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Sb-SnO_2粉体粒径的水热条件分析

影响Sb-SnO_2粉体粒径的水热条件分析

一、影响Sb-SnO_2粉体颗粒度的水热条件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娜[1](2020)在《Y2O3/CeO2掺杂钼合金板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钼和钼合金具有高熔点、高强度、高硬度等性质,但纯钼塑-脆转变温度高、再结晶温度低、高温耐磨性能较差,难以满足日益发展的应用需求。稀土元素及其氧化物具有较高的熔点、稳定的结构,加入到钼合金中能够有效改善钼合金的力学性能。本文通过Y2O3/CeO2复合掺杂提高钼合金的力学性能。本文利用液液掺杂,并通过煅烧、还原、成型、烧结和轧制过程,制备了Mo-Y2O3/CeO2钼板,研究了钼合金板材制备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物相组成、颗粒形貌、形态转变,以及微观组织与性能,分析了Y2O3/CeO2对钼合金的显微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研究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水热反应环境对Y2O3/CeO2前驱粉体颗粒的尺寸有较大影响。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均能制备出Y2O3/CeO2粉体,尿素作为沉淀剂制备的第二相粉体呈球形,分散性好,但颗粒度较大;而氨水作为沉淀剂制备的第二相粉体粒度较小,但存在团聚现象,经酒精超声波分散后,团聚现象得到改善。(2)在煅烧、还原过程中,Y2O3/CeO2能够有效抑制钼相颗粒长大。烧结钼坯中,第二相Y2O3/CeO2颗粒近似球状,尺寸为亚微米或纳米级,较大尺度的趋向分布于晶界处,而较小颗粒趋向分布于晶内,Y2O3/CeO2颗粒能够有效阻止烧结过程中晶界迁移,细化钼晶粒。(3)钼合金组织中的Y2O3物相(222)晶面的晶面间距变小了1.4%,晶胞常数相应的减小了1.4%,原因是Ce4+离子进入Y2O3晶胞置换了Y3+离子所导致。氧化铈和钼基体存在共格关系,均匀分布在钼基体中的氧化铈能够协调钼基体变形,进而提高钼合金的强度和韧性。(4)随着Y2O3/CeO2添加量增加,轧制态钼板硬度和抗拉强度明显上升,轧制态Mo-0.8%Y2O3-0.12%CeO2钼合金板的抗拉强度达到920MPa,比纯钼板提高约22%,硬度达到327.3HV2N,提高了18%;1200℃退火后,抗拉强度比纯钼提高了10%。Y2O3/CeO2的加入能显着提高钼板高温抗拉强度,1400℃时高温拉伸时,Mo-0.8%Y2O3-0.12%CeO2钼合金板的抗拉强度比纯钼提高了41%。(5)混合水热合成Y2O3/CeO2制备的钼合金的室温抗拉强度比纯钼提高了近18%,伸长率提高了53%。分别水热合成Y2O3/CeO2制备的钼合金的室温抗拉强度比纯钼提高了近21%,伸长率提高了81%。两种方法制备得到的钼合金板的高温抗拉强度值接近,但是分别水热合成Y2O3/CeO2制备的钼合金的高温伸长率较高。

王俊生[2](2019)在《钼氟共掺杂二氧化钒粉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新能源技术逐步成为国际重点研究技术领域,在这种发展形势下,多功能新材料的研究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太阳光能量中近98%分布在0.2-2.5μm的波长范围内,其中太阳光能量的45%是可见光,49%是红外光,具有金属―半导体相转变特性的二氧化钒,因其相变温度(68℃)最为接近室温,相变前后拥有较大的光电性能变化。VO2在高温金属相(68℃以上)时,对红外线的反射率在95%以上;而在低温半导体相(68℃以下)时,近红外透过率可达85%。研究表明,元素掺杂可以改变二氧化钒的相变温度,使相变温度降低到室温附近。本课题主要运用水热法和微波水热法制备钼氟共掺杂二氧化钒粉体,以期将二氧化钒的相变温度降低到室温附近,通过SEM,XRD,TEM,Ra-man,XPS,DSC等测试分析,对粉体的制备条件进行优化,并使用实验制备的粉体,制备对波长范围750-2500nm的近红外区域有良好阻隔效果的智能温控纳米隔热涂料。本研究采用水热法和微波水热法制备钼氟共掺杂二氧化钒粉体,并对制备参数进行优化处理,利用制备的粉体制作出性能优良的水性涂料,本研究的结论综合如下:1五氧化二钒和草酸的摩尔比1:3,在80℃水浴条件下反应30min,加入钼酸铵和氟化铵,冷却后移入到水热釜中,200℃水热反应3天,得到B相的二氧化钒,煅烧温度为600℃时,B相二氧化钒完全转变为M相二氧化钒;2保持其他条件不变:延长水热反应时间,产物的结晶度增强,晶体的晶粒增大,团聚增加;升高水热反应温度,晶体生长速度加快,产物的结晶度增强;改变水热反应填充比,间接改变了体系的压力,填充比增加结晶度有所增强,出现了严重的团聚现象;3钼氟共掺杂二氧化钒为M1晶体结构,钼离子和氟离子的掺杂不能使晶体由M1转变为M2;4使用微波水热法制备了钼氟共掺杂二氧化钒粉体,微波水热法制备的产物形貌均为珊瑚状,微波功率对生成产物的结晶度影响很小;随着微波时间的增加,产物的结晶度增强,颗粒尺寸逐渐减小;5 Mo6+离子、F-离子的掺杂可以降低二氧化钒的相变温度,且与掺杂量有关;6水热法制备的钼氟共掺杂二氧化钒粉体,掺杂比例为2%的时候,升温相变温度为43.20℃,降温相变温度为35.10℃,相变温差为8.16℃;微波水热法制备的钼氟共掺杂二氧化钒粉体,掺杂比例为2%的时候,升温相变温度为41.76.℃,降温相变温度为32.52℃,相变温差为9.24℃;7水热法和微波水热法制备的钼氟共掺杂二氧化钒粉体的XPS分析显示,两种方法制备产物均成功掺杂进入了Mo6+离子和F-离子;8球磨制备的浆料的粒径分布在50nm到200nm之间,达到了涂料对粉体粒径的要求。PVP的添加量为5%时,浆料效果最好,钼氟共掺杂二氧化钒粉体制备的涂层对近红外光透过率具有选择性,符合二氧化钒相变过程中对近红外光通透性的选择规律。

周奕杰[3](2019)在《透明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有机无机复合材料因兼具有机材料的易加工性和无机材料的功能性而受到了材料研发人员的广泛关注。本文以透明有机无机纳米功能光学薄膜的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针对无机功能纳米粉体的制备、无机功能纳米粉体的分散、无机纳米粉体的表面改性、无机纳米粉体在有机载体中的分散及透明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在太阳能光谱调控方面的应用而展开,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热还原法制备出具有红外高阻隔功能的钨酸铯粉体,之后采用表面改性和高能研磨的工艺制备出高浓度且分散稳定的钨酸铯纳米色浆,并进一步复合有机聚合物载体以得到可见光透过率高于70%、近红外光阻隔率高于90%的透明有机无机复合薄膜。透过TEM分析发现,钨酸铯纳米粉体均匀分散在有机聚合物载体中,并没有明显的团聚现象。在研究钨酸铯纳米有机复合薄膜光学稳定性的过程中,基于钨酸铯纳米有机涂料如丙烯酸涂料和聚氨酯涂料所涂布出来的PET薄膜具有比较明显的光致变色效应,而通过熔融聚合的方式将钨酸铯纳米粉体共混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和聚碳酸酯(PC)树脂本体中,则可以避免基于钨酸铯纳米粉体在有机复合材料中的光致变色效应,这主要是因为PET和PC在紫外辐射下不会游离出活性的氢(H*),从而避免了淡黄色的W6+向蓝色的W5+的转变。同时,贴合基于钨酸铯纳米粉体有机薄膜的玻璃相比于普通平板玻璃具有更好的隔热效果,在红外灯的辐射下,平均降温幅度在8-12℃之间,因此,基于钨酸铯纳米粉体的有机薄膜适合用于窗膜领域。2)通过水热法制备基于三氧化钨的纳米棒,并将所制备的三氧化钨纳米棒进一步分散到有机载体中以得到具有可逆光致变色的有机无机复合涂料,之后将所制备的光致变色涂料涂布在透明的PET薄膜表面就可以获得透明的光致变色薄膜。该薄膜具有快速的光致变色效应(秒级)和较好的可逆循环性,可应用于多次可逆光印刷的薄膜领域。3)通过非水体系下的溶胶-凝胶法来制备氮化钛纳米颗粒,该方法所制备的氮化钛粉体具有粒径小、热处理温度低等优点,之后采用表面改性和高能球磨的工艺制备出均匀分散且稳定的氮化钛纳米色浆,并基于所制备的氮化钛纳米色浆制备出具有可见光高遮盖力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薄膜。基于氮化钛纳米粉体的有机无机复合薄膜在可见光区域具有高遮盖力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氮化钛纳米粉体在可见光区域具有强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吸收,这种在可见光波段范围内的强吸收可用于制备在可见光遮盖力强、膜厚薄的有机无机复合薄膜,并广泛应用于隐私或避光的领域如电子膜、窗膜等领域。4)通过湿化学法制备三维光子晶体膜并最终获得可见光透明的光学反射膜。首先采用乳液聚合的方式来制备单分散的聚苯乙烯硬质微球,之后在硬质微球表面聚合一层有机过渡链接层和聚丙烯酸乙酯的软壳层;接下来采用垂直热压的方式对所制备硬核-软壳层进行热压处理,在热压的过程中,软壳层处于软化态,硬核则呈现出周期性规则的几何排列,从而获得透明的光子晶体膜;最后在获得的光子晶体膜表面涂布一层基于钨酸铯纳米颗粒的红外高阻隔涂料,最终获得蓝光高反射、红外高阻隔的复合薄膜,其可见光的反射率为23.9%,近红外的阻隔率高达98.0%,这种防蓝光阻隔红外的薄膜适合用于窗膜领域,并展现出具有较高的节能效果,在红外灯的辐射下,平均降温幅度在10℃左右。5)利用液晶材料自身规则排列的特性构建光学反射膜,并引入了一维光子晶体构建周期性结构的概念。在保持可见光高清晰的前提下,最终制备出不同可见光和近红外波段反射的薄膜。具体而言,主要利用胆甾型液晶构建光学反射膜,因为胆甾型液晶具备有天然层状螺旋排列的特性,且可见光波长约为每层的特征厚度的整数倍,通过手性剂的掺杂可以实现特征厚度的可调控,并最终实现不同可见光波段光谱和近红外的反射调控,利用该方法制备的薄膜具有艳丽的反射色,可广泛应用于装饰膜领域。

庹娟[4](2018)在《金属离子掺杂Lu2O3:Eu3+/Pr3+荧光粉发光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论文使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系列金属离子Li+,Na+,K+,Ca2+,Ba2+,Y3+,Gd3+,掺杂Lu2O3:Eu3+或Lu2O3:Pr3+闪烁粉体。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和稳态/瞬态荧光光谱仪对合成样品的结构、形貌、激发光谱、发射光谱和能级寿命进行测试。本工作第一章介绍了闪烁体发光材料和合成方法以及以Lu2O3作为基质的闪烁材料特点及研究现状,阐述了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第二章用高温固相法合成了不同掺杂浓度的Li+、Na+共掺Lu2O3:Eu3+荧光粉,分析了不同掺杂浓度的Li+、Na+和Eu3+掺杂以及温度对合成样品发光强度的影响。结果显示,Li+、Na+掺杂浓度分别为2.5%、1%,温度为800℃空气中煅烧2h制备的Lu2O3:5%Eu3+样品发光最强,在同样条件下,比单掺2.5%Na+的样品发光强度提高1.89倍,比单掺2.5%Li+的样品发光强度提高3.97倍,比不掺Li+和Na+的样品发光强度提高6.43倍。第三章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Lu2O3:x Pr3+与Lu2O3:0.1%Pr3+,y M荧光粉。分析了不同浓度的金属离子Li+,Na+,K+,Ca2+,Ba2+掺杂对Lu2O3:Pr3+样品发光强度及荧光寿命的影响。结果显示:掺杂金属离子后的样品仍为纯Lu2O3立方晶相结构;与Lu2O3:0.1%Pr3+样品在632 nm处的发光强度比较,分别掺杂12%的Li+,8%的Na+,8%的K+的样品发光提高了7.32,4.11及2.55倍,掺杂Ca2+和Ba2+的样品发光强度均减弱;与Lu2O3:0.1%Pr3+样品荧光寿命比较,掺杂Li+,Na+,K+,Ca2+,Ba2+获得的样品1D2能级荧光寿命均缩短。第四章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Li+,Na+共掺(YxGdyLu1-x-y)2O3:0.5%Pr3+荧光粉末。分析了基质的组份,Li+,Na+共掺杂以及煅烧温度对合成样品发光强度及能级寿命的影响。结果显示,Li+、Na+和Pr3+的掺杂没有引起(YxGdyLu1-x-y)2O3基质材料立方晶相结构的改变。在272nm激发下,粉末样品在632nm处均呈现较强的Pr3+的红色发射。1000℃煅烧两小时,(Y0.05Gd0.05Lu0.9)2O3:0.5%Pr3+,2.5%Li+,1%Na+荧光粉末发光最强,此时Pr3+的1D2能级寿命较短。第五章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Lu2O3:0.1%Pr3+,0.5%M荧光粉末。分析了金属离子Ti3+,Al3+,Zn2+,Mg2+,Bi3+的掺杂对Lu2O3:Pr3+样品发光强度及荧光寿命的影响。结果显示:掺杂了Ti3+,Al3+,Zn2+,Mg2+,Bi3+的Lu2O3:0.1%Pr3+样品发光强度均比Lu2O3:0.1%Pr3+低。Mg2+,Bi3+,Ti3+掺杂对Lu2O3:0.1%Pr3+样品1D2能级寿命影响不大,Zn2+,Al3+掺杂则引起Lu2O3:0.1%Pr3+样品1D2能级寿命有所增加。第六章对文章进行了总结和展望,期望后期能够在实验室制备出性能优异的以Lu2O3为主要基质的闪烁陶瓷。

赵阳[5](2017)在《Al2O3掺杂钨合金制备、组织与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钨和钨合金有着优异的性能:高熔点(所有金属中最高的)高热震抗性和低热膨胀系数,因此在各种高温结构应用中都有着出色表现。目前国内外钨工作者制备出的纳米结构超细晶粒(UFG)钨材料展示了更高的性能,包括较低的脆性和较高的韧性。此外,和传统材料相比,UFG钨合金有着更好的高温性能以及低温延展性。追求更高性能的同时对钨合金的制备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采用硝酸铝(Al(NO3)3·9H2O和尿素(CO(NH2)2)、偏钨酸铵(AMT,(NH4)6H2W12O40·xH2O)和硝酸(HNO3),在制粉过程中,采用了三种制备工艺,然后经过煅烧、还原制备氧化铝掺杂钨合金,然后借助SEM、HRTEM、DTA/TG及XRD等手段对复合粉体的物相、形貌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与纯钨相比,溶胶凝胶、共沸蒸馏和水热合成三种方法制得的粉末颗粒度均有所降低,可达纳米级,其中Al2O3的存在阻碍了W原子的沉积,起到了细化颗粒的作用。三种粉末经过相同条件煅烧(550℃,4h,随炉冷却),均产生了单斜相和六方相的WO3,之后经过相同条件一段还原(600℃,2h),均生成了低价态的WO2和不饱和价态的WO3-x钨氧化物,虽然凝胶法制得的粉末粒度最小,但是在后续试验中并没有观察到有含铝相的分布,并且凝胶法工艺复杂,过程不可控制,然而水热法制得产物粒度适中,分散均匀,而且过程有规律,选择水热合成法继续深入研究。然后在原实验基础上对水热法进行了优化,并对前驱体粉末的每一步工艺流程都进行了详细研究,分析其物相变化以及形貌。并根据实验结果推测晶体成长过程,建立相关模型分析讨论。同时着重研究了反应物硝酸的浓度对W-Al2O3合金前驱粉末的影响,设置硝酸浓度分别为1mol/L、5mol/L和14mol/L。并根据实验结果推测晶体成长过程,建立相关模型分析讨论。在Al2O3掺杂钨合金致密化及力学性能研究中,分别采用冷压-氢气烧结和SPS烧结两种工艺对前驱粉体进行烧结。结果表明,在冷压-氢气烧结后,1wt%Al2O3掺杂钨合金样品在2300℃下达到最高致密度,2wt%Al2O3掺杂钨合金样品在2250℃下达到最高硬度,1wt%Al2O3掺杂钨合金样品在2250℃下达到最高压缩强度;在SPS烧结后,2wt%Al2O3掺杂钨合金样品在1800℃下达到最高致密度,同时有着最高硬度;1wt%Al2O3掺杂钨合金样品在1800℃下达到最高压缩强度。SPS得到的样本平整,第二相分布均匀,没有组织偏析现象,形变量更小,有着更高韧性,并且SPS烧结速度快,能耗少,效率高,因此有着更多的优势。本课题主要创新点如下:液-液掺杂法原位自生纳米Al2O3颗粒强化钨合金。液-液掺杂法有别于传统的机械混合法,使得Al2O3和W前驱粉体在水溶剂中以离子或分子形式完全溶合,制备出的复合粉体分散性好、呈球形、粒径均匀而细小,可达纳米级;烧结后复合材料晶粒细小而均匀,与钨基体产生完全的冶金结合。

刘娇[6](2017)在《微纳米二氧化钛的表面改性及导电性能研究》文中指出二氧化钛(TiO2)是一种白色无机材料,具有白度高、无毒无害、价格便宜、化学性质稳定等优良的理化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各大领域。对无机包覆微纳米二氧化钛的研究,主要目的是使二氧化钛多功能化,开发其潜在应用价值及拓展其应用领域。本文通过化学共沉淀法,以微纳米TiO2为基体,以五水四氯化锡和三氯化锑为主要原料,在TiO2表面包覆掺杂Sb的SnO2导电层,制备了导电性能较好的微纳米导电TiO2粉体。运用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电化学测试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并用电阻率测试仪对产品的体积电阻率进行了测试。首先研究了锑量、晶型和粒径对粉体导电性能的影响,同时用水溶性高分子(聚乙烯吡咯烷酮、海藻酸钠、羧甲基纤维素钠)对已制备的导电TiO2粉体进行表面修饰,研究其分散性能。结果表明,当锡盐与锑盐比值为10:1时,包覆后的导电TiO2的导电性能最好;同一粒径下,晶型对粉体的导电性能几乎没有影响;同一晶型下,一定范围内,粒径越小,电阻率越低,导电性能越好。水溶性高分子包覆后的导电粉体并未影响其基底本身的结构,而且还改善了TiO2粉体在水中的分散性能,羧甲基纤维素钠包覆的导电TiO2粉体在水中的分散性最好。本文所制备的二氧化钛复合粉体在涂料、功能材料等领域将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

安琪[7](2015)在《纳米ATO粉末的制备及其在涂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掺杂Sb的纳米Sn O2(ATO)是一种可见光波高透过,近红外光波高阻隔,有良好稳定性和生产成本较低廉的材料,因而在建筑节能玻璃幕墙方面的应用潜力巨大。ATO的上述特性主要归功于其内在的自由载流子,而自由载流子的浓度又与粉体的电导率息息相关。因此,探寻高电导率ATO粉末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纳米ATO粉体,并利用稳健参数实验设计探究高电导率ATO粉末的最佳工艺参数,详细讨论了各工艺参数对ATO粉体的结构、光学和电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利用3–(异丁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S)对ATO粉末进行改性并添加到水性丙烯酸树脂(PMMA)中制备ATO/PMMA涂膜,分析了各实验条件对ATO粉体和ATO/PMMA涂膜光学和热学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ATO粉体制备与性能表征(1)详细考察了共沉淀法制备纳米ATO粉末中的工艺参数:Sb掺杂量,煅烧温度,煅烧时间,水解p H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TO的电导率随Sb掺杂量、煅烧温度、煅烧时间的增加都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电导率随水解p H的增加而升高;在不同煅烧温度范围内,晶体的生长表观能不同,600℃以下为2.2922 KJ·mol-1,600℃以上为3.9138 KJ·mol-1;煅烧时间的延长不利于形成粒径分布均一的纳米粒子。(2)采用稳健参数实验设计,研究了高电导率ATO粉体的制备工艺。结果显示:煅烧温度对ATO的电导率影响最大,煅烧时间次之,Sb掺杂量最小,且三者的贡献率分别为65.343%,18.223%和10.201%。在n(Sb):n(Sn)=11%,煅烧温度800℃,煅烧时间0.75 h实验条件下所制备的ATO电导率最小,为7.6511 S·cm-1,与预测值相近。利用XRD、SEM对制备的ATO测试,结果表明优化实验条件下制备出的ATO粉体粒径更小、颗粒分布更均匀。2.ATO在PMMA涂膜中的应用研究(1)通过使用MPS对ATO表面进行改性,探究了MPS用量对ATO性能影响。结果表明,MPS用量为15%时,ATO在PMMA树脂成膜物内的可见光透过率最高,分散效果最佳。(2)通过制备ATO/PMMA涂膜,讨论了ATO用量对涂膜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ATO用量的增加,ATO/PMMA涂膜在可见光波段和近红外光波段透过率均减小,隔热性能增强,铅笔硬度增加,对玻璃基材的附着力减小。

王密[8](2014)在《纳米半导体氧化物和热敏聚合物微凝胶的可控制备及光电应用》文中提出能源的可利用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能源短缺、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节能环保,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其研究吸引了众多科学研究工作者。太阳能开发和利用的主要手段是将其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量,如电能和化学能等。近几年来,对太阳能的应用已经涉及到太阳能电池、光催化、光存储、光电开关和建筑节能等各个领域。本文主要研究了具有特殊光电性能的纳米半导体氧化物和聚合物微凝胶的可控制备及其在节能环保领域的应用。纳米半导体氧化物,二氧化锡(SnO2)和二氧化钒(VO2),由于其特殊的能带结构,可以用于光催化降解有机染料、太阳能电池的透明电极,也可以被用作热致变色材料,通过元素掺杂等工艺改进可以有效调控其光电性能。而具有最低临界溶解温度(LCST)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PNIPAm)微凝胶,随温度变化会发生可逆的相变行为,并伴随着光学性能的变化,是制备热致变色型智能窗的理想材料。本文研究了纳米SnO2和PNIPAm微凝胶的可控制备,探索了它们在光催化、透明导电和智能窗领域的应用。为了进一步提高PNIPAm型热致变色智能窗的节能效果,本文还通过原位聚合反应将纳米VO2和PNIPAm复合,制备出无机-有机复合微凝胶,研究了复合微凝胶的复合机理和相变行为,并探索了其在智能窗领域的应用。具体工作如下:1.分别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四丙基溴化铵(TPAB)作为表面活性剂,利用180℃水热反应实现了不同形貌Sn02纳米粉体的可控制备。产物Sn02均为四方晶系,通过改变有机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浓度,成功合成出纳米立方体、纳米棒、纳米片、纳米带和纳米颗粒等。水热反应过程中,表面活性剂可以通过静电作用和范德华力改变Sn02纳米晶的生长取向,使其长成不同的形貌。其作用效果取决于溶剂类型是水系还是醇系。一方面,相同溶剂条件下,加入适量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SDS)或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和TPAB),均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改变SnO2纳米晶的形貌,但二者的作用效果明显不同;另一方面,不同溶剂条件下,同一表面活性剂对产物形貌的影响亦不相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VP)对产物形貌的影响与SDS类似,但其作用效果弱很多。2.利用不含表面活性剂和模板的水热反应合成出具有不同三维微观结构(如花状和球状)的金红石相SnO2纳米粒子。研究了醇含量对SnO2纳米粒子形貌的影响及花状和球状微观结构的形成机理,并探索了不同微观形貌对纳米SnO2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产物SnO2纳米粉体的吸附性能和光催化活性主要取决于其比表面积的大小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其光学带隙的影响,而这两者均随SnO2微观结构的改变发生变化。改变醇添加剂的含量可以调控SnO2纳米晶的生长取向和尺寸大小,形成不同的生长模式。与花状结构相比,纳米SnO2微球对酸性品红的吸附性能和光催化活性均较高。当溶剂的醇水比为3:1时,产物形貌是破损的空心微球,比表面积为58.2m2/g。它对酸性品红的光催化降解速率约为0.073min-1,35min内其脱除效率即超过80%,且循环使用性能良好,可用作高效净水材料。3.以无机盐为原料,聚乙烯醇为成膜促进剂制备出稳定的前驱体溶液,通过旋涂技术在石英玻璃基板上涂覆了不同厚度(60-600±10nm)的透明导电钨(W)掺杂Sn02薄膜。研究了W掺杂浓度、旋涂速率和退火温度对薄膜形貌、电学性能和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所有膜层均由粒径十几个纳米的颗粒组成,分布均一,表面光滑无裂纹,且薄膜能级带隙较宽(3.93-4.31eV),透光性良好。W掺杂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改变Sn02基薄膜的微观结构和电导率。当前驱体溶液中W含量为Sn原子的3at%时,经3000rpm旋涂,800℃空气退火后,薄膜的电阻率低至2.8×10-3Ω·cm,经八次涂覆后,膜层的厚度可达606nm,面电阻仅有60Ω,可见光(400-760m)透过率仍然超过80%,适用于太阳能电池的透明电极。4.利用简单的乳液聚合法实现了对热敏性PNIPAm微凝胶的可控制备,探索了各因素对PNIPAm微凝胶形貌的影响,计算了产物的太阳光调控能力,并组装了实验室规模的模型房间以评估PNIPAm型智能窗的节能效果。结果显示,单体浓度、交联剂种类和用量、表面活性剂类型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改变PNIPAm微凝胶的尺寸大小、网络致密度和太阳光调控能力(最高可达80%),但对其LCST几乎没有影响。而通过添加共溶剂,可以制备出相变温度可调(20.4-32.2℃)、冰点可调(-32~-18.1℃)的PNIPAm微凝胶,其太阳光调控能力仍然高于60%、光学响应时间较短(50~150s)、循环使用性能良好、粘度适中、挥发性低。通过模拟房间测试发现,在150W光照条件下,相对于普通玻璃,PNIPAm微凝胶可以带来超过20℃的温降,是理想的热致变色型智能窗功能材料。5.通过水热法合成了VO2(M)纳米粒子,并采用原位乳液聚合法首次制备出纳米粒子填充型和核壳型VO2-PNIPAm复合微凝胶。研究了无机纳米粒子对PNIPAm型微凝胶网络结构和光学性能的影响,并探索了无机纳米粒子与聚合物微凝胶的复合机理。无机-有机复合微凝胶体系光学性能的改变主要归因于无机纳米粒子对聚合物微凝胶网络结构的影响。当V02含量适当时,将太阳光调控能力为13%的V02纳米粉体和太阳光调控能力为35%的PNIPAm微凝胶体系复合后,所制备VO2-PNIPAm复合微凝胶的太阳光调控能力可以达到88%。

曾秋花,初广文,沈志刚,邹海魁,向阳,陈建峰[9](2013)在《两种晶化方法制备SnO2纳米粉体的比较及表征》文中研究表明以SnCl4·5H2O为源物质,氨水为沉淀剂,将采用化学沉淀过程制备得到的前驱体分别采用水热晶化和焙烧晶化两种方法晶化,在不同晶化温度下制备得到SnO2纳米粉体。研究了晶化方式和晶化温度对产品的结构、组成、形貌及分散性能的影响。用X-射线衍射(XRD)、X射线能谱(ED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激光粒度分析等方法表征了产品的性能。结果表明,两种晶化方法制备得到的产品均为结晶状态完好的四方金红石型、纯度较高的SnO2纳米粉体,粉体的晶粒尺寸随着晶化温度的升高逐步增大,随粒径的增大产品的分散性得到较好的改善。与焙烧晶化相比,水热晶化制备得到的样品粒径较小,样品的氧空位浓度较高,粉体粒径的均匀性较好,粒度分布范围较窄。

王燕[10](2013)在《不同烧结方法对水热法合成钛酸钡陶瓷电学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钛酸钡(BaTiO3)是一种极具特点的钙钛矿铁电体,它的研究可以拓展到其他的钙钛矿铁电体中。本论文采用水热法在不同反应温度下合成BaTiO3粉体,然后分别用传统烧结(SSS)和两步烧结法(TSS)在不同烧结温度下制备陶瓷,最后使用XRD、SEM、介电和铁电等测试手段,对陶瓷样品的相组成、微观结构以及电学性能等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水热法在不同的反应温度下制备了纯的BaTiO3粉体,再将制备好的粉体压片,并在不同烧结温度下烧制陶瓷。通过研究对BaTiO3陶瓷样品以下方面的研究:①相结构;②显微组织;③介电性能;④铁电性能,可以得出如下结论:XRD表明在不同的反应温度下用水热法合成了纯的BaTiO3粉体,利用上述粉体制成的陶瓷样品的相结构为四方相。从扫描电镜图中可以看到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陶瓷的晶粒尺寸有长大趋势,并且240℃和270℃下制备的BaTiO3陶瓷样品的晶粒尺寸整体较大。气孔率及其大小对陶瓷内部频率的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BaTiO3陶瓷的居里温度与晶粒尺寸的关系为:尺寸越小居里温度越低。介电温谱中,240℃和270℃的陶瓷样品出现明显的损耗峰,是由于在高温烧结过程中产生的氧空位导致的。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1]50℃、1200℃和1250℃三个不同烧结温度下的样品其介电常数和居里温度均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烧结温度为1150℃、1200℃的两组陶瓷样品的介电损耗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其原因在于不同水热反应温度合成的BaTiO3粉体在颗粒度、颗粒度分布、相组成、形貌等都有一定差异,从而致使制成的BaTiO3陶瓷的电学性能的变化。点缺陷会影响样品的极化强度-电场(P-E)回线,出现双电滞回线。(2)用不同的烧结方法烧制BaTiO3陶瓷,得出以下结论:从扫描电镜图表明,传统的一步烧结法致密化阶段总是伴随着快速的晶粒生长,密度值随烧结温度的升高改变不明显;而两步烧结法烧结BaTiO3陶瓷,在相同的温度下,颗粒尺寸基本不保持不变,而密度的值会随着第一阶段T1和第二阶段T2处保温时间长短的变化而改变。与传统的一步烧结法相比,两步烧结法更容易得到晶粒均匀的陶瓷,且有效减少了陶瓷内部的气孔和缝隙。两步烧结法制备的BaTiO3陶瓷在常温下的介电常数和剩余极化强度都依赖于T1阶段和T2阶段处的保温时间的长短,并且介电常数和剩余极化强度比传统烧结得到的BaTiO3陶瓷性能值高,此外居里温度的值改变不明显。传统烧结的损耗值均低于两步烧结法的损耗值。我们取两步桡结法制备的损耗较低的样品,即TSS-2(Tl=5min,T2=10h),测d33值为27pc/N。

二、影响Sb-SnO_2粉体颗粒度的水热条件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影响Sb-SnO_2粉体颗粒度的水热条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Y2O3/CeO2掺杂钼合金板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掺杂钼合金的种类
    1.3 掺杂钼合金制备方法发展现状
        1.3.1 固-固掺杂法
        1.3.2 液-固掺杂法
        1.3.3 液-液掺杂法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主要的实验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
    2.1 Y_2O_3/CeO_2掺杂钼合金的制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掺杂钼合金制备工艺流程
        2.1.3 实验原料成分设计
        2.1.4 Y_2O_3/CeO_2前驱体的制备工艺
        2.1.5 MoO_3前驱体的制备工艺
        2.1.6 Y_2O_3/CeO_2掺杂钼合金粉体的制备工艺
        2.1.7 坯料冷等静压成型、烧结与板材轧制
    2.2 钼合金板材性能测试与分析
        2.2.1 室温轧制态及退火态拉伸试验
        2.2.2 高温拉伸试验
        2.2.3 密度与硬度测定
        2.2.4 粉体及板材组织与形貌分析
        2.2.5 板材弹性模量测量
第3章 Y_2O_3/CeO_2掺杂钼基复合粉体的制备
    3.1 制备工艺方法对第二相粉体的影响
        3.1.1 尿素作为沉淀剂制备第二相
        3.1.2 氨水作为沉淀剂混合制备第二相
        3.1.3 氨水作为沉淀剂分别制备第二相
    3.2 混合水热制备第二相对钼合金粉体的影响
    3.3 第二相水热合成方法对钼基复合粉体的影响
    3.4 小结
第4章 Mo-Y_2O_3/CeO_2 烧结坯的组织和性能
    4.1 Mo-Y_2O_3/CeO_2 烧结坯组织分析
        4.1.1 不同Y_2O_3/CeO_2掺杂量对烧结坯组织的影响
        4.1.2 Y_2O_3/CeO_2水热合成方法对烧结坯组织的影响
    4.2 Mo-Y_2O_3/CeO_2 烧结坯性能
        4.2.1 Y_2O_3/CeO_2掺杂量对烧结坯性能的影响
        4.2.2 Y_2O_3/CeO_2水热合成方法对烧结坯性能的影响
    4.3 小结
第5章 Mo-Y_2O_3/CeO_2 钼合金板的组织和性能
    5.1 Mo-Y_2O_3/CeO_2 钼合金板的室温轧制态组织和性能
        5.1.1 Mo-Y_2O_3/CeO_2 钼合金板的组织
        5.1.2 Mo-Y_2O_3/CeO_2 钼合金板中的掺杂相
        5.1.3 Mo-Y_2O_3/CeO_2 钼合金板的硬度和弹性模量
        5.1.4 Mo-Y_2O_3/CeO_2 钼合金板的室温力学性能
    5.2 Mo-Y_2O_3/CeO_2 钼合金板退火后的组织和性能
        5.2.1 Mo-Y_2O_3/CeO_2 钼合金板退火后的组织观察
        5.2.2 Mo-Y_2O_3/CeO_2 钼合金板退火后的力学性能
    5.3 Mo-Y_2O_3/CeO_2 钼合金板的高温组织和性能
    5.4 不同掺杂量Mo-Y_2O_3/CeO_2 钼合金板的强化机理
    5.5 小结
第6章 掺杂相水热合成方法对钼合金板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6.1 水热合成方法对钼合金板的室温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6.2 Mo-Y_2O_3-CeO_2 钼合金板退火后的组织和性能
    6.3 Mo-Y_2O_3-CeO_2 钼合金板的高温组织和性能
    6.4 不同方法制备钼合金的强化机理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2)钼氟共掺杂二氧化钒粉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氧化钒的性质与结构
    1.2 钒氧化物的常见性质
    1.3 二氧化钒的特性
    1.4 二氧化钒的结构
        1.4.1 二氧化钒的晶体结构
        1.4.2 二氧化钒的能带结构
    1.5 二氧化钒的相变机理研究
        1.5.1 Mott能级理论
        1.5.2 Peierls相机理
        1.5.3 Mott和 Peierls共存理论
    1.6 二氧化钒应用
        1.6.1 二氧化钒光学方面的应用
        1.6.2 二氧化钒电学方面的应用
        1.6.3 二氧化钒其他方面的应用
    1.7 二氧化钒的制备方法
        1.7.1 化学气相沉积法
        1.7.2 溶剂热法
        1.7.3 溶胶―凝胶法
        1.7.4 水热法
    1.8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与内容
        1.8.1 课题研究目的
        1.8.2 课题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水热法制备钼氟共掺杂二氧化钒粉体
    2.1 实验方法
        2.1.1 实验所用试剂
        2.1.2 实验使用仪器设备
    2.2 水热法制备钼氟共掺杂二氧化钒粉体
        2.2.1 煅烧温度对掺杂二氧化钒粉体形成的影响
        2.2.2 煅烧时间对掺杂二氧化钒粉体形成的影响
        2.2.3 水热温度对掺杂二氧化钒粉体物相的影响
        2.2.4 水热时间对掺杂二氧化钒粉体物相的影响
        2.2.5 填充比对掺杂二氧化钒粉体物相的影响
        2.2.6 反应液浓度对掺杂二氧化钒物相的影响
        2.2.7 钼氟共掺杂对二氧化钒粉体制备的影响
        2.2.8 钼氟共掺杂二氧化钒粉体的透射电镜图谱
        2.2.9 钼氟共掺杂二氧化钒粉体的XPS图谱
        2.2.10 钼氟共掺杂二氧化钒粉体的拉曼光谱测试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微波水热法制备钼氟共掺杂二氧化钒粉体
    3.1 微波的简介
    3.2 微波水热的特点
    3.3 微波水热法制备钼氟共掺杂二氧化钒粉体
        3.3.1 微波水热功率对掺杂二氧化钒粉体物相的影响
        3.3.2 微波水热时间对掺杂二氧化钒粉体物相的影响
        3.3.3 掺杂剂含量对二氧化钒粉体晶体结构的影响
        3.3.4 微波水热法制备掺杂二氧化钒粉体的TEM分析
    3.4 离子掺杂对二氧化钒相变温度的影响
        3.4.1 钼离子掺杂对二氧化钒相变温度的影响
        3.4.2 氟离子掺杂对二氧化钒相变温度的影响
    3.5 钼氟共掺杂二氧化钒粉体的XPS图谱
    3.6 钼氟共掺杂二氧化钒粉体的相变温度
        3.6.1 水热法制备不同钼氟掺杂量二氧化钒粉体的相变温度
        3.6.2 微波水热法制备不同钼氟掺杂量二氧化钒粉体的相变温度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智能隔热涂膜的制备
    4.1 浆料的制备
        4.1.1 浆料的制备方法
        4.1.2 球磨法制备粉体的粒径分布
    4.2 钼氟共掺杂二氧化钒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2.1 分散剂的选择
        4.2.2 PVP含量对浆料稳定性的影响
        4.2.3 不同掺杂比例粉体的粉体的全光谱测试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透明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复合材料的概述
        1.2.1 复合材料
        1.2.2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1.2.3 透明的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1.3 无机纳米粉体的制备
        1.3.1 气相法
        1.3.2 物理气相冷凝法
        1.3.3 化学气相沉积法
        1.3.4 液相法
        1.3.5 固相法
    1.4 无机纳米粉体的改性与分散
        1.4.1 表面物理改性法
        1.4.2 表面化学改性法
        1.4.3 超分散剂的作用机理
        1.4.4 粉体的分散工艺
    1.5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
        1.5.1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涂料的制备
        1.5.2 聚合制备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1.6 透明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的应用
        1.6.1 窗膜
        1.6.2 透明防静电膜
        1.6.3 透明塑料PC隔热板
        1.6.4 阻燃膜
        1.6.5 气体阻隔涂料
        1.6.6 润滑油
    1.7 本论文的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7.1 选题依据
        1.7.2 研究内容如下
第2章 可见光高透红外高阻隔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致变色稳定性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工艺与流程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过程
        2.2.3 实验表征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0 钨酸铯的晶体结构
        2.3.1 Cs_xWO_3 粉体的制备与表征
        2.3.2 Cs_xWO_3 纳米色浆的表征
        2.3.3 复合材料光谱性质的表征
        2.3.4 有机无机复合材料透明性的分析
        2.3.5 复合材料光致变色性能的研究
        2.3.6 复合材料节能性质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氧化钨有机无机光致变色薄膜及其可重复光印刷的研究
    3.1 引言
        3.1.1 光致变色的概述
        3.1.2 光致变色的原理
    3.2 实验工艺与流程
        3.2.1 实验原料
        3.2.2 实验过程
        3.2.3 实验表征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物相分析
        3.3.2 形貌和尺寸分析
        3.3.3 光致变色薄膜性能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氮化钛有机无机可见光高阻隔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工艺与流程
        4.2.1 实验原料
        4.2.2 实验过程
        4.2.3 实验表征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可见光高反射和红外光高阻隔薄膜的制备与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过程
        5.2.1 实验原料
        5.2.2 实验过程
        5.2.3 实验表征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可见光高透明反射膜的制备及其光学调控
    6.1 前言
        6.1.1 液晶的定义和种类
        6.1.2 热致相液晶的分类
        6.1.3 液晶分子排列的影响因素
        6.1.4 胆甾相在光电方面的用途
    6.2 实验过程
        6.2.1 实验样品
        6.2.2 实验过程
        6.2.3 实验表征
    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金属离子掺杂Lu2O3:Eu3+/Pr3+荧光粉发光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闪烁体材料概述
        1.1.1 闪烁体在高能物理中的研究与应用
        1.1.2 闪烁体在核医学领域中的应用
    1.2 闪烁体材料的合成方法
    1.3 选题依据以及研究内容
        1.3.1 选题背景及依据
        1.3.2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2 Li~+、Na~+掺杂Lu_2O_3:Eu~(3+)荧光粉的发光特性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设备
        2.1.2 主要试剂
        2.1.3 实验步骤
    2.2 实验结果以及分析
        2.2.1 粉体的晶体结构
        2.2.2 粉体的形貌
        2.2.3 粉体的激发与发射光谱
        2.2.4 温度对粉体的发光强度影响
    2.3 本章小结
3 Li~+,Na~+,K~+,Ca~(2+),Ba~(2+)掺杂Lu_2O_3:Pr~(3+)荧光粉的发光特性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设备
        3.1.2 主要试剂
        3.1.3 实验步骤
    3.2 实验结果以及分析
        3.2.1 荧光粉的晶体结构
        3.2.2 荧光粉的激发与发射光谱
        3.2.3 荧光粉的激发与发射光谱
        3.2.4 荧光粉的能级衰减曲线
    3.3 本章小结
4 Li~+,Na~+共掺(Y_xGd_yLu_(1-x-y))_2O_3:0.5%Pr~(3+)荧光粉的发光特性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实验设备
        4.1.2 主要试剂
        4.1.3 实验步骤
    4.2 实验结果以及分析
        4.2.1 粉体的晶体结构
        4.2.2 粉体的微观形貌
        4.2.3 粉体的激发与发射光谱
        4.2.4 温度对合成样品发光强度的影响
        4.2.5 粉体的能级衰减曲线
    4.3 本章总结
5 Ti~(3+),Al~(3+), Zn~(2+),Mg~(2+),Bi(~3+)掺杂Lu_2O_3:Pr~(3+)荧光粉的发光性能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实验设备
        5.1.2 主要试剂
        5.1.3 实验步骤
    5.2 实验结果以及分析
        5.2.1 粉体的晶体结构
        5.2.2 粉体的激发与发射光谱
        5.2.3 粉体的能级衰减曲线
    5.3 本章总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Al2O3掺杂钨合金制备、组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第二相强化钨合金研究现状
        1.2.1 合金强化钨合金
        1.2.2 碳化物弥散增强钨合金
        1.2.3 氧化物弥散强化钨合金
    1.3 超细钨合金粉末的制备工艺
        1.3.1 机械合金化法
        1.3.2 喷雾干燥法
        1.3.3 溶胶凝胶法
        1.3.4 机械-热化学法
        1.3.5 水热法
    1.4 钨合金致密化
        1.4.1 金属活化烧结
        1.4.2 微波烧结
        1.4.3 热压烧结
        1.4.4 电火花等离子(SPS)烧结
    1.5 本文研究内容、方案与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案
        1.5.3 可行性分析
        1.5.4 创新点
第2章 实验方法与原料选择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2 W-Al_2O_3合金前驱粉体制备工艺
        2.2.1 溶胶凝胶法
        2.2.2 共沸蒸馏法
        2.2.3 水热合成法
        2.2.4 W-Al_2O_3合金前驱粉体制备工艺优化
    2.3 W-Al_2O_3合金致密化
        2.3.1 冷压-氢气烧结
        2.3.2 SPS烧结
    2.4 分析与检测
        2.4.1 粉末物相及微观组织分析
        2.4.2 合金物相及微观组织分析
        2.4.3 合金物理及力学性能分析
第3章 W-Al_2O_3复合粉末制备工艺研究
    3.1 溶胶凝胶法制备W-Al_2O_3复合粉末
        3.1.1 煅烧后粉体分析
        3.1.2 一段还原后粉体分析
    3.2 共沸蒸馏法制备W-Al_2O_3复合粉末
        3.2.1 煅烧后粉体分析
        3.2.2 一段还原后粉体分析
    3.3 水热合成法制备W-Al_2O_3复合粉末
        3.3.1 煅烧后粉体分析
        3.3.2 一段还原后粉体分析
    3.4 W-Al_2O_3复合粉末制备工艺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热合成法制备W-Al_2O_3复合粉末工艺优化
    4.1 分步水热
    4.2 液相掺杂
    4.3 低温煅烧
    4.4 两段还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W-Al_2O_3复合粉体纳米化及其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粉体形貌及物相
        5.2.1 粉体的形貌分析
        5.2.2 粉体的物相分析
        5.2.3 粉体的粒度分析
    5.3 模型建立与机理分析
        5.3.1 空心团聚球模型
        5.3.2 片层生长模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W-Al_2O_3合金致密化、组织与性能研究
    6.1 冷压-氢气烧结
        6.1.1 W-Al_2O_3合金致密化与组织观察
        6.1.2 W-Al_2O_3合金的硬度
        6.1.3 W-Al_2O_3合金的压缩强度
    6.2 SPS烧结
        6.2.1 W-Al_2O_3合金致密化与组织观察
        6.2.2 W-Al_2O_3合金的硬度
        6.2.3 W-Al_2O_3合金的压缩强度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微纳米二氧化钛的表面改性及导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二氧化钛的简介
        1.2.1 二氧化钛的晶体性质
        1.2.2 二氧化钛的物理性质
        1.2.3 二氧化钛的化学性质
        1.2.4 二氧化钛的工业生产方法
    1.3 二氧化钛的表面修饰
        1.3.1 二氧化钛的有机表面修饰
        1.3.2 二氧化钛的无机表面修饰
    1.4 ATO粉的制备方法
        1.4.1 固相法制备ATO粉
        1.4.2 气相法制备ATO粉
        1.4.3 液相法制备ATO粉
    1.5 纳米导电粉末
        1.5.1 深色纳米导电粉末
        1.5.2 浅色纳米导电粉末
    1.6 本课题的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
2 锑量对导电二氧化钛粉体导电性能的影响
    2.1 实验部分
        2.1.1 试剂及材料
        2.1.2 仪器设备
        2.1.3 检测设备
        2.1.4 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不同锑量的导电TiO_2的体积电阻率
        2.2.2 电化学性能测试
        2.2.3 导电TiO_2粉体的形貌表征
    2.3 本章小结
3 晶型对导电二氧化钛粉体导电性能的影响
    3.1 实验部分
        3.1.1 试剂及材料
        3.1.2 仪器设备
        3.1.3 检测设备
        3.1.4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不同晶型的导电TiO_2的体积电阻率
        3.2.2 导电TiO_2粉体的形貌表征
        3.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3.3 本章小结
4 粒径对导电二氧化钛粉体导电性能的影响
    4.1 实验部分
        4.1.1 试剂及材料
        4.1.2 仪器设备
        4.1.3 检测设备
        4.1.4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导电TiO_2粉体的形貌表征
        4.2.2 不同粒径的导电TiO_2的体积电阻率
        4.2.3 电化学性能测试
    4.3 本章小结
5 水溶性高分子修饰导电二氧化钛粉体的性能研究
    5.1 实验部分
        5.1.1 试剂及材料
        5.1.2 仪器设备
        5.1.3 检测设备
        5.1.4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FT-IR分析
        5.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
        5.2.3 XRD分析
        5.2.4 SEM分析和沉降实验
        5.2.5 电化学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已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7)纳米ATO粉末的制备及其在涂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SnO_2 概述
        1.1.1 SnO_2 的结构和性质
        1.1.2 掺杂SnO_2
    1.2 ATO概述
        1.2.1 ATO的导电机理
        1.2.2 ATO的隔热机理
        1.2.3 ATO的用途
        1.2.4 ATO制备方法
    1.3 课题研究目的和内容
2 ATO粉体制备与性能表征
    2.1 实验药品与设备
    2.2 试样制备过程
    2.3 实验测试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Sb掺杂量
        2.4.2 煅烧温度
        2.4.3 煅烧时间
        2.4.4 水解pH
        2.4.5 稳健参数设计实验
        2.4.6 优化实验样品性能表征
    2.5 本章小结
3 ATO在PMMA涂膜中的应用研究
    3.1 制备过程
    3.2 实验测试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改性剂用量
        3.3.2 ATO用量
    3.4 本章小结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文章
    B. 附件

(8)纳米半导体氧化物和热敏聚合物微凝胶的可控制备及光电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纳米半导体材料概述
        1.1.1 纳米材料的性质
        1.1.2 纳米半导体材料的特性
        1.1.3 纳米半导体材料的分类
    1.2 纳米半导体氧化物的制备及应用
        1.2.1 纳米半导体氧化物的制备方法
        1.2.2 纳米半导体氧化物的应用
    1.3 聚合物微凝胶概述
        1.3.1 聚合物微凝胶的物理化学性质
        1.3.2 聚合物微凝胶的制备方法
        1.3.3 聚合物微凝胶的应用
    1.4 无机-有机复合微凝胶的研究进展
        1.4.1 无机-有机复合微凝胶的分类
        1.4.2 核壳型复合微凝胶
        1.4.3 纳米粒子填充型复合微凝胶
        1.4.4 纳米粒子包覆型复合微凝胶
    1.5 本文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5.1 研究基础
        1.5.2 研究目的
        1.5.3 研究内容
第2章 水热法可控制备纳米SnO_2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2 实验过程
        2.2.3 实验表征及分析
    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2.3.1 表面活性剂对水系SnO_2形貌的影响
        2.3.2 表面活性剂对醇系SnO_2形貌的影响
        2.3.3 纳米SnO_2颗粒形貌的成长机理
        2.3.4 纳米SnO_2形貌对其光电性能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纳米SnO_2的光催化应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3 实验结果及讨论
        3.3.1 醇水比对SnO_2形貌的影响
        3.3.2 纳米SnO_2微观结构的成长机理
        3.3.3 纳米SnO_2粉体的BET测试
        3.3.4 纳米SnO_2粉体的光学性能
        3.3.5 纳米SnO_2粉体的光催化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纳米SnO_2在透明电极中的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4.2.2 实验过程
        4.2.3 实验表征及分析
    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4.3.1 SnO_2基纳米薄膜的结构和组成
        4.3.2 SnO_2基纳米薄膜的导电性
        4.3.3 SnO_2基纳米薄膜的透光性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PNIPAm微凝胶的可控制备及在智能窗上的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5.2.2 实验过程
        5.2.3 实验表征及分析
    5.3 实验结果及讨论
        5.3.1 交联剂种类对PNIPAm微凝胶相变性能的影响
        5.3.2 单体浓度对PNIPAm微凝胶相变性能的影响
        5.3.3 乳化剂种类对PNIPAm微凝胶相变性能的影响
        5.3.4 BIS含量对PNIPAm微凝胶微观结构的影响
        5.3.5 BIS含量对PNIPAm微凝胶相变性能的影响
        5.3.6 共溶剂对PNIPAm微凝胶相变性能的影响
        5.3.7 PNIPAm微凝胶在智能窗上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VO_2-PNIPAm复合微凝胶的制备及在智能窗上的应用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3 实验结果及讨论
        6.3.1 纳米VO_2粉体的表征
        6.3.2 VO_2-PNIPAm复合微凝胶在智能窗上的应用
        6.3.3 VO_2-PNIPAm复合机理探索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及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创新性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作者简介及发表论文

(9)两种晶化方法制备SnO2纳米粉体的比较及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原料和仪器
        1.1.1 实验原料
        1.1.2 实验仪器
    1.2 Sn O2纳米粉体的制备
        1.2.1 前驱体的制备
        1.2.2 焙烧晶化
        1.2.3 水热晶化
    1.3 分析与表征
2 结果与讨论
    2.1 纳米粉体的结构比较
    2.2 纳米粉体组分分析
    2.3 纳米粉体的形貌和粒径
    2.4 粒度分布分析
3 结论

(10)不同烧结方法对水热法合成钛酸钡陶瓷电学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BaTiO_3概述
        1.1.1 BaTiO_3的结构
        1.1.2 BaTiO_3的性能
    1.2 BaTiO_3粉体的制备方法
        1.2.1 固相法
        1.2.2 液相法(湿化学法)
    1.3 本论文的主要思路及内容
第2章 BaTiO_3陶瓷的制备工艺及性能表征
    2.1 BaTiO_3陶瓷的制备工艺
        2.1.1 实验所用原料
        2.1.2 样品的制备工艺
    2.2 BaTiO_3陶瓷的性能及其表征
        2.2.1 烧结性能的表征
        2.2.2 相结构和微观结构表征
        2.2.3 陶瓷样品的电学性能测试表征
第3章 不同水热反应温度和烧结温度下制备BaTiO_3陶瓷及其电学性能
    3.1 引言
    3.2 BaTiO_3陶瓷制备及电学性能
        3.2.1 陶瓷的制备
        3.2.2 粉体的结构和形貌
        3.2.3 陶瓷的相结构和显微结构
        3.2.4 陶瓷的介电性能
        3.2.5 陶瓷的铁电性能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同烧结方法对钛酸钡陶瓷电学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BaTiO_3陶瓷制备及性能研究
        4.2.1 陶瓷的制备
        4.2.2 粉体的相结构和显微形貌
        4.2.3 陶瓷的相结构和显微结构
        4.2.4 陶瓷的介电性能
        4.2.5 陶瓷的铁电性能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影响Sb-SnO_2粉体颗粒度的水热条件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Y2O3/CeO2掺杂钼合金板材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李娜. 河南科技大学, 2020(06)
  • [2]钼氟共掺杂二氧化钒粉体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 王俊生. 深圳大学, 2019(09)
  • [3]透明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光学性能的研究[D]. 周奕杰.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2019(03)
  • [4]金属离子掺杂Lu2O3:Eu3+/Pr3+荧光粉发光特性研究[D]. 庹娟. 新疆师范大学, 2018(08)
  • [5]Al2O3掺杂钨合金制备、组织与性能研究[D]. 赵阳. 河南科技大学, 2017(01)
  • [6]微纳米二氧化钛的表面改性及导电性能研究[D]. 刘娇. 渤海大学, 2017(06)
  • [7]纳米ATO粉末的制备及其在涂膜中的应用[D]. 安琪. 重庆大学, 2015(06)
  • [8]纳米半导体氧化物和热敏聚合物微凝胶的可控制备及光电应用[D]. 王密.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9)
  • [9]两种晶化方法制备SnO2纳米粉体的比较及表征[J]. 曾秋花,初广文,沈志刚,邹海魁,向阳,陈建峰.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S1)
  • [10]不同烧结方法对水热法合成钛酸钡陶瓷电学性能影响的研究[D]. 王燕.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影响Sb-SnO_2粉体粒径的水热条件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