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殊教育世纪回顾

中国特殊教育世纪回顾

一、中国特教 的世纪回顾(论文文献综述)

李俊达[1](2021)在《上海市辅读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社会对于特殊人群的关注和特殊教育重视程度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的发展水平,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特殊教育领域的关注度显着提高,近10年来,我国的特殊教育坐上了快速发展的列车。上海市作为中国的国际化大都市,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水准均处于全国领先的位置,伴随着“医教结合”、“融合教育”、“适应体育”等理念政策的推行,特殊体育教育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同时对于特殊教育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师资力量、专业发展建设等方面又有了更高的要求,对于残疾学生而言,掌握基本运动能力和参与针对性康复训练对于其未来步入社会能够独立自主生活极为重要,特教体育教师正是这一教育行为的实施者。因此对于上海市特教体育教师师资队伍情况、专业发展素质和建设情况的全面把握,对于促进未来特教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本文以上海市20所辅读学校的体育教师为调查对象,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全面探讨了上海市辅读学校体育教师的师资队伍情况、教师专业发展目标与层次、专业素质情况、专业发展促进情况,据此相关数据和访谈结果,剖析辅读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存问题,提出改善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针对性意见,本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上海市辅读学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缺口较大,教师教龄结构分布均衡,性别比例失衡,整体学历水平较高,缺乏高层次专业对口型教师,教师职称分布不均衡,教学工作量较大。第二,上海市辅读学校体育教师对于自身专业发展的目标比较明确,但有将近2/3的特教体育教师在专业发展上处于缓慢甚至迟滞的阶段,其中缺少培训进修机会,自身内动力薄弱是最主要的限制因素。第三,上海市辅读学校体育教师专业知识掌握相对薄弱,特教体育学科专业知识及其实践运用能力有待提高,科研能力最为薄弱,教师整体专业态度与情感比较理想,但在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教学成就感三个方面有待提高。第四,上海市辅读学校体育教师教研交流范围较为闭塞,交流形式上单一局限,在科研方面,课题开展情况最好,但在论文和教材专着的发表上教少,缺乏科研指导和工作压力是主要限制因素。第五,上海市辅读学校体育教师参与在职培训的需求较大,积极性较高,但目前除新手教师的培训情况较好外,其余阶段的教师培训体系仍存在一些问题,开展次数较少,内容实效性差,专业针对性不强等是最大的问题。据此提出相应发展策略与建议:壮大特殊教育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增设相应岗位编制;增强特教学校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开展与高校、志愿组织、社区、家长间的联动合作;完善专业型特教体育教师培养途径,提升学历教育专业水平;全面开展特教体育教师教学研讨与互动,提升教学质量;完善特教体育教师在职培训体系。

杨洋[2](2021)在《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文中认为特殊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是时代文明进步的体现,是推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保障残疾人权益平等,让残疾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重要举措。然而,在几千年的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社会对残疾人的教育关注十分有限,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特殊教育。清末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特殊教育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交融中产生,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适和完善。基于对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背景审视、内容考察、影响因素分析与特点归结以及对发展历程的评析与启示思考的探讨与研究,为当代中国特殊教育的本土化发展累积经验、提供借鉴。论文以历史的角度,对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进行考察,从特殊教育各时期具体的内容入手,以全局和局部相结合的方式,描绘出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图景。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及比较研究法等,探索变迁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从中积累了何种经验,并对历史进程进行分析解读,以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章清末特殊教育的滥觞与起步。主要探讨了自西学东渐伊始,社会有识之士对特殊教育的舆论宣传及教会特殊教育机构建立所经历的初期探索历程,具体包括特教师资培养、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建立与教学方法移植、学校的经费来源以及生源和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通过对清末特殊教育的初创历程进行描述,分析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受哪些外界因素的影响,揭示其发展背后的推动力。第二章民初特殊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国家通过制定教育宗旨、划定特殊教育的行政管理来确立特殊教育在学制体系中的地位,对特殊学校的管理发挥着若隐若现的作用,特殊教育开始逐渐被纳入国家教育体系中。同时,特殊学校的办学实践有了新的起色,在特教师资培养、课程教学、经费来源等方面趋向正规学校发展,生源和学生就业也较原来有了较大变化。第三章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转型渐变。随着国家在政治上得到统一,教育行政也趋于稳定,政府除了制定特殊教育宗旨和对其进行教育行政管理划分外,开始加强对私立特殊学校的立案监管。同时,义务教育政策的完善,卫生教育、慈善救济政策的强化实施,对这一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辅助推动作用。特殊教育的师资培养、课程设置、语言教学、办学经费等方面“中国化”的色彩愈益浓厚。第四章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挫折复兴期。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给本就薄弱的特殊教育事业重创一击,但在民族生存危机意识强烈的时代背景下,受过教育的残疾人接手开办特殊教育的重任,政府在保存和发展特殊教育方面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使特殊教育事业得以存续。战后,政府对特殊教育制定了相对完善的规划,但受政局动荡影响并未实施。不过,特殊教育在民间推动与政府引导的合力作用下,特教师资培养专业性逐渐增强,课程体系和教学实践日渐规范,经费来源也逐渐有了稳定的保障,特殊教育逐渐向制度化的方向迈进。第五章在对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历程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特殊教育发展的内外因素,来揭示其自身与所处环境的互动关系。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大环境的更迭所产生的影响,同时特殊教育自身功能的转换,人本价值的逐渐突显,以及适应本土发展的自我调整,也是促成其具有独特发展态势的关键因素。在多重因素的交互影响下,清末民国时期的特殊教育显现出了鲜明的特点,而这些特点也是这一时期的特殊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发展的重要时代标识,更有助于厘清特殊教育的发展思路。第六章从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中,辩证地评析特殊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局限性,并以史为鉴,探索当前特殊教育发展的方向,即拓展特殊教育观念视角,社会融合与自主发展并举;加强特殊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优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师资专业化发展;丰富特殊教育课程教法内涵,把握借鉴与创新合理尺度;扩充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凝聚多元力量均衡发展,这些经验可以为当下特殊教育体系的充实和完善提供借鉴和启示。

雷江华[3](2019)在《改革开放40年我国特殊教育重要进展与未来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特殊教育秉承"教育公平"的理念,在体制完善、经费投入、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提升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为了努力让每个特殊儿童少年都享有公平而高质量的教育,未来的特殊教育发展需要加强精准施教保障教育机会均等、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聚焦生涯发展达成学业职业双优、通过标准引领提升特殊教育质量、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特教治理水平。

毕泽丽[4](2019)在《特殊教育学校对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家庭教育指导研究 ——以D州特殊教育学校为例》文中指出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全面中具有重要意义。家庭教育在儿童的全面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家庭教育对于中度智力障碍儿童来说更为重要。中度智力障碍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之一,在他们毕业离开学校之后也要回归到“主流”社会。因此,为了帮助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回归“主流”社会,学校有必要指导家庭培养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故本研究以D州特殊教育学校为例,以培养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为主线,研究分析当前特殊教育学校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情况。在本研究中选取了83位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家长作为问卷调查对象,最后收回有效问卷67份,运用了Excel(2010版)对问卷做数据统计分析。并使用访谈法对10名老师和10名家长进行访谈。综合调查数据分析,发现D州特殊教育学校对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家庭教育指导有以下特点:一是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父母受教育水平几乎为小学和初中程度;二是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家庭经济收入较低;三是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生活自理能力培养达标,但是对于自我管理能力以和社会责任也有指导需求;四是指导方式几乎为开家长会和网络指导,家长更需要个别化的家庭教育指导;五是目前指导多在法定节假日白天,家长希望在周末白天、目前指导时长为3—4小时,家长希望在5—6小时、指导次数为4—5次已经达标,家长希望次数在6次及以上。总结10名老师和10名家长的访谈结果,得出D州特殊教育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影响因素有以下几点:一是政府部门对特殊教育家庭教育指导支持不足;二是特殊教育学校目前自身指导地位还不够突出;三是特殊儿童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不够重视。对于D州特殊教育学校对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现状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对策:一是政府及时开展监管工作;二是特殊教育学校关注需求;三是引导特殊儿童家长共成长。

殷竣晓[5](2019)在《民国时期特殊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研究》文中指出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发展,是当时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特殊教育的发展,需要教育政策的引导。研究民国时期的特殊教育政策,是研究中国特殊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本研究旨在梳理民国时期特殊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并分析影响其演变的动因,总结这一时期特殊教育政策所呈现出的特点,同时归纳出其对当今特殊教育政策的启发与借鉴意义。对民国时期特殊教育政策进行全面的、整体的、系统的研究,一方面,能够使我们更加全面和系统地认识这一时期特殊教育政策的整体概况,另一方面,也是对特殊教育政策研究领域的充实。此外,对民国时期的特殊教育政策进行研究,也是对教育史学科体系尤其是民国时期教育研究体系的充实和完善。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研究法,综合运用教育学、政策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知识,从五个部分对民国时期特殊教育政策的演进进行系统、深入地考察研究。具体如下:第一部分主要是阐述问题的提出;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同时阐明研究的价值及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在全面地梳理民国时期特殊教育政策的基础上,将该时期特殊教育政策演变的历程进行了大致的归纳。将民国时期的特殊教育政策,按照时间顺序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即形成与缓慢发展阶段(1912——1926)、改革与稳步发展阶段(1927——1936)、应急与调整阶段(1937——1949),对每个阶段的特殊教育政策内容进行梳理和分析。第三部分主要是分析民国时期特殊教育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主要从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和教育因素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四部分是归纳和总结民国时期特殊教育政策演进的特点,主要有特殊教育政策体系的逐渐完备,特殊教育政策内容的渐趋具体化和规范化,特殊教育政策历程经历了从模仿探索到中国化的适应过程,特殊教育政策格局逐渐形成政府主导下的多级推动。第五部分是在前面几个部分的基础上,分析民国时期特殊教育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归纳其经验与教训,以为当今我国特殊教育政策的构建与完善,提供历史借鉴。

张继玺[6](2018)在《从隔离走向融合:上海特殊教育研究(1978-2010)》文中研究说明特殊教育是人类弥补自身缺陷的一种教育活动,专门的特殊教育机构的出现,则是以近代西方基督教会在上海等沿海城市举办具有救济、慈善性质的盲、聋人收容所等机构为标志,因而上海成为近代特殊教育的发源地和重镇。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间,上海的特殊教育不断探索和发展。上海特殊教育经历逐步从一个不受重视的薄弱领域发展到对地区教育具有“一票否决权”的重要项目;发展目标与方式从“确保普教、特教同步发展”逐步演化成“为了适应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特点、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须大力优先发展”的领域;其主流的教育理念与方法也从起初根据残疾程度,泾渭分明地实施隔离和分类教育发展到为促进残疾学生的社会融合与全面发展而提供尽可能终身化、融合化、个性化、并体现“医教结合”特点的综合性教育服务。从教育体系来看,上海创设各种条件和机会,建立了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特殊教育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互相衔接、普特融合的特殊教育体系;从特殊教育课程演变来看,经历一个从相对独立设置到吸收普通教育课程特点和趋势并与之逐渐融合的过程。因此,本文选取1978-2010年的上海特殊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力图梳理三十二年间上海特殊教育的变迁与发展,主要以上海特殊教育政策演变、体系建立、特殊教育课程演变、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四个专题予以分析,总结经验,寻找问题,启示未来。

郑晓坤[7](2017)在《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研究(1978-2016)》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十七大以来,特殊教育发展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党的“十七大”提出“关心特殊教育”,十八大报告提出“支持特殊教育”,2015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办好特殊教育”,特殊教育发展的目标要求进一步提高。教师是特殊教育发展的核心要素,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是促进特殊教育发展水平提高的重要保障和支撑。然而,已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特殊教育的师资还面临数量缺乏、教学能力与经验匮乏、教师资质偏低以及自我效能感不足的发展瓶颈。2012年《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4年《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等重大政策,把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作为支持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环节,对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和师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笔者选择“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题目,旨在通过对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历程梳理和反思,同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来揭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路径构想。本研究借助大量第一手资料,包括档案资料、政策法规文件、教育统计年鉴、各高校师资培养内部资料等,通过对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史料和文献的梳理,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历史,全面考察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导论部分。说明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明确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基本内涵和具体研究对象,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筑本论文的整体写作框架和基本思路,介绍了基本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兴起与发展。主要探讨了自西学东渐以来至改革开放前期,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建立,经历了早期的曲折发展,到文革期间的断裂,寻求复兴和稳步发展的进程,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是如何从早期发展的困窘状况,发展到形成了一些师资培养经验,对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开始了初步的探索。系统分析了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发展受自身能力和外界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揭示了背后推动和制约的原动力。第二章,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初步形成(1978—1997)。分别从我国特殊教育教育师资培养的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培养模式的变迁,课程设置的发展等不同维度,分析我国改革开放至上个世纪90年代末,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不同表现形式及成因,阐述这一时期所呈现出的共同特点和基本发展趋向。第三章,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深化改革(1998—2016)。本章主要从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探讨从20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在教育一体化、融合教育、全纳教育开展的背景下,尤其是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召开后,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蕴、所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以及培养、培训模式和相应的政策建设和实施。本文同时选取了2所部属和2所省属院校为案例,通过对上述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进行文本分析,目的是更加直观地呈现我国这一时期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发展演变过程和基本特点。第四章,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历程反思与国外借鉴。对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历程进行反思,揭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经验和问题,采用比较研究的视角,以美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为镜鉴,分析美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资格准入制度、质量保障和评价体系,并以美国N大学特殊教育学院为例,从培养目标、培养模式、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阐释和分析,总结其对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改革的借鉴和参考价值。第五章,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路径建构。本章具体分析和详细阐述了我国在中西文化交融背景下,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从移植走向本土化,吸收与自我发展的结合,中西文化冲突背景下的本土化生长,提出我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发展的新构想:文化觉醒和关怀是中国特教育师资发展的必由之路,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是重点,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是趋势,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构建是基本手段,特殊教育教师教学能力从个体“他主——自主”建构是重要方式。

段星[8](2017)在《自闭症儿童家长亲子沟通方式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关于自闭症儿童家长亲子沟通方式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以社会工作专业视角,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采取了个案工作方法介入兰州市安宁区长风小学的某自闭症儿童家长的亲子沟通。本论文的基本研究问题首先通过实地调查,描述以往自闭症儿童家长是如何进行亲子沟通的,其次分析自闭症儿童家长在亲子沟通中存在的障碍有哪些,最后探究个案工作如何有效改善自闭症儿童家长亲子沟通方式与效果。本文案主所面临的问题有心理压力、与女儿关系紧张、亲子沟通方式不合理、缺乏专业指导和信息获得渠道、缺乏自信心等。笔者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巧,通过访谈法、观察法、文献法等从案主个人系统,家庭系统,社会支持系统三方面收集和分析案主所面临的问题,并对案主所面临的问题进行需求评估,制定了详细的服务计划和具体目标,并运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式,通过正确的认知行为与技巧来帮助矫正案主不合理的认知行为,从而改善案主的亲子沟通方式。笔者从案主个人、案主家庭、社会三方面来对案主进行介入服务,具体是对案主进行心理疏导缓解案主的压力和情绪、对案主的人际关系进行改善、帮助案主改善亲子沟通方式、并获得专业康复指导和有效的信息途径、从而提高案主自信心,帮助案主走出当前困境。本文中笔者认为影响自闭症儿童亲子沟通除了患儿交际障碍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亲子沟通方式的不当,沟通的不畅,影响到自闭症儿童正常生活,乃至整个家庭的交流也严重受阻。笔者的介入帮助案主获得专业的康复指导,为案主提供有效的专业帮助,改善案主与女儿沟通的方式,缓解案主压力,让案主能够正常的生活,也帮助案主促进与社会环境的相互适应。从案例介入效果可以看出,个案工作在介入自闭症儿童家长亲子沟通改善方面,具有与其它服务方式不同的优势,可以针对性的、具体的、详细的为案主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通过此研究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对自闭症儿童家长亲子沟通方式的关注,且希望本次研究及其结论可以为今后在自闭症儿童领域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杨璐[9](2016)在《中国私立特殊教育女子学校发展研究(1891-1924)》文中提出1891-1924年我国私立特殊教育女子学校的创立与发展是其踏入以医学、教育学、心理学为基础的科学发展门槛的重要历程,在我国近代特殊教育发展史中占据浓墨重彩的一笔。将残疾女子培养成“独立、可敬之国民”的办学理念与实践成为该时期私立特殊教育女子学校发展走向的缩影。对这一时期私立特殊教育女子学校的发展进行历史研究,从理论上可对1891-1924年私立特殊教育女子学校的发展作系统梳理,为以后特殊教育女子学校发展史的研究作抛砖引玉之论;从实践上,对解答当前民办特教学校发展困境提供路径,亦能够为现当代公办特殊教育学校的自主发展提供启迪。本研究紧密结合近代中国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以1891-1924年私立特殊教育女子学校的发展脉络为文章主线,在私立特殊教育女子学校建立发展的历史条件和教育诉求下,从发展历程和突出成就角度,深入挖掘其发展过程中在课程设置、社会宣传、经费筹措等方面的特色,总结和凝练私立特殊教育女子学校建立发展的影响,从而提出一些对当代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有益启示。文章初步分为五个部分进行研究,绪论部分对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已有研究成果等进行简要分析。第一部分:以清末民初我国近代社会的政策走向、教育状况为背景,从发展诉求的视角,剖析私立特殊教育女子学校的萌发可能性、需求性,并对影响其发展的客观因素进行整体分析。第二部分:以特殊教育女子学校发展史的阶段性特征为基础,纵向考察我国私立特殊教育女子学校发展演变的历史轨迹及突出特点,即特殊教育女子学校彰显出的教育性与养护性共生、宗教性与科学性同在、慈善性与营利性并存、自主性与依赖性相争。第三部分:对私立特殊教育女子学校破旧迎新的教育实践进行横向梳理;评估残疾女子状况,有的放矢办学等;筹措专门经费,捐助特教女学发展;教育内容中西合璧,教学方法手脑并用;加强对外宣传联络,主动争取社会支持。进而分析私立特殊教育女子学校办学主体的办学动因及教育思想,总结私立特殊教育女子学校发展的成功经验。第四部分:私立特殊教育女子学校发展的开创性历史影响:如初创一批私立特殊教育女子学校;开创残疾女子接受正规教育的先河;私立特殊教育女子学校有了专门的师资;新理论、新方法渗入特教女学之中。第五部分:结合私立特殊教育女子学校发展史的启示与经验,从国家政府重视度、特殊学校自主意识等方面对我国现当代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提出建设性期望:政府重视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借鉴西方特教理论需与本土实际相结合;特教学校间的联动有助于提升特教办学水平,自主、自立是特教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关注性别差异可提高特教实效性等。

王安[10](2015)在《民国时期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的源头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明朝之前,残疾军人保障的标准不明晰,残疾没有轻重之分,待遇没有高下之别。明代的残疾军人保障有了初步的分类,体现出一定的差别。清朝前期对残疾军人的保障,主要依据其自身的残疾轻重程度和是否立有战功来给予相应的待遇;晚清时期,虽然新旧规章共存并行,但是军人的残疾等级有了较为明晰的划分,残疾鉴定更加科学,残疾军人的长期生活也受到了重视。中国传统社会原本就存在针对残疾人的积极救助措施,晚清国门开放,这些积极救助措施也开始转型,由单纯地学习技艺,转向以特殊教育为手段,激发残疾人的潜能,提高其能力。这些都可以在民国时期的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的制度和实践中寻找到踪迹。同时代的欧美各国通过物质补偿、康复就业、权利保障来保障残疾军人的生活和合法权益。这些国家保障残疾军人的实践向民国政府和国人展示了新的保障理念和保障措施。政府和国人均表现出了仿效的愿望。优抚和安置是民国时期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优抚既包括物质层面的抚恤,又包括精神层面的优待。抚恤方面,管理机关分层设科,各有职掌;评残范围逐步扩大,待遇标准的制定主要依据军衔,残疾程度居于次要地位,虽然恤金标准多次提高,但与日渐高涨的物价相比,依旧是杯水车薪,士兵靠抚恤金,根本无法维持生存;在实际的抚恤过程中,虽然相关手续逐渐规范,但是微薄的抚恤金常常被拖欠、克扣。优待方面,残疾军人的功绩获得了表彰,政府与社会团体经常对残疾军人进行慰问、犒劳,残疾军人及其家属还可以获得费用减免等优惠待遇。这些措施虽然起到了一定精神慰藉、激励士气的作用,却并没有在实质上提升残疾军人的社会地位。收容教养与就业安置同为国民政府安置残疾军人的重要举措。国民政府设立教养院为残疾军人提供衣食住所,对他们开展教育,灌输政治理念,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劳动技能,并管束其行为。国民政府安置残疾军人就业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组织残疾军人集体进行生产活动;第二,鼓励残疾军人分散就业。安置残疾军人就业的活动,开始于全面抗战之前,全面抗战爆发之后,国民政府设立机构,出台法规,建构了残疾军人就业安置制度。残疾军人安置工作在抗战期间于国统区内全面推行开来,由于各种原因,抗战胜利之后,国统区的残疾军人安置工作逐渐陷入困境之中。国民政府安置残疾军人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产生了严重的后果。国统区的残疾军人安置工作得到了社会力量的支持,社会舆论给予残疾军人安置工作高度关注,当时的社会舆论认为,安置残疾军人,不仅是满足残疾军人的个人需要,也是政府的责任和社会的义务,更是坚持抗战乃至建设国家的必然要求;并探讨了安置的具体途径,如提升素质、集体安置等。全面抗战之前,社会团体对残疾军人的救助活动就已经存在。全面抗战期间,社会团体中出现了以残疾军人为服务对象的专业团体。这些社会团体开展职业培训,介绍工作岗位,设立安置社区,为安置残疾军人做出了重要贡献。残疾军人也自发组建了互助团体,为群体谋福利。中国共产党以革命根据地为依托,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对人民军队中的残疾军人实行社会保障。土地革命时期,军队系统与政府部门,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形成了一个集抚恤、优待、疗养、安置为一体的残疾军人社会保障体系。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将优抚与安置紧密结合,引导残疾军人发展生产,实现自给自足。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将残疾军人社会保障工作与革命斗争的需要相结合,号召残疾军人继续为革命服务。各解放区开办荣誉军人学校,提高残疾军人的政治觉悟,组织他们学习文化知识。对于有工作能力的残疾军人,军政部门则量才使用,分配适当工作。对于身处后方的残疾军人,各解放区则鼓励他们努力发展生产,在改善生活的同时厉行节约,尽力支援前线。民国时期的残疾军人社会保障在性质上已由皇权恩赐转变为政府责任和社会义务。政府、社会团体、民众均参与其中。保障的目标由满足基本生存需要提升为实现自我价值。保障措施也由单一向多元转化。与同时代的欧美国家相比,民国时期的残疾军人社会保障在保障水平和保障标准方面还存在着差距。革命根据地的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的成效明显优于国统区。这与两党的动员能力、组织能量、政治风气及政策执行力有密切关系。民国时期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的历史轨迹为今天的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的推行和残疾人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二、中国特教 的世纪回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特教 的世纪回顾(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市辅读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特殊体育
        2.1.2 特殊教育体育教师
        2.1.3 辅读学校
        2.1.4 教师专业发展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
        2.2.1 国外相关研究
        2.2.2 国内相关研究
        2.2.2.1 特殊教育相关政策法规的研究
        2.2.2.2 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发展内涵及其标准的研究
        2.2.2.3 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的研究
        2.2.2.4 特殊教育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及发展途径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2.1 问卷的设计
        3.2.2.1 问卷的效度检验
        3.2.2.2 问卷的信度检验
        3.2.2.3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访谈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上海市辅读学校体育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4.1.1 辅读学校体育教师的性别、年龄、教龄情况
        4.1.2 辅读学校体育教师的周课程量及任课情况
        4.1.3 辅读学校体育教师的教师资格证等级及持有情况
        4.1.4 辅读学校体育教师的职称情况
        4.1.5 辅读学校体育教师的学历与专业背景情况
    4.2 上海市辅读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情况分析
        4.2.1 辅读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目标、层次情况分析
        4.2.1.1 辅读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与目标分析
        4.2.1.2 辅读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阶段与发展进程情况分析
        4.2.2 辅读学校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分析
        4.2.2.1 辅读学校体育教师专业知识的掌握情况分析
        4.2.2.2 辅读学校教师专业能力的掌握情况分析
        4.2.2.3 辅读学校体育教师的专业态度与情感情况分析
        4.2.3 辅读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限制因素分析
    4.3 上海市辅读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促进情况分析
        4.3.1 辅读学校体育教师教科研活动开展情况及其障碍因素分析
        4.3.1.1 辅读学校体育教师教研活动参与情况分析
        4.3.1.2 辅读学校体育教师科研开展情况分析
        4.3.1.3 辅读学校体育教师从事教科研的障碍因素分析
        4.3.2 辅读学校体育教师在职培训情况及其障碍因素分析
        4.3.2.1 辅读学校体育教师在职培训参与情况、效果及其目的分析
        4.3.2.2 辅读学校体育教师在职培训形式、内容的需求分析
        4.3.2.3 辅读学校体育教师参与在职培训的障碍因素因素分析
    4.4 上海市辅读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提升的途径与建议
        4.4.1 壮大辅读学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增设相应岗位编制
        4.4.2 增强辅读学校与外界合作与交流
        4.4.3 完善专业型特教体育教师培养途径,提升学历教育水平
        4.4.4 全面开展辅读学校体育教师教研活动、提升教学水准
        4.4.5 完善辅读学校体育教师在职培训体系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上海市辅读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
附录二 访谈提纲
附录三 《上海市辅读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调查问卷信效度检验表
附录四 问卷IP地址

(2)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问题
    三、文献综述
    四、相关概念界定
    五、研究的价值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七、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清末特殊教育的滥觞与起步(1874—1911)
    一、清末特殊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动荡政局为开办特殊教育提供宽松土壤
        (二)西学东渐的文化传播为特殊教育的产生创造条件
        (三)新教育发展为特殊教育移植创设宽容氛围
    二、清末特殊教育的嚆矢
        (一)清末特殊教育的舆论宣传
        (二)教会特殊教育机构的兴起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启蒙
        (一)盲教育师资培养的肇始
        (二)聋哑教育师资培养的肇始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的初步探索
        (一)确立“识字明道”的培养目标
        (二)尊西仿新的课程体系初具
        (三)教学方法的移植与改进
    五、特殊教育经费对西国的依附
        (一)教会慈善人士的联合募捐
        (二)国内教会组织的支持资助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教会办学的零星尝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民国初期特殊教育的规范化发展(1912-1926)
    一、民初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军权至上的政局导致特殊教育发展边缘化
        (二)城市社会变动改变残疾人的救助观念
        (三)教育热潮迭起为特殊教育发展创设民主氛围
    二、民初特殊教育政策的形成与确立
        (一)民初特殊教育宗旨的流变
        (二)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初定
        (三)特殊学校确立地位与规范管理
    三、特殊教育师资来源的自给自足
        (一)特殊学校毕业生扩充师资队伍
        (二)特殊学校附设短期师资训练班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变革与课程教学完善
        (一)确立“塑造独立国民”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丰富充实
        (三)语言教学方法的改进与调试
        (四)上海盲童学校的个案考察
    五、广源众筹的多渠道经费来源
        (一)特殊学校的外源性筹资
        (二)特殊学校的内源性筹资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教会办学增加,国人积极仿办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的“中国化”渐变(1927-1936)
    一、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教育行政渐趋稳定与教育秩序规范
        (二)国内预防残疾意识逐渐增强
        (三)儿童学研究的发展促使国人关注残疾儿童
    二、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特殊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发展
        (一)特殊教育宗旨的核心确立
        (二)特殊教育行政管理体系的调整
        (三)私立特殊学校的管理权过渡
        (四)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变通政策
        (五)卫生教育与慈善救济的强化实施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初步形成
        (一)确立职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二)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课程设置
        (三)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学经验积累
    四、特殊教育培养目标革新与课程教学的本土探索
        (一)确立“盲哑教育职业化”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宗教性弱化
        (三)国人对语言教学的尝试与突破
    五、西方母国经费来源缩减
        (一)国内捐款与政府补助增加
        (二)制定学费标准,补充学校经费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教会与国人办学数量的此消彼长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挫折复兴(1937-1949)
    一、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历史背景
        (一)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致使特殊教育重心南移
        (二)特殊教育专业组织的兴起助力
        (三)战后中国经济崩溃导致特殊教育生存举步维艰
    二、南京国民政府后期特殊教育政策的规划与完善
        (一)战时特殊教育政策的应时调整
        (二)战后特殊教育政策的完善性规划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专业性增强
        (一)专业性与师范性相结合的培养目标
        (二)注重系统理论学习的课程设置
        (三)延聘专业教师开展培训
        (四)战后拟定专业师资培养方案
    四、特殊教育办学目标与课程教学体系的日趋完善
        (一)确立“培养社会有用公民”的培养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规范设置
        (三)特色教学法的形成
    五、经费来源渐趋稳定
        (一)社团组织的经费补助
        (二)政府经费投入渐增
    六、特殊学校生源就业与发展规模
        (一)学校生源及就业情况
        (二)学校数量扩充,残疾人渐成办学主体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特点
    一、特殊教育发展的外生性影响因素
        (一)政权更替与国家权力触角的延伸
        (二)资本主义经济成分的新生与生产力的客观需求
        (三)中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强势推进
    二、特殊教育发展的内生性影响因素
        (一)特殊教育自身的功能转换
        (二)特殊教育的人本价值逐渐突显
        (三)适应本土发展的自我调整
    三、特殊教育发展的特点归结
        (一)教育观念由“养”到“教”不断明晰
        (二)教育监管由“放”到“收”的集权化
        (三)特教师资培养的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四)课程教学体系杂糅走向融合的本土化适应
        (五)经费来源由单一走向多元的开放化集资模式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评析与启示
    一、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经验
        (一)特殊教育本质功能的表达与强化
        (二)政府主权意识觉醒加强特殊教育整顿规范
        (三)特教师资培养体系的形成与教学经验积累
        (四)西式课程与教学方法的植入与改造
        (五)多方支援加强特殊教育根基巩固
    二、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困境
        (一)角色定位摇摆不定,教育观念难转变
        (二)政策法规零散不健全影响特殊教育规范管理
        (三)师资培养体系欠缺阻碍教学工作进展
        (四)课程教学过度依赖制约特殊教育独立发展
        (五)经费支出基础薄弱导致特殊教育发展缓慢
    三、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的当代启示
        (一)拓展融合教育观念视角,社会融合与自主发展并举
        (二)加强特殊教育政策顶层设计,完善制度体系建设
        (三)优化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推动师资专业化发展
        (四)丰富特殊教育课程教法内涵,把握借鉴与创新合理尺度
        (五)扩充特殊教育经费投入比例,凝聚多元力量均衡发展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改革开放40年我国特殊教育重要进展与未来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问题的提出
二、改革开放40年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进展
    (一)特殊教育体制逐渐完善
    (二)特殊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长
    (三)特殊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
    (四)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显着
    (五)特殊教育质量稳步提升
    (六)特殊教育科学研究深入开展
三、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未来展望
    (一)加强精准施教,保障教育机会均等
    (二)利用信息技术,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三)聚焦生涯发展,达成学业职业双优
    (四)通过标准引领,提升特殊教育质量
    (五)创新体制机制,提高特教治理水平

(4)特殊教育学校对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家庭教育指导研究 ——以D州特殊教育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
        一、儿童在成长发展中家庭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二、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的迫切性
        三、个人因素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家庭教育
        二、家庭教育指导
        三、智力障碍儿童
        四、社会适应能力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法
        三、访谈法
第二章 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及分析
    第一节 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文献综述
        一、国内外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综述
        二、特殊教育关于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综述
    第二节 特殊教育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依据及内容标准构建
        一、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相关依据
        二、中度智力障碍儿童教育指导内容标准构建
第三章 特殊教育学校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家庭教育指导现状..
    第一节 问卷维度的分析以及调查对象的选取
        一、调查问卷维度的分析
        二、问卷调查对象的选取
    第二节 特殊教育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现状分析
        一、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及其基本家庭情况分析
        二、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现状分析
        三、中度智力障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需求分析
第四章 影响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工作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政府部门对特殊教育家庭教育指导支持不足
        一、特殊教育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政策制度欠缺
        二、特殊教育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经济支持过少
        三、特殊教育学校家庭教育指导宣传力度不够
    第二节 特殊教育学校目前自身指导地位还不够突出
        一、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的认识不高
        二、特殊教育教师指导能力亟需加强
        三、特殊教育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第三节 特殊儿童家长对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不够重视
        一、特殊儿童家长自身素养过低
        二、特殊儿童家长缺乏正确理解
第五章 提升特殊教育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效果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政府及时开展监管工作
        一、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且能为家庭教育指导提供资源支持
        二、政府部门应加大对特殊教育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宣传力度
        三、要以政府为主导指导家长为特殊儿童建立庇护性就业体系
    第二节 特殊教育学校关注需求
        一、特殊教育学校应及时关注不同类型特殊儿童家长教育需求
        二、特殊教育学校应改进智力障碍儿童家庭教育指导策略建议
        三、特殊教育学校应加强特殊教育教师各种专业素养培训活动
    第三节 携特殊儿童家长共成长
        一、特殊儿童家长能够主动的提升自身教育素养
        二、特殊儿童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指导观
        三、特殊儿童家长应关注自身需求积极寻求帮助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5)民国时期特殊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教育政策的研究在教育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2.民国时期的特殊教育政策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3.为我国当前特殊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储备智慧
    (二)相关概念界定
        1.特殊教育
        2.教育政策
        3.特殊教育政策
    (三)相关文献综述
        1.关于民国时期特殊教育的相关研究
        2.关于民国时期特殊教育政策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价值
        1.理论价值
        2.现实意义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六)创新与不足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民国时期特殊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
    (一)形成与缓慢发展阶段(1912——1926)
        1.特殊教育学校体系的初定
        2.特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政策的初定
        3.特殊教育政策中封建复古倾向的显现
        4.特殊教育地位在学制中的确立
        5.教会特殊学校整改政策的出台
    (二)改革与稳步发展阶段(1927——1936)
        1.特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政策的调整
        2.私立特殊学校管理政策的发展
        3.特殊儿童检查与矫治政策的出台
        4.特殊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政策的颁布
    (三)应急与调整阶段(1937——1949)
        1.战时特殊教育方针政策的确立
        2.战时特殊义务教育和补习教育政策的颁发
        3.战时稳定特殊师资队伍政策的出台
        4.战后特殊教育改革构想政策的出台
        5.特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政策的强化
二、民国时期特殊教育政策演进的影响因素
    (一)政治因素
    (二)经济因素
    (三)文化因素
    (四)教育因素
三、民国时期特殊教育政策演进的特点
    (一)特殊教育政策体系逐渐完备
    (二)特殊教育政策内容渐趋规范化和具体化
    (三)特殊教育政策历程经历从模仿探索到中国化
    (四)特殊教育政策格局逐渐形成政府主导下的多级推动
四、民国时期特殊教育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当代启示
    (一)民国时期特殊教育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特殊教育政策体系仍欠完善
        2.特殊教育整体立法规格较低
        3.特殊教育政策可操作性不强
        4.特殊教育政策出现反复与倒退的现象
    (二)民国时期特殊教育政策的当代启示
        1.完善特殊教育法律体系
        2.提高特殊教育总体立法层次
        3.加强特殊教育政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4.保持特殊教育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6)从隔离走向融合:上海特殊教育研究(1978-2010)(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缘起
    二、研究对象与意义
    三、研究现状与问题
    四、研究思路和框架
第一章 特殊教育政策变迁
    第一节 历史的积淀
        一、特殊教育的产生与兴起
        二、特殊教育政策变迁
    第二节 上海特殊教育政策演变
        一、特殊教育的恢复与调整
        二、立法保障与推进
        三、进入内涵发展新阶段
第二章 特殊教育体系构建
    第一节 完善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体系
        一、确保视障、听障儿童义务教育实施
        二、开创和发展智障教育
        三、从随班就读到“送教上门”
    第二节 特殊教育向两端延伸
        一、发展学前特殊教育
        二、推进特殊职业教育、高中教育和高等教育
    第三节 特殊教育体系特点分析
        一、世界两大特殊教育体系分析
        二、上海特殊教育体系特点
第三章 特殊教育课程与实施
    第一节 国家特殊教育课程设置演变
        一、聋校的课程设置演变
        二、盲校的课程设置演变
        三、弱智学校(班)的课程演变
    第二节 上海特殊教育地方课程演变
        一、上海聋校课程设置
        二、辅读校(班)课程演变
    第三节 上海特殊教育学校课程实践
        一、盲校学校课程实践
        二、聋校学校课程实践
        三、辅读学校课程实践
第四章 特殊教育师资培养
    第一节 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政策演变
        一、中等师范学校培养特殊教育师资
        二、高等师范院校的参与
        三、探索特殊教育教师资格制度
    第二节 上海特殊教育资格证书制度实践与探讨
        一、上海特殊教育教师资发展概况
        二、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实践
结语:融合之路
    一、走向融合:上海面临的挑战
    二、在隔离与融合之间:西方的经验
    三、无问西东:上海的融合之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2010年上海盲校、聋校和辅读学校校本课程设计与实施案例
附录二 :2010年上海市特殊教育支持服务机构信息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7)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研究(1978-201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概念界定
        (一)特殊教育
        (二)特殊教育教师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
    三、研究综述
        (一)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研究
        (二)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哲学本体论研究
        (三)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化培养的研究
        (四)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研究
        (五)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变迁的研究
        (六)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研究
        (七)国外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历史研究法
        (三)比较研究法
        (四)案例研究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选题上的创新
        (二)研究内容的创新
        (三)研究的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兴起与发展(19 世纪末—1977)
    一、中国近代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嚆矢
        (一)晚清以降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肇始
        (二)民国初期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初兴
        (三)民国中后期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发展
    二、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整顿与改革
        (一)民主制度的初创与特殊教育师资培养
        (二)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整顿与提高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师傅带徒弟”和“短期训练班”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特色的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初步形成(1978-1997)
    一、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政策制定
        (一)国家和地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政策
        (二)特殊教育师资待遇和聘任政策
    二、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变迁
        (一)从定向型向非定向型转变的中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
        (二)从单一到多样化的高等特殊师范教育培养模式
    三、特殊教育师资课程设置的转变
        (一)中等特殊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二)高等特殊师范教育课程设置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深化改革(1998—2016)
    一、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政策建设
        (一)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制的建立
        (二)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培养培训的制度与政策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转向
        (四)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类型的转变
    二、特殊教育师资专业化发展
        (一)特殊教育师资专业思想素质的提升
        (二)特殊教育师资的多元复合性知识结构
        (三)特殊教育师资的教育理念与良好心理素质
    三、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目标的改革
        (一)B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
        (二)H师范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
        (三)L师范大学和C大学特殊教育专业本科培养目标
    四、特殊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变迁
        (一)大专培养模式
        (二)本科培养模式
    五、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课程改革
        (一)以学科为中心向以学科为基础的综合性转变
        (二)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践向理论与实践并重转变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历程反思与国外借鉴
    一、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历程反思
        (一)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培养的政策演进历程反思
        (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培养的演进历程反思
        (三)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培养的课程演进历程反思
    二、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国外借鉴:以美国为例
        (一)明确的特殊教育教师资格标准
        (二)特殊教育师资培养体系的专业化、系统化
        (三)美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对我国的镜鉴与启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的路径建构
    一、中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的中西文化交融背景
        (一)从移植走向本土化
        (二)吸收与自我发展的结合
        (三)中西文化冲突背景下的本土化生长
    二、中国特殊教育教师培养路径的建构视野
        (一)文化觉醒和关怀是中国特教育师资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特殊教育教师专业水平提高是重点
        (三)特殊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是趋势
        (四)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构建是基本手段
        (五)特殊教育教师教学能力从个体“他主——自主”建构是重要方式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着作情况

(8)自闭症儿童家长亲子沟通方式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文献回顾
        (二)文献评述
第二章 研究设计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自闭症儿童
        (二)亲子沟通
        (三)个案工作
    二、理论视角
        (一)生态系统理论
        (二)社会支持理论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访谈法
        (三)观察法
第三章 案例分析及需求评估与服务方案
    一、个案分析
        (一)案主简介
        (二)案主女儿自闭症表现特征
    二、案主亲子沟通的现状及需求评估
        (一)案主亲子沟通的现状及分析
        (二)案主亲子沟通需求评估
    三、干预方案
        (一)干预目的与目标
        (二)个案工作介入模式
        (三)干预步骤
        (四)行动计划
第四章 个案工作介入案主亲子沟通方式改善的过程
    一、接案
        (一)准备工作
        (二)面谈计划
        (三)与案主进行初次面谈
        (四)建立专业关系
    二、收集资料与评估
        (一)资料收集的计划
        (二)进行资料收集工作
        (三)预估
    三、制定服务计划
    四、实施服务计划
        (一)对案主进行心理疏导
        (二)改善与家人关系
        (三)帮助获得专业指导
        (四)帮助案主提高信心
    五、结案
        (一)提前告知结案时间
        (二)过程回顾
        (三)巩固已有的改变
        (四)处理分离情绪
第五章 亲子沟通改善结果的评估
    一、对服务方案的评估
    二、对服务过程的评估
        (一)介入初期与中期的评估
        (二)结束阶段的评估
    三、对服务效果的评估
        (一)目标评估
        (二)案主满意度评估
        (三)自我反思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一、研究结论
    二、与前任相关研究的讨论
    三、研究不足与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9)中国私立特殊教育女子学校发展研究(1891-192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提出及意义
    (二)概念界定及廓清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五)研究重难点、创新点及不足
一、私立特殊教育女子学校发展的历史条件与背景
    (一)清末私立普通学校收录个别残疾女子
    (二)政府政策为私立特殊教育和女子教育发展创设空间
    (三)特殊教育和女子教育在西化教育影响下受到关注
    (四)晚清民国时期国人对特殊教育认知逐渐改观
二、私立特殊教育女子学校发展概述
    (一)私立特殊教育女子学校兴办的历史脉络
    (二)私立特殊教育女子学校的整体状况
    (三)私立特殊教育女子学校的基本特点
三、私立特殊教育女子学校发展的突出成就
    (一)评估残疾女子状况,有的放矢办女学
    (二)筹措专门经费,捐助特教女学发展
    (三)特教内容中西合璧,教学方法手脑并用
    (四)加强对外宣传联络,主动争取社会支持
四、私立特殊教育女子学校的历史影响
    (一)初创一批私立特殊教育女子学校
    (二)开创残疾女子接受正规教育的先河
    (三)私立特殊教育女子学校有了专门的师资
    (四)新理论、新方法渗入特教女学之中
五、私立特殊教育女子学校发展的现实启示
    (一) 政府重视是特殊教育发展的基本保障
    (二) 借鉴西方特教理论需与本土特教实际相结合
    (三) 特教学校间的联动有助于提升特教办学水平
    (四) 自主、自立是特教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五) 关注性别差异可提高特殊教育实效性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民国时期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概念说明
        (一)军人社会保障
        (二)残疾
        (三)残疾军人社会保障
    三、研究综述
        (一)特殊教育
        (二)社会保障
        (三)残疾人事业
        (四)残疾人的贡献与影响
        (五)职业群体
    四、研究方法与写作框架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的起点和参照
    第一节 历史起点:帝制时代的保障措施
        一、明清以前:代有诏令 标准同一
        二、明清时期:官兵有别 赏依伤定
        三、晚清时期:多规并行 新旧共存
    第二节 历史参照:残疾人的积极救助
        一、传统遗产
        二、晚清变化
    第三节 时代参照:欧美国家的保障措施
        一、物质补偿
        二、康复就业
        三、权利保障
    小结
第二章 残疾军人的优抚
    第一节 抚恤:经济补偿
        一、管理机关
        二、待遇标准
        三、实际推行
    第二节 优待:精神慰藉
        一、优待方式
        二、实际效果
    小结
第三章 残疾军人的安置:政府举措
    第一节 收容教养
        一、机构沿革
        二、收容转院
        三、教养管束
    第二节 就业安置
        一、制度建构
        二、实施情况
    第三节 成绩与问题
        一、主要成绩
        二、存在的问题
    小结
第四章 残疾军人的安置:社会支持
    第一节 社会舆论的关注
        一、关于安置意义的阐发
        二、关于安置途径的探讨
    第二节 社会团体的协助
        一、推动职业重建
        二、建立安置社区
        三、组建互助团体
    小结
第五章 革命根据地的残疾军人社会保障
    第一节 土地革命时期: 分工明确形成体系
        一、机构设置
        二、内容构成
        三、实际运作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 优抚安置保障生活
        一、抚恤
        二、优待
        三、安置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量才使用 继续革命
        一、提高觉悟 培养能力
        二、分配工作 量才使用
        三、生产节约 支援前线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附录
致谢

四、中国特教 的世纪回顾(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市辅读学校体育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 李俊达.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0)
  • [2]清末民国时期特殊教育发展研究(1874-1949)[D]. 杨洋.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改革开放40年我国特殊教育重要进展与未来展望[J]. 雷江华. 现代特殊教育, 2019(23)
  • [4]特殊教育学校对中度智力障碍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家庭教育指导研究 ——以D州特殊教育学校为例[D]. 毕泽丽.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5]民国时期特殊教育政策的历史演进研究[D]. 殷竣晓.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6]从隔离走向融合:上海特殊教育研究(1978-2010)[D]. 张继玺.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9)
  • [7]中国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研究(1978-2016)[D]. 郑晓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1)
  • [8]自闭症儿童家长亲子沟通方式改善的个案工作介入研究[D]. 段星.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2)
  • [9]中国私立特殊教育女子学校发展研究(1891-1924)[D]. 杨璐. 西南大学, 2016(02)
  • [10]民国时期残疾军人社会保障研究[D]. 王安. 苏州大学, 2015(07)

标签:;  ;  ;  ;  

中国特殊教育世纪回顾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