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油废水处理用絮凝剂的筛选及其工业应用

炼油废水处理用絮凝剂的筛选及其工业应用

一、炼油污水处理絮凝剂筛选及其工业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旺[1](2021)在《天然高分子接枝阳离子型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世界水体污染加剧,絮凝法作为一种经济且简便的污水处理技术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絮凝剂在絮凝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质量将会决定处理后的效果,因此制备出高效且廉价的絮凝剂一直是广大科研者的研究课题。壳聚糖(CS)和淀粉(STC)等天然高分子物质有絮凝效果,但是存在分子量低、溶解性差等缺点。本文将丙烯酰胺(AM)和阳离子单体甲基丙烯酸乙酯基三甲基氯化铵(DMC)通过接枝聚合反应接枝到玉米淀粉和壳聚糖骨架上,制备出天然高分子接枝阳离子型絮凝剂STC-g-PAD和CS-g-PAD。实验选用过硫酸铵为引发剂,采用水溶液聚合的方式,制备两种天然高分子基絮凝剂。以接枝效率为评价指标,研究了聚合时间、聚合温度、过硫酸铵添加量和AM与STC的比例对STC-g-PAD接枝效率的影响。采用正交实验选出在(NH4)2S2O8质量为0.25g,AM与STC质量比为2:1时,并于55℃下反应3 h所制备出的STC-g-PAD有最大的接枝效率。4个聚合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大小为:mAM:m STC>聚合温度>引发剂添加量>聚合时间。在淀粉基絮凝剂的制备条件基础上,研究壳聚糖和丙烯酰胺质量比对CS-g-PAD接枝效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当两者的比例为1:4时,CS-g-PAD的接枝效率达83.15%。通过对两种天然基絮凝剂的FT-IR表征分析,证明成功制备出目的产物。TG-DTG分析表明提升了絮凝剂的热稳定性;XRD的分析可得出接枝聚合的发生破环了玉米淀粉和壳聚糖原始的晶体结构,使合成出的絮凝剂变为无定形结构;SEM的分析证明絮凝剂表面粗糙度增加,形成了许多沟壑。以1g/L高岭土悬浮液为絮凝对象,研究水力学条件和两种絮凝剂分子内部结构对絮凝效果的影响。通过测试两种来源不同淀粉制备的絮凝剂的絮凝性能,证明含有较多直连淀粉的玉米淀粉制备出的絮凝剂效果更佳。在优化后的水力学条件下,两种天然接枝絮凝剂STC-g-PAD和CS-g-PAD投加量均为2 g/L时,对弱酸性高岭土悬浮液的透光率能达95%以上,且透光率随着接枝效率的增加而增加。

马綦镇[2](2021)在《微生物絮凝剂强化电厂循环水处理效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缺水问题十分严重,全国有超过300个城市存在水资源短缺的现象;水污染导致的水质恶化更是使水短缺问题雪上加霜。絮凝工艺借助其成本低廉和工艺简便的特点在多种污水净化方法中脱颖而出,在各个领域中广泛应用。相比于具有毒性、易产生二次污染的无机和有机絮凝剂,绿色、无毒而且高效的微生物絮凝剂便成为了当下研究开发的热点。本研究通过对培养基的优化、对微生物絮凝剂的分离提纯、组分分析和对电厂循环水的实际处理效果进行研究,以期对微生物絮凝剂后续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提供些许参考。选取产絮菌的发酵培养基中使用量最多的三种营养物质进行响应面分析实验,用响应面设计的培养基配比发酵得到的微生物絮凝剂进行絮凝实验,使用Design-Expert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计算,并结合不同因素两两之间的交互影响图来分析最佳的培养基配比。本研究结果表明,微生物絮凝剂存在于产絮菌的发酵液中,是由产絮菌分泌到细胞外的代谢产物,且产絮菌胞体的存在不影响微生物絮凝剂的使用效果,因此在实际使用中不必进行分离提取的步骤。微生物絮凝剂的热稳定性较好,但絮凝效果会随着p H值的变化有较大改变,只有p H在7-8之间是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微生物絮凝剂的组成成份基本上是多糖和蛋白质,且多糖的含量远远多于蛋白质,二者的比值为41:1,起主要絮凝作用的成分是多糖。根据红外光谱分析图和气相色谱分析图显示,微生物絮凝剂同时具有糖类和蛋白质的特征基团,其糖类成分包括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单糖为吡喃糖。基于动态模拟实验的结果,微生物絮凝剂对于电厂循环水的处理效果远优于或持平于化学絮凝剂。根据水体污染指标在30天内的变化情况,发现产絮菌的使用周期基本为20天左右。进一步使用微生物絮凝剂在电厂进行实地运行试验,在为期5个多月的试运行中,电厂循环水体系中的污染指标基本都在当地污水排放的控制要求范围之内,还能通过减少补充水量而达到提升电厂收益的结果。证实了微生物絮凝剂能够维持循环冷却水水质的稳定,可以实际应用于电厂循环水的处理中。

马国强[3](2020)在《印尼沥青岩微观结构及其溶剂萃取分离过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印尼沥青岩是一种沥青含量高,储量丰富的非常规重质油矿。然而,印尼沥青岩相关的研究不足,理论认识和工艺开发均处于起步阶段。针对制约印尼沥青岩分离的关键问题,本文从印尼沥青岩的微观结构出发,通过揭示其微观结构和理化性质,指导印尼沥青岩分离工艺与强化方法的开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印尼沥青岩分离机理,具体研究结果如下: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断层扫描对印尼沥青岩的微观结构进行分析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印尼沥青岩颗粒为沥青包裹矿物颗粒的基本结构,其矿物颗粒为多腔体的壳层结构,腔体内部中空。沥青层包裹矿物颗粒表面,并沿壳层的孔道进入腔体内部但并未填充内腔,内表面沥青膜的厚度约为2~3μm。经过分析鉴定,结果发现印尼沥青岩的矿物颗粒是有孔虫化石,主要成分为方解石(CaCO3)。根据该发现,结合印尼布顿岛的地质构造,推断石油由孔道进入有孔虫化石内腔,经过风化和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形成印尼沥青岩。综合印尼沥青岩的理化性质和微观结构,本文提出溶剂萃取法分离回收印尼沥青岩沥青的分离方案,结果发现甲苯的单次萃取率超过75%,三次萃取沥青收率达到98%以上。印尼沥青岩多腔体的壳层结构造成了溶剂和沥青的残留。水洗法可以有效回收残留溶剂,同时促进了残砂中残留沥青的回收。印尼沥青岩经过溶剂萃取,虽然大部分固体颗粒通过自由沉降可以得到有效分离,但萃取液中依然存在大量悬浮的纳微颗粒。本文提出采用纯水辅助絮凝法对悬浮的纳微颗粒进行分离的操作工艺,在使用聚氧化乙烯絮凝的同时加入90μL高纯水。高纯水(<1500 ppm)的加入显着提高了絮凝效率,纯水辅助絮凝获得了超过90%的纳微颗粒去除率。聚氧化乙烯通过架桥作用吸附纳微颗粒,高纯水则促进了纳微颗粒的聚并,有助于形成尺寸更大的絮凝聚集体。为了强化溶剂萃取分离过程,采用亲水性离子液体[Emim][BF4]辅助有机溶剂分离回收印尼沥青岩中的沥青,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探究。研究结果表明,离子液体促进了甲苯对沥青的萃取并减少了纳微颗粒的夹带。采用原子力显微镜研究了离子液体对沥青与二氧化硅相互作用的影响,结果发现离子液体的加入显着降低了沥青与矿物颗粒的相互作用力。和频振动光谱的分析结果表明离子液体阳离子被吸附和积累在二氧化硅和沥青表面,形成带正电类Helmholtz层。本研究为非常规重质油矿的理论认识,勘探开采及分离工艺的开发提供理论和实验指导。

王凯[4](2018)在《生物大分子魔芋的阳离子化改性及聚电解质复合物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由于不可再生能源的日益枯竭以及对环境带来的巨大负面影响,寻找可替代的新型材料已成为科研工作者目前研究课题的重点。生物大分子魔芋葡甘聚糖(Konjac Glucomannan,简称KGM),因其可完全降解,且拥有出众的生物相容性、易得性、低价性,因此在基因负载、药物释放、食品添加、化学纺织等方面获得了良好的应用。但是其溶于水后流动性差,长时间放置易降解,较差的机械性能等缺陷限制了KGM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因此对魔芋进行适当的化学修饰对提高它的使用范围显得格外重要。KGM分子链中富含羟基,因此可以进行多样的化学改性。本文首先寻找到KGM的良溶剂—NaOH/尿素溶液,对魔芋粉进行充分的溶解,之后在均相条件下,加入阳离子醚化剂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HPTAC),对KGM实施季胺化改性。通过对产物的红外光谱、元素分析以及1H NMR结果证明产物分子链中成功接上阳离子基团。通过改变反应参数,得到了在30℃下,n(KGM):n(CHPAC)=1:10,反应温度9h,季胺化取代度可达到0.46。之后对产物的热性能进行了研究,得知发生阳离子改性后产物的热稳定性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接着在流变学的测试中我们发现,发生阳离子化改性后的产物表观粘度随着取代度的增加而减少,并且溶液发生凝胶时的频率也要高于未改性魔芋精粉。最后利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测试产物在污水处理方面的性能,结果显示,阳离子化产物在对阴离子型污水的处理中拥有出色的絮凝性能,上层溶液透光率最大可达99.7%,可成为一种生物友好型的新型污水处理剂。不同于只接有单一电荷的聚电解质,聚电解质复合物(PECs)分子链中可同时携带多个相反电荷,因此PECs的适用领域要远远高于普通聚电解质。为了扩大阳离子化KGM在工业上的应用,我们创新性的将其与羧甲基纤维素进行复配,得到PECs。通过红外分析、热重分析以及流变分析,得到复合物分子结构、热性能以及流变性能,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发生复合后,相较于阳离子KGM,PECs的热性能以及流动性获得了提升。最后研究了复合物在两种不同电性污水中的处理效果,结果显示发生聚电解质复合后的KGM对不同电性的环境都拥有良好的絮凝处理效果,证明阳离子KGM发生复合后,各项性能都有了提升,且应用范围也得到了提高。

赵东洋[5](2005)在《锦州石化公司炼油污水处理及回用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石油企业是我国工业用水大户,炼油污水中所含污染物的种类多、且浓度高,对环境的危害大,如果直接排入河流,不仅对河流及其周围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还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浪费,所以对炼油污水的处理已经是刻不容缓。炼油污水处理工艺中对絮凝剂、破乳剂的选择相当重要,直接影响后续的生化处理和出水水质的好坏,本文通过对锦州石化公司炼油污水的性质进行研究,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PAC/CHI复合絮凝剂代替其原PAC/PAM复合絮凝剂在絮凝剂确定的条件下,又对破乳剂进行实验研究。实验选用破乳剂1227和破乳剂HSGA药剂进行处理效果对比,经过实验研究得出,破乳剂HSGA药剂效果更好; 对生化处理后的污水进行深度处理,使水质达到循环冷却水水质标准,以实现节省工业用水的目的。

李健光[6](2004)在《絮凝剂在炼油污水处理中的筛选及工业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炼油污水处理场的浮选除油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生化处理的效果及外排污水合格率,而浮选药剂则是决定浮选除油率高低的关键。我们通过对污水处理场浮选药剂的筛选及工业应用,总结出最佳的药剂投加方案,使浮选除油率和外排污水合格率大为提高。

肖慧鹰,谢水长[7](2003)在《炼油污水处理絮凝剂筛选及其工业应用》文中指出炼油污水处理场浮选池、浮选机除油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下一级生化处理的效果以及外排水合格率,而浮选所用的絮凝剂是浮选池、浮选机除油率的高低的关键一环。通过对现有的六种絮凝剂实验室筛选以及筛选出的最佳絮凝剂的工业应用,浮选的除油率和外排水的合格率大为提高。

王茂仁[8](2017)在《新疆油田钻井水基固液废弃物不落地处理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新疆油田每年产生钻井水基固液废弃物几十万方,由于新疆油田所属钻井区域多为沙漠、戈壁等环境脆弱区域,一旦遭受破坏,几年、甚至几十年都难以自我恢复。2015年新《环保法》实施以后,新疆油田开始试验钻井水基固液废弃物不落地处理技术,新疆环保厅也在制订相关管理办法,引导钻井水基固液废弃物处理减量、减排、无害化和资源利用,促进油田清洁生产。本文旨在研究新疆油田钻井水基固液废弃物不落地处理技术工业化应用,具有良好的推广前景。本文调研了国内外同类技术研究与应用现状,根据新疆油田常用水基钻井液体系及其废弃物特点,提出了采用干燥筛、变频离心机等主要关键设备对钻井水基固液废弃物固液分离、液相重复利用、固相无害化固化治理和不同体系钻井水基固液废弃物分类治理的总体思路。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室内实验筛选了钻井水基固相废弃物固化配方:0.3%~0.5%破稳剂+0.05%~0.2%絮凝剂+0.2%~0.3%氧化剂+10%~15%复配固化剂,复配固化剂为45%硅酸盐水泥+36%粉煤灰+19%调质剂A。钻井水基液相废弃物经干燥筛、高频离心机反复处理至密度1.07g/cm3以下,补充适量处理剂后,可重复循环应用。现场废水加入0.5%絮凝剂C+0.3%絮凝剂D+0.05%阴离子聚丙烯酰胺,通过管线加药,3000r/min离心作业下,可达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三级排放标准。(2)筛选了关键设备:螺旋输送机选择LS355、LS305、WLS305,一次固液分离选择平衡椭圆形振动筛,G力:8.5G;双振幅:6mm(椭圆轨迹长轴),二次固液分离选择选择变频DC450L-VFD型卧式沉降螺旋卸料离心机(或同等参数),固化装置设计了一套自动双轴搅拌固化装置。(3)现场试验了 50余口井,均能达到固液分离,固相固化,液相重复利用等功能,处理能力均达到15m3/h以上,满足新疆油田钻井需求,未出现影响钻井工期、钻井液性能等情况,设备运行稳定,均达到预期设计需求。此外,根据开发井井位集中的特点,设计了一套可同时开钻20 口井的撬装式集中场站,可以更好的降低单位处理成本,是井位集中区块钻井水基固液废弃物不落地处理工业化推广的发展方向。

孙璐[9](2015)在《含乳化油废水新型破乳处理方法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乳化油废水排放量大、性质稳定,难以去除,危害程度高。这是由于乳化剂分子在油-水界面上定向吸附并形成坚固的界面膜,同时增大了扩散双电层的有效厚度,并且使双电层的电位分布宽度和陡度增大,从而使油高度均匀而稳定的分散在水中,不易去除。因此要实现乳化油的分离去除,技术关键是破乳,即消除或减弱乳化剂的作用,破坏油-水界面上的吸附膜,减少分散粒子所带的同种电荷量,以实现乳化油和水的有效分离。实验以40mg/L乳化油水样为处理对象,分别采用硫酸铝、氯化铁、聚合氯化铝和聚丙烯酰胺四种常用絮凝剂进行破乳实验,探讨了絮凝剂破乳的可行性和乳化油去除效果的影响因素。在合适的絮凝破乳剂投加量的条件下,四种絮凝剂均具有一定的破乳能力,乳化油的去除率均受pH影响,且无机絮凝剂破乳效果受pH影响显着,即pH是絮凝剂破乳的重要影响因素。根据前期实验提出酸化曝气破乳处理方法,首先在pH为3-4条件下对乳化油水样进行曝气处理,然后投加适量的絮凝剂进行破乳反应,再经沉淀和投加浮选剂聚合硫酸铁进行浮选,可取得较好的乳化油去除效果:硫酸铝投加量0.6 mg/L,乳化油去除率为84.2%;氯化铁投加量0.6mg/L,乳化油去除率为88.9%;聚合氯化铝投加量0.5mg/L,乳化油去除率为92.5%;聚丙烯酰胺投加量0.6mg/L,乳化油去除率为95.5%。这是由于pH为3-4时,表面活性剂可以与酸作用生成不溶于水的脂肪酸或脂肪醇,从而破坏了乳化油系统的稳定性,实现破乳。酸化曝气破乳工艺设备简单,处理效果比较稳定,尤其适用于酸性含乳化油废水,有效提高了乳化油的去除率,为含乳化油废水的破乳处理提出了新的思路。

张保良[10](2011)在《Poly(AM/AMPS)反相乳液的Hofmann降解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聚丙烯酰胺是一种应用最为普遍的水处理絮凝剂,经过多年的研究,聚合机理和聚合方法已经非常成熟,而且已经开发了一系列的产品,得到了很多类型的聚丙烯酰胺絮凝剂,适应不同环境的需求。现代工业的高速发展和重工业的急剧增长,以及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越来越严重,造成了环境急剧恶化,空气、土壤、水、生物等遭受了严重的污染。目前,天气异常变得越来越明显,很多地方人们的生活已经受到严重影响,对人类的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现在许多国家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并制定很多法律和采取很多措施来保护环境和消除污染。其中水污染更为普遍,更为严重,尤其在中国。国家为了高速发展经济,不惜破坏环境,多年来都采取先污染后治理的方式去发展工业,造成环境和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和破坏。其中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由于其毒性具有持久性,不易被生物降解,对环境危害最大。重金属的污染最普遍的污染方式是对水的污染,所以处理含重金属污染的废水亟待解决。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平衡,多数地区缺水严重,急需将污染的水进行净化后重复利用。所以对重金属污水的脱除是最为急迫的事情,2011年国家将防治重金属污染作为污染防治工作的头等大事。目前,由于人们对环境要求的提高以及污水处理环境的复杂,以往的聚丙烯酰胺很难达到要求,所以开发新型产品是非常紧迫的事情。能够吸附重金属离子的高分子絮凝剂也已经被广泛的研究,但是研究方法尚未成熟,价格较高,环境适应性较差,不能满足一些环境处理的要求。为了提高重金属脱除率,增加环境适应性,降低生产成本。本文通过Hofmann降解反应制备对重金属离子具有高效吸附作用的两性聚合物聚(丙烯酰胺/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乙烯胺)(Poly(AM/AMPS/VAm))。首先以AM和AMPS为单体,通过反相乳液聚合法制备了Poly(AM/AMPS)反相乳液,然后在反相乳液中通过Hofmann降解反应将Poly(AM/AMPS)的部分酰胺基转变为氨基,得到两性聚合物Poly(AM/AMPS/VAm)。讨论了合成条件、降解反应条件对产物性能的影响。利用红外光谱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利用电导法测定其胺化度。在模拟废水环境下,进行了重金属离子的脱除实验,研究了搅拌时间、温度、pH值、重金属离子摩尔浓度及两性聚合物Poly(AM/AMPS/VAm)的用量对重金属离子脱除率的影响。用SEM对Poly(AM/AMPS/VAm)l吸附铜离子前后表面进行扫描,从产物表面的变化进行产物性能表征。结果表明该两性聚合物Poly(AM/AMPS/VAm)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重金属脱除剂。

二、炼油污水处理絮凝剂筛选及其工业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炼油污水处理絮凝剂筛选及其工业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天然高分子接枝阳离子型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污染状况及处理技术
        1.1.1 水体主要污染物及危害
        1.1.2 污水处理技术简介
    1.2 絮凝剂的类型及特点
        1.2.1 无机絮凝剂
        1.2.2 有机絮凝剂
        1.2.3 微生物絮凝剂
    1.3 絮凝机理
        1.3.1 电荷中和作用
        1.3.2 吸附架桥作用
        1.3.3 网扑卷扫作用
    1.4 接枝聚合引发方式简介
        1.4.1 化学引发法
        1.4.2 物理引发法
    1.5 研究目的与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淀粉基阳离子型絮凝剂合成及表征
    2.1 实验仪器和试剂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淀粉基阳离子型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2.2.1 淀粉基阳离子型絮凝剂制备与纯化
        2.2.2 淀粉基阳离子型絮凝剂的接枝效率测定
        2.2.3 淀粉基阳离子型絮凝剂的阳离子度测定
    2.3 淀粉基阳离子型絮凝剂的表征
        2.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2.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2.3.3 热重分析(TG-DTG)
        2.3.4 扫描电镜图像分析(SEM)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淀粉基阳离子型絮凝剂合成工艺条件优化
    3.1 反应时间对接枝效率的影响
    3.2 引发剂投加量对接枝效率的影响
    3.3 反应温度对接枝效率的影响
    3.4 单体配比对接枝效率的影响
    3.5 正交实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淀粉基阳离子型絮凝剂絮凝性能研究
    4.1 絮凝性能测定方法
    4.2 高岭土悬浮液自沉降实验
    4.3 絮凝剂投加量对高岭土污水絮凝效果影响
    4.4 搅拌时间对高岭土污水絮凝效果影响
    4.5 溶液pH对高岭土污水絮凝效果影响
    4.6 絮凝剂接枝效率对高岭土污水絮凝效果影响
    4.7 絮凝剂阳离子度对高岭土污水絮凝效果影响
    4.8 淀粉种类对高岭土污水絮凝效果影响
    4.9 不同废水的处理效果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壳聚糖基阳离子型絮凝剂合成及表征
    5.1 实验仪器和试剂
        5.1.1 实验仪器
        5.1.2 实验试剂
    5.2 壳聚糖基阳离子型絮凝剂的制备与纯化
    5.3 壳聚糖基阳离子型絮凝剂的单因素实验
    5.4 壳聚糖基阳离子型絮凝剂的表征
        5.4.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5.4.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5.4.3 热重分析(TG-DTG)
        5.4.4 扫描电镜图像分析(SEM)
第六章 壳聚糖基阳离子型絮凝剂絮凝性能研究
    6.1 絮凝性能测定方法
    6.2 絮凝剂投加量对高岭土污水絮凝效果影响
    6.3 搅拌时间对高岭土污水絮凝效果影响
    6.4 溶液pH对高岭土污水絮凝效果影响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2)微生物絮凝剂强化电厂循环水处理效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絮凝剂概述
        1.2.1 无机絮凝剂
        1.2.2 有机絮凝剂
        1.2.3 微生物絮凝剂
    1.3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现状
        1.3.1 微生物絮凝剂的作用机理
        1.3.2 微生物絮凝剂的应用现状
        1.3.2.1 印染废水
        1.3.2.2 重金属废水
        1.3.2.3 食品工业废水废水
        1.3.2.4 含油废水
        1.3.2.5 污泥脱水
        1.3.2.6 微藻采集
        1.3.3 复合型微生物絮凝剂
        1.3.4 微生物絮凝剂现存问题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仪器
        2.1.2 实验试剂
    2.3 菌株
    2.4 培养基
    2.5 实验方法
        2.5.1 灭菌
        2.5.2 微生物絮凝剂的制备
        2.5.2.1 种子培养
        2.5.2.2 摇瓶发酵
        2.5.3 微生物絮凝剂的分离提纯
        2.5.4 絮凝实验
        2.5.5 微生物絮凝剂的稳定性分析
        2.5.5.1 微生物絮凝剂的热稳定性
        2.5.5.2 微生物絮凝剂的p H稳定性
        2.5.6 微生物絮凝剂的组分分析
        2.5.6.1 Molish反应
        2.5.6.2 蒽酮反应
        2.5.6.3 茚三酮反应
        2.5.6.4 双缩脲反应
        2.5.7 糖的定量测定
        2.5.8 蛋白质的定量测定
        2.5.9 红外光谱分析
        2.5.10 气相色谱分析
        2.5.11 pH、电导率、浊度的测定
        2.5.12 钙离子硬度的测定
        2.5.13 COD的测定
第三章 絮凝剂的培养基优化及稳定性研究
    3.1 培养基优化
        3.1.1 响应面设计
        3.1.2 响应面分析结果及方差分析
        3.1.3 絮凝率优化响应曲面分析
        3.1.4 模型验证
    3.2 絮凝活性成分分布位置的确定
    3.3 微生物絮凝剂的稳定性
        3.3.1 微生物絮凝剂的稳定性
        3.3.2 微生物絮凝剂的p H稳定性
    3.4 小结
第四章 微生物絮凝剂组分研究
    4.1 糖和蛋白质的定性测定
    4.2 糖和蛋白质的定量测定
    4.3 红外光谱分析
    4.4 气相色谱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循环冷却水实际处理效能研究
    5.1 引言
    5.2 动态模拟运行
    5.3 现场运行效果研究
        5.3.1 现场状况
        5.3.2 现场运行结果
    5.4 节水性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3)印尼沥青岩微观结构及其溶剂萃取分离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非常规石油资源
    1.2 非常规重质油矿简介
        1.2.1 非常规石油矿的分布
        1.2.2 非常规重质油矿的组成和结构
    1.3 非常规石油矿分离工艺
        1.3.1 热碱水洗工艺
        1.3.2 热裂解工艺
        1.3.3 溶剂萃取工艺
    1.4 液相中纳微颗粒的分离
        1.4.1 纳微颗粒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
        1.4.2 水相中纳微颗粒的分离
        1.4.3 油相中纳微颗粒的分离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印尼沥青岩微观结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药品与实验仪器
        2.2.2 印尼沥青岩组成分析
        2.2.3 结构分析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印尼沥青岩的组成
        2.3.2 印尼沥青岩的微结构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印尼沥青岩微观结构的影响及分离工艺筛选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药品与实验仪器
        3.2.2 印尼沥青岩热碱水洗工艺
        3.2.3 印尼沥青岩溶剂萃取工艺
        3.2.4 印尼沥青岩的热裂解工艺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印尼沥青岩的热碱水洗工艺
        3.3.2 印尼沥青岩的溶剂萃取工艺
        3.3.3 沥青岩的热裂解工艺
        3.3.4 分离工艺初步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印尼沥青岩溶剂萃取分离过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药品与实验仪器
        4.2.2 印尼沥青岩的多级萃取工艺
        4.2.3 萃取液中固体颗粒的沉降
        4.2.4 残砂中残留溶剂的测定
        4.2.5 残留溶剂的回收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印尼沥青岩的多级萃取工艺
        4.3.2 萃取液中固体颗粒的沉降
        4.3.3 残砂中残留溶剂的回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油相中纳微颗粒的絮凝分离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药品与实验仪器
        5.2.2 油相中纳微颗粒的絮凝实验
        5.2.3 油相中聚合物吸附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5.3 结果与讨论
        5.3.1 絮凝剂的溶解性
        5.3.2 纳微颗粒的特性
        5.3.3 纯水辅助絮凝沉降纳微颗粒
        5.3.4 纳微颗粒的絮凝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离子液体强化分离及其作用机理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药品与实验仪器
        6.2.2 离子液体强化溶剂萃取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离子液体强化萃取实验
        6.3.2 沥青在固体表面的解离
        6.3.3 沥青与固体的相互作用
        6.3.4 离子液体强化分离的作用机理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与发现
    7.3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4)生物大分子魔芋的阳离子化改性及聚电解质复合物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魔芋葡甘聚糖的结构
        1.1.2 魔芋葡甘聚糖的性质
    1.2 KGM改性研究进展
        1.2.1 KGM的接枝改性
        1.2.2 KGM的酯化改性
        1.2.3 KGM的醚化改性
        1.2.4 KGM的交联改性
        1.2.5 KGM的氧化改性
        1.2.6 KGM的其他改性
    1.3 絮凝剂以及絮凝机理研究
        1.3.1 无机絮凝剂
        1.3.2 有机絮凝剂
        1.3.3 微生物絮凝剂
        1.3.4 絮凝机理
    1.4 聚电解质复合物
        1.4.1 PECs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应用
        1.4.2 PECs在净水方面的应用
        1.4.3 PECs在造纸方面的应用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2章 魔芋葡甘聚糖阳离子化产物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主要原料
        2.2.2 仪器设备
        2.2.3 阳离子KGM的制备
        2.2.3.1 制备KGM均相体系
        2.2.3.2 KGM的阳离子化改性
    2.3 测试与表征
        2.3.1 元素分析(EA)
        2.3.2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2.3.3 ~1H-核磁共振波谱(~1H NMR)
        2.3.4 热重分析(TGA)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反应参数对产物取代度的影响
        2.4.2 阳离子改性前后KGM的红外谱图分析
        2.4.3 ~1H-核磁共振波谱解析
        2.4.4 热重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阳离子魔芋葡甘聚糖在净水方面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主要原料与设备
        3.2.2 实验原理
        3.2.3 实验步骤
        3.2.3.1 高岭土悬浮液的制备
        3.2.3.2 阳离子魔芋葡甘聚糖絮凝效果测试
        3.2.3.3 不同取代度阳离子KGM的流变学测试
    3.3 测试与表征
        3.3.1 Zeta电位分析
        3.3.2 透光率测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高岭土悬浮液和改性前后KGM的Zeta电位分析
        3.4.2 阳离子KGM絮凝性分析
        3.4.3 阳离子KGM絮凝原理分析
        3.4.4 改性前后魔芋葡甘聚糖流变性能测试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阳离子魔芋葡甘聚糖聚电解质复合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主要原料与设备
        4.2.2 实验原理
        4.2.3 实验步骤
        4.2.3.1 聚电解质复合物的合成
        4.2.3.2 PECs絮凝效果测试
        4.2.3.3 PECs流变性能测试
    4.3 测试与表征
        4.3.1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试(FT-IR)
        4.3.2 透光率测试
        4.3.3 热重分析(TGA)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红外光谱分析
        4.4.2 PECs絮凝性分析
        4.4.3 PECs热性能分析
        4.4.4 聚电解质复合物流变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专利

(5)锦州石化公司炼油污水处理及回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2 锦州石化公司炼油废水来源、种类及特点分析
    2.1 锦州石化公司炼油废水来源及系统分类及其特点
    2.2 炼油废水的现状
3 锦州石化公司的炼油废水处理方法及药剂使用现状
    3.1 含硫污水处理装置
    3.2 隔油污水装置
    3.3 锦州石化公司炼油污水生化处理现状
    3.4 试剂使用现状分析
4 混凝剂使用的现状分析
    4.1 混凝原理
        4.1.1 凝聚与絮凝
        4.1.2 炼油污水中的混凝基理
    4.2 混凝剂的性质及使用现状
        4.2.1 单一混凝剂
        4.2.2 复合絮凝剂
    4.3 总结
5 高效絮凝剂的应用实验
    5.1 影响水混凝的主要因素及其控制
    5.2 实验材料与方法
        5.2.1 仪器和药剂
        5.2.2 实验思路
        5.2.3 水质分析方法
        5.2.4 药剂实验研究
        5.2.5 客观因素的研究
        5.2.6 结论
    5.3 破乳剂的筛选及新型高效破乳剂的实验分析
6 炼油污水回用处理技术研究
    6.1 概述
    6.2 国内外研究进展
        6.2.1 国外炼油污水深度处理的研究进展
        6.2.2 国内炼油污水深度处理的研究进展
    6.3 深度处理的技术和方法
        6.3.1 物理处理法
        6.3.2 化学处理法
        6.3.3 生物深度处理技术
7 锦州石化公司炼油污水回用技术研究
    7.1 试验概要
    7.2 试验中各单元处理效果分析
    7.3 结论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7)炼油污水处理絮凝剂筛选及其工业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絮凝剂的实验室筛选实验
    2.1 单种絮凝剂实验
    2.2 复合絮凝剂实验室筛选实验(经小组讨论后确定)
3 絮凝剂的工业化标定及应用
    3.1 絮凝剂的工业化标定及应用工艺方案
    3.2 除油效果较佳的絮凝剂工业化标定及应用
4 结论

(8)新疆油田钻井水基固液废弃物不落地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项目背景与意义
        1.1.1 钻井水基固液废弃物简介
        1.1.2 钻井水基固液废弃物环境影响
        1.1.3 钻井水基固液废弃物不落地处理的必要性与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国内外水基岩屑治理技术现状
        1.2.2 国内外废弃水基钻井液治理技术现状
        1.2.3 国内外钻井水基固液废弃物不落地处理技术现状
    1.3 钻井水基固液废弃物处理面临问题与发展趋势
        1.3.1 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1.3.2 发展趋势
    1.4 课题研究的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4.1 课题研究的来源
        1.4.2 本文研究的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新疆油田钻井水基固液废弃物处理现状
    2.1 新疆油田钻井水基固液废弃物不落地处理工业化现状与问题分析
        2.1.1 新疆油田水基钻井液典型配方与废弃物特点
        2.1.2 前期现场试验现状
        2.1.3 当前存在问题分析
    2.2 钻井水基固液废弃物治理达标标准及依据
        2.2.1 国家相关标准
        2.2.2 行业及地方当前执行标准和要求
        2.2.3 本文拟执行标准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疆油田钻井水基固液废弃物达标治理技术研究
    3.1 固相达标治理研究
        3.1.1 试验仪器及药品
        3.1.2 固相废弃物浸出液COD达标实验
        3.1.3 破稳剂的筛选
        3.1.4 氧化剂的筛选
        3.1.5 絮凝剂的筛选
        3.1.6 固化剂的筛选
        3.1.7 模拟固化效果监测
    3.2 液相重复用于配制钻井液研究
        3.2.1 试验仪器及药品
        3.2.2 回收液相对钻井液罐钻井液性能的影响
        3.2.3 回收液相性能调整
    3.3 废水达标排放研究
        3.3.1 试验仪器及药品
        3.3.2 废水处理剂筛选
        3.3.3 模拟工业化实验
    3.4 新疆油田水基岩屑随钻不落地治理工艺设计
        3.4.1 设计思路
        3.4.2 关键工艺设备筛选与改进
        3.4.3 单井钻井水基固液废弃物不落地处理工艺及布局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现场试验研究
    4.1 工程概况及施工工艺
        4.1.1 工程概况
        4.1.2 施工工艺
        4.1.3 现场工业化实例图片
    4.2 现场试验效果
        4.2.1 废液重复利用效果
        4.2.2 废水处理效果
        4.2.3 固相不落地处理效果
        4.2.4 成本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钻井固液废弃物无害化集中治理场站设计
    5.1 工程概况
        5.1.1 概述
        5.1.2 项目现状及背景
        5.1.3 工作任务与要求
        5.1.4 工作量估算
        5.1.5 岩屑不落地集中不落地处理的可行性
        5.1.6 岩屑不落地集中不落地处理的优点
    5.2 工艺思路
        5.2.1 工艺设计说明
        5.2.2 岩屑无害化治理模式
        5.2.2.1 现场设备
        5.2.2.2 集中场站设备
    5.3 集中场站设计
        5.3.1 选址
        5.3.2 设计处理能力
        5.3.3 主要设备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获奖、专利

(9)含乳化油废水新型破乳处理方法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油类污染物质的来源与危害
    1.2 乳化油处理特点和难点
    1.3 国内外破乳方法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
        1.3.1 破乳方法研究现状
        1.3.2 破乳技术的发展方向
    1.4 研究意义与主要研究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主要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破乳方案选择和破乳机理分析
    2.1 破乳实验方案选择
    2.2 乳化油絮凝破乳机理
3. 絮凝破乳实验研究
    3.1 实验试剂与设备
    3.2 乳化油的配制
    3.3 絮凝破乳可行药剂投加量的确定
        3.3.1 硫酸铝絮凝破乳可行投加量的确定
        3.3.2 氯化铁絮凝破乳可行投加量的确定
        3.3.3 聚合氯化铝絮凝破乳可行投加量的确定
        3.3.4 聚丙烯酰胺絮凝破乳可行投加量的确定
        3.3.5 小结
    3.4 破乳反应可行沉降时间的确定
        3.4.1 硫酸铝破乳可行沉降时间的确定
        3.4.2 氯化铁破乳可行沉降时间的确定
        3.4.3 聚合氯化铝破乳可行沉降时间的确定
        3.4.4 聚丙烯酰胺破乳可行沉降时间的确定
        3.4.5 小结
    3.5 pH对破乳效果的影响
        3.5.1 pH对硫酸铝破乳效果的影响
        3.5.2 pH对氯化铁破乳效果的影响
        3.5.3 pH对聚合氯化铝破乳效果的影响
        3.5.4 pH对聚丙烯酰胺破乳效果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4. 酸化曝气破乳实验研究
    4.1 实验试剂与设备
    4.2 酸化曝气破乳方法
        4.2.1 酸化曝气破乳方法的提出
        4.2.2 酸化曝气破乳方案规划
        4.2.3 酸化曝气破乳酸化条件的初步确定
        4.2.4 酸化曝气方式的确定
    4.3 絮凝剂投加量的确定
        4.3.1 硫酸铝投加量的确定
        4.3.2 氯化铁投加量的确定
        4.3.3 聚合氯化铝投加量的确定
        4.3.4 聚丙烯酰胺投加量的确定
    4.4 浮选剂投加量的确定
        4.4.1 破乳剂为硫酸铝的浮选剂投加条件
        4.4.2 破乳剂为氯化铁的浮选剂投加条件
        4.4.3 破乳剂为聚合氯化铝的浮选剂投加条件
        4.4.4 破乳剂为聚丙烯酰胺的浮选剂投加条件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Poly(AM/AMPS)反相乳液的Hofmann降解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聚丙烯酰胺
        1.2.1 聚丙烯酰胺的分类
        1.2.2 聚丙烯酰胺的聚合方法
        1.2.3 聚丙烯酰胺的自由基聚合及引发剂
        1.2.4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剂的制备
        1.2.4.1 丙烯酰胺与阳离子单体共聚
        1.2.4.2 聚丙烯酰胺的阳离子改性
    1.3 天然高分子接枝改性法
        1.3.1 淀粉接枝改性
        1.3.2 甲壳素和壳聚糖接枝改性
        1.3.3 纤维素接枝改性
    1.4 重金属
        1.4.1 重金属污染
        1.4.2 Cu~(2+)污染
        1.4.3 Cu~(2+)脱除方法
    1.5 课题的提出
第二章 Poly(AM/AMPS)反相微乳液的合成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反相乳液形成实验
        2.2.2 AM和AMPS共聚实验
    2.3 聚合物性能测试
        2.3.1 乳液固含量的测定
        2.3.2 共聚物分子量的测定
        2.3.3 聚合物阴离子含量的测定
        2.3.4 产物结构表征
        2.3.5 产物表观粘度测定
    2.4 聚合物的制备
        2.4.1 Poly(AM/AMPS)聚合物组成
        2.4.2 反相乳液的固含量为
        2.4.3 聚合物的分子量
        2.4.4 聚合物阴离子含量
        2.4.5 产物的结构:红外光谱图和核磁共振氢谱
        2.4.6 共聚物表观粘度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丙烯酰胺反相乳液的Hofmann反应及其性能评价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试剂
        3.1.2 实验仪器
        3.1.3 反应方法
        3.1.4 产物的测试和表征
        3.1.4.1 产物胺化度的测定
        3.1.4.2 产物结构表征
        3.1.4.3 不同条件下产物对Cu~(2+)脱除性能测试
        3.1.4.4 产物对其他几种重金属离子的脱除性能测试
    3.2 聚丙烯酰胺反相乳液的Hofmann反应
        3.2.1 Hoffman降解反应影响因素的研究
        3.2.1.1 次氯酸钠用量对Hoffman降解反应的影响
        3.2.1.2 氢氧化钠用量对Hoffman降解反应的影响
        3.2.1.3 时间对Hoffman降解的影响
        3.2.2 产物的结构表征
        3.2.2.1 红外光谱
        3.2.2.2 扫描电镜
    3.3 产物的脱除性能的评价
        3.3.1 Hofmann降解反应的产物对Cu~(2+)脱除性能的影响
        3.3.1.1 AMPS不同质量含量对产物Cu~(2+)脱除性能的影响
        3.3.1.2 胺化度对产物Cu~(2+)脱除性能的影响
        3.3.2 脱除实验中各种因素的影响
        3.3.2.1 搅拌时间对Cu~(2+)脱除率的影响
        3.3.2.2 温度对Cu~(2+)脱除率的影响
        3.3.2.3 pH值对Cu~(2+)脱除率的影响
        3.3.2.4 Poly(AM/AMPS/VAm)用量及Cu~(2+)浓度对Cu~(2+)脱除率的影响
        3.3.2.5 多次重复利用的Poly(AM/AMPS/VAm)对Cu~(2+)脱除率的影响
        3.3.2.6 Poly(AM/AMPS/VAm)对Pb~(2+)、Ni~(2+)、Mn~(2+)的脱除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炼油污水处理絮凝剂筛选及其工业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天然高分子接枝阳离子型絮凝剂的制备及絮凝性能研究[D]. 张旺. 西北大学, 2021(12)
  • [2]微生物絮凝剂强化电厂循环水处理效能的研究[D]. 马綦镇. 辽宁大学, 2021(12)
  • [3]印尼沥青岩微观结构及其溶剂萃取分离过程研究[D]. 马国强. 天津大学, 2020(01)
  • [4]生物大分子魔芋的阳离子化改性及聚电解质复合物的研究[D]. 王凯.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5]锦州石化公司炼油污水处理及回用技术研究[D]. 赵东洋.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05(06)
  • [6]絮凝剂在炼油污水处理中的筛选及工业应用[A]. 李健光. 苏、冀、皖、赣、鄂石油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4
  • [7]炼油污水处理絮凝剂筛选及其工业应用[J]. 肖慧鹰,谢水长. 石油化工环境保护, 2003(04)
  • [8]新疆油田钻井水基固液废弃物不落地处理技术研究[D]. 王茂仁. 西南石油大学, 2017(05)
  • [9]含乳化油废水新型破乳处理方法实验研究[D]. 孙璐.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5(03)
  • [10]Poly(AM/AMPS)反相乳液的Hofmann降解及其应用研究[D]. 张保良. 山东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炼油废水处理用絮凝剂的筛选及其工业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