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管理仿真测试环境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一种电源管理仿真测试环境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一、某电源管理仿真测试环境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石敬南[1](2021)在《嵌入式曲轴动态应力测试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内燃机曲轴长期处于交变载荷作用下,因疲劳失效而断轴的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人员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因此对曲轴受力进行研究,从而为曲轴可靠性设计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但受限于曲轴恶劣的工作环境,相关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有限元分析计算和仿真,缺乏实测数据支撑。本文以微型化、低功耗、耐高温和抗振动为设计原则研发了一种4通道曲轴动态应力测试系统。系统硬件全部选用高温芯片,以低功耗PIC单片机为核心,针对应变电桥不平衡输出设计了DAC电桥自动调零电路,先通过信号调理电路对调零后的应变电桥输出信号进行滤波放大处理后,再通过单片机内置高速12bitADC将信号转换为数字量,最后将测试数据存入F-RAM存储器中作为备份。采用低功耗ZigBee无线通信技术,利用无线控制芯片将存储器内的测试数据上传至曲轴箱体外的上位机接收端。系统软件针对电桥不平衡输出设计了DAC自动调零程序,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加入自动休眠、定时采集、间歇上电等程序降低了系统的功耗。为了验证测试系统整体性能,对系统各模块功能进行测试后在柴油机台架上进行了曲轴动态应力测试实验。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能够准确测得曲轴主轴颈圆角的曲轴动态应力信号并显示应力变化曲线,可以为曲轴设计和优化提供实测数据支撑。

吕康[2](2021)在《基于OSEK NM的某商用车CAN总线网关设计与验证》文中研究表明在车联网及自动驾驶不断发展的趋势下,为解决汽车上电子产品数量日益增多导致布线方式越来越复杂的问题,使得汽车现场总线成为汽车厂商的选择方案。网关能实现不同总线网络之间的通信功能,已成为汽车上不可或缺的产品。OSEK NM(Open systems and the corresponding Interfaces for automotive electronics Network Management)作为目前汽车生厂商使用最普遍的网络管理策略之一,它具有实时监控汽车网络状态,协调网络中各节点的休眠与唤醒以及故障诊断与恢复等功能,有利于提高汽车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因此,进行基于OSEK NM的汽车网关的研究在工程应用上很有必要。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查阅汽车总线和OSEK NM相关参考文献,结合CAN总线ISO11898和OSEK2.5.3规范,对CAN总线以及OSEK NM相关原理做了介绍。(2)根据厂家提出的某商用车网关系统需求进行分析,包括网关的网络拓扑图、DBC文件、需求路由表以及通信矩阵等,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某商用车网关的路由功能以及OSEK NM的总体方案。(3)网关控制器硬件系统中采用飞思卡尔公司MPC5604C芯片作为主控芯片,并进行该网关控制器相关模块设计,包含了MCU模块、电源模块、CAN收发系统等。(4)依据网关控制器总体方案,进行了相应的软件设计,包含了网关控制器主程序、报文发送/接收程序、OSEK NM的网络开启/关闭程序、NMmain()程序、相关中断程序及NMNormal/Limphome状态转移程序等。(5)再由厂商提供的路由表以及DBC搭建了路由自动化测试环境,并用CANOE软件编写了路由功能的测试脚本。(6)采用手动测试和自动化测试对该网关控制器路由功能进行验证,测试结果符合厂商设计需求;同时自动化测试与手动测试相比具有测试点更广、效率更高和便于观察分析等优势,提升了测试的可靠性。(7)进行OSEK NM验证,包含了逻辑环建立、节点被跳过、报文类型、时间参数以及休眠流程的验证,结果表明本设计OSEK NM符合OSEK NM2.5.3规范要求。

刘雄[3](2021)在《直升机旋翼传感信号采集与分析处理研究》文中指出在航空测控领域,模拟量数据采集技术得到普遍应用,尤其应用于直升机地面风洞试验。在直升机旋翼桨叶研发过程中,数据采集系统对旋翼传感信号的测量与采集有着极大优势。直升机旋翼在旋转运动情况下,信号质量对数据采集系统的性能和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据采集系统特性的全面评价对旋翼传感信号的采集和分析处理尤为必要,而模拟仿真研究旋翼传感信号将有效掌握桨叶运动状态。因此,本文围绕直升机旋翼信号采集与分析处理,展开以下研究:本文首先根据直升机地面试验的旋翼桨叶风压信号采集的应用场景提出数据采集器设计方案。结合数据采集系统性能指标需求,研制了适用于旋翼传感信号模拟量128通道数据并行同步采集与存储的数据采集器。数据采集器由传感信号采集子卡和核心控制卡两个部分组成。采集子卡主要包括二级增益放大、信号低通滤波、ADC模数转换、主从数据SPI通信等设计;核心控制卡主要包括外时钟外触发采集、DC电源管理、数据缓存及TCP以太网通信等设计。接着,根据旋翼传感信号数据采集系统试验进行误差分析,包括时钟抖动、增益误差和ADC通道相位匹配误差估计与校准,保证采集准确度。其次,在误差估计与校准的基础上,研究旋翼传感信号数据采集系统的性能指标参数定义和评价方法,包括数据采集系统的增益精度、无杂散动态范围、共模抑制比、通道相位匹配、通道串扰、动态有效位、滤波器特性、误差限、线性度及截距误差。然后,在风洞试验数据不宜公开的前提下,基于COMSOL多体动力学模块模拟旋翼旋转运动,开展桨叶传感信号的分析处理研究,即仿真研究旋翼旋转运动下的桨叶动态位移信号,对比分析不同材料的旋翼桨叶传感信号及运动状态变化。最后,本文设计数据采集系统在实验室测试环境下,完成数据采集系统的性能测试,验证了数据采集系统满足旋翼传感信号采集指标,并通过直升机旋翼地面静态试验,完成旋翼脉动压力信号的采集与分析。与传统的传感器输出信号先放大,再通过电滑环传输至地面进行数据采集的方式相比,本文设计实现了传感器采集信号的高信噪比77.27d B,减少了旋翼试验台电滑环线缆通道数,提高试验结果准确度。

张宏涛[4](2021)在《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安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汽车智能化、网络化的快速发展,智能网联汽车面临的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其车载信息娱乐(IVI)系统的安全性挑战尤为突出,研究IVI系统网络安全问题对提升汽车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目前,针对IVI系统网络安全问题开展的系统性研究工作比较缺乏,涉及到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汽车安全体系、车载总线网络安全、车联网隐私保护、车载无线通信安全等方面。针对IVI系统存在复杂多样的外部网络攻击威胁、与车载总线网络间的内部双向安全威胁以及数据传输安全性保障需求等问题,本论文通过深入分析IVI系统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构建了基于STRIDE和攻击树的IVI系统网络安全威胁模型,提出了基于零信任安全框架的IVI系统外部网络安全威胁防护方法、基于安全代理的轻量级IVI系统总线网络安全防护方法、基于匿名交换算法的IVI系统数据传输威胁抑制方法和基于模糊综合评定法的IVI系统数据传输机制优化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针对IVI系统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从外部环境、内部网络、应用平台、业务服务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采用分层级建模方式,构建了基于STRIDE和攻击树的IVI系统网络安全威胁模型,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安全风险进行量化评估。IVI系统网络安全威胁模型的构建,有利于研究人员从攻击角度分析IVI系统存在的安全威胁,能够深入、全面、直观的掌握IVI系统所面临的网络安全风险及其本质。2.针对IVI系统面临来自外部网络环境的安全威胁,基于身份认证和访问授权的安全信任基础,构建了IVI系统零信任安全访问控制系统,通过利用持续的、动态的、多层级的、细粒度的访问授权控制提供动态可信的IVI系统安全访问;同时,基于“端云端”三层结构的外部安全信息检测系统,向零信任安全访问控制系统中的信任算法提供外部安全风险信息输入,以提高访问控制决策的全面性和准确性。相对于传统基于防火墙安全边界的IVI系统外部网络安全防护设计,本方法在目标资源隐藏、身份认证策略、访问权限控制以及外部安全信息决策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3.针对IVI系统与车载总线网络之间存在的内部双向安全威胁,采用简单、有效的轻量级设计思路,通过融合IVI应用服务总线访问控制、总线通信报文过滤、报文数据内容审计和报文传输频率检测等安全机制与设计,实现了IVI系统的内部总线网络安全防护。本方法在总线访问权限控制以及数据报文异常检测方面具有较好的防护效果,很大程度上降低了IVI系统与车载总线网络之间的安全风险。4.针对IVI系统数据在车联网传输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在使用综合评价法对数据传输过程中所面临安全威胁目标进行等级识别的基础上,通过匿名化技术增强传输数据自身的安全性,并采用基于随机预编码的密钥匿名交换算法,实现数据传输过程的攻击威胁抑制。相对于现有的相关研究,本方法在威胁识别和威胁目标抑制等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且检测偏差控制在2%以内。5.针对传统车联网数据传输机制存在的传输时延长、传输中断率高、传输速度慢等问题,在使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评价车联网环境下数据传输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利用数据传输路径选择、传输路径切换以及数据传输荷载分配等手段,实现车联网环境下的IVI系统数据传输机制的优化。与传统车联网数据传输机制相比,本方法在传输速率上提高3.58MB/s,且丢包率降低41%,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本论文针对智能网联汽车IVI系统存在的复杂多样安全风险,在分析并构建IVI系统网络安全威胁模型的基础上,研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IVI系统网络安全防护和优化方法,有效提升了IVI系统的安全性,进一步完善了智能网联汽车的整体网络安全体系,对增强智能网联汽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起到了积极作用。

欧萍[5](2020)在《面向车载网络的网关测试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汽车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多协议并存的混合汽车网络架构完全可以满足汽车对成本和性能要求。作为整车电子电气架构中的核心部件和整车网络的数据交互枢纽,当不同网络之间进行通信时,车载网关(Gateway,简称GW)控制器可以将CAN、LIN、MOST、Flex Ray等网络的数据进行交互。另外,为了能够提高整车拓扑结构的可扩展性、安全性以及数据的保密性,在整车架构的设计中将车载网关控制器作为独立的电子控制单元。如今,车载网关控制器已经成为整车电子电气架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件。因此,一个功能全面且运行稳定的测试系统在车载网关控制器的研发以及生产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本文从车载网关控制器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着手,分析了车载网关控制器及其测试技术的国内外发展现状,梳理出测试系统当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针对目前车载网关控制器测试系统功能单一和测试系统效率低等问题,在现有车载网关测试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出基于CANoe的车载网关自动测试系统。首先,通过对车载网关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行业规范进行分析,明确了测试项和评判标准。针对测试系统功能单一的问题,本系统在路由功能测试的基础上,增加了诊断功能测试模块。同时,通过决策表法的分析和应用,提高了测试用例的覆盖率。其次,基于对车载网关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和主要功能的分析,确定了测试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并详细介绍了软件设计思路和硬件选型方案。针对测试系统测试效率低的问题,利用CANoe的测试属性集和诊断功能集来编写测试脚本,运用该功能可以自动进行一系列的连续测试,实现车载网关的功能测试,提高了测试效率。最后,按照车载网关控制器测试系统总体设计方案搭建测试平台,利用实际的车载网关对测试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进行验证。为了验证系统的通用性,将三个不同品牌的网关作为被测对象进行功能验证,结果表明,当被测对象的复杂度较高时,测试通过率降低10%。为了验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根据车载网络的数目,将某品牌车的三种网关作为被测对象,将不同的需求规范作为系统输入,依次执行测试。验证结果表明,系统能够稳定运行且每个测试项的通过率为100%,路由功能测试用例自动执行的平均时间约为4s,故障码测试用例自动执行的平均时间约为6s,与手动测试的执行时间相比,测试效率显着提高。综上,本测试系统能够对车载网关控制器的功能进行测试。

陈远林[6](2020)在《Buck型DC/DC开关电源芯片的ATE测试和仿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开关电源管理芯片分为AC/DC和DC/DC,其中DC/DC变换器设计技术及生产工艺在国内外均已成熟和标准化。随着集成度的不断提高,DC/DC开关电源芯片在制造过程中引入的故障几率越来越高,测试问题也越来越复杂。将DC/DC开关电源芯片的测试引入到ATE(Automatic Test Equipment,自动化测试设备)测试平台上,可以实现快速有效地检测芯片中的缺陷,同时降低测试成本。论文采用TR6850混合信号测试系统,研究设计了同步整流BUCK型PWM开关电源SM54310芯片的ATE测试平台,对芯片ATE测试结果进行验证。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开关电源测试理论和TR6850混合信号测试系统,论文设计并搭建了同步整流BUCK型DC/DC开关电源SM54310芯片的ATE测试平台。在硬件测试环境的设计与搭建研究中,论文根据芯片测试需求和功能参数特点,制定测试夹具并选择了TR6850混合信号测试机台,在Cadence软件中设计了测试原理图并完成了测试板的PCB设计。基于C++语言,论文编写了ATE测试程序,包括工作电压范围、静态电流、振荡器频率和导通电阻等电参数的测试,常温、低温和高温程序共145个测试项。在设计ATE测试程序的研究中,论文采用了工程中较为成熟的测试方法(如直接测量法,扫描测试法等)。同时,论文又采用了导通电阻的间接测试法和缓启动时间的卡边界值测试法等,能够显着优化测试时间和提高测试稳定性。测试结果表明,静态工作电流(fs=350k Hz)测试结果为16m A~20m A,电压调整率测试结果为0.007%/V左右,负载调整率测试结果0.07%/A左右,基准电压测试结果为0.876V~0.894V,导通电阻测试结果为60mΩ~100mΩ。论文还对生产自动化测试阶段出现的失效进行了故障分析,从硬件设计、测试程序稳定性以及测试效率三个方面进行了优化设计。最终芯片手册中所规定参数的测试项通过率达到了100%,批次筛选的三温后良率提高到了91%,测试时间减小到9s左右,实现了SM54310开关电源芯片的稳定、高效的自动化测试。2.采用TINA-TI软件,对SM54310开关电源芯片进行了仿真。根据芯片的实际应用环境及测试原理图,论文建立了SM54310开关电源芯片的仿真电路模型。基于仿真电路模型,采用TINA-TI软件,论文对输出电压纹波、振荡器频率、外部缓启动时间及工作效率参数进行了直流分析与瞬态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输出电流为3A时输出电压纹波仿真结果为27.5m V,内部设置频率仿真结果分别为353.4k Hz和552.7k Hz,外部设置频率仿真结果在280k Hz到700k Hz范围内,使能到地电容CSS为47n F时,缓启动仿真时间为5.84ms,芯片在输出电流范围0~3A内工作效率最大值达到了93%,在轻负载范围内,工作效率也能达到80%以上。通过测试和仿真验证了以上方法及平台的有效性,对DC/DC开关电源芯片的ATE测试开发工作提供参考。

史文武[7](2020)在《基于无线WiFi的振动测试系统设计》文中指出振动特性作为装甲特种车辆行动系统结构部件健康状况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准确测试该参量能够为机械运转质量评估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行动系统的特点之一是运动性,其测试部位多为旋转或往复的运动部件。传统的布线测试法往往需大量的线缆与复杂的测试设备,这样不仅会影响测试效果,而且也会增加测试成本。相比之下,存储测试法非引线的设计可以有效克服线缆布设问题,但是在行动系统狭小紧凑的测试环境中,其测试装置工作触发和数据回收相对困难,因此该方法的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线存储测试法虽然可以解决上述问题,但市场上成熟的无线外设模块体积与机械结构无法控制,故难以适应一些车辆振动测试特殊的应用场合。本课题针对以上测试方法存在的不足,并结合装甲特种车辆振动测试对实时传输、数据可靠性以及测试效率的需求,开发设计了一种基于无线WiFi技术的车辆振动测试系统,具体工作阐述如下:首先,根据装甲特种车辆行动系统振动测试需求以及主流无线通讯方式特点,经分析对比选取了WiFi作为该系统的通讯方式。在此基础上,设计并评估了两种总体系统架构方案,最终选用了体积较小、功耗较低的MCU+FLASH架构设计。同时针对测试功能需求进行主控及外设芯片选型,并详细介绍了各个模块的设计依据及步骤。然后,依据各芯片特性设计了该系统节点主控及外设功能模块电路,并对WiFi射频部分阻抗匹配进行了仿真计算,绘制了相应的四层PCB板。在完成硬件平台的基础上,编写了相应固件接口驱动与应用程序,同时设计了信息控制平台的上位机软件。最后,为保证其工作稳定可靠,对系统节点的各功能模块及总体性能进行实际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该节点能够有效的采集振动数据并记录在FLASH中,可以通过WiFi正确接收命令并完成振动数据信息的上传。与传统的振动测试设备相比,该系统节点具有体积小、布设灵活、数据回收便捷等优势。在被测点空间狭小、测试装置安装拆卸不便的情况下,该系统能够解决工作触发以及数据回收困难等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整体测试效率。

胡林[8](2020)在《某型车车载网关设计与验证》文中研究说明在智能化、车联网及5G通信等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背景下,不断增加的汽车内部电子设备数量和复杂性日益提高的线束布线方式,使得现场总线和汽车通信网络化成为当今汽车生产商不可替代的选择方案。为了实现汽车中不同总线网络之间信号的交换,可以通过车载网关来实现这些网络节点之间的通信功能,这样既可以避免占用汽车底盘内太多空间,还能提高信息交换的效率及可靠性。由于网关不可或缺的特殊功能,使得其在当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普遍运用到各种量产车型。本文根据某厂某型车载网关工程设计需求,设计并验证了一款基于飞思卡尔芯片MPC5604为核心的某型车车载网关。其主要工作包括:(1)首先,根据整车厂提供的需求,包括网关网络拓扑图,路由表,通信矩阵等文件,分析需求,并确定设计方案。(2)总结了车载网关设计过程中使用频率较高的的总线网络协议,即基于CAN总线的ISO11898协议,该协议是CAN通信的基础协议,规定了通信的基本原则。然后是Autosar网络管理协议,其为网络管理设计提供参考。(3)根据设计需求,在CANoe环境下搭建系统仿真模型,模拟系统的路由功能,以及Autosar网络管理策略,在设计阶段验证设计方案的可行性。(4)硬件设计中,首先介绍了飞思卡尔芯片MPC5604,然后根据需求,设计了包括最小系统、CAN模块、电源管理模块等。(5)根据系统的设计需求,在满足ISO11898协议和Autosar网络管理协议的条件下,完成了网关路由功能程序设计和网络管理程序设计。(6)为了对网关的路由功能进行测试,构建了两套测试方案,即手动测试方案和自动化测试方案。然后,设计了网络管理策略测试用例,验证网络管理策略的正确性。经过路由功能测试和网络管理策略测试,完成对网关硬件和软件的测试,验证了设计能够满足厂家要求。

方侃飞[9](2020)在《基于USB PD协议的快充控制系统设计与验证》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智能设备的快速发展,设备功能的多样化也得到显着提升,但伴随而来的手机耗电量和续航不足等情况已然成为领域发展的热点问题。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充电效率,同时又能延长手机电池的寿命,是解决智能设备电量补给不佳的关键所在。缩短充电时间就需要增加充电功率,USBIF协会推出的USB PD协议可满足此要求,而且最大功率达到100W,可以满足大部分智能设备的要求。因此,对USB PD的研究颇有意义。本文阐述了USB PD协议的系统框架,通过原子消息序列以及数据包格式的传输形式设计了一款基于USB PD协议的快速充电系统。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介绍了Type-C接口的概念以及与PD协议的通信过程,分析了本系统的层次结构,包括物理层、协议层、策略引擎层、设备管理层。2、详细阐述了USB PD协议体系结构、基于原始消息序列的通信机制原理。采用硬件描述语言设计了一款USB PD协议的快充控制系统,系统内部分为物理层、协议层、策略引擎层、设备管理层。系统物理层分为数据接收模块和数据发送模块:数据发送模块需要对数据进行4b/5b编码、BMC编码以及CRC编码计算;数据接收模块需要对数据进行CRC解码校验、BMC解码、4b/5b解码。为了增强电路的鲁棒性,BMC解码采用FIR滤波算法、滑动平均滤波算法、实时校正电路。系统协议层采用三段式状态机实现消息构建、消息发送、消息接收及GoodCRC消息回复功能;系统策略引擎层采用有限状态机来完成基于原始消息序列的通信控制功能;设备管理层包括了电源能力的配置、电能协商、电源供电和电源硬复位。3、搭建仿真环境,从模块级到系统级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本系统能够进行快速充电,充电功率最大能够达到100W。此外,能够进行Fix模式的电能等级切换、PPS模式电能等级切换以及Fix模式与PPS模式之间的电能等级切换。4、通过FPGA搭建测试环境,且测试结果表明:放电功率在0-33W动态输出,达到了预期的快充目标。在电路转化与实现中采用Synopsys公司的综合工具DC进行时序约束,并且将RTL代码转化成门级网表,采用DFT技术在门级网表中插入扫描寄存器,为了增加扫描覆盖率采用TestPoint技术,使得扫描覆盖率达到96.49%。最后还完成了电路的静态时序分析,所有时序路径都没有建立时间和保持时间的违规。

王立然[10](2020)在《汽车网络通信半实物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汽车工业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从开始只是作为运输或者代步工具已经发展为集娱乐、办公、交通和通信等为一体的智能工具。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汽车电子化极大的延伸了汽车的功能,极大的提升了汽车的操控性、动力性、舒适性和安全性等各项性能和智能化程度。近年来,人们对汽车舒适性和豪华性的要求的增加以及政府对尾气排放的要求的越来越高,使得汽车电控系统变得越来越复杂,从而使汽车上配置的电控单元的数量也逐渐增多。多个电控单元之间需要相互通信,共享信息来达到协调工作的目的,这就组成了车载网络。车载网络技术的应用在汽车工业的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车载网络的设计在整车电子电气架构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对车载网络系统性能的分析与评价是系统设计的不可缺少的一个步骤。而在实际开发过程中,测试环境的搭建非常困难,在网络协议设计阶段,所有的电控单元或者部分电控单元没有被开发完成,所以以往常采用的方法有定量分析法、数学分析法、整车仿真法等,或者是在整车开发完成后在实车环境测试。这些方法都有其局限性,而且效果也不是很好。定量分析法和数学分析法是纯理论测试,不能反映网络的真实运行情况,整车仿真对测试人员要求较高,且网络运行情况过于理想,这些方法难以发现网络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实车环境测试需要在整车开发完成后,这时候所有的部件已经开发完成,如果此时发现问题,又要对有问题的模块进行重新设计、重新发开、重新测试等,极大延长了开发周期,增加了开发和人力成本。所以急需一种方法,可以在网络设计初期对网络进行完整的测试,发现并解决问题,为后期的实车测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降低测试及开发成本,缩短开发周期。半实物仿真技术通过搭建高可靠的软硬件测试环境,可以在仿真环境下接入真实部件,从而能更真实的反映网络的运行情况,提供更精确的测试数据,满足对网络的各项测试工作。半实物仿真又被叫做硬件在环回路仿真(Hardware in the Loop Simulation,HILS),可贯穿于车载网络设计及开发过程中。可以为设计人员提供精确的数据分析,为测试人员提供便捷、高效的测试环境。汽车网络通信半实物仿真平台可以在网络的设计阶段进行仿真来验证设计的正确性、合理性,并进行设计优化,在控制器开发样件之前对其总线接口进行网络通信半实物测试验证,提前发现网络设计中的缺陷,降低开发成本。通过此验证平台可仿真接近最终样件、样车的总线状态,提前验证样件及样车总线行为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本文通过对车载网络技术和半实物仿真技术的了解,结合现有的车载网络系统开发流程和研发资源,提出并设计了汽车网络通信半实物仿真平台,从需求,设计及实现的角度详细介绍了汽车网络通信半实物仿真平台的工作原理,测试流程及使用方法。并应用于多个网络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为设计人员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及数据依据,极大的减少了工作量,缩短开发周期,节省了大量开发成本。平台首先借用现有的软件开发CAN物理层仿真模型库,便于物理层设计仿真模拟验证,通过开发通用的ECU开发板,可以实现CAN收发器及外围接口电路不同配置,进行物理层实物仿真,并结合现有的网络通信机柜完成总线物理层网络通信测试。将多个通用ECU开发板(48个)参考待验证车型项目网络拓扑结构布置到台架上,通过定制开发软件对ECU进行不同设置及Bootloader应用程序刷新,以实现总线报文的发送功能及多种类型拓扑结构切换,验证网络通信矩阵及拓扑结构设计合理性并进行优化。

二、某电源管理仿真测试环境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某电源管理仿真测试环境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嵌入式曲轴动态应力测试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曲轴动态应变研究现状
        1.2.2 国内曲轴动态应变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测试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曲轴应力测试环境特点分析
    2.2 系统设计指标
    2.3 总体设计方案
        2.3.1 测试系统设计原则
        2.3.2 研究方法选择
        2.3.3 模块化设计方案
    2.4 系统状态转换设计
    2.5 关键技术及实现方式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3.1 应变片选型
        3.1.1 应力与应变
        3.1.2 应变片工作原理
        3.1.3 应变片选型
    3.2 应变信号调理电路
        3.2.1 电桥输出电路
        3.2.2 自动调零电路
        3.2.3 仪表放大电路
        3.2.4 程控放大电路设计
        3.2.5 二阶低通滤波电路设计
        3.2.6 多路选通电路设计
    3.3 主控芯片及其外围电路设计
        3.3.1 AD转换电路
        3.3.2 晶振电路
    3.4 供电电路设计
    3.5 存储电路设计
    3.6 无线通信电路设计
    3.7 无线充电电路设计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主程序
    4.2 应变信号采存程序设计
        4.2.1 电桥自动调零
        4.2.2 程控放大器增益控制
        4.2.3 A/D数据采集
        4.2.4 数据存储
    4.3 无线通信模块控制
        4.3.1 无线通信模块架构
        4.3.2 UART初始化
        4.3.3 PIC单片机UART串口通信
        4.3.4 上位机接收端程序设计
        4.3.5 测试仪发送端程序设计
    4.4 上位机软件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功能测试与验证
    5.1 硬件测试
        5.1.1 信号采存功能验证
        5.1.2 无线通信功能测试
        5.1.3 系统整体功能验证
    5.2 实验验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于OSEK NM的某商用车CAN总线网关设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CAN总线研究现状
        1.2.2 OSEK NM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CAN总线以及OSEK NM相关协议
    2.1 CAN总线ISO11898 协议
        2.1.1 CAN的网络体系结构
        2.1.2 CAN物理电平
        2.1.3 位定时和同步
        2.1.4 CAN协议中的帧结构
        2.1.5 错误帧
    2.2 OSEK NM2.5.3 协议
        2.2.1 OSEK组成及功能
        2.2.2 网络管理协议数据单元(NMPDU)
    2.3 本章小结
3 系统总体设计
    3.1 系统功能概述
    3.2 路由功能的设计
        3.2.1 报文路由
        3.2.2 信号路由
    3.3 OSEK NM的设计
        3.3.1 OSEK NM的策略概述
        3.3.2 CAN总线上NMPDU的传输与接受机制
        3.3.3 逻辑令牌网络机制
        3.3.4 网络状态
        3.3.5 网络管理启动
        3.3.6 网络管理关闭
    3.4 本章小结
4 系统硬件与软件设计
    4.1 硬件设计概述
        4.1.1 MCU模块设计
        4.1.2 EEPROM模块设计
        4.1.3 JTAG设计
        4.1.4 CAN收发器模块设计
        4.1.5 电源管理模块设计
        4.1.6 硬件接口
    4.2 软件设计概述
        4.2.1 主程序设计
        4.2.2 路由程序设计
        4.2.3 网络管理程序设计
        4.2.4 NMmain()的设计
    4.3 程序下载
        4.3.1 下载工具
        4.3.2 下载步骤
    4.4 本章小结
5 路由自动测试环境的搭建
    5.1 需求文件的准备
    5.2 上位机环境配置
    5.3 自动测试环境脚本设计
        5.3.1 报文路由测试用例设计
        5.3.2 信号路由测试用例设计
    5.4 硬件环境搭建
    5.5 本章小节
6 测试结果及分析
    6.1 路由测试结果
        6.1.1 手动测试结果
        6.1.2 自动测试结果
    6.2 OSEK NM测试结果
        6.2.1 OSEK NM相关定时器测试
        6.2.2 OSEK NM Alive、Ring、Limphome报文格式测试
        6.2.3 OSEK NM逻辑环测试
        6.2.4 OSEK NM节点被跳过测试
        6.2.5 OSEK NM休眠测试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3)直升机旋翼传感信号采集与分析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据采集系统特性测试与指标评价的研究现状
        1.2.2 旋翼传感信号调理及模拟仿真的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2 旋翼传感信号数据采集器方案设计
    2.1 旋翼传感信号特点
    2.2 性能指标需求
    2.3 系统适应场景与设计方案
    2.4 子采集卡设计与选型
        2.4.1 信号放大电路
        2.4.2 抗混叠低通滤波器
        2.4.3 SAR ADC采集
        2.4.4 SPI数据传输
        2.4.5 子采集卡PCB
    2.5 核心控制卡设计与选型
        2.5.1 外部触发和外部时钟
        2.5.2 数据存储与传输
        2.5.3 系统电源
        2.5.4 核心控制卡PCB
    2.6 本章小结
3 数据采集系统误差分析与校准
    3.1 误差来源
        3.1.1 采集时间轴误差
        3.1.2 信号幅度误差
    3.2 时钟抖动
        3.2.1 基于三角波信号的时钟抖动估计
        3.2.2 时间抖动校准
    3.3 增益误差
        3.3.1 增益误差估计
        3.3.2 增益误差校准
    3.4 ADC通道相位匹配
        3.4.1 ADC通道相位匹配误差估计
        3.4.2 多通道相位匹配误差校准
    3.5 本章小结
4 旋翼传感信号数据采集系统特性研究
    4.1 数据采集系统性能指标参数定义
        4.1.1 动态指标参数定义
        4.1.2 静态指标参数定义
    4.2 系统动态指标评价
        4.2.1 增益精度评价
        4.2.2 无杂散动态范围评价
        4.2.3 共模抑制比评价
        4.2.4 通道相位匹配评价
        4.2.5 通道串扰评价
        4.2.6 动态有效位评价
        4.2.7 滤波器特性评价
    4.3 系统静态指标评价
        4.3.1 误差限评价
        4.3.2 线性度评价
        4.3.3 截距误差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旋翼桨叶运动模拟及传感信号仿真分析
    5.1 模拟仿真构建
        5.1.1 仿真概述
        5.1.2 旋翼模型构建
    5.2 参数及变量设置
        5.2.1 线弹性材料及刚性材料参数
        5.2.2 定义材料域
        5.2.3 变量定义
        5.2.4 网格划分
    5.3 多体动力学模拟仿真与传感信号分析
        5.3.1 多体动力学理论介绍
        5.3.2 旋翼桨叶仿真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数据采集系统测试及传感信号采集
    6.1 数据采集系统测试
        6.1.1 测试环境搭建
        6.1.2 系统性能测试
    6.2 直升机旋翼采集试验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汽车安全体系研究
        1.2.2 车载总线网络安全研究
        1.2.3 车联网隐私保护研究
        1.2.4 车载无线通信安全研究
    1.3 问题的提出与分析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2 论文章节和内容安排
第二章 IVI 系统网络安全威胁分析与建模
    2.1 引言
    2.2 IVI系统网络安全威胁分析
        2.2.1 IVI系统基本功能结构
        2.2.2 IVI系统网络安全威胁分析
    2.3 基于STRIDE和攻击树的IVI系统网络安全威胁模型
        2.3.1 网络安全威胁建模方法
        2.3.2 IVI系统网络安全威胁模型
    2.4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IVI系统网络安全风险评估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零信任安全框架的IVI系统外部网络安全威胁防护
    3.1 引言
    3.2 零信任安全
    3.3 基于零信任安全框架的IVI系统外部网络安全威胁防护方法
        3.3.1 外部网络安全防护结构分析
        3.3.2 IVI应用资源安全等级分析
        3.3.3 零信任安全访问控制系统
        3.3.4 外部安全信息检测系统
    3.4 实验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基于安全代理的轻量级IVI系统总线网络安全防护
    4.1 引言
    4.2 安全代理技术
    4.3 基于安全代理的轻量级IVI系统总线网络安全防护方法
        4.3.1 内部总线网络安全防护结构分析
        4.3.2 内部总线网络安全防护系统
    4.4 实验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基于匿名交换算法的数据传输威胁抑制方法
    5.1 引言
    5.2 匿名化技术
    5.3 基于匿名交换算法的数据传输威胁抑制方法
        5.3.1 安全威胁目标等级识别
        5.3.2 数据匿名化分析
        5.3.3 基于私密随机预编码的密钥匿名交换威胁抑制
    5.4 实验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数据传输机制优化方法
    6.1 引言
    6.2 模糊综合评价
    6.3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数据传输机制优化方法
        6.3.1 车联网无线通信传输机制
        6.3.2 传输特征综合评价分析
        6.3.3 无线通信传输机制优化
    6.4 实验分析
    6.5 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
    7.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5)面向车载网络的网关测试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ECU测试系统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车载网关测试系统的需求与测试技术分析
    2.1 车载网关的工作原理分析
    2.2 测试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2.3 测试用例设计方法的分析
        2.3.1 黑盒测试设计技术
        2.3.2 测试用例的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车载网关测试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3.1 测试系统总体设计
        3.1.1 总体架构
        3.1.2 测试思想
    3.2 测试系统硬件框架设计
        3.2.1 网关控制器模块
        3.2.2 电源模块
    3.3 测试系统软件框架设计
        3.3.1 数据输入输出接口层
        3.3.2 数据层
        3.3.3 服务层
        3.3.4 应用层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车载网关测试系统的设计
    4.1 测试工具简介
        4.1.1 CANcase XL
        4.1.2 CANoe
        4.1.3 CAPL
    4.2 测试系统自动测试的设计
        4.2.1 配置文件读取与处理
        4.2.2 程控电源自动控制
        4.2.3 测试报告自动输出
    4.3 车载网关路由功能测试的设计
        4.3.1 路由一致性
        4.3.2 信号初始值
        4.3.3 超时值及其标志位
    4.4 车载网关诊断功能测试的设计
        4.4.1 故障码DTC测试
        4.4.2 诊断测试面板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车载网关测试系统的验证与分析
    5.1 实验平台搭建
        5.1.1 测试平台总体框架
        5.1.2 测试平台搭建
    5.2 车载网关路由功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5.2.1 数据一致性测试与结果分析
        5.2.2 数据长度一致性测试与结果分析
        5.2.3 周期一致性测试与结果分析
        5.2.4 信号初始值测试与结果分析
        5.2.5 信号超时值及其标志位测试与结果分析
    5.3 车载网关诊断功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5.3.1 DTC测试与结果分析
        5.3.2 面板功能测试与结果分析
    5.4 车载网关功能异常测试与结果分析
        5.4.1 故障输入
        5.4.2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及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事的科研工作及取得的成果

(6)Buck型DC/DC开关电源芯片的ATE测试和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对照表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开关电源的发展现状
    1.2 自动化测试技术发展及现状
        1.2.1 IC测试自动化技术的发展
        1.2.2 自动化测试技术的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开关电源的测试方案与设计指标
    2.1 DC/DC开关电源的工作原理
        2.1.1 开关电源的应用
        2.1.2 开关电源的种类
        2.1.3 降压型DC/DC开关电源的工作原理
    2.2 自动化测试原理
    2.3 DC/DC开关电源芯片的测试方案
        2.3.1 DC/DC开关电源芯片的关键测试参数
        2.3.2 SM54310芯片的测试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测试平台环境的设计与搭建
    3.1 测试平台搭建的流程
    3.2 搭建硬件测试环境
        3.2.1 测试夹具的设计
        3.2.2 测试原理图
        3.2.3 测试板的设计
    3.3 机台测试环境的开发
        3.3.1 TR6850机台简介
        3.3.2 测试程序的开发
        3.3.3 参数测试风险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开关电源的ATE测试与调试
    4.1 电参数测试
        4.1.1 功能测试
        4.1.2 DC参数测试
        4.1.3 AC参数测试调试
    4.2 参数异常分析
        4.2.1 大负载测试失效
        4.2.2 基准电压测试失效
        4.2.3 外部设置频率测试失效
        4.2.4 功率管烧毁失效
    4.3 优化测试方案设计
        4.3.1 测试板与夹具优化
        4.3.2 测试程序优化
        4.3.3 测试稳定性与效率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SM54310芯片的关键参数仿真与研究
    5.1 TINA-TI软件简介
    5.2 仿真环境的搭建
        5.2.1 电路原理
        5.2.2 仿真环境的搭建
    5.3 关键参数的仿真分析
        5.3.1 输出纹波
        5.3.2 振荡器频率
        5.3.3 缓启动时间
        5.3.4 效率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基于无线WiFi的振动测试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装甲特种车辆振动测试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无线WiFi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1 主流无线通讯技术对比分析
    2.2 无线测试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2.2.1 方案一:基于MCU+FLASH的总体结构设计
        2.2.2 方案二:基于FPGA+WiFi+FLASH的总体架构设计
        2.2.3 无线振动测试系统总体方案选择
    2.3 系统微控制器选型
    2.4 本章小结
3 无线WiFi振动测试系统硬件设计
    3.1 系统硬件总体功能设计
        3.1.1 系统硬件功能需求分析
        3.1.2 系统硬件功能设计
    3.2 信号调理电路设计
    3.3 数字硬件电路设计
    3.4 系统硬件PCB设计
        3.4.1 PCB设计原则
        3.4.2 射频信号与阻抗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无线WiFi振动测试系统软件设计
    4.1 系统固件总体功能设计
        4.1.1 系统固件功能需求分析
        4.1.2 系统固件功能设计
    4.2 系统主控模块固件设计
    4.3 系统基础功能模块固件设计
    4.4 系统应用功能模块固件设计
    4.5 上位机软件设计
    4.6 本章小结
5 无线WiFi振动测试系统性能测试及分析
    5.1 测试系统搭建
    5.2 系统关键模块功能测试验证
    5.3 系统WiFi通讯速率测试
    5.4 系统WiFi实时通讯丢包率、误码率测试
    5.5 系统节点整体性能测试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课题情况
致谢

(8)某型车车载网关设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系统功能概述
    2.2 路由功能设计要求
        2.2.1 报文路由
        2.2.2 信号路由
        2.2.3 超时监测
    2.3 网络管理功能设计要求
        2.3.1 网络管理策略概述
        2.3.2 网络管理功能算法
        2.3.3 网络管理机制
        2.3.4 网络管理报文帧结构
    2.4 本章小结
3 参考协议
    3.1 CAN协议ISO11898
        3.1.1 CAN的基本概念
        3.1.2 CAN通信的特点
        3.1.3 CAN通信网络结构
        3.1.4 数据帧与遥控帧
        3.1.5 错误帧
        3.1.6 过载帧和帧间隔
        3.1.7 位时间
        3.1.8 同步
    3.2 AUTOSAR网络管理协议
        3.2.1 Bus Sleep Mode
        3.2.2 Network Mode
        3.2.3 Prepare Bus Sleep Mode模式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CANOE的系统仿真
    4.1 系统路由功能仿真
        4.1.1 网关拓扑结构分析
        4.1.2 总线数据库文件建立
        4.1.3 CAPL控制程序设计
    4.2 AUTOSAR网络管理策略仿真
        4.2.1 仿真环境设计
        4.2.2 Panel控制面板设计
        4.2.3 CAPL程序设计
        4.2.4 仿真测试
    4.3 本章小结
5 硬件设计
    5.1 硬件方案概述
    5.2 FREESCALE MPC5604 控制系统
    5.3 CAN收发控制模块
    5.4 电源管理模块
        5.4.1 UJA1076芯片介绍
        5.4.2 电源管理模块设计
    5.5 硬件接口
    5.6 本章小结
6 网关系统程序设计
    6.1 系统软件架构
    6.2 主程序设计
    6.3 路由程序设计
        6.3.1 接收程序设计
        6.3.2 发送程序设计
    6.4 网络管理策略程序设计
        6.4.1 初始化程序设计
        6.4.2 总线休眠模式程序设计
        6.4.3 网络模式程序设计
        6.4.4 总线准备休眠模式程序设计
    6.5 程序下载
        6.5.1 下载工具
        6.5.2 下载步骤
    6.6 本章小结
7 测试
    7.1 网关系统路由功能测试
        7.1.1 手动测试方案
        7.1.2 自动化测试方案
    7.2 网络管理策略测试
    7.3 本章小结
8 总结与展望
    8.1 工作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9)基于USB PD协议的快充控制系统设计与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安排
第二章 USB PD快速充电协议
    2.1 USB Type-C接口
        2.1.1 简述Type-C接口
        2.1.2 基于Type-C接口与PD的通信
    2.2 USB通信结构
        2.2.1 设备管理层
        2.2.2 策略引擎层
        2.2.3 协议层
        2.2.4 物理层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USB PD数字系统设计与实现
    3.1 USB PD协议的设计框图
    3.2 物理层的编解码设计
        3.2.1 CRC编解码设计
        3.2.2 4b5b编解码设计
        3.2.3 BMC编解码设计
    3.3 协议层的收发状态机设计
        3.3.1 发送状态机设计
        3.3.2 接收状态机设计
    3.4 策略引擎模块设计
        3.4.1 Source端 PE状态机设计
        3.4.2 Sink端 PE状态机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快速充电系统仿真验证
    4.1 模块级仿真验证
        4.1.1 物理层仿真验证
        4.1.2 协议层仿真验证
        4.1.3 策略引擎层仿真验证
    4.2 系统级仿真验证
        4.2.1 Fix供电模式
        4.2.2 PPS供电模式
        4.2.3 电能等级切换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测试与电路的转化实现
    5.1 测试环境搭建
    5.2 测试结果
        5.2.1 插入检测功能
        5.2.2 电能等级切换测试及结果
        5.2.3 复位测试结果
    5.3 电路的转化实现
        5.3.1 电路的实现
        5.3.2 DFT电路的设计
        5.3.3 PT时序分析
    5.4 物理设计
    5.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汽车网络通信半实物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r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及意义
    1.2 仿真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半实物仿真技术在汽车领域上的应用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CAN总线协议相关技术介绍
    2.1 CAN总线概述
    2.2 CAN总线工作原理
        2.2.1 CAN总线分层结构
        2.2.2 CAN总线物理层
        2.2.3 CAN总线数据链路层
    2.3 CAN信号质量评价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汽车网络通信半实物仿真平台的总体设计
    3.1 平台设计目标
    3.2 平台需求分析
    3.3 平台的总体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汽车网络通信半实物仿真平台下位机设计与实现
    4.1 下位机总体设计方案
    4.2 电源
    4.3 仿真ECU
        4.3.1 ECU主板
        4.3.2 CAN收发器子板
        4.3.3 配置子板
    4.4 故障注入
    4.5 线束模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汽车网络通信半实物仿真平台上位机设计与实现
    5.1 上位机与整体测试流程
        5.1.1 上位机
        5.1.2 仿真平台测试流程
    5.2 上位机软件
        5.2.1 台架参数配置
        5.2.2 数据库
        5.2.3 历史配置参数
        5.2.4 总线/节点配置
        5.2.4.1 ECU功能配置
        5.2.4.2 外围电路配置
        5.2.4.3 ECU配置下载
        5.2.4.4 BOB功能配置
    5.3 数据库解析
        5.3.1 DBC文件简介
        5.3.2 数据库解析流程
        5.3.3 本地数据库设计
    5.4 数据接口设计
        5.4.1 ECU配置数据接口设计
        5.4.2 ECU发送报文数据接口设计
        5.4.3 外围电路配置数据接口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汽车网络通信半实物仿真平台测试与验证
    6.1 ECU单节点测试
        6.1.1 仿真测试流程
        6.1.2 测试结果分析
    6.2 网络拓扑测试
        6.2.1 仿真测试流程
        6.2.2 测试结果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某电源管理仿真测试环境软件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嵌入式曲轴动态应力测试系统研究[D]. 石敬南. 中北大学, 2021(09)
  • [2]基于OSEK NM的某商用车CAN总线网关设计与验证[D]. 吕康. 西华大学, 2021(02)
  • [3]直升机旋翼传感信号采集与分析处理研究[D]. 刘雄. 西南科技大学, 2021(08)
  • [4]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安全研究[D]. 张宏涛.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1(01)
  • [5]面向车载网络的网关测试系统研究与设计[D]. 欧萍. 重庆邮电大学, 2020(02)
  • [6]Buck型DC/DC开关电源芯片的ATE测试和仿真研究[D]. 陈远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7]基于无线WiFi的振动测试系统设计[D]. 史文武. 中北大学, 2020(11)
  • [8]某型车车载网关设计与验证[D]. 胡林. 西华大学, 2020(01)
  • [9]基于USB PD协议的快充控制系统设计与验证[D]. 方侃飞. 安徽大学, 2020(07)
  • [10]汽车网络通信半实物仿真平台设计与实现[D]. 王立然.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一种电源管理仿真测试环境软件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