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路、新课程、新题型、新思维

新思路、新课程、新题型、新思维

一、新理念、新课程、新题型、新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许义[1](2021)在《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 ——以Q中学为例》文中认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锻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教师队伍不仅是新时代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做四有好老师”的务实行动。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之一,是影响一堂课好坏的重要因素。集体备课作为备课的创新形式,是学校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集体备课是把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教师分为不同的教研室,然后根据课程标准、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学生情况等来制定教学设计的过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集体备课的形式被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应用。一方面,初中英语集体备课在促进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升英语教师专业水平,形成互助合作的教研氛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在现实实践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为了解当前初中英语教师集体备课、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以及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的现状,笔者以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把Q中学的英语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随机选取了32位中学英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有代表性地选取了5位教师进行访谈,并对初一初二英语备课组的集体备课进行非参与式观察。然后对调查资料进行系统全面地讨论,通过本研究,将力求回答和解决以下三大问题。(1)Q中学英语教师集体备课的实施现状如何?(2)Q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如何?(3)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如何?笔者从Q中学英语教师集体备课的实施现状、Q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等三大方面总结出了Q中学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施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研究发现,Q中学集体备课在实施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中学英语教师的专业信念与态度、专业知识、专业能力、自我发展意识与认识等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指出了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改进策略。本文的研究力求为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些思路和见解,引起学校管理者和一线英语教师的重视,以更好地推动新课程改革在教学一线落实落地,发挥集体备课在促进教学水平提升,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

教育部[2](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刘黎黎[3](2020)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的比较研究 ——基于中国古代文学篇目》文中研究表明语文教育要与时俱进,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三要素之一也要守正出新,要跟紧时代的步伐,要适合人才培养的需要。新教材往往伴随着教育界新兴的教育理念、教育趋势而生,新版初中统编版语文教材也不例外。本文以中国古代文学选篇为切入点,与初中人教版教材相比较,对新版统编版语文教材展开研究。从研究中准确定位统编版教材特点,明确其变化之处的合理性,探讨其为语文教育带来的启示。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相比人教版教材呈现诸多变化,其中之一便是选文增加了中国古代文学篇目的比重。本文首先以中国古代文学选篇为例,从教材编写理念、编排结构、阅读教学课型三个方面比较两个版本教材的差异。比较结果如下:在前两个方面,人教版教材突显其“人文性”内涵,统编版教材则重视“语文素养”的培养,这与教材的出版背景息息相关;在阅读教学课型方面,本文从“课前导引”“课后习题”等方面进行比较,论证出人教版教材“精读”与“略读”的课型区分度并不高,存在诸多问题;统编版教材注重化解盲区,不仅在名称上作区分,还在教材系统上细化“教读”“自读”与“课外阅读”的课型区分度,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新模式。其次,论文以选文系统、助读系统、作业系统为顺序展开比较研究。在选文方面,通过列表格、列数据等方式直观展示两个版本教材课内有关古代文学篇目的增删与课外阅读延伸的情况,分析统编版教材增加古代文学篇目的合理性;在助读系统方面,统编版教材的“预习”更具“任务性”“知识性”与“思考性”,“注释”则力求更加精简而准确;在作业系统方面,人教版的习题设计有其可取之处,大体上做到了多元化与丰富化的训练与提示指导,但仍具有提升空间。统编版教材则根据时代需求与教材特点进行了改革。再次,在前两部分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论文从重建语文知识体系、扩大学生阅读量与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三方面探讨统编版教材的整体优势。最后,论文主要论证统编版教材增加中国古代文学篇目给语文教育带来的启示。一是依据统编版教材“双线组元”与“三位一体”的特点制定更为科学的教学策略;二是从“加强对新版教材的相关研究”与“继续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两个方面对语文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三是对学生群体提出新的建议,主要包括让学生“结合统编版教材特点学习课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与让学生“关注新版教材课外阅读中的古代文学作品”两个方面。

魏和平[4](2018)在《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教育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其中中等职业教育更是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已达到与普通高中教育规模大体相当。随着“一带一路”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各行各业对高素质职业人才需求量大增,中等职业教育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同时,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软硬件发展规模、师资配备、教学效果以及中职学生数量的增加和学校规模的逐步扩大呈现出一定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这直接导致中职学生的思想动向多元化,给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根据学情分析的结果,中职学生的思想动向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这要求中等职业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及时的做出调整和改变。这对思想政治课课程的教学提出一定的挑战,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方面进行优化,对教师综合素质提出新的要求。本文以“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为题,以思想政治教育教材为起点,通过对云南林业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技师学院、云南交通技师学院三所学校的中专学部和曲靖农业学校、大理市中等职业学校、昆明市盘龙职业高级中学这三所学校进行实证调研,对这些学校的600名在校中职学生展开问卷调查,对学校的15名思想政治课教师展开有效访谈调查,在掌握基本信息情况下到一线课堂听课,充分了解90末中职学生的思想动向,坚持以学生为根本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现状和问题作深入探讨和分析;最后总结经验,适时引导中职学生的职业认同和社会认知,总结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作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建议,促使中职学生尽早成长成才,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贡献力量。

王诗涵[5](2017)在《新汉语水平考试(HSK)四级阅读“排列顺序”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新汉语水平考试(以下简称“HSK”)保留了旧HSK的理论基础和优点,并根据《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制成。笔者将研究范围固定在新HSK(四级)内,因为四级成绩是衡量留学生是否能进入中国高校学习深造的重要标准。笔者以新HSK(四级)中的阅读部分“排列顺序题”为研究课题,“排列顺序”是新增题型,非常新颖,相关研究甚少,留学生普遍反映难度较大,因此笔者认为该课题的研究很有必要。论文首先阐述了选题背景,并介绍新HSK目前的研究状况。其次,概述了新HSK的设计理念和新HSK的各等级设置、题型划分情况,这是为了让读者更加了解新HSK的试题构成和考试形式。笔者对搜集到的历年“排列顺序”真题进行分析,对语法考点进行归类、举例。笔者对考点做出了较科学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制成测试问卷,采用问卷调查法,以贵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符合新HSK(四级)大纲要求的留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他们完成测试问卷的偏误情况进行统计,并分析造成偏误的原因。为了保证偏误分析的有效性和可信度,笔者在偏误分析方法上有一定创新。在本文第5章中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并认为解“排列顺序”题是有规律可循的,且可以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和学习中,同时希望本研究对新HSK(四级)的研究者们有所帮助。

黄真金[6](2017)在《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语文高考是我国高考中重要的科目,语文教育是基础教育中关键的学科。长时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深受语文高考的束缚和牵制。为了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在纵向上梳理了近百年不同历史时期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把握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寻找规律。横向上把二者的关系放到动态的社会环境中来考察,同时关注外在客观条件对二者互动的影响。本论文共分七章:第一章概述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综述文献,界定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关概念,厘定研究思路与方法。第二章分析语文高考与影响语文高考的外部环境因素一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回顾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历程,分析二者互动的情况及对当下的启示。第四章研究新中国成立以来至“文革”结束、高考恢复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起步发展的情况,把握二者互动的特点,寻找与当下问题有关的根源。第五章研究高考恢复以来至语文新课程改革之前,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情况,探讨二者间的关系、成因及其对当下的启示。第六章梳理“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历程,通过调研,结合现象,分析结果,得出这一时期语文高考依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这一基本事实。第七章剖析实施“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仍旧过度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问题根源,结合当下国家对高考制度改革的宏观政策指导和行动,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语文高考,提出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的构想与建议。本文获得的结论,主要有:第一,语文高考“指挥”中学语文教育现象,其形成的历史根源是:“文革”结束初期,国家急需人才,语文高考肩负着“为国选材”的大任,地位突出。经历“文革”重创,中学语文教育元气大伤,由于学科建构还很不成熟,只能顺应语文高考的需求发展。高考“指挥棒”对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牵制作用,逐渐形成。第二,语文高考本应是中学语文教育中的一环,但是,当语文高考的结果对个人,学校利益所产生的的利害关系过大时,高考就远远超越了教育中的“一环”的定位。外在客观条件,促使语文高考逐渐变化为能够干预、牵制中学语文教育发展的“矛盾的一方”,甚至被当作中学语文教育的目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已经发展得极不正常。以满足高考需要为目的的“应试”中学语文教育,扭曲了教育的本质,妨碍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健康发展,也给师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第三,本世纪兴起的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从根本上扭转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间这种畸形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十余年间,我们抓住矛盾的一方面——中学语文进行课程改革,对促成矛盾的外在环境,改革的力度显然不够。而在这组矛盾中,最主要的一方应该是语文高考,因此,本文重点讨论如何完善语文高考改革制度、促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良性互动。藉由相关结论,本文提出缓解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矛盾的构想与建议。就改革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外部条件而言:政府要树立正确人才观,健全用人机制;缩小行业差距,加快民主进程。教育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水平,减少功利评价;深化高考改革,提升高校办学质量。学校要坚守教育立场,坚定育人目标;转变评价观念,改革评价制度。社会和家庭要理性看待高考,淡化功利色彩。在中学语文教育方面:中学语文教育要坚守育人目标;坚定学科基础;坚持课程改革方向;坚决落实“课改”内容。在语文高考改革的层面:改革考试方式的建议包括:增添对汉语“口语表达与交流”素养的考查;尝试“开卷+闭卷”结合考试;改革考试题型。完善考试内容改革的建议包括:“语文知识”考查要更贴近时代及学生的生活需求;“现代文阅读”内容要更加自由多样;要提高“写作能力考查”命题质量。改进语文高考考试评价的建议包括:提高考试评价水平和质量;组建专业试卷评阅队伍;恰当运用语文高考成绩。

朱彦憬[7](2017)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研究 ——以近五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试题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高考承载着学生的希望与梦想,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新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的相继出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如何应对新时期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考查,如何全面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如何让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引领日常阅读教学,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次论文写作以2012—2016年全高考语文新课标卷现代文阅读试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新课标卷现代文阅读试题的研究,找到新课改背景下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考查方向和内容。全文共分为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从研究缘起、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三个方面阐述了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研究的重要性。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首先对建国后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历史做简单回顾和梳理,然后对新课改后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现状进行说明,明确新课改后的命题趋势。第二章以新课标卷为例,研究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命题依据,主要包括新课程标准、考试大纲、语文教材和新时期的阅读走向四个方面。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章节,以2012—2016年新课标卷现代文阅读试题为例,从命题思路、命题特点、考查形式、内容、存在问题与展望等多个方面做了详尽的分析研究,并借助图表对近五年课标卷现代文阅读试题的考查内容、能力要求进行了明确的梳理与统计。最后在结语部分简单总结了本次论文写作的内容。阅读是人类最主要的学习方式,现代文阅读又是高考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进一步掌握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命题趋势,以期对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和日常阅读教学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李玉莉[8](2016)在《高中语文“专题阅读—写作生成”校本课程研究》文中认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1]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要求语文阅读教学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整体素养,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创新思考、实践应用能力,强调品德修养。传统高中语文教学存在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脱节的现象,虽然教师和学生都意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却鲜少思考如何更好的实践课外阅读,阅读效率的低下和学生写作的急切需求这一矛盾始终困惑着很多教师和学生,“阅读与写作”仍然还有很强的现实需要和很大的研究空间。基于以上认识,本论文立足于课堂实践,努力探索高中语文课外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实践和策略,探索适合高中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致力于实际提高阅读写作的综合能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研究的缘起、目的和国内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鉴于大家共识的对阅读重要性的理解,明确了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专题阅读,是实现阅读写作相辅相成、达到高效化的重要方法。第二部分主要分析研究了“专题阅读—写作生成”校本课程概念,阐述并界定它是一种校本课程,是一种专题课外阅读课程,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略读课程,是一种嵌入式课程体系,是教师指导学生生成写作的课程体系。第三部分结合实践,主要探究当今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现状并且进行反思。在实践中通过深入调查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情况,寻找有针对性的对策。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高中语文“专题阅读—写作生成”课程的实施策略,包括课程实施依据、课程实施原则、课程实施策略和课程操作流程。重点是从课程文本的选取、课程计划、问题设计、课程方法指导、课程生成、课程评价方式等方面阐释课程实施策略。第五部分主要从实践的角度阐释课程案例。本论文将课程实践的文本进行分类,大致分了三类:文学类文本、一般论述类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文学类文本的阅读目标是生成情感体验或价值体认,积蓄写作情感,生成写作;一般论述类文本的阅读目标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培养理性思维品质,生成理性论证能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目标是关注社会生活,扩大阅读视野,锻炼提取信息的能力,联系生活实践,生成写作应用能力。该实践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种课外阅读和写作行为,着力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课外阅读效率;构建阅读与写作的桥梁,积蓄写作素材和写作情感,生成写作能力,最终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为学生终身发展和长远发展做准备。本论文立足于学情和教情,通过学习理解国内外理论并结合教学实践,对高中语文“专题阅读—写作生成”进行了思考和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并希望对高中课外阅读教学起到借鉴作用。

周宓[9](2015)在《能力立意:语文高考试题改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纸笔测验为高考的主要形式,高考改革的精神与举措都要通过试题来表达。文章以语文高考试题为事实对象,通过尽量客观性地描述和分析,探求其在能力立意上的追求和表现。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每一次大的举措或成果,在语文高考试卷结构和具体试题内容上都有明显的反映。尤其是在新时代,根据国家发展需要,重视能力培养逐渐成为了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作为中小学教育核心和基础课程的语文教育教学在培养人的问题上由重知识掌握转向重能力培养,语文高考试题也随之经历了从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的转变过程。将高考大纲对语文能力层级划分与中学语文教育教学中语文能力的常规划分结合起来,具体分析了不同能力要求标准的对应性。将语文高考能力考查要求与考试内容联系起来,根据语文高考大纲对语文能力层级划分及考查的规定,按照现行语文高考卷中的不同题型,实例分析语文高考在试题命制思想、考试内容和设题形式等方面对高考大纲规定的能力层级考查实现的具体表现,论述了语文高考试题在内容上是如何实现国家提出的“能力立意”要求的。扣住部分高考分省命题省市语文试题的创新设计,着力分析语文高考如何通过试题创新更好地实现能力立意。语文高考试题创新包括试题材料创新、考试内容创新、题型创新和设题方式创新等方面,内容创新不仅是盯住某种题型或某道试题本身,而是立足于高考内容改革,从试题的考查目的、题型功能、设题形式等角度入手,突显能力立意,更加重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的考查。语文高考试题命制中引入教育测量理论、运用测量技术的过程是增加数量化分析和评价的过程,能够实现对学生知识水平、能力层级和个性发展等进行数量化的测定。通过量、质及质量结合等方法分析评价语文高考试题,教育测量理论与技术的运用,不仅能够规范语文高考的命题过程,促进语文高考的科学发展,而且也能用数据说话,有力地保障对能力立意的有效实现。最后从语文试题评分实际出发,在借鉴其他评分方法的基础上,创新设计了语文主观开放性试题多维评分模型与等级量表。这一评分模型的创设立足于改进传统的语文主观开放性试题评分模式,更好地实现学生在语文主观开放性试题上得分的可解释性,更好地区分不同学生在具体语文试题上的语文能力的不同表现。通过实例分析并论证了语文主观开放性试题多维评分模型与等级量表的在语文考试中的有效性和普适性,为语文高考试题更好地实现能力立意、区分学生能力提供一种新的方法或思路。

付丽丽[10](2014)在《安徽高考自主命题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研究(2009-2013)》文中指出2009年安徽开始对综合科目进行高考自主命题,至今已有五年。本文通过对2009年到2013年安徽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的研究,结合安徽高中历史教学发展实际和全国高考发展状况,探究安徽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自主命题的特点,认识其中的不足,并探究其自主命题发展趋势。本文共五章,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阐述。第一章围绕研究课题,阐述课题提出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中运用的方法、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第二章围绕历史学科高考试卷编制的原则、程序和主要评价指标,探究历史高考试卷编制质量的衡量标准。第三章从全国高考发展历程,历史学科高考试卷的发展变革以及安徽高考自主命题发展历程三个方面,认识安徽高考自主命题的背景,总结安徽高考文科综合历史学科自主命题发展历程。第四章从试卷整体结构、试题题型和试题考查内容三个方面,分析2009年到2013年安徽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其中,对试题考查内容分析包括,对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中国史和世界史,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选修与必修部分以及社会热点内容等方面的具体考查。第五章着重探究2009年到2013年安徽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命制的特点,指出历史学科自主命题中存在的不足,对未来命题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具体包括,从试卷结构、试题类型、考查内容等方面,总结安徽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自主命题特点,指出试题命制在考查内容和试题分值比例、试题难度方面存在的不足,探寻历史高考试题命制的发展趋势。最后,笔者结合多年教学实际,针对安徽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的命制工作,提出自己的一些改进建议,以求推进安徽高考文科综合历史学科自主命题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二、新理念、新课程、新题型、新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理念、新课程、新题型、新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 ——以Q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备课
        2.1.2 集体备课
        2.1.3 教师专业发展
        2.1.4 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2.2 集体备课的相关研究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2.3 已有研究述评
    2.3 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2.3.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研究
        2.3.2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研究
        2.3.3 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2.3.4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研究
    2.4 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2.4.1 国外相关研究
        2.4.2 国内相关研究
        2.4.3 已有研究述评
    2.5 集体备课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2.5.1 国外相关研究
        2.5.2 国内相关研究
        2.5.3 已有研究述评
    2.6 研究基础
        2.6.1 专业学习共同体理论
        2.6.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问卷调查法
        3.3.2 访谈法
        3.3.3 非参与式观察法
    3.4 研究过程
        3.4.1 文献资料收集
        3.4.2 研究工具编制
        3.4.3 研究数据采集
        3.4.4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四章 结果与讨论
    4.1 Q中学英语教师集体备课实施情况
        4.1.1 集体备课的管理制度
        4.1.2 集体备课的实施流程
        4.1.3 集体备课的具体活动案例
    4.2 问卷调查结果讨论
        4.2.1 Q中学英语教师集体备课的实施现状
        4.2.2 Q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
        4.2.3 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4.3 访谈结果讨论
        4.3.1 Q中学英语教师集体备课的实施现状
        4.3.2 Q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状况
        4.3.3 集体备课对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
    5.1 研究的主要发现
    5.2 研究的主要启示
        5.2.1 做好顶层设计,健全科学高效的管理制度
        5.2.2 激发工作动机,强化学习共同体意识
        5.2.3 倡导教学反思,做“研究型教师”
        5.2.4 加强专业引领,打造专家型教师队伍
        5.2.5 把握新课程理念,创新教学与研究方法
    5.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2 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访谈提纲
    附录3 初二英语备课组独立备课阶段教学设计
    附录4 初二英语备课组集体研讨后教学设计
    附录5 初一英语教师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附录6 初二英语教师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致谢

(3)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的比较研究 ——基于中国古代文学篇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以中国古代文学篇目为例比较两版教材整体差异
    (一)教材编写理念的差异
        1.人教版教材提倡“人文性”
        2.统编版教材重视语文核心素养
    (二)教材编排结构的差异
        1.人教版教材是“主题单元”
        2.统编版教材为“双线组元”
    (三)阅读教学课型的差异
        1.人教版教材分为精读与略读
        2.统编版教材注重建构“三位一体”
二、比较两版教材对中国古代文学选篇的处理
    (一)选文系统
        1.课内古代文学选篇增删情况
        2.古代文学选篇的课外延伸
    (二)助读系统
        1.导读、预习与阅读提示
        2.古诗文注释
    (三)作业系统
        1.人教版教材习题设计
        2.统编版教材习题设计
三、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整体优势
    (一)重建语文知识体系
    (二)扩大学生阅读量
    (三)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四、统编版教材对当下语文教学的要求
    (一)依据统编版教材特点来制定教学策略
        1.利用“双线组元”
        2.结合“三位一体”
    (二)对语文教师提出新的要求
        1.加强对新版教材的相关研究
        2.继续提升自身传统文化素养
    (三)对学生群体提出新的建议
        1.课内结合统编版教材特点学习中国古代文学选篇
        2.关注统编版教材课外阅读中的古代文学作品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1.理论价值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国内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
        3.国内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对策研究综述
    (四)文献综述总结
    (五)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与价值性分析
        1.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特殊性分析
        2.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性分析
    (六)研究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七)研究思路及基本框架
一、研究方法和调研过程
    (一)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问卷调查法
        3.访谈法
    (二)调研过程
        1.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情况问卷的设计和编制
        3.调查问卷数据处理
二、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问卷调查分析
    (一)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调查问卷分析
        1.关于思想政治课开课情况
        2.关于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教材使用类别
        3.关于思想政治课对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帮助
        4.关于教学内容兴趣及特点
        5.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情况
        6.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进度安排
        7.关于思想政治课内容评价
        8.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考核
        9.关于考核内容
        10.关于思想政治课整体教学评估
    (二)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生问卷调查结论分析
    (三)对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访谈问卷分析
        1.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师资力量分析
        2.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分析
        3.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考核方式分析
        4.“工学结合”新理念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情况
        5.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反思
    (四)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访谈调查结论分析
三、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机制分析
    (一)“双向交流”的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新模式
        1.课堂教学环节的“双向交流”
        2.学生生活的情感“双向交流”
    (二)“工学结合”下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机制
        1.教学内容体现工学结合的职业化意识
        2.教学方法注重工学结合的职业道德行为培养
    (三)“就业导向”下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课内外教学实践
        1.发挥思想政治课教师的主导作用
        2.转变中职学生就业观念,树立团队意识
    (四)“学生中心”的全面协调发展新理念
        1.注重校园显隐性校园文化建设
        2.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团队专业化
四、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二)教学内容分析
        1.理论型教学内容分析
        2.实践型教学内容分析
    (三)教学设计案例
        1.理论型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案例
        2.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分析(理论课)
        3.实践型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案例
        4.思想政治课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分析(实践课)
    (四)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设计重要环节分析
        1.注重学情分析
        2.注重行动导向教学设计
        3.考核方式的变化
五、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施建议
    (一)促进中职学生全面发展
    (二)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观念
    (三)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优化教学内容
    (四)考核评价方式多样化
    (五)提升思想政治课教师综合素质
六、结语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5)新汉语水平考试(HSK)四级阅读“排列顺序”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相关研究
        1.2.1 关于HSK的研究
        1.2.2 关于新HSK的研究
        1.2.3 新、旧HSK大纲对比研究
        1.2.4 关于新HSK在海外的推广及应用
        1.2.5 新HSK的题型研究
第2章 新HSK简介
    2.1 新HSK的总体设计
        2.1.1 等级对应情况及说明
        2.1.2 考试形式
        2.1.3 考试用途
    2.2 新HSK的等级设置
    2.3 新HSK各等级的题型构成
    2.4 新 HSK(四级)阅读部分题型内容分析
第3章 新HSK(四级)阅读部分排列顺序题题型分析
    3.1 考试形式
    3.2 真题考点概况与分析
        3.2.1 连词类
        3.2.2 非连词类
    3.3 真题考点统计与分析
第4章 外国留学生的“排列顺序”题测试分析
    4.1 问卷测试
        4.1.1 问卷设计
        4.1.2 测试对象
    4.2 测试结果偏误统计与分析
    4.3 题目分析
第5章 关于“排列顺序”题的教学建议和学习建议
    5.1 教师教学建议
        5.1.1“连词类”考点教学
        5.1.2“非连词类”考点教学
        5.1.3 答题技巧
    5.2 学生学习建议
        5.2.1 语法知识学习
        5.2.2 课堂互动
        5.2.3 扩大汉语知识面
第6章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6)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我国高等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际需要
        二、语文教育研究的现实需要
        三、研究者的学术旨趣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与语文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二、与考试研究范畴相关的核心概念界定
    第三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考试学研究
        二、高考、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关研究
        三、研究评述
    第五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语文高考与社会诸要素之关系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政治的关系
        一、社会政治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第二节 语文高考与经济的关系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文化的关系
        一、以“文化”为考试内容
        二、语文高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四节 语文高考与教育的关系
        一、教育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二、语文高考对教育的影响
第三章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民国时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一、民国时期的大学招生入学考试
        二、民国时期中学的学制
        三、民国时期中学语文教育
    第二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互影响
        一、语文高考影响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定位
        二、高考内容与中学语文课程的“不谋而合”
    第三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一、民国中学语文教育的相对独立
        二、民国语文高考的相对独立
    第四节 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思考
        一、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相对独立的原因探析
        二、民国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当代启示
第四章 高考恢复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建国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十七年”中学语文教育发展概况
        二、“十七年”语文高考发展概况
        三、“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特点
        四、“十七年”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评述
    第二节 “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一、“文革”时期教育发展概况
        二、“文革”时期的中学语文教育
        三、“文革”时期的语文“高考”
        四、“文革”时期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反思
第五章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
    第一节 “新课改”的教育背景
    第二节 “新课改”前的中学语文教育
        一、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
        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确立
        三、中学语文教学方法变革
    第三节 “新课改”前的语文高考
        一、语文高考总体安排
        二、语文高考“考纲”变化
        三、语文高考考试内容的变化
        四、语文高考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的制定
    第四节 “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关系的反思
        一、“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特点
        二、“新课改”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的思考与启示
第六章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的关系
    第一节 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
    第二节 “新课改”以来高中语文教育的变革与发展
        一、重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二、调整高中语文教学内容
        三、改革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第三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的变革与发展
        一、“新课改”以来国家高考改革的总体情况
        二、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大纲)”的主要变化
        三、语文高考形式与内容的革变
    第四节 “新课改”以来语文高考与高中语文教育互动情况调查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二、调查结果
        三、调查结果概括与分析
第七章 语文高考与中学教育互动关系之理论分析与完善策略
    第一节 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互动问题成因
        一、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的外在环境
        二、中学语文新课程改革有待深入
        三、语文高考不能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导向作用
    第二节 当下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与发展趋向
        一、影响当下高考改革的主要政策
        二、语文高考改革的重要举措
        三、2017年语文高考改革的主要趋向
    第三节 改进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策略和构想
        一、改变影响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关系的外在条件
        二、继续深化中学语文教育改革
        三、语文高考改革的策略和构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2: 中学语文教师问卷
附录3: 高中学生问卷
附录4: 高中学生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7)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研究 ——以近五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试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历史与现状
    一、建国后高考现代文阅读历史回溯
        (一) 初创与探索(1949——1965)
        (二) 恢复与重建(1977——1984)
        (三) 改革与筹备(1985——2004)
    二、新课改后高考现代文阅读的现状
第二章 课标卷现代文阅读命题依据
    一、新课程标准
    二、考试大纲
    三、高中语文教材
    四、新时期的阅读走向
第三章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分析(2012-2016高考课标卷为例)
    第一节 命题思路与特点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思路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命题特点
    第二节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考查内容与形式
        一、题材来源与选文类型
        二、考查内容与能力要求
        三、题型设计与分值赋予
        四、答案设计
    第三节 高考语文课标卷现代文阅读存在问题与展望
        一、高考语文课标卷现代文阅读存在的问题
        二、对高考语文课标卷现代文阅读的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高中语文“专题阅读—写作生成”校本课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引言
    二、研究的缘起和目的
    三、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反思
        (一)国内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
        (二)对研究现状的反思
第一章 高中语文“专题阅读—写作生成”校本课程概念界定
    一、该课程为一种校本课程
    二、该课程为一种专题课外阅读课程
    三、该课程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略读课程
    四、该课程是一种嵌入式课程体系
    五、该课程是一种教师指导生成写作的课程
第二章 高中语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现状
    一、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一)高中生阅读现状
        (二)高中阅读课教学现状
    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
        (一)高中生写作现状
        (二)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现状
第三章 高中语文“专题阅读—写作生成”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高中语文“专题阅读—写作生成”校本课程的实施依据
        (一)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二)依据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
        (三)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高中语文“专题阅读—写作生成”校本课程的实施原则
        (一)以实际为本
        (二)以学生为本
    三、高中语文“专题阅读—写作生成”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
        (一)课程文本的选取要有一定的标准
        (二)课程计划安排要科学合理
        (三)问题设计要有导向性
        (四)课程方法指导要具体
        (五)课程生成要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六)课程评价方式要多样化
    四、高中语文“专题阅读—写作生成”校本课程操作流程
第四章高中语文“专题阅读—写作生成”校本课程案例
    一、以情动人—生成情感体验或价值体认: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文本选取
        (二)预设目标
        (三)问题设计
        (四)生成写作
        (五)教后反思
    二、关注社会热点,生成理性思维:一般论述类文本
        (一)文本选取
        (二)预设目标
        (三)问题设计
        (四)生成写作
        (五)教后反思
    三、关注生活,立足应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一)文本选取
        (二)预设目标
        (三)问题设计
        (四)写作生成
        (五)教后反思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9)能力立意:语文高考试题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基本范畴
    三、已有研究文献综述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
    五、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一章 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语文高考试题改革的演进
    第一节 重知识掌握时代的语文高考的发展
        一、建国初期语文学科发展背景下的语文高考
        二、语文教学复苏与语文高考的恢复
        三、“语文是工具”对语文高考的影响
    第二节 重能力培养时代的语文高考的进步
        一、语文高考试题“标准化”改革尝试
        二、语文高考试题的“分省命题”时代
        三、语文高考向“为学习的评价”发展
第二章 检测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高考试题的目标追求
    第一节 语文高考大纲规定了语文能力层级的划分
        一、高考大纲是高考试题命制的依据
        二、语文能力的考查要求在不断提高
        三、语文高考能力层级的划分
    第二节 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与语文高考划分能力层级的关系
        一、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听说读写能力与语文高考能力层级的关系
    第三节 基于能力立意的语文高考试题内容划分与阐释
        一、语文高考试题实现能力立意的基本要求
        二、基于能力立意的语文高考试题内容的划分
        三、基于能力立意的语文高考试题内容的阐释
第三章 强化能力考查的尝试:语文高考试题的题型改进
    第一节“文章赏析”题从考查目的上实现了创新
        一、反拨语文教学题海战术
        二、读写结合落实能力立意
    第二节 语言文字运用题在设题方式上创新
        一、设题方式从分散走向综合
        二、设题切入更为深刻和巧妙
    第三节 选做题在题型功能上实现创新
        一、提供选择,联系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内容
        二、注重个性,强化应用与探究能力的考查
        三、答案开放,鼓励考生个性化理解与表达
    第四节 写作题在材料的情境创设上创新
        一、向生活取材,创设自然真实的情境
        二、变换情境,实现情境设置的多样化
        三、传递积极价值,增强情境创设内涵
第四章 注重能力的分析评价:语文高考试题改革的保障
    第一节 教育测量与高考属性
        一、能力的可测性
        二、常模参照测验与标准参照测验
    第二节 语文高考试题的量与质的分析评价
        一、从量的方面分析评价能力立意的语文试题
        二、从质的方面分析评价能力立意的语文试题
    第三节 语文高考试题质与量分析评价的结合
        一、有利于确保试题对能力考查的落实
        二、有利于促进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第五章 凸显能力的评分模型:语文高考试题改革的完善
    第一节 开放性试题评分等级量表的理论与实践借鉴
        一、高考历史主观性试题Solo评分等级量表
        二、PTA量表与PISA问题解决能力量表
        三、语文高考作文评阅评分等级量表
        四、上海语文高考开放性试题评分量表
    第二节 细化能力区分的主观开放性试题多维评分模型构建
        一、主观题传统评分方法对学生能力区分不足
        二、语文主观开放性试题多维评分模型的构建
    第三节 评价能力的主观开放性试题多维评分等级量表设计
        一、语文主观开放性试题多维评分等级量表的设计步骤
        二、语文主观开放性试题多维评分等级量表的实例操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10)安徽高考自主命题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研究(2009-2013)(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高考发展的需要
        1.1.2 高中历史教学的需要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研究概况
        1.3.2 研究成果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数量研究法
        1.4.3 描述性研究法
        1.4.4 经验总结法
        1.4.5 分析综合法
        1.4.6 调查法
    1.5 研究内容与创新之处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创新之处
第2章 历史高考试卷编制原则、程序和评价指标
    2.1 历史高考试卷编制原则
        2.1.1 目的性原则
        2.1.2 科学性和时代性原则
        2.1.3 规范性、稳定性原则
    2.2 历史高考试卷编制的基本程序
        2.2.1 编制命题计划,制定命题计划流程表
        2.2.2 试题的命制:选题、改题和编题
        2.2.3 组卷
        2.2.4 制定参考答案、设置详尽的评分标准
        2.2.5 专家审查、样本测试,最终审核定稿
    2.3 历史高考试卷编制的主要评价指标
        2.3.1 信度
        2.3.2 效度
        2.3.3 难度
        2.3.4 对教学的“指导性”作用
第3章 安徽省历史高考自主命题发展历程
    3.1 全国高考发展历程
        3.1.1 20世纪高考发展概况
        3.1.2 21世纪以来高考发展概况
    3.2 全国历史高考试卷的发展变革
        3.2.1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上半期:重基础知识考查
        3.2.2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上半期:重历史思维考查
        3.2.3 1995年至今:重历史思维、综合能力考查,强化创新意识
    3.3 安徽省历史高考自主命题发展历程
        3.3.1 高考自主命题制度发展历程
        3.3.2 安徽高考自主命题发展历程
第4章 2009—2013 年安徽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分析
    4.1 试题整体结构分析
        4.1.1 试卷基本构成
        4.1.2 试题题型、题量、分值分布
    4.2 试题类型分析
        4.2.1 选择题
        4.2.2 非选择题
    4.3 试题考查内容分析
        4.3.1 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考查内容分析
        4.3.2 中国史、世界史,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考查内容分析
        4.3.3 必修、选修部分考查内容分析
        4.3.4 时政、社会热点相关考查内容分析
        4.3.5 高考《考试说明》对安徽高考示范性作用分析
第5章 安徽高考历史自主命题特点、不足及发展趋势
    5.1 自主命题的特点:重“徽风皖韵”,安徽特色浓郁
        5.1.1 试卷结构、试题类型稳固,试题编制形成安徽固有模式
        5.1.2 命题坚持“题在外、根在内”原则,注重运用安徽元素
        5.1.3 考查全面、突出主干,讲求“古今贯通”、“中外关联”
        5.1.4 强调“能力立意”,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
        5.1.5 贴近生活、考查热点,突出“以史为鉴”作用
    5.2 自主命题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5.2.1 考查内容和分值比例方面
        5.2.2 试题难度方面
    5.3 自主命题的发展趋势
        5.3.1 巩固安徽特色,稳中求变、求新
        5.3.2 注重能力考查,实现从重“知识立意”向重“能力立意”转变
        5.3.3 增加开放性试题的比重,试题的开放性趋势加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新理念、新课程、新题型、新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集体备课的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 ——以Q中学为例[D]. 许义. 曲阜师范大学, 2021(02)
  •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3]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与人教版教材的比较研究 ——基于中国古代文学篇目[D]. 刘黎黎.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4]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研究[D]. 魏和平. 云南大学, 2018(01)
  • [5]新汉语水平考试(HSK)四级阅读“排列顺序”题研究[D]. 王诗涵. 贵州大学, 2017(03)
  • [6]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教育之关系研究[D]. 黄真金. 厦门大学, 2017(05)
  • [7]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研究 ——以近五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试题为例[D]. 朱彦憬.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8]高中语文“专题阅读—写作生成”校本课程研究[D]. 李玉莉.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3)
  • [9]能力立意:语文高考试题改革研究[D]. 周宓. 湖南师范大学, 2015(04)
  • [10]安徽高考自主命题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研究(2009-2013)[D]. 付丽丽. 上海师范大学, 2014(01)

标签:;  ;  ;  ;  ;  

新思路、新课程、新题型、新思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