比分析,最终找到了解决当前养老问题的可行性方案——打造一种既符合生态要求,又满足老年人需求,集高端医疗、健康科技、旅游度假、康体养生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健康城模式,即“EHC”养老模式(全称Ecological Health City)。“EHC”养老模式通过打造“绿色生态、城景共融、循环发展、以人为本”的环境系统,为居住者提供安全健康、舒适轻松的宜居环境;通过配置足够的养老床位、完善的基础设施,来缓解人口老龄化的压力;通过提供国际高端医疗服务、CCRC社区模式养老方式(全称Continuing Care Retirement Community,即持续照料退休社区)、专业的康复疗养项目、多样化的活动项目以及全方位、全天候、智能化的健康管理系统,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养老需求。其次,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等理论的基本要求,研究了“EHC”养老模式的发展原则及建设特色,在此基础上,探索出“EHC”养老模式能够正常运行的社会支撑体系以及空间要素配置体系。结合环境心理学要点,着重研究了空间要素配置体系中的环境系统,研究出“EHC”养老模式环境系统规划设计应遵循的法律法规,又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研究出了“EHC”养老模式的环境系统规划设计方法。宏观层面上,研究出以“绿色生态、城景共融、循环发展、以人为本”为特点的环境系统可行性方案;中观层面上,分别从公共绿地、交往空间、活动空间、无障碍系统、环境舒适度等方面研究出了“以人为本”的适老化环境设计方法;微观层面上,从植被运用、水体设计、小品设计、标志系统设计、铺装设计等方面研究出了适老化景观要素的设计方法。最后,以上述“EHC”养老模式的环境系统规划设计方法为依据,利用崂山湾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整合其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对其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将其打造成一个现代化、人性化、生态化的生态健康城,使其成全国文明养老示范基地、高品质度假娱乐旅游景区以及国内领先的生命健康管理产业开发区。

董勤凤[4](2019)在《基于资源循环理念的高中化学实验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资源环境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严峻问题,资源循环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应当融入学科教学教育中。本文的研究将资源循环理念融入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在分析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建构体现资源循环理念的化学综合性实验的原则与方法,并选取高中化学重要的实验进行重新建构,重新设计编排的综合性实验将更能贴近化学“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并且突破了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模式,通过学生操作实验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积极探索的能力。让学生在主动的学习氛围中主动的汲取化学的理论知识、建构化学知识网络,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更加具有系统性,增强创新意识。本研究首先分析了相关研究的现状,发现资源循环与实验结合多应用在大学化学实验中,在高中阶段化学实验中应用资源循环理念的文章非常少。然后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过程以及研究方法,对高中化学实验的内容和目标进行分析,提出了建构资源循环理念的综合性实验设计的模式。在基于资源循环理念的高中化学综合性实验设计部分,将铁及铁的化合物实验、钠和铝的性质实验、氯及氯的化合物实验、硫及硫的化合物实验、硝酸和氮氧化物的性质实验、氨气和铵盐的性质实验、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的性质实验以及高中化学的部分重点实验进行创新设计,编写了涵盖高中化学七个章节必做实验的《资源循环理念高中化学实验集》,既提供了原理依据,又包含了具体的实践操作。通过问卷调查以及现场访谈的方式,对实验集的应用效果进行调查数据的收集,分析和访谈的分析,对《资源循环理念高中化学实验集》进行教学实践和应用的初步评价。结果表明基于资源循环的综合性实验有不仅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的系统性,而且切实体现了资源循环理念,以期能对后续的研究者提供相关的支持和借鉴。

冷林燕[5](2019)在《健康意识对高校教师康养旅游意向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也是人全面发展、生活幸福的基石。人口老龄化、亚健康等问题迫切需要得以解决。康养旅游是使旅游者身体、心智和精神达到优良状态的旅游活动,能够为人类的发展带来福祉。目前我国康养旅游的发展形势大好,行业发展蒸蒸日上,研究旅游者的康养旅游意向有利于开发出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康养旅游产品、增加康养旅游产业的生命力和吸引力。从现有的研究成果上看,关于康养旅游的学术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侧重于定性研究,关于康养旅游意向的实证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高校教师为调研对象,以康养旅游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和统计分析法,以计划行为理论、休闲限制理论、知信行理论为基础理论,结合了康养旅游的特点,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推导构建了“康养旅游意向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不同学科背景下的高校教师对康养旅游态度、康养旅游意向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岗位的的高校教师在知觉行为控制上存在显着性差异;不同收入水平的高校教师在知觉行为控制、健康感知上存在显着性差异。(2)康养旅游意向受到健康意识、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康养旅游态度等因素的直接影响,影响程度大小为:康养旅游态度>主观规范>健康意识>知觉行为控制。(3)健康意识和主观规范不仅直接影响到康养旅游意向还通过康养旅游态度产生间接影响。(4)健康感知会在康养旅游态度与康养旅游意向的关系间起到反向的调节作用。最后结合研究结论与康养旅游的实际情况,为政府、行业、企业的实践运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本文可能的理论创新之处体现在:第一,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以健康意识为分析路径,构建了包含健康意识、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康养旅游态度、康养旅游意向的关系模型,扩展了康养旅游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第二,选取健康感知作为调节变量,在理论上验证健康感知在康养旅游意向影响因素中的调节效应,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个体健康状况在康养旅游意向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赵新利[6](2018)在《对“中国魔水”品牌故事的考证与思考》文中认为在中国经济史、中国企业史、中国广告史、中国营销史上,1984年健力宝借助洛杉矶奥运会进行营销是一个典型案例,广为人知。此次体育营销在健力宝品牌发展史上极为重要,在中国品牌发展史上也占据重要地位。但在各类记录和记载中,不准确、不统一之处颇多,谬误之处也不少。为此,本文收集了大量相关文献,专门查找了当年报道"魔水"的日本《东京新闻》等原始资料,对细节史实进行考证,以还原历史真相。并对此类提问提出几点思考。

Karbushev Denis(孔敦耐)[7](2018)在《赴俄远东中国国际旅游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中国旅游者赴俄远东度假的现状、旅游交通,旅游资源潜力与旅游动机。俄罗斯远东地区是以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元的人文文化而闻名遐迩的旅游胜地之一,吸引了很多来此旅游的世界各国的游客。外国游客当中以来自中国的游客最多,每年的出境人数达到1亿人次以上。俄中两国在近代史上交往密切,尤其是在上个世纪,中国得到了来自前苏联的多方面的帮助,由此两国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随着俄罗斯大力发展针对国外游客的旅游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旅游者受此吸引选择来到俄罗斯远东度假旅游,而且俄远东地区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恰好可以满足中国游客这一需要。本文明确了中国作为一个游客客源国的存在意义,提出了将俄远东地区发展为国际旅游度假目的地的想法,并将这两个概念组成一体而展开研究。本文共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分析了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文献;第二章简述相关概念与俄罗斯生态旅游的基本情况;第三章阐述了远东地区的交通现状;第四章进行了俄罗斯远东旅游资源吸引力的研究,包括远东联邦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远东各州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第五部分进行了中国游客赴俄远东旅游的推动力研究和调查分析;第六章探讨了关于旅游者到远东度假相关的旅游路线、季节、和安全问题;第七章对促进俄罗斯远东联邦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米玛顿珠[8](2017)在《西藏生态脆弱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藏是青藏高原的主体,具有海拔高,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复杂,生态环境千差万别,脆弱生态环境表现出类型多、范围广、时空演变快等特点。既是我国极强度生态脆弱区,又是我国藏族人口聚居和相对贫困地区。同时,西藏地处独特的大地构造位置,具有良好的成矿地质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矿产资源。西藏矿业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保障的同时,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显着的影响,是本区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更是带动周边相关产业快速发展、体现本区经济水平与综合实力的核心动力与重要标志。从经济开发活动与生态环境演化的历史过程来看,生态环境是经济开发活动的物质基础,经济开发活动则是生态环境演化的主要动力来源。近几十年来,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越来越深刻地受到人类经济开发活动的影响。因而,针对脆弱的生态环境,不是完全不进行开发利用和经济发展,而是如何顺应生态环境变化,适应脆弱的生态环境,最终达到避免其向不利方向进一步恶化,实现环境和当地人类生活的持续发展和改善。耦合在物理学上指的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体系或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现象。具体落实到矿业开发与脆弱生态区的分布上,指的是矿业开发与脆弱生态环境两者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而产生的地理空间分布上的一致性。如何实现矿业开发与脆弱生态区分布的良性耦合,将有助于分析生态脆弱区矿业经济发展模式,并为生态脆弱区绿色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矿业经济与环境矛盾在贫困地区更集中突出地表现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矿业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论文探索并归纳了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系统地调查研究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矿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在此基础上,界定并分析生态脆弱区特征,评价西藏生态脆弱度并进行区划,阐明不同脆弱区生态系统特征,分析生态环境脆弱区与矿业经济发展的良性耦合关系,提出绿色矿业经济增长的路径和发展模式。探讨西藏生态脆弱区矿业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1章绪论。阐述了论文选题目的和意义,从学术研究和应用的角度,对国内外绿色矿业经济发展领域进行了综述,提出了西藏生态脆弱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选题的重要意义,对论文研究的主要路线、思路、基本框架、野外调研和资料的收集整理、主要的研究方法、主要内容等进行了高度综合,并指出了论文中的关键创新点。第2章,探索并归纳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绿色矿业经济就是在矿业开发利用的过程中,以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绿色矿业技术体系,在矿业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扰动量不大于区域环境容量及其自净能力的前提下,优化配置矿产资源,达到经济最优、社区和谐、生态环境友好的一种经济形态。矿业开发利用必定会产生负的外部性,并且具有明显的双向效用,产生正、负两方面的价值,当ΔV>0时,实现社会—经济—环境系统的综合价值最大化;产业生态学理论认为,矿业系统类似于生物界生态系统,将相关产业链联系成庞大的共生网络,在追求获得更高生产效率的同时,实现最低的废弃物的排放量,改善共生系统的稳定性、降低共生系统的风险、提高共生系统的防御性,从而优化生产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以绿色矿业经济内涵及其特点为基础,综合外部性理论、绿色矿业价值理论和产业生态理论,共同构成了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第3章,调研并分析西藏生态脆弱区矿业经济。西藏独特的大地构造环境和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矿产资源。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了西藏地质矿产资源勘查程度,提出了成矿潜力区(带)。综合运用贡献力指标和计量经济学模型,对西藏矿业经济贡献力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全区GDP方面,西藏矿业工业总产值与GDP呈正相关关系,对全区经济发展具有显着影响,经济贡献力大;在改善全区就业情况方面并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经济贡献力一般。随着矿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西藏矿业无论从推动GDP增长的角度,亦或是从改善全区就业情况的角度,均有待进一步提高。第4章,初步评价并区划西藏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区是指具有环境自身结构性不稳定、对外部干扰因素反应较敏感因而在外界的干扰下易于向环境恶化的方向发展,且自我恢复力较差的生态环境区域。具有环境敏感性强,系统抗干扰能力弱、环境退化趋势明显、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经济发展的可持性差,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弱和多种矛盾汇集的空间载体等特征。从“压力--状态--响应”思路出发,把生态敏感性(ES)、生态弹性(EE)和生态压力(EP)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了多目标、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形成了以综合指数方法、层次分析法和GIS相结合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评价方法。依据西藏生态环境高、寒、干、荒、风、沙、陡的特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把西藏划分为藏北生态脆弱区;藏中、藏南生态脆弱区和藏东生态脆弱区,进行了成因细分,并对各生态脆弱区生态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阐述。第5章,提出西藏生态脆弱区绿色矿业开发模式。西藏的矿业经济活动必须与脆弱的生态环境高度良性的耦合,实施不同的开发思路和模式。以绿色矿业开发概念模式为指导,在空间上构建本地转化和异地转化的矿业开发空间转化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固体优势矿产的“矿山+矿区+工业园”开发模式,地热矿产开发可采用的“地热发电与地热能直接利用”双模式,矿泉水开发的“研发-产业-文化一体化”模式,矿井水宜采用的“地下-地上循环处理回用”模式以及盐湖矿产资源的“研发-矿区试验”模式,实现西藏绿色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6章,提出促进西藏生态脆弱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建议。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也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而矿业是西藏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要实现绿色矿业经济,转变矿业发展模式,必须加强地质矿产资源和水工环勘查力度,查明矿产资源家底,提交优势矿产资源基地,规范矿业权市场及其管理;科学规划绿色矿山建设,多角度、全方位创建绿色矿山示范区;明确西藏国有地勘单位作用,积极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建实建强公益性地勘队伍,理顺技术和人才援藏渠道,积极采用内培外引的措施,加强矿业人才队伍建设。本文主要存在以下创新之处:1.揭示了西藏生态脆弱区矿业经济贡献力西藏独特的大地构造环境和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矿产资源。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和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了西藏地质矿产资源勘查程度,提出了成矿潜力区(带)。综合运用贡献力指标和计量经济学模型,对西藏矿业经济贡献力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在促进经济增长、提高全区GDP方面,西藏矿业工业总产值与GDP呈正相关关系,对全区经济发展具有显着影响,经济贡献力大;在改善全区就业情况方面并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经济贡献力一般。随着矿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西藏矿业无论从推动GDP增长的角度,亦或是从改善全区就业情况的角度,均有待进一步提高。2.初步评价并区划西藏生态脆弱区生态脆弱区是指具有环境自身结构性不稳定、对外部干扰因素反应较敏感因而在外界的干扰下易于向环境恶化的方向发展,且自我恢复力较差的生态环境区域。具有环境敏感性强,系统抗干扰能力弱、环境退化趋势明显、承载着重要的生态功能、经济发展的可持性差,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弱和多种矛盾汇集的空间载体等特征。从“压力--状态--响应”思路出发,把生态敏感性(ES)、生态弹性(EE)和生态压力(EP)有机结合起来,构建了多目标、多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形成了以综合指数方法、层次分析法和GIS相结合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综合评价方法。依据西藏生态环境高、寒、干、荒、风、沙、陡的特点,设计评价指标体系,把西藏划分为藏北生态脆弱区;藏中、藏南生态脆弱区和藏东生态脆弱区,进行了成因细分,并对各生态脆弱区生态的空间分异规律进行了归纳总结。3.构建西藏生态脆弱区绿色矿业开发模式西藏的矿业经济活动必须与脆弱的生态环境高度良性的耦合,实施不同的开发思路和模式。对于生态脆弱度强,矿产资源勘查程度较低,属于中小型的矿产地或矿山,应运用储备模式,形成国家或区域重要的战略资源储备基地;对于生态脆弱度较低,矿产资源勘查程度高,属于大型或超大型矿产地和优势矿种、对于国家急需或战略新兴矿产,应有计划、分阶段地实施绿色开发利用,建立国家级矿产资源基地。以绿色矿业经济理论基础和绿色矿业开发模式为指导,在空间上构建本地转化和异地转化的矿业开发空间转化模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固体优势矿产的“矿山+矿区+工业园”开发模式,地热矿产开发“地热发电与地热能直接利用”双模式,矿泉水开发的“研发-产业-文化一体化”模式,矿井水的“地下-地上循环处理回用”模式以及盐湖矿产资源的“研发-矿区试验”模式,实现西藏绿色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4.提出促进西藏生态脆弱区矿业经济发展建议矿业是西藏生态脆弱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要实现绿色矿业经济,转变矿业发展模式,必须加强地质矿产资源和水工环勘查力度,查明矿产资源家底,提交优势矿产资源基地,规范矿业权市场及其管理;科学规划绿色矿山建设,多角度、全方位创建绿色矿山示范区;明确西藏国有地勘单位作用,积极推进体制和机制改革,建实建强公益性地勘队伍,理顺技术和人才援藏渠道,积极采用内培外引的措施,加大矿业人才队伍建设。

王兰兰[9](2016)在《鞍山汤岗子生态健康城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进一步促进鞍山市经济和社会的科学发展,积极实现鞍山市和海城市一体化建设的目标,鞍山市政府决定将汤岗子新城作为鞍山未来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并将其作为城市转型创新发展规划的关键性节点。基于以上的目标,本文在实地考察鞍山汤岗子生态健康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依据生态理论,循环发展理论和城乡一体化理论,借鉴目前国内外知名的生态健康城:如台湾的大内乡、上海宝山罗店生态健康城、天津中新生态健康城、德国巴登-巴登温泉小镇、日本静冈医药谷、法国依云温泉小镇等好的经验与做法,结合目前鞍山汤岗子生态健康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充分论证,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生态健康城未来发展的建设规划、投资规划、发展重点及发展策略等。通过对汤岗子生态健康城建设发展的研究,本文拟探索新农村经济增长、资源利用、社会进步与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等方面的创新发展,以便加快我国农村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城镇化发展的健康之路。

赵羚妤[10](2016)在《四川中医养生流派研究》文中认为四川中医养生起源较早、发展迅速,但其相关研究少,资料细碎零散,内容简浅,各家养生经验及方法均散见于某些地方志、学术经验集或临证着作中,关于其流派的形成、划分、特点及发展等尚未得到全面的整理与系统的归纳分析,亦缺乏地域特色。因此,本文利用成都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市图书馆的书籍、报刊馆藏资源及中国知网、万方、维普等网络电子资源,并结合对成都、彭山、峨眉山、都江堰、青城山等四川地市的实地考察,对四川中医养生相关文献及实物资料进行了搜集;通过文献整理法,将所有搜集到的内容去其重复,以养生理论、方法等要素为纲,以医家为目而类分之;分析文献,梳理四川中医养生及其流派形成与发展的背景,并对近现代四川中医养生家进行流派划分,整理各代表医家的养生思想,进一步分析流派特点并总结其发展。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有利于传承和弘扬四川中医养生特色,推动四川中医养生的发展。本文共分为五部分:一、介绍四川的历史沿革与四川中医养生流派的概念,明确课题的研究地区与研究对象。二、结合古代四川自然、经济、文化、医药、民俗、少数民族等背景,系统梳理四川中医养生及流派的形成。三、总结四川古代养生家的学术思想,追溯近现代养生流派的源头。四、从学术共性特点角度将近现代四川中医养生流派划分为医经养生派、食疗养生派、功法养生派及独具四川特色的扶阳养生和少数民族养生,总结代表养生家的养生思想,并进一步分析各流派的特点,总结其发展。五、通过对四川中医养生及其流派的研究,得出结论,并针对其不足提出策略和建议。

二、关于发展我国矿泉医学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发展我国矿泉医学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浮力》单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
        1.1.1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背景
        1.1.2 国外关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
        1.1.3 我国对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1.2 关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核心概念的界定
        1.2.1 传统教学
        1.2.2 混合式教学
    1.3 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1.3.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1.3.2 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理论
        1.3.3 移动学习理论
    1.4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平台概述
        1.4.1 MOOC
        1.4.2 SPOC
        1.4.3 CQOOC
        1.4.4 钉钉
        1.4.5 UMU互动学习平台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2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施的可行性
    2.1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2.2 中学物理课程的特点
        2.2.1 教学内容体现了生活性和科学性
        2.2.2 教学过程注重探究性
        2.2.3 教学方法注重思想性
        2.2.4 中学物理教材编排的特点
    2.3 在中学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实施混合式教学是可行的
        2.3.1 教育信息化推动中学物理教学的创新需要
        2.3.2 网络时代的教学环境支持在中学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实施混合式教学
        2.3.3 在中学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3 基于UMU的混合式教学在中学物理中的教学设计
    3.1 UMU互动学习平台的简介
        3.1.1 UMU互动平台的教学功能分析
        3.1.2 选择UMU互动学习平台的原因
    3.2 选择初中物理《浮力》单元的原因
    3.3 在中学物理课堂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前期准备
        3.3.1 教学内容的分析
        3.3.2 学生分析
        3.3.3 教学环境分析
    3.4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及实施步骤
        3.4.1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3.4.2 混合式教学模式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3.5 基于UMU的中学物理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设计
        3.5.1 《浮力》的教学设计
        3.5.2 《阿基米德原理》的教学设计
        3.5.3 《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应用》的教学设计
4 基于UMU的《浮力》单元的混合式教学效果与评价
    4.1 《浮力》单元教学实践
        4.1.1 《浮力》单元教学实践准备
        4.1.2 《浮力》单元教学实践开展
        4.1.3 《浮力》单元教学实践结果与分析
    4.2 教学效果与评价
        4.2.1 基于UMU的混合式学习情况分析
        4.2.2 基于UMU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效果分析
        4.2.3 基于UMU的混合式教学效果与评价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附录B:混合式教学三套线上作业+问卷调查
致谢

(3)生态学视角下的EHC养老模式及其环境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养老研究动态
        1.3.1 国内研究动态
        1.3.2 国外研究动态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新型养老模式相关研究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生态健康学
        2.1.2 医疗生态学
        2.1.3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2.2 养老需求相关研究
        2.2.1 调研对象
        2.2.2 调研方法
        2.2.3 调研内容及目的
        2.2.4 调研分析
        2.2.5 调研总结
    2.3 国内外相关模式优秀案例研究
        2.3.1 国外相关模式优秀案例
        2.3.2 国内相关模式优秀案例
        2.3.3 优秀案例启示
    2.4 新型养老模式应具备的条件
        2.4.1 居住环境方面
        2.4.2 养老服务方面
        2.4.3 安全保障方面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EHC”养老模式的研究
    3.1 “EHC”养老模式的概念研究
        3.1.1 “EHC”养老模式定义
        3.1.2 “EHC”养老模式内涵
        3.1.3 “EHC”养老模式服务人群
    3.2 “EHC”养老模式的功能研究
        3.2.1 文化体育教育功能
        3.2.2 娱乐旅游购物功能
        3.2.3 医疗康复养生功能
        3.2.4 健康科研智慧养老功能
        3.2.5 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功能
        3.2.6 促进“三位一体”发展功能
    3.3 “EHC”养老模式的发展原则与建设特色研究
        3.3.1 “EHC”养老模式的发展原则
        3.3.2 “EHC”养老模式的建设特色
    3.4 “EHC”养老模式的社会支撑体系研究
        3.4.1 社会保障体系
        3.4.2 运营管理体系
    3.5 “EHC”养老模式的空间要素配置体系研究
        3.5.1 绿色高效的交通系统
        3.5.2 环保安全的市政系统
        3.5.3 完善便捷的公共配套系统
        3.5.4 多样全时的休闲旅游系统
        3.5.5 智慧专业的健康疗养系统
        3.5.6 生态适老的环境系统
        3.5.7 智能全面的安全保障系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EHC”养老模式环境系统规划设计研究
    4.1 “EHC”养老模式环境系统规划依据
    4.2 “EHC”养老模式环境系统规划方法
        4.2.1 “绿色生态”的自然环境系统规划
        4.2.2 “城景共融”的景观环境系统规划
        4.2.3 “循环发展”的海绵系统规划
        4.2.4 “以人为本”的适老化环境系统规划
    4.3 “EHC”养老模式下环境系统适老化设计方法
        4.3.1 高密度公共绿地设计
        4.3.2 多层次交往空间设计
        4.3.3 多样化活动空间设计
        4.3.4 无障碍系统设计
        4.3.5 环境舒适度设计
    4.4 “EHC”养老模式下景观要素适老化设计方法
        4.4.1 健康的植被运用
        4.4.2 生态自然的水体设计
        4.4.3 独特的小品设计
        4.4.4 规范简洁的标志系统设计
        4.4.5 安全舒适的铺装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践案例——青岛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
    5.1 青岛崂山湾概况
        5.1.1 区域资源现状
        5.1.2 绿化现状
        5.1.3 建设生态健康城现状分析
    5.2 青岛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环境系统规划方法
        5.2.1 绿色生态的环境系统规划
        5.2.2 城景共融的环境系统规划
        5.2.3 循环发展的环境系统规划
    5.3 青岛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环境系统适老化设计方法
        5.3.1 高密度公共绿地设计
        5.3.2 多层次功能分区设计
        5.3.3 多样化活动空间设计
    5.4 青岛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景观要素适老化设计方法
        5.4.1 健康的植被运用
        5.4.2 独特的小品设计
        5.4.3 规范简洁的标识系统设计
        5.4.4 舒适安全的铺装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总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老年人需求调查问卷

(4)基于资源循环理念的高中化学实验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资源生态环境要求日益增长
        1.1.2 “新高考”政策的不断推进
        1.1.3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进步
        1.1.4 化学实验学习和教学现状的必然发展
    1.2 研究意义
    1.3 理论基础
        1.3.1 可持续发展教育
        1.3.2 STSE教育
        1.3.3 资源循环利用与循环经济
    1.4 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
        1.4.1 关于资源循环理念的教育研究现状
        1.4.2 高中化学实验改进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过程及方法
2 基于资源循环理念的高中化学实验设计分析
    2.1 体现资源循环理念的实验内容设计分析
    2.2 体现资源循环理念的实验目标设计分析
    2.3 构建体现资源循环理念的综合性实验模式
3 自主创新编写体现资源循环理念的实验集
    3.1 以铁及铁的化合物为主线的综合实验设计
        3.1.1 综合实验内容
        3.1.2 实验内容解析
        3.1.3 实验器具
        3.1.4 实验步骤及过程
        3.1.5 实验设计总结与提升
    3.2 以钠和铝的性质为主线的综合实验设计
        3.2.1 综合实验内容
        3.2.2 实验内容解析
        3.2.3 实验器具
        3.2.4 实验步骤及过程
        3.2.5 实验设计总结与提升
    3.3 以氯及氯的化合物为主线的综合实验设计
        3.3.1 综合实验内容
        3.3.2 实验内容解析
        3.3.3 实验器具
        3.3.4 实验步骤及过程
        3.3.5 实验设计总结与提升
    3.4 以硫及硫的化合物为主线的综合实验设计
        3.4.1 综合实验内容
        3.4.2 实验内容解析
        3.4.3 实验器具
        3.4.4 实验步骤及过程
        3.4.5 实验设计总结与提升
    3.5 以硝酸和氮氧化物的性质为主线的综合性实验
        3.5.1 综合实验内容
        3.5.2 实验内容解析
        3.5.3 实验器具
        3.5.4 实验步骤及过程
        3.5.5 实验设计总结与提升
    3.6 以氨气和铵盐的性质为主线的综合性实验设计
        3.6.1 综合实验内容
        3.6.2 实验内容解析
        3.6.3 实验器具
        3.6.4 实验步骤及过程
        3.6.5 实验设计总结与提升
    3.7 以乙醇、乙酸和乙酸乙酯的性质为主线的综合实验设计
        3.7.1 综合实验内容
        3.7.2 实验内容解析
        3.7.3 实验器具
        3.7.4 实验步骤及过程
        3.7.5 实验设计总结与提升
4 《资源循环理念高中化学实验集》的应用
    4.1 《资源循环理念高中化学实验集》的应用过程
    4.2 《资源循环理念高中化学实验集》的应用结果
        4.2.1 专家和教师访谈结果
        4.2.2 中学生使用效果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5)健康意识对高校教师康养旅游意向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康养旅游的时代价值与意义
        1.1.2 政策推动康养旅游的发展
        1.1.3 康养旅游市场的需求规模
        1.1.4 高校教师群体的特殊性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内容与目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相关概念定义
        1.6.1 康养旅游
        1.6.2 健康意识
        1.6.3 主观规范
        1.6.4 知觉行为控制
        1.6.5 康养旅游态度
        1.6.6 康养旅游意向
        1.6.7 健康感知
第2章 研究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康养旅游研究综述
        2.1.1 康养旅游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2.1.2 康养旅游的供求内容
        2.1.3 国内外康养旅游发展现状
        2.1.4 国内外康养旅游研究现状
        2.1.5 计划行为理论在康养旅游中的运用
    2.2 健康意识研究综述
    2.3 健康感知研究综述
    2.4 研究评述
    2.5 理论基础
        2.5.1 计划行为理论
        2.5.2 休闲限制理论
        2.5.3 知信行理论
第3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构建
    3.1 研究变量的作用关系分析
    3.2 研究假设推导
        3.2.1 健康意识与康养旅游态度、康养旅游意向
        3.2.2 主观规范与康养旅游态度、康养旅游意向
        3.2.3 知觉行为控制与康养旅游态度、康养旅游意向
        3.2.4 康养旅游态度与康养旅游意向
        3.2.5 健康感知的调节作用
    3.3 研究模型构建
    3.4 人口学特征
第4章 研究设计
    4.1 问卷内容设计
    4.2 题项设计
        4.2.1 健康意识量表
        4.2.2 计划行为理论量表
        4.2.3 康养旅游意向量表
        4.2.4 健康感知量表
        4.2.5 人口学特征部分
    4.3 测量题项及来源
    4.4 预调研数据分析
        4.4.1 预调研数据收集
        4.4.2 预调研数据描述
        4.4.3 信度分析
        4.4.4 效度分析
    4.5 正式问卷的发放
        4.5.1 调查样本估算
        4.5.2 问卷发放情况
第5章 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5.1 数据质量控制与基本情况
        5.1.1 研究样本质量控制
        5.1.2 研究样本的描述统计分析
        5.1.3 量表题项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 信效度检验
        5.2.1 信度检验
        5.2.2 效度检验
    5.3 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5.4 差异性分析
        5.4.1 性别维度
        5.4.2 年龄层维度
        5.4.3 学科背景维度
        5.4.4 岗位维度
        5.4.5 收入水平维度
        5.4.6 学历水平维度
        5.4.7 差异性分析小结
    5.5 假设检验与结果分析
        5.5.1 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
        5.5.2 结构方程模型的假设检验
        5.5.3 健康感知的调节效应检验
        5.5.4 研究结果汇总与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与讨论
        6.1.1 高校教师群体的健康意识及健康感知的现状
        6.1.2 高校教师群体人口统计学特征对主变量的影响
        6.1.3 康养旅游态度的影响因素分析
        6.1.4 康养旅游意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6.1.5 健康感知的调节效应分析
    6.2 理论贡献
        6.2.1 引入健康意识扩展了康养旅游意向的影响因素研究
        6.2.2 检验了健康感知在康养旅游意向影响因素中的作用
    6.3 实践意义
        6.3.1 对政府的启示
        6.3.2 对行业的启示
        6.3.3 对企业的启示
    6.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6)对“中国魔水”品牌故事的考证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魔水”的相关记录和评价
二、《东京新闻》的原始资料
三、《羊城晚报》的相关报道
四、“中国魔水”的问题与考证
    (一) 相关记述中的事实错误
    (二) 歪曲信息:对报道配图的误读
    (三) 品牌故事:过度演绎与夸大
五、“中国魔水”成为健力宝的专有名片
六、小结与思考

(7)赴俄远东中国国际旅游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文献综述
2 相关概念与基本情况
    2.1 俄罗斯生态旅游研究
    2.2 远东地区既有旅游研究
3 远东国际与国内交通
    3.1 由中国进入远东地区
    3.2 陆与空港交通
    3.3 各州交通
4 中国旅游者赴俄远东旅游的吸引力研究
    4.1 推拉模型: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4.2 赴远东旅游的生态资源吸引力
        4.2.1 保护区分布与远东生态旅游活动
        4.2.2 俄远东生态旅游最具吸引力的地区
    4.3 出境、冰雪、红色与购物等旅游吸引
    4.4 俄罗斯发展远东入境旅游政策
5 赴俄远东旅游的推动力研究
    5.1 逃离雾霾天气
    5.2 避暑原因、避噪音、解压、展示效应与医疗旅游
    5.3 调查分析:赴俄远东旅游的推动力研究
6 中国游客赴远东度假的旅游规律
    6.1 季节性影响
    6.2 喜欢组团、滞留时间与旅游路线
    6.3 在远东旅游的餐饮与饮酒
    6.4 中国游客的满意度
    6.5 赴远东中国游客的安全问题
7 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8)西藏生态脆弱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的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主要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主要内容及创新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绿色矿业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2.1 绿色矿业经济的界定及其特点
        2.1.1 绿色经济形态特征
        2.1.2 资源与环境承载力均衡特征
    2.2 绿色矿业经济的理论分析
        2.2.1 外部性理论
        2.2.2 绿色矿业价值理论
        2.2.3 产业生态学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西藏自治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潜力分析
    3.1 西藏矿产资源现状
        3.1.1 矿产资源总体概况
        3.1.2 优势矿产资源概况
    3.2 西藏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3.2.1 开发利用的主要矿种
        3.2.2 矿山规模及开发利用程度
    3.3 西藏矿业经济贡献力分析
        3.3.1 贡献力评价指标
        3.3.2 数据来源
        3.3.3 评价结果
        3.3.4 对全区GDP增长的贡献
        3.3.5 对全区就业情况的贡献
        3.3.6 贡献力整体评价
    3.4 西藏矿产资源潜力分析
        3.4.1 藏东三江矿产资源集中区(带)
        3.4.2 雅鲁藏布江矿产资源集中区(带)
        3.4.3 班公错-怒江成矿带西段矿产资源集中区(带)
        3.4.4 青藏铁路沿线矿产资源集中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西藏自治区生态脆弱度评价及其区划
    4.1 生态脆弱区界定及其特点
        4.1.1 生态脆弱区界定
        4.1.2 生态脆弱区基本特征
    4.2 西藏生态脆弱度评价
        4.2.1 生态脆弱性的定义及内涵
        4.2.2 评价模型及指标解释
        4.2.3 评价过程
        4.2.4 评价结果分析
    4.3 西藏生态脆弱区划分及其特征
        4.3.1 我国生态脆弱区的空间分布
        4.3.2 西藏生态脆弱区的空间分布及其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西藏生态脆弱区绿色矿业开发模式
    5.1 西藏矿业开发思路
    5.2 西藏绿色矿业开发模式
        5.2.1 构建思路和原则
        5.2.2 绿色矿业开发模式
    5.3 西藏矿业开发空间转化模式
        5.3.1 矿业开发空间布局
        5.3.2 矿业开发转化模式
    5.4 西藏典型矿种开发模式
        5.4.1 固体矿产开发模式
        5.4.2 水汽矿产开发模式
        5.4.3 盐湖矿产开发模式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促进西藏自治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政策建议
    6.1 加强西藏地质矿产勘查及矿政管理
        6.1.1 加强地质勘查程度
        6.1.2 突出优势矿产资源勘查
        6.1.3 加大水工境地质勘查
        6.1.4 规范矿业权市场交易机制
    6.2 开展西藏绿色矿山建设
        6.2.1 绿色矿山建设规划
        6.2.2 绿色矿山示范区建设
    6.3 加大西藏矿业人才队伍建设
        6.3.1 充分发挥区内国有地质队伍的优势
        6.3.2 制定并完善激励机制
        6.3.3 内培外引矿业人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鞍山汤岗子生态健康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第2章 生态健康城的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生态健康城的基本概念
        2.1.1 生态健康城的定义
        2.1.2 生态健康城的内涵及特点
        2.1.3 生态健康城的建设原则
    2.2 生态健康城相关理论
        2.2.1 生态系统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产业集群理论
        2.2.4 城乡一体化理论
第3章 国内外生态健康城(镇)发展实例对比分析
    3.1 国外经验借鉴
        3.1.1 法国依云健康城
        3.1.2 日本静冈医药谷
        3.1.3 德国巴登—巴登小镇
    3.2 国内经验借鉴
        3.2.1 上海宝山区罗店健康城
        3.2.2 中国台湾大内乡
        3.2.3 天津中新健康城
    3.3 对比分析及启示
第4章 鞍山汤岗子生态健康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4.1 鞍山汤岗子生态健康城的发展现状
    4.2 鞍山汤岗子生态健康城建设的意义与可行性分析
    4.3 鞍山汤岗子生态健康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3.1 鞍山汤岗子生态健康城经济发展迟缓
        4.3.2 鞍山汤岗子生态健康城建设用地不足
        4.3.3 鞍山汤岗子生态健康城资金保障欠缺
        4.3.4 鞍山汤岗子生态健康城产业布局不合理
    4.4 鞍山汤岗子生态健康城发展问题的成因分析
        4.4.1 社会经济因素
        4.4.2 政策因素
        4.4.3 区域规划因素
        4.4.4 资金因素
第5章 鞍山汤岗子生态健康城发展规划及发展策略
    5.1 鞍山汤岗子生态健康城的发展规划
        5.1.1 鞍山汤岗子生态健康城的建设规划
        5.1.2 鞍山汤岗子生态健康城的投资规划
        5.1.3 鞍山汤岗子生态健康城的发展重点
    5.2 鞍山汤岗子生态健康城的发展策略
        5.2.1 鞍山汤岗子注重生态健康城经济结构调整
        5.2.2 加大鞍山汤岗子生态健康城创收途径
        5.2.3 创造鞍山汤岗子生态健康城良好的投、融资环境
        5.2.4 制定推动鞍山汤岗子生态健康城发展政策
        5.2.5 加强鞍山汤岗子生态健康城基础设施及软环境建设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四川中医养生流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意义
    1.2 研究方法
2. 正文
    2.1 研究地区和研究对象
        2.1.1 研究地区
        2.1.2 研究对象
    2.2 四川中医养生的形成背景
        2.2.1 自然条件
        2.2.2 经济贸易
        2.2.3 特色文化
        2.2.3.1 文学艺术
        2.2.3.2 茶文化
        2.2.3.3 酒文化
        2.2.3.4 川菜文化
        2.2.4 哲学思想
        2.2.4.1 易学
        2.2.4.2 儒家
        2.2.4.3 杂家
        2.2.4.4 佛家
        2.2.4.5 道家与道教
        2.2.5 民风民俗
        2.2.5.1 居所
        2.2.5.2 娱乐
        2.2.6 传统医药背景
        2.2.6.1 中药资源丰富
        2.2.6.2 名医辈出
        2.2.6.3 少数民族医药
    2.3 四川中医养生流派溯源
        2.3.1 古代中医养生家
        2.3.1.1 郭玉
        2.3.1.2 昝殷
        2.3.1.3 虞洮
        2.3.1.4 陈士良
        2.3.1.5 唐慎微
        2.3.1.6 韩懋
        2.3.1.7 曾懿
        2.3.2 古代其他养生家
        2.3.2.1 彭祖
        2.3.2.2 杜光庭
        2.3.2.3 陈抟
        2.3.2.4 田锡
        2.3.2.5 苏轼
        2.3.2.6 皇甫坦
        2.3.2.7 陆游
        2.3.2.8 黄云鹊
    2.4 近现代四川中医养生流派
        2.4.1 医经养生派
        2.4.1.1 代表人物及思想方法
        2.4.1.2 流派特色
        2.4.1.3 流派发展
        2.4.2 食疗养生派
        2.4.2.1 代表人物及思想方法
        2.4.2.2 流派特色
        2.4.2.3 流派发展
        2.4.3 功法养生派
        2.4.3.1 代表人物及思想方法
        2.4.3.2 流派特色
        2.4.3.3 流派发展
        2.4.4 其他养生
        2.4.4.1 扶阳养生
        2.4.4.2 少数民族养生
    2.5 讨论
        2.5.1 四川中医养生及其流派形成的必然性
        2.5.2 四川中医养生的学术特色
        2.5.2.1 倡导命贵千金
        2.5.2.2 将“先食后药”的思想最先运用到养生活动中并得到良好的发展
        2.5.2.3 导引养生起源早、影响大
        2.5.2.4 早期房中术影响广
        2.5.2.5 强调持之以恒,贯穿终身
        2.5.3 四川中医养生的重要地位
        2.5.4 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2.5.4.1 四川中医养生流派的划分问题
        2.5.4.2 教育模式导致专业个性人才的短缺
        2.5.4.3 发展的短板与阻碍
        2.5.5 策略与建议
        2.5.5.1 四川中医养生流派的创新与继承
        2.5.5.2 四川中医养生的发展与建设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相关图片资料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四、关于发展我国矿泉医学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理县古尔沟温泉康养特色小镇开发研究[D]. 刘彩霞. 西南民族大学, 2021
  • [2]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的混合式教学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浮力》单元为例[D]. 刘平. 重庆师范大学, 2020(04)
  • [3]生态学视角下的EHC养老模式及其环境规划设计研究[D]. 杨琳静.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1)
  • [4]基于资源循环理念的高中化学实验设计研究[D]. 董勤凤. 湖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健康意识对高校教师康养旅游意向的影响研究[D]. 冷林燕. 华侨大学, 2019(01)
  • [6]对“中国魔水”品牌故事的考证与思考[J]. 赵新利. 品牌研究, 2018(06)
  • [7]赴俄远东中国国际旅游研究[D]. Karbushev Denis(孔敦耐). 东北财经大学, 2018(06)
  • [8]西藏生态脆弱区绿色矿业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 米玛顿珠. 中国地质大学, 2017(01)
  • [9]鞍山汤岗子生态健康城发展研究[D]. 王兰兰. 吉林大学, 2016(10)
  • [10]四川中医养生流派研究[D]. 赵羚妤.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标签:;  ;  ;  ;  ;  

对我国矿泉药发展的几点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