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岁以下儿童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预防研究

6岁以下儿童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预防研究

一、6岁以下儿童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手术预防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姚克,闫晨曦[1](2021)在《重视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围手术期的关键问题》文中研究表明白内障是引起儿童可治性视力障碍的主要原因,儿童在解剖、生理、行为、发育等方面的特殊性,使其在白内障围手术期较成人面临更多风险,需要给予特别关注和管理。本文针对儿童白内障的手术指征及手术时机、术前检查、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术后视功能重建4个方面,论述并指出从儿童白内障围手术期各个环节入手,加强把控,综合管理,是提高临床儿童白内障治疗水平的关键。(中华眼科杂志,2021,57:481-486)

李雅頔[2](2021)在《Ⅰ期人工晶状体植入在4月~2岁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中应用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对2017年-2020年于昆明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诊断为单纯性先天性白内障,并接受“先天性白内障针吸+后囊膜切开+前段玻璃体切割+Ⅰ期人工晶体植入”手术治疗的患儿,进行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随访,统计分析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治疗前后的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及屈光度等眼球发育关键指标的变化,以及术后各类并发症的发生率,深入探讨该术式在不同年龄组,尤其是2岁以下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中应用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为临床工作中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手术时机、人工晶体植入时机的选择,以及人工晶状体度数的计算与术后屈光度的预留提供临床实验依据。[方法]本课题为前瞻性研究,根据眼球发育规律将入组的患儿按照手术年龄分为以下四组:A组:4月≤年龄<2岁;B组:2岁≤年龄<4岁;C组:4岁≤年龄<7岁;D组:7岁≤年龄<12岁。对四组患儿进行临床建档随访6月~1年,分别记录术后1月、3月、6月及1年的眼压、眼轴、角膜曲率、屈光度变化及并发症的发生率,配合的患儿可查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用 Stata/SE 15.1(StataCorp,College Station,USA)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实验所得结果均使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使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方法检验计量资料的变量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若符合正态分布即采用配对t检验或者两独立样本t检验;若不符合正态分布则采用秩和检验;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术后并发症:108例(167眼)患儿中发生瞳孔移位及变形的7眼,无患儿发生虹膜粘连及瞳孔膜闭,8例(1 1眼)发生后发性白内障及视轴区混浊,四组患儿上述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l P>0.05);均未发生切口渗漏、出血、眼内炎、葡萄膜炎、视网膜脱离、青光眼相关不良事件的情况。2、双眼及单眼患儿患眼术后屈光度变化:将患儿术后1月屈光度作为术后初始屈光度,4组患儿术后1年的屈光度与术后初始屈光度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all P<0.05),组间比较,术后1月及术后1年的屈光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屈光度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5,P>0.05)。3、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术后屈光度变化: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各阶段健眼的屈光度与患眼屈光度及屈光度变化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ll P>0.05);屈光度均有向近视方向漂移的趋势,且随着年龄增大近视漂移的趋势逐渐减缓。4、最佳矫正视力:4组患儿共108例(167眼)中在末次随访时共有41例(68眼)不能配合检查视力,末次随访复查时均能追物,其余67例(99眼)患儿均可配合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查视力。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比较,BCVA 小于 0.1 的有 5 眼(5.06%),BCVA 为 0.1~0.3 之间的有 17 眼(17.17%),BCVA 为 0.3~0.5 之间的有 17 眼(17.17%),BCVA为0.5~0.7之间的有30眼(30.30%),BCVA大于0.7的有30眼(30.30%)。5、术后双眼及单眼患儿患眼眼轴变化:四组患儿术后个阶段眼轴长度与术前眼轴长度相比均有增长,且4组患儿术后各阶段眼轴长度与术前眼轴长度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ll P<0.05),眼轴增长幅度随着年龄增大逐渐减缓。6、单眼先天性白内障眼轴变化: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患眼眼轴与健眼眼轴相比,四组患儿术前、术后3月、6月、1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ll P>0.05)。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健眼与患眼眼轴增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ll P>0.05),A组、D组患儿术后眼轴增长度健眼>患眼,B组、C组患儿增长速率均为患眼>健眼。7、术后双眼及单眼患儿患眼角膜曲率变化:四组患儿角膜曲率与随访时期的变化趋势不同,A组患儿术后各阶段角膜曲率与术前相比均有增大,但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all P>0.05),B组、C组、D组患儿术后各个阶段角膜曲率对比术前大致一致,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ll P>0.05)8、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前及术后各个阶段健眼角膜曲率与患眼角膜曲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all P>0.05),术后各阶段健眼与患眼角膜曲率增长幅度大致一致,差异无统计学(all P>0.05)。[结论]1、Ⅰ期人工晶体植入在4月~2岁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中应用是安全、有效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术后视力预后良好;2、4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均有近视漂移的趋势,4月~2岁患儿近视漂移趋势较大,随着年龄增长,近视漂移趋势逐渐减缓;3、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眼轴患眼眼轴及角膜曲率可正常发育,单眼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患眼与健眼可保持协调发育,术后视力预后较好;

秦筱钰[3](2020)在《儿童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屈光状态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儿童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后实际屈光度与目标屈光度之间的差异,分析屈光度偏差的来源。方法:前瞻性研究。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11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接受手术的白内障患儿共42例(64只眼),其中A组白内障摘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及Ⅰ期囊袋内IOL植入的患儿33例(49只眼),B组Ⅱ期睫状沟IOL植入的患儿9例(15只眼)。根据手术时的年龄将A组患儿分为三个亚组,即年龄≤3岁;3岁<年龄≤6岁;年龄>6岁。术前测得患儿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及角膜直径(corneal diameter,CD),应用SRK/T公式计算所需IOL度数并预测目标术后屈光度。于术后3个月时使用手持式电脑全自动验光仪测得患儿实际术后屈光度,计算术后平均屈光误差(mean error,ME)及术后平均绝对屈光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MAE),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ME、MAE、AL及年龄进行分析。结果:A组患儿术前眼轴长度为(22.51±1.43)D,年龄(5.16±2.79)岁。B组患儿术前眼轴长度为(22.19±1.76)D,年龄(2.97±0.86)岁。术后3个月,在A组患儿中,MAE<1.00 D者占46.93%,MAE<2.00 D者占73.47%,MAE<3.00D者占85.71%,3.00D及以上者占14.28%。在B组患儿中,MAE<1.00 D者占20.00%,MAE<2.00 D者占53.33%,MAE<3.00 D者占66.67%,3.00D及以上者占33.33%。A组患儿各年龄段亚组间MAE与M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儿中3岁及以下组的ME大于B组患儿(t=2.53,P=0.02),而MAE则小于B组患儿(t=-2.11,P=0.04)。A组患儿的ME及MAE和AL均无相关关系(P>0.05),B组患儿的MAE与AL成负相关(P=0.01),ME与AL成正相关(P=0.01)。结论:(1)Ⅰ期囊袋内IOL植入和Ⅱ期睫状沟IOL植入的白内障患儿,绝大部分可达到比较理想的目标屈光度,手术为安全有效的。(2)对于同年龄段的患儿Ⅰ期囊袋内IOL植入的白内障患儿,屈光度偏差程度比Ⅱ期睫状沟IOL植入者的小,且比其向近视方向的偏移更小。(3)对于Ⅱ期睫状沟IOL植入的白内障患儿,屈光度偏差程度与AL成负相关,AL越大,屈光度偏差程度越小。

徐畅[4](2019)在《儿童发育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眼前节结构变化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应用眼前节光学相干断层扫描(anterior segment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AS-OCT)对发育性白内障患儿术前及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术后早期不同时间段眼前节结构进行生物测量,从而了解白内障摘除IOL植入术后发育性白内障患儿眼前节结构的变化。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9年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行白内障摘除联合一期IOL植入的4-13岁发育性白内障患儿20例30眼,作为试验组。同时收集与试验组年龄及性别相匹配的儿童,作为对照组。应用AS-OCT分别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测量纳入对象的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CCT)、晶体顶点距(lens vault,LV)、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前房角度(anterior chamber angle,ACA)、房角开放距离(angle opening distance,AOD)、小梁-虹膜空间面积(trabecular-iris space area,TISA)。结果:1、试验组术前的CCT、LV、ACD及ACA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2、试验组的CCT术前与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试验组的ACD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均大于术前(均为P<0.05)。4、试验组的LV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均小于术前(均为P<0.05)。5、试验组的ACA、AOD500及TISA500术前与术后1周、术后1个月及术后3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本研究发育性白内障患儿经白内障摘除联合一期IOL植入术后早期(3个月内),除ACD加深外,CCT、ACA、AOD500及TISA500均无变化。提示了发育中的儿童IOL眼是良好和安全的。

冯张青,李俊红[5](2019)在《重视儿童白内障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处理方式的选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儿童眼球独特的解剖生理及发育特点,儿童白内障手术及术后管理面临着巨大挑战,合适的手术时机、恰当的手术方法、准确的人工晶状体(IOL)度数测算和及时的术后并发症诊治对白内障患儿恢复良好的视功能非常重要。但是儿童白内障许多相关的治疗方案在临床上仍未形成统一意见,术后效果也需要进一步临床随访观察和探讨。近年来,有关儿童白内障的手术时机有了新的认识,手术方法出现了以晶状体再生微创手术为代表的新方式,IOL计算出现了人工智能公式的研究,儿童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预防、诊断及处理方法也出现了新的进展。本文笔者从以上多个方面对儿童白内障临床研究进展进行评述,剖析儿童白内障的复杂性。

谢迎宾,考华婷,宋斌,王康[6](2018)在《儿童白内障术中晶状体囊膜的处理措施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后发性白内障(PCO)是儿童白内障手术后影响患儿视功能的最主要并发症之一,晶状体后囊膜和玻璃体前界膜对白内障术后晶状体残余皮质增生、移行发挥"支架、平台"作用,与PCO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儿童白内障术中对晶状体前后囊膜的恰当处理可减少术后PCO的发生,术中行一期后囊膜切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可去除PCO形成的最主要"支架"。人工晶状体夹持术、bag-in-the-lens人工晶状体的应用通过促使前后囊膜在撕囊边缘处的闭合,封闭残存、增生的晶状体皮质于囊袋内,可减少术后PCO的发生。

谢迎宾[7](2018)在《人工晶体夹持术在儿童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文中认为前言儿童白内障是严重的儿童致盲眼病,严重影响着儿童视功能的发育。自从Choyce于1955年首次报道将一枚前房型人工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儿童眼中、Binkhorst于1959年首次在儿童眼中植入虹膜固定型IOL以来,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儿童白内障在手术技术、设备及人工晶体材料及设计方面均有了极大的改进和提高,儿童白内障的手术治疗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术后绝大部分儿童能够获得视功能的改善。尽管如此,儿童白内障手术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与儿童眼球与成人眼球存在很大的不同有关。儿童眼球出生时体积小、眼轴较短、生后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不断变化、巩膜较薄且质地软、晶状体囊弹性大,撕囊时易向周边撕裂。同时,儿童眼血房水屏障功能不健全,眼内组织对手术刺激反应强烈,手术后炎症反应常较成人剧烈;残留晶状体皮质增生活跃,术后易形成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等并发症,且发生率远高于成人白内障。有文献报道,在低龄儿童白内障中,如保留完整的后囊膜,术后PCO的发生率几乎为100%。目前,减少术后PCO发生的措施主要集中在晶状体前后囊膜的处理、前部玻璃体的处理、手术方式的改进以及人工晶体的设计及材料研究方面。譬如,多数学者认为晶状体后囊膜及玻璃体前表面可做为白内障术后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s)增生、移行的支架,与PCO关系密切,主张儿童白内障特别是年幼儿童的白内障,给予一期后囊膜撕除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手术方式的改进如人工晶体夹持术的应用,通过闭合前后囊膜,减少残余及增生的晶状体皮质以减少PCO;人工晶体材料方面,大多学者认可丙烯酸酯(acrylic)人工晶体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PMMA)人工晶体的PCO发生率明显降低;在人工晶体设计方面,Bag-in-the-lens人工晶体也取得了一定的降低儿童PCO发生率的作用。但也有学者担心切除正常的前部玻璃体会对儿童眼球的发育造成潜在影响。目前,关于如何更有效的减少儿童白内障术后PCO尚无一致共识,各种减少PCO的措施仍在不断研究、探索中。总之,儿童白内障的复明工程仍将任重而道远。先天性小眼球合并先天性白内障是儿童白内障中另外一个重要的特殊群体,约占先天性白内障儿童的7.2-16.9%。与同龄儿童正常尺寸的眼球相比,先天性小眼球患儿的眼球前后节空间往往较正常眼球小、角膜直径小、前房浅、晶状体囊膜直径也小于同龄正常儿童的眼球,其特殊的解剖特点导致手术难度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了这些儿童的视功能恢复及生存质量。由于先天性小眼球儿童存在眼球形态结构及功能的异常,其白内障的手术处理及术后视功能康复也较眼轴正常的儿童白内障更为复杂。相对较小的晶状体囊袋内植入正常尺寸的IOL后,术后可能会发生更多的并发症,如瞳孔夹持、IOL偏心或倾斜、后发性白内障、青光眼等。同时,患儿术后无晶体眼的屈光矫正也是较为棘手的问题。首先,由于患儿的眼部解剖结构异常及儿童的合作性较差,角膜接触镜的佩戴比较困难;其次,目前用于矫正婴幼儿无晶状体眼的角膜接触镜在我国尚未获批准;如果单眼先天性小眼球合并先天性白内障术后配戴框架眼镜,会出现严重的双眼物像不等和光学畸变;此外,对于伴有眼球震颤的无晶状体眼患儿,配戴眼镜也比较困难;最后,先天性小眼球合并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晶状体囊袋直径偏小,与正常尺寸的人工晶体是否匹配也是应该考虑的问题之一。基于以上这些因素,虽然为先天性小眼球合并先天性白内障患儿实施人工晶体植入术仍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挑战,但仍然应予以考虑和实施。人工晶体夹持术由Neuhann and Neuhann于1991年在美国白内障屈光学术研讨会上首次报告,用于成人白内障术中后囊膜破裂的情形,即将IOL袢植入睫状沟,光学部夹持于前囊膜撕囊口后,如此以获得IOL的稳定。1994年,Gimbel and DeBroff改良该术式,将人工晶体袢植入晶状体囊袋中,光学部夹持于后囊撕囊口后,用于预防儿童白内障术后PCO的发生。但到目前为止,将人工晶体夹持术应用于先天性小眼球合并先天性白内障儿童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回顾总结2011年3月至2016年7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中心接受人工晶体夹持术治疗的先天性白内障及先天性小眼球合并先天性白内障儿童的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时期于我院行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术且手术年龄、白内障手术方式和随访时间相近的先天性白内障儿童进行对照研究,观察患儿术后视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研究目的评估人工晶体夹持术在治疗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及儿童先天性小眼球合并先天性白内障中的有效性、安全性、术后视觉质量及并发症情况。研究方法回顾总结2011年3月至2016年7月在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眼科中心接受人工晶体夹持术治疗的资料完整的先天性白内障儿童(41例67眼)的临床资料。其中正常眼轴先天性白内障儿童30例47眼(正常眼轴IOL夹持组);先天性小眼球(诊断标准为眼轴长度小于正常年龄组眼轴长度的2个标准差)合并先天性白内障11例20眼(短眼轴IOL夹持组)。选取同时期于我院行人工晶体囊袋内植入术且手术年龄、白内障手术方式和随访时间相近的先天性白内障儿童34例54眼(正常眼轴IOL囊袋组)进行对照研究。纳入标准为:①术前晶状体明显混浊或在自然瞳孔下因视轴区的晶状体混浊采用彻照法看不到红光反射者;②行上方角膜缘隧道切口、前后囊膜环形撕除、白内障吸出、前部中央玻璃体切除、一期或二期人工晶体植入术;③术后戴矫正眼镜、遮盖治疗和随访的依从性较好。患儿随访时常规检查矫正视力、眼压、眼前节、眼底、A/B超及散瞳检影验光。对不能配合检查的婴幼儿给予口服10%水合氯醛催眠后,采用手持裂隙灯检查眼前节、直接眼底镜检查眼底。记录患儿术前、术后的各项相关指标如手术年龄、性别、手术眼别、术后屈光及矫正视力情况、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SPSS 22.0,用统计性描述、单因素方差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精确检验等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各组之间术后一期或二期IOL植入的最后随访BCVA的差异、各组之间最后随访时BCVA的差异、各组之间术后并发症如PCO、虹膜后粘连、IOL表面沉积物及IOL偏位发生率的差异进行比较,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正常眼轴IOL夹持组30例47眼,平均IOL植入年龄27.36 ± 14.74月(10~72个月),平均随访21.40 ±11.66月(6~52个月);短眼轴IOL夹持组11例20眼,平均IOL植入年龄为29.75 ± 14.34月(16~69个月),平均随访27.30 ± 11.27个月(范围16~47个月);正常眼轴IOL囊袋组34例54眼,平均IOL植入年龄为33.17±17.15月(15~75个月),平均随访21.63±11.82月(6~55个月)。最后随访时,在75例121眼中,6.61%(8/121)的BCVA≥0.1LogMAR;12.40%(15/121)的 BCVA 介于≥0.3 LogMAR~<0.1 LogMAR 之间;17.36%(21/121)的 BCVA 介于≥0.5 LogMAR~<0.3 LogMAR 之间;47.11%(57/121)的 BCVA 介于≥1 LogMAR~<0.5 LogMAR之间;16.53%(20/121)的BCVA<1 LogMAR。3组之间BCVA的构成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9)。全部121眼中,单眼IOL植入29眼,双眼IOL植入92眼。最后随访时,单眼IOL植入组的BCVA(0.64±0.29)与双眼IOL植入组的BCVA(0.72±0.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7);一期IOL植入58眼,二期IOL植入63眼。最后随访时,一期IOL植入组的BCVA为0.62 ±0.30,二期IOL植入组的BCVA为0.79±0.30,一期IOL植入组的BCVA优于二期IOL植入组(P=0.002)。正常眼轴IOL夹持组术后PCO发生率低于正常眼轴IOL囊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眼轴IOL夹持组术后IOL偏位发生率低于正常眼轴IOL囊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之间术后虹膜粘连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之间IOL表面沉积物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IOL夹持术可用于正常眼轴及短眼轴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的治疗。应用该术式可以减轻手术医生因先天性小眼球合并先天性白内障儿童的晶状体囊袋小及IOL尺寸不匹配等因素引起的诸多顾虑,改善先天性小眼球合并先天性白内障儿童的术后视力。2.PCO仍是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与IOL囊袋内植入术相比,IOL夹持术可以降低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术后PCO和IOL偏位的发生率。

韩宇,汤静,叶宏权,杨君[8](2018)在《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双微创联合手术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1.8 mm透明角膜微切口晶状体针吸联合25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系统应用于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1例(30只眼)211岁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临床资料。患者均分别行1.8mm透明角膜微切口晶状体针吸+人工晶状体植入+25 G晶状体后囊切除+前段玻璃体切除双微创联合手术。观察术中情况,术后视力、人工晶状体位置、后囊膜混浊、虹膜粘连及眼压等情况,随访612个月。结果全部手术均顺利,术中前房稳定、操作控制性好,术后炎症反应轻、术源性散光小、视力明显改善,无虹膜后粘连、人工晶状体偏位或后囊膜混浊等并发症。结论双微创联合手术应用于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对眼表和眼内创伤轻微、无明显并发症、安全有效。

陈春丽,贾璐,贾新国,付青[9](2017)在《先天性白内障发病与治疗的相关研究》文中认为先天性白内障是一种严重影响婴幼儿视力发育的眼部疾病。占儿童致盲眼病的第二位。在先天性白内障中,约有一半的病例与遗传有关,且绝大多数表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先天性白内障发病的分子机制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手术治疗是先天性白内障治疗的主要方式,小儿白内障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的选择仍然是眼科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我们对近年来先天性白内障的分子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及手术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做一回顾,以探索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朱彰灏[10](2017)在《Ⅰ期人工晶状体植入在7-24月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中应用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先天性白内障是导致儿童盲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我国儿童视力损伤原因中占第二位[1,2]。对具有手术指征的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是最重要的治疗方法,也是获得治疗后视力进步的基本因素。目前对大于2岁的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行Ⅰ期人工晶状体(intraocular lens,IOL)植入逐渐成为常规[4,5]。虽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眼科医生倾向于对2岁以下先天性白内障患儿行Ⅰ期IOL植入[6],但是现有研究证据仍不能证明Ⅰ期IOL植入在724月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中应用的危险性及收益性。本文通过对20102016年在我院诊断先天性白内障并接受白内障吸除+后囊膜切开+前段玻璃体切割术+IOL植入术的724月患儿进行病例随访及既往资料收集分析,探讨在该术式在724月先天性白内障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同时探寻我院眼科治疗该部分患儿与欧美研究组报道及国内发达地区治疗该类患儿疗效差异及其可能存在的原因。方法:收集2010年7月至2016年4月间因先天性白内障在我院行白内障吸除+后囊膜切开+前段玻璃体切割术+IOL植入术的20例31眼患儿病历资料,患儿接受手术的年龄均为724月龄。收集患儿术前、术中、出院前等资料。电话通知患儿回院进行随访,收集患儿术后随访资料,若有二次入院患者,收集二次住院资料。对前瞻性部分的病人进行术后1周、1月、3月、半年检查1次,如无不良事件发生,嘱患儿家属每3月6月返院复查1次。每次随访检查包括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distance visual acuity,BCDVA)、眼压、眼前段检查、眼底检查、验光,调整斜弱视治疗方案,每半年行眼A/B超1次了解患儿眼轴发育情况及排除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记录术后并发症情况。主要观察项目包括:1.术后最佳矫正视力;2.术后并发症;3.术后斜弱视;4.术后屈光状态与眼轴长度;5.随访情况。视力转变成最小分辨角的对数表达(logarithmoftheminimumangleofresolution,logmar)。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检测。结果:1.视力:20例患儿中19例(30只眼)可以配合视力检查。17例26眼裸眼远视力(uncorrecteddistancevisualacuity,ucdva)中位数为1.0logmar(相当于国际标准视力表0.1)。19例30眼bcdva中位数为0.7logmar(相当于国际标准视力表0.2)。单侧发病患眼bcdva中位数为0.8logmar(相当于国际标准视力表0.15),双侧发病患眼平均bcdva中位数为0.7logmar(相当于国际标准视力表0.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2.术后并发症:20例31眼中术后5眼(16.13%)发生后发性白内障及视轴区混浊,其中4眼在全麻下行晶状体增殖皮质切除术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1眼行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4眼(14.81%)瞳孔移位、变形,由于未遮挡视轴,未手术处理;未发现术后切口渗漏、青光眼相关不良事件、出血、眼内炎、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3.术后斜弱视:20例31眼中有6例(22.5%)发生斜视,其中3例术前已存在斜视。23眼(74.2%)发生弱视,所有的单眼发病患儿(9例9眼)都发生弱视。4.术后屈光状态与眼轴长度:所有患眼术后平均等效球镜度数为+1.88±2.46d,最低为-2.50d,最高为+5.625d。20例患儿中14例(22只眼)能配合a超检查,术眼术后平均眼轴长度为21.73±1.29mm。5.随访情况:20例(31眼)患儿随访时间为880月,平均为36.45月,平均随访次数为5.65次,平均随访频率为8.05月/次。完成术后早期随访(<3月)有18例(29眼),完成中期随访(13年)有16例(25眼),完成远期随访(3年以上)有8例(12眼)。结论:1.Ⅰ期人工晶状体植入在724月先天性白内障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较低。2.随访率低及未加强弱视治疗可能是术后视力欠佳的主要原因。

二、6岁以下儿童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手术预防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岁以下儿童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手术预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Ⅰ期人工晶状体植入在4月~2岁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中应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先天性白内障手术治疗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儿童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屈光状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分组
    2.3 手术方法
    2.4 测量内容以及相关数据收集
    2.5 预留方案的确定及屈光度符合程度的判断标准
    2.6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患儿的一般资料
    3.2 两组患儿的MAE值的分布情况
    3.3 A组患儿各年龄段之间的ME及 MAE比较
    3.4 两种术式之间的ME及MAE的比较
    3.5 ME及MAE与眼轴的关系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儿童发育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眼前节结构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资料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分组
    2.3 手术方法
    2.4 测量方法
        2.4.1 主要测量仪器
        2.4.2 测量内容
    2.5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纳入对象的一般资料
    3.2 术中所见晶状体混浊形态
    3.3 试验组患者术前及术后各时间段OCT图像
    3.4 试验组患者术后3个月时UBM图像
    3.5 试验组术前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情况
    3.6 试验组术前及术后各时间段间各指标比较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重视儿童白内障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处理方式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儿童先天性白内障的手术时机
    (一) 手术年龄是一个关键的成功因素
        1. 单眼白内障:
        2. 双眼白内障:
        3. 双眼白内障的手术间隔时间:
    (二) 白内障形态是决定手术时机的重要依据
        1. 公认的手术时机:
        2. 密切随访的意义:
    (三) 在发展中国家, 加强先天性白内障的早期筛查是一项颇具实际意义的策略
        1. 国外的筛查情况:
        2. 发展中国家的筛查情况:
    (四) 早期植入IOL降低并发症的风险已成业内共识
二、儿童白内障手术的相关问题
    (一) 晶状体再生的微创手术
    (二) 切口与缝合的相关问题
        1. 切口位置的选择:
        2. 切口缝合的取舍:
        3. 缝线的选择:
    (三) 儿童白内障手术IOL度数的测算
        1. 测量仪器的选择:
        2. IOL计算公式的选择:
        3. SRKⅡ、SRK/T、Holladay及HofferQ公式的研究结果:
        4. Holladay2公式的研究结果:
        5. Barrett UniversalⅡ公式与Olsen公式的研究结果:
        6. 关于IOL计算公式预测结果的思考:
        7. Hill-RBF人工智能公式:
三、儿童白内障的术后并发症
    (一) 术后的近视漂移
        1. 术后近视漂移的时间与屈光度:
        2. 术后近视漂移的影响因素:
        3. 应对术后近视漂移IOL度数的选择策略:
        4. 应对术后近视漂移应用可调节IOL的策略:
    (二) 后发性白内障及青光眼
        1. 儿童白内障术后发生后发性白内障及青光眼的时间:
        2. 儿童白内障术后发生后发性白内障及青光眼的预测:
        3. 儿童白内障术后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的处理方法:
        4. 儿童白内障术后发生青光眼的发生率:
        5. 儿童白内障术后发生青光眼的诊断:

(6)儿童白内障术中晶状体囊膜的处理措施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儿童眼球的特点
2 儿童白内障术中前囊膜的处理
    2.1 前囊连续环形撕囊术 (anterior continuous cur-vilinear capsulorhexis, ACCC)
    2.2 双切口推拉撕囊术 (the 2-incision push-pull, TIPP)
    2.3 飞秒激光辅助撕囊
    2.4 射频透热撕囊
    2.5 儿童前圆锥晶状体合并白内障术中前囊膜的处理
3 儿童白内障术中后囊膜的处理
    3.1 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 (posterior continuous cur-vilinear capsulorhexis, PCCC)
    3.2 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处理
    3.3 术中囊膜染色技术
    3.4 儿童特殊类型白内障术中后囊膜的处理
        3.4.1 儿童后圆锥晶状体合并白内障术中后囊膜的处理
        3.4.2 儿童后部球形晶状体合并白内障术中后囊膜的处理
        3.4.3 儿童色素膜炎合并白内障术中后囊膜的处理
        3.4.4 儿童视网膜术后白内障术中后囊膜的处理
        3.4.5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术中后囊膜的处理
4 儿童白内障术中前后囊膜闭合处理
    4.1 闭合前后囊膜的技术———IOL夹持术
    4.2 闭合前后囊膜的IOL———Bag-in-the-Lens人工晶状体

(7)人工晶体夹持术在儿童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符号说明
1 研究背景
2 研究对象
3 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7 本研究的局限性
附图
附表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
课题
参与眼科学术会议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英文论文一
英文论文二

(8)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双微创联合手术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手术方法
结果
    一、手术情况
    二、视力情况
    三、眼部情况
讨论
    一、微切口手术运用于儿童白内障的意义
    二、儿童白内障选择透明角膜微切口的必要性
    三、儿童白内障选择微切口人工晶状体
    四、对儿童白内障后囊和前段玻璃体的处理

(10)Ⅰ期人工晶状体植入在7-24月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中应用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儿童白内障手术并发症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6岁以下儿童白内障术后后囊混浊手术预防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重视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围手术期的关键问题[J]. 姚克,闫晨曦. 中华眼科杂志, 2021(07)
  • [2]Ⅰ期人工晶状体植入在4月~2岁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中应用的临床研究[D]. 李雅頔.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3]儿童白内障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屈光状态的临床研究[D]. 秦筱钰.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4]儿童发育性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眼前节结构变化的研究[D]. 徐畅.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5]重视儿童白内障手术时机、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处理方式的选择[J]. 冯张青,李俊红. 中华眼科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9(01)
  • [6]儿童白内障术中晶状体囊膜的处理措施研究进展[J]. 谢迎宾,考华婷,宋斌,王康. 山东医药, 2018(47)
  • [7]人工晶体夹持术在儿童白内障手术中的应用[D]. 谢迎宾. 山东大学, 2018(02)
  • [8]儿童先天性白内障双微创联合手术临床研究[J]. 韩宇,汤静,叶宏权,杨君. 临床眼科杂志, 2018(01)
  • [9]先天性白内障发病与治疗的相关研究[J]. 陈春丽,贾璐,贾新国,付青.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2017(10)
  • [10]Ⅰ期人工晶状体植入在7-24月先天性白内障患儿中应用的临床研究[D]. 朱彰灏.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8)

标签:;  ;  ;  ;  ;  

6岁以下儿童白内障术后后囊膜混浊的预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